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思想论文范文

2022-05-10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军事思想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左权将军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善于思考,勤于钻研,作战勇敢,指挥有方,在十余年戎马倥偬的战斗生活中,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作战、建军、治军经验,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及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丰富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战时期尤甚。

第一篇:军事思想论文范文

方法论视野下的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研究

摘要: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把经验性作为思考军事技术的哲学基础,强调要充分考察军事技术客体的物理构造,要在具体的军事应用中解读军事技术;在研究发展历史中对军事技术进行功能解释,强调要围绕进攻和防御的功能演化发展,要突出机动功能和后勤功能;在实践分析中实现军事技术的应然判断,军事技术具有社会建构性,研发过程要注意军民结合,要具有必要的经济基础。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的主题和方法,与技术哲学家强调的“经验转向”是一致的,在主题上是客观的而不是非描述的、道德的,在方法上采用更多的是描述而不是规范来处理技术。这一点对于军事技术哲学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军事技术;方法论;经验转向

在技术哲学研究传统上,一直有着工程主义和人文主义之分,而工程研究传统在研究方法和取向上与今天所强调的经验转向有很多类似之处,很多工程师、科学家以及技术工作者往往是从自身工作的实际出发来认识思考技术的。也正是如此,一些先哲对某项技术领域的深入研究独具智慧,其研究方法和视角对于今天的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和深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恩格斯就是其中一位。

19世纪,各种枪械、火炮等杀伤性武器和蒸汽船、火车等武器平台都取得重大发展,并在战场上展示了巨大威力,使得关注军事技术发展成为各国政府、指挥官和军事评论家赢得战争和解读军事的前提条件,恩格斯也不例外。正如恩格斯自己所说的,“我所需要的,是了解和正确评价军事历史事实所必需要的细节知识。……还有一般的军事科学史和由于武器及其使用方法的发展和改进而引起的变化的历史。再就是需要认真熟悉炮兵学,因为我已经忘了不少,而且有许多是我根本不知道的”。恩格斯研究军事技术的进路和方法为军事技术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一、把经验性作为思考的哲学基础

恩格斯与马克思一起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法,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恩格斯着手系统研究军事问题时,他便具有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师的睿智与眼光”。“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具有两个基本点:一方面,是把实践引进了本体论,强调也要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事物,……另一方面,则是始终坚持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始終坚持劳动实践在多种层次上所受的自然制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肯定实践的本体论地位,进而充分肯定人类社会主要的实践形式——劳动——对于人的重要意义,作为劳动的工具也就成为了马克思哲学无法回避的现象,认为“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的表现”。同时,马克思哲学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审视技术,认为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客观性,需要与特定的自然规律相一致。当前主张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技术观与马克思主义技术观具有相同的哲学基础,尤其是由荷兰技术哲学家彼特·克罗斯教授等提出的新研究纲领,主张技术人工客体具有二重性,即首先它是一个物理客体,具有一定物理结构和属性的现实存在,与人的主观意向毫无关联;其次技术体具有功能属性,它代表着行为主体的意向与旨趣,这种功能属性既是主体赋予技术体的作用体现,也是衡量技术价值的尺度所在。这种对技术的结构与功能二分法在充分肯定技术体物质属性的同时,也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实践性的技术哲学,要求人们在经验领域来研究解读技术。

以经验性作为思考的哲学基础,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是在充分考察军事技术客体的物理构造以及在战争实际应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的产物。以经验性作为军事技术哲学思考的基础,首先强调要关注军事技术的内部结构,以及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具体过程,也就是打开军事技术的“暗箱”,这一点对于表现为复杂化、体系化武器装备的现代军事技术尤为重要。军事技术哲学的深入发展及其研究必须建立在对最前沿军事技术体的经验掌握的基础上。恩格斯对军事技术的研究是深入而细致的,他曾为《美国新百科全书》撰写了“炮艇”、“马枪”、“卡伦炮”、“霰弹”等等条目,在详细论述这些武器物理构造的基础上,还对武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和价值进行了阐述。19世纪的军事技术较为简单,多表现为单件武器,与当前军事技术体现为作战系统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二者的经验性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军事技术哲学研究要深入到具体的如信息战技术、精确制导技术和核生化武器技术等研发领域,要实现从具体到一般的逻辑提升,也只有如此,军事技术哲学研究内容才能充实,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

以经验性作为军事技术哲学思考的基础还要在军事活动中解读军事技术。军事技术的发展应用对战略战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近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的制定是以军事技术的具体应用为基础的,恩格斯曾深刻论述军事技术发展对海战的深刻影响,“线膛炮必然使那种适于使用卡伦炮的近距离战斗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过去;机动重新获得巨大的意义,而由于蒸汽使交战中舰船不依赖于风向和水的流向,所以未来海战的战法将更加接近于陆上会战的战法,并且将服从陆上会战的战术原则”。有人将现代“战斗行动区分为战术机动、信息对抗行动、火力打击行动、兵力攻防行动、综合防护行动等五大基本行动”,显然,在这些战术行动中,无不渗透着技术的因素,军事技术已经从最基础的地方改变和决定着战争。这种影响和改变是双向的,战争中的需要将会深刻影响作战主体和武器研发人员,而他们又决定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和走向,因此,军事技术哲学固然要“深描”技术体,也要到军事活动的经验领域探求军事技术应用的规律。恩格斯正是在深入研究技术与战术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因此研究信息时代军事技术时,不仅要研究军事信息技术的技术功能作用,也要分析其是如何应用于军事实践并对作战方式、战争形式产生革命性影响的,甚至要考察这一切对社会生活生产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在发展历史中进行功能解释

在恩格斯看来,军事技术是军事领域中较为活跃的因素,这既是因为军事技术是社会生产力在战争中的体现,而社会生产力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更是战争本身的对抗性和暴力性的逻辑必然。“只有创造新的,更有威力的手段,才能达到新的更伟大的结果。每个在战史上因采用新的办法而创造了新纪元的伟大的将领,不是新的物质手段的发明者,便是以正确的方法运用他以前所发明的新手段的第一人。在图伦和老弗里茨的时代之间,在步兵学上发生了革命,由刺刀代替了戈矛以及遂发枪代替了火绳枪”。虽然军事技术在不停地发展演变,但是其基本功能是不变的,或者

说其发展演变始终围绕着基本功能展开。对于一般技术客体而言,功能解释的逻辑不是演绎逻辑,而是包涵着某种决策逻辑,即某种决策推理与选择的过程。技术解释论者认为,“技术功能解释不是因果解释,而是目的论解释”。因此技术哲学的关注点不是技术前因后果,而是技术功能的实现,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价值实现和判断。作为人类发明创造的技术客体,军事技术的基本功能是杀伤敌人,保护自己,具体的功能要素包括进攻、防御、机动、后勤等因素。

人将军事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来实现特定的战争目的,军事技术体现着主体的意旨取向。“技术作为人的创造,其间必然包含着主观性的东西,没有人的目的、愿望或意志就不可能有技术”。在《军队》一文中,恩格斯称“军队是国家为了进攻或防御而维持的有组织的武装集团”。而军事技术是军队在战争实践中的“工具”,因此,其产生、发展都必须以进攻和防御两种形式作为基本参考因素,进攻和防御已经内化为军事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逻辑被遵循。从功能实现的角度考虑,军事技术的发展始终以杀伤敌人、保护自己为目的来改善进攻和防御能力,这个过程也是军事技术不断演变和进化的过程。马克思军事技术思想结合历史上战争和军队对武器具体应用而进行描述分析,始终将军事技术进攻和防御的功能分析贯穿其中。在介绍希腊步兵时不仅介绍了头盔、甲胄、铜护胫、大木盾等护身器具,也介绍了长矛、短剑、投石器、梭镖等攻击武器;不仅关注论述了火炮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深入地介绍了筑城、塞防等防御工事,“火炮改进的最初结果之一,是筑城法的彻底变革”。不同时代军事技术的进攻和防御的表现形式存在差异,但是从军事技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一种攻击性兵器的出现,必然或迟或早地导致相应的防御措施的产生,而防御措施又总是为新的攻击兵器所克,从而又使新的防御手段成为必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不断开辟了新的战争领域空间,出现了诸如网络战、电磁战等新的作战模式,在这些领域适用的军事技术不同于常规战争中的武器装备,但是它们所承担进攻与防御的功能属性却是一致的。从分析进攻与防御的概念研究军事技术,能够充分揭示军事技术本身的内在运动规律和真正的发展逻辑,能够有效指导研发和应用。因为作战空间具有伸展性和广延性,需要一定的机动才能有效实施进攻和防御,人们就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提高机动性,因此,机动功能也属于军事技术的基本功能。

当然,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并未产生内燃机、核动力装置等,他们也就无法想象20世纪产生的飞机、航母、坦克等现代化作战平台,但对于有助于实现进攻或防御的机动性却格外注意。恩格斯分别研究了骑兵的机动性能,火车、蒸汽轮船的产生对提高部队机动性的影响。甚至是对于武器自身的机动能力,恩格斯也格外关注,他在介绍火炮时指出,“另一个重大的改进是发明了在短距离内转移火炮的牵引擎”。现代远程打击武器可以实施远距离精确打击,但是军事技术的机动功能需求并没有减弱,武器平台机动性的增加在提高自身武器系统打击精度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动态防护能力。由于战场上人的存在,后勤工作就必不可少,恩格斯以拿破仑时代为例论述了后勤的重要性,“废除了野营用具,停止由兵站仓库供应军队的给养,实行了露营并采取了以战养战的方针。军队的运动性和独立性因而增大了,其程度不低于因实行普遍兵役制而造成的数量的增长”。当然,19世纪军事技术的后勤功能并不明显,或者说人们研究使用军事技术主要是为了实现进攻、防御和机动的功能。随着军事技术在战场上的广泛应用,技术保障也成为了后勤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战场上后勤的好坏決定士兵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尤其是现代作战任务要求作战人员全天候无间断地工作,这对后勤任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军事技术的后勤保障功能必须与其战术性能相匹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战场效能。核潜艇一年四季可以在地球任何海域执行军事任务,喷气式飞机突破音障在超音速状态下飞行,通过宇宙飞船和太空站在太空中工作,这些活动都对人体体能和机能提出了重大挑战,武器装备要为作战主体提供舒适宜居的生存环境。

三、在实践分析中实现应然判断

作为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和无产阶级的领袖,恩格斯格外关注战争活动和军事科学。他年轻时曾在柏林的一个炮兵旅服兵役,1849年参与领导德国西部和南部武装起义的工作,1850年回曼彻斯特其父亲的公司工作时便开始系统研究军事问题,先后撰写了《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1852年神圣同盟对法战争的可能性与展望》等名著,并针对当时的战争写出了大量的军事评论。应该说恩格斯关注军事技术并不是仅仅出自个人的兴趣爱好,而是为了更好地研究战争和指导战争。其军事技术思想绝大部分体现在对战争以及其他军事活动的记述和分析文献之中,这种研究表现为经验陈述,主要为“是”的判断,但是恩格斯并没有将研究局限于客观事实描述,而是通过逻辑演绎实现了睿智的应然判断。这种判断既是对军事技术发展应用对社会影响的论述,也是军事技术自身发展必须加以遵循的逻辑,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社会建构性。军事技术的发展要经过社会因素的选择,选择的过程是非线性的、复杂的。技术的应用并不是对性能最优的使用,很多情况下,并不先进的军事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原因在于并不先进的技术能够与包含人心理技能因素、现存技术背景因素在内的社会环境实现更好的融合。最初发明的火枪并不如弓箭好用,既是因为火器技术并不完善的原因,也是人们的经验惯性使然,“大弓甚至对最初的轻火器也还长期保持着它的优势地位,……甚至在16世纪末,伊丽莎白女王还企图重新把这种民族的大弓列入战斗的武器”。军事技术的研发也往往受到较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近代以前的历史上,武器装备系统一般都比较简单,新武器系统的设计者一般是从提高或者改善现有武器系统的效率出发,凭借实战经验和自己的判断来进行设计的。现代武器系统越来越复杂,破坏力越来越强,投资越来越大,研制周期越来越长”。大科学时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将会受到更多社会因素的制约,曼哈顿工程就耗资20亿美元,历时3年,共有10万人参加。在现代军事技术研制过程中,众多研发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任务的失败。

其二,军民结合。军事技术相对民用技术固然要领先发展,然而军事技术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社会工业技术基础作为支撑,否则军事技术就难以实现领先发展。有了先进的民用科学技术基础,军事技术才能够不断改进,有效发展。恩格斯认为,“自从军事生产成为大工业的一个部门(装甲舰、线膛炮、速射炮、弹仓式步枪、钢皮弹头、无烟火炮,等等)以后,制造这一切所不可缺少的大工业,便成为政治上必需的了。要生产这一切,没有高度发展的金属加工工业是不行的,而金属加

工工业没有其他一切工业部门,特别是纺织工业的相应发展,也是无法存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从恩格斯所提出的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必须立足于民用工业的雄厚基础之上的论断,演变出了军事技术采取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模式。现代战争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军队信息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倘若在计算机软硬件、网络基础设施方面没有较好民用技术支撑,军事技术信息化也就难以实现。我们应该像恩格斯在100多年前看待军舰那样来看待现在的军事技术——“现代的军舰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而且同时还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是一个浮在水上的工厂”。

其三,经济基础。马克思曾提出“战争比和平发达得早”的论断,恩格斯对这一论断进行了深入的闡述:“有组织的暴力首先是军队。没有任何东西比军队的编成、编制、装备、战略和战术更加依赖于经济条件了。……因而,正是暴力比其它一切都更加依赖于现有的生产条件。”关于暴力需要经济基础的论断,恩格斯进一步指出,“目前,暴力是陆军和海军,而我们大家遗憾地知道,这两者需要巨额的金钱。……因此,归根到底,金钱还必须通过经济的生产才能取得;就是说,暴力还是由经济情况来决定,经济情况供给暴力以配备和保持暴力工具的手段”。“暴力本身的‘本原的东西’是什么呢?是经济力量,是占有大工业这一强大的手段。以现代军舰为基础的海上政治暴力,表明它自己完全不是‘直接的’,而正是取决于经济力量,即冶金工业的高度发展,对熟练技术人员和丰富的煤矿的支配”。“一句话,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因而是以‘经济力量’,以‘经济情况’,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现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费用更是高得惊人,科索沃战争时,巡航导弹每枚价格在100万美元至200万美元,B-1轰炸机每架为2.5亿美元,B-2隐形轰炸机每架超过20亿美元。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充分强调社会经济基础,既是对未来军事技术研发使用高消耗的科学预测,更是对支撑战争最根本因素的睿智判断。

四、结语

综上所述,恩格斯在研究军事技术时,始终面向军事技术本身,把经验性作为研究思考的哲学基础,在军事技术的发展历史研究中进行功能解释,并通过各种实践分析实现军事技术存在发展的应然判断。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的主题与方法,与技术哲学家强调的“经验转向”是一致的,在主题上是客观的而不是非描述的、道德的,在方法上采用更多的是描述而不是规范来处理技术,这对于军事技术哲学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军事技术哲学作为技术哲学的分支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如何从规范性、批判性转向描述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规范和批判的统一,一直是影响军事技术哲学深度发展的根本问题。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甚至对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76-577,

[2]刘戟锋,哲人与将军[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丛[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7,

[5]Peter Kroes,Technical Functions as Dispositions:aCritical Assessment[J],Delft:Techne,2001,spring:1-2,

[6]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2:513,

[7]马志松,论战术设计[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6:136,

[8]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

[9]张华夏,张志林,技术解释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70,

[10]许良,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6,

[11]郭世贞,军事技术论纲要[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21,

[12]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5卷[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2:615,

(责任编辑 文格)

作者:赵阵 朱亚宗

第二篇:左权在抗战时期的军事思想与实践

左权将军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善于思考,勤于钻研,作战勇敢,指挥有方,在十余年戎马倥偬的战斗生活中,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作战、建军、治军经验,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及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丰富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战时期尤甚。朱德曾指出:左权“在军事理论、战略战术、军事建设、参谋工作、后勤工作等方面”,都有“極其丰富与辉煌的建树”,“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重视对战争特点规律的研究,强调要实施正确的作战指导

作为一名战争年代的革命军人,左权非常重视对战争本身的研究。抗战时期,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和方法论,结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对战争本质规律、决定胜负的因素、作战指导等问题深入思考,并作了一系列唯物辩证的论述。

(一)战争离不开政治。左权指出,战争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现象,虽然有其自身的特征,但它同样以社会经济为基础。不同的经济条件便有不同类型的战争。然而,无论战争类型怎样变化,其最本质的东西是不会变的,即“一切战争的本质,都是政治斗争的继续”。据此,左权对中日战争的本质进行了分析:由于日本帝国主义所进行的战争,不但是对中国人民的残酷掠夺和榨取,而且是对日本工农劳动者的非人道剥削。因此,它是日本少数人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是反革命的战争,这个战争的本质就决定了它是退步的、寡助的。而中国所进行的战争,则是为了把全民族从亡国奴的锁链下解放出来。由于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的一致性,故而中国全民族能够团结起来,共同进行争取民族自由解放的战争,而这个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的革命的战争,这个战争的本质就决定了它是进步的、多助的。

(二)战争规律可以被认识和把握。左权指出,战争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有其自身规律且随客观条件的发展战争规律也在不断变化。但人们通过战争实践完全可以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把握战争规律的目的,在于认识战争的本质及其特点,确立正确的斗争方针与方法及战略战术,从而灵活地指导与组织战争,调动与控制战争,“使这个战争,向我们所欲的方向发展”,而不是被战争牵着鼻子走。而要把握战争规律,就必须认清战争的特点。中日双方存在着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基本特点,由此就决定了敌利速决,我利持久。在敌强我弱、敌我力量对比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前,中国暂时遭受军事上的失利,是抗日战争规律的必然。然而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持久抗战的过程中,战争必将不断地向着有利于我的方向变化,所以“中日战争最后胜负问题,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也只有通过艰苦的持久战,中国才能够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这也是抗日战争规律的必然。

(三)对战争胜负起主导作用的是人。左权认为:“武器的量、质和人力决定全部战争的过程。”没有现代化的军事技术和灵活的战略战术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同时,没有把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中、把战争的最深厚的伟力从民众中发掘出来,也是同样不能取得抗战最后胜利的。然而武器和人力之中,究竟谁起着决定的作用呢?左权认为,没有进步的政治素质的军队,它的人员和武器的结合是不稳定的,而有着优良的政治素质的军队则有着最大的机动性与灵活性去掌握各种技术,去使用从最原始的到最现代的武器。而且还有广大人民作为后盾。“因此,决定战争最主要的是靠人,人是起主导作用的。”

(四)要实施正确的作战指导。左权认为,与敌人进行武装斗争,必须了解敌人并研究其军事政策、战略战术,从而制定出克敌制胜的方针原则。抗战中,他根据毛泽东制定的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军事战略方针,结合敌我双方的实际,提出许多重要的作战指导思想,如:要坚持战略上的持久战与战役战术上的速决战、战略上的防御战与战役战斗上的进攻战、战略上的消耗战与战役战斗上的歼灭战的统一;要实行正确的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要争取战略、战役及战术上的主动,善于发现、创造并抓敌弱点;要灵活使用兵力,善于分散与集中、组织各种力量到战斗里来;军事斗争要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各种斗争形式密切结合,反对单纯的军事主义;要注意积蓄力量,不能只顾打仗,也不能借口积蓄力量而不打仗或少打仗,要善于保存力量等。

左权的这些论述,阐释了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不但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就是对于我们今天如何看待战争及其相关问题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重视战略战术的研究,致力于创造适合八路军的战略战术

左权参与指挥了1938年秋季晋察冀边区反日军围攻作战、1940年百团大战、1941年黄崖洞保卫战等一系列战役战斗,还结合八路军的作战实践撰写了《埋伏战术》 《袭击战术》 《基本战术研究提纲》 《论战争指导、军队组织和战术问题》 《战术问题》等许多关于战略战术问题的论著,总结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一)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战略战术问题。左权指出:一切战略战术的原则都包括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并互相影响,互相转化,“要用辩证观点去认识,否则不会正确”。例如,防御战与进攻战的本身,就体现了防御与进攻的统一性。防御战应当是以积极的姿态进行的,本身就包含反冲锋、进而转为进攻的可能。而进攻战的本身,则含有在相当的阵地上作防御的可能,甚至包含退却的可能。比如,我们要打败日本侵略者,就必须向敌人进攻,然而为了进攻,也就必须有必要的防御和退却。再如,歼灭战与消耗战也并非机械对立。由于作战环境、客观条件及战争双方力量等因素的不断变化,歼灭战可以转变为消耗战,同时,消耗战也可以转变为歼灭战。不但如此,战役和战斗的歼灭战,便是战略上的消耗战;这一切,又体现了歼灭战与消耗战的统一性。

(二)要用辩证方法创新战略战术。左权不仅主张要辩证地认识战略战术,而且强调要从实战中用辩证法创新战略战术。他在1940年就指出,中国和国际上没有现成的适合八路军斗争环境的战术,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创立“正确的马列主义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战术”,这“是件非常大的事情”。为何八路军不能搬用其他国家其他军队的战术?因战术问题和其他许多问题一样由具体环境来决定。由于中国的国家性质、八路军的装备、八路军的本质及其所担负任务的性质等方面与其他国家、其他军队有着根本的不同,所以在战术的基本精神上有着根本差别。而要创造适合八路军的战术,就必须从我们所处的具体环境、敌我的具体条件、人民军队的历史传统及其现阶段所承担的军事任务的性质等诸因素出发,而不能机械照搬其他军队的战术。当然,这不是说要拒绝其他军队一切战术的内容,对八路军有益的东西应将其吸收进来并为我所用。

(三)游击战术是八路军克敌制胜的法宝。左权认为,战略方针和战术的确定,不能离开当时敌我双方的具体条件。八路军实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运动战的军事战略方针,便是由敌我双方具体条件决定的。此方针又决定了“我们的战术基本的是采用游击战术”。他批驳了那些只要正规战,污蔑、反对游击战的种种错误观点,强调游击战术是八路军克敌制胜的伟大法宝,不仅游击队应奉如经典,就是正规军执行游击战及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时也应采用游击战术的战斗方式及其基本精神。游击战术的主要战斗方式是突然的袭击。其基本精神是以最积极、灵活、神速、坚决与秘密的动作向敌人进攻,即“速决的进攻”。因为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中,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只有速决才能各个击破敌人;只有进攻才能创造敌之弱点、扩大敌之弱点,才能消灭敌人。

(四)“速决的进攻”是有条件的。左权认为,“速决的进攻”要求部队的行动必须有主动性、突然性与顽强性,无此三点无法取得作战胜利。同时,还须把握一些具体原则:要常用眼睛看着敌人了解敌人,保持经常充分的战斗准备;必须树立消灭敌人的信心与决心,多打战术上的歼灭战;要积极主动地寻求战机,特别是向运动之敌或立足未稳之敌发动攻击;要加强战斗保障,严密侦察警戒,封锁消息,坚壁清野;必须善于利用地利、气候等自然条件,经常以小股兵力接近敌人,侦察与扰乱敌人;要集中兵力,以优势兵力突击敌之弱点,不能平均使用兵力;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不进行毫无胜利希望的进攻,不留恋无把握的胜利,避免与敌打相持不下的阵地战等。

(五)游击战要向运动战发展。左权指出,游击战虽是八路军基本的战术,在抗战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八路军不能只用这一种战术,因为单靠游击战是无法最后战胜敌人的。因此,游击队发展到一定规模须逐渐提高质量,逐渐向正规军转变,这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我们已有大规模的正规军,故而不仅要打游击,还要进行正规作战,打运动战。如此,八路军的作战方式就将逐渐地正规化,游击战就会逐渐发展成为运动战。此外,要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八路军还须逐渐改善装备、提高技术,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改进战术,使其完善起来,“那种战术不仅是步兵的游击式的,而且是更正规的,是诸兵种联合的,更富科学内容及富有组织性的战术,简单地说,更要正规化起来”。

对于左权在战略战术方面的造诣,《人民日报》曾刊文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左权为中国著名的游击战术创始人之一,他在战略戰术方面的成就,实融会1925—1927年大革命时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及苏联红军最进步的战术。

重视人民军队的全面建设,大力推动八路军的发展壮大

左权历来重视人民军队的建设,并强调要按照新型人民军队的特征来建设人民军队。他认为,中共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与资产阶级军队不但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而且在建设上也有许多不同。抗战时期,围绕如何建设一支真正的人民军队和不断发展壮大人民军队,左权从理论与实践上积极探索,提出许多重要的方针、原则,为八路军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一)建设铁的党军是人民军队的建军方向。左权批驳了军队是超阶级的、全民的、军队不应干涉政治等错误观点,指出:“这一切都是欺人之谈,谁都知道军队是国家之一重要构成部分”,“军队是阶级斗争、阶级统治的工具,军队是有党派性的”,因此,建设铁的党军就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建军方向,即要建成由广大工农劳动知识分子参加的有团结力与较高军事、政治、文化水平且有铁的纪律的军队。它须保证中共政治组织上的绝对领导且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同时要高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旗帜,用坚定的信心与毅力来实现这一最高的理想;须军民一致、官兵一致、上下一致;须不断提高自身军事、政治、文化水平,不能满足于狭隘的经验;须有优良的纪律制度。他强调,上述建设铁的党军的各项要求,不仅正规军应遵守,游击队一样应遵守。

(二)军队的组织形式一定要与战略战术相适应。左权指出:“武装力量的组织形式与武装斗争的战略战术有密切关系”,“一种战略战术,必须有适合执行此种战略战术的军队组织形式”,“不能是战略战术的内容是这样,而军队的组织是那样的”。要执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运动战的军事战略方针,就必须有适合此方针之军队组织形式作保证。为此,我们在武装建设上就有正规军、地方军、民兵三种之分。因所担任务及所处环境等不同,各种武装组织又应有不同比例。他正是遵循上述原则来协助八路军总部指导八路军的发展建设的。八路军出师抗日前线后他积极配合朱德、彭德怀指导各师主力迅速分散,开展游击战争,发动群众,壮大抗日武装,使主力部队发展的同时也建立了许多地方武装和民兵、自卫队;敌后抗战进入严重困难时期后又协助朱、彭大力推行精兵政策,在保持一定比例主力军的同时积极发展地方武装和民兵、自卫队,从而使人民军队形成了完善的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这是中共抗战时期军队建设的一大创新,也是人民军队在抗战中获得大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左权在其中功不可没。

(三)军队的军事、政治、科学文化教育缺一不可。左权认为,对军队的教育必须是全面的,要同时重视军事教育、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军事教育要着眼于实战的需要,要符合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原则,要与实际相联系,多用启发与诱导的方法,而不能是单纯的注入,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官兵的军事技能及技战术水平。政治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部队的政治素质。为此,就要向官兵灌输以无产阶级的革命理想和革命精神,使其明了为何而战、为谁而战,激发其作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与顽强性,从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此外,“提高文化是增进一切知识之钥匙,了解自然科学又成为学习军事、政治理论的必要基础”,所以加强官兵的文化与自然科学的教育,对于提高战斗力、建设强大的军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强对部队的教育,左权不但亲自为八路军指战员上课,还为八路军总部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方针,并协助朱、彭多次整军,收到良好效果。

(四)提高纪律就是提高战斗力。左权认为,加强纪律建设,对于巩固军队内部及军政、军民团结,提高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有优良的纪律制度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为此,左权提出:1、政治教育是主要的;2、干部要以身作则,共产党员要起模范带头作用;3、干部与战士要保持活跃的组织联系,特别是干部要关心战士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4、正确执行纪律,反对乱用纪律,防止极端民主化现象;5、建立优良的作风与反对庸俗空气,具体包括:立说立行,不打折扣,不讲价钱;朴实的生活习惯,不虚浮,不浪费;严肃的自我批评,不骄傲,不自大,虚心学习;互相尊敬,互相帮助,和睦、坦白、直率及必需的军人姿态。

(五)要健全各级司令机关的组织与工作。左权指出,司令部是统率军队的机关,是军队之首脑机关,不是普通机关,更不是收容闲人的招待所。它担负着组织战斗、管理部队、训练部队的职能。要健全司令部组织与工作制度,改善工作方式与方法;严格司令部工作条例,提高其威信;加强参谋人员的教育与训练,提高其业务水平。作为八路军副参谋长,他不仅亲自指导司令部的各项建设,还主持制定颁发了许多关于加强司令部建设的法规文件。1940年3月,由他主持制定的《八路军各级司令部(军、师、旅、团)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经中共中央军委审修后正式颁发,成为人民军队史上首个司令部工作条例。该条例的颁发对促进八路军司令部建设起了积极作用。

(六)后勤工作具有重要地位。左权指出,军队组织越复杂,技术越发达,后勤工作的地位也越重要;没有健全的后勤工作,就没有正规军,就不会有前方的胜利。后勤工作总的任务是:保证军队一切物质需要,以物质的保证,巩固军队,提高战斗力,战胜敌人。由于人民军队在阶级本质、战略战术、所处环境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性,因此与其他军队的后勤建设有着极大区别。人民军队的后勤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对所有官兵都要给予很好的爱护;要根据不同环境,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要适合于人民军队战略战术的要求。此外,还应巩固后勤工作的各种制度,健全后勤部门的组织与工作,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素质,处理好后勤机关与司令部、政治机关的相互关系。为加强对后勤工作建设的理论指导,左权专门撰写了《论我军的后勤建设》 《各种情况下之后勤建设》等论著。这其中既凝聚了他对人民军队后勤建设付出的心血,也体现了他对人民军队后勤建设的真知灼见。

对于左权在建军方面所起的重大作用,周恩来这样评价道:“他习于游击战争,但他不忘正规战术,所以他在军队正规化的口号下,尽了他最大的责任。”朱德则指出:抗日战争时期,在他的策划之下,八路军发展成为数十万劲旅。这更是一语道出了左权对人民军队发展壮大所做的突出贡献。

重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强调要实行人民战争

抗战时期中共制定了人民战争的抗战路线,毛泽东则更加鲜明地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著名论断。抗日战争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广大人民群众无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于人民群众在抗战中的作用及如何动员民众等问题,左权亦作了充分的阐述。

(一)抗日战争必须依靠民众才能胜利。左权指出,民众中蕴藏着战争的最深厚的伟力,要善于将其发掘出来。特别是中国人民進行的争取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抗日战争,必然会为多数民众所拥护、支持,一定要动员、组织和武装民众,使其加入到战争中来,把军队力量与民众力量有机统一共同发挥出来,这是最伟大的不可战胜的力量。他还举例指出,在抗战中,从通信联络、抗日戒严、侦察警戒、扰敌袭敌、破坏交通、牵制敌人,一直到与军队一起冲锋陷阵,在各种斗争中已无数次地表现出民众抗日武装斗争的英勇事例。更为重要的是,不少民众组织从不断斗争中获得武器,逐渐变为游击队并发展成正规军。这些明显事实都证明在战争中民众力量之伟大,如能加以巧妙组织适当运用,就能无限地增大抗战的力量,从而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二)要大力发展民众武装,开展民众性的武装斗争。因对民众在战争中的作用认识深刻,左权一再强调,在革命战争中要“广泛地动员民众,组织民众,把一切无组织的民众组织起来,武装起来,动员一切生动力量,为着战争,这是至为迫切的任务了”。他强调,党、政、军、民四位一体要密切配合,组织各种不同性质的民众武装,如青年队、自卫队、游击队、自卫团等,开展广泛的民众性的武装斗争;军队应处处爱护与保护民众利益,给民众武装更多帮助与培植,给民众更多民族的与军事的教育,使民众学会革命战争的方法与艺术,建立民众的铜墙铁壁,使敌无隙可乘;加强民众的战斗性的组织与训练,提高民众斗争的热情,严密民众的斗争组织,使民众的革命斗争与军队行动统一起来,建立军民血肉不可分离的关系,真正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

(三)进行人民战争,必须解决民主、民生问题。左权指出,战争对于民众有巨大的要求,民众已经接受了,因此我们也必须回答民众的民主和民生的要求。因为我们进行的是正义的革命战争,因此,我们就不能不作进步的措置,就不能不解决民主和民生的问题。这是战争的本质的要求。同时,实行人民战争又必须体恤民力,要合理使用民众力量,坚决反对一切只图私欲,搜刮民资民力,浪费甚至破坏民资民力的有害行为。要善于发动民众,但不要违背民众意愿与民主精神,不浪费民力;要能领导民众进行英勇斗争取得胜利,但又不给民众过多的损失与牺牲。为此,左权在指导八路军建军、作战的同时,还非常注重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建设,要求各根据地积极贯彻统一战线政策、减租减息政策、合理负担和保护商业的政策等,保护根据地群众的切身利益。

左权的人民战争思想,既是对中共全面抗战路线的正确理解和科学阐述,同时也是其对中国革命战争特点、性质等因素理性思考的结晶。

重视军事思想学科的研究,倡导创建中国的军事科学

左权不但对战争的特点规律、战略战术、军队建设、人民战争等问题有所研究,而且他对军事思想这门学科也进行过研究,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

(一)要用新的方法、新的观点创造中国的马列主义的军事思想。左权认为,要发展中国的军事思想、建立新中国军事思想基础,就须用新方法新观点,创造新的马列主义的军事思想,以代替旧的思想,从而把中国的军事科学推向前进。他还指出,共产党人有责任来做这项工作,共产党人有可能且也定能把它做好。要创造中国马列主义的军事思想,既不能从外国照搬,也不能凭空想像,而只能在中国一定的客观环境内,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来指导中国的革命战争,使其逐渐从斗争中产生。同时,要注意继承中国革命的传统,吸收中国历代军事思想中进步的东西,并借鉴先进国家成熟的军事思想。

(二)要加强对战争经验、军事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左权不仅自身注重对战争经验、军事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还大力倡导广大指战员、特别是高级干部加强对战争经验、军事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他批评了军队中存在的忽视军事理论学习的错误现象,指出,在部队里一般是军事的学习落后于政治的学习,军事水平落后于政治水平,军事的进步落后于政治的进步,这种现象必须纠正。特别是军事指挥干部,要好好研究战略战术,研究人民军队长期战争的经验教训,加强军事理论的学习,并且对军事理论的学习不能仅局限于过去的及现在亲自参加的战争范围内,这还不能提高我军的军事水平;我们要学习马列主义,学习马列主义关于战争的学说,研究古今中外战争历史和军事理论,用丰富的军事、政治知识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把我国的军事理论推向前进。为此,他大声疾呼:“我必须重复地指出来,在用马列主义的方法来创造与发挥我们的军事思想这一问题上,我们还做得非常不够,以后我们还需要用更大的努力向这个方向前进,创造我们中国光辉的马列主义军事科学。”

左权上述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就是对于今天发展我们的军事思想,繁荣我国的军事科学,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责编 孟红)

作者:潘泽庆

第三篇:半军事化管理制度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浅析

【摘要】半军事化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模式,又是一个活动过程。如何进一步提高航海类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感染力和时效性,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主要从半军事化管理制度及该制度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谈起,结合我院实际,对如何进一步搞好该制度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半军事化管理制度;航海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半军事化管理制度

(一) 何为半军事化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航海类院校多采用半军事化管理制度。半军事化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模式,又是一个活动过程。半军事化管理,是指非军事单位参照军队相关管理规定,借鉴我军长期以来的优良作风和优秀传统,旨在培养学生服从命令、严谨求实作风素质的管理模式;是依据高校建设的客观规律,通过某些军事管理的职能和手段,有效配置和运用各种资源,以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 航海类院校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的必然性

半军事化管理是一种养成性教育,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一日生活制度的精细化要求来规范、约束和激励学生的日常行为。首先,航海类院校专业设置特色、职业发展定位和航海业的涉外性、复杂性,决定了半军事化管理制度成为航海类院校学生管理的不二之选。其次,以令行禁止、雷厉风行和严谨求实作风为培养目的的半军事化管理制度,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团队意识,有助于锤炼学生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二、半军事化管理制度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以人的发展来考察社会的发展。能否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考虑和对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值得深思。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理想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环境不仅同时作用于教育者、受教育者,而且决定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选择方向。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理想,制约了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效果,阻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内容单调,方法单一

一方面,半军事化管理制度的执行过程,强调令行禁止和服从意识,往往偏重于刚性要求,而忽视感情投入和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单纯的说教已不能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势和新需要。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能与时俱进,明显落后于时代发展。能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疑释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重要挑战。

(四)教学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

一方面,受教学中心论的影响,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容易被弱化。另一方面,航海类院校普遍重视英语通过率和考证通过率,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情感、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上的正面引导。第三,部分教师仍习惯地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政工干部、思想课教师等联系起来,忽视教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发挥,不能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工作作风、高尚的思想品德去感染和引导学生。

三、如何搞好半军事化管理制度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导向作用不动摇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导向作用,就是要坚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动摇。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导向作用,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优化课程设置,创新“两课”教育方法,加大师资培养创新力度,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骨干队伍。

(二)培育“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第一,实现各部门全员育人,通过不同的手段、途径达到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变各自为战思想政治教育的旧模式。在坚持党委领导核心、注重发挥行政职能部门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注意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结合起来,形成育人合力。第二,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和服务管理的全过程,在领导责任机制、教书育人机制、服务管理机制改革上狠下功夫。

(三)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积淀丰富、内涵深刻。首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健康完善人格方面的积极作用。其次,要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神、求实精神、理性精神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航海类职业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半军事化管理制度下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多数航海类院校开设了《船员心理健康》、《船员心理素质》等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重视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节。做好半军事化管理制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投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第二,整体预防与个别介入向结合。做好心理健康预警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针对性的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第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指导有机结合。

(五)畅通信息渠道,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看到其积极方面的同时,对网络的消极影响要尤为注意。第一,按照“四进”(即:进网络、进宿舍、进操场、进课堂)要求,对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解疑释惑,正面引导。第二,主动组织,诚心交流,建立与学生进行网上对话的良性互动。第三,加强对学院网站、微博及贴吧的管理,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引导和帮助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低俗之风,共建网上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石庆贺. 以细节管理推进我院学生半军事化文化管理建设[ J] .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 2010( 1)

[2]王昭翮. 航海院校思想教育科学体系的构建[N] . 光明日报, 2006( 9)

作者:朱文琦周兴峰

上一篇:医疗卫生论文范文下一篇:怎样会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