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军事谋略思想感悟

2023-04-07

第一篇:学习军事谋略思想感悟

军事:美媒对比中美外交风格称政治谋略VS军事战术

2014-06-27 08: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月26日电 美国《国际日报》近日发表社论称,中美两国外交、军事交锋因美国重返亚洲而逐渐频繁,两国在外交,策略上的风格差异也更加明显。概括而言,中国的外交策略是政治谋略,而美国的外交策略则更像是军事战术。

文章称,美国的外交政策具有可操作性,见效快,但却易出漏洞,而中国的外交政策可谓深谋远虑。

美国外交思维好像是由军事将领的思维,外交策略如同军事作战似的,例如,建立起北美后院,如同巩固后方阵地,推动同盟国策略,将同建立一条防线。比如第一岛链,如同战场上设立的防御阵地。

文章指出,美国重返亚洲,希拉里设计了所谓的巧实力实际上并不是新鲜东西,就是敌人的敌人可以作盟友,或者让敌人的朋友成为敌人的敌人,从而对中国形成一个包围链。因此,巧实力只不过是在美国传统盟友上,再拉拢上一些与中国有纠纷的小国。

以军事思想主导外交战略,从美国的角度看,优点是目标明确,容易执行,缺点是敌意太明显,同时也极容被对方找出漏洞,因为军事比政治简单。而且,世上没有攻不破的防线,马奇诺防线的下场可以证明。因为再坚长的防线也有尽头,可以绕过去,比如美国重返亚洲,意图在海上封锁住中国走出去的路子,可是中国还有“高铁丝绸之路”,可以绕过美国岛链。另外,再坚固的防线也有薄弱的结合部,可以击破。

文章认为,美国外交策略如同军事作战似的,最大的弱点是,美军进攻时太过强调侧翼安全,侧翼中如果有对方的据点,美军就要停止进攻,甚至后退。而岛链中总有薄弱环节,因此当第一岛链中出现缺失,美国外交,军事重心就有可能退至第二岛链。

文章指出,中国的外交战略向来以政治谋略为特征,基本上都是要国与国之间要相互取得互信才能进行的,这些策略具有长治的因素。

第二篇:毛泽东军事思想学习心得

第一,政治思想工作,重视人的因素,注重群众战线,强调群众纪律。 毛泽东在现代又重申了这一观点:“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与学生交往的一些体会是,学生不仅仅把教师看作课堂的教师,而且更是人生导师,所以不能只教给他有关学习和知识的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学生无论是博士生还是硕士生,他们的人生观其实都不太定型,还不能自己管理自己,所以大学生活也就像一场战争,人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要走群众路线,就是要联系他们的思想实际,多关心他们。多满足他们的需要,多关注他们的生活内容。 我关心得还很不够,以后要好好改进。 第二,失败与成功,往往不是绝对的,取得胜利的过程,就是包围反包围的过程,关键是以我为主。 毛泽东经常用围棋来解释他的战略:“由于是敌我各有加于对方的两种包围,大体上好似下围棋一样,敌对于我我对于敌之战役和战斗的作战好似吃子,敌之据点和我之游击根据地则好似做眼。在这个‘做眼’的问题上,表示了敌后游击战争根据地之战略作用的重大性。” 围棋棋盘由19x19个方格组成,把白棋子和黑棋子下在各个交叉点上。围棋的目的是包围对方的子,将其消灭,并控制地盘即区域。围棋是一种很微妙的游戏,它的基本主题是包围与反包围。谁是攻方,谁是守方,通常是分不清的。围棋的胜负只是比较而言,胜者要比负者控制更大的地盘,但不是所有地盘。 由于它的复杂性,棋手可能在其一局部遭到战术上的失败,但却能通过从战略上智胜对手而卷土重来。与西方战略常常着眼于单一的决定性战役不同,毛泽东的信条是着眼于更加持久的斗争,小区域的控制、地理上的分割,最终将发展、合并,从而导致战略上的胜利。(鲍尔曼) 我在指导学生的经验中,有一个体会,就是我自己不用固定的眼光看学生,也鼓励学生不要因暂时的失败而灰心。成功与失败都是相对的。将失败、困境与压力比喻为敌人,有时看起来我是被敌人包围了,但是我完全可以抽身而出,很快又在局部的战争中,反包围敌人。关键是以我为主。那就是我来控制敌人,而不是相反。同时,要有持久的战斗精神,要知道,其实敌人是无时不在的,如果没有敌人,也就没有了现在的我们。 第三,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就像研究问题,一定要将问题分解开来,拆成片断,然而一个一个吃掉。不能一上来就是一个大问题。有些学生就是缺乏分析的功夫。拿到一个研究的对象,不知从哪里下手。就是不知道把敌人先分散和孤立。 有一个学生,后来给我

说,我们写论文不会分析,是因为太多的文学式的思维方式。大家似乎很瞧不起实实在在的、稳扎稳打的作风。这是太诗人、太浪漫的缘故。 第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人。 毛泽东军事思想: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力避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消灭一切敌人。 学生读书治学,比较多消耗战,而少歼灭战。因为他们太分散他们的精力,太滥用他们的自由。另外,学生有畏难情绪,往往是因为过于严重地对比了自己和研究对象的大体形,完全没有以五倍兵力力求全歼的意识。不懂得其实我们可以渐渐转为优势的。三年之后,成功的博士生,就是在某一问题上,全歼敌人,成为专家,成为某一问题和某一方面的优势力量。 在学习上集中优势兵力,那就是,以最大块的时间,突击某一本书,或某一个问题。势必完全解决而后快。 第五,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的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这一条在攻坚战时非常有用。做好一门学问,写好博士论文,一定要有这种精神。不然,就不能很有效地克敌制胜。因为,人的精神,其实不是永远可以一样使用的,时过境迁,神就散了。 譬如有一个博士生,就是以为三年时间很多,慢慢地来,结果乱看书,毫无系统,放任自己,将博士阶段要出成果的局势,误以为本科或硕士的浪漫诗人式校园生活,结果是辜负了故乡亲人妻子的殷殷期望,三年过后,两手空空。 我当然也不应该批他如何不好好学习,他也在读书,也在思考,而且,他思考得也很多,很深。要过一个不一般的、有思想有性情的文人生活。这有什么好指责的呢,他说,看看大家都变成匠气十足的学者,他很后悔当初的选择。 我就用毛的军事思想教育他:先不要讲大话和空话,先把这个战役给我打好。必须发扬“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先把博士论文这个任务给我完成。人生在很多局部的意义上,都是战争。 最后,不得不指出,毛泽东军事思想也不是神话,也有他自身的局限。那就是,太多关注人的因素和精神的因素,太忽略了技术、物的因素。从大的方面来说,他那打鬼子、打老蒋的无坚不摧、无战不胜的包袱,背得太久,深深影响了他后来的思维方式,以至于在技术时代不能跟上世界现代潮流。这对于指导研究生来说,也从另一个方面提醒了我们,技术的东西、方法的东西,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起到仅靠人的因素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第三篇:军事理论课程感悟

是义务更是一种责任

进入大学,第一次听说并且学习了军事理论这门课程。我们从接受军训开始,接触国家的军事教育,尽管只是点到为止的学习,我们却受益良多。而军事理论这门课程则从另一方面向我们阐释了国家的军事只是。与其说这门课程是国家给予我们大学生的一项学习任务,是我们需要履行的义务,不如说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的一种责任——对国家军事的基本了解。

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是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军事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和普及性的军事知识课程,旨在系统地向大学生讲授国防史、现代国防、军事形势、军事思想、现代武器、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现代战争、军事地形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一个拥有基本素质的人应该具备基本劳动素质,即将经营事业的专业素质;基本常识素质,包括日常生活中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基本应对素质,有对紧急状况的反应和常见问题的处理能力。虽然好多人在大学教育中提出大学生不仅要成才更要成人,但是很少能提出具体实施方案的,而军事理论可恰恰就是对基本应对素质和基本常识素质的深入传授。对于各种国防军事类突发事件我们大学生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通过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我们会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不再只是喊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然后茫然不知所措,我们是国家的主人,我们要去我们应该做的。

说到国家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就不能不提及服兵役,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到了可以服现役的年龄。因为此前从来没有人传授过国防知识,我们此前只是对兵役、国家军队建设有一个极其片面狭窄的认识,总以为那都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通过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我们在国防建设中所处的地位、我们的责任。

通过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我们对于国家荣誉、国家利益、民族

自尊心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比如同外国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会更加注重我们的行为是否有损于我们的国格,做到不卑不亢,与他们平等的交流,坚决不做有损于国家分毫利益的事情。

军事理论课是大学生必修的一堂重要的课程生不仅仅是多少点的学分提升知识体系的完备

一个绩点的评介国防意识的强化

它给予我们大学

更是一种人格素养的国家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养成。它对于我们大学生一生的操守必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第四篇:《军事理论导论》课程感悟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

一、我看“人民战争思想”

谈到伟人一词,在军理课上,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他的人格魅力、雄才大略以及高瞻远瞩的军事思想留给我的不仅仅是一句感慨,更是一份对我军未来发展的希望。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我军的建军之魂、立军之本、制胜之道,是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主要形成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革命、抗战时期,在当时为中国共产党的战斗起到了正确的指导作用,引领了革命的胜利。但是时代在进步,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现代战争借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从远离冷兵器,告别热兵器的时代,进入了信息化战争的时代。而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个战争地位极高的军事思想,在现代战争中是否还有其价值,它的指导意义又有多少呢?

人民战争思想毛泽东思想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我在学习了课程之后认为对现代战争最有指导意义和价值的思想。无论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广大人民,在往往在后方给敌人以想象不到的打击,不仅能很好的掩护自己的战斗力顺利推进,也在动摇敌方领地的统治权的同时,为自身的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使革命力量不断壮大,赢得最终的胜利。将人民对战争的影响力放在现代战争中,那仍然使不可忽视的。

人民战争是指广大人民群众为反抗阶级压迫或抵御外敌入侵而组织和武装起来进行的战争。人民战争是反抗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的正义之战,是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更本利益和要求的群众之战,它有着广泛的群众性。也即是说,战争过程中应力争人民的信任,得到人民的拥护,让人民群众的力量能够很好的支持战争的进行。

现代科技的发展,让军事力量越来越倚重高技术,很多战争表面上只动用了比过去少的多的人力,但其背后仍然离不开人民群众。首先,在准备战争时期,现代建设高技术含量的军队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这些资金正是广大人民的劳动之果。一个国家要想保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人民群众创造的经济增长,是基本的保障。 其次,高技术战争必然需要依靠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而人才正是来自人民群众。国家大力发展教育,重视对尖端科技人才的培养,而且在教育过程中传授爱国思想,这样便保证了军队中的技术支撑。武器只是一种工具,而且在不断的向前发展;而人作为创造武器和掌控战争的终端,才是影响战争走向的决定性因素。不难发现在中国,思想教育,尤其是爱国爱党的教育穿插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这其实就是在不断的将人民群众聚集起来,形成强有力的后盾。

当然,除了在科技和经济上的贡献,人民群众在政治上也有着重要地位。中国是由人民当家作主,在中国,国家是由人民统治的,领导人都是代表人民利益的人。他们来自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因为他们的决策可以直接影响战争进程,所以说广大人民才是战争的决定方向。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最更本的动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无论是古代冷兵器的交锋,还是当下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没有人民的力量战争都是无法进行的。就连全球霸主美国,每当国内人民反战情绪高涨,美国军队势必无法完全投入战争。这并不是科技的先进所能弥补的。所以说,战争时期,人民的作用依旧不可忽视,人民在现在现代战争中依旧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总体来说,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人民战争思想就如王冠上的宝石,它引领着我军的建设方向,从战略高度上为我军指引前进。

二、浅谈《孙子兵法》对信息化战争的指导

提起《孙子兵法》,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这部中国古代兵学名著虽然仅有5000余字,却以其博大精深的战争哲理、启迪心灵的斗争智慧在中外军事思想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孙子用兵善运势。所谓势,就是只对自己有利的态势。孙子认为势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军队的真正势力,包括兵力和武器装备。二是有利的地形,因为在古代没有空军和海军,所以占据有力的地形对于战役十分重要。三是部队士兵的素质,包括军事技术,心理,状态等等。四是指挥员的水平。这四点的运用关系到我方是否占据了有利的形式,关系到能否掌握战役的主动性。在信息化战争中,这四点依旧不可丢弃。

孙子用兵正奇集合,虚实结合。所谓正奇就是指正兵和奇兵。正兵是在战场正面采用常规战术进行战斗的部队,奇兵是指根据不同的战场情况,出其不意的特种战术和部队。比如红军历史上的四渡赤水就是利用了奇谋和奇兵。而现代军队中的特种部队,敌后部队,谍报组织、斩首行动,这些都是属于奇兵的范畴。所谓虚实结合,就是指要时刻给敌人假像,不能让敌人了解自己的真正实力和意图。在古代的空城计,暗度陈仓,诱敌深入等典故和战役就是对虚实的诠释。在现代战争中,军力部署,部队动向,谍报战争等都体现了虚虚实实的重要性。另外,孙子用兵还特别提出了战争的主动性,在我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当中,我们的部队都是利用灵活性和主动性,在很多运势不利的条件下托跨了敌人。孙子用兵也十分注重用间,也就是利用间谍。间谍获取有力的情报固然重要,也是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然而间的含义还不仅仅如此,间还包括内间、反间、因间、死间、生间。合理充分的用间不但能获取有力的情报,而且也可有效的瓦解离间和在内部消灭敌人。从而利用最小的损失,换来最大的利益。在信息化战争中,情报将会登上更高的地位,这关乎到我军方方面面的生命情况。所以,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中,孙子所说的奇兵思想、掌握主动性依旧是制胜法宝。

《孙子兵法》是一本制胜之书,智慧之书。孙子兵法在古今中外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推崇,并经历千年传世而不衰,我想最大的原因就是: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本研究具体战役战术的兵书和军事理论著作,而是结合了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方面为一体的战略指导纲领。环顾当今中国的现状和周边战略环境,《孙子兵法》依旧是一部值得每位中国军人必读之物。

第五篇:浅谈学习道家思想的感悟

201211012910 李趁 教育技术

【摘要】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其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本文就中国哲学史课所学到的道家思想浅谈自己的感悟。 【关键字】道家思想,老子,庄子,人生

因为对中国哲学史感兴趣,于是选择了这门公选课,而并非是所谓的盲目追求国学热。学习了各个时期各个学派的思潮,对于道家思想,映像格外深,对其有一种别样的喜爱。道家思想中蕴含的一些人生哲理深深的把我折服。

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老子。一般认为,老子本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人。与孔子同时,生活在春秋时代。曾当管理书籍的小官,相当于今天的图书馆馆长之类。按照《庄子》中的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聃”。结果是孔子被老子教育了一顿,但孔子不但未生气,反而猛拍老子的马屁,称老子是“乘风云而上天”的龙,还很激动地感叹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大概就有了“老子天下第一”之语。司马迁《史记》中记载,老子活了二百多年后,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莫知其所终”。究竟老子后来仙归何处,至今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老子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最大贡献就是他的著作《老子》(也称《道德经》)。《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开山之作,代表之作。《老子》流传至今,版本甚多。传世本《老子》有81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5000余字。虽然篇幅不长,文字简短,但却蕴含哲理,闪烁智慧。它用高度抽象概括的语言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一些永恒法则。其中心就是要说清一个“道”字。但“道”到底是什么呢?或许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一开篇便坦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不可名,不可言,不可谈的。道是不用耳朵听来的,听来的道便不是道。道也不是用眼睛看出来的,看来的道不足以称为道。道更不是可以说得出来的,说得出来的道,又怎么称得上是其道呢?道是无形无体的,这种潜移默化的道,或许确实要把自己升华到一个超脱凡俗的圣人才能真正体会其精髓所在。虽然如此,老子还是认为“道”确确实实存在。“道”是万物之母、宇宙本原, “道”又是自然运动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宇宙天地之大“道”,或许就是我们人生需要领悟与追求的最高境界。

而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另一代表,庄子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间,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无为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其实这话说得还是有些道理,现实社会中提倡宣传礼仪仁教,然而现在人们的素质没见有提高许多,反倒是贪污腐败、欺蒙拐骗盛行,这多少还是说明现行的一些制度存在一些问题的。法治有它一定的威慑力,然而德治才能去出根本。只有加强对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实中贪污腐败、欺蒙拐骗的行为。

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因此他提出了“逍遥无待之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想人格论。“道”是客观存在的,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存在不以他物为条件,不与他物相对,在时空上是无限的。庄子提倡“以道为师”。他认为,人们通过修养去体验“大道”、接近“大道”,可以超越人们对于生死的执着和外在功名利禄的束缚。但这不需要人为的去做什么。庄子的修养原则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以此而可以达到“寥天一”的境界。其生命体验、审美体验的方式是直觉主义的“坐忘”。什么是“坐忘”呢?其要点就是超脱于认知心,即利害计较、主客体对立,分别忘执,认为这些东西(包括仁义礼乐)妨碍自由心灵,妨碍了灵台明觉,即心对“道”的体悟与回归。心净或许才能真正体会“道”的真实含义,才能明白“道”对人们的作用吧。

道家是一个偏好自然与直觉的学派,它深刻反映了当时小农社会那种不甘保守,又不敢进取的思想。对于封建制度的束缚,他们是想打破的,然而对于新社会的发展潮流,却又不能接受。结果只能是对自然的原始社会生活的憧憬和思慕。道家思想就成为当时人们对生活的精神寄托。所以可以说道家的自然主义是服镇痛剂,抚慰那些受创伤的中国人的灵魂。老子教人以守愚之为智,处弱之为强,其言曰:“·······不敢为天下先”,“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从中可以看出老子思想充满着智慧。虽然表面上看来是一种消极的生活、学习态度,但是把自己摆在一个很低的地位,然后等待时机爆发,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好的方法呢?中国人不是有一个成语叫“笨鸟先飞”吗?守愚不一定就是你是愚钝的,处弱不一定你就是弱小的,有时候我们应该选择看低自己的成就和地位,这样才能更为明智、更为强大。

对于道家思想的好与坏,我不敢妄下结论。只是个人觉得道家的智慧肯定不会比儒家的差多少。道家的思想或许才是人们真正应该追求的。金钱、权力、荣誉,一切都是浮云,生来没有,死去你也不可能再拥有它们了。或许真正的幸福就是像陶渊明那样享乐于简朴的田野生活。回归于自然,那才是真正的幸福。现在的人们,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回归于自然,因为他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发现原来拥有了权力、拥有了金钱,也不一定幸福。感受自然、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以“无为”来享受生活的乐趣,

在学习道家思想过程中,我从中也汲取到了很多很多人生哲理,道家的许多名言对于我的启发都非常的大。在我看来,无论儒家道家法家还是其他学派思想,能够启发人,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的。

对我启发最大的就是:“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不仅是生命的摇篮,而且是文化的源泉。古今中外圣贤们往往从流水中获得了人生的感悟。管子在《水地篇》中提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的命题。孔子面对滔滔东去,奔流不息的流水顿生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西方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以水为喻,指出“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唐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蕴含着多少人生的况昧?印度诗人泰戈尔用优美的诗句表达出深刻的哲思。“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得鹅卵石臻于完美的”。

但是在水中真正深刻悟出为人之道的当首推老子。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认为,有道德的上善之人,有像水一样的品格,为人要像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求回报的水一样。水总是往低处流,故绝无倾覆之患;水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显得那仁慈;水,表里如一,所以它诚信;水,公平如镜,一视同仁,所以它善治;水能荡涤污垢,载舟覆舟,降洒甘露,攻坚克强,功能无量,所以它善能;水,可因循四季,变为雨雪冰霜,保护万物生灵,所以它善时。“七善”是老子对理想人格的阐述。“不争”“处下”是老子的生存之道。的确,以水为镜,可鉴人生:如水之静,淡定从容静若水;如水之明,正直磊落明若水;如水之谦,轻看名利淡如水;如水之化,随机应变柔若水;如水之韧,百折不挠韧若水。

总之,学习中国哲学史不单单是了解了我国中国哲学的历史脉络,更重要的我是从中学习到了一种精神的精髓。而道家的思想,作为众多精神中的一粒璀璨明珠,我从中懂得了很多。

【参考文献】

[1]崔大华. 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 文史哲,1995,01:36-40. [2]朱晓鹏. 略论道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意义[J]. 学术论坛,1997,03:73-77.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信息技术学科简报评论下一篇: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