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初中物理新教材体会论文

2022-04-29

【摘要】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内在的、直接的动力。爱因斯坦把兴趣称为“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学习中就有一种渴望感,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探索精神。人们在这种精神激励下所学习到的知识,常常是理解得很深刻,掌握得很牢固。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使用初中物理新教材体会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使用初中物理新教材体会论文 篇1: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创新探讨

【摘 要】阐述了创新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物理教学;创新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核心指导思想是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获得初步的物理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索自然奥秘、主动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初中物理学知识对学生而言,既有新鲜感;同时,知识的抽象与数学化,给学生学习造成压力。因此,创新初中物理教学,积极探索符合初中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对提升教学水平,打牢物理学习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创新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意义

紧贴初中学生思维、认知实际,创新初中物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1)创新初中物理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初次接触物理知识,理解难度较大,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立足新课标,创新初中物理教学,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知识填压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比如通过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学的直观性,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创新初中物理教学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教育的内涵和作用进一步拓展,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创新初中物理教学,增加学生自我动手、积极参与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创新初中物理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新初中物理教学,教师可以因人施教,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比如:开展互助式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融入到小组之中,增强学生间的合作与配合,提高学习效率;实施分层教学,可以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一锅煮”,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提高。

二、初中物理教学现状与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新课程标准广泛应用,促进了初中物理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但看到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矛盾和问题。

(1)新课程标准要求高教学实践难度大。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的理念、组织实施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全新的要求,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许多学校在实施新课标之初,都组织了相关培训,但是由于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特别是对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把握上还存在偏差,导致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存在差异。新课标强调物理课堂教学要加强探究式学习,但教学实践中组织实施难度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的提升。

(2)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组织相对滞后。新课程标准注重过程与方法,强调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校相关实验设施的配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有的学校实验设施还没有得到充实和升级。新教材在“迷你实验室”等栏目中编排了大量的实验,所需要实验设备很难备齐,教师要完全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就必须要在课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准备各种实验设备,分散了教师的精力。

(3)初中物理学科重要性认识有待提升。物理作为基础课程对学生未来发展作用重大,但是随着一些地方将物理学科作为等级考试科目以后,教师和学生对物理学科重要性的认识有所降低。特别是由于有些物理知识前后衔接跨度较大,比如电学里的电路故障分析,力学里的受力分析等,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掌握,导致对物理学习失去信心,往往会成为学生物理学习的“拦路虎”。

三、创新初中物理教学的探索实践

初中学生独特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初中物理教学创新必须立足于初中学生实际,充分理解和运用新课标要求,努力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创新初中物理教学理念。新课标体现了更加关注社会、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的思想。比如:使用清洁燃料车,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等,非常切实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物理教学时,要紧贴新课标要求,实施开放式教学,打破传统的“填充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作用,大力推广探究式教学,努力实现由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

(2)科学组织开展探究式学习。人类都有探究未知世界的强烈兴趣和好奇心,兴趣也是促进人们去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立足新课标要求,积极创设环境,让学习进行知识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学生身边物理现象,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实验的方法,来验证和探究一些原理和知识,使学生成为物理知识的自我学习者和自我发现者。

(3)积极开展自主式合作学习。合作式学习模式,既可以实现不同程度学生的优势互补,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相互配合的精神,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性格。在物理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通过知识与技术的互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协作小组,鼓励大家进行合作式探究学习。积极开展自主式合作学习,教师加强对合作学习的引导,让每一名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得到锻炼,使每一名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物理素养,打牢物理基础。

参考文献:

[1]任立屯.如何加强物理探究式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2,(06).

作者:王丽

使用初中物理新教材体会论文 篇2:

将兴趣教学注入初中物理课堂

【摘要】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内在的、直接的动力。爱因斯坦把兴趣称为“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学习中就有一种渴望感,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探索精神。人们在这种精神激励下所学习到的知识,常常是理解得很深刻,掌握得很牢固。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兴趣;联系生活

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新课标明确规定: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围绕教学目标,物理教师们想方设法,采取了各式各样的方法,但教学效果仍不尽人意。因此,初中物理课应重视兴趣教学。

物理知识跟实际应用、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我们就应该把物理知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且充分利用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周围,就在我们身边,并使他们充分了解到物理问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以及物理知识有着很强的普适性和实用性。这不仅有利于他们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他们运用知识。物理课是初中学生的起始学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多方面的条件造成的。教师掌握了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提高、巩固和不断刺激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苦”为“愿学、乐学”,把注意力吸引进来,使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初中生正处于生命力最旺盛、最活泼时期,他们对各式各样的新鲜事物感觉敏锐,最好学、好问,且富有幻想,思维能力日臻严密。教学中,教师如果先讲一、两个趣味性故事,演示奇特的现象,再提出恰当的问题,势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例如,讲八年级《绪言》一节,教师若只笼统地介绍学习物理的意义、方法,学生听起来就没有多大的兴趣。如果作这样的处理:先结合学生经历的生活现象、趣事,谈物理研究的对象;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的上天谈物理的应用;再演示几个有趣味的实验,待学生充满渴望求知的欲望时,教师马上谈学习物理的意义,学习方法,势必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觉得学习物理有趣、有用。

而初中物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包括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综合表现出来的美的教学魅力更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崇拜心理的基础。正是这种教学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从而启发并促进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手段应用中和教师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在连续的兴趣中保持比较长久的注意力,最终为顺利完成初中物理教学任务提供有力的保证。

其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在人格上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作为教师必须抛弃过去那种“教师是权威不能冒犯,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着、服从者”的思维与做法。我们在校园里不难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因为喜欢老师,进而喜欢他所教的科目,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进而厌烦他所教的科目。那么你想使你的学生努力学习你这门课程,使他们对你教的课程保持积极性和兴趣,那你首先要成为学生所爱戴的人,因为在学生眼里,教师与所教的学科是不可分的,教师是学科的人格化,因此必须让学生从内心上接受老师。应该做到教师与学生“亦师亦友”,师生相互尊重、信任,师生关系和谐友善。这种良好师生关系的产生是要双方在共同生活、共同努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良好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而教师的教学风格也会直接影响着学生兴趣的提高。一堂生动而幽默的物理课,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和心情中接受和理解新知识。

第三,把握新教材,利用好教材中的各栏目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新课程的物理教材设置了走进实验室、物理学史、课外阅读材料、生活小知识,当代先进科技知识等栏目。课本的插图形象逼真贴切实际生活,并利用很多的彩图代替繁杂的文字等等,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因。如新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走进实验室”栏目,分别介绍了多彩的阳光,没打击的音叉也会震动,神奇的魔镜,冒着仙境白烟的试管(干冰)等实验展示了自然界中震撼人心的神奇;用吹不掉的乒乓球、折断的筷子、上升的试管、大气压现象等试验展示了人类生活中充满智慧的神奇,以引起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又如物理学史事栏目,用极其生动有趣的故事给学生介绍了物理学科的发展史,讲述了牛顿、法拉第、伽利略等物理学家在成功和失败、顺利和挫折的斗争中,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事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动机和兴趣。这些事迹也为物理教学融入德育内容提供了接合点,使学生把努力学好物理知识作为一种自觉行动。

而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实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巩固学习兴趣。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易转移,除了认识上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学习中遇到了本人认为所无法克服的困難。正如一个学生在分析自己遇到困难时谈到的:“提到学习困难,我认为自己主要的问题就是数学基础差……,所以在物理课上一碰到关于数学方面的问题,即使是很容易的计算,我也感到讨厌,以致不做或者做错。”这个学生提出的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对一些物理概念、规律及物理量的单位的理解感到困难,这些都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让学生掌握这些较难掌握的知识,解决学习上的疑难,尽量缩小学习上的两极分化,让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力量,树立信心,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要与时俱进。学生从生活中走来,对身边的事情比较熟悉,比较亲切。老师在讲解理论时,用实际事例来说明理论;讲解完理论后,又用理论来解释实际问题,可使学生体会到学物理的实用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像柯受良飞越黄河、流星雨、日食、月食、海市蜃楼现象、百货商场中的电动扶梯等,这些活生生的事例和有趣的自然现象,都可以引起初中生的兴趣,是较好的物理素材。在做实验时,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物理有亲切感,体会到学物理的实用性,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的高科技问题与中学物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学生都非常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今日已经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心学科之一。无论是工农业生产和国防现代化,还是信息技术与纳米技术,都离不开物理学的许多基础理论。教师要创造性地发现有关的教学素材,编制这方面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感觉到他们的学习与时代同步,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

更重要的一点,我们要利用本学科的一大优势——物理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学本身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多数初中学生,对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都希望自己能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值得提出的是,这里所指的实验绝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中所安排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和若干的课外小实验。因此,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进行实验,经常使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纸张和钢笔做惯性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平口玻璃杯和纸做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木板和平面镜做潜望镜模型,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发。事实上,物理教师都知道,每当教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每一位同学都在伸长脖子全神惯注,后面的同学甚至还会站起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教材内容,巧妙安排现象明显,富有趣味的物理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后,我们要利用必要的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物理学习中,如果学生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若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则会建立固定的联系,也就会形成越学越有兴趣,越有兴趣就越想学的良性循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出一些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便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遇到困难时,教师再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学生解决了面临的问题后,便获得成功的满足:在实际教学当中要时时刻刻抓住学生的成功处给予适时鼓励,如巧妙地运用语言激励,对一般学生可用:“清秀整洁”“思路清晰”“解法巧妙”“见解独到”。对已获成功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进一步用言语刺激:“你还有其他方法吗?”“你还有更巧的方法吗?”这样会使全班兴趣高昂,切忌给学生以反复失败的刺激,这样才可使兴趣持久

总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一种内在动力,这种动力很大一个方面来自于兴趣,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兴趣的高峰时期,好奇、好动、好学、好模仿,对许多问题都感兴趣,碰到新鲜的事物总想知道为什么,探索其奥秘。教学中我们只要引导得当、方法得当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之努力、进步,获得真才实学,获得愉快和乐趣,实现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作者:陈业权

使用初中物理新教材体会论文 篇3:

谈新课标条件下的高初中物理教学衔接

摘要:探讨高中课改实施过程中高初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关键词:衔接;方法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感到高中物理难学,教高一的物理老师也普遍感到高一年物理难教,这原来是老生常谈的问题。现在初中、高中都已进入新课程实验,不要以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上述问题已经可以解决。实践证明,高中物理难教难学问题依然存在,甚至矛盾更加突出,认真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初中物理学习的台阶,使师生尽快适应新课标条件下高中物理教与学的特点,渡过高中物理难教难学的关口,这已经成为当前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物理教学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体会,阐述认真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我们认为,解决高、初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要从“三维目标”出发,认真研究学生,开展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与习惯。因此现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近年来,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对解决“衔接”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研究学生,教学循序渐进,做好铺垫、过渡工作

(1)放慢起始教学进度,以便学生适应高中教学

刚开始学习高中物理,我们注意放慢进度,帮助学生熟悉高中教与学的方法,排除他们的畏难心理。实行课程改革后,物理课程被分成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每个模块为36课时,淡化了章节的概念,必修学分的教学内容比以前少,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备课组应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水平制订三年总的教学计划,适当减慢起始年段的教学进度。建议高一年安排修习2个必修模块和1个选修模块(每周3学时,1个模块12周教学时间)。属于理科倾向的学生高二年修习4个选修模块,文科倾向学生高二年不必再学物理。这样既满足文科倾向学生的需求,又保证理科倾向学生学物理的时间。

(2)课标校本化,分散教学难点,便于学生掌握、接受新概念

认真研究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循序渐进的适合本校学生水平的教学目标。在讲“加速度”概念时,我们抓住直线运动的情况,不追求概念的完善性,这样虽然学生对速度变化的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的矢量关系不能全面认识,但却大大降低了难度,易于接受、建立正确的概念,等到学习“曲线运动”时再进一步深化加速度概念,这样分散了难点。

(3)重视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考虑到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使用教具,用好课本的插图,做好演示实验,化抽象为形象。讲“静摩擦力方向”时,教师就用一个巨大的板刷来演示,轻推板刷根据刷毛弯曲的方向就很容易判断出摩擦力的方向,由此再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分析各种情形静摩擦力方向。

(4)加强基础训练,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不强,分析、回答问题时逻辑性、条理性较差,我们就按逻辑程序编些填空题让他们进行练习。例如,问: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为什么它对桌面的压力等于它的重力?我们编成如下填空题:重为5N的书放在水平桌面上,因为书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____________力,所以桌面对书的支持力的大小是____________N;因为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____________力,所以书对桌面的压力大小是____________N。因此书对桌面的压力和物体的重力大小相等。

(5)循循诱导,促成由“算术法”到“代数法”解题能力的提高

学生习惯于初中的算术法解题,而不善于运用代数法解题,我们在教学中就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例如,在学习《匀变速运动规律的应用》时,选用了原教材的例题,先让学生按要求解例题1和例题2,然后引导学生,要他们不急于代人数字,而是先进行文字运算,结果学生自己分别由例题1和例题2推导出了“两个有用的推论”:v2t-v20=2as及s=1/2(v0+vt)t0这样不仅引导了学生掌握代数法解题,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6)设置障碍,打破了学生的定向思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习惯于初中的套公式型的定向思维,我们就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去上当,例如,在平直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速度在10rds时关闭发动机,在阻力作用下汽车的加速度为2m/s2,经8s后汽车前进的距离是多少?不少学生就死套公式:s=v0t+1/2at2,结果得出错误答案s=16m。其实汽车的运动时间根本没有8s,而是5s就停止了,所以t是不能用8s代人的。由此训练学生多因素、全面地考虑问题,从而扭转他们的定向思维习惯,逐步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7)从降低台阶的角度出发,补充基本训练题,使学生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地掌握知识

课改之后,新教材删减了一些简单的章节,导致课后练习的难度增大。为了有利于学生强化基本概念,加强基础训练,降低教材中的“台阶”,我们编写了与教材配套的基本训练题,原则是从不同角度强化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降低教材中题目间的台阶,以利于学生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地掌握知识。

经过以上的训练和做法,起到了由初中到高中物理学习的铺垫、过渡作用,有利于“衔接”问题的顺利解决。

2、改革教学方法,加强能力培养

从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后,物理学习的衔接是不成问题的,那些在初中就靠死记硬背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在物理学习中逐渐掉队。由此可见,解决“衔接”问题的关键是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也正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三维目标之一。近几年来,我们在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学习能力培养上从以下几个不同角度做了一些努力,有效地促进了“衔接”问题的解决。

(1)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自学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在各种能力中,自学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我们主要采取加强课前预习和指导使用参考书、网络资源的方法。老师在课前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进行自学。上课时老师首先让学生根据预习中的疑点提出问题,接着老师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提问。然后老师再根据两次提问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学生已基本掌握的内容就不讲或少讲,学生中存在问题较多的教材内容,老师就详讲或着重讲。这种加强预习的教学方法是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因为一个新的概念的建立、新的知识的接受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在预习中学生第一次认识这些新概念、新知识,并对某些疑难问题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兴奋点,当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第二次认识这些新概

念、新知识,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使认识得到深化,激发了学生头脑中的兴奋点。掀起思维的波涛,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难点的排除、新概念的建立、新知,识的接受,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通过校本选修、研究性学习等课程,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参考书,使用网络查找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

大力提倡和推进合作学习,把班级学生根据物理学习能力的差异,好、中、差搭档分成几个小组,选出几名物理成绩较好的同学作为物理小组组长,负责日常学习的传、帮、带,如作业更正,疑难解答等。

(2)利用“章节小结”培养学生对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高中物理难学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在于知识点多且联系较复杂,所以让学生掌握归纳总结和梳理知识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章节小结”就是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在一章或一个单元教材学完后,老师要学生写出这部分内容的小结或自己认为体会最深刻的某一个内容的小结,同时根据这一章(或单元)主要内容布置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要学生从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去求解、验证。选派部分学生在小结课上发言、汇报,其他同学可质疑,讨论课上绝大部分学生的思维都很活跃,而且往往引起激烈的争论,在老师的指导和点拨下,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小结,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主动、积极的状态,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从而改变了过去那种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小结方式。

(3)提倡“题后小结”,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有些学生做题目经常不理解题意而死套公式。这是缺乏分析问题能力的表现。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提倡学生进行“题后小结”,开始要求学生在作业本右边留出适当的位置,在每题后面写出解题的体会、心得,三言两语即可,并不要求成文。坚持下来后,进一步要求学生解一道题目后,再对题目的某些条件进行变换及提出深入一步的问题,分析研究题目的结果,使得他们通过解一题,弄懂一类题目,促使学生主动去分析、研究题目。这是有利于培养学生不依常规、寻求变异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

(4)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加强实验教学方面做了些努力,主要途径是: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多做迷你小实验,有计划、有目的地增加演示或视频展示及分组实验,有选择地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和进行实验考试的改革。

我们在教学中有计划地增加演示及分组实验,有时还采取边教边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教高一《力与平衡》一章时,除教材规定的学生实验外又安排了一些实验习作题,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实验,再引导他们分析讨论,从中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有的学生通过实验活动还写出了具有一定质量的物理小论文。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加深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认识,也锻炼了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些“探索性实验”是有利于他们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的,并可以改变验证性实验中部分学生不认真、不动脑乱凑数据的现象。实验中,每个学生都是带着疑问进行探索、研究物理规律,因而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实验更认真,思维也更活跃,有利于培养他们研究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加强实验教学后能否真正使学生重视物理实验、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还必须有考试方法的改革做保障。我们进行了改革实验考试方法的尝试,选择部分分组实验与课外实验陈列出来,面对面地对学生进行考核,既考查了实验原理,又考查了实验实际操作的技能、技巧。

(5)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造能力

“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各种与物理有关的校本选修,如介绍各种科幻大片中的物理知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实验室专题开放;物理讲座和课外兴趣活动小组等等。其中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就有科技小制作、航模、无线电小组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的精神,造就了一批思维活跃,手脑并用,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人才苗子。

(6)利用好过程性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

课改实施后,各科成绩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科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即日常学习的过程评价成绩和模块考试的卷面成绩,其中过程评价成绩占总成绩的40%,模块考试的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60%,成绩不再仅由考试决定。而过程评价成绩主要来自于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课外活动情况。平时学习认真。积极参加活动的同学,即使理论成绩差些也能取得好成绩。对于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给予适当加分,可以激发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借此约束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

除此之外,有条件的学校初、高中教师要用五年的时间从八年级一直教到高中毕业,这样会从整体上把握中学物理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在教学中处理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初、高中物理老师也应本着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思想,实际走向高、初中课堂,了解高、初中课堂实际,也有助于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工作。

总之,对于走人物理课堂的高一新生来说,虽然台阶客观存在,但只要我们认真掌握初、高中物理学习中衔接和过渡的特点,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教学,学生就一定能实现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自然过渡,为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国钧.高初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物理教师,1986,(2).

作者:蔡向阳

上一篇: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研究论文下一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讨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