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内驱力

2024-05-17

语文学习内驱力(精选十篇)

语文学习内驱力 篇1

一、让孩子表扬和鼓励中获取动力

我在教育学生时教师应要多从正面引导学生, 多给他们一些善意的赞美。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 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表扬, 给予学生赞许的眼神等, 让孩子品尝更多成功的喜悦, 给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标或期望, 能够激发出孩子自信和积极向上的进取力量。以表扬、奖状、勋章、荣誉称号等作为激励手段, 更是激励的最高境界。可见, 鼓励和表扬在我们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它能够激起学生的荣誉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它能够促使学生形成准确的自我认识, 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他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表现的标准, 并传递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期望。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 驱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交往动机, 另一种是荣誉动机。前者表现为学生愿意为他所喜欢的老师而努力学习, 从而获得教师的称赞, 增进友谊;后者则是一种更高级的动机, 它是人们要求在社会上取得一定地位、待遇的愿望体现, 如追求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赞扬、称颂等, 这两种动机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心理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 我们就可以知道, 每个人都需要善意的赞美。

在教育教学中多运用你的表扬和鼓励, 对于学生来说, 你的表扬和鼓励就是两颗永不干涸的露珠, 对学生的成长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用成功的事例引领学生

我在教学中用学生身边的榜样教学进行示范和教育, 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中, 榜样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一直被广泛运用于学生教育的过程中, 通过树立具有鲜明特征的榜样, 发扬其身上所有的精神, 能在少年群体中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和示范效应。历史人物是引导的事例, 还要从学生的生活、班级中, 寻找榜样, 用孩子身边的榜样进行示范教育是最简洁、有效的方法, 对学生有很好的说服力和建议行。

首先, 教师树立形象:在孩子们的眼里, 教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首先做到。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特点, 教师必须发挥示范作用, 注意言传身教。学生耳濡目染, 由此而产生的内驱力, 对其良好的习惯的形成, 学习动力的激发, 其作用不可估量。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 学生, 特别是低段小学生, 他们是在模仿中学习, 其模仿能力相当惊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 教师的对学习的热情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这样的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应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身作则, 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 学生良好的学习动力才能得以更好地激发。

其次, 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在培养学习动力方面, 榜样尤为重要。榜样是无声的力量, 是学生良好学习动力的典范, 是行为规范化的模式。同龄榜样更是活的教科书, 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 更强的感染力, 对学生形成学习动力具有特殊的作用。

三、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尊重和宽容每一个学生, 无论学生是聪明的还是愚笨的、乖巧的还是顽劣的, 教师都能够让自己的师爱阳光均匀地照耀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这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而且,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公平正直、仁爱善良等高尚品德, 对培养学生养成公平正直、仁爱善良、光明磊落等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良好的定向和激励作用。

教师平等第对待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你的平等的待遇。教师也要自己的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得以体现。比如, 不要用敲打讲桌的方式平息教室内的喧闹或提醒学生集中精神;不要用大声吼叫的方式批评学生, 更不要在公开场合点名批评甚至羞辱学生;不要在学生犯错误时动不动就通知家长;不要在批评学生时翻旧帐;不要用过激的言辞夸大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要用轻蔑的言辞或表情对待学生;不要把学习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不要在说话时涉及学生的生理缺陷;不要忽视学生的任何闪光点等。

教育是一种师生的双边活动, 应当建立在师生之间相互尊重, 相互理解、平等、信任的基础上的活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理解信任学生。既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也要对学生个体的理解、尊重和平等的对待他们让他们在你爱的光芒照耀下健康成长。

四、磨砺学生意志品质

现代社会教育, 都十分注重磨砺学生意志品质教育。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育, 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 培养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 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成功品质, 激发学生的潜能的教育, 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 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 最终达到成人成才成功的目的。在通俗意义上讲就是指要求学生树立志向, 在日常行为中锻炼成长, 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的教育。

现在的小学生都存在考试紧张焦虑问题:有些考生面临考试时, 不能做出合理的应对, 对考试存在错误的认知, 直接导致很多身心紧张、焦虑的症状, 最终影响考试正常水平的发挥。各个年级都存在, 低年级比较突出, 有些家长的期望值过高, 给学生布置许多课外作业, 从而引起学生过大的压力是导致考试焦虑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就是家长只注重结果, 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对学生行为意志的教育, 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从学生的内在激发学生的成功的需求, 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学习结果, 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培养起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行为规范。

在教学中, 我专业要求全体同学, 要“吃好饭, 睡好觉, 穿好衣 (校服) 、排好队、上好课、做好操”为标准, 组成师生考评小组, 每日抽查就餐、排班、战队、自习、卫生、校服仪表、广播体操、升旗仪式等基本校园生活的常规内容, 并日日发布行规教育抽查, 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中严格要求, 把那些品质就自觉的同学加以约束、控制, 让他的言行得以规范, 受到了不错的效果。

语文学习内驱力 篇2

论文

姓名 方丽

职称 中学一级教师

单位 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

手机 13512807198

地址 天津市西青区梨园头九十五中学

邮编 300381

激发内驱力,调动高中英语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掌握一门外语,就多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让每个学生体会到英语语言的美丽及英语的“工具”作用,是广大英语教师最衷心的希望,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存在一部分不喜欢英语,害怕英语甚至讨厌英语的学生,即我们所谓的“英语厌学生”。调动英语厌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愿学直至乐学是广大英语教师必须思考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内驱力一词是R.S.伍德沃思于1918年首先提出来的,以表示激起行为机制的原动力。后来C.L.赫尔认为内驱力是一种既能减退又能强化的普遍存在的能量或动力,即把内驱力逐渐扩展到包括行为的心理动力。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内驱力的原理是指学生学习的社会性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构成三种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这种需要一旦引起,学生便对学习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兴趣、主动积极的情感态度、良好的注意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努力,从而发动并维持学习行为的进行,使其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此,基于内驱力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本人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调动英语厌学生的三种内驱力具体做法及思考。

第一,激发兴趣,创新教法,创设情境,让厌学生体验成功,诱发认知内驱力。

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是学生自身对学习失去了推动力。英语学科对学生的记忆力,表达力,创造思维能力方面有较高的要求,但部分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增长速度上较慢,不善于去记忆一些单词,词组,句子,更懒得背诵课文,课堂上怕羞,不敢大声说英语,他们把英语学成了哑巴英语,在英语学习上虽然花了不少时间,但成绩一直未见提高,便产生了我不是学英语的料的想法,开始对英语失去信心,并发展到一上英语课就瞌睡,有时甚至到害怕的程度。丧失学习上的推动力,产生厌学行为。这对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要求。广大英语教师不仅要思考组织英语学习的课堂及课外学习的内容与组织形式,还要注意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施。

在课堂上,教师应本着“求趣”, “求奇”与“求新”的设计思路,激发各层次的学生的注意力并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的认知活动。在教学准备中,教师应时刻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与创新的教学思维。英语是一门语言,生活是语言的土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我们的单词教学,阅读教学及语法教学紧密联系我们学生的生活与知识背景,激发不同层次学生探究的欲望。

以学习单词为例,英语词汇量的大小对英语成绩有决定性的作用,而恰恰困扰大部分英语厌学生的问题就在于词汇记忆难并且容易混。我们不让同学们死记硬背单词。我们创设各种单词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在文章中猜测含义,并让他们说出来;我们可以开展各种语单词竞赛相关的活动,(例如,两位同学,一人背对黑板描述或表演这个单词,他的搭档猜测单词等活动。);我们可以启发学生用英语去解释这个单词或启发学生思考它的近义词,反义词,形似词或意义相近的词的活动,使学习单词的形式丰富多样。(例如,在学习“aboard” 这个单词的过程中,我启发学生这样来学习:首先,blackboard---- board----aboard---abroad----broad. 在所有学生已会单词blackboard的基础上,引出board为 “板子,甲板”的含义,a+ board= aboard,引出aboard为“登上,上”的含义;再来看两个形近词的特征:abroad=ab+road(不走寻常路----“出国”)。最后,用一句话呈现“ I will go aboard the broad board to go abroad”(我不就会登上宽阔的甲板去留学)。诙谐的讲解,绕口令似的语言,学生的内驱力得到激发。并且在记忆单词的过程中,我让一部分学困生制作英语26个字母的模板,让他们在记单词的过程中,动手去组合这个单词,虽然有些幼稚,但是,效果不错。

教育心理学认为:动机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英语教学中,根据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生活环境,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的教学活动,实施分层的课外辅导并实施分层的教学评价,可以诱发厌学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建议在学习的过程中,多采取小组合作形式,鼓励他们先在小组中进行朗读、对话、表演……成功后在全班亮相,借以表扬他们,不仅帮助他们树立“我也能学好英语”的信心,而且降低了厌学生学习英语的焦虑。同时,学生取得成功的机会更多,积极性就更高,学生自我实践、跃跃欲试的想法就更坚定,从而实现“参与--成功--参与--成功……”的良性循环。

第二,支持提高预期水平,运用多种内驱力源泉,激发英语厌学者的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一种因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既是手段,又是愿望。

每位学生最初都是带着希望来上学的,他们对达到学习目标或高或低、或清晰或模糊都有自己的“预期”。英语厌学生在每节课的期初,也有自己的模糊的预期,我们要善于发现、利用、引导、强化和提高学生的预期水平。使进步较快的英语厌学学生将他具体的“预期”传达给其他厌学同学,要比简单地表扬他的行为更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避免使用过去常给学生带来失败体验的教学模式。及时、由衷地欣赏后进生表现出的才能,可以促进学生发现并提高自己的预期水平。教师可以采用作业批改激励法,給学生以改正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可采用作业或练习自选法,使厌学的学生觉得有话可说,进而才会想说;转化评价方式,例如,可采用学习效果自我评价法:如采用默写,背诵的自我评价法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让厌学学生逐渐实现预期设想,主动的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最重要的是,教师要采取成功激励法,表扬肯定英语厌学生一点一滴的努力与进步(如,一次背诵的出色完成或哪怕英语写作中有一句正确句子,也要全班展示,给予肯定),这样不断给与自我提高内驱力的强化,增强他们的信心与成就感,提高他们的地位,给与他们尊重,从而减少他们对英语的排斥,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

第三,教师要与厌学学生的家长取得一致,与厌学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让家长或老师的赞许激发学生的附属内驱力。它之所以能激发学习,是为了要从长者那里获得赞许或认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提倡学习型家长,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减少斥责,减少唠叨,更多的对孩子提出希望并给与孩子爱的表示。

“亲其师而信其道”体现的学生对教师情感上的认可会激发其学习的附属内驱力。所以,就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教育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活动,只有从心里出发,才能打到心里去”。所以,我们要真诚的毫无功利的去关爱后进生,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多鼓励,多赞赏。这样,他们会不断地通过努力来获得赞许,从而,慢慢取得进步。

基于教学实践,探讨了激发英语厌学学生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的手段与做法。三种内驱力互相作用,从而转化厌学生的驱动源也是无穷的,转化厌学生的教育教学的路上,教法改进,气氛营造和思想教育配合应用,且要不急不躁,因为改变一个人的态度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智慧和足够的耐心,绝不能急于求成。不但对症下药,还要随时更改处方,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贺明明.弗洛伊德著作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5.

(2)丁久秀;激发学习内驱力,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益[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迟宝明;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对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的启迪[J];

★ 小学生习作内驱力培养策略举隅

★ 自驱力的读后感

★ 追求是属于自己的作文

★ 文学创作杂谈诗歌

★ 自觉作文

★ 新时代心得体会《求是》

★ 驱“鬼”记

★ 和谐品德教学论文

★ 和谐幸福党课论文

高中语文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有效激发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内驱力;学习能力

教师的教学方式影响着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动力,为了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必须从教学方式和课堂模式上进行改革,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创作的活力,让他们能够真正喜欢上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探究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成绩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培养都离不开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他们获得学习语文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许多的途径,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必须和学生经常地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不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地帮助他们解决。很多情况下,学生学习的热情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应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寻找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跟上自己的教学节奏。每个学生喜欢的上课方式不一,所以教师应该学会整合学生的意见,选择大部分学生喜欢的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得高中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不断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开展阅读式的教学

阅读式的教学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阅读式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扩展学生的语文知识,经过长期不断的坚持,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也会大大地提高。阅读是学习语文知识很重要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途径学生可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语言知识,逐渐探索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然而,阅读教学需要经过长期不断的坚持才能够达到预想的效果,所以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拥有长远的发展眼光,通过不断开展阅读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和兴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来说,仅靠单纯机械式的记忆是不能达到学习语文较高层次,而且占用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达到的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边阅读边学习的方式,能够形成潜移默化的效果,长期坚持下来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这是因为逐渐的积累而形成的比较坚实的语文功底。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容中,阅读理解和文章的写作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阅读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阅读的积累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每一种类型文章的特点,逐渐学会把握文章的脉络,理清作者的思路。但是阅读教学的开展不是让学生盲目地选择阅读的资料或者数目,而是形成群阅读的学习方式,换句话说就是寻找与课文有密切关联的阅读资料进行阅读。例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关于作者的生平资料,或者将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础上能够对所学的知识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学习的效率也会相应提高,而且在以后碰到相同作者的作品时能够快速地把握主旨,从而消除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畏惧,增加其内驱力,所以阅读式的教学方式能够逐渐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

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不足,通常是因为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心理上产生的变化导致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现学生遇到的困难应该及时了解,并且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能够促进师生感情的培养,在很多情况下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学生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动力,学习语文的本身就能够为学生提供心理指导,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好语文科目的这个特点,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师生之间的沟通重在两者之间的平等,所以教师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应该顾忌到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主动倾诉自己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这样才能够使得沟通的环节更加有效,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所以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十分重要,因为高中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大,为他们减轻心理压力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不断综合多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在提高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所以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非常的重要,尽量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接受教育,这样可以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参考文献:

王玉.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内驱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3(6).

语文学习内驱力 篇4

1. 语文学习内驱力的概念

内驱力, 最早提出“内驱力”一词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心理学教授伍德沃斯, 他认为有机体为了满足内部的某种需要会产生一种内部力量来推动自己有目标地持续地进行某项行为, 这种内部力量即内驱力。

语文学习内驱力是学生为了满足积累知识能力、认识客观世界、适应社会交往、获得社会地位、创造经济财富、实现人生价值等需要而产生的推动自身学习知识或能力的一种力量。这种推动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内部力量, 将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方法、过程及效果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学习内驱力由三方面构成:语文认知内驱力、语文自我提高内驱力和语文附属内驱力。

2. 语文学习内驱力的作用

第一, 激发潜力。语文学习内驱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促使他们产生语文学习的行为, 驱使他们努力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乐于答疑。

第二, 维持行为。语文学习内驱力能使学生持续地将学习行为指向某项具体的目标, 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努力达到目标。

第三, 促进效果。语文学习内驱力能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学习效果有促进作用, 尤其是中等强度地激发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可以使学习产生最佳效果。

二 初中生语文学习内驱力的现状

大部分学生内驱力处于中等水平, 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显著, 女生内驱力水平普遍比男生高, 成绩优异者比成绩落后者高, 民办学生比公办学生高。各维度内驱力水平有显著差异, 认知内驱力水平最低, 附属内驱力水平最高,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自我提高内驱力对学生语文学习行为的影响逐渐增强。

三 初中生语文学习内驱力的激发策略

1. 合理学习目标的制定

合理的学习目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也能使学生在保持最佳内驱力水平的情况下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教师要因人而异, 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帮助学生制定科学而合理的学习目标, 同时要随时根据学生的达成情况督促实现或调整目标。

2. 学习信心的树立

语文学习内驱力的维持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习信心的树立。教师在每阶段学习结束后要根据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给予中肯的评价和鼓励, 一切评价切忌轻率, 应帮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观念, 通过各种途径让他们认识到只要努力肯定会进步, 从而树立较强的学习信心。

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可以适当地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可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反思总结, 让学生参与学业成绩的评定,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演讲、朗诵、课本剧的改编等, 让他们在感受学习乐趣的同时得到成功的体验, 在强烈的信心支持下产生语文能力自我提高的欲望。

借助家庭的力量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学生的进步要第一时间告知家长, 通过家长来向学生传达来自于老师的肯定, 让学生产生“老师很重视我, 只要努力, 我也可以很优秀”的积极心理暗示, 推动学生更好地完成下一阶段学习目标的实现。

3. 教学形式的多样

教学是科学, 更是艺术, 教学水平的高低和教学形式的丰富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内驱力的激发。

优化课堂教学, 首先,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善于创设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情境,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将其顺利引入课堂学习氛围。其次, 要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注意课堂节奏的张弛急缓, 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积极性。再次, 切实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思考、答疑、辩论、反思、总结的互动过程中体验课堂这个“精神场”带给他们思想上的冲击和洗礼, 感受到思辨创造、探索真理过程中挖掘出来的自身无限的学习潜力。

丰富课外实践, 作为课堂教学补充和延伸的课外实践, 在中学语文教学的环节中向来是欠缺的, 但丰富的课外实践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内驱力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富有趣味性、知识性和挑战性的课外实践能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语文的价值与魅力, 认识到生活和工作中语文能力的重要性, 产生要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指定的任务, 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增强交流沟通能力和协调合作能力, 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培养集体观念, 同时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在竞争中互相学习, 促进语文学习内驱力的良性激发。

运用先进教学技术, 语文课堂不再仅靠一张嘴、一支笔和一本书, 而是灵活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来开发、整合学习资源, 用多样化的形式来提高教材的表现力, 将单调的课堂变得富有趣味性, 因材施教,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其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探索欲望, 从而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音乐可以陶冶情操、文字可以吸引注意、图片能引发联想和想象……这些非智力因素对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内驱力有着极其不容忽视的作用。

4. 科学合理的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所以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仅能很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内驱力。

第一, 语文成绩的评定不能以笔试成绩为唯一依据, 要多角度、多方面的采用多元化的手段来全面评价学生。不仅对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 更要对学习的态度、过程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评价要结合其课内外作业情况、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探究学习的态度与笔试的成绩来作出综合性的评价。

第二, 评价要及时, 以鼓励表扬为主。但鼓励和表扬的言辞要中肯, 具有针对性, 能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对他的关爱和指导, 从而激发其“士为知己者奋发”的强烈愿望。

第三, 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 评价时不能以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 而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偏向于横向比较,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采用纵向比较。通过现在和过去的比较结果使学生认识到他的学习状态, 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帮助学生判断自身的潜能, 根据最近发展区来制定新的、合理的学习目标。

5.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平等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好恶感, 高高在上的冷漠态度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从而使学生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 即不喜欢你更不喜欢你所教的学科。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 努力建立平等、互信、和谐、理解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达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提高教师的自我修养,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来完善自身, 以渊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素养、过硬的教学业务水平和极大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征服学生。

以博爱的胸怀对待每个学生,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 尤其是来自师长的肯定, 这种由上而下的肯定将使学生产生更为强大的向上动力。教师要以博爱的胸怀来对待每一个学生, 耐心与那些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困难的学生沟通交流, 了解并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在交往与疏导的过程中建立一种亲切而信任的关系。和谐而平等的师生关系将使学生愿意成为你的朋友, 主动配合你的教育和指导, 更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 并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学得越好越有成就感, 也就越愿意投入到学习中以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肯定。

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教师要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 将传统的沟通方式和现代的沟通方式相结合, 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态及学习进展。教师可以通过家校通沟通机制将班级的普遍情况定期告知家长, 通过电话联系来个别交流, 对于需要当面交流的学生可以请家长到校沟通, 或者采用家访的形式, 交流时在肯定学生长处和进步的前提下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 并在听取家长意见后给出合理的建议。在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过程中要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理解, 对孩子的器重, 通过家庭的作用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潜能的挖掘。

初中语文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用多样的形式手段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内驱力, 在成功的愉悦体验中开启他们的心灵, 领略语文的魅力, 以实现所有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孙晓康.中学生数学学习内驱力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8

[2]胡炳根.重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学习内驱力[J].江苏教育研究, 2001 (6) :44

激活个体内驱力,推动群体发展 篇5

幼儿园的每项管理措施都应在充分尊重、充分了解管理的对象――广大教职工队伍需求的前提下实施。因为一个集体的进步是一种“团体”行为,只有保证了组成团体的每个“元素”正常“运转”,这个集体才能顺利向前发展。所以在做人的工作时,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要了解教职工最本质的需要,通过有效手段满足他们的这些需要,以唤起每位教职工的内驱力,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促进全院工作质量的提高。下面我想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谈谈我的认识。

归属和爱的需要

每个人都有归属于一定的团体,给予爱和接受爱的需要。这种需要如果得到满足,将会使教职工从情感上依恋和喜爱六一幼儿院这个集体,愿意为六一幼儿院的发展作出贡献。因此,我们在管理中采取了多种措施。如,我们成立了“马背摇篮”合唱团,坚持每周二一次集体训练,并带着团员们参加各种活动、当我们在比赛中取得了成绩时,大家就会产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共同分享喜悦,为能够成为这个集体中的一员感到自豪。又如,我们参加了《正大综艺》的拍摄。当大家在电视中看到自己和同伴时,会自豪地说:“这是我们六一幼儿院的方阵,我们获得了冠军……”言语之间透露的是归属于六一幼儿院这个团体的满足感。再如,我们为教职工举办生日聚餐,免费给教职工提供早餐、工作餐等举措,都使这个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被爱”、“被关怀”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大家越来越喜爱六一幼儿院这个集体,因为在这里可以寻找到归属感,体验到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他人的关爱。

尊重的需要

尊重包括自尊和他尊。这种需要的满足,会使个体体会到生活的价值,增强自信心。作为一名管理者,应将每一位教职工都视为自己的老师、朋友,尊重他们,注意聆听他们心底的声音。我们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群众座谈会、班组长以上干部研讨会,让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六一幼儿院的建设、管理中来,感受到自己是六一幼儿院的主人。例如,我院的`三年规划,就是通过召开教代会,在审议每位代表提案的基础上,经过客观分析制定的。看到自己的提案成为全院发展规划中的一部分,大家感受到的是被尊重、被认可,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由于规划是在充分尊重每个人意愿的前提下制定的,因此大家会主动地、自觉地完成好各项工作。

实践证明,一支享有尊重、拥有自信的教职工队伍,其能量是无法估量的,可以推动着这个集体阔步前进。

自我实现的需要

充分满足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每一位教职工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但这种需要的满足不仅仅要靠个体的主观努力,更需要外界给予他一定的动力,为他创设一个实现自我的环境。比如,我们注重用人之长,能根据每个人的特点适当调整岗位,使他们在适宜的岗位上更充分地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我们要求大家要做到:站起来能说、坐下来会写。经过实践,每个人在座谈会上都能够积极地发言,并能完成专题总结。许多教职工说:“以前我总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做这些事,现在发现了自己的潜能。”近期,我们还准备设立十个奖项,有“新人表现奖”、“金笔奖”、“整洁奖”等等,目的就在于让每个教职工都有实现自我的空间,都有被认可的领域。

一年多的幼儿园管理实践证明,通过满足个体多种需要来调动教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激励人的潜质、潜能发挥的管理思路是有效的。这使我们拥有了一支充满自信、怀着积极情感为六一幼儿院这个集体奉献的教职工队伍。

编后:刘燕,9月从北京57中学调至北京六一幼儿院任院长。离开奋斗了23年的中学,来到幼教这个崭新领域,这对她来说,的确是一种挑战。但对于这位敢于迎接挑战的创业者来说,这又意味着无限的机遇。在六一幼儿院这片土地上奋斗的一年多时间里,她已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本期向大家介绍的是她的一些管理心得。

如何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篇6

这是一种以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目标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这种动机以求知作为需要,以理解和掌握作为目标,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一种动机。认知内驱力是从好奇和好胜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小学生年龄小,天生地对周围的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绝大多数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学科特点,设置特定的教学情境展开教学,引起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进一步对学科产生好奇。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成为学习活动的内驱力,可在教学中制造一层层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解决思维矛盾的热情,长期的矛盾和成功的愉悦可以积淀成一种最直接指向学科学习的心理倾向,这是任何其他内驱力因素所代替不了的强动力。

二、关注附属内驱力的作用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得到长辈的赞许和认可而努力搞好学习的一种需要。越是低年级学生越认为,求得学业成就并不是一种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要从长者那里获得赞许或认可。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动员家长们一起)充分地给予每一个学生应给予的称赞和鼓励,让学生在称赞和鼓励中增强内驱力。要使称赞和鼓励能变成学生持久稳定的附属内驱力,重要的是,要向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明确,长者们的称赞和鼓励是要求他去发奋学习,争取进步。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对事物认识的浅层次。激发学生附属内驱力的根本方法是给学生足够而恰当的表扬。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恰当的评价,如“真了不起”、“你真行”……让学生在成功与赞许中获得进一步努力的力量。一般说来,在小学阶段具有附属内驱力的学生,常常可以在学业上获得较好的成绩。

三、强化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意识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学生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而引起发奋学习的一种学习动机。这种需要从儿童进入学习集体开始,日益显得重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不一定带有自我夸张的意味,它是指向集体的。在学习集体中,一定的学业成就总是能够赢得一定的地位,成就的大小决定着他们赢得的地位的高低;与此同时,一定的地位又决定着他所赢得的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努力设计好各种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的教育,使之各尽其才。要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努力与进步,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都感觉到集体的温暖,使他们不断得到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因此,应在班级或学校内营造一种正确的舆论氛围,欣赏成功、欣赏他人,让学生间的欣赏成为学习进步的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头给成功的学生以欣赏,使其他学生受到感染,并鼓动大家用掌声或欣赏的目光等方式来表示自己的赞赏之情。

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求知欲望,这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内驱力。孟子说:“饥者甘食,渴者甘饮。”(《孟子·尽心上》)俗语也说,饭是饿了好吃,茶是渴了好饮。因此,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关键是尽力强化他们对知识的饥渴感。首先,抓住学科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学科学习与学做人的密切关系,从个人道德尊严的高度来看待学习的意义。这就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智力活动是他的一种道德尊严”,“使他们感到不学无术,对书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给教师的建议》)。“书到用时方恨少”,指导学生在学习时把学和用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学用并行。并在教学中贯穿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比较与根据,归纳与演绎。在传授知识时,注意多方设疑、寻疑、释疑,使学生能从教学中认识到知识与能力的联系,养成思维的习惯,锻炼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具体感受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缺陷,从而产生强烈的饥渴感,触发热切的求知欲望。

五、建立良性评价机制提升学生学习内驱力

以往的评价机制,过分注重终结性评价,而且采取学习成绩排队的形式。这样的结果是,受到鼓励的总是少数那几个名列前茅的学生,成功感使他们更加努力,也因此始终走在前列。而大多数学生都是失败者和平淡者的角色,一次次失败,对成功的遥不可及,使他们丧失了斗志,丧失了动力,甚至用不良的习性去吸引师生的注意以找到自信,因而恶性循环,学习始终落在后面。基于此,我们可以采用分层递进教学法。即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编成不同的教学组,采用鼓励性、激励性的“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把学生分为四个教学组——“A组”(学习能力强,知识基础好);“B组”(学习能力较强,知识基础较好);“C组”(学习能力较弱,知识基础较差);“D组”(学习能力弱,知识基础差)。针对不同的组别采取相应的教学辅导方法,随着学习的进步,每个学生都可能依次递进流动。这种“分层递进教学法”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了他们——尤其是“后进生”的学习信心,从而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每位学生都有学习上的成功感,这种成功感又激励着他们向新的学习目标迈进。

六、搞好家校共建,助推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形成

一个孩子能否成人成才,能否出类拔萃,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家庭和家长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学校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家庭则是锻造孩子健全心理、健康体魄、完美人格、高尚情操的摇篮。家校共建能助推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形成。教师要把家访和家长座谈坚持下来,经常沟通,随时准确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的不良嗜好加强引导。比如学生喜欢看电视影响了学习,家长可以规定每天看的节目和时间;教师让他们记录电视中精彩的广告词、精彩的台词,以及写观后感等,在生活中学习知识。特别要解决孩子受不良风气影响的问题,教师和家长要形成合力,才会提高教育的效率。学校成立的家长学校要定期开班,教给家长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技巧,科学有效地引领孩子走向良性的学习轨道。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驱力 篇7

一、明确目标,培养兴趣

刚上高一,我就明确地向学生提出了学生今后三年的学习目标。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对程度不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学习基础较扎实的学生,不仅应熟练、准确地掌握大纲规定的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还必须指导学生通过进行课外阅读来增加词汇量。因此,要向学生推荐难度适宜、题材广泛且又能使他们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同时,要求学生不要放过生词,特别是影响理解的生词和短语,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记住,通过默写或填词等练习进行检测。经过实践,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热情明显高涨。

二、循序渐进、逐步放手

学生的自学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日复一日地耐心和细致的引导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机制的建立大体要经历三个阶段:

1. 教师监督下的预习。

刚开始,学生对于英语如何自学,学些什么及学到何种程度都不太清楚,教师有必要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来督促学生自学。预习作业的内容安排要细,而且有布置就要检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为达到某种预习目标而自主学习的习惯。

2. 目标达成下的学生自学。

在教师监督下进行的预习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学,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逐渐放手,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比如,把经过阅读就能找到的问题删去不用,而刻意安排一些要认真思考或讨论的题目,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大有益处。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此类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3. 彻底放开的学生自主学习。

经过以上两个阶段,学生基本养成自觉的习惯,此时可以完全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上网或查阅资料,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到课题共同讨论,把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正面礼貌策略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重要情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对培养学生乐学的良好心理品质和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说话人应该使用正面的礼貌策略,尊重听话人,使其面子得以保留。如何应用正面的礼貌策略呢?

1.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或兴趣应表示认同。

青少年阶段的学生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教师应适当地运用这一礼貌策略,及时地对正确回答问题、出色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进行表扬。例如:Well done!Very good!Good job!Perfect!Exellent!等看似简单却能给学生信心和动力。相反,尽量避免苛刻地责备学生。如:This is a silly mistake,haven’t Ipointed it out to you?”How many timeshave you made this mistake?”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这样的话,而且用如此不耐烦的语气指责学生是不礼貌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尝试另一种说法,Well,perhaps it’s my fault;I didn’t emphasize that in the previous class.”这样既显示了教师的宽容,也使学生的面子得以保留。此外,课堂上应避免使用太多的no,过多的正面否定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挫伤其积极性。

2. 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态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可能是由于教师未能解释清楚而造成的,此时,教师应表示出合作态度,例如,在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时,教师回答:Maybe you are right,I’ll check it and tell you later.而不能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而说出以下的话:

No matter what you say,I am right here,just remember this.这样容易造成与学生的正面冲突,因此失去学生的信任,甚至可能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给教学造成不利的负面影响。

3. 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

课堂上师生关系的融洽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密切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讲解语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说:“We can say...,We don’t say that way.”而组织课堂活动时,教师可以说:“Let’s...”而不应用命令式的句子,如Now you...”或You do...”人称代词we,us的使用,无形中缩短了师生的距离,而命令式的句子容易让学生觉得该教师冷漠,不够友好和不够礼貌。

4. 以乐观的态度感染学生。

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角色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英语学习中,让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而学生的心态,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喜学或厌学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老师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通过语言来影响学生。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际活动。要提高英语教学效益,确实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让学生会学和乐学,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有计划地引导、督促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适当而巧妙地运用礼貌策略,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摘要: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自已产生要学习的内部力量,从生理或心理上提高对能满足学习需要的刺激的反应能力,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学困生语文认知内驱力 篇8

一、激发情感, 培养爱学心理

(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困生在校内往往受到的歧视多于器重, 指责多于赞扬, 惩罚多于奖励。有的因为学习困难、家庭条件、身体疾病等, 产生消极情绪, 缺乏学习信心。马克思曾说:“焦虑不堪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没有感觉; 珠宝商人所看到的只是商品的价值, 而不是珠宝的美和特征。”这就是说, 当一个人处于某种心境时, 往往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良好的心境使人心情愉快, 勇于克服困难;反之, 情绪沮丧、消沉, 觉得一切都枯燥无味。教师要培养学困生的认知内驱力, 必须成为心理治疗工作者, 成为学困生的朋友与知己, 把学生的消极心理转化学习的动力。我班有位学生语文成绩很差, 学习态度很不端正。在了解这位学生情况的过程中, 我发现他的父母因欠债出逃在外, 由年迈的奶奶看管, 生活不得温饱, 心中根本无“读书”二字。了解情况后, 我先找他谈心, 给予关心, 使他安心。以后当他又不稳定时, 找他谈心, 继续安慰、鼓励他, 这样慢慢地激起学生的情。他认为只有学好老师教的这门课, 才是对老师的真正报答。现在他学习的劲头十足, 越学越有激情。

(二)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情感具有动力功能, 分为增力与减力。增力功能指的是积极情感, 如良好的心境, 饱满的热情, 能够驱使人积极地行动, 提高学习效率。减力功能是指消极的、悲观的情感, 它促使人消极地行动, 降低学习效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特别是对学困生的教学中, 语文老师要用一切手段激起学生的积极情感, 引起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动机, 这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把学困生语文学习中的压力、负担转化为愉快感和需求感, 必须遵循一个原则:绝不能伤害学困生的自尊心, 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这学期我班新进一位智能较弱的学生, 课文中有近五分之一的字不认识, 上课发言语句支离破碎, 常常引起学生哄堂大笑。针对这种情况, 一方面我在班上教育全体学生, 要尊重每个同学, 另一方面, 课后经常找他谈话, 帮助他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同时借一些书给他, 并同他讨论书中的故事、人物, 渐渐, 他对我有了好感。一次在学校的语文公开课上他大胆举手, 我让他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 当他答对时, 我鼓励表扬他, 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课后, 这位同学在作业本子的扉页上写上“勇气”、“奋进”四个字。由于老师抓住了他的闪光点, 使他对语文学习有了信心, 学习积极、主动, 从长远观点看, 他在非智力的心理上的收获, 远比分数的提高更重要。

(三) 挖掘语文课文的内在感情, 叩击学生心扉。学困生虽然成绩差, 但不是无情的。教师利用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始终让学生受到“情”的熏陶, “美”的感染, 久而久之, 情感这个非智力因素, 能促进学生求知识、学技能, 培养学生酷爱语文的心理因素。

二、优化环境, 创造勤学气氛

心理学认为: 学习环境的不利, 会导致知觉辨别技能不良, 致使学生语言符号系统贫乏, 造成智力发展落后。2014年, 我任课班的学生语文成绩不大好, 学困生挤在一堂, 开头我确实存在“从此无心爱良夜, 任他明月下西楼”的失望情绪。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 要摸索一条教育学困生的路子, 路安在? 何处是归程?我认为创造适宜语文学习的环境十分重要。有了这个语文学习的“小气候”, 外因转化为内因, 定能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前景。

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文学习的自然环境;二是语文学习的人际环境。

(一 ) 自然环境。 这个环境容易创造 , 主要是做好下列工作:办班级黑板报, 出作文专刊, 学生成绩发展折线图上墙, 朗读、背诵情况公布等, 在班级中形成语文学习气氛。心理学告诉我们:这些上墙、上黑板的“刺激物”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对教师来说, 充分利用“刺激物”, 吸引学生的注意, 对帮助学生学好语文无疑是有益的。

(二) 人际环境。创造人际环境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教师花心血。一旦营造了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人际环境, 学生就能目标一致, 步调整齐, 互相促进, 形成凝聚力。这方面, 我主要从人人动口、人人动笔入手。

1.创造人人动口的环境

班内举手发言的人寥寥无几, 教师发问大家张口结舌, 课堂内冷冷清清、死气沉沉。为了改变现状, 我先在如何让学生质疑上动脑筋。教师引疑, 可让学困生质疑, 只有“心思”才有“口发”。

古人云:“学贵知疑。”“疑者, 觉悟之机也。”教师如何抓住关键引疑, 启发学生质疑, 下列方法效果不错: (1) 辨识是“什么”。课文中, 从字词句篇到逻辑修辞, 在复杂的语言环境中, 要正确地理解, 必须进行正误辨认, 弄清“是什么”。如艾青的《北方》中“北方是悲哀的”, 北方的悲哀是什么? (2) 在阅读课文中经常启发学生探究“为什么”。《陈情表》中作者反复申诉什么内容? 为什么要这样讲? 对学困生来说, “为什么”探究不能求之过深, 应该切合实际。通过长期培养, 学生逐渐养成习惯, 读书时处处留心, 多问“为什么”。 (3) 引导学困生学会比较。几篇文章放在同一单元, 必定有类似之处。但单元内几篇文章不可能一模一样, 各有特点。如《隆中对》《出师表》的比较阅读, 两篇文章中诸葛亮各是什么形象, 等等。老师的引疑是“诱饵”, 引出了学困生的质疑, 天长日久, 他们学会了思考。有时, 一课上完后, 学生能提出几十个问题。他们从学习语文的各个角度提出问题, 人人皆动口。

2.创造人人动笔的环境

这方面我看重培养学生勤动笔、爱写作的习惯。语文学困生最怕的是作文, 平时根本无人自觉练笔。针对这种情况, 我采取下列措施: (1) 培养学生动笔习惯。在学生中大力提倡写心得型读书笔记。学一篇文章写一篇。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哪怕写上一两句也好。 (2) 提供模仿, 鼓励学生在模仿中创新。每一单元结束, 在本单元中选择一篇文章, 让学生写模仿作文, 还在报刊上选择一些作品, 介绍给学生, 让他们学着写。 (3) 采用一题多写与一材多写的方法, 加强写作训练。这种方法可以配合课文教学。如培根《谈读书》课文体裁是议论文, 我要求学生用同一题目写一篇散文。通过以上努力, 班内人人动口, 人人动笔;经常动口经常动笔, 学习环境得到优化, 形成勤学气氛。

语文学习内驱力 篇9

一、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基本内涵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过:“任何他人的意见或建议都无法代替自己内心强烈的呼唤。”这种“内心强烈的呼唤”就是我们所说的“内驱力”,它是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内部启动机制”,是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需求的内部动力。

何为学习内驱力?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学习内驱力是学生学习的“社会性需求”。这种“社会性需求”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自主反映,这种需求一旦激发,学生便会对学习活动表现出高昂的兴趣、积极的情感态度、良好的注意力以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根据奥苏贝尔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内驱力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其中,认知内驱力是“心理性内驱力”,是个体学习中最为首要也是最为稳定的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是“社会性内驱力”,是个体为了获得外界的物质利益或精神利益而产生的学习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三者的比重会伴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社会地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改变。

二、搅动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意义

家长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在学生学习成长阶段,有效搅动其学习内驱力,引导其培育自己“内心强烈的呼唤”,正确认识学习和成长的意义,对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搅动学生学习内驱力,助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确立。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自主学习意识”,实现学习状态的“自主”和“自为”。郭沫若有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是获取知识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在个体学习成长阶段,家长有效搅动学生学习内驱力,可以促进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在自身认知需求、兴趣爱好、理想目标与价值取向等多项因素的驱动下,自主发起并有效维持学习活动,在教师与家长的科学引导下,实现对学习的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自我监督,从而促进个性的良好发展。

2. 搅动学生学习内驱力,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当今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必需。终身学习是每个社会成员为适应社会与个体发展需求而贯穿一生的持久的学习过程,它强调学习的终身性。学习的场所不局限于常见的学校,学习的内容不局限于教材知识,学习的时段也不局限于儿童期与青年期,学习陪伴人的一生,而内驱力决定一个人是否会持续不断地进行学习。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抓住契机,有效搅动学生学习内驱力,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终身性,明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自觉性,注意学习的科学性,在学校学习活动中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真正“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与发展”,从而获得个体终身发展所必备的能力,这就是家庭教育的最终落脚点。

3. 搅动学生学习内驱力,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的根本使命与最终归宿应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未来而教育。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人的需要的不断提升成为自我发展与自我超越的不竭动力。所以,学生本质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家庭教育具有基础性、深远性、持久性,家庭是形成学生可持续发展潜能的重要场所。家长有效搅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个体情感、智力乃至人格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学校帮助家长搅动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策略

家长作为孩子成长最重要的见证人,深刻了解孩子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对于搅动学生个体学习内驱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家长自身在观念、知识和能力等各方面存在局限性,需要学校的专业指导与帮助。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汇集了优秀的师资力量,可以有效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能力,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因此,为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应该引导家长构建“五位一体”的育人机制,搅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第一,价值引领,植根成长内核。正确的价值观,之于国家,如精神支柱,支撑发展脊梁;之于民族,如风向航标,指向繁荣振兴;之于人生,如汨汨甘泉,滋润成长内核。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正确发挥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引导家长秉持“人人有才、人无全才、因材施教、个个成才”的人才观,立足“为人格发展奠基,培育核心素养”的发展观,引导学生能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具备社会发展能力,科学规划人生,植根成长与人生价值实现的内核。

第二,目标导向,明晰学习价值。常言道,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有人说,“有目标的人在航行,没目标的人在流浪,因为他不知道要去哪;有目标的人睡不着,没目标的人睡不醒,因为不知道起来去干什么”。有了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目标导向,给学生一个看得见的“射击靶”,能有效生发学习的勇气,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成就效能感,明晰学习的价值所在。家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教师对学习目标建构方法的引领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确立符合身心发展特征、成长实际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从而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迸发一股前进的力量,朝着收获美好人生的方向努力前行。

第三,信任鼓励,提供精神动力。信任与鼓励是前进的助推力,成功的父母从信任、鼓励孩子做起。李开复在分享自己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时曾指出:“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恩;惩罚中长大的孩子,自觉有罪;信赖中长大的孩子,信人信己;严管中长大的孩子,无法独立。”在家庭教育中,学校要帮助家长认识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要相信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面对竞争与挑战时,家长要多一份鼓励、少一份惩罚,多一份信任、少一份严管,相信他们具有解决问题、管理自我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前进的信心,相信自己,为其学习成长内驱力的激发提供精神上的“驱动力”。

第四,心理疏导,调适学习心态。教育当“走近”学生身边,“走进”学生心灵,“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家长是学生最好的“心理疏导师”,学校要给予家长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导,帮助家长正确把握青少年成长的心理发展特征,观其言、察其色,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发展状态,抓住契机,运用有效的教育材料,通过言语说服、环境熏陶、书面交流、朋友感染、榜样示范等途径展开心理疏导,使其消除心理障碍,调适心理状态,发展心理平衡感,增强心理承受力。此外,面对学生学习成长的心理困惑,家长也可借助外界的力量,适当带其与心理老师交流,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排除心理障碍,从而优化情绪、自我减压,以平常心收获自己的美好人生。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内驱力激发 篇10

一、语文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动机是激励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或内部动力,西方心理学界称它为“内驱力”。如何来激发、转化学习动机呢?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马斯洛认为人有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在中学生身上也同样得到充分体现。教师最大的任务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给予内在的驱策和激励。动机是学习过程中的核心。

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该如何激励、培养、维持和强化呢?

(一)引导学生认识语文学习的价值

学好语文具有难以估量的重要价值。要让学生认识这一价值,明确语文学习的价值取向,以此激发学好语文的动机。要用生动的方法,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比如,语文训练中引进数理化解题,启发学生认识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作用;邀请(访问)专家学者等座谈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辑录阐述语文学习价值的文章(资料)出专栏、编墙报、办剪报等。

(二)引导学生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

明确了奋斗的目标,才会有前进的动力。有的教师很注意这一点。一是让学生明确学段的整体目标。新生每个学期开学之初,则让他们通读本学期全册课本。二是明确当前的具体目标,也就是明确每一课书、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魏书生“课堂教学六步法”的第一步就是“定向”。前些年比较风行的“目标教学”大致也是基于这个原理。

(三)努力创设语文学习的良好氛围

语文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也应借助一定的外部条件。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教室要有布置,比如语文学习专栏、图书角、阅报架等;校园要有安排,比如墙报、专刊、文学社团等。其次,要有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风气,早上要有琅琅读书声,平时要保持一种学习语文的热情。再次,要有一些有益的语文课外活动,在生动活泼的学习生活中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

正确的动机会把学习劲头引入正道,错误的动机会把学习劲头引入邪道。例如,现在的中学生家长,把考试分数看得过重,每次以发奖金的方式给孩子以考高分的奖励。这样,孩子很容易将这个奖金作为学习动机,这样的动机不纯,没有持久性。

二、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习的直接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马斯洛的需要心理与理论认为,人有求知和理解的欲望,认为健康的人有一种普遍的好奇心,一种使事物系统化,寻找诸事物之间的关系和意义的欲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下几种方法对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一定帮助。

(一)精心设计开场白,吸引学生注意力

富有启发性、感染性、趣味性的开场白,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就随之产生了。如周艳老师讲《孔雀东南飞》时通过平民和帝王的爱情作比导入:彩虹万里白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不变心,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然后引导学生对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坚贞爱情的学习。

(二)巧妙选择突破口,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把握侧重点,以别具一格的教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执教《晋祠》一课,于漪老师要求学生按照座位,每人说一处我国的名胜。名胜古迹一个接一个,学生个个兴奋不已。于漪老师又拿出《中国名胜辞典》说:“介绍我国名胜的就有这么一大本。”这时,于漪老师要求学生听记晋祠条目的内容,然后与课文上的介绍进行比较。巧妙又自然地把学生的兴奋点转到完成教学任务的轨道上来。

(三)运用激励手段,营造和谐气氛

中学生普遍有一种心理需要,希望能受人重视。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手段,肯定学生自身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即使所谓的“最差”生,也有自尊心、好胜心,他们也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许。只要我们能转变观念,尊重他们,耐心帮助他们,施以必要的鼓励,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培养他们成功感,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语文学习情感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心理上都渴望同人们有一种充满深情的关系———自尊的需要,自足、胜任、自信等感觉的需要,美的需要,这些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状态能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记忆增强,使其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教师要注意情感的交流

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精神的交流、融汇是不应该忽视的。鲁迅先生在这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如他在北京大学讲《红楼梦》时,曾幽默地提问说:“你们爱不爱林黛玉?”当时有学生反问他说:“周先生,你爱不爱?”鲁迅并未生气,反而从容坦率地说:“我嫌她哭哭啼啼。”师生之间有趣的对话,既调动了学生之间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了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的需要,也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二)教师要注意情感的诱发

教师要让学生“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学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使之得以升华,还应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细的加工、处理,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巧妙迂回的提问,富有心机的点拨,形式多样的练习等,把无穷宇宙间的自然奥秘,大千世界的众生百相,人类历史的演进,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等都展现在学生面前,以至“激情涌动,欲罢不能”。

(三)教师要注意情感的融入

优秀的教师往往能通过与学生教学中的目光接触,问答中的言语交谈,积极主动地进行情感交流,把对学生的爱、期待和信任也随之融入其中。心理实验也表明,当学生意识到教师是真正关心、爱护他,并为他操心时,教师在教学中的批评和诱导是有效的,甚至是其他力量所难以达到的。

(四)情感的诱发及融入,有待通过教师良好的语言修养来实现

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做到:叙述,娓娓动人,丝丝入扣;描写,绘形绘声,声情毕肖;说明,平实明了,简洁清楚;议论,头头是道,逻辑严密;抒情,出自肺腑,亲切真诚。学生则能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的审美感受。

上一篇:期刊网络出版市场分析下一篇:销售与收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