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有效性

2024-05-17

新课改的有效性(精选十篇)

新课改的有效性 篇1

一、创设现实有效的学习情境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教学中,创设现实、有效的学习情境能引起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情感,激发探求欲望。如在执教“平移”一课时,可创设让学生争当“最佳小演员”的活动,用动作表示“移动”的学生活动情境。通过学生自身的表演,不但激发了兴趣,同时为“平移”现象的引出、感知以及特征的认识打开了探究之门。教师在创设这一情境时不是挖空心思去“作秀”,而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恰当利用、开发了学生的自身资源,看似平实无奇,却真实、自然、有效,又体现了浓浓的数学味儿。

二、准备合理有效的学习素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也就是说,数学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合理有效的学习素材。合理有效的学习素材能帮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获取知识,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主动探索的机会。我们在选择和准备材料时,既要考虑准备素材的目的性、实效性、客观性,又要看它能否更好的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统计”时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两个苹果、三个梨子、四个桃子、两个香蕉。结果当教师让学生把水果放在桌上准备统计时,可口的水果却激起了他们吃的欲望,霎时间,教室里吃的吃、玩的玩,老师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控制住了局面。原本教师想运用直观的水果做材料帮助学生建立“统计”概念,却忽略了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使教学预设的目标难以达成,没有收到预期的实效。相反,笔者在教学“统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贪吃好玩的特性,而选用了同样生动有趣的水果图片作为学习材料,反而收到了更好的实效。因此,教师在根据学习内容提供或要求学生自备学习材料时,既要符合学生实际,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更要考虑其目的性、客观性、实效性,真正体现学习素材准备的合理有效。

三、选择恰当有效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选择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已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合理安排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果教师不能很好的理解学习方式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盲目选择学习方式,将会降低学习效果,浪费学习时间。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有时教师并没有很好地组建合作小组,也没有明确的小组分工,更没有很好地合作项目,大多是让学生小组讨论两三分钟后便组织汇报。这完全有悖于数学学习的规律。其一,“合作”没有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未经独立思考就交流,得不到思维的碰撞。其二,“合作”表面热热闹闹,实质是放任、随意和低效,而且会误导学生对“数学学习方法”的理解。

四、渗透科学有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探究新课改下初中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篇2

王 辉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县采花乡采花中学)

摘 要: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和教育的时代发展,培养现代综合性、全面性、全方位的人才,现代教育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进,把美术学科加进素质教育体制中实现现代教育多层次教学。在探讨新课标下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同时,积极地分析和研究美术学科教学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新课标;教育教学;美术教学

对于正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面对繁多的学习课程,学习压力较大,美术课程不在他们的考试范围之内,在他们看来这是没有必要的。这是一种对美术的偏见,还是一种错误的偏见,会限制学生参与美术学习,降低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积极性。

美术是一门艺术的结合体,在培养学生美术技巧和美术学习能力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应用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和修养,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了解和参与美术课程的学习,这就值得教师对其教育方法和教学形式不断创新和研究。

首先,要积极探讨和研究出学生感兴趣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适应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如,以“装饰自己的`生活照”一课为例,在讲新课之前,为了让学生能更投入地去学习,我首先让他们转换角色,不再把自己看成学生,而是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小工艺品设计师,老师只是他们的指导者、帮助者;而且告诉学生老师会给他们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了主动性,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也一下子拉近了。美术课的知识点并不多,也不难,教师只要在课下利用课件把问题设计好,然后通过考考你、猜猜看等形式提出来,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引导他们谈看法、说观点、总结概括,教师稍加点评即可。

其次,秉承新课改的教学观念,积极彻底的参与改革,实现初中美术与现代教学的相互兼容,实现学生在学习压力大的情况下参与美术学习,积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例如,建筑的雄浑、金银器的精致华贵、布料的设计及使用价值等,学习欣赏美术作品中材质的巧妙运用,体会其意蕴,进一步引导学生尝试用身边不同的材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美术在初中教学内容中属于一门副科,但却是保证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台阶之一。现代教育教学要求积极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许多学校正在积极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李燕菊。浅谈愉快教学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Z5)。

新课改下高中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施 篇3

动机是指发动并维持活动的倾向或意向,心理学家偏向于用动机作用来刻画个体发出能量和冲动,指导个体将行为指向某一特定的目的,并将这一行为维持一段时间的种种内部状态和过程。动机在学习中是一个很有效能的因素,它能够大大地促进学习。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Davies)的观点,动机对教学的重要性可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动机使学生产生动力:它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投入并且关心学习;它也使学生的学习持久、努力、有恒心、有毅力;第二,动机使学生把握目标:它使得学生积极地去完成学习任务,达成预期的目标,它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第三,动机使学生知所抉择:它使学生知道如何去选择所该进行的工作,使学生决定各项学习的优先顺序;第四,动机使学生的行为有组织形态:它会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之成为某种行动类型,它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努力、有效率、有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动机,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

在学校情境中,有哪些需要和动机可以促使学生把自己的行为指向学习呢?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主要由两种动力因素—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所推动的学习,其目标为学习活动本身,喜欢学习探究的过程,如学习兴趣;外在动机所推动的活动,其目标在于学习的结果和意义。奥苏伯尔则认为学生所有的指向学业的行为都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加以解释,认知内驱力属于成长性动力,是在学习者要求理解和掌握知识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指向学习活动本身;自我提高内驱力与人的尊重感相联系,其诱因是某种地位、荣誉,如努力学习以取得好名次;附属内驱力对中小学生的学习作用最为明显,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学生努力获得学习成就,只是为了从教师、家长等人那里获得赞许或认可。显然,奥苏伯尔所说的三种内驱力和布鲁纳所说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并不矛盾。

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而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教师要把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因为并非只有学习的开始阶段需要动机来启动,整个学习过程都离不开动力系统的支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促使学生的认知失调,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时,教师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新的学习之间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指学生在经历新颖、不一致、令人惊奇、变化的学习情境时所引发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唤醒水平提高。学生在面对不确定性情境时中等程度的唤醒状态称为好奇,好奇旨在减少不确定性的探索行为。即是说,当学生在这种不确定情境状态下,为了使自己的认知协调,就会产生求知的欲望,把学习变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努力去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在这里,教师要把握好“度”的问题,要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争取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如果学生认知不协调程度太大,“怎么跳都摘不到桃子”,不但不利于培养和激发学习的动机,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丧失学习的兴趣。

其次,帮助学生体验成功,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在具有某种优胜标准的竞争中对成功的关注,它有两种不同的倾向:其一是力求成功的需要,其二是力求避免失败的需要。研究表明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其过去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有关,成功经验能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使学生在学习中越来越追求成功;而过多的失败,则会大大削弱学生的成就动机,在学习中就会选择简单的任务,尽量避免失败,以减少自己对失败的体验。因此,教师要注意创造机会,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要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和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成就动机,主动发展内在的认识兴趣。

第三,要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所谓归因,就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第一,稳定性维度对学生今后的期待密切相关。如果学生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像能力或任务难度这样稳定的因素,他们就会对今后类似的任务作出成功或失败的估计;而如果他们将结果归因于努力、运气这类不稳定的因素,他们在以后遇到类似的任务时,就难以对结果进行估计。第二,控制维度与自信心和对前途的期待密切相关。如果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像努力这种可控制的因素,他们就会信心百倍,并预期今后会再次获胜;而如果他们将成功归因于运气这种不可控制的因素,他们就会产生感激之情,并希望今后仍能碰到好运气;如果他们将失败归因于像能力这种不可控制的因素,他们就会听任失败,表现冷漠、压抑、自暴自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对激发动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在归因时尽量减少或消除偏差,避免学生因为不正确的归因而形成“习得性自弃”或丧失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习钟启泉,崔允澎,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陈厚德. 有效教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施良方,崔允螂. 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篇4

关键词:交往互动,思维的积极性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 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 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 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 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 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 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 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1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 而是靠“做”会的, 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 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 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动口、动手、又动脑, 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 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 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 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 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 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2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发挥其主体地位, 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 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 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成其为池塘,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 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 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 填补知识缺陷, 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多鼓励, 而不轻易否定, 恰当指引, 想学生所想, 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 更是益友。

笔者看过这么一则新闻:教育部组织部分改革专家到实验区中小学听课, 了解新课程实验情况。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教学能手上了一节公开课, 博得教师满堂喝彩。然而, 就是这样一节在别人眼里十分成功的课, 却遭到课程专家的种种质疑和尖锐的批评。专家的评课, 令这位教师难以接受, 竟然大哭起来。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

3 开展讨论的有效性

小组讨论是新课程中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形式。它打破了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之间的隔阂, 给予他们更多的合作、交流机会, 通过师生、生生的讨论交流, 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 这都是有效讨论带来的硕果, 但是, 目前的“小组讨论”学习形式, 我们不得不承认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如何开展有效的讨论呢?

3.1 在知识的疑点处讨论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创新的种子。在知识的疑点处展开讨论, 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激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经过学生激烈的思想斗争、思维碰撞, 疑点逐步解开, 学生的智慧得到发展。如: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 通过分苹果,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含义后, 给出一组有余数的算式, 让学生观察、发现余数都比除数小, 进一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 或再次操作, 认识到等于或大于除数时说明还够继续分, 消除了学生心中的疑点, 学生对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就更清晰。

3.2 在知识的关键处讨论

在教材的重点、关键处组织讨论, 尤其是对一些概念、性质的理解与掌握。“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可取, 应该在内容的关键处进行讨论。因此, 在知识的关键处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展开讨论, 使学生不但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总之, 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 都应该满怀饱满的热情, 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 刻苦钻研, 积极开展教学实践, 不断反思教学行为, 力求做到题材新颖、有趣味性、有数学味, 教学形式多种多样的、高效的教学活动,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勇于探索, 这样的数学课堂才受学生欢迎, 教学效果才能有效、高效!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3]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新课改的有效性 篇5

摘要:近几年,在新课改的深入推动下,我国教育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高中化学教育在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态。在本次研究中,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执教经验,就如何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

经常会听到化学教师们纷纷抱怨:“为什么某些内容在讲解多遍之后学生还是不懂,不会运用。”不仅如此,学生在课堂中也感到困惑:“为什么相关知识在课堂教师讲解中听得明明白白,但在课下做题的时候什么也不会。”众所周知,高中化学是高中教育最为关键的课程,如何在新课改的深入推动下提高课堂有效性成为了现阶段诸多化学教学所面临的重点与难点。

一、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关键因素,要想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需要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确定教学目标,并将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呢?笔者认为,化学教师需要合理且科学地设置相应的学习目标,并利用准确的语言对学习目标进行描述,可以通过阅读课本或者查阅相关的资料信息,让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化学实验方案、化学实验所得出的结论进行了解,这样不但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指明方向,并且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哪些内容为重点,哪些知识为难点。另外,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需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并且让学生对相关化学实验进行探究,培养分析以及评价的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对高中化学有所认知。

二、加强对课堂气氛的调节,积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的注意力是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师要对学生的注意力有所关注,并且积极引导学生在化学课堂中集中注意力。笔者经过对课堂学生的表现分析,很多学生成绩出现退步的现象,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学生的目的性不强,而是学生的注意力过于分散,如果学生在课堂中出现分心的现象,那么则无法抓住重点内容,久而久之便会导致成绩出现下滑。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要见机行事,针对学生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策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教师在讲解“生锈条件”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美国航天中心所发射的火星探测器作为话题,证明火星上存在水资源。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便会集中。另外,在课堂讲解“等效平衡”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点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利用学生等压等效平衡联系时所产生的错误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只有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那么才能在课堂中顺利解决很多难点问题。

三、积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现如今,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便是向课堂要质量,高中化学教师也不例外。其中,我国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以及“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讲实效、讲规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对比,现代教学模式讲究的是教育学的平衡,只有不断加快知识传输的科学性,才能让学生懂得更多,掌握得更好。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能够在乐学、好学中对高中化学知识进行掌握。

四、积极加强实验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高中化学教师需要积极开展各种实验探究型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多做、多学、多问、多想。

比如,在学习“亚硝酸钠与食盐鉴别”这一课程中,教师可以事先设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比如,通过对食盐以及亚硝酸钠的性质了解,对两者进行鉴别。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且在课堂教学中不可照本宣科,要让学生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充分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通过设置这一类探究性问题,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树立自主学习以及自主探索的能力,这对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课改下学习小组建设的有效性策略 篇6

[关键词]新课改 学习 小组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10097

学习小组建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决定因素。我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重视学习小组建设,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一定的成效,现在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学习小组建设的成熟做法

1.选一名得力的组长

组长是一组的灵魂。实践告诉我们,选一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小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至关重要。

2.对小组成员合理分工

对小组成员做出具体合理的分工,让人人都有任务,人人都有事做。一个小组内除小组长负责全局外,我一般设置: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发言的主要观点)、发言人(代表小组在全班发言)、组织者(组织小组内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包括任务分配)、计时员(控制成员的发言时间,以防一言堂)、纪律监督员(维持并记录小组合作时各成员参与及遵守小组纪律的情况),并由小组长统筹安排,定期轮换角色。在合作交流时,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保证合作交流有条不紊地进行。

3.给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

让全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协商,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的、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发挥激励作用。

4.制定规则、目标

要让小组内的每一位组员都好好表现,就必须要有一套完备的制度以及共同的奋斗目标,各学习小组讨论并制定班级共同目标、小组目标、个人目标和小组的组规。

5.健全评价体系

任何制度、任何方案的实施,如果没有考核、没有评价,就等于一纸空文。客观准确地评价学习小组及小组内每个成员,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对学习小组建设起着良好的反馈促进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检测成绩等及时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中注重对小组团体的评价和激励,有助于整个小组的进步及发展。学校通过对每周的优胜小组和落后小组通报,对每学期的优秀学习小组、合作之星、进步之星等先进的评选奖励活动,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及合作精神,激起了他们的人生热情,有力地助推了课改工作。

二、学习小组建设的成效

1.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课改中重视学习小组建设,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避免小组交流时“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及合作交流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逐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多,收到的信息也是多方面的,有利于学生尽快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失误并及时改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组间竞争,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效果自然好于传统课堂教学。

3.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及合作精神

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评价,把小组内的每个成员捆绑在一起,成为一个团队。激励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小组内出现“兵教兵,兵帮兵”的合作局面;全班内形成“比学赶帮,合作共赢”的学习氛围,强化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4.有利于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专业素养

课堂交流和展示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在课堂中,让学生把学案上的探究题做出来,放到多媒体上展示,就能及时发现所犯的知识错误。展示几次之后,学生会在书写中提高自己,这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警示。展示交流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反馈矫正。经过多次训练,学生就知道怎么答题、答题要说什么话、写什么内容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学习小组建设应注意的细节问题

第一,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要深入小组,参与学习活动,与学生互动,掌握情况,及时调控,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地开展。

第二,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而且评价学生不宜过细。因为评价过细会耗费教师、学生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导致顾此失彼,还可能偏离既定方向。

第三,重视学生培训。要告诉学生新课改的目的和意義,增强学生参与新课改的主观能动性。随时随地训练学生如何有效地参与合作探究学习,如何进行课堂交流展示,如何进行课堂质疑;尤其要注重对学习小组长的培训指导,要让他们发挥好“小老师”的作用。其实培训是最好的学习,培训也是最好的教育。

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探讨 篇7

一、对比教学的巧妙应用

政治是一门理论性课程, 有一定枯燥性, 因此, 学生对政治理论的认同度不高, 使得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不高。针对此现状,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采取对比教学的方式, 让学生对政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对政治理论产生认同感, 为课堂的有效性提供充分的条件。例如, 教师在《社会主义经济优越性》的教学中, 可以对比中美双方的经济模式, 2008年的金融风暴严重冲击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而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 不仅扛住了冲击, 而且实现了稳定的发展, 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政治角度、经济角度、文化角度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在解答题目过程中, 教师也参与到其中去, 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及时有效地进行讲解, 使学生对所学及时消化, 同时增强学生的逻辑性思维, 以便学生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都是对比教学所产生的作用。通过对比, 使学生对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产生认同, 提升的学生学习效率, 保证课堂质量。

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新课改强调,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也是教学的最终受益者, 但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 一般是以老师讲解为主, 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 再加上教学信息没有得到有效的反馈, 使课堂有效性不高。因此, 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现自身的平台, 使其找到自我成就感。例如, 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教学中, 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所给的定义, 再根据其中的知识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判断。如此一来, 学生在课堂上就不再是机械地接受, 而是更能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并且独立思考, 为课堂有效性的提高提供充分条件。

参考文献

论新课改下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篇8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四个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培养终身体育思想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识的帮助者、促进者。

新课程改革对体育课堂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适应新课程要求的体育课堂教学应实现以下突破和创新:一是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体育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 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二是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和体验性教学。要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倾向, 重视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三是倡导建立交往互动的教学关系。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四是倡导走向自主创新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五是主张学科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标准的内涵

1.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在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中占据了核心的位置, 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下, 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本质应包含:价值性;是否符合学生需要;能否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若使学生在校所学对其个人生活或社会大众不具价值, 甚至反而危害个人和社会, 则教学将不具意义”。一些不符合学生真正需要的体育教学目标将使体育课变成“表演课”。公开课上, 体育教师为了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不考虑学生的需求而进行的讲课便说明了这一点。

2.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教学是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结合的过程, 在强调教师主导作用时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 多向交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 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项互动, 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此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互动过程。

3.教学能力的有效性

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前面已经有所叙述, 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反映了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动作表述、示范能力, 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的能力, 运用提问与讨论能力, 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的清晰准确是学生能够良好地领会教学内容的前提, 也是体育课堂教学对教师所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4.教学反馈的有效性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和技能逐渐认识和掌握的过程, 他们对有些动作要领缺少实际的体会, 需要教师及时正确地为其反馈真实的意见, 以便于合理地改正。在学习方法上, 也需要教师来指导学生如何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 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的意见提供一些方法和建议以供学生参考。教师在每堂课下课前对本堂课进行准确仔细的评价, 并能够使用激励和鼓舞的语言, 就一定会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

三、初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

1.正确理解教学有效性内涵, 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

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 主要是指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学生所取得的进步或发展。体育新课程教学有没有“效”, 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后, 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力方面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这里的进步或发展不仅有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获得这一方面, 还包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2.科学合理的教学准备与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 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 确定目标, 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步骤。教师根据经验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 评价其结果, 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 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

3.正确的示范和传授

传授是指体育教师的课堂讲解和示范。教师运用精确的语言向学生传达信息, 应注意传递内容的效率, 注意时间和讲解内容的分配。教师往往在短时间内讲解过多的内容会使学生产生卷怠感, 影响讲授的效果。教师运用正确合理的动作技术示范方法会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如正面、背面、侧面、镜面示范等。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是教师的指导。教师可运用集体指导, 单独指导, 巡回指导等不同形式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错误纠正。

(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第一中学 )

摘要:本文从新课标的基本内涵出发, 对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对教学的有效性从目的、活动、管理、反馈、能力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基于这几个方面, 本文还对高中体育有效性教学的实施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新课改的有效性 篇9

一、寓教于乐,全面提高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生学习英语,由于年龄小、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加上没有语言环境,致使有相当多的小学生不愿意把精力花费在枯燥的词汇记忆上。词汇关过不了,学生失去了兴趣,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或抗拒心理, 有的甚至放弃英语,这样一来,学习困难生面就会扩大,造成两极分化。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我们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寓趣于教,培养学生英语词汇记忆的成功感。

1.利用有趣的汉语拼音来辅助拼读。在英语词汇中,有一些单词跟母语中的拼音很相似,比如long(长)这个词,跟拼音“龙(long)”很相似,学生就可以完全借助拼音来记住单词。再如,panda (熊猫) 这个单词中的前部分“pan”和拼音 “胖(pan)”很相似,学生也可以用拼音来记住单词。

2 . 采用多样化活动来教学单词。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实物教学调动学生的感官,如教学:sweet,sour,spicy, chocolate,sandwich,hot,dog等单词时,我让学生看着真实的物品学单词,并且摸着、说着、品尝着,加以有趣的动作,把学生拉进现实中,并让他们真实地表演出来,这样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就连平时不爱动口动手的同学学生也兴奋地表演起来。学生把课堂当作了娱乐的场所,课后回味无穷。

二、创设英语的教学的真实情境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只有在真实的言语情境才能更好地组织思维,理解具体情境中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 触景生情,激发表达思想的能力。那么如何创设真实的学习情景呢?

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将真实生活情景搬入课堂,但能模拟真实情景,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的语言环境,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例如:在教学四年级英语what will you do in summer?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扮演扮演记者去采访全班同学,简单的内容,轻松的情节加上同学表演时全身心的投入,惟妙惟肖的表演就像一个全真的课本剧,深深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what will you do in summer? I will go to swimming/ I will play on the swing/I will play basketball等很多实用句型。而且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不是空洞的而是真实的、深刻的。又如在教授五年级the universe这一内容时我用动作表演来认识形容词,如long,short,tall,old, young,big,small等。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涨,气氛非常活跃。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表演和简笔画,巧设情景。如在学习职业时,我首先用简笔画画下各职业的图画,然后,我让学生模仿各种职业特征的动作,学Teacher做教师拿粉笔的动作,学Farmer做农民种地的动作并让学生进行问答:“Is she a driver?”通过画、动作的方式学生很快掌握所学内容。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小,他们的注意时间不长久,好动,爱说爱闹,好奇心强烈等特点,针对他们的各种心理特点。教师在课堂上穿插游戏、活动能使原本较枯燥、机械的单词学习和句型练习变的生动有趣。例如在教授lisa和peter的对话时, 在课堂操练、巩固阶段,教师可以拿出lisa和peter的头饰,分组请学生们进行“击鼓传花”的活动,请最后拿到lisa与peter头饰的同学进行对话。再如,教授学习文具用品时,可以直接借助学生的学习用品进行展示,pen pencil desk chair让学生边拿者或指着自己的东西边跟老师读。接着练习what’s this? it’s a/an… is it a/an…? yes,it is.no,it isn’t等句型。 这样既复习了句型,也练习了新单词,且学生热情高涨,不会感到乏味。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画、拼拼、贴贴、说说,也同样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通过这种活动,学生在动口、 动手、动脑等多种富有动态的语言活动中感受到了浓浓的趣味。通过这种活动的利用,解决了教学难点,避免了机械重复,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手段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把抽象的材料形象化, 缩短教学时间,增大教学信息容量,从而突破重难点。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激活儿童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但是如何恰当的使用多媒体,确实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在课堂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把sounds,language,pictures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观。例如我在教“学习用品”一类单词时, 直接用rulers,pencils,pens,books等进行教学,这样的效果很好,学生也乐于接受。

新课改的有效性 篇10

教育构建学者认为,课堂应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实践、共同发展的“平台”和“阵地”. 课堂教学,缺少教师或学生任何一方的单边活动,就失去了课堂教学“有效”意义. 由此可见,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就应表现在教学过程的双向性、互动性特征上. 只有师生之间真正“互动起来”,“交流下去”,才能凸显出高中生“主人翁”的主体特性. 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实现课堂教学进程深入推进,效能显著提升,就必须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学习要求、重点难点等内容,有意识的设置互动场景、互动问题和互动内容,引导高中生深度参与互动、深入合作交流,推进课堂教学进程. 如在“对数函数”知识点的讲解活动中,教师围绕该知识点关键要义,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设置师生、生生互动探讨的教学活动,先向学生提出“打算用什么方法来画函数图象?”问题,引导学生找出用图象变换法画图,并在作图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画图时的一些注意事项,然后与学生就指数函数图象的定义域、值域、截距、奇偶性、单调性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逐步向学生展示指数函数的图象特征和性质[1].

二、课堂“有效性”应呈现发展功效,易于高中生数学能力锤炼

教育发展学认为,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对象数学技能以及素养发展、进步的过程. 现代课堂教学“有效性”评判的重点,放置在了对学习对象数学技能培养和锻炼上. 因此,数学学习能力培养成为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内涵之一.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应将课堂教学作为高中生数学学习能力训练的有效“载体”,作为高中生数学解题技能培养的有效“工具”,既要为高中生提供良好的实践锻炼的活动“平台”,又要为高中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悉心“指点”,让高中生在高效指导和深入实践中数学学习能力得以锤炼和提升.

如,“向量的数乘”一节课巩固练习环节,教师针对高中生在例题讲解过程中的思维分析、探究解答实际,为学生展示了“在△ABC中,AM是BC边上的中线且交DE 于 M,用a,b表示向量”问题案例,组织高中生开展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实践活动,高中生分析问题条件后认为: “这是关于向量的数乘的几何意义的案例,需要运用向量的线性运算知识点”. 高中生在合作探析解题要求过程中,指出: “本题除了要运用向量的加减法运算外,还要运用到向量的数乘内容,同时灵活使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教师对高中生探析得到的解题思路进行分析,强调指出: “在计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并利用DE∥BC以及△ADE与△ABC,△ADN与△ABM之间的相似等方面的条件,”. 高中生整理解题思路,开展解答问题活动,解题过程略. 最后,教师设置“如图1所示,E,F分别是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上的中点,已知,求向量的值”案例,让高中生进行巩固强化活动,组织高中生自主解答分析问题. 在此过程中,高中生既获得了解析问题的实践载体,又获得了解答问题的实践时机,在思考研析问题条件、合作探讨解题思路、反思整理解题方法等过程,数学解题能力得到有效锤炼和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探析案例过程,应切实协调好“教”与“探”二者之间的关系,避免两极分化的现象.

三、课堂“有效性”应凸显情操效能,易于高中生数学品质培树

育人首育德,成才先成人. 数学学科是基础性的教育学科,在其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学习对象学习情感成为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由此可见,数学学科应承担起培树学习对象良好学习品质、学习情操的重要任务. 但笔者发现,很多高中数学教师在培树学习品质方面不够重视,功夫“不深”. 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高中数学教师应将数学情操、数学品质培养,作为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内涵之一,将主动学习探知、勇于克难求进、敢于面对困难、善于创新求索等学习精神和数学品质,融入到课堂数学知识内容、数学案例讲解和指导过程中,让高中生在教师引领下、指导推动下,逐步树立乐于学习、勇于攻坚、敢于克难、善于协作的数学学习品质. 如,在高中数学案例讲解中,教师通过小组合作探析、解答疑难困惑、归纳总结策略、感受解析过程、教师语言激励等形式,让高中生形成积极向上、互助协作、知难而进等良好学习品质[2].

总之,高中数学教师应深刻领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深刻含义,紧扣课堂教学内在特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高中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特性得到展现、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学习品质得到培树.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内涵及要求也发生了与时俱进的革新和变化.现代教学理念下,课堂有效性评判的落脚点在“学生”,学生学习能力素养优劣成为评判的“标尺”.本文作者就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内涵要义,从高中生主体特性展现、学习能力锤炼以及学习品质培树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研究辨析.

上一篇:理财下一篇:风险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