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

2024-05-08

德育(精选十篇)

德育 篇1

“交往”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范畴, 也是当代西方哲学关注的热点问题。胡塞尔提出“交互主体论”, 认为人们在生活世界中进行着生动的、充满“人格主体态度”的交往。哈贝马斯以“交往行为理论”著称, 认为交往是主客体间的相互关系, 而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单向关系, 交往的目的就是要达成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共识。马克思认为,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社会关系是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因此, 从根本上说, 交往是人的社会本性的体现, 同时它又确证和实现着人的本质。可见, 交往理论直接产生于人们对人自身的深切关怀, 它关于人的主体间性、实践性、生活性的交往特点和交往本质的观点, 对当前我国的德育改革和德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交往德育论》一书将交往理念引入高校德育领域, 从交往理论视角对德育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提出交往视域中的高校德育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 是属于以“人”的世界为对象的主体间的交流, 是人的自觉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作者把“灌输”作为与“交往”相对应的理论范畴, 对两者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了比较, 认为前者具有强制性, 后者具有解放性;前者具有工具性, 后者具有人本性;前者具有被动性, 后者具有主动性。在此基础上, 作者指出, 交往德育与传统的灌输式德育有着本质的不同, 它指向的是人的完整的精神世界, 是一种意义关系情景化的“主体间性”教育。它是诉诸于师生和生生主体之间的、自主的、平等的、创造性的主动参与, 是规范原则的共生、共享, 并以此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它的目标始终朝向人类生存和发展, 有着对人性与人格关怀的执着, 旨在通过德育实践致人以觉解和新生。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交往实践观为指导, 从关注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出发, 遵循受教育者生命的完整性存在、主体性存在、独立性存在的基本理念, 在大力弘扬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基础上, 不断提升他们的个体觉悟和人生价值, 积极引导他们自觉地由个人主体向类主体、个人独立人格向类主体人格提升,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个具有自由个性、国际视野和人类意识的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和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作为一种与传统灌输德育不同的德育理念, 作者提出的交往德育立足交往理论, 将交往作为德育新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 认为德育应在交往中进行, 并且最终还是要回归交往的生活世界, 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德育 篇2

【中文摘要】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以势不可挡的趋势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就像一枚铜钱的正反两面,网络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社会中的一个巨大的不可忽视的群体就是青少年,青少年在享用网络资源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受到了网络负面影响的侵蚀,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对青少年的品德发展和教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使得青少年的道德大坝正接受着网络发展所带来的一次又一次的撞击。青少年网络德育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网络发展带来的现代性问题。青少年网络德育作为一个新问题突出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探讨和研究青少年网络德育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揭示青少年网络德育的现实情况,展望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所以,探讨青少年网络德育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势在必行。本文基于青少年网络德育的主题,通过对青少年网络德育相关研究的分析和思考,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之上,对青少年网络德育的涵义、特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了总结评述,并在总结的基础上,对青少年网络德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力求...【英文摘要】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network has infiltrate all areas and levels of

society.However, just as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the network also has negative side, especially when the young people spend too much time on it, the world view, outlook on life, values of the young people can be shape by the network.Thus, the Moral Education of the Youth is a social problem, but also with network development to modern issues.Youth Network as a new moral issues prominent in front of...【关键词】网络德育 网络德育研究

【英文关键词】network moral education review based on the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目录】青少年网络德育研究综述5-6义10-211212-21Abstract6

前言8-10

摘要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二)研究的意义(一)选题的背景10-12(三)研究方法12(四)研究现状与特点

12-142、国内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与特点与特点14-2121-37特点22-2525-27

二 青少年网络德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网络德育的(一)网络德育的涵义21-2

2(三)青少年网络德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四)青少年网络德育存在的问题27-

3131-32

(五)青少年网络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六)关于青少年

网络德育的对策思考题和发展趋势37-41题37-3837-38

32-37三 青少年网络德育研究存在的问

(一)青少年网络德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

2、夸大负面影响

4、研究对象的层次和

1、概念界定不统一373、实践研究有待加强38比例失调38(二)青少年网络德育研究的发展趋势38-

411、研究视角多元化,不断促进理论研究的创新392、承前启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并举39-4141-43参考文献43-49

致谢49

德育误区 提升德育效果 篇3

隐性课程被忽视

学校教育中存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其实德育中也同样存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的德育课程一般指如公民课、社会课、德育课等专门的课程和有关教材,其实宽泛地说还包括形式上有别于常态的各种活动、专门的文本图片等。隐性课程指的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德育课程,包括学校的静态的各种建筑、设施、图文,弥漫于师生间的人际氛围和精神状态等。学校教育注重显性课程的实施,但对隐性课程往往忽视,其实隐性课程在德育过程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时因为隐性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因此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更深刻更持久。所以,不少学者认为注重学校隐性课程的开发才是校本德育的重中之重。

细观各学校,都或多或少存在隐性的德育课程,如一所学校的校训、雕塑、橱窗、文化宣传标语、温馨提示语,甚至花草树木、亭台楼阁、桌椅柜台或者校友捐赠的礼物摆饰等设施、建筑和公物等。这些静止的物件在校园内构成隐性的德育课程,自然具有教育的意义,但对待这些隐性课程是将其继续隐性下去,还是适当将其显性化,这其实事关教育者的智慧。同样的校训、校园温馨提示语,有的教育者有心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元素,利用适当的场合,如国旗下讲话、班队会主题教育、应时应景的讲话教育等,将这些隐性课程显性化,把其中蕴含的德育内容联系学校实际生动地阐释出来,这样,隐性德育课程就被显性化,就被利用起来了,学生以后再走到校训石前、走到花草牌边,耳畔就会想起老师的教诲。这校训、这校园温馨提示语就开始发挥着教育的功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块墙壁会说话”,其实很形象地说明了隐性课程应该要显性化,这样才能发挥德育的效用。德育追求教育无痕,但这种无痕教育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虚化或者无为,仅仅作为摆设不作为。是不能取得德育效果的。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很著名。据说这校训是很早就有的,后来学校请启功先生书写,并刻石矗立校园,还在校内各种报刊、板报等媒介上介绍,把隐性的课程显性化,而每一届新生入学,学校则会通过校长或者教师讲解,以让每一个学生铭记校训教诲。如此,校训自然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发挥化育功能。而有的学校,学生入学三年竟然不知学校校训为何意,不知学校有命名的某文化路,不知学校有校史馆。这是很可惜的。照此办学思路,所谓的百年老校跟一些新建的学校已然没有多大区别了,因为没有这些文化教育活动的传承和挖掘利用,所谓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积淀这些隐性课程和德育传统,都将因静默而被遗忘和湮埋,这些前辈教育者精心设计的校园文化和留下的德育传统都将被冷落遗弃,岂非可惜。

所以,智慧的管理者能敏锐地看到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和价值,有意去挖掘并利用起来,如校园内有校友捐赠物,必定在爱校教育活动期间让学生去现场观摩;新做了一组橱窗就一定要各班教师组织学生去观摩,并要作解释介绍;国旗下讲话会结合学校的校训、校风、楼馆名等进行励志教育;班队会要结合校园内的温馨提示语讲解如何爱护校园,举止文明等。以此反复教化,加深印象,使其落人心灵深处,久久不忘。这样的隐性课程才是真正的课程,发挥着应有的熏陶化育的作用。

常规陋习当正常

学校管理中不留神就会出现熟视无睹的情况。看惯了学生衣衫不整,遇到一个穿戴不当的学生也往往不觉奇怪;习惯了校园杂乱,看到学生多丢一片纸屑也就会视而不见;生活中诸如此类的关于卫生、纪律、礼仪等方面的不合规范的要求,往往因为学校管理者的标准低,一味容忍,使得学生的陋习成为校园常规。这种陋习会传染,一旦有一个学生不被批评提醒,就会影响到三五个,三五个不被批评提醒就会影响一大片,长期不被批评提醒,整个学校都会蔓延,形成风气,最终成为学校的一个“标识”,一种“景观”。所以,学校管理者尤其是德育工作者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意识,要学会反思,经常以崭新的目光去审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去看待学校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给以切实的表扬鼓励或是批评提醒。

反思常规,一方面要看到正常行为中的异常现象,需要及时地纠偏改正。这种情况好理解,不赘述;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常规本身是否已经过时或者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如佩戴红领巾这是对少先队员的基本要求,但随着天气变热,三十多度的气温下学生都穿清凉装上学,再要求孩子一定要佩戴红领巾上学,就显得不合时宜,甚至非人性化了。以前不允许学生骑自行车上学,因为路道窄小不安全,现在学校周围的道路宽敞,且人车分流,交通管理非常好,附近的中学生完全可以骑车上下学,以培养自立自理能力等。这些细微的变化需要教育者有心用心,才可能实现。对于有些教育者而言,一张制度管几年,抱残守缺不顾师生实际情况,这些不能与时俱进的规章制度有时很可能走向非人性的状态,走向反教育的立场。如,报载某学校因为几个女生留长发,早晨梳头迟到,就要求全校学生一律短发,强制执行,结果遇到一个倔强又脆弱的女孩,剪了短发跳楼,不当的教育造成伤亡的惨剧,绝非危言耸听。

轰轰烈烈当教育

德育工作者都知道“活动育人”的道理,“活动育人”的理念没有错,但如何举行活动,如何达到育人目的,却是颇有讲究的。现在有些学校动辄喜欢举行大型的活动,且不说“六一”“元旦”的联欢、开学典礼、评优颁奖的会议这些常规性的活动,一个学期四个月,能连续搞上文明礼仪月、科技创新月、体育健身月,或者搞英语节、话剧节、读书节、感恩节等。本来,举行这些活动也无可厚非,有些有创意的活动对学校德育

甚至教学工作的推动是有一定作用的,也给学生多提供了一些实践性的舞台和锻炼机会。但是,动辄就是几个星期或者一个月,一个“节”都需要一系列的活动支撑,而举办者为了达到轰动的效果,往往是不遗余力通过人数、嘉宾、热闹等很多元素,以展示宏大规模隆重排场,取得轰动效应,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在上面。老师累一点自不用说,可惜的是折腾很多孩子,毕竟真正参与活动表演的是少数,很多的则是观众,甚至不少环节就只是站着观摩,听领导讲话,听老师说教,学生只带一副耳朵即可。如此规模宏大的活动,学生又能从中得到什么锻炼受到多少教育呢?客观说,这样的“月”“节”实际上是干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扰乱了学生学习的心境,效果只是使得学生变得浮躁好动好玩,无心向学,这就得不偿失了。

其实,德育是心与心的交流。德育活动更适宜规模小、内容精、形式新的活动,这样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参与,面对面才能心换心。太大型的活动,教育者怎能用一颗心换得千百颗心的共鸣呢,即便有,对于演讲者或者表演者的艺术性要求是很高的。有一些职业演讲家进入校园,举行大型的演讲活动,那教育效果还真不错。但。若非很专业的演讲人士,有时即便是一些作家、教授进校园作报告讲座,有些都不一定能吸引到学生专心,注意力很难持久集中,何况有不少时候,全校性的集队、集会就是校长主任进行一些形式的启动仪式,或是宣讲某种活动的目的意义。这往往都是过耳即忘的东西,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活动大型也有大型的好处,在氛围上气势上有一种感染力,形式上给人留下强烈的视觉冲击。不是说大型活动不要搞,应该要少而精,越是大型活动越要考虑环节紧凑,节目精彩,要计算人力成本。若非必要,则学校德育活动更适宜小规模活动,能在年级举行的就不要在全校铺开,能在班级举行的不要在年级开展。而且活动不宜太频繁,一个星期能有一次非常规性的专题交流就可以了。一会儿看展览,一会儿举行主题班队会,一会儿开展募捐活动,学生心性浮躁,德育效果又怎会好?低效的德育活动充斥于校园,学生必不能安心,浮躁心态下的学习生活必不会安定,矛盾纠纷就很多,到那时就不是品德礼仪好不好的问题,有时,过频繁的活动连基本的秩序都难维持。不少管理者有这样的体会:一次大型的活动过后,或者过于频繁的活动之后,学校总会出现一两起校园安全事故。其实就是学生心性浮躁的原因。

注重说教少督促

对于未成年的学生的学校德育,养成教育是其最重要最基础的教育内容之一。许多教育工作者都知道中小学生要进行习惯、礼仪等养成教育,但生活中观察发现,很多人虽然知道重要,但教育方式常常停留于说教、观念灌输上,至多再加上一些评价考核,动辄给这班扣分那班减分。从德育的过程环节看,这实际上是抓了德育的两头,即说教和考核,而缺少了中间的督促。事实上对于未成年的学生而言,他们自控能力弱,自主性欠缺,自觉自律意识缺乏,这就更需要中间的督促和帮助。德育的说教引领和必要的考核评价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则是中间过程的督促、提醒。“道理说教”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严厉的考核评价是告诉学生不能怎么做,但在这两端之间,其实有着广阔的教育空间,如学生扔纸屑这一行为现象,就有着很复杂的教育背景和教育对策:有的情况只是学生出于无意,一经提醒就能改正;有的是出于习惯,长期这样做突然不这样做不习惯,所以,提醒后能改正,但下次还可能再犯,需要再提醒;有的则是恶习,觉得纸屑就应该扔地上,被别人提醒了不以为然。我行我素,即便这次被人看到了提醒了去拣了,下次趁人不注意,还是扔到地上,因为,在他看来拿着纸屑去垃圾桶是件很艰难很不愿做的事,自己既懒,对规则、对被人管束、对改正错误都有着本能的抵触。针对这样不同的情况,如果简单地用扣分来惩罚评价,对前两种类型也许有作用,对第三类人恰恰没有作用。而最需要评价的恰恰是第三类人。前两类学生其实不用扣分,督促提醒就可以了,长期的被提醒,他就知道该怎样做了,就改正了,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自觉习惯了。把这样的人剔除出扣分的行列,而将扣分专门针对第三种人,这样,扣分就具有了威力。将三类人混同起来一起扣,扣分的教育作用就不大了。有些教育工作者为了图省事。急功近利,觉得哪种“武器”威力大、效果好,就用哪种武器,只看到扣分有威慑力,没看到它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局限性。其实,扣分这种惩罚性的评价就如同皇帝赐予的尚方宝剑,平常需要悬挂着,偶尔使用一下,它具有威慑全局的作用;要是经常把它拿出来,当做普通的刀剑,经常下场子去砍伐刺杀,它则将混同于普通的武器,不再具有特别的威力了。

德育中的说教、督促、考核,三者应该是缺一不可,三环节都要抓实才行,三者必须都要存在,都发挥作用,而尤其是督促占据中间,占有广阔的时空位置,应该成为教育的常态,如此,才承上启下,惩前毖后。三者相辅相成,通力合作,才能让学生明晰规则,敬畏规范,养成习惯,行多成善,内化成品质。

缺少奖惩难入心

分析学校德育中成效不太明显的原因,还有一条很关键,那就是对学生行为结果的评价没能及时跟上。有的教师说,“我们学校每天都有考核,都有积分公布出来。怎么就没效果呢,学生好像不在乎那分数。”考核积分是什么?其实只是考核过程,不是结果。考核出来的结果起什么用?很多学校缺乏深入的思考。有的学校将此纳入每周文明班级的评比,这算进步了一点,跟集体荣誉挂上了钩。但,考核分数对于个人而言,仍然缺少挂钩,这就造成了犯错者对犯错行为无须负责的现实。有的班主任把扣分结果纳入到班级学生的常规考核之中了,这就又前进了一步,犯错者跟犯错行为挂上钩了。但,班级的常规积分有什么用?对这个学生造成多大的影响?是否在班级要进行必要的表扬或者批评呢?如果有,这就又前进了一步,犯错者的言行被口头批评到了。但,如果仅此而已,仍不足以教育警醒到学生,还应该跟班级的奖惩挂钩才行。如每周进行文明学生的考核和评比,记人到学生个人档案中去,一个月进行一次总结,对每个人的常规积分进行一次评选,最好将此与一些小礼物、小奖品挂钩,利用物质奖励的形象性配合精神奖励进行强化奖惩结果。一学期进行一次总结,对照各种奖项,如三好生、全优生、文明礼仪星、文明成长星等,要翻出学生的个人档案进行对照评价,最后确定各奖项的名单。这样,让播下行动的人收获相应的果实。这才是真正完整的教育。而这项工作系统复杂,需要从学校层面到班主任再到任课教师的通力合作,需要班主任长期地坚持落实,艺术化地跟进教育,才可能收到效果。而这,在有些学校被落实得很好。因为学校德育管理精细化,设计和管理科学,尤其是执行力强,班主任认识到位,执行得力;在有些学校却只能流于空想,要么是学校管理者缺乏设计和推进,要么是班主任缺乏落实,教育缺乏艺术性。这就使得德育也好,养成教育也好,实际上没有有效进行。不完整的教育不可能取得完美的教育效果。

总之,德育是其他各育的基础,“五育并举,德育为先”,重视德育工作,抓实常规教育,创新德育路径,提高德育活动效果,正成为许多学校德育的基本思路和潮流。我们在注重德育建设的同时,还应看到对基本德育常规的深入反思,要从常规中看到误区和盲点,并切实加以改进。从某种角度说,德育工作中的疏漏和薄弱处,恰恰是影响和制约学校德育效果的关键处。找到德育的短板,加以改进,往往能提高和推进整个德育工作的效果进程。如此说来,德育的反思与建设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学校德育工作阔步前行。

细化德育内容 创新德育方法 篇4

走过的路虽然艰辛, 但迈出的坚实步伐, 让我们感到无比欣慰。几年来, 我校在德育工作体系的总体架构与规划中努力构建“两个系列”, 务实抓好“三个教育”, 切实强化“四个建设”, 确保现实“德育三化”, 做活了学校德育工作,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构建“两个系列”

(一) 德育目标系列化:

我校对学生提出的德育教育总体目标是: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 学会生活, 学会创新。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少年。

(二) 德育内容系列化:

我们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纪律教育、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卫生教育、品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

从育人角度来说, 智育不抓出次品, 体育不强出废品, 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学校培养的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没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将有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之源。为此, 我们强化德育, 整顿纪律, 端正学风。

为了达到德育教育总体目标, 我们细化德育内容, 创新德育方式, 主要抓以下工作:

1. 注重方法讲求实效。

充分发挥学生会、共青团主阵地作用, 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2. 巧设载体拓展范围。

讲究“细”、“活”两字, 开足音乐、美术课程, 以五四征画、征文比赛, 国庆“颂祖国”歌咏比赛、“12·9”爱国主义演讲比赛等活动为载体, 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思想。

3. 突出专题丰富内涵。

通过开展“海南文明大行动, 文明我先行”、“法律进学校”、“现身说法”以及聘请老红军代表、离退休干部以及关工委领导作“红色的回忆”专题讲座等活动, 丰富德育内涵, 增强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4. 突出德育实效。

充分利用每周一国旗下的讲话、国旗下的演讲、主题班会等开展德育教育, 每天晚修前利用8—10分钟各班学唱爱国歌曲, 在全校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等,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

5. 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我们通过开展“文明班级”和“文明宿舍”评比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德育教育功能, 每天由学生会干部牵头, 组织学生检查班级各项活动、宿舍管理, 推进班级、宿舍量化评比活动, 每周评出“文明班级”和“文明宿舍”, 并颁发“流动红旗”。每月评出“文明班级’’和“文明宿舍”, 并在全校大会上进行表彰, 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习惯。

6. 加大纪律整顿力度。

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制定规章制度杜绝迟到早退现象。是开展仪表仪容检查, 纠正留长头发、穿拖鞋、穿金戴银等不良习性。三是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 严格治理随手乱扔果皮纸屑、嚼槟榔或口香糖以及随地乱涂乱画, 随地吐痰等行为。四是引导教育学生远离网吧, 严格治理学生谈恋爱现象。

通过整治, 规范了学生言行, 端正了学风, 学生思想观念有了很大改变, 各种陈规陋习已基本销声匿迹。目前, 全校在校生4860多人, 不但上午、下午、晚上各个教学时间段迟到早退的学生很少, 而且很多时候甚至没有一个人迟到。

7. 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园安全是学校稳定发展的前提, 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先决条件。我校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 始终把安全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常抓不懈。一是成立安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二是加强校警队伍建设, 做到“三保”, 即保证人员, 保证经费, 保证装备;三是签订安全责任书, 实行家庭、班主任、教师与校行政联保责任制, 做到层层有责任, 事事有人负责;四是利用每周一国旗下的讲话、班团队活动、“交通安全宣传日”, 组织学生观看安全录像, 开展消防和预防地震演练, 举办征文活动等,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提高学生自我保护和自救的能力, 做到“警钟长鸣, 防患于未然”;五是每天安排人员到昌化江边巡查, 派员迎送学生, 晚上领导巡查学生宿舍等;六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良好的育人氛围, 使学生身在其间, 心灵得到洗涤, 情操得到陶冶, 行为得到规范, 思想得到升华;七是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构建渐进、科学、合理的法制教育网络, 全面搭建学生成长的良好法制平台, 增强师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师生的法律素质, 学校依法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几年来, 学生违纪违法行为已经得到根本遏制, 校园和周边环境明显改善, 校园安定, 师生和睦, 温馨和谐。

二、抓好“三种教育”

“三种教育”即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德育教育只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有效, 达到学以致用、升华为本的目的。我们坚持以家庭为基础, 学校为主导, 社会为依托, 实施“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方式,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我们建立健全了家访制度, 要求班主任每月至少对班里的每位学生进行一次电访或家访, 及时地把学生的在校表现与家长进行了交流, 使家长掌握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 从而取得了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据不完全统计, 几年来, 班主任深入家中进行家访达21000多人次。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如:清明节为革命烈士扫墓, 到敬老院为老人服务, 在家帮忙父母做家务, 勤工俭学等, 使学生在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健康熏陶和愉快的成长。这样把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紧密结合起来。为了进一步的增加家庭与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我们每学年都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 我校是县重点中学, 离外区乡镇有几十公里远, 而外区农民的子女就读我校的学生为数不少, 过去要求家长到学校开家长会难度比较大, 原因是老百姓对现代教育不理解, 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仍然普遍存在, 同时也缺乏家长与学校协同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的认识。近年来我们坚持每学年开一次家长会, 召开家长会议的时间一般选择周末日进行, 首先全校家长会集中, 由学校领导介绍学校的办学思路, 然后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 由班主任向家长介绍班级活动情况以及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和学校教育发展的现状, 主动争取家长的配合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我们的努力, 家长会一次比一次好, 每次家长会都有80%以上的家长到会。通过召开家长会, 家长的认识得到了提高, 家庭教育方法得到改进。

真正使家庭、学校和社会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形成教育的合力,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强化“四项建设”

“四项建设”即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基地建设和课堂建设。

1.组织建设。

我校每学期均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 由政教处、工会、团支部、及相关处室主任和年级组长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学校的德育工作, 制定有关德育工作的方案、制度和考核评估办法。

2.队伍建设。

我校德育管理工作主要是由政教处主抓, 关键靠班主任,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队伍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我校十分重视班主任的配备, 精心挑选责任心较强的科任老师来担任, 同时开展党员跟班蹲点活动, 实行2人包班制度, 班主任和跟班蹲点的党员的绩效考评与班级表现同起同落, 每个星期学校行政对全校班主任进行量化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 对取得好成绩的班主任分别给予他们加5、4、3、2、1分, 出现负面影响的扣分, 考核分一周一小结, 一个月大结算, 结算结果与班主任的月津贴相挂钩。通过量化考核的评估, 激励了老师们对班级管理的热情, 学校班级管理出现了“争创文明班级”、“争创文明宿舍’’的热潮, 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真正走上正规化和制度化。

3.基地建设。

我们充分利用和发挥德育资源, 把莺歌海镇烈士纪念碑、抱由敬老院、军民共建单位等作为我们每年对学生思想情操进行陶冶教育基地, 每逢清明节都组织学生为烈士扫墓, 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 以此来让学生体会到现在的安定生活来之不易,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祖国、爱生活、努力学习的热情。抱由村敬老院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主要基地, 校团委、学生会经常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捐物, 送盐、送米、送钱等送温暖活动。据统计, 几年来我们为困难群众、贫困学生及灾区捐款130000多元, 捐衣物、棉被等3500多件。乐东机场91793部队和92492部队是我校军民共建单位, 每学年的新生军训和国防知识教育活动我们都聘请他们的官兵为教官, 每逢“八·一”建军节和元旦, 我校都组织师生同部队官兵联欢。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国防意识,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应。部队官兵们还从自己为数不多的津贴中每年节省一部分钱, 捐助我校家庭贫困学生, 近几年来部队官兵为贫困学生捐资助学60000多元。

4.课堂建设。

我校明确要求将德育寓于各科教学之中, 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德育目标不但要写到教案之上, 而且要落实到课堂上。我们把德育目标的落实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确保了德育的地位, 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实现“德育三化”

“德育三化”即德育工作生活化、德育工作活动化、德育工作社会化。

1.德育工作的生活化

(1) 适应性教育。每年的九月份, 我们都将迎来一批新同学, 因为新同学刚进新学校, 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易产生胆怯性、压抑性等不适应问题。为此, 我们每年九月份都将组织新生进行为期7—10天的军训和入学前的教育, 分阶段布置德育家庭作业, 促使其自身感悟。在生活方面, 加强其自理能力, 尽快成为新环境、新生活的主人;在学习方面, 要求科任老师尽量给学生一个平稳的过渡适应时期,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寻找出自己的闪光点, 建立自信。

(2) 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爱是一切道德的源泉, 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爱如春风, 是温暖, 即使冰冻的感情也会消融。作为学校、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增强感恩之心, 提升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呢?我们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亲情和感恩之心的内涵。学校先后利用“三八”妇女节、“五一”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元旦、毕业晚会, 邀请感恩教育报告团为师生作感恩教育报告等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身边的人、感恩社会, 鼓励学生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家务, 为父母泡茶, 了解父母的职业性质, 常与父母做推心置腹的交谈、常开爱长辈、爱父母的主题班会等。

(3) 人际教育。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形当中拉开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 怎么样加强我们与身边同学的联系呢!我们通过搞活动、讲座等活动形式进行人际交往训练。为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我们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1) 建立学困生档案, 对学困生的家庭状况, 思想状况,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个性特点及特长, 学习情况等内容全面掌握, 为帮教提供依据。 (2) 制订承包责任制, 充分发挥德育工作队伍的作用, 学校中层干部、党员、年级组长每人承包一名学困生, 结成帮教对子, 跟踪教育。 (3) 建立家庭、学校思想交流日, 规定承包人定期家访或家长到校沟通情况。将学生情况互相反馈, 紧紧抓住其动态, 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4) 强化行为规范和礼仪规范教育,

促进学困生转化。同时, 组织系列活动, 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特长, 抓住他们的闪光点, 激励他们进步。使他们树立我能行, 我不差的信心。几年来, 我们共转化学困生225人次。

(4) 养成教育。习惯养成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可以升华为信念, 在正确信念的支配下, 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育中, 我们注重让学生先知后行。首先让学生明确应该怎样做, 不应该怎样做, 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每学期开学初一个月我们命名为“养成良好的仪表仪容习惯月”, 这个月我们利用国旗下的讲话, 上大课的形式给学生进行“仪表仪容行为举止”的养成教育。对一些好的方面进行肯定和表扬, 对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进行剖析, 并把校内存在的问题和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陋习揭摆出来, 供大家开展大讨论, 然后开展仪容仪表整治活动, 这种作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使同学们自觉改掉了不良的行为, 养成整洁、大方、美观和方便学校生活的仪表习惯。

2.德育工作的活动化。

(1) 有趣有效的班团活动。班会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也是学校进行德育的一种组织形式, 我们把每周星期一早上第一节课定为班会课, 班主任可以灵活利用班会课来组织班上的各种主题班会活动。

(2) 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

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对象, 他们具有差异性。以往我们为学习优良的学生提供了舞台, 只要有考试, 他们就有登上成功舞台的喜悦, 而那些学习成绩不够好的学生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看别的同学一次又一次地登上领奖台, 他们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呢?“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感受”是我们开展活动的目的。每一个学年学校先后举行“五·四青少年歌手大赛”、“八·一军民联欢晚会”、“元旦文艺汇演”、“新生军训成果汇报”、“新生入学队形队列训练”、“运动会”、“拔河比赛”、“体操比赛”、“班级篮球赛”等各项集体比赛活动。举行“演讲比赛”、“元旦书法艺术作品展”、“文明礼仪我先行征文比赛”竞赛及各种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等。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 为学生创设展示自己的平台, 使学生人人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丰富有趣, 从而实现了学生“进得来, 留得住, 学得好”的目标。

3.德育工作的社会化。

学校德育应不仅仅停留在日常习惯和基本行为上, 还应追求更多的更高尚、更深刻的东西, 让学生从小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逐步培养完善的善心、爱心、诚心、热心、责任心。几年来, 我校师生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大, 每逢学校、县教育局、县委、县政府举行的重大庆典或“三月三”、国庆、元旦文体活动, 都有我校师生志愿者队伍的身影, 使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影响社会。

德育在人德育在事德育在心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新兴小学的单丹。

正值金秋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很高兴能在这样一场德育人的盛会和大家一起面对面交流,同时也十分感谢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领导的信任能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把德育工作上的一些肤浅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德育在人德育在事德育在心。说句实话我从事德育工作才两年,在座的各位同仁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但我想如何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好应该是我们共同的课题,那么接下来我就截取我校德育工作中的缩影来和大家一起聊一聊我在这三个方面的收获。

一、德育在人

10月19号于股长到我校检查调研时,教给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学校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德育人。”浓缩成一句话就是人人德育,这句话我觉得很有内涵。还记得我最初接手德育工作时,没有工作经验,心理上也是如履薄冰。所以每次开教师会布置德育工作时我总是先找我们一把校长,先笑后说话:“校长,我准备开个德育工作会,布置**事,你有时间吗?”校长一听说明白了,他就乐了:“行,一会我去。”有大校的坐阵和支持我这工作就好开展了。

再说说前一阵子的事。这学期我校的食堂翻新后正式投入使用,管后勤的刘主任来找我了:“单丹我找你有个事儿,你看咱们食堂投入使用了,咱们这学生得管起来。”我答应之后,做了如下思量并在领导工作校会上汇报:

1、要求学生就餐不许说话;

2、哪桌挨墙对应的墙壁就归哪桌监管;

3、吃完饭把碗筷摞在一起。然后班主任开班会强调就餐纪律,并在每一桌设一名桌长。桌长管理本桌对班主任负责,政教处每天中午检查班主任对政教处负责,校级领导巡视政教处对学校负责。经过一个月的坚持管理,学生就餐习惯的养成初见成效。后来我就反思,如果这件事光靠我自己能达到这种效果吗?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另外在我校六年四班还转来一名特殊的学生,这是个女孩叫李晶晶,她从小就身患重病四肢无力,从前在康屯教学点上学时都是爸妈接送。这学期转到我们中心校后,上学好说了家里出人接送,到学校下校车不能走怎么办?课间上厕所怎么办?孩子的爸妈第一天送孩子上学来俩人都哭了,告诉我们说孩子很懂事,为了避免上厕所白天都不敢喝水,她非常喜欢上学不让她上学自己在家成天哭,你说当爹妈的谁能受得了?听到这些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于是全校上下积极行动起来,工友张大爷说,每天上学来下校车时我负责背她进班级;班主任刘艳老师说白天上厕所的问题她负责绝不能让孩子不喝水;我和薛婷婷老师主动负责放学时把她送上校车。大家都是自发的,没有哪个领导安排。有这样一种爱无声地在师生和家长的心中悄悄地蔓延……

每天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一件件小事有很多很多,它无声地提醒我们:德育工作不是某一个人的事,从领导到老师再到学生,层层联动。人人德育,正是千人同心得千人之力,全校合力铸德育之魂。

二、德育在事

19号那天,于股长还教给了我第二句话,那就是“学校里的每一件事都是德育的事。”细一想是啊,学生的纪律,厕所的卫生,门卫学生的出入等等都属于德育的范畴。德育不仅仅是值周检查、流动红旗评比,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润物无声。上个学年度在局领导的引领下,我们基层学校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就在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我们召开了庆六一暨国学诵读主题活动。全校19个班文艺汇演的中间穿插了三个年组的古诗大赛。我模拟央视古诗大赛的竞赛形式,以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为依据,因学生年级不同对题目深浅度加以区别,出了三轮竞赛题。当时场面空前的紧张激烈,一道题牵动着场上场下几百名师生的心,六年三班的蔡静在规定时间内没答出来眼泪当时刷就下来了,五年四班的方子璇背了一首宋词说实话我都没听过。会后还有的学生找我问:“老师,明年咱还比不?”那次活动效果非常的好。明年的六一我们还要搞第二届古诗大赛。

其实咱们经常听于股长讲学校要有活动,没有活动校园不就成了一潭死水了吗?为了保持课间纪律我们开展了“校园静悄悄”活动。在为期一个月的检查评比中,学生互相监督,用口型提醒着伙伴“嘘”,教室里走廊里安静了,领导都夸我你这招想的好。为了让学生了解九一八的历史,我们开展了国旗下讲话、观看宣传片、写观后感等系列教育活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配置了图书室阅览室,我们组织学

生按学校安排去借书并写好读后感或读书体会。

德育在事,就是脚踏实地地多做一些实事儿,在孩子们童年的白纸上勾勒出五彩的回忆,让孩子们对学校有点想头,对明天有点盼头。

三、德育在心

在上学期的班主任培训讲座上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都说举头三尺有神明,而我则对上一句低头方寸是良心。”咱们德育人或者说咱们教育人传道授业解惑干的是良心活。我在读书体会中写了这样一则故事,两个业务员做土豆的市场调查,一个只调查了土豆的价格,而另一个不仅调查了土豆还调查了其它蔬菜的价格,而且还调查了进货渠道运输费用等相关信息。这两种调查的效果比较起来天壤之别。

开学初我开教师会要求班主任老师开好第一个班会,让学生做好由假期到开学的思想过渡,从开学第一天起就严抓纪律。在散会之后我走楼时就发现五年二班的许金霞老师正在带着学生回顾学生一日常规。课堂上学生听得认认真真,下课时一言一行规规矩矩。你看,不用多说什么。一句话,凡事,用心才能做好。

我从上个学期开始国旗下讲话开设了弟子规大讲堂,我每次都跟学生讲每句话的意思,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校正自身的言行,用一颗童心以学生的口吻去引发孩子们心灵的共鸣。所以学生和我的心贴得特别近。就在九月末的一天六年二班的一个男孩悄悄告诉我,老师我告诉你个事儿,有人在篮球架子底下藏了一根铁棍子。我按照这个孩子说的,到操场上就把那个危险品找到了。说实话,我当时心里热乎乎的。孩子的心灵是那么的纯真,你在他身上付出了,就能得到满满的回报。

回过头来反思我正在做的和即将做的事,德育在心,就是心怀有爱,满载诚意育人。

说到这我的发言即将结束,德育在人,德育在事,德育在心,一腔热血丹心彰显园丁本色,全校领导老师倾洒教育热忱。说的做的水平有限,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德育在人德育在事德育在心

新兴镇中心小学

单丹

优化德育过程,提高德育实效 篇6

[关键词]素材 方式 实效

一、优化德育课程素材

教师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既是引导者也是服务者。从服务者的角度来讲,服务并不是单方面的付出或承接,它必须在需要者提出需求的前提下才能开展。通俗地说,就是我们教师要将学生当做客户,作为服务者,我们必须研究客户的需求,只有客户满意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才会提高。学生是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一个群体,我们面对的是众多的且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因此他们的服务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教育学生,特别是德育,就需要在满足每一类“客户”需求的大前提下,又别具特色和针对性。因而,在德育课程中,素材的选取相当重要,素材的选取越丰富,服务就越广泛,“客户”的需求就越可能得到满足。那么具体到德育教学中,我们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呢?

二、以寓言故事、格言警句、励志歌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在发挥过程中对社会就越有益。理想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源泉,人们有了理想,就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以坚强的毅力,顽强的斗志,勇于拼搏的精神去奋斗。如果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远大的理想,我相信,他们会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的更快更好。如何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我想寓言故事是值得选取的题材之一。寓言故事简单易懂,它将深刻的道理融汇到情景中,既简短又趣味盎然、新鲜活泼,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选取积极向上的寓言故事给学生阅读,不失为一个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的好方法。

格言警句虽然没有寓言故事的风趣幽默,但相对寓言故事而言,更简短真实,也更容易让学生记住。同时由于名言警句是语言浓缩的精华,方便书写与摆放,也更容易在教学中采用。

对“90后”的这批学生而言,个性化是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学习方面似乎显得更“害羞”。特别是90后的中职生,价值取向有点超出人们的想象。热爱学习的人,往往得到的是嘲笑;调皮耍滑的人,却得到相当的吹捧。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学生是想学而不敢大胆的学,因此课外学习就几乎“流行”不了。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在德育课的素材选取中就要注意素材使用的效率性。选取什么样的素材既可以吸引大家,又适用于课内和课外呢?励志歌曲也许会是最佳选项。歌曲课内可以唱,课外也可以唱。也许大多数学生认为某个一下课就读寓言故事或者是讲格言警句的学生有“神经病”,但是不会因为别人唱歌而笑话人家吧?即使不唱,也可以听一听,听的次数多了,自然也就记住了其中的精华。因此,我认为励志歌曲作为德育的素材,相对于寓言故事和格言警句,在时效性上,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以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敦促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

由于中职生掌握的知识还比较少,学习行为习惯相对较差,即使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做,因此在德育课程的设计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理想,确立目标,让学生明白要做什么,还要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会做一个讲道德、讲礼仪、讲法律的新世纪高素质公民。

文明礼仪虽有其规范性,但是,它只是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对于自我要求不高的学生而言,实效性较差。相对文明礼仪而言,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更具有规范性、督促性。因为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是以条文的形式明确的告知学生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对于不可以做的,如果你做了,就会承担相应的责任或受到相应的惩罚。还有,采用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规范学生言行的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法律法规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的融入法制社会。

二、优化德育课程实施方式

优化课程实施方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之一。俗话讲,“人靠衣服马靠鞍”,好的素材固然很重要,但光有好的素材是远远不够的。有了好的素材,还需要好的授课方式。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融入学习的气氛中,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与学生沟通好了,教师才能引导學生勇于去学习,愿意去学习,乐意去学习。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不断得到提高。那么,如何优化德育课程的实施方式呢?

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深入其中,领悟其中的道理。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从设计、准备到活动的实施,老师也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出谋划策,改动计划或者推翻计划。学生认为活动是他们自己设计的,参与活动时就会格外认真,他们的创造性才会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老师要信任学生,要敢于放手,不包办代替。在活动中放手不是放任,自主不是自流,老师还是要起主导作用,把活动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和哲理寓意引导学生始终贯穿其中

树立典型,为学生确定学习的样榜。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影响力,为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等产生积极的、正面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将真实的、公认的、熟知的榜样人物展示给学生,从而转变部分学生的价值观。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的媒介也得到了拓广。在中职生的德育中,我们也要充分运用发展的教育媒介,在枯燥的讲解中,融入音频、视频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加深巩固学习的实效性。

智慧德育:有效德育的追求 篇7

所谓智慧德育, 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德育的过程中, 用智慧将科学的方法和艺术的手段结合起来, 从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有专家指出:智慧德育的精髓是要求教师具备爱心、真诚和宽容;智慧德育的表现是要求教师做到灵活、机智和艺术。结合我校德育工作, 笔者谈谈自己对走向智慧德育的思考与探索。

一、创造文化磁场———“智慧德育”的教育环境

良好的环境有特殊的教育功能, 古时“孟母三迁”的故事, 就是净化社会和学习环境的具体实例, 证明了“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的道理, 耳濡目染往往会造就一个人的习好和品性。智慧德育的追求, 就是要从外在的物质环境上、学生内在的心灵中, 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 让进入这个“磁场”的学生, 都受到所营造的独特氛围的深刻影响, 当他们走出这个“磁场”时, 在记忆中能留下深刻的痕迹。这样的磁场, 包括外显的与内涵的。

外显的“场”, 主要是指看得见的“场”, 如校园环境。在校园环境设计上, 首先要营造一种文化的氛围。这种氛围, 并不是有几个雕塑、几颗大树、一些小草就会有的。它重在熏陶、重在感染, 所以校园整体环境设计非常重要。我认为要重视两个方面的整体设计:一是学校的主色调。我校选择蓝色作为主色调, 这种色彩令人感到一种悠长宁静的感觉, 不知不觉中沉淀了浮躁, 在这样的感觉中, 最想沉浸下来的就是读书、学习。二是要有学校的主体物

筅浙江舟山市岱山实验学校

俞世燕

语。如打造书香特色的校园, 主体物语就可以是诗文, 在学校的墙上、地上、树上, 处处都是诗词佳句。只要一走进这所学校, 就可以看到它的亲切、平和, 感到它的诗意、柔软, 品到教育的温馨、无痕。其次要重视对细节的精雕细刻。如楼道与卫生间的布置。楼道一定要宽敞、明亮, 清清静静, 但“清清静静”并不代表什么都没有。楼道里可以挂上孩子们自己的作品, 比如一些国画、诗文。“清清静静”也就在诗歌的环境中凸显出来了。卫生间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地方, 越是这样的地方越要精心设计。卫生间除了干净整洁, 还要注意美化。贴几幅图, 挂几句格言警句, 摆几盆花草, 让洁净的卫生间无声地对孩子进行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只要我们具有德育意识, 有德育的匠心, 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发出教育的声音。

内涵的“场”是一下子看不到的, 属于精神领域上的, 但它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砥砺德行、锻炼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创建这种精神的“场”, 一靠引导。通过学校会议、班会、团 (队) 会向师生宣讲办学理念、追求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价值标准, 使生活在同一所学校的人们彼此之间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进而升华为强烈的校园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从而把师生员工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二靠示范。校友中的典型、老教师的风范都是弘扬校园精神的师表。例如, 在入学教育中开展倾听杰出校友报告会和参观校史展览活动, 激励学生, 使优秀的校园精神财富代代相传。三靠陶冶。营造适宜的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 使各种规范、约束因素相互作用其中, 暗示、感染、潜移默化的内容、方式交织一处, 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细化目标要求———“智慧德育”的教育理念

德育工作难做, 不是它没有明确的目标任务, 而是目标过于抽象、飘渺, 大到学生情感、态度、观念等“情”智的培养, 小到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是它工作的范畴。实施智慧德育, 就是将道德目标“细化”, 变抽象的目标为触手可及的、便于师生可操作的内容。

如我校在“办学思想”中明确了长远的育人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的人。我们围绕这个目标将德育工作分解到各学部、各年段。小学部的培育重点为:“讲常规、重养成、树理想、学做人。”一、二年级重在行为习惯的训练, 三、四年级重在行为习惯的强化, 五、六年级重在行为习惯的巩固。初中部的培育重点为:“讲诚信、重责任、显个性、有特长。”七年级段重在实现角色过渡, 培养集体荣誉感。八年级段重在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九年级段重在学会感恩, 正确面对挫折, 进一步提高文明素质。学校对各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训练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低年级学生的习惯养成特别注重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体验相结合, 而高年级学生的习惯养成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

为保证德育的实效性, 我们还将年级的训练重点又分解到月, 细化到周, 保证“月月有主题, 周周见成效”。如二月“新学期, 新气象”、三月“学雷锋, 树新风”、四月“奠英灵, 承遗志”、五月“懂感恩, 学做人”、六月“美丽家园, 共同保护”、七、八月“暑期快乐大本营”、九月“民族精神教育月”、十月“祖国在我心中”、十一月“科技在我身边活动月”、十二月“学习目的教育月”等。围绕每月主题, 确定每周行为规范训练重点。如“早晨进校, 礼貌问候”、“语言文明, 队礼标准”、“守课间秩序, 做有益游戏”、“做好眼操, 保护视力”、“轻声细语进教室, 晨读习惯要养成”、“放学路队排得好, 不推不挤不乱跑”、“上下楼梯靠右行, 讲话走路都要轻”、“学习用品整理好, 桌肚书柜理整齐”、“就餐队伍整齐有序, 安安静静进食堂”、“用餐静和净, 放盘轻又轻”、“勤俭节约, 不买零食”等, 这样, 原本抽象的高远的目标细化为学生身边能做的事情, 能规范自己的具体准则, 成为每一个向上的孩子能达到的要求。可见, 德育目标的细化, 教育才会生动、形象、多样化, 学校德育工作才会得以落实。

三、强调实践体验——“智慧德育”的教育方式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体验。缺少实践体验的德育是片面的、不完整的、肤浅的德育。“从‘说教’走向‘体验’是学校德育的必由之路”, 我们要义无反顾地选择“实践体验”的智慧德育大道。

拓展体验空间。教育专家朱永新提出:“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 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规律。”我们要建立“校园亦课堂, 社会亦课堂”的大教育观。首先, 我们可以有效开放校园课堂。将课堂有效地从教室扩展到校园, 如开放学校图书室、艺术馆、体育馆, 扩大学生实践探究的空间。其次, 我们可以切实延伸社会课堂。走向社会是对校园学习生活的升华和超越。它能使学生习得的经验内化、提升。如: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家乡渔镇风情, 真切地体会到渔民的辛勤和欢乐, 我们组织学生观看海洋文化节, 参观渔业博物馆, 走访渔村渔民, 学织网, 看渔港风景, 哼唱家乡号子……活动中, 学生油然而生对渔民的敬意, 对家乡的自豪感。为了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 组织学生展开相关的调查、访谈和参观活动等, 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得到收获。

提高体验质量。日本著名节目主持人黑柳彻子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 为我们描述了一所让人羡慕的巴学园。笔者被书中的小林校长深深折服:他为了让巴学园的学生不再害怕妖怪, 组织了“试胆量”的活动;为了帮孩子们消除对自己的身体感到羞耻的念头 (尤其是一些身体残疾的儿童) , 他让孩子们光着身子游泳……他的这些良苦用心闪烁出智慧的光芒!这样的实践活动体现着小林校长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对孩子们的尊重和期待, 这样的实践活动注重的是实质而不是形式, 它是无痕的, 却让人一辈子难忘。我不由得想到:我们教育学生要“善待一切生物”, 就可以组织学生从关爱身边的动植物做起。教育学生要树立自信, 就可以多利用班级板报、橱窗、校园刊物, 尽可能多人次地展示学生的才能与进步。教育学生要学会自我调适心理的方法, 可以开通“知心姐姐”信箱, 架起师生沟通的“心桥”。教育学生要与书为伴, 可以组织校园读书节, 通过创办学生书市, 让学生交换富余的书籍;成立校园文学社、学生记者团、书画组, 编辑班刊、校刊;开展演讲、读书考级、读书征文、读书笔记展览、制作书签、课外阅读PK赛、观摩“读书乐”主题班会等系列活动, 评选“阅读之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 从而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 形成爱书的品质, 得以情感的陶冶……只有走入学生心田里的教育活动, 让学生由心底发出感叹, 才能让学生体验得更真切、更到位, 这种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

四、着眼发展目标———“智慧德育”的教育评价

德育评价, 它的目的不是给学生贴上一个“好”或“坏”的标签, 而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和完善。智慧德育的评价, 就应顺应儿童的天性, 着眼学生的发展, 使德育彰显更多的灵性与诗性。有效运用雏鹰争章卡评价, 可以将评价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让学生真正地受益。

“雏鹰争章卡”可以分为红色德育卡、绿色智育卡、黄色体育卡、蓝色美育卡、白色实践卡、紫色心理卡和代表最高荣誉的全面素质卡金卡。为了让卡更富吸引力, 制作的时候我们要花点匠心:把卡设计成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象, 在卡上印上名人名言或谚语古训, 使卡既美观又富含教育意义。金卡代表荣誉, 也代表全面素质, 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获得单类雏鹰卡十张或德、智、体、美、劳、心理各一张的就可换得。金卡数量四周统计一次, 并张榜公布, 期中、期末分别举行一次隆重的颁奖仪式, 宣布那些学生已经达到几星级少年的标准, 同时学校还向这些学生赠上一本印有“雏鹰争章荣誉赠品”的世界名著。为配合这项活动, 还可以设立雏鹰道德银行, 即把学生金卡换算成为雏鹰币 (一张金卡=1000雏鹰币) 定期储蓄到雏鹰道德银行里, 以便查询哪些学生可以成为几星级少年, 通常一张金卡表示一星级, 二张金卡表示二星级, 依次类推……学期结束,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雏鹰道德银行存款数评出“一至五星级好少年”。

除了雏鹰争章卡评价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张榜表彰式、当众表扬式、谈话式、电话沟通式、书信式、上网聊天式等方式进行评价。评价时, 我们要主意策略, 对于优点可以直言, 对于缺点就要讲究语言艺术和方式方法, 甚至可以是不直面事件的空白式评价。

德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让我们潜心努力, 共同行走在智慧德育的路上, 收获一路芳香与美丽!愿我们的智慧德育, 真正促进未成年人道德生命的健康生长。

参考文献

[1]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朱永新.新教育之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注重德育体验渗透德育文化 篇8

一、制订学校德育规范

规范是学校德育的基础,而过分强调规范,则会扼杀学生的个性。近几年来,我校强调实施学生“一日常规”评价制度,注重细化德育测评体系,体现自主的班级文化建设,开展凸显创造的团队活动。

1.“一日常规”

我校“一日常规”评价制度要求是我校德育的基础,也是我校教育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我校自2011年开始推行“星级学生”评选制度,现已初步设立了管理之星、学习之星、劳动之星、守纪之星、奋进之星、志愿服务之星、礼仪之星、低碳节约之星等八个单项,旨在通过星级学生评选活动,发现每一名学生的闪光点,在学生中树立文明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展现我校学生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每次的星级学生颁奖活动都渗透着我校的德育主张。政教处设计评星活动,认定的权限下放到年级组,以便年级组教师利用“星级学生”评选这个教育契机,通过班内推选、材料展示、年级大会表彰等形式,展示在某一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的事迹,创设了良好的德育平台。

2.德育测评

在行规教育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考核,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在品德的获得和发展中有所感悟,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班在实施学校德育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班集体实际不断丰富考核内涵,使考核成为调控和规范学生行为的一种内驱力,使考核过程成为学生德育体验的过程。德育考核是我校基础德育的抓手,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考核在班集体管理中的功效,其关键就是根据班级实际和阶段目标,调整和细化考核内容,完善考核指标体系。

3.班级文化建设

班集体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明确一致的奋斗目标,它不仅是班级全体成员思想行动的向导,也是衡量班集体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尺。我校班级文化建设体现了我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原则。良好的班级环境对学生群体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导向对学生个体也起着监督和约束作用。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是非观念、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行为习惯的好坏、思想品德的优劣、文化修养的高低。因此,我校建设班级内涵的重要指标是确立明确的班级目标,营造自主发展的大环境。

4.凸显创造的团队活动

学校要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凸显自己的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我校在团队活动的组织上,坚持学生活动过程不干预原则。据此原则,我校每次大型活动前都对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宣传、发动工作,让学生充分理解活动的目的与要求,唤起学生自尊、自强与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产生自主活动的最佳心理状态。在活动中,我校更注重学生的自我组织,让学生学会独立操作,激发学生的竞争、探索、创新精神。

二、实施校本德育

校本德育就是在深入研究本校德育实际,充分挖掘本校德育资源,组合有关德育要素基础上形成的符合学校特色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模式。我校隶属复旦大学,因而努力打造“大学城”品牌,用好“大学城”资源是我校德育工作的特色。以校为本的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既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元素,又为自主性学生体验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1.“我与大学城共成长”学生德育体验活动

“我与大学城共成长”学生德育体验活动是我校帮助学生了解大学城、认识大学城的传统德育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对大学城昨天、今天、明天的探究,了解老中青三代学者的成才经历和奋斗历程。通过查学者资料、听学者报告、与学者对话等,学生可以了解学者生平,感受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研究作风、奋进的人生追求,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爱国、爱校的热情以及立志成才的信心、决心。

我校预备年级以“追寻父兄足迹”为主题,从了解父母着手,感知当代中青年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的时代精神;初一年级以“成功者的心路”为主题,追寻学长的成长历程,采访在校优秀大、中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理想追求;初二年级以“传承学者精神”为主题,全面、深入地挖掘杨浦大学城中一些知名学者身上所体现的各种优秀品质。

2. 家长义工

我校作为复旦大学的子弟学校,复旦大学的百年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时刻影响着我校的发展和建设。同时,复旦大学丰富的家长资源也推动着我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家长义工制的有效推进,充分调动了家长的主观能动性、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了家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在家校间建立了良好关系,并在其中渗透了我校倡导的开放式教育理念,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义工活动,家长能更了解学校,从而更理解学校,形成有效的家校教育机制。由于实施了家长义工制,我校的德育元素更丰厚了,教育渠道也更畅通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研究所、飞机制造厂等成为我校学生接触高科技的窗口。名师讲坛更成为家长与孩子们面对面交流的最直接的平台,分享与交流成为家长和孩子的共同的期待。家长们还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学校开设各类课题讲座、名师讲坛,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及课外兴趣组的指导工作。同时,家长义工把学生带进了一些学校课程所无法涉及的领域,可以说是我校必修课、选修课、拓展课等三类课程的延伸和发展。

三、开展“两纲”教育

“两纲”教育的本质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是相统一的,而“绿色指标”中关于德育的评价内容与“两纲”教育的目标也是一致的。近几年来,我们将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与“两纲”的要求有机整合,做到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梯度前行。每学期,我校都会确定一个教育主题,策划系列活动,使形象的教育活动生动化、系统化。例如,我校的“知荣辱、讲诚信、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与“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有机结合,通过对发生在学生身边事例的评析,使教育活动更有针对性,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又如,我校的“知荣辱、懂感恩、做真人”主题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活动形式,形成了感恩的氛围,唤醒了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学会知恩图报,以感谢祖国养育之恩与父母生养之恩教育为载体,引导全校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为感恩之行。每学期的主题活动,我校都会关注教育的时效性和生动性,充实主题教育的内容,发展主题教育的内涵,使几个单项的教育活动有机整合,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教育功能。

四、设立学生成长工作委员会

学生成长工作委员会是由校长直接领导,家长、学生、教师、校外专家共同参与的,倾听学生呼声,关注学生德育成长,并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咨询、保障、审议、指导和决策的组织。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我校创新了学生成长工作的协作机制,形成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

从“秉承复旦精神,胸怀家国天下”为主题的学生成长工作委员会成立仪式,到预备年级的“追寻父兄足迹”德育课程活动,到初一年级的“寻访红色基地”行迹上海场馆活动,到初二年级的“倾听远山呼唤”大手牵小手志愿者接力活动,再到初三年级的“放眼世界风云,胸怀家国天下”模拟联合国活动,这些活动梯度呈现了校园文化、城市文明、国家意识、国际视野在学生成长中的德育渗透,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优化了我校德育课程建设,也推进了初、高中在德育特色课程项目上的衔接。

创新德育载体开展影视德育 篇9

一、开展影视德育的必要性

1. 多媒体时代的召唤

信息化社会决定着现代人的生存方式———读字成长的一代改变为读图成长的一代。虽然阅读文字的作用不言而喻, 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学生越来越热衷“快餐文化”, 学生阅读书本的时间在减少, 但是观看影视的时间却在增加。大部分学生很少去书店购买书籍阅读, 但几乎每个学生一个月至少都会看一次电影。

2. 学生的身心特点

相对于普通教育的学生, 技工院校的学生在语言、逻辑、数学、智能方面比较薄弱, 而在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上则比较敏感, 这类学生在学习时是用意象及图像来思考的。所以, 如果按学科体系式的德育内容或说教式德育形式来进行德育, 终会因缺乏趣味性、感染力而让学生心理上排斥, 难以真正地将德育伦理内化。而影视作品有画面有声音, 变口头的说教为直观形象的演示, 让学生在画面中欣赏, 在情节中思考, 在心灵上感悟。

3. 传统德育的弊端

目前, 许多学校开设德育课的宗旨是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传播伦理道德, 以便让学生规范道德行为。因此, “重传递, 轻思考;重灌输, 轻交流;重外律, 轻内修”, 这样的德育是“唠叨德育”或“条款德育”, 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心灵震撼, 反而使学生的产生抵触心理。此外, 在德育主体上, 教师往往处于管理者地位, 掌握了话语权, 学生处于被管理者地位, 只能听从教师的教育。从课堂评价上来讲, 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到的“道德知识”, 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历程”。

时代的呼唤要求我们的德育课堂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消除传统德育的弊端, 这样, 我们的德育工作就不仅仅满足于开设了多少德育课程, 而在于是否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或活动中“明事理, 通人情”。

二、影视德育的亮点

1. 激发学习兴趣, 影响伴随终生

很多人认为技校生是“学习的失败者”, 学习较无兴趣, 那么, 这些学生的德育课是否也要像其他科目那样“传道授业解惑”, 然后换来“睡倒一片”或是大多数人漠然地把玩着自己的手机不亦乐乎?其实, 完全没必要。技校生不是没有学习兴趣, 不是愿意在“度日如年”中消耗青春, 关键是学校的课程内容是不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是否能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实践探索发现:自从德育课堂引入影视, 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被激发出来了, 出现学生不愿下课的现象, 甚至连课间十分钟也不休息了。通过与学生交流, 学生说是因为选择的影片贴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和影视的主角一起体验人生百态, 他们甚至跟随着影视情节或心情沉重或开心大笑。

传统的德育课堂往往是灌输伦理道德, 对学生的教育往往只起到暂时的强制作用, 或让学生产生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不一致的现象, 是一种终结性的教育。而影视德育通过影视文化长期、全面地渗透和辐射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影响往往是伴随终生的。例如, 学生观看《背起爸爸上学》后, 被影片中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顽强上进的精神、在困难和挫折面前锲而不舍的斗志而感动, 在谈观后感的过程中, 很多学生学会了感恩, 学会了坚强, 学会了奋斗, 这些感悟是唤起他们学习兴趣的动力, 也是他们学会看待人性真善美的出发点, 是他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2. 走进学生心里, 触摸学生心灵

为什么很多德育工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 因为德育工作没有引起学生的心灵触动, 没有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心理学认为, 新颖多样的强化信号, 对人们的刺激强度就大, 就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影视德育的最大魅力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 它不是课堂的说教教育, 而是呈现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幅幅真实的画面。学生在画面的冲击下思考, 在故事情节中进行道德判断, 在道德认知基础上选择某种精神和价值观念。例如, 在观看《南京, 南京》电影时, 学生不仅在日本在南京大屠杀的惨绝人寰的画面中了解了历史真相, 更是在观看中油然升起对祖国的爱, 更重要的是, 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 必须不断发展壮大。这种教育效果, 比任何形式的爱国教育说教都更有成效。

影视德育正是因为它的“以情施教”, 把社会认可的道德规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在影视中, 让学生在影片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使他们获得一种“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的心理满足感, 引起心灵的震撼。这种方式的德育, 用学校教师们的评价是:影视片让学生“流出的是眼泪, 净化的是心灵”, 学生的评价是:震撼的是心灵, 外化的是行动。

3. 师生互动, 共话德育

在德育主体上, 一直把德育对象定义为学生, 学生总是处在“被教育”的角色。然而, 技工院校的学生, 相对于普通教育的学生他们更有主体意识, 更有“职业人”、“社会人”的意识, 他们对教师、书本讲授的道德内容有一种本能的抗拒, 不愿意被人轻易改变其价值观念。而德育的最佳境界是“自育”, “自育乃育人之本”。

影视德育具有互动性, 这种互动一方面体现在学生与影片中的人物、情境的“对话”, 一方面则是体现在师生互动上。与书本上枯燥的德育内容相比, 影视德育的人物是活灵活现的, 甚至是学生自己体验过的角色, 他们与影片中的人物有着相似的境遇、或者面临相同的选择, 在欣赏的过程中, 学生时刻体验着“互动”。而与其他课程相比, 德育课堂上引入影视, 让学生更有心理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会使学生更愿意畅所欲言, 与同学分享、与老师交流。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共话德育现象、判断德育行为、引导学生将德育知识转化为德育实践。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 撞击思维、拓宽视野、明辨是非、转化行为。这种课堂不仅改变了以往的封闭性和说教性, 激活了课堂的气氛中, 更重要的是改善了以往德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关系, 将教师的“德育”变成了学生的“自育”, 更加有利于促使学生从他律的道德水平提升到自律的道德水平。

三、影视德育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 避免成为影视的播放者,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德育工作者要明确的是:教师不是电影的播放者, 德育影视课程不是搬来多少部电影或电视剧播放给学生, 更不是随意播放任何题材的影视。首先, 教师要做好对剧情的初步宣讲, 必要时辅之以问题设置来引起悬念, 让学生对影片激发兴趣。其次, 在观看的过程中, 教师并不是无事可干, 更不能说暂时离开课堂, 让学生自己观看。而是要在适当的时间暂时停止播放, 让学生一方面视觉上消除疲劳, 一方面让学生适时反思。这时要做的就是根据剧情发展, 重新提示设置的问题, 或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 可让学生猜想剧情后面的发展情况, 或是让学生讨论主人公的选择是否合理。尤其重要的是, 在课堂上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情, 以此作为判断学生情感变化或是心理变化历程的根据, 同时要思考学生或开心或沉重的原因。最后, 在影片播放完, 更要围绕影视开展相应的活动。

2. 建立资源库, 挖掘影视作品的德育内容

选择什么样的作品在影视课上播放是影视德育的又一关键因素。影视作品选择不当, 不但起不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反而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 有必要对德育的影视进行筛选, 合理规划, 建立影视资源库。有很多种途径可供选择, 可根据德育活动的主题确定影片范围, 如爱国主义影片、家庭生活影片、校园生活影片、军事题材影片等;又如根据时间的意义来确定影片内容, 三月是雷锋月, 可播放《永远的雷锋》;五月是母亲节的日子, 可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网络妈妈》等, 六月是毕业实习就业的季节, 可播放《喜剧之王》、《杜拉拉升职记》等影片。

不但要播放与德育相关的影片, 更要挖掘影视作品的德育因素。优秀的影视作品将社会道德要求形象化、艺术化, 对道德的内化有独特的作用。由于技工院校学生的理解力有一定的欠缺, 所以教师在影视德育的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影视中的德育因素, 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最终领悟影视中的道德底蕴。

3. 开展影视评论活动, 引导正确德育观

经过选择的影视作品, 包含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但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同, 其对影视的领悟就有所差异,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林黛玉”。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在进行影视德育过程中要开展影视评论活动, 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在影视评论活动中, 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因为学生自身特点和人生经历的差异, 在理解影视作品时, 必然都带有个人色彩, 也要遵循影视作品中的客观德育价值。

影视评论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去挖掘作品中的德育价值, 树立正确的德育观。科学的评论能够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影视文化的负面效应, 克服不当的德育思想, 如拜金主义、不择手段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等;科学的评论能使学生吸取影视中的德育精华, 如体会父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社会的真情等。这样, 使学生在接受影视健康影响的同时, 自觉抵制各种消极东西的侵蚀, 树立正确的德育观。

优化德育课程提高德育实效 篇10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1. 吸收和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的指导思想,也可以说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了教学的总体规划布局,决定了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因此,教学理念是引领和指导教学改革的方向标。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首要的就是要学习和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实质就是要转变教师的角色,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和引领者。如,教师要形成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让学生会学、乐学、体验成功的理念;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时发展的理念;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教学做统一的理念;教育生活化的理念;注重学习行为习惯养成的理念等。

2. 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设计是对一节课从总体上做出的安排、布局,涉及到理清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和重难点,涉及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运用,涉及到教学方法、手段的采用,涉及到教学环节或步骤的设置,涉及到先进教学理念的贯彻,是教师教学准备充分与否的保证,是组织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其重要性不容置疑。有人说,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就等于一节课成功了一大半,这是很有道理的。因此,要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就成为了很重要的一环。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与行为习惯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实效性的归宿也在于学生的学习成效。而学生自身对学习的看法及理念直接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极大地影响其学习的效果。因此,要提高德育课的教学实效,必须改变学生对德育课及德育课学习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 改变学生 对德育课 及课堂学 习的认识。学生对德育课的认识往往还停留在以前的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上,认为只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或空洞的说教,没有认识到德育课其实是一门促使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是生动活泼地主动参与探究从而获得人生经验或指导思想的课程,是一门真正关注个人全面发展的学科。有部分学生还停留在“老师讲,学生被动听和记”、缺乏主动思考与探究的低层次学习阶段,这也使得厌恶学习德育课的情绪加重。所以,要提高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就在于扭转学生对德育课的认识和观念,培养课堂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2. 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部分学生的自卑感与挫折感还在影响着其思想、情绪和言行。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就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沾染了一些不良行为,因此教师可以先适当降低对这部分学生的要求,让他们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逐步建立起学好德育课的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帮助学生分析发展的前景,让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有学习的榜样;教师还可以积极与学生开展谈心对话,进行心理的疏导交流,使学生重拾信心。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投身到学习中来。

3.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欠缺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理想,这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挫败感,使学生容易出现厌学情绪,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笔者在教学指导中发现,学习方法的指导更多地体现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如预习的习惯、主动探究的习惯、上课主动参与的习惯、听课记笔记的习惯、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自学的习惯等。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方面的设计,所以,备课不仅要备“教”,还要备“学”。

三、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师生有效互动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

课堂教学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缺少了任何一方的参与,都会降低课堂的教学效果。当教学能正常开展,学生状态也不错的时候,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就是看师生双方的有效互动了,特别是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的深度。教师教得精心,学生学得专心、入心,教学效果自然就好了。如何才能组织师生的有效互动呢?那就需要优化教学的设计和教学的方法。教师要多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探究、辩论法等教学方法,还要考虑如何合理组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以增强教学效果。

上一篇:精益化分析下一篇:关注学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