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的性格

2024-04-30

慎独的性格(精选9篇)

篇1:慎独的性格

慎独是一种高素质的道德修养,我国古代的贤者很早就明白:君子处世,所慎在独。

慎独,其实就是“慎心”,要诚其意,在各种物欲的诱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不管是酒色财气,总归“吾心有主”,不为所动。慎独早已成为中华传统的一种美德,深深的刻印在人们的心中。

为什么要“慎独”: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

我们需要慎独,是因为我们的成功离不开它的存在。一个不能慎独的人往往是一个失败者,慎独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诚实,一个人只有对自己诚实方能对他人守信。

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过一棵梨树,行人们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不为所动。这时候就有人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许衡就说:“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乱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他是谁的梨。”许衡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作为一代名家的许恒自然做到了慎独。

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是一个慎独的人,在那个众人都追名逐利的年代,他许多的同学都参加了科举考试,想考个功名,已享有名利。但毛泽东却恪守着“报国报民”这个原则。他于功名与利禄不屑一顾,粪土当年万户侯。投生于危险的救国运动中,并几十年不变。

无论是许衡还是毛泽东,都告诉我们想要成功就要慎独。

那么,该怎样慎独呢?要让所有的角色身份都保持一致,不自欺,亦不欺人。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不能原谅自己。要“慎一”,否则会在权钱交易、权物交易、权色交易之类的泥坑中难以自拔。

“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如果说成功是一扇大门,那么慎独便是这扇大门的钥匙;如果说成功是一座高峰,那么慎独便是爬上这座高峰的垫脚石。做人当慎独。

篇2:慎独的性格

1、薄礼面前慎微,盛情面前慎软,喜好面前慎谗,“隐贿”面前慎独,“五九”面前慎终。

2、知耻知畏知止,慎言慎独慎行。

3、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自律造句:

1、不自重者取辱,不自律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足者博闻。

2、人生须“五自”:自知、自信、自醒、自立、自律。生活须“六戒”:戒纵、戒毒、戒懒、戒愁、戒独、戒从。

篇3:关于护士的慎独精神

“慎独”一词, 语出《礼记·大学》:“此谓诚於中, 形於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附释音礼记注疏卷第五十二礼记郑氏注孔颖达疏中庸第三十一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注:慎独者, 慎其间居之所为。小人于隐者, 动作言语, 自以为不见睹, 不见闻, 则必肆尽其情也。若有占听之者, 是为显见, 疏曰‘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者, 言君子行道, 先虑其微。若微能先虑, 则必合于道, 故君子恒常戒于其所不睹之处。人虽目不睹之处犹戒慎, 况其恶事睹见而肯犯乎?故君子恒常戒慎之。恐惧乎其所不闻"者, 言君子恒恐迫畏惧于所不闻之处。言虽耳所不闻, 恒怀恐惧之, 不睹不闻犹须恐惧, 况睹闻之处恐惧可知也。"故君子慎其独也"者, 以其隐微之处, 恐其罪恶彰显, 故君子之人恒慎其独居。言言虽曰独居, 能谨慎守道也。

八十年代毕业护士的慎独精神:护生来源大多是护校通过统一招生得到的优秀学生, 学生在校基本都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 自身素质大多是较好的, 通过护校三年的培养后, 在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专业素质方面都得到更大的提高。走上工作岗位后, 基本都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很好的发挥护士的优秀品质, 在专业技术职称方面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改进的同时, 很多都得到社会广大群众的认可,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正是对护理工作的充分肯定。九十年代后期毕业护士的慎独作风:随着招生范围的扩大和临床需要的大幅度增加, 护士的整体素质远不如八十年代毕业的老护士。

自本世纪初以来, 护士学校的护生来源则大不如从前, 护士学校所招的中专生, 大多数是考不上高中, 学生成绩不好, 家长为了解决子女就业而自费选择读护理专业。因而这些学生的自我要求和自我学习能力差, 对于分配工作没有压力, 混文凭养身体, 也就不太注意个人素质的提高。社会对医务工作者尤其是护士存在抵触和偏见, 有护士被歧视冤枉的现象也大有人在, 对此护士们也有苦衷, 出现消极情绪, 对护士的慎独精神非常不利。学校的课时设置也存在问题, 学校在教授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操作技能、护理专业知识方面重视, 但在人文、伦理、道德、个人修养培养方面设置的课时不够。使学生们只知道掌握专业知识, 学到一技之长是为了将来找一份工作, 解决一个饭碗问题。因而缺乏职业道德培养。

近十年来护士的整体情况:老护士已经接近退休年龄, 中层护士压力相对较大。护理人员的配备不足, 工作量大, 床位与护理人员的比例不达标。因为目前我国各地医院, 普遍存在护士配制不足。使护士针对一些护理工作, 很难按规章制度去完成。例如, 一人一针一管的使用问题, 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的问题, 查对制度的执行问题, 手卫生手消毒无菌技术问题等等都是对护士独慎精神的很大考验。再如:一个护士值夜班时, 要管30~40个的患者, 甚至有的科室一级护理的患者就有10多个, 护士无法按一级护理的要求做到, 每15~30 min巡视患者一次。

护士慎独精神培养的必要性:随着医疗纠纷的不断增加, 医患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提高, 人与人之间的可信度在直线下降, 护患关系到了历史最紧张的时代。护理工作直接为人的生命和健康服务, 护士的道德水准直接支配和影响护理行为, 并对患者的生理、心理产生影响。护士是直接落实各项治疗方案的实施人, 他们单独操作的机会多, 特别是经常一个人单独值班, 无人监督。护理工作是渺小的但也是无私的, 是艰辛的但更是博爱的, 一个渺小的护士干的是大爱无私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事业, 要有慎独精神的高尚品德, 才能在日日夜夜守护病人的过程中, 很好的为病人服务, 才能更好的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精神。

护校在招生方面要择优录取, 增加护理伦理、国学思想教育课时, 重视国学道德培养。护士学校在课时的设置上, 要增加职业道德、人文、社会、伦理方面的课时, 加强护士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新进医院的年轻护士要有道德品质相关内容的培训计划。对每年新考过的注册护士应进行授帽仪式, 要让新护士在南丁格尔像前庄严宣誓:“余谨以至诚, 于上帝及会众面前宣, 终身纯洁, 忠贞职守, 尽力提高护理专业标准, 勿为有损之事, 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 慎守患者及家务之秘密, 竭诚协助医师之诊治, 务谋病者之福利。”要从内心热爱护理专业。

加强护士的反思教育。让护士养成书写反思日记的习惯, 发现自己内心世界不道德的东西及时修正, 加强自我监督, 时刻校正。在自我批评中不断完善护理道德和医德修养。因此,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 当私欲萌生时, 仍要以坚强的道德信念和意志严格要求自己, 以良好的慎独精神去践行护理行为。

篇4:“慎独”的演绎

[关键词]领导力;“慎独”;怀柔三小;彭兴江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7-0020-04

彭兴江,异地人不太熟悉的名字,北京怀柔三小(以下简称三小)校长,在公开场合很少听到他的讲演,在媒体上很难找到有关他事迹的专项报道。然而他是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自从他来到三小,这所无名小学在短短一两年之内就变成了当地人气最旺的学校之一。老百姓的话很朴实:“在这地方学习,孩子得益。”一位外地引进人才在把孩子送来后说:“遇上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校长,是我们孩子的福气!”口碑胜于丰碑,学校赢得了“家长满意、社会赞誉、初中欢迎”的盛誉。

为解读这位校长的特别之处,揭示他特别的领导力及其来源,我们几位来自北京市名校长工作室的导师和《中小学管理》杂志社的编辑们一起,走近这位长期默默耕耘的校长。

安静和变化

“我喜欢安静”,这是彭校长对自己倾心的状态所作的概括。在面对面的对话中,虽然彭校长有问必答,且所言句句实在,但很明显,他是一个少言寡语的人。“我不怎么演讲”,他说。“我只在几种场合讲。如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我是必须亲自讲的。开学典礼的讲话,必定让每个学生信心十足、充满期望、心明眼亮;毕业典礼的讲话,必定让毕业生热泪盈眶、依依不舍。而平时的讲话,多是聊天式的、不用稿的、即兴的。”看来,彭校长不说则已,说了就要选好场合,说了就要有震撼力;而平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能精简就精简,不为了说话而说话。就拿每月一次的学校例会来说,学校能不开就不开,开了就严格控制好时间,4:30开始,最晚到5:10分结束,接孩子的教师还可以提前10分钟离会。做事不张扬,不浮躁,不跟风,稳扎稳打,是我们对彭校长的“安静”的解读。

“我不爱提口号,不滥用新名词”,从彭校长的话中,感觉他似乎属于那种“守摊型”、偏保守的人,似乎是一个不求变化的校长。然而,在他当三小校长的这些年里,三小发生了由表及里、有目共睹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深刻的,但经历的却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彭校长认为,他们是遵循着“由量变到质变”的原则,确保学校在“不折腾”中稳步发展的。这不禁使我们想到,有学者曾归纳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创造型人才的风格:一种是追求与众不同,试图向全新的方向伸展,以导致戏剧性的变化;另一种则是设法把事情做得更好,在已有的事物上赋予价值,逐步地、小心翼翼地导致变化。显然,彭校长是属于第二种风格的创造型人才。或许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更呼唤具备这种风格的创造型校长。

彭校长固然喜欢安静,可“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们为彭校长的好静心态与现实的种种“不静”相冲突而感到担忧,于是问道:“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任务和指示,您还能静得下来吗?”彭校长坦然地说:“借他人之势,办好自己的事。”也就是说,他把来自上面或外边的各种指示、要求,转化为一种机遇,借机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同时也把这些指示、任务落到实处。比如说,2008年,怀柔区接受北京市创建学习型城市先进区县的评选验收,在教育系统,三小作为唯一的一所学校典型参加验收。彭校长趁势把这一任务融入到学校的整体工作中,制定学校发展规划,谋划学校愿景,让全校干部、教师、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民主管理中,让原来的办学习型学校的追求更加具体化、系统化。三小的做法得到了验收专家组的高度认可,三小的经验成了典型。

彭校长说:“我始终认为,学校是读书之地、修身养心的场所,安静是学习、思考必要的条件。”在与彭校长讨论他对“安静”的理解中,我们很容易意识到,彭校长追求和营造的安静不是听觉范畴中“无噪声”的概念,而是一种文化氛围,它是在和谐育人理念关照下所形成的环境和气候。在三小,干群团结,师生和睦,人际关系单纯,去除了烦躁,人人在享受宁静之中安心学习和工作,充实了自己,也改变着整个校园。孔子说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苍天虽无言而孕育万物,这不正是三小山水涵阳促万物茁生的写照吗?

简单和复杂

“我们这里一切都很简单。”彭校长轻松地说。可这怎么可能呢?哪一个校长不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和层出不穷的棘手难题?我们带着疑惑,就彭校长的“简单”二字,进行了深度追问。结果发现,择校生收费问题、各种劳务费发放问题、奖金问题、教师评优问题、新老教师的待遇公平问题等等,这些困扰许多学校的难题,到了三小,都变得单纯简单。其原因也似乎很简单:依法治校,规范管理,自律办学。

彭校长说:“按制度办事,据规定处理,照计划执行,就是这么简单。”比如:关于择校生问题,学校明文规定:择校生一律不收费;本校教师及配偶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可为择校生;本区乡镇教师的子女原则上可以到三小就读,其余人免谈,事情就简单了。关于教学问题,学校规定了“不得调换课表”,教师就不能因某个“指示”来了,说停课就停课,说换课就换课。又如:学校规定“必须认真考试”,各科就规范地举行月考、期考。每次统考,三小不仅有骄人的成绩,考场秩序最佳,而且最差的学生都能够达到及格水平。三小在给教师发放奖金福利时,操作也极其简单——奖金数额小,等级差距小,重在其荣誉性与导向性。比如:学期期末有一个效益奖,由教导处、教科研室、总务处操作,获奖者只比别人多得100元,但是获奖名单是由彭校长亲自宣布的,获奖教师很有成就感和光荣感。教师奖励不与学生考试成绩挂钩,但是导向性明显。例如:某年有一个班主任获奖,原因是他所带的班近视眼的新发病人数为“零”。为了实现简约式管理,三小取消了加班费,撤掉了多部电话,只剩3部桌机,改为每人发放通讯费,鼓励个人买手机。这些措施,“一旦规定,就不含糊。”一切照章办理,事情就简单了。

其实要想让事情变得简单,关键不仅在有了规章制度,还在于规章制度在实施中畅通无阻。那么,彭校长是如何确保这点的呢?这其中就有许多不简单的因素:

——制度是经过教职工的反复讨论,最后才确定下来的。由于制度是大家认可的,因此大家执行起来心甘情愿,“照办没商量”。

——规章制度的决策过程透明。每项条款都明明白白,大家没有什么疑惑和困扰,事情当然就简单了。

——规章制度的解读到位。如年计划制订后,校长要亲自解

读,这样,每个人心中都有了清晰的目标,懂得如何迈开自己的步伐,到了期末不用多费口舌,人人对照计划检查总结各自的工作即可。

——规章制度的内容周全。“老教师是看家的,中年教师是当家的,年轻教师是发家的”,忽略哪个人都会导致其心理不平衡。因此学校各项规定方方面面,每个细节都考虑周全,麻烦自然也就少了。

——规章制度为工作需要而建。彭校长为工作经常外出,为了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行,三小实行执行校长制,把权力下放,副校级干部每人当一周校长,这样,既培养和锻炼了干部,使他们学会系统思考,形成全局观念,又让工作有人抓,没漏洞,使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规章制度为民谋利。三小的干部没有什么特权,校长唯一的“特权”是有一辆汽车作代步工具,彭校长自己的结构工资在全校排第23位,副校长的通讯费和班主任同等。“干部干部先干一步”,自律办学是干部们的口头语。干部不给自己谋私利、搞特权,复杂的事就会变得单纯,也许这正是三小的事情简单好办的核心要素所在。

看来,将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这本身就不简单!

“近”和“远”

彭校长是个不爱开玩笑的人,大家对他有些“敬而远之”。听起来他似乎不可接近,其实奉行“慎独”的彭校长,是一个眼睛向下,心里装着师生员工的人,因此也是个让人感到贴心的人。

他提倡自律办学,不做违纪谋私利之事。每年的招生工作是让校长最为难的事。为了避免老上级、老朋友的“求助”,彭校长总是在招生期间“躲”起来,并嘱咐学校承办招生工作的同志,认真把关,严格按照招生程序和条件去做。面对荣誉和机遇,他常说的话是“让其他人上吧!”因此,在彭校长获得的荣誉里,多数是上级领导直接认定的;学校内部的荣誉与他“无缘”!他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了学校,留给了教师。他淡泊名利、律己为人之举,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他重视民主管理。学校的发展规划、学年或学期计划,乃至教师的奖惩条例,只要涉及大家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均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由教代会代表或年级组长等组织大家广泛征求意见,在教师中初步达成共识,再提交校务会进行讨论。每项决策的形成,都代表着大家的意见,因而深得民心。彭校长的民主是让人讲真话的民主,是让人献计献策的民主。

他尊重每个干部,平等对待教职工。人们说:“他是能为年轻教师出谋划策的长辈,是中老年教师能说心里话的老朋友。”平时,大家不轻易找他,但是当同事之间有了矛盾或误解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去找他。因为大家知道,彭校长不会偏袒任何一位教师或领导,他处理问题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对事不对人”。教师们经常说:“跟着彭校长干,不用担心有人在背后给咱‘放黑箭!”

他眼里有员工。尽管平时不苟言笑,但他无时无刻不把全校2000多名师生放在心中。教职工家中有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前几年,部分教职工家属下岗,临近冬季,家里要缴纳千元左右的供暖费。他正式将这个问题提交教代会,通过教代会成员的积极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按照每个困难家庭教职工供暖费的80%的标准给予补助,让这部分教职工充分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

他心里有学生,而且是每一个学生。为使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得到关注,彭校长推行“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的策略,于是就有了三小教师珍藏全班62个学生人人高举奖状的照片;就有了学校食堂管理人员为一名不吃早餐的贫困生破例加菜的使命;就有了为个子高的学生调桌子的行动……在彭校长的影响下,教师们树立了“学校无小事,处处是育人”的理念,真心关注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固守和超前

彭兴江虚心求学,是个孜孜不倦的好学者。他从上世纪70年代初参加工作时的初中学历,一直进修到中师、大专、本科,直到研究生课程班毕业。他是北京教育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进修的常客,自称是个“终身的学员”。

他思维开放,反对封闭式办学,倡导学校和社区的互动。学校敞开大门,举办开放课,邀请家长到学校听课,评价教师和课堂教学,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广大教师也自觉地走出“象牙塔”,与家长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家长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满意率在96%以上。

他眼光超前,为了让三小教师适应日益发展的教育形势,他鼓励教师积极进修,学习与专业对口的知识。在他的倡导下,全校90%的青年教师参加了“小自考”的进修,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几年前,在教师对于电脑的认识还几乎是空白时,彭校长就在全区率先提出在全校普及电脑的要求。为了鼓励教师积极购买电脑,他提出给买电脑的教师每人1000元培训基金的奖励政策,并利用假期聘请教师来校讲电脑知识。

他固守理念。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不以分数论英雄,向过程要质量”,关注细节,关注课堂,尊重教师及其劳动,这也正是三小教学质量稳居全区之首的重要法宝。他喜欢看到孩子们在校园里生龙活虎。清晨,他会和篮球队的孩子们一同到校,在场外为他们鼓掌叫好;课堂上,看着孩子们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他会露出欣慰的微笑……面对每学期的全区教学抽测,个别干部建议:“校长,咱也把不检测的科目停了吧,别的学校都停很长时间了……”“不行!如果我们要用牺牲孩子的综合素质发展换来检测成绩的第一,那我宁愿不做校长……”未及这位干部的话说完,他已经表态。干部们说:“彭校长是一位办教育的‘大家,他关注的不是能为自己贴金抹彩的检测分数,而是注重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和受用一生的良好习惯。”

慎独和领导力

彭校长对怀柔三小所在的文庙原址和校门前的那三棵老槐树情有独钟,似乎它们是三小的图腾,三小由此获得了永恒和灵魂。为了继承文庙积淀的文化底蕴,2005年,三小就在全校开展了《论语》诵读活动,2006年在学校小操场的玉兰树旁竖起了古色古香的“《论语》墙”。老槐树是大自然的造物,是三小崇尚自然的象征,为此学校特请专家维护这三棵槐树,使它们与文庙相呼应互融合,造就了一个人文和自然合一的“三槐文化”和谐育人的环境。学校强调行动要扎实、严谨,做事要“取中求和,和而不同”……曾经沐浴其中的人,尽管阔别多年,依然会从祖国各地(包括台湾)回到三小,探望文庙和老槐树,回味三小给他们留下的那刻骨铭心的宁静与和谐。

《领导者的对话》一书谈到,领导力是把握组织的使命并动员人们围绕这个使命奋斗的一种能力;领导力的基本原则是关于“怎样做人”的艺术,而不是“怎样做事”的艺术,最终决定领导力的是个人的品质和个性。在彭校长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两个醒目的大字——“慎独”。慎独,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指人们在个人独处时,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这个解释虽然不甚准确,但它内含自律的意思,与彭校长倡导的“要管得住自己,自律办学”相吻合。彭校长崇尚慎独,期望自己做到不被外物所左右而保持道德自觉,固守自我的道德本性。

慎独是彭兴江实现其领导力的源泉。由它演绎出了三小跨越式发展的亮丽轨迹。

由于慎独,他修炼出一种平和宁静的心境。因为有了平和与宁静,所以就可能冷静、理性地把事情想得周全而细致,教职工自然“不用扬鞭自奋蹄”。

由于慎独,他修炼了一种简单纯朴的心态。因为有了简单与纯朴,所以只要认准了的目标,他就会“一股劲”地追求。三小人跟随着他,只能将步伐迈得更加坚定。

由于慎独,他修炼了公正民主的作风。因为有了公正和民主,民意得到尊重,正义得到伸张,错误得到纠正,所以三小人对各项出台的制度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去遵从。

由于慎独,他修炼了律己利他的品质。因为有了律己和利他,所以学校风气正了,人心顺了,人际和谐了。人们说,怀柔三小,是居于闹市而不乱、行于凡尘而不浊的一方心灵净土!

彭校长成功的办学经历,让我们对校长的领导力多了一层认识,它可以是一种惊天动地的感召力,也可以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描述的那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无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如此境界,令人敬之、仰之。

篇5:以慎独为话题的作文

慎独宛若深谷幽兰,独自盛开也要芳香四溢;

慎染就像六月芙蓉,即使身处淤泥也洁身自好。

做到慎独慎染,人生的航舰才能在正确的轨道上航行。北戴河供水总公司的马超群因丧失自律,不能慎染,进行“蝇贪”,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偏离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而被誉为“人民的樵夫”的廖俊波,半生为人民服务,却不带走一枝一叶。为官就为人民,即使被利益包围,仍以自律束己,从不沾染半分。“方兰生贵里,浩然天地秋”是他一生的写照。

慎独慎染不仅是对行为的考察,更是对内心的磨砺。

慎独慎染,方能守住内心的那份宁静与坚守。林徽因说“真正平静不是远离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

齐白石老先生,一生以画虾闻名,他的画生动灵巧,他的秘诀是每天坚持作画,不管有什么安排,未尝有一日废离。老人认为画虾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不能因被生活所累而有一天中断画虾,这是齐老的自律与坚守。

陈忠实隐居故里,每天坚持写作。二十年前,他拿起笔,伴着窗外那颗稚嫩的梧桐树苗;二十年后,他放下手中的笔,窗外的梧桐树已翠盖擎天。一曲《白鹿原》,情系在长安。这是陈忠实的坚守。

世人都曰慎独慎染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世人都晓慎独慎染好,惟有内心难做到。在电子邮件纷飞的现在,还有几人像尼玛拉木那样为几封信件每天徒步奔走?以雪山为伴,用梅花相送?有人问她:“生命与信件哪一个更重要?”她说:“一旦信件背在我的身上,便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慎独慎染的背后,她用生命做了赌注,无论如何,她都是生命的赢家。

习总书记说:“青年一代是新时代的主人。”在继往开来,不断砥砺前行的路上,青少年更应用慎独慎染为人生导航,自律自强,自觉抵制住诱惑。“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在纷杂的环境中,用慎独慎染为人生守门,未来便充满无限可能。

篇6:浅析儒家“慎独”思想的伦理意蕴

“慎独”作为儒家“入德之方”,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历代儒家从心性、功夫、本体等不同角度对这一范畴进行了诠释,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慎独”学说,至今依然浸淫于我国人文精神之中,尤其对国人的个体道德修养思想影响深远。我们有必要重温原典,返本开新,充分挖掘“慎独”学说的现代价值。“慎独”在历史沿革中,词义多有变化,但大体可以这样理解:“慎独”意指以敬天诚意为本,不自欺,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向内保持发挥内心的善念,通达天人合一,向外表现为独处而不欺暗室、不愧屋漏。

一、道德主体性。

何以要“慎独”?“慎独”思想根源于西周初年的忧患意识。小邦周取代殷商之后,周人需要对其政权合法性进行理论上的论证。“殷人尚鬼”,这由商纣“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尚书·西伯戡黎》)可见一般。殷人因缺乏对天命的自觉而为周人取代。而周人则认识到“天命不于常”(《尚书·康诰》)、“天命靡常”(《诗·大雅·文王》)、“天惟时求民主”(《尚书·多方》)。周人已认识到上帝选择自己在于以德配天,能“克明德慎罚”(《尚书·康诰》),由此,这种理性的自觉为周人继承扩大,形成了一个包含“敬德”、“明德”等观点的忧患意识。德从直从心,指直心而行的行为,所以有凶德,也有吉德,“敬德”、“明德”则演化为好的德行之义,进而指内化于心的德性。敬德指道德行为的认真,而明德则指道德选择的明智。这种忧患意识不同于原始宗教对鬼神的敬畏。在原始宗教信仰中,人由于恐惧、绝望而舍弃自我意志,任凭神的摆布,还谈不上行为的道德性。而周人正是在对殷革夏命,凶吉成败等现象中产生的洞见。这种洞见自觉到这些现象与周人的行为密切相关,以及自身在行为上的应负的责任。而这种试图以自己的力量来突破天命的责任感或担当意识促使周人具有了忧患意识,而这种忧患意识则显示了原初的自觉,亦即“人文精神的跃动”[1]。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子百家基于自觉的人文精神而提出各种学说,试图重建大同世界。尤其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奔走于各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这种自觉自为的忧患精神的体现。儒家后学在《大学》、《中庸》中正式阐述了“慎独”范畴,并把“慎独”作为正心诚意的重要方法。这种忧患意识不仅促使“慎独”思想的形成,而且贯穿整个中华人文史,警诫人们谨小慎微,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

二、人性本善。

何以能“慎独”?显然要追溯到中国的传统人性论。西周初,人文精神的自觉导引周人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某种程度的自主性,主体性出现了。但周人依然将自己的行为根源与归宿指向天命,远没有达到在人自身求其根源的程度。这一任务将由儒家的思孟学派来完成。一般认为孔子没有直接言明性善性恶,但他以“仁”沟通天命和人道,提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穧述而》)实际暗含了人具有向善、为善的潜能。《中庸》则为这种能力奠定了形而上的根据。《中庸穧天命》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朱熹注云:“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跡虽未形而己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紧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2]。”

人为天所生,人性亦与天道相通,率性而为则可沟通人道与天命。但在人的意念初动时,需要时刻省察意念是出于性,还是出于人的欲望。“道”之须臾不可离,意味着无论在明处、显处,还是在暗处、隐处,都须循“道”而行。孟子则以心善言性善,建立了性善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穧离娄(下)》)人之为人的本性在于“几希”,只要人人能扩充“几希”,即性善的四端,人皆可以为尧舜,所以他提倡集义养气,依靠良知、良能来自觉自省。这实际上奠定了“慎独”得以实现的人性基础。人性本善,只要能时时诚心诚意,慎隐慎微,扩其善端,人人皆可成为君子,乃至圣人。宋明理学家大都沿着这一理路或偏向外、或侧重内来阐发其慎独思想。[论文网 LunWenData.Com]

三、修养工夫。

如何“慎独”?慎独从两个维度展开,向内则诚心正意,向外则慎隐慎微。诚心正意即“诚于中”。道乃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故不可须臾离。不可离,必然会见于日常生活之中。但事实上,于日常生活之中率性而为总是会挣扎于道德与欲望之间。天命之性,常常会为生理欲望所遮蔽,所以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穧天命》)。当然,这里并不否定人的生理欲望,而是通过诚心正意来去蔽,扩充人的天命之性,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这样,天命之性就能主导人的生理欲望,真正实现“率性之谓道”(《中庸穧天命》)。慎独成为保证率性而为是否真的是顺道而行,即“由仁义行”(《孟子穧离娄(下)》)的关键环节。这种向内求天命之性的理路也见于简帛《五行》篇:“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宜一兮。”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君子慎其独[也]。“[婴]婴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能差池共羽,然[后能]至哀,君子慎其独也。

梁涛先生认为这里的“慎独”实际是指内心的专注、专一,具体讲,是指仁义礼智圣五种“德之行”专注、统一于内心的状态[3]。陈来先生则认为慎独舍体的功夫是以“内-外”关系为焦点,以求内不求外为导向的。同时也可见,仅仅是专一,不能充分说明慎独之义,专一必须是专诚于内心,专心于内;仅仅使心独自地、不受身体五官影响地发挥其功能,也还不够,还必须明确慎独是不受五官影响而专心于内,才是慎独[4]。

慎独形于外则需慎隐慎微。朱熹曾注云:“隐,暗处也。微,细事也[5]”。《礼记·大学》篇中云:“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往往会在独处或细小之事上放纵自己,而慎独则要求勿以恶小而为之,做到“不欺暗室,不愧屋漏”。这表明铸就君子人格尤需谨小慎微,尽小者大,积微者著。通过行为的反身自省,真心实意地向善守道,涵化道德准则于内心,真正由天命之性作主宰,方可“从心所欲不逾距”。可见慎独两个维度地展开实际是能为一,体用不二的。诚于中而不能形于外,则天命之性失去了着落;形于外没有正心诚意的导引,则会流于空泛。

四、道德境界。

篇7:浅析儒家“慎独”思想的伦理意蕴

慎独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出于《大学》、《中庸》对于其含义,东汉郑玄注《中庸》“慎独”云:“慎其家居之所为。”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说白了,慎独就是说你在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也不可有其他不应有的心思。

摘 要:“慎独”乃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我们有必要在解析慎独的词义基础上从主体性、人性本善、修养功夫、道德境界四个方面阐发慎独的伦理意蕴。

关键词:慎独,伦理意蕴,现代价值。

“慎独”作为儒家“入德之方”,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历代儒家从心性、功夫、本体等不同角度对这一范畴进行了诠释,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慎独”学说,至今依然浸淫于我国人文精神之中,尤其对国人的个体道德修养思想影响深远。我们有必要重温原典,返本开新,充分挖掘“慎独”学说的现代价值。“慎独”在历史沿革中,词义多有变化,但大体可以这样理解:“慎独”意指以敬天诚意为本,不自欺,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向内保持发挥内心的善念,通达天人合一,向外表现为独处而不欺暗室、不愧屋漏。

一、道德主体性。

何以要“慎独”?“慎独”思想根源于西周初年的忧患意识。小邦周取代殷商之后,周人需要对其政权合法性进行理论上的论证。“殷人尚鬼”,这由商纣“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尚书·西伯戡黎》)可见一般。殷人因缺乏对天命的自觉而为周人取代。而周人则认识到“天命不于常”(《尚书·康诰》)、“天命靡常”(《诗·大雅·文王》)、“天惟时求民主”(《尚书·多方》)。周人已认识到上帝选择自己在于以德配天,能“克明德慎罚”(《尚书·康诰》),由此,这种理性的自觉为周人继承扩大,形成了一个包含“敬德”、“明德”等观点的忧患意识。德从直从心,指直心而行的行为,所以有凶德,也有吉德,“敬德”、“明德”则演化为好的德行之义,进而指内化于心的德性。敬德指道德行为的认真,而明德则指道德选择的明智。这种忧患意识不同于原始宗教对鬼神的敬畏。在原始宗教信仰中,人由于恐惧、绝望而舍弃自我意志,任凭神的摆布,还谈不上行为的道德性。而周人正是在对殷革夏命,凶吉成败等现象中产生的洞见。这种洞见自觉到这些现象与周人的行为密切相关,以及自身在行为上的`应负的责任。而这种试图以自己的力量来突破天命的责任感或担当意识促使周人具有了忧患意识,而这种忧患意识则显示了原初的自觉,亦即“人文精神的跃动”[1]。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子百家基于自觉的人文精神而提出各种学说,试图重建大同世界。尤其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奔走于各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这种自觉自为的忧患精神的体现。儒家后学在《大学》、《中庸》中正式阐述了“慎独”范畴,并把“慎独”作为正心诚意的重要方法。这种忧患意识不仅促使“慎独”思想的形成,而且贯穿整个中华人文史,警诫人们谨小慎微,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

二、人性本善。

何以能“慎独”?显然要追溯到中国的传统人性论。西周初,人文精神的自觉导引周人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某种程度的自主性,主体性出现了。但周人依然将自己的行为根源与归宿指向天命,远没有达到在人自身求其根源的程度。这一任务将由儒家的思孟学派来完成。一般认为孔子没有直接言明性善性恶,但他以“仁”沟通天命和人道,提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穧述而》)实际暗含了人具有向善、为善的潜能。《中庸》则为这种能力奠定了形而上的根据。《中庸穧天命》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朱熹注云:“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跡虽未形而己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紧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2]。”

人为天所生,人性亦与天道相通,率性而为则可沟通人道与天命。但在人的意念初动时,需要时刻省察意念是出于性,还是出于人的欲望。“道”之须臾不可离,意味着无论在明处、显处,还是在暗处、隐处,都须循“道”而行。孟子则以心善言性善,建立了性善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穧离娄(下)》)人之为人的本性在于“几希”,只要人人能扩充“几希”,即性善的四端,人皆可以为尧舜,所以他提倡集义养气,依靠良知、良能来自觉自省。这实际上奠定了“慎独”得以实现的人性基础。人性本善,只要能时时诚心诚意,慎隐慎微,扩其善端,人人皆可成为君子,乃至圣人。宋明理学家大都沿着这一理路或偏向外、或侧重内来阐发其慎独思想。[论文网LunWenData.Com]

三、修养工夫。

篇8:浅论护生慎独意识的培养

1 慎独涵义的教育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倡导的一种修身养性之道,是我国伦理思想上的一个特有的范畴。古代儒家学派认为天赋于人的是善性,顺着善性行事,就是做人的原则、道理或道德,按照这种原则道德去行事,是人们应该遵循的,如果偏离了,就违背了做人的原则、道德。人,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应该是非常谨慎,十分警惕的,从最微小、最隐蔽的地方,最能体现出人的品质、灵魂。所以,正人君子在独处而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应该非常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这就是慎独[1]。可见,古人把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同时也把它看作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作为护士的前身———护生,应该深深地理解慎独的涵义,并按其行事。

2 慎独必要性的教育

护理专业的学生,将来大多数都要从事护理工作,护理工作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生命的人,它直接关系着人的健康甚至生命,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医学模式给护理工作增添了新的内涵,使护理工作由单纯的疾病护理发展到了身心健康的护理,护理对象由患者拓展到所有的人,因此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护理工作量大、内容复杂、范围广泛,而且单独工作机会多,很多工作是在患者无法知晓或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作的正确与否、是否尽职尽责只有自己知道。所以护士能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谨慎处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道德修养,靠护士的慎独意识。比如,护士单独值班时,由于无人监督,放纵自己,违反操作规程,无菌操作不严格,那么就会给患者增加感染机会,一旦发生感染,就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及时发现,就会延误时间,有可能使患者失去抢救机会,甚至失去生命。护理工作责任重大,必须在灵魂深处时刻有一种自省、自责意识,用行业规范、道德准则审视自己,无论是单独工作或是与人合作都应该如此。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做有损害患者健康、利益的事,就是要以慎独意识来规范、约束自己。那么这种慎独意识应该早期培养,从学生时期做起,让其在灵魂深处根深蒂固,以便指导今后的工作和行为。

3 慎独意识的培养

慎独,是护理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和标准,只有把护士的道德修养提高到这一境界,社会道德规范才能扎根于心中,内化为道德意识,从而指导实际工作。这一道德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尽早从学生时期开始,使之潜移默化、自然形成,使其真正达到慎独这一最高境界。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医疗也逐渐走进市场,但是医务人员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仍然是“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协助康复,减轻痛苦”。护生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救死扶伤,解除人类痛苦的信念。用慎独来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坚定道德原则,乐业、敬业、爱业,形成道德良心,让道德良心在今后的行为选择中起到监督、调节及控制作用。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慎独呢?第一,慎隐:就是在无人监督、个人独处时不为所欲为。通常情况下,人在众人面前能做到按制度办事,但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按制度办事,就要取决于自己的慎独意识了。只有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时候,才能充分体现个人的道德修养。一些人犯错误往往是在无人的时候,他们总是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无人知晓。俗话说得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坏事到一定的时候终究是会暴露的,这就是需要在隐蔽的时候做到遵守道德准则。第二,慎欲:凡事都有“度”,不是无止境的,不管是金钱、权力、荣誉,都有一定的尺度,如果不顾一切地使自己的私欲膨胀,丧失道德准则,最终会走向毁灭。作为一个护理工作者的前身,应该把这些铭记在心,时时提醒自己,不能使私欲膨胀。当私欲萌生时,要以坚强的道德观念和意志克制自己,限制其膨胀。第三,慎微:慎独的关键是慎微,因为一个人道德高尚与否的体现,不一定是大事、要事,往往是通过小事、细节体现出来的,也就是“平凡”中的“不平凡”。我们学习的榜样———雷锋同志,就是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体现了他高尚的道德品质。一个人犯了小错不以为然,久而久之,逐渐发展就会铸成大错。所以平时应该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做起,从这些小事、细节中来体现慎独。第四,自省:俗话说“人无完人”,人不是神,都有犯错误的时候,所以每一个人都要经常自我反省,从反思中不断完善自己。不管是护生或将来的护士也和其他人一样,也会在学习或工作中犯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最重要的是及时反省,及时纠正,特别是在无人知晓下所犯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体现高尚的道德,才能达到慎独的境界[2]。

慎独意识是一种事事、时时、处处都存在的道德观念,坚持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按照道德原则和规范行事,是衡量护理工作的试金石。护生只要加入护理队伍,就负有为患者服务的道德责任,那么在工作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怎么做,取决于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是慎独意识的体现。所以护生慎独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为护理队伍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促进护理事业发展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贺莲.护士慎独意识的伦理思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1) :26

篇9:“慎独”的境界

我有时也反省一下自己,我能不能在“独处”的时候,也做到“慎独”呢?不能,没人看见的时候我随地吐痰过,没人看管的瓜园我偷过瓜,没人注目的时候我丢过垃圾,没有监考的课堂我打过小抄……我不敢往下想了。可以断定,我是个做不到“慎独”的人。做不到“慎独”,就是一个缺德、修养极差的人吗?当然不是,我们单位卫生间的水龙头没关,我发现后总是拧紧,楼道里的灯没熄,我从不视而不见,没有警察把守的路口,我也不闯红灯……但我不是一个自觉“慎独”的人。

曾在报上读过一篇文章,说一位英国老人在中国旅游,她因找不到回收废电池的地方,竟然把它带回了英国,交给专门回收废电池的部门。像英国老太太那样的“慎独”我是做不到。但伤天害理、损人利己、贪赃枉法的事我任何时候都不会做,无论是独处一隅,还是“群居共处”,因为那样做了我会厌恶我自己,灵魂肮脏就像身上沾上了臭狗屎,让我会坐立不安。

人活着可以有小坏,但不可以有大坏;可以接受无德,但不能生活在无德之中。我喜欢“慎独”,不是非要把自己修成神仙,“慎独”的成果不是打造“公众的形象”,而是自己灵魂干净了才舒服,保持心意上的愉快状态就容不得卑鄙,当一个人觉得灵魂也需要沐浴时候,他也就找到了“慎独”的境界。

东汉名臣杨震,有人曾以十斤金子向他行贿,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讽刺地回答:“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结果行贿者灰溜溜地离去。“慎独”是杨震灵魂干净的需要。“慎独”是很高的道德境界,是衡量一个人道德觉悟和思想品质的试金石,只有经过个人的艰苦努力和修持磨炼才能逐步做到“慎独”。(摘自《学习月刊》)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慎独的性格】相关文章:

NICU护士“慎独”素质的培养12-07

慎独范文04-25

网络慎独05-13

慎独05-14

慎独自律范文05-17

自律慎独范文05-18

自律源于慎独范文06-05

大学生慎独05-05

加强自律慎独慎微07-06

如何做到慎独慎微07-13

上一篇:成长的蜕变七年级优秀作文650字下一篇:雨悟的心情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