军事教育思想

2024-05-05

军事教育思想(精选十篇)

军事教育思想 篇1

在军事训练中, 其实就是自觉进行的实践活动, 这样才能够构建良好的军事发展动力以及战斗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军事训练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同样也能够很好的反映出其内在的作用机理。可以有效的提升军事训练的效益以及军事训练的质量, 提升这个军事战斗部队的智力支撑和精神支撑

二、对于渗透性的实现方式, 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在军事训练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也是依附于实践训练的动力存在的, 同样贯穿在整个部队实际训练中。所以, 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时, 是离不开军事训练实践的, 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军事训练的实践相互结合, 才能够发挥其渗透性的优势以及特点。

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地贯彻到军事训练中, 就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结合到军事训练实践中, 主要的贯彻方针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深入了解渗透的主要方向, 坚持发挥军事训练的创造性。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作用。在军事训练中, 要将核心价值观和实战化的训练贯彻进去, 强化军事训练人员的战斗意识, 随时保持着自身良好的战斗力, 以及激发军事训练人员的战斗热情[1]。 (2) 掌握好渗透的重点环节, 主要以提高信息体系为战斗的根本。只有加快战斗模式的生成, 确立良好的战斗教育政治思想, 形成全新的理念, 才能够让训练人员更具有信念。 (3) 创新渗透的形式, 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训练的每个环节和每个阶段。针对于军事训练的需要, 要严格把控住军事训练的过程, 深入了解好训练人员的思想变化和心理变化, 采取多方面的战斗演练, 激发训练人员战斗的激情, 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相互结合共同发挥的作用。

三、对于迁移性的效果作用, 要深化改革

对于军事训练而言, 其本质就是要解决好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武器的发挥作用。由此可知, 军事训练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教育好人的迁移性。在严酷的军事训练过程中, 不但要提高士官们的战斗水平以及军事素质, 还有对士官们的心理品质以及精神作风进行锻炼。

由此可知, 为了更加深入地开发思想政治教育, 将其作为最主要的军事训练的改革创新点, 促进军事训练中更大化能量的产生以及深化改革, 就要从以下几个改革方面入手: (1) 对军事训练的模式进行创新, 将思想政治教育人的精髓贯穿到军事训练的过程中。在整个军事训练的过程中, 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核心, 并且把提升整个部队人员的综合素质作为核心的环节, 主要把握好信息条件下的军事训练特点, 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 不断推进训练模式的改革创新[2]。 (2) 对军事训练的文化进行创新, 拓宽军事文化全新发展领域。在军事训练的过程中, 军事训练的文化就是实践中良好的表达方式。为了营造良好的训练氛围, 就要对军事训练文化进行创新, 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 (3) 强化信息化作战的训练, 培养军事部队人员良好的军事素质、战斗意志、心理素质以及战斗作风等等。在军事训练的实战中, 要建立良好的战斗心理准备, 消除对敌方信息化战斗力的恐惧, 增强自身的自信心, 更加适用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战斗。

四、对于互动性的实际效应, 要实现双重效益

在部队中, 最常见的中心工作就是军事训练, 为了更好的完成各个项目任务以及军事训练, 就要首先完成思想政治教育, 这也是最核心的环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在, 是离不开军事训练所提供的实践平台以及主要的资源的;在完成军事训练的过程中, 是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对精神动力以及思想保证的提供的。由此可见, 就军事训练而言, 是存在训练作风、训练思想、训练战术以及训练技术等的多重效果[3]。任何一支强大的部队, 都需要有很好的战斗技术水平, 同样更需要很好的思想品质以及作风, 然而很好的思想品质以及作风并不是简单的思想教育培训就可以形成的, 必须要有严格的训练进行打磨。

与此同时, 为了促进军事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性的实际效应, 就要实现双重效益, 开辟出全新的改进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中心工作进行强化, 同时要促进教育观念的落实[4]。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相互唱反调的现象出现, 就要贯彻落实, 将它们融合在一起, 形成更加良好的互动关系。 (2) 掌握好军事训练中的主要服务作用, 树立良好的训练观念, 将军事训练在思想政治教育指导中发挥真实效果。只有强化军事训练的指导方针, 严格进行军事训练, 把握好训练的方向, 才能够真正地体现出军事训练的有效价值[5]。 (3) 在军事训练中, 游侠贯彻求真务实的精神, 训练好作风、训练好思想、训练好战术以及训练好技术等。在军事训练中, 严格按照正确指导要求进行有效训练, 才能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的双重效益, 营造出良好的军事训练氛围。

五、结语

综上所述, 针对于当前军事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的联系, 就要做好渗透性的实现方式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要深化改革体现迁移性的效果作用、以及通过互动性的实际效应实现双重效益等等, 军事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 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 一起为不对战斗力的提高共同服务着, 也是为了不变质以及保证打赢的基本目的存在的。

参考文献

[1]邓一非, 刘阳, 孟令岗.提高开发军事训练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效性[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2014, 129 (22) :2064-2065.

[2]赵鸿雁.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河南教育:高校版, 2013, 115 (11) :102-103.

[3]许慧兰, 罗业军, 苏立波.浅谈效仿“托古改制”之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科技致富向导, 2014, 213 (06) :254-256.

[4]高洁, 张利锋, 汤雨.浅谈研究军队音乐文化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4, 27 (25) :192-202.

军事理论作业---古代军事思想 篇2

10091910132

黄丽妮

化学师范1班

1.关于《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华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三大兵书(还有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宫本武藏的《五轮书》)之一,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2.《孙子兵法》的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是现存中国和世界军事理论史上最早形成战略体系的一部兵学专著,共分十三篇,虽然只有五千余言,但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到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堪称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库和集大成者,在世界广为传播。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

3.《孙子兵法》读后感

通过阅读本书,对于其中孙武的各种战略思想,我都很佩服,说得既符合战争实际,在战争中能给予战争者指引方向,另外,在现实工作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很好的运用这种战略思想,从而使得自己在工作中出色,在商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在生活中得到好的哲学思想。现举几个我印象深刻也比较有自己的感想的观点和实例,来说说自己的所学所想。

(1)战争指导者在开战之前,以及在战争中如何筹划全局,说明谋划战争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还探讨战争胜败的各种条件。他开篇强调的是战争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必须高度重视开战之前的谋划,认真探究,周密的部署,而不能随意兴师开战。还强调了敌我双方在对于客观条件的研究,判断和认真谋划,并制定正确的作战计划。从而我们可以知道,谋划周密的战可能胜利,谋划不周可能失败,但是茅屋谋划则注定要失败。所以我们应当把握住各种条件,根据利害关系和不断变化的形势进行研究。

我认为,我们也可以将这个思想应用在商场和事业的打拼,一个公司要在同行中立于不败之地,先我们要对整个市场的形势进行准确的把握和分析,再对于自己公司所处的地位和公司本身具有的优劣之处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市场调查,对整个行业的其他公司的产品和公司理念进行调查汇总,比较敌我的地位和优劣,从而制定可行的产品方案。

(2)孙子提出了用兵之前,决定胜负的5个基本因素,探索战争的胜负形势。我们要看一个国君的政策是否能上下一心;双方的将帅谁的素质更好才干更高;是否占据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和优越的地理环境;看军队的纪律是否严明;武器的装备情况;看部队训练是否有素,更具有战斗力;还要看奖惩是否公平。对于这七计的综合研究以后,才能判断谁具备胜利的条件。

我觉得,奖惩严明和公平的一个很好的证明,就是三国中的曹操,他很强调论功行赏,他会把每一次作战得来的财务都赏给有功的战士们,对于无功的人从来不滥加奖赏,所以将士们都争相立战功。从不会有人无功受禄,从而激起战士们的立战功的决心和动力。最终他成就了魏国。

另外,在企业单位,一个集团的领导者的素质很重要,它将决定这个集团能否在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众多的竞争者中,立于不败之地。我知道的一个成功的事例,便是苹果集团的发展之路,在苹果集团漠视合作伙伴的情况下,它处于低谷,是乔布斯的回归,使其重整山河。他充分发挥了他的机智和他胜人一筹的领导才能,对公司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专心研制自己特色的新产品。最终,苹果得以延续并脱颖而出。

(3)“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已是千古传颂的至理名言。历史上许多的战争都是在对手失去了戒备或者是在其意料不到的时候地点,果断的采取行动,突施袭击,使敌人判断错误,计划错误,最终得以胜利。这个可以说是孙子“诡道”谋略的最重要的宗旨,也是兵家出敌制胜的奥妙所在。

我认为,这个在商战中也能被广泛的应用。它的核心就是个“奇”字,即,我们要学会去捕捉对方的思想挪点,利用对方的惯性思维,抓住对方的死角,反常用兵,出奇制胜。所以,我们常常在商战中看到,经营者们都会绞尽脑汁,面对不同的形势,采用灵活多变的策略,希望通过“出其不意”来占据优势,这是兵家之胜也。

(4)“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在战争中强调的是“兵贵神速”“速战速决”的军事理念。拿破仑就这个问题就说过一句话;“我也许会失去一场战斗,但是我决不失去一分钟”。特别是进攻作战,军需消耗巨大,运输任务艰难,久战不利于战局。会劳民伤财,造成国家的经济负担,拖久了会导致“钝兵挫锐”,给人以可乘之机。

我认为,就竞争实质来看,核心的问题就是时间的竞争。就我知道的,有人曾经说过:“时间是稀缺的资源,如果管理不好,就什么耶管理不好”。所以成功和失败都是时间的概念。战争是如此,我想,企业间的竞争也应该是如此。在如此瞬息万变的商场中,如果时机抓的不准,稍有缓迟,即有可能将自己陷入不利的情况,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在商场中速战速决的思想体现的十分的明显。特别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场中,一个企业想要健康持续的发展,只有对技术和市场等环境的变化作出很快的反应,才能保持在不败之地。

(5)“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孙子在这里提出的是用“怒”和“货”激发士兵在战斗中勇敢作战,缴获敌人物资的手段。高明的将领不仅善于激发部队对于敌人的仇恨,使大家同仇敌忾,在战场上勇往直前,而且善于利用敌军的物资,奖赏立功者,以激发斗志,提高战斗力。

我认为,孙子对于“怒”和“货”的论述正反应了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企业是通过人来运转的,“办企业就是办人”。在不同的管理模式、激励模式下,人的潜力,特别是一群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所以,要通过何种激励手段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最大潜力成为每一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重大难题。大凡陈宫的企业在这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们用了多种激励政策来刺激经营活动的飞速发展。

„„

其实,《孙子兵法》的意义,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它更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在现代,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们办起事来多几分智慧,少走些弯路。

军事教育思想 篇3

军事训练是防治“和平病”的良方。有机会去法国访问的人,都不会忘记矗立在戴高乐广场中央的凯旋门。它是为纪念拿破仑1805年大败奥俄联军的辉煌胜利而兴建的荣誉的丰碑,纪录了拿破仑时代法国人勇武善战的伟大精神。然而,战后恐战厌战、贪恋享乐的情绪在法兰西朝野尤其在法军上下蔓延滋长起来,导致法国在普法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迎来两度亡国的耻辱……中外历史上有许多军队都与法军一样,曾经在战争年代能征善战,进入和平时期便陶醉于和平,沉湎于安逸,最终变得不堪一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平时期,一个能真正感受到“外忧”的民族,一支能充分认识到外部挑战的军队,才是希望之所在。因此,防治“和平病”最有效的一剂良方,就是要加强和平时期的军事训练,使部队经常犹如置身于刀光剑影和盘马弯弓的环境氛围之中,进而感受忧患,体验挑战。

军事训练是磨砺“战斗精神”的利石。坚强的战斗精神是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和深厚基础。列宁有一句名言:“在任何战争中,胜利归根到底是由那些在战场上流血群众的精神状态决定的。”然而,在长期不打仗的情况下,培养战斗精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从多领域入手,包括打牢思想基础、搞好舆论氛围等等。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和最有效的途径只有一个,就是要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在艰苦严格的训练中,培养官兵坚定的战斗意志、顽强的战斗作风、过硬的心理素质。民族英雄和军事训练专家戚继光在他的“练兵”巨著《练兵实纪》和《纪效新书》中,就曾特别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两长相对,惟有法者胜;两法相同,惟有胆者胜。”因此,“练胆气乃练之本也”。当然,在信息化条件下,培育部队的战斗精神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既要把战斗精神培育贯穿于军事训练的全过程,又要根据形势、任务和环境的发展变化,赋予战斗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

军事训练是培育“常盈之气”的沃土。一个国家要富强,一支军队要发展,尤其需要一种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即“常盈之气”。一个国家的贫穷、一支军队的落后并不十分可怕,但精神之火和“常盈之气”一旦泯灭,那就是毫无希望了。中国历代兵家一向把“明耻教战”作为军事训练的根本任务。在先辈们看来,军事训练不只要学技术、练战法,更重要的是要使官兵始终保持一种精神、一股劲头。中国战国时期大军事家吴起主张,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强调要把将士训练成“进不可当,退不可追”,“虽绝成阵,虽散成行”的勇士。我军20世纪60年代的“大比武”活动,80年代的华北大演习,以及新的历史时期的科技练兵活动和一体化军事训练,不仅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术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振奋了全军将士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新世纪新阶段,更必须坚持把练技术、练战术与练思想、练作风结合起来,激励官兵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使我军的优良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

军事教育思想 篇4

1. 1 入学教育———贯穿于军事训练始终

军训前, 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做好开训时的政治动员、思想发动和氛围营造工作。在形式上可采用以校、系 ( 部) 、班级 ( 区队) 多层次动员会、授旗仪式、座谈会、讨论会等为主。在内容上, 着重进行安全形势、革命传统、校规校纪、军事理论、做合格社会主义大学生等军训目的、意义的教育, 同时进行《国防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等有关国防法规的学习。

通过入学教育, 使参训学生充分认识到, 军训作为一种国防教育, 绝不是简单地走走步子、喊喊号子, 而是学习贯彻新时期建军理论的一种具体体现, 是一种综合的国防观念培养、国防知识传授、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从而激发他们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磨炼艰苦奋斗的意志, 增强其组织性、纪律性, 使之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军训中去。

1. 2 军事训练———入校的第一堂必修课

军训作为大学生入校的第一堂必修课, 是高校国防教育的最高形式, 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活跃、最有成效的实践形式。我们应针对军训期间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 分阶段、有重点地及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阶段, 随着艰苦军训生活的开展, 打破了学生们对军训的好奇心理和美好憧憬, 虽然有些学生在训前做了“吃苦”、过紧张生活的思想准备, 但正规、严格、紧张的训练是他们始料未及的, 很多学生开始不适应, 出现厌倦感、逃避感。针对这一心理变化和思想动态, 参训教官及辅导员 ( 班主任) 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加强艰苦奋斗、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光荣传统教育, 加强“流血流汗不流泪, 掉皮掉肉不掉队”的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将细致思想工作贯穿于紧张的训练之中; 二是通过检查评比、队列会操、阶段讲评、示范表演, 让学生看到自身不足之处, 从思想深处挖掘出自己的薄弱意识, 确立起更高的标准; 三是根据新形势, 创新军训形式, 在原有的军训内容上特别增设警体拳、擒敌拳、野外拉练、拉歌比赛等学生感兴趣的科目, 使军训教学内容充满生机与活力。通过训练实践, 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了因艰苦军训而导致的疲惫厌倦现象, 磨炼了学生意志, 激发了学生不怕困难、勇于吃苦、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的思想和作风。

1. 3 总结阶段———军训的重要环节

这一重要环节, 关系到前两阶段教育取得的成绩能否巩固和发展, 整个训练能否善始善终。为避免虎头蛇尾而影响军训效果, 为此, 我院根据训练进程, 一方面, 通过组织内务评比、纪律评比、歌咏比赛、阅兵分列式表演等项活动, 使参训学生充分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集体的荣誉在于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进而激发学生严于律己, 认真参训, 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修养的自觉性, 最终实现思想品德的真正升华。另一方面, 提倡军训中“典型教育”, 即结合学生在训练中所反映出的思想, 抓住教育的有利时机, 有针对性地进行及时教育。如, 召开主题班会, 组织全班学生展开讨论, 提高学生对尊师重教、尊师重友、团结友爱、为人处世道理的认识; 学生就餐出现浪费粮食现象, 可及时指出并进行引导, 开展“光盘”行动让学生树立爱惜粮食、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有学生违反校纪校规, 可及时进行说服教育,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正自己的错误。

2 军事理论课教学

2. 1 军事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堂形式

军事理论课作为高校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之一,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堂形式。我们应充分利用军事理论课这一国防教育课堂形式, 发挥其在加强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上的独特优势。

2. 2 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普通高校军事课教学大纲》, 军事理论课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五个部分的教学内容, 每一章节内容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 磨炼坚忍顽强、不怕困苦的意志品质, 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作用。

总之, 通过军事理论课教学,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个人进取心、社会责任心, 使他们认识到爱国就要从小事做起, 从身边事做起, 从完成好学业做起, 个人成才就是爱国, 为国争光就是人生价值的最大实现, 从而使自己成为胸怀社会、胸怀祖国、胸怀人民的有用人才。

3 日常国防教育

作为军事理论课堂教学的延伸———日常国防教育, 日常国防教育指的是除了新生军训及军事理论课之外的贯穿大学生培养全过程的其他国防教育形式, 主要包括与军事有关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军事实践活动等方面, 是高校国防教育内容的具体化和形式的日常化。抓好日常国防教育, 对进一步巩固军训成果、提高国防意识、磨炼意志品质、强化团队意识、激发爱国热情、促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具有重要作用。而近年来, 青海警官职业学院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 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日常国防教育活动, 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结合专业特色, 建立相关社团, 形成学生热爱军事关心国防的良好氛围, 做到国防教育与思想教育两者兼得。二是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 将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促进大学生增进思想感情、升华思想道德境界。三是开展国防体育运动。根据青海警官职业学院专业特色, 开展警体拳、擒敌拳、野外拉练、紧急集合等学生感兴趣的科目, 既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同时也培养巩固了学生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四是加强校园媒体宣传。青海警官职业学院利用校园广播、板报、墙报、校园网等校园媒体宣传学习国防知识, 结合警务化管理逐步建立起从行为规范、内务整理、组织纪律、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保障军训效果的长效机制。

4 多学科交叉渗透

4. 1 相得益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效益

国防教育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渗透结合, 不仅是培养大学生国防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 而且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举措。突出国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实现二者的融合统一, 可以充分发挥国防教育“国防”和“育人”的综合效益, 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鲜活的生命力和更持久的影响力。

4. 2 沟通协调

近年来, 青海警官职业学院根据学校实际, 多方面多层次促成国防教育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渗透结合, 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将国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相结合。二是将国防教育与形势政策课相结合。每学期开设的形势政策课也是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介绍我国周边形势时, 可以将我国周边的热点问题、当前面临的主要威胁等国际国内形势热点融入课堂教学, 在充实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三是将国防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相结合。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渗透国防知识, 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转变就业观念, 提高就业能力。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 适时引导大学生响应祖国号召、踊跃报名参军, 树立“入伍就是深造, 当兵同样成才”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对暂时缓解就业压力、培养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后备人才、增强我国国防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四是将国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相结合。集中军训是一种掉皮掉肉的辛苦实践活动, 这对那些从小在家娇生惯养、缺乏艰苦生活锻炼的“90后”独生子女们是一个巨大考验。集训中如果不及时给予心理调适, 就有可能出现个别学生一旦遇到困难挫折, 常以逃避、抱怨的态度对待, 甚至还可能出现轻生念头。因此, 将国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相结合, 可以磨炼学生的坚韧心, 锻造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他们面对挫折和应对坎坷的能力, 有利于鞭策激励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刻苦学习、奋发进取、勇往直前。

总之, 新时期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高校国防教育, 是加强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重要途径, 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措施。实现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统一, 可以充分发挥国防教育“国防”和“育人” 的综合效益。因此, 整合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类资源, 探索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整合路径, 对提高全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后备人才, 建设强大的中国国防, 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汝涛.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学生军训工作科学发展[J].学生军训, 2011 (1) .

[2]李张兵, 秦广龙.新军事变革与高校学生军训[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2) .

[3]张炬, 姜荣.大学生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性探究[J].科技信息, 2011 (21) .

思想军事论文 篇5

——浅谈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姓名:杜传辉

班级:12理专9班

学院:大专理科基础学院

学号:20121160106

任课老师:

浅谈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摘要: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江泽民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针对时代发展变化,为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而提出的系统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军队集体智慧的结晶。

主题词:三个代表指导方针军队体制编制军队建设的整体转型 人民军队建设和发展的科学指南

━━沿着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指引的道路阔步前进 对于走过76年风雨征程的人民军队来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4年,是在继承和发展我军光荣历史的基础上一段辉煌而激动人心的历史。在这期间,党领导人民军队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全面推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大力提高我军高技术条件下防卫作战能力,不断巩固和加强我国国防。创新性的军事实践,产生了与时俱进的科学军事理论体系━━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军事领域的生动体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

“八一”前夕,经中央军委批准,由总政治部组织编写的《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学习纲要》印发全军。中央军委发出通知,要求全军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中,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努力开创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新局面,为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对于新时期的军队建设,江泽民同志最关注的是两个历史性课题:一个是能否跟上世界军事发展的趋势,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一个是能否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革命军队。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着解决打得赢、不变质这两个历史性课题而展开的。1990年12月,江泽民同志提出全面加强军队建设的“五句话”总要求,强调全军部队必须做到“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这为我军履行打得赢、不变质的历史使命指明了方向。

海湾战争初露高技术战争端倪,战争形态、战场环境、作战方法、指挥手段等与以往战争大不相同。江泽民同志主持制定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对我军战略指导实行重大调整,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从应付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到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

随着高技术战争的出现和发展,追求军事质量优势,已成为大国军事角逐的潮流。江泽民同志提出把科技强军、加强质量建设作为我军发展大计,要求军队建设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军队要有军魂。我看,我们军队的军魂就是党的绝对领导。”他反复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他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提到“军魂”的高度,深刻揭示了我军作为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军队的本质所在。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建设作保证。江泽民

同志要求军队各级党委和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把它摆在各项建设的首位,贯穿于一切工作之中,落实到军事训练、后勤保障、装备建设等各个方面,为打得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不变质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

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是用党的科学理论教育和武装全军。学习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注重思想理论建设,这是江泽民同志关于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

【二】江泽民同志洞察世界主要国家军队体制编制的发展趋势,得出一个结论:兵贵精不贵多,必须继续调整体制编制,进一步压缩规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1998年4月,中央军委制定了“九五”期间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方案,决定对我军领导指挥体制、保障体制、部队编成、院校体制进行重大调整改革。这一年,在江泽民同志的提议下,正式成立了总装备部,实现了我军武器装备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

以质量建设为目标的多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使我军不断朝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构精干、指挥灵便、战斗力强的方向迈进,为加速我军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人才是强军、治军之本。坚持把院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初步形成具有我军特色的院校教育体系,走开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路子,一大批新型军事人才走上各级领导岗位。

先进的军事理论是战争制胜的重要因素。坚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积极探讨新形势下军队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深入研究战胜敌人的战法,有力地促进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的落实。

正规化是革命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针,逐步建立和完善军事法规体系。国家和军队先后制定了10多部军事法律、100多件军事法规、2000多件军事规章,国防和军队建设走上了法制化轨道。14年励精图治,呕心沥血。14年改革创新,雄风飞扬。这是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史上崭新的14年,是值得人民军队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14年。正当我们深入地解读这14年辉煌历史的时候,江泽民同志又把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作为党领导新世纪军事工作的总纲,郑重地写在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日程上。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任重道远。人们不会忘记,近代中国,由于政治统治腐败而丧失了军事变革的机遇,最终陷入了任人宰割的境地。历史的教训绝不能重演。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把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断推向前进。

【三】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相联系,中国共产党人在军事领域先后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与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军事科学体系,统一于我们党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

作为不同历史条件下诞生的三大军事理论成果,毛泽东军事思想主要回答了在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和夺取武装斗争胜利,以及在取得政权后如何建立现代国防的问题;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主要回答了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

条件下,如何开创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问题;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主要回答了在世界多极化曲折发展,世界新军事变革不断深入,国内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解决好人民军队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安全保障的问题。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地位作用到目标任务,从指导方针到总体思路,从根本途径到战略步骤,从发展动力到政治保证,构成了完整系统科学的军事理论体系。它要求我们从国际战略全局和国家发展大局来谋划国防和军队建设,妥善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解决好新时期军队建设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统揽军队建设全局,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按照“五句话”总要求全面加强军队建设,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各项建设的首位,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把发展武器装备摆在提高军事实力的突出位置,把改革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依靠人民建设国防、建设军队,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等。新的世纪,新的阶段,我们党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防和军队建设,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提供坚强保障。

新征程,新目标,新使命,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能不能解决好打得赢、不变质这两大历史性课题,能不能完成建设强大的信息化军队的历史性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事关国家的安危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历史警示我们:顺势而动,才能引领时代大潮;停滞保守,必将被历史抛弃。在新世纪的航程上,国防和军队建设要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不渝地沿着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指引的道路阔步前进。

这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这是全军官兵不可动摇的信念!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军事领域的充分展开

“三个代表”是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和指导思想,也必然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根本要求和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的问题,也要求军队回答“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这支军队”的问题,而在新的形势下“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这支军队”正是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主题和回答、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军事领域的延伸、拓展和在军队建设上的贯彻和反映。譬如:在新的历史时期,怎样能够全面加强我军现代化建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把我军建设成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钢铁长城,切实代表和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怎样能够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始终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怎样能够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更好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为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历史性贡献;等等。这些正是“三个代表”对军队建设提出的历史任务和时代要求。江泽民正是从这样的历史高度、这样的时代要求出发,远思兴衰近察民情,从根本上回答解决了世纪之交军队建设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形成了建设一支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指导理论。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我军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一,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深刻揭示了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规律。江泽民根据国际战略格局和世界军事形势的发展变化,立足于我们的国情军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揭示了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客观规律。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军队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要求。从部队管理中存在和发生的一些重大问题中,江泽民敏锐地意识到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新时期的军队建设,明确提出要深入探索新形势下治军的特点和规律。以后又进一步提出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国防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军事斗争准备的特点和规律。

第二,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江泽民特别善于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践中发现矛盾,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形成理论。如从提出军队“吃皇粮”到决定不经商,从军事斗争基点的转变到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从抵制“酒绿灯红”的影响到大力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从密切基层官兵关系到提出研究治军特点规律,等等,可以说,江泽民指导军队建设的每一个思想理论观点,从孕育到提出,从调研到论证,从确认到实践,从实践到升华,都是与全军官兵的共同实践和集体智慧分不开的。正是在洞察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产生的影响,总结和探索新形势下部队建设经验和规律的基础上,江泽民敏锐地提出军队建设要高度关注“打得赢”和“不变质”这两个历史性课题。这是我军建设在新形势下不容回避的两大课题,也是必须回答而且要回答好的两大课题,它是对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军队的一场严格的考试。

军事教育思想 篇6

关键词:军事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军事理论课是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的发展总结,我国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水平显著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效率。因此,高等院校必须采取适用策略提升军事理论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进步,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一、军事理论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1.树立远大理想

军事理论课程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在于促进大学生的思想进步,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大学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军事理论课程能够让大学生认识到国防的意义,感受近代中国“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党和人民组织武装力量建立并保卫新中国的伟大。可歌可泣的国防历史能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共鸣,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家卫国的责任意识。通过对军事理论知识的学习,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2.养成良好道德品质

军事理论知识中对军人纪律性的要求十分严格,军事化管理的严格规范能让大学生进行自我约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国防教育的军事技能训练当中,大学生会接受短期的军事化管理,紧密有序的军训生活不仅培养了学生严于律己的态度,还能让学生学到团结合作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军事理论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军训中潜移默化,慢慢植入学生的意识中,大学生的道德素养能得到有效提高。

3.提高学习主动性

军事理论知识只是军事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军事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许多学科相关联。大学生通过对军事理论知识的学习,熟悉了更多军事思想和国防科技,视野逐渐开阔。在此基础上,大学生可以发挥自身专业知识的作用,寻找与军事知识的契合点,了解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用性。伴随着对国防事业的热情,大学生将更加积极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用自己的专业技术来支持国防建设。将加强国防建设的信念作为学习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动力,是大学生思想上的进步,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4.促进全面发展

大学国防教育属于公共基础教育,军事理论的教学是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军事理论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更多军事知识,对国防事业建立客观的认识。还能在思想上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强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具备更高的政治觉悟。另外,学生在军事训练当中身体素质得到锻炼,其意志力和独立能力大大增强。大学军事理论课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提升高校军事理论课有效性的策略

1.改革课程体系

为了使军事理论教学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高等院校可以将军事理论课的知识内容按照自身的教学经验编写成教案。教案可以适当加入新的教学内容,把国防教育的内容作为教案的主体,丰富教学中的军事理论知识体系。现代国际形势瞬息万变,时有军事冲突。新的军事理论课程还要把军事与政治、历史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通过更多的实际军事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军事理论课程的时效性。在新的课程体系下,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能够紧随时代发展。

2.把握教学特点

军事理论具有政治性强、理论性强、技术性强的鲜明特点,大学生对军事知识普遍存在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大学军事理论课要以军事知识的特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军事理论课可以把具体的军事问题作为教学案例,分析其中的相关知识。比如以抗美援朝战争为例,介绍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双方兵和装备的差距,研究中国为何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其中还可以插入具体的战役及战斗事迹,丰富内容情节。以具体军事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军事理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军事理论课的教师还要加强语言感染力。军事话题往往令人热血澎湃,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述能让军事理论教学更加生动,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3.革新教育方法

目前高校的教学依旧以专业课程为主,军事理论的内容广泛,难以在较少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学校的教学资源还不够充足。要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革新教育方法。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直观感受军事问题,学习军事理论。同时,军事理论课可以和历史课相结合,把课程中有关联的内容作合并教学,以博大的军事和历史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除此之外,军事理论的教学中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进而提升学生在国防问题中的思想境界。

综上所述,军事理论能够让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公共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及其它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新的国内和国际形势下,国防教育理念也要相应改变。我国大学生军事理论教学要勇于创新,培育具备科学军事理论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贺玉琴,姜兴双.试论军事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20).

[2].徐水根,钞群英.军事理论课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南昌高专学报,2009,(06).

[3].李珂.提升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孙中山军事思想研究 篇7

一、一地起义, 数地响应的军事思想

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 中国社会灾难深重, 中国人民既遭帝国主义的蹂躏, 又受封建主义的压迫, 民不聊生。这样的社会环境使孙中山认识到, 在阶级社会中, 由于贫富不均导致了阶级的对立, 富人千方百计用资本的势力压迫穷人, 穷人为了生存只能“用革命手段来解决一切政治经济问题”这种“革命手段”[1]378也就是武装革命。为了取得这场革命的胜利, 孙中山于1905年成立同盟会, 并且提出了一地起义, 数地响应的武装革命思想。孙中山主张中国的武装革命应该建立起点、张威四方。他认为:中国的革命与英法不同, 英法是市民革命, 不是国民革命。市民生长在城市, 身受专制统治的压迫, 团结起来就可以发动城市武装暴动, 取得革命的胜利。用黄兴的话说就是“故能扼其吭而拊其背”[2]2。中国的国情是大城市还没有聚集起足以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力量, 而东南沿海地区, 有很多反清的会党和有革命倾向的新军。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既不能发动市民起来革命, 又不能利用军阀推翻清政府。因此, 中国的武装革命“只宜采取雄踞一省, 与各省纷起之法”[2]2。这样的战略便于集中全国的革命群众, 调动一切积极性的因素, 孤立和打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雄踞一省”就需要建设革命根据地, 早在1897年, 孙中山在留英考察期间就考虑到, 在中国进行革命需要先在一两个省建立根据地, 然后在全国形成一个“武装割据”的局面, 进行武装斗争。也就是先建立根据地, 而后发展革命势力, “张势威于四方”[3]185。

孙中山从他的革命活动一开始, 就把武装起义直接提到了议事日程。其原因有四:一是当时中国的社会矛盾特别尖锐, 很多爱国者都愿奋不顾身地投身武装起义, 拯救中国的民族危机;二是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人民没有丝毫的民主权利,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失败, 迫使他认识到只有拿起武器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三是时间相去不久的太平天国革命那样波澜壮阔的人民大起义对孙中山起到了鼓舞作用;四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完全暴露在中国人民面前。这四个原因是中国革命的有利时机, 孙中山及时抓住这样的有利时机组织了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 孙中山先后在西南地区策划了八次起义, 这些起义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的枪声点燃了焚毁清王朝统治的熊熊烈火。至此, 孙中山提出的一地起义, 数地响应的武装革命思想得以实践。尽管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最终没有能够拯救中国, 但他作为推翻清朝统治的战争事业的发端而载入了史册。

二、以俄为师, 建设军队的建军思想

孙中山在领导革命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吸取过去多次失败的教训, 认为会党、新军、军阀都是不可靠的, 中国革命要想取得胜利, 必须以俄为师, 建立一支革命军队。这样, 他的建军思想就逐步形成了。为了取得国民革命的胜利, 在1912年8月, 孙中山写下了《革命方略》, 在《革命方略》中第一次明确地用文件的形式提出了建立国民军, 制定了军队之编制、将官之等级、军饷的发放办法, 同时还制定了严格的军队纪律等。

孙中山认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要想建立真正的共和国, 非得建立强大的海陆军, 不然的话中国的民主革命是不能成功的。于是, 孙中山组建了粤军, 任命陈炯明为援闽粤军总司令开赴闽南, 重新建立了广州政权。但是, 在北伐中, 孙中山自己亲手培植起来的陈炯明, 发动武装叛乱, 欲置孙中山于死地, 孙中山被迫逃到永丰舰避难。在危难之际, 孙中山联合滇、桂联军击败了陈炯明, 第三次建立了广州政权。但是, 滇、桂联军仍然没有改变军阀的本性, 他们拥兵自重, 我行我素。至此孙中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 军阀是不能“居革命的地位”的[4]471。

孙中山在总结革命活动屡受挫折、革命主义一直不能实现的原因时说, 革命主义一直不能实现的最大原因, “是专靠兵力”, “欠缺人民心力”。“若单独依靠兵力, 是不足靠的, ”孙中山这里所说的“兵力”, 主要是指那些“为个人升官发财而战争”的军人[5]474, 孙中山从失败中逐步认识到, 要革命, 就要有革命军的奋斗, “没有革命军的奋斗”, 革命是不能成功的。因此, 孙中山决心“创造革命军”, 以“挽救中国的危亡”[4]291。

为了使军队真正成为有主义的革命军, 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 从苏联十月革命胜利是凭借一支强大的革命军的例子中得到了启示, 提出了“以俄为师”的建军指导思想, 着手创办黄埔军官学校, 为革命培训军事人才。孙中山以俄为师建设军队的建军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视军队政治思想工作。孙中山提出:在黄埔军校建立党代表, 并命令“所有党军及各军官学校讲武堂, 以廖仲恺为党代表”[6]304。党代表制度的实施, 对提高军队的素质,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是注重军队骨干培养, 以军校的形式来训练军队的骨干。孙中山把加强训练视为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保证, 认为军人要有过硬的体质和技能。他还提出我们的军人决不能谋取私利, 谋求升官发财, 革命军人要为国民的大多数造幸福, 孙中山要求军人要熟练手中的武器, 可以“命中”目标、学会“隐伏”、能够吃苦“耐劳”、会“走路”、能“吃粗”。三是改革军队的组织结构建设。孙中山在军队中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机关。在团、营、连三级设党代表。在军校设政治训练班, 培训见习党代表。通过改革军队的组织结构建设, 使得军队战斗力大大增强。

三、加强国防建设, 抵御侵略的战略思想

孙中山出生前两年, 太平天国革命在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在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 帝国主义加紧了对我国的侵略与掠夺, 而当时的清朝政府则国防废弛, 武备不振。孙中山先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帝国主义对我国领土与主权的侵犯, 也亲身感受到了庸朽无能的清朝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他“穷天地之想”[3]47, 认定中国人民只有推翻清朝政府, 建立真正由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才能建设国防, 抵御侵略。1912年元旦,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使“整理新军备建设, 改革中国旧军备”[7]390的条件成熟。孙中山认为, 我国和外国相比较, 兵船不坚利, 枪炮不精锐, 兵工厂设备不齐全, 我们要富强起来必须“勤修军备”, 才能“保障国家独立民族生存”[7]305。

对于“勤修军备”的具体措施, 孙中山在1921年7月写的《十年国防计划》中共拟定了六十二项计划纲目。在《十年国防计划》这个宏大的军事与国防建设的计划中, 孙中山精心规划出了中国加强国防建设的宏伟蓝图。孙中山国防建设的思想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国防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抵制侵略。孙中山把战争分为侵略战争与自卫战争。认为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是“行霸道”的战争, 对这种战争孙中山是坚决反对的。但是, 当自己的国家领土和主权受到侵犯而“非出于自卫之不得已”时[7]8, 为了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又必须自卫反击, 因为这是以公理来反抗强权的正义的战争, 我们国防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以正义的战争抵制外国侵略者的侵略。二是国防建设海军为首。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大多都与中国的海洋权有关。孙中山总结中国近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教训和中国20世纪初面临的新形势, 认为海权“操之在我则存, 操之在人则亡”[8]217。因此, 孙中山提出, 海军建设要放在国防建设的第一位。于是, 孙中山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当天就发布命令, 建立海军部。孙中山还仿效美、英、日等国的组织机构和海军领导机构模式建设海军, 并且设想在中国沿海建设三个世界性大港, 四个二等港, 九个三等港, 通过军用港口的建设把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 以强大的海军抵御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当然, 孙中山加强国防建设是希望中国的国防力量强大起来, 更希望中国强大以后不让别的国家重蹈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悲剧。

孙中山的军事思想涉及中国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众多方面, 是维护和平的军事思想, 对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多次革命战争有很强的针对性, 他的军事理论奠定了中国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基础, 是中国军事思想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不仅如此, 对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建立新型革命军队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摘要: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从1895年着手武装起义开始, 领导过多次武装起义和扫清反动势力的战争, 不断总结经验, 提出了一系列推翻旧政权的军事理论。这些军事理论奠定了中国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基础, 是中国军事思想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关键词:孙中山,军事思想,以俄为师,国防建设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全集 (第九卷) [M].中华书局, 1986

[2]黄兴集[M].中华书局年版, 1981.

[3]孙中山全集 (第一卷) [M].中华书局, 1986.

[4]孙中山全集 (第四卷) [M].中华书局, 1986.

[5]孙中山选集 (下卷) [M].中华书局, 1981.

[6]孙中山全集 (第十一卷) [M].中华书局, 1986.

[7]孙中山全集 (第二卷) [M].中华书局, 1986.

略论老子的军事美学思想 篇8

与儒家的经典《论语》一样, 《老子》也没有把“美”作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来加以专门论证, 但它们在某些论述中都涉及军事美学的一些观点。孔子从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 主张维护原有的社会等级秩序和礼乐制度, 他反对战争, 即使像武王伐纣这样的正义之举, 也未被视为“尽善尽美”的境界, 更谈不上对战争规律的认识。相比之下, 作为一个卓有见识的思想家, 老子对战争和战争规律却有比较深入的认识, 并且以战道的求真建构他军事美学思想的基础, 从而使《老子》充满了理性美的色彩。

一、求真, 对战争和战争规律的认识

在对战争的认识上, 老子将战争归因为贪欲和不知足, 即“罪莫大于可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老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 短短240年间, 大小战争297次, 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一, 永无休止的贪婪欲望和不择手段的疯狂追求, 导致侵略战争频繁爆发, 战争像难以遏止的社会瘟疫。老子目睹了“以兵强天下”的战争的罪恶:“师之所处, 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 必有凶年。”“天下无道, 戎马生于郊。”老子认识到战争就其本质而言是非人道的, 但战争又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两种, 战争双方也有正义之师与非正义之师之分。所以要反对战争, 先要认识战争。“不尽知用兵之害者, 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作战篇》) , 因此老子并不消极反对战争。作为正义之师, 战争是“不得已而用之”, 他站在正义之师的立场上, 又提出了“善战”说。

善战的前提是要把握战争的规律。老子指出:“知其雄, 守其雌。”要做到知己知彼, 才能百战百胜。他再三强调“静”的妙用, 认为虚静蕴涵着凝藏的心态, 只有虚静才能导引出深厚的创造能量, 才能达到对美的最高追求。“夫物芸芸, 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 “孰能浊以静之而徐清”, 具体运用到军事活动中, 就是要以静制动, 以不变应万变, 要求战争指挥者对局势冷静观察, 妥善判断敌情, 且举措适宜。

二、求善, 表现在对整个战争的谋划中

老子认为对战争和战争规律认识的理性美是以善为前提的, 美与善紧密相关, 因此特别侧重于从战争谋划的角度去审视“美”。

首先, 老子重视战争准备, 主张“早服”, “重积德”, 这涉及战争正义或非正义的本质和最后的结果。他把军事活动中的战略战术运用统一于理性的谋划, 达到制胜的目的。对战争中那些非理性的行为, “以兵强天下”的盲目自大行为, 他认为是和美相对的最丑恶的行为。

其次, 在战争过程中, 由于战争本身变化莫测, 在行军中悄无声迹, “善行无辙迹”, 才能做到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以最小的损失迅速获得战争的胜利。

最后, 要带出精锐的军队, 将领除了要有运筹帷幄的谋略外, 还要有仁义之心, 所以老子还特别强调制胜一方的道德境界, 即“胜而不美”和“战胜以丧礼处之”。“胜而不美”就是不以用兵杀人为美乐之事。他指出:“兵者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而美之者, 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 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在老子看来, 兵器是一种不吉祥的东西, 并非君子使用的东西, 如果在“不得已”情况下而用之, 也不要在取胜之后当做一桩美事而得意洋洋。如果以取胜为美乐之事, 那就是以杀人为快乐;乐于杀人的人, 是不会得志于天下的, 所以君子要持“胜而不美”的态度, “战胜以丧礼处之”。老子说:“吉事尚左, 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 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 以悲哀泣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既然在老子看来战争是“凶事”而非“吉事”, 那么“杀人之众”就应“以悲哀泣之”, 战胜之后, 亦应“以丧礼处之”, 切不可弹冠相庆。

三、美与丑的辩证关系和守中原则

老子深刻认识到军事美学中的美和丑的辩证关系。“反者, 道之动”, 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深刻的辩证法命题, 他深谙事物两极盈缩的变化规律, 认为事物发展到极端则物极必反, 因此把事物中相反的成分或因素看成是该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因, 主张不为主而为客, 不进寸退尺, 以退为进, 以柔克刚, 哀兵必胜, 深刻揭示了战争中的强弱、进退、攻守和胜败之间的转变规律。

对于敢 (勇) 与不敢 (怯) , 老子认为:“勇于敢则杀, 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 或利或害。”“物壮则老”是一条合于道之运行的客观规律, 谁违背, 谁就会加速其灭亡。“果而勿强”, 亦即文中所说的“四勿” (“勿矜”、“勿伐”、“勿骄”、“勿强”) “一不” (果而不得已) , 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 这是一条为古今中外的战争所证明的真理。

基于此, 老子提出“守中”的观点, 即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在不能避免战争的情况下, 正义之师不得已而用兵, 一旦取胜, 就应该知止。“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 不道早已”, 也是合于战道规律的。他根据“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的矛盾转化论, 在军事上, 得出“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的结论, 因为在他看来, 若恃强而穷兵黩武, 是自取灭亡的行为。因此, “善有果而已, 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强”。老子以“飘风”、“骤雨”暗喻逞强者必败, “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 进而指出以兵强天下是“勇于敢则杀”的非理智行为。战争的胜负是通过战斗力的较量实现的, 但力量的强弱是发展变化的, 强兵固然可以取胜, 但一旦战争取胜, 容易滋生骄傲情绪, 就会由胜利转向失败。在战争中利与害诸矛盾是相互转化的, 因此忽视战道的规律, 强者也会最终失败。这是与理性美相对立的非理性丑的行为, 是清醒而冷静的战争指导者应该极力避免的。

四、美感

“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 是感性和理性、情感和认识和谐的统一, 是有社会功利目的的。美感的功利目的来源于审美对象的功利性和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2]老子对于战争美的感受和追求是美与功利的统一。从根本上说, 不管是侵略战争还是反侵略战争, 目的就是取胜。失败的兵家思想是没有意义的, 当然也是不美的。老子不是非攻非守的失败主义者, 他也不反对胜利, 所谓“胜而不美”, 乃是以胜为不胜, 从而不断求胜以达常胜的目的。他尚慈, 是因为“慈以战则胜”;主静, 是因为“牝常以静胜牡”;贵柔, 是因为“柔弱胜刚强”, 是所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之极”。“无为”, “不争”只是手段, 目的是要达到“无所不为”静中制胜的战略目的。

“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 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和怡情的心理状态, 是对美的认识, 欣赏与评价”, [4]“认识美的本质和内容”, “必须有理性认识, 有思维活动”。[4]美的感受与追求又与鉴赏者不同的心态有关, 要有对美的形式与内容的深入把握“才能达到感受与理解的统一, 获得沁人脾腑、心旷神怡的美感和审美享受”。[4]所以老子认为将领要有善下虚静的道德修养, “善战者, 不怒”。也只有虚静的状态下, 才能在军事斗争中保持冷静的头脑去认识和控制整个战争局势, 适时地调兵遣将, 也只有在拥有开阔平和的胸襟时才能感受美、追求美, 并在美的追求中得到激励、净化和升华。

五、形式美

在形式上, 老子欣赏奇异变化的美, 战争本身就是变幻莫测的, 是具有最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性的行为, 他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战道的规律, 并概括出军事活动中“以奇用兵”的用兵原则和指挥艺术。纵观《道德经》即可发现, 老子最崇尚的自然之物莫过于“水”, 他常以“水”喻“道”, 并衍生出军事活动中的运用, 孙子的“兵行象水, 水之行, 避高而趋下, 兵之行, 避实而击虚”, “故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 谓之神”, 就是对其兵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老子认为只有善于根据战争实际情况, 以奇异之谋用兵, 方可以因敌制胜。

老子主张“善战”。在战略战术上以谋取胜。所谓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他还告诫将领必须注意把握战局中的变化, 在战术上, 以奇用兵。在兵战中, 老子肯定“正”与“奇”是互相转化的, 所谓“正复为奇”者是也。他根据“奇正之变”的规律, 主张“以奇用兵”, 突出一个“奇”字, 认为只有善于根据战争实际情况, 以奇异之谋用兵, 方可以弱胜强, 取得战争胜利。“天下柔弱莫过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又说:“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坚强处下, 柔弱处上。”柔弱的一方对付强敌, 由于处境危险, 最能激起斗志, 这也是意志力的体现。

在多变的战争中, 歙与张、弱与强、废与兴、取与予诸矛盾既是相互对立的, 又是相互转化的。必先有张之、强之、兴之、予之, 然后才会有歙之、弱之、废之、取之。他说:“将欲歙之, 必固张之;将欲弱之, 必固强之;将欲废之, 必固兴之;将欲取之, 必固予之, 是谓微明。”这就是兵家的“饵敌”之策。老子认为只有在战争中, 善于运用这种“欲擒故纵”战术的将帅, 才是真正懂得“微明”之道的智者, 保证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以静制动, 以退为进, 以守为功攻, “以奇用兵”, 是老子兵学思想的精华所在, 对历代兵家思想的影响颇深。孙子兵法、素书和毛泽东的游击战理论等, 均是对老子兵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老子还主张和谐统一美。“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他提出了独具道兵家特色的阴阳对立的战争观。他认为阴阳调和才是“道”的完满体现, 才具有更加强大的力量。从美学角度看, 和谐是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多样统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4], 事物之中诸如方圆、大小、高低、曲直、刚柔、强弱、进退、动静等“对立因素统一在具体事物上面, 形成了和谐”。[4]

“早服”、“重积德”的带有远见的战争准备, “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的难以捉摸的战术运用, “善行无辙迹”的部阵行军的悄然无迹的战争操作, “胜而不美”的制胜者的精神品质, 这就是老子军事活动中美的完美体现。

美是一种自由创造, 《老子》就是一部美学思维的产物, 它体现了老子对形式美法则的自觉运用。《老子》五千言, 散文诗的外在形式, 简洁明快, 说理生动, 创造性地把军事活动纳入审美范畴。言兵者虽然只有寥寥数语, 却按阴阳对立的原则巧妙地进行整合, 将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高度凝练概括出来, 创建了独具特色的军事美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明.论老子兵书[A].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明代戚继光军事训练思想探源 篇9

戚继光出生于明朝中叶嘉靖年间 (1522—1566) , 当时的明朝面临北部蒙古的侵扰和东南倭寇的祸害两重外界军事压力。地处中国漠北的蒙古族自元朝灭亡之后依然过着游牧生活, 他们多次南下恣意掳掠, 对明朝皇家政权和普通百姓生活构成严重威胁。处于中国东部海外的日本当时正处于相互攻伐的南北朝混乱时期, 尤其是北朝统一日本后, 失败落寞的南朝武士便无奈流浪海上, 因而对中国东部沿海百姓生存的侵扰和戕害日趋频繁。在如此的时代背景下, 1528年, 戚继光出生于山东登州, 其家庭属于将门世家, 父亲戚景通官至三品神机营副将, 其不但武艺高超, 技能出众, 而且爱国爱民, 为人正直, 为家庭子孙树立了模范榜样。受到家庭的影响熏陶, 戚继光自幼就特别喜欢参与和组织军事游戏活动, 而父亲戚景通对自己这个聪慧敏锐、悟性极高的儿子的未来期望也是相当高的, 便利用业余闲暇亲自教他读书写字和习武练艺, 为他讲解一些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 树立戚继光爱国爱民的高远志向。父亲的这些精深教诲对于戚继光的影响和教育很大, 为他日后习得许多行军打仗的学问多有裨益, 以至于使其在后期的带兵打仗过程中, 终不为书本知识所完全束缚, 而能够坚持因地因时制宜, 积极寻求克敌制胜的良策[1]115。明嘉靖二十五年 (1546) , 在戚继光十八岁时, 他被正式任命为登州卫所指挥佥事, 在阅读兵书时, 戚继光曾写过一首小诗, 其中有诗句曰:“云护牙签满, 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由此诗中可以看出, 在戚继光的心中, 他愿意用个人的生命来成就一番丰功伟绩, 以便为国家和百姓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环境, 少年老成的戚继光以其个人的雄心壮志和磊落襟怀, 显示出其所具有的非同常人的伟大抱负和高尚志愿。

二、戚继光倡导的军事训练

戚继光是我国伟大的军事家, 他思维敏捷、英勇善战、足智多谋, 形成了深邃精奇的军事训练思想, 并倡导通过严明的纪律、巧妙的战术和独到的谋略实现军事斗争的胜利。

1. 严明的军事纪律。

戚继光在军纪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明公正。在招募新兵时, 戚继光强调选拔“乡野老实之人”, 摒弃“城市游滑之人”, 他曾先后三次深入浙江义乌地区, 亲选招募一万余名农民和矿工, 并按照年龄、身材和体质等条件对他们进行分类编组和营阵训练。在平时的军事训练中, 戚继光素以要求严格著称。比如在招募新兵后, 尽管招募的兵士文化和智商存在一些差异, 但为了保证良好的军事训练效果, 戚继光制订了严格的定期考核制度, 他将兵士训练成绩分成九等, 而考核的主要方式就是进行实战训练, 其具体规则大致如下:凡双方对打, 若打赢者就升级, 升一级者赏银一分;若打输者则降级, 降一级者受打五棍。于是, 在这种几近惨无人道的训练方法下, 戚继光招募的新兵在起初的训练过程中都经常出现鼻青脸肿、遍体鳞伤的境况, 但也正是通过如此残酷严格的军事训练, 兵士们最终练就了非凡的武艺, 成就了非凡的事业。又比如在进行作战时, 戚继光要求全体官兵必须听取号令集体向前, 如果一人退却, 则将其立刻斩首;如果全队退却, 则将队长立刻斩首;如果队长殉职而全队退却, 则将全队立刻斩首, 这就为激发兵士的作战斗志和保证作战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 戚继光还制订了各种各样赏罚分明的训练措施, 譬如对于那些武艺训练刻苦、技能精通者或者遵守军纪、作战英勇、威武不屈等兵士予以重奖, 而对于那些武艺训练懈怠、技能生疏者或者恃强霸道、蛮横无礼、骚扰百姓等兵士则予以严惩。

2. 巧妙的军事战术。

戚继光善于运用巧妙的军事战术赢得战争的胜利。比如为了加强蓟州一线的防务, 戚继光根据北方的地理条件和蓟镇的城墙特点, 命令兵士将旧城墙加高加厚, 并修筑了大量的空心敌台, 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了七座车营, 每个车营配置有重车一百多辆, 轻车二百多辆, 又配置有步兵四千人和骑兵三千人, 创立和形成了车、骑、步等各兵种协同配合作战的战术, 这样, 在戚继光的悉心布置和卓越指挥下, 明朝的北部地区防务有了极大的改观[2]66。另外, 戚继光深思熟虑, 首创了独特的“鸳鸯阵”, 通过充分发挥长短兵器相互结合, 作战兵士集体互助的机动灵活方式, 总是能够“临事则飙发电举”,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地瓦解和歼灭敌人。此外, 在强调严格军事纪律的同时, 戚继光还以身作则, 倡导虚心向同时代的其他军事家进行借鉴学习, 譬如他个人就曾经向俞大猷学习过棍法, 向唐顺之学习过枪法, 并以此作为鼓励士兵相互学习训练的常态化手法, 也正是由于戚继光注重学习别人的长处, 因而使得戚家军的兵士人人得以获得多种高超技艺, 也使戚家军在各种大小战斗中从未遭受到任何失败, 胜利记录无人堪比。

3. 独到的军事谋略。

戚继光不但善于临场指挥作战, 而且善于总结作战经验, 他强烈反对书生式的纸上谈兵, 而注重运动式的军事实效, 根据多年的戎马生涯和实际经验, 戚继光先后撰写了《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等体现其军事训练思想的书籍著作, 并将其作为日后练兵打仗的重要参考, 比如在《纪效新书》中曾记载说, 每当征募新兵入伍, 戚继光总是要向众位兵士训导一段话以鼓励大家习武练艺, 云:“诸位都听了, 练武不是你答应官家的公事, 是你来当兵, 杀贼救命的勾当, 你武艺高, 杀了贼, 贼杀不了你, 你武艺不如他, 他便杀了你。若不学武艺, 是不要性命的呆子!”《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在中国古代军事学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其皆收录于《四库全书》之中, 且占到军事著作的十分之一。由于这些经典军事著作包含着“戚家军”百战百胜的宝贵作战经验, 其一时洛阳纸贵, 受到当时以及后世人们的热烈追捧, 以至“谈兵者遵焉”, 即便几百年后, 譬如毛泽东、蒋介石等一些现代军事家也对之反复研读, 以便从中吸取军事训练与军事指挥的经验心得。

三、戚继光取得的军事成就

在抗击倭寇的军事作战中, 戚继光指挥得方, 谋略远大, 在多次战争中都取得了骄人战绩, 如台州花街之战, 全歼倭寇2000多名;白水洋之战, 斩首344颗;长沙之战, 消灭倭寇3000名;横屿岛渡海之战, 消灭倭寇1000多名;牛田之战, 击溃上万倭寇;林墩之战, 烧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福清葛塘之战, 消灭300多名倭寇;平海卫之战, 斩首2622颗;仙游之战, 杀死倭寇1000余人;王仓坪之战, 击溃倭寇近万名;蔡丕岭之战, 杀死1000多名。实际上, 无论哪次军事战争, 都无不渗透着戚继光熠熠生辉、神威凛凛的卓越成就。比如台州大战时, 在戚继光的率领下, “戚家军”一战之下就痛毙倭寇三百余人, 而自己的军队却无一伤亡, 在取得初步胜利后, 作为主帅的戚继光料想倭寇不会轻易善罢甘休, 估算到倭寇可能会另有偷袭明军和保存实力的想法。果不其然, 当第一场遭遇战方才打完, 那边探马便来禀报说新河方向出现了一些成群的倭寇。当时的新河城为明军部队的指挥地, 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甚至“戚家军”的众多家眷都居住在新河城, 由于明军基本上都外出作战, 因而新河的城防守备是相当空虚的, 可谓没有什么勇锐的作战部队, 倭寇彼时选择偷袭新河, 真是再毒不过的计策了。所以, 当许多将领听到倭寇准备攻打新河的消息时, 他们的神情都非常紧张, 也期待主帅戚继光立即下令全军回撤, 以便能够紧急驰援新河。但是, 深谋远虑、胸中有数的戚继光却微微一笑, 仅下令分出一部分少量部队赶赴新河救援, 而自己则率领大部人马继续追击退却宁海的逃窜倭寇。这一追可不要紧, 直接将倭寇逼到雁门岭而无法退却, 一场激战旋即爆发, 在戚继光的指挥下, 明军将士将遭围困的倭寇直杀得个漫天黑地, 痛快淋漓, 以至于最后连戚继光也感到手痒难熬, 他牵马纵身, 大喝一声, 带领将士直接杀入敌阵, 最后全歼了这部分罪行累累、恶贯满盈的穷途倭寇, 也识破了敌人假意攻击新河, 实则保存实力的阴谋诡计[3]97。

参考文献

[1]蒋大椿.戚继光父亲留下的遗产是什么?[J].江淮论坛, 1982 (2) .

[2]紫西.戚继光与蓟镇长城防务[J].文物春秋, 1998 (2) .

论成吉思汗的“军事软实力思想” 篇10

有研究者认为:在一个国家军事软实力资源的一系列构成要素中, 具有国际视野的军事战略、具有前瞻性的制度设计、具有大局观的军事外交以及较为优秀的军事文化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1]。笔者就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成吉思汗的军事软实力思想。

一、成吉思汗的大迂回军事战略

大迂回, 乃是进攻部队避开敌之整个防御体系, 向敌之翼侧或后方实施远距离机动而形成合围态势的作战行动, 是战略追击的最高阶段。

源于蒙古族围猎的大迂回战略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在长期征战中形成的作战韬略之一。在全面侦察敌情、地形的前提下, 蒙古军队凭借骑兵的持久耐力和快速机动能力, 经常越过人们难以想象的大漠、险滩、雪谷、荒原, 出其不意地向敌人的纵深大胆穿插、分割, 并与下面进攻部队相配合, 四面包围敌人, 迫使对方迅速瓦解。成吉思汗在与花剌子模军的战争中, 主要采取了迂回、诱敌、攻坚、追击之战略。首要的就是迂回。成吉思汗亲自率领西征军主力, 从花剌子模国北方通过600公里的吉西尔库姆沙漠, 出其不意地迂回至摩诃莫大本营———撒麻耳干的背后, 对其形成了包围。成吉思汗这一着儿, 使花剌子模军成了瓮中之鳖了[2]235。此外, 在当时蒙古军与金军的军力对比中, 虽然, 在总体上双方可谓势均力敌, 但在局部上, 蒙古军则处于劣势。不过, 蒙古军却能巧施以实避虚, 声东击西之战术, 变劣势为优势而最终取得了大迂回战略的胜利。

当然, 成吉思汗没有因为迂回作战而忽略速度, 相反他率领蒙古军队清一色的轻骑兵, 创造了农业时代的“闪击战”。蒙古西征军在欧洲作战时的集结:“从扬子江北岸至保加尔边境, 部队集结都是在2至3个月完成的。部队每天平均行军速度达到90至95公里。它的突击:攻占北俄罗斯, 只用了2个月零5天时间, 每天的平均速度达到85至90公里;攻占南俄罗斯, 只用了2个月零10天时间, 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5到60公里;攻占匈亚利和波兰, 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 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8到62公里。”[3]240这个农业时代的闪击战足可以与二战时德国的闪击战媲美。因此说, 成吉思汗在他一生征战过程中, 成功实践了大迂回战略, 同时他也是“兵贵神速”的指挥者。

毋庸置疑, 制定军事战略的初衷是为国家和军队的发展进行总体规划, 以使其处于战争的不败之地, 进而“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 成吉思汗的战略思想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当然离不开他独特的军事制度。

二、成吉思汗独特的军事制度

军事制度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组织、管理、维持、储备和发展军事力量的制度[4]。下面论述成吉思汗的军事制度。

第一, 组织军事力量。《元史》记载:若夫军士, 则初有蒙古军、探马赤军。蒙古军皆国人, 探马赤军则诸部族也。其法, 家有男子, 十五以上、七十以下, 无众寡尽签为兵[5]2508。可见成吉思汗实行军民合一, 全民皆兵的兵役制。而且《黑鞑事略笺证》记载:“其骑射则孩时绳束以板, 络之马上, 随母出入, 三岁以索维之鞍, 俾手有所执, 从众驰骋。四、五岁用小弓、短矢。及其长也, 四时业田猎。”可见, 蒙古族是从小开始军事训练[6]16。所以, 蒙古族全民皆兵, 个个善战。此外, 成吉思汗还会从被征服国的国民及被征服的俘虏中及时补充兵员。因此, 成吉思汗能够成就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 成为一代天骄。

第二, 管理军队。成吉思汗的军队纪律严明, 赏罚分明。蒙古史学家多桑指出:“将军中如有人犯了错误, 成吉思汗只要派去一名下级官吏传令, 就准能执行不误。这个将领无论相距多远, 虽统帅十万人马, 也得坚决服从使臣的传令。如果处以鞭打, 就得伏地受刑, 如若处以杀头, 就给割下自己的头。”而对作出贡献的有功人员, 他终生不忘, 永远信任, 分别给予奖赏。除了自幼接受训练, 成吉思汗的军队还会接受严格的日常军事训练, 重视改革武器装备技术, 重视培养官兵英勇顽强的思想作风, 平时行军安营扎寨, 总是以战斗阵容驻防。有时召集各军营部队, 考核军队训练, 或者从各部队选拔优秀士兵搞武艺比赛和摔跤, 优胜者给予鼓舞奖赏。

第三, 维持和发展军事力量。前面讲的组织管理军队的方法使得成吉思汗的军事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为了保存实力, 增强战斗力, 成吉思汗在战争中非常重视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由于出征时携带的羊、马很有限, 为充分食用这些牲畜, 成吉思汗还专门规定了屠杀的方法:“用牛羊的膀胱两个, 吹满空气, 把骨管伸进膀胱的管孔。骨管上刻有螺丝纹。在兽的第四、第五肋条之间, 刺个穴口, 然后把骨管插进创口, 压迫膀胱把空气注入肺脏。这样做的时候, 兽立刻死去。死状好像是被电击一样。这个杀法的利益是肉量增加70%, 滋养力充分, 肉质柔软, 味道也美, 易于更长久的保存。”[7]274

第四, 重视军队通讯联络和交通运输的畅通无阻。据史料载, 差不多他每到一处, 在五十、百里以内各设一驿站, 仅送信报息的驿站所备用马就达三十多万匹。成吉思汗当时对修筑桥梁、开山修路也非常重视, 过山越岭时也修了许多小路, 从而对来往人马、车辆、商贾、游客创造了极为方便的条件。总之, 成吉思汗通过各种方式保存实力, 发展壮大自己的军队。

三、成吉思汗的军事外交

第一, 结为安答、结为“父子”或结为忽答 (姻亲) 。安答就是“义兄弟”或“盟友”。结交安答的目的在于联合盟友, 扩充势力, 以便掠夺和自卫。弘吉剌部的孛儿帖和铁木真结婚, 这种姻亲, 在以后的斗争中确实发挥了不少作用。但当时一是因为距离太远, 二是因为孛儿帖的父亲尚未掌握弘吉剌部的大权, 孛儿帖被蔑儿乞人抢走后, 弘吉剌部并没有及时作出反应。而作出反应的却是铁木真父子两代人的安答, 即克烈部的脱斡邻勒罕和札答兰部的札木合。此外, 结为父子, 无疑也是巩固政治联盟的一种有效手段。成吉思汗对投降各部的首领优礼相待, 甚至愿结为儿女亲家。通过政治联姻, 他不仅巩固了蒙古国在这一带的统治, 而且加速了其他邻近部落的投降。通过联姻的方式扩张势力, 是一种很重要的扩张手段。

第二, 先联手后击破。在当年的蒙古草原上, 铁木真曾与王罕强强合作, 联手作战, 所向披靡, 像合答斤、山只昆这样的小部落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铁木真之所以对他们采取招降政策, 主要是为了瓦解在札木合领导下, 由合答斤、山只昆、塔塔儿、朵儿边、弘吉剌、蔑儿乞、泰赤乌、乃蛮等11部所组成的强大军事联盟, 分化他们的力量, 达到从敌内部各个击破, 使敌自溃的目的。

第三, 先礼后兵。在与花剌子模的战争中, 为了在义理上占据主动, 成吉思汗采取了先礼后兵的策略。面对花剌子模对蒙古商人的屠杀, 他再次派使者向摩诃末询问商人被杀的真相, 希望他认真追查, 引渡罪犯。成吉思汗用正当要求逼迫花剌子模苏丹一步步走上战争绝路, 孤傲自负的摩诃末索性也就一不做, 二不休, 杀掉成吉思汗的正使, 剃掉两个副使的胡须, 然后放他们回国。成吉思汗当然不能忍受这种凶残的杀戮和极大的侮辱, 然而此时他仍然觉得还不到出兵的时候。正像成吉思汗所希望的那样, 不久, 花剌子模人主动挑起了战端。开始, 蒙古军队主动避开。但摩诃末的军队却不能抑制自己, 主动进攻, 最终和蒙古军队展开战斗, 进而向摩诃末的领地发动进攻。

四、成吉思汗的军事文化

第一, 征服世界是成吉思汗一生的追求。成吉思汗这一目标的确立一方面反映了部族的期望, 另一方面得益于家庭的教育。也速该把阿秃儿被塔塔儿部人毒死之后, 蒙古部族的期望都寄托在铁木真身上。铁木真看见也速该把阿秃儿逝世, 放声大哭。察刺合劝他说:“像大鳟鱼似的, 你为什么痛哭?要巩固你的部下, 不是这样跟你说的吗?像水中游鱼似的, 你为什么悲哀?要建立你的部众, 不是这样跟你说过吗?”于是铁木真停止了痛哭[8]。察刺合老人这段话代表了整个蒙古部族对铁木真的期望。

第二, 成吉思汗科学、民主、高效的军事管理文化。成吉思汗海纳百川, 重用人才。成吉思汗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征服了欧亚, 成为闻名中外的蒙古族英雄。这和他的用人之道是分不开的。成吉思汗大胆破格录用人才打破了民族界限和等级, 如他所重用的“四骏”和“四杰”都是平民出身或门户奴隶。其中哲别竟是在战争当中射伤过他的敌人, 后又被他重用。他将汉族、金国、畏兀尔、乃蛮部的丘处机、耶律楚才、镇海、塔塔统阿等不同民族的人才汇集自身帐下, 真正具备了所谓海纳百川的英雄气度, 这是无数人才投靠成吉思汗, 也是成吉思汗创下历史伟业的关键因素。成吉思汗关爱士卒, 重视民主。成吉思汗对自己的士兵关怀备至, 明确告诉将帅不得无谓的牺牲一名士兵, 不得遗弃一名烈士和伤员, 并且在战争中严格落实。

第三, 适合游牧生产和生活特点的教育内容。古代蒙古人在军事教育方面: (1) 比较重视人们野外生存能力的训练, 借此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意志和能力。 (2) 非常重视让青少年掌握地理概念, 蒙古人的空间知觉有了很大发展。 (3) 让年轻一代熟记地名, 也是古代蒙古族军事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4) 蒙古人比较重视提供敌方情报的投诚人员。 (5) 向敌方故意虚张声势, 造成错觉。 (6) 古代蒙古人的军事教育中也隐涵着统一战线的思想[9]。可见, 蒙古族在家庭教育中关注到了战争的需要, 从小培养孩子适应生存环境, 为本民族的生存、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徐鸿飞.军事软实力析论[D].上海师范大学, 2010.

[2]胡泊.蒙古族古代军事史[M].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4.

[3]蒙古族古代战争史[M].民族出版社, 1992.

[4]李保忠.中外军事制度比较[M].商务印书馆, 2003.

[5]元史·卷98·志第46[M].

[6]黑鞑事略笺证[M].

[7]大统帅成吉思汗兵略[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1.

[8]蒙古秘史·第二章·第69节、第76节[M].

上一篇:分布压力下一篇:数控机床电气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