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施工企业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

2024-05-09

浅析施工企业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通用8篇)

篇1:浅析施工企业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

浅析施工企业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

本文针对施工企业管理者不够重视资金成本、资金使用效益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加强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及其提高效益的途径,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

作 者:李亚东  作者单位:中铁十九局集团,内蒙古,通辽,028000 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TECH AND ECONOMY 年,卷(期):2004 “”(12) 分类号:F275.1:TU7 关键词:施工企业   资金   管理  

★ 增强团支部活力调研报告

★ 浅谈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

★ 资金管理会议纪要

★ 电力施工企业成本管理论文

★ 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演讲稿

★ 银行上半年度资金管理工作总结

篇2:浅析施工企业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

促进丽水工业经济发展

国企处课题组

撤地设市以来,市委、市政府确立“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并首次把“工业强市”融入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市合力兴工氛围不断加强,各级政府陆续出台各类企业扶持政策,积极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为我市工业提前完成“十五”发展目标,经济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奠定扎实基础。据统计,从2001年至2004年底,我市各级政府安排各类工业企业扶持资金(含外贸,下同)约32128万元,向省级、中央争取扶持资金约12487万元,共计44615万元。为加强企业扶持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丽水工业经济发展,今年我们就我市企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我市工业企业扶持资金基本情况

(一)资金设置情况。

我市现有的企业扶持资金主要包括中央、省级、市县(区)三部分。

1、中央扶持资金主要有5项: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中央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技术更新项目贷款贴息、出口机电产品研究开发资金、国家技术产业项目技术研究与开发奖金、产业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

2、省级扶持资金主要有16项: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财政专项资金、技术创新项目和纳米材料专项资金、节能专项资金、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清洁生产项目财政专项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财政补助(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科技局)、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信息产业电子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省重点技改项目财政补助资金、中药现代化专项资金、专利专项资金、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专项资金、参与西部大开发财政贴息资金、欠发达县(市)出口商品贴息、机电产品出口业绩突出企业奖励(前五名)、外经贸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专项补助资金。

3、市、县(区)的扶持资金有10类33项,主要是:技术改造资助、技术创新奖励(3项)、管理创新奖励(5项)、企业发展奖励、企业上市奖励(2项)、外贸出口奖励(17项)、专利资助、企业信息化资助、工业园区建设奖励、园区新办企业奖励。

(二)资金使用取得的成效。

由于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逐年加大对工业企业支持的力度,通过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和鼓励,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有力地推进了我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1、财政专项扶持奖励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力促进了我市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台阶。我们对市直47户重点扶持企业(不含纳爱斯和新办企业)近三年来有关数据进行了调查,调查资料显示:①企业规模稳步壮大,截止2004年底47户企业资产总额为20.95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7.25亿元、职工人数为9378人,比2002年分别增长64%、56%、30%,年平均增幅达28%、25%、14%。2004年底,比2002年底7218人增加2160人。②企业收入大幅增长,200447户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82亿元,比20028.5亿增加5.32亿元, 增幅达62.5%,年平均增幅达27.5%。③企业效益大幅提高,200447户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4亿元,比20020.61亿增加0.63亿元, 增幅达105%,年平均增幅达43%。④固定资产不断增加,截止2004年底固定资产合计8.44亿元,2002—2004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达5.63亿元。⑤社会效益明显提高。2004上缴税金总额5631万元,比20023628万元增加2003万元, 增幅达81%。

2、财政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快了我市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成为企业技改的助推器。由于采取有效措施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有力地调动了企业技改的积极性,“十五”期间全市企业技改无论是总量、规模或者是项目的档次以及取得的成效方面都大大超过“九五”期间。2001-2004年全市专项用于企业技术改造的扶持资金、贴息等共计达9134万元(不含纳爱斯专项扶持8291万元),占同期财政扶持工业扶持资金总额的28.4%(含纳爱斯为54%),同时充分利用省委17号文件有关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政策,努力发挥政策效应,四年来全市向省级争取技术改造贴息共计3766万元,用于企业技术改造。由于连续不断加大对企业技改扶持力度,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如纳爱斯集团2002-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3.25亿元,完成了纳爱斯工业园区的整体建设,遂昌县元立集团完成了年产20万吨各类金属制品生产线,遂昌县凯恩投入2亿多元完成占地300亩的凯恩特种纸高科技工业园前三期工程的建设。

3、财政专项资金有效发挥了“抛砖引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使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我市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已取得明显的成效。如纳爱斯集团2002企业利润额为1.29亿元,2004为2.37亿元,年平均增长35.5%;上缴税金合计20021.37亿元,2004度年为1.81亿元,年平均增长15%;2004年底该企业资产总额达22.69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达11.92亿元。

总之财政对工业的支持,既促进了工业发展,又大大增加了财政收入,基本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二、企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政策点多面广,存在撒“胡椒面”现象,影响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各级政府通过各部门(财政、科技、外贸、发改委、经贸委等)管理兑现的扶持资金项目高达50多项(其中市级33项),内容涉及促进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由于项目多,申报程序繁多,不仅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就企业来说,扶持支持力度却不大,给企业有每年政府“排排座,分果果”的感觉,难以达到促进企业积极发展的目的。如2004年我市共向省级、中央争取扶持资金项目20多项,受扶持企业户数近300户,获得扶持资金总额仅3000多万元,平均一户企业享受仅10万元;市直2004年安排扶持资金52家992万元(不含纳爱斯),平均每户企业19万元;二是各级政府重复设置相同扶持项目,而且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一个项目,多头拿钱”情况时有发生,从而影响扶持资金公平性和使用效果。如对高新技术开发项目中央、省发改委和省科技局每年都安排财政补助;对企业技术中心、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8000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等,各级也安排有不同的补助。曾有位部门同志笑言,天晓得一个企业享受的扶持资金到底有多少。显然扶持资金的这种多头管理,既不利于扶持资金的管理和问效,也难以发挥扶持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

(二)部分扶持政策不符国际贸易规则,政府日益面临“反补贴”调查风险。我国加入WTO已近5年,中国成为反倾销调查的全球“重灾区”。但随着2004年加拿大等国针对中国烧烤架和复合木地板等发起的反补贴调查,作为三大贸易救济措施之一的反补贴也开始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反补贴是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各国为保护本国产业而采取的三大贸易救济措施之一,反补贴调查应诉以政府为主体,它不仅针对政府的出口补贴,还针对政府的生产补贴。2004年,我省企业开始遭遇第一次反补贴诉讼,某生产钢制紧固件的出口企业由于遭到反补贴调查,被迫退出国外大部分市场,损失惨重。这是由于目前在我们企业的扶持政策中,不但包含WTO规定应禁止的出口补贴(红灯),如直接与企业出口数量挂钩的补贴和奖励,还包含一些WTO规定进口国可以起诉的生产补贴(黄灯),如专向性补助和税收优惠。这些政策短时期能对地方企业发展起到重大作用,长期却会对企业加大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带来严重隐患。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陆续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可能遭遇的国外反补贴调查将会越来越多,企业扶持政策迫切需要按照国际贸易规则进行调整。

(三)财政扶持资金在发挥激励作用的同时,不同程度存在企业奖励大于企业贡献的“倒挂”现象。一些企业发展缓慢,经营业绩多年没有增长,税收贡献低下,甚至经常处于亏损状态,却可以连年获得扶持资金资助。调研中我们发现有市直某企业2002-2004年获得扶持资金总额达86万元,其经济指标2002年销售额为511万元、2004却已降为385万元,三年来的纳税总额仅为4万元,而且连年亏损,亏损额累计达88万元,甚至还有企业在获得扶持资金不久即告破产的个案存在。这样的企业却可以获得政府奖励,明显与政府安排企业扶持资金发展地方经济、涵养财源的初衷相违背。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国务院规定不允许地方财政扶持奖励与企业税收贡献挂钩,所以目前企业扶持政策大多对被扶持企业财政贡献指标不设限定条件;二是与我们的扶持政策制订尚不完善有关,如不论企业处于什么发展时期,不论企业是先进产业或落后产业,不分是否高能耗或资源利用型企业,不分是否环保企业,只要做了“规定动作”,就能得到奖励,难以体现政府的产业、税收倾向。如果长此以往,扶持资金调整产业结构、涵养财源的功能将受到逐渐削弱。

(四)对企业扶持资金使用效果长期缺乏跟踪,存在“重分配、轻管理、轻绩效”现象。一直以来,各级政府资金管理部门过于关注企业扶持资金支出分配,却忽视资金的管理和绩效跟踪,虽然近几年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逐步建立,各级政府对财政支出管理逐渐加强,但对企业扶持资金的管理和问效,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追踪问效的考核机制。从全市“十五”期间财政安排企业扶持资金管理问效情况随机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得到财政支持的中小企业财政资金效益不尽如人意,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多年徘徊,典型的有缙云县去年安排的腾马竹业、新丰木业两家企业的技改项目,安排了技改专项扶持资金达45.3万元,但由于产品、市场及企业内部管理等原因,两家企业分别只生产了几个月就停产至今,财政资金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据了解,到目前全市尚没有一个县市出台专门的企业扶持资金跟踪问效办法,有近50%的县市没有建立企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加快企业扶持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企业扶持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财政支出浪费,已是刻不容缓。

(五)企业在资金使用上仍存在不规范现象。一是企业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据对市直48户重点扶持企业的调查,发现有4户未设单独财务制度和专职财务人员、9户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占调查户数27%,其中包括个别年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左右的企业。这些企业财务管理的不规范,直接影响到财政扶持资金规范使用;二是部分企业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财政扶持资金。一些企业通过的各类认证、获得的名牌产品等称号在财政奖励到位以后,并没有将资金应用于生产管理,而用于工资支出;有的企业取得技术创新、技术中心奖励资金不专项用于技术研究与开发,而用于管理支出。

三、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的建议

(一)正确认识我市欠发达地区实际,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完善企业扶持资金政策。

我市属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方财力有限,财政收支矛盾还十分突出,企业扶持资金的安排还面临较大的困难和压力。所以必须将扶持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一要政策导向清晰化。据统计,我市98%企业属小企业,小企业成长关键在于市场竞争力,竞争力必须依托自主创新。作为欠发达地区,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要做到增量和提质并举,既做大经济总量,又提升产业层次。所以政策导向上要清晰化,要围绕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创新做“文章”,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带动地方经济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二要奖励设置重点化。根据各类扶持项目扶持资金使用效果,围绕扶持政策主要导向,对繁杂的奖励项目设置进行认真清理、甄别,减少一些扶持没有效果或效果不明显的项目,突出对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类项目的重点支持,并提高奖励额度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改变“撒胡椒面”式的扶持方式。三要设立扶持资金申报“绩效门槛”。根据申报企业以前获得扶持资金绩效情况,对上达不到资金扶持效果的企业,暂停资金申报一年;对连续两次绩效跟踪达不到资金扶持效果的企业,暂停资金申报五年。通过“绩效门槛”,筛选掉绩效差劣的企业,增加绩优企业的扶持面,从而在整体上提高财政扶持资金效果。

(二)积极探索建立企业扶持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企业扶持资金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合理的评价标准,对扶持资金使用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判断,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资金扶持的主要依据,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长期以来,由于财政支出范围广泛,再加上支出绩效呈多样性的表现特点,既有可以用货币衡量的经济效益,还有更多的无法用货币衡量的社会效益,而且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长短期效益,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财政部门一直无法采取一种比较准确的办法,来对财政支出进行衡量。突破这一“盲点”,恰恰是减少资源损失浪费、提高效率的关键点。一要建立重点企业资料数据库,通过月报、年报等形式,充分掌握被扶持企业各类基础数据资源,逐步实现数据信息化管理,为最终建立绩效评价项目库、标准库打下基础;二要明确绩效评价的对象、内容和范围,规范企业扶持资金绩效评价的程序和行为,保证绩效评价工作规范、协调、有序进行;三要完善(企业扶持)财政资金绩效跟踪办法,除对经济效益指标进行考核外,增加社会效益(就业人数、公益支出等)、生态环境效益(污染物排放等)和循环经济(节电、节水、节能)等指标,努力提高考核指标科学性、合理性;四要根据企业扶持资金绩效评价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特点,采取“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在企业技术改造资助项目中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试点,循序渐进,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建立企业扶持资金绩效评价体系。

(三)加强企业扶持资金申报、支出、使用管理,建立健全企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

一是建立健全企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资金使用对象、内容和扶持办法,规范资金支出程序,规定资金使用范围和财务处理方法,强调违规处罚办法,努力使扶持资金支出达到公开、公平、高效;二是加强扶持资金申报管理。首先要加强对企业申报材料的审核,严格审核企业上报材料,确保材料完整无误,做到复印件与原件核对一致、财务数据与财务报表核对一致、财务数据与企业账簿核对一致,缴纳税收数必须取得税务部门的证明;其次在企业申报扶持资金项目时,要求必须填报该项目是否申报过其他项目扶持或在其他扶持资金项目已享受扶持数额,防止同一项目多头享受;最后要求企业出具声明书,承诺对不按规定要求如实提供申报材料的,将自动放弃该项目的申报,如扶持资金已拨付应及时上缴财政部门,并自愿接受有关部门的处理等,增加对企业的自身责任追究;三是加强企业扶持资金支出管理。按照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明确与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做好对各部门提出的资金使用方案审核,严格按照支出程序履行扶持资金支出审批程序;四是加强对企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通过座谈、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提高企业对财政资金使用的正确认识,同时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要不定期对有关企业进行资金使用情况抽查,监督企业按照规定用途使用扶持资金,如有发现不按规定使用、挪作他用扶持资金的,要及时限期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按照处罚办法严格处理。

(四)认真研究,积极应对,努力防范政府反补贴应诉风险

一要认真研究WTO 关于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的相关规定,及时疏理现行扶持政策中明显与该协定相违背的扶持内容,深入理解WTO协定中“红黄绿灯补贴政策”的内涵和外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建立起符合WTO规定的补贴和优惠政策体系;二要建立反补贴预警机制,相关部门要在出口企业中建立政企信息互馈通道,及时掌握企业出口产品销售额、售价、国外占有率等相关信息,定期分析预测,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及时反馈企业有关国内其它企业受到反补贴调查的信息,对企业提前预警,这样,当我们遇到反补贴调查时,才能心中有数,从容应对;三要加强宣传。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出口企业WTO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企业对反补贴调查的认识,使企业充分了解享受扶持政策可能存在的风险,促进企业主动应对,使其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组 长:刘小平

成 员:余小平卢剑峰 吴晓英

篇3:浅析施工企业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

1 成品资金管理的目的

成品资金主要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待售的产成品和自制半成品所占用的资金。对于成品资金的管理也可以说是对存货的管理, 企业留置成品资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经营需要。此外, 对成品资金的管理还充分考虑了价格方面, 由于整批购买相对于零购买要优惠得多。但是在对成品资金进行管理的时候应该注意, 如果库存的成品过多, 那么势必会造成各项开支随之增加, 比如说仓储费用、保险费用、维护费用以及管理者的工资费用等。由此可见, 企业对于成品资金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控制成品储存的水平, 在将存货功能所起到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的基础上, 尽可能降低存货的成本, 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根本目标。

2 成品资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成品资金管理工作虽然目前已经被企业管理者给予了高度重视, 但是由于企业发展过程中对成品资金管理造成影响的因素较多。因此,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对资金活动的各个环节缺乏有效监控。目前, 在我国诸多国有企业中, 都存在对资金活动的各个环节缺乏有效监控的问题。从而导致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出现擅自挪用、占用资金, 甚至侵吞国有资产的现象发生。虽然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到了企业领导人的重视, 同时也设置一些必要的监督职能, 相应的监督制度也不计其数, 但是在企业实际运营当中, 由于多种原因的限制, 导致其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此外,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决策, 正确的决策必然也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约束机制。但是,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 决策也都是个人说了算, 从而导致资金的流向与控制出现脱节, 企业资金入不敷出, 经营也仅仅是依靠借新还旧来维持, 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对资金活动的各个环节缺乏有效监控还体现在很多企业的领导人对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财务状况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相关的财务人员也没有尽到份内的职责, 只是按照领导的意图来对财务进行管理, 从而使企业的财务监督成为形式, 发挥不到实际作用。

3 成品资金管理工作问题的解决措施

为了能够将成品资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 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 并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合理选择解决措施, 管理人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成品资金进行管理。

3.1 探索多种监督方式, 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随着企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 企业成品资金管理工作在不同阶段也必然会出现不同的要求。为了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对成品资金的有效管理, 管理人员就要在现有监督方式的基础上, 不断探索新的监督方式, 以此来提高成品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防止企业资产流失。此外, 还应该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尽可能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和职能, 使其不仅能够实现对财务会计信息和企业经营业绩的审计和监督, 而且还能够对企业规章制度和相应的决策进行设计和监督, 从而对资金的使用达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的效果, 保证企业在成品资金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工作都能够严格按照相应的程度来进行。

3.2 利用计算机技术推进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

就我国目前企业成品管理工作的现状来看, 仅仅能够实现财务管理一体化, 却不能够将财务管理和企业业务完美结合起来, 不能充分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然而, 随着我国计算机科技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 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推进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已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因此, 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在充分了解企业实际运营情况的基础上, 积极引进和开发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并将其充分运用到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中, 逐步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 以此来为企业成品资金的预算、结算以及监控等工作提供充分的保障, 从而实现企业成品资金管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高效化, 提高企业成品资金的使用效率。

3.3 选择合理的流动资金管理模式

资金管理集权和分权的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成品资金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通常来说, 如果集权程度过高, 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下属公司发展的积极性, 在资金上过分依赖集团公司, 影响资金的周转速度, 并且缺乏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如果集权程度过低, 造成资金分散、资金使用率降低、沉淀资金增加、资金使用成本上升等问题。因此, 任何集团公司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控制资金管理的集权程度, 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流动资金管理式。

4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竞争力不断增加, 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也成为了企业领导人员高度重视的一项重大课题。成品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需要, 对成品资金科学合理的利用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的重要途径。企业管理者应该根据企业成品资金以及实的发展情况, 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 加强对品资金的监督工作, 确保资金的完整和安全, 以达到提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企业运营资金的管理工作也逐渐得到了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成品资金主要是指从产品完工检验合格入库开始, 到销售取得货款或结算货款结束, 这一阶段所占用的流动资金。成品资金在企业的财务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由此可见, 加强成品资金管理, 对企业提高自身资金的使用效益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对成品资金管理的目的进行介绍, 并且就我国目前企业成品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从而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以此来从根本上使企业实现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成品资金,管理,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史淑慧, 王军胜.加强流动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J].河南税务, 2000 (03) .

[2]李晓菊, 孟威.加强结余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J].会计之友, 2010 (02) .

[3]桂玉敏.加强流动资金管理,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 (03) .

[4]李万进.企业流动资金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J].现代商业, 2009 (12) .

篇4:加强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客观必然性

首先,财务的本质确立了资金的中心地位。财务的本质是货币关系,它普遍存在于社会经济关系中,它决定了财务管理首先是资金的管理。通过一定的货币关系和各种不同的资金来源以筹集经营资金,既要在数量上保证企业对资金的合理需求,又要实现资金结构的优化,使定量的资金长期处于高效流转的状态,并根据市场的动态,随机调整资金运动,使货币资金运动与物资运动保持同步,以确保企业再生产的顺利实现。因此,资金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是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

其次,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有企业面临双重依赖关系。长期计划经济模式,使我们习惯于依赖国家无偿资金供给,重经营轻效益、财务收支两条线,缺钱时向上反映,要求国家补充流动资金,从而掩盖了企业内部资金管理上的问题。而市场经济则要求企业必须按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依靠市场发展自己,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的一切业务,一切经营活动无不表现为资金的运用,资金的耗费和资金的循环,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和经营的必要条件。这就迫使企业以资金管理为核心,广辟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流动资金比率,让有限的资金得到合理运用,进一步研究资金运用与生产经营过程的关系,使企业资金运用和生产经营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避免因资金缺乏或资金运用不当而使企业陷入困境。

二、企业集团对于财务资金集中管理的需求

针对目前财务资金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一些企业集团在强化资金的集中管理、加强财务监督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并且已经认识到了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积极规避财务风险对于企业集团的重要性。

对于企业集团来说,无论是集团总部本身还是处于不同层次的成员公司,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理财目标,即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因为公司是出资人的公司,公司的目标就是出资人的利益目标即股东财富最大化。尽管集团总部复杂的组织结构中又复杂多样的利益主体,且不同的利益主体有不同的利益目标,但无论各利益主体之间发生什么样的利益冲突,其他利益主体(包括经营者、债权人、劳动者等)的利益最终都要服从于出资人的利益。因此,满足出资人需要,服从出资人利益,实现出资人财富(股东财富)最大化,就成为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了这个目标就必须采取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而目前我国众多企业集团中存在着财权多层次分割的过度分散与失控、信息不能及时充分共享、利益互不兼容的多级法人治理结构、成员企业目标的逆向选择、竞争力低下等问题,这与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悖。因此,企业集团必须拓展财务集中管理的思路,使企业集团内部信息共享,从而提高集团整体利益以及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集团惟有充分发挥其规模效益才有生存的价值和发展的可能。而企业集团能否发挥其规模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状况和资金管理水平。资金有效、均衡的流动是资金管理的目标。但企业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如经济周期、金融市场状态、企业组织形式的经营状态等,特别是企业集团由于业务的多样性、地域的差异性、组织结构和产权结构的复杂性,都使资金的流动变得更加难以准确预测和控制,因而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更关注资金的流动。

一些企业通过实行资金集中管理,改变了资金分散的局面,实现了集团(总)公司内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有效监控,对下属单位做到了“你的钱,我看着你花”。通过建立适应本企业发展的资金管理集中模式,将集团公司的二级单位在银行开设的众多账户一律取消,企业内外的各项结算业务均通过集团内部的一个部门统一办理,实行一个“漏斗”进出,并且达到了对下属单位每项经营业务资金的出入的有效监管,减少了银行风险,营造了新型的银企关系。

企业的资金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工作。在当前形势下,有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变现能力,努力促使资金加速周转。为适应这个新趋势,并针对目前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企业集团就应该选择运用一套适应本集团自身情况和发展要求的资金管理模式。

篇5:浅析施工企业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

【按】为加强对项目资金的跟踪监管问效,确保项目资金发挥应有效益,由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薛昌斗同志牵头,县委办、县政府办、县审计局、县财政局、县监察局、县项目办等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项目资金的管理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予以印发,供领导参阅。

管好用好各项专项资金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切实改变我县贫困落后面貌,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我县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对改善县乡财政状况,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管理使用专项资金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带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甚至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如何规范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已成为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项目资金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申报程序、立项和实施不规范,缺乏透明度,部分项目立项时缺乏科学、系统的论证,出现重复建设

对项目考察论证不够严密,甚至不顾客观实际,争项目、争资金,没有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还有一些项目虽然勉强立项,但缺乏整体效应,投资数额小,又不能与其它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存在“撒胡椒面”的现象,最终导致项目资金使用质量不高,效益差。同一项目有来自不同渠道的资金,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重复和交叉,造成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一些项目和资金分配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各渠道下达的资金难以捆绑整合使用,责任不清、效应不高、投资效益不佳。同时,资金使用状况没有真正公示,群众无从监督。

(二)项目建设“四制”落实不到位

1、部分项目责任主体不明确。项目的实施基本上是成立临时指挥部和项目办公室,人员从部门选派,责任人一般由县级政府领导担任,项目完成后就被撤销,其法律责任主体不明确,容易产生短期行为,导致了使用资金的随意性和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

2、部分项目业主在设计、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审核单位的选择上重关系、轻实际工

作能力,造成工作被动。主要体现在部分项目设计深度不够,项目建设“三边”(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现象突出;在工程施工上主要存在部分工程监理不具备相应资格,业务素质低,工作不负责任,有的甚至与施工单位串通损害业主利益;部分招标代理制定的招标文件不严谨,给工程合同的签订、工程价款的决算留下隐患,有的招标代理不具备起码的职业道德,甚至出现既为业主编制工程标底又为投标施工单位编制投标预算的“既吃甲方、又拿乙方”现象。

3、工程招投标不规范。部分项目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串通,操纵工程招投标,通过肢解工程,以人定标,将一个两三百万元的工程分解成四、五个标段招标,让利害关系人人人有份。工程转包、业主指定分包现象也较为突出。有的工程项目不进行招投标,由实施单位直接发包,还有的项目从设计、概算、施工到竣工验收均为同一单位自行实施。

4、工程施工合同执行不严格。有的合同违背招标文件和施工单位的投标文件;有的在施工过程中多次签订补充协议,使施工单位低价中标,高价决算。部分建设单位将项目工程决算直接委托社会中介组织审核,逃避国家审计的监督。

(三)项目资金管理有待加强,违纪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1、滞留欠拨、超拨项目资金。部分资金管理部门未能及时足额拨付项目实施单位,影响项目的实施。而有的项目根本未实施,就拨付大量的项目资金;有的超规模、超进度多拨项目资金,造成项目资金流失。

2、置换项目资金。一种情况是项目申报单位领到专项资金后,不按规定组织实施,随意改变资金用途,以专项资金置换其他已投入的资金。另一种情况是专项资金“戴帽”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在中小项目资金审批过程中表现较为突出。

3、挤占挪用,雁过拔毛。少数部门以各种名义扣拨专项资金,层层截留,级级揩油,最后用于具体项目上的资金大打折扣。有的专项资金主管部门将资金下拨后,又想尽千方百计从下面捞回一部分。一是采取有偿服务,以服务费的名义从项目申报单位按一定比例收回部分资金归己所用。二是以提供物资抵项目资金,赚取高于市场价格的差价。三是主管部门以培训、开会、赞助等名义向项目申报单位摊派收费、间接地“掠夺”下拨的国家专项资金。

4、虚假发票报销。从近几年部分资金报帐的情况来看,项目实施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缺乏真实性、合法性。有的项目资金就是一份油料发票或是在税务部门开据一张总发票,没有真实可信的原始依据。有的虚列工程量、虚列工程项目或以虚构劳务用工名册套取务工费等。

(四)工程验收不严格

项目建设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其质量控制的环节很多、要求很高。很多项目的管理,都是“先搭台,后唱戏”,大都是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临时组建“项目指挥部”或者“项目领导小组”进行管理、验收。而临时组建的项目班子,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班子的负责人多由单位的行政负责人担任,在项目决策、概预算审查和施工管理方面都缺乏足够的专业经验。项目竣工验收时,抽调的工程项目竣工验收人员均为“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人员,没有引进具备相应资质的专职机构及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也没有专门的检测仪器,仅凭验收人员肉眼和感觉是很难把住工程质量关的。

(五)项目资金效益不高

部分项目实施单位以骗取国家项目资金为目的,资金到手后,不按计划实施项目;有的项目建成后,未达到设计能力,有的甚至长期闲置未投入使用。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认识上的偏差。重争取项目,轻前期准备工作;重上级资金到位,轻配套资金落实;重安排投资,轻监督管理。少数干部认为专项资金是公款,只要公用,不装私囊,就没有问题。

(二)制度不完善,缺乏操作性。现有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分类性的管理办法较多,规范性管理办法很少,原则性的条款较多,细则性的规定较少,缺乏可操作性,有些管理办法明显滞后,制约了专项资金的管理水平。

(三)监管职能缺位。各项专项资金应接受财政、审计、纪检、项目主管等部门的监管,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多头监管,责权划分不明确,部门配合不协调,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现象,监督难以形成合力;专项资金透明度低,缺乏完善的举报系统,社会公众舆论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管作用;事前监管严重缺乏,主要表现在对项目立项过程监管、工程开工前执行“招投标、监理、合同管理、项目法人制”情况的监管淡化、甚至缺位;监督部门缺乏专业监督人员和手段,对项目的内部监督不到位。“外行监督内行”,不能实行有效监督,监督停留在程序和形式上,在招投标等领域甚至为腐败分子充当了保护伞和挡箭牌。专项资金的监管线长、监管面广,就目前财政、审计等经济监督部门和执法部门的监督手段而言,已很难满足对专项资金的监督需要。

(四)配套资金难以到位。由于地方财政困难,难以落实配套资金和项目前期费用,项目前期费用挤占项目资金,使项目难以按进度和设计全面完成。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县政府成立项目资金监督管理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监管小组),由县主管财政的副县长任组长,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发展和改革局、建设局、移民局、农业局、林业局、教育局、水利局、畜牧局、扶贫办、民宗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监管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研究制定各项制度和操作规程。监管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主要做好政府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立项批复、初步设计批复、招投标管理、合同审核、工程审价审计、内控制度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应成立项目资金监督网,由纪委、监察局、审计局、检察院、财政局等单位建立项目资金监督网,定期召开联席会,建立健全联席制度,不定期地开展检查监督。

(二)高度重视项目前期规划工作。项目前期规划工作,是项目建设成功的关键。一是要按照国家和省对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来安排项目建设内容,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搞好项目立项前的调研和评估论证。二是要坚持对涉农项目实行集中连片,规模开发,避免项目资金分散,出现“撒胡椒面”的现象。三是要严格执行项目计划。计划一经批复,应严格按照计划施工,不得擅自调整,项目建设内容确需调整的,要及时履行报批手续。四是实行专项资金项目公示制度。对专项资金立项扶持的项目,县主管部门要利用相关媒体或项目实施区公共场所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三)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的拨付严格遵照“按计划、按预算、按基本建设程序、按工程进度”的原则办理。特别应加大对民营企业专项资金投入的监管,防止项目资金流失。

(四)建立政府投资项目财务监理委派制度。对项目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项目,从财政、审计、纪检等部门抽调懂工程管理和财务管理的专业人员作为项目建设资金管理的财务监理,并与县政府项目资金监督管理领导小组签订目标责任状,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由财务监理定期提供财务监理报告,工程进度款的支付须根据工程进度报告、发票和资金使用申报表并经财务监理审核签字,才能作为拨款的依据。对项目建设单位不按规定使用资金的,财务监理应及时报告财政部门,停止拨付项目资金、限期整改或中止项目执行、收回项目资金。单项工程投资总额在50万元以上的项目,竣工决算必须由县审计局国家建设项目审计中心实施造价审计,以审计结论作为工程结算的依据。

(五)严格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坚持“问责”与“问效”并重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对项目实施及资金落实情况加强监管,实行跟踪问效。充分发挥监督合力,结合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强化审计监督;联合纪检、监察等部门及公检法等机关严肃法纪监督。严格责任追究,严肃查处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中的违纪违规行为,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作用,合力打造优质高效的“阳光工程”、优质工程、民心工程和廉洁工程。由于勘察、设计单位工作深度不够或玩忽职守等原因引起的重大设计变更,勘察、设计单位应承担相应的责任,经监理、代建、建设等各方共同确认,分清责任后扣减相应勘察、设计费用。

篇6:浅析施工企业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

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讲:“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深入基层,调查了解贫困地、贫困人口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什么,才能使扶贫工作做到更好。因此,基层财政工作人员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求真务实的品格、真抓实干的作风,真正深入到每个贫困乡、每一个贫困村、深入到许许多多贫困户家中去,去调查了解其有没有饭吃,有没有水喝,有没有通路,有没有通电,有没有基本的医疗、教育条件等等诸如此类的直接影响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做好这些工作没有一种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不行,必须动真情、做实事,为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要建立完善财政扶贫管理机制。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是否有效,是衡量财政扶贫工作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财政部门在扶贫工作中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加强对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这就要求我们对财政扶贫资金运行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诸如资金的分配、使用对象的确定、使用方向的选择、监督机制的完善等,都要做出科学的比较和分析,确保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1.科学分配,确保财政扶贫资金及时到位。为了避免资金分配的随意性,要使扶贫资金用到最需要的贫困地区。财政扶贫资金是农民的救命钱,要及时拨付到位,绝不允许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去截留、挤占、挪用。要加强资金管理,规范运作,专款专用,杜绝一切超范围使用扶贫资金现象的发生。

2.完善机制,规范管理,提高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一是要严格按照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设立专户,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资金的拨付由扶贫部门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提出具体意见后,由财政部门结合扶贫部门意见按进度拨付。对挤占、挪用、改变项目计划的,财政拒绝划拨,杜绝一切扶贫资金不合理开支现象。二是扶贫资金使用要坚持最大效益原则,发挥扶贫资金的引导功能,充分调动农户自身投入为导向,信贷、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体系。使扶贫资金不能“撒胡椒面”,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良种引进、基地建设,“龙头”培植和信息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上。所有渠道下达的扶贫资金都要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的原则捆绑使用,确保扶贫资金发挥最佳效益。三是创新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机制。在组织实施上,要抓大户带规模,抓基地促生产,抓“龙头”促销售。通过实行科学规划、资金倾斜、科技指导、流通联结、领导帮扶等措施,抓示范,培植一批种养加工专业大户和专业村社,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形成一批脱贫致富的扶贫典型,带动产业化扶贫的健康发展。四是政府要强化服务职能。要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通过政策引导、帮助规划提供服务来解决农户迫切需要解决的信息、资金、技术、市场等问题,着力为扶贫项目的实施创造优良环境。要建立好产业化扶贫的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体系,保障扶贫项目的顺利实施。五是强化监督意识,却保资金落实。为确保扶贫资金落实到位,发挥效益,财政、审计部门要组织扶贫资金专项检查,针对存在问题及时纠正,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对实施的项目和资金全面的推行公示公告制,建立监督员制度,使“民心工程”成为融洽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纽带和桥梁,促进农村稳定和经济发展。

三要注重新产品和能源开发。扶贫资金在投入使用过程中,要加强“输血”,解决贫困人口眼前的困难,为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不能仅偏重“输血”,“输血”不是扶贫的目的,相反会造成搭配对象的自卑和依赖心理。因此,以“造血”为主,输之必要“输血”。而且要偏重“造血”功能,开发新产品和资源,发展二三产业,让扶贫资金真正成为启动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要坚持“治标”、“治本”相结合。贫穷、落后只是贫困地区的表象,而生产的根源是不同的。因此,扶贫时要用“治标”的方法发展“短、平、快”的经济项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贫困人口基本的生产、生活状况,切实把握好扶贫资金解决温饱的目标。同时,又要从根本上着眼,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制裁是长远的“治本”之策。只有“标本兼治”,扶贫工作才能收到好的效益。

五要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具有地域性和不稳定性。自然环境条件直接制约农业生产效率。因此,扶贫资金投放的项目和方向,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其投放的顺序也要遵循这些规律,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扶持那些能尽快发挥到最大效益的项目,是有效的扶贫资金发挥到最大的使用效益,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得到提高。

六要坚持有偿投入和无偿投入相结合。扶贫资金的使用,既要考虑的贫困地区的自我积累能力较弱,效益较低的实际情况,对一些整体效果、全局利益好的项目,应无偿扶持,这样有利于增强贫困地区致富的基础,增加其发展的后劲。同时,对经济效益较好、具有偿还能力的贫困乡、村、户所用的扶贫资金,则采用市场运作方式,要求偿还,这对于扶贫投资主体和被扶贫对象,都有很大的压力;正是由于压力的存在,保证了借贷双方都要不惜余力的地加强对“造血”项目的科学论证和反复筛选,有效地推动贫困地区的“造血”项目建设。

篇7:整合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摘要: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但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分散现象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的发挥。因此,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非常必要。有利于逐步规范政府支农资金投向,合理有效配置公共财政资源,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利于促进政府及其部门转变职能,克服“缺位”和“越位”现象,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支农资金的整体合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财政支农 资金整合 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中央立足于经济发展全局,在宏观调控中加强了农业这一薄弱环节,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制定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各级政府逐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但随着支农工作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存在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的发挥。因此,完善支农资金管理,整合支农资金,在当前财政支农管理工作中显得非常重要。

一、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体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资金供需矛盾突出 由于历史欠账的原因,对农业资金投入的巨大要求与财政资源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社会

保障等方面所需资金还有相当的缺口。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业财政支出用于农业行政事业运转费用的比重大体维持在70%左右,用于农业生产性建设的专项资金较少,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加剧了资金供需矛盾。此外,在现行的财政体制下,地方财力的不足,使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特别是县级财政支农支出水分较大,存在“空转”、虚列农业支出的情况,虚增财政支农支出。

2、资金管理分散,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从现行的管理模式来看,目前政府用于“三农”方面的资金普遍存在着多头管理、部门利益和资金分散的问题,致使同一类项目多个部门管理,多头投入,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现象较为严重。这种多头管理的运行机制,造成了支农资金来源渠道多、管理环节多、实施主体多、介入的层次和领域多,项目和资金的投放分散,无法形成合力。加之管理权限交叉,在众多流程环节中又形成许多消耗和损失浪费,财政资金应有的乘数效应和导向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3、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监督机制不健全,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存在项目只注重申报项目,下达计划指标,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管理,极易出现挤占、挪用资金现象。此外,受财政支农资金使用范围广、层级复杂的管理体制、监督检查者的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财政支农资金监督乏力,监管不到位,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4、预算管理弱化,管理不规范

存在预算因人为因素而未经法定程序进行调整、变更,出现一年预算要预算一年的现象。部门对项目资金进行分配、调整的随意性,导致资金无法及时足额到位,影响了财政资金导向作用的发挥,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必要性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支农资金的整体合力,着力解决目前农业、农村发展中和农民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转变和履行政府职能。整合支农资金,把各种渠道和各部门管理的支农资金适当集中起来,围绕农业农村发展主题,按照政府职责,突出财政支持重点,既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克服公共财政“缺位”和“越位”现象,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整合支农资金不仅有利于加强资金监管力度,最大限度地避免支农资金的损失浪费,确保支农资金运行的规范、安全;而且通过对有限的资金进行适当地集中打捆。投向重点发展领域和环节,有利于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三、完善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几点建议

1、健全制度,完善机构

2006年财政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为规范支农资金整合提供了明确的政策要求。财政部门要按照资金分配规范、使用范围明晰、管理监督严格、职责效能统一的要求,对现行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制度进行清理,修订和完善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办法,各项管理制度要相互衔接,避免互相矛盾抵触和彼此交叉重叠,为支农资金整合消除制度上的障碍。

支农资金整合涉及部门多,难度大,情况复杂,敏感性强,要加强对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专门的机构,协调解决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明确落实各相关部门单位的责任,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形成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为支农资金整合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一是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增加政府对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逐步形成稳定的支农资金来源。二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三是抓紧落实中央新开辟的支农资金投入渠道。认真落实国家调整后的耕地占用税政策,将新增耕地占用税收重点用于“三农”;将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中按规定用于农业土地开发整理的资金,要全部投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用于建设标准农田;从征收的水资源费、水利建设基金、森林植被恢复费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四是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

2、优化支出结构,突出支持重点

农业投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公共产品,又有准公共产品的提供。按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要求,财政支农资金应主要用于解决农村发展过程中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合理界定财政支农的支出范围,坚持公共财政原则,明确支农支出重点,做到“不缺位”,“不越位”,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具体地说一是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主要用于支持农业生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二是支持

农村抗灾救灾。主要用于农业防灾减灾、病虫害防治和农村灾歉救助;三是扶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主要用于农村水土保持等生态资源的建设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四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用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五是扶持农村发展。主要用于支持农村公益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

3、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支农资金运行各个环节的监督力度。改革和完善项目立项管理,推行项目招投标制、公告制、专家评审制等制度,建立项目库制度;规范资金分配办法,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强金财工程建设,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县级报账等管理措施,强化资金运行监管。进一步完善监督体系,资金分配使用前、中、后的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重点监督相结合;农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与管理部门的专业监督相结合;职能部门的专业监督与社会舆论监督相结合,使支农资金的配置和使用合理、高效。

4、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完善奖惩机制。

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是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对财政支农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的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价。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统一规范的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管理办法,对绩效明显的支农资金,通过整合扩大资金规模,加大支持力度;对绩效不好的专项资金,通过整合予以归并或者取消,重新确定支持对象和支持方式。逐步建立规范的绩效评估制度,把绩效评估结果作为支农资金整合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新的使用新的起点》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作者:周克军 李东升.《整合支农资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财政与财务》.2006.10期

篇8:浅析施工企业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收购资金,加强管理,提高效益

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制的不断推进, 粮食购销市场主题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为稳定粮食市场, 促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中储粮总公司直属企业不断改变经营方式, 拓宽经营渠道, 有效发挥了粮食经营主题作用。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加强收购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执行国家宏观调控主阵地的直属库, 为实现中储粮总公司“两个确保”、“三个维护”做大做强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必须不断规范企业财务管理行为, 有效降低粮食收购信贷资金的使用成本,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收购资金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

中储粮面临的粮食收购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总公司确定了“完善体系, 推进产业集群化, 加强基础建设, 建立中储粮内部有效衔接, 高效运行的收储、物流、加工、营销网络体系”的发展目标, 把粮食收购作为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推动粮食收购进入一个新层次。粮食收购工作承担着强农、惠农的重要使命, 成为维护粮食市场稳定, 维护农民利益的主要手段。国家开展了大规模政策性收购, 宏观调控力度加大, 并有可能常态化, 使市场供需、价格发生新的变化。农产品产量近几年持续增长, 物流量增加, 收购资金流量大幅增大, 管理难度增加, 这些因素给收购资金管理提出了新课题。

中储粮收购有五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轮入收购与贸易收购并举, 收购粮食性质类别多样, 调节市场作用显著。二是储备收购轮入存储后, 间隔轮出时间较长, 购入售出比较效益短期内难以确定。三是政策性收购计划下达与调控目标密切相关, 计划的不确定性给资金管理带来了不确定性。四是收购时间集中, 资金使用集中, 收购任务艰巨。五是收购点多、面广, 向农民直接收购、向经营商收购、委托收购等, 收购形式多样, 资金管理复杂。

二、收购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中储粮直属企业的收购资金主要有政策性和非政策性两类, 如轮换收购资金、最低价收购资金和贸易购销资金等。各种资金性质及规模不一, 管理方法及重点各有不同, 这就影响到资金的安全管理及有效使用。

1. 拨付时间和拨付额度与资本成本之间的矛盾

一是在资金拨付过程中, 企业办理时间自己决定, 而银行办理时间受流程控制及计划报请等因素影响, 时间难以把握, 不能到账即用, 从拨款票据送至银行到实际能提用资金, 一般需要两至三天, 甚至更长。如托市收购期间, 贷款企业为保证资金按时足额供应, 提前拨付资金。增加了资金滞留时间, 直接影响资金成本增加。另外, 实际情况与预测有差异, 造成资金拨付额度超过实际收购资金, 一旦收购量大幅下降, 就会造成资金在收购企业过多滞留, 通知退回需要时日, 资金成本随之增加。二是在执行托市收购等政策性任务中, 既要及时足额拨付资金保证收购, 还要做到适量拨付资金, 增强资金利用效率, 节约成本。把握不好就容易出现核定过严, 造成售粮人卖粮得不到现款, 或核定过松, 造成资金滞留沉淀, 形成罗顿发展的两种极端。

2. 筹措渠道和方式与资金成本之间的矛盾

一是资金筹措渠道窄、方式少。农发行只对直属库的政策性业务提供贷款, 不提供商品粮贷款。二是实效性和便利性查。如资金管理中心借贷, 需提前一个月申报, 并有流程审批等限制、经营时机瞬变, 较难提前预计并申报资金需求, 当实际需要时, 往往有不能及时取得。在正常渠道无法取得资金的情况下, 企业往往预留部分入账资金, 暂不归还贷款, 这样不但增加了资金存量成本, 还会导致使用资金不规范, 增加规避风险。

3. 现代化管理手段运用和资金管理之间的矛盾

一是直属库各项业务迅速发展和账户资金流信息传递滞后, 准确及时性不足。当前, 直属库各项业务规模不断发展, 收购网络扩张迅速, 无论固有轮换业务, 还是扩大贸易经营以及执行最低价收购等政策性任务, 资金流量大, 流转频繁, 要求能及时准确资金流转信息, 以加强管理。因条件限制, 银行无法直接提供网银等信息和的传递业务, 直属库职能通过人工取单或电话咨询方式从基本开户银行获取资金信息, 直接影响到资金安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如最低价拍卖确认后批发市场的来款, 因没有直观的查询渠道, 若未能及时获取来款信息并归还贷款, 导致资金成本增加。二是内部管理机制及信息和建设看, 总公司目前大力推进内部控制、预算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 但在实际执行中, 受客观条件和人员因素限制, 内控工作与预算管理、精细化管理和信息化系统建设结合不够紧密顺畅;业务信息系统触点建设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形势多样的业务需求, 无法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如收购环节数量及资金的管理等。

三、加强收购资金管控的有效措施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业务拓展,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算账”业务, 而是逐步演化为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主线和手段。财务管理边界延伸, 与企业其他业务联系日趋紧密。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资金管控, 发挥资金的重要职能。

1. 完善收购资金管理办法, 层层健全内控机制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收购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心之一。抓好收购资金的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必须严细工作流程, 健全内控机制。

(1) 贯彻执行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的规定

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 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是防止粮食收购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重要措施。在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中要逐步建立互信互利的银企关系。粮食企业作为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的践行者, 要确保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并应主动接受农发行的监督, 而农发行在监督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的同时, 积极支持粮食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只有通过粮食企业和农发行银企联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 才能真正实现收购资金封闭运行, 达到库贷挂钩。

(2) 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收购资金管理, 必须要建立切实有效的内控机制。要结合直属库及代储库实际, 认真制定《收购资金管理办法》。明确直属库和代储库之间收购资金贷款、拨付、使用、结算程序, 明确直属库驻库员的责任和具体管理措施。实行收购资金岗位责任制。根据直属库、代储库和业务岗位的职责权限, 确保办理收购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要建立内部稽核制度。采取领导审批与财务科长审核相结合的方法。对库存现金实行每周一次定期稽核。齐齐哈尔直属库根据辖区近百个代储库点, 数百万吨粮的实际情况, 今年抽调专业人员, 成立了五个监管巡视工作小组, 配备专车, 深入代储库, 抓好包括收购资金定期稽核在内的全面监管工作, 保证了收购资金专款专用, 避免了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

(3) 开展收购资金内部审计

收购资金从贷款到使用, 经历了资金管理、分配、使用多个环节, 必须注重检查这些环节的真实性与合规性, 并且注重检查与评价其效益。当前, 各直属库还没有设置内部独立审计机构, 审计与财会合署办公, 一套人马, 两项工作。对收购资金的审计, 重点在收购资金拨付到各代储库点后。要结合库点收购进度, 跟踪审计收购资金使用情况。通过审查收购票据、抽查现金库存、核对银行账簿, 监控收购资金的使用过程和使用效果, 切实加强直属库对收购资金的有效监管。

2. 细化监管手段, 狠抓三个关健环节的管理

粮食收购资金管理的重点是资金投放、资金使用、资金结算三个环节。各环节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加强收购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关键要把好“三关”。

(1) 严格执行“收购资金报账制”, 把好资金投放关

粮食收购资金投放的额度, 直接关系到资金的使用效益。收购资金不足, 直接影响到收购进度;收购资金投放过多, 又会造成资金闲置, 银行利息增加。因此, 实行收购资金流量控制, 是加强收购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齐齐哈尔直属库在实践中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模式:在收购开秤前, 根据收购计划认真测算收购资金, 向银行申请贷款, 做到一次申请, 多次放贷。根据各代储库测算收购资金需求情况, 从严核定收购铺底资金额度, 发放收购铺底资金, 然后根据各代储库每天向直属库统计上报的收购进度情况及有直属库驻库员签字的收购资金申请表拨付收购资金, 每次拨付三天的收购资金, 力求做到准确, 既保证收购资金的供应, 又避免收购资金的闲置或供应不足现象发生。根据收购进度, 及时办理后续贷款, 防止因收购结算脱节, 给农民打白条子现象的发生。

(2) 严格执行“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的规定”, 把好资金使用关

收购资金管理过程要做到严格执行“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的规定”等各项资金管理制度, 强化企业财务监督。一是在运行方式上实行“三专”管理办法。即对收购资金的管理, 实行专账、专户、专人管理。从制度上、心理上防止随意挤占挪用资金的行为。二是在现金管理上, 严密落实好相关手续制度, 坚决做到取送款安全, 防止资金被盗、被抢和各种违纪问题的发生。三是合理调度资金, 减少货币资金存量。四是结付粮款做到日结日清, 按时将剩余粮款存入银行。五是在日常资金管理上, 坚持收一斤粮, 贷一斤粮款, 不准虚购套贷。六是坚持“经办人申请, 财务人员审核, 法人代表签批”的审批程序, 把好资金支出关, 不准先支后批。七是坚决杜绝收购资金的体外循环, 防止代储企业故意挤占挪用, 做假帐, 以及个别经办人员个人的挪用、侵占、贪污等现象发生, 确保企业收购资金使用安全。

(3) 严格执行“收购资金管理办法”, 把好资金清算关

搞好收购资金清算是避免收购资金沉淀在收储库点, 增加贷款成本的关键。一是要做好与收储库点的清算。每一个批次的粮食收购结束后, 要及时做好与收储库点的清算。各收购库点如有剩余粮款要及时将粮款返回直属库, 做到事毕账清。坚决杜绝将粮款挪用或滞留在代储库帐户上, 增加资金使用成本。二是要做好与银行的清算。每一批次粮食收购结束后, 直属库财务部门要结合仓储部门和监管处的收购核查验收情况, 认真全面清算粮款, 及时归还银行贷款, 最大程度的降低资金使用成本。2013年4月末, 我们齐齐哈尔直属库辖区临储玉米收购结束时, 56个收储库点共结余收购资金800万元, 如果不及时结算, 一天就要向银行支付利息1180.00元, 我们根据及时向各代储库发出通知, 在收购截止期后第一天, 全部收回结余资金, 避免了结余资金回收时间拖长, 贷款利息增加等问题的发生。

3. 建立网点, 使用先进的结算工具

直接收购提高了粮食收购能力, 为掌控“一手粮”源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给收购资金带来了一定安全隐患, 解决收购资金安全管理是财务工作面临比较棘手的问题。直接收购业务日益增加, 收购资金的日用量少则几十万, 多则上百万, 收购资金安全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 必须充分利用多种支付手段, 减少现金流量, 确保资金安全。在龙江银行开设辅助账户, 并开通网上银行业务, 方便企业自主查询和调配使用收购资金。一是通过网银账户取款 (通过网银账户将资金转到POS机上, 通过卡对卡支付收购款, 不见现款) 或直接对外支付售粮户粮款, 不受上下班或节假日时间限制。二是不需要接触实物现金, 款项结余仍存在对公账户或卡上, 有利于资金的安全管理。三是在单位不出门就可直接对外支付资金, 增强实效性, 节省时间。四是实际操作中, 重点把握内控措施要执行到位, 密钥分开保管, 交叉审核, 确保支付不出现差错。

4. 用足用活收购费用包干政策

根据以往年度托市收购经验, 直属企业托市收购数量越多, 收购费用的规模效益越明显, 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结余。根据总公司现行要求, 结余部分不能作为直属企业利润反映。因此, 因地制宜, 将托市收购铺底收购资金利息、统一购置收购器具、托市粮验收费用等纳入收购费用开支范畴, 充分用足用活收购费用包干政策, 有利于节约收购资金, 提高效益。

5. 以人为本, 培养、造就高素质的财务业务人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财会队伍是搞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石。财会、业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执业能力的高低决定一个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 也是确保收购资金安全、高效运作的重要保证。当前, 随着直属库业务量的增大, 库点的不断增多, 直属库财务业务人员的工作范围已经不仅仅是直属库库内的业务, 而是要面对整个辖区的管理。这对直属库财务人员来说, 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只有不断的坚持学习和切实提高业务素质, 才能适应日益繁重的财务管理工作要求, 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有的地方代储库领导不重视财务核算工作, 让财务人员身兼多职, 没有精力抓好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这对收购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已经构成潜在的风险。

加强收购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当务之急是要以人为本, 培养、造就高素质的财务业务人才。一是要加强财会人员的思想教育。教育财会人员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严守工作纪律。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把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作为从事会计职业的基本准则。在思想上树立风险意识, 在行为上坚持谨慎性原则。具体要树立八大理念, 即树立经济效益最大化理念、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理念、树立责任成本控制和部门协调合作理念、树立资金与时间价值理念、树立现金流量管理理念、树立风险管理理念、树立财务公关理念、树立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理念。二是要加强财会人员的继续教育。要加强直属库财务、业务人员和各代储库财务、业务人员的培训。通过集中培训、岗前培训、以会代训等办法提高执业能力, 使之适应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要求。三是要在保持财会人员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实行财会人员定期交流, 轮岗制度, 增强财会队伍的整体功能与活力, 确保财会人员更好地发挥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职能作用。要适当提高财会人员待遇, 避免人才流失, 稳定财会队伍。必要时可面向社会聘用、吸纳优秀财会人才, 以点带面提升财会队伍整体素质, 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

上一篇:哈密瓜100字作文下一篇: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人群运动中心血管风险的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