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改的认识范文

2022-06-09

第一篇:对新课改的认识范文

对新课改的认识

对高中数学新课改及其高考变化的认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纷纷对本国的教育作出重大改革。对比世界各国的数学教育课程改革,回顾我国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分析我国数学课程中的优缺点,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显然是社会发展、数学发展、教育发展的必然,是“与时俱进”的体现。

2003年,我国正式实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2007年我省加入了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行列。对比新旧课程,我们不难发现新的数学课程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冲击并挑战着数学教师的传统教育思维和教学方式,并且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教学,我阅读了“走进新课程丛书”中的专业相关书籍,对新课程改革及其高考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我国传统数学课程的优缺点

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比较系统,重视理论讲解,重视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和训练,所以我们的学生基础知识都比较扎实,常规计算和推理等基本技能比较熟练,较其他许多国家的同龄学生相比,我们的学生在常规考试中成绩明显好得多。在数学课程的实施中,我们的教师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三大数学能力”也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卓有成效的做法。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数学课程的不足也越来越明显。首先,无论是课程的设置、目标、内容,还是评价方式,都较为单一。所有的学生都学同样的内容,这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课程目标过多地关注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视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思想方法、价值等的感悟和思考过程,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的培育;教材内容缺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际、其他学科等的联系,这容易导致学生感到学而无用,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差;对学生的评价几乎只关注笔试成绩,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潜力的发挥。其次,忽视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过分形式化的倾向。例如,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对函数三要素的认识的确是一个重点,但是在对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训练中,人为设置的复杂困难的题目较多,而对函数本质的探索、认识、理解和应用显得不够。又如,在几何教学中,过多的重视了演绎证明步骤的严密性,而忽视了几何证明的一些思想和本质以及几何证明的教育功能。所以,我们的课程在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时,还应当认真探索如何处理好“从数学形态到教育形态”的转换。

二、新课程的一些重要变化 1.课程理念:

新课程前瞻性地规划了未来高中数学课程的发展前景,提出了10项基本理念作为课程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这10条理念是: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时俱进的认识“双基” ;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总的说来,新课程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与时俱进”的课程理念。

2.课程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数学教育进展的方向,即:“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 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这是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为了实现总目标的,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明确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具体目标:第一层是知识与技能,就是我们过去所强调的“双基”;第二层是过程与方法,就是要注重知识、技能获得的过程,把握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形成能力并发展意识,比如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第三层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的目标,是一种对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社会发展更高层次的要求。

3.课程设置: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比以往的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在新的数学课程设置上,与以往明显不同的是,不再划分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具体科目,而是直接由模块构成,这些模块又划分成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必修课程由五个模块构成,选修课程分成四个系列,各个系列由模块或专题构成。新课程对老教材原有的内容做了若干删减,增加了算法、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框图等新内容。必修课程的内容是每一个高中生都要学习的,这些对于学生毕业后进一步深造或走入社会,都是非常必要的基础。选修课程的四个系列是为了给将来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提供更宽泛、更进一步的基础。虽然目前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还未充分展开,但是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选修课程的优势必将体现出来,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课程、规划未来的美好前景必将实现。 4.课程实施:

新课程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第一,强调数学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和发展认知结构,建立学生自己的数学理解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感受和体验数学的价值;第二,教师要转换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正确地认识现代教学,认识学生,数学教学应该不只是教知识技能,还要教数学思考,教思想,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换为教育形态,努力去体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形成良好的品质。对于学生,教师要看到他们是发展中的人,要明白每个学生都有其发展的潜力,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全面,要注重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要实现从较为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的转变,教师需要扮演顾问、辩论会主席、对话人、咨询者等多方面角色。此外,教师还要努力实现从较为单一的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实施者、建设者、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等多重角色的转变。教师要实现多种角色的转换,一定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提高科研能力。

5.评价的理念与实施: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 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水平甄别,又要重视其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既要重视定量的认识,又要重视定性的分析;既要重视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又要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总之,评价应当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更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数学教学的评价要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与人环境,有利于数学教与学活动过程调控,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在具体的评价实施中,我们要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和多元化。过去主要是由教师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而现在评价的主体要变为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家长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出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思想。以往我们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违反了教育的根本目标,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学生的多种智力组成各不相同,思维习惯不同,对问题的敏锐程度不同等等,对于这些不同,我们不可能仅用一张试卷去衡量学生的数学学习,所以还要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如,观察、记录、与学生交流、交给学生其它数学学习与研究任务等,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评价中要多看到学生的进步,多用肯定、赞扬等鼓励性语言,使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合理结合起来,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三、新课改下,高考内容的重要变化。

今年是我省实施新课程后的第二届高考,与去年相比,试卷形式没有变化,人分为必做题可选做题。考试内容上也没多大变化,但大部分考生感觉难度增加较大,可能主要来自解答题考查顺序的调整导致考生的心理压力增大。其实笔者认为选择题、填空题仍没有难度大的把关题,解答题中的计算量整体降低,尤其是解析几何,只是对课本中余弦定理的证明使许多学生感觉熟悉,可又难以下手。

现把今年试题和去年对比:选择题10道,每题5分。填空题5道,每题5分。其中4道为必考内容,1道为选考内容,选考内容由教材系列4的“几何证明选讲”、“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各命制1道题,要求考试选做一题,即“三选一”题。解答题,共6道,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全部为必选内容,共75分。,解答题的知识点分布依然是:三角函数、概率与统计、立体几何、函数与导数、解析几何、数列与不等式等。

对比分析,从考试内容的延续性上说,有传统内容没有变化的,传统内容有所删减的,以及新课程增加的内容。

传统内容没有变化的:集合、三角函数、数列、函数、导数、平面向量、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等。

传统内容有所增减的:求反函数已删除,文科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删除,文科增加了函数求导公式和复数运算,对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的难度、知识要求有所降低。理科强化了空间向量处理立体几何问题的要求。

新课程内容所增加的:算法与框图、几何概型、统计案例、二分法、推理与证明、定积分(理科等内容)。新增内容大多与实际应用紧密相关,重视其基本概念的应用背景,使学生在遇到相关问题时会合理利用相应的知识去处理,具备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

在能力要求方面,课程版本高考大纲增加了“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主要依据统计或统计案例中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同时,新考纲将“实践能力”改成了“应用意识”,首次提出考查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

以上是笔者对新课改下数学高考的一些认识。

第二篇:对新岗位的认识

安全助理工程师,比现在我所担任的职务更加需要有责任心,有担当。她不单单要求管理好自己,不断提高自我素养,跟进管理水平,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还要求统筹兼顾,国家及地方与公司及化工厂日常生产协调进行。不但要很好地完成国家及地方与公司及化工厂的安全目标,而且还要敢于积极建言,不怕得罪人。

第三篇:对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一点思考

吴春桃 池州市第八中学

【论文摘要】新课改下教学实践中,遇到了挫折和失败。痛定思痛,认真反省,找出了问题所在以及解决办法。作为新教师,提出一点思考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活动 学生 【正文】

2008年在我省全面实行新课改的大潮中,我校也从2008年秋季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使用的是人教版的高中历史教材。高中历史不再象旧教材那样按照通史的模式和时间先后顺序,从古到今,从中国写到世界,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放在同一朝代的章节里,而是以“专题”的形式,将古今中外的历史编成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和改革史等,分必修和选修。虽然有助于学生能够系统地把握某一专题的历史知识,但是它是建立在熟练掌握初中历史知识基础之上的,所以当年作为新老师的我们拿到新教材以后,第一反应是不好教也不好学。我就几年来在教学上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与大家共勉。

一、遇到的问题

1、学生的基础问题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构想必须建立在初中历史课程基础之上,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式结构基于初中的编年史。但我们面临的现实情况是:学生初中的学科基础十分薄弱,这些学生在初中接触历史时,由于部分学校师资配置的不合理,中考指挥棒的导向性等因素,让他们觉得历史是门不足挂齿的小科,平时考试都是开卷考试。致使他们上课如听说书,只要历史老师上课讲故事他们就认真听。导致升入高中后,他们对历史这门学科大多是只闻其名不详其情,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即使有部分学生相比较之下差强人意,但也只是凤毛麟角、一知半解罢了。学生初中历史基础薄弱已成为现如今高中历史新课程推行的一大障碍,再加上课时又紧、任务又重,高中新课改加重了师生的负担,这可能是新课程编制者始料未及的。当然,新课改的初衷是进步和极具创新意义的,我们很理解。

2、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

初中教育是义务性教育,学生依赖性和惰性较强,大多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满堂灌,而且初中历史知识比较简单。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且理解性东西多,课时紧,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凸显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可是同学们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入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盲点,这使得学生反应学习高中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不知道怎么学好历史。

3、“时尚”的教学方式问题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过度地采用探讨(辩论)活动、参与式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历史人物扮演)、观看历史影像资料、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资料等方法来进行教学。以为这样就等于遵照新课改旨意了。实际上这种看似热热闹闹,课堂很是活跃的表象背后,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学到多少基本历史知识,只是高高兴兴参与其中,走马观花而已。也就是说,多姿多彩的教学炫技使得历史教育的教学目标并没有达到,教学任务也没有真正完成。学生没有很好地把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观点,也就无法真正地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况且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也不允许课堂教学过于“花哨”。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1、把握学情,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反映在教学目标上。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帮助教师胸有成竹挥洒自如地组织教学。但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如一味求全求多,脱离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学生的求学兴趣便会受到打击。而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客观及时地了解学生实际,精心研究教材体系,明确课标要求,指定能“跳起摘桃”的教学目标,是鼓励学生走向成功的关键措施。从整体设计来看,鉴于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头绪细多、时空交错的特点,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即备学生。不片面追求速度,宁愿先慢后快,形慢实快,尊重现实,循序渐进。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教师授课有章可循,重难点突出,学生学有所得,也更乐学、愿学。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此外,教师还要保证为学生搭建展示探究成果平台,使学生通过展示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和体会自身成长发展带来的悄悄转变。我曾尝试让学生上课,我在下面听。我发现底下学生很配合,课堂互动很自如,因为他们仿佛都是主人,一起来辩论和交流。在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我作课堂总结,点一下不足指出即可。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鼓舞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

3、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以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教师更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填鸭式”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当今的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和在课堂教学中假设活动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两种较好的方法。

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和声音为一体,模拟展示当时的历史情景。这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由感而发,熟悉历史、感受历史和分析历史,从而记住历史。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极大的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我认为恰到好处即可,课件展示也不能满堂灌,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另外板书不能忽视,摈弃放电影式课堂教学。板书的设计也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记忆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网状知识结构。

②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活动情境

常用的课堂活动形式,如: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课堂表演及其它课堂活动形式。有时,还可以把几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那样效果更佳。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四的第四课“辛亥革命”时,就设计了一个活动内容,一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学生分组讨论。通过活动,不但让学生学习和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适时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资料并作出分析、判断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改变了学生以往对历史课枯燥无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总之,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教材如何教,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如何设计,将一直是课改省区新老教师孜孜探究的课题。希望我的一些感悟可以和同行们交流、分享。

【参考资料】《高中历史必修1优秀教案》

第四篇:对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理念的解读及建议

【文章摘要】经过三年新课程教学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针对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等方面存在着的误区,结合教者平时的教学实际,谈一些认识。

【关键词】历史教学 理念 误区 建议

随着江苏省2008年高考成绩的公布,也就宣布了江苏省新一轮课程改革成果的初步揭晓。分析2008年高考历史试卷,可以看到与以往高考试题最大的不同点是将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三者有机的结合,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因此,如何进一步调整教学观念,坚持按新课程理念和要求组织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成绩,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什么是新课程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通过听取校内外的公开课和观赏影像中的示范课,觉得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我们对这几种常见误区进行思考,结合历史新教材和课堂教学实际,对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理念作出如下几点解读,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供大家参阅指正。

第一:新课改的教学手段不仅仅是多媒体的运用,应是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联袂展示,相得益彰

改革前主要是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改革后就是多媒体的运用,谁运用得多就是在搞新课改,谁不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是观念落后,就不符合新课改要求。

借新课改之东风,越来越多的学校装备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并要求将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大容量、多信息将文字、表格、图片、视频等多种表达方式 1 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能渲染出历史教学直观、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等多方面感觉唤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身临其境,较易形成鲜明的表象,感知历史,启迪思维,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许多授课者不惜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制作课件,到了课堂上,投影界面五彩缤纷、绚丽多姿,课件容量很大,不仅把课本的内容都搬到了屏幕上,还相应地展示了许多影像资料,一个界面接一个界面,一堂课下来,老师忙着演示课件,学生投入地观赏,看起来知识面扩大了,师生都融入了课堂教学氛围中,甚至不少老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再写板书,一节课下来,黑板上除了课题名称外什么都没有。事实上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头脑中虽然留下很多的图象,但教学的重点没有突出,难点依然存在,该掌握的内容没有完全掌握,该记录的也没有完全记录下来,连课后的复习都失去了依据,更重要的是新课改课堂教学中要求实现的三维目标,体现不完整,更多地注重了知识的拓展,有可能而忽视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并不等于新的教学思想,不一定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与其它教学手段一样,要注意运用有度,注重实效性。就历史学科而言,正常的一节课在15到25张左右幻灯片为宜,制作的课件应该更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训练和情感接受,课件的内容应侧重于容量较大的补充资料、展现历史现实的视频资料、巩固教学效果的练习材料等,同时,也要注意有适量的板书,板书内容应侧重于显示本课的知识结构,突出本课知识重点;如果课件中已有知识结构,也可充分利用板书随写随擦的优势,针对本课教学中学生出现的不懂或不理解的概念,及时讲解并演示在黑板上,教师上课板演的过程看起来慢,但板演的过程伴随着讲解,实际上就是思维的过程,因此与多媒体相比,板演有利于学生思考,也是便于学生记录掌握。这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既可以体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又可以让学生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抓住本课的重点,理解本课的难点,(使多媒体与板书两者相得益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第二: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不是简单地变“填鸭式”为“互动式”,甚至简化为“问答式”,应是老师的“讲授”、师生的“互动”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三者的糅合

改革前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讲授为主,称之为“填鸭式”;新课改要求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变“填鸭式”为“互动式”,为此在新课程改革中,相当一部分老师试图通过多问,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但在实践中,明显存在着为问而问,问而无思的现象,变“互动式”为“问答式”。一种表现为:一堂课中,教师不停地提问题,但问题过于浅易,许多问题都是书上基础知识的简单设问,只问“是不是”、“对不对”,学生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对”与“不对”。不问或很少问“为什么”、“怎么办”,偶尔设计了有一定思维的问题,等不及学生回答,却自问自答了,这种表面看起来非常热闹,师生交流非常多,但实际上不需要学生多需思考即可回答,形式单一,根本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当然也无法培养学生的深层次思考能力!另一种表现是:一堂课中,教师围绕教材不停地提问题,学生围绕教材不停地回答,为避一言堂之嫌,老师不敢多做分析和拓展,看起来师生互动频繁,学生的读书能力提高了,也能加深学生对书本的重视,只是由以前教师的照本宣科变为学生的照本宣科,很难全面体现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注教与学的互动,因此提出“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不仅需要老师善于设问,谆谆诱导学生,更需要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提问。英国伟大的人文主义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曾说过:“适当的疑惑,被称为智慧的火炬。”课堂的设问应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先简后难,由浅入深,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教材的重点、难点、热点,学生学习中的疑点、误点和易混点才是提问的最佳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老师根据这些内容来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

3 大胆的提问,师生共同探讨,既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融洽师生情感,又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和动口能力,在互动中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高中历史课教学中,针对本课的重难点,探究性问题一般不宜超过5-6题,至于基础知识,则可以设计成填空题或选择题的形式,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既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突出要点。

另外,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是更关注学生的“学”,以及面对不同的学生如何“教”,即因材施教,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互动式”发展为“自主式”,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要学,而且更能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为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针对现今教材专题性强、时间、地域跨度大、理论性较高的特点,教师要注意新授课与复习课不同教学模式的运用,尤其是面对高一的新生,必修一编写的是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演变,概念多、理论性强,与他们学习的初中历史相比,跨越性大,不易理解和吸收,建议新授课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吸收能力,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每个概念,比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罗马法”、西方的代议制?„„等等诸如此类的基本概念。讲授不等于“填鸭”,对于那些历史基础较好,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先讲,讲述不全面或错误的地方,由教师予以补充或纠正。这样,不仅体现课堂教学模式上讲授、互动、自主三者的有机结合,凸显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还可以推动其他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共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第三: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更关注学生健全健康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和实现

改革前称“学科教学”,教学目标重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改革后称“课程教学”,确立了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全面体现,体现新课改的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做一个合格公民,先“成人”,后“成才”的教学理念,是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能力的训练,更关注塑造学生健全的价值观,这符合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毕竟今天的

4 高中生将会成为社会大家庭的一份子,大部分高中生毕业是直接走向社会的。但是在新课改的形势下,由于评价制度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还会见到一种现象,教师要求学生掌握所学课文的基础知识,并为此采取了多种手段落实、检测,在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后,基本上也就到此为止,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学,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养成,可以说这是目前新课程教学改革中仍以教学中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的最大失误。

高中时代是一个人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课堂教学上老师在对某些知识点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分析,训练学生思维时,顺其自然的引导学生为人处世也要多向考虑,有时只是一两句话的工夫(有时只需画龙点睛的几句话),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扩散性思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和评价事物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尤其是在历史教学中更具有这一优势。学历史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以史鉴今,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给我们提供丰厚的人生借鉴,有助于培养和塑造健康健全的价值观,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更要有“育人”的意识,要充分挖掘历史学科所特有的、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特别注重价值观导向,把引导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头等使命!例如,在教《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课时,老师在讲解《苏格拉底之死》时,补充了一段材料:苏格拉底把装有毒酒的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你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神知道。”说毕,一口喝干了毒酒。在场的人都伤心地哭起来,连狱卒也流下眼泪。毒酒的作用渐渐发挥,苏格拉底感到双腿沉重,就按看守的建议躺了下来,他的神志开始混乱,最后留下的遗言是:克力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朋友们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他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们一致制定的协议,应该坚定不移地去执行,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于法律,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协力,使城邦强大无比,严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强大的根本保证,他的价值远远高于个人的生命。

5 通过这一事例,让学生由衷地敬佩这位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所谓的雅典民主制度,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从而学会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一种制度、一件事、一个人。培养学生客观唯物的价值观,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健全的心态。

第四: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方法上不单重视学生学会知识,更加重视学生“会学”知识,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终身受益。

新课程在课堂教学方法上不仅关注学生学会什么,学会多少,更关注学生如何学,如何用,让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现今历史课堂教学中,由于评价体制没有改变,相当一部分教师新授课上聚焦在“是什么”的知识层面上,如历史事件的原因是什么,过程怎样,结果如何,有什么影响等,而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这些历史事件原因、过程、结果、影响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共性特征;讲评课上聚焦在只纠错,给出正确答案,缺少分析或不分析错因,这是一种典型的只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做法,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忽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出现所谓的“高分低能”。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备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并明确指出,“终身教育”是“学会生存”的策略。为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显然,掌握学法是当今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 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应把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才能授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课堂教学要通过教师的“教”来启动学生的“学”,从而达到“自得之”的目的。如在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

6 成果”的新授课教学中,在第一课的《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中,针对“三民主义”这一理论形成的原因,可由学生回答三民主义形成的原因,然后分析理论形成的原因是从哪几个方面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并归纳三民主义形成的原因可从“社会基础”、“时代需求”、“个人作用”这几个方面思考。启发学生分析概括一种理论的形成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思考,从而为后面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课堂教学做铺垫,使学生能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使其情感价值观上认识到“一定时期的理论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除此而外,在试卷讲评课上,应注重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帮助学生归纳错因,并及时进行演练巩固。比如评讲选择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答案为什么只能选择“A”,不能选择“B”,让他们学会解读题意和选项,让他们懂得说话要言之有据,让他们知其所以然。这样以探讨、争议、辩论的方式讲评试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对自己的错因加深印象,避免重蹈覆辙,也训练了学生动口动脑的思辨能力,为以后学习和解题提供思维方式。

总之,新课改已全面推行,我们的教学理念必须跟上新课改理念,教与学中要更关注学生的“学”,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教学模式要双向化,教学目标要全面化,教学方法要有实用性和长效性,融“教书”与“育人”于一体,教学实践中要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走出误区,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

第五篇:我对新课堂教学的认识

对课堂教学能力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逐步由“教”转向“学”,教师就应当认真思考自己在这种课堂上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我们现在对课堂的关注,集中体现为学生在课堂上究竟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领悟了什么等等方面。一堂好课应当是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

其标准可界定为: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主体性的最佳组合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科学运用;它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承,不可以照搬,更不能克隆,应该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底蕴和思维、创造与实践操作能力不断积蓄和升华的过程。也许在这种课上,教师的口头表达并非完美,板书并不漂亮,而是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那么这依然是好课;当然,这不是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够重要了,相反,我们更应当严格要求我们自己,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因为这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教师并用我们的德、能去感染和赢得学生的必备条件,是作为教师的根基之所在。那么,在这种课上,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究竟与以往相比有哪些不同了呢?

首先,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依然重要,但仅局限于把握教材是绝对不够的。学生的自主实践和探究将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要深刻挖掘学科教材,追求知识深度;另一方面要尽量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的外联度,努力做好跨学科的综合知识整合的工作。其次,对课堂教学的管理问题应当辨证地看待,以往的课堂是要求学生安静地听、默默地思考,而如今的课堂中安静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但“热闹”又是课堂教学的大忌,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能保持“热闹”,又能和谐、有序,“闹而不乱”,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热烈研讨、你争我辩的自主学习氛围中,是教师们进行课堂管理的新课题。还有,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讲究策略性、灵活性,因为这种课堂很有可能不会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学生的独立或合作学习很可能打乱教师头脑中固有的思路。

所以,教师应当随着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灵活调整教学步骤,充分施展自己的随堂机智。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上一篇:大学抽烟检讨书范文下一篇:端午节放假通知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