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弱化

2024-05-07

职业道德弱化(精选十篇)

职业道德弱化 篇1

关键词: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高校德育,弱化现状

教育以人为本, 围绕学生之本开展实践教学,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学校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之中, 价值引导是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人们很注重可贵品质的塑造, 由此在学校的德育环节中就体现出这一价值诉求。现如今, 教育对德育是极为重视的, 高校德育也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实现人才真正的全面发展, 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要求, 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一、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相关概念阐释

(一) 主体性

主体性是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核心概念。之所以存在主客体, 是由于人们与周围一切可以产生关系的对象而形成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产生了人的相互关系, 体现出人的本质。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具备意义。人的存在、人的特性、人的发展都通过这一关系来得以确立。

现代社会的发展普遍强调个体主体性, 在多元化的社会历史进程中, 人的主体性越发得到凸显。个人的需求和发展, 需要自主决定自己的个体实践。人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人的实践当中。“人的主体性, 概括来说, 就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 基于社会实践活动的人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 学生主体性就是在学习实践活动中, 这里可以理解为高校道德教育环节, 学生体现出来的主体性要求, 个体的需求更加强烈地反应到自己的个性发展之中。

(二) 人格和道德人格

人格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听到, 人格与我们每一个的个人性格息息相关。人格是个人体现自我的存在方式, 是个人的有机整体构成, 体现出自身的独特特性, 并且表现为多样的心理要素适应个体环境的影响, 同时在人们的具体实践和行为中表现出来, 是可以改变的。我国古代把人格和道德联系在一起, 表现为君子为人处世之道。而道德人格是人格在伦理学范畴内理解。道德人格是对个人人格的道德性规定, 具体体现在道德认识和道德品质等层面上, 也就是着重在道德概念上加以约束。

(三)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

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 究其实质是价值观的问题。那么价值观的体现在我们用什么来培养学生和我们如何来运用、如何来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内化为价值观。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具有个人和社会的双重意义。在个人层面上, 是个人人格形成完善的动力, 现代社会人们对个人主体性要求的突出, 使得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成为个人走向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在社会层面上, 因为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贴合实际, 促进具备自主、理性的道德实践个体做出符合社会安定和谐的道德判断, 所以, 对社会公正地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二、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弱化现状分析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道德教育应发展的趋势和归宿。因为就现今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来说, 社会现实为人们提供了进行衡量道德判准的选择和机会, 这一现实也从一定意义上拓宽了道德教育的涵盖范围, 同时也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就是指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 作为主体性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 表达的是一种价值理想和在应然的意义上对道德教育所做的价值追求。”

然而在现实高校德育的实践中, 不难发现存在着很多问题, 不同程度地对高校德育的开展形成影响, 也造成了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弱化现状。首先, 德育课堂的失色为德育开展带来难题。现在德育课堂的教育内容在学生层面造成主观的排斥, 学生普遍认为这些教学内容与自己今后的就业升学的需要相距甚远或者作用甚微, 也就产生了排斥心理;同时德育工作者没有在实践教学内容上激起学生的共鸣, 两方面的惰性自然而然地导致了德育的黯然失色。其次, 传统德育与社会实际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传统德育对于理论知识比较重视, 这也就导致了实践环节的相对缺少。市场经济社会需要个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但现今德育理念相对于社会实际存在一定的滞后, 也就形成了教育培养与社会需要的差距, 这也是存在距离的原因之一。最后, 学生主观认识的不全面也形成了现今现状。道德人格的培养更需要主体认识的内化, 但是现在大多数学生还是被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影响, 学生普遍缺乏创造能力, 从侧面影响了德育的开展。

三、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弱化原因分析

(一) 传统德育的局限性

传统的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要求, 并且传统高校德育的内容是根据德育目标和德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确定的, 同时与社会发展作同步调整。但是不难发现, 即便德育内容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比较详细地涉及了个人和社会的德育内容,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的内容。德育承担的是塑造学生道德人格的重任, 但是高校德育中的许多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距离, 在德育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 使得德育课堂的积极性大打折扣。积极性的缺乏导致教师和学生双方都产生排斥心理, 这样的课堂束缚了学生对主体性的要求, 德育的约束力下降, 高校德育也陷入实效性低的困局,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就理所当然地处于弱化的现状。

(二) 德育理念的滞后性

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力发展并且逐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这一重要社会因素也促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变化。追求个人正当利益、重视个人价值、崇尚科学创新、平等竞争正逐渐成为整个社会发展普遍认同的积极观念。但是, 德育理念在某些方面滞后社会发展。德育理念在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完善, 与经济发展相互结合, 但是局限于德育理念如何为经济发展服务, 而没有体现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要求与德育理念应该如何正确结合, 未充分认识到个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强大的创造能力。如果高校德育不能较好地摆脱教科书式的灌输教育, 那么是无法真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三) 主体认识的被动性

拥有自主意识的人的行为实践是由自身的需求所决定的, 内在的主体意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式。在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中, 尊重和启发学生对主体的认识是重要的。然而在应试教育普遍认可的前提下, 素质教育的不全面, 让学生成为只愿接受“鱼”, 而不愿被“授之以渔”, 主体性认知能力的缺乏, 最终无法实现主体性人格和道德人格的完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往往取决于学生个体的理性、自主的选择和判断, 但是教化培育的作用并没有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 甚少有主动、大胆地进行学习和实践。主体性人格缺乏成为高校学生的一大缺陷, 在大力提倡知识创新的时代, 这样很容易被时代淘汰。

四、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对高校德育发展的必要性

(一) 与时俱进, 科学教育目的

高校学生由于受到新潮流的影响, 往往思维观念、价值观会因此而产生变化。高校学生的个性、人格因为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逐渐受到牵制, 价值观念也容易受到改变, 高校德育现在面临实效性低的尴尬局面, 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排斥, 这也就影响了高校德育的良性发展。循规蹈矩的德育框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德育认知, 过分注重效果的德育模式也无法与高等人才培养接轨。因此, 高校德育的发展应该与时俱进, 融入科学、现代的元素, 在德育原有的价值建构的基础上发挥积极作用。

高校德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价值理性和品德修养, 由此通过实践来激发学生对个体价值的认知。因而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可以在此中间发挥与时俱进的作用, 促进高校德育的发展, 改善实效性低的尴尬局面。法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经济结构的逐渐优化等环境要素要求高校德育必须体现出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敏锐捕捉社会发展趋势的风向的具体优势。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体现出时代性的特征, 主要教育目的和内容是时代发展所需要的, 也是有利于高校德育的开展、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

(二) 心理认同, 改观德育窘境

传统的高校德育的教学方法普遍是采用灌输式教育, 之所以是灌输教育, 是由高校德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律性和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的。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低重要原因在于传统灌输教育方法的局限性,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无法真正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滞后的灌输教育反而会使得学生更为拒斥德育内容。

那么如何来做到让学生认同德育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德育实效性呢?首先, 需要了解到大学生的发展和心理现状, 适当转变传统的灌输方法, 避免学生排斥德育教学;其次, 创新德育教学方法, 可以采用平等交流的对话模式, 这样更加便于学生接受,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获取直接的主体道德认知和感受;最后, 灌输教育的存在是必要的, 但需增强德育灌输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在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参与,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从德育方法和学生心理认同着手, 逐渐改观德育窘境, 实现德育目标。

(三) 以人为本, 培养主体意识

现在的大学课堂渐渐成为老师的主战场, 学生成为受众, 课堂是去了意义, 缺少互动。德育课堂也是这样的情况。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同时学生也是德育效果的判断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够促进德育实现教育目的, 因此, 在德育实践中注重以人为本, 即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求。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成长, 其教育目标就是最终实现个体的独立人格和对道德价值准则的合理选择。优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自主构建个体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 使得高校德育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重视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 帮助高校德育更加合理, 提高实效性。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全面发展、具备主体性道德素养人才的关键要素。现阶段, 高校德育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弱化以及德育实效性低的现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形成了阻碍, 面对这一现实情况, 高校德育必须要扭转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弱化的现实。德育并非是师传生受的简单教育过程, 而是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所以要在今后的德育实践中注意:主体性道德人格和德育的正确结合, 德育方法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德育理念的与时俱进, 等等。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所呼吁的新时代德育, 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结合社会发展循序渐进地作调整, 这样才裨益于全方面发展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唐凯麟, 龙兴海.个体道德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 1993.

[3]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门里牟.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研究[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5.

对网络环境下社会道德弱化的思考 篇2

对网络环境下社会道德弱化的思考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环境下社会道德呈现日趋弱化的趋势. 社会道德弱化的`表现 1.从宏观层面上观照 负面新闻泛滥、不良信息成灾和不文明用语盛行.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获得了平等进入人们视野的机会,而各个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访问量等商业目的而产生的媚俗化倾向更使得负面新闻泛滥.

作 者:李志好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刊 名:青年记者英文刊名:YOUTH JOURNALIST年,卷(期):2010”"(8)分类号:G22关键词:

矮化、弱化、窄化 篇3

第二天上午,果然有三十多位家长来我办公室,质问学校高三年级为什么暑假停止补课。家长们认为,全省其他地市学校暑假都在补课,我们不补,孩子岂不吃亏,考不到好学校谁负责?并且责令我48小时内复课,否则将去教育局上访。我告诉他们等八月份天气凉爽以后再补回来,应该相信教育质量不是简单靠补课就能提高的。

但家长可不管这么多。第二天就有数十人去教育局上访,第三天去市政府上访,言辞激烈,情绪激动。政府出动了保安劝阻家长,一位家长扬言要将此过程拍下来上传到互联网上,一位老先生对着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今天就撞死在市政府门前,我要让人们看看政府是如何耽误了我孙子上大学的。

学校一直未妥协,立秋过后,高三年级自八月中旬开始补课,几天以后,学校接到上级电话,据称二中一位学生给温总理写信,反映学校暑假上课,耽误同学们观看北京奥运会的精彩赛事,总理办公室要求学校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学校研究后决定,利用教室多媒体,每天让学生集体观看奥运比赛一小时,其他时间正常上课。

上任伊始,遂遭遇上述补课事件,一会儿为家长所左,一会儿为学生所右,让人啼笑皆非。我不禁思考,我们的基础教育究竟怎么了?教育尊严为什么失落了?

教育的矮化

教育尊严的失落首先表现为教育的矮化。前些年经常有家长来学校要求调换老师,理由很充足,语气很肯定,结论不容置疑:这个教师教学水平不行,他教的学科总是全年级倒数第一,不能让他教我们孩子的班,孩子考不好校长你能负责吗?并且指定要换某某老师,如不答应,家长们则将集体来学校上访。

学生也联名写信给校长,要求调换某某老师,历数老师的不是。去年就有几名学生代表来校长办公室,当面要求我撤换老师,理由是这位老师不能适应我们,我们高三了,不能被他耽误了。

遇到这样的事,作为校长,我觉得不解、愤怒、悲哀、无语。不解的是何以家长如此不信任老师、不信任学校,并且试图影响和决定学校的人事安排;愤怒的是何以学生也像“顾客是上帝”一样来挑选教育自己的老师;悲哀的是教育和教师的尊严失落一至于此;无语的是这些孩子们正是我们老师教育出来的,孩子身上的问题,最终要从教育者身上来寻找,换句话说,这恰恰是我们教育的失败,也是教育矮化的表征。

美国有一部电影,其中一个镜头是学校的开学仪式:开学之日,学校大门紧闭,学生们集中在门外,叩响学校的大门。校长在门内,高声问:何人何事叩门?学生们集体朗声回答:我们是学生,我们想来学习知识,接受教育。校长拉开门闩,打开大门,迎接学生们开学。

这个仪式其实有着特别的教育寓意:教育的尊严不容漠视。中国古代也有“求学”的说法:古闻来学,未闻往教。但是今日学校似乎已成为肯德基和麦当劳,学生们不是来求学,而是花钱进来购买教育服务,顾客是上帝,教师似乎成为服务生,并且随时接受消费者的评价和挑选。教师的尊严、学校的尊严、教育的尊严皆被矮化了。

有时候我在想,教育的属性究竟是什么?WTO明确将教育列为服务性产业,那么,教育真的是服务业吗?一般的服务业强调的是服务第一,消费者至上,顾客是上帝,顾客花了钱,理所当然地要求接受服务;可是教育并不是一般的服务性工作,教育还有更重要的职责与使命——教书育人,培养人而不是服务人,学校和家长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绝不是消费与服务的关系,这也正是教育的尊严所在。

现在教育的商业化倾向也很明显。自从90年代以来,从大学蔓延到中小学的教育收费,再到后来的教育产业化,市场经济的理念和行为渗透到教育领域。这一方面带来了教育的大发展,却也在相当程度上损害了教育的公益性。

上世纪80年代,在商店购物,我说是二中教师,营业员都很客气,说二中老师水平很高啊,很尊重的样子;现在,我在出租车上说是二中老师,人家说,二中老师很有钱啊,家教很来钱吧,一种很轻漫的语气。过去我们去学生家家访,骑着自行车或坐公交车,不吃人家饭;现在教师不家访了,变成家长在饭店请老师,还要派车来接。

我想不是现在的老师教学水平出了问题,可能是师生关系、教育生态出了问题,是教育尊严出了问题,但根子出在教育自身。我们确实不难想象,当你做家教给学生辅导两小时,学生走时在桌上留50块钱,这样的师生关系会是什么状态;我们也不难想象,当学生中考失利,未录取名校,差一分多交100块钱学费,这样的学校离“教育”二字的本质其实已相去甚远。

教育的弱化

今天,似乎谁都可以对教育说三道四,唯独教育的直接利益相关者——教师和学生集体失语,成了沉默的大多数,教育的专业性、教师的专业性广被漠视。

更令人担心的是,现在有些教师不敢批评教育学生了。在少数民办学校,学生和家长的评价意见可以决定教师的去留,以至出现教师讨好迁就学生和家长的现象;现在中学屡屡出现学生轻生,无论原因为何,学校和教师往往成为人们谴责的对象,处在弱势的不利位置。这些现象使得教师在行使批评教育的职责时,多了几分顾虑,少了几分自信。某种意义上讲是丢掉了教育的职责,丧失了教育的尊严。

校长也好不了多少,现在中小学校长最关心的已经不是升学率,而是学校安全。如果学校出现学生意外伤亡事故,无论有无责任,学校都将不堪其扰,而学生的意外伤害事故又难以避免。所以有人将校长比如成矿长,头顶总是悬着一柄达摩克里斯之剑,当心它什么时候掉下来。夜里如果电话响,第一反应不是家里人出什么事了,而是担心学校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教育的窄化

教育的窄化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从内容上看,现在的教育剥离了教育的精髓、抽干了教育的血肉,仅存的是教学而已。在教育教学层面上重精神轻身体,在精神层面上重智力轻非智力,在智力层面上重知识轻能力,在能力层面上重考的知识轻不考的知识。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学校只有教学没有教育,因而培养的学生有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能力,有能力没健康,有健康没快乐和幸福。

片面的教育带来学生片面的发展,比如身体健康,据报道,中国青少年营养水平和形体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但体能素质近20年持续下降。有人概括中国中小学生体质是:肌肉软、韧带硬、动作笨。据称63.7%高中生入伍体检身体不合格。学历越高,视力越差,视力不良率大学生为80%,高中生为70%,初中生50%,小学生为30%。尽管如此,很多学校为了所谓的安全,连正常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项目也取消了。

再比如心理健康。一些中学生不堪各种压力而结束自己如花的生命,真令人扼腕,让从事教育的人羞愧。其实在这些孩子走向生命的悬崖背后,也有着教育工作者无形的推手。比如教师常说:“你看你们的父母、老师为你们的学习付出了多少……”言下之意,不言而喻。所以有人说,教师成为压垮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教师利用学生的人性和善良,让学生在沉重的学业压力之外,又增添了道德的压力,使之不能承受之重,即便没有扼杀孩子的生命,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所以这已不是真正的教育,这是教育的异化,是伪教育,因为它已经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再比如学科教学。现行教育偏重智育,其实也不是重视真正的智力和能力,一是重应试学科,忽视非应试学科;二是重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后进学生;三是重知识传授、题海战术、机械训练,忽视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陶冶。

教育的窄化在形式上表现为教育的急功近利。今日之教育,浮躁与功利之风盛行,学生学习竞争提前,小学就开始加压,中学拼命,大学反而轻松,研究生也许更容易。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让孩子在最需要发展天性的时候失去了自己的童年快乐和少年轻狂。从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时间,也就剥夺了他更大发展的可能和机会。

激烈的学业竞争使学校、家长和学生不堪重负,城乡教育的差别使得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难以实现,教育的公平与效率两个维度都存在问题,特别是基础教育,既不能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求,又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教育的自身规律,使教育的现实离教育的本质越来越远。

结语

教育的问题总体上说是外部的问题,因为决定教育的往往是教育外部的因素。但是解决教育的问题首先要从教育内部做起。这似乎是个悖论,却也是当下教育的实情:教育尊严的失落原因很多,总体上是经济、社会变革对教育的影响;但是重树教育的尊严,却不能依赖和指望任何外部力量,必须从教育人自身做起。我们今天有什么样的教育,国家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职业道德弱化 篇4

一、中医专业毕业生职业生涯阻隔的现状

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 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余地更为狭窄。目前中医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 有20%左右的学生在非医行业工作, 15%的学生考上研究生, 进入了医院的学生, 也多在县一级甚至乡镇医院。

受经济利益驱动, 我国中医专业就业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是结构性矛盾, 中医人才由中西部向东部地区流动, 由农村向城市流动, 由基层医疗机构流向上级医院, 造成了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才紧张, 而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人才过剩的局面。广东中医药基础较好, 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富裕地区, 成为南方各省市中医药毕业生首选。目前广东各级各类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有146家, 但2009年在广东毕业的中医类 (不包括药类) 毕业生将有本科生近千人, 专科生150余人, 研究生500多人, 每家医院必须平均接收十几名毕业生, 才能基本解决广东的中医类毕业生。更何况广东以外的中医药毕业生也大量涌入广东抢占就业市场。

此外, 由于西医近几十年来在国内的迅猛发展, 社会上对中医专业存在排斥心理, 对中医的认可度逐渐减弱。

二、中医职业生涯阻隔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医院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遭遇到择业余地窄、人力资源相对过剩、社会排斥等职业生涯阻隔, 究其根源, 主要有国家政策导向、社会大众对传统医学的信任危机、现行中医教育体制和大学生主观四方面的原因。

1. 国家政策导向

199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开始执行。将医师执业类别分为临床、口腔、公共卫生、中医四大类别。规定中医学院毕业生只能从事中医类别工作, 中医药院校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只能参加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考试, 不能参加临床类别的执业医师考试。这就大大缩小了中医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而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规定学生要临床轮训一年才能报考, 这就直接影响学生的自主创业和就业。此外, 中医岗位十分匮乏, 现在纯的中医院极少, 在很多西医为主的医院, 中医科中医科都较薄弱, 进人计划少, 基本上不用招新人。民营医院由于门槛相对较低, 成为中医学生的新选择, 但是, 这道门槛现在也在逐渐加高。西医院校毕业生挤占有限的中医药劳动力市场资源的现象愈演愈烈, 而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一旦进不了中医院只能去西医院。不少中医药专业毕业生到了西医院只能从事中医以外的工作, 而按照《执业医师法》规定, 这属于跨类别行医, 是违法的。所以很多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只能做医药代表, 或者干脆离开医药行业。

2. 社会大众对传统医学的信任危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更倾向于西医的便利和短期疗效, 认为中医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逊于西医, 这样导致社会对中医的需求下降。目前社会的主导印象是现代医学, 对中医药缺乏信任, 个别媒体和社会学者甚至发起取消中医等言论, 造成大众对中医药有偏见甚至歧视, 这对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无疑也是一个巨大的负面影响。

3. 中医现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其一, 中医教学西化。不顾中医应有的教学特点, 安排大量西医内容、外语课程, 而中医学子应学的中医经典倒成了选修课。导致中医学生耗费青春, 毕业后不能用中医传统思维、技法看病。连中医博士后居然在校都没学过濒湖脉学。这些今后的中医“带头人”, 对中医治病大多缺乏信心, 有的甚至站到了对立面, 客观上成了中医职业生涯的掘墓人。其二, 中医院校的扩招更降低了生源质量。中医院校的扩招本意是为了多培养中医人才, 但实际操作中存在院校录取低分考生的现象, 使中医人才培养雪上加霜。其三, 师资存在不到位的现象。在中医院校确有些教授为中医界领军人, 但人数不多。很多刚踏出校门, 直接入中医院校教书的不会临床的“教授”。不少教脉诊的教授只能念书, 不敢接学生伸出的手切脉。其四, 中医课程课时不足。目前中医五年制本科真正学习中医课程的时间不到1年半。这样少的课时, 难以保证学生深刻理解学透中医知识。因此, 这样学出来的学生往往中不中、西不西, 分析病情、处理疾病的能力也非常欠缺。

4. 大学生主观原因

不少部分中医专业学生价值观取向存在偏颇, 主观上存在功利性较强, 就业期望值过高, 盲目跟风, 缺乏正确的自我规划, 影响和制约了就业;一部分学生思想上对自我要求过低, 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培养与提高, 自身素质大打折扣, 缺乏对中医经典理论和案例的钻研, 缺少了主流社会所需要的责任心、进取心、主动性、忍耐性、独立性及社交场合需要的介入能力、适应能力、控制能力和协调性等, 就业单位难以录用。

三、中医毕业生职业生涯阻隔的弱化路径建议

中医毕业生职业生涯阻隔应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要弱化中医毕业生职业生涯阻隔, 应从以下五个路径入手:

1. 加大对传统中医文化的宣传力度和财政投入

传统中医文化是经典国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政策应加大对传统中医文化的宣传力度, 呼吁社会民众树立正确的中医和西医认识观。政策也应增加相应的财政投入, 增加中医岗位编制, 为疏导中医毕业生的职业生涯阻隔提供现实条件。

2. 合理控制中医院校招生规模

应合理控制中医院校招生规模, 要扎扎实实地推行培养中医接班人的招生计划。

3. 整顿、培训、提高中医师资力量

对保留的中医院校中的中医药教员, 应认真进行整顿。滥竽充数者、无实战经验者切实进行轮训, 视结果决定去留。在医院, 在基层, 在民间中医中选拔中医理论、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去充实中医药教师队伍, 使合格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成为可能, 否则必将造成老中医人去后, 真正中医的消亡。

4. 改革不尽合理的中医西化教学制度

中医专业学生必须以中医教学为主, 四大经典为主, 临床实用四诊技术为主, 中药、中药方剂等教学为主。建议在课时上增大中医比例, 不应少于70%, 让学生用更多的课时打好扎实的中医基本功。学习西医内容为辅。医古文必修, 外语选修, 或让中医研究生去必修。

5. 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

我国的社会公共卫生资源发展不平衡, 占全国2/3人口的农村只拥有不到1/4的卫生资源。到农村、基层去, 将会是高等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的广阔天地。从民间中医中挑选确有实战本领的, 国家给予相应优惠政策, 对自愿报名愿去基层的中医毕业生进行传帮带式的短期培训, 然后国家对其进行适当补贴, 完善其工作的必要条件。此外, 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中医人才, 是竞争日益激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培养模式提出的新要求。中医毕业生自主创业是一种在严峻形势下就业的可行选择。

摘要:中医专业毕业生目前遭遇到在劳动力市场上遭遇到择业余地窄、人力资源相对过剩、社会排斥等职业生涯阻隔, 而促进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要弱化其职业生涯阻隔, 应从五个路径入手:加大对传统中医文化的宣传力度和财政投入、合理控制中医院校招生规模、整顿、培训、提高中医师资力量、改革不尽合理的中医西化教学制度、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

关键词:中医专业毕业生,职业生涯阻隔,弱化路径

参考文献

[1]CRITES J O.Career Psychology[M].N ew Yo rk:M c2graw2H ill, 1969

[2]李渊, 白东艳.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0 (1) , 53-54

[3]林其胜.困境与出路: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9 (3) , 238-239

[4]李渊, 吴至凤.拓宽中医药专业学生就业途径的建议[J].北京中医, 2007 (12) :818-820

焦炭环保限产力度弱化 篇5

信达期货1队 黑色策略报告

盛佳峰

黑色研究员

执业编号:F3021430 投资咨询号: Z0013489 联系电话: *** 邮箱: 525108901@qq.com

信达期货有限公司

CINDA FUTURES CO., LTD 杭州市文晖路 108号浙江出版物资大厦 1125室、1127室、12楼和16楼

全国统一服务电话:

4006-728-728 信达期货网址:

环保预期弱化,焦炭择机沽空

核心逻辑

 焦炭环保限产力度弱化

 贸易商抛压、钢厂压价,现货进入回调  高利润高开工,焦企库存快速累积  下游钢铁限产压制需求 风险因素

 天气污染严重导致限产力度增强  期货贴水幅度较大

策略

 合约选择:J1901  入场: [2250,2350]区间  止损:[2370,2470]  止盈:[1950,2000]

 仓位:资金规模1000万,100手,最大仓位50%

1.焦炭环保限产力度弱化

前期环保限产去产能文件公布后,“区域扩大”、“力度加强”、“以钢定焦”等使得市场一致性预期较强,其中重点六市焦化产能达到0.92亿吨,占比14%,蓝天80市产能3.26亿吨,占比50%,产能影响较大。同时,《京津冀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要求河北、山西省全面启动10年以上4.3m焦炉的淘汰,河北、山东、河南省钢铁炼焦产能按照0.4比例“以钢定焦”。

后期随着实际限产力度的不及预期,以及国内外扰动因素的增加,限产方式和力度逐步有所转变,预期差再度导致焦炭下行。内部环境看,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对下半年经济工作提出六个方面的要求,其中,在第一个方面要求中提出“六个稳”,即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9月13日,河北省环保厅网站发布《河北省严格禁止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一刀切”的指导意见》,对能够稳定达到国家或省规定的超低排放限值的工序和设备及企业,按照“多排多限、少排少限、不排不限”的原则,采取适度应急减排措施,严禁“一刀切”。而从近期公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2018-2019 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会签件与8月的征求建议稿对比来看,会签件将采暖季前后空气质量下降的目标从双5%下降为双3%,并取消了对于唐山、邯郸、石家庄、天津、邢台、安阳6个城市采暖季钢铁限产50%,其他城市限产比例不得低于30%。最新文件的出台确实对冬季限产预期产生了扰动,焦化限产力度有弱化的可能。

2.贸易商抛压、钢厂压价,现货进入回调

贸易商作为先知先觉的群体,是焦炭的主要领先指标。7月中旬,港口、出厂价格倒挂逆转后,贸易利润窗口打开,贸易商补库积极,表现为库存明显累积,价格上行。而随着港口库存到达高位,产地焦炭到港逐步倒挂,贸易商高位接货明显谨慎,出货情绪开始累积,前期处于持续抛盘中,焦炭现货价格开启下跌模式。目前港口库存为296.2万吨,仍处于去库当中。另一端,由于焦炭绝对价格较高,钢厂抵触情绪渐浓,钢厂采购价格也开始进行回调,莱钢、日钢、天津准一均下调100元/吨。随着环保限产预期的转变,焦炭供给端的压力可能显现,现货端仍有下行的压力。

图:港口焦炭库存 单位:万吨 图:港口、钢厂现货价格 单位:元/吨

资料来源:信达期货研发中心,钢联,wind

3.高利润高开工,焦企库存快速累积压制

随着前期焦炭环保限产以及去产能的逐步升级,市场对于焦价以及行业利润上行给出了极强的预期。同时由于下游钢铁持续维持高利润(供给受限+稳需求导致),对焦炭上行的容忍度也持续提升,利润传导端传导顺畅。焦炭实际利润持续走高至700-800元/吨的水平。高利润下,焦企主动意愿强烈,虽然中间环保时有扰动,但整体焦化开工下降幅度却相对有限,7、8月仍能达到80%的高位。8/20,环保督察组入驻后,虽然对部分地区有所影响,但近期开工再度呈现上行的态势,叠加对于冬季限产减弱预期,焦企库存开始逐步累积。

图:焦化利润 单位:元/吨 图:独立焦企开工 单位:%

资料来源:信达期货研发中心,钢联,wind

根据统计数据来看,焦企库存和现货价格表现出极强的负相关性(除了16年末的那波,价格极高位,库存也处于高位,是现货带着期货走,期货未升水),焦炭的低点往往对应价格的高点。而在高利润生产意愿极强的背景下,在到达库存低位15.9万吨后,焦企库存再度累积,环比幅度也持续攀升,现货弱势显现。

表:焦企库存与价格对比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信达期货研发中心,钢联,WIND

4.技术面仍偏下行趋势

从技术面来看,焦炭仍处于下行趋势,上方10日均线压制明显,20日线拐头向下,当前考验60日线支撑,下行目标有望到达震荡区间,回到2000元/吨。从总持仓来看,前期J1901高位多头开始逐步减仓出局,限产弱化消息炒作呈现“多杀多”局面。从前十主力持仓来看,随着多头主力减仓以及空头主力增仓,当前前十净持仓已处于净空状态,空头主力占据优势。

表:J1901盘面走势 单位:元/吨

资料来源:信达期货研发中心,文华财经

表:J1901主力持仓分析 单位:元/吨

资料来源:信达期货研发中心,WIND

公司简介

信达期货有限公司是专营国内期货经纪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系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核发《期货经纪业务许可证》,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登记注册(注册号***),由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控股,注册资本5亿元人民币,是国内规范化、信誉高的大型期货经纪公司之一。公司全新改版后的新网站将以更快捷、更丰富的信息竭诚为您的交易提供最优的服务。

公司总部设在杭州,下设浙江金华分公司、台州分公司、北京营业部、上海营业部、沈阳营业部、哈尔滨营业部、大连营业部、石家庄营业部、广州营业部、深圳营业部、乐清营业部、富阳营业部、温州营业部、宁波营业部、绍兴营业部、临安营业部、萧山营业部、余杭营业部18家分支机构,公司将以合理的地域布局和快捷的网络系统竭诚为各地期货投资者服务。

雄厚金融央企背景

信达证券的主要出资人及控股股东是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采取独家发起的方式,将原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整体改制而成立,注册资本362.57亿元人民币。

信达证券的主要出资人及控股股东是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于1999年4月19日,是经国务院批准,为化解金融风险,支持国企改革,由财政部独家出资100亿元注册成立的第一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2010年6月,在大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中国信达率先进行股份制改造,2012年4月,首家引进战略投资者,注册资本365.57亿元人民币。2013年12月12日,中国信达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首家登陆国际资本市场的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全国分支机构

●金华分公司 浙江省金华市中山路331号海洋大厦8楼801-810(咨询电话:0579-82300876)●台州分公司 台州市路桥区银安街679号耀江广场商务楼501-510室(咨询电话:0576-82921160)

●北京营业部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东土城路12号院3号楼怡和阳光大厦C座1606室(咨询电话:010-64101771)●上海营业部 上海市静安区北京西路1399号信达大厦11楼E座(咨询电话:021-58307723)●广州营业部 广州市天河区体育西路189号20A2(咨询电话:020-89814589)●沈阳营业部 沈阳市皇姑区黑龙江街25号4层(咨询电话:024-31061955)

●哈尔滨营业部 黑龙江省哈尔滨南岗集中区长江路157号欧倍德中心4层18号(咨询电话:0451-87222486)●石家庄营业部 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安南大街30号万隆大厦5层(咨询电话:0311-89691960)●大连营业部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会展路129号大连国际金融中心A座-大连期货大厦2408房间

(咨询电话:0411-84807776)

●乐清营业部 温州市乐清市双雁路432号七楼(咨询电话:0577-27868777)

●富阳营业部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街道江滨西大道57号1002室(咨询电话:0571-23255888)●温州营业部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锦绣路1067号置信中心1幢616室(咨询电话:0577-88128810)●宁波营业部 宁波市江东区姚隘路792号东城国际212-217室(咨询电话:0574-28839988)●绍兴营业部 绍兴市凤林西路300号环宇大厦1402、1403(咨询电话:0575-88122652)●临安营业部 浙江省临安市钱王大街392号钱王商务大厦8楼(咨询电话:0571-63708180)

●深圳营业部 深圳市福田区福田街道深南大道4001号时代金融中心4楼402-2(咨询电话:0755-83739066)●萧山营业部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北干街道金城路358号蓝爵国际中心5幢3903-2室(咨询电话:0571-82752636)●余杭营业部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南苑街道永安大厦1702-2室(咨询电话:0571-88797516)

重要声明

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可获得的资料,信达期货有限公司力求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本报告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没有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政状况或需要。

客户应考虑本报告中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情况。未经信达期货有限公司授权许可,任何引用、转载以及向第三方传播本报告的行为均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作文个性弱化现象透视 篇6

一.似曾相识燕归来——作文个性弱化的主要表现

作文个性弱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四方面:

1.选材重复化

学生作文千文一面,千篇一律,写出来的作文大同小异。在扬州市2008年中考作文“回家”中,选材过多地局限于日常生活中与父母之间的矛盾,过多聚焦在汶川地震和春节雪灾等主题,因而造成“撞车”现象严重。成千上万的文章扑向“抗震救灾”当然让人“倒胃口”。在扬州市2009年中考作文“呵护”中,大部分都是父母送子女上医院或雨中送伞等题材来表现父母的呵护,选材脱离生活实际,雷同现象严重。

2.结构公式化

古人云:写作要使学生“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然而,许多教师为了所谓的“不跑题”,一味地以“标准”要求学生的作文。如何开头,如何承接,如何结尾,都有规矩;如何写事,如何写人,如何写景,都有格式。学生往往按照老师的要求,把一些材料按一定的格式组装起来,形成立意相似、构思类同、表达接近的“孪生”作文。这些从“流水线”上下来的“套作”,尽管非常规范,但毫无生气,很难令人产生共鸣。

3.表达单一、语言贫乏化

有些学生写文章往往表达方式单一,毫无变化。如写记叙文,往往一叙到底。优秀的文章大多是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这样使文章情景交融,形象鲜明,说理服人。

不少学生因平时读书较少,积累的词语量有限,写作时不是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就是词不达意,或只能罗列干巴巴的句式,通篇很少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很少使用修饰限制语,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味同嚼蜡。

4.情感虚假化

叶圣陶提出:“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作文要“感情真实”。但遗憾的是,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非常严重,胡编乱造十分普遍。写“父母”不是选取“父母冒雨送伞”,就是选取“父母宁可穿破衣服也要给我买学习用品”;写“老师”不是选取“老师到我家帮我补课”,就是选取“老师挑灯批改作业”。为了得到一个高分,甚至编造父母双亡、离异、残疾,不惜拿父母的命运作假设。这样的作文缺少生活基础和情感体验,没有真情,无病呻吟,给人做作之感。也有些学生玩深沉,刻意追求“作家式”的成熟世故,写作时矫情造作,失去自我。

二.未有源头活水来——作文个性弱化的重要因素

未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作文里缺少源头活水。缺少独有的生活、阅读体验,这是造成学生作文个性弱化的重要因素。

1.生活体验匮乏

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的根底厚了,作文才有起飞的基石。很难想象,一个生活经验贫乏的人,能写出充满活力的文章来。

学生的生活以学校和家庭为主。作为学生主要生活时空的学校和家庭,或因学科本位的影响,升学阴影的威慑,不能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或因家庭规模的缩小(越来越多的家庭是三口之家,父母又忙于工作),孩子生活的圈子也缩小了。这一切导致了学生个性生活的贫乏,个性体验的匮乏。

往返于两点之间的路程原本是学生自由的接触社会、亲近自然的机会,但是大多数学生都是坐在父母亲背后的车座上一闪而过,他们因此失去了感受周围变化的机会,不能自由地观察身边的草木、景致,没有机会体察人情世俗。

学生的休闲方式也单一,由于长期缺乏自主安排闲暇时间的锻炼机会,学生甚至丧失了主动探索周围事物的能力,即使拥有难得的闲暇,也只会选择看电视来打发时间。

生活的源泉不丰盈,作文的溪水面临着断流,更谈不上有个性了。

2.阅读感悟缺乏

阅读其实是在和作者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语言文字为阅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通过他的感觉、想象以及他以往的经验,转化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呈现于他的脑海,使他如身临其境,感受欢乐、痛苦、喜悦、悲伤……简直就是亲历了另一种浪漫奇异、惊心动魄的生活。作品中流露的人类美好的感情以及洋溢的对美和理想的永恒的追求,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建立起属于他们自己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如果说生活是“源”,那么文学作品就是“流”,沐浴其间,接受的是精神的启蒙、人性的铸造。有了丰厚的精神底蕴,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中激起个性纷呈的情感浪花,也就会有属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流露——个性化作文。

然而,“闲暇出智慧”,我们的学生没有时间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读读自己喜爱的书,做做自己喜爱的事,没有属于自己思考的时间。爱因斯坦说过,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闲暇出智慧,闲暇出思想,闲暇出想象力。个性中举足轻重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往往是在闲暇时间中主动选择和自我反省获得的,满负荷的生活导致学生自主意识淡薄,个性兴趣磨灭。

三.绝知此事要躬行——作文个性弱化的解决策略

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阐述学生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只有让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引导他们更好地关注生活,阅读文本,这样的“躬行”,才能引得源头活水来,他们的作文才会个性纷呈。

1.“亲水”——亲近才有体会

“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一切的艺术创造离不开生活。唯生活是艺术的不竭源泉,只要用心去体会,用慧眼去发现,用灵感去感悟,生活中的花花草草、枝枝叶叶都可以成为我们作文最好的题材。我们要调动一切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嗅、去尝,把生活与作文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体验的文章。在扬州市2008年中考作文“回家”中,一考生通过对农民工节前讨要工钱回家时所遭受的种种境遇,呼唤社会对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这样的构思关注社会现实,立意高远,不落俗套。

2.“下水”——常在河边走,不如下水游

亲身经历对学生来说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有阅历必然就“动于中,发而言”。老师应给予机会,帮助学生体验,让学生作文“言之有物”。如:让学生运用理化课上或课外阅读中学到的某一科学知识自已做一个科学小实验,然后把实验的过程写下来;让学生动手完成一个小制作,并让学生把制作的过程、感受和新的发现写下来;如举行一些实践活动后,可让学生把操练后的感受写下来。教师可组织学生春游、秋游、植树等活动;可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医院、商店、养殖场等;可组织学生开展拔河、跳绳、踢毽、歌咏、讲故事等文体活动。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承办街道文化建设、义务当导游,为本地产品写广告词、写对联、写标语等。另外,班级举行的智力竞赛活动、小记者采访活动和文娱表演活动小组之间的挑战、擂台赛等。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生活的根底厚了,个性才有起飞的基石。

3.“引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阅读对写作大有裨益。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欧阳修“无他术,为勤读而多为之,自工”等等,都说明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以“多读”作为手段和途径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阅读,间接地从生活中获得第二手材料。

阅读内容上,可内外结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习作资源,使学生积累感悟,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教材中有大量的好词佳句、诗词警句、精妙段章,斟酌品味,积累语言素材,陶冶美好情操。引领学生在文本中漫游,和作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让学生的心灵和作家的心灵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并从文本中采撷甜蜜的花蜜。

若仅限于教材上的文章,学生便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要经常指导他们阅读一些中外名著。指导学生多读名著,这样能更好地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词汇,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水浒传》《西游记》《格列佛游记》等中外名著都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它们展示了作者渊博的知识,娴熟的写作技巧;它们塑造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表达的主题深刻感人;它们的语言或以诙谐幽默见长,或以平白如话而显本色。多读,勤思,感悟深切,必能从中开挖写作的源头活水。

广泛的课外阅读,必能积累深厚的底蕴。在扬州市2008年中考作文“回家”中,有一考生通过一件圆明园文物瓷器的颠沛流离的经历,演绎一个国家的兴衰发展史;有一考生通过王昭君、文成公主、刘细君这些“和亲”公主的感天动地的特殊经历,描绘她们为了国家利益而舍弃个人利益的千古豪情。这些作文取材别致、新颖,富有历史、文化底蕴,自然就取得了高分。

4.“击水”——在模仿借鉴中创新

吕叔湘先生曾讲过,“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要让学生掌握这种技能技巧,模仿就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课本是模仿的最好的例子。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它们中有许多可借鉴之处,诸如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布局、语言的遣用。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精彩构思,《孔乙己》的人物描写,《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选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环境描写,《春》的优美语言……这些文章思想性强,语言规范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是学生习作的典范。因此可让学生领悟作者表现生活的方法,揣摩名作家们的匠心,并借鉴课文学作文,在模仿中领悟写法,有所创造,从而提高写作技巧,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

我们的新课程拒绝灰色和红色作文,需要充满生命底色、生活本色的个性作文。让我们的学生,在作文中吐真意、发真情,放飞自己的心灵,展示多彩的心灵世界,愿他们的个性“像野花一样自由地生长”。

资本弱化避税原理探析 篇7

目前, 我国对资本弱化的研究日渐增多, 但对资本弱化的避税研究却存在以偏概全的情况。事实上, 不同类型的关联方其避税原理和避税程度是不一致的。本文拟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 以对资本弱化的避税原理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

一、自然人关联方资本弱化的避税原理

当关联方为自然人时, 按照我国税法的规定:自然人对企业债务出资的利息收入, 按20%的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企业的债务利息支出允许税前扣除;自然人对企业股权出资收到的股息或红利, 仍按20%的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但企业的股权融资成本不允许税前扣除。这样, 在出资额、资产收益相同的情况下, 以债务出资, 对资产收益的一部分 (利息部分) 征收个人所得税, 剩余部分征收企业所得税, 而且, 自然人关联方可以通过对债务出资成本的筹划, 控制利息收入的大小, 从而人为分割个人所得税税基和企业所得税税基, 达到整体税负最轻;以股权出资, 资产收益在全部征收企业所得税后, 对分配的税后收益 (股息或红利) 再征一次个人所得税。在自然人关联方拥有企业100%的股权和企业税后利润被全部分配的情况下, 债务出资综合税负明显轻于股权出资。

事实上, 影响自然人股东债务出资和股权出资的纳税负担的因素有资产收益率、所得税税率、股权比例和利息率。设d1为债务出资后自然人股东所占股权比例, d2为股权出资后自然人股东所占股权比例 (由于股权出资后股东所占股权比例增加, 因此d2>d1) , p、c分别为企业资产收益率和债务融资成本, t1为企业所得税税率, t2为个人所得税税率, 则债务出资时股东税后收益为 (p-c) (1-t1) d1 (1-t2) , 股权出资时股东税后收益为p (1-t1) d2 (1-t2) +c (1-t2) , 债务出资比股权出资节税c (1-t2) [1- (1-t1) d1]-p (1-t1) (1-t2) (d2-d1) 。从上式可以看出:股权出资由于股权份额增大, 因而极大地淡化了资本弱化的效果;个人所得税税率越接近甚至大于企业所得税税率, 或债务融资成本越接近资产收益率, 资本弱化的避税效果就越差。

二、企业关联方资本弱化的避税原理

单独从被投资方企业来看, 资本弱化避税的基本原理是债务资本的利息支出允许在税前扣除, 而股息和红利却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从而给企业带来税收利益。但是, 笔者认为, 只从被投资方企业一方来分析资本弱化的税收效应是不完整的。从投资方企业来看, 由于其收到的利息和股息或红利所交纳的税额并不相同, 因此从税收角度看, 只有把投资方企业和被投资方企业作为一个关联整体看待, 站在整个企业集团的角度来分析资本弱化的税收效应, 才能得出比较正确和清晰的解释。

1. 国内资本弱化避税原理。

按照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 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债务投资时, 子公司的债务利息支出允许税前扣除, 母公司将其收到的利息收入作为投资收益, 并入应纳税所得额一并征收企业所得税。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股权投资时, 子公司对融资成本 (税前股息或税前红利) 不允许税前扣除, 分配前作为公司利润征收企业所得税, 母公司对于收到的股息或红利, 免于交税 (但对上市公司的权益投资持有时间不足12个月取得的股息或红利除外) 。

(1) 子公司为全资子公司。显然, 在母公司拥有子公司100%股权且母子公司适用所得税税率相同的情况下, 两种投资方式没有区别。因为债务投资时, 子公司利用这部分资产所取得的收益 (息税前利润) 可分为利息收入和子公司税前利润, 利息收入由总公司负担所得税, 子公司税前利润由子公司负担所得税, 站在企业集团的角度, 应纳税所得额为资产总收益。股权投资时, 资产总收益全部由子公司负担所得税, 而母公司收到的子公司的股息或红利由于有免税规定, 无须纳税, 从企业集团角度来说, 应纳税所得额仍为资产总收益, 因此两种投资方式下企业交纳的所得税相同。但如果母公司所得税税率高于子公司所得税税率, 由于利息收入按母公司所得税税率征收所得税, 但股权投资的这部分收入则适用子公司所得税税率, 因此股权投资优于债务投资, 企业集团税收节约额为利息收入和所得税税率差的乘积;同理, 子公司所得税税率高于母公司所得税税率时, 债务投资优于股权投资, 债务投资时企业集团税收节约额也为利息收入和所得税税率差的乘积。

(2) 子公司不是全资子公司。如果母公司不是拥有子公司100%的股权, 企业债务投资和股权投资的选择取决于资产收益率、所得税税率、股权比例和利息率。假设子公司融资总额为s, 在母公司以债务投资的方式下, 控股股东拥有子公司的股权比例为d1, 子公司的税后收益为 (sp-sc) (1-t) , 母公司税前利润为利息收入sc和从子公司中分配的股息收入 (spsc) (1-t) d1之和, 由于股息收入为免税收入, 因此母公司税后收益为 (sp-sc) (1-t) d1+sc (1-t) 。在母公司以股权投资的方式下, 股权投资增大了母公司的股权比例, 母公司拥有子公司的股权比例由d1增加到d2, 子公司的税后收益为sp (1-t) , 母公司税前利润为从子公司中分配的股息收入sp (1-t) d2, 由于股息收入为免税收入, 因此母公司税后收益为sp (1-t) d2。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 母公司投资方式的选择取决于 (sp-sc) (1-t) d1+sc (1-t) 和sp (1-t) d2的大小。显然, 由于母公司增加了股权投资, 因此d2>d1。

式中:sc (1-d1) 项表示利息支出对子公司剩余股份的“税收挡板”支出;sc (1-d1) (1-t) 项表示子公司剩余股份所获取的“税收挡板”利益, 也就是母公司由于没有100%控股所丧失的税收利益;sp (1-t) (d2-d1) 项表示母公司采取股权投资时因加大了股权比例而从子公司获得的增加的税收利益。因此, 母公司对债务投资和股权投资的选择取决于母公司采取债务投资时所减少的“税收挡板”利益和采取股权投资时获得的“股权增加”利益的比较, 如果母公司采取债务投资时所减少的“税收挡板”利益大于采取股权投资时获得的“股权增加”利益, 母公司则选择债务投资;反之, 则选择股权投资。

即使母子公司都属于同一国之内的居民纳税人, 母公司也同样存在债务投资和股权投资的选择。而且, 如果考虑母子公司之间融资的关联方交易、母子公司分别适用不同的所得税税率、母子公司各年度的盈亏结转等情况, 母公司投资筹划的空间会更大。

2. 国际资本弱化避税原理。

资本弱化避税主要发生在跨国投资领域。跨国投资主要包括在东道国设立常设机构和子公司两种类型。一般来说, 资本输入国对非居民企业主要征收两道税:一是企业层面的企业所得税, 并且允许利息支出税前扣除, 而股权投资获得的股息或红利不能税前扣除;二是当利息收入和股息或红利收入汇出资本输入国时再征收一道预提税, 但利息预提税税率一般比股息和红利预提税税率低。资本输出国对于收到的利息征收所得税, 但如果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之间有税收协定, 则预提税可以抵免;对于汇回的股息和红利征收所得税, 如果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之间有税收协定, 则该股息或红利在东道国负担的所得税和预提税可以抵免。

在股息或红利、利息预提税和非居民企业所得税全额抵免的情况下, 企业整体税负不变, 但纳税份额在资本输入国和资本输出国却不一样。股权投资时, 资本输入国和资本输出国的份额比为37∶3;债务投资时, 资本输入国和资本输出国的份额比为1∶3, 股权投资有利于资本输入国而债务投资有利于资本输出国。这也是资本输入国一般制定严格的反资本弱化税制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 企业总体税负不变取决于避免国际双重征税的方法选择。采取全额抵免法避免国际双重征税时, 即股息或红利负担所得税和预提税、利息预提税全额抵免, 此时股权出资和债务出资就税收利益上没有区别;而采取免税法、扣除法和限额抵免时, 跨国企业债务出资总体税负就会比股权出资总体税负轻, 特别是在利息预提所得税税率低于股息或红利预提所得税税率以及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没有签订避免双重征税的税收协定时, 债务出资总体税负会比股权出资总体税负更轻。当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进行跨国投资时, 由于许多国家不允许间接抵免, 同样, 债务出资总体税负也会比股权出资总体税负轻。

三、结论

分析资本弱化避税时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并区分不同类型的关联方。就自然人关联方的资本弱化来说, 资本弱化避税的基本原理是债务利息的“税收挡板”效应。而企业关联方的资本弱化, 还与许多其他因素有关。国内企业资本弱化避税主要是由于母子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不同, 以及母公司采取债务投资时所减少的“税收挡板”利益和采取股权投资时获得的“股权增加”利益的比较。国际资本弱化避税产生于税收利益在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之间的分配差异, 其避税效应则取决于避免国际双重征税方法的选择。当资本输出国采取免税法、扣除法和限额抵免避免双重征税, 或者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没有签订避免双重征税的税收协定时, 国际资本弱化避税得以实现, 而采取全额抵免法避免国际双重征税时, 股权出资和债务出资就税收利益而言没有区别。

参考文献

[1].迈伦·斯科尔斯等著.张雁翎等译.税收与企业战略.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教师职称论文不该被弱化 篇8

课堂固然是教师的主阵地, 也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地方。但如果这些经验, 没有经过理论的指导和建构, 就会停留在原始状态, 无法反哺课堂, 也不可能推进课堂的改革与创新, 更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此, 教师们需要反思, 并将这些经验加以提炼和总结, 形成系统的理论。

反思不应该停留在头脑里, 更要展现在笔头上。因为笔头上的反思, 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深刻的思想性, 能够引发自己和其他人的进一步思考、交流, 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其次, 笔头上的反思, 使教师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理论, 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建立起自己的教育理念。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而反思的最好手段就是写作。只有不断反思教学实践并坚持写作的教师, 才能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的、卓越的教师。

我国会计监督的弱化及其对策 篇9

关键词:会计,会计监督,对策

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会计监督体系逐渐建立, 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近年来, 企事业单位经济成分渐渐形成多元化, 由于法制建设没有跟上, 出现了一系列复杂的经济现象和不规范的经济行为, 导致会计监督弱化, 会计信息失真, 违规违纪违法事件目惊心, 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 同时也阻碍了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正常进行。

一、我国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分析

我国会计监督弱化既有现实的原因, 也有历史的原因, 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全

新的《会计法》虽已颁布, 但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却没有, 致使一些上市公司违规操作, 严重损害了公众股东的利益, 却没有相应的法律条款对直接责任人进行严厉制裁, 给违法者提供了铤而走险的空子。“银广厦”会计假造丑闻和“琼民源”事件, 就是典型例子。

在会计监督过程中, 执法机构职责、权限尚待进一步明确, 难以适应复杂多样的经济活动。

(二) 企业管理体制不完善, 内部控制失调

我国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存在很多缺陷。许多企业对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很片面, 以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 这种认识与现代企业的要求格格不入。因而, 一些企业在新的财务制度建立之后, 没有按新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出现了“新制度、旧观念、老办法”的现象。

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但形同虚设, 内部控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以致舞弊现象时有发生。例如曾经闻名全国的郑州亚细亚集团, 它有过几个“全国第一”, 口碑非常好, 是各大企业学习的榜样, 却正是内部控制所存在的缺陷把它推入了倒闭的深渊。还有巨人集团, 也是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从而使公司出现违规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巨人集团陷入财务困境。

(三) 外部监督力量不足

当前很多会计问题从表面上看是会计控制未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造成的, 实质上是外部监督乏力造成的。外部监督包括政治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财政监督、工商税务监督、技术质量监督、计划统计监督、金融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审计监督及其他监督等等。这些监督有的还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 有的监督机构不能很好地履行监督职责, 因此, 外部监督体系非常薄弱, 更谈不上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这些现象正是企业不规范的温床, 也正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尚不彻底。只有加强外部监督, 才能将压力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动力, 促使企业实现内部控制。

(四) 企业负责人的约束机制不全

可以说, 领导带头违法是当前会计监督失效的主要原因。一些领导干部为了个人私利或本企业利益, 利用手中的权力, 指使、利诱甚至胁迫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账, 伪造会计凭证, 隐匿收入, 转移资金, 偷税漏税等等。按照会计法的规定, 会计人员应当抵制领导的错误决定, 并向有关主管部门反应。但是, 会计人员的聘用、任免和工资奖金以及福利待遇等都是由企业负责人决定。会计人员出于自我保护, 屈服于单位领导不敢违背, 于是丧失应有的原则, 共同作弊。有的企业领导或企业主违反回避原则, 安排亲属在本单位从事会计岗位工作, 为自己违法乱纪创造必要条件。因此, 企业负责人的约束机制不全, 是企业失控的最大隐患。

二、加强会计监督的措施与对策

我国早已加入WTO, 会计工作与国际接轨力度不断在加强, 要防范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 努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监督, 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要正确认识会计监督的重要地位

会计立法的精髓在于强化会计工作内部自身法律监督, 即用权力制约权力。如果不承认会计监督的法律地位这个客观事实, 则无异于否定《会计法》。只有正视会计监督的法律地位, 单位负责人才能严格自律, 遵守会计法, 维护会计法, 杜绝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规操作;与会计工作相关的责任人员才能时时处处遵守《会计法》;所有会计人员才无后顾之忧, 才能说真话, 依法办实事。只有如此, 才能确保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才能有利于宏观经济决策, 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促进廉政建设。

(二) 加快法律体系建设, 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我国已颁布了新《会计法》, 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会计法》的可操作性;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会计制度, 满足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需要;明确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 以实施清晰明了的监督职能;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 对违规违纪的企业及其连带负责人予以曝光;同时还要强化一些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 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 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三) 明确会计责任主体, 加强单位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

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单位负责人认为自己是负责人, 会计上的事情自己说了算, 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按照他的意愿办事, 出了问题将其一推了之或者找个替罪羔羊, 减轻自己的责任, 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会计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明确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地位, 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关键。再者, 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 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责任主体, 还必须要懂管理、懂业务、懂财务、懂会计, 熟悉有关经济法规, 对自己负责, 对单位负责, 对法律负责。

(四) 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

我国会计监督不力, 问题还在于各单位未意识到内部监督的重要性, 对内部监督还存在着很多误解。因此, 会计监督能力弱化, 会计信息不真实时有发生。这就要求单位必须加强内部监督的力度, 建立完整的内部监督机制。

(五) 加强外部监督的作用

强化和完善会计监督, 单纯依靠内部监督是不够的, 必须重视外部监督的作用。企业会计监督必须和财政、工商、税务、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密切配合, 促进各企业单位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前提下, 从事各项经济活动;必须重视各级会计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的作用, 让其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估, 同时实行责任检查制, 谁检查, 谁签字, 谁就要对结果负责, 对依法公开披露的单位会计报告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

(六) 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当代利他行为弱化现象研究 篇10

一、利他行为弱化的具体表现

1. 助人者的助人意愿弱化。

中国人的利他行为与西方人相比, 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助人行为的“施报观”是由两个主要的原则构成的:即受恩者的“知恩必报”和施恩者的“不思回报”。可以说, 正是这种给予的一方的“不思回报”和收受一方的“知恩必报”, 才保证了整个社会体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助人和利他行为的持续不断。在中国人的“施报观”中, 物质性酬赏和精神性酬赏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别, 但两者的价值都不在酬赏本身, 而是在于它是表达心意的方式。所以, 中国人一般都认为对助人行为应有所酬赏, 不管是行为的物质的报答, 还是精神的言语的感激。然而近年来, 见义勇为者好心不得好报的事例屡有发生, 尽管这只是极个别现象, 但是造成的负面影响极其恶劣。几年前的“彭宇案”依然让很多的助人者在助人时心怀芥蒂。“彭宇案”不是个例, 正是由于社会上一件件“彭宇案”的出现, 使得助人者不敢主动、独自去助人。

另外, 施助者的利他心理常常会被假求助者利用, 例如“职业乞丐”, 他们利用人们的助人心理从中获利, 当助人者事后发现上当受骗时, 就会严重地挫伤其助人心理, 当再面对求助行为时, 就会采取一概不理的态度, 从而使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失去了得到救助的机会。

2. 被助者的戒备心理增强。

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时代, “金钱至上”与“利益至上”的观念已被很多人内化于心, 表面上单纯的助人活动背后也有利益的驱使。例如, 很多志愿者服务就是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 丰富简历内容。所以在面对非单纯的利他行为时, 被助者往往会增强戒备心理, 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救助。

另外, 商品时代让生活其中的人们每天都能听到、看到“免费试用”、“买一赠一”这些从天而降的大便宜, 但是当“捡便宜”时却发现, 这只是商人在美丽的招牌下设置的骗局。在经历了大量日常生活教训后, 人们“吃一堑, 长一智”, 懂得了社会上大量的“利他”行为都带有利己的目的, 从此不愿意再度接受救助。

3. 旁观者的冷漠不屑增多。

有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叫做“旁观者效应”, 是指在紧急情况下, 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 即旁观人数越多, 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这种效应在我们的社会上经常出现, 它也是利他行为弱化现象的具体表现之一。在“药案”审判前, 药家鑫的同校师妹在微博上发贴认同师兄的残暴行径, “我要是他 (药家鑫) 我也捅……怎么没想着受害人 (药家鑫事件中的死者) 当时不要脸来着, 记车牌?”她的冷漠令人震惊, 虽然是个案, 但是不能否认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大量存在, 程度不同而已。每一个冷漠旁观者的心理都是与他们所受到的教育、所感知到的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 利他行为的重要主体———助人者、受助者、旁观者三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他们的协调一致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提高社会公德、发扬传统美德。

二、利他行为弱化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

1. 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导致焦虑增多。

伴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经济转型中的矛盾也在凸显:贫富差距的拉大、市场秩序的混乱、医疗教育资源的不公、失业和下岗人数的剧增等成为经济发展的阻力, 这些现象的出现又引发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一切变化都使人们感知到未来潜在的风险, 无形中形成了压力。房价非理性上涨让他们遭遇“买房难”、“住房难”, 物价飞速上扬使他们的工资“入不敷出”;食品安全问题让他们苦不堪言。所有的焦虑都让人们的自我防卫意识加强, 同时也使他们对社会产生疏离, 形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状态, 致使其社会责任感突减。

2. 商品经济时代的不良风气蔓延。

伴随着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结构多元化、分配方式多样化和利益关系突出化使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和实用化。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不良现象:贪赃枉法、收受贿赂、权钱交易、任人唯亲等。这些不良现象阻碍着社会和谐的建立, 毒化着社会风气, 致使部分人群很容易对社会产生片面的、阴暗的、偏激的认识, 并对社会失去信心, 使自己的理想信念缺失、淡漠, 对利他行为持有怀疑心理和排斥态度。

三、利他行为弱化的原因分析

为了更直观的进行原因分析, 笔者组织学生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抽样调查100份, 收回有效问卷96份。应该说, 大学生不能够代表全体社会成员, 但其生活在校园里, 受到社会不良风气毒化的程度远远小于在社会中生存的人们, 他们身上所显现的问题更能够说明并代表了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观所创新的问题。另外, 从调查问卷中可直观的看到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缺失, 因此, 可以为本文提供有力支撑。

1. 个人价值观的偏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复杂化、多元化的态势。就以大学生群体为例, 发现大学生开始倾心于“注重实用、偏求功利”的价值观念。例如:在本次调查统计中, 持“参加志愿活动既为了对社会作贡献, 又为了取得社会的报酬”态度的比例高达55.2%。32.3%的同学以对社会的奉献多少为标准, 19.8%的同学以社会地位的高低为标准, 30.2%的同学以权力大小为标准。在“为集体或他人利益牺牲个人利益是否值得?”一题中, 有多达28.1%的同学选择“不值得”。大学生种种价值观的偏离使得无私助人变成一种“奢望”, 利他动机弱化也就不足为奇。

2. 家庭教育的退化。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 在下一代教育与社会化任务上承担着主要责任。但是应试教育与知识经济的齐头并进, 使绝大多数家庭仅仅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渴盼使得全社会对孩子的学习加大了财力、物力和精力的投入, 但却忽略了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在调查中, 回答“你的父母在孩子的培养、教育方面花费精力最多的事情是什么?”一题时, 只有22.9%的同学选择“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良好个性的培养”, 这充分说明家庭在大学生道德教育方面的不足。其次, 由于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 父母往往对他们提出的要求都是无条件地满足, 对他们的错误也不及时地教育批评, 任其发展, 认为只要他们能好好学习什么问题都不重要, 继而养成了唯我独尊, 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的人格。第三,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社会化的代理人, 无法做到以身作则, 为孩子提供了不良榜样, 或者采取“非诚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等不当的教育方式, 这些都影响着孩子美德的培养, 为其道德素质的提高带来了负面影响。

3. 学校教育的缺失。

首先, 学校往往重视成绩的提高, 对德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认识不到位, 片面强调学校在经济发展、知识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认为德育是“副业”。其次, 学校对学生的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 以致于德育目标缺乏时代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个体适应性。道德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教育过程抽象、空洞, 造成道德愿望和道德行为相矛盾的现象。第三, 学校普遍制定和施行学生综合考评评价机制, 德育部分也是通过一些具体标准予以量化考核。在考核标准科学性欠缺和正面引导效益缺乏的情况下, 一些学生为了考核加分而学习、工作和做好事, 完全背离了德育教育的初衷。

4. 媒体责任的淡化。

在利他行为的发扬与宣传问题上, 媒体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近年来, 我国部分新闻媒体出现的商业化、娱乐化、草根化甚至庸俗化倾向, 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对人们的道德观产生了负面影响。新闻报道越来越多的热衷于名人新闻, 重视和关注娱乐内容的新闻, 对一些演艺圈成功人士的过度渲染和炒作, 而助人为乐相关的新闻却经常被遗漏。另一方面, 有些媒体为了追逐商业利益将一些追逐暴力、隐私等格调不高的作品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这些社会舆论导向的偏离使得人们远离了利他行为。此外, 社会现实的负面影响也降低了人们的利他动机。例如官员的腐败堕落行为、官本位意识浓厚等。

针对当代社会利他行为弱化的诸多现象, 社会各界应合力致力于该问题的解决, 积极发扬利他主义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从个人角度, 应提高社会成员的个人修养与思想道德素质, 关爱他人、助人为乐, 尊老爱幼;从家庭角度, 应发挥家庭的整合与社会化功能, 家长应以身作则, 鼓励孩子的利他行为, 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 引导孩子的利他行为。从学校角度, 完善教育体制, 丰富教育内涵, 创建利他文化环境, 开展形式多样的利他性的道德教育;从媒体角度, 要发挥其宣传作用, 弘扬利他行为, 为社会成员提供学习榜样, 通过新闻、访谈、公益广告等形式对利他行为做出及时报道, 向社会成员宣传利他行为。

参考文献

[1].王财彦, 崔法聚.大学校园学生活动所出现的问题探讨.考试周刊.2008 (27)

上一篇:舍与得下一篇:教育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