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思想教育

2024-05-08

军事思想教育(精选十篇)

军事思想教育 篇1

一、一地起义, 数地响应的军事思想

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 中国社会灾难深重, 中国人民既遭帝国主义的蹂躏, 又受封建主义的压迫, 民不聊生。这样的社会环境使孙中山认识到, 在阶级社会中, 由于贫富不均导致了阶级的对立, 富人千方百计用资本的势力压迫穷人, 穷人为了生存只能“用革命手段来解决一切政治经济问题”这种“革命手段”[1]378也就是武装革命。为了取得这场革命的胜利, 孙中山于1905年成立同盟会, 并且提出了一地起义, 数地响应的武装革命思想。孙中山主张中国的武装革命应该建立起点、张威四方。他认为:中国的革命与英法不同, 英法是市民革命, 不是国民革命。市民生长在城市, 身受专制统治的压迫, 团结起来就可以发动城市武装暴动, 取得革命的胜利。用黄兴的话说就是“故能扼其吭而拊其背”[2]2。中国的国情是大城市还没有聚集起足以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力量, 而东南沿海地区, 有很多反清的会党和有革命倾向的新军。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既不能发动市民起来革命, 又不能利用军阀推翻清政府。因此, 中国的武装革命“只宜采取雄踞一省, 与各省纷起之法”[2]2。这样的战略便于集中全国的革命群众, 调动一切积极性的因素, 孤立和打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雄踞一省”就需要建设革命根据地, 早在1897年, 孙中山在留英考察期间就考虑到, 在中国进行革命需要先在一两个省建立根据地, 然后在全国形成一个“武装割据”的局面, 进行武装斗争。也就是先建立根据地, 而后发展革命势力, “张势威于四方”[3]185。

孙中山从他的革命活动一开始, 就把武装起义直接提到了议事日程。其原因有四:一是当时中国的社会矛盾特别尖锐, 很多爱国者都愿奋不顾身地投身武装起义, 拯救中国的民族危机;二是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人民没有丝毫的民主权利,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失败, 迫使他认识到只有拿起武器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三是时间相去不久的太平天国革命那样波澜壮阔的人民大起义对孙中山起到了鼓舞作用;四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完全暴露在中国人民面前。这四个原因是中国革命的有利时机, 孙中山及时抓住这样的有利时机组织了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 孙中山先后在西南地区策划了八次起义, 这些起义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的枪声点燃了焚毁清王朝统治的熊熊烈火。至此, 孙中山提出的一地起义, 数地响应的武装革命思想得以实践。尽管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最终没有能够拯救中国, 但他作为推翻清朝统治的战争事业的发端而载入了史册。

二、以俄为师, 建设军队的建军思想

孙中山在领导革命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吸取过去多次失败的教训, 认为会党、新军、军阀都是不可靠的, 中国革命要想取得胜利, 必须以俄为师, 建立一支革命军队。这样, 他的建军思想就逐步形成了。为了取得国民革命的胜利, 在1912年8月, 孙中山写下了《革命方略》, 在《革命方略》中第一次明确地用文件的形式提出了建立国民军, 制定了军队之编制、将官之等级、军饷的发放办法, 同时还制定了严格的军队纪律等。

孙中山认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要想建立真正的共和国, 非得建立强大的海陆军, 不然的话中国的民主革命是不能成功的。于是, 孙中山组建了粤军, 任命陈炯明为援闽粤军总司令开赴闽南, 重新建立了广州政权。但是, 在北伐中, 孙中山自己亲手培植起来的陈炯明, 发动武装叛乱, 欲置孙中山于死地, 孙中山被迫逃到永丰舰避难。在危难之际, 孙中山联合滇、桂联军击败了陈炯明, 第三次建立了广州政权。但是, 滇、桂联军仍然没有改变军阀的本性, 他们拥兵自重, 我行我素。至此孙中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 军阀是不能“居革命的地位”的[4]471。

孙中山在总结革命活动屡受挫折、革命主义一直不能实现的原因时说, 革命主义一直不能实现的最大原因, “是专靠兵力”, “欠缺人民心力”。“若单独依靠兵力, 是不足靠的, ”孙中山这里所说的“兵力”, 主要是指那些“为个人升官发财而战争”的军人[5]474, 孙中山从失败中逐步认识到, 要革命, 就要有革命军的奋斗, “没有革命军的奋斗”, 革命是不能成功的。因此, 孙中山决心“创造革命军”, 以“挽救中国的危亡”[4]291。

为了使军队真正成为有主义的革命军, 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 从苏联十月革命胜利是凭借一支强大的革命军的例子中得到了启示, 提出了“以俄为师”的建军指导思想, 着手创办黄埔军官学校, 为革命培训军事人才。孙中山以俄为师建设军队的建军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视军队政治思想工作。孙中山提出:在黄埔军校建立党代表, 并命令“所有党军及各军官学校讲武堂, 以廖仲恺为党代表”[6]304。党代表制度的实施, 对提高军队的素质,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是注重军队骨干培养, 以军校的形式来训练军队的骨干。孙中山把加强训练视为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保证, 认为军人要有过硬的体质和技能。他还提出我们的军人决不能谋取私利, 谋求升官发财, 革命军人要为国民的大多数造幸福, 孙中山要求军人要熟练手中的武器, 可以“命中”目标、学会“隐伏”、能够吃苦“耐劳”、会“走路”、能“吃粗”。三是改革军队的组织结构建设。孙中山在军队中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机关。在团、营、连三级设党代表。在军校设政治训练班, 培训见习党代表。通过改革军队的组织结构建设, 使得军队战斗力大大增强。

三、加强国防建设, 抵御侵略的战略思想

孙中山出生前两年, 太平天国革命在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在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 帝国主义加紧了对我国的侵略与掠夺, 而当时的清朝政府则国防废弛, 武备不振。孙中山先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帝国主义对我国领土与主权的侵犯, 也亲身感受到了庸朽无能的清朝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他“穷天地之想”[3]47, 认定中国人民只有推翻清朝政府, 建立真正由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才能建设国防, 抵御侵略。1912年元旦,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使“整理新军备建设, 改革中国旧军备”[7]390的条件成熟。孙中山认为, 我国和外国相比较, 兵船不坚利, 枪炮不精锐, 兵工厂设备不齐全, 我们要富强起来必须“勤修军备”, 才能“保障国家独立民族生存”[7]305。

对于“勤修军备”的具体措施, 孙中山在1921年7月写的《十年国防计划》中共拟定了六十二项计划纲目。在《十年国防计划》这个宏大的军事与国防建设的计划中, 孙中山精心规划出了中国加强国防建设的宏伟蓝图。孙中山国防建设的思想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国防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抵制侵略。孙中山把战争分为侵略战争与自卫战争。认为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是“行霸道”的战争, 对这种战争孙中山是坚决反对的。但是, 当自己的国家领土和主权受到侵犯而“非出于自卫之不得已”时[7]8, 为了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又必须自卫反击, 因为这是以公理来反抗强权的正义的战争, 我们国防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以正义的战争抵制外国侵略者的侵略。二是国防建设海军为首。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大多都与中国的海洋权有关。孙中山总结中国近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教训和中国20世纪初面临的新形势, 认为海权“操之在我则存, 操之在人则亡”[8]217。因此, 孙中山提出, 海军建设要放在国防建设的第一位。于是, 孙中山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当天就发布命令, 建立海军部。孙中山还仿效美、英、日等国的组织机构和海军领导机构模式建设海军, 并且设想在中国沿海建设三个世界性大港, 四个二等港, 九个三等港, 通过军用港口的建设把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 以强大的海军抵御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当然, 孙中山加强国防建设是希望中国的国防力量强大起来, 更希望中国强大以后不让别的国家重蹈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悲剧。

孙中山的军事思想涉及中国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众多方面, 是维护和平的军事思想, 对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多次革命战争有很强的针对性, 他的军事理论奠定了中国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基础, 是中国军事思想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不仅如此, 对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建立新型革命军队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摘要: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从1895年着手武装起义开始, 领导过多次武装起义和扫清反动势力的战争, 不断总结经验, 提出了一系列推翻旧政权的军事理论。这些军事理论奠定了中国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基础, 是中国军事思想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关键词:孙中山,军事思想,以俄为师,国防建设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全集 (第九卷) [M].中华书局, 1986

[2]黄兴集[M].中华书局年版, 1981.

[3]孙中山全集 (第一卷) [M].中华书局, 1986.

[4]孙中山全集 (第四卷) [M].中华书局, 1986.

[5]孙中山选集 (下卷) [M].中华书局, 1981.

[6]孙中山全集 (第十一卷) [M].中华书局, 1986.

[7]孙中山全集 (第二卷) [M].中华书局, 1986.

军事思想教育 篇2

习近平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

(一)一、以历史新起点为立论基点的重大战略思想

1、立足民族复兴新阶段的战略运筹。

2、直面国家安全新形势的统筹把握。

3、站在军队建设新方位的科学谋划。

二、开拓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1、关于军队建设战略目标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地位作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3、关于军队革命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4、关于军事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5、关于军队作风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6、关于国防和军队改革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习近平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

(二)开拓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1、关于军队建设战略目标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习近平同志在继承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建立“强大的国防军”、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总目标、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五句话”总要求、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按照三化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军队全面建设重要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强军目标。他指出,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强军目标重要思想,是习近平同志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核心思想。

2、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地位作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习近平同志在继承毛泽东同志关于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和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是两件大事、邓小平同志关于军队要服从国家建设大局、江泽民同志关于经济建设与国防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胡锦涛同志关于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等重要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 这个力量保证主要体现在,既要发挥军事力量的保底作用,又要发挥国防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士兵提干,张为臻博客。

3、关于军队革命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我军历来高度重视革命化建设,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先后提出了“党指挥枪”“军队始终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听党指挥是军魂、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等重大命题。习近平同志科学把握我们党关于军队革命化建设思想的精髓,明确提出最要紧的是,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权威,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这要作为最高的政治要求来遵守,作为最高的政治纪律来维护;要求围绕强军目标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4、关于军事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军事战略指导。我军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最早是由毛泽东同志提出来的。在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主持下,我军确立和坚持了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并对这一方针的内容作了多次调整。新形势下,习近平同志在深刻洞察战争发展规律和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大势基础上,围绕创新发展军事战略指导,指出军事战略科学准确就是最大的胜算,强调要毫不动摇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丰富和完善其内涵,为创新发展军事战略指导提供了基本遵循。

5、关于军队作风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严字当头、以上率下。从保持我军的性质宗旨、关系军队生死存亡的高度加强军队作风建设,是我党我军的一贯做法和特有优势。习近平同志在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基础上,要求下大力解决“四风”问题,高质量、高标准抓好军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整军纪,坚持以纪律建设为核心,着力增强法规制度执行力。严惩军内腐败,使腐败分子在军队无藏身之地。严治顽症,发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严于律己,以上率下,要求领导干部勇于向自身开刀,做出榜样和示范。

6、关于国防和军队改革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我们党在启动和推进国家改革开放的同时,同步谋划推动国防和军队改革,形成了关于军队改革的思想。习近平同志在继承我们党关于军队改革的思想基础上,把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纳入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使之上升为党的意志和国家行为,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围绕强军目标推进改革,牢牢把握坚持改革正确方向这个根本,牢牢把握能打仗、打胜仗这个聚焦点,牢牢把握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这个指向,牢牢把握积极稳妥这个总要求。

习近平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

(三)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军事领域的生动体现

1、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2、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

3、锐意强军的使命担当。

4、宏阔高远的战略思维。

5、扼要固本的实践标准。

6、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

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军事领域的生动体现具体论述

1、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习近平同志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光芒,体现着鲜明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思想风范。

2、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同志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是“精神之钙”“压舱之石”“立命之本”。铸牢强军之魂的核心任务是坚定理想信念,最紧迫的问题是保持政治定力,最集中的表现是听党指挥,最重要的基石是理论坚定。(准维教育军队考试网)

3、锐意强军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以党和人民为念,以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为念,以国防和军队建设为念。这种使命担当的实质是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大忠大爱,鲜明体现是勇担千钧、敢于斗争,深厚底蕴是伟大民族精神和根本价值追求。矢志复兴、敢于担当,自强不息、引领时代,真挚为民、服务人民,是党与生俱来的崇高品质,是激励我们强军兴军的巨大精神力量。

4、宏阔高远的战略思维。

习近平同志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世界视野,运用辩证思维分析全局、运用前瞻思维预见全局、运用系统思维优化全局、运用创新思维激活全局、运用底线思维掌控全局。习近平同志在军事领域的战略思维有三大特征:一是科学运筹军事全局,就是抓战略、抓大事、抓枢纽;二是娴熟运用军事辩证法,就是对中国梦与强军梦、富国与强军等作出辩证思考和论述;三是坚守战略最高原则,就是以国家根本利益至上、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至上作为最高原则,为确保国家战略底线提供科学指导。

5、扼要固本的实践标准。

习近平同志要求,牢固确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全部心思、各项工作向打仗聚焦用劲。这一论述确立了全局性、方向性的军队建设标准,坚持这个标准,就扼住了强军之根本、兴军之价值。这一论述是在军事领域坚持实践检验真理标准和人民利益至上价值标准相统一的本质体现。这一论述为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兴利除弊提供了检验标准,对于实现军队的人力物力财力向提高战斗力聚焦具有重要意义。

6、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

军事思想教育 篇3

一、明确军事职业教育的定位

1994年4月,中央军委作出了军队院校要努力转变办学重点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了军队院校必须把办学重点从以生长干部学历教育为主逐步向以生长干部任职教育和现职干部继续教育为主转变。实现军队院校办学重点的转变,就应该解决好军事职业教育定位的问题。我军军事职业教育的定义可拟为:按照军事职业岗位任职需要,给与军队受教育者以岗位任职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这样定义军事职业教育,需要明确三点:

(一)明确军事职业教育的特点

针对性。一是专业针对性,无论哪个层次的军事职业教育都是以岗位任职需要为培养目标,这样就决定了这个层次的培训必须针对某个专业岗位来展开,二是教学内容针对性,教学内容必须具有适应性、有效性和综合性,除了进行必须的专业培训外,还要针对岗位特点强调品质培养、注重指技合训、强化人文素质等各个方面。

多样性。根据军事职业教育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军事职业教育无论从培训层次、培训对象、培训范围、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学制等许多方面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实践性。军事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很明确:适应岗位任职需要,因此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都非常明显地体现了注重实践的特点。

终生性。现代教育是终生教育,为实现军事人才的矢口识结构随时代发展,每个军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阶段将会接受不同内容的军事职业教育,在军人的职业生涯内将享受终生教育。

除了以上四个特点外,军事职业教育还具有教育目标明确、教育任务广、教学内容起点高、高科技含量大、教学组训方式灵活、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要求高等特点。

(二)明确开展军事职业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适应需求的原则。军事职业教育的培训范围很广,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但是这些班次的设定不是随意的,是按照任职岗位的需求来开设的。能力本位的原则。军事职业教育涉及到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等许多方面的问题,所有的这一切都应该遵循能力本位的原则,从培养学员的综合能力出发,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管理工作,适应军事职业教育针对性强的特点。晋训一致的原则。开展军事职业教育,要进行有计划的院校教育培训,循序渐进的岗位任职,做到“不训不晋,先训后晋,晋训一致”,形成一条进出有序、逐步提高的人才成长渠道,使军事职业教育逐步走向制度化、正规化。因地制宜的原则。开展军事职业教育,除了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优势,调动受训人员的积极性,广泛开展因地制宜的远程教育、函授教育以及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等多种方式的军事职业教育,使我军的军事职业教育逐步建立循序渐进的岗位任职,因地制宜的在职自我发展,三者结合,交替进行的良性机制。

(三)明确军事职业教育的分类

1、士兵军事职业教育

主要是针对刚入伍的士兵来开展,其培训内容主要是入伍训练,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上岗前的培训。

2、士官军事职业教育

根据我军目前的土官培训体制,在培训范围上分为士官学历军事职业教育和士官非学历军事职业教育两部分。土官学历军事职业教育主要是指军队专业院校和土官学校承担的士宫中专、大专学历教育。土官非学历军事职业教育包括初级、中级、高级士官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各种培训,该部分的教学任务在士官学校、部分军队专业院校和相应部队完成。

3、军官军事职业教育

我军现行的干部培养体制规定;不进院校培训不允许提干,“2005年后生长干部培养基本实现高等教育”。上述规定从法规上明确了军官任命前必须接受普通高等教育 (也可称军官任命前的基础教育)。由于普通高等教育是按学科设置的“大专业”,重在基础性,与职业教育的特点有非常大的不同,因此,为突出军官任命前所接受的高等教育在军官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础性,我们认为在军事职业教育的分类中不应将该部分教育列入其中。

1999年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和全军第十四次院校会议,规定了干部不经过院校培训就不能转换工作岗位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实现了我军干部培训体制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使军队在职干部的培训步入科学、正规的发展轨道。军官任职资格和任职能力的教育,我们认为均属于军事职业教育。

二、建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建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主要是指有关军事职业教育的培训任务、方式、规格、层次、要求及其相互关系等构成的整体系统。具体构建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需要满足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适应海航部队建设需要;二是符合训练任务规划,三是突出学科专业优势。

依据上述要求,我们具体构建了“三种类型、三个领域和三个等级”的军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三种类型就是:任职教育、晋升培训和专项培训,三个领域就是:政工、指挥(包括军事、后勤、装备指挥官)和专业技术类三个培训领域,三个等级就是:晋升培训均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等级。

任职教育。任职教育可以定义为我军官兵首次任职或上岗前的专门训练。一般包括三种主要形式;一是地方高等教育毕业生到部队工作前的岗位培训,二是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模式“4+X”中的X阶段的教育,是任职教育的重点,三是专业技术兵训练,如我院为海航承担的新兵初级预选士官培训,也属于任职教育范畴。

晋升培训。主要是指现职干部和土官为了适应不断成长与进步、由初级到高级等工作岗位转换的需要,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不同职务而对其进行的晋职晋级前的系统化培训。晋升培训又可分为政工类、指挥类和技术类三个培训领域,指挥类包括军事指挥干部、后勤指挥干部和装备指挥管理类干部。不同院校有不同的侧重领域,而每个培训领域一般又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大致应与岗位任职等级要求相吻合。

专项培训。是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为重点,改善现职干部的知识结构,提高新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满足部队的建设需求为目标而适时开展的各种各类的短期培训。在具体培训模式上,主要包括换装培训、持证培训、应急培训与定期轮训等各种形式。适应部队装备迅速更新换代的需要,按照海军院校建设发展规划的要求,专项培训的方式、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内容将越来越丰富,是今后军事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与发展方向之一。

三、健全军事职业教育组织管理体系

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健全的法规法律是进行军事职业教育管理的重要保证,也是军事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需要根据部队与院校发展军事职业教育的实际,创造性地构建切实有效的军事职业教育组织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

建立“三位一体”的管理机构。遵循全军办院校、合力育人才的军校教育特殊规律,军事职业教育更加需要建立与完善由机关牵头、院校为主与部队防调的“三位一体”的管理组织与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机关、院校与部队三方的积极性与优势,统一认识、齐心协力,共同研究解决军事职业教育中的一些重大的政策法规与实施办法等问题。

略论老子的军事美学思想 篇4

与儒家的经典《论语》一样, 《老子》也没有把“美”作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来加以专门论证, 但它们在某些论述中都涉及军事美学的一些观点。孔子从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 主张维护原有的社会等级秩序和礼乐制度, 他反对战争, 即使像武王伐纣这样的正义之举, 也未被视为“尽善尽美”的境界, 更谈不上对战争规律的认识。相比之下, 作为一个卓有见识的思想家, 老子对战争和战争规律却有比较深入的认识, 并且以战道的求真建构他军事美学思想的基础, 从而使《老子》充满了理性美的色彩。

一、求真, 对战争和战争规律的认识

在对战争的认识上, 老子将战争归因为贪欲和不知足, 即“罪莫大于可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老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 短短240年间, 大小战争297次, 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一, 永无休止的贪婪欲望和不择手段的疯狂追求, 导致侵略战争频繁爆发, 战争像难以遏止的社会瘟疫。老子目睹了“以兵强天下”的战争的罪恶:“师之所处, 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 必有凶年。”“天下无道, 戎马生于郊。”老子认识到战争就其本质而言是非人道的, 但战争又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两种, 战争双方也有正义之师与非正义之师之分。所以要反对战争, 先要认识战争。“不尽知用兵之害者, 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作战篇》) , 因此老子并不消极反对战争。作为正义之师, 战争是“不得已而用之”, 他站在正义之师的立场上, 又提出了“善战”说。

善战的前提是要把握战争的规律。老子指出:“知其雄, 守其雌。”要做到知己知彼, 才能百战百胜。他再三强调“静”的妙用, 认为虚静蕴涵着凝藏的心态, 只有虚静才能导引出深厚的创造能量, 才能达到对美的最高追求。“夫物芸芸, 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 “孰能浊以静之而徐清”, 具体运用到军事活动中, 就是要以静制动, 以不变应万变, 要求战争指挥者对局势冷静观察, 妥善判断敌情, 且举措适宜。

二、求善, 表现在对整个战争的谋划中

老子认为对战争和战争规律认识的理性美是以善为前提的, 美与善紧密相关, 因此特别侧重于从战争谋划的角度去审视“美”。

首先, 老子重视战争准备, 主张“早服”, “重积德”, 这涉及战争正义或非正义的本质和最后的结果。他把军事活动中的战略战术运用统一于理性的谋划, 达到制胜的目的。对战争中那些非理性的行为, “以兵强天下”的盲目自大行为, 他认为是和美相对的最丑恶的行为。

其次, 在战争过程中, 由于战争本身变化莫测, 在行军中悄无声迹, “善行无辙迹”, 才能做到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以最小的损失迅速获得战争的胜利。

最后, 要带出精锐的军队, 将领除了要有运筹帷幄的谋略外, 还要有仁义之心, 所以老子还特别强调制胜一方的道德境界, 即“胜而不美”和“战胜以丧礼处之”。“胜而不美”就是不以用兵杀人为美乐之事。他指出:“兵者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而美之者, 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 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在老子看来, 兵器是一种不吉祥的东西, 并非君子使用的东西, 如果在“不得已”情况下而用之, 也不要在取胜之后当做一桩美事而得意洋洋。如果以取胜为美乐之事, 那就是以杀人为快乐;乐于杀人的人, 是不会得志于天下的, 所以君子要持“胜而不美”的态度, “战胜以丧礼处之”。老子说:“吉事尚左, 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 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 以悲哀泣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既然在老子看来战争是“凶事”而非“吉事”, 那么“杀人之众”就应“以悲哀泣之”, 战胜之后, 亦应“以丧礼处之”, 切不可弹冠相庆。

三、美与丑的辩证关系和守中原则

老子深刻认识到军事美学中的美和丑的辩证关系。“反者, 道之动”, 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深刻的辩证法命题, 他深谙事物两极盈缩的变化规律, 认为事物发展到极端则物极必反, 因此把事物中相反的成分或因素看成是该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因, 主张不为主而为客, 不进寸退尺, 以退为进, 以柔克刚, 哀兵必胜, 深刻揭示了战争中的强弱、进退、攻守和胜败之间的转变规律。

对于敢 (勇) 与不敢 (怯) , 老子认为:“勇于敢则杀, 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 或利或害。”“物壮则老”是一条合于道之运行的客观规律, 谁违背, 谁就会加速其灭亡。“果而勿强”, 亦即文中所说的“四勿” (“勿矜”、“勿伐”、“勿骄”、“勿强”) “一不” (果而不得已) , 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 这是一条为古今中外的战争所证明的真理。

基于此, 老子提出“守中”的观点, 即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在不能避免战争的情况下, 正义之师不得已而用兵, 一旦取胜, 就应该知止。“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 不道早已”, 也是合于战道规律的。他根据“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的矛盾转化论, 在军事上, 得出“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的结论, 因为在他看来, 若恃强而穷兵黩武, 是自取灭亡的行为。因此, “善有果而已, 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强”。老子以“飘风”、“骤雨”暗喻逞强者必败, “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 进而指出以兵强天下是“勇于敢则杀”的非理智行为。战争的胜负是通过战斗力的较量实现的, 但力量的强弱是发展变化的, 强兵固然可以取胜, 但一旦战争取胜, 容易滋生骄傲情绪, 就会由胜利转向失败。在战争中利与害诸矛盾是相互转化的, 因此忽视战道的规律, 强者也会最终失败。这是与理性美相对立的非理性丑的行为, 是清醒而冷静的战争指导者应该极力避免的。

四、美感

“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 是感性和理性、情感和认识和谐的统一, 是有社会功利目的的。美感的功利目的来源于审美对象的功利性和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2]老子对于战争美的感受和追求是美与功利的统一。从根本上说, 不管是侵略战争还是反侵略战争, 目的就是取胜。失败的兵家思想是没有意义的, 当然也是不美的。老子不是非攻非守的失败主义者, 他也不反对胜利, 所谓“胜而不美”, 乃是以胜为不胜, 从而不断求胜以达常胜的目的。他尚慈, 是因为“慈以战则胜”;主静, 是因为“牝常以静胜牡”;贵柔, 是因为“柔弱胜刚强”, 是所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之极”。“无为”, “不争”只是手段, 目的是要达到“无所不为”静中制胜的战略目的。

“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 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和怡情的心理状态, 是对美的认识, 欣赏与评价”, [4]“认识美的本质和内容”, “必须有理性认识, 有思维活动”。[4]美的感受与追求又与鉴赏者不同的心态有关, 要有对美的形式与内容的深入把握“才能达到感受与理解的统一, 获得沁人脾腑、心旷神怡的美感和审美享受”。[4]所以老子认为将领要有善下虚静的道德修养, “善战者, 不怒”。也只有虚静的状态下, 才能在军事斗争中保持冷静的头脑去认识和控制整个战争局势, 适时地调兵遣将, 也只有在拥有开阔平和的胸襟时才能感受美、追求美, 并在美的追求中得到激励、净化和升华。

五、形式美

在形式上, 老子欣赏奇异变化的美, 战争本身就是变幻莫测的, 是具有最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性的行为, 他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战道的规律, 并概括出军事活动中“以奇用兵”的用兵原则和指挥艺术。纵观《道德经》即可发现, 老子最崇尚的自然之物莫过于“水”, 他常以“水”喻“道”, 并衍生出军事活动中的运用, 孙子的“兵行象水, 水之行, 避高而趋下, 兵之行, 避实而击虚”, “故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 谓之神”, 就是对其兵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老子认为只有善于根据战争实际情况, 以奇异之谋用兵, 方可以因敌制胜。

老子主张“善战”。在战略战术上以谋取胜。所谓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他还告诫将领必须注意把握战局中的变化, 在战术上, 以奇用兵。在兵战中, 老子肯定“正”与“奇”是互相转化的, 所谓“正复为奇”者是也。他根据“奇正之变”的规律, 主张“以奇用兵”, 突出一个“奇”字, 认为只有善于根据战争实际情况, 以奇异之谋用兵, 方可以弱胜强, 取得战争胜利。“天下柔弱莫过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又说:“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坚强处下, 柔弱处上。”柔弱的一方对付强敌, 由于处境危险, 最能激起斗志, 这也是意志力的体现。

在多变的战争中, 歙与张、弱与强、废与兴、取与予诸矛盾既是相互对立的, 又是相互转化的。必先有张之、强之、兴之、予之, 然后才会有歙之、弱之、废之、取之。他说:“将欲歙之, 必固张之;将欲弱之, 必固强之;将欲废之, 必固兴之;将欲取之, 必固予之, 是谓微明。”这就是兵家的“饵敌”之策。老子认为只有在战争中, 善于运用这种“欲擒故纵”战术的将帅, 才是真正懂得“微明”之道的智者, 保证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以静制动, 以退为进, 以守为功攻, “以奇用兵”, 是老子兵学思想的精华所在, 对历代兵家思想的影响颇深。孙子兵法、素书和毛泽东的游击战理论等, 均是对老子兵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老子还主张和谐统一美。“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他提出了独具道兵家特色的阴阳对立的战争观。他认为阴阳调和才是“道”的完满体现, 才具有更加强大的力量。从美学角度看, 和谐是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多样统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4], 事物之中诸如方圆、大小、高低、曲直、刚柔、强弱、进退、动静等“对立因素统一在具体事物上面, 形成了和谐”。[4]

“早服”、“重积德”的带有远见的战争准备, “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的难以捉摸的战术运用, “善行无辙迹”的部阵行军的悄然无迹的战争操作, “胜而不美”的制胜者的精神品质, 这就是老子军事活动中美的完美体现。

美是一种自由创造, 《老子》就是一部美学思维的产物, 它体现了老子对形式美法则的自觉运用。《老子》五千言, 散文诗的外在形式, 简洁明快, 说理生动, 创造性地把军事活动纳入审美范畴。言兵者虽然只有寥寥数语, 却按阴阳对立的原则巧妙地进行整合, 将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高度凝练概括出来, 创建了独具特色的军事美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明.论老子兵书[A].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郑大军事思想试题 篇5

一、选择题

1.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的理性认识。

A、战略B、国防基本问题C、战术原则

2.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世纪。

A、11B、9C、8

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取得空前的辉煌成就的时期是()。

A、夏、商、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

4.《孙子兵法》的第一篇是()。

A、《作战篇》B、《计篇》C、《谋攻篇》

5.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大致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哲学层次,二是()

A、认识论和方法论B、军队和国防建设C、军队实践基本指导原则

6.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是:鲜明的阶级性、强烈的时代性和()

A、层次的多样性B、内容的一致性C、明显的 继承性

7.《孙子兵法》共有()篇。

A、11B、13C、15

8.孙武是春秋末期()国人。

A、秦B、魏C、齐

9.孙武提出的“诡道”和()就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A、虚实B、相敌C、庙算

10.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人民战争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和国防建设理论。

A、军队建设理论B、人民军队建设理论C、常备军军队建设理论

11.“总体战”理论是()在其著作《总体战》中提出的理论。

A、鲁登道夫B、古德里安C、戴高乐

12.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的科学理论体系。

A、国防建设问题B、军队建设问题C、军事理论问题

13.毛泽东思想的显著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

A、实践性B、革命性C、阶级性

14.我军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是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

A、实事求是B、瓦解敌军C、理论联系实际

15.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我党领导了近百次的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和()。

A、湘潭起义B、海陆丰起义C、秋收起义

16.我军的三大民主是政治民主、()和军事民主。

A、经济民主B、文化民主C、组织民主

17.“三湾改编”确立了()。

A、为人民服务原则B、优待俘虏原则C、党指挥枪的原则

18.“秋收起义”爆发于()年。

A、1921年B、1927年C、1936年

19.新时期对我军建设总要求的“五句话”是:“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

A、保障有力B、管理严格C、工作有序

20.()是时代的主题。

A、和平与发展B、战争与革命C、战争与和平

21.《战争论》是由下列哪一位军事家所著。

A、若米尼B、克劳塞维茨C、马汉

22.下列哪一项属于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时期的代表著作()

A、《将革命进行到底》B、《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C、《论持久战》

23.()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

A、人民战争B、运动战C、积极防御

24.()是我军“三化”建设的中心

A、革命化B、正规化C、现代化

25.在()的思想体系中确立了科技强军的思想。

A、毛泽东军事思想B、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C、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二、判断题:

1.军事思想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1840年以前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对于战争等问题的理性认识。()

3.《军政》、《军志》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初步形成阶段的代表作。()

4.《孙子兵法》的《谋攻篇》主要讲的是“上兵伐谋”等军事思想。()

5.外国近代军事思想可划分为两大体系,即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和无产阶级军事思想。

()

6.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形成于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

7.《制空权》一书的作者是美国的米切尔。()

8.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经历了初步形成阶段、成熟阶段和丰富发展阶段。()

9.孙武将战争胜负的客观条件归纳为“五事七计”。()

10.“重战、慎战、备战”是《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之一。()

11.毛泽东同志在“八 七”会议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中产生的”著名论断。()

12.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战经验的总结。()

13.古田会议以后,党中央逐步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集体领导。()

14.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5.游击战的十六字原则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进。()

16.军队基层建设的标准是: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

()

17.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是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18.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9.打得赢、作风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军建设必须着力解决好的两个历史性课题。()

20.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

21.新时期我军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现代化水平与现代战争不相适应的矛盾。()

22.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

23.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强化部队战斗精神是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24.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依法从严治军是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重要内容。()

25.《孙子兵法》中的《计篇》主要内容是论述战争必须具备客观物质力量即军事实力。()

军事思想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B2.C3.B4.B5.C6.C7.B8.C9.C10.B11.A12.B

13.A14.B15.C16.A17.C18.B19.A20.A21.B22.C23.A24.C25.C

二、判断题:

1.(∨)2.(∨)3.(∨)4.(∨)5.(∨)

6.(∨)7.(×)8.(∨)9.(∨)10.(∨)11.(∨)

12.(∨)13.(×)14.(∨)15.(∨)16.(∨)17.(∨)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演变 篇6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军事思想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既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也影响和作用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军事思想是军事科学的综合性基础理论门类,对军事科学其他门类的研究与发展具有总体指导作用,又从军事科学其他门类中汲取营养,使自身不断发展。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西周至清朝)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宝库中,是别具异彩的珍贵遗产,它不仅曾经哺育了无数精兵良将,而且影响和指导了历代军事活动。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根植于中国社会土壤,有其鲜明的特征:1、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早、发展快,内容博大精深。西周时期的《尚书》、《军志》、《军政》是中国最早的兵书,它们虽然早已亡佚,或仅存只言片语,但已高度概括和抽象出一些有关战争指导的理性原则。春秋末期出现的《孙子》兵法,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素有“兵家圣典”、“世界第一兵书”之称,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至战国时期,又诞生了《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孙膑兵法》等兵书巨著,达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高峰;2、舍事言理,思辨深邃。中国古代之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素有从哲学高度进行观察分析的思维传统,因而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较高的理论概括性。3、崇尚道义,以和为贵。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在战争观上提倡重道慎战、以战止战。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倡导以礼治国,以德服人,主张言兵议战必须谨慎,“临事而惧,好谋而成”。4、注重谋略,以智使力。有人说东方重道轻器,重谋轻力,此话不尽全面,却不无道理。在中华民族的观念中,羽扇纶巾,胸藏奇谋方略、锦囊妙计的诸葛亮向来是智慧的化身。讲究谋略,以智使力,一的确是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一个鲜明特征。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大致经历了一个“屋顶”式的发展轨迹:萌生于夏、商、西周时期;在春秋战国进入迅速生长时期,达到了中国古代至世界古代军事思想的高峰;从秦王朝建立到清前期,则是其长时期缓慢演进时期。

第一阶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

据实物和文献记载,我国古代兵书源于殷商,但作为研究和指导战争的军事思想,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即已开始萌芽。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也就是在这时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真正的战争及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这时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兵器以木器,石器为主,作战方式基本是以密集队形进行集团肉搏正面冲杀。作战中形成了以车兵为核心的方阵队形,产生了一些萌芽的军事思想,但对军事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刻,军事专著比较少。

此时并不重视和提倡军事中谋略的运用,视谋略为小人之举,不仁不义。如春秋时期宋、楚两国在泓水交战,宋国在战前已布好阵势,有人向宋襄公建议趁楚军对正在渡河及渡河后处于处于混乱的时机出击,但宋襄公“讲求仁义,耻于诡道”,结果遭到失败。

第二阶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

大约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它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军古代军事思想取得辉煌的成就,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军事专著,被封建社会一直视为兵学经典的7部兵书中,就有5部产生在这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取得辉煌成就并趋于成熟的原因:1、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大变革。在新旧社会交替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新的思想来指导新生力量的发展,军事思想也是其中之一;2、是这时候战争比较频繁。这些频繁发生的战争和会盟就为军事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源泉;3、是由于文化的普及。由于私学的兴起,春秋战国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的局面,文化教育普及于民间。这就为军事思想的成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4、各诸候国的重视和提倡。各诸候国出于生存和争霸的需要,也都争相招贤纳士,广揽人才,鼓励人们进行军事理论的研究,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客观上也促进了军事思想的发展。

第三阶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公元前221年至1840年)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至1840鸦片战争,我国为封建社会时期。秦朝统一天下后,进入了以铁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出现了新的军种---舟师水军。但历代封建王朝为巩固其统治,限制人们对军事的研究和探討,影响了军事思想的快速发展(秦朝谈兵论法是杀头之罪)。大约从公元960年到1840年,我国经历了宋元明清,这是封建社会会的后期,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的重要时期。这时的战争火器逐渐普遍使用,战争进入了冷热兵器时代。

此时军事思想的特点有:1、战略思想成熟、完善。三国时的诸葛亮隆中一对;明朝的朱元障,采用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取得了天下。在中国历代开国皇帝中,由农民起义领袖转化而来的只有刘邦和朱元障,而他们二人恰恰是在战略构想方面高人一筹;2、与各军兵种相适应的军事思想的形成。由于骑兵、舟师的出现及火器的应用而出现相应的军事思想;3、军事理论的研究向体系化发展。先秦兵书的特点是内容繁杂,无所不包,同一本兵书可能包含战略、战术、气象、地理、兵器、训练、编制等不同的内容。而这个时期的兵书除了总体性的研究外,还有各个方面的具体研究,专题性的兵书增多。从一些兵书的书名就可以看出这种发展倾向:《历代兵制》《守城录》《练兵纪实》《神器谱》《火攻挈要》《海防图论》等。

明代戚继光军事训练思想探源 篇7

戚继光出生于明朝中叶嘉靖年间 (1522—1566) , 当时的明朝面临北部蒙古的侵扰和东南倭寇的祸害两重外界军事压力。地处中国漠北的蒙古族自元朝灭亡之后依然过着游牧生活, 他们多次南下恣意掳掠, 对明朝皇家政权和普通百姓生活构成严重威胁。处于中国东部海外的日本当时正处于相互攻伐的南北朝混乱时期, 尤其是北朝统一日本后, 失败落寞的南朝武士便无奈流浪海上, 因而对中国东部沿海百姓生存的侵扰和戕害日趋频繁。在如此的时代背景下, 1528年, 戚继光出生于山东登州, 其家庭属于将门世家, 父亲戚景通官至三品神机营副将, 其不但武艺高超, 技能出众, 而且爱国爱民, 为人正直, 为家庭子孙树立了模范榜样。受到家庭的影响熏陶, 戚继光自幼就特别喜欢参与和组织军事游戏活动, 而父亲戚景通对自己这个聪慧敏锐、悟性极高的儿子的未来期望也是相当高的, 便利用业余闲暇亲自教他读书写字和习武练艺, 为他讲解一些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 树立戚继光爱国爱民的高远志向。父亲的这些精深教诲对于戚继光的影响和教育很大, 为他日后习得许多行军打仗的学问多有裨益, 以至于使其在后期的带兵打仗过程中, 终不为书本知识所完全束缚, 而能够坚持因地因时制宜, 积极寻求克敌制胜的良策[1]115。明嘉靖二十五年 (1546) , 在戚继光十八岁时, 他被正式任命为登州卫所指挥佥事, 在阅读兵书时, 戚继光曾写过一首小诗, 其中有诗句曰:“云护牙签满, 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由此诗中可以看出, 在戚继光的心中, 他愿意用个人的生命来成就一番丰功伟绩, 以便为国家和百姓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环境, 少年老成的戚继光以其个人的雄心壮志和磊落襟怀, 显示出其所具有的非同常人的伟大抱负和高尚志愿。

二、戚继光倡导的军事训练

戚继光是我国伟大的军事家, 他思维敏捷、英勇善战、足智多谋, 形成了深邃精奇的军事训练思想, 并倡导通过严明的纪律、巧妙的战术和独到的谋略实现军事斗争的胜利。

1. 严明的军事纪律。

戚继光在军纪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明公正。在招募新兵时, 戚继光强调选拔“乡野老实之人”, 摒弃“城市游滑之人”, 他曾先后三次深入浙江义乌地区, 亲选招募一万余名农民和矿工, 并按照年龄、身材和体质等条件对他们进行分类编组和营阵训练。在平时的军事训练中, 戚继光素以要求严格著称。比如在招募新兵后, 尽管招募的兵士文化和智商存在一些差异, 但为了保证良好的军事训练效果, 戚继光制订了严格的定期考核制度, 他将兵士训练成绩分成九等, 而考核的主要方式就是进行实战训练, 其具体规则大致如下:凡双方对打, 若打赢者就升级, 升一级者赏银一分;若打输者则降级, 降一级者受打五棍。于是, 在这种几近惨无人道的训练方法下, 戚继光招募的新兵在起初的训练过程中都经常出现鼻青脸肿、遍体鳞伤的境况, 但也正是通过如此残酷严格的军事训练, 兵士们最终练就了非凡的武艺, 成就了非凡的事业。又比如在进行作战时, 戚继光要求全体官兵必须听取号令集体向前, 如果一人退却, 则将其立刻斩首;如果全队退却, 则将队长立刻斩首;如果队长殉职而全队退却, 则将全队立刻斩首, 这就为激发兵士的作战斗志和保证作战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 戚继光还制订了各种各样赏罚分明的训练措施, 譬如对于那些武艺训练刻苦、技能精通者或者遵守军纪、作战英勇、威武不屈等兵士予以重奖, 而对于那些武艺训练懈怠、技能生疏者或者恃强霸道、蛮横无礼、骚扰百姓等兵士则予以严惩。

2. 巧妙的军事战术。

戚继光善于运用巧妙的军事战术赢得战争的胜利。比如为了加强蓟州一线的防务, 戚继光根据北方的地理条件和蓟镇的城墙特点, 命令兵士将旧城墙加高加厚, 并修筑了大量的空心敌台, 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了七座车营, 每个车营配置有重车一百多辆, 轻车二百多辆, 又配置有步兵四千人和骑兵三千人, 创立和形成了车、骑、步等各兵种协同配合作战的战术, 这样, 在戚继光的悉心布置和卓越指挥下, 明朝的北部地区防务有了极大的改观[2]66。另外, 戚继光深思熟虑, 首创了独特的“鸳鸯阵”, 通过充分发挥长短兵器相互结合, 作战兵士集体互助的机动灵活方式, 总是能够“临事则飙发电举”,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地瓦解和歼灭敌人。此外, 在强调严格军事纪律的同时, 戚继光还以身作则, 倡导虚心向同时代的其他军事家进行借鉴学习, 譬如他个人就曾经向俞大猷学习过棍法, 向唐顺之学习过枪法, 并以此作为鼓励士兵相互学习训练的常态化手法, 也正是由于戚继光注重学习别人的长处, 因而使得戚家军的兵士人人得以获得多种高超技艺, 也使戚家军在各种大小战斗中从未遭受到任何失败, 胜利记录无人堪比。

3. 独到的军事谋略。

戚继光不但善于临场指挥作战, 而且善于总结作战经验, 他强烈反对书生式的纸上谈兵, 而注重运动式的军事实效, 根据多年的戎马生涯和实际经验, 戚继光先后撰写了《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等体现其军事训练思想的书籍著作, 并将其作为日后练兵打仗的重要参考, 比如在《纪效新书》中曾记载说, 每当征募新兵入伍, 戚继光总是要向众位兵士训导一段话以鼓励大家习武练艺, 云:“诸位都听了, 练武不是你答应官家的公事, 是你来当兵, 杀贼救命的勾当, 你武艺高, 杀了贼, 贼杀不了你, 你武艺不如他, 他便杀了你。若不学武艺, 是不要性命的呆子!”《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在中国古代军事学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其皆收录于《四库全书》之中, 且占到军事著作的十分之一。由于这些经典军事著作包含着“戚家军”百战百胜的宝贵作战经验, 其一时洛阳纸贵, 受到当时以及后世人们的热烈追捧, 以至“谈兵者遵焉”, 即便几百年后, 譬如毛泽东、蒋介石等一些现代军事家也对之反复研读, 以便从中吸取军事训练与军事指挥的经验心得。

三、戚继光取得的军事成就

在抗击倭寇的军事作战中, 戚继光指挥得方, 谋略远大, 在多次战争中都取得了骄人战绩, 如台州花街之战, 全歼倭寇2000多名;白水洋之战, 斩首344颗;长沙之战, 消灭倭寇3000名;横屿岛渡海之战, 消灭倭寇1000多名;牛田之战, 击溃上万倭寇;林墩之战, 烧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福清葛塘之战, 消灭300多名倭寇;平海卫之战, 斩首2622颗;仙游之战, 杀死倭寇1000余人;王仓坪之战, 击溃倭寇近万名;蔡丕岭之战, 杀死1000多名。实际上, 无论哪次军事战争, 都无不渗透着戚继光熠熠生辉、神威凛凛的卓越成就。比如台州大战时, 在戚继光的率领下, “戚家军”一战之下就痛毙倭寇三百余人, 而自己的军队却无一伤亡, 在取得初步胜利后, 作为主帅的戚继光料想倭寇不会轻易善罢甘休, 估算到倭寇可能会另有偷袭明军和保存实力的想法。果不其然, 当第一场遭遇战方才打完, 那边探马便来禀报说新河方向出现了一些成群的倭寇。当时的新河城为明军部队的指挥地, 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甚至“戚家军”的众多家眷都居住在新河城, 由于明军基本上都外出作战, 因而新河的城防守备是相当空虚的, 可谓没有什么勇锐的作战部队, 倭寇彼时选择偷袭新河, 真是再毒不过的计策了。所以, 当许多将领听到倭寇准备攻打新河的消息时, 他们的神情都非常紧张, 也期待主帅戚继光立即下令全军回撤, 以便能够紧急驰援新河。但是, 深谋远虑、胸中有数的戚继光却微微一笑, 仅下令分出一部分少量部队赶赴新河救援, 而自己则率领大部人马继续追击退却宁海的逃窜倭寇。这一追可不要紧, 直接将倭寇逼到雁门岭而无法退却, 一场激战旋即爆发, 在戚继光的指挥下, 明军将士将遭围困的倭寇直杀得个漫天黑地, 痛快淋漓, 以至于最后连戚继光也感到手痒难熬, 他牵马纵身, 大喝一声, 带领将士直接杀入敌阵, 最后全歼了这部分罪行累累、恶贯满盈的穷途倭寇, 也识破了敌人假意攻击新河, 实则保存实力的阴谋诡计[3]97。

参考文献

[1]蒋大椿.戚继光父亲留下的遗产是什么?[J].江淮论坛, 1982 (2) .

[2]紫西.戚继光与蓟镇长城防务[J].文物春秋, 1998 (2) .

军事思想教育 篇8

一、军事教育转型的动态逻辑

(一) 社会转型的内在牵引

社会形态是军事形态的母体。当前, 我国整体正处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 但信息化的大势日益明显地在军事上凸现出来。军事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活动, 理所当然受到信息社会发展的强大冲击, 并促使军事教育体系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换言之, 社会转型是军事教育转型的首要动因, 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则是教育转型的技术支撑。

(二) 军事变革的强力推进

新军事变革的逐步深化, 引起整个军事系统的重塑和军队结构的调整, 必然要求军事教育体系进行相应变革。欧美军队普遍遵循“像作战一样训练, 像训练一样作战”的理念, 强调教育训练应与作战理论、武器装备、部队结构的转型协调一致、联动发展, 形成整体合力。

(三) 现代战争的人才需求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但人在战争中的主导地位仍未改变, 人依然是获取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而现代战争的人才需求, 直接推动了军事教育深刻转型。当前, 各国军队皆把建设信息化高素质人才队伍摆在战略位置, 并把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作为军事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积极调整与创新军事教育编制体制, 以整体合力、联动手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 转型成果的示范效应

近年来, 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军事强国, 加大改革力度, 积极推进军事转型, 军队建设成效显著, 并在阿富汗、伊拉克等局部战争中彰显其强大战力。欧美国家成熟的理论成果和丰富的转型经验, 对信息化建设基础较为薄弱的国家军队而言, 将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 从而持续推动本国军事教育转型。

二、外军教育转型的主要特点

(一) 着眼需求, 创新理论

科学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是实践的指南。美国国防部颁发的《四年防务审查报告》、美军参联会颁发的《2020年联合构想》以及各军种颁发的与之相配套的构想等, 形成了如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系统集成”和“天军”教育训练等先进理论, 为其推进信息化条件下军校教育全面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战略支撑。美军在《转型计划指南》中鲜明指出:“成功实现美军和国防部的转型, 要求有目标清新的战略。而战略的有效实施需要国防部高级领导人有使命感并切实重视, 并且明确区分任务和职责”。

(二) 注重效益, 稳步推进

军事教育转型, 是军事系统转型的内在要求, 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能一蹴而就, 而必须着眼转型效益, 稳步推进。当前外军的主要做法有:一是重组院校结构和规模,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这是院校教育转型的首要任务, 而重点则在于精简数量、提高质量, 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复合型”的院校结构;二是注重试验, 循序渐进。纵观各国院校转型经验, 主要采取“先试点, 后展开;先实验, 后推广;分阶段, 按步骤”的方式, 自上而下、有序推进;三是保障支撑, 经费先行。军事教育转型是一项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方方面面, 必有强大的经费保障作支撑。为满足军事转型的经费需求, 美国前总统布什和原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就曾多次在不同场合为军事转型造势。

(三) 把握主线, 优化结构

院校教育转型是系统要素的动态更新过程, 而这种更新是与人才培养目标和信息化教育能力紧密相连的。一方面, 突出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这一主线, 创新军事联合职业教育模式。西方各军事强国皆把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作为推动军队建设、促进教育转型的战略支撑点, 并通过贯穿军官职业生涯的正规院校培训, 从知识结构上突破联合作战的人才“瓶颈”。另一方面, 优化教育系统结构, 构建新型信息化教育体系。传统教育训练体系已不能适应现代信息化战争的需求。因而, 摆脱传统结构束缚, 走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模拟化、网络化、基地化训练之路, 使联合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成为各国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主导方式。

三、我军院校教育转型的路径依赖

(一) 科学把握院校教育转型的时代要求

首先, 要以习主席强军治军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 加强教育转型的战略筹划和顶层设计。要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 坚持仗怎么打, 人才就怎么培养, 教育就怎么改革, 一切围绕实战树标准, 全面拓展实战化教学;其次, 要以建设新型军队、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为目标, 找准转型的着力点。要切实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 把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新型作战力量人才作为重中之重;最后, 以外军教育转型经验为参照, 强化转型的思想引导。诚如习主席所言, 军队院校要搞好, 必须坚持开门办学。因此, 必须坚持开放的发展观、包容的建设观, 调整院校发展的方向, 瞄准“联合”育人才。

(二) 有效加强院校教育转型的组织领导

一是要建立集中统一的宏观决策机构。要在中央层面组建宏观决策机构, 负责制定院校转型的总体战略, 确立教育转型的步骤, 拟定军事教育的目标;二是要形成责权一致的业务指导部门。要在各院校设立转型办公室, 发挥指导和监督检查功能, 确保院校转型的实效和方向;三是要落实具体指导。院校教育转型, 牵涉诸多利益, 关系各个层面, 需要机关业务部门指导落到实处、落到具体环节。要抽调专家教授组成督导小组, 抽配到各院校, 按照统一部署和整体规划, 逐项目、有重点的实施指导, 以考帮建、以评促建。

(三) 扎实推进院校教育转型的纵深发展

论成吉思汗的“军事软实力思想” 篇9

有研究者认为:在一个国家军事软实力资源的一系列构成要素中, 具有国际视野的军事战略、具有前瞻性的制度设计、具有大局观的军事外交以及较为优秀的军事文化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1]。笔者就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成吉思汗的军事软实力思想。

一、成吉思汗的大迂回军事战略

大迂回, 乃是进攻部队避开敌之整个防御体系, 向敌之翼侧或后方实施远距离机动而形成合围态势的作战行动, 是战略追击的最高阶段。

源于蒙古族围猎的大迂回战略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在长期征战中形成的作战韬略之一。在全面侦察敌情、地形的前提下, 蒙古军队凭借骑兵的持久耐力和快速机动能力, 经常越过人们难以想象的大漠、险滩、雪谷、荒原, 出其不意地向敌人的纵深大胆穿插、分割, 并与下面进攻部队相配合, 四面包围敌人, 迫使对方迅速瓦解。成吉思汗在与花剌子模军的战争中, 主要采取了迂回、诱敌、攻坚、追击之战略。首要的就是迂回。成吉思汗亲自率领西征军主力, 从花剌子模国北方通过600公里的吉西尔库姆沙漠, 出其不意地迂回至摩诃莫大本营———撒麻耳干的背后, 对其形成了包围。成吉思汗这一着儿, 使花剌子模军成了瓮中之鳖了[2]235。此外, 在当时蒙古军与金军的军力对比中, 虽然, 在总体上双方可谓势均力敌, 但在局部上, 蒙古军则处于劣势。不过, 蒙古军却能巧施以实避虚, 声东击西之战术, 变劣势为优势而最终取得了大迂回战略的胜利。

当然, 成吉思汗没有因为迂回作战而忽略速度, 相反他率领蒙古军队清一色的轻骑兵, 创造了农业时代的“闪击战”。蒙古西征军在欧洲作战时的集结:“从扬子江北岸至保加尔边境, 部队集结都是在2至3个月完成的。部队每天平均行军速度达到90至95公里。它的突击:攻占北俄罗斯, 只用了2个月零5天时间, 每天的平均速度达到85至90公里;攻占南俄罗斯, 只用了2个月零10天时间, 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5到60公里;攻占匈亚利和波兰, 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 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8到62公里。”[3]240这个农业时代的闪击战足可以与二战时德国的闪击战媲美。因此说, 成吉思汗在他一生征战过程中, 成功实践了大迂回战略, 同时他也是“兵贵神速”的指挥者。

毋庸置疑, 制定军事战略的初衷是为国家和军队的发展进行总体规划, 以使其处于战争的不败之地, 进而“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 成吉思汗的战略思想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当然离不开他独特的军事制度。

二、成吉思汗独特的军事制度

军事制度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组织、管理、维持、储备和发展军事力量的制度[4]。下面论述成吉思汗的军事制度。

第一, 组织军事力量。《元史》记载:若夫军士, 则初有蒙古军、探马赤军。蒙古军皆国人, 探马赤军则诸部族也。其法, 家有男子, 十五以上、七十以下, 无众寡尽签为兵[5]2508。可见成吉思汗实行军民合一, 全民皆兵的兵役制。而且《黑鞑事略笺证》记载:“其骑射则孩时绳束以板, 络之马上, 随母出入, 三岁以索维之鞍, 俾手有所执, 从众驰骋。四、五岁用小弓、短矢。及其长也, 四时业田猎。”可见, 蒙古族是从小开始军事训练[6]16。所以, 蒙古族全民皆兵, 个个善战。此外, 成吉思汗还会从被征服国的国民及被征服的俘虏中及时补充兵员。因此, 成吉思汗能够成就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 成为一代天骄。

第二, 管理军队。成吉思汗的军队纪律严明, 赏罚分明。蒙古史学家多桑指出:“将军中如有人犯了错误, 成吉思汗只要派去一名下级官吏传令, 就准能执行不误。这个将领无论相距多远, 虽统帅十万人马, 也得坚决服从使臣的传令。如果处以鞭打, 就得伏地受刑, 如若处以杀头, 就给割下自己的头。”而对作出贡献的有功人员, 他终生不忘, 永远信任, 分别给予奖赏。除了自幼接受训练, 成吉思汗的军队还会接受严格的日常军事训练, 重视改革武器装备技术, 重视培养官兵英勇顽强的思想作风, 平时行军安营扎寨, 总是以战斗阵容驻防。有时召集各军营部队, 考核军队训练, 或者从各部队选拔优秀士兵搞武艺比赛和摔跤, 优胜者给予鼓舞奖赏。

第三, 维持和发展军事力量。前面讲的组织管理军队的方法使得成吉思汗的军事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为了保存实力, 增强战斗力, 成吉思汗在战争中非常重视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由于出征时携带的羊、马很有限, 为充分食用这些牲畜, 成吉思汗还专门规定了屠杀的方法:“用牛羊的膀胱两个, 吹满空气, 把骨管伸进膀胱的管孔。骨管上刻有螺丝纹。在兽的第四、第五肋条之间, 刺个穴口, 然后把骨管插进创口, 压迫膀胱把空气注入肺脏。这样做的时候, 兽立刻死去。死状好像是被电击一样。这个杀法的利益是肉量增加70%, 滋养力充分, 肉质柔软, 味道也美, 易于更长久的保存。”[7]274

第四, 重视军队通讯联络和交通运输的畅通无阻。据史料载, 差不多他每到一处, 在五十、百里以内各设一驿站, 仅送信报息的驿站所备用马就达三十多万匹。成吉思汗当时对修筑桥梁、开山修路也非常重视, 过山越岭时也修了许多小路, 从而对来往人马、车辆、商贾、游客创造了极为方便的条件。总之, 成吉思汗通过各种方式保存实力, 发展壮大自己的军队。

三、成吉思汗的军事外交

第一, 结为安答、结为“父子”或结为忽答 (姻亲) 。安答就是“义兄弟”或“盟友”。结交安答的目的在于联合盟友, 扩充势力, 以便掠夺和自卫。弘吉剌部的孛儿帖和铁木真结婚, 这种姻亲, 在以后的斗争中确实发挥了不少作用。但当时一是因为距离太远, 二是因为孛儿帖的父亲尚未掌握弘吉剌部的大权, 孛儿帖被蔑儿乞人抢走后, 弘吉剌部并没有及时作出反应。而作出反应的却是铁木真父子两代人的安答, 即克烈部的脱斡邻勒罕和札答兰部的札木合。此外, 结为父子, 无疑也是巩固政治联盟的一种有效手段。成吉思汗对投降各部的首领优礼相待, 甚至愿结为儿女亲家。通过政治联姻, 他不仅巩固了蒙古国在这一带的统治, 而且加速了其他邻近部落的投降。通过联姻的方式扩张势力, 是一种很重要的扩张手段。

第二, 先联手后击破。在当年的蒙古草原上, 铁木真曾与王罕强强合作, 联手作战, 所向披靡, 像合答斤、山只昆这样的小部落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铁木真之所以对他们采取招降政策, 主要是为了瓦解在札木合领导下, 由合答斤、山只昆、塔塔儿、朵儿边、弘吉剌、蔑儿乞、泰赤乌、乃蛮等11部所组成的强大军事联盟, 分化他们的力量, 达到从敌内部各个击破, 使敌自溃的目的。

第三, 先礼后兵。在与花剌子模的战争中, 为了在义理上占据主动, 成吉思汗采取了先礼后兵的策略。面对花剌子模对蒙古商人的屠杀, 他再次派使者向摩诃末询问商人被杀的真相, 希望他认真追查, 引渡罪犯。成吉思汗用正当要求逼迫花剌子模苏丹一步步走上战争绝路, 孤傲自负的摩诃末索性也就一不做, 二不休, 杀掉成吉思汗的正使, 剃掉两个副使的胡须, 然后放他们回国。成吉思汗当然不能忍受这种凶残的杀戮和极大的侮辱, 然而此时他仍然觉得还不到出兵的时候。正像成吉思汗所希望的那样, 不久, 花剌子模人主动挑起了战端。开始, 蒙古军队主动避开。但摩诃末的军队却不能抑制自己, 主动进攻, 最终和蒙古军队展开战斗, 进而向摩诃末的领地发动进攻。

四、成吉思汗的军事文化

第一, 征服世界是成吉思汗一生的追求。成吉思汗这一目标的确立一方面反映了部族的期望, 另一方面得益于家庭的教育。也速该把阿秃儿被塔塔儿部人毒死之后, 蒙古部族的期望都寄托在铁木真身上。铁木真看见也速该把阿秃儿逝世, 放声大哭。察刺合劝他说:“像大鳟鱼似的, 你为什么痛哭?要巩固你的部下, 不是这样跟你说的吗?像水中游鱼似的, 你为什么悲哀?要建立你的部众, 不是这样跟你说过吗?”于是铁木真停止了痛哭[8]。察刺合老人这段话代表了整个蒙古部族对铁木真的期望。

第二, 成吉思汗科学、民主、高效的军事管理文化。成吉思汗海纳百川, 重用人才。成吉思汗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征服了欧亚, 成为闻名中外的蒙古族英雄。这和他的用人之道是分不开的。成吉思汗大胆破格录用人才打破了民族界限和等级, 如他所重用的“四骏”和“四杰”都是平民出身或门户奴隶。其中哲别竟是在战争当中射伤过他的敌人, 后又被他重用。他将汉族、金国、畏兀尔、乃蛮部的丘处机、耶律楚才、镇海、塔塔统阿等不同民族的人才汇集自身帐下, 真正具备了所谓海纳百川的英雄气度, 这是无数人才投靠成吉思汗, 也是成吉思汗创下历史伟业的关键因素。成吉思汗关爱士卒, 重视民主。成吉思汗对自己的士兵关怀备至, 明确告诉将帅不得无谓的牺牲一名士兵, 不得遗弃一名烈士和伤员, 并且在战争中严格落实。

第三, 适合游牧生产和生活特点的教育内容。古代蒙古人在军事教育方面: (1) 比较重视人们野外生存能力的训练, 借此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意志和能力。 (2) 非常重视让青少年掌握地理概念, 蒙古人的空间知觉有了很大发展。 (3) 让年轻一代熟记地名, 也是古代蒙古族军事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4) 蒙古人比较重视提供敌方情报的投诚人员。 (5) 向敌方故意虚张声势, 造成错觉。 (6) 古代蒙古人的军事教育中也隐涵着统一战线的思想[9]。可见, 蒙古族在家庭教育中关注到了战争的需要, 从小培养孩子适应生存环境, 为本民族的生存、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徐鸿飞.军事软实力析论[D].上海师范大学, 2010.

[2]胡泊.蒙古族古代军事史[M].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4.

[3]蒙古族古代战争史[M].民族出版社, 1992.

[4]李保忠.中外军事制度比较[M].商务印书馆, 2003.

[5]元史·卷98·志第46[M].

[6]黑鞑事略笺证[M].

[7]大统帅成吉思汗兵略[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1.

[8]蒙古秘史·第二章·第69节、第76节[M].

军事思想教育 篇10

1 构建医学生军事理论情感教育模式的现实基础

教学现状。近年来, 军事理论课作为必修课程广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可, 对军事理论的教学很多授课教师都进行了探讨, 大体集中在教学质量、教学方法、作用和地位、师资队伍等方面。在教学方法研究中, 或提倡优化教学循环系统, 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或认为教材内容决定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为教材服务, 一节课不宜过多变换方法;或认为在新形势下, 要充分发挥高校信息资源优势, 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或认为进行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等。在这些教学方法的探讨中, 授课教师没有充分关注到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忽视了对情感的运用, 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 因此构建军事理论情感教育模式是任课教师改革军事理论教学, 增进军事理论课国防教育实效性的最佳选择。

现实基础。医学院校由于专业性很强, 学生的学习压力大, 在课程设置中临床专业课分量较重, 教师分科细致, 没有把情感教育有计划地融入到专业教学中, 容易导致走出校门的医学生在面对具有特殊情感需要的患病人群时手忙脚乱, 产生医患纠纷。与专业课程不同, 军事理论课面向所有医学新生开设, 通常设置在第一学期, 新入校的大学生朝气蓬勃, 很愿意敞开心扉接受一切新鲜的事物, 学生的可塑性很强。而且实践表明大学生对军事理论课充满了期待, 很多学生对绿色军营都有探究的渴望, 军事训练能够让他们体验到军队的生活, 但是军事理论课的学习却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国防教育的精髓。同时,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 很多学生对军事知识抱有浓厚的兴趣, 很乐意与教师通过军事现象认识本质规律。然而, 从总体而言军事理论课教师大多不是科班出身, 学生很容易对教师的能力产生怀疑, 进而对其讲授的内容产生逃避心理。在这种情况下, 授课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 从情感的角度切入教学, 就能有效规避学生的逆反心理, 实现课程要求。

情感教育强调师生情感的交流, 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情感入手, 围绕教材展开教学活动, 师生的情感因素被激活, 教学情感交流网络因此得以形成, 课堂气氛愉悦和谐, 学生课堂心理体验良好, 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军事理论知识的学习, 从而实现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最佳教学效果。教师职业是典型的非功利性的职业,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社会的期盼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很多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而职业倦怠的直接后果是教师厌教, 进而导致学生厌学。在情感教育模式中, 教师对授课内容深深热爱, 在内容讲授时真情流露, 形成教师动情、学生动心的情感交流关系。由此, 教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情绪高涨, 有效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

2 构建医学生军事理论情感教育模式的几个原则

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即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内心感受, 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首先强调肯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坚持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全面了解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学会学习, 促进自我身心的全面发展。其次,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要求在对医学生的军事理论课教学中注重人文关怀。医学工作是使人们身心恢复到健康状态的工作, 传统的医患关系中, 医护人员处于强势地位, 因而在治疗关系中医护人员与患病人群处于不对等的地位, 医患纠纷层出不穷, 医护人员唯有真正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以平等的心态开展医疗工作, 才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医学即“人学”, 与其它学科相比, 医学更强调人文关怀, 医疗技术的最高境界就是与人文关怀水乳交融。因而, 在医学生中构建军事理论情感教育模式需要授课教师能够放下架子, 以平等的心态、发自内心的、不计得失的与学生开展教学对话, 帮助、关心和爱护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形成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使学生体验到被尊重、被关心、被理解,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只有真正地做到关怀学生, 才能在情感教育中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再次, 坚持宽严相结合。医学工作是对人生命的工作, 是高度协调、强调团队意识的工作, 容不得一点马虎。同样, 军事课程也以严谨有序、团结协作著称, 军训期间学生对军队生活的严谨规范深有体会。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 很多学生认为理论课程与军训有区别, 对课程较为随意, 此时, 授课教师及时利用学生军训期间产生的严格、刻苦、团结的印象, 在理论课堂中严格管理, 爱贯其中, 实现对医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 达到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恪守精选战例原则。军事理论知识政治敏感度高、专业性强, 单纯的内容讲授较为枯燥, 结合战例能够使理论知识通俗易懂, 也为情感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战例的选择强调真实性、典型性和时代性。由于军事战例涉及军事机密, 很多在媒体中观看到的战例可能并不真实, 因而从正规途径选择战例, 选择已经发生且广为人们所熟知的战例, 既可以避免以虚假的内容误导学生, 也利于教师进行情感教育。典型性指选择的战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历史背景, 与军事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为人们所普遍关注。实践证明, 选择的战例愈是典型, 对学生的吸引力愈大, 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效果愈明显, 对相关理论的阐释愈清楚, 对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愈显著。时代性指选择的战例紧跟时代的发展, 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国际政治军事形势瞬息万变, 新的军事技术、军事理论层出不穷, 对世界军事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求知欲强, 信息获取渠道更为广阔, 对于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在学生内心有进一步了解的愿望, 选择具有时代性的战例最能吸引学生, 容易形成平等的教学关系, 使情感教育的基础更加稳固。

坚持爱国主义主线原则。爱国主义内容是高校的重要教育内容, 在新时期, 爱国主义不仅表现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保卫祖国的英勇精神, 更表现为对祖国命运、前途的关注, 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以及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的不懈努力。与医学生专业课程而言, 军事理论课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 而且从更大范畴而言, 军事理论课即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所以坚持爱国主义的教学主线是军事理论情感教育模式必须坚守的原则。实践也一再证明, 爱国主义教育最易抒发情感, 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最适合开展情感教育。无论是“中国国防”、“军事思想”还是“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 任何一个章节都贯穿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抓住了爱国主义主线, 也就抓住了军事理论教育的精髓。

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原则。与专业课程相比, 军事理论课程是“军味”颇浓的课程, 学生对教师的军事人格魅力满怀期盼, 医学科学是实证性很强的科学, 医学生难免会以求证的眼光关注军事理论教学, 在教学中如果是具有部队经历的教官授课, 课堂效果会比较理想。很多学生在听完一位具有多年飞行经验的飞行专家讲授“军事高技术”内容后, 被授课教师“丰富的人生经历, 独特的人格魅力”打动, 对下次军事理论课充满期待。然而, 现实情况却是很多教师并未接受部队熔炉的锻造, 缺乏军人气质也在所难免。针对这种情况, 通常采取部队专业教官与专职军事理论教师联合授课, 同时提升专职教师的理论素养, 弥补未经部队历练的缺憾。实践表明教师的人格形象愈是优良高尚, 其主体资格愈能得到学生的认同, 从而产生从“信其师”到“信其道”的良好教学效果。反之, 学生就会怀疑甚至否定其主体资格, 不愿意甚至拒绝接受军事理论教育。情感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在情通的基础上实现理达, 唯有学生认可教师的主体资格, 才可能开展情感教育, 实现以情动人, 以理服人。

结合多媒体原则。军事课程与其它课程有所不同, 而且随着人类认识领域的不断扩展, 战场空间日益多维化, 仅仅依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难以形象的展示战例的经过, 情感教育难以有效开展。研究也表明人们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记忆为15%, 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记忆为25%, 而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的记忆为65%, 因此, 在课程讲授中最大可能地结合多媒体, 能够加深学生对战例的感知度,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制作集声、光、电一体化的多媒体课件, 可以对军事高科技、信息化战争、战例的讲授更加形象具体, 实现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能够把教师的情感语言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体验到愉悦感和满足感, 情感教育可以实现润物无声的良好育人效果。

3 结语

医学生将来的服务对象是人, 对人的关怀是医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之一, 由于人文课程多处于选修地位, 对医学生实现情感教育难度较大, 构建医学生军事理论情感教育模式是在医学生中开展情感教育, 促成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的养成, 是值得尝试的教学模式。

摘要:医学是对人的学科, 医学生的服务对象是人, 医学生的情感状况影响着医疗工作的服务质量, 开展医学生情感教育非常必要。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 本文通过医学生军事理论情感教育的现实基础、需要遵循的几个原则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构建医学生军事理论情感教育模式。

关键词:情感教育,军事理论,医学生

参考文献

[1]吴咏梅.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研究综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8, 7:68-69.

[2]舒彤, 吴智斌.谈医学生情感教育[J].现代医院, 2008, 7:133-135.

上一篇:语文备考的心得体会下一篇:计量经济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