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患者

2024-05-01

机械通气患者(精选十篇)

机械通气患者 篇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住院患者15例, 男12例, 女3例, 年龄42岁~81岁, 平均年龄60.5岁, 均为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患者。

1.2 方法

对15例患者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应用舒适护理模式。

2 结果

采用我院患者意见征询表调查法, 给每位患者发放问卷, 回收率为100%.结果显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达95%, 患者在身心方面均有很大改善。

3 护理方案

3.1 环境舒适

提供安全、安静、舒适的环境[2]。病室湿式清扫, 定时开窗通风, 各种护理操作集中进行, 动作轻柔, 避免在室内及走廊大声喧哗。病室光线适宜, 使患者充分感受到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线等带来的舒适感。紫外线消毒病室每日2次。

3.2 体位舒适

机械通气患者由于带有各种导管、引流管、输液管, 常采用被迫体位, 不愿翻身, 长期单一卧位极易导致皮肤压伤及肺炎的发生, 我们鼓励患者勤更换体位, 预防并发症发生。翻身时, 护士应在保证各导管、引流管、输液管不脱落的情况下帮助患者翻身, 避免拖、拉、拽, 翻身后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病床也可摇高坐起, 设床栏、床桌。更换清洁的床单、被褥、枕套, 被褥柔软整洁, 床垫软硬适宜。

3.3 身心舒适

患者被关爱受到尊重, 心理上就有满足舒适感。根据患者的心理需求, 我们给予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讲解疾病的特点、治疗方法, 消除病因[3]。通过良好的治疗护理可以控制疾病的发作, 从而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多数患者住院后存在孤独感、被遗弃感, 我们除了从生活上多照顾外, 还要与之多交流, 了解他们的所需, 鼓励其家属特别是子女多抽时间来陪护老人, 从生活上、精神上多给予关心, 调动其社会支持系统, 指导家属、朋友向患者提供有效支持, 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3.4 疼痛舒适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各种侵入性操作都会带给患者许多痛苦, 为了避免反复穿刺的痛苦, 我们采用Y形BD静脉留置针输液, 该静脉针能留置3 d以上,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吸痰也由定时吸痰改为必要时吸痰, 但是必须勤观察患者的气道压力, 压力高时, 应立即吸痰。

3.5 安全舒适

住院患者最关心的问题是具有高质量的安全的医疗护理。在机械通气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全面情况, 掌握病情变化, 经常询问患者的感受及需要, 如机器运转正常, 而患者出现呼吸急促, 面色发绀, 冷汗, 应立即查看是否气管导管插入过深进入一侧支气管, 采取紧急措施, 立即通知医生拔除导管, 高浓度吸氧, 听两肺呼吸音是否均匀, 待呼吸平稳, 面色转红, 生命体征平稳, 将吸氧浓度调回正常。护士在进行操作时, 必须沉着、稳健、熟练、轻柔, 让患者感到安全舒适。

4 讨论

机械通气是临床上抢救各种危重患者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由于必须是建立在人工气道的基础上, 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多是在紧急情况下实施的抢救措施, 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和不可估计性, 人的气管非常敏感, 特别是清醒的患者对气管导管的耐受性差, 因此机械通气的患者往往体验了许多生理及心理上的不舒适与痛苦, 而由于建立了人工气道导致的沟通障碍更加重了患者的痛苦。舒适是一种主观感受, 作为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提供身心舒适的条件, 并通过相关的护理活动来满足患者对舒适的要求, 这对于在实行“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中是非常必要的。让患者感到最大程度的舒适,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也是评价护理效果的重要内容。对于机械通气患者, 要灵活运用, 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张宏, 朱光启.舒适护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 (16) :409.

[2]郑舟军, 金晓红, 乐富军, 等.舒适护理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6) :531-522.

机械通气患者 篇2

【论文关键词】机械通气 心理问题 护理

机械通气作为临床抢救和治疗各种呼吸衰竭并提供麻醉及手术后呼吸支持的重要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临床工作中,机械通气患者经常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悲哀、害怕等情绪反应,这种情绪的反应会加重原有躯体的疾病,影响治疗效果,同时加重死亡的危险。所以对于临床工作人员来说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在考虑患者生理反应的同时也应正确了解病人的心里感受,并给予适当处理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机械通气患者常见心理相关问题以期为医护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其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机体康复。

1 临床资料

重症患者机械通气临床护理体会 篇3

关键词:重症患者 机械通气 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12-02

机械通气指的是利用机械装置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法,是治疗呼吸衰竭和抢救危重患者的有效措施[1]。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包括呼吸机自身的通气管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置管,其中插管或置管和气管支气管部分需要特殊护理,管道的科学护理能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预防有关并发症。现将我院对重症患者机械通气的护理研究情况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9月~2012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2例机械通气重症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资料为分析对象,其中男性32例,女性20例;年龄18~85岁,平均(50.2±1.9)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1例,心肺复苏术12例,脑外伤11例,脑出血8例。

1.2 护理。所有重症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但此类患者的护理关键在于人工气道的护理,关系到整个护理的成功与否。

1.2.1 妥善连接固定人工气道。

1.2.1.1 气管插管的护理。保持患者的头部稍稍后仰以缓冲插管压迫咽后壁,并每隔2h左右转动头部以改变导管的压迫点。在挪动患者和呼吸机时禁止过度牵拉造成导管脱落,选择合适的牙垫以避免患者咬偏导管,做好标记以记录气管插管刻度,并随时观察标记的变化。

1.2.1.2 氣管套管的固定。①为了防止气管套管脱落,使用纱带系于患者颈部来固定;②为使套管和气管壁间完全密闭,防止上呼吸道的分泌物或者胃返流物流向气道,应向气囊充气3~5ml[2],同时气囊充气后压迫气管壁,能引起气管粘膜溃疡坏死,形成炎症肉芽或软骨坏死,导致瘢痕狭窄,因此,需要适时给气囊放气-充气。

1.2.1.3 非计划性拔(脱)管护理。在未得到医护人员同意下患者自行拔除气管插管或气管插管自行脱落等称之为非计划性拔(脱)管。此时护理对策为:①尽量选用经鼻气管插管。这样插管对咽喉部的刺激很小,不影响饮食、饮水,易于被患者所接受;②对躁动不安、神智不清的患者适当使用镇静剂,约束其双肢;③改良固定方法:在固定胶布的两端再贴一段4cm×4cm的手术保护膜;④加强宣教:对患者进行宣教,使其充分了解气管插管的必要性。

1.2.2 保证人工气道的畅通。

1.2.2.1 防止误吸。机械通气类患者中70%可能发生吸入性肺炎。为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给予低半卧位,鼻饲时保持30~45°角,进食30分钟后降低床头,且30分钟内不可吸痰[3]

1.2.2.2 及时清除痰液。吸痰是保证呼吸道畅通的有效方法之一,可选择管径小于气管插管内镜1/2长度60厘米左右并带有两小侧孔的吸痰管。当患者咳嗽有痰、气道压力上升、痰鸣音、血氧饱和度下降以及换氧时应及时吸痰,操作时由浅至深,切不可一插到底,否则导管插入过深可导致心跳和呼吸停止。吸痰时还要注意两次操作之间应大于5次机械通气,且每次不可超过15s。

1.2.3 控制人工气道的感染。①病房每天进行紫外线消毒,尽量减少人员流动,入室者戴口罩;②每位患者准备专用的吸痰用盘,所有物隔天更换、消毒,吸痰管高温灭菌,且每次更换吸痰管;③内套管每4小时清洗一次,并煮沸消毒;④隔天更换螺纹管、附件、雾化液、湿化液,定期更换和消毒传感器、空气过滤器。⑤患者每天进行2~3次的口腔护理,避免口咽部细菌进入下呼吸道,以免引起肺部感染[4]

1.2.4 人工气道撤离的护理。带管24小时后患者仍可以维持良好的通气和氧饱和状态时,可谨慎拔管,拔管前要吸净气管和咽喉部分泌物,做好口腔护理,观察是否有呼吸窘迫症,气管是否内出血。

2 结果

52例机械通气重症患者经过科学的管道护理后治疗进展顺利,未出现肺部感染和其他并发症,取得了较高的满意度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3 讨论

重症患者机械通气的护理除了上述的关键护理内容以外还要注意人工气道的湿化管理,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气流绕过上呼吸道直接进入气管,通气量增加,气道温湿化不良。有效的湿化气道能保证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畅通,也是预防肺部感染的一种措施。经过人工气道吸入的气体温度要在32~34℃,相对湿度要在95%~100%。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病房空气湿化:使用喷洒或者加湿器等方法保持病房湿度60%以上,温度22℃以上,间接湿化人工气道;②呼吸机蒸汽加温湿化:调控呼吸机湿化器的温度在32~35℃,热湿化器将水加温后产生蒸汽,混进吸入气中,起到加温加湿的作用,避免寒冷干燥气体刺激呼吸道粘膜;③雾化吸入加湿:雾化吸入是使痰液稀薄的有效措施之一,可以在增加湿化效果的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在雾化液中添加不同药物,有利于稀释痰液和排痰,还可以预防肺部感染。研究表明雾化时适当降低通气频率、增加吸气时间能增强雾化效果,通常雾化时间为4~6h,10~15分钟/次,6~10ml/次;④应用人工鼻:应用人工鼻能一定程度上过滤细菌,但是长期机械通气患者不能仅仅依靠人工鼻湿化;⑤气道内滴注加湿:在以上方法达不到满意效果时,选用生理盐水和蒸馏水进行气道内直接滴注加湿。

综上所述,机械通气重症患者的护理关键是保持人工气道畅通和控制感染,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尽可能增强患者的舒适度,协助患者顺利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钱婷,杨晓梅.ICU患者机械通气沟通技巧的探讨[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2,14(3):398

[2]刘祝青,高琴,沈德红.机械通气患者的观察及护理[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6):42~44

[3]岳松然.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概况[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4):410~411

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护理措施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的护理:气管插管患者应头稍后仰, 缓解插管压迫咽后壁。每1~2 h将头部转动一次, 将导管压力点移动。气管插管应妥善固定, 以避免因呼吸运动而引起的移动, 导致导管损坏气管黏膜, 或与呼吸机回路脱开, 或滑入支气管。应适当使用牙齿垫, 避免患者将导管咬扁。对气管插管的刻度进行标记和记录, 经常检查气管插管的深度, 双肺听诊呼吸音。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 要防止气管套管脱落, 用丝带绑在患者颈部做固定, 管周围的纱布垫保持清洁和干燥, 气管插管垫1~2次/天更换, 以防止切口感染。

1.2呼吸机调试及护理:合理设置和调整机械通气参数是发挥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的关键。否则, 不仅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还会引起各种并发症, 严重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呼吸机参数应事先设定, 然后根据患者的意识、心率、血压、血气分析等指标进行观察和评价, 然后调整参数。常规的Pa O2和Pa CO2监测指标是调节呼吸机参数的最可靠的依据[1]。要注意呼吸机的报警, 常规的报警装置设置有低气压、高、低每分钟通气量、通气频率、气道压力等。如果由于自发呼吸作用强或弱, 气管内的突发性痉挛引起的通气量不足, 除了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外, 还需根据临床综合指标合理使用药物, 调整呼吸模式。另外要注意查看连接是否紧密, 管道是否打折、扭曲。呼吸机相关肺损伤与高气道压力相关, 在机械通气和肺组织扩张时增加肺容量。因此应调整氧浓度、呼气末容积和呼气末正压和吸气峰的变化, 并监测患者的气道压力变化, 减少肺损伤的发生。

1.3导管气囊护理:根据气囊的大小可分为低容高压气囊、高容低压气囊等。气管的毛细管血管压力约为30 cm H2O, 为了避免气囊对气管黏膜的压迫, 临床上常规使用高容低压气囊。给气囊充气时最好有压力测量装置, 无条件测量压力, 需要掌握最小有效压力技术, 即可保证吸气不漏气, 又要防止因胃反流而引起误吸。

1.4人工气道湿化:正常人呼吸道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主要依赖于鼻腔、口、喉、气管黏膜的水分蒸发。人工气道建立后, 破坏了正常的生理温度和湿度。如果我们不保证气体湿化和温度, 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下呼吸道黏膜干燥, 纤毛活动减弱或消失[2], 导致排痰不畅, 气道阻塞, 肺不张和激发肺炎等并发症。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 发绀, 潮气量严重不足, 分泌物黏稠, 说明湿化不足, 应该适当增加湿化或缩短时间间隔。如果患者分泌物过度稀薄, 过度频繁的咳嗽, 患者烦躁, 发绀加重, 说明湿化过度。

1.5分泌物的抽吸:根据气管导管的直径, 吸痰管的直径不超过气管导管的直径1/2。当抽吸压力过大时, 可引起肺内负压, 肺泡塌陷;如果吸力不足则无法有效吸痰。吸痰应严格无菌操作, 可用无菌吸痰管。最好戴无菌手套进行吸痰操作。高浓度氧吸入2 min后吸痰, 增加氧储备。将吸痰导管尖端插入无菌生理盐水中, 以检查导管是否通畅, 并具有润滑作用。然后轻轻地在没有负压力的情况下插入气管导管, 当达到一定深度时, 轻轻旋转, 同时慢慢退出吸引, 不宜做上下吸引。每次吸痰操作不应超过15 s, 如果痰一次不能完全吸净, 先吸氧或接呼吸机, 使血氧达到90%以上, 再进行操作。

2结果

通过实行优质的护理措施, 我科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 对其呼吸机的管理和气道护理, 均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极大的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3讨论

维持室内良好的通风与消毒, 保持合适的温度与湿度, 有助于患者的护理。在做好专项护理的同时, 还应该做好基础护理。例如患者口腔护理, 鼻腔部护理, 及时进行抗菌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 做好翻身、叩背, 促进其自主排痰。同时, 也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用亲切和蔼的态度消除患者的陌生感与恐惧感。安抚患者的情绪, 能尽量配合治疗, 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Fortier G.New landmarks improve the positioning of the left Bronchocoth double-lumen tube-comparison with the classic technique[J].Canadian J Anaesth, 2014, 12 (8) :790-791.

机械通气管理小组 篇5

医疗风险是指医院因病人在医疗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医疗风险始终贯穿在医疗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2]。由于ICU是危重患者和先进监护抢救仪器集中的科室,潜在的医疗安全问题也相应增多[3],机械通气病人的气道管理意外事件发生率占首位,尤以气管脱落至体外或自动拔除的风险最大[4],因此如何在医疗工作中减少气道管理的医疗风险成为ICU医疗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我科自2017年8月开科起特设立了专职机械通气管理小组,情况如下: 组长:王波

成员:丁光华

闵新光

刘家东

杜靖柳

准入资格

1.1具有良好的医师职业道德,热爱危重病专业工作,有良好沟通能力的医师。

1.2具有执业医师及以上资格,临床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在ICU工作5年及以上的医师。

1.3具有良好业务素质,技术操作水平高,对于气道管理相关专业知识丰富、应急反应灵敏的资深医师。

产生方法

2.1 对于符合条件的医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法产生候选人。

2.2由科主任、医务部负责培训的主任共同制定理论考核试卷、现场答辩题目以及与气道护理相关的技术操作考核项目。

2.3统一进行闭卷理论考试(成绩占40%),抽签进行相关技术操作项目(成绩占40%),抽签进行现场答辩以及现场阐述作为专职呼吸道管理医师个人的工作思路(成绩占20%)。

2.4最后成绩汇总后确定专职呼吸道管理小组成员5名,科室内每个医疗小组都有1名专职呼吸道管理医师负责专项工作。人员安排好后上报医务部进行备案。

再培训与阶段考核方法

3.1对于选拔出来的医师进行为期2个月的气道管理方面的专项再培训,培训老师为取得会ICU专科医师执业上岗证书的主治以上医师以及呼吸专业的科主任进行专项授课,同时建立与浙江呼吸治疗研究中心呼吸治疗师的长期网上联系,进行学术上的请教和交流,进一步提高小组成员的气道管理水平。

3.2培训结束后进行再考核合格后上岗,在工作期间继续有计划的参加各项培训,每6个月进行阶段考核以促进小组成员不断学习气道管理方面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

3.3每年进行竞争上岗,小组成员享受岗位补贴以资奖励,并优先安排参加气道方面的系列培训。

气道管理小组的管理

4.1科室制定呼吸道管理小组的工作制度,小组成员工作计划、小组成员专项继续教育培训计划以及相关的专项管理制度,并上报医务部审批。

4.2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和工作范围。

4.3详细制定小组成员各班的工作流程以及设计各种记录表格。

气道管理小组的工作职责

5.1负责科室危重病人的所有有关气道的医疗工作,保证病人气道医疗的安全。

5.2负责指导年轻医师的夜间气道医疗工作,并协助科主任做好气道方面检查督导工作。

5.3作好所有病人的气道医疗记录,分析病人的具体问题及时与上级医生沟通解决。

5.4每月末负责书写本月气道管理工作汇报上交科主任,并组织召开气道管理分析会,将上月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并制定整改措施,持续改进工作。

5.5每季度负责组织进行气道管理方面新进展的讲座,提高年轻医师的气道医疗方面的知识水平,整体提高科室的气道医疗水平。

5.6科主任随机抽查小组各成员的医疗质量,对由于责任心不够出现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处罚。每半年进行一次阶段考核,动态考核工作质量。并及时沟通了解专职医师的工作质量。

5.7每年撰写有关气道管理方面的论文,积极进行科研工作,每年年终进行工作总结以及述职。

6具体工作方法

6.1专职医师不具体分管病人,只负责本班内所有病人的气道管理工作,记录专门的气道管理记录。

6.2通过系统评估后有针对性制定出不同病人每天的气道医疗计划(包括肺部听诊情况记录、电动机械排痰如何实施、气囊管理、气道灌洗、胸部物理治疗的实施等)并进行详细的专项交接班。

6.3科主任每天晨间以及晚间查房时评估专职医师气道管理的质量,及时将存在的问题反馈,并做好记录。对于经常出现气道管理不到位的专职医师进行指导教育,加强气道管理督导,持续改进气道管理质量。

6.4专职医师每班要与上一接班医生进行必要的沟通,对于评估的病人痰液情况,管道的异常情况等及时向科主任汇报,共同判断后及早处理解决,及时干预,避免出现严重的意外事件,危及病人生命。

6.5专职医师工作时,利用一定的时间可以对本班内年轻实习医师的工作进行指导,逐步提高年轻医师的气道管理水平,做好人员梯队储备。

6.6 以上实施方案,自开科之日起试行。

嘉兴邦尔骨科医院

胸外科患者应用机械通气的临床观察 篇6

[关键词] 胸外科;ICU机械通气;临床观察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28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32-02

机械通气是临床上复苏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最常用的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对于各类危急重症患者在无法自主呼吸维持机体供氧的情况下,采用人工通气改善血氧含量,缓解组织和重要脏器的缺氧对于患者后期抢救具有重要意义[1]。但具有一定的创伤性,患者由于不能耐受气管导管,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加重了生活及心理上的不适和痛苦[1-2]。本文总结我科ICU病房收治重症患者10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采用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对患者的呼吸系统进行治疗的效果,探讨机械通气治疗常见的问题及处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1月至2012年2月病房收治重症患者108例,男64例,女44例,年龄19-75岁,平均45岁。其中左心衰竭患者3例,多发伤患者34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2例,交通外伤并发呼吸功能不全患者42例,支气管扩张并肺部感染3例,全麻术后未醒患者24例。

1.2 方法 患者进入ICU监护室,全麻术后未醒患者常规带气管插管入病室,其他患者当采用传统的鼻管给氧或者面罩给氧以及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利尿、强心、镇静、扩血管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病情,出现呼吸窘迫、意识障碍等现象时,立即行紧急经口或鼻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若患者在接入呼吸机后出现情绪烦躁而影响通气效果时,静脉注射或泵入镇静剂。开始选用辅助控制模式,待患者氧和改善,循环系统相对稳定后,改为压力控制同步间歇指令通气[3]。病室值班医师及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机械通气前后患者的皮肤颜色、意识状态、肺部啰音状况等指标,记录机械通气前及2小时后的HR、CVP、MAP、动脉血pH、PO2、PCO2、HCO3-及SO2指标。

2 结 果

所有患者经机械通气治疗后,血气分析结果恢复正常,皮肤紫绀明显好转,肺部湿性啰音显著减少;死亡6例(5.5%),其中2例死于心源性休克,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致命性心律失常。

3 讨 论

开胸术后患者呼吸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短时间内有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的可能,术后适当运用机械通气,是防止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ICU重症患者中,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是其中较为危重的一类疾病。因其血液循环系统故障,会导致严重的低氧血症与二氧化碳潴留[5]。机械通气可以使胸腔内压和肺容量产生变化并对减低心脏负荷具有一定的作用。持续的正压通气可使患者胸腔压增加,减少静脉回心血量,降低左室前负荷,调整左心室充盈,达到改善心功能、提高心输出量的作用。根据患者不同疾病所导致的呼吸衰竭进行控制,无论患者因哪种疾病引起呼吸衰竭导致肺部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异常,机械通气治疗均可以提高血氧浓度。在抢救治疗过程中,采取快速有效的措施纠正严重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是成功抢救的关键,机械通气是目前最好的纠正缺氧的办法。

在本组研究中,患者因各种原因在ICU进行抢救均采取机械通气,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为首要原则之一,可对心、脑等重大脏器氧耗进行有效的缓解,通气1小时后患者缺氧状况已经明显纠正,心率、动脉血气有所改善且趋于稳定。对于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在检查和运送过程中随时会发生窒息或呼吸抑制等威胁生命的情况,气管插管通气则提供了相应的保障。施行心肺复苏时,插管后可经气管内给氧、给药,极大地方便了抢救操作。在进行插管时应适宜把握插管时机,且正确规范操作。在机械通气治疗时由于插管和吸痰刺激将会引起患者憋气、胸腔僵硬和支气管痉挛等人机对抗的现象,使二氧化碳无法从患者体内有效排出并将影响氧气向体内输送,并且患者在未丧失意识的情况下,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治疗及对患者进行的监控和制动均会影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使患者产生恐惧和烦躁等不良心理感受,反而会发生心衰或心律失常,增加死亡率。而镇静剂配合治疗可以有效减轻人机对抗并对控制呼吸频率具有辅助作用,减少插管患者的不适感[3]。

本组研究显示,传统给氧方法不能缓解患者的病情时,及时通过插管建立通畅呼吸道,实现有效呼吸,可以快速改善患者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使大脑及自主循环氧供应得到保障,可大大提高垂危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患者的死亡率大大低于文献资料报道的采用传统面罩给氧或者鼻饲给氧抢救急性重症患者的死亡率。

4 常见问题及处理对策

4.1 人机对抗 初用呼吸机的患者由于气道阻塞或支气管痉挛,往往不能适应外加的吸气压而产生呼吸机拮抗。因此,术前明确交代,对清醒患者在使用前说明注意事项,取得合作;再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通气指标,选择合适的呼气压、吸气压,并延迟开压时间,在使用过程中还需反复调整设定参数,解除气道阻塞,加强气道湿化,使患者逐步适应正压通气,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同时,心理护理也十分重要[4]。

4.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其发病机制为:机体免疫机制与防御功能减弱,口咽部寄殖菌的吸入;胃pH值增高,胃内寄殖菌大量繁殖,胃液反流误吸入气道;呼吸治疗器械污染;病室环境和医务人员的手交叉感染;营养不良、多器官功能衰竭、意识障碍,滥用抗生素、制酸药过量等。应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做好气道湿化及正确排痰,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后吸痰,左右旋转导管,边抽导管边吸引。病房保持固定温湿度,定时通风、消毒。

4.3 通气参数调节不当 潮气量设置偏小,通气不足可造成潮气量下降;人机对抗时通气量也下降;呼吸频率太快可造成通气过度,潮气量过大,短期内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导致二氧化碳分压骤降和呼吸性堿中毒。应根据血气分析结果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可采用较低的吸气峰压以预防肺部气压伤。

4.4 胃肠胀气 多见于张口呼吸、通气压力高、贲门括约肌张力降低的患者;患者长期卧床,肠蠕动减弱,便秘等因素也会加重腹胀。予进食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或软食,不宜过饱;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闭嘴鼻吸气,缩唇吹气,避免张口呼吸);酌情使用改善胃动力的药物,严重者可胃肠减压排气[5]。

4.5 心律失常 由于心胸手术创伤、麻醉、缺氧、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等因素,常在术后24-72h内出现心律失常。因此,术后应持续心电监护,并备齐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抢救仪器(除颤仪、起搏器)等,同时保证静脉输液通畅[6]。

4.6 医院感染 主要发生于身体抵抗力低下或病情危重的患者。另外呼吸机系统配件较多,在连续使用过程中不易长久保持无菌,也容易成为院内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呼吸机应严格清洁消毒,防止发生交叉感染。同时予患者营养支持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保国,周建新.实用呼吸机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0-171.

[2] 刘大为,邱海波,许媛,等.实用重症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7-128.

[3] 都军,再吐娜.机械通气在抢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0):1174-1176.

[4] 王伟.机械通气中人机对抗16例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9(6):905-906.

[5] 李永英,廖燕,殷小容.老年患者机械通气并发腹胀的相关因索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6):568.

ICU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管理 篇7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59例, 女35例;年龄17~69岁。其中, 严重脑外伤36例, 有机磷中毒14例, 脑出血16例, 休克11例, 其他疾病17例。本组入院后均经皮气管切开后使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 全部使用一次性气管套管。

2 结果

57例5 d~1个月自主呼吸恢复, 拔除气管切开管, 2例痰液较多且不能自行排痰, 带管超过1年, 37例死亡 (35例死于原发病, 2例死于并发症) 。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气管切开患者应住层流病房, 以温度22~24℃, 湿度60%为宜;地面以0.01%次氯酸钠消毒液湿式消毒2次, 加强空气监测, 每周监测1次空气菌落数;每日清洁口腔2次, 预防口腔溃疡及感染, 有活动性义齿者应取下放在冷水中, 每日更换清水, 清醒患者可用生理盐水漱口, 昏迷者忌漱口;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 同时注意骨隆部位的按摩, 适时锻炼肌肉及关节, 要防止足下垂。

3.2 气管套管创口的护理

妥善固定气管套管, 套管开口应在气管正中向上, 气管创口及周围皮肤保持清洁干燥, 每日更换气管套管下纱布2次。一次性气管套管每周更换1次。清醒患者主诉有痰或昏迷患者听到痰鸣音后, 提示痰液淤积在上呼吸道, 应立即给予翻身、拍背、吸痰, 如患者咳嗽反射强烈, 应在翻身、拍背后分离气管插管与呼吸机, 并注入2~3 ml生理盐水, 使痰液自行咳出, 咳嗽后注意清洁内套管。

3.3 加强呼吸道加温湿化

气管切开后, 鼻腔对气体的温化和湿化作用丧失, 因此必须加强加温湿化。将吸入的气体经过呼吸机湿化器内加温蒸馏水的湿化, 保持管口气雾温度在32~36℃, 以达到湿化、稀释痰液的作用。使用雾化加湿时, 雾化器中加入生理盐水20 ml+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酶5 mg (2次/d, 30 min/次) 可起到稀释痰液、消炎、解痉等作用, 也可用0.45%NS经一次性呼吸机三通延长管上口插入剪去针头部分的头皮针, 接上静脉输液的延长管, 通过静脉注射泵持续气道泵入湿化, 根据痰液的黏稠度和量以及患者的咳嗽反射能力调整泵速, 一般刚开始可泵2~5 ml/h, 痰稠不易吸出时, 可泵10 ml/h, 同时注意及时吸痰, 防止过多分泌物聚集于肺及支气管内, 注意听诊双肺呼吸音情况。

3.4 保持呼吸道通畅

机械通气的患者, 必须依靠气道分泌物的引流才能保持呼吸道通畅, 常规情况下, 每小时应吸痰一次, 并在患者咳嗽、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呼吸机气道压力升高或呼吸机管道内闻及痰鸣音时及时给予吸痰, 一般提倡一次性吸引, 插管最多不超过2次;若气道分泌物黏稠难以吸出, 可予气道内注入湿化液0.45%NS, 刺激患者咳嗽后再次吸痰至干净。避免过多抽吸反而刺激呼吸道黏膜, 使分泌物增多。吸痰时应选择外径小于气切管内径1/2的吸引管;为预防吸痰后患者血氧饱和度过低, 吸痰前可给予100%纯氧2~3次通气呼吸后再行吸痰。另外, 每4小时给予行肺部体疗一次, 以促进排痰。

3.5 气管切开气囊的护理

气囊压力是决定气囊是否损伤气管黏膜的关键, 一般要保持在2.45 kPa以下[1]。目前认为气囊定时放气是不需要的, 但应调整气囊的压力, 放松气囊时最好2人操作, 患者取平卧位, 吸净气管内痰液, 再吸口、鼻腔中的分泌物[2]。

3.6 通气的观察

使用呼吸机期间, 应从看、听、测三方面加强观察。 (1) 看:患者有无烦躁或表情淡漠的脑缺氧表现, 胸廓的起伏、节律、呼吸机与自主呼吸是否协调等。患者大多在使用早期, 因不适应机械通气, 出现与呼吸机对抗, 导致气道压力升高及通气效果差, 患者烦躁, 此时, 可适当应用镇定剂, 使患者安静, 降低气道压力, 维持机械通气, 改善缺氧。 (2) 听:呼吸机在运行过程中, 会发生有节律的响声。如遇呼吸机管道或气囊漏气, 气管内积痰, 管道受压或其他故障时, 一般会发生报警声, 须及时处理。仔细听两肺呼吸音是否对称, 避免造成单侧通气。但是, 在机械通气中, 如呼吸报警装置失灵或关闭后, 就有可能忽视一些可能发生的问题。因此, 要注意临床观察, 不能完全依赖报警。 (3) 测:心率、血压、心电监护及中心静脉压、尿量测定, 以了解心、肾和肺泡通气功能, 机械通气30 min进行血气分析, 为医生治疗及调节各参数提供依据。

3.7 预防人工气道感染

人工气道的建立使气管直接向外界开放, 加之吸痰等操作, 使下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 所以, 临床中应: (1) 加强口腔护理; (2) 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 吸痰管应一次性使用, 并严格遵循先气道后口腔的原则; (3) 呼吸机管道应每7天更换消毒一次; (4) 留置胃管及鼻饲的患者, 应加强胃管的护理, 严防胃液返流、误吸。

3.8 气管插管拔出时的护理

拔管前应先堵管1~2 d, 如堵管顺利, 先吸净气管及口腔内分泌物, 揭开固定带, 拔出气管套管, 然后立即通过鼻腔进行吸氧, 并做口腔护理, 消毒包扎创口 (一般无需缝合) ;患者咳嗽或说话时, 应用手按压创口部位。拔管后1 h禁食, 其后先进流质饮食, 无误吸时逐渐过渡至普通饮食 (个别患者拔管后有吞咽功能受损, 严重者持续几周) 。

4 体会

机械通气是临床上治疗急、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 但其各种并发症常导致临床治疗上的困难。除了临床有效的抗生素应用外, 护理工作中的呼吸道管理工作极为重要, 而这其中进行有效的体疗、吸痰, 严格消毒措施, 及时检查并保持呼吸机管道及接水瓶的清洁无菌是防治机械通气气道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摘要: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的管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本组94例, 入院后均经皮气管切开后使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 全部使用一次性气管套管。结果:57例5d~1个月自主呼吸恢复, 拔除气管切开管, 2例痰液较多且不能自行排痰, 带管超过1年, 37例死亡 (35例死于原发病, 2例死于并发症) 。结论:严格、有效、细致的气道管理, 是防治机械通气气道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也是争取早日撤除呼吸机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机械通气,人工气道,气道管理

参考文献

[1]赵禾欣.气囊测压表在机械通气时的应用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12:939-940.

[2]刘大为.危重病学分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84.

[3]高飞, 柴艳华.人工气道患者肺感染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13) :128-129.

[4]冯瑞仙.气管切开术患者的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18) :214.

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与监护 篇8

关键词:呼吸机,人工气道,护理

机械通气是利用机械进行人工通气以维持和改善呼吸, 在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 尤其是针对呼吸衰竭患者, 该方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其原理是依据反馈自动控制, 通过将一定容量的气体吹入患者的呼吸道, 随后转为呼气, 维持了患者的有效通气量, 使缺氧症状得到改善, 避免患者体内的CO2潴留。2012年1月-2013年5月对59例使用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进行规范管理与监护, 其中1例患者发生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59例, 男37例, 女22例, 年龄9~81岁, 气管切开19例, 经口气管插管40例, 其中昏迷17例。

方法:入ICU后根据病情, 选择适宜的通气模式, 调节好各项参数, 在使用前测BP、P、R、作动脉血气分析, 以便使用呼吸机后对照, 确定效果, 连接呼吸机, 并妥善固定呼吸机管道, 本组病例均使用德国西门子900C呼吸机。

结果

59例患者中, 治愈55例, 死亡2例, 放弃治疗2例。

讨论

病情监测: (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给持续心电监护, 密切监测心率、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 间隔15~30分钟进行一次观察和记录, 分析各项生命体征的动态变化, 严密观察意识及瞳孔变化, 准确记录出入量。尤其应严密观察患者呼吸的频率、节率、深浅、幅度、有无缺氧征等。 (2) 呼吸功能监测:在呼吸功能的各项指标中, 血气分析是监测的重要内容, 接呼吸机后15~30分钟查动脉血气分析, 以后可根据病情需要查血气分析, 并根据结果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整。 (3) 呼吸机参数的监测与调节:在使用呼吸机时, 护士应随时根据病情及呼吸机功能监测的结果, 来调节呼吸机工作参数, 严密观察通气量、氧浓度, 是否有人机对抗, 严格掌握脱机指征。

保持气道通畅的护理: (1) 有效吸痰: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 能够有效地维持气道通畅, 保障了最小刺激和损伤下最大限度的吸净分泌物。但是吸痰不及时或吸痰过度均不利于氧疗的顺利进行, 适时吸痰的指征是及时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关键, 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掌握这些适时吸痰的指征, 以维持患者的气道畅通:a床旁听到痰鸣音;b患者咳嗽;c气道压力增高报警;d氧分压和氧饱和度突然下降。有上述情况之一者, 应立即给予吸痰。吸痰时还应根据痰液的性质判断吸痰时机, 如痰液位置浅、痰稀薄、量多时, 应适当缩短吸痰间隔时间, 减少湿化;如痰液位置过深、痰黏稠者应加强气道湿化后再吸。以避免频繁吸痰造成气道损伤、支气管痉挛、缺氧等并发症[1]。在评估有吸痰指征后吸痰。方法:开放式吸痰。严格无菌操作, 吸痰前后各予100%纯氧2分钟, 以提高氧储备和防止缺氧及窒息。先吸气管内分泌物, 后吸咽部再吸鼻咽部分泌物。插入动作要轻柔, 插入深度为气管插入长度加插管接口长度, 至最深度向上提1cm, 再开启负压, 边旋转边吸引边退出。吸痰管要一吸一换, 粗细选择适宜, 吸痰管外径不应超过气管导管或套管内径的1/3~1/2[2]。吸引器压力<150mm Hg, 每次吸痰时间<15秒, 每次连续吸痰≤3次[3]。持续的长时间吸痰可导致严重低血压和黏膜损伤, 因此吸痰时要严密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及SPO2的变化, 观察发绀、气急、呛咳等症状是否出现, 防止因短时间反复吸痰造成颅内压或肺动脉压升高、支气管痉挛等。当出现SPO2<90%或心率变化≥±20%时停止吸痰。 (2) 气道湿化:机械通气患者因绕过了上呼吸道调节湿度的作用, 为防止气道干燥, 痰液黏稠, 因此必须湿化气管。方法:a.间歇气管内滴药:每2小时气管内滴入3~5ml, 湿化液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加入庆大霉素8万U加糜蛋白酶4000U, 滴入时速度不易太快, 以免引起刺激性咳嗽, 使心率加快, SPO2下降, 且咳嗽时易将湿化液咳出影响湿化效果。b.雾化吸入:用氧气雾化吸入法进行气道湿化:即湿化液10ml, 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口雾化吸入。1次/6小时, 氧流量6~8L/分。 (3) 气道加温:机械通气使患者丧失了自身呼吸道加湿、加温、滤过等作用, 因此在进行机械通气时要保持进入气管的氧气温度适宜。如温度过低, 会减弱支气管纤毛活动, 易诱发气道过敏者哮喘发作;若温度过高, 水蒸气饱和, 阻碍纤毛运动, 水蒸气凝集成微小水珠, 增加弥散距离, 不利于气体弥散[4], 还会导致呼吸机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因此, 湿化器适宜温度为32~35℃, 湿化器内液体要求每日更换。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1) 严格无菌操作:对患者接触的所有器械和操作都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 每天更换护理盘, 要严格区分口鼻吸引与气管内吸引所用的导管, 不得混用, 吸痰管不能重复使用。病房内每天2次紫外线消毒, 定时使用消毒液擦地。为了鉴定护理效果并指导有效抗生素的应用, 每天留1次细菌培养的痰标本。 (2) 加强基础护理:a.口腔护理: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缺少或停止口腔正常的咀嚼, 易引发黏膜或口腔感染及溃疡。因此正确有效的口腔护理十分关键, 依据患者口腔情况选择合理的护理液, 用纱球清洗后再用注射器冲洗口腔, 用导管吸出, 2~4次/天。b.加强翻身拍背: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 通过体位改变, 实现重力引流分泌物, 翻身时切勿牵拉呼吸器管道, 如病情允许时, 可脱机嘱患者自己改变体位。拍背时以双手掌均匀交替叩击胸背部, 便于痰液的咳出或吸引。对于咳痰无力者, 用适当力量叩击, 可辅助咳痰。叩击前后进行听诊, 以判断效果。

呼吸机管理:螺旋管道1~2天更换1次, 湿化器内液体每天更换1次。呼吸机管道、湿化装置、呼吸机接口及出入气阀门和连接部均应严格消毒。螺旋管的位置随患者体位变换, 防止过伸、过屈、或牵拉管道, 造成管道脱出。如管道内积水过多, 应及时倾到, 以保持气道畅通。

人工气道是危重患者的生命通道, 规范的气道管理与监护是确保气道畅通, 进行有效通气、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有效措施, 尤其是对于危重患者, 人工气道是维持患者有效氧疗的关键。针对这类患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维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 严密监测病情, 适宜的气道的加温与湿化, 预防感染, 维持足够的通气量和气体交换, 有效氧疗, 提高氧分压, 控制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缓解患者的痛苦, 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金碧霞, 李秋萍.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期间的呼吸道管理[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3) :44-45.

[2] 汤珺.危重症护理学[M].大理学院护理学院编, 2004:63-65.

[3] 汪淼, 宋义英, 邹冬团.膨肺在ICU机械通气患者吸痰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8 (8) :15-17.

ICU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管理的进展 篇9

1 非计划性拔 (脱) 管原因及对策

非计划性拔 (脱) 管是指未经医护人员同意, 患者自行拔除气管插管或气管插管脱落。主要原因: (1) 气管插管的途径。临床医师在抢救患者时为了争取时间多采用经口气管插管。经口气管插管和经鼻气管插管相比, 插管时较易操作但插管后不易固定, 且口腔护理困难, 长时间张口会引起患者不适而导致意外拔管[2]。 (2) 未采用适当的约束方法。意外拔管患者多为清醒或昏迷躁动患者, 昏迷躁动患者若肢体约束不当往往能挣断约束带拔除气管导管。对于清醒患者护士不能存在麻痹心理, 在患者拒绝手脚约束同意不拔管的请求下未及时给予双手约束, 但也不能强行对其进行约束而使其更加烦躁。 (3) 缺乏科学的镇静措施。维持气管插管的基础是达到一定的镇静深度, 使迷走神经、舌咽神经适当受到抑制, 从而使患者能够耐受气管插管的刺激而达到适应。气管插管患者如不予以持续镇静, 往往因导管对咽喉壁黏膜的刺激和局部压迫、失音而感到恐惧, 同时失音又使护患交流发生障碍, 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 因此难以耐受气管插管而自行拔管。 (4) 缺乏有效的固定。常规双胶布固定法会因出汗及口腔分泌物和呕吐物浸渍而使胶布失去黏性, 护理人员未及时清理口鼻分泌物或清除后未更换固定带, 无法起到固定作用。 (5) 护理不当。如给患者翻身时, 粗暴翻动患者使呼吸机管道受到牵拉及吸痰、口腔护理等操作不规范, 护士责任心不强, 工作繁忙时观察不仔细等意外都会导致插管脱管。

护理对策: (1) 插管方式的选择。经口气管插管给患者造成许多不适, 需长时间置管患者应尽早将经口气管插管更换为经鼻气管插管。经鼻气管插管易固定, 患者能耐受较长时间, 相对不易拔管, 且不影响进食和饮水。需长期开放气道机械通气者提倡尽早气管切开。 (2) 对意识清醒或烦躁的患者需要长时间留置气管插管者遵医嘱使用静脉持续镇静剂 (如异丙酚、咪达唑仑等) , 可大大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减少呼吸肌做功而有利于治疗。有资料证明, 适当镇静能明显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3]。对于术后疼痛、心情紧张的患者适当给予止痛剂, 可以消除疼痛及紧张情绪, 使患者感觉舒适。 (3) 改进固定方法:气管导管的固定方法有多种, 在常规双胶布固定法的基础上于固定胶布两端分别贴一约4 cm×4 cm大小的手术保护膜可加强胶布对导管的固定作用。气管导管固定绳带应松紧适宜并打死结。 (4) 加强宣教:对意识清醒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和知识宣教, 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 使其了解气管插管的重要性及气管插管脱出的危害, 讲明吸痰的意义以取得配合。 (5) 有些患者因意志力差, 生活经验不足, 对痛苦不能忍耐, 没有自我控制能力, 常因管道带来不适而将导管自行拔除。对有自行拔管倾向者应用约束带约束其双上肢于床旁。 (6) 规范护理操作, 加强护士的责任心, 合理排班。将插管深度列入护士交班内容, 注明插管刻度, 以便观察, 23:00~02:00和06:00~08:00是患者拔管的高危时段, 应增加巡视次数, 及时发现拔管倾向[4]。

2 加强气道湿化

正常情况下, 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加湿和过滤功能, 机械通气患者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 使呼吸道失水过多, 纤毛运动减弱造成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及排除不畅, 因此气道的湿化是护理的关键之一。若不对吸入气体进行湿化和温化必然造成下呼吸道失水、排痰不畅发生气道堵塞, 肺不张和继发感染等并发症[5]。气道湿化满意的标准为分泌物稀薄、能顺利通过吸引管, 导管内没有结痂, 湿化不足则为气道分泌物黏稠, 吸引困难, 湿化过度则可见分泌物过分稀薄而咳嗽频繁, 需要不断吸引[6]。气道湿化的方法: (1) 蒸汽加温加湿:用多功能呼吸机上的电热恒温蒸汽发生器进行湿化, 一般温度控制在32~35℃, 不能低于20℃, 也不能高于40℃, 如果低于20℃可引起支气管纤毛运动减弱, 气道过敏者还会引起应激性反应诱发哮喘, 高于40℃可造成支气管黏膜纤毛运动减弱或消失, 而且可能会烧伤局部黏膜。李文涛等[7]研究湿化器设置温度以低于体表温度2℃为标准, 使气体进入呼吸道后渐升至体温水平, 可使相对湿度达到维持纤毛运动的生理要求。 (2) 气管内直接注药:于吸痰前患者吸气时沿气管壁缓慢滴入生理盐水或痰液稀释液, 注入后应吸痰, 每次不超过3~5 m L, 根据痰液黏稠度调整, 注意注药时要固定好针头, 防止发生意外。24 h总量150~250 m L.临床上公认的比较理想的湿化液是0.45%氯化钠溶液;亦可向气管套管内注入2.5%碳酸氢钠溶液3~5 m L, 注入后立即吸痰, 能迅速稀释痰痂或血痂, 把黏痰或痰痂吸出, 此方法临床上也常采用。间断气道内滴入湿化液湿化临床虽然常用, 但是工作繁琐, 且易引起患者刺激性咳嗽、心率加快、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升高等, 咳嗽时会将部分湿化液咳出, 影响气道湿化的作用[8]。 (3) 雾化吸入:雾化液一般选择蒸馏水或生理盐水, 根据病情可以加入化痰和抗菌药物, 湿化液所用的抗生素可根据痰液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 在吸气回路中连接雾化器, 以压缩空气为动力, 利用射流原理, 将水滴撞击成微小颗粒, 并输入气道能产生较强的湿化作用。盐水中加入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 故不主张常规使用[9]。经人工气道口进行雾化吸入时可能出现因雾化气体使氧浓度下降及药物刺激导致气管痉挛、分泌物湿化后膨胀, 使气道管腔变窄等致患者出现憋气、咳嗽、呼吸困难、发绀、烦躁等现象, 因此在雾化后应及时吸除气道分泌物[10]。

3 掌握正确的吸痰技术

吸痰是气道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操作, 要待气管如血管[11]。临床观察发现, 频繁吸痰易误伤气管, 不必要的刺激反而使分泌物增多, 因此, 护士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吸痰指征, 如患者出现咳嗽有痰、呼吸不畅、血氧饱和度下降、痰鸣音、听诊肺部有啰音、呼吸机压力升高或潮气量下降等指征时, 即应给予及时吸痰。新的观点认为应适时吸痰[12]。 (1) 吸痰过程中动作要轻、快、巧, 做到一慢二快三忌, 即退吸痰管慢;进管与整个吸痰过程宜快;一次吸痰中忌反复抽插吸痰管, 以防缺氧, 忌负压过大[成人300~400 mm Hg/ (0.04~0.053 MPa) ], 忌在严重低血氧饱和度、心率和心律明显异常情况下吸痰。吸痰时患者气道缺氧, 心理紧张, 尤其老年患者, 常伴有心脏原发性疾病, 故易诱发心律失常[13]。 (2) 选用多侧孔的吸痰管, 以分散吸引负压, 减少气道黏膜损伤的机会, 吸痰管外径不宜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 一般以10~12号导管为宜, 过细则吸痰不畅, 吸痰管长度30 cm以上。建议使用密闭式吸痰管, 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的发生率[14]。 (3) 痰液较多者吸痰时不宜一次吸净, 吸痰与吸氧应交替进行;痰液黏稠不易吸出者可湿化气道、雾化, 使痰液稀释以利于吸出, 吸痰时只能吸出上段主支气管的分泌物, 远端的分泌物不能直接吸出, 故应深插吸痰管, 刺激咳嗽反射, 使下气道分泌物咳入主支气管内。一般单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5 s, 吸痰前后各给予2 min加大潮气量和提高吸入氧浓度, 可有效改善缺氧。 (4) 当遇到阻力时 (可能是由于吸痰管前端碰到气管黏膜) , 应先关闭吸引器, 后退吸痰管0.5 cm, 再打开负压吸引。 (5) 吸痰后应将吸引器连接管前端 (与吸痰管连接端) 放入0.02%碘伏液中浸泡以备用。 (6) 病情严重者吸痰时仍应间歇用呼吸机或挤压呼吸囊。吸痰操作尽量在进食30 min后进行, 避免引起胃内容物反流。每次吸引后, 应进行肺部听诊, 评价吸痰效果。

4 气囊管理

气囊是密闭气道进行机械通气的主要工具, 机械通气患者应首选低压高容量气囊气管导管。任卫红等[15]认为, 气管导管过细致气管漏气、气囊漏气, 可触发低通气量报警, 故选择导管型号要适宜, 并检查气囊是否漏气;气囊充气要缓慢, 充气量为5~10 m L, 最好在气囊测压表的监测 (充气量) 下, 根据患者的循环情况及气囊充气时间, 适当调整气囊充气量, 尤其对低血压或休克患者则应相应减少气囊压力, 以保证局部组织血供。传统的方法:气囊每隔6 h~8 h放气1次, 每次约5 min, 以解除局部黏膜压力, 避免气管黏膜长时间受压引起溃疡或坏死。放气前先吸净气道内、口鼻腔、咽喉部的分泌物, 预防分泌物误入气道导致患者剧烈呛咳、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新的观点[16]认为气囊定期放气是不需要的, 主要依据是: (1) 气囊放气后, 1 h内气囊压迫区的黏膜毛细血管血流也难以恢复。气囊放气5 min就不可能恢复局部血流; (2) 对于MV条件较高的危重患者, 气囊放气将导致肺泡通气不足, 因此, 危重患者往往不能耐受气囊放气; (3) 常规的定期气囊放气、充气, 往往使医护人员忽视充气容积或压力的调整, 反而易出现充气过多或压力过高的情况。虽然说不需要常规放气、充气, 但非常规性的放气或调整, 仍然是十分必要的。放气囊时最好2人操作, 边放松气囊边及时吸引分泌物。

5 呼吸机管道的管理

文献报道, 呼吸机管道或接水瓶中, 冷凝水细菌培养阳性率高达8.67%[17].因此, 加强呼吸机管道的管理可降低VAP发生率。然而, 多长时间更换1次呼吸机管道尚无明确的时间规定, 有关研究证实, 每7 d更换1次呼吸机管道与每2 d更换1次相比较, VAP的发病率无明显改变[18]。也有研究表明, 每2周更换1次呼吸机管道或对短期应用机械通气患者, 治疗期间不换管, VAP发生的危险并不比每48 h更换导管时显著增加[19]。

机械通气患者 篇10

1 资料

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自2014 年7 月到2015 年7 月收治的100 例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100例病人中男性68 例, 女性32 例, 年龄40~80 岁间, 其中37例属于呼吸功能障碍, 30 例心血管性疾病, 3 例有机磷农药中毒, 30 例脑血管疾病。

2 结果

68 例病人经过治疗后能顺利拔除人工气道, 20 例病人由于病情严重死亡, 12 例病人由于疾病原因要长期进行机械通气无法拔除人工气道。

3 护理方法

3.1 人工气道的固定

3.1.1 妥善固定

插入的导管不经妥善固定, 很容易造成管道移位、脱出, 甚至插入气道, 引起患者不舒适, 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气管切开套管固定不牢可能会移位进入气管下组织同样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固定人工气道, 防止管道移位、脱出、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十分重要。对气管插管的病人使用牙垫保护导管, 防止意识不清或躁动的患者咬断导管。固定导管的方法为用棉绳缠绕气管插管外周, 气管导管与牙垫一起捆绑, 在气管插管的置入深度处打结, 然后棉绳绕过患者面部, 并在一侧打结。气管切开患者使用棉绳通过气管切开套管边缘裂缝缠绕患者脖子捆绑, 在一侧打结。松紧度均为患者与固定带间只能置入一个手指。固定带和打结地方的压力会造成隐患, 因此每班交接班除查看人工气道置管深度外, 还要查看固定带的松紧度, 随时调整固定带, 对易造成皮肤损伤的地方如嘴唇、耳朵、打结处的皮肤, 可使用方纱保护。

3.1.2 约束与镇静

在ICU机械通气患者因疼痛、躁动不安、意识不清, 常发生咬管吐管现象, 甚至擅自拔除人工气道。对于不能配合的患者向患者其及家属解释后要用约束带约束患者, 严重不配合及意识不清的患者可遵医嘱配合使用镇静剂。使用约束带的过程中要注意查看患者约束部位的皮肤情况, 视情况为患者解除约束。使用镇静药的过程中根据镇静分级评估表评估患者的镇静情况, 使患者处于易唤醒并安静接受机械通气的状态, 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情况, 如有病情变化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处理。

3.2 气囊管理

气囊是气管导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囊具有封闭气道, 提供正压通气支持, 预防或减少误吸发生的作用。如果气囊使用不当会导致:气管狭窄或软化, 气管食管瘘,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 呼吸机通气不足, 意外拔管等多种并发症[1]。有关研究表明气囊压力要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会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建议, 将人工气道气囊压力保持在25~30cm H2O。目前监测气囊压力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手指捏感法、专业气囊压力表监测及最小闭合技术, 其中前两种广泛应用于临床。专用气囊压力表操作简单方便安全, 具有测压、注气、放气三个功能。肖春莲等人在对专业气囊压力表的研究中发现专用气囊测压表测量气囊压力安全、精确[2], 同时建议每4~6h监测补气。我科将气囊压力监测要加入交接班重点内容中, 同时在做口腔护理鼻饲前注意监测气囊压力防止误吸及胃内容物反流。

3.3 人工气道湿化

人工气道的建立使气道对吸入的气体无法进行正常的温湿化, 导致气道干燥, 增加黏液的粘稠度, 痰液粘稠结痂堵塞气道, 进一步引起呼吸功能障碍, 气体交换受损, 影响疾病进展。因此保证气道充足的湿化, 稀释痰液, 防止痰痂形成, 保持气道通畅对机械患者非常重要。使用呼吸机的加温湿化器, 灭菌注射用水为湿化液, 同时生理盐水 (3~5ml) 注入气管辅助的方法对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湿化。

3.4 清除分泌物

3.4.1 吸痰

人工气道的建立使会厌失去作用, 患者咳嗽咳痰能力下降, 镇静药物的使用同时会抑制咳嗽反射, 如不进行人工吸引, 气道分泌物累积会导致气道堵塞, 进一步引起肺泡塌陷, 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有关研究表明[3], 通过观察呼吸机气道压力升高、SPO2 下降、痰鸣音、咳嗽等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适时吸痰, 可以清除气道内分泌物, 保证氧合;过多吸痰则会刺激呼吸道黏膜, 分泌物增加, 导致气道黏膜损伤等。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选用一次性吸痰管, 吸痰管不要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一半, 吸痰前洗手, 预先给患者100%氧气两分钟, 插入深度以不超过气管套管和接头总长度1cm为宜, 或当插管遇到阻力时, 可将吸痰管稍稍向后退。吸痰动作要轻, 注意观察记录痰液色质量。

3.4.2 叩背排痰或机械辅助排痰

叩背排痰或机械辅助排痰能使分泌物移入大支气管, 改善分泌物的清除, 但是必须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对适宜的患者每天1~3 次叩背排痰或机械辅助排痰, 排痰后给予吸痰护理。

3.5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的预防措施

(1) 环境管理:保持病区温度在22~24 摄氏度, 湿度为50%~60%, 每天要用含氯消毒液拖地两次, 保持ICU环境通风。医务人员进入病房要穿戴整齐, 戴好口罩帽子, 注意手卫生。家属进行探视时要穿隔离衣、戴口罩, 帽子外, 还要穿鞋套。

(2) 体位:在无禁忌情况下, 抬高机械通气患者气床头抬高30°至45°可避免口咽部分泌物吸入, 减少胃液反流, 有效预防VAP。

(3) 口腔护理:口腔内细菌繁殖迅速, 气管导管妨碍会厌关闭, 细菌随口咽分泌物由导管周围经声门下漏进大呼吸道等可造成口咽部细菌下移而增加VAP的发生率。加强口腔护理, 每天至少4 次口腔护理, 减少口腔细菌下移, 减少VAP的发生率。

(4) 呼吸机管路管理: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路, 每周更换一次呼吸机管路。当管路受血液、呕吐物、脓性分泌物污染时及时更换。保证积水杯处于最低位, 防止冷凝水集聚在管路影响通气, 同时及时倾倒冷凝水, 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VAP的发生。

3.6 心理护理

危重患者病情都比较危急, ICU环境特殊, 仪器多, 各类仪器报警音的影响, 家属每天只有一个小时的探视时间, 不能陪在患者身边, 这些都会使得患者产生恐惧, 焦虑不安的心理。加上人工气道的建立, 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支持, 患者感觉不适, 恐惧, 与医务人员有效沟通减少, 心理压力增加, 常表现为烦躁不安, 忧郁, 咬管、吐管、抵抗机械通气甚至自行拔除人工气道, 严重影响疾病的愈合。医务人员要充分认识机械通气患者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随时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 及时给予帮助沟通, 解除患者的心理问题, 使患者积极配合机械通气治疗, 早日脱机。家属探视时跟家属介绍ICU环境, 为家属介绍患者的病情, 鼓励家属与患者进行沟通, 包括昏迷病人。为清醒能写字的患者提供写字板及笔方便患者与家属的沟通。家属可提供报纸, 报刊, 收音机。治疗过程中多与病人沟通, 解释操作目的, 询问患者感受。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机械通气成为了ICU治疗呼吸功能障碍或不全的重要手段, 但人工气道的建立, 气道正常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受到破坏, 同时增加了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因此人工气道护理对机械通气的患者十分重要。总之, 采取各种有效的护理措施, 如妥善固定人工气道、持续湿化、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监测气囊压力、给予患者心理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减少并发症, 早日拨出人工气道, 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总结100例ICU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护理体会;方法:对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0例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患者采取科学管理及有效护理措施;结果:经过有效的人工气道管理及护理, 无非计划性拔管、气道堵塞、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发生;结论:对人工气道的科学管理和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改善预后,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人工气道,护理体会,机械通气

参考文献

[1]高成玲.人工气道气囊管理[J].实用医技杂志, 2015, 22 (5) :515-516.

[2]肖春莲.专用测压表在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测定与维护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0, 24 (6) :1542-1543.

[3]韦艳春.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人工气道护理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34 (140) :18-19.

[4]张坤.ICU不同人工气道湿化器的应用及湿化管理[J].临床研究, 2015, 13 (9) :192-193.

[5]彭司淼, 张丽娣.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管理的综合护理措施[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2, (3) :11-12.

上一篇:高层居民建筑下一篇:中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