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使用新教材

2024-05-12

有效使用新教材(精选十篇)

有效使用新教材 篇1

作为一名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师, 我深刻地体会到:近几年来, 课堂教学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在职中的课堂上, 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经收效甚微。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却在下面说话、玩手机, 甚至跑下座位。我也一度陷入困惑和迷茫之中:职中的数学课到底应该怎么上啊?

通过网上研修, 我学习了“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 认识到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 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辛苦不辛苦,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 即使教师付出再多也是无效教学。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我的课堂教学不能说是无效的, 但也是低效的。多年来, 我也一直在不断探索、尝试, 努力寻找一条适合职业高中学生的、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方法。

2011年8月27日, 我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唐山市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师培训。这次培训主要是解读数学教学新大纲, 启用河北省新教材。培训会上,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数学 (基础模块) 河北版主编李广全教授给我们做了题为《执行新大纲, 提高教学质量》的报告。并同与会教师交流了以下几个问题:

1.教育现代化给数学课程带来的变化;

2.国家规划新教材的总体介绍;

3.基础模块教材介绍;

4.如何使用好新教材?

通过学习我很受鼓舞, 也特别想借使用新教材的机会, 提升职业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一、营造一个愉悦的课堂氛围

例如, 在讲授高中数学第一节课《集合》时, 我这样引入:同学们听说过“集合”这个词吗?同学们会异口同声地说:听说过。刚才我们还在操场上集合, 参加升旗仪式呢。师:说得很好。在操场上集合, 这里的“集合”是一个动词。我们高中数学上讲的“集合”是一个名词。由此引入新课, 学生会感到非常的亲切, 对新的生活和学习充满了好奇, 会在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 对新知识开始探究。这节课, 他们都听得很认真, 学习热情很高涨, 举出的集合的例子也是五花八门, 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课堂上, 我总会面带微笑。教师以这种姿态跟学生沟通, 课堂气氛就会融洽得多。在讲课的过程中, 他们不会一直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的, 时不时地会有学生发出“连珠妙语”, 引得课堂上传来阵阵笑声。做为教师的我, 并不急于压制, 而是因势利导。我发现他们也是很明事理的, 不久就会回归正题。只有保持良好的愉悦的课堂氛围, 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培训学习, 我进一步明确了当前职业高中数学课堂应该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为主线, 强调协作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1. 将全班学生按4~6人分成几个小组, 要求按成绩的层次混杂分组。

2. 在课堂上, 老师首先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 即要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以及要学到什么程度。

这样学生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3.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同时解决问题。

这样就真正给了学生自己一个发展的空间,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在课堂上设置“应知应会题”和“抢答题”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2011年12月, 我讲授的数学课《直线的斜率》获校级公开课一等奖。这节课的课堂组织形式是分小组教学, 使用的教学方法是互动讨论法和合作探究法。这样做就应和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合作学习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从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 形成了师生能够互动、彼此能够交流的融洽的局面。这节课, 我看到了学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课堂上焕发出一种异样的光彩。

三、融合现代技术, 丰富课堂教学

培训会上, 李教授还做了题为《实施信息化教学, 提升教育质量》的报告, 指出: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教学手段的更新 (如使用计算器) 、开发教学软件 (如用几何画板画函数的图像) ,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同时新教材的配套资源中还有电子版的助教光盘和助学光盘, 方便广大师生使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利用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 编制的系列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 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这样更能吸引职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首先,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在课堂上, 我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 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 温馨的微笑洒向每一位学生, 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和亲密感, 有助于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

其次, 善用一些教学技巧:如把游戏带进课堂、开展各种类型的小竞赛等, 唤醒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 不知不觉地喜欢上数学课。

我校2012级春季新生已经开课一个月。通过这一个月的师生课堂交流, 我与他们建立了轻松、愉快、和谐的师生关系。新教材编写指导思想之一就是面向大多数学校和学生, 从培养职业人的角度, 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教学内容主要以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为准。有的学生已经表示欢迎我去给他们班上课。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我今后还要不断的研读新教材, 充分挖掘其中渗透的新的教学理念。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 克服惰性, 用我的热情和智慧把“有效课堂教学”落到实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自己的风格开展教育, 以“学”为中心, 让学生动起来, 让职业高中数学课堂焕发光彩。

摘要:目前, 职业高中属于“无门槛”入学, 学生的文化课基础都较差。作为一名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师, 我一直在努力寻找一条适合职业高中学生的、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方法。2011年9月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开始启用新教材, 我也借使用新教材的机会, 把“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提升职业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力求让职业高中数学课堂焕发光彩。

使用新教材,感悟新理念 篇2

使用新教材,感悟新理念

面对新教材,我们必须树立一个正确的教材观: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它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发的,我们不能静止地、绝对地看教材.因而,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教育理念,转变传统教师角色,顺应当今世界数学教育全球化、开放化的特点,不断学习、实践、探索和提高,灵活运用新教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 者:王金钵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颜徐中学,山东,广饶,257300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3)分类号: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新教材 教学

例谈初中数学新教材的有效使用 篇3

一、 活动设计追求灵性化

案例1: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127页“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对比教材:华师版九下第55页23.2,人教版九上第100页 24.2.

1.生活情境对比:华师版(一幅日出图片),人教版(一幅日出图片),苏科版(三幅日出图片).

2.操作工具对比:华师版(硬币),人教版(钥匙环),苏科版(直尺).

3.问题情境对比:

华师版:(1)把太阳看作一个圆,那么太阳在升起的过程中,和地平线有几种位置关系?(2)在纸上画一条直线,把硬币边缘看作一个圆,在纸上移动硬币,你能发现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个数的变化情况吗?公共点个数最少时有几个?最多时有几个?

人教版:(1)把太阳看作一个圆,把地平线看作是一条直线,由此你能得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吗?(2)在纸上画一条直线,把钥匙环看作一个圆,在纸上移动钥匙环,你能发现在钥匙环移动过程中,它与直线的公共点个数的变化情况吗?

苏科版:在纸上画一个圆,上、下移动直尺,在移动过程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能描述这种变化吗?

教材赏析:

1.相同的生活情境,不同的图片处理.三幅日出图片相对于一幅日出图片,增强了问题的直观性,更有利于数学本质的揭示.

2.相同的操作目的,不同的操作设计.对学生而言,钥匙环、硬币都不如直尺来得便捷,编者的灵机一变:将活动中的“圆动”变为“线动”,既有效地解决了因工具准备不足而引发的活动开展不畅,又确保活动的目的、指向没有丝毫改变,这一细节处理,可谓匠心独运.

3.相同的问题指向,不同的问题方式.“你能描述这种变化吗?”问题更具挑战性,更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二、探究过程追求合理化

案例2: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11页“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对比教材:人教版八上第95页“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探究思路对比:都采用由简到繁的探索思路,将条件由一个(否定)、两个(否定),增加至三个,然后分类展开探究.

2.探究方法对比:人教版:画一个三角形,剪,放,全等吗?反应的规律是什么?苏科版:先观察一组图形,猜一猜,再量一量,哪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画一个三角形,能剪一个与同学所画的三角形重合的三角形?探究方法基本相同.

3.探究顺序对比:人教版教材同其他教材一样,都是从“SSS”开始的,而苏科版教材则是从“SAS”开始的.

教材赏析:

相同的探究思路、方法,不同的探究顺序.在剪纸活动中,利用矩形纸片,学生最容易剪出的是直角三角形.苏科版教材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借助不同层次的问题设计,轻松地将学生引入自主探究的氛围,切实感受结论的合理性,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析方法.

三、 定理表述追求科学化

案例3: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119页“圆周角定理”.

对比教材:人教版九上第92页.

定理表述对比:(苏科版)“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该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人教版)“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教材赏析:所谓“等弧”,是指“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互相重合的两条弧”.此概念已经约定俗成,从定理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角度分析,苏科版教材在该定理的叙述上更为科学合理.

四、 例习题配置,有待最优化

案例四:(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58页17题) “桌上有三只杯口都朝上的茶杯,每次翻转2只,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3只杯的杯口都朝下?七只杯口都朝上的茶杯,每次翻转3只呢?如果用“+1”、“-1”分别表示杯口“朝上”、“朝下”,你能用有理数的运算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对比教材:人教版七上第48页“观察与猜想”.

教材赏析:此题思维的难度太大,七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根本无法企及,加之问题设计很模糊,所以教师和学生都显得有些很茫然,体现不出“探索研究”的价值.而类似的问题在人教版中则是以“选学”(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介绍的,学生通过阅读,借助教材设置的问题串,经过思考和交流,是可以领悟其中的道理、感受知识的应用价值的.

案例五: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35页“有理数的加减”习题.

第9题.位于西伯利亚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是世界上极端温差最大的地方,最低气温曾达-70℃,最高气温曾为34℃,该地的极端温差是多少?

第10题.人们在地球南极点附近曾测得的最低气温是-94.5℃,在非洲的利比亚曾测得的最高气温是58℃,这两个气温的温差是多少?

第11题.1960年1月21日,我国新疆北部的富蕴气象站曾观测到-51.5℃的当时我国历史上的最低气温;1975年7月13日,我国新疆吐鲁番民航机场曾观测到49.6℃的当时我国历史上最高气温.试计算这两个气温的温差.

对比教材:人教版数学七上第33页.

教材赏析:苏科版教材在第9、10、11题,连续三道有理数减法应用题,以同一个素材(温差)呈现,虽说有了地域的变化,但毕竟不是向学生灌输地理小常识.素材单一、重复.而人教版教材则较好地规避了这一点.

案例六: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51页“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例1.计算:9+5×(-3)-(-2)2÷4.

例2.计算:(-5)3×[2-(-6)]-300÷5.

例3.计算:(-13)×3÷3×(-13).

例4.计算:(12-13)÷(-16)+(-2)2×(-14) .

对比教材:人教版七上第51页.

教材赏析:苏科版数学教材在此处分两个课时设计了4道例题,而人教版则是一个课时,两道例题. 例1、例2是简单的含乘方的混合运算,旨在让学生熟悉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例3、例4是运算量稍大的混合运算,旨在让学生在复杂的运算环境里明确混合运算的顺序,感受运算律在运算中的作用,提高学生选用合理算法、简化运算的能力,对实际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但仔细推敲,例3、例4,教材所提供的计算过程,值得商榷,与目标设置不符,且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除了承载“双基”目标外,还承载着能力提升与情感促进等方面的要求,因此,教材应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整合.

如果说情境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过程是有效教学的坚实载体,活动是有效教学的组织形式,那么,对教材的深入解读,科学整合则是有效教学的有力保证,教师从事数学教学,不能将教材简单的“复制”后“粘贴”到学生的头脑中,应该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静态的文本变成生动的数学活动,使之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元认知水平,符合学生自主建构的学习需求.

有效使用新教材 篇4

一、教材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对教材的理解

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 而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 是教学的材料。英语教材是指英语教学中使用的教科书以及与之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配套读物、各种练习册、活动手册、挂图、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教学资料。[1] 笔者认为, 课程资源可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内部资源包括教材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学生课堂用书和教师用书、练习册、活动册、挂图、卡片、音像带、多媒体光盘、读物等;外部资源包括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书报杂志、网络信息等等。因此有效使用英语课程资源主要是指有效使用其内部资源, 即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

2. 教材的作用

在语言教学中有五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 教师, 教材, 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教材之所以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是因为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教材。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是课标理念的具体体现, 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作为开展教学的中心, 也是影响教学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总的说来, 英语教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 它是教学的载体。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及学生学习语言的文字资源, 它的内容决定了语言学习方法, 也就是说, 教材控制教学设计的内容、方法和学习的步骤。第二, 它具有示例的作用。教材为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英语学习活动提供了示范和例子。第三, 它具有积累价值。积累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学生学习英语教材的过程, 也是语言积累的过程。

二、有效使用教材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英语学科上的发展

课程标准 (2001) 指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2]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关注学生, 了解学生, 应该是教师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因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依据新课程的实施理念, 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 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大框架, 它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所以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使用教材的目的是见木知林, 所以教师用不着把一本教材嚼烂了, 而应以教材为载体, 选择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间的联系, 补充自己认为需要的知识, 这才是教师使用教材的应有态度。缺少学生的参与, 即使教师讲明白了, 也不等于学生能掌握。可见, 要使学生真正学会, 须使学生参与学习, 而不是让学生听懂教师的讲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使学生保持学习英语的热情。

2.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教师个体成长的历程, 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提升教育教学专业水平的过程。[3] 教材的更新给了教师更多的启示和挑战, 准确地把握教材, 有效地使用教材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考验, 需要教师不断地更新观念。是否能有效地使用教材进行教学, 也是教师的专业技能之一。新课改前, 教师是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这三者“大一统”的环境下进行教学的, 教师只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或者说是课程的执行者。这种教学体系下教师的专业自主权被剥夺了, 有生命力、创造力及个性的教师和教学活动被压抑着。新课改后, 课程标准把“怎么教”的权力还给了教师, 让教师能自主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施展自己的专业才能。这需要教师要从传统的“圣经式”的教材观中解放出来, 转向为“材料式”的教材观。也就是说, 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师在仔细研究、充分领会教材内容和编写意图的基础上, 要善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实际教学需要, 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地取舍或调整。

三、教材使用的基本原则

1.以英语课程标准为基础, 理解教材内容与确定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依据教育目标, 结合学科结构、学生情况而制定的。课标既是编写教材和指导教学的依据, 也是评价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钻研课程标准, 并以此来分析教材, 处理教材, 开展教学活动。新课程标准中对当前教学与学习的建议, 是多年来教学经验的总结, 反映了教学中规律性的认识, 促使教师从根本上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按照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分级总体目标的要求, 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 其中对语言技能中的听、说、读、写四个技能提出九个级别的目标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应当熟悉课程标准中7~9年级即初中阶段学生分别要完成的三、四、五级目标, 根据学情实际, 提高或降低教学目标。

2.从学生的语言学习需要出发, 分析教材, 钻研教材以更好地引导教学

课程标准中指出, 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 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 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教材是英语教学的本源, 是培养学生英语能力、提高学生英语素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凭借。教材中所讲的知识, 要放在知识整体中去认识, 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研究, 以真正掌握它的内容, 认识它在整个教材结构中的地位, 认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而这一点对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载体, 教师不能固守教材, 刻意要求学生必须在一个课时内消化掉教材内容所呈现的知识点。有些教师, 讲课只会照本宣科, 书本上怎么写的, 就原原本本地怎么讲, 对教材缺乏分析, 因而把握不住概念、规律的本质及它们间的联系, 抓不住教材的重点。这些都是造成教学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所以, 教师能否正确使用教材的关键是钻研教材, 透彻理解教材, 确定教授的知识与技能, 整体把握教材, 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新教材设计的模块之间、模块内部的各单元之间以及单元内部的各板块之间均有联系, 构成了有机的整体。进入一个模块的教学, 首先要了解前后模块之间的关系, 了解教材各个附录的作用, 了解教材后面《练习册》 (workbook) 中的练习与单元内容的对应关系。进入一个单元的教学, 必须了解各个板块之间的联系, 了解本单元的语言教学重点, 了解单元课题以及围绕话题展开的一系列活动等。正确把握重点、难点, 对要教授的知识技能非常明确后, 教师才能安排设计有效的英语实践活动。

四、有效使用初中英语教材的方法

在教材使用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重新整合和延展, 或者引入课外相关内容对教材进行有益的补充, 以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 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1. 拓展或删减教学内容

首先, 初中英语教材中有些单元的内容可能会过于简单或者容量不够, 这时就需要补充或拓展相关知识, 如人教版的Go for it中, 八年级下Unit 2谈论问题和给出建议, 因上册教学已经涉及相关内容, 学生相应来说较易掌握, 除了教材中提到的使用could, should提出建议外, 教师还可以将提建议的其他句型如why don’t you... why not... had better...等补充出来, 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又如在各单元Section A, Section B中的短文和Reading文章之后, 有时教材上给的阅读任务过于简单或机械, 那么教师就可以补充一些阅读理解问题, 一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 二是提高阅读能力。还有补充写作训练, 听力练习等等。其次, 对于教材中的有些环节可以删除。如人教版的Go for it中:每个单元都有大量的Pairwork, 有时在前面的练习中学生已经拓展开了, 尤其是在Section A 1c的Pairwork中, 学生常常在练习时已谈到了2c的Pairwork的内容, 这时后面如果再练习2c, 就容易使学生产生腻烦心理。所以, 对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或篇目, 学生已经掌握得比较好了, 就略讲或干脆不讲, 只在活动或课外练习中复习巩固一下。英语新教材不再单纯强调学科的完整性与严密性, 而是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强调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但是, 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补充或是删减教学内容时, “度”的把握十分重要, 一定要根据学生和班级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2. 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

(1) 对每册教材各单元之间教学先后顺序的调整

同一教材, 不同单元内容的整合其实是单元之间的顺序调整。可依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及教学需要对各单元的顺序进行调整。例如, 考虑到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 新教材往往把一个学习内容 (如一个语法现象) 分散在几个单元或几册书里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把某些知点提前进行讲授。例如, 人教版的Go for it中, 八年级上Unit 3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你在假期都做些什么?) 和Unit 10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 (我要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 都是谈论“将来”的话题, 都用到了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 在功能话题和语法结构上相一致, 因此可以把这两个单元整合起来。再如, 教材中某个单元的内容恰巧与学生生活中发生的某些事相关, 如果在语言知识的衔接方面没有太大问题, 就可以提前教学这个单元。

(2) 每个单元内各部分顺序的调整

单元内的整合或增减也根据学生需求, 对教学内容可作重新调整, 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强调学习者的自由及个人选择。如新教材Book 2 (上) Unit 8 Section A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复习一般过去时态和动词的规则与不规则变化, 学习一般过去时态的两种一般疑问句: Did you... Were there any... 教材安排了许多听、说、读、写的任务活动, 可灵活运用这些任务, 将其中的一些活动进行变化或整合, 如:1c, 2c和3c的Pairwork活动内容相似, 可将2c和3c整合成一个Interview (采访) 的任务活动。

(3) 各部分内容中活动顺序的调整

单元之间的调整是指在教学中打破教材编排的单元顺序, 而把话题相同或相近的单元调整为相邻的单元;或者把语法相同或关联的两个单元调整在一起;也可以根据教学与近期发生的时事的相关性将其提前教学等。单元内各部分的调整主要是Self Check, Reading 与基础部分的Section A, Section B的调整,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教材编排意图, 笔者认为Section A, Section B的先后顺序最好不做调整。至于每课时教学内容顺序的调整, 如在Section A, Section B部分教学中, 为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 同时也是为了教学的流畅性, 可在新知识呈现之后, 先做1a和1c的操练, 再做1b, 2a, 2b的听力;在3a的短文之后, 也可将读后的讨论与写作顺序进行调整等。

3.改编和替换

主要是针对一些较难的任务, 在删减之后, 可以用其他的活动进行替换, 以达成教学目标。对于较难的阅读篇目, 既可以找有关的篇目替换, 也可以对原文进行改编, 降低难度以利教学。如新教材中围绕语言目标设计的课文内容和场景, 较多反映的是城市生活, 对农村学生来说比较陌生, 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在操练过程中感到有点困难。教师此时可以设计符合学实际生活的场景和耳闻目睹的事情作为教学资源, 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出来。这样既利于教师教也利于学生学。比如, 人教版Go for it的八年级上册中, Unit 12 What’s the best radio station? 1a— How do you choose what movie theater to go to? Write the things in the box under “Important” or “Not Important”, 对于当今很多地方的孩子而言, 由于电脑的普及, “影剧院”一词已经是个很陌生的概念。如果教师在教授本单元时仍以“影剧院”为切入点, 有点脱离实际, 让他们就此展开讨论也就只能是流于形式, 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如把“影剧院”改换成以超市或书店之类为切入点更为合适。每单元的3a、3b、3c侧重读和写, 内容繁多, 如果再加上“4”部分, 无法在一堂课内完成, 并且“4”部分的内容与其上面内容脱节。根据学生实际, 可将此项内容删除或切换。教材提供的是一个范例,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 创设出更加适合学生实际的例子来, 不要一成不变, 死搬硬套, 否则又变成教教材, 而不是用教材教。因此英语课堂教学要实实在在地“以人为本”, 有抓有放, 灵活使用教材, 既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 同时又要让学生活学活用。

五、结束语

教师应在准确把握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前提下, 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及学习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和完成这一目标,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都必须建立在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对教材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的完善统一, 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 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 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道义.刘道义英语教育自选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关文信.基础教育教学基本功:中学英语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5]崔刚, 孔宪遂.英语教学十六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6]周广强.新课程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能力培养与训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7]课程教材研究所.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材建设现代化研究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中小学美术教材 篇5

何墨荣

提出问题:

1、目前美术课存在以下现象:

⑴ 自创课程-教师上课自由安排,不用教材,以自己研究的、喜欢的、拿手的内容。认为自己擅长的就是内容。

⑵ 偏离教材-不按教材中搭建的知识结构安排课程,选择自己喜欢的、好上的,随意摘取部分内容,而自己安排的课程不能贯穿为体系。

⑶ 教学无中心-缺乏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捕捉不住教材的核心,抓不住重点。⑷ 教教材-没有把教材转化为课程,怕听课的人说重点不突出。欣赏课此现象更多一些。

如何解决:

今天就来研究这一问题,在课改深入发展的阶段,重新认识美术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如何结合实际使用教材;如何通过对教材的有效合理地利用,提高学生美术欣赏水平与动手实践能力;引导教师认识教材、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在我指导北京市教师参加 2007年无锡全国美术课展示时,要填写本课所使用的教材版本、年级,明确要求,在送选手参赛时,使用哪个版本教材、第几课。今天我们也要 展示与分析有效合理使用美术教材而取得成效的典型案例,使大家对“有效合理地使用教材”给予重视。本课程以知识讲座、案例比较、教师对话、课例展示与评析等教学形式开展教学。希望通过本次学习和完成课后作业,提升自己把握教材、将教材转化为课程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今天分四个问题谈谈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1.对美术教材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教材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3.用活教材 发挥创造性

4.从典型课例看三维目标的落实。

一、对美术教材的认识

什么是教材,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包括教科书,视听、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教材),是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既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材料,又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

教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教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大的影响。

《美术课程标准》从几个层面诠释了美术教材的性质,帮助我们对教材进行重新认识。

1、美术教材在美术课中的地位——“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系。”

2、美术教材的定位——“完整把握《标准》精神,科学建构教材的框架。

3、中小学美术教材的特点——“具有基础性、趣味性和开放性”。

4、教师要树立新的教材观

——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

——教材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教材向学生提供美术学习的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要用新课标理念,把握新教材的特点,发挥新教材的优势,才能用好新教材。

二、理解教材 把握教材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我们应如何做。

第一:浏览教材,了解教材。不只是看一本教材,要了解使用的这套教材的总体编写思路,教材特点。要看到每个学段 教材的课程内容,教材结构的纵横关系。明确“四个学习领域“在教材中的体现。教材的编写集中了美术界、美术教育界的精英,其中有美术理论家、研究教育教学的专家,有一线教学优秀的名师。(图片:教材结构)

课改教材的特点是什么:新教材既有知识内容又有教学活动建议,有评价形式和内容,有思考讨论的建议,完成作业的多种途径,兼顾到不同学校的情况,有作业形式和内容的选择性。(播放: 16 册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材分析。2 分 30 秒。)

第二:梳理教材。把教材内容进行梳理,理出头绪。分几大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三:吃透教材。教材传达给我们哪些信息,要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如何使用教材进行学习。

第四:补充教材,整合资源。美术课这条最重要。美术教材篇幅有限,需要给学生更多的信息,教师可补充相关的有意义的材料,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教材,处理教材、教师可以补充或开发新的教材,但补充和开发新教材的前提是尽可能“吃透”并“利用”现有教材。

利用教材,首先可以表现为“调整”、整合教材,变换教材中各个单元顺序。“整合”教材是将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形成自己的思路。

第五:把教材转化为课程。根据教材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根据学生认知过程,学习过程,根据完成作业所需时间及工具材料等多种因素安排课程。

三、用活教材 发挥创造性 目前的问题:

o 教师自己选择一些图片作为补充,有的不够恰当。o 有的课缺少教学环节。o 有的教师定的目标与教材不符。

如果我们重视学习、理解教材,认真备课,按照教材提示就会解决这些问题。

(一)认识教材资源,利用教材资源

《美术课程标准》中对培养各学段学生的美术素养都有目标和指标,这些都通过每册每课教材体现出来。

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有利于学生学习作为基点,教材内容包括:提示、设疑、选择、资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和解释等方式,较少的篇幅中包含多方面的信息。展示了学习方法和过程。教材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教材通过典型图片、说明文字讲解来介绍美术、知识技法,并告诉和提示教师教学思路。各课均设置一些栏目,提示给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习。如小组研究、小组活动(活动方式)、作业提示(解决难点)、小资料、小知识(相关知识)、画家论述(创作理念)、自我评价(学习收获)、回答填写(划勾)等。教材版面分析。

(二)发挥创造性思维 用活教材

教材给了我们菜名和配料,如何炒才有营养,而且好吃,需要“转化”,即把教材内容变为合理有效地课程。包括课时安排,每课的环节、时间的分配等。

1、我们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上出有特色的课。

在美术教学中:在对教材的处理上,要有自己明确的认识,见解。如,本课的主线是什么。知识脉络是什么。哪些是新知识,哪些是以往的、需要复习的知识。发挥创造性思维 用活教材。怎样用活教材?要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2.我们鼓励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发挥自身的优势,根据自身专长和学校办学特色,编写出本校美术教材,形成学校美术特色。

3.我们鼓励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同课异构”是指面对同一课程,每个教师设计出自己的教案,不同地区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形成多条思路,展示课例,进行交流,这是教师间相互切磋,研究“合理安排课程”的非常好的教研形式。

(三)专家的话对我们的启发 .希望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对教材主题视觉因素的理解与认识要紧紧把握,能够更深刻地对美术文化和学科问题进行引导。.在演示方法、工具、步骤、意义、作用,为什么这样使用等方面,要能够更贴近儿童的心理,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在范画的演示方面,要尽可能的规范,板书的书写,对材料的处理更加熟练,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与处理做得更到位。最后,希望老师们在专业上继续努力,对美术课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四、从典型课例看对教材合理有效使用和三维目标的落实

1.百变团花(小学)课件中体现的文化性,引导学生思考,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有层次,有深度。

高中语文教材的有效使用 篇6

一、单元导语的使用

单元导语在教材中起到引领和总结的作用,可以让师生对整个单元有一个宏观把握,并了解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编写理念、单元主题、学习目标及方法。

学生可根据单元导语中的体裁提示,有意识地在头脑中寻找适合本单元学习的“先行组织者”,以便把握单元学习的方向。单元导语第二段中的关键词能帮师生确定单元学习的重点,以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导语为例,师生可以从“艺术构思”、“语言”、“感受”、“思考”、“引领”、“领略”等关键词中了解到本单元文章的结构、语言和描写方法,重点把握对自然人生的情感和思考。单元侧重点各不相同,而且在学习难度上是由浅入深的,所以单元导语可以帮助师生合理规划,宏观地把握教材。师生在阅读一些课文时不知道如何下手,那么单元导语的第三段就有了借鉴的价值,它给师生提供了理解课文的方法,如师生浏览必修二第一单元的导语时,可以发现其中提到了想象法、圈注法和朗读法,第二单元主要从读、品、悟三种方法理解文言文单元,师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这些方法。

师生要关注但不迷信单元导语,它除优点之外,还存在单元目标概括得过于宽泛,提示缺乏综合性,学习方法不具体等缺陷。所以师生应该秉承关注但不迷信的态度对待单元导语,既要立足单元导语,又要根据学情超越单元导语。

二、研讨与练习的使用

“研讨与练习”部分把“研讨”放在前面是要突出学生本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练习”就是学生运用自己的课堂所学进行灵活答题,是对教学和学习成果的检验。

研讨与练习的题目设计具有层次性,题目的前一部分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给出理清课文的线索。中间部分是检测课文重点的题型,具体到了课文细节的理解。后一部分是开放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题型,而且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例如《沁园春·长沙》的第三题是对学生书法鉴赏能力的训练;《记念刘和珍君》的最后一题要求学生了解“三一八惨案”更多的内容,学生可以了解一些相关历史知识。这种题目的设置旨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利用写作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研讨与练习的合理安排可以帮助师生很快的理清头绪,掌握理解方向。需要注意的是,研讨与练习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不能完全满足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的需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研讨与练习中的问题进行分解、调整和细化,使之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材中插图的使用

语文教材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但师生们往往只注重文字部分的解读,而忽略对课文中插图的观察。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知,使课文中一些抽象的、陌生的文字信息变得具体化、形象化,能够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课本中关于细节描写和情节的插图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写作和口语训练,然后再与课文进行对比。每篇课文的作者照片能帮助学生了解一些与作家相关的信息。课文中的插图是必要的,因为使用者的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知识程度不同,而且教材中还选入了古代作品,所以在理解上会有很大的偏差。例如学习《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书法插图完成练习题中的人物鉴赏题;教师能利用插图帮助北方学生很快的进入《荷塘月色》中的意境。插图可以拉近古代作品与学生的距离,而且图片呈现的服饰、礼仪、风俗、建筑格局等细节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本中书法作品、壁画、砖画等插图的艺术价值不可估量,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去欣赏这些艺术作品。

教材设计的每部分都会有优点和缺陷,师生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充分利用教材的每一部分。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我们应该发挥与生俱来的能力,对缺陷抱着宽容的态度,灵活的加以规避,很好地做到教材资源的高效利用。

有效使用语文教材插图的策略 篇7

一、语文教材插图运用的问题分析

1. 插图使用的盲目性

一些语文教师, 特别是农村年龄偏大的教师, 比较喜欢大量使用插图。由于年龄偏大, 他们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掌握不到位, 平时在课堂上不使用多媒体教学。新课标强调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他们就想到利用教材插图。可是他们很少投入时间研究教材插图, 只是在课堂教学中把教材插图不加选择地逐一使用。这种课前不认真研究插图、课堂没有针对性地使用插图的做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种做法看似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其实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 课堂教学实效性非常低。

2. 插图使用的随意性

有的语文老师在新课教学结束后, 课堂上还有一些剩余时间, 有时会想起来让学生看看教材中的插图。剩余时间多就让学生多看一会, 剩余时间少就少看一点, 当然没有剩余时间就不让学生看。这种对教材插图的使用方法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他们在上课前没有认真准备, 只是临时抱佛脚让学生随意看看插图, 想到一点就和学生说一点, 想不到就不说。这种做法的效果很差。

3. 插图使用的片面性

有些语文教师在使用教材插图时, 只选择一些人物类插图, 一律放过其他种类的插图。由于人物类插图大多是一些著名作家, 他们认为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其他插图, 如风景类、建筑类等, 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 他们认为学生很难在短时间看懂或者教师讲解时学生不一定能听懂, 白白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这显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们对教材中插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课前备课时没有认真钻研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使用教材插图。这种做法同样会影响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

4. 插图使用的缺失性

一些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理解出现偏差, 认为语文课堂不使用多媒体教学就不能体现出新课标精神。有的学校领导也明确要求教师多使用甚至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教学。这样一来, 公开课上处处可见多媒体教学, 平常教学中也充斥着大量的多媒体教学。他们在网上到处搜索下载各种音像资料和一些现成的课件来生搬硬套, 早已忘记教材插图。还有的教师认为如果使用教材中的插图, 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如课堂教学结构不完整、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等。同时, 大多数学生对插图知识掌握甚少, 教师使用插图时, 学生看不懂、听不懂。他们或者不看不听, 或者“乱看”、“乱问”。语文教材插图的使用价值在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是缺失的。他们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而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不使用语文教材中的插图, 结果浪费了插图这个宝贵的课程资源。

二、语文教材插图有效运用的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插图就是语文教材中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有人说, 插图延伸拓展了教师的教学视野, 烘托映衬了课文中的文字情境, 还丰富了文章的情感意韵。可以说, 插图是语文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效使用插图, 将可使语文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 插图的有效使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 以灵活使用为原则, 以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为目的。

1. 导入新课时使用插图

插图是直接可感的视觉艺术, 它将文字直观形象地诉诸视觉, 造成鲜明的感受。在导入新课教学时利用插图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时,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教材前的彩色插图, 再请学生说说插图中画的人物是谁, 他的身后有哪些景物,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学生一边仔细观察插图一边讨论。课堂上, 大家积极发言, 气氛非常活跃。有的说人物是某某, 有的说人物应该是某某某;有的说是大海, 有的说是波浪;有的说是海鸥, 有的说是海燕;有的说波浪滔天, 有的说海鸥飞翔。大家争论不休。这时, 教师告诉学生, 今天将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图中的人物高尔基写的一篇散文诗《海燕》。这样, 巧借插图, 设置悬念, 导入新课, 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引导学生急切地要去阅读课文, 从而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2. 理解内容时使用插图

插图是一种直观形象的艺术形式, 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 常常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作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 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 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这是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段话。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水平比较有限, 他们较难理解这段话。这时, 笔者引导学生看教材前的彩色插图“三味书屋”。他们看了插图后很容易就理解了这段话的内容。

学习《苏州园林》中的语段“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时, 教师可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提示“三句话从各方面说明花墙和廊子设计的精巧”理解段中三句话的意思。对第一句“墙壁隔着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深了”和第三句“装上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 学生讨论后很快就理解它们的意思。但是, 对第二句中的“隔而未隔, 界而未界”的意思, 经过一番讨论后, 有的学生仍然不能理解, 有的学生理解片面。教师让学生把课本翻到前面彩色插图“苏州园林”, 要求学生用一分钟时间欣赏以“廊子”为主体的那幅插图, 并思考“如果去掉插图中的廊子景物层次有什么变化”。两分钟后,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他们就能够理解“隔而未隔, 界而未界”的意思。

3. 把握人物时使用插图

文学作品中的插图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大多是对一些重要情节、人物形象的勾勒, 或显示人物性格, 或深化文章主题。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上阕描绘了一幅冬季出猎的盛大场景, 下阕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不过, 这些都需要我们在阅读文字的基础上加以想象才能体会出来。其实, 引导学生看文中的插图后, 他们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 一匹战马撒开四蹄英勇非凡, 坐在上面的太守更加英勇无比。他身穿铠甲, 左手拿弓, 右手拈箭, 拉开如满月的弓, 双目炯炯有神, 回头望着西北, 似乎正要“射天狼”。一个英勇善猎力挽雕弓射杀天狼的英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学习《孔乙己》时, 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对人物描写的一段段文字的基础上, 还应让学生细心观察文中的插图以把握人物形象。孔乙己身材已经不再高大, 他在柜台下对着门槛坐着。头发和胡须花白零乱, 穿一件破夹袄, 盘着两腿, 下面垫一个蒲包, 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右手举起左手放在膝盖上, 两手满是泥, 表明他是用手走来的。从插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悲惨的遭遇, 他已经是一个垂死挣扎的末路人。“我”———一个十二三岁的小伙计, 低头俯身看着孔乙己, 双手放在胸前端着一碗酒, 脸上写满了同情。可“我”只是旧社会的一个孩子。身材高大的掌柜站起身, 侧身扭头从柜台里向外望着, 一脸的不屑, 身后的粉板上写着“孔乙己欠十九个钱”。他的冷漠无情显而易见。小说就这样揭露和鞭挞了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甚至冷酷的现实, 也表现出作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情感态度。

4. 理解情感时使用插图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插图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内容广泛, 除了人物、建筑物外, 还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风土人情等。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和绚丽多姿的现实生活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也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习《飞红滴翠记黄山》时, 适当穿插文中黄山插图的欣赏, 学生立刻陶醉其中。巍峨黄山, 群峰起伏, 云海翻涌, 巧石千姿百态, 一幅幅插图都真实而形象地再现了黄山美丽的自然风光。看着这些精美的插图, 学生便油然生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茅屋漏雨如注和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 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 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 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文中的插图便直观地表现出了诗人这种情感。身后茅草在空中乱飞, 头上茅草屋顶已破露出天空, 诗人杜甫躲在床上一角, 却身穿一袭长衫仰首望苍穹, 那种胸怀天下忧国忧民之情一览无余。

5. 品味语言时使用插图

插图在拉丁文的字义里, 原是“照亮”的意思。望文思义, 它就是用以增加文章所给予的趣味性, 使文字部分能更生动、更具象地活跃在读者的心中。品味语言时, 如果引导学生结合插图体会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衔远山, 吞长江,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阳, 气象万千。”这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句中“衔”、“吞”两字写出了洞庭湖壮阔的气势, 雄伟的景观。学生却很难从字面上理解其中的精妙。教师应在语言讲解的基础上, 再结合课文中的插图, 让学生品味出这两个词语的妙处。例如, “衔”字, 它的本义是“用嘴含”, 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呢?包含。谁包含谁呢?洞庭湖包含着远山。从插图可以看出远山是巍峨高大的, 那么能够包含着如此高大远山的洞庭湖自然是无边无际。一个“衔“字,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洞庭湖磅礴的气势、壮丽的景色。插图中的洞庭湖也确实如此———“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一边品味语言, 一边欣赏插图, 两者有机结合, 学生顿时充分感受到洞庭湖的雄壮、辽阔的气势。

6. 练习作文时使用插图

教材中的插图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作文素材。练习看图作文时, 我们可以充分运用教材中各种各样的插图, 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 看图作文后学生可以把自己写的作文与文章中原段文字进行比较, 找出不足之处。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大有裨益。

例如, 利用教材中的人物插图, 学生可以进行外貌描写训练。学生仔细观察《故乡》中中年闰土的外貌图, 用100字左右的字描写中年闰土的外貌, 然后与原文比较, 从而学习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 进一步理解人物外貌的作用, 它不仅在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 而且是为了以“形”传“神”, 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利用教材中自然风光图, 学生可以进行写景抒情训练。学生欣赏《阿里山纪行》中的插图“阿里山风光”后, 用200字左右描写阿里山, 接着与原文作比较, 从而学习写景抒情技巧, 如, 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等。同样, 利用教材中建筑和动物类插图, 学生可以进行说明文的学习训练。

7. 教学结束时使用插图

插图作为一种直接可感的视觉艺术, 不仅在导入新课教学时利用它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在结束教学时利用它可以达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有效使用的策略 篇8

一、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使用的问题分析

(一) 课后练习使用的盲目性

一些语文教师, 特别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语文教师, 他们比较喜欢逐一讲解或请学生回答课后练习。他们认为, 既然编者在教材后面设置练习, 那就有一定的目的。同时, 万一考试考到练习上的题目或相似题目, 讲过和没讲过的考试结果不一样, 而且即使学生考不出教师也能够感到心安理得, 因为他已经讲过了。所谓“不讲不放心, 讲过就放心”, 这明显没有针对性而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对课后练习没有选择, 不分侧重点, 只是一味平铺直叙式地讲解或请学生回答。这明显脱离教学实际。他们弱化学习方式的指导, 用结果代替学习的过程,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常常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 而教学实效却很低。

(二) 课后练习使用的随意性

有的语文教师在新课结束后, 常常根据课堂上剩余的时间多少来决定课后练习的使用。剩余时间多就多讲, 剩余时间少就少讲, 当然, 没有剩余时间就不讲。这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他们在上课前没有认真准备, 教学随意性大。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之差也就可想而知。

(三) 课后练习使用的片面性

有些语文教师在使用课后练习时, 只选择一些客观题目, 一律放过大量的实践活动类题目。由于客观题目答案单一、明确, 他们认为易于讲解也便于学生回答。而实践活动类题目的答案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他们认为一时半刻难以讲清或学生难以回答, 白白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这就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们对新课标认识不到位, 对新教材后的练习的实质理解不透, 甚至懒于钻研。这种片面性的课后练习使用会大大影响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 课后练习使用的缺失性

一些语文教师基本不使用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他们认为如果使用课后练习, 就会出现一系列诸如课堂教学结构不完整、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等问题。同时, 学生人手一本类似教学参考书的辅导资料, 如《语文教材全解》《语文教材详解》《语文教材全易通》等。这些语文辅导资料不仅有教材分析, 还有教材课后练习答案。教师讲解课后练习时, 学生基本不听。他们要么自己在看辅导资料答案, 要么认为自己看过答案在东张西望。请学生回答课后练习时, 他们常常照读辅导资料答案。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使用在这些教师的教学操作中是缺失的。他们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而采用一刀切的方式, 结果白白浪费了课后练习这个宝贵的课程资源。

二、语文教材课后练习有效使用的策略

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使用课后练习, 将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判断课后练习使用的有效性的最好依据就是语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的课后练习使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 以灵活使用课后练习为原则,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力求为实现语文三维目标服务,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 基础练习, 学生课前预习时使用

基础练习主要指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后经过查字典词典或查阅其他资料等可以完成的练习。它包括现代文中的字词注音抄写、文言文中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等。《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 学会汉语拼音;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类基础练习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它们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与提高, 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可以说, 只有在这些基础之上, 学生才能从事阅读理解, 才能形成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其它诸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才能培养与提高世界观、人生观及道德情操。

例如现代作家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后练习第4题, 两人一组轮流朗读课文, 结合查字典, 互相检查下列字的读音是否准确。再共同辨析加点的字容易与哪些字在形体上混淆。《古代寓言二则》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后练习第2题,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第三题, 辨别“其”和“之”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三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后练习第2题,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查阅相关资料都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些练习。因此, 教师应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

(二) 内容练习, 教师课堂教学时使用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文章内容类题目大多是课文教学的重点, 它们大多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重点内容。教师可在课堂教学时使用这类题目。如果教师能够化用, 即把这类题目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当改编, 再运用在课堂教学中, 那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编委会副主编赖瑞云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曾经提到关于课文《回忆鲁迅先生》的一个教例。课后练习第1题,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文章却大量地、细致地记叙他生活、工作中的琐事,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认为这篇文章有值得改正的吗?第2题, 朗读鲁迅深夜工作至天亮、海婴连喊“明朝会”两小节, 谈谈你的感受, 说说哪些地方最动人。教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 课文写了鲁迅先生几件事?表现了鲁迅什么品质? (2) 说说文中最使你感动的事件和细节。赖瑞云教授对教者的化用作了高度评价。显然教者很好地理解、掌握了练习, 又深入浅出巧妙地改造、化用了练习, 效果很好。学生们“七嘴八舌”, 气氛热烈, 效果极佳。

另外, 语言训练一类题目在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很好地使用它。《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原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组长张传宗在《构建以语言教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体系》一文中也指出, 课文练习应着重练语言, 但必须把练习的具体要求和语言表达的可学之处讲清楚, 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语言训练这类题目同样适宜于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三) 写法练习, 学生课堂学习中使用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文章写法类题目大多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教师应在课堂上适当引导点拨学生, 让学生思考、讨论、完成这类题目。

《宇宙里有些什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后练习第2题, 课文由近及远地对宇宙进行了介绍。你能按照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的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说明吗?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 笔者就大胆抛出了这个题目。这个问题一抛出, 课堂顿时活跃起来, 有读书的, 有讨论的。在理出课文说明顺序之后, 他们较好地完成了这个题目。再如这篇课文课后练习第3题, 读读下列画线的语句, 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人们不熟悉的宇宙空间说明得通俗易懂的。笔者先给学生补充介绍说明方法方面的知识, 然后再请学生思考。他们很快举手回答这个问题。如第2小题, 画线语句把宇宙比成大海, 把恒星比作大海里的水滴,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形象地说明了宇宙之大。

如果教师善于把课后练习融入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认真学习, 那么必定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大有裨益。

(四) 活动练习, 学生新课结束后使用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实践活动类题目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巩固和扩展, 它们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而设置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由于实践性和活动性, 这类题目灵活开放, 难度较大。但是, 语文教师不能因为难度大就随意弃置这些题目, 而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一般来说, 在新课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这些题目。教师要及时检查督促学生按时完成, 并对他们加以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如何使用新教材 篇9

一、注重情境创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新教材所设计的情境和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图画风格和色彩格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些设计往往能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迅速由抑制达到兴奋, 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自我需要, 使学生在兴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 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另外, 教师要正确适时地引导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从而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去学习、去探求新知识。

二、注重合作交流,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 把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 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所以说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为重要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面向全体学生,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敢想敢说。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机会, 让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提高能力。

三、注重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新教材的编写抓住了儿童好奇好动、乐于模仿的特点, 合理取材, 充分让学生实际操作、亲自体验, 使抽象的知识在直观、形象、具体的操作中获得。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 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四、联系实际, 注重发散思维

新教材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 让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如教材中设计的“生活中的数学”, 这部分内容体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学习, 学生对所学内容不仅能巩固运用, 还能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 而且能获得用数学的喜悦, 激起学生学数学的欲望。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将生活中的数学贯穿于课堂当中。

有效使用新教材 篇10

一、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1. 更新教材观

走进新课程的教师要更新教材观。新课程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地取舍或调整。”作为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应该是教材的主人。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没有完全理解,把旧教材的教学模式带进新课标教材的教学中,错误的理解为必须教完教材的所有内容才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另一些教师虽然理解了新课程的教材观,但又担心考试内容会涉及删减或舍弃的部分,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又再充当了“教教材”的教书匠。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霸”着讲,学生被动学,学生的学习能力被忽略,语言实践机会被掠夺,情感得不到激励。而新课程理念是英语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挖掘其中蕴含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实践各种课堂活动,使师生在课堂上进行双向交流,实现教学互动。因此教师要按新课程倡导的教材观,尝试新的教学思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而有选择性地教学,对教材进行删减、补充、简化、调整和替换,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去完成任务,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获得相应的语言技能。

2. 更新教师观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决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不是教新教材的“教书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确定各自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教师应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如何学习;教师应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教师应在教学的各方面要做好示范,和学生一起投身于感知、体验和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新课程突破了对教师角色的传统定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更新学生观

高中英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其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公民的外语素质,所以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其教学目标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要正确理解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和成人是有巨大差异的,不能把学生看成成人,要把学生看成孩子;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老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绝不是教师要让学生怎样,他们就会怎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让学生自己“learning to know”,“learning to do”,“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learning to be”,从而让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情发展变化的规律。

二、巧用和活用新教材,做一名创新型教师

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标对教材的使用提出了如下建议: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地取舍和调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需要,科学巧用和活用新教材。

1. 重组单元内的板块

教师可根据单元内的逻辑顺序,对单元内的教学内容重组,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例如模块1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本单元可以调整为,第一课时,把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1、2、3、4作为预习部分,为阅读作铺垫后,将Warming Up, Pre-reading, Reading和Comprehending四部分整合在一起上一节阅读课;第二课时,将Using Language中的Reading and talking和Workbook中的Reading Task两个阅读材料组合在一起上一节泛读课;第三课时把Using Language中的Listening and Writing和Workbook中的Listening、Listening Task组合成一节听力课。第四课时,把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和Workbook中的Using Structures整合为一节语法课;第五课时,把Workbook中的Talking和Speaking Task整合在一起上一节口语课;第六课时,把Using Language中的Writing和Workbook中的Writing Task以及Project组合成一节写作课。这样整合单元内容,符合“输入—输出”的规律,完成了“读—听—说—写”的教学模式,教师依靠教材,但不固守教材,最终达到活化教材,省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2. 删减、替换、增加和扩充教材内容

教材只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应灵活地创造性地用教材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教材中一些太难、太简、不适合学生生活,或专业性太强的内容删除或替换,以便集中精力处理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实施最有效的教学活动。如模块1 Unit 5中Reading和Reading and Discovering中的两个阅读材料笔者认为不能突出本单元重点,可删掉,而替换一篇题为“Life of Nelson Mandela”的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总结,着重了解Mandela的一生,以突出本单元的重点。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增补和扩展教材内容。教师可通过让学生阅读英语报刊,上网查资料等手段,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兴趣。对于教材中难度大的内容,教师可补增背景材料或简介等,使学生有一些梯度活动而最终完成难度较大的内容。

3. 调整各单元的顺序

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和学生的日常活动,重组单元顺序。例如可以在校运会期间进行模块2Unit 2 The Olympic Games的教学;在“十一”黄金周前教学必修模块1 Unit 3 Travel journal和模块2 Unit1 Cultural relics;在学校艺术节期间教学模块2 Unit5 Music。

三、提高专业素质,与课改一起成长

要科学地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需要英语教师具有较高地驾驭教材并超越教材的专业素养。

1. 练好语言基本功

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专业基本功,具有良好的语音、语调和较大的词汇量,熟悉并掌握英语语法和英语民族的文化背景,具备较高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尤其要有说“正宗英语”的技能。例如七级目标中:“说”要达到能用英语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能根据命题,稍作准备后作简短的发言。如果教师的语音、语调准确,能用英语能“说”会“道”,那么教师的口语就是学生的口语和听力材料,教学中学生就能模仿,因此优秀的英语教师是最生动活泼、最富有弹性和活力的教材。

2. 与课程同行,与课改同成长

新课程给英语教师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使自己尽快达到新的教育要求,要使自己尽快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具备与新课程所要求的工作方式、教学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3. 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

上一篇:球壳结构下一篇:快速频道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