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活力

2024-05-07

教育活力(精选十篇)

教育活力 篇1

一、“活力说”的新突破

“激情与活力”能改变课堂吗?能促进区域教育的发展吗?答案是肯定的。李生滨局长认为:人的因素是最具决定性的, 有激情才会有专业自信。如果校长和教师都有了激情, 校园和课堂能没有激情吗?把教育人的激情与活力调动起来, 有了教育人的激情, 教育才会真正有活力, 真正成为有道德的教育。”

“活力说”, 是大连本土教育家冷冉在改革开放之初对学校管理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他在“学校管理运行机制活力说”中指出:总结50年代前期一些较好的中、小学的办学经验时, 得出结论是“那些进步快, 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不过三五年的时间, 就能形成比较完备的管理和教学体制。这样的学校一般的都具有如下几种能力:第一, 靠自身生长的能力;第二, 同化力;第三, 向心的能力……学校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机体。如果找不到学校内部的自生能力, 就很难出现一个全面欣欣向荣的局面。”

西岗区以省级课题《冷冉教育思想创新应用研究》为依托继承和发扬冷冉先生关于学校教育管理的思想, 构建我区关于学校教育管理新理论, 突破了以往仅从教育管理机制方面研究激发教师活力与激情的局限, 构建包括管理机制、培训模式、评价机制、人文环境创设、师德建设等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体系, 创新性地激发了教师的职业激情与活力, 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创新发展了活力观。建立人文化管理机制, 实施针对教师实际需要的业务培训,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创设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与文化环境, 激活校长、教师、学生发展的内驱力, 激情与活力在西岗这片教育沃上尽情的释放着。

二、氛围:激情与活力的平台

经过几年的积淀, 西岗区校长队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搭建一个什么样的平台?让校长们最大化地释放自己的能量呢?

李生滨局长认为:一块没有燃烧的煤扔到火堆里。很快就会燃烧;反之, 一块燃烧着的煤扔到没有燃烧的煤堆里很快也会熄灭。我就是要助燃‘这堆火’, 营造一个让校长乐于‘发光、发热’的氛围。“片区+校群”, 管理模式的创新, 每月的校长月立会就是为校长们创建的一个“发光、发热”的氛围。

“片区+校群”搭建的共享平台, 形成片区校长合作共同体, 发挥了名校长的辐射作用, 在这个燃烧的氛围下, 各个学校化学校的自主为“片”和“群”的自主, 各校的校长也在这个氛围下尽情释放着自己的能量。校长月立会制度为每位校长提供思想交流, 释放活力的平台。校长们在这里将自己对教育思想的理解与思考, 对区域发展的畅想, 外出学习的体会, 学校经验的总结一一在这个舞台上展示、学习、分享, 每个人就象一块燃烧着的煤扔进了一堆正在燃烧的火堆里, 这堆火烧得更旺。

三、多元策略:唤醒教师的激情与活力

“教师队伍不应是平庸乏力的一潭死水, 因为教育是激情和爱的事业。只有唤醒教师的生命激情, 才会在平凡的教育教学中生发出无限的教育智慧。教师要用激情和爱心, 感染、熏陶自己的学生。”这是新教师入职培训时, 李生滨局长说过的一段话。实行全体教师参与的“过三关”考试及“案例分析式教研活动”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们主动学习、主动研究的热情被唤醒。

构建教师“嵌入式系统型”培训模式, 实现主体、内容、形式以及资源的多元化, 并恰当嵌入活力激发因子, 引导教师自主规划、主动发展的专业成长之路。邀请全国著名教育教学专家、特级教师进行讲座及现场指导, 选派部分教师去日本、美国、新加坡参训, 在新加坡、香港、上海、北京、南京等地建立教师培训基地, 教师年培训专项经费增至1000万元, 人均5000元, 全区专任教师参训率达50%, 多元培训引领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构建西岗区培养班主任幸福感工程。设立“关怀机制”, 激发班主任的专业情意;深化学习机制, 提升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实施“微笑工程”, 提高班主任的师德修养;构建专业化框架, 助推班主任的专业化成长。

建立学校、片区、区域三级特色教师队伍, 形成“培养与选拔、培训与使用、提升个人与他人三联动”机制, 以特色促发展, 为个性化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专业提高的定位, 多元培训模式的创立, 特殊激励机制的创设, 这一切都唤醒了教师激情与活力, 他们也成为西岗教育内涵发展的强大的动力。

四、活力小班: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活力小班是西岗区小班化教育的标志性品牌。西岗区的小班化教育将德、智、体、美有机融合, 形成了“5+1”教育模式, 即“微笑每一个、健康每一个、智慧每一个、创新每一个、高尚每一个”的教育愿景和“关注每一个”的教育策略。努力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进步、让每一位老师都成长、让每一个学校都发展的教育目标。

活力小班的课堂研究在李生滨局长亲自主持的两个国家级课题《中小学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小班环境中高效学习行动的研究》的引领下, 经历了由着重研究教到研究学的两个过程, 教师从“会教”到“善教”, 学生从“会学”到“好学。“唤醒活力, 关注细节、彰显个性、着力高效”是提炼的小班化高效课堂的四个基本特征。

2013年李生滨局长又提出了关于学习者课堂的基本理念即“还教于学、还学于生、还生于人。”“三还”立足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关涉学生的需要, 唤醒学习者主体学生的活力, 学生要为自己学习, 为兴趣学习,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成长的规律。“三还”进一步为活力小班课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上这种课, 不仅让我们感到学习不在是枯燥的、乏味的, 而是快乐的, 而且大大提高了我们对学习的兴趣, 更让我们真正吸收了更多的知识。所以, “逆向课堂”效率高, 效果好, 是我们喜爱的课堂!”“从这学期开始学校改变了教学模式, 采用了“逆向课堂”这一新的教学理念。作为家长最担心孩子的是每天面对电脑看微课程, 无疑让原本已近视的眼睛雪上加霜, 但是当我看到老师们精心制作的第一课微课后便释然了。在时间上, 到目前为止我所看到的微课时间基本上都控制在五、六分钟左右;知识点清晰明确并有例证, 在做题过程中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还可以回炉重温, 加深记忆。这一做法更能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 为今后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高兴的是儿子爱学习了。”“经过老师们一段时间的细心指导, 现在的课堂, 由学生们来梳理知识, 学生们来汇报收获, 学生们来反馈质疑, 学生们来出题批改……在逆向课堂”上, 教师们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 学生们是学习的主人翁。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们更爱学了, 也更会学了”这是红岩小学构建学习者课堂、进行逆向教学研究半年后学生家长与教师对这一新教学方式的反响。区域的小班化活力课堂正在从知识课堂到智能课堂, 再到生命课堂的巨大转变。

五、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

请看以下三组镜头:

第一, 在大同小学的教学楼, 有一间特别的办公室, 说它特别, 是因为在这里“办公”的不是老师, 而是学生家长。每周二下午, 在这个名为“同心”教育议事会的工作站, 议事会理事家长代表便在这里接听着家长的热线电话, 收发邮件, 在QQ群上与家长互动、记录整理来自家长的各种关切。

第二, 家长们早晨便走进校园, 参观了校园文化及军事实物博览馆, 校园的文化建设令家长赞叹不已。接着, 家长又进课堂, 与自己的孩子同上课, 近距离地接触孩子和老师, 聆听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 感受课堂上激情四射的智慧火花。课堂上, 教师们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开展合作学习, 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有趣。家长们听得比孩子们还认真, 他们时而挥动着手中的笔仔细记下老师上课的内容;时而用相机记录上课的掠影;时而情不自禁地为老师和孩子们的精彩表现而露出微笑……间操时间, 家长还观摩一年级小朋友的班班有歌声的汇报演出, 孩子们精彩的、自信的演唱, 使家长感受到孩子在九三校园中的幸福与快乐。课后, 家长还与班主任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班主任介绍了班级情况以及孩子们的在校表现, 与家长一起交流教育孩子心得。最后, 家长还认真填写了《家长意见反馈表》。

第三,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心愿, 越来越多的家长关心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近日, 香二小学召开了构建“互助共享型”共同体, 以“和合”文化促家校合作的教育议事会。会上, 孟校长先宣读了学校工作计划, 随后家长围绕计划中的议题:“学校办学理念及校训”、“学校办学特色”、“家校结合的方法与途径”、“英语特色的内容与途径”、“学业负担现状”进行讨论。家长畅所欲言、献计献策, 共同为孩子的灿烂人生和学校的美好发展提出宝贵意见。相信, 只要家校社鼎力合作、风雨同舟, 一定会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香二小学教育议事会活动的报道。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双流教育 篇2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双流教育

伴随着双流经济的腾飞,双流教育特别是经过近10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1995年高质量完成“两基”历史任务为标志,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跨越.1998年被评为全国“扫盲工作先进地区”和“‘两基’工作先进县”,2001年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殊荣.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四川省情 英文刊名:SICHUAN PROVINCIAL CONDITIONS 年,卷(期):2002 “”(6) 分类号:F2 关键词: 

为教育注入活力 篇3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个学生在每堂课上都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得快乐、学出意义,是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规范有趣

在美术教学中遵循的“规范下的有趣,有趣中的规范”,用到语文教学中同样适用。语文教学首先应该讲究规范,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采用规范的普通话,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但语文教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最博大精深的,咬文嚼字的同时应让学生感受到汉字带来的无穷魅力。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教师在授课中,还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生动幽默的话,这样可以调节教学节奏,活跃课堂气氛,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相信规范与有趣相结合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也是最有效的课堂。

二、学会倾听

“听”也是四大语文基本能力之一。其实,从宋代开始,就已经开始流行 “听书”的娱乐方式了。你看,通过听书,可以获取语言信息,传递情感体验;领略世间万象,神游文学殿堂;于方寸天地间听出大千世界,于只言片语中感受喜怒哀乐。精彩的说书者往往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而痴迷的听书者则常被感染的如醉如痴,情不自已。如此说来,这倾听里面不就有了语言、文化、文学三个层面的熏陶吗?而当年收音机里吸引我们的奥秘也正在此啊!王尚文教授精辟地指出:“听,是语文学习的精髓,当我们聚焦课堂时,却发现现状不容乐观。”的确如此,在我们的课堂里,学生如果不能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会给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传播带来极大的阻碍,而有些学生成绩的下降就是由于课堂中不会倾听,不愿倾听造成的。倾听是一种品质,是一种素养。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培养学生倾听的本领和习惯尤其重要,。“当你读书时,别人不听你是什么感觉?想要别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得尊重别人。”在课堂中,让孩子们把这两句话牢记在心,时时实践,将有效课堂进行到底。

三、创建和谐

和谐,一个独具时代意义的字眼,是社会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如何创建和谐的课堂,关键是要把微笑、鼓励、竞争带进课堂,看、听、学、思、练融合在一起,让课堂从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变为师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经验重组、释放活力、展示成长的空间。和谐能创造美,这种美包括很多含义:学习语言文字的美,融洽相处的美,道德品质的美。如果语文教学最终能让学生感受到人生光辉的沐浴;如果语文老师能引导学生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这就是真正美妙的语文,幸福的语文,和谐的语文。

四、回归简单

就像对教师的穿着要求一样,我们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朴素简单。“我们要以简驭繁,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简单语文的实质是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去做,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回归语文本质,将那些事倍功半的教学活动全部省去,那些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东西应摒弃,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对话、合作交流、书声琅琅、情意浓浓的世界。语文教学提倡“少做题,多读书”。 读书是最重要的,要激发兴趣,培养习惯。阅读能力是读来的,读才能得“文”,才能知道遣词造句的奥妙。感受祖国语言的美,感受表达形式的美。这不正是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吗?最近听过特级教师薛法根上的《燕子》一课,深刻地感受到简单在语文中的重要,薛法根老师上课没有花里胡哨的课件,一支粉笔,一本语文书,一些简单而朴实的语言却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所有的听课老师一起跟着薛法根老师徜徉在中国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精妙,而老师适时的引导,精彩的朗读,幽默的语言都是吸引学生认真倾听,热烈探讨的动力,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很扎实,一堂课上下来,不光学生收获多多,我们这些听课老师更是受益匪浅。看来要追求简单的课堂也是很不容易的呀,教师一定要丰富自身的内涵,有了扎实的教学功底才能将简单的语文教学之路走得越来越宽。最后引用崔峦老师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教育活力 篇4

一、社区教育有哪些资源可供整合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教育者对社区教育的理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社区教育工作者一般都是从教育的其它学段转过来的, 真正对社区教育有研究、有经验尤其是直接经验、有心得者不是很多, 而这样就容易束缚自身的思维, 将自己对资源的理解总束缚在原来的理解当中。因此, 回答上述问题, 首先要建立对社区教育的全面理解。笔者以为关键有三:其一,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这意味着社区教育要放到终身教育的视野下理解;其二, 社区教育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意味着社区教育具有明显的社会特征, 即社会性;其三, 社区教育具有多元性。这种多元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与教学对象的层次性上, 因此, 只有面向不同的受教育群体并提供合适的教育, 才能真正有所得。

具备了这样的宏观理解, 再去寻找可供整合的社区教育资源, 会发现思路开阔了许多。原来看似与教育没有关系的事物, 恰恰正可以成为社区教育可供整合的资源。例如, 以人际关系为纽带的具有相同性质的工作或工作者之间的联系, 就应当成为社区教育的资源。笔者所在的国家级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 有着多个行业, 同一行业之间的联系成为社区教育所关注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建筑行业的信息整合、玩具制造行业的信息收集, 等等。又如, 借助于现代社交手段的工作群的建立, 就成为让身处不同地域但工作性质类似的社区成员之间形成了一个交流圈。在此过程中, 笔者所在的社区教育中心还高度重视非物质层面的教育资源的整合。比如, 笔者对社区内一些成功人士的工作经验、工作态度、工作精神等进行了分类与整理, 形成了一套并不空洞的励志教育资料, 这样的教育资料无论是在社区教育的活动中, 还是在与我区内义务教育学校或与我社区教育中心有联系的职业学校的相关活动中, 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种类似于当事人现身说法, 既有事实支撑、又有理论提升的资料包, 正是对无形的精神教育资源整合的结果。

二、社区教育如何对资源进行整合

在我们的已有实践中, 一些资源的整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也有一些资源的整合所取得的效果与预期的有所不一致。总结经验与不足, 可以发现要想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 关键还是要做好这样几个工作:

一是社区教育者要做学习者。关于这一点, 上述第一点已经有所论述。需要强调的是, 只有将自己置于一个学习者的地位, 才有可能让自己的视角伸到社会教育的各个角落去。只要具有了学习者、资源整合者的意识, 那就能够丰富社区教育的内涵。

二是社区教育者要做有心人。坦率地说, 社区教育没有一般学校所具有的升学压力, 考核压力也想对较松。因此从人性的角度出发, 社区教育者往往容易形成一种相对懈怠的工作状态。而要改变这一状态, 让自己全身心地向往到社区教育中去, 关键就在于将自己变成一个有心于社区教育的人, 在生活中多思考哪些资源可以成为自己所从事的社区教育的资源。事实证明, 有了资源整合者的意识, 才有可能发现资源。

三是社区教育者要做聪明人。这里所说的聪明人, 指的是在资源整合中能够表现出智慧的人。为了挖掘、整合现有教育资源, 将社区教育的功能发挥到最大, 笔者及所在社区教育中心的其他一班人, 在发现了不同的教育资源之后, 总是会努力思考:这些资源如何整合才能将教育效益发挥到最大?在这样的问题指引下, 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三、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前瞻思考

基于已有的实践展望明天的社区教育, 笔者以为资源整合是一个重要工作。因为社会发展赋予了政府多重责任, 其不可能无微不至地关心到社区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在政府提供宏观指导与支持的前提下, 社区教育者发挥自身的作用, 努力发掘、整合各类教育资源, 以让社区教育能够成为一个面向社区全体成员、面向所有人需要的教育中心, 是社区教育自身所要努力的方向。

为学前教育注入充沛的活力 篇5

在去年举行的亚洲北京教育论坛的闭幕式上,美国的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海克尔教授在他的演讲中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论点:世界各国都应当调整教育的投入结构,将投入的重点转向学前教育。他从经济学的角度指出,现在,各国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最少,但学前教育却是各级各类教育中效益最高的教育,因为婴幼儿阶段对人的一生发展影响最大。

当代中国的学前教育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历史阶段,全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识逐步加深,学前教育总体规模稳步发展,教学研究不断推进。

与此同时,我国学前教育界的思想也空前活跃。学前教育领域传播着多种教育理论、观点,多种经验、做法,进行着多种改革的实验。

在广泛学习、借鉴和探讨的基础上,一些关于学前教育的重要观点取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比如:追求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整体发展,学前教育虽是非义务教育,但应当是全员教育,要努力体现社会公平,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不仅与小学要密切衔接而且要与基础教育的其他阶段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初始阶段;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观,转变传统的单向灌输性的教育模式,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及其成长的自发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使其内在的潜能和活力得以恰如其分的激发;树立促进孩子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从将幼儿的发展等同于智力发展的错误倾向,转向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幼儿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以及幼儿主动性、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责任感等的培养;倡导教学做合一的教育途径,将以往教、学、做割裂的传统教学方法整合起来,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在做中学;强调整体化的.课程设计,把项目活动作为幼儿学习的过程,为幼儿设计的课程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注重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幼儿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社会与家长应当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重视幼儿园的环境建设,环境是幼儿园的第三位老师,幼儿教育由复杂的互动关系构成,也只有环境中各个因素的参与,才是许多互动关系实现的关键。

这些学前教育观念,积聚了中外教育家的理论精华,秉承了传统教育中的优秀因子,又紧密结合现实,结合国情,富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

国内外幼儿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的传播,正在冲击着原有的传统理念,冲击着传统的教育实践和评价,对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必将有助于消除幼教工作者面临的前进中的困惑,推动我国学前教育向着科学化、开放化、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从而使海克尔认为是效益最高的学前教育园地,展现充沛的生机与活力。(陶西平)

从教育孙辈中感受活力 篇6

寓教于郊游中

前年暑假,我带小外孙女去乡下采风,途中一条浅浅的小河挡住我们的路。小外孙女满以为我会背她过河,可我并没有理她,而是搬来石块在小河里搭起桥来。小外孙女见状也来帮忙。我见目的达到,便开始给她讲些做人的道理。没想到采风归来后,小外孙女就写了一篇题为《小石桥》的作文:“这小石桥呀,既是为自己搭的,也是为别人搭的。做人就是要多为别人着想,与人方便,才能与已方便呀!”读后,作为外公,你说我能不高兴吗?

今年六一节,我们一家人陪小外孙女去郊游,偶遇一棵百年老槐树。我们手拉手围着老槐树转圈圈,我又不失时机地提醒她:“孩子,别忘了看看那些盘根错节、裸露在外的树根哟!”回家后,小外孙女就写出一篇题为《根》的作文,结尾这样写道:“树离不开根,而根又离不开给它输送水分和养料的土壤。人就好比树,也离不开知识的土壤,不然,没有知识的人,就跟树一样再大也会枯死。”我一惊,欣喜小外孙女对人生又有了更丰富的认识。

足球场上谈人生

周末的一个早晨,我带着孙子进行我们的“老节目”——踢足球。孙子虚晃一招,巧妙地突破了我的防线一脚射门。没等我表扬,他忽地问我一句:“爷爷,我们下周班会要讨论人生,你说什么是人生呢?”孙子的问题让我大吃一惊,没想到现在的小学生都讨论这样的“大问题”。我想这可要好好发挥一下,可憋了满肚子的话又不知从何说起,放眼足球场,灵感一下来了,一场形象生动的人生教育课就此展开——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足球赛。你和我是运动员,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把脚下的球踢进对方的球门。”孙子一咧嘴:“哎呀,爷爷!就这么简单,我一听就懂了。”我笑着说:“孩子,听起来容易,可真要做起来就难了……”“为什么?”见孙子的兴趣来了,我有意反问他:“你要怎样才能冲破我的层层防守,把球踢进球门呢?”“那还用说,高超的球技,灵活的战术,顽强的意志呗!”孙子如同一个足球解说员一样顺溜地说了一通。我点点头说:“讲得很对!那么这些素质又是从何而来呢?”孙子沉思片刻回答说:“来自平时的勤奋学习、对足球锲而不舍的追求和知难而上的精神。”我心头一热:“孩子,爷爷今天突然发现你长大了,真的很高兴。不过爷爷再问你,勤奋的学习,锲而不舍的追求,知难而上的精神,对你和我来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吗?”孙子一愣,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既然如此,你又应该如何去做呢?”我追问一句。孙子一咬牙,使尽全身的力量来了个射门:“爷爷,我明白了。从今往后无论干啥,您就看我的吧!”望着孙子生龙活虎的背影,我欣慰地笑了……

体验教育让学校焕发生命活力 篇7

一、主要做法

第一, 以校园文化为“魂”, 开发校本课程, 改革课程设置。学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在“开齐上足上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 围绕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志”开发校本课程《志达天下》, 并编写与之配套的校本教材六册, 作为学生必修课, 将校园文化有机融入学校课程建设之中。注重课程辅助活动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 一二年级分散安排, 注重普及, 夯实基础, 以激发学生兴趣为重点;中高年级集中安排, 注重提高, 自主选课, 走班教学, 以培养学生特长为重点。学校开发了《少儿拉丁》等25门校本课程, 涉及校园文化类1门, 学科拓展类6门, 体育类5门, 科技类3门, 艺术类10门, 为学生参与体验学习搭建了广阔舞台。

第二, 以学生体验为“心”, 创新课堂教学。我们通过认真探索, 反复实践, 初步形成“五体验”课堂教学模式:激趣引入, 准备体验;自主探索, 初步体验;合作交流, 充分体验;应用拓展, 深入体验;评价反思, 综合体验。各学科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 分别构建起符合学科、学生年段和课型特点的课堂教学结构。总结提炼出动手操作、模拟真实、问题讨论、师生换位、开放活动、走出课堂、游戏活动、文字渲染、声音烘托、图形再现等“体验学习10法”, 以及提供表现平台, 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开放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给予参与时空,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方法灵活多样, 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回归学生生活, 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开展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回顾建构过程, 让学生在反思中体验等“体验教学策略7条”, 大大增强了体验学习效果, 促进了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制定体验课堂教学“四四”维度 (四摸、四导、四评、四练) 评价标准, 促进教师追求“卓越课堂”。充分发挥“六大功能室”作用, 做到时间固定、场地保证、指导到位、考核落实,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在探究中创新, 获得全面发展。

第三, 以综合实践课程为“台”, 努力拓展活动空间。利用电视晨会、班队会、经典诵读、新闻播报、少先队讲坛等多种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定期举办“桂溪之春”艺术节、“桂溪之夏”科技节、“桂溪之秋”体育节、“桂溪之冬”读书节等系列活动, 充实了“2+2”项目, 落实了“1+5”行动计划, 让学生在体验中生动活泼、健康快乐地成长。创建校外爱心活动基地、环保实习基地、体育活动基地、才艺展示基地、传统教育基地、科技创新基地等11个校外实践基地, 利用双休日、传统节日和寒暑假, 走进社会, 参与实践, 获得发展。

第四, 以学生整体发展为“向”, 积极探索评价改革。学校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种、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坚持过程与结果、单项与综合、个体与集体“三并重”评价原则。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内容有课堂评价、学业成绩、优秀作品、荣誉奖状、教师寄语、家长评价等, 全面记录学生成长历程, 让学生看到进步、增强自信。坚持每月一次“优秀学习小组”和“合作标兵”评选, 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第五, 以学校联动为“绳”, 全面推进区域辐射。充分利用远程资源、师资优势、先进理念, 辐射县内外农村学校。近两年, 通过调研指导、互动交流、联合教研、对口帮扶、送课下乡、专题研讨、教学观摩、培训讲座等形式, 全面展示我校体验教学理念和课程改革成果, 辐射35所学校、1500多位教师, 有力推进区域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初步成效

我校将实施体验教学与“卓越课堂”建设有机融合, 促进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一体化发展。一是学生在体验中进步。近两年, 学生在县级以上获奖673人次, 其中在全国、市科技创新大赛和科技模型大赛获奖38人次。中学教师普遍评价我校毕业学生“在课堂上兴趣浓厚、操作认真、探究主动、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家长和社会广泛认可。二是教师在课改中成长。近三年, 学校教师经验论文在县级以上发表、交流、获奖126篇, 参加各类竞赛获奖85人次, 参加学科基本功竞赛获市县等级奖19人次, 参加课堂教学竞赛获市县等级奖15人次。三是学校在改革中发展。学校先后荣获县级“教研工作先进集体”、“新课程改革先进集体”等称号, 在2011、2012年度学校综合督导评估中获全县同类学校第一名。

教育开放活动让学校发展充满活力 篇8

教育开放改善家校关系

长期以来, 因为各种原因, 无论是正规的行风评议, 还是茶余饭后的社会议论, 在人们的交谈中对于教育系统的工作已多有诟病。尤其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优质教育的渴盼情绪的高涨, 加之少数学校和教师时有一些问题出现, 导致人们对教育系统, 特别是对学校和对教师工作的强烈不满, 似乎一提到中小学教育, 就只能是打骂学生、乱收费和私自办班补课、家教家养等等。“教育是神圣的”“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这些本是对教育讴歌的语言, 似乎都成了反讽的口号。面对社会与学校、与教师、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的情形, 教育管理工作者都会感到不安, 都会不住地思考并设法寻求到解决的途径。

客观地说, 教育工作, 尤其是学校教师的工作, 仍然是各种职业中最为清贫、最为辛苦的一种工作。据有关资料表明, 许多师范院校的毕业生, 对毕业后的出路选择, 已将“教师”职业定位在“其次”。他们大都会优先考虑考研深造、报考公务员、报考“村官”, 应聘大企业、大公司或到大城市去独自“闯荡”, 几乎是以上这些路子行不通了, 才会考虑去做中小学教师, 去搞教育工作。这其实仍然说明了一个严峻的现实:我国基础教育仍相对落后, 作为教育工作者 (特别是一线教师) 在社会中的地位仍然不高, 他们仍属“弱势群体”;教育职业对优秀人才仍然还没有太大的“诱惑力”。

但是, 作为教师, 你辛苦, 你付出, 社会、家长却并不尽然知晓。到头来, 人们也并“不买你的账”;你若稍有疏忽和失误, 学生、家长和社会就会一股脑地对你进行指责和批评。于是, 学校与社会间、教师与学生间、教师与家长间就形成了很不和谐的、甚至很不正常的关系, 既不利于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 更不利于孩子、教师、学校的健康进步。

我认为, 要改变这种局面, “沟通”是首要的任务, 就是要把学校大门打开, 把家长和关注教育的人们请进学校, 让他们了解学校的工作不易, 了解教师的教学之辛苦。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与家长的关系, 这几者的关系, 只有通过真诚的沟通, 真正地增进了相互的了解, 方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我们尝试的实践证明, 教育开放活动就是增进沟通的一个好载体。

教育开放重塑教育形象

自去年起, 我们将每学期开学后的第二个月份, 作为全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开放活动月”。要求全区中心校以上的学校, 都要在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 在这个月份中选定一周, 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开放活动周。开放的内容为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 包括教师的备课、讲课、辅导, 主题班会, 教研活动, 团队活动等等。

开放活动中, 家长看到每名教师每天都要批改两个班一百多名学生的作业, 还要参加备课活动, 还得辅导学生自习。小学教师在放学时间都不得早走, 还得帮学生整队, 安全送交学生, 一些女教师, 孩子尚小, 教师自己在教室内讲课, 孩子就在室外独自玩耍。有家长在教育开放活动留言册上写道:“将心比心, 教师的孩子也是孩子;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 是人;那么无私地去爱别人的孩子, 真是神!———以前我们对教育工作了解得太少太肤浅了。真的感谢老师!你们太伟大了!”看到这些留言, 我们无不动容动情。

这就是开放的作用。学校的工作, 教师的工作, 让家长让社会都会全然了解, 赢得了他们的理解与信任, 即便有点客观上的不足, 有谁还会不依不饶、百般指责呢?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就是首先让人民了解教育, 理解教育, 唯有如此, 也才可能赢得人民和全社会对教育和对教师的无限尊重和全力支持。教育的良好形象, 也就由此被树立了起来。教育也才可能成为是真正的神圣职业和阳光下最灿烂的事业。

教育开放激励整体进步

中国有句俗话“家丑不可外扬”。已长期养成封闭习惯的中小学校, 突然被要求向社会开放, 有的校长还真的一时接受不了。他们最多的时候就是用上边的这句俗语来抵制教育教学开放活动。

其实, 世界上的人, 没有完人;世界上的事, 也不会十全十美。正是因为如此, 更需要打破封闭, 通过沟通来换得理解。许多事情的规律是:同样是不够理想的结果, 但是如果是你亲自见证了过程而得出的结果, 你接受起来就会更为心平气和一些。

每所学校的工作, 千头万绪, 过程动态, 充满变异与辛苦;即便如此, 往往结果 (培养的学生和学生的成绩等等) 与家长和社会的愿望相差甚远, 要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困难可想而知。更何况, 每一个百姓、每一个学生家长都属于“人民”, 即使你们学校升学率为百分之九十九, 也可能会有“人民”不满意。怎么办?让家长、让学生进入学校, “见证”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让每位家长都能心平气和地接受当前教育的现实, 这肯定是个上策。关键是看校长们是否能认识到这一点, 是否有勇气敢于“开放”学校。

其实, 教育教学开放所产生的作用不仅仅在社会和家长一侧对教育教学的“了解”, 更在于学校内部, 尤其是对教师、对教职员工这个层面的“激励”。

上学年, 全区首次教育开放周刚一开始, 就有市政府的领导给我打电话, 详细询问关于我区教育教学开放活动的情况。事后得知, 该市领导的一名老同学本与领导久为棋友, 每次对弈, 如不尽兴绝不收场。近日忽一反常态, 稍娱便归。再三追问其由, 原来学校按区里要求在搞教育教学开放活动, 该领导之老同学说, 偌大年纪, 不愿在家长们面前丢人, 要早早回家准备明天的教学呢!

荀子有言, 君子性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校长们不妨一学此招, 借教育教学开放活动, 激发教职员工工作热情, 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和完善教育教学常规, 创新工作, 创新教育与教学, 逐步建立起系统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保障体系, 从而促进学生、教师、学校整体进步, 特色发展, 何乐而不为?

营造和谐师生关系激发教育教学活力 篇9

一、真正尊重学生

教师对学生具有绝对的权威, 学生对教师必须服从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师生之间应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平等和谐的关系.

尊重学生,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 真正平等地对待他们.《数学课程标准》的最主要任务, 就是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在互动、合作、自主中探求知识, 学习知识, 掌握知识, 健康地成长, 从而成为一个幸福且有用的人.如果我们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看, 对他们充满慈爱之心、宽容之心、忍耐之心, 允许他们犯错误, 给他们留有充分的“自觉”余地, 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帮助, 宽待他们的种种弱点, 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他们处在抑制状态下的主体意识, 激发起他们沉睡的主体力量.

尊重学生, 还要尽可能地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我们不能因为学生暂时的不觉悟、不开窍就丧失信心, 不闻不问, 批评、埋怨, 而应去积极引导、感化他们.因为, 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 他们在个人的禀赋、气质、举止、爱好等方面的发展都是不一样的, 尊重他们的个性, 就是尊重他们在发展上的这种客观差异.

尊重学生, 还应该虚心接受学生的批评.面对学生的批评, 我们要首先摒弃陈旧的教师观, 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 谨慎地审视自己, 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 用真诚的心接受学生的批评, 与学生共同发展.

二、真诚赞美学生

正如阳光、甘露是花儿生长所必不可少的, 赞美如同阳光一样给学生以温暖, 似甘露一样给学生以滋润.赞美具有一种不可估量的推动力量.

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 每个学生仿佛都是为了得到欣赏而来到人世间的.教育实践表明:学生的一己之见得到教师赞许, 一技之长得到肯定, 一个正义的行为得到支持, 一次意外的失误得到宽容……都可以增强学生自信、自爱、自尊的信念, 化成一股动力, 促成学生自觉、积极的发展.

赞美是春风, 让人感动和温暖;赞美是激励, 它能充分体现学生心中的美好憧憬和理想.赞美有时会起到点石成金之功效.所以教师既要学会欣赏学生, 又要掌握赞美的技巧, 不可滥用赞美语言.对于“优秀生”, 不要让赞美在他们面前变得廉价;对于“后进生”, 不要让赞美在他们面前变得吝啬.对优秀生可长敲警钟, 对后进生可多一点“偏爱”因此, 对学生的赞美应该是实事求是的而不是夸张的;是真诚的而不是虚伪的;是由衷得体的, 而不是虚情附会的.

三、乐于亲近学生

育人必先交心.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 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可敬的长者, 若在课余, 教师又能成为学生心目中可以信赖的朋友, 那么, 这样的教师一定会深受学生的爱戴, “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 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和学生打成一片, 与学生建立起真诚的友谊, 用平易近人、善解人意的风格去帮助学生填平“代沟”, 让学生产生“自己人效应”, 使他们敢于走近你, 乐于接近你, 愿意向你倾注心声, 从而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 教师还可以通过和学生的沟通, 洞察学生的变化和发展, 探求其心灵深处, 在潜移默化中育人.

四、勇于讨教学生

随着时代的变迁,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课堂教学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他们可以从非课堂渠道掌握大量知识信息, 加之他们的精力充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强, 善于发现问题, 很多时候教师在现代知识的掌握上不再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这样就要求教师端正认识, 摆正位置, 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坛上走下来, 勇于且善意地向学生讨教.这样, 既给学生创造了让他们走近教师, 增进师生友情的机会, 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又让学生拥有了自信, 更加激励他们不断获取新知识, 从而在班内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同时, 教师也获取了一些教学以外的知识, 丰富了自己的大脑, 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也为以后能更好组织教学提供了条件.

教育活力 篇10

一、激起学习心向

人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活动 (包括中枢的心理活动和外显的行为) , 是联结主体与环境的一个特殊的中介环节。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活动的需要与动力应当是首要的。为此, 教学伊始, 教师应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 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如本人在教8A unit6 Natural disasters Grammar过去进行时, 制作了一个课件, 通过运用动画Flash的形式, 展示了学生进行的各项课外活动, 如打排球、踢足球、跑步等。本人强调了过去的时间状语, 否则容易和现在进行时混淆。学生们看到了这些精彩的画面之后兴致勃勃, 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T: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at time芽What was...doing at 5:00yesterday afternoon芽S1:I was playing football at 5:00yesterday afternoon.S2:I was running at that time.

在本课中本人运用了形象情境, 形象情境即利用图片、动画等结合文字、声音, 主要通过刺激学生的视听觉而达到教学目的, 包括挂图、直观教具、录像、电影、投影、幻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形式。在讲解过去进行时这个动作性比较强的时态的时候, 形象情境具有其他情境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 图表、动画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 学生感受强, 印象深, 也可以使单一的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这一间接手段而变得更丰富多彩;另一方面, 形象情境不受课堂时空所限, 可大大提高课堂信息容量。学生处于直观感知的情境中, 对实体物质具有亲和感, 结合其自身已有的感性认识, 促发求知、探索的情绪, 充分调动了多种感官并用。在活动中学生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二、加深知识理解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若基于英语课堂容量大的特点,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直观、形象、生动的功效, 一方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视听并用, 拓宽信息传播渠道, 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另一方面, 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 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英语知识。如在牛津初中英语Starter音标教学中, 本人做了如下的尝试:T:Let’s learn how to read[∫][t∫][s][z][j]...Look at the screen.The first one is[∫].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 carefully and read after the tape. (教师依次向学生展示每个音的发音部位的剖面图, 动态地演示口型和舌位的变化过程, 边配合标准的发音, 学生模仿。) T:You read the sound very well.Now please look at the next one.Watch carefully and read after the tape.在本课中本人利用了多媒体教学, 形式灵活, 教学活动生动形象,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语音教学中, 多媒体课件可以以更直观有效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每个音素动态或静态的发音部位的剖面图, 学生可以准确地了解发音的部位, 避免了传统课堂上教师反复示范、口耳相传, 而学生一遍又一遍的模仿仍找不准发音部位的难题。化虚为实、化繁为简,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这一课的重难点。

现代教育技术的恰当运用, 使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加深了其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使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得到较好的激发,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发展思维能力

英语学科的知识具有新异性、应用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英语教学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人身临其境, 获得相应的效果, 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培育学生思维品质, 提高学生记忆效果, 优化学生智能结构。现代教育技术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在7B unit3 Reading中本人运用了视频录像, 创设了逼真的语言交际环境。T:Now let’s watch the play. (教师播放无声视频, 学生理解内容) T:Can you tell me whether each of the sentences is true or false芽 (屏幕上出现8个句子, 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完成, 后让学生抢答。) T: (让学生理解剧本, 在理解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 T:Now I’ll give you five minutes to prepare.Each group tries to act out the play according to the play. (学生四人一组开始模仿表演, 在表演中还体现了很多创新的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在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优化学生智能结构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比拟的。值得注意的是, 在教学中教师应恰当地选择和使用媒体素材, 把其放在最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最能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思维方向、引导学生的思维进程上, 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思维品质的最优化和教学的高效度。

四、建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应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学习情境的创建者。鉴于此,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凭借现代教育技术, 特别是多媒体系统的大容量输出信息功能及人机交互功能创设问题情境, 诱导学生把一系列相关的单元内容或语言现象串联起来, 进而培养学生用联系的方法认识所学知识的能力, 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现代教育技术在专项复习中效果尤其突出。如本人在复习初中阶段的八种时态时, 先让学生用英语写出它们的基本结构 (个别学生在黑板上写, 其他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 , 然后本人在大屏幕上出示各种时态的正确形式。T:You know the correct forms of each tense.Now Let’s discuss how to use them correctly. (学生分组讨论, 然后教师用PPT让学生快速浏览各种时态的用法、标志词及注意点。) T:Now let’s do some exercises.First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verb in its correct form. (大屏幕上出现多句动词填空, 学生快速答题。5分钟后学生小组之间互助解题, 教师在屏幕上给出正确答案。) 本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进行了大量的有关时态的各项练习, 在有限的时间里大幅度地加强了学生的实践量, 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尤其是把初中各个阶段所学的时态做了归类和整理。实践证明, 现代教育技术既确保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较好地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 又培养了学生从整体上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进而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五、升华道德情感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 教师在施教时必须把握住这一良机, 把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的教育作为课堂设计的首要目标, 不仅向学生传授大纲要求的基本英语知识, 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鉴于此, 教师应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 从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良好的德育情境、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 从而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目的。如在教8A unit4 Wild animals Reading时, 教师可播放录音并要求学生跟读, 然后回答问题:What problems can a giant panda meet in its life芽学生可发挥想象, 如环境污染, 猎人捕捉等。教师可让学生分组讨论, 考虑保护大熊猫的各种方案, 激起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教师可教育学生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又如:在8A unit 6 Natural disasters Reading中, 教师可根据台湾地震的描述, 由远到近, 描述四川的汶川大地震,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把震后灾民的现状, 儿童无辜惨痛的眼神, 一片废墟的家园, 通过投影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感受到心灵深处的震撼;再把中国各地各行各业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的感人事例和灾后重建的图片通过网络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充满了无限的民族自尊心和身为华夏儿女的无限自豪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于英语课堂, 可谓一举多得。教学实践表明, 发挥英语教学的德育功能,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情感, 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上一篇:职业道德弱化下一篇:乳腺癌手术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