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管理研究

2024-05-21

城乡规划管理研究(精选十篇)

城乡规划管理研究 篇1

1 城乡规划建设监督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乡建设的飞速发展为城乡规划的监督和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现有的城乡规划管理和监督机制的运行机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新时期城乡规划建设的要求。

1.1 规划监督管理效率低下

我国目前的城乡规划建设的监督和管理工作还处在低水平状态中, 主要是因为城乡规划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本身效率不高, 另外, 城乡规划行政行为作为监督客体其效率也较低。究其根本原因是管理部门的业务水平相对低下, 我国目前对城乡规划建设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投入了很大规模的财力、人力和物力, 然而其监督和管理行政工作在城乡均存在着腐败行为, 要解决这样的腐败问题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这是导致规划监督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1.2 规划监督管理权尚未明确

首先, 我国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规划监督和管理使得当中不少的监督环节出现了较大的空档, 监督管理责任未能落实, 造成居心不良分子有机可乘。其次, 城乡规划的监督和管理权都受到执行权的制约, 这使得专门从事规划监督和管理工作的相关机构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独立性, 从而导致其权利受限, 工作中未能充分发挥去实权, 再次, 我国虽然实行的是多元化的规划监督和管理机制, 然而分工缺乏规范化, 各组织部门之间各自为政, 没有很好的沟通、配合和协调工作, 导致规划工作缺乏核心, 重复监督和重复管理屡有发生, 造成人力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我国目前的规划监督管理系统智能分工尚不清晰, 部门职责交叉、混合, 重复性高, 而且整个监督和管理体系缺乏好的领导机制, 相互推脱的事情屡有发生[2]。

1.3 规划监督管理缺乏公众透明度

目前, 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中由于没有公众监督而缺乏公众透明度, 在很多地方, 当地的领导是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决策者, 因而决策权集中在少数人受众, 而决策的接受者和执行者却是多数的共鸣和规划师。这种规划模式使得决策的制定具有封闭式特点, 其整个过程中很少有主体公众的积极参与并给予意见, 这样极容易导致规划监督和管理工作中腐败现象的产生。另外, 一些地方官员对于城乡规划进行不正当干预使得很多性的问题不断产生。

2 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监督管理控制的措施

2.1 合理调配规划建设的监督管理权

一个健全的民主社会, 监督和管理权力指向应该是多元化指向的有机统一, 是各部门权力的平衡分配, 不可出现孰轻孰重的失衡现象。监督和管理权利可以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也可以是平行制约, 中间涉及到的每一个部门和级别都应该责任明确, 分工明确规范, 落实到部门, 使得非法分子无机可乘, 增强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工作的严肃性, 对于中间出现的漏洞和空档应该积极设法填补, 避免腐败现象的产生。规范的监督和管理机构是一个独立的单位, 应该释放其权利, 避免受到执行机构的制约。自上而下的监督管理应该着重于加强立法和监督, 平行制约的监督管理应该加强各部门行政行为的约束和控制, 自下而上的监督管理应该尽量使得规划工作对全民公开, 接受公众监督。

2.2 建立公众参与管理的规划监督管理机制

公众参与是城乡规划建设的监督管理工作得到有效控制的最好保证。应该尽量避免城乡规划建设中进行封闭式的决策和监督, 增加公众监督力度和公众透明度。首先, 可以通过建立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委员会和社区组织三者共同参与到城乡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模式, 让公众通过社区组织积极参与到规划的决策工作中。目前我故偶的社区组织还不是独立的非政府机构, 可以借鉴国外经验, 对居委会和社区组织等非行政机构进行改革, 赋予其一定的决策和管理权限, 让公众通过这种途径成为规划决策的主体。其次, 将规划监督和管理权限下放, 为公众参与提供可能性。我国政府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其职能也应相应转变, 将其所包揽的社会管理权交还给社会。可以以“法”的形式赋予工民参与公务活动的主体权利, 真正落实人民的事务人民自己管理[3]。

2.3 提高规划监督管理行政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

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究根结底是因为管理行政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因此, 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是规划监督和管理控制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国近年来在录选公务员都采取开放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然而不能排除各部门机关仍然存在着走关系进入政府部门的现象, 这使得我国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行政机关很多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难以满足现代化规划建设的要求, 其管理和监督工作效率不能得到保障。所以, 在规划监督管理工作中, 应该抓好公务员录选制度, 严格把好选拔关, 工作中还应该定期对行政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进行相关考核和培训, 实行严格的奖惩机制, 对于业务水平和道德水平不合格的行政人员及时辞退, 鼓励行政人员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 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效率。

3 结论

总而言之, 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体制中目前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很多弊端和不足, 立足于现实, 改革不合理的监督管理体制, 合理调监督管理权, 提高行政人员业务水平, 鼓励公众参与监督管理, 提高我国的城乡规划建设的监督和管理水平是目前规划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摘要: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给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的城乡规划的监督和管理环节相对于规划制定、实施环节发展较为滞后, 这和我国目前城乡规划建设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紧密相关。因此, 我们应该认清城乡规划建设监督管理工作中的弊端和不足, 立足现实, 采取必要措施, 提高我国城乡规划监督管理水平。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明.城乡规划监督机制的创新研究[J].福建建筑, 2010 (3) :13-15.

[2]王宁.城乡规划建设的监督管理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11) .

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研究 篇2

【摘要】 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是企业的战略伙伴,对企业具有深远的价值,其特点包括不可替代性、可发展性、整合性、系统性和竞争性,必须与企业整体战略和发展战略相匹配,同时还要注意其实施。

【关键词】 销售团队管理 战略与规划 匹配 实施

一、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的实质

1、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的内涵

传统的销售团队管理仅仅包括行政管理和事务管理两个方面,即只是在日常销售人员的招聘、培训、留用等程序性事务上,并不是企业的战略伙伴。在当今和未来的企业中,销售团队管理已经变得更加具有战略性,具有更深远的价值。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是有计划的销售团队使用模式以及旨在使企业能够实现其销售目标的各种活动的安排。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要求企业打破传统的销售“人事”定位,以更宏观的角度,思索企业内销售人力资源的布置与安排。从企业战略高度出发,一个企业的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可以是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的作用表现为:企业中的“人”尤其是销售人员比其他有形的资源更有价值。这在组织间营销方式为主的企业表现出得更显著。因此,对于销售团队管理来说,发挥它在企业整体经营战略上的作用,就必要把目标确定在销售人力资源对企业战略的长期影响上,为此销售人力资源将从战略的“反应者”转变为企业战略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最终成为企业战略的“贡献者”。

2、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的特点

(1)不可替代性。在传统的销售管理中,销售团队管理的功用停留在作业性、辅助性上。然而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到来,企业效益和效率的关键因素越来越多地要依赖脑力,人力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销售人力资源更是如此。在一个企业中,优秀的销售人员可能只占全部销售人员的20%,但其业绩却可能占企业全部业绩的80%。如何选拔,留用优秀销售人员,不断培育出新的优秀销售人员在相当大层面上甚至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存亡。因此,企业高层决策者在研究企业目标、战略时,越来越需要同步思考未来五年、十年的销售人力配置,从战略角度来研究销售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和使用,而不是让销售团队管理工作被动地做出反应,这样才能使企业的销售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真正的核心资产之一。

(2)可发展性。传统的销售人事管理将人力视为成本,因此,企业想方设法降低销售人力资源的投入以降低销售成本。而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则将销售人员视为企业组织的核心资产之一,企业舍得对销售人力进行开发投资,以激发员工的潜能,发挥销售团队能力的影响辐射力,以赢得企业长久,持续的竞争力。其根源在于销售人员是企业中流动性最大的群体,企业往往投资于销售员工身上,只是为他人作了嫁衣,因此,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不愿意对销售人员进行培训,只是招收企业某个时期需要的销售专才以应付当前的销售问题,长此以往,企业在销售活动方面仅仅只是应付状态,很难跟上企业战略企图。开发销售人员的潜力,以促进销售人员的发展是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和传统销售人事管理重大区隔之一。

(3)整合性。传统的销售人事管理以单独,职能式的狭隘视角方式来开展工作,不涉及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而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则要求以整体的方式统筹外部环境、企业战略及情景诸因素。对销售团队管理不再局限于人力资源部门和销售部门的事,而是从企业组织整体、跨部门的角度去思考这一问题。事实上,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有义务从企业的整体战略和文化建设出发指导、培养、约束、激励下属人员,提升下属人员的职业境界与进取精神,提升下属人员的人力资本价值,尤其是企业内的销售人员是企业业绩实现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经常代表企业风貌,体现企业形象的群体,销售人员对企业的认同与否及其程度直接关系到客户对企业的认知,因此很有必要从企业全局出发来对待销售团队管理工作。

(4)系统的观点。在传统的销售人事管理中,对销售员工管理的几个互相联系的阶段——招聘、使用、培训、考核、奖励等往往被分割开,孤立进行管理,其结果很可能使员工自我感觉原子化,缺乏自主和被工具化,从而使员工感到沮丧和士气不振,造成流失率高,忠诚度低,激励不足,损害企业的竞争力。而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则要求销售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化管理,以创造出一种协同效应。这样一来,由于销售团队管理目标及其方法得到统一,会使销售员工明确可以期望什么,得到什么回报,以及什么事是重要的,从而增强员工的身心投入,避免工作中的矛盾和纠纷,帮助企业利用自己的独特竞争能力来对付竞争对手。

(5)竞争的观点。传统的销售人事管理所做的工作大多是一些涉及细节性的单纯“技术”性的工作,活动和影响的范围有限,以短期业绩导向为主。而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的重点放在发展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建设上,它的目的是利用销售团队管理在企业制定战略和执行战略中的战略伙伴作用,帮助企业制定竞争战略,并采取与企业竞争战略相匹配的销售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政策,使企业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销论文联盟售人力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和市场竞争力。

二、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和企业整体战略的匹配

企业的销售团队管理战略派生和从属于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要制定有效的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必须明确企业的整体战略,以及销售人力资源在其中的位置和作用。当将销售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之间不是作为一种按照先后顺序发生相互作用对待,而是一种动态的、多方面的、持续的一体化联系时,销售团队战略与规划就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伙伴。销售团队管理职能是直接融入企业战略的形成和战略的执行过程中的。在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中,销售人力资源的相关的高层管理者通过销售团队战略与规划的方式向企业战略规划者提供关于本企业及其行业的销售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以帮助高层管理者作出最佳的战略选择;一旦做出战略选择,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的作用就是,通过分析销售人力资源系统所处的环境因素和内部条件,做出有关开发和形成销售人力资源的管理实践来为企业提供具备战略实施所需要的那些技能的员工。另外,通过有效的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来确保引发企业销售员工的相应行为,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如果采用总成本领先战略。那么采取论文联盟这种战略的企业尽量在生产经营中降低成本,力图使企业用低价和高市场占有率来保持竞争优势。其适合于成熟的市场和技术稳定的产业。销售团队管理的战略与规划为:强调销售人员技能的高度专业化;企业利用较高的薪资诱引和培养销售人才,形成高素质的销售团队;为稳定优秀员工,实行内部晋升制度;实行差别较大的绩效管理,与业绩挂钩的浮动部分比例大;为控制销售费用,在实行高薪的同时,严格控制销售人员人数。

如果实行标新立异战略,那么这种企业是要努力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在行业内具有独特性。其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为:更多以招聘外部销售人员为主,通过聘用数量较多的员工,形成一个备用人才库,以提高企业销售活动的灵活性,并储备多种技能员工,视员工为投资对象,主要强调销售员工的合作能力;薪资水平更注重其与同行业的可比性和吸引力;实行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以团队考核为主。

如果企业以集中性战略为基本战略,那么企业将集中精力于某个特定顾客群体、某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区域。企业将依赖于员工的主动参与。其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的内容为:重视销售人员的归属感和合作参与意识,通过有效地授权,鼓励销售员工参与决策或通过销售团队建设让销售人员自主决策。

三、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匹配

1、集中式发展战略与家长式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的配合

企业采用集中式战略时,往往具有规范的职能型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具有高度集权的控制和严密的层级指挥系统,各部门和人员之间有严格分工。因此,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的内容为:在销售员工的选择和培训上多注重销售员工的职位所要求的单一技能,较少考虑整个系统;薪资计划的重点也集中保留拥有这些技能的员工方面;绩效考核体系更注重行为的考核。这种家长式的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在销售员工的选择招聘和绩效考核上较多从销售职能作用上评判,且较多依靠各级主管的主观判断。多采用自上而下的家长式分配方式,即上司说了算。

2、内部成长和纵向整合发展战略与任务式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的配合

采用内部成长发展战略的企业必须解决独特的有专长的销售人员的配备问题。企业在市场不断扩大,业务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要求企业持续不断地招聘、调动和提升销售员工,而向不同的市场进行扩张的结果又有可能会对员工所具备的未来技能提出新的要求。因此,任务式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的内容为:企业的招聘以企业特定的市场知识为依据,尤其是企业正在拓展的新的发展方向更是如此;对销售人员绩效评价主要注重员工的行为和结果两个方面考核;薪酬更强调对增长目标实现的部分的奖励。

如果企业采用纵向整合发展战略,在组织结构上较多实行规范职能型结构的动作机制,控制与指挥集中,企业更注重销售部门的实际绩效和效益。其任务式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为:销售人员的挑选、招聘和绩效考评较多依靠客观标准,立足于事实和具体数据,薪资的依据主要是工作业绩和效率,销售员工的发展仍以专业化人才培养为主,少数通才主要通过工作轮换来培养。

3、多元化发展战略和发展式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

采用这种发展战略的企业因为经营不同产业的产品系列,其销售组织结构更多地采用战略事业单位或事业部制。这种事业部单位都保持相对独立的经营权,这类企业的发展变化频繁,其发展式销售团队战略与规划的内容为:在销售人员的招聘上,较多运用系统化标准;对销售人员的考核主要看销售员工对企业的贡献,主观和客观标准并用;薪资的基础是对企业的贡献和企业的投资效益;销售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往往是跨部门、跨职能、甚至是跨事业部的系统化发展。

四、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1、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的制定的过程

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的制定过程一般包括四个步骤:准备阶段、预测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估阶段。准备阶段的任务是收集企业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信息以及现有销售人力资源的信息;预测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选择有效的预测方法,对企业未来某一段时期的销售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作出预测;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并实施销售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和业务计划,提出销售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措施,使企业对销售人力资源的需求得到满足。

2、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的实施

销售团队管理战略与规划的实施主要包括销售团队及其运作机制的建立和销售团队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销售团队及其运作机制由以下六个方面组成:日常销售事务办公系统,包括销售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资管理、销售人事费用管理、销售员工招聘管理、培训管理,考勤管理,考核管理、奖惩管理等;销售主管测评,包括领导测评、管理能力测评;心理测验,包括个性测验、智力测评、气质测验等;管理诊断,包括工作满意感调查等;职务分析;其他事务。销售团队信息系统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系统科学、行为科学等,不断使销售团队的管理中的部分办公业务活动借助于自动化办公设备并于办公人员构成服务于销售团队管理目标的人机信息系统。其目的是充分利用销售资源,提高销售效率与工作质量,辅助销售管理决策。

【参考文献】

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篇3

[关键词]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模式;优化措施;内容

城乡规划、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发展,不断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实施城乡规划与城乡综合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据的。没有城乡的不断发展就不可能为实施城乡规划提供物质基础。在编制城乡规划时是否有利于区域综合发展、长远发展,应当成为我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城乡规划工作的根本标准。

一、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基本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和“规划”就成为市场经济下政府进行资源配置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在此基础上城乡规划管理的工作核心在于引导和控制城乡规划区域内的空间利用并制定不同空间利用标准、准则和措施。目前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模式包括编制与审批、实施、监督三大方面。具体到中小城市可概括为:1)城市及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市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审批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3)通过发放“一书两证”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规划许可;4)对执行规划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我国城乡规划管理模式的内容

1、城乡规划法规体系

我国的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组成。其中,作为母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对各级各类的城乡规划法规和规章有强制的规范性和约束力,其他法律法规是它的进一步细致化和本土化的表现,为城乡规划提供科学的指导和约束。

2、城乡规划行政机构体系

不同级别的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构成我国的城乡规划行政管理体系。其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是最高的主管部门,其他各地区的主管部门分别为建设厅、建委和规划局,各县市的行政主管部门是规划局或者规划科、室。各层次的主管部门的各种工作要向同级政府汇报,还有就是上层对下层部门具有指导和监督的职能。

3、城乡规划编制体系

其主要由法定规划以及非法定规划构成。其中,法定规划由城乡规划法中规定的城乡体系规划、城市规划以及各级城乡规划、一些专项规划等组成。费法定规划则包括概念规划、行动规划等,非法定规划不一定要经过审批。在实际的编制过程中,在不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条件下,鼓励编制部门因地制宜,进行创新计划,即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方法手段创新,不断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

4、城乡规划审批执行体系

我国的审批制度是分级进行的,各项文件要经过分层上报,逐级下发。其中,各市级政府可根据城乡发展的特定要求,对城乡规划进行部分调节和完善,向同级人大常委会和原批准机构备案。像某些關于城市性质及未来趋势等城市重大方向性调整时,要开展规划修编。修编必须经过同级人大或者其常委会同意后,向原批准机关审查批示。

5、城乡规划监督检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有明确点明,我国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实施行政检查以及行政处罚制度。行政监察包括申请检查和依职能检查。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在竣工验收后6个月内,向城乡规划管理部门报送相关资料。管理部门不仅要进行重要工程的完工验收,还需保证工程要按照当时上报的规划内容。做到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的全程化监督,保证规划的正常、正确实施。

三、中小城市规划管理模式优化的措施

我国当前阶段的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已初步形成一定的模式,并指导着城乡规划的建设和发展,但是规划管理决策和执行结果却无法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与大型城市的宏观发展模式相比也显示出了诸多的不足,因此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有针对性的优化城乡规划管理,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水平,促进中小城市城乡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

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其应用已经扩展到了各行各业

我们的城乡规划管理系统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地吸收科学先进的东西。构建城乡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形成一个高质高效的网络数据平台。不仅仅为实际的规划提供经验达到不同地区的有效交流与学习。更可以增加信息的公开度和传播速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另外,大量信息的分析和整合可以进一步为我国整体的城乡规划理论研究提供素材,对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有重要意义。

2)因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越来越突出,导致很多人怀疑城市建设的时会功能和作用

但是就根本上进行分析,逆城市化倾向出现的原因,正是由于城市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的加大了人们居住环境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是和建筑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关系的,而其与城市发展的规模没有多大的关系。目前我们总是将要进行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就是由于人们已经对工业生产的聚合效应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3)现代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城市的人居环境的建设水平

在特定意义上讲,城乡规划是城市的环境规划,城市建设是为市民的工作、生活创造良好环境的建设。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项目,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有一定的影响。但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建设的关系,决不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城市的合理功能布局是保护城市环境的基础,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各项特定的环境要求,都可以通过适当的规划方法和环境门槛的提高,把建设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已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各级政府要认真领会中央的政策,充分认识到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性,创造条件推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城镇品质。要在制度安排、政策引导、措施落实等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城镇化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和市场要素向城镇集中,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尊重城镇发展优胜劣汰的自然过程。

参考文献

[1]段丙庆,林观众.从控规的控制功能谈规划管理单元的新探索——以温州市规划管理为例[J].规划师,2008(12).

[2]赵中元,魏正.城市规划实施评价范式内容探讨——以武汉市规划实施评价实践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城市规划管理)[C].2012.

[3]龚毅.编制省级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技术思路探讨.以湖南省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为例[J].中外建筑,2014,08:115-117.

[4]黄升阳.多元化城市规划管理模式及其在株洲市的实践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

[5]黄叶君.体制改革与规划整合——对国内“三规合一”的观察与思考[J].现代城市研究,2012(02).

城乡规划管理研究 篇4

一存在的问题

1. 原有教学模式单一

规划传统的实习模式较为单一, 通常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应处的主导地位, 往往收效不高。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很少能自觉主动地融入到实习过程中, 学生实习与教师教学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该课程实习安排在三年级的第一学期, 此时实习大多数学生还普遍缺乏规划调研思维, 容易产生实习的盲目性。

学生在实习中思考少、欠缺深入分析, 大部分是走马观花式的报告, 主要是资料的拼凑和图片的堆积。随着近几年学生的增加, 带来许多安排和管理方面的压力。教师在实习中越来越感觉到力不从心, 学生的报告内容雷同比例也不断增加, 实习效果不理想。

2. 成绩评定不全面

实习成绩的确定总体缺乏考核的全面性, 目前实习成绩主要针对小组进行评判, 容易影响部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整体考核方法有待改进。

3. 调研题目缺乏创新

实习题目是由老师决定的, 容易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而且易产生雷同调研报告。

二改革和探索

1. 新的教学模式

基于该专业社会综合实践调研存在的问题, 从2009年开始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 建立了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步骤, 并付诸实习过程中。新的教学模式为前期准备、现状调研、小组汇报和成绩评定四个阶段。其中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为制订计划、实习动员和收集资料;现状调研的主要工作为现场调研、确定题目、访问调查和全面分析;小组汇报的主要工作为小组汇报、集体讨论和提交成果。

2. 实习步骤和方法

首先, 要对认识对象有初步的了解, 即第一阶段的资料收集。在动员阶段,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 依据题目尽量使组员人数达到最优, 避免出现部分组员不积极参与调研的行为。制订各组主要的实习内容, 进行选题。在选题方面, 教师提出概括性的要求, 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自行决定本组调研的内容。教师大致列出参考的选题范围, 学生收集其相关基础资料。第二阶段是实地调研。首先是在第一阶段资料的基础上对应各项内容实地体验加深课堂教学知识;二是分析阶段。这个过程需要通过一些适当的方法来实现。第三阶段的小组汇报就是要求每组学生分别对选定的对象或主题进行讨论和汇报, 说明其调研成果, 通常借助PPT进行汇报, 汇报的同时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探讨交流, 大家彼此共同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

3. 调研题目的确定

以往的社会实践调研由实习教师通过教学大纲自行决定。题目单一, 学生在选题方面不能完全调研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易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从2011年开始, 在教师限定大框架的前提下, 开始由学生自行寻找调研题目。2012年调研对象为包头市钢铁大街, 学生调研范围为钢铁大街广告牌调研、钢铁大街的公交路线调研、钢铁大街的餐馆分布、钢铁大街的城市设计等相关题目。开放性的选题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 使其调研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4. 实习成绩的评定

以往实习成绩的评定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每个组的成果作为评定成绩的唯一标准。这种单一的评定方法不能完全公平地体现组的优劣, 同时也不能体现出组与组之间的细微差别。通过对近些年学生调研实习的反映情况, 特提出以下评分体系:选题是否符合要求 (问题的现实性) (10分) ;调研问卷制作 (是否详尽) (15分) ;调查详细程度以及真实性 (10分) ;调研后期统计以及分析是否合理恰当, 提出的办法建议是否能够推行 (45分) ;汇报中的成果展示效果及成果制作的层次性和美观精致程度 (10分) ;组内成员之间的评价 (10分) 。通过该评分体系能够使实习成绩更加全面概括, 并能够保证优秀组员的脱颖而出。

三结束语

城市规划原理的课内实习不仅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而且也是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对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思维有着很大影响。本文提出了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方法、实习成绩的评定、实习题目确定的方法。对于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基于BIM体系的城市规划管理研究 篇5

一、城市管理的面临的挑战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城市人口规模增长过快、城市供配电压力沉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交通拥堵治理困难、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城市部件管理中的违法违规现象屡禁不止等等,这些都成为城市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矛盾,成为城市管理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城市管理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城市管理活动中,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从建设到运行,政府都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城市管理问题从发现、解决到监督评估也完全是由政府总负责,这种管理模式也形成一条由政府到城市管理问题的相对封闭的单向管理模式。

城市管理中的信息滞后,城市管理信息获取成本高、效率低,造成城市管理工作被动,发生的问题得不得及时有效解决。随着城市的发展,管理专业分工也越来越细,城市管理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职能交叉,管理工作混乱无序。加之管理方式上过多依赖突击式和运动式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管理技术手段落后,方式单

一、粗放、缺乏合理的监督评估机制,是城市管理始终处于一种综合协调缺位、管理工作不到位的尴尬境地。面临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城市管理问题仍将不断突显和扩大,城市的发展需要先进的城市管理模式,时代呼唤着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和监督的长效机制。城市管理需要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实现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保证城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同时,必须在城市管理各相关部门、公共服务企业、市民间逐步建立起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映迅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运行管理体系。

二、BIM体系城市管理的意义

1.信息化城市发展现状

目前,由于政府的政策指引和相关领域的技术支持,中国的“数字城市”建设开始进入实质性的启动阶段,已有120多个城市建设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400多个城市建设了房产管理信息系统,100多个城市建设了综合或专业管网管理系统,还有10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空间基础信息系统。

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无疑是在这种信息化城市管理大量需求的背景下,在城市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成为了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实施途径,比如在市政管理、国土资源规划、管道铺设等方面,都有GIS的身影。不过由于GIS专业性强,而且无法进一步取得建物内部的详细资讯(如室内格局、各种管线及设施配置与材质等)或建物其他相关资讯,致使多数人对于现今GIS技术的认知多停留在用以查看立体地理资讯、呈现建物外观及其地理位置或结合虚拟实境技术进行特定空间的导览等狭隘的应用。

信息化城市管理作为今后城市化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将涵盖了涉及城市规划、管理、经济、生活、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信息化城市管理体系的建立也应不仅仅是停留在宏观层面,而是要能整合到城市管理所涉及的各单项的准确信息,让管理更为落实和有效。

2.BIM体系的概念

BIM的全拼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直译为“建筑信息模型”。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建筑模型的数据在建筑信息模型中的存在将是以多种数字技术为依托,以数字信息模型作为各个建筑项目的运作基础,从而进行各个相关工作。建筑工程与之相关的工作都可以从这个建筑信息模型中提取各自所需的设计信息,既可以指导相应工作又能将相应工作的信息反馈到模型中。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并不是简单的将数字信息进行集成,它更重要的是一种数字信息的应用,并可以同时作用于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工程建造及城市运营管理的数字化方法。这种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环境,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进程中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大量的减少运作风险。

BIM技术起源是以建筑工程为依托的信息集成技术,然而随着近十年来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在对BIM技术更深层次的发掘,使得其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信息管理模式。它的应用范围不再仅限于单一工程项目管理本身,而是建立起囊括多专业、多部门、多领域的公共信息协同和管理平台。在各国政府的积极推进下,凭借在配套技术(数据共享、数据集成、数据交换标准等研究)的不断完善,在国际上BIM技术已经成为和CAD、GIS同等重要的信息管理技术支撑。

3.BIM体系在城市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BIM体系管理将城市进行数位化,透过城市数位化的过程留存整个城市所有建物资讯(如室内格局、各种管线及设施配置与材质、施工资讯等)、地理环境的资讯(如道路、地

形、週边环境)及基础建设(如地下水管、污水、天然气、电力及电信系统),只需要点选该栋建筑物或公共设施,即可查看所有跟该栋建筑物或公共设施的资料,此外,还可以数位化过程中所取得的各种资料为基础,交互操作各种资料进行分析与模拟,提供各级政府机关在进行都市更新、公共设施选址评估、救灾或施工等决策的参考依据。

简而言之,BIM是用来整合及管理建物本身所有信息,用以整合城市管理领域的微观资料,满足查询与分析巨观与微观地理空间资讯的功能,进一步实现城市信息化管理的各种需求与应用。

在当前阶段,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BIM技术应用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应用环境,研究总结出BIM技术在我国政府机构的相关应用方法,对提高我国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BIM体系城市管理的新途径

在突飞猛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以跟上快速增长的城市化,引导、推动我国进入信息社会已成为城市管理者的当务之急;如何紧跟时代节拍,践行科学发展观,摒弃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诸多弊端,以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取而代之,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更是城市管理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基于BIM体系下的城市管理的运用是全面,真正体系的建立是可以延伸到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之中。在现有的BIM技术发展水平和应用情况下,针对BIM城市管理层面的应用,我们提出在以下五个领域可以进行相应的研究工作。

1.城市规划领域

1)BIM的三维可视化表达

借助于BIM技术的天然优势,将传统二维的城市数据信息转化为更为直观的三维仿真信息,可以进行城市管理进程的实时对比;使得城市设施的信息化管理更为简洁高效,城市数据将得到合理整合与深层次挖掘,让原本相互独立的城市数据集成于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基于BIM信息管理平台的数据的扩展和更新更为准确而及时,不同主题的信息(建筑、道路、管线、设施等)可进行分类查询;城市规划发展进度的能得到更为真实的模拟,让城市管理更为长效。

2)城市微环境的模拟

利用BIM体系的强大的信息集成和分析功能,对城市现状和未来规划进行相关的城市环境影响评价,通过专业性的数据模拟分析(例如日照关系模拟、城市风环境模拟、城市水

体环境模拟、城市热环境模拟等),对城市未来规划发展提供更为理性和专业的评定标准,避免个别主观导向下盲目城市化进程。

2.城市建设管理领域

1)土地管理

通过BIM体系整合GIS技术所囊括的地理数据信息,细化到对城市单位土地信息的集中化管理,建立土地供应、征用、出让、转让和抵押等信息流程管理,更为准确和及时的掌握土地建设信息。同时,方便的土地置换信息和方式的查询,及时的土地开发强度以及相关建设控制指标,为土地开发建设的流程监控带来高效而精确的管理。

2)方案设计

制定设计单位各专业的BIM设计成果要求,统一城市各建筑项目信息录入标准,建立基于BIM的三维数据审查(如报规、报建环节)制度,让城市管理进入到对设计进度和成果的实时监控,对城市规划进行更为微观的管理。

3)施工建设

优化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流程,建立新的BIM立体施工评价标准,明确工项目的程量清单和总体施工成本,同步跟进施工进度,优化施工现场的管理和监督,减少项目建设所带来的城市环境影响,提升项目建设对城市整体性规划的贡献。

4)交付运营

BIM集成化的项目信息体系,利于城市管理者快速获取城市建设信息,掌握建设单项运营状况,了解项目运营健康指标,并提前制定应灾预案和模拟培训,将三维可视化管理和监控落到实处。

3.城市公共资产管理

通过BIM体系建立统一的城市公共资产信息数据的集中管理平台,对公共资产的空间规划和布局进行管理,了解公共资产的租售情况和收益情况。还能进行公共资产室内环境监和设施能耗的监控,优化公共资产的运行状况和运维成本。

4.城市市政和道路管理

城市道路和市政代表了城市发展的水平,BIM技术的的三维可视化表达将实现数据信息的集中管理,并可进行查询、定位和选择,通过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可实时进行城市基础设施更新和调整。道路和市政配套设施规划设计的模拟和优化,能够提前预知规划道路交通情况,减少规划失误。借助信息监测技术对道路病害和市政设施运维进行的监控和

管理,为应急和维修提供便利。

5.城市保护

依托于BIM体系的及时数据统计和分析,对城市环境的整体把控和监测,开展水体污染情况的可视化和分析、建筑物固体废弃物的统计和管理、城市大气CO2的排放分析、城市噪声污染分析、绿色评价体系建立和对历史文化建筑和景区的保护,将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极大的便利。

试想,地方政府或营建单位进行新的公共建设评估时,可在数位城市裡直接加上该栋建筑物,模拟该栋建筑物完工后对週遭环境的影响;或者,当电力公司在施工变更管线前先在数位城市上变更设计,即可马上模拟出变更管线后配置;又或者,消防单位可依据建物週边环境、道路条件、内部配置、消防设备配置情况模拟演练各种救灾情境,并可在救灾当下依实际情况调整救灾资源的调度等应用。

BIM的出现不仅可整合上述城市管理对象的图形化及非图形化资料,提供虚拟实境模型,并纳入流程的观念,降低城市管理中的信息遗漏问题。同时,借助BIM新技术的引入,将更为直观、及时和准确的项目信息传递给参与城市管理的各方,让大家借助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真正能高效的掌握城市管理过程中的各项信息,从而大大降低对城市管理的难度。

四、BIM应用的展望

城乡规划管理研究 篇6

【关键词】中小城市;用地规划;管理

1.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合理的城市用地规划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城市用地的分类与农村用地和城乡用地的分类不同,且更为全面和复杂,如稍有偏差,则会对城市规划整体布局造成不良的影响。从系统上来说,城市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公用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和绿地八种。在我国城市中,广西玉林的城市用地规划最为合理和独特,是因为市政府规划城市用地时,对八类用地都进行了充分的考量,布局上有条不紊,确保各用地分类都有其可用面积和具体范围。

2.中小城市用地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规划未能与实践进行有效的接轨

当前,大部分规划设计人员在进行用地规划时通常过于注重远期目标和终极目标,往往忽视了阶段性目标,因此普遍缺乏有力的现实状况分析能力,无法對现阶段的急需目标做出明确而有效的说明,且由于规划设计人员在现状的分析和发展的前景方面理解不够深刻,因此大大降低了规划蓝图方面的科学性。根据《城市规划法》的规定,五年后必须对当前的规划进行修正和修编,因此无法真正贯彻城市规划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同时,由于新的规划总会代替推翻旧的编制,结构总会出现新的不同,而规划具有蓝图性和宏观性的特点,细节上无法给出充分的明示,因此在实践和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符合规划的情况,即从规划的设计开始到规划的实施,整个系列的各个环节中都存在各种各样的违背规划蓝图的因素[1]。

2.2规划编制主体忽视社会公众

政府在城市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方向和内容,其根本原因是我国属于集权性国家,在国家的各项事务中,政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地位比其他各类社会主体更高。因此市政领导和相关专家在城市规划中占有主体地位,但社会公众却无法参与相关规划事务的管理。市民群众是城市的主体,清楚地了解其周围环境,且对周围环境有自身的要求,其利益与城市的规划建设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规划主体中应包含社会公众,并应加强对社会公众的重视。以一定程度弥补市政领导和专家在进行实践时的不足,确保蓝图方案的制定更加科学合理。

3.加强中小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的建议

3.1加强规划编制和审查

加强规划编制和审查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加强总规划编制。总规划指专项规划编制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上位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具有直接的影响。如果上一轮的总规划难以实现经济发展额需要,则应及时实施新一轮的总规划编制。同时,新的总规划如未报批,可以从局部对原规划进行调整,既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保证了用地工作的合法。第二,加强专项规划编制。规划部门在制定专项规划时,思路要超前,特别是对如保障性住房的布点、教育设施的布点、医疗机构的布点和公交设施等民生公共配套工程、宜居慢行系统和绿地系统等的规划。第三,加强规划审查。应尽可能多地组织专家进行审查,确保规划成果科学合理。同时,加强公示,让各界的社会群体积极地参与其中,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2]。

3.2提高控规的编制水平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建设中重要的用于承上启下的法定的技术文件,起着引导和控制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规划管理时应做到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丰富并完善管控体系,保障控制性详细规划规范、有效的顺利实施。第一,加强控规的编制。城市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在出让以前应对控规进行编制,地块出让前则必须持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的规划条件和附图。同时,扩大控规覆盖的范围,以充分应付市场的变化,确保管理工作具有充分的依据。如有地区控规全覆盖的可行性较弱,应采用一般地块实行通则或重点地块的全覆盖的管理方式。第二,加强控规的弹性。适当加强指标弹性能有效应对市场环境的多变。如,适度放宽容积率,能够有效促进开发商对公益项目进行建设;引导开发商退让道路红线,可有效防止沿街界面过于单一;采用兼容方式,则可有效避免用地性质的过分僵化;采用文字形式对停车泊位进行说明,可使执行人员更方便操作。第三,在进行控规的编制时,应加强研究周边的编制单元,以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公共配套设施的均等性[3]。

3.3加强有关人员的培训

规划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规划意图的实现。因此,应加强对专业规划人才的引入,并加强在职人员的专业培训,让在职人员多与规划设计人员进行深入而广泛的交流,吸取其经验,提高自身的规划管理水平。促进规划设计人员、当地的规划管理部门及公众间的三方合作,提高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并提高规划的当地特色。

4.结束语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使中小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工作更为长期而艰巨,因此,必须加强中小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结合现实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指向性较强的规划,以及实际操作中流程和模式,加强规划编制和审查,提高控规的编制水平并加强有关人员的培训,以进一步提高用地规划水平,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谢宝元.关于加强中小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4(26):106.

[2]罗海燕.浅析中小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5(24):28.

[3]黄冲.规划管理城市用地分类思考[J].现代物业·新建设,2014,13(2):99.

作者简介:孙秀敏,1986.04,女,山东肥城,汉,本科,职称:助理工程师

旅游企业生涯规划和管理研究 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行业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之一。旅游行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产业地位、经济作用等,对经济起到了拉动的作用,给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了文化、环节等的发展。旅游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旅游人才。因此,要不断的完善旅游企业生涯规划和管理工作,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一、旅游企业生涯规划和管理的作用与意义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职业生涯还被称为事业生涯,是指个人的一生中与职业相关的行为与活动,包括个人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持续性的经历过程,是个人的职业、职位等的变化与工作内容、理想实现过程等。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要参加过工作,就表示有职业生涯,对职业生涯的管理工作,要进行具体的设计与实现合理的规划。职业生涯的规划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职业的各种要求。二是人才自身的实际情况,当事人起主要的作用。

(二)作用与意义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秀的人才可以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与品位。职业生涯的规划与管理工作,是实现旅游业人才与企业发展的共赢条件,从旅游人才的个人职业生涯与企业职业生涯两个方面进行管理。通过对职业生涯的有效规划与管理,最终达到企业人才资源的需求与个人生涯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职业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建设高效的工作环境与氛围。旅游行业具有敏感性、脆弱性等个特点,容易受到社会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旅游行业包括很多的中小型企业,需要稳定的管理秩序,这些都要通过人才资源来实现。

二、旅游企业生涯规划和管理的技术

(一)对员工进行评估

旅游企业在对员工进行评估的过程中,要保证员工实现职业生涯的目标。主要是对员工的工作能力与潜力的评价,具体做法如下:首先,通过招聘方法,获取人才的相关信息,并进行有效的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能力进行测试、兴趣爱好、受教育情况等。其次,通过员工的平时工作情况,对员工的工作效率、晋升记录、晋升提名、提薪、参加培训等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最后,对员工的个人表现进行评估。很多企业都是通过评估中心直接对员工的工作情况及职业能力等进行评估,有效的提高了员工的发展道路及实现个人的职业价值与发展目标。

(二)帮助员工确定职业生涯目标

旅游企业帮助员工明确职业生涯的目标,选择合适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旅游企业依据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方针政策等,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规划企业的职位需求与种类等,对每一位员工的工作能力进行仔细的分析,做到公开化、透明化。例如:对某一职务的任职资格、具体职责、工作规范等,使得员工通过对自身的合理评价选择职业目标与职业规划。旅游企业可以选择职业生涯的路线,并做出具体的分析,给员工确定生涯路线提供依据,同时,为自己的职业发展与前景给做出细致的规划。

(三)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策略

职业生涯策略主要是用积极的态度与行动,实现职业目标。例如:企业举行的各种人才方面的培训、人际交流网、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学习、就职以外的机技能与知识等的掌握,这些都是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方法与措施。同时,还包括自己也目标的平衡与其他目标的平衡,例如:生活目标、家庭目标等,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在工作的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旅游企业按照员工自身的情况,指导员工设立合理的职业生涯策略,赢得人才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双丰收。

(四)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与修正

实现职业生涯的过程中,企业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职业生涯等进行有效的评估,合理的定位职业与发展方向。依据评估结果,修正对员工的判断,改正制定职业目标的偏差。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与修正,可以极大的提高员工实现职业目标的积极性,推动企业与员工职业目标的共同发展,达到实现企业规划的目的。

此外,企业在发展的时候,如果发生了意外、转折等情况,到员工不能再为企业效力的时候,企业要赋予员工重新选择就业机会的自由,在企业能力范围之内,帮助员工规划职业生涯。就旅游企业来说,企业对员工职业生涯的帮助,不是人才的流失,而是吸引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旅游企业生涯规划和管理策略

(一)构建企业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目标与使命的基本准则,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企业通过各种手段与方法,保证员工明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提升员工的思想意识,将思想有些的转化成行动的指南,办这个员工树立标杆与楷模。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展现了企业的整体精神面貌,对员工的职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员工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形式,员工的品质、创新精神、责任感都是企业文化的塑造与传承。所以说,企业核心价值观提高企业的整体成绩,有利于员工职业的发展和职业目标的实现。

(二)构建支持性制度体系

构建支持性制度体系,更好的实现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发展,制定岗位考核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多元化薪酬制度、沟通制度等。旅游企业依据之一生涯的规划与原则,不断的完善培训、考核、薪酬等制度,建立内部沟通、员工继任计划等,辅助与促进支持性制度体系的构建。这种体系是对实现员工的职业生涯、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与保障。

(三)抓住职业生涯不同阶段影响个人发展的主要任务

职业生涯职业包括成长、探索、创业、维持、衰退五个阶段。从旅游行业的角度出发,将职业生涯与员工的年龄进行规划,推动职业生涯的发展。本文省略了成长与探索阶段,就旅游企业的员工而言,20~30岁是选择职业的阶段,主要的目标是确立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30~45岁在才能的展示阶段,要规划好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关系。46~55岁是知识更新的主要阶段,将健康作为主要的目标。56岁以后,要对自身的心态进行调整,保持晚节,维护个人的成就与自尊。企业要帮助员工做好退休前的各项准备,发挥出员工的余热。

四、结束语:

大学校园停车规划与管理研究 篇8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教师这一群体的私家车拥有量迅速增长,很多有条件的学生也开车上学,同时高校与社会的交往也日益密切,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车辆进入校园。而校园停车设施规划滞后,停车泊位紧缺,缺乏规范管理,车辆随意停放,造成了校园交通问题。近一段时间内,大多高校都很难避免这一问题。对于人流高度集中的校园,机动车和行人的冲突,形成了很大的交通隐患;同时机动车在校园的随意出入及无序停放产生大量的噪声、粉尘污染,破坏了校园环境的整洁与文明,打破了高校校园应具有的宁静、和谐的人文气氛。所以做好校园动、静态交通设施的规划与设计是当前校园建设的一个迫切任务。

本文将通过分析南京林业大学存在的停车问题,给出校园停车问题的对策,为其它高校的校园停车规划提供参考。

1 校园停车特性及问题分析

高校作为静态交通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停车方面存在很多共同的特性。一般都是上班时间学校车辆较多,下班后车辆较少,停车高峰期与教学时间存在交叉,给校园交通的处理带来较大压力。由于我国很多高校拥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不同程度上存在缺乏整体规划等问题,如交通标志标线不全、停车无序。下面将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分析校园停车特性及存在问题。

南京林业大学新庄校区占地1 257亩,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毗邻紫金山、玄武湖景区,周围有长途汽车站、南京火车站、国展中心等人口流量大、密度高的公共区域。

1.1 停车特性分析

经过1个多月的调查表明,校园停车需求具有随时间、区域波动的特性。停车需求在教学区、办公区呈现白天多,晚上少;上班多,下班少的特性;生活区呈现晚上多,白天少的特性。从校园整体进行考虑,停车需求白天少,为159辆,晚上多,为273辆。白天停车以教师为主,上午高峰期集中在9∶15~11∶15,下午高峰为14∶45~16∶45,这段时间与上下课的人流高峰交叉,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校园内的交通压力。通过调查,80%调查者期望停车场到目的地的距离不要超过100 m,只有极少数的被调查者能够接收200 m以上的停车场服务半径。

1.2 校园停车存在问题

(1)缺乏整体规划。如居民区的建筑没有配套的停车设施,只有当出现停车问题时,才考虑解决,被动增加停车位;有些停车场规划时没有从整体进行考虑,且缺乏配套的管理措施,在停车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这部分停车场的使用率较低;路内停车缺乏标志标线,车主随意停车,影响校园交通。

(2)违规停车现象严重。居民区的人行道及不满足宽度要求的消防通道上常有停车,使得剩下的道路净宽不足4 m,给小区安全带来隐患;车辆没有按照规定停放,存在1辆车占用多个泊位现象,浪费停车资源。

(3)缺乏规范管理。学校内的停车场全是免费与开放的,缺少专人管理,停车秩序混乱,停车场的保护不严,时常生车辆被划、东西被盗的事。校外的车辆也很容易进出,造成校内停车位不足。

2 解决校园停车的基本思路

根据校园车辆停放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在停车规划时注意把近期停车设施的改善与中远期停车设施改善紧密结合起来,使成果具有可操作性,争取在近期内使校园“停车难、乱停车”现象得到改观,并为学校以后的发展预留停车用地。近期内停车改善措施以适度扩大供给、进行科学的停车管理为主,使供需尽可能达到一个动态平衡,停车位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在综合考虑校园停车设施现状、要求以及停车空间等限制条件基础上,确定了路内与路外停车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公共停车场停车,改善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同时有条件地实施限时停车。

3 改善校园停车

改善校园停车问题,使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校园停车供需平衡,首先需要预测校园停车需求,在此基础上,根据校园停车特性及其存在问题,进行分区规划。本研究将整个校园分为办公区、教学区、生活区3个部分。

3.1 停车需求预测

要使未来的停车供需平衡,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就要对未来的停车需求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这样才能提前对停车供给做出规划和调整。因此,停车需求预测就显得极其重要。本文使用“停车生率模型”来预测南京林业大学的停车需求,如式1所示[2]。

式中:yi为第i种车辆(机动车、自行车)的停车需求量(辆);aik为第k种建筑物的第i种车辆的停车需求生成率;Xk为第k种建筑物的建筑物的建筑(营业)规模。

3.1.1 生活区停车需求预测

该校生活区户数,如表1所示。根据《南京市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设置标准与准则》,户型面积小于80 m2的,机动车位设置标准为0.3车位/户;户面积为80~120 m2的,机动车位设置标准为0.5车位/户[3]。则学校生活区的停车需求量y1为507辆,其中,一村的停车需求为263辆,二村的停车需求为244辆。

3.1.2 办公区、教学区停车需求预测

南京的私家车在快速增长,根据《南京市年报》统计,2007年南京小汽车的拥有率高达8.95辆/百户,明显高于2005年的7.65辆/百户。尼尔森公司年度汽车跟踪调查报告显示,全国3大城市中,北京的私家车拥有率最高,约29%;上海私车拥有率达19%;广州位列第3,拥有率为13%。目前该校生活区的车辆拥有率为17%,较社会车辆平均拥有率高。保守起见,单位教师的停车需求确定为目前全校的平均车辆拥有率17%。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00余人,故这部分的停车需求y2为187辆。

需要提到的是,随着经济发展、学生生活的丰富与多元化,私家车也走进了一些学生的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2 分区规划

路内停车场车位的排列布置以平行方式为主,斜列为辅,不宜垂直为原则,停车方向应与道路行驶方向相同。平行式即车辆平行于道路方向停放,这种方式有利于车辆进出车位、占用道路宽度少、对道路阻碍率较小。在进行分区规划时,路内停车采用平行式停车方式,车位尺寸为6 m×2.2 m。对于采用垂直式停车的停车场,车位尺寸为5 m×2.3 m。路内停车场的吸引半径一般以300~400 m为宜,本次规划通过对居民进行调查,考虑到居民停车的便捷性,吸引半径以150 m为上限,进行停车规划[4,5]。

对居住区停车进行规划时,由于消防通道仅为4 m左右,主干道约为7 m,路内停车采用主干道上单侧停车。对于一些超过9 m的单行道路,可以设置双侧停车。对于教学区、办公区,设有单行线,道路宽度约为8 m,可以设置单侧停车。车辆遵守右侧通行规则,为保障单行线顺利运行,禁止右侧停车。图1~图3是对该校居民区、教学区、办公区实施的停车规划,其中停车场用停车标志表示,实线为路内停车,虚线为居民边界线。

根据规划,一村居民区可以提供145个停车泊位,二村居民区可以提供214个停车泊位,本次规划完全可以满足居民的停车现状。但在未来5年内,一村的车辆将达到243辆,二村的车辆达到244辆,与本次规划的停车泊位存在较大缺口的。

3.3 校园停车未来的的发展

从第2部分可以看出,在仅利用现有路面停车资源,包括路内停车、路面停车场的情况下,停车供给是不能满足将来停车需求的。在布置停车场时,除了考虑车辆的流动之外,更多地还要考虑人的流动,注意校园环境的人性化,体现对人的关怀。立足于南京林业大学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寻找校园停车的突破口。

(1)扩宽部分居住区的消防通道,在满足消防要求的情况下,设立路内停车,增加小区停车位;

(2)校园新建建筑配建地下停车场,保证在满足本建筑停车需求的情况下,能够缓解周边的停车需求;

(3)各学院和单位以及任何方便停放少量车辆的地方建立小型停车场,建议小型停车场之间的间隔不少于150 m。周边种植树冠较大的乔木以及常青绿篱,形成围合感并具有遮阳效果,形成“花园式停车场”;

(4)修建半地下停车场。半地下化隐藏停车库虽然较露天停车场投资要高得多,但较修建地下或地上室内停车库要经济得多。它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不占用绿化用地,在校园停车规划设计中可见缝插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6]。

4 交通管理

(1)校园停车可以采用停车许可证制度。将校园实施分区,如教学区可以按学院或办公地点分类,生活区按照楼栋实施分区。车主领证时,这些信息需要具体注明。外来车辆,按照其目的地的不同,给予换证。这样就保证了车辆在较园内分布的相对均衡性;

(2)用经济和法规等手段对停车需求量进行科学的控制与调节,削减不合理的停车需求,分散、转移相对集中的停车需求,鼓励车辆到专用停车场停放,规范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停车,管理路边停车[7];

(3)建立、健全详细的停车规范,严格实施。在安全管理中实行教育为主和处罚为辅相结合的管理原则,同时在所有停车场安装摄像装置,引入车辆管理系统,真正实现科学管理[8]。

5 结语

学校采纳了规划中部分建议:在校园单行线上,划设了禁止右侧通行线,明显增加了校园交通运转的效率;部分居住区,扩宽了消防通道,布设空心砖,设立路内停车,同时在不满足路内停车的消防通道上划设了禁停线,不仅增加了小区停车位,而且保证了居民的安全,改善了校园交通。

摘要:高校停车不同于城市停车,是静态交通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很多高校将面临停车问题,该文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通过对校园停车特性的分析,提出解决校园停车问题的基本思路,在停车需求预测的基础上,对校园停车进行分区规划,最后提出停车许可证管理制度,与停车规划相结合,使规划与管理相协调,为缓解高校停车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园停车,停车特性,停车需求,分区规划

参考文献

[1]陈媛.城市停车设施规划问题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5.

[2]关宏志,刘小明.停车场规划设计与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3]中国公路学会《交通工程手册》编委会.交通工程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4]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5]沈金程.居住区规划中的停车场规划[J].城市问题,2004,(5):23-25.

[6]美国城市土地利用协会.国外停车场设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7]刘艳妮.我国城市停车系统相关问题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6.

中小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研究 篇9

1 中小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现状分析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中小城市的人口数量和范围也迅速扩大, 这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致使道路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出现了许多城市交通问题, 例如:中小城市道路规划等级与实际发挥作用不符, 道路路面宽和横断面形式与其交通功能要求难以适应;道路网密度偏低;道路现状分布不均衡;城区公交线路不足, 线网密度较低;公交港湾停靠站位置设置不合理;交通管理缺乏科学化;停车场布局不合理;交通法规、安全教育宣传力度不够, 违章现象较严重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在这一背景下, 对我国中小城市交通管理规划问题进行探讨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2 中小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2.1 中小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的原则

中小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应遵循下述原则:1) 适度的超前性和战略性原则。2) 立足当前, 以缓解交通拥堵为起点, 从城市的交通需求和交通供给两方面着手, 根据城市道路网现状和交通流实际情况, 从宏观和微观、定性和定量上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 并作出相关预测, 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交通管理措施和对策。3) 规划长远, 要坚决杜绝急功近利的做法。在制定专项规划时, 要力求做到与近期和远期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交通管理战略性规划的和谐统一, 真正体现城市交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4) 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滚动的规划方法提高规划的弹性和可操作性。5) 充分体现公共交通优先和以人为本的原则。

2.2 中小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的内容

2.2.1 进行交通调查, 并建立交通信息数据库

交通调查是指用客观的手段来测定道路交通流以及与其有关现象的片断, 并对其进行分析, 从而了解与掌握交通流的规律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向交通、城市建设规划和环境保护以及公安交通管理等部门提供用于改善、优化道路交通的实际参考资料和数据。

交通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交通流现象, 而与交通流有关的诸如国民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运输状况、城乡规划、道路等交通设施、交通环境、汽车的行驶特征、地形、气候、气象以及其他安全设施和措施等均可以做专项调查。

面向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的交通调查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城市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基础资料调查、城市居民出行O-D调查、城市流动人口出行O-D调查、城市机动车出行O-D调查、城市道路流量调查、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调查、道路交通管理调查、公交运营及线路客流调查、货物源流调查、道路交通环境调查等。

针对统计的数据信息, 可以利用Excel或Access等工具建立数据库, 并进行统计分析, 为交通需求预测、交通管理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由于城市交通管理规划中交通调查内容很多, 可采取几年进行, 逐年补充、完善城市交通信息数据库。

2.2.2 制定城市需求管理规划方案

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方案设计要包括城市交通需求总量分析与控制、城市交通结构管理与优化和道路交通运行组织三个方面。

1) 城市交通需求总量分析与控制。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 城市交通需求总量和机动车的拥有量将会继续增长, 但由于城市土地资源有限, 道路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因此, 针对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的矛盾, 可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a.从城市交通系统内部结构、功能、特性出发, 分析具体城市道路网络系统 (包括道路、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 所能适应的交通需求量;b.从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的外部环境特性出发, 分析在一定的资源约束和环境保护目标条件下, 城市交通系统可能的发展规模及容许的机动车保有量。根据城市所能适应的交通总量, 确定城市车辆发展规模。2) 城市交通结构管理与优化。根据交通调查得到的当前城市客运交通结构状况及未来城市交通需求发展预测结果, 科学地运用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策略与管理措施, 制订当前交通结构合理引导及未来交通结构优化的政策性实施措施及发展战略。3) 道路交通运行组织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组织是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的主体之一, 道路交通运行组织涉及到交通需求管理和交通系统管理两方面的管理措施, 可结合具体的道路网络及交通流量、流向, 综合运用交通需求管理、交通系统管理策略及措施 (如局部区域内道路在某一时段内禁止某种车辆通行或出行、单行线、公共交通专用线、各种禁行线、交叉口转向限制等) 。制订交通运行组织方案, 合理组织交通流, 均衡交通负荷, 从而提高道路网络运输效率。

2.2.3 制定城市交通系统管理规划方案

交通系统管理措施是城市交通管理方案实施的基础, 在制订城市交通系统管理规划方案时, 应根据规划方案的要求和当前管理设施的建设现状, 制订出管理设施的建设规划方案。

城市交通管理规划主要包括道路横断面交通设计与管理、道路交叉口交通设计与管理、通信号灯优化设计、城市停车场规划与管理、公安交通指挥系统发展规划等内容。

1) 横断面交通设计与管理。道路横断面是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以及分车带等部分组成, 对道路网络中交通拥挤严重或根据预测在未来可能出现严重拥挤的道路路段, 应进行道路横断面交通功能设计。横断面交通功能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道路的等级、性质和红线宽度以及有关交通资料, 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宽度, 并给予合理的布置, 使道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2) 道路交叉口交通设计与管理。对道路网络中交通阻塞严重或根据预测在未来可能出现严重阻塞的交叉口进行专门的交通设计, 包括道路交叉口几何设计、交通渠化设计和行人过街道设计等, 以提高交通阻塞地区的通行能力, 缓解城市交通紧张状况。3) 通信号灯优化设计。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中, 应对现状信号交叉口的配时效果进行检查, 结合交叉口渠化设计对现状交通矛盾突出的信号交叉口信号控制形式和配时方案提出近期改进方案;根据城市道路网建设规划成果提出干道交通信号协调控制设想, 并提出远景城市区域信号控制系统建设目标和分阶段实施计划。4) 停车场规划与管理。在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时, 要在交通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停车需求预测, 检查城市停车容量与停车需求之间的适应程度, 制订城市停车场布局规划方案及停车场管理办法 (包括停车收费额度的制定) , 处理好停车场附近的交通换乘系统的设计。5) 公安交通指挥系统发展规划。公安交通指挥系统是实现城市交通管理现代化的基础, 人口在50万以上的城市应进行公安交通指挥系统的发展规划, 包括城市公安交通指挥系统的系统结构设计、各子系统的功能设计、交通指挥系统的建设计划及资金筹措办法。

参考文献

[1]王炜.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2]郝美英.小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方法的探讨[J].城市公共交通, 2008 (4) :76-77.

我国城乡公共事业管理比较研究 篇10

一、我国城乡公共事业管理的相同之处

公共事业管理根据地域可以分为城市公共事业管理和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总体说来,我国城乡公共事业管理在其运用的基本理论、管理内容和管理目的基本相同。

(一)城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相同

19世纪晚期,面对自由主义政策引发的一系列难以克服的社会问题,一些思想家主张政府干预社会生活。格林和霍布豪斯就指出,国家在涉及公共利益的地方进行干预,能够为每个公民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多的社会条件和更有利的社会环境。费边社会主义的思想家认为,必须在经济上给人们以最低标准的保证,政府不但要承担起维持全面收入的职能,还要广泛介入到社会生活中,解决公民的教育、医疗等问题。20世纪初,凯恩斯认为,只有通过政府明智、积极的政策,把自由放任的自动均衡改造成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移动均衡,使资本主义成为“可调节的”资本主义,才能避免危机。因此,公共事业管理更多地是以管理学和经济学来分析公共领域中的问题,它往往被人们称做新政府管理理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写道:“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对公共行政学的传统主流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因为它拥有一种通用的分析语言,广泛地采用了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方法来研究公共服务。”[1]竺乾威先生认为:“新公共管理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构成了一种严峻的挑战,理由在于它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这一基础主要来自私人部门的管理和经济理论,而传统的官僚主义理论、政治行政分离看来已经过时。” [2]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借鉴西方国家的理论并使之介入国内公共生活。和西方国家一样,这些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既适用于我国的大城市,也适用于我国农村,因此,城乡公共事业管理在运用的基本理论上是相同的。

(二)城乡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内容相同

一是科技事业。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对科技事业的管理,不仅是当代西方国家的共同战略,也是我国的既定战略,还是当代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的首要任务。二是教育事业。教育事业是国家发展、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基础,现代科技和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其中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师范教育、民族地区教育、广播教育事业,等等。三是文化事业。文化事业通过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的道德风尚,最终为经济和社会进步提供支持,因此它在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是卫生事业。医疗卫生事业直接关系到国民的身体健康,它包括对社会常见的易发流行病的预防和控制;对大众疾病的医疗条件的提供和医治;对大众身体健康的保健。五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诸如供水、供电、供气、邮电、道路、公共交通、排污工程、垃圾处理、水利灌溉、消防设施等都属于基础设施。六是社会保障。它的发展不仅使无收入者获得基本生活条件,也使低收入者的生活得以改善,从而有效地减少贫困现象,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安定。七是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工业化、人口增长和改造自然的副产品,目前已经危及公共健康,所以它也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之一。

(三)城乡公共事业管理的根本目的相同

公共事业管理是以提高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标的。为此,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维护和增加公共利益,为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创造条件,是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且,其活动的结果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影响社会的整体运行目标和进程。同时,公共事业管理具有追求多元价值的特点,它至少包含着生存、安全、持续、公正、民主、责任等多元价值,因此,公共事业管理的根本目的决定其工作绩效不能简单地用利润或效率作标准。在实际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政府投入往往不能满足公共需要,为了弥补公共事业的经费不足,或者是为了体现在享受公共事业所提供的服务方面实际存在的差异,部分公共事业管理也可以采取收费方式,但是,相应的政策规定了这种收费绝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与此同时,对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行业或企业,具有公共事业的特性,也决定了它有特定的政策法规的限制和必要的财政补贴,必须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在规定的利润空间里进行盈利。因此,公共事业管理是以非盈利性为主要特征。从公共事业管理的根本目的上看,我国城市和农村是一致的。

二、我国城乡公共事业管理的不同之处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建国以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市和农村实行不同的政策,因而使我国形成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又使城乡之间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对于公共事业管理来说,我国城市和农村必然存在许多差异,只有认清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推进公共事业的建设。

(一)城乡公共事业建设的基点不同

首先,城乡公共事业建设的历史投入相差较大。国家把大部分的资金用于城市公共事业的建设, 而对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的投入却很少。例如,长期以来我国的卫生资源投放主要集中在城市,城乡居民在医疗服务方面之间存在巨大差距。2000 年城乡居民人均卫生费相差598元,到2004年这一数据扩大到936元 。很多地方县乡财政困难,加上重视不够,以致农村公共卫生投入逐年减少,农村医疗条件得不到改善,城乡差距拉大,农民因病致贫的现象屡见不鲜。另外,国家对农业、农村的公共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一直比较小,2001 年对农业公共基本建设投资是 99 314 亿元,仅占全国公共基本建设投资比重的6.18 %,[3]近几年虽然有所增长,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需要 。其次,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事业方面的待遇相差较大。在农村,农民使用的电力、电话的价格,往往比城市居民的要高出50 % - 150 %。如仅电力一项,每年全国农村居民就要比城市居民多付出电费 500 亿元左右。在近两年实施的电网改造工程中,城市电网改造不向居民收费,而农村电网改造却还要向农民或多或少地收取一些费用。

(二)城乡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水平相差较大

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事业都处于较低水平,与城市有较大的差距,明显表现在农村公用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业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差。农村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如中低产田改造、灌溉设施建设、江河治理等严重滞后,大型水利设施仍然是人民公社时期所建设的,如抽水站、水库和部分深水机井等,部分工程因年久失修和管理不善,已不能使用。农业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抗灾能力大大下降,大部分地区的农民仍然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命运;大型灌溉设施及大型农用固定资产短缺,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相当多的农民还是停留在几千年前的传统手工耕作的方式上;生活性基础设施如水、路、电、气、热、公益项目、文化娱乐设施等项目除了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能够以公共资源提供以外,大多数农村地区的这些生活性基础设施至今还处于相当匮乏的状态。例如,农村交通不便。即使通公路的行政村也有许多不通沥青(水泥)路,是典型的“晴通雨阻”路;农村电网老旧,制约了农民对家用电器产品的需求;农民饮水安全问题突出,甚至还有33%的村庄没有喝到饮用水,自来水通村率也不到50%。[4]

(三)城乡公共事业管理的社会化程度不同

1978年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了农户生产主体的地位,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活力,推动了农村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与提高。但是,农村居民点分散,每个居民点人口少,有的公共设施不可能获得规模效益,制约了公共设施的发展。例如学校、邮局和公安局等往往是在若干个农村居民点共享一个,而不可能每个居民点一个。供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也不容易达到城市的一般水平,因此,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社会化水平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税收额减少,社区公共机构的保障能力将下降,有的公共设施会衰败,还有的公共设施可能被管理部门撤消或遗弃。由于市场经济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农户零星、分散的经营状况和较低的社会化程度使得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迫切需要得到农业科学技术支持、信息咨询服务和相关权益的维护。

(四)城乡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不同

从制度安排和政策层面上看,我国公共事业的建设与管理是重工业和城市,而忽视农业和农村。城市的公共事业,如教育、道路、照明、排水、环境、卫生、秩序,等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理所当然由国家或各级政府供给,并主要是通过“事业单位”如教育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公共体育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等实现的。而在同时期的农村,大多农村集体经济财力不足,公共事业过去是农村集体经济的事,现在又天经地义地落在了农民自己身上。如现行政策规定,乡镇政府可以就办学、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和交通这五项公共事业所需费用在全乡统筹。也就是说,这五项公共品的成本负担没有纳入公共支出的范畴,而是由农民自己承担。此外,农民还对村级社区承担经济责任。按照当时有关政策的规定,村委会可以向农民收取三项提留,即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其中,公积金主要用于修建农用水利设施,购置农用固定资产;公益金用于“五保户”供养,困难户补助等;管理费用于村委会干部的工资和管理支出。可见,村委会承担了公共品供给的部分责任。但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村委会只是村民的自治性组织,不是政府的行政机关,其对公共品的供给属于私人组织性质的供给。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农村医疗领域还出现了“市场化过度”的现象,一些本应该政府承担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转由市场提供,使得农村贫困的人口无法获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因此也可以说,城乡分割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内在原因之一。

(五)政府扮演的角色不同

我国政府在推进政企分开的同时,也将政事分开提到政府改革的议事日程上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日臻完善,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所充当的角色和肩负的职能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过去完全由政府统管的科、教、文、卫、体等事业及人口、资源和环保等涉及全社会公共利益的事务管理,需要从市场经济的角度重新进行认识和定位。在城市中,我国政府不应该也不可能继续包办一切公共事务,而主要负责对公共事业进行宏观规划和决策、整体指挥以及服务社会。同时,政府职能转变后必然向事业单位分权,使之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摆脱对政府部门的依赖。因此,政府在目前城市公共事业管理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可以定位为“掌舵”。

我国政府在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与城市不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的:“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我国,这种发展趋势逐渐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二元经济体制反映在公共事业管理方面就是实行城乡有别的制度,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国家在城市设有公共事业的管理机构,城市所需的公共事业由政府包揽,所需资金由财政预算安排,如政府创办公交公司、自来水公司,而农村所需的公共事业政府提供较少,除建国初期国家兴办了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以外,其它公共事业所需资金主要通过筹措方式解决,成本主要由农民自己负担。这样,农村就基本上处于国家二次分配的体制和结构之外,其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不能正常获得公共产品的供给,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被边缘化了。日积月累,历史欠账越来越多。可见,目前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必须在政府主导下才能逐步走向正轨,政府不仅是“掌舵”,更重要的任务在于“划桨”。只有这样,农村公共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城乡公共事业管理存在一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现有格局的形成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鉴于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程度和社会化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历史上形成的城乡分治的管理体制还存在着残余,因此,政府在城乡公共事业管理活动中将扮演不同的角色。总之,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公共事业管理必须要在准确把握二者差异的基础上,针对城乡的具体差异采取相应的策略,从而保证我国城乡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613.

[2]竺乾威.公共行政学[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4.

[3]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2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上一篇:自动补货下一篇: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