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素质培养

2024-05-15

教学方法素质培养(精选十篇)

教学方法素质培养 篇1

一、运用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可以帮助一个人逐渐建立人格魅力, 拥有健康人生, 走向成功。比如高一年级的新生刚入学时, 由于环境陌生而不自觉就表现出缺乏自信:愿意服从别人或机械地模仿别人, 或者用线断断续续、画面粗糙、形象单一, 涂颜色很淡甚至干脆请别的同学代劳。针对这些问题, 我采取了以下方法:首先在教学中多加强积极的心理暗示, 如“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能成功!”并同时和学生通过目光交流心声, 或走到他身边, 把手放在他肩上, 用平静的声音清晰地提醒指导绘画方式方法, 稳定学生的急躁情绪, 消除他的紧张心理。其次多选择学生熟悉或喜闻乐见的题材, 特别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应该适合学生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审美特点, 避免主题过于抽象, 使学生失去兴趣和信心。第三可以利用展览、评比等活动, 让学生广泛参加交流, 评论其他人的作品, 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让学生觉得自己“行”, 增强了学生的成功感, 认识到自己有价值, 受人尊重, 奠定了自信的基础。

二、运用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要爱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无论学生将来从事美术专业的工作, 还是从事其他行业, 个性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敢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生活切身的感悟。留意学生的画面独具新意的地方, 并鼓励其保持和加强这种表达方式。在学生作品相互比较时, 因人而异地发掘学生不同的艺术感觉, 把它组织起来。经常暗示学生“你是独一无二的, 你所做的永远是他人所不及的”, 增强他的信念, 久而久之, 他就会成为有个性的人。

三、运用美术教育训练学生的自我约束力。

进入高一仍有很多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 自然就会给学习带来困难。因此, 美术教学首先要想办法让他们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让兴趣一直保持在学画过程中。在课堂多设“你是怎么想的”“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疑问方式, 吸引他们的好奇心,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生在轻松的、民主的气氛中很快会找到感觉, 从而保持了注意力。当学生完成作品的时候不要让其他的事情干扰他们的情绪, 让他们在艺术的氛围当中自然进入绘画状态, 中途不要品头论足, 打断学生的绘画思路。

化学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 篇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是文理两科的有机结合体,在众多的化学问题中既含抽象的空间想象,又有具体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运用。因而它又是考察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学科。

初中教材虽然知识深度有限,但其内涵较广,因此教师应在把握教材难度的同时,要深钻教材,努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就此我们就怎样利用教材来提高学生的素质谈一下自己肤浅的认识:

1 挖掘素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例如介绍我国古今化学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介绍大自然中化学变化的杰作我国广西桂林地区溶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的形成而构成的风景壮观的景象,培养学生的美感;介绍臭氧层的破坏、水资源的贫乏及污染现状,煤气中毒、金属锈蚀等对生活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等。通过以上手段不断地强化学生的激情,使学生能满怀激情地去努力学习。

2 对比归类,优化思维,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讲述研究空气的成分时,将初三化学教材中的实验1燃烧匙内物质分别用木炭、蜡烛等,比较三种情况时,钟罩内水液面上升的.高度不同,从而揭示二氧化碳虽然部分溶于水,但位于水面上的二氧化碳气体产生了一定的压强,造成了以上实验的差别。让学生得出了以上三种实验方案中能测定空气成分的最佳方案。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认识到必须要用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科学中的问题。

3 创设现象,制造氛围,充分发挥实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开展课外小实验,有些实验能让学生亲手做的力求学生动手。在动手过程中的亲身参与和成功的欢乐都会使学生欢欣鼓舞,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4 抓住重点,认真传授,使学生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讲授完《燃烧与缓慢氧化》一节后,可以从生活实践中列举几例燃烧来说明它有能被人类充分利用的一面即有益燃烧,同时也还存在着对人类严重危害的一面,使学生认识到学好有关方面的内容,严防有害燃烧的发生等。

5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开创精神,使学生成为因地制宜,节约能源的生力军。

例如讲述甲烷(沼气)的有关知识后,可以向学生介绍沼气的制取和利用,沼气池的制作等,使广大的农村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完成后能成为开发能源的主力军,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改进实验方法 培养学生素质 篇3

1.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弱化演示,强化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根据物理实验室的器材配置的实际情况,将一些物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目的是将一些物量现象、规律或公式经过学生自己动手体验,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这既能使学生对该部分知识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又能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和增强了学生的物理实验素质。

2.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素质。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课堂演示实验,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充当观众,不能直接参与,不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也无法提升学生的实验素质。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和实验素质的培养。

3.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素质和探究能力。在教师讲解某一验证性物理规律前,组织学生自学教材相关内容,根据教材介绍的实验方法,要求学生先提出问题,并作出猜想和假设,从而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然后师生一起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总结出相关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素质和探究知识的能力。

4.引导学生设计试验方法,培养实验设计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素质。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选择恰当的实验,再结合实验所需实验器材,让学生设计出该实验的实验方法及相应的实验步骤,并用实验去验证该方法和步骤的可行性,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知识能力。

改变传统教学,全面培养素质 篇4

课程改革关键在于实施,如何将《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转化为实施者自己的信念或行动哲学是课程改革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钟启泉,2003)。那么,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而且要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等,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人文情怀,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笔者认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一、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出各种交际任务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习得语言,又学会用英语做事,并体验学习语言的过程。任务可以围绕教材和生活情景两方面来设计。

其次,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创设合作学习环境。为了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展现才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如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短剧、英语角、英语墙报、主题班会和展览等。

二、实施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教师要把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过程作为自己认识的对象,由注重“教法”转为注重“学法”,不仅看重学生的“学会”,更看重学生的“会学”。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能力确定学习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让学生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制定评价目标,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学习有余力的学生分别帮助他们制定不同的目标。如:学完一篇课文或对话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要求朗读,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要求复述、改写或发表自己的意见。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认知风格,并根据这些方面来选择能提高英语水平的策略。最后,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运用元认知能力监控和调节学习过程,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学习行为的检查和反思:目标是否高了?方法是否得当?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注意到文化的差异?从而找出原因,及时地调整和修正学习策略,以尽快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产生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确定课题,主动地探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树立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首先,教师应提供一个大的范围,让学生围绕该范围确定自己的小课题。如,教师提供一个大的主题“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学生便可以由此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小课题展开研究。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开展调查公共场所英语标牌的内容等实践活动。其次,主题确定之后,让学生自由分组,分别查找需要的资料。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查找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向学生介绍如何在图书馆查找,以及如何在网上检索等。再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筛选有用的信息,鉴别材料的优劣、真伪,有条理地归纳、整理材料,从中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多种形式展示出来。教师应注意学生在展示时的语言指导,并引导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互动。

三、改变评价方式,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评价,方式有自我评估、相互评估、教师评估等。形成性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访谈、学习档案等。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及时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对学生进行期中、期末时的终结性评价,一味地强调学习结果,更要善于运用形成性评价,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环境及个体差异等设计出适合自己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工具,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从而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在评价过程中。

此外,教师在给学生作业加注评语时,首先要善于使用多样化的语言形式,可以是已学过的单词、短语、句型、篇章,可以用不同的时态、语态、语气,也可以用即将接触到的语言。其次,所下的评语要有艺术性、针对性,如: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业中出现错误时,批评要少,更多的要鼓励,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鼓起继续学习的勇气。

四、教师要转换角色,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促进者

在实施《教学要求》的过程中,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由教学中的权威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减少对课堂的控制,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心理与精神的支持,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使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发展语言能力,体验成功,形成自己特有的学习策略。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还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要特别关注性格内向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能时刻体味到一种温暖与关怀,对学生是至关重要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它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从而有效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总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深化英语教学的出发点。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挖掘语言中的文化内涵、情感因素等,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高尚的品质、健全的人格、高品位的人文精神,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本文提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采用任务型教学法, 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实施形成性评价, 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转换教师角色, 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促进者。

音乐教学中非智力素质的培养 篇5

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有智力方面的素质,也有非智力方面的素质,两者是密切相关的,甚至后者更为重要。通常我们指的智力方面的素质主要包括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感受能力等;而非智力素质主要包括兴趣热情、情感个性、意志毅力等。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我早年没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话,那么我无论在什么事业上都将一事无成。”可见音乐教育在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过程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在教学中,音乐教师要根据音乐本身的功能,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陶冶其高尚情操,键全其审美心理。那么,我在音乐教育教学中是如何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的呢?

一、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很少有哪门功课比音乐更能牵动儿童的心。看他们听乐而律动,闻声而起舞的神态,足以证明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过程便是主动地接受,这就与素质教育中提到的“主动精神”和注重形成健全的个性是吻合的,就连一些“大门类”的学科也借助于音乐的这一“兴趣”优势来丰富自己的教学。例如语文、英语、历史等课程中运用的:愉快教学法“,就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魅力,通过优于单纯逻辑记忆的情绪记忆,形象记忆来提高自己本学科的教学质量。可见,音乐这一兴趣优势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审美素质、道德素质的加强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创设情境,感染兴趣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课堂教学要以情贯穿始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上好音乐课的关键。

音乐教学要激发学生兴趣,首先教师本身对音乐感兴趣,音乐课上得生动、活泼、充满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进入情境,采取情感教学是课堂教学在愉快情绪中进行的有效保证。如上《堆雪人》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歌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首先展示了一幅精彩的画面,根据画面简介了《堆雪人》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歌曲。它描绘了少年儿童在冰天雪地里堆雪人的动人画面,表达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接着我放映了冬天下雪以后,小朋友们堆雪人打雪杖的实况录相,营造出了新歌教学的特定氛围,从而将学生带进歌曲所表现的情境——冬季迷人的雪景之中。在学生欣赏冬天雪景画面时,我做了如下的语言描述:“北风呼啸,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显得分外妖娆。这白茫茫的雪地不正是小朋友们游戏的天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美好的想象闸门,像滚滚波浪被打开了,他们争先恐后地诉说自己在雪地里滚雪球,打雪仗,堆雪人的过程和感受┈┈有趣的画面,形象的图样,恰当的语言点拨,使学生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渴望和兴趣,启发了他们的想象、思维,让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美丽情境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此时,我见火候已到,便话锋一转,进入正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堆雪人》这首歌!”几句话,引出了学生学习新歌的强烈欲望。

2、引导学生歌表演,增强兴趣

表演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它在教学中倍受学生欢迎。低年纪学生活泼好动,每学一首歌曲,我都根据歌词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记忆歌词。在启发学生表演时,我是这样作的:

(一)启发学生进行即兴表演。

(二)教师根据学生表演编排一套好的动作教给学生。

(三)个别检查。在个别检查时,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美丽的造型所吸引,教室里常常会自发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往往是台上的表演者更加精神,台下的“观众”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表演,就连平常最胆小的同学也跃跃欲试了,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加强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内外结合,巩固兴趣

认真组织好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中发展学生兴趣。比如:结合所学的音乐课,组织学生排演歌舞等活动,可成立学生业余合唱队、演奏队、舞蹈表演队,定期排练、学生自编自演的节目,定期开展歌舞、器乐、配乐诗朗诵等比赛,尽量营造一种学习音乐的氛围,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使学生同时从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这两个平行“渠道”中获取知识,巩固兴趣。

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会学生学习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仅仅成为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权威,而忽视了教师应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泉眼”,这样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不到发挥,甚至散失了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教会为学会,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同时给学生创设大胆发问、质疑、创造的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求知,实践中创造,让每个学生的智、情、意、行协调和谐的发展。

1、灵活多变

在组织教学方面,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听音乐进行整齐的律动,这样看去非常整齐、和谐,但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我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听与本节课有关的音乐,再进行即兴表演或师生一起讨论、创编再表演,使每节课内容的律动都不一样。这样利用简短的组织教学时间,创设活泼、轻松、和谐的气氛,给予学生一定的表现音乐和创新音乐的空间,提高学生应变、记忆、表演、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

2、激趣自创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由此可见,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应处于平等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老师问学生,而少有学生问老师,长此以往,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被抑制,他们只会墨守成规,对于这样的孩子谈创造谈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反之,把自己融入孩子中,做孩子的朋友,注意与孩子的情感沟通、交流,鼓励孩子质疑问难,才能激起学生的创新火花。

在教学《到小熊家里去》时,我带小朋友们一起来到草坪上,边唱边玩。当我要求他们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时,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我想用竹筷敲碟子代替碰铃,用装满沙子的铁罐代替沙球┈┈”虽然这些是“土乐器”,却是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用这些“乐器”演奏就好象学生们也参加了小熊的宴会,增添了一份情趣。对于这个学生的发言,我及时给予肯定,并带大家一起尝试练习,学生的创作意识被激发起来,纷纷畅所欲言。

3、动画结合

在欣赏教学方面,我在教学时打破了由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在活动中、图画的描绘中掌握音乐的主题、曲式结构及情绪。如:“我在教欣赏课《在钟表店里》这课时,先让学生观赏自己带来的小台钟及听它们发出美妙的声响,然后再欣赏音乐,结合生活中的钟表声理解乐曲所描绘的情景。每个学生都很投入,有的学生边听边扮演各种钟表跟着乐曲节奏摆动;有的模拟木偶,手臂一上一下煞是可爱;有的模拟小鸡吃米钟;有的模拟猫头鹰钟,两只眼睛骨碌碌地左右转动┈┈五花八门的”人体模拟钟“在活泼欢乐地走动。整堂课以活动为中心展开各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在自己的主动参与中理解了音乐。

4、及时评价,鼓励参与

培养初中学生信息素质的方法 篇6

一、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1.利用生动形象的动手操作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知道,他们对于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具有比较强烈的好奇心,而且他们对于这些事物的学习能力也是很强的,尤其是信息技术学科,学生最初的学习积极性是很高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学科动手操作的特点和优势,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魅力,从而调动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2.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整合其他学科资源,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创设适合全面发展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在学习Excel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刚刚进行了期中考试,于是笔者便在上课时结合班里期中考试的成绩来运用Excel制作班级学生的成绩表,通过学习,学生感受到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信息技术对于我们的生活是有着极大帮助的,因此他们会认真积极地学习,这样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显著。

3.设计丰富多彩的竞赛项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除了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还有着极强的好胜心,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比赛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由此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这不仅会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由于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学生信息素养也会加强。

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用情感去感染学生,培养信息素养

1.教师要端正心态,改变观念,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我国的教育目标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所以不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如何,教师都要平等看待,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起不同认知程度的学生积极地投入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去,只有全体学生都积极地行动起来,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情况,寻找和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付出积极的努力。教师首先要热爱本职工作,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极大的工作热情,这样可以把这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通过课堂教学传递给学生。然后,教师要通过适时的鼓励和表扬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不因个别学生的不当行为影响全班的学习气氛,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融合,各个教学活动都可以按计划顺利进行,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有所得。

2.教师要关注个体,个别辅导,进行情感交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比较敏感的青春期,他们的情绪和心理有时会出现不稳定的情况,他们内心希望被关注、被尊重,但是却不愿意主动向别人袒露自己的心声。这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对待学生既向朋友一样可以促膝长谈,又像家长一样给予他们体贴关怀,亦师亦友,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变化,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继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创新素质 篇7

一、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指创新观念、创新欲望及创新追求, 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 就是要千方百计多做实验, 让学生耳闻目睹有趣奇妙的化学现象, 并适时设疑激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索、求知。例如在“绪言”课可安排以下实验:镁条燃烧;铜绿受热分解;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 再滴入稀硫酸红色消失;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向食醋中加入食用碱面, 酸味消失且有气泡生成。这几个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 不仅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还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课下有的学生想点燃细铁丝和细铜丝, 却发现二者都不能燃烧, 就迫不及待地问为什么。我告诉他们以后会在“氧气的性质”一节学到。这就为下一步的学习创造了悬念, 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创新的信念、激情、壮志、胆略, 是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质疑问难、探奇索因、勇于探险的品质。例如:学习“催化剂和催化作用”时, 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 分别做加热氯酸钾、一定量的二氧化锰、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几个对比实验,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原因。同学们个个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相互讨论, 最后通过对加热纯氯酸钾时需加热时间长, 放出氧气的速度慢;加热一定量的二氧化锰时不放出氧气;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稍微受热时迅速放出氧气, 反应后把二氧化锰回收称量质量不变, 由此归纳出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并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三、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创新的智慧、才能和技法, 是以创新思维为核心, 创新知识为基础, 创新技术和创新艺术为两翼的创新智能系统, 是创新活动的工作机制。

(一) 改进演示实验, 引发创新能力

创新素质的培养需要创新性地教与学, 教师演示实验的创新, 不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培养学生不唯唯诺诺的精神,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还能起到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 河北版教材中“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 对尾气的处理方法是将其点燃。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此实验的设计有什么不足, 是否有既能保护环境, 又能使一氧化碳充分利用的方法?一个小小的疑问, 激起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很快有的学生把未反应的一氧化碳用导气管在氧化铜的下方点燃, 既能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又能充分利用残余的一氧化碳作能源, 还能说明其具有可燃性, 还原性和毒性。

(二) 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激活创新能力

创新的验证性实验教学, 属“照方拿药”和“照葫芦画瓢”的教学模式, 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封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探索性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群策群力, 探索化学的奥妙,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初中化学“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中, 教材上只有锌和稀硫酸的反应。实验演示时可取四支试管分别装入镁、锌、铁、铜四种金属, 再分别与稀硫酸反应, 通过观察现象, 让学生自己选择用哪种金属更合适。

(三)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升华创新能力

实验设计是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创造性思维, 通过探究确定实验药品、仪器、装置和操作方案的实验活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氢气后, 让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所需装置, 并设计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包括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什么药品、哪些仪器、怎样装配、怎样收集、怎样验满。还有在初中教材中, 制氢气的装置有不足之处, 较明显的是不能使反应随时停止, 回收酸液和锌粒不方便等。为了弥补这些不足, 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设想, 积极思维, 最后学生设计出多种装置, 其中把试管改为侧支试管, 把锌粒用铜丝编的“篓子”装起来挂在试管口, 可随时将“篓子”拿出使反应停止。既方便又能节约药品, 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思考, 自我创造的好机会。

四、开展趣味性实验活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趣味性实验以学生生活常识为素材, 运用所学知识为背景而展开, 它贴近生活, 方法新颖, 深受学生喜爱。记得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后, 指导学生在课下做“鸡蛋跳舞”的小实验, 把鸡蛋放入食醋中, 鸡蛋上下跳动, 验证了鸡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盐。这种寓教于乐的活动, 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素质培养 篇8

一、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做到难易有度

学生是教活动的主体, 分析和研究学生的接受能力,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取舍素材, 至关重要。如果只是一味地研究教材、案例, 把学生放在一边, 教学效果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正如教育学理论中讲到的“备教法的同时也要备学生”。

备课既要备学生, 同时还要备教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内容准备充分, 教学思路明晰;教学方法得当, 事半功倍。相反, 如果教师没有做到认真备课, 课堂设计混乱或不当, 会使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你教你的, 我听我的, 教和学不能融为一体,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特别是对会计基础这门缺乏感性认识的专业课来说, 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下大工夫。

二、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 上好第一堂课是关键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学生刚接触会计基础这门课时, 会感到新鲜感、好奇感。所以, 教师要重视第一堂课对后续教学的影响力, 努力做到在这关键的第一堂课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会计基础的信心和热情。首先, 备课时要选择典型案例, 用案例开好场, 用精彩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 教师要教态自然、语言生动, 把情感投入到教学中, 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良好的气氛中受到感染,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一站到讲台上, 教师要面带笑容, 和蔼地讲好开场话, 活跃课堂气氛, 给学生带来愉快的心情, 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第三, 在平时的授课中, 要注意挖掘学生的学习亮点, 对学生应尽量多鼓励、多表扬, 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 使更多的学生在褒扬中增强学习欲望, 提振起学习兴趣。

三、注重启发和激励,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意识, 要讲究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中有耐力。当教学内容不断向复杂和抽象展开、难度加大而又比较单调时,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减弱而进入一个“疲劳区”, 这是正常的, 但这时更需要教师的教学功力。可以说,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佳方法。

学生能否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重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在此举一个例子, 比如在讲授采用计划成本法计算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时, 准备这样一个案例:某公司当期计算有奖金3 000元, 要在40名职工中进行分配, 问其中15名男职工能分配多少元?学生马上就能回答出来 (先计算每人分配数, 再乘以男职工人数) 。此时, 教师可以把话题引向计划成本法计算:全部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要全部材料进行分摊, 那么, 其中本期已经发出部分材料应当分摊多少材料成本差异呢?经过启发和引导, 学生就能很快掌握计划成本法。其实在每个章节的内容中, 教师都可以设计些简单的问题或案例, 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学生会比较活跃, 有时也能引发教师的即兴发挥, 把课讲得更生动。

四、适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优势, 调节课堂氛围

多媒体课件以其独特的优势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各科教学。对《会计基础》这门课程而言, 它不仅可以增强课堂的信息量和活跃度, 更能加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提高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尤其是多媒体的影音效果方面, 是其他手段无法取代的。在实习课上, 会计凭证制作、账簿操作等技能训练方面都比板书更加直观和方便, 学生更容易接受。

但是, 多媒体的运用也要把握好度, 如果把握不好, 反而会适得其反。如学生较长时间盯着屏幕, 也容易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 产生疲劳。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讲课活动中灵活性的发挥, 限制教师的思路。所以, 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使用课件, 更不能盲目地强调课件的“新”和“奇”。当然, 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仍有其独到之处, 它便于教师向学生面对面地传授知识, 面对面地交流。对于学生而言, 由于教师板书需要一定的时间, 相当于给了学生一些思考和放松的时间, 有利于学生理解、消化老师所讲授的内容, 缓解疲劳。

所以, 教师应该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 既要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 也不能盲目地一味使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选择相应不同的教学手段。对于难以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或意义不大的教学内容, 采用板书的方式;概念性理论性的教学内容或有合适素材的内容, 宜采用多媒体方法。多媒体教学模式中, 要注意每间隔10分钟~15分钟, 穿插些动画以调节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中间再采用一些提问或讨论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互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活跃课堂气氛。

五、结合《会计基础》学科特点多开展实践活动

《会计基础学》是一门实战性很强的基础学科, 在讲授会计基本理论时, 涉及到很多表、账、证, 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中, 教师可以利用实物让学生感性、直观地认识到它们, 再通过演示和动手各种填制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进行模拟实习, 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填制相关的账表、凭证, 切忌只讲不练或只练不管。

另外, 在学生进行了模拟实操的基础上, 还可以模拟创设一些较为典型的经济业务, 按核算程序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综合训练。比如从建立科目到填制、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 到登记明细账和总账、编制出各类会计报表, 直到完成一个完整的会计循环。这样, 便于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会计基础》的系统内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加深对该课程关键内容的理解。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素质的探究 篇9

重在鼓励学生多讲多练, 如让学生上讲台能力。作自我介绍。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胆量, 而

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学生

学而言,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求同、求异思维能力, 想象和联想能力, 分析批判能力等。为此我们尽力创造机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小心呵护创新的火花, 点燃创新的火把。比如, 我们引导学生评价李鸿章, 学生对李鸿章积极向外国学习这一面给以肯定赞扬, 见解独到客观;学习“垄断”时, 有的学生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适应新科技成果的应用予以肯定, 否定了“垄断”是资本主义的“腐朽、垂死”阶段的观点。引导学生评价长城,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学生一反传统观点, 指出长城的消极作用, 曾一度阻隔了中国的向外扩展, 不利于中国文明与海外文明的交流, 对此教师巧加引导, 使之回到正确立场上来。总之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 发展求异思维, 打破传统历史观点的束缚,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讲解思路, 提示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 不如教会捕鱼的方法。对于历史教学而言, 历史事件纷繁复杂,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 我们不可能教给学生一切, 尤其是在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今天。最有效的做法是教给学生方法, 教会学生学习。埃得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为此我们主要是讲解思路, 理清线索, 提示要求, 指导自学。具体步骤是:第一, 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展开“你知道吗”栏目, 生趣激疑, 启发拓展学生思维;第二, 提出自学方案、要求, 学生自主学习;第三, 难点、疑点、模糊点的共同探究;第四, 感悟总结、补偿练习。这样设计课堂教学有利于协调师生之间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关系, 让学生在创造中学习, 在发现中获取, 在获取中升华。有利于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 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5.谈史论政, 言传身教, 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俄国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 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因此, 实施素质教育, 要求教师首先提高素质。“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旗帜, 需要以广博的知识和人格的魅力去感染学生, “拿捏”住学生, 使之“服”、“亲”, 才能使之信。而广博的知识, 人格的魅力决不能局限于历史本身, 天文地理, 政治法律, 生物劳技, 我们如果能略知一二, 幻灯、录像、电脑现代教学手段, 我们如果能熟练地应用操作, 时事新闻、大政方针、焦点问题我们如果能适时地穿插到课堂中去, 名人轶事, 各地风采我们如果能涉猎一些, 那么我们的魅力足以赢得学生的信服, 我们的历史就教活了, 历史教师也“现代”了。为此, 我们经常选一些好的电视、电影、各种杂志、各种信息, 如中央台的中国报描写的词句,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和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经过反复朗读, 直至熟读成诵。学生领会了文章的主旨, 就能准确地读出作者由不宁静到轻松、自由再

讨论和回答问题等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口语

读是说的基础和前提, 读不好必定是说不好, 朗读是提高口语能力的重要手

道、今日说法、焦点访谈, 山东台的评案说法, 湖南台的今日谈、零点追踪, 浙江台的午后存盘等比较灵活短小、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节目, 去点缀课堂。这些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也改变了教师的形象, 增强了其魅力, 在学生中有了威信。爱屋及乌, 也喜欢了历史课。教师真正地做到了利用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阵地, 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二、关于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素质教育的课堂必须做到:

1.摆正师生位置, 处理好师生关系, 讲究课堂的民主性

变传统的师道尊严为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充分思维活动的空间, 讲究课堂的开放, 变灌输式为启发式、讨论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 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 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包办代替、家长制作风难以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2.因材施教, 注意学生的层次性

班级教学作为目前主要的授课方式, 往往忽略了个性的差异。作为教师要因材施教, 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自学、讲述等环节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也要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和考核中力争从层次性出发, 兼顾高中低层次学生, 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不同基础上的学生都有成功感, 从而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对其学科的发展及人格的养成会起到催化作用。

3.激励为主,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数落十点, 不如表扬一点”, “冷面孔”是不受欢迎的。我们注重启发激励学生, 发展学生个性, 帮助学生挖掘学习潜能, 以爱心感动学生, 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自觉性。

4.大胆取舍, 讲究知识的实效性

教师主要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模糊点、规律技巧,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梳理线索, 对于基本知识点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 应该相信学生具有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

5.教师要加强学习, 丰富自身内涵, 提高课堂的可控性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面对的是现代的“新新人类”, 学生可能提出教师一时回答不了的诸多问题, 极有可能出现令人难堪的局面, 这就要求我们时时充电, 教师必须具有时代的紧迫感和知识更新的自觉意识。

我们认为素质教育还应注意以下几个误区:素质与考试对立;创新与传统对立;自学与讲解对立等。要辩证地看待素质教育中的具体问题, 把握好分寸, 讲究适度,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化学教学与学生素质的培养 篇10

” (《面向21世纪的教育》,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而学生的发展离不开素质的提升, 作为化学教师, 在使用新课程教学时, 要时刻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素质:

一、注重个体发展, 培养多样性素质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所谓的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国家的兴盛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较大贡献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能力、潜力和魅力, 都有可能成为德才兼备,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但目前单一而统一的教学模式会抑制他们个性的发展, 阻碍他们潜力的发挥, 影响他们魅力的施展。

教学中教师应秉承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个性发展与共性提高相结合的理念, 尊重、分析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注重基础、鼓励创新, 注重应用、合作探究, 运用“情景探究”、“活动单导学”、“问题支架, 以变导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把必修课业内容由浅入深, 由基础到专业的讲授, 以便于学生理解化学学科基本知识, 把选修课程知识, 由此及彼, 由点到面的传授, 以便于延伸学生的知识结构, 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智能, 培养出符合祖国建设需要的多样性的人才。

比如, 在各种实践活动中, 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 通过对生活中许多资源如铝制饮料罐、合金、交通工具、生活用水等的实地考察、上网调查、汇报交流,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在社会、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和作用, 让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发展, 让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和整理、问题的分析和判断等科学实践能力得到释放, 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动手调研能力, 还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重视学科交叉, 培养综合性素质

科技的进步, 有赖于各行各业、学科与学科联袂综合的推进, 比如, 借助于数据库和专家系统, 计算机辅助的质谱仪、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氢谱仪的投入使用, 大大地节约了化学工作者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时间, 提高了研究效率。

现实生活中, 人们要解决的问题本身就是整体性的, 往往同时与多个因素有关。因而, 教师教学过程中除了在教学计划、课时安排、教材重组上重视化学学科基础理论之外, 还应当重视强调学科间的交叉。比如, 讲解离子反应中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过程, 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 变小为大, 变静为动, 把难于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 借助直观的动画帮助学生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 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一种很好的熏陶, 让学生有了模仿的机会, 在以后处理抽象问题或者接收的材料有限时, 能自主地寻找更多的信息来解决。

当然, 能否处理好化学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深度与广度的关系、学有专攻与广阔知识结构的关系是教学中能否完成培养综合性人才的任务的关键。

三、鼓励标新立异, 创设想象力平台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规律的科学, 不少概念、理论的理解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想象力。科学的想象也是一种素质, 来源于发散思维和转换, 它需要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想法, 需要摒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开创较多方向, 需要打破常规和重新组织所见所闻。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 就应呵护学生的想象力, 使化学学习成为学生创造的基础。

教师应鼓励学生不放弃自我, 强调每一个人都能以某种形式进行创造, 标新立异;不过分重视成绩, 鼓励学生超越常规, 勇于冒险, 即使面对失败可能性较大的未知领域也毫不退缩;不迷信权威, 相信自己的判断, 敢于质疑固定的答案, 经常提问书本以外的问题;经常反思来花时间产生和发展想象。

化学实验课和演示实验的开设为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供了拓展的平台。在实验课上, 教师先根据实验目的提出问题, 然后鼓励学生说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 不必考虑该方案正确与否, 一直到所有可能的想到的方案都提出来了为止, 教师和学生一起才开始对这些想法进行讨论、评价、修改、合并, 至产生一个最为合理的方案, 再进行实验操作, 验证猜想。这样的过程中, 一种想法可能启迪出另外的想法, 有些可能初看来似乎荒诞但却又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想法, 才得到展示不至于被扼杀。

四、强化知识比较, 提升评判性思维

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斥着信息, 人们不得不随时对它们进行比较、筛选。谁能获取并适当评判信息, 谁就能成功。比较和评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因此, 在学校里, 教师要培养学生分析、评判他接触到的信息。

教师培养学生比较和评判的能力可建立在学生比较熟悉的主题中。俗话说熟能生巧, 因为熟悉所以感兴趣, 因为感兴趣所以乐于比较和评判。例如,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中, 思考与交流对燃烧的条件及其本质的认识, 就可以先带领学生沉浸于初中学习的可燃物 (碳、硫、白磷、镁条等) 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回忆里, 比较得出燃烧需要氧气参与的观点, 再融入新学习的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 评判得出燃烧不一定要氧气参加, 通过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分析、比较, 归纳出燃烧的条件和本质。整个过程, 学生从初中所学的知识出发, 能抓住议题积极参与讨论, 在评价他人的结论、诊断故意设置的错误及其原因中, 加深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

培养学生比较和评判的能力还可以通过提供不同的两难材料进行练习。例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中, 介绍了氯气是一种有毒的气体, 但可用于自来水消毒, 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时又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对此教师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育环境, 站在反方的立场测试学生, 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地分析、评价信息, 强调要说出理由。在讨论中, 默许学生之间互相观察、互相作用、互相内化。

上一篇:皮下积液下一篇:食品药品公共卫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