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慎独

2024-05-13

网络慎独(精选十篇)

网络慎独 篇1

一、“慎独”思想的内涵

“慎独”一词, 在我国的经典著作《礼记.中庸》中有记载:“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可离, 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在古代人们是以君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 不论身处何处都要高标准要求自己, 以君子为榜样, 向君子学习。现在社会把“慎独”理解为当人们在独处的时候应该谨言慎行, 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有侥幸的心理, 对自己要严格要求, 无论在人前还是人后都要始终如一的高标准的要求自己。

二、“慎独”思想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要求相符合

(一) “慎独”思想中的理性自觉与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的意识培育的内涵相符合。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 我们只有具有了高度的网络主体意识, 才能更加自由的, 自觉地和具有创造性的在社会中生存。“慎独”思想和网络主体的道德意识是相互融通的。由于人们处在“熟人的社会”, 我国传统的社会道德以“他律”为主, 人们的言行举止处于周围人的监督之中。但是在网络构成的社会中, 人们脱离了现实的社会, 人与人之间交流就是用一些符号或者网络语言。缺乏必要的沟通和理解。尤其是在网络中人与人之间互不认识, 没有人监督, 这就给了一些人一个发泄的平台和机会。在这样的心理的支配下, 助长某些人逃避道德的责任, 做一些违背道德的行为, 传统道德他律性的机制很难运行。所以, 必须增强道德主体的自律意识, 这正与“慎独”精神所要求的“自律内省”相符合。

(二) “慎独”思想的自控精神和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行为的目标相一致。

儒家的“慎独”思想是我国一种崇高的道德追求, 它所揭示的恰是人们在独处时的自律的能力, 传统的“慎独”思想主要强调的是自省, 揭示了传统道德素养自律、自觉。现实中的网络道德要求也主要是人们自律和自控, 谨言慎行。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的行为目标需要自律和自控。可见, 现实中的道德和互联网中的道德的核心主要都是自律。这正是儒家的“慎独”思想和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目标的统一性和相似性。因此, 强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教育就变得极其重要。很显然, “慎独”思想凸现的这种对自身行为自觉控制的自律精神, 与网络道德建设确立的道德自律性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三) “慎独”思想的修养与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相一致

传统“慎独”思想的培育和养成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形成人们的道德人格, “慎独”思想从自己出发来要求道德言行的意义, 它要求人们在剖析自己、自律克己的修身过程中, 形成良好的人格素养。大学生是我国的未来, 是社会的高素质的人才, 具有极高的道德人格和品质, 这也是我们培养他们的目的之一。当前网络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 也给我们带来了道德滑坡, 人性异化。形势的急迫性和严峻性迫切要求加强学生的网络的道德人格的教育, 以培养起大学生们的自制、自觉和包容等良好道德人格。所以, “慎独”思想要求达到理想的人格的修养境界和网络的道德培育的道德自律的人格是统一的。

三、运用“慎独”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水平

网络道德是一种基本的行为规则, 它维护的是人们的共同利益, 调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行为规范。网络道德需要我们个体去遵守, 网络道德反映在每个人身上并在言行中展现出来就形成了品德, 因此要十分重视每个人的心理结构的建设, 进而促进网络道德的形成。我们个体道德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这四项。儒家的“慎独”思想强调道德的自觉性、理性和主动性, 并且高度重视知、情、信、意、行的统一。可见, 慎独对于每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 以及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的建设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把“慎独”思想应用于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

“慎独”思想主要强调自律, 不管处于何处都能严格按照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 这便是“慎独”思想最重要的体现。在大学生进行网络教育过程中融入“慎独”思想, 能够帮助大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对待及判断事物, 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能力。当代大学生知识能力水平普遍较高, 但是心智上还不成熟, 正处于易受到外界影响的关键阶段。在“慎独”思想的指引下, 大学生可以正确的辨别是非曲直, 形成自己对各种思想观念的认知, 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缺少的不是认知对象, 而是恰当的认知的方法, 因此增强“慎独”思想的教育, 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认知水平, 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们的网络道德的素养, 而且也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关键。

(二) 将“慎独”思想纳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更多介绍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 对新兴的网络道德规范缺乏研究。“慎独”思想要得到大学生的重视和运用, 必须将“慎独”思想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中。通过系统规范的教育, 让“慎独”思想深入每个大学生的内心并转化为自觉行动, 实现由接受“慎独”思想到践行“慎独”思想的转化, 这样网络道德的他律性和规定性就会被逐渐的淡化, 网络的道德就会慢慢的走向自律的轨道。

当网络中的道德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的意识时, 网络道德所具有的外在和他律性就会被摒弃, 网络道德的发展就会从他律的阶段过渡到自律阶段。依靠外在力量和人们对惩罚的恐惧来实现监督和制约的依赖型道德就会与依靠“慎独”思想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自主型的道德实现有效对接。

(三) 健全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和法律监督体系

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内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它既需要自觉的掌控规范, 启发理性, 增强网络道德认知的水平, 也需要监督机制进行约束, 通过对行为主体的规范和法律的约束, 最终才能够使道德的认识升华为道德意识和信念。通过“慎独”不断反思自己, 修正自己的言行, 达到调控自己行为的目的, 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网络道德自律目标。现存的网络法律法规不能起到有效作用, 抑制了网络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尤其是互联网的立法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中“慎独”思想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学校也十分有必要开设法律课程, 教导大学生科学文明守法的使用网络。个人也要增强法律意识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 遵纪守法, 文明上网。

四、结语

网络开辟了大学生们新的生活空间, 在给大学生带来传递信息与知识便利的同时, 一些垃圾文化也倾入他们的视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大学生正处于道德形成的重要阶段。互联网的虚拟性, 非常容易诱导他们甚至扭曲他们的道德的观念, 进而导致道德失范。儒家思想中的“慎独”思想作为一种自律修养, 所提倡的理性自觉、自我约束正与当前网络道德教育相契合, 秉承和利用“慎独”思想所焕发出来的当代价值。将“慎独”思想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融合起来, 以此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水平, 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很好地认识网络世界, 抵制网络世界的诱惑, 而且还能够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养成良好的品行, 对探寻当代大学生网络环境中的道德问题和解决路径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近些年, 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其根源在于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慎独”思想的缺失。儒家倡导的“慎独”思想是我们进行道德的修养, 完善高尚道德人格的十分重要的途径。其所提倡的理性的自觉、自控、理想的人格道德的修养目标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思想相符合。大学生的“慎独”思想的培养教育对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慎独”思想,大学生,网络道德

参考文献

[1]杨晓明.四书五经现代版:中论.法象[M].成都:巴蜀出版社, 1996.

[2]易连云, 兰英.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及应对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 2010.

[3]张芬昀.“慎独”教育与大学生网络道德精神培养[J].河西学院学报, 2012.

[4]齐爱花.“慎独”精神与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J].赤峰学院学报, 2014.

[5]唐晓燕.网络社会个体道德自律的养成[J].广西社会科学, 2007.

慎独视阈下高校网络道德自律成稿 篇2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慎独视阈中的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

【摘要】: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交流平台,已成为大学生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传播新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新的技术手段。网络道德主要是一种自律性道德。从儒家伦理思想中发掘出与网络特点相契合的、具有现代价值的“慎独”精神,对于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慎独,网络道德,网络失范,加强自律

一、“慎独”的基本涵义及其与网络道德的关系

慎独思想被独立提出,始见于先秦的《礼记·中庸》。《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也就是人们在闲居独处之时,最容易恣意纵情,产生不合道的行为,因此,作为君子之人,特别要警惕独处之时。继《中庸》之后,郑玄把慎独解释为“慎其闲居之所为”。这种解读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个体的自律行为,是强调由道德约束走向主体自律,实现无人之地的规行矩步,做到随心欲而不逾矩。南宋思想家朱熹则将慎独思想进一步理解为在内心隐微之处遏制自己的不当欲望,不使其滋长,从而不使内心被欲望蒙蔽,做到清心寡欲,将人之善性彰显出来,循性之自然,进而实 现大道流行。同时朱熹将诚作为慎独前提和要求,无论是显明处,还是隐微处都必须慎重的对待自己的内心,不自欺。而王阳明认为诚不是慎独的前提,而是把慎独作为诚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不只是在道德修养上的,亦在于将良知这个本体推致于万事万物之中。

在当今社会之中,我们给“慎独”下的定义是:“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这是指在独处无人注意时,凭着高度自觉,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与信息网络相适应,人类面临新的道德要求和选择,于是网络道德应运而生。网络道德是人与人、人与人群关系的行为法则,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

现代大学生已经离不开网络的虚拟生活,网络信息开发、传播、管理和利用等网络道德标准的缺失,要求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和事物管理中去,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精神。网络道德的自律精神与“慎独”精神的内涵不谋而合,“慎独”精神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相融相通的[1]-[3]。

1、网络道德的现状以及加强网络道德的必要性

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现实性和虚拟性、自由性和平等性、高效性和方便快捷性等特征。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之特征会助长学生的侥幸与放纵心理。如今互联网有以下六大负面影响:网上信息垃圾、信息污染日渐增多;网上欺诈行为、虚假信息防不胜防;计算机病毒危害公共信息安全;侵犯知识产权现象严重;信息垄断带来垄断利润,形成数字鸿沟;个人信息、个人隐私难以得到保护。在其传播的信息过程中,它带来的是政治性、文化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的东西,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文化领域,会对我们产生许多不良影响。这些现象说明,网络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应该充分关注网络这阵地。

但是,关于网络发展的法律再健全,也不可能完全杜绝网络弊端的出现。而良好的网络环境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作为网络主体的大学生,加强网络道德犹为重要。

许多高校学生由于忽视网络文明而导致网络道德失范,进而引发网络犯罪,使之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实际上,网络道德失范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错误行为,它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意识和品德心理畸形发展的具体反映,这种行为从某种角度折射出了大学生内心的诸多问题,极具危害性。

首先,网络道德失范易导致大学生人格发展错位。在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环境是仅次于个性的第二大因素。大学生正处在身心急剧发展和自我意识分化,矛盾逐渐走向统一的特殊时期,大学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再者,网络道德失范严重弱化了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社会化作为一种发展过程,是通过个人和他人间一种连续的、经历着许多阶段和变化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现实中的人际沟通对个体社会化进程至关重要。最后,网络道德失范导致学生素质下降,校园不稳定因素增加。

[4]

2、“慎独”应用于预防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意义

儒家倡导的“慎独”精神,虽然受到时代和阶级的限制,不可避免的带有一些封建社会思想的局限性。比如,过分强调主观的修养作用,忽视人的心理不能脱离客观环境刺激的实事。不过,其意蕴深处包容的自觉、自愿、自主、自决等自律道德教育思想,却充分反映出了道德行为的本质特点。“慎独”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和精神,对构成我们的民族性格曾起过很大的作用。即便在政治极度黑暗时期,也不乏品行卓绝之士,如诸葛亮、杨震、于谦、范仲淹等,这与他们注重慎独不无关系。不仅如此,“慎独”的精神实质在现代社会中也同样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我国台湾现代学者韦政通先生说“: 现代人恐惧独处,是一种很普遍的病,传统的慎独工夫,极有助于克治此病。慎独不只是一种修养工夫,也是自我培养智慧的一种必要的生活方式。”可见,传统道德“慎独”精神对现代社会人们的道德教育作用仍然十分显著,尤其是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网络环境中,“慎独”精神更能发挥出对大学生们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具体来讲,网络已成为现阶段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有人形象地将其定义为“网络社会”。网络道德行为即在“网络社会”中人们遵循理性的道德规范下的行为表现。“网络社会”强调言论自由、不受控制,不用负责任,这与现实社会要求大学生遵守纪律、承担责任存在一定冲突。两者并存将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即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发生违反理性、不符合道德和法律规范要求的行为。结合“慎独”思想本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可以使他们自觉依据对网络世界的正确认识,对网络道德准则和规范进行认同,不做出妨碍和侵害其他人的行为。大学生将以一个理性的身份参与网络,在网络中自觉地履行网络规范,以道德理性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在网络社会中逐步形成自我规范,自我判断,进而建立自我保护、自律自求的机制,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可以说现实意义重大。

[5]

二、“慎独”与网络道德自律的契合

大学生是网络世界中最活跃、最中坚的力量,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探求一条行之有效的高校德育模式,是高校每一个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探讨的问题。我们看到,网络在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同时,也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手段,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探求网络道德自律与“慎独”思想的最佳契合点,也许就是解决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负面影响的一剂良方。

[6]

1、大学生网络生活特性与“慎独”精神的契合

首先,大学生网络生活的自主性和“ 慎独”精神相互契合。在网络世界里,大学生自由和夸张的个性可以得到极大的张扬和发挥。每一个上网的大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既是“演员”,又是“导演”。这种自由性和自主性行为迫切需要一种导向、要求来进行道德上的指导和规约,很显然,这种道德要求与“慎独”的精神是相互吻合的。

其次,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开放性和“ 慎独”精神相互契合。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大学生在网上可以自由交流自己的看法,了解他人的思想,不同的价值观、伦理观、意识形态之间可以实现相互碰撞与融合,但同时也为一些大学生发出不负责任的言论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如果不能接受对方的异质价值和文化,不能认同对方的思想观念,就有可能发生伤及到对方身心的事情。因此,网络的开放性环境必须要求道德主体诚心实意地自觉维护网络环境秩序,这种道德要求也与“慎独”的精神相互吻合。

再次,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独立性和“ 慎独”精神相互契合。在网络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本质上是一种符号交流,和现实的生活交流有着巨大的差别。大学生网民是作为一个个网络终端用户而存在的,分别构成一个独立的生活空间,在上网的过程中,大家互不干扰,网络行为主体可以随心所欲地实施自己的网络行为,可以不受他人的限制,因而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良道德现象。大学生网络生活的这种独立性要求他们有良好的守独自控能力,这种道德要求与“慎独”的精神是相契合的。

[8]

[7]

2、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突出其主体地位

自律是一种内省活动,更多地依赖于人的自觉性。进行自律教育只有突出大学生道德主体地位,唤起其主体意识,才能使其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这也是他律转化为自律的关键。因此,高校德育应从道德认知的灌输向大学生自我教育转化,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能力,提升自省和“慎独”功夫。首先,由于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尊心,不轻信盲从,喜欢独立思考,因而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时,应采取启发、疏导的方式,引导他们自主构建正确的网络道德理念,自觉抵制不健康网络信息的诱惑。其次,道德修养离不开道德实践。高校可引导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陶冶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并学会管理自己、提高自立能力,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再次,可通过加强班、团、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建设,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9]

三、坚持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七慎”原则

儒家“慎独”伦理所倡导的“独处时坚守道德准则”,“须臾不离道”的精神实质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借鉴“慎独”的价值,可以从七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这便是“慎始”、“慎终”、“慎习”、“慎言”、“慎友”、“慎行”、“慎微”

[10]。

慎始。所谓“慎始才能善终”。《习惯说》中提到“学贵慎始”。是指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网络作为学习的一个工具,要求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沉迷、不成瘾,抵御不良诱惑。

慎终。从开始到结束都应谨慎,在一开始就应考虑到事情的后果。这就要求大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力和顽强的抵御能力。在网络生活中,不受外界干扰,坚持自己的道德原则不动摇。“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慎习。这就需要大学生不断增强是非判断能力和美丑鉴别能力, 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诱惑, 在自己内心筑起一道坚固的防御线, 做到不阅读非法读物, 不浏览暴力和色情网络内容, 该看的就看, 不该看的坚决不看, 努力增强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防腐拒变的警惕性。

慎言。网上聊天室是大学生们相互交流信息的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可以实现双方的信息互通。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是一个绝对自由的空间,它应该是在遵守道德法规基础上构建的一个交流平台,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诚信交流。这就要求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时不得信口开河,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

慎友。大学时期正是大学生建立和拓展友情的重要时期,网上交友已经成为大学生除现实人际交往关系之外的另一种选择,是现实人际交往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大学生不要把真挚的感情寄托在虚幻的网络空间里,也不要把自身的精神追求寄存在电脑的另一端,要走出虚幻的空间,到真实世界中用自己的真诚和善良去寻找真实的感情,交真心的朋友。

慎行。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如果他们的行为失去了道德的约束,就会做出一些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事情来。大学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的危害,在网络生活中要自觉做到尊重他人隐私,未经允许不阅读他人电子函件;不私自拷贝未经授权的软件,不制造和传播网络病毒,不充当“黑客”骚扰网络的正常生存,不作出任何有伤风化的不得体之举,等等。自觉遵守网络空间中的道德要求,依靠道德修养来调控自己的行为,达到“慎独”的道德境界。

慎微。即谨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以防造成巨大错误或损失;小者大之源,微者巨之端;没有小就没有大,没有微就没有巨;大因小而生,巨由微而成。“慎独”的根本落脚点是慎微。社会道德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对人的行为起监督和指导作用。大学生在上网时要坚持防微杜渐的哲学思维, 坚持“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信条, 在隐蔽处下工夫, 从点滴细微处入手, 从一句话开始, 从一个基本的网络行为做起

网络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它像一把双刃剑,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也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同时也引发了许多问题,如何趋利避害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会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要规范大学生网络主体的行为,我们必须始终关注大学生的道德自律,不仅仅是从“慎独”的角度,还要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大学生道德自律机制建设。只有这样,网络世界才能日益规范并成为对大学生生活有益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3]

[11]-[12]。

参考文献:

网络慎独 篇3

一、儒家慎独伦理与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特点的内在相通性

慎独作为儒学伦理的重要修身内容及历代社会倡导的美德境界,就是无论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场合,不管有没有人监督,不管约束是否存在,都要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做个道德高尚的人。与传统的人际关系形式相比,网络人际关系具有超越时空性、控制弱化性、自由开放性、相对独立性和虚拟隐秘性,这些特性与慎独在内在精神与本质要求上具有相通性。

1.儒家慎独伦理的自监精神与网络人际关系的超越时空性内在相通。与传统人际关系方式根本受制于物理空间和时间不同的是,网络人际关系可以完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时间和空间在这里失去了现实的物理意义。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一个网络终端,大学生就可以足不出户,和素不相识的人聊天、游戏。地域、民族、身份等现实的羁绊和障碍被突破,个人的社会活动空间和人际关系领域前所未有的宽广,这就需要网络人际强化自我监督,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而慎独就是要求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按道德行事,因此网络人际超越时空但不可超越道德,这与慎独伦理所强调的的自我监督精神是相通的。

2.儒家慎独伦理的自控精神与网络人际关系的控制弱化性内在相通。因特网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界,不归属于任何国家或任何人,这就使得现实社会的法律和道德约束机制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作用,法律制度和道德他律约束对网络人际关系活动的控制远远没有对现实人际关系活动的控制那样有效,网络人际关系主体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极大的自主性。大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由参与网上活动,在这里,大学生自由和夸张的个性可以得到极大的张扬和发挥。而慎独就是在充分发展自主的同时重视自控的作用,重视对自主性行为提供一种导向,从此来进行道德上的指导和规约,因此这种道德要求与慎独的自我控制精神是相通的。

3.儒家慎独伦理的自觉精神与网络人际关系的自由开放性内在相通。在网络社会,权威、金钱、地位、性别等社会因素的制约作用已经失去作用,不同地域、民族、肤色、文化、层次、语言的大学生可以自由交流思想与交换看法,不同的价值观、伦理观等意识形态之间可以相互碰撞与融合。但在网络交际中,如果不能看到与对方的相互独立性,不能接受对方的异质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就有可能伤及对方。没有自律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没有秩序的开放不是真正的开放,网络人际关系的自由性开放性环境必须要求道德主体诚心实意地自觉维护网络环境秩序,而慎独提倡的是一种自觉理性,这种道德要求也与慎独的自我觉醒精神是相通的。

4.儒家慎独伦理的自律精神与网络人际关系的相对独立性内在相通。在虚拟空间里,大学生们可以设计出一个没有罪恶、没有欺骗、没有黑暗的“天堂”,同时也可以制造一些非常阴暗、冷淡、无情的另类生活方式。在网络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本质上是一种符号交流,和现实的生活交流有着巨大的差别。网络人际关系的间接性使大学生分别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上网的过程中大家应该是互不干扰的,对于网线的另一端,网络人际关系主体可以随心所欲,网络语言和行为可以不受他人的限制。而慎独就是要求大学生在没有法律和舆论等他律性约束的独立时空中具备良好的守独自律能力,这种道德要求与儒家慎独的自律精神可以相通。

5.儒家慎独伦理的自省精神与网络人际关系的虚拟隐秘性内在相通。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大学生们只要随便填写一下注册表或者登记表,就可获得一个身份,并在网上进行人际情感交流。此时,只有网名(符号)可以标志“某人”的存在,而“某人”的真实身份、性别、年龄、知识背景、联系方式等现实人际关系所需的要素在网上几乎是虚设的和隐秘的。一个五大三粗的彪形大汉可以美化成一个温柔可爱的美眉,一个强盗也可以装扮成一个善良的天使。网络人际信息的不真实性和不确定性往往使大学生过分追逐角色的虚拟性,在这种近似游戏的人际交往方式中乐此不疲,人际关系双方都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反而产生一种为所欲为、肆无忌惮的心理。而慎独就是要求主体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悔悟,这种虚拟隐秘性与儒家慎独伦理所倡导的自省性要求是相通的。

二、儒家慎独伦理对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现实指导

1.文明言语,规范行为。这就是说在缺乏约束的情形下谨慎自己的言行,不要任意妄为,放纵自我,即要慎于言行。孔子讲:“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易传》把能否“谨言行”作为事之成败的重要因素,《禮记·缁衣》告诫君子要“谨于言而慎于行”,宋明理学家更把言语行为作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教导弟子多在言行上省察克制,不敢有丝毫放逸。在网络人际关系中,言语和行为是必须的手段和载体,也是人际关系主体道德力量的确证。尽管行为主体的真实身份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他们做不道德的事并且极有可能不被发现,越是这样越要保持节操,不能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更不能肆意妄为。大学生在网络人际关系过程中,不要口出污言,不要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谣言,不要言语攻击。要认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的危害,在网络生活中自觉做到尊重他人隐私,未经允许不阅读他人电子函件;不私自拷贝未经授权的软件,不制造和传播网络病毒,不充当黑客骚扰网络的正常生存,不作出任何有伤风化的不得体之举,等等。

2.合理欲念,谨慎分辨。这就是说要慎重对待各种可能违背道德、有悖良心的感性欲望,要仔细分辨身边事物的是非曲直。“贪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众善之基”(《慎言·见闻篇》)。“养心莫善于寡欲”。“欲慎其独,心不可有须臾动”(《孟子·尽心下》)。荀子曰:“辨异而不过,推类而不悖,听则合文,辨则尽故”。说的都是要明辨是非,择善而从。在网络人际关系过程中,大学生多半存有复杂多样、正邪交融的人际关系欲念,面临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人际关系对象,遭遇光怪陆离、良莠难辨的人际关系信息。这就要求大学生要能够审慎区别自己的欲望和真正需要,审慎辨别人际关系对象的真实意图,分辨网络人际互动信息的真假、善恶、美丑,坚定自己人际价值取向。如果大学生在网络人际关系空间中能够做到克制不良欲望,对网络世界的纷繁芜杂信息能够理性分辨,择善而取,那么网络社会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一个美好的世界。

3.防微杜渐,严格自律。这就是说要重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防微杜渐;在无人监守之地(之时)严格自律,不做越轨之事。即要慎于隐微。“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太公金匮》)。“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知几”(《后汉书·陈忠传》)。在“熟人社会”中,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较为强烈,道德行为相对严谨。一旦进入网络,那条由熟人的目光、舆论和情感筑成的防线便很容易崩溃。正如作家莫言所说:“人一旦上网就变得厚颜无耻。”因为网络人际关系行为绝大多数是独立进行的,“人所不知而己独知”,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完成信息的传递,是发生在“至微至隐”、“幽隐细微”、“幽暗之中”的“细微之事”。这就要求大学生在网络人际关系时要坚持防微杜渐的哲学思维,坚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信条,在隐蔽处下工夫,从点滴细微处入手,从一句话开始,从一个基本的网络行为做起,防微杜渐,严格自律。

4.反求诸己,内省自身。这就是说要自我思考省察自己的视听言行等是否规范,检查自己行为的动机和结果,就是“自己跟自己打官司”,“自己做自己的法官”,即要慎于省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等等都是慎于省思的经典表述。在大学生隐匿性和虚拟性的网络人际关系中,他们往往容易失去社会舆论的监督,更无从听取别人的忠告和批评,因此,大学生要纠正自己的不道德的行为,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常省吾身”也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学生在网络人际关系中也应自觉反省自己的行为,时时关注自己有无越轨之处,是否违背了道德原则和规范。只有具备这种慎思慎省的精神,才可以克制不道德的想法,克服自身不道德人际关系行为,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慎独道德人格。

5.善始善终,持之以恒。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既要慎其初始,又要谨慎对待结果,始终如一,一辈子不做坏事,保持崇高人格风范。即要慎于始终。陆贽说:“夫小者大之渐,微者著之萌,故君人慎初,圣人存戒”(《兴元论解姜公辅状》)。“慎独二字,无论远近终始,都是滚作一段。更无可间断离析处,不可须臾离”(《天关语通录》)。在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中,由于偶然的“良心”发现,或者由于外在环境的制约,他们对于自身言行过失或许能暂时克制避免,给人以“正人君子”的外在表象,但由于多数大学生自身意志力比较薄弱,道德信念不够坚定,缺乏恒心和持久力,经常是虎头蛇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网络人际关系中必须建立长久的内在监督机制,时时处处以网络人际道德标准严格自律,使自身网络人际道德修养持之以恒,达到“从一而终”、“善始善终“的最高慎独境界。这是对网络人际主体毅力和恒心的考验,也是大学生意志品质养成的必然要求。

网络慎独 篇4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迅速普及,依靠网络,人们在生产、生活以及交往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可以说是空前的。网络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使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青少年作为最能接受新生事物的一个群体,已成为了目前上网的主力军。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阶段,生理、心理发育不够成熟,逆反心理严重,对是非的分辨力不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些特点使他们极易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迷失自己,出现网络道德问题、网络失范现象。

二、儒家“慎独”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慎独”最早见于《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和自我修身的手段。它指的是一个人在单独活动、无人监督,做某种坏事可能不会被人发觉的情况下,仍然能坚持道德信念,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去行动。其具体包括八个方面,分别是慎隐、慎微、慎欲、慎辨、慎言、慎行、慎始、慎终。也就是说,要隐处自律,注意细节,把握欲望的“度”,谨慎辨析身边事物的是非曲直和自己的言行,做事情的时候要秉持慎重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不仅要开个好头,还要坚持到最后,从而谨慎收尾。

儒家“慎独”思想做为我国先贤极力推崇的自我道德修养方法,在现代社会已鲜有提及。但仔细思量后不难发现,这种道德的自我修养方法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如今的网络社会并未过时,其依然具有自身的合理因素,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慎独”思想强调个体的理性和自觉,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形成道德自律,最终达到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在现实社会中,法律、道德、规章制度、公序良俗……各种外力林林总总、协调作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外在约束力。在他律的强大监督之下,人们的行为更加规范,整个社会也更加趋于有序。但在网络造就的虚拟社会中,网络固有的隐匿、虚拟、开放等特征,使得传统社会的他律机制很难发挥作用,整个网络社会趋于自由和无序。网络社会的规范更多依赖于主体的理性自觉。“慎独”是儒家自我修养的一种重要方法,其试图通过主体的道德自律,最终达到“至德”的理想人格。由此可见,“慎独”的本质是一种自律。这一本质使“慎独”思想可以被青少年群体的网络道德教育合理利用,用以应对当前青少年日益严峻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慎独”作为一种道德建设过程中的理性回归,与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培养在内容上相互统一、在主体意识上相互融通、在目的上相互吻合、在本质上更是高度一致,二者可以极为紧密地契合,这与规范网络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十八大以来,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我们要明确:“慎独”作为一种古已有之的立德、修身之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髓,在网络如此普及的今天,非但没有过时,反而体现出一定的现代意义。

三、在青少年网络道德自律教育中引入儒家“慎独”思想的意义

儒家“慎独”思想与青少年群体的网络道德自律教育具有一定的内在契合性,在青少年群体的网络道德教育中引入儒家“慎独”思想,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降低青少年群体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率

网络世界没有藩篱,缺少管束,对青少年而言,这是一个可以还原自我、自由呼吸的空间。青少年正处于向社会人转化的关键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不稳定。这种相对自由、缺少监督的环境,极易造成各种不够理性、有违公序良俗、不符合法律规范和道德要求的行为发生。近年来,青少年群体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频频发生,青少年群体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率节节攀升。

儒家传统的“慎独”思想,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主体的内心制裁,要求主体建立良好的内心法则,并借此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决断,通过自觉、自愿、自主、自决的行为,达到一种自我约束,最终实现道德自律。在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中,引入儒家“慎独”思想,可以增强青少年网络参与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的增强可以赋予他们更多的理性自觉精神,从而对网络道德规范产生认同,并主动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会让青少年在参与网络时更加自觉地以道德理性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网络中自觉、自愿地履行规范,而不是千方百计地钻空子,最终降低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率,达到自律的境界。

2.有利于青少年在网络社会中实现人性的复归

与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直接交流的交往范式不同,网络社会中的交往是一种以符号为中介的间接交流。在这种“人—机”交往中,交往活动脱离了时空限制,交往范围与现实社会相比也更加宽广。这种冷冰冰的间接交流会淡化现实社会中直接交往所建立的富含情感的亲切友爱关系,破坏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社会价值理性和道德精神。在半真半假、虚实难辨的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交流减少、情感麻木,青少年长期沉浸其中,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个性,迷失了自我。正如网络文明的著名批判者马克思·斯劳卡所说的那样:“技术用某种我们并不总能预见的方式,规定着我们的行为,重新定义了我们的价值观,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在虚拟、错位的网络社会中,众多青少年迷失了自我和方向,变得感情麻木,正义感缺失,更有甚者,连最基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都丧失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异化”了上网的青少年,使他们缺失了最基本的人性,变成了技术的奴隶。

儒家传统的“慎独”思想强调道德自觉和道德理性,在任何时刻、任何环境中,都非常重视培养自身的道德责任感。在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自律教育中借鉴儒家“慎独”思想,无疑会及时唤醒青少年群体逐渐沉睡的网络人文精神,引导其关注自身精神家园,加强自身心灵塑造,自觉地将网络道德规范内化到自己的网络行为之中,从而让青少年在数字化、符号化的网络社会中,自觉发展人类道德,重建对于网络社会的责任感,最终在网络社会中实现对技术“异化”的超越,实现人性的复归。

3.有利于树立青少年高尚的网络道德理想

道德理想,是人们修养道德的目标追求,是对于理想人格的向往。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正如《中国科学报》早在1995 年就曾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就像一条污秽的河流向全世界。网络社会在给人们带来丰富信息和交往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道德的滑坡、人性的“异化”。青少年群体正处于形成自己独立人格的关键期,普遍缺乏免疫力,在虚拟、无序的网络世界中,他们极易受到腐蚀,造成价值取向的庸俗化和低糜化。迷失网络道德方向,缺乏高尚的网络道德理想,是上网青少年存在的普遍问题。

儒家传统的“慎独”思想,强调的是通过主体的理性自觉,达到“至德”的理想人格,其中蕴涵着丰富而正面的人格价值成分。要达到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必须借助于主体的自觉、自律。将儒家“慎独”思想引入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有利于激励青少年在网络道德实践中严于律己、始终向善,有利于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树立高尚的网络道德理想。

四、借鉴儒家“慎独”思想,拓宽青少年网络道德自律教育的途径

1.家庭教育是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自律教育的“第一道关卡”

注重父母的言传身教,将儒家“慎独”思想融入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教育深刻而长远,父母的影响全面而持久,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习惯了人机对话,对当面的交流和沟通缺乏信心,失去了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面对这种现实,家庭教育的作用值得关注。父母的榜样示范、言传身教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进而对他们的品德和人格形成过程造成深远的影响。孩子如同一张白纸,父母就是第一位画师。父母如果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在生活中文明有礼、严于律己,那这种熏陶和感染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其形成高尚的品格,最终成长为具有较高道德水准的人种下善因。因此,我们必须注重提升家庭的道德品位,发挥父母的表率作用,并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运用慎独、自律的思想来引导青少年,使其在道德形成的开始阶段受到正确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保证他们是自心向善,而非迫于外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在外力监督薄弱的网络上也能克己自律。

2.学校教育是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自律教育最主要的途径

重视学校教育,将儒家“慎独”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作为道德传承的重要渠道之一,学校德育必须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以迎接现代文明的冲刷。儒家“慎独”思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自然应该被纳入学校的德育教育过程,这样才能提升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我们应该从教学过程入手,通过对“慎独”精神的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自律。首先,可以将“慎独”思想融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对青少年进行正确引导,提升他们的网络责任感,让他们以理性的眼光看待网络,以负责的态度谨言慎行。其次,还可以将“慎独”思想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学,可以专门对“慎独”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的讲解,让“慎独”思想的精髓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到青少年的思想层面,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

3.社会媒体教育是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自律教育最生动的“教材”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体是“人类身体的延伸”,人类与媒体的联系是天然的。要培养青少年群体的网络道德自律,媒体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电影、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利用其强大的感染力,将其开辟成伦理道德教育的新课堂,在其中树立正面形象,加强正面宣传,传播正能量。另外,还可以利用现在大量存在的德育网站,选择其中较有人气和影响力的,在上面开辟专门的栏目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慎独”思想,以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渗透和影响,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自律。

4.同辈群体的影响是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自律教育最有效的渠道

同辈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群体,它由年龄相近、地位相仿的人组成,这些人兴趣爱好相似,甚至连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也大体相同,而且长期呆在一起,经常交往互动。这种同辈群体在青少年中广泛存在,并对青少年的成长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青少年有自己特定的社交圈,许多青少年遇到问题不愿与父母、老师沟通,却愿意与朋友交流。同辈群体成员可以相互影响,已经形成了一种简单的亚文化交流圈。在这种同辈亚文化圈中成员间的相互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儒家“慎独”思想渗透到同辈群体的亚文化圈中,通过提升同辈群体的道德素质来达到让其成员自觉自律的目的。另外,同辈群体中往往有一些核心人物,这些核心人物为其他成员所追随和模仿,他们的言行对群体成员的影响最大。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辈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如果品德高尚,群体成员很容易争相效仿心存善念;同辈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如果道德素质不高,群体成员也很容易受其影响误入歧途。因此,我们可以培养同辈群体中核心人物的“慎独”思想,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增强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使之正确引导群体成员,使其成员能够自觉自律,形成较高的网络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罗红铁.思想政治教育专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黄莉.“慎独”思想与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8).

[3]李炳元.当代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刍议[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1(8).

[4]李俊文.网络时代的伦理问题及其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08(7).

君子慎独作文 篇5

慎独”指的是 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刘少奇对慎独作了更通俗的解释,一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不做坏事。能否做到“慎独”, 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 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 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 的现实价值。较新的解释[编辑本段]这一解释是一些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儒学的学者所持的意见。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就是持守或牢固地保持自我的道德本性和本心。从功夫论说,“慎独”就是面对自我的身心如何“以心治身”;面对外部世界,如何不被外物所左右而保持道德自觉。从消极的角度说,“慎独”是一个防止和约束“自我非道德性”萌生和出现的过程;从积极的角度说,“慎独”则是一个保持和守护“自我”道德本性的过程清人主张释“慎独”的“慎”为“诚”,相应地有人就把“独”解释为“身”, 如陈硕甫说:“《中庸》言慎独,即是诚身。”( 见王先谦《荀子集解・不苟篇》,中华书局,)独的解释:《五行》篇的“说”,从丧服制度与内心悲哀的关系,解释《诗・邶风・燕燕》“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之诗句说:“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言至也。差池者,言不在衰�。不在衰�也,然后能至哀。夫丧,正�修领而哀杀矣,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谓独。独也者,舍体也。”另外还有“舍其体而独其心”、“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独”的说法。明确地把“心”界定为“独”,或者以“心”为“独”。《荀子・不苟》篇:“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明儒中,则有:刘宗周:“圣贤千言万语说本体说工夫,总不离慎独二字,独即天命之性所藏精处,而慎独即尽性之学。”(《刘子全书》卷五《圣学宗要??阳明王子》)“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刘子全书》卷八《中庸首章说》) “慎独之功,只向本心呈露时随处体认去,使得全体荧然,与天地合德。”(《刘子全书》卷六《证学杂解》) 慎的解释:《左传》:“慎守其一”《周书》:“慎,德之守也。守终纯固”上博简《三德》:“君子不慎其德”、“慎守其□”、“各慎其度,毋失其道”《成之闻之》篇:“敬慎以守之,其所在者入矣”、“言慎求之于己,而可以至顺天常矣。……故君子慎六位,以祀天常”《韩非子・解老》:“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真者,慎之固也。修之身,其德乃真。”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凡为吏之道,必清挈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从以上“慎”的一些用例,可以得出几点重要看法:一是“慎”与“守”直接合用,“慎守”可以解释为“持守”(或者“专注”);二是“慎”与“固”和“坚固”放在一起使用,其“慎”有牢固保持的意思;三是根据文句的意思,“慎”可释为“守”;四是“慎”关注的都是人的“内心”和“内在性”。根据这几点,“慎独”的“慎”完全可以从“保持”、“敬重”、“敬持”、“专注”、“持守”和“固守”等相近的意义上加以界定,这应该正是“慎独”之“慎”的确切意义。 生活中的慎独老百姓生活中的慎独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约束,对自我行为的约束,“慎”就是谨慎;“独”就是单独,也就是突出,出头;自古就有“枪打出头鸟”的说法,慎独是融合在老百姓生活中的中庸之道,要谨慎做“出头鸟”,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最突出的事情就是在一个单位中做事情不能超过领导,甚至不能跟领导平起平坐,生活中的慎独基本是流行的潜规则,是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的,也是国人的一种处世哲学..

拙文中提到郑玄、朱熹两个人,是说“按照郑玄、朱熹的注释,‘独’是指‘独居’、‘独处’……”钱文则省去了郑玄,改为“按照朱熹的注释,独’是指‘独居’‘独处’”,这可能因为郑玄“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的注解十分明确,没有回旋的.余地,故只谈朱熹一个人。那好!就让我们来谈朱熹。

钱文说“朱熹对‘独’的 注释,是‘独者,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也。’而‘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决不能等同于‘独居、独处’。”“而且完全没有提到独居、独处。”那么,朱熹是不是没有提到“独居”、“独处”呢?他所讲的慎独包不包括“独居”、“独处”的意思呢?我想,这最好还是引用朱熹自己的言论来说明:

光祖问:“物格知至,则意无不诚。而又有慎独之说。莫是当诚意时,自当更用工夫否?”曰:“这是先穷得理,先知得到了。更须于细微处用工夫。若不真知得到,都恁地鹘鹘突突,虽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众所共知之处,亦自七颠八倒了,更如何地慎独!”(《朱子四书语类》第三卷《大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8页。)

(按:这里“慎独”与“众所公知之处”相对,显然有“独居”、“独处”的意思。)

“致知者,诚意之本也。慎独者,诚意之助也。致知,则意已诚七八分了。只是犹恐惧隐微独处尚有些子未诚实处,故其要在慎独。”(同上)

(按:“隐微”、“独处”,说得很明白。)

“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同上,第70页)

(按:这里的“人所不知之地”显然即指“独居”、“独处”。)

问谨独。曰:“是从见闻处至不睹不闻处,皆戒谨了。又就其中于独处更加谨也。是无所不谨,而谨上更加谨也。”(第四十九卷《中庸》一,第981页)

(按:“独处”,很明确。)

问:“不睹不闻者,己之所不睹不闻也。独者,人之所不睹不闻也。如此看,便见得此章分两节分明。”先生曰:“‘其所不睹’‘不闻’,‘其’之一字,便见得是说己不睹不闻处,只是诸家看得不子细耳。又问:“如此分为两节工夫,则致中和工夫方各有著落,而天地位,万物育亦各有归著。”曰:“是。”(同上)

(按:“独者,人之所不睹不闻也”,显然与“独居”、“独处”有关。”)

类似的言论还有很多,为节省笔墨,只引到这里。通过这些言论,朱熹是不是提到“独居”、“独处”,不是已经很清楚了吗?钱文指责我们误解了朱熹,那么,是我们误解了朱熹,还是钱文对朱熹作了“曲解”,同样不是已经很清楚了吗?

拙文谈论慎独,主要集中在朱熹的《大学章句》中。《大学》在同一段文字中出现两个慎独。前一个“慎独”,正如拙文所说,“是对‘诚其意而言,显然是指内心的精神状态,而与独居、独处没有关系。”没有表示异议。我们主要讨论的是下一段文字,认为朱熹对这一段文字的注解,反映了他对慎独的理解:

《大学》: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R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朱注:闲居,独处也。厌然,消沮闭藏之貌。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R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R其恶而卒不可�R,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

“慎独”的演绎 篇6

[关键词]领导力;“慎独”;怀柔三小;彭兴江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7-0020-04

彭兴江,异地人不太熟悉的名字,北京怀柔三小(以下简称三小)校长,在公开场合很少听到他的讲演,在媒体上很难找到有关他事迹的专项报道。然而他是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自从他来到三小,这所无名小学在短短一两年之内就变成了当地人气最旺的学校之一。老百姓的话很朴实:“在这地方学习,孩子得益。”一位外地引进人才在把孩子送来后说:“遇上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校长,是我们孩子的福气!”口碑胜于丰碑,学校赢得了“家长满意、社会赞誉、初中欢迎”的盛誉。

为解读这位校长的特别之处,揭示他特别的领导力及其来源,我们几位来自北京市名校长工作室的导师和《中小学管理》杂志社的编辑们一起,走近这位长期默默耕耘的校长。

安静和变化

“我喜欢安静”,这是彭校长对自己倾心的状态所作的概括。在面对面的对话中,虽然彭校长有问必答,且所言句句实在,但很明显,他是一个少言寡语的人。“我不怎么演讲”,他说。“我只在几种场合讲。如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我是必须亲自讲的。开学典礼的讲话,必定让每个学生信心十足、充满期望、心明眼亮;毕业典礼的讲话,必定让毕业生热泪盈眶、依依不舍。而平时的讲话,多是聊天式的、不用稿的、即兴的。”看来,彭校长不说则已,说了就要选好场合,说了就要有震撼力;而平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能精简就精简,不为了说话而说话。就拿每月一次的学校例会来说,学校能不开就不开,开了就严格控制好时间,4:30开始,最晚到5:10分结束,接孩子的教师还可以提前10分钟离会。做事不张扬,不浮躁,不跟风,稳扎稳打,是我们对彭校长的“安静”的解读。

“我不爱提口号,不滥用新名词”,从彭校长的话中,感觉他似乎属于那种“守摊型”、偏保守的人,似乎是一个不求变化的校长。然而,在他当三小校长的这些年里,三小发生了由表及里、有目共睹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深刻的,但经历的却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彭校长认为,他们是遵循着“由量变到质变”的原则,确保学校在“不折腾”中稳步发展的。这不禁使我们想到,有学者曾归纳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创造型人才的风格:一种是追求与众不同,试图向全新的方向伸展,以导致戏剧性的变化;另一种则是设法把事情做得更好,在已有的事物上赋予价值,逐步地、小心翼翼地导致变化。显然,彭校长是属于第二种风格的创造型人才。或许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更呼唤具备这种风格的创造型校长。

彭校长固然喜欢安静,可“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们为彭校长的好静心态与现实的种种“不静”相冲突而感到担忧,于是问道:“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任务和指示,您还能静得下来吗?”彭校长坦然地说:“借他人之势,办好自己的事。”也就是说,他把来自上面或外边的各种指示、要求,转化为一种机遇,借机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同时也把这些指示、任务落到实处。比如说,2008年,怀柔区接受北京市创建学习型城市先进区县的评选验收,在教育系统,三小作为唯一的一所学校典型参加验收。彭校长趁势把这一任务融入到学校的整体工作中,制定学校发展规划,谋划学校愿景,让全校干部、教师、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民主管理中,让原来的办学习型学校的追求更加具体化、系统化。三小的做法得到了验收专家组的高度认可,三小的经验成了典型。

彭校长说:“我始终认为,学校是读书之地、修身养心的场所,安静是学习、思考必要的条件。”在与彭校长讨论他对“安静”的理解中,我们很容易意识到,彭校长追求和营造的安静不是听觉范畴中“无噪声”的概念,而是一种文化氛围,它是在和谐育人理念关照下所形成的环境和气候。在三小,干群团结,师生和睦,人际关系单纯,去除了烦躁,人人在享受宁静之中安心学习和工作,充实了自己,也改变着整个校园。孔子说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苍天虽无言而孕育万物,这不正是三小山水涵阳促万物茁生的写照吗?

简单和复杂

“我们这里一切都很简单。”彭校长轻松地说。可这怎么可能呢?哪一个校长不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和层出不穷的棘手难题?我们带着疑惑,就彭校长的“简单”二字,进行了深度追问。结果发现,择校生收费问题、各种劳务费发放问题、奖金问题、教师评优问题、新老教师的待遇公平问题等等,这些困扰许多学校的难题,到了三小,都变得单纯简单。其原因也似乎很简单:依法治校,规范管理,自律办学。

彭校长说:“按制度办事,据规定处理,照计划执行,就是这么简单。”比如:关于择校生问题,学校明文规定:择校生一律不收费;本校教师及配偶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可为择校生;本区乡镇教师的子女原则上可以到三小就读,其余人免谈,事情就简单了。关于教学问题,学校规定了“不得调换课表”,教师就不能因某个“指示”来了,说停课就停课,说换课就换课。又如:学校规定“必须认真考试”,各科就规范地举行月考、期考。每次统考,三小不仅有骄人的成绩,考场秩序最佳,而且最差的学生都能够达到及格水平。三小在给教师发放奖金福利时,操作也极其简单——奖金数额小,等级差距小,重在其荣誉性与导向性。比如:学期期末有一个效益奖,由教导处、教科研室、总务处操作,获奖者只比别人多得100元,但是获奖名单是由彭校长亲自宣布的,获奖教师很有成就感和光荣感。教师奖励不与学生考试成绩挂钩,但是导向性明显。例如:某年有一个班主任获奖,原因是他所带的班近视眼的新发病人数为“零”。为了实现简约式管理,三小取消了加班费,撤掉了多部电话,只剩3部桌机,改为每人发放通讯费,鼓励个人买手机。这些措施,“一旦规定,就不含糊。”一切照章办理,事情就简单了。

其实要想让事情变得简单,关键不仅在有了规章制度,还在于规章制度在实施中畅通无阻。那么,彭校长是如何确保这点的呢?这其中就有许多不简单的因素:

——制度是经过教职工的反复讨论,最后才确定下来的。由于制度是大家认可的,因此大家执行起来心甘情愿,“照办没商量”。

——规章制度的决策过程透明。每项条款都明明白白,大家没有什么疑惑和困扰,事情当然就简单了。

——规章制度的解读到位。如年计划制订后,校长要亲自解

读,这样,每个人心中都有了清晰的目标,懂得如何迈开自己的步伐,到了期末不用多费口舌,人人对照计划检查总结各自的工作即可。

——规章制度的内容周全。“老教师是看家的,中年教师是当家的,年轻教师是发家的”,忽略哪个人都会导致其心理不平衡。因此学校各项规定方方面面,每个细节都考虑周全,麻烦自然也就少了。

——规章制度为工作需要而建。彭校长为工作经常外出,为了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行,三小实行执行校长制,把权力下放,副校级干部每人当一周校长,这样,既培养和锻炼了干部,使他们学会系统思考,形成全局观念,又让工作有人抓,没漏洞,使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规章制度为民谋利。三小的干部没有什么特权,校长唯一的“特权”是有一辆汽车作代步工具,彭校长自己的结构工资在全校排第23位,副校长的通讯费和班主任同等。“干部干部先干一步”,自律办学是干部们的口头语。干部不给自己谋私利、搞特权,复杂的事就会变得单纯,也许这正是三小的事情简单好办的核心要素所在。

看来,将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这本身就不简单!

“近”和“远”

彭校长是个不爱开玩笑的人,大家对他有些“敬而远之”。听起来他似乎不可接近,其实奉行“慎独”的彭校长,是一个眼睛向下,心里装着师生员工的人,因此也是个让人感到贴心的人。

他提倡自律办学,不做违纪谋私利之事。每年的招生工作是让校长最为难的事。为了避免老上级、老朋友的“求助”,彭校长总是在招生期间“躲”起来,并嘱咐学校承办招生工作的同志,认真把关,严格按照招生程序和条件去做。面对荣誉和机遇,他常说的话是“让其他人上吧!”因此,在彭校长获得的荣誉里,多数是上级领导直接认定的;学校内部的荣誉与他“无缘”!他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了学校,留给了教师。他淡泊名利、律己为人之举,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他重视民主管理。学校的发展规划、学年或学期计划,乃至教师的奖惩条例,只要涉及大家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均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由教代会代表或年级组长等组织大家广泛征求意见,在教师中初步达成共识,再提交校务会进行讨论。每项决策的形成,都代表着大家的意见,因而深得民心。彭校长的民主是让人讲真话的民主,是让人献计献策的民主。

他尊重每个干部,平等对待教职工。人们说:“他是能为年轻教师出谋划策的长辈,是中老年教师能说心里话的老朋友。”平时,大家不轻易找他,但是当同事之间有了矛盾或误解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去找他。因为大家知道,彭校长不会偏袒任何一位教师或领导,他处理问题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对事不对人”。教师们经常说:“跟着彭校长干,不用担心有人在背后给咱‘放黑箭!”

他眼里有员工。尽管平时不苟言笑,但他无时无刻不把全校2000多名师生放在心中。教职工家中有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前几年,部分教职工家属下岗,临近冬季,家里要缴纳千元左右的供暖费。他正式将这个问题提交教代会,通过教代会成员的积极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按照每个困难家庭教职工供暖费的80%的标准给予补助,让这部分教职工充分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

他心里有学生,而且是每一个学生。为使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得到关注,彭校长推行“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的策略,于是就有了三小教师珍藏全班62个学生人人高举奖状的照片;就有了学校食堂管理人员为一名不吃早餐的贫困生破例加菜的使命;就有了为个子高的学生调桌子的行动……在彭校长的影响下,教师们树立了“学校无小事,处处是育人”的理念,真心关注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固守和超前

彭兴江虚心求学,是个孜孜不倦的好学者。他从上世纪70年代初参加工作时的初中学历,一直进修到中师、大专、本科,直到研究生课程班毕业。他是北京教育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进修的常客,自称是个“终身的学员”。

他思维开放,反对封闭式办学,倡导学校和社区的互动。学校敞开大门,举办开放课,邀请家长到学校听课,评价教师和课堂教学,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广大教师也自觉地走出“象牙塔”,与家长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家长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满意率在96%以上。

他眼光超前,为了让三小教师适应日益发展的教育形势,他鼓励教师积极进修,学习与专业对口的知识。在他的倡导下,全校90%的青年教师参加了“小自考”的进修,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几年前,在教师对于电脑的认识还几乎是空白时,彭校长就在全区率先提出在全校普及电脑的要求。为了鼓励教师积极购买电脑,他提出给买电脑的教师每人1000元培训基金的奖励政策,并利用假期聘请教师来校讲电脑知识。

他固守理念。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不以分数论英雄,向过程要质量”,关注细节,关注课堂,尊重教师及其劳动,这也正是三小教学质量稳居全区之首的重要法宝。他喜欢看到孩子们在校园里生龙活虎。清晨,他会和篮球队的孩子们一同到校,在场外为他们鼓掌叫好;课堂上,看着孩子们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他会露出欣慰的微笑……面对每学期的全区教学抽测,个别干部建议:“校长,咱也把不检测的科目停了吧,别的学校都停很长时间了……”“不行!如果我们要用牺牲孩子的综合素质发展换来检测成绩的第一,那我宁愿不做校长……”未及这位干部的话说完,他已经表态。干部们说:“彭校长是一位办教育的‘大家,他关注的不是能为自己贴金抹彩的检测分数,而是注重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和受用一生的良好习惯。”

慎独和领导力

彭校长对怀柔三小所在的文庙原址和校门前的那三棵老槐树情有独钟,似乎它们是三小的图腾,三小由此获得了永恒和灵魂。为了继承文庙积淀的文化底蕴,2005年,三小就在全校开展了《论语》诵读活动,2006年在学校小操场的玉兰树旁竖起了古色古香的“《论语》墙”。老槐树是大自然的造物,是三小崇尚自然的象征,为此学校特请专家维护这三棵槐树,使它们与文庙相呼应互融合,造就了一个人文和自然合一的“三槐文化”和谐育人的环境。学校强调行动要扎实、严谨,做事要“取中求和,和而不同”……曾经沐浴其中的人,尽管阔别多年,依然会从祖国各地(包括台湾)回到三小,探望文庙和老槐树,回味三小给他们留下的那刻骨铭心的宁静与和谐。

《领导者的对话》一书谈到,领导力是把握组织的使命并动员人们围绕这个使命奋斗的一种能力;领导力的基本原则是关于“怎样做人”的艺术,而不是“怎样做事”的艺术,最终决定领导力的是个人的品质和个性。在彭校长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两个醒目的大字——“慎独”。慎独,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指人们在个人独处时,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这个解释虽然不甚准确,但它内含自律的意思,与彭校长倡导的“要管得住自己,自律办学”相吻合。彭校长崇尚慎独,期望自己做到不被外物所左右而保持道德自觉,固守自我的道德本性。

慎独是彭兴江实现其领导力的源泉。由它演绎出了三小跨越式发展的亮丽轨迹。

由于慎独,他修炼出一种平和宁静的心境。因为有了平和与宁静,所以就可能冷静、理性地把事情想得周全而细致,教职工自然“不用扬鞭自奋蹄”。

由于慎独,他修炼了一种简单纯朴的心态。因为有了简单与纯朴,所以只要认准了的目标,他就会“一股劲”地追求。三小人跟随着他,只能将步伐迈得更加坚定。

由于慎独,他修炼了公正民主的作风。因为有了公正和民主,民意得到尊重,正义得到伸张,错误得到纠正,所以三小人对各项出台的制度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去遵从。

由于慎独,他修炼了律己利他的品质。因为有了律己和利他,所以学校风气正了,人心顺了,人际和谐了。人们说,怀柔三小,是居于闹市而不乱、行于凡尘而不浊的一方心灵净土!

彭校长成功的办学经历,让我们对校长的领导力多了一层认识,它可以是一种惊天动地的感召力,也可以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描述的那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无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如此境界,令人敬之、仰之。

“慎初”与“慎独” 篇7

人生在世, “慎初”不易;身在官场, “慎独”更难。为官从政, 主政一方, 这既是组织的信任, 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无数让人悔恨、叫人惋惜、令人扼腕的教训都说明, 私念使人糊涂, 贪婪使人纵欲, 永不满足的欲求让人险恶。正所谓“心盲脑不清, 一时害一生”。

明代有个都察院长官叫王廷相, 他在对一位新任御史诫勉谈话时说, 昨日乘轿进城, 遇上大雨, 刚开始时, 一个轿夫还小心翼翼地“择地而行”, 原来他脚上穿着一双新鞋。走着走着, 一不小心踩到了泥水坑里, 鞋子弄脏了, 于是他便“不复顾惜”了, 不论坑坑洼洼, 有水没水, 都一脚踩下去。新御史听了这一席话, 心中豁然开朗, 连连称道:“大人语重心长, 晚辈终身不忘。”

王廷相的话揭示了一个哲理:一个人要洁身自好, 必须要做到“慎初”。所谓“慎初”, 就是谨防第一次做不法之事, 如果有了第一次, 便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如此下去, 坏习惯乃至罪恶的灵魂便会形成了。

人生在世, “慎初”不易;身在官场, “慎独”更难。为官从政, 主政一方, 这既是组织的信任, 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苍天有眼”, 唯物论者当然不信, 但“法网恢恢”却实实在在!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禽兽行事, 无论交配还是杀戮, 都在众目睽睽之下, 不知隐蔽遮丑;而人多讲面子, 如果要干一些不太光彩的事, 一般都在背后无人时。有鉴于此, 古人还特别看重“慎独”, 意思是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 更须谨慎行事, 遵守道德准则, 守住做人底线。

万事皆有初。事物的发展总有一个从小到大、由轻到重、自少到多的过程。“轻者重之端, 小者大之源, 故堤溃一孔, 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 智者识几。”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讲, 做事要自觉把握量变与质变的规律, 正确看待轻与重、大与小的辩证关系。对诱惑之“微”不严防, 对蜕变之“渐”不严杜, 最终必然酿成大错。

古人云:“世上无如人欲险, 几人到此误生平。”人之所以不清醒, 难守法纪, 就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诱惑太多, 人的私念贪欲又难以抑制。须知, 领导干部的人品不是个人的事, 其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是履职尽责、干好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毋庸置疑, 随着地位的上升、权力的变化, 恭维和捧场、拉拢和腐蚀也接踵而来。官位越高, 风险越高;权力越大, 诱惑越大。权利这玩意, 有很强的两面性, 它既能办事, 亦能坏事;既能耀自己, 亦能害自己。“风光”无限好, “风险”结伴行, 真可谓黑白转换, 瞬息万变。因此, 每个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 学会规避风险。

有人说, 贫穷容易产生罪恶。其实不然, 有的人高居官位, 并不缺钱, 甚至利用职权已经捞到了很多钱, 但还是不顾一切地贪赃枉法, 其实缺少的就是作为社会人的自律。

人生贵善始。从某种意义上讲, “第一次”既是“缺口”, 也是“关口”, 第一道防线被冲破了, 往往会兵败如山倒;第一道闸门被打开了, 私欲的洪水就会一泻千里。事实证明, 党员领导干部违法犯罪无一不是从“第一次”开始, 一步步走向深渊的。

有德有能, 方能干好事;廉政勤政, 才能做好官。

历史上“杨震畏四知而辞金”的故事, 对今人应有警示作用。据《后汉书》载:东汉时杨震任东莱太守, 他路过昌邑时, 县令王密来看他。原来, 王密能任昌邑县的县令, 是杨震举荐的。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 王密深夜只身带着十斤黄金来报答相送。“你怎么能这样?”杨震一瞪眼, “身为朝廷官员可知道行贿否?”王密笑嘻嘻地说“暮夜无人知”。面对执迷不悟的王密, 杨震毫不客气, 严词驳斥道:“天知, 地知, 我知, 你知, 怎么能说无人知?”尴尬的王密, 没成想会遭到恩师的训斥, 只好惭愧地走了。

“官有所畏, 业有所成”。作为封建社会的官吏, 尚能守住自己心灵的底线, 不浮躁、不失节, 这让我们真实地感到, 即使破碎的封建王朝也有铿锵正义的“中国好声音”。

清代乾隆年间的河南巡抚叶存仁为官几十年, 清廉自守。他告老还乡那天, 给他送行的官员们迟迟不让船起锚。直到明月东升, 又驶来一叶小舟, 装的都是下属送给他的礼物, 因为怕人知道, 才故意拖到天黑送来。叶存仁叫人取来文房四宝, 赋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 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 不畏人知畏己知。”他将礼物全部退还, 一毫不取。

清代康熙年间的江南总督张伯行, 自律甚严, 他认为官吏在薪俸之外, 多取一文即为贪污。为拒贿, 在衙门口自题一块匾额:“一丝一粒, 我之名节;一厘一毫, 民之脂膏;宽一分, 民得益不止一分, 取一文, 我为人不值一文。”

领导干部行为公正、廉洁, 就能把人带领好、引导好, 人民就会拥护。否则, 做成了懒官、庸官、贪官, 人民就会唾弃, 就会反对。因此, 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常报组织之恩, 始终保持健康的人生追求。

柏拉图说:“自制是一种秩序, 一种对于快乐与欲望的控制。”作为执政者, 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 更要注重修为, 而这种修为所引发的教化效应、示范效应和凝聚效应在社会治理中更具长远意义。

无数让人悔恨、叫人惋惜、令人扼腕的教训都说明, 私念使人糊涂, 贪婪使人纵欲, 永不满足的欲求让人险恶。正所谓“心盲脑不清, 一时害一生”。

“慎独”词义考辨 篇8

“慎独”一词作为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与修身方法, 一直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各家均有不同解释。以下通过对慎、独的字源辨析, 将“慎独”的涵义发展及新释义作一简单论述。

一、“慎”的含义

“慎”在《说文解字》解为:“慎, 谨也。从心, 真声”。《古汉语字典》这样解释:慎, 从心, 真声。真, 从匕从鼎。构意不明。主要意思有: (1) 谨慎;慎重。如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2) 副词。用于动词、形容词前, 相当于“确实”。《诗·小雅·巧言》:“昊天已威, 予慎无罪”。用于否定副词“无”、“毋”、“莫”等之前, 表示禁戒。《孔雀东南飞》:“多谢后世人, 戒之慎勿忘”。另通“顺”, 顺从。《墨子·天志中》:“天之意, 不可不慎也”。《荀子·成相》:“请布甚, 慎圣人”。

二、“独”的含义

独, 从犬, 蜀声。“虫”在汉造字中, 是为象形字, 像虫之形, 后又加形符“虫”。“独”超认为“虩许”作“小心, 儆懼”讲, 是联绵词。[9]战国中期的中山王鼎“是以寡人许之。”其中“许”字作。在句中作“听从”讲。《说文·言部》:“许, 听也。”

由以上分析可知, 两字形体不同, 用法有别。参考文献

[1]李学勤《青铜器与周原遗址》, 《西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 第8页

[2]郭沫若《曶鼎》,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98页,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9

[3]陈初生《金文常用字典》242页, 陕西人民出版社,

[4]王辉《曶鼎》, 《商周金文》173页, 文物出版社,

字在《古汉语字典》里这样解释: (1) 孤单, 孤独。《诗·小雅·正月》:“念我独兮, 忧心京京”。又单独, 独自。《孙子·军争》:“勇者不得独进, 怯者不得独退”。 (2) 老年无子曰独。《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恤鳏寡, 存孤独”。 (3) 独特;独到。《商君书·更法》:“有独知虑者, 必见骜于民”。 (4) 副词。唯;只有。《史记·项羽本记》:“今独臣有船”。又岂;难道。《庄子·秋水》:“子独不闻乎陷阱之蛙乎?”

三、“慎独”涵义演变

纵观上述, “慎”的含义无论从造字和引用上, 多解释为谨慎和慎重。“独”则是多为孤独、单独的意思。那么, 二字相合而成, 意思为何?“慎独”首见于《礼记》。《大学》提到:“所谓诚其意者, 毋自欺也。如恶恶臭, 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亦言:“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又比如先秦著作《荀子·不苟》也论:“君子至

[5]马承源《曶鼎》, 《商周青铜器铭文选 (三) 》170页, 文物出版社, 1988

[6]孙常叙《孙常叙古文字学论集》177页,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7]刘翔、陈抗、陈初生、董琨《曶鼎》, 《商周古文字读本》103页, 语文出版社, 2002

[8]唐兰《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新出西周重要铜器铭辞的译文和注释》, 《文物》1976年第5期, 第56页

[9]张世超《金文形义通解》第1188-1189页, 中文出版社 (京都) , 1996

(通讯地址:514015嘉应学院文学院) 德, 嘿然而喻, 未施而亲, 不怒而威。夫此顺命, 以慎其独者也”。“慎独”的含义按照最早郑玄注《礼记》中的解释, “慎独者, 慎其闲居之所为”。[1]意在于使人戒慎自守, 尤其注重自处的场合, 即要求在一切场合中都能自觉地履行道德准则。“慎独”范畴在儒家学说发展两千年中, 一直以郑玄的注释为根本, 至宋明理学发端后又与各家学说相印证, 发展出了新的涵义。朱熹论慎独“此言小人阴为不善, 而阳欲揜之, 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也去;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揜其恶而卒不可揜, 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 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 而必谨其独也。”。[2]此强调“慎独”于为善去恶关键在真实无伪, 真心无欺, 并不论独处与否。进而又解释“慎独”乃“言幽暗之中, 细微之事, 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 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 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 而于此尤加谨焉, 所以遏人欲于将萌, 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 以至离道之远也。”[3]朱熹认为不论多细微的恶, 遏制其于未发之时才是君子更应该注重的。于此不再着力于“独处”, 而将“独”解释为“独知”, 此为新意。王守仁则是另一番阐述:“独知是本体, 慎独是工夫。”这里“慎独”是指涵养, 保持良知的功夫。刘宗周解“古人慎独之学固向意根上讨分晓, 然其工夫必用到切实处”, 将“慎独”视为人达到“尽性”的工夫途径, 认为“《大学》言慎独, 《中庸》亦言慎独, 慎独之外, 别无学也。慎独之外, 别无本体;慎独之外, 别无工夫”。[4]又将“独”认作“本心”“良知”, 为物之本, 性之体。他把人的自我意识“独”看作王守仁的“良知”一样, 用“慎独”将“知与行、动与静、本体与工夫”统一起来。

四、“慎独”新释义

近年来, 随着一些古籍的出土, 学界对“慎独”的含义开始提出了新的看法。70年代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五行》经传和90年代出土的郭店竹简《五行》, 都出现了“慎独”这个词, 其内容却与以往我们的理解大相径庭。因而有学者认为郑玄以来人们对“慎独”的理解可能存在问题, 有必要对其重新作出检讨。[5]在《中庸》里的“慎其独”应当同样是指“诚其意”, 指内心的精神状态, 而与独居、独处没有关系。这应是先秦时期“慎独”的本义。需要指出的是, 对于这个“慎独”新的含义, 我们可以从其他文献中得到一些佐证。首先要从“慎”和“独”二字上重新理解。从以上关于“慎”的注解, 可以看到它的主要意思是谨慎、慎重。但《尔雅》也提出“慎”有“诚”的含义, 在《康熙字典》里这样解释“慎”:诚也, 谨也, 敕也。而“独”又有内在的意志、意念的含义。这样看来, “慎独”的涵义不应拘泥于自守一种意思。尽管如此, 我们也应该看到, 由郑玄所提出的独守时言行内外一致的解释仍是今时大部分人所接受的“慎独”含义。总之, 不管“慎独”内涵如何演变, 其所代表的修身意义于我们仍是大有益处的, 是当前社会所应该重视的优秀传统。

(通讯地址:100872

参考文献

[1]郑玄《十三经注疏·礼记》1422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7, 18页, 中华书局, 1983

[4]刘宗周《刘子全书》卷六《证学杂解》、卷八《中庸首章说》

简帛文献中的“慎独”新解 篇9

关于“闲居”的含义, 治礼之家也难免误解, 往往将其与“燕居”混同, 理解为无事在家, 这正是今人误解郑玄“闲居”说的症结所在。先秦时期, 燕居指无事在家, 而闲居则强调避人。陆德明《经典释文》引郑玄云:“退朝而处曰燕居。”[1]1613“退燕避人曰闲居。”[1]1616显然, 闲居与燕居不能等同, 二者的最大差异在于是否避人。与燕居不同, 先秦文献中的闲居具有明显的条件限制, 要么是个人独处, 要么是二人单独谈话, 都强调避人。典籍中关于单个人独处自律的闲居形式并不多见, 因为一人独处, 他人无从得见, 自然较少记录。而另外一种形式的闲居则较为多见, 即避开众人, 仅二人单独谈话。其中尤以孔子与弟子的单独谈话较为常见。如《大戴礼记·主言》记载, “孔子闲居, 曾子侍”[2]1。其间, 曾子趁机请教孔子何为“主言”, 却没有得到孔子的回应, 这使得曾子很害怕, 他说:“弟子知其不孙也。得夫子之闲也难, 是以敢问也。”这句话表明, 曾子服侍孔子闲居的机会并不多, 所以他才利用这难得的单独谈话机会请教这个所谓不逊的问题。可见, 在儒家语境之下的“闲居”并非单纯的无事独处, 而是主要目的在于修养身心, 或者谈论与礼乐文化有关的内容。

事实上, 春秋时期, “闲居”并非是单纯的独处, 而是一种礼制, 其主要特点是将屏人独处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的身心修养合二为一, 是一种有很强目的性的修身行为。也就是说, 从字面上来讲, “闲居”指“独处”, 而郑注所谓“慎其闲居之所为”, 指的就是在闲居过程中, 应该约束身心, 专注于内心的专一和自律。

然而, 语言演变使“闲居”之礼的具体含义逐渐不为人熟知。故而, 为了有别于赋闲在家之“闲居”, 宋人朱熹在《大学章句》中特别注明:“闲居, 独处也。”[3]7明代以后, 就很少有人能准确理解闲居之礼的内涵了, 今人仅从字面理解闲居为单纯的独处, 对郑玄、朱熹的误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换言之, “闲居”一词, 先秦至宋代学者尚明白其准确含义, 至明清两代以至今日罕为世人熟知。

简帛文献中关于慎独的内容, 可以加深对“闲居”说的理解, 而非推翻郑说。其内容主要出现在郭店竹简及马王堆帛书中。竹简《五行》记载:“‘淑人君子, 其仪一兮。’能为一, 然后能为君子, 君子慎其独也。‘燕燕于飞, 差池其羽。之子于归, 远送于野。瞻望弗及, 泣涕如雨。’能差池其羽, 然后能至哀。君子慎其独也。”[4]70“淑人君子, 其仪一兮”出自《诗·曹风·鸤鸠》, 是说君子的修养表里如一, 内外无别, 而要达到这种“诚于中, 形于外”的境界, 就要做到慎独。后句引《诗·邶风·燕燕》中的句子, 说的是燕子飞的不整齐, 故而离群孤飞, 如此显示出内心的真情, 即“差池其羽, 然后能至哀”。可以看出, 这和闲居之礼避人修身的思想是一致的。帛书《五行》说部对此进一步解释, 提出“舍体”观念:“慎其独也者, 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内者之不在外也, 是之谓独, 独也者, 舍体也。”[4]85慎独就是要舍去外部肢体感官而谨慎内心, 这是孔子后学对慎独的认识。陈来据以认为:“慎独就是‘能为一’, ‘能为一’是指心不受五官的干扰和影响。这实际是要求心对感官的主宰。”[5]141又说:“慎其独就是顺其心, 就是舍去其他的知觉所好而专顺一心。”[5]175这种解释完全符合郑玄的“诚意”说, 与“闲居”说也无矛盾。然而, 也有学者根据帛书《五行》说部认为郑玄、朱熹误读了经典, 原因是“随着《五行》经说的失传, ‘独’的‘舍体’含义逐渐被遗忘, 而更多地被理解为独居、独处……将‘诚其意’的精神活动理解为‘慎其闲居所为’的外在行为”[6]50。显然这是将闲居误解为单纯的独居、独处, 而并不明白闲居之礼的精神内涵所致。闲居之礼需要独处, 独处一室屏去他人就是为了要舍去五体感官对内心的干扰, 这与战国学者的“舍体”观念相辅相成, 并不矛盾。需要提醒的是, 朱熹的注解是“闲居, 独处也”, 而郑玄对慎独的注解是“慎其闲居之所为”, “闲居之所为”就是舍去五体感官对内心的干扰, 专心于内心修养。郑玄注已经相当明白, 后学不知闲居之礼的内涵, 遂成误解。

综上, 慎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 是历代儒家学者的重要修身方式, 其主要内涵包括谨慎内心和独处自律两方面, 其中, 谨慎内心是慎独的基本内涵, 独处自律是慎独的重要方法。先秦时期的闲居之礼, 即避开旁人独处一室修养身心或二人单独谈论礼乐文化, 是谨慎内心与独处自律两方面的统一。后人不明闲居本义, 根据简帛文献批驳“闲居”说, 认为慎独与独处无关, 显然是不对的。

参考文献

[1]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2]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中华书局, 1983.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 1983.

[4]魏启鹏.简帛文献五行笺证[M].中华书局, 2005.

[5]陈来.竹帛五行与简帛研究[M].三联书店, 2009.

浅论护生慎独意识的培养 篇10

1 慎独涵义的教育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倡导的一种修身养性之道,是我国伦理思想上的一个特有的范畴。古代儒家学派认为天赋于人的是善性,顺着善性行事,就是做人的原则、道理或道德,按照这种原则道德去行事,是人们应该遵循的,如果偏离了,就违背了做人的原则、道德。人,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应该是非常谨慎,十分警惕的,从最微小、最隐蔽的地方,最能体现出人的品质、灵魂。所以,正人君子在独处而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应该非常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这就是慎独[1]。可见,古人把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同时也把它看作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作为护士的前身———护生,应该深深地理解慎独的涵义,并按其行事。

2 慎独必要性的教育

护理专业的学生,将来大多数都要从事护理工作,护理工作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生命的人,它直接关系着人的健康甚至生命,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医学模式给护理工作增添了新的内涵,使护理工作由单纯的疾病护理发展到了身心健康的护理,护理对象由患者拓展到所有的人,因此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护理工作量大、内容复杂、范围广泛,而且单独工作机会多,很多工作是在患者无法知晓或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作的正确与否、是否尽职尽责只有自己知道。所以护士能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谨慎处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道德修养,靠护士的慎独意识。比如,护士单独值班时,由于无人监督,放纵自己,违反操作规程,无菌操作不严格,那么就会给患者增加感染机会,一旦发生感染,就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及时发现,就会延误时间,有可能使患者失去抢救机会,甚至失去生命。护理工作责任重大,必须在灵魂深处时刻有一种自省、自责意识,用行业规范、道德准则审视自己,无论是单独工作或是与人合作都应该如此。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做有损害患者健康、利益的事,就是要以慎独意识来规范、约束自己。那么这种慎独意识应该早期培养,从学生时期做起,让其在灵魂深处根深蒂固,以便指导今后的工作和行为。

3 慎独意识的培养

慎独,是护理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和标准,只有把护士的道德修养提高到这一境界,社会道德规范才能扎根于心中,内化为道德意识,从而指导实际工作。这一道德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尽早从学生时期开始,使之潜移默化、自然形成,使其真正达到慎独这一最高境界。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医疗也逐渐走进市场,但是医务人员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仍然是“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协助康复,减轻痛苦”。护生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救死扶伤,解除人类痛苦的信念。用慎独来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坚定道德原则,乐业、敬业、爱业,形成道德良心,让道德良心在今后的行为选择中起到监督、调节及控制作用。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慎独呢?第一,慎隐:就是在无人监督、个人独处时不为所欲为。通常情况下,人在众人面前能做到按制度办事,但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按制度办事,就要取决于自己的慎独意识了。只有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时候,才能充分体现个人的道德修养。一些人犯错误往往是在无人的时候,他们总是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无人知晓。俗话说得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坏事到一定的时候终究是会暴露的,这就是需要在隐蔽的时候做到遵守道德准则。第二,慎欲:凡事都有“度”,不是无止境的,不管是金钱、权力、荣誉,都有一定的尺度,如果不顾一切地使自己的私欲膨胀,丧失道德准则,最终会走向毁灭。作为一个护理工作者的前身,应该把这些铭记在心,时时提醒自己,不能使私欲膨胀。当私欲萌生时,要以坚强的道德观念和意志克制自己,限制其膨胀。第三,慎微:慎独的关键是慎微,因为一个人道德高尚与否的体现,不一定是大事、要事,往往是通过小事、细节体现出来的,也就是“平凡”中的“不平凡”。我们学习的榜样———雷锋同志,就是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体现了他高尚的道德品质。一个人犯了小错不以为然,久而久之,逐渐发展就会铸成大错。所以平时应该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做起,从这些小事、细节中来体现慎独。第四,自省:俗话说“人无完人”,人不是神,都有犯错误的时候,所以每一个人都要经常自我反省,从反思中不断完善自己。不管是护生或将来的护士也和其他人一样,也会在学习或工作中犯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最重要的是及时反省,及时纠正,特别是在无人知晓下所犯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体现高尚的道德,才能达到慎独的境界[2]。

慎独意识是一种事事、时时、处处都存在的道德观念,坚持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按照道德原则和规范行事,是衡量护理工作的试金石。护生只要加入护理队伍,就负有为患者服务的道德责任,那么在工作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怎么做,取决于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是慎独意识的体现。所以护生慎独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为护理队伍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促进护理事业发展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贺莲.护士慎独意识的伦理思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1) :2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网络慎独】相关文章:

慎独范文04-25

慎独05-14

慎独教育06-04

慎独自律范文05-17

自律慎独范文05-18

慎独的性格04-30

自律源于慎独范文06-05

大学生慎独05-05

加强自律慎独慎微07-06

如何做到慎独慎微07-13

上一篇: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下一篇:南极环境保护法律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