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方德育资源 打造德育特色学校

2024-05-15

利用地方德育资源 打造德育特色学校(共8篇)

篇1:利用地方德育资源 打造德育特色学校

利用地方德育资源 打造德育特色学校

句容市茅山中心小学

今天,举国上下高举教育现代化的旗帜,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积极启动教育改革。在这种背景下,走出一条成功的办学之路,成为教育专家和各类学校领导必须面对的课题。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茅山中心小学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学校打出“德育牌”,即以继承革命传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办学特色,从而走出一条“以德兴教”的新路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一、深入挖掘德育资源,使德育教材化

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远大理想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当前学生求知、求美、求乐,好动喜新,厌恶陈腐的说教,因此教育活动要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现在各地都有德育基地,里面有许多丰富翔实的资料,是各地历史的见证。学校可以利用校外德育基地,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中心校充分利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和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作为学校的校外德育基地,定期在那里举行各种活动。每年的新生入队仪式在德育基地进行,每个班每学期都要到德育基地举行一次活动,学校每年还要利用重大节日如清明节、国庆节,在那里举行全校师生活动。让学生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写一写,了解茅山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传说、众多的景点和巨大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茅山,热爱祖国的热情。

1、收集整理地方德育资源资料

我校在德育工作中,注重收集整理具有特色的德育资源资料,如新四军纪念馆主编的《茅山抗日故事》,该书收集整理了发生在茅山的100多个故事,从不同侧面再现了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茅山根据地党政军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伟大历程。其中既有陈毅、粟裕等人在茅山的事迹,也有茅山当地人的抗日故事,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一本很根子的教材。《茅山志》,该书由茅山道院出版,我们还对此书加以重新整理,便于我们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另外还收集了茅山道院摄制的专题片《茅山风光》。

2、开发校本课程

实践证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结合、互相补充的课程格局。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每所学校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特色,进行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我校地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茅山脚下,茅山是中国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茅山是融自然景观、道教文化、革命史迹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有着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道教文化和优良革命传统,对学生的思想、文化、身体和心理等素质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校根据茅山的地方特色,着手开发了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以德育为目的,加强学生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个性化学生、个性化教师,创办特色化学校。我校的校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革命英雄故事、历史文化、茅山风光三大部分,都是与茅山紧密联系或发生在茅山的一些故事。我校利用这本教材,教育学生继承革命光荣传统,爱家乡,爱祖国。

二、利用地方德育资源,寓德育于活动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自己的文化传统。各校在对学生地行养成教育时,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并赋予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和新方法。茅山是道教的圣地,蕴育了丰富的道教文化;茅山又是革命的圣地,谱写了一个个动人的抗战故事,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了众多人来参观学习。茅山中心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结合道教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髓,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以道教文化中“诚信”的内涵,教育学生做一个“诚实、信用”的孩子;以当时新四军为了生存,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曾经挖野菜,吃树根,睡地铺,艰苦奋斗,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教育学生始终不忘“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一传家宝;还通过开展“雏鹰假日小导游”活动,教育学生做到“讲文明、有礼貌、争做景区小主人”,为茅山风景区增色添彩。“假日雏鹰小导游”活动,使学生们了解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了解革命先烈们的斗争历史,从而在活动中受到熏陶、感染,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此活动受到社会各界以及上级领导的好评。

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利用茅山大量的德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1、“访”。组织学生考察家乡的革命斗争史,集合《茅山抗日故事》一书,开展寻访革命烈士足迹活动。

2、“看”。组织学生看家乡的历史书籍、电教资料,学习《茅山抗日故事》以及我校的校本课程《茅山情怀》,在了解书上内容以后,再组织实地参观,使学生对家乡过去的光荣斗争历史和灿烂的历史文化以及现在的巨大变化都有所了解。

3、“听”。每年我校都邀请在茅山战斗过的老英雄来校做报告,给学生讲当年战争中发生一些英雄事迹。

4、“游”。组织学生游家乡名胜古迹,从而感受家乡的美丽,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

5、“瞻”。组织少先队瞻仰纪念碑,并在纪念碑下开展一系列活动,比如在纪念碑下举行入队仪式,定期组织学生打扫纪念碑,在纪念下开展各项爱国主义活动。

6、“写”。在开展了各项活动之后,组织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写下来,比如举办“以英雄为榜样,做好时代好少年”的征文比赛。

7、“唱”。要求每位学生必须会唱若干首革命歌曲,同时每年都开展革命歌曲演唱比赛。

8、“讲”。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主题的演讲比赛,如“茅山英雄故事”“家乡巨变”等。

我校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深化了教育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三、发挥资源优势,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育人环境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有鲜明特色的,能够影响学生素质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包括建筑布局、艺术景点、环境布置等显性内容,还包括校风、班风、校歌等以校园精神文化为代表,体现学校文化特征的隐性内容。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也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渗透、灌输各种正确政治思想和理论的重要途径。它有着熏陶功能、凝聚功能和导向功能。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体现地方特色。茅山中心校充分利用茅山是道教圣地、革命圣地、旅游胜地,将这些资源有选择地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精心净化、绿化、美化校园整体环境,使学校每个角落都有教育意义。如学校校歌的歌词旋律,校园里悬挂的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学校每年评比出来的优秀中队命名为“陈毅中队”,学校成立的诗社以当年新四军的战斗口号命名为“东进诗社”,每个班的板报都设有“茅山”专版,每年学校还要举行以茅山民间传说为主要内容的故事节。所有这些,莫不与茅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整个校园文化蕴含了许许多多家乡文化内涵,使学生既能得到文化熏陶,又能达到热爱家乡的目的。

四、分层次、系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生的年龄不同,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解程度也会不同,因此,必须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层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低年级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立足于热爱家乡的教育,从而为热爱祖国的教育打下基础,让学生知道先爱家、后爱国的道理。在平时的教育中,以身边的人和事以及发生在茅山的人和事教育学生,用家乡的山水之美以及家乡的光荣传统和历史文化教育学生。中年级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联系实际,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如:祖国的大好河山,改革巨变,幸福生活等。我们带领学生游览茅山风光,开展了“改革开放二十年家乡巨变”图片展等活动。

高年级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联系历史,放眼世界,结合近代史和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对他们进行教育,我们开展各种主题中队、大队活动,教育内容从茅山的人和事逐步向更大的范围延伸。

五、发挥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环境保护不仅有利于优化我们生活质量,更是社会持续发展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同时“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有助于使学生会关心社会,进而学会关心他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不能停留在课堂上,还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门口”的课堂,组织学生开展“你扔我捡”活动,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对茅山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兴趣和探索欲望,熏陶学生“人和生物和谐相处”的情感;定期举办有鲜明环保主题的活动。如“我爱茅山”图片展、“争做景区小卫士”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环保的认识,也扩大了学校环境教育的影响。

篇2:利用地方德育资源 打造德育特色学校

打造特色中职学校

——保定市理工中等专业学校德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保定市理工中等专业学校(保定市第四职业中学)是隶属于保定市教育局的国办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百所“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河北省安全文明校园”、“河北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保定市职业教育工作立功单位”。学校设汽车、机电、计财、餐旅四个专业部,开设二十余个专业。现有教职工202人,在校生4000余人。

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教育原则,健全了德育工作体系,完善了德育工作组织机构,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德育工作研究会、心语室、职业指导研究会和学生自治委,形成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德育体系。

学校始终坚持“大德育观”——即“全员德育”的思想,加强了德育队伍建设,保证了德育经费的投入,健全了德育工作档案。构建了以“人文教育、法制教育、创业教育 ”为主题的德育特色工作模式,编写了校本人文教育教材,形成了“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凸现了校本德育特色。

由于德育工作业绩突出,2007年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百所“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学校荣获“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荣获教育部基础一司授予的“和谐校园”荣誉称号。2011年被授予“河北省文明礼仪教育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一、德育制式管理方案的制定

任何教育都是通过一定形式和手段来实施,德育活动就是学校经常采用的一种教育形式,亦即“寓教育于活动中”。为了使教育形成系列化,规范化,减少盲动性,我校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中职学校德育教育规划,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学年、每学期、每个月的德育教育内容、目标、主题活动等都进行了详细策划和精心安排,形成了《德育活动制式管理方案》,试行以来,该方案对学校的德育活动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学校开展的主题教育内容,既包括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道德情感教育,爱劳动爱科学教育;又包括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创业教育等内容。因此,在安排设计主题教育时,我们既统筹兼顾,又突出重点。

结合国家教育方针和中职生特点,我们将德育活动重点内容突出在每月的教育主题上,在制式管理方案中,作为重点,并通过组织具体活动加以体现。

如第一学期教育主题:9月,人文教育之“举止文明,礼貌待人”;10月,人文教育之“敬老爱幼,明礼守法”;11月,人文教育之“团结友爱,互助合作”;12月,法制教育之“学法、知法、懂法”;1月,安全教育之“交通安全”;2月,人文教育之“共享亲情,共建和谐”。

第二学期教育主题:3月,人文教育之“与爱同行 共筑和谐”;4月,人文教育之“敬廉崇洁,诚信守法”;5月,人文教育之“把握青春,展现自我”;6月,安全教育之“饮食安全”。

第三学期教育主题:9月,人文教育之“感恩祖国,感谢师恩”;10月,人文教育之“真诚待人,诚实守信”;11月,人文教育之“团结友爱,互助合作”;12月,法制教育之“学法、知法、懂法”;1月,安全教育之“防暴安全”;2月,人文教育之“共享亲情,共建和谐”。

第四学期教育主题:3月,人文教育之“与爱同行,共筑和谐”;4月,创业教育之“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5月,创业教育之“迈好青春第一步”;6月,创业教育之“提升职业道德”。

制式管理方案使德育工作有了整体目标体系,各项工作有的放矢、按部就班进行,每一个月都有一个主题,配合若干活动。每一次活动都有计划,有组织,活动结束都有记载,有总结,留档备案,整体设计非常好,给学校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起到了非常好的规范引导作用。

二、德育制式管理活动的安排

按照市教育局的全年德育工作思路,学校制定了系列化的教育方案,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确立了年级教育内容和教育主题,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加以实施。按学生在校两年时间分为四个学期,教育内容为:前三个学期以人文教育为主线,第四个学期以创业教育为主。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始终。同时,结合具有教育意义的重要节日、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教育。

学校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一些大型活动,让学生们有所期待,喜欢参加学校的活动并让学生们从中体会到活动的乐趣和影响。在活动中,学生的情感在乐趣横生之中得到陶冶,意志在克服困难之中得到磨练,好习惯在自然而然之中得到培养。

例如:《德育活动知识管理方案》中校园文化艺术节定在每年五月份举行,三月份即制定出详尽的活动方案,发给各专业部、各班,包括合唱比赛、演讲比赛、校园剧比赛、才艺展示等几大板块。首先,班主任会组织本班学生选节目、组织材料等。其次,学生报名,组织编排等,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共同为班集体荣誉献计献策,提升了班集体凝聚力。同时,艺术节的举办,既提升了学生兴趣,也为学生展现个人才艺提供了平台,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作用。

学校结合民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毕业典礼等特定时间,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并利用校报、黑板报、橱窗和校训、校歌、学校发展历史等的激励作用,对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教育。

例如:根据《德育制式管理方案》,时逢“学雷锋日”、“植树节”和“妇女节”等节日,学生处开展了以“心存感恩,成就人生”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月活动。先后组织了“宣传动员”和“集中教育”两大板块的内容,如在学校张贴感恩标语和宣传海报,广播以感恩为主题的歌曲和散文,各班出主题板报,开主题班会,展开主题征文活动,并组织学生会同学在同学中展开《感恩问卷调查》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认知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的培养之恩、他人的关爱之恩;让学生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劳动;让学生感悟到真情回报,从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进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从实践来看,《德育制式管理方案》为提高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和塑造学生品格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三、德育制式管理方案的落实

学校按照《德育活动制式管理方案》,结合上级指示精神,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以实效性的德育活动为主线,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舞台为宗旨,点面结合,以小见大。

以今年为例,3月份,开展了“我长大了,双亲在变老”征文及演讲比赛;4月份,“缅怀先烈,做新世纪主人”清明节扫墓活动;5月份,为营造红红火火的校园氛围,举办了“红五月”为主题的校园艺术节;6月份,开展“饮食安全问答”板报设计与评比活动;9月份,举办“军训生活感悟”和“和老师说说悄悄话”征文展览;10月份,“诚信祝你成功”主题班会;11月份,举办青春期教育——“跟女孩说悄悄话”和“激情冬日”体育系列活动; 12月份,将准备全校师生“卡拉OK”比赛。

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德育工作充满了活力,克服了机械、呆板的说教,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德育制式管理方案的设想

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差,整体素质偏低。如何探讨新形式下的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特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因此必须进一步探索德育工作新方法、新途径,不断开拓,谋求创新。进一步加大德育研究力度,逐步建立班主任工作案例库,引导班主任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问题较多,成就感较弱,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更新和加强。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学生心理问题咨询、追踪、回访,建立问题学生心理档案,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制式管理方案。

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德育活动制式管理方案》采取学生喜闻乐见形式组织德育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德育活动制式管理方案》,不断采取新形式,补充新内容。

篇3:利用地方德育资源 打造德育特色学校

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 用平常的眼光看, 远离县城, 交通不便。但从教育的角度看, 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为我校地处革命老区, 抗日战争期间是淮北民主革命根据地, 这里有着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1942年, 驻守在曹庙乡朱家岗的新四军四师九旅二十六团的将士, 面对突然来犯的1500名日寇, 以寡敌众, 顽强战斗, 取得了朱家岗守备战的辉煌胜利。这片曾经被革命志士鲜血浸染的土地, 就是我们开展“红色教育”的宝贵基地, 可歌可泣的烈士故事就是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珍贵资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 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偏僻的农村小学———遥远的战斗———崇高的德育目标, 看似不相干的因素, 一旦用教育的眼光进行识别和选择, 就能合理衔接、有机协同, 进行科学的整合。近年来, 我校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的优势, 依托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 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 使德育工作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二、以教育的规律利用文化资源

1. 将资源与学校办学方向融合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社会的发展, 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精神风貌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视野开阔的同时, 也有拜金、功利、颓废、灰暗的理念和生活方式, 对未成年人产生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独生子女的自私脆弱、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较差, 少数未成年人信仰迷失、精神空虚、行为失范, 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这些现象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20年过去了, 但《中日夏令营的较量》的警示和思考还在, 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这是基础教育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义不容辞的责任。

红色文化蕴含了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的利益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 契合了学校对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时代要求, 对实现德育效益的优化具有特殊价值。我校把红色资源与学校办学方向有机融合在一起, 形成了“传承红色文化、培育四好少年”的办学理念, 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教育力量, 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将资源与教育科研结合

为了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规范性和最优化, 2011年, 我校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朱家岗红色文化浸染的校本课程构建实践研究》, 并于2012年1月被江苏教育规划办批准立项。该课题把朱家岗红色文化研究与德育改革联系起来, 以行动研究为主, 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 依托朱家岗红色文化, 从学校实际出发, 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等个性品质和提高教师科研素养为目的, 通过校本课程的构建以及课程实施途径等, 建设适应师生发展需求的小学校本课程体系, 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课题研究是学校发展、学生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我校要通过课题研究, 提升办学品位, 形成办学特色, 促进我校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促进教师教学教研能力的提高, 从而使教学质量更快、更好地跃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教育科研激活了我校的内部资源, 使我校的文化渗透、学科交叉有了更强的条理性、系统性、价值性, 创造了新的资源的动态循环。

3. 将资源与学校课程整合

为了充分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形象生动的教育, 用先烈的精神教育好今天的孩子, 我校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学校课程做了有机整合。

首先是编写校本教材。

学校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广泛收集史料, 先后走访了新四军淮北历史研究会、县民政局、新四军老战士、朱家岗烈士陵园管委会的相关工作人员等, 并征得原泗洪县委、县政府及教育局相关同志的支持, 在县教育局教科室指导和帮助下将朱家岗战斗事迹整理汇编成校本教材《红色朱家岗》。该书资料翔实, 图文并茂, 详细记述了新四军四师九旅二十六团朱家岗战斗的辉煌历史以及英雄人物事迹。学校利用地方课、思品课在三至六年级实施该教材,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光荣革命历史和先烈的英雄事迹, 培育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由于这些乡土资源写的说的都是本土的人和事, 学生读起来格外亲切、有味, 革命者们的英雄气概、爱国情怀、高风亮节, 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悄然扎根于学生的心田, 达到了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其次是开展专题活动。

在利用校本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过程中, 我校把红色教育与庆祝“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节日结合起来, 与少先队组织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 通过主题班队会、文艺表演、演讲、歌咏、诗歌朗诵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我校组织教师在纪念碑前进行入党宣誓、学生入队宣誓, 在烈士墓前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清明节祭拜革命先烈等活动, 使教育的内涵在体验和感悟中得到升华, 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得到熏陶, 思想觉悟得到提高。学校还经常邀请老同志、老革命到校做《发扬革命精神, 立志报效祖国》、《树远大理想, 做四有新人》等专题报告, 定期举行“我们都是小鬼班”系列活动, 同时利用校园广播、国旗下的讲话、黑板报、手抄报、学习园地等宣传阵地营造良好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前不久电影《血战朱家岗》在曹庙乡朱家岗开拍, 我县举办了朱家岗战斗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活动, 曹庙小学部分师生走进了镜头, 抒发对革命前辈的深深怀念和传承革命精神的坚定信念。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们受到了红色文化的熏陶, 激发了爱国情感, 树立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意识。同时也从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中受到启发, 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勤奋学习, 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于是, 丰富了学校的德育教育活动, 达到了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行的良好效果。

4. 用资源促成学校社区联合

我们学校和朱家岗烈士陵园、泗洪县革命烈士陵园、雪枫陵园、县博物馆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系, 积极开展红色资源第二课堂, 打造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全方位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小学生加入少先队组织时, 学校都要组织他们到朱家岗烈士陵园参观学习, 了解朱家岗战斗的光辉历史;每年清明节都要组织学生到本县烈士陵园为革命烈士扫墓, 追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在暑期开展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 学校少先队大队都组织学生赴德育基地开展“学习革命传统、提升精神品质”等主题教育活动。每到节假日, 学校还选派一些师生到红色旅游景点担任义务讲解员, 为游客服务。德育基地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平台, 为德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体验阵地。和社区联合, 利用红色教育基地, 丰富了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形式, 增强了吸引力和说服力, 有利于实现教育效益的最优化。

三、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意义

德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通过理论的理解与实践的体验结合能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得到提升。将红色文化渗透到学生的德育中来, 整合了教育资源, 拓展了教育渠道, 解决了以往学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口头说教、空洞无物等缺点, 实现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乡土性、现实性、实用性等特点, 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直观化加强了学生的亲身体验, 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 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开辟了新空间。随着我校“红色教育”的深入推进, 学校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提升, 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得到了增强, 有效地将“朱家岗”精神内化为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打造、加强和改进了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品牌, 增强了孩子们的历史使命感, 升华了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境界, 广大师生普遍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思想上始终保持了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 学校始终保持了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造就了大批新时期的红色传人。“红色文化教育”让学校行政团结奋进, 廉洁高效, 作风务实;教师团结协作, 静心于教书育人;学生团结互爱, 合作学习, 共同进步。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充分印证了运用红色资源开展优良革命传统教育的巨大力量。

篇4:浅议地方德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一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人对自己祖国怀有一种深切的情感及其付诸行动的思想品质。爱国主义也是一个动性的历史概念。古代以爱君王为主要特征,如屈原、文天祥、岳飞等,他们感天地泣鬼神的精神品质在人们的心目中树起了一座座丰碑,并永远昭示着后人向着这方面不懈地努力。而到了现阶段,江泽民同志说:“爱国主义就是爱社会主义”。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为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出大力流大汗,使其真正崛起在世界的东方。因此,我不断带领学生参观革命遗址,了解革命先驱为推翻三座大山建设一个新中国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的巨大的牺牲,邓小平同志说过:我深切地爱着我的祖国。我们要沿着爱国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

二 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精神是在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准则,生活准则和道德准则,这种精神只有在集体生活中才能有较充分的体现,离开社会、离开集体,集体主义就成了抽象的东西,因此,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中,必须抓好班集体建设。集体主义教育离不开如下手段:

强有力的约束和纪律。提到约束和纪律,班集体初建立时,学生们总有抗拒和逆反心理。即使一个成熟的班集体,学生们偶尔也会控制不住地违反纪律,放纵和越轨也会发生。我认为,这是正常现象。正像社会心理学中指出的:社会化是终其一生的过程。美国社会学家丹尼斯·朗指出,成年人往往也会觉得是违心地活着,无法完全被社会化。一顆年轻活跃的心是不甘心受束缚的,但是,必要的纪律束缚对其成长是不可缺少的。正是因为束缚,才训练了他们对不良诱惑的抵抗力、训练了坚强的意志、训练了对集体和他人的关注。遵纪行为的养成,既需要循循善诱,更需要铁腕制约。制定与操行挂钩的班级规则,及时对违纪行为批评教育,必要时学校公开处分,都有利于纪律的实施。共同的信念和舆论。共同的信念和舆论,使集体被无形的软索紧紧维系起 来,使整个集体步调一致,宛如坚强的堡垒。

可以借助如下载体达到:①班级目标。明确的班级目标,是学生集体有向心力的保证。争当文明班级,争做先进党、团支部,争取 获奖,争取脱颖而出者,这对富有上进心的青春期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容易形成共同的目标。②班级文化。通过班训、宣传阵地等,潜移默化地渗透集体价值观。当班级学风懒散时,号召“博闻好学”;当班级群体出现分化时,鼓励“团结和谐”;当班级群体浮躁时,倡导“求实精进”。③优秀榜样。树立优秀的学生榜样,培养学生骨干,有利于班级良性风气的形成,形成良好的班级舆论。

三 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科学的理论体系,他们是无产阶段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有了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武装头脑,才能确定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可以防止和排除种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和干扰,少走弯路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2.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只有认真学习理解才能去很好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3.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认真学习通过开展班级工作进行实践锻炼,不断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是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漫长的过程,并不断循环往复,才能够获得的。要通过身边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认识,强化正确的入党动机。

四 艰苦奋斗的教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推动着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进程,中华民族因此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华夏文化。

现在的中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大多数生活条件都比较优越,很少经历过艰苦的日子,他们不知道创业的艰辛。一些学生花钱大手大脚,甚至追求时髦、比阔气,任意挥霍父母的钱财。据了解,有的学生每月花费六、七百元,有的甚至更多。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比如让每个学生回去了解父母亲辛酸的创业史,了解他们的艰辛的奋斗史,学会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激发学生对父母的责任感,从而培养他们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据说,目前一些大学生最崇拜的偶像是比尔 盖茨、李嘉成等,其实,中国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向比尔 盖茨等学习,学习他的奋斗精神,那整个民族就有了希望。英国首相布莱尔曾多次发表讲话,煽动整个英国要奋斗,超过他的维多利亚时代,激发英国国民奋斗。的确,一个民族只有奋斗,才有希望。我们培养的是未来世纪的接班人,育人是我们的宗旨,只有让学生先成人,然后才能成才。有了奋斗精神,生活上就能够艰苦朴素;有了奋斗精神,学习上就能够奋发进取。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进取精神、奋斗精神、合作精神是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也是一个健全人格的标志。

篇5:利用地方德育资源 打造德育特色学校

“传承传统精髓 弘扬红色精神”特色学校创建实施方案

青州经济开发区小学

根据党和政府提出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具体要求和《青州经济开发区—开展“红色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深化学校德育工作》的文件精神,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培养青少年健康向上的公民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和践行能力,我校特以“传承传统精髓 弘扬红色精神”作为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并拟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着“德育为首,育人为先”的办学宗旨,坚持“红色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这一核心理念,为了把 “红心向党推优工程”推向深入,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学校德育教育办学之路,把我校打造成“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认可、个性鲜明”的特色品牌学校。

二、活动发展目标

创建红色育人平台,打造德育特色品牌。其特色主要体现在:育人管理人本化、育人行为规范化、育人环境红色化、育人质量高效化。

传承与弘扬是适宜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的红色文化精髓,将学校德育工作虚功实做;深化红色校园文化内涵,创新校园红色文化;根据青少年成长的客观规律,高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口号变成行动,使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行为得到内化,逐步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的精神。

三、活动实施途径

继续秉承红色传统教育,深挖红色教育的育人底蕴,把学校的红色教育的德育特色打造成学校的德育教育品牌。

1、以红色教育为载体,创新德育内容

学校以特色活动为载体,为广大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向少先队员进行队史、团史教育、党史党情教育,让他们认识党、了解党,培养他们对党的感情。通过丰富直观的教育形式,增强少年儿童对党 的感性认识,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起来。

2、整合学科德育资源,进行多元德育教育

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应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程是中小学教育的核心,为了让德育的资源有效的回归生活,我们将整合学科德育资源,拓展红色教育的育人空间,培养学生社会综合实践的能力,增进学生对党的感情,坚定了从小为建设社会主义而贡献力量的决心。

(1)深挖语文学科的红色育人底蕴,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2)在传统文化课堂中进行传统教育、德育渗透,塑造学生的完美人生。(3)在音乐教学中陶冶学生情操,完成灵魂的塑造(4)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拓展红色教育空间(5)请进来,走出去,利用传统节日丰富综合实践课的内容

3、提升活动效果,开展“四个一”活动、实施“十个一”行动

为提升活动效果,在全体少先队员中开展了:确立一条积极向上的人生格言,确定一名自己心中崇拜的英雄,会唱一首自己喜欢的红色革命歌曲,制作一个红色网页(网站)的四个一”活动,使少先队员按照党指引的方向,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发现心中一位崇拜的英雄”——通过开展“革命英雄在我心中”比赛、“我心目中的抗日小英雄”故事(演讲)比赛等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在自己的心目中,确立起至少一位崇拜的一位英雄人物。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确立一条激励向上的人生格言”——通过开展“我喜欢的革命志士格言”征集等活动。让每一位学生至少确立一条人生格言,激励学生将时常戒勉自己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会唱一首喜欢的红色革命歌曲”——适时开展艺术节,“革命歌曲”歌咏比赛、“我当小小歌唱家”等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活跃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制作一个红色网页(网站)” ——根据个人日常知识积累,或在网上搜集整理资料,制作一个以“知党、爱党、跟党”为主要内容的红星网页,并在网上发布交流,以此让学生了解党的历史,增强对党的感情,坚定跟党走的决心。

少先队员要从小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远大志向,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组织少先队员学习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大力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围绕“红心向党”的主题,开展以下“十个一”行动:

“寻找新变化,感受新气象” ——组织少年儿童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切身感受生活新变化、农村新面貌、社会新气象,了解近3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引导少年儿童牢固树立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走近模范党员,学习时代先锋” ——组织少年儿童走访身边模范共产党员和各行各业忠实实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先进典型,感受他们为人民利益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引导少年儿童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进一步明确党、团、队的特殊关系,增强对党的深厚感情。

“民族精神代代传” ——组织引导少年儿童向公民道德楷模和“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等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学习,见贤思齐、争先创优,在少年儿童中积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实现的自信心。

“手拉手,扶贫帮困” ——以“手拉手,扶贫帮困”为目的,通过对外来务工子女和贫困山区小伙伴之间的通信、互访,引导少年儿童交流和体会家庭、社会、祖国的新发展,并通过写作、书画等形式共绘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憧憬和谐社会的美好生活。

“争奖章,强素质” ——按照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实施《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普及开展“雏鹰争章”活动,进一步以雏鹰奖章为激励手段,突出实践环节和参与过程,帮助少年儿童锻炼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阳光体育我能行” —— 以适宜少年儿童开展的趣味体育活动等为主要依托,组织少年儿童因地制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阳光体育运动,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我能行”意识,锻炼强健体魄,锤炼顽强意志,学会团结协作,健康茁壮成长。

“自护促平安” ——深化少年儿童平安行动,通过组织“安全知识竞赛”、“平安自护营”和主题征文、模拟训练、游戏活动等形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年儿童自护自救教育活动,引导少年儿童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以平安促和谐。

“红领巾小社团践行生态文明行动” ——以红领巾环保小社团为基础,深化开展节约资源“四个一”活动,引导少先队员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做起,倡导健康节俭的生活方式,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从小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贡献。

创建“快乐中队”——以中队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少先队员小主人的作用,通过深化队干部民主选举、小干部轮岗、快乐的中队活动创意征集等途径,引导少年儿童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主开展活动,努力营造人人都平等、人人都是主人、人人都探求、人人都创造、人人都追求美好的少先队和谐文化,使每一位少先队员都能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少先队集体中快乐成长。

“促和谐,做贡献” ——以特色小队、社区少先队组织等为基础,依托社区内学校、机关、企业及其他社会资源,组织少年儿童广泛开展社区少先队活动,参与和谐社区、和谐校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积极发挥少先队员“小宣传员”、“小监督员”的作用,促进全社会进一步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和谐的时代新风尚。

4、从我做起,争做优秀红星少先队员

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从我做起,向我看齐”活动,是把“红星少先队员”的形象利用学校的墙壁文化展示给全体同学,同时把他们最崇拜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人生格言一同展示,激励全体同学向“红星少先队员”看齐,用“红星少先队员”的标准对照检查自己,努力学习,刻苦锻炼,你追我赶,带领全体学生学英雄,见行动,争做红星少先队员。

四、具体措施

1、营造红色校园文化环境。

在校园显赫的位置铸建一尊彰显红色校园文化核心的主体雕塑,在校园墙壁、橱窗、走廊、楼道等处围绕红色校园文化主题布置好相关的条幅标语、图片墙报等,在校训、校风、学风等催人上进的警世言词中渗透红色的励志之语,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闪烁红色之影,让师生的一言一行都折射红色之魂,让校园时时处处都充满红色的精神。

2、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班级红色文化活动,寓教于乐。

学校充分利用 “五一”、“五四”、“七一”、“十一”、“一二九”及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通过各种蕴涵红色文化的竞赛活动的开展和作品的展示丰富红色校园文化的内涵。

3、学校要充分发挥黑板报、播音室、宣传橱窗、红色文化网站、红色文化博客、红色文化论坛等主阵地作用;引导红色校园文化气氛健康向上,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校园文化宣传活动;努力扩大宣传阵地、完善宣传设施和强化宣传内容。

4、坚持开展“十六个一”活动,让红色校园文化深入细致得到落实。

各班每节课前要唱红歌,每天各班黑板上要更换一条红色名言警句;每周一学校要举行以“弘扬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国旗下的讲话,各班要利用每周班会开展班级红色文化活动;每月要举行一次红色班级文化评比与交流活动;每期学生要在课桌上更换一条蕴涵红色文化的座右铭,每期学校要举行一次全校师生红歌赛、全校师生红色故事会、全校师生红色文化征文与红色文化楹联赛、现场红色美术与红色书法作品展、红色课件作品展、红色网页作品展等,每期至少选择一条红色旅游路线作实地考察学习,每期至少请一位“红色”英模到学校作宣讲报告,对学生进行榜样和励志教育。

5、让班上每一面墙壁会说红色的话。

各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有效阵地精心设计,教室的布置要兼顾共性与个性,创设不同的风格与追求,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红色文化建设,通过班训、班风、学风、教风的建设来体现隐性红色文化,体现班级红色文化色,让教室成为学生表现自我、优化个性的红色场所,让每一面墙壁记录学生成长历程中红色文化的声音。

6、学科教学中实施“5-3-2-6-3-6”活动渗透红色文化理念,积淀丰厚红色校园文化。语文教师每期做好五件事,即每堂课前组织学生发表一条红色宣言,每天至少读一首红色诗词,每周至少背诵一首红色诗文,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红色诗词朗诵会或红色故事演讲会,每期至少开展一次红色诗文征文比赛,让红色文化的元素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历史教师每期做好三项事,即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教育,每期举行红色革命故事会不低于两次,每期让学生收集红色故事或红色案例等轶闻佚事不少于五个,每期开展红色考察活动至少一次,让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音乐教师每期做好两项事:教唱红歌不低于三首,每期举行一次学生红歌比赛,让红色文化的声音响遍校园。体育教师要在每节课按照革命军人的标准对学生实施队列、跑步、形体、仪表、速度、纪容等六项训练,让学生学会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集合排队齐如整。让红色的革命种子穿透岁月茁壮成长。美术教师每期要各安排两次以上让学生画红色画、写红色字,每期至少举行一次学生书画展,通过这三项活动让红色文化开满校园,花香果美。微机教师要组织学生做好六件事:积极制作和开发红色文化课件,创建红色文化网页、论坛、博客、博客群、QQ群等,并定期开展红色文化优秀课件、优秀网页、优秀博客的评选活动,让红色校园文化到处传扬。其它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结合该科特点渗透红色文化的理念,有效落实红色校园文化建设。

7、制定《红色校园文化建设评价细则》,评选“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示范班级和红色个人之星”。学校要把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全方位目标考核的内容,作为专项工作给予奖惩。采取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凡学校验收达到规定要求的班级,学校给予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凡不思进取,裹足不前,单项检查不到要求的班级,学校给予批评。通过采取定期检查、评价、奖惩等措施,推动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五、制度保证

建立《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制度》《红色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和《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实施细则》等规章,约束、引导和鼓励全校师生积极创建红色校园文化,打造特色校园。学校拟投入巨资打造此项目,并以此为窗口,构建青州市“红色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

六、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青州经济开发区小学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篇6:利用地方德育资源 打造德育特色学校

--山东省枣庄市实验学校德育特色活动纪实

山东省枣庄市实验学校落成于2008年9月,在枣庄市新城核心区域内占地142亩,设计规模为66个教学班,是枣庄市教育史上第一所国立九年一贯制学校,是枣庄市委、市政府在枣庄新城市战略中教育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环节。

山东省枣庄市实验学校目前有在校学生1600人,有33个教学班。小学每班不超过45人,中学每班不超过50人;目前有教师101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齐鲁名师1人;国家级骨干班主任1人;省级优秀教师、教学能手6人;市级优秀教师、教学能手、骨干教师20人;35人次获得过市级,省级、国家级优质课奖励。100%的教师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9人;85.72%的教师具备英语四级、六级、八级水平。整体教师队伍优秀,学历层次较高,具有良好基本素质。

山东省枣庄市实验学校秉持“诚正厚学·和合致新”的办学理念,着力于为学生创造最恰当的成长环境;着力于为教师提供最有利的职业发展路径;着力于为社区提供最有效的教育平台,成为优质教育的实践与输出专家,让学校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一流特色名校。

办学两年以来,枣庄市实验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坚持“以学校文化引领”为德育工作的策略和途径,持续着力德育工作创新,围绕“善知共生”的目标展开师德、生德建设,将德育工作扎根于教育教学生活,积极推动德育教育生活化的实现,“以礼仪教育为起点的养成教育、以孝心教育为起点的情感教育、以安全教育为起点的生命教育”等三大教育活动方面初步形成了学校个性特色。

特色

一、加强以礼仪教育为起点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1、加强常规管理,强化行为规范训练。

其一:以小学部为重点开展“六字班级内务”活动,即:一净——两线——三齐。一净:要求教室里干干净净,无纸屑、无尘土、无垃圾;两线:要求桌櫈一条线和文具一条线;三齐:要求学生桌洞内物品摆放整齐,讲桌摆放整齐,卫生工具摆放整齐。

其二:在全校学生中开展“走好路”活动,即:课间走路要轻轻走、慢慢走、上下楼梯靠右走,不追跑、不打闹,不在走廊大声叫;放学路队要踏准音乐节奏前进,班主任送到指定接送点,按照不同方向,乘坐不同交通工具,让学生

有序,教育学生要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上学要求学生自动站队(超过两人要自动成行)进校。

2、遵循规律,讲求行为规范教育的科学性。

小学段:按照低、中、高年级不同层次,围绕“低、小、近、细、实”五字原则落实,即:从最基本的、低起点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要求抓起,从最容易做到但又往往最容易被忽视的小事抓起,从能看得见、摸得着等身边的事情并且做了就能见到效果的事情抓起,从让他们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的事情抓起,从可见、可学、可仿、可行的事情抓起。

中学段:坚持“七年级适应,八年级养成,九年级提高”的原则,由“学规范、知规范、尽快适应中学生活”到“学《规范》、用《规范》、做文明勤奋好学生”再到“健康生活、快乐学习、做合格的中学生”依次过渡,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守纪习惯、文明习惯、学习习惯。

3、注重道德实践,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每年3月和9月行为规范养成月活动开展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礼仪、知礼仪,校园里端庄的举止、亲切的语言和真诚的微笑随处可见,形成了“说文明话、做文明事、成文明人”的良好局面,礼仪成为了全体师生的一种自觉行动和文明修养。

4、优化育人环境,创建行为规范教育网络。

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德育工作者,既把课堂作为传授知识的场所,更要把课堂当作育人的重要阵地,寓德育于学校各学科教学之中,体现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同时履行一岗双责,在课间和上放学时段安全值勤,构筑全方位的全员育人管理网络。

5、建立激励机制,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辐射效应。

一方面结合养成活动月开展和学期总评,对“优秀少先队员”、“文明礼仪标兵”、“四好少年”、“先进班集体”等优秀个人和集体隆重表彰。

另一方面以《学生成长记录袋》内容为蓝本,注重平时,强化结果,加强学生成长档案袋“过程化”和“精细化”管理,通过收集反映学生发展变化中的亮点资料体现学生成长的轨迹,如教师课堂观察的即时评价语、活动获奖作品、家长寄语、近期照片、自愿保留的作业、自我感受、各学科检测等,提供足够的学生创造空间,及时展示学生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感受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特色

二、加强以孝心教育为起点的情感教育,优化和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1、利用重大节日开展主题活动。

每逢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学校别出心裁组织学生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认同、崇尚,逐渐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如第41个世界地球日之际,围绕“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变废为宝,进行绿色制作”、“为校园树木浇水、挂爱心卡”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以独特的方式为地球母亲过节;清明节之际,组织学生在网上敬一个礼,献一束花,留一句言,寄一份思,抒发对先烈的感恩和敬仰之情,表达继承先烈志向、报效祖国的决心;值第65个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到来之际,组织新入学新生在铁道游击队纪念园通过敬献花圈、默哀一分钟、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等形式,表达对先烈的崇敬和缅怀之情,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为适应新学期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上活动均被枣庄电视台和山东卫视进行专题报道。

2、通过实施诵读中华经典诗文抒发道德情感。

作为校本课程之一的中华古诗文诵读是学校情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保证人人有读本的基础上,坚持全程参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要求;本着“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背熟,终生受益”的原则指导学生读经诵典;以学校领读为主体,以家庭助读为辅助,以社会力量为推动,扎扎实实把此项活动落到实处,并做好校外延伸:向家庭延伸,倡导亲子共读,激发家长的参与热情,编印《我与经典古诗文同行成长册》,全方位记录学生在古诗文诵读活动中的成长轨迹;向社会延伸,将诵读活动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媒体,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引发社会对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的关注;向同类学校延伸,通过手拉手活动、区域性教研活动、校际间交流互访活动等,推广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的科研成果和特色教育创建成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验学校开花、结果。

3、举行校本升旗仪式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除恶劣天气外,在重大节日、法定纪念日和学校举行重大活动、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开学后的每周一早晨,全体师生在善知广场集合参加校本升旗仪式。整个活动包含学生入场、“善知铜管乐队”入场、“善知合唱团”入场、教师入场、学校行政入场、“善知合唱团”献唱校歌、国旗、校旗入场(备注:国旗、校旗在仪仗队护卫下,自办公楼大厅内走出,顺台阶走至“善知广场”中心国旗平台

站位,“善知铜管乐队”演奏“出旗曲”)、升国旗唱国歌、升校旗唱校歌、教师(全员)诵读教师誓词、学生(全员)诵读学生誓词、国旗下讲话、退场等环节,场面庄严、规范,很有震撼力。校本升旗仪式是学校文化行为建设的组成部分,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途径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形式,彰显了学校文化特色,成为学校一大德育亮点品牌。

4、开展中学新生军事训练活动磨练学生意志。

为磨练学生意志和培养学生规范,学校对七年级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事训练和始业教育。通过队列训练表演、内务整理和炮团基地参观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纪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磨练同学们的意志品质,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有利于同学们组织性、纪律性的提高和身体素质的增强。

特色

三、加强以安全教育为起点的生命教育,构筑新形势下安全和谐校园。

1、创新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是以学校为核心,由学校、家庭、社会所涉及的公安、消防、交警、卫生防疫、文化管理等职能部门相关专业人士组建,以追求有效的安全教育为总目标,在开展工作中既能各司其职,又能相互支持,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联手齐抓共管校园安全的长效机制。

学校、家庭、社会各部门的安全教育工作职责为:

学校:构建学校安全工作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保障学校安全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家庭:传播安全知识,指导学生安全行为,监督学生安全行为实施,做到言传身教;

交警部门:有计划地进行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工作,并对交通信号知识及识别进行现场指导;

公安部门:负责校园周边的综合治理;

消防部门:有计划地进行消防知识的宣传工作,并对灭火基本知识和技能及训练进行现场指导;

卫生防疫部门:有计划地进行防疫卫生知识的传授,并对意外伤害时的自救、自护进行实践行为指导;

文化工商管理部门:对校园周边经营服务场所加强管理和监督,依法查处违法经营者,维护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环境。

2、强化制度和责任,构筑有效校园安全网络。

制定学校安全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主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四大处室主任(课程教学处、学生工作处、校务管理处、教育技术处)为直接责任人的学校安全工作管理网络,层层签订“一岗双责”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明确班主任班级全面管理和任课教师课堂管理职责,实行重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和一票否决制;积极主动与公安、交通、卫生、建设、质量监督等部门联系,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强化“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校园安全防控网络,切实加强门卫管理,上放学期间让学生见到警察、警车和警灯,把好校园第一道防线。

3、上好安全教育必修课,纳入教学管理。

结合学校九年一贯制办学实际,针对不同的年龄段,采取课堂教学、知识讲座、模拟事故和自救互救演练、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利用每周一班会固定上好学生安全教育必修课。

4、丰富安全教育活动,增强生命安全意识。

结合“安全教育月”、“安全活动周”、“安全教育日”等活动,丰富教育内容,切实提高安全教育的效果。如:第十五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围绕“加强疏散演练确保学生平安”主题,通过开展安全知识讲座、举行紧急疏散演练和救护演练等活动,使“安全第一”的思想深入到师生心中,内化为自身要求,形成自觉行动。此活动被枣庄电视台、人民网、大众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专题报道;再如:近期在我校举行的全市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启动仪式,既是对我校过去交通安全工作的肯定,又是对未来我校交通安全工作的鞭策和期待,为构建安全、和谐校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7:利用地方德育资源 打造德育特色学校

兴城市滨海经济区学校

一 德育工作特色主题:与爱同行 厚德弘善 共筑感恩中国梦

二 德育特色工作内涵:

(一)工作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以“国学经典元素”为校本课程、以“心怀仁爱感恩行善书香筑梦”学校文化建设为载体的立体多纬度的德育工作模式。

(二)工作理念:办学理念是以仁心待人、以仁心爱人,善行一生

德育理念是宽容仁爱,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精神

(三)学校精神: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知行统一

三 德育工作目标:心怀仁爱感恩行善书香筑梦

四 工作措施:

(一)将国学经典元素与学科课程相融合,用仁爱铸造中国之感恩梦。

(二)将国学经典元素与活动课程相融合,用仁爱铸造中国之艺术梦。

(三)将国学经典元素与环境课程相融合,用仁爱铸造中国之民族梦。

五 进度安排:

(一)(年4月-20 7月)品味国学经典,传承仁爱美德,创建书香校园。

(二)(2016年9月-2020年 7月)弘扬国学精粹,重铸教育之魂,创建和谐校园。

(三)(2020年9月-2020年12月)继承国学文化,提升人文素质,创建仁爱校园。

六 预期成果:

1、初步形成具有“仁爱”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2、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仁爱教育师生评价体系。

3、在学校层面:使仁爱教育、感恩行为渗透到学校各个层面,形成学校“仁爱”教育文化圈。

4、学生层面:能够达到“人人向善、心怀仁爱”,善学习、善助人,感恩社会、感恩他人。

张语晴

篇8:利用地方德育资源 打造德育特色学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指出,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问题,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1]。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近些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各地开发形成丰富的德育资源,充分利用好这些地方德育资源,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地方德育资源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开放性、直观性、亲和性、高效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的科学合理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2]。针对性即一方面可以针对本地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另一方面针对当地实际进行教学。实践性即学生可以不经学校、教师组织安排,自己自行安排社会实践,方便学生亲身体验,直接参与。开放性即它不囿于课堂、教材或学校,而是面向广阔的社会,从而大大拓宽教育教学的时空范围。直观性即它具有真实性,最令人信服;具有吻合性,与学生已知知识最贴近;具有现实性,就存在于学生的身边;具有生动性,直观可感、具体形象。亲和性即它带有亲情,使学生感到亲近、亲切从而发自内心地愿意接受。高效性即它具有便利性,就在身边,可以方便组织教学;具有时效性,可以在第一时间组织教学,从而保证思想教育有很强时效性的要求;具有效益性,即具有投入少产出高的特点,可以少花钱多办事,甚至不花钱也办事,教师的精力、学生的时间及经费投入较少。

中华大地各地都有丰富的地方德育资源。从传统文化看,陕西有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河南有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以及五岳之一的嵩山和少林寺;广东有林则徐虎门销烟;北京有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群的故宫;甘肃有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等等。从近现代历史文化看,湖北有武昌起义;广东有黄埔军校;上海有外国租界遗址;四川有保路运动,等等。从红色文化看,如江西的井冈山、陕北的延安、河北的西柏坡、湖南的毛泽东韶山故居、东北的抗联、海南的红色娘子军等。从改革开放的成就看,有广东的深圳、安徽的小岗村、江苏的华西村、浙江的义乌、重庆的三峡工程等。以笔者所在的山东为例,无论传统历史文化还是近现代以来历史文化,都孕育了丰厚的德育资源。胡锦涛视察山东时曾指出:“山东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迈出更大步伐。”[3]

从传统文化看,齐鲁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1)齐鲁文化与儒家思想。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孕育出的儒家学说,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2)历史人物。齐鲁大地名人辈出,如星汉灿烂,不仅有文圣孔子、亚圣孟子、武圣孙子、科圣墨子、书圣王羲之、医圣扁鹊、工圣鲁班、农圣贾思勰、智圣诸葛亮;还涌现出姜尚、孙膑、庄子、管子、晏子、刘勰、刘洪、李清照、辛弃疾、戚继光、蒲松龄等历史文化名人。(3)历史遗产。山东历史悠久,文化昌达,山河壮丽,人杰地灵。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旅游名片响彻中外:孔子为至圣先师,泰山为五岳之尊,黄河是中华母亲河。

从近现代以来的文化看,中国近现代史上,山东始终贯穿着反帝反封建的主线,体现着爱国主义精神。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反对外国教会势力的义和团运动,震惊世界的“五四”爱国运动,都与山东密切相关。1938年的“台儿庄大捷,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对日取得的最大胜利,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一举全歼国民党精锐的整编74师,沉重打击了蒋家王朝的反动统治。现代史上,山东还涌现出众多著名人物:国学大师季羡林,是融汇百家、学贯中西的学界泰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是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200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家隆重举行了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其中,山东籍有19人入选,占到总数的近1/10。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发展成就斐然,也是教育教学绝好的现实教材。总之,全国各地都有像山东这样丰富的地方德育资源,只要积极开发利用,就能成为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提高思政课实效性。

二、地方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上可切实提高实效性

地方德育资源在理论教学上的应用,主要是两个方面: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在课堂教学上应用,主要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展开。教学内容上应坚持三个原则:科学合理、贴近实际、广泛使用。科学合理即地方德育资源的应用应当与教学内容相一致,能够更好地阐释教学内容。贴近实际即应用地方德育资源,应当贴近当地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广泛应用即在符合科学合理原则下,应当尽可能多地应用地方德育资源。教学形式上的应用,除了常规形式,教师应当亲手制作地方德育资源的DV影像资料、图片,有时甚至可以弄到实物。专题讲座即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当地特有的德育资源,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展教学。形式上,既可以由教师进行,又可以邀请当地相关人员进行,包括专家学者、政府官员、英模人物、企业家等。

为更好地在课堂上应用地方德育资源,对教师应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对地方德育资源广泛涉猎,平时注重积累,时常装在脑子里,需要时能够信手拈来。对重要的地方德育资源,要做到心中有数,该用时一定要用上,不能有遗漏。为此,教师应自觉侧重地方德育资源的研究,加强对地方德育资源的探索、开发、利用。此外,还应当建立地方德育资源库。通过加工、提炼、整理,将地方德育资源分门别类成册,以便教学使用。这项工作不是教师一己之力能完成的,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统筹谋划。近些年,我们在理论教学中这样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讲职业道德的爱岗敬业时,引用了时传祥和许振超的事例。时传祥,山东齐河县人,解放初在北京当掏粪工,以“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热爱并认真做好这份被认为低贱的工作,成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事迹拍成电影,北京玉渊潭公园里专门为他建了纪念馆。许振超,山东荣成人,青岛港集装箱码头工人,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以“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他只有初中学历,但自学成才,苦练技术,具有“一钩准”、“一钩净”等绝活,先后六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他们都是普通工人,时传祥还是被旧思想认为低贱的掏粪工,但具有高度的爱岗敬业思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又如讲为人民服务人生观时,讲到了焦裕禄和孔繁森。焦裕禄,山东博山人,1962年任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1964年病逝,年仅42岁。他呕心沥血,一心扑在工作上,全然不顾自己的肝痛,直到发展成肝癌晚期,被省领导强行带到郑州的医院,最终病逝在医院。他逝世后兰考人民说:“焦书记心中装着全县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孔繁森,山东聊城人,1994年担任西藏阿里地委书记视察工作时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他曾两次主动要求援藏,从发达的山东到艰苦落后的西藏工作。阿里是西藏最落后的地区,缺医少药,他每次下乡时都自费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给农牧民送医送药。他是非常有爱心的人,看到藏族同胞贫困的生活,就忍不住掏钱相助。1992年拉萨地震时他任副市长,还领养了地震后的3名藏族孤儿。他是厅级干部,工资较高,又有援藏补助,但仍然入不敷出,因此曾三次以假名“洛珠”卖血维持3名孤儿的生活。他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他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焦裕禄爱人民爱到忘我,孔繁森把爱人民作为最高追求,他们是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讲这些内容时,学生精力特别集中,教学效果特别好。因为,这些内容具体、生动、形象、真实、亲切、感人,令学生非常信服。第一,他们都是本地人。笔者所在高校位于鲁西北,而这些英模人物都是山东人。时传祥和焦裕禄的家乡离学校只有100多公里,时传祥的孙女时新春就在学校驻地的滨南社区从事环卫工作。第二,是教师亲身感受。肝病比其他病更疼痛,痛起来脸上冒汗,焦裕禄就用小擀面轴一头顶在肝部,一头顶在椅子上,时间久了,椅子上被顶出一处凹陷。教师本人40多年前参观展览亲眼看到过这把椅子,展览馆就在学校驻地本市。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假冒伪劣曾经一度泛滥,包括假典型。1994年孔繁森的事迹报道后,也曾让人一度有所怀疑。1996年我们在学校组织下曾专门到聊城孔繁森纪念馆参观,从而确信是真实的,他的事迹确实感人至深。第三,具体、生动、形象。为人民服务本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讲不好往往会陷入“假大空”。这里用山东本地两个鲜活英模人物对人民的大爱,非常具体、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人发自内心地诚服。

三、地方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上可切实提高实效性

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更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因为,其他课程有了“知”,一般就会自觉地“行”;思想课有“知”的同时还要有“行”,然后才会自觉地“行”,仅仅有“知”还不行。正是基于此,《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4]地方德育资源则为实践教学开辟了广阔的时空范围,大大拓宽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前述中央、国务院《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票”[5]。这里,对利用地方德育资源进行实践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在具体教学工作实施上,一方面可以由教师组织实施,另一方面可以由学生自行安排。前者如通过列入教学计划的实践教学课程、建立德育实践教学基地、暑假社会实践及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等实施。后者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号召和提倡学生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等,通过回家、探亲访友、旅游等机会到相关地方参观考察;也可以就某一问题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等。实践教学具体形式则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如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志愿服务、顶岗实习、访谈有关人物甚至社会上打工等,只要能使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这一实践教学目的,什么方式并不重要。

地方德育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学生亲身体验的特征,这是与课堂教学最大的不同。使学生在教学中成为主体,从而强化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自觉性和主动性,能够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地方德育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还具有便捷性的特点,这是地方德育资源的重要特征。如具体到山东德育资源的应用,要了解儒家文化,直接到曲阜市看“三孔”、到邹城市看孟庙即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可以到沂南县沂蒙红嫂明德英的家乡,到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到枣庄市的“台儿庄大捷纪念馆”参观等;要学习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山东各地都有现成的材料。

教学案例。近些年,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利用本地德育资源,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特别是利用身边的德育资源,就近开展实践教学,既方便又节省经费。如带领部分学生参观杜受田故居纪念馆和杨柳雪周恩来纪念馆。杜受田,清咸丰皇帝之师,一生品端学粹,忠孝两全,爱国恤民,廉洁勤政。杜氏家族在明清两代以“一门十二进士”、“父子兄弟伯侄六翰林”、“四代为相”、“满门皆清官”而闻名华夏。对此,杜氏家族的教育专著《述训》,特别重视教育和强调“心正”起到重要作用。杨柳雪村的周恩来纪念馆(又名怀周祠),位于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杨柳雪村。1970年,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参加全国棉花生产工作会议的杨柳雪代表,称赞他们实现了粮棉“双高产、双奉献”,“是棉区的一面红旗”,从此,杨柳雪村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此后,周总理经常惦记着他们的情况。1999年,全村群众为缅怀周总理的关怀和鼓舞,寄托对总理的敬仰之情,建立了周总理纪念馆,现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上述事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都曾讲到,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亲临其境,理论联系实际,更加加深了印象。上述二地都离学校不远,只有十几公里,坐公交车即可前往。因此,组织实践教学非常方便,经费也很节省。更重要的是,它就在身边,学生感到更加真实、更加亲切,因而教学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科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03.

[2]马全江.论地方德育资源的特征—兼论利用地方德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J].教育探索2014,(7):106-108.

[3]山东新闻网.李建国在山东省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加快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EB/OL].http:sdchina.com,2008-1-13:2.

[4]教育部社科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05.

上一篇:宝丰完小二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下一篇:经济纠纷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