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新教材

2024-05-03

合理使用新教材(精选九篇)

合理使用新教材 篇1

一、深钻《化学课程标准》,正确解读化学教材

钻研《化学课程标准》是化学教学准备的基础。新课程改革首先强调,教师应重视课程标准的钻研和掌握。不钻研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仅仅依据教材和一本并不能充分体现国家课程标准的教学参考资料开展教学。这是对所教学科的不负责,同时也会造成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影响学习效果。任何一种教材都是呈现国家课程标准的一种形式,教材并不能代替国家课程标准。钻研课程标准,深刻体会并掌握国家课程标准对学生在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内容(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等几方面规定的化学课程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的学习要求。

然后,全面把握化学教材每一章节具体内容,认真对照课程标准,理清教材的编写主线、编写顺序、各知识点的渗透方式。进一步掌握每一章节的基本知识点、教学的重难点。深刻领会本套教材是如何体现化学课程标准的。熟悉教材,理解编者意图,对课程目标在学习目标中的体现做深入研究,做到教授内容都能了然于胸,熟练驾驭教材,不至于被教材牵着鼻子走,又能让教材为教学目标服务,课堂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二、有效进行化学实验,帮助巩固教材知识点

《化学课程标准》要求的每一个知识点,教材都会在不同的章节中按照一定的方式呈现。教材在诠释这些知识点的时候,不但用文字和图画的方式进行展示,更重要的也是区别于其他科目的地方是,它还要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直观展示。尤其是有关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气体的制取等方面。不但要求学生要观察实验时发生的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在独立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便将实验当作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就实验论实验,就实验讲实验,忽略了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忽略了教材安排实验的意图,实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教材所要体现的课程目标也不能很好完成,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比如,在学习探究物质的组成时,教材安排了探究水的组成,设计了水电解实验。一种情况是撇开教材独立进行水电解实验,学生会认为本节主要是在学习一种制备气体的方法。另一种情况是不进行实验,只利用教材讲探究物质的组成,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实验结果,进行纸上谈兵。无法进行动手练习;无法尝试失败;无法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探究的学习目标无法完成。两种认识,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让实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课堂效率也就会底下。正确的做法是利用好教材,让学生通过预习在实验前知道实验要完成的目标,实验也就能更好地为学习目标服务。

三、合理演示多媒体,丰富拓展化学教材

多媒体等新技术的使用,使得课堂生动活泼,给枯燥无味的教学注入了活力,对提高课堂效率具有积极作用,但要注意多媒体和教材的配合,并且要分清主次。多媒体能增加课堂容量,扩大课堂广度。但在让学生做笔记进行复习等方面,并没有在教材上勾划标记等效果好。因此多媒体与教材之间是相辅相成,互补有无的关系。既要利用多媒体对教材进行广度与深度的延伸,又要利用教材作为课前预习和课堂笔记及课后复习的有效工具。教材可以展示一些原理概念,多媒体则可以演示原理的动态变化,课本能展示图片资料,多媒体则能播放视频动画。

比如,在讲授构成物质的微粒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教材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再利用多媒体演示物质变化时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在化学变化时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的过程。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四、巧妙使用教辅资料,重点吃透化学教材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对知识逐渐理解消化并吸收的过程,不能否认教辅资料在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印象方面是有较大的作用,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完成学习目标,但是教学中一味只用教辅资料,忽视教材的主体地位,这样就会舍本求末。教材内容系统全面,能很好体现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而教辅资料则只片面练习一个知识点,相对孤立,不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

总之,新课程中,教材被看作是引发、指引学生学习的工具,是一种师生对话的文本,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教材执行者,而应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在全面理解“课标”的基础上,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灵活处理教材,使教材与实验、教材与多媒体、教材与教辅资料互相配合。拓宽教材资源,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全面打造高效课堂。

合理使用新教材 篇2

在把握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特点,可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做出灵活的处理,让教材

“为我所用”、“为生所用”,结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大致有以下几种对现行英语教材处理的方法:

1、充分尊重并利用教材中的内容。

对学生而言,对考试而言,教材是不能丢的,教材中现有的内容,如果能让我们充分运用好,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的,这样的内容我们就可以直接拿来使用。毕竟专家在编写教材时是经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多重思考与验证的,我们首先要尊重教材,而后才能对教材提出质疑和修改。可是该从哪里开始做呢?从课标开始,钻研课标、钻研课标解读;认真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结构等说明,依据课标,结合学情,用好教材。

2、拓展教材的知识范围,适当补充教学内容。

分析教材对学生的亲和力、难易程度等,以最终决定对教材如何加工,做到立足教材,又高于教材,设计符合课标的个性化教案。对于教材中的知识,教材中往往只出现一次,但是我们在实际教学时,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某一知识进行拓展。例如在学习仁爱版教科书九年级上unit 4, topic 2, section b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促进人类进步的发明创造,本课以section b为主要内容,以一般过去时被动语态的学习为主线,对教材的编排进行适当的增补。首先,可以增加以闪耀传统文化光辉的四大发明做导入,并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展现了1a部分20世纪前后对人类生活有重大影响的几项发明,再到3a部分代表现代先进科技的克隆技术,体现人类科技的日新月异。并在其间增加了一些任务的设计,学习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更好地体现了教学内容。

再如:教八年级上unit 4, topic 1, section a时,教材中只是简单列举了一些食物链,轻描淡写了一两句破坏了食物链所造成的危害。为了让学生能了解得更深刻些,可以增加阅读材料how to keep the balance of the nature? 这样学生既丰富了课外知识又明白了保护我们自然界平衡的重要性。

结合学生周围发生的事情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端正学习动机。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教材不限于教科书,而且还包括电视节目、多媒体光盘资料、网络资源以及报刊杂志等其他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帮助学生走出课本,拓宽教学资源的途径。如中央10套的“希望英语”;课外教材《新概念英语》、《疯狂英语》等;报刊有《时代英语报》、《英语周报》、《英语辅导报》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语言,拓宽学习和应用的渠道,提高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发展到积极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从而切实提高英语水平。

3、合理修改、创新教学内容

我们在听公开课、研讨课时往往会发现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重新创造和设计教学内容,通过精心准备,新颖而富于生活气息或具有操作性的教学内容的确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上初三写作作文复习课时,根据课本教材,只是在每个话题后一篇作文,复习起来杂乱无章,所以可以尝试改变教材内容,用一根线将各种不同文体的作文联系在一起。通过每天的duty report----某个学生没来上学----请假条的书写----电话通知----电话留言的书写、通知的书写----去种树----种树须知----种树过程及种树感受----日记的书写。整节课围绕“植树”这么一根线展开,将各种文体作文融会贯通。再比如,我们在上初三英语专项练习“用方框中所给词的正确形式填空”时,这种题型只是在课本练习中偶而碰到,如果按照教材内容,题目出现时才讲解,那么学生根本无法掌握其解题方式和技巧。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上成一种专题课,先从一个个单句选词填空着手,注意变化规律,从中归纳出解题技巧,再过渡到短文的造词填空,这样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掌握了解题要领,老师也不会觉得上复习课眉毛胡子一把抓。实践证明这样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很成功的,使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实施者,而且要做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合理整合教材内容

学生的教材勿庸置疑,它是由教育专家们精心编写而成的前人丰富经验的综合。但由于编写教材受人员、地区、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它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书。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受学生情况、当地实际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要能够借助教材的工具性,灵活运用、合理整合,让教材焕发新的活力。我们使用仁爱版的教材已经三年了,我们英语组进行研究讨论,普遍认为要对教材进行单元的整合。在一个单元中,有的内容的安排并不是最好的唯一,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与教学的具体情况作进一步优化、整合,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学的过程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显得更加自然,教学的效果也就会大大地提高。整合教材的方法有:改变教学顺序、更改呈现方式等。下面是教学实践中一些特例:

1)教学内容:七年级上unit 4 topic 3 section c

为了教学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首先对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把“描述动物特征”这部分内容提到“康康帮助迷路的小猴找家”的故事前面进行教学。并把描述动物特征和帮助小猴找家之间的过渡进行处理,设计人与动物对话,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自制道具进行故事表演,加强表演的生动性及可操作性。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采用写作的方式,把本课时两个内容联系起来,设计笔头作业。利用音像及网络资源,把单调的内容生动化,呈现图形直观地教学词汇。采用熟悉的“新年好”曲调和section b 1a的句型编成歌曲复习前课时的内容,把乏味的复习变成愉快的课堂活动。用激励性的语言、掌声、奖状进行课堂评价。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密度,提高教学效果。written work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口头训练,并对原有的内容进行延伸,写一篇我最喜欢的动物,布置为课后作业。把故事的表演进行扩展,增加角色道具,降低表演难度。补充人与动物对话内容,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2)教学内容:七年级下unit 6 topic 1 section b and section c

这一节课主要要求学生掌握there be 句型的问与答, 学会描述事物是否存在及其存在的数量。难点在于:1)what’s +地点状语?及其回答。2)how many+可数名词复数+are there +介词短语?从平时学生学习暴露出来的问题分析,学生常常读写分离,如果对教材内容顺序不做适当调整并更改其呈现方式,学生会觉得一节课听下来乱糟糟的,为了使教学各环节衔接自然,笔者对教学步骤作了适当的调整。先从最简单的where’s/ where’re…? it’s / they’re…引入,并完成section c 2的练习。其次通过一些图片呈现句型:is there…?/ are there any…? yes,…? no,….通过图片口头操练,再很自然地引出what’s + 地点状语?这一问句。再通过写的形式完成section b 3 picture 3 and picture 4 的练习,然后插入section b 2 做听力练习。再回到画面帮助学生引出how many+名词复数+are there?这一句型,将section b 3 picture7 and 8让学生以对话形式书写出来,最后通过section b 4的图让学生以自由对话的形式将本节课重点句型表现出来,使课堂气氛进入一个高潮。整节课注重师生交流,生生对话,鼓励学生大胆开口,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及增强其热爱生活的信息。

3)教学内容:七年级上 unit 4 topic 2 section a

这是一节口语课,情景设置为kangkang打电话给jane,引出谈论野餐和野餐计划的话题。可以把本节课中的热身、呈现、听力、口语及综合技能中的写作整合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其中包括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为了使教学各环节衔接自然,着手对教学步骤作了适当的调整,以谈论野餐为主线,先引出提出建议的句型,再进行听力的巩固。在操练完kangkang打电话邀请jane去野餐的对话后,再给kangkang的野餐计划提出建议,然后过渡到讨论学生自已的野餐计划。同时将part 3编写一个电话对话调整为课后作业。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任务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地自由探究,合作交流,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4)教学内容:八年级上unit 3,topic 3,section a

由于本课的重点是过去进行时,可以将section起来a中的1a、2a 2b及 section b 中的2c进行整合。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用表演、展示图片等方式复习现在进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昨天这时候你在做什么”由此引出过去进行时态。引导学生观察现在进行时和过去进行时的异同。采用任务型教学,设计多种任务活动,促使学生为完成任务进行主动探究和学习,发展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让他们在运用中学习语言,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实现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的功能。

5)教学内容:八年级上册unit 3 , topic 2, section b

getting to know the kinds of music? and use “it’s great!i love it./ it’s not my favorite, but i don’t mind./ i hate this kind of music.” to express one’s feeling.是本课时的重点内容,但是1a 谈论的是“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而且3a谈论的是the kinds of music,所以可以先教3a和3b,其次再教1a and 1b,接下来听力训练2,最后让学生联系1a 和3b描述他们对不同音乐的感觉。

也说怎样合理使用教材 篇3

我们的《科学》教育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以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相信自己能够自主学习的一种信心。在《科学》三年级上册的3单元生命之源——水,第4课地球上的水的内容中关于地球上水的总量的描述中,有这样的一段“海洋和咸水湖中的水占97%,淡水占3%,淡水中冰川占76%……”作为三年级的学生要到下学期才开始接触分数的简单认识,而关于百分数的相关内容更是要到六年级时学生才能接触到。所以在上课时对三年级的学生进行教育时就会有一定的障碍,虽然部分平时家庭教育较为提前的学生能够理解百分数,但是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理解还是比较困难的。过早接触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笔者认为对学生的学习是没有什么益处的,所以笔者斗胆建议是否能将该部分内容移到以后年级教学。

二、教材中应该尽可能地安排实验现象明显的实验内容

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亲手的实践,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对教材中所描述的一些抽象的内容能够有一个具象的、直观的接触,对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是很有帮助的。

三、教材中部分单元的顺序应当进行适当

的调整

部分的实验内容具有时间和季节的局限性,而教材的编排仅按顺序排列。应该考虑到季节特点,对部分单元进行一定的调整。在《科学》四年级上册2单元冷和热第4课吸热和散热中,安排了用纸板和金属片研究吸热的实验。笔者认为,吸热的实验要在太阳光比较强烈的情况下,才会有更明显的效果。如果按教材安排的进度,该实验将在11月前后进行,此时阳光不是很强烈,所以如果能将这部分内容提前到第一单元,在开学初的9月完成,也许会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

四、教材中的部分内容有些错误应该进行

整改

随着教材的不断更新,教材中部分“落伍”的内容也进行了相关的整改,但是与之配套的学生活动却并没有及时更改,对于学生的理解造成了认知障碍。在《科学》六年级上册4单元探索宇宙中的第二课太阳系大家族中,安排了做模拟太阳系的游戏中是这样描述的:“操场中心由1位同学举起一只篮球代表太阳,9位同学举着象征行星的小球进场,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转……”由于太阳系以前有“九大行星”,在21世纪初,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太阳系现在有“八大行星”,游戏中安排“9位同学举着象征行星的小球进场”,学生就很难理解了。

五、教材中涉及的器材应该在书后附有联系购买的地址

科学学习中,许多器材和耗材是由《科学》配套的工具箱提供的。由于学习资金问题,使得苏北的小学一般没有能力为学生提供人手一套的器材工具箱,有的学校甚至整个学校也没有一套完整的器材。这就为实验教学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笔者建议是否能在每册教材或是教参后面附上实验器材工具箱的生产厂家,这样即使学生不能够达到人手一套工具箱的要求,起码学校可以让实验教师配备,即使是将学生的分组实验以教师的演示实验的方式来进行,那么对学生而言,也是有帮助的。

合理使用教材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篇4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应把教材当作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而非全部课程资源。当我们依托教材而不拘泥教材, 当我们“用”教材来“教”, 而不是仅仅照本宣科地“教”教材, 教学的针对性就增强了。本文以近几年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遇到并较好地解决了的几个问题为例, 就如何“用”教材来“教”, 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联系实际, 加工教材

违法与犯罪问题, 教材是在“走近法律”这一框题教学后引出来的, 它由“谁都不能违法”和“犯罪必受惩罚”两个条目组成, 在现实生活中, 容易将二者混为一谈。如果不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就不可能树立起“防患于未然”的意识。然而, 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或者要学生望文生义地“理解”教材中违法与犯罪的定义, 学生就会产生误解:犯罪必受惩罚, 违法则不一定受惩罚!这将为后续教学埋下隐患。遇到这一情况, 我就联系近几年来发生在生活周围的有关案例, 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 帮助学生明了:

首先, 二者有联系。本质相同, 都有危害性, 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犯罪行为是违法行为, 但违法行为不一定是犯罪行为, 用集合表示如下图, 学生就一目了然。

其次, 二者有区别。犯罪行为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即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刑罚当罚性, 执行惩罚的机关是人民法院;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分为四类, 一般违法行为相对于犯罪行为而言, 其对社会的危害性小, 执行惩罚的机关是国家特定机关。有一般违法行为, 如果不加以改正, 发展下去就可能走向犯罪。

再次, 青少年要有错就改, 防微杜渐, 要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作出正确的评估, 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 (因为它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都有百害无一益) , 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因为要受到惩罚) 。

二、适度拓展, 激活教材

“从本质上讲, 人口问题就是发展问题”。教材中列举了诸如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等都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有直接的关系。其实, 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庞大的人口数量和不高的人口素质的制约。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这一问题, 我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拓展:

首先, 经济实力的庞大分母。从人口与经济发展相互制约和依赖的情况看, 应该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以及部分产品的产量, 从总量上来计算, 已位居世界前几位甚至第一位, 但按人均算, 却处在世界的后列。1996年, 我国粮食产量4900亿公斤, 居世界第一位, 但人均却处在世界第80位;1995年肉蛋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但人均却分别处在第75位和第55位。

经济发展只有既看总量, 更看人均占有量才是比较科学的。只有总量的增加而没有人均占有量的增加, 很难谈得上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其次, 社会进步的沉重负荷。从人口与社会进步相互依赖和制约的情况来看, 新中国成立以来, 教育事业有了迅速的发展, 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但我们还必须看到, 我国每年出生的人口中, 有缺陷的婴儿约30万人。

我国卫生事业有了迅速的发展, 但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一些贫困地区, 越穷越生, 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我国庞大的人口给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以及交通、住房和就业等带来巨大的压力, 都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难题。人口太多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和困难始终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

再次, 资源开发的强大压力。从人口与资源、环境相互依赖和制约的情况看, 建国60年来, 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社会文明。但同时也加剧了环境的恶化和对生态的破坏, 如废水排放、各种污染、浪费等等都说明庞大的人口数量和不高的人口素质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影响。

从中国未来人口增长情况看, 根据专家的预测, 中国在人口达到16亿时可能实现零增长。也就是说, 在有效控制的条件下, 中国人口还要增加3亿左右。为现实的13亿人口和新增的3亿人口提供生产生活资料, 同样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另外,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快, 2010年将占到8%, 2050年将占到12.2%。

通过如上拓展, 学生进一步明白: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从本质上讲, 人口问题就是发展问题, 而且是至关重要的。

如图是九年级教材“我们的共同理想”这一框题中的辅助读文 (见第113页) 。拓展问题, 教学的针对性就更强。

分析图示,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还存在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问题) ?

(2) 针对存在的问题, 你知道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通过讨论、引导、总结等规范解答后, 学生对三步走战略目标、取得成就的原因、人口国情、现阶段我国小康社会的特点以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等教材重点知识有了清晰的认识, 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原理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三、注重整合, 深化教材

在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的今天, 思想品德课教材无论怎么频繁地增删修改, 总赶不上实际生活的变化和前沿理论的发展。通过整合, 使教材的“死”知识“活”起来。

在学习九年级教材第二、三、四单元时, 首先遇到改革开放、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理想、小康社会以及三步走战略目标等重要国情知识。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人民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这些重大事件 (教材中容易混淆的重点知识、事实) , 我用数轴表示如下, 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知识理解、记忆就直观多了。

在学习八年级教材 (下) “生命健康权”这一条目时, 联系七年级教材 (上) “珍爱生命”和“过安全、健康的生活”等内容, 构建“生命教育”的知识体系: (1) 人类是世界生命中的一员, 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 人的生命最具有智慧; (2) 生命健康权受我国法律的保护, 人的生命具有社会性, 生命一旦诞生, 就具有社会责任等。

在学习九年级教材“关爱集体, 人人有责”这一条目时, 联系七年级教材 (上) “创建集体”和七年级教材 (下)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八年级教材 (上) “合作共享”和八年级教材 (下) “公平正义”、九年级教材“角色与责任同在”等知识以及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和“神舟”系列发射成功等重大事件, 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整合, 构建起新课标“我与他人、集体、社会”的知识体系, 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合理使用新教材 篇5

合理使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中的主题图颜色鲜

艳亮丽、种类情境丰富多样,相比之前的旧版来说更加的吸引孩子的眼球,更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使数学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更加符合现在新课标的要求,即“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然而其丰富的内涵往往令教师很难真正理解教材编写的意

图,有的教师忽视主题图弃之不用,主题图成为了摆设;有的教师只是开课创设情境用,对主题图的功能价值定位不够;有的教师使用形式单

一、缺乏灵活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还有的只停留在表面与浅层上,不能正确把握、合理利用,缺乏有效开发与深加工,使得主题图失去了其应有的数学价值。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画面鲜艳的教材喜欢看,但不会从数学视角去观察分析,面对繁杂的信息不会收集、整理,体会不到数学的本质。教师作为教材的使用者和开发者、教学的组织者,必须对主题图的丰富内涵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并且能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主题图,培养学生发现“主题图”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主题图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变抽象枯燥的数学

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可借鉴的课程资源。不同种类的主题图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方法也有所不同,其相应的功能作用、价值、教学效果也不同。

我们教师自身要提高研读教材的能力,正确全面的诠释主题

图,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如果想要更好地合理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那么首先就要切实的把握主题图的内涵,明白编者的意图。那么如何合理的使用这些教学资源,在教师充分理解主题图涵义的同时怎样将主题图融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对主题图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和加工。

一、让主题图“动”起来

学生亲身经历的往往比看过或听过的更深刻,教材上的主题

图都是静止的,如果让这些图片动起来,让它们更生动、更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会更加强烈,改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枯燥印象。

1.老师展示要呈现动态效果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学校的课堂里不仅仅只依靠黑板来

教学,而新加入的多媒体就是老师动态展示主题图的一个好帮手。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一课中,学生对1分=60秒的概念并不熟悉,对于表针的运动规律更是一知半解。书中给出了春晚倒计时的主题图,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平时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秒针与分针运动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2.学生参与更要动起来

除了教师动态展示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动

起来,例如学习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一节时,书中给出了一个三人握手的主题图,让学生单纯思考看图可能不能想到怎样搭配,这时老师可以假设一个场景,事情发生在自己班里,将同学分成小组,让学生互动表演一下,之后小组上台发言演示结果,并将结果画在黑板上,演示时其他小组可以思考和改进,这样既活跃了大家的思维,调动了积极性,又学到了知识,领悟到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让主题图适时呈现

讲授知识时,主题图的适时呈现很重要,不同种类的主题图

有着不同的作用,在课前呈现起导入引入的作用,课中的主题图有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学习,揭示原理的作用,而最后呈现主题图起到了总结知识,课后练习及探索的作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在理解主题图正确涵义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学生年龄段的特点合理安排。

三、让住题图符合实际

教材中的有些主题图信息量过大,不利于学生对图片中信息的提取,有些主题图创设的场景则是学生较少接触或是没经历过的,对知识的引入帮助较少,教学中可以将主题图适度改编,使

其更符合实际,才更有利于教学。例如五年级下册《2、5、3的倍数特征》一节中,在讨论2的倍数特时书中用一个进电影院的图片引入,图中孩子们根据电影票的单双号进入电影院,现在的电影院大多数是小厅放映,很少有单双号进入的情况,老师可以换个例子导入,例如五年级上册学过的身份证,身份证的号码倒数第二位表示性别,这时可以提问学生,女性是单数还是双数,男性是单数还是双数,这样既引入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

总之,主题图作为知识的重要信息载体,拓宽了我们的教学

视野,不仅包含了数学知识,还渗透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教师只有在充分研读、用心领会、因材施教、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的情况下创新教学,才能充分利用主题图的功能和价值,让学生会学、学会、善思,真正有效的达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2]窦盼英.小学数学教学法的研究与实施[M].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3]程华忠.充分发挥教学教材中主体图的功能[J].云南教育,2006(1).[4]阎春阳.用主题图促进教学初探[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

如何创造性地合理使用数学教材 篇6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是否善于运用教材是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诸多因素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多年来,“以本为本”是处理教材的基本原理。它限制了教师的思想,把教师禁锢在死框子里,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使教师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它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放开手脚,创造性地合理使用教材。笔者就结合教学实例在五个方面谈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从静止到运动,促进数学思考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总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却是动态的。因此,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我们要努力使数学教学成为活动的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愉快的探究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同时也经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例如,课本中有这样一题:“求第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二条的几倍。” 若照本宣科,学生就会形成思维定势。如果对此素材进行了改进,要求每位学生准备红色、绿色纸条各一条(成倍数关系),请学生求出红纸条的长度是绿纸条的几倍,立刻调动起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最终有三种方法出台:{1}先量每张纸条的长度,再列式计算;{2}用绿纸条在红纸条上量,量一次做一个记号,几次量完就说明红纸条是绿纸条的几倍;{3}折红纸条,折得和绿纸条的长度一样,展开红纸条就看出红纸条是绿纸条的几倍。这种以动促思、以思促学的学习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无比的愉悦,同时也给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

二、从抽象到具体,探究数学真谛

数学具有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抽象性,学习数学过程的核心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与思考应建立在直观、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往往呈现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形态,其抽象思维大多需要以具体表象作支撑。

例如,二年级上册“确定位置”一课,教材中呈现了一幅在夜间辨别方向的图画,这幅图画在课堂上想利用好是有一定难度的,只能告诉学生有北极星的一面是北面。学生也只能进行记忆,不易于理解。如何将抽象的教材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辨别方向的能力?我校教师在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数学活动。先是寻宝活动。课前教师在操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放置了一些学生喜欢的玩具,课堂上告诉学生各种玩具放置的方向让学生从操场的中间出发去寻找。这一活动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参加活动,当学生找到玩具后,再请他们说说是在哪个方向找到的,借机让学生认识四个方向。接着,请学生说说生活中用什么方式辨别方向。学生侃侃而谈:“太阳从东面升起,从西面落下”,“指南针红色指针指向北面,白色指针指向南面”,“我家的房子是南北向的”……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充分肯定。又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走去,再反向返回。就这样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清楚地辨认了方向。最后,教师把学生带回教室,引导学生在标明图标的地图上辨认方向。

三、从“书本”到“生活”,展现数学原型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的需要。”我们应该应用教材,灵活处理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只有当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强化数学教学的生活性,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之中,勾勒出各种“生活画面”,捕捉各种“生活现象”,设计各种“生活情境”。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秒的认识”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在钟面上找到走得最快的指针——秒针。接着,通过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随秒针走动的频率数数、拍手等方式体验“1秒”的实际意义。再同时观察分针和秒针,体验“分”与“秒”的关系,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1)随“眼保健操”的音乐节拍做“眼保健操”,体验1拍用的时间大约是1秒;(2)闭眼睛数出60秒;(3)推荐一名同学跑出50米再返回,估计跑100米大约用多少秒;(4)估计穿好一件上衣、跳绳20次各用多少秒,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进而形成初步的时间观念,并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从“知识”到“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要解决数学应用问题,需要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再通过解决数学问题来回答实际问题。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除了每天40分钟的课堂教学以外,若能有课堂教学之外的数学实践活动作为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定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为弥补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上述局限性,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积极从事数学实践活动,这样为学生“动手实践”提供了极大的活动空间。在体验感受的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能力。

例如,校园内要建一个较大的旗杆基座,可让学生帮助确定基座的合适位置。组织动员之后同学们非常兴奋,经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很快设计出几种可行方案,并通过测量、计算,确定出了基座的中心,找出了底座合理的位置。这个问题虽然很简单,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了数学知识,让同学们活跃了思维,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创新意识。通过数学课外活动课,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视野,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数学活动课终究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去参与数学活动课的学习,他们的数学素养才会真正提高。

五、从单一到综合,渗透品德教育

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由此产生的影响最终将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当今的数学课堂注重德育的渗透,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这是每位数学教师的责任。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大量德育因素,教师在教学知识同时,要注意发掘教材的德育因素,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悟道明理。

1.结合教材内容,及时渗透。就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而论,一般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去发掘或设置德育的“渗透点”:题意和数据;概念、法则、定律、公式的成因;插页、插图和统计图表;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例如在教百分数时,我结合建国以来国家各项产值增长变化情况,适时地把这些百分数作一比较,使学生从数字变化上看到祖国的伟大进步和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教学应用题时,我结合社会共同关心的“赈灾”、“希望工程”等社会活动,让学生利用这些题材自编应用题,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这样在学生认知的过程中,动之以情,知情结合,使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大,从而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2.结合教学过程,适时渗透。教师通过渗透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限于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也可以是一个教学环节,一个教学过程。例如,教学“重量单位”时,补充“每人节约一粒米,全国12亿人可以节约12亿粒米,重量是2970000克,合多少千克?”的习题。学生算出合2970千克的结果后,教师马上告诉学生这些米大约可以供100人吃一个月,以此教育学生要节约一粒米、一滴水,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教学“年、月、日”时,则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历上找出重大纪念日,如“国庆节”、“八一建军节”、“香港回归日”等,以增加学生的社会常识。在应用题教学中,选用的题材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做好事、绿化种树、节约用电用水、积极锻炼、改革前后人民收入对比等事例,使学生在解题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

3.结合技能训练,培养习惯。数学的精确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因此,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来说,培养其良好习惯主要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的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要正确地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

总之,教师使用教材是一种极富主动性、创造性的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能从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生活,去感受数学的内涵,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教育局;甘肃省会宁县东关小学)

合理使用新教材 篇7

笔者就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编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Project English》七年级下册, Unit 5 Topic 2 Section C的一节阅读课为例从四个方面谈谈“问题·情境·笔练”教学法如何结合教学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

一“问题·情境·笔练”教学法之阅读课型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步骤

具体操作步骤: (1) 复习 (每日英语或英语歌曲2分钟) 。 (2) 揭示目标 (2分钟) 。 (3) 听并回答1~2个中心问题 (3分钟) 。 (4) 默读判断1~4个问题 (5分钟) 。 (5) 朗读回答——读的训练 (每个段落的中心问题5分钟) 。 (6) 默读或朗读。 (针对性的练习, 如翻译填空;找课本中的重点短语、词汇等8分钟) 。 (7) 各种任务型活动即再创情境 (说、读的提升、语言的拓展与活用8分钟) 。 (8) 复述课文或谈论有关本课内容的话题 (给出关键词或短语5分钟) 。 (9) 各种针对性的练习或写作 (语言综合能力的运用5分钟。当堂训练、综合检测, 直击中考) 。 (10) 课堂小结;每日一句谚语 (2分钟) 。

二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Unit 5 Topic 2 Section C (P13&14) 是阅读课。本节课分为1a、1b、2&3几个部分。通过学生们在学校的一系列活动, 学习一个重要时态“现在进行时态”。

三教学设计

Step 1:因为Section A与B已经出现了现在进行时态, 所以第一步很好地利用教材中第三部分的英文歌曲《What are you doing?I’m writing, I’m writing.》来热身,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这样在一开始上课就创造了英语氛围, 学生特别有精神。然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在刚才边听歌边唱歌的时候发现歌词中有一个什么时态?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现在进行时态。教师及时评价, 并引入新课。

Step 2:出示学习目标 (略) 。

Step 3:把课本14页的Pair work调整在这一步进行, 先出示图片并问答, 然后完成课本14页的Pair Work: (1) Are they playing soccer?No, they aren’t.What are they doing now?They are playing basketball. (2) Are they swimming?No, They aren’t.What are they doing at the moment?They are dancing. (3) Is he swimming?No, he isn’t.What is he doing?He is running. (4) Is she running?No, she isn’t.What is she doing?She is reading.

教师问:谁能根据这几幅图片和问答的句型说出现在进行时态的特点?

A学生回答:现在进行时态是由系动词be+doing构成的。be随着人称的变化而变化。师生总结:I跟am, You跟are, Is跟着He、She、It, 其他人称都用are。

B学生:还要注意动词的现在分词的变化形式。如read、do等一般的动词通常在词尾直接加ing, 如reading、doing。如dance以e结尾的动词去e再加ing, dancing。像run、swim这些末尾只有一个辅音字母的重读闭音节须双写这个辅音字母再加ing, 如:running、swimming。

C学生:还要注意肯定句、否定句和疑问句及答语的形式。

教师评价:你们说得非常棒!但是这里的be+doing不是系动词, 而是助动词, 没有实在意义只是起构成时态的作用, 这一点同学们经常忽略。下面同学们打开课本14页第2部分Pair Work, 根据要求5分钟内完成。 (说明:学生们两人一组先对话后填写再扮演, 同时让6名同学上黑板把答案分别写出来, 准备纠正。)

Step 4:Look at the three pictures in 1a and describe what the students are doing.Then read the passage and underline the structure be+v.-ing

Step 5:Work alone.Read 1a again and Match the activities with the students, and say what they are doing.

Step 6:Write some sentences about Part A after the example.

Example:Some students are having a soccer game.

Step 7:合上书出示三副书中的图画请同学们描述。

Step 8:请同学们自由活动, 4人1个小组互相描述教室里的情景并像第6步一样把描述的话语写在练习本上, 并展示你们的作品。

Step 9:Do exercises (教学法中的导学导练检测题)

Step 10:Summary.请同学们学习两句谚语: (1)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2) He that falls today may be up again tomorrow.

Homework: (1) 口头作业:口头描述教室里的情景。 (2) 书面作业:请把书中14页第二部分中的1、3、5的句子誊写到课堂作业本上。

合理使用新教材 篇8

一、通过化学实验, 加强师生互动

积极研究的挖掘新课程中的实验教学对初中化学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 设法阻止学生进行实验的探究, 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而不是把实验流于形式地去做一遍。

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联想与启示”都可作为实验内容,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探究。科学探究的一半步骤是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交流与讨论,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对实验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主动地与学生进行合作互动, 从而使学生很感性地获得课本知识。如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我们可以给学生展示一把隔夜用水洗过的菜刀, 从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铁在什么条件下会生锈?”接着让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1.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化反应;2.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3.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共同反应等。下面再引导学生设计三组对比实验, 分别将三根用砂纸打磨过的洁净铁放置在干燥的空气、煮沸过的蒸馏水和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三种不同环境中, 几天后观察铁钉生锈情况。最后得出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共同反应的结果。由于我们预先对实验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知道这个实验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所以, 除了我们在课堂上精心准备一套演示实验, 最好也要求学生自己在家里也准备一个相同的实验, 这样就可以观察得比较细心, 能够掌握实验的细节, 另外还可以嘱咐学生平时在实际生活中要养成注意观察的好习惯, 就像我们马上要学到的铁生锈的原因。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我们的实验教学能够这样搞, 那么我们的实验探究活动就能生动地搞起来, 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如果, 我们经常进行类似的教学, 那么我们的学生慢慢地就学会了发现问题, 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论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也就提高了。

二、开发课程内涵资源, 努力创设教学情境

1. 努力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

我们平时所说的校本课程指的是国家规定的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是指学校自行设计、规划、实验的课程。它的教学定位是以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为方向, 课程设置一般要和现实生活进行紧密联系的,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 目的是为了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实践需要。校本课程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 因为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所以, 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当中应该注重学法的指导和采用适合的教学策略。比如我们设置了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 这些内容会使教师更容易创设、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的教学情境。

2. 努力开发教师课程资源

现在提倡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教学内容必须有交叉性、开发性、综合性、整合性, 所以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 头脑中必须有足够多的课程资源可供选择、开发、利用, 所以我们的新教材中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库让教师获得营养。

一个懂得利用、善于开发资源的教师一定是好教师。一个好教师一定是善于开发课程的高手。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 教师才是开发课程的主人。我们的教学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 所以,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新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如果我们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不具备这种意识和能力, 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没有任何发展的前途, 培养具有时代创新精神的人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3. 开发综合实践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 以“解放兴趣”为核心,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体验, 探究性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没有固定的教材, 在事实上给予我们积极探索与大胆尝试提供了广阔空间, 无疑更富有挑战性。将化学课与实践课结合起来可谓是明智之举, 如以“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作为实践课的主题, 带领学生参观水处理厂, 搜集有关污水的来源, 污水处理的办法及流程;参观自来水厂了解我们地区每天的总用水量, 了解我们的生活用水状况, 调查自己家中、学校、公共场所浪费水的现象, 了解浪费的原因并对浪费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调查附近水域受污染状况。最后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形成总结性报告。这样的学习学生改变长期以来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获得亲自参与时间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从自己的周边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优良品质。

灵活使用新教材 篇9

新教材与过去多年的旧教材相比,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确立专题型体系和模块教学,对于学生认知某一重点知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体系也人为分割了历史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这种变化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特别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和计划性,紧扣新课标,大胆合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整体设计,尤其对于高三教学更应该适当地进行取、舍、增,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对课本的超越把握。结合近两年高三教学的实践,简单谈谈我的做法。

一、围绕新课标,依托教材,灵活整合

1.重视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

高中历史分成3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三个必修模块,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选修在连云港市主要选择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两大模块,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各模块之间,既各有侧重,又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相互参照,统筹兼顾。如必修1第一个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侧重于介绍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发展过程,而必修2第一个专题“古代中国的经济”和必修3的“古代中国的思想”,正是由当时自然经济形势要求政治上必须实行中央集权制,也必然促使思想上实行“大一统”。这就可以注意相互参照,明确理解一个时期的阶段特征。

2.模块内部单元与单元之间的整合。

人民版教材模块的编写顺序,都是先中国史再世界史,线索固然很清晰,但是如何解决各单元的衔接问题和中外历史的过渡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我们对此可将各单元的先后顺序作一调整,基本指导思想是同时代的中国和西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性教学,加强教学效果的同时,凸显历史的整体感。如在处理必修1模块的内容时,我们可以改变讲解的顺序。即讲解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后,接着学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这样处理教材的目的非常明显,那就是将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放在比较之中,形成“民主”与“专制”的鲜明对照。接下去学习西方民主的传统在近代欧美的延续和发展,即第七专题“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这种世界先进的政治制度一旦确立,在某种程度上,就给继承了专制传统的东方带来了灾难,中国就是典型代表之一,必修2和必修3也可如此整合。

3.一个专题内部的各节教材内容的整合。

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必须在阅读和理解了教材中整个单元的基本内容和各节之间联系后,再分别解读各节的课程标准和整个专题的课程标准;最后对该专题作出单元整合。目的就是节省教学时间的同时,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必修1模块的第九单元有三节内容,分三课时。但我们可将第二节“新兴力量的崛起”与第三节“走向多极化”,整合成一节课“世界多极化趋势”,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新兴力量的崛起与多极化趋势的关系、对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影响等。

二、紧扣新课标,合理取舍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明显感觉到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而课时少,教学难度大,使教学进度缓慢,要想改变这种困境,教师就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敢于大胆取舍。

1.紧扣课标,把握重难点。

新课标是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我们教师进行教学的根本依据。教师备课时应该认真研究新课标,根据新课标的“学习要点”和“教学活动建议”,拟订各课的重点和难点。如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那么教学重点应为宗法制和分封制,难点即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紧扣重难点,大胆取舍。

新课改讲究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就要相信学生,教材上一些故事性的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关系不是很大而又不影响整体设计的内容、章节之间重合的内容,教师可以适当地、大胆地、合理的舍去,让学生自己阅读、了解即可。如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其中“‘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夏商政治文化”便可让学生自行阅读,教师稍微点拨即可。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历史新教材,整合是必需的,方法是多样的,取舍是合理的,这要求我们广大的历史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对教材处理方法的创新,这样必会给我们广大师生带来巨大的惊喜,也能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上一篇:LLC半桥变换器下一篇:信息知识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