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机制研究

2022-09-10

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城市规划向城乡全域的理性延伸, 城乡规划专业社会需求的持续增长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 我国城乡规划高等教育面临着空前的扩张机遇和质量挑战。作为本科生教育阶段最重要, 也是最后环节的毕业设计, 在面对学生考研热、就业难、面试多和教师管理松懈、选题盲目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已难以实现城乡理论、社会调查、规划设计等综合训练的教学培养目标, 如何保证毕业设计时间,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已成为当今许多师生共同关注的教育主题。

1 毕业设计早期导入的必要性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调查方法和设计技能,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数据分析能力、问题解析能力和方案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的学时安排一般为临近毕业的一个学期, 所以毕业设计的选题多是综合性的, 个体间的差异性很大, 这与统一授课、统一命题的前期课堂教学的最大差别在于注重学生主体独立思考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早期导入是指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就明确专业培养的目标和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 在低年级课程设计阶段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某一主题的兴趣, 为毕业设计选题和深化提供前期准备。

1.1 毕业设计早期导入的优势与劣势

毕业设计早期导入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防止“千人一面”的教育恶果。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严进宽出”的入学制度, 固定的课程设置体系, 把学生个体消融在一种虚幻的集体人格之中, 学生被定位为一架庞大学校机器和复杂教学体系中的一个螺丝钉, 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要, 表明中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已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必须对其进行改革, 走人性化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毕业设计早期导入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社会经历和个人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 在导师组的帮助下, 自主地选择毕业设计主题, 灵活地安排社会调查的时间与地域, 不仅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尊重, 而且有利于学生的独特见解和才能得以全面展示。

毕业设计早期导入可能会影响学生相关知识领域的拓展, 促进“急功近利”的现象蔓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转变在许多高校得到推广, 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背离高等教育宗旨的现象。比如说当前诸多高校学生在选择选修课时, 不是从个人兴趣、知识结构和专业方向出发, 而更多的是看重该科目是否要考试、通过率如何、平时要不要点名等影响选课后能否“顺利”拿到学分的“非学业因素”。部分学生在假期社会实践表上“托人情、走后门”盖公章的行为也突显出当今大学生“急功近利”严重、价值观迷失等教育的深层次问题。毕业设计成绩是大学生顺利走出校门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张“通行证”, 如果没有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保障, 毕业设计早期导入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只选择对毕业设计有现实使用价值的课程和社会活动, 直接影响影响学生相关知识领域的拓展, 最终导致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失败。

1.2 毕业设计早期导入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课堂的开辟为毕业设计早期导入提供了良好的契入机会。目前, 多数高校正在经历从注重第一课堂知识传授、培养继承型人才的传统教育向一二课堂并重、培养创新能力的现代教育的转变过程, 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改革是推动大学生创新的主流。以宁波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为例, 所在学院下属的建筑设计院、城市规划所、新农村研究中心、“3 S”研究中心、学生创新中心等产业部门和研究实体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平台, 许多学生利用课外和假期积极参与上述单位的社会调查、科研项目和生产实习, 在增强实践技能的基础上, 为毕业设计的早期介入提供了现实可能的支撑平台。

毕业设计的早期导入需要指导模式的相应转变。虽然现行的毕业设计教学大纲一般都强调了毕业设计的目的与任务,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有所偏废。毕业设计为学生考研让路、为学生找工作面试让路等现实屡见不鲜。加之多数高校对教师的考核重研究项目、学术论文和科研奖项, 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毕业设计的指导与管理。毕业设计早期导入可以破解学生毕业设计与就业高峰的时间重叠冲突, 能够实现学生低年级段的社会实践与毕业设计选题、前期调研、资料收集的前后衔接和有机融合, 但需要在毕业设计管理环节做出适当的调整。

2 毕业设计早期导入的过程控制机制

在现行的线性教学管理模式下, 毕业设计早期导入存在诸多困难需要从毕业设计的指导体系和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做出适应性调整, 避免对正常的教育计划产生较大的冲击。

2.1 毕业设计的指导体系

2.1.1 由教师命题学生选择向师生双向选题模式的转变

多数大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基本是教师出一个或多个题目,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指导教师和设计题目, 这些题目一般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科学研究或工程项目, 很少有学生根据自己的社会实践或兴趣确定一个研究主题, 在教师必要咨询式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现象。为适应从“传道、授业、解惑”到“师生互动、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创新转变, 毕业设计必须在命题环节实现由教师命题学生选择向师生双向选择模式的转变。尤其是对于经常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 可以从三年级 (个别学生可以更早) 开始,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课堂设计、社会经历或社会调查, 提出一个感兴趣的主题, 在教师指导下一步步论证、深化, 最终形成符合毕业设计规范的研究成果。

2.1.2 由单一导师制向小组指导制的转变

现行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通常是一个指导教师负责一个或多个学生, 当一个学生选择了指导教师的题目后, 从开题报告、设计过程、一直到设计定型基本上是指导教师与学生的单线联系。城乡规划作为一门综合学科, 涵盖的知识面之宽、研究的对象之繁杂, 决定了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要向开放化办学模式转变, 相应的要求毕业设计指导体系由一而终的单一导师制向团队协作的小组指导制的适应性转变。从简化教师工作量评定的角度, 可以是一个指导小组指导一组学生, 具体到单个学生, 可以根据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设定一位责任导师。

2.1.3 由独立完成式向协作完成式转变

毕业设计与低年级段的课程设计的主要差别是综合性, 往往要求每位学生从数据收集、规划制图、成果介绍一气呵成、独立完成。但在走上工作岗位后, 往往注重的是团队协作技能与合作精神。事实上规划设计单位的设计业务通常是多工种合作的结晶, 作为综合训练的毕业设计, 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倡导团队协作。尤其是对于一些范围较大、矛盾较多的设计项目, 同学间可以组成一个课题组, 根据学有所长适当分工, 围绕总体目标设计多个研究专题, 专题间既有密切的联系, 每个专题又可独立成文, 导师组和课题组有机结合, 既实现毕业设计综合训练的目标, 又可培养项目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2 毕业设计的评价体系

2.2.1 由结论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

在以往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 常常会出现一些怪现象, 比如某位同学的毕业设计是在毕业实习单位完成的, 成果既有创意位又符合规范, 在十分钟的答辩过程中表现也比较出色, 与平时的课程设计相比, 似有“三日不见, 刮目相看”的感觉。但考虑到毕业实习已经是大学的最后环节了, 加之最后教学存档的设计成果“看起来”也确实过得去, 一般的做法就不再追究是该学生自己完成的毕业设计还是所在实习单位的业务项目成果。久之, 许多同学都来效仿。既然介导毕业设计早期导入, 就要允许学生参与生产单位的项目, 也允许结合生产项目完成毕业设计, 关键是引导毕业设计答辩从结论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的转变, 将毕业设计早期介入阶段的选题、调研等内容纳入成绩评定中。

2.2.2 由导师评价向师生综合评价转变

现行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 通过比例为3∶3∶4 (有些学校比例会适当调整) , 在现行的教学工作量化考核下, 指导教师是有工作量的, 但评阅教师多数情况下是相互帮忙, 这就决定了指导教师所给的成绩基本上决定了最终成绩。当毕业设计早期导入后, 与指导教师“关系好”的同学处于“近水楼台先得月”优势地位, 难免就会出现设计选题一样, 设计结果相似, 但最终成绩大相径庭的情况。为有效的防止指导教师“人情分”的出现, 必须引导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由导师评价向师生综合评价的转变, 充分征求相关同学和相关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保证毕业设计成绩的公正性。

2.2.3 由学科性评价向学科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模式转变

城乡规划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我们的城乡规划教育应以社会实践为出发点, 社会需要规划师具有什么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 高校就应该培养出具有这些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大学毕业生。城乡规划学科具有很强的“未来学”特征, 城乡规划教育的核心和重点是城乡发展规律的普遍性和城乡个体发展的不确定性, 范式的毕业设计评价标准相对于社会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实践——理论——再实践”的科学研究要求城乡规划专业的毕业设计必须适时地实现由学科性评价向学科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在毕业设计答辩的具体操作过程中, 应该邀请一定比例的设计单位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人员共同参与。

3 结语

综上所述, 毕业设计 (论文) 过程失控、质量下降是高校扩招后出现的普遍性问题, 既有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原因, 也有社会转型的结构性矛盾, 总体上来说, 应该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作为社会实践性很强的城乡规划专业来讲, 改变当前通行的毕业设计 (论文) 线性管理模式, 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实践平台, 引入早期介入机制, 是保证毕业设计时间和提高毕业质量的有效办法。

摘要:针对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下滑的客观现实, 详细剖析了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早期导入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 (SWOT分析) , 提出城乡规划毕业设计教育过程中早期导入的两大创新体系和六个适应性转变。

关键词: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过程控制

参考文献

[1] Richard LeGates, 张庭伟.为中国规划师的西方城市规划文献导读[J].城市规划汇刊.2007 (4) :17~38.

[2] 陈秉钊, 王士兰, 肖大威.美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考察与感想[J].城市规划汇刊.2003 (6) :23~28.

[3] 韩冰, 黄正泉.论高等教育的人性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6) :63~65.

[4] 李丽, 李元垒, 王存仁.浅谈如何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J].科技信息.2007 (18) :172, 185.

[5] 李宪坡, 李丽.转型期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问题与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6 (12) :5~8.

上一篇:2015磷复肥之痛下一篇:克服自悲树立自信——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