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24-05-24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共9篇)

篇1: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作为一门“德育课”,在小学新课程改革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作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启蒙性阶段,为学生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思想品德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 品德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小学所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就是要求学生从小就培养自己美好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今后较高道德水准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重视小学品德与社课程,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那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课上,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采用新型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

在小学教育中很多老师不够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认为学生上这节课就是浪费时间,通常这节课程就会被老师认为最重要的语文数学课程所取代,或者就算是有品德与社会课程,老师也不会认真上课,让学生自己自习或者敷衍了事的随便讲讲。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实行有效的教学方法:1.要求老师转变思想观念。从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做起。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要求老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如果老师自己对课程将要讲解的知识都不了解,又怎么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的含义,所以老师必须要认真备课,让自己完全的掌握课本教材所要讲解的知识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更好地为学生授课,提高教学质量。2.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要注意讲课方法。讲课时声音要洪亮,充满感情,条理要清晰,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只有老师在课堂授课的时候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才会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更加有学习兴趣。3.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视。在长期的教育中,学生逐渐地忽略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在上课时很多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上课经常走神开小差或者学习其他的科目。

二、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问题――讨论”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3.角色扮演模式。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三、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品德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树立理念――合作学习的根本。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树立恰当的小组合作的理念。首先是品德教师意识的提高,要认识到合作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协调组织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教师既是组织者、管理者和参与者,更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只有树立这样的合作学习理念,才能有效的指导合作学习。其次是学生意识的培养。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缺少合作意识,而小组合作形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成功,找到自身价值,品尝到合作的甜头,才会越来越喜欢上合作。2.培养习惯一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小组“活而不乱”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三个“会”:第一,会表达。小组合作学习中,回答别人提问、纠正别人发言、提出疑问和参加小组讨论都需要表达。比如纠正别人发言时要先指出对方发言中对的优点,再诚恳地指出不足,最后提出自己的想法;小组讨论时需要用语言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用商量的语气,不能影响旁边的人。第二,会倾听。有的学生听别人发言时很不耐烦,有的不经同意抢着说,还有的根本没有倾听。小组合作学习要有实效性,学会倾听非常重要。我们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除了想办法让学生产生倾听的欲望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会怎么听,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倾听。第三,会质疑。在小组活动中,在肯定别人优点的同时,还要敢于提出疑问。3.把握时机一合作学习的基础。观察品德课堂,我们发现很多合作学习不能发挥作用,甚至一看就知道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流于形式。小组合作的实效性的基础在于时机的把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等,精心安排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当学生有生成性问题不能解决时――如“人们明明知道生活中的陷阱的危害,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往里跳?”(《品德与社会》六上《学会拒绝》),这需要我们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并利用课堂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当学生对某一问题出现盲点,需要大量的课外知识支撑时,如“鸦片战争中哪些国家对中国进行了划分?给中国带来哪些伤害?”……都是进行合作学习的最好时机。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任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不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邹京一.汉字文化.2018(03)

[2]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J].刘丽梅.中国校外教育.2017(S1)

篇2: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有效教学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有效性教学已经成为当前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热点。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师都应认真思索的问题。本文笔者就对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途径进行了探索,希望能够对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当前,不少学生抱怨高中地理难学。我认为,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教学手段的落后。教师不注重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固守陈旧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这造成了学生在内心深处对地理学科产生了排斥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自然也会费时费劲;另一方面是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差异性。现在很多学生都认为地理难学,而且学习地理对提高自己成绩的作用也不大,逐渐对学习地理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教师要适应新的要求,就需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并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多样化的学习思维和模式,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

一、改变历史认识,重塑学习信心

在学习评价方式上,教师要改变过去传统的评价模式,注重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同时,教师还要改变过去只关注学生的地理成绩而不注重学生地理学习过程的观念,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情况融入到教学评价体系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教师要想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可采取“优、良、合格、不合格”的等级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并努力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拉近地理教学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地震逃生知识、旅游安全知识、环境保护等学生可以学以致用的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与教学相结合。特别是对后进学生,教师对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形成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重塑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从而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地理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地理教学信息的工具,由于媒体介质的不同,地理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在表现力、再现力、传播面、参与性和受控性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因此,教师只有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媒体的整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媒体的效能。在教学中,对于地理事实(包括地理景观、地理分布、地理过程)、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技能和地理问题解决,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这些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也更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地理教学实践表明,计算机媒体在揭示地理过程、解释地理原理、引导地理问题解决、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等方面具有高效能,可以极大地提高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教师可以采取问答式、竞赛式、表演式等诸多教学方法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能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另外,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因此,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资源,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实践机会。例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野外或城市街头去实地观察和体验,从而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地理知识有更加真切的认识。

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课改对课堂教学提出的一个更为具体的要求。虽然,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也讲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学生的兴趣并不浓厚。原因很简单,即学生只是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往往不能提前获知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没有充分质疑的机会,因此,也就更谈不上对地理教学有浓厚的兴趣。在现在的课堂教学情境下,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从而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特点,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不同的学习情境。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那种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发言权,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得逐渐变得兴趣盎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获得较大的发展。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教师还可以把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些有趣问题引入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景。实践证明,生活化的东西是学生都比较感兴趣,使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联系生活经验,引入地理实验

高中地理教学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例如在讲“地球和地图”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切西瓜的经验,将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课堂教学,从而为高中地理课堂注入了新鲜的生活内容。同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适时地引入一些有趣的地理实验,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讲热力环流这一规律时,我在课堂上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讲到这部分内容时正好是秋末,上课时我把门开了一条小缝,让学生把备好的打火机打着,分别放到门的上沿和下沿,然后观察火苗的方向。大家清楚地看到把打着的打火机放到门的上沿时火苗向外,当放到门的下沿时火苗向内。接着,我让学生探讨原因并绘出简图,这一节的教学难点在这样生动有趣的实验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被突破了。总之,在地理教学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或亲自实验所得到的认识更具体、更深刻。

篇3: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如今, 小学品德教学使用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 内容和形式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但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 教学内容设计缺失等原因, 造成了品德与社会教学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同时,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 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 致使学生无法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 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极其不利的, 对此, 解决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问题, 已经成为教学改革中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二、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优化教学内容,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对小学生开展品德与社会教育之前, 教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并结合教学目标, 设计出适合全体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 通过优化教学内容, 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教学内容, 并通过实践加深印象, 以使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认知。与此同时, 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达到教学目的。

2.深化课程资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容量较大, 这也为授课教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借助教材, 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深化课程资源的过程中, 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做到全面地掌握, 确定教学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丰富教学内容, 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3.拓展教学空间

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需要面向实际生活, 这也是教学活动具有实际价值的主要原因。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时刻谨记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性, 通过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社会行为进行约束, 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 可开展课内补充教学, 以充实教学内容, 开阔学生眼界。

4.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 传统教学多是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 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 课堂较为沉闷,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课堂教学效果无明显提升。新课改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展示空间, 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 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 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需要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并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展示空间, 以强化教学的实效性。在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之后,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差异性, 教师要予以正确看待, 通过与学生亲密接触, 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设计的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大众学生的心理需求, 同时还要关注个别学生的心理需求, 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5.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即“评教”和“评学”。“评教”针对的是教师的教学水平, “评学”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 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首先要对教师的工作情况加以全面掌握, 采取激励方法, 让教师能够端正教学态度, 为学生的学习负责。“评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课业完成情况加以评价, 并且结合学生的课余生活情况, 对学生做出全面的评价。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品格的形成, 同时对学生高尚情操以及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教师需要肩负起责任, 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更新教学理念, 采取积极的教学方法, 以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完成道德、品德塑造, 为取得良好的实践成果奠定基础。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借助的是社会生活的实际效用, 通过对学生的社会生活行为予以正确的引导, 以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 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创造条件。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进行了相应的教学规划, 其中, 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主要以品德与社会为资料, 并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 开展教学活动。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以寻找到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赵志华.浅谈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12 (03) :93.

篇4: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改;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

在新课改背景下,思想品德课要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的情趣性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长期以来,我国的思想品德课以“升学—应试”为唯一目标,强调学科内的细分化,带有完全的学术化倾向。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单一,有些老师采用“满堂灌”或“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学生方面形成了死记硬背、为考试服务的现象。教师“满堂灌”或“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听了深感“枯燥无味”,逐渐失去了信心,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我们知道,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性强,比较枯燥、抽象,老师要上好这一门课很不容易,非下一番苦功夫不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提高教学效率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做了探索。

一、教材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的根本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陈旧的教学内容,要让新时代的学生去理解,固然牵强;让旧时代的观点去指导他们的行为,固然乏力。当代少年儿童对现代的美好前景无限向往,但在社会公德和责任感方面有所弱化;他们视野开阔,但缺乏对是非和不良诱惑的辨别抵制能力;他们独立性、自主性有所增强,但意识尚有欠缺,生活上依赖性较强;他们追求较高的目标,但缺乏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时代不同,观念不同,现代的学生迫切需要适应时代的思想道德观念来指导他们的实际行为。

国家教委《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颁布给思想品德这门课程带来了新的教育趋势。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指向下,结合学生的实际,省教委编写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教材。

与旧教材相比较,新教材更注重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层次性与生动、形象性。

新教材在内容上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时代的精神,如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法治意识等。同时,新教材偏重明理导行的课本内容,针对性强,虽然形式各异,但仍可看出是学生实际的缩影,如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新教材的内容上最具特色的是每篇课文最后总结性的语言,它更是高度地概括了全文的中心,能让师生更为快捷、明了地掌握课文的中心。从形式上看,课文有故事,有写真,图文并茂,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新教材令人刮目相看的还是教材的练习,它内容充实,与学生实际又是那么贴切,为指导学生的实际行为提供了好的、切合实际的素材。新教材的编发,架起了通向指导学生实际的桥梁。

二、教法与学法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的途径

新教材的编发为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作了有力的保证,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再好的教材,教法学法不当,想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也会显得力不从心。下面,我就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来具体谈一谈如何运用新教材来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

1.导入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然而众多的教师在新课导入方面注重更多的是其形式的多样化。固然,导入形式的多样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脱离了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一味地追求新课导入的趣、巧,这种调动起来的兴趣与积极性也只是凌空一切,从表演、故事、游戏到课文内容,即使这种形式中富有意义,但它毕竟绕过了学生本身的实际,教师如若在教学前不与学生共同来发现目前自身的思想、行为状况,又如何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又如何能使学生很好地联系自身实际,从而萌发一种“这课值得一学”的念头呢?因而,老师在导入这一环节中既要看好形式,也要注重学生的实际。

如,教学《做自立自强的人》一课时,一开始老师便可直接指明学生中存在着依赖思想的现象,让学生全面展开讨论,谈一谈他们为什么要克服依赖思想,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依赖思想的危害性。显然学生的认识是不够深刻的,这种认识指导下的行为必然缺乏到位性,此时,教师明确指出这一点,一次短小的谈话,让教师洞察到学生的认识,成为实际,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认识得不全面,明了而又快速地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明理应以学生需要入手

泰戈尔在评传中曾说:“现代教育中的所有弊端,教可以沿着某种线索,追溯到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即忽视对少年说来是十分自然的需要。”确实,教重在导,学贵在悟,应让学生自探得之、自揣得之、自习得之,要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法,尽量实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就要知道学生想知道什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学习提高认识,寻找答案,如教学《做自立自强的人》一课时,老师可让学生在课前质疑,说一说自己想要通过学习这一课弄懂哪些问题,教师再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梳理,归纳出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自立自强?(2)依赖思想有什么危害?(3)怎么做是自立自强?(4)自立自强有什么作用?通过带问题学文,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答案,这一过程呈现出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需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风,这种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的学习显然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捷径。

3.情感应以学生共鸣处激发

明理求准,激情求真,只有真情实感才能真正影响学生道德行为的完成和持续发展。在深化认识这一环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呢?所选内容与学生相去甚远会形成空洞感,所选内容与教材简单重复会形成无深度感,所以,教师要从学生所熟悉的材料中找到与学生生活最接近的、最感人的典型事例来撞击学生的心灵,形成共鸣,做到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教学《做自立自强的人》一课时,教师讲述了自立歌这一首诗的内涵是学生所熟悉的,真实性强,层层深入,令人深思,给人启示。

4.导行应以学生实际着眼

导行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是重中之重,要求学生用学到的道德观念来明辨是非,帮助学生加深对道德的理解,并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来明辨真伪是非,提高道德判断能力,教师在此时不仅要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辨析一些简单的是非问题,更重要的还要将学生生活中的擦边球问题、模棱两可的问题拿到桌面上来讨论,真正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解决实际生活难题的方法,做到透彻、明了。

总之,要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只有在实用的教材保证下,充分运用教材在新课导入、学文明理、激发情感、导行辨析等各个环节中加以落实,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才能做到学以致用,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梁国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导入策略[J].学术研究,2012(08).

[2]许伟清.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导入艺术[J].教法研究,2012(03).

[3]郭海娟.浅谈课堂导入的作用[J].教育科学,2011(01).

[4]牛震香.如何使课堂导入具有有效性.教法研究,学术研究,2010(12).

[5]徐薇敏.新课标指导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活动教学模式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篇5: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一门综合课程。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断创造新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全面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集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其中包含了参观访问、角色扮演、教学游戏、实践操作等活动。它们引领着教学,使一直感觉比较枯燥的德育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针对这样的文本,我们应该运用怎样的手段,切实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此,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1、立足教材,明确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新课程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我们在品德课教学前,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为了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以课改新理念为出发点的观念,确定好教学目标,走好实施新课程至关重要的第一步。目标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它将自始至终贯穿并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起着灵魂的作用。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任何活动都不能以品德学科基本特点的丧失、教学目标的迷失为代价。品德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特别应注意以下几点:a、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时既要依据课标,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立足于学生的学情;b、每节课的目标要求一定要放在全课、单元、全书,甚至全年的总体教学目标中思考,教学目标要有整体性、针对性、层次性、延续性;C、要整合时代、社会信息,结合一些道德、法律、心理、自然等内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d、教学目标一定要细化、具体可行,不要说些学生无法达到的要求,不要摆死架子,为设计而设计。

在教学目标确立后,我们品德教师就要依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不要脱离教材,也不要照本宣科。我们品德教师应该多问问自己:通过教学,学生能学到什么?在哪些方面可以获得发展?新的教学内容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的?哪些是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哪些是需要老师帮助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什么问题?进行教学前,我们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在课堂中才可以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长。

2、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在讨论探究问题时,教师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际,要让学生有话说,把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如教学《从一粒米说起》时,我让学生走进生活展开调查:a组在餐厅调查统计学生就餐时的浪费现象;b组在洗手间统计学生用水情况;c组在各班级调查统计学生浪费笔、本子的现象;d组统计校园中浪费水、电的现象。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抓住学生年龄特点,从自己的认知世界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让课堂与生活接轨,用生活中的例子引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时,抓住了《我们共有的家园》这一主题的特点,即环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在课前进行布置,要求学生自己回到生活中去观察、搜集、调查、分析和体验等,收集一些美好环境的图片和一些污染环境的严重性的资料;在课中,通过“这儿怎么了”这一环节,让学生比较、想象、讨论如何改变我们的环境,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把废品通过自己的加工和精心创造变为宝,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环境。再如在教学《和诚实交朋友》一课时,我以豆豆的故事为切入点,通过故事大王讲故事的活动环节,把平时生活、学习中说谎话的故事讲出来,让学生在讲、听、议中,体验到说谎话确实害处大。这样,通过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3、走进社会,学会实践

课堂教学要注重课外延伸,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生活。体验更多的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自身经历或亲为,从中获得对客体的感受和感悟。实践活动是体验的载体,通过有意识地开放课堂,开展实践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得情感认知的同时,道德行为也能获得锻炼,让学生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使知、情、意、行得到同步发展。

a、校园生活的实践。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场所。我在设计课外延伸时,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日常行为规范,有针对性地开发和运用校内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b、家庭生活的实践。虽然学校教育在整个教学中起了主导作用,但是培养人才的“第一学校”还是家庭。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第一环节——家庭,也是课堂教学效果得以真正体现的一个场所。如教学《家人的爱》时,为了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抚育之恩,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自己小时候的生活用品,像片等资料,观察爸爸或妈妈一天的作息,使学生体会到爸爸、妈妈的辛劳。听家长讲一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课堂上把《生日快乐》《妈妈的吻》等歌曲以及体现孩子们幸福生活的照片做进课件,整节课设计成幸福家庭列车旅游的大情境。在快乐家庭列车举行“家人抚育我”这一教学环节时,让孩子们伴随着音乐,讲述爸爸妈妈抚育自己的情景,回忆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犹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自己成长中的事情就历历在目;“妈妈的一天”一环,随意点击某一个时刻,妈妈忙碌的身影就在课件中再现。在这种浓浓的、温馨的声像环境作用下,孩子们充分体会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精心抚育,并使体验得以内化和升华,从而完成了教学目标。像这样,通过自己收集、回忆、说说、画画和交流等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亲身体验,列举生活中鲜活的小事例,讲述爱的切身体会。“爸爸妈妈抚育我,我爱爸爸妈妈”的情感种子深深地播在孩子们的心中。它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跟传统的“老师要我尊敬父母”的教学效果是无法比拟的。

c、社会生活的实践。品德与社会教学不能只限于校园,而应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把思想品德的观点化为社会实践的内容。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的《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以自愿组织的小组为单位(可以是好朋友,可以是邻居),对家乡的小河、周围人用水、节水情况进行调查,并分发了调查表,告诉学生可以从水质、污染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几个方面去调查,然后进行整理,课上交流汇报。因为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自己的眼光,去了解去调查,对于他们自认为常见的事物,而且又能办到,所以学生都兴致很高,在课堂上用儿童独特的语言和方式作了精彩的汇报。有小组的代表说:“我们小组调查的是水质,我们发现我们潇水河非常脏,上面漂着很多生活垃圾,我们还拍了照片带来了给大家看看。”“我们小组调查的是污染源,我们发现我们村小河的上游是一个工厂,那一段的河水上面都是一层油,下游是一个菜场,小贩们把垃圾都扔到小河里。”“老师,我来补充,西洲公园很多游人乱扔果皮纸屑,下面还有排放生活污水的出口,气味特别难闻”……整堂课因为有了学生的调查而趣味盎然。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进行锻炼,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4、优化教法,提高效率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把客观要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求,实现知行统一。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所引用的材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强化教育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a.明理激情导行方式。明理激情导行的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讲解模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互助性的学习,它强调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而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小组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开展一些讨论性活动。如在教《留下我们的纪念》一课时,我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我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目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实效。

b.“问题讨论、合作”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了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

c.角色扮演方式。教学中,通过设置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主要的是还能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人或故事产生亲近感,加深内心的体验。如在教学《家乡的名胜古迹》时,课前预习时,我让学生找家乡名胜古迹的资料,教学过程中让多位学生扮演小导游,手拿导游旗出场,逐一向“游客”介绍家乡的名胜古迹。让学生把自己家乡的美好风光介绍给同学。通过这样教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认识家乡,增进了对家乡的感情。

5、注重评价,强化效果

有效地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学生品德未必就能在课堂上生成,也许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可以显现效果,而且每个学生都具有复杂性,学生这方面表现得好,可能另一方面表现就不尽人意。比如,他在学校表现好,而在家庭、社会上却办不到。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具有多元性、可持续性。

a、多元性

评价方式不应知识单一的分数、等级评价,可以多形式评价,如短语评价、动作评价、表情评价、竞赛评价等,还可以通过展示、汇报、交流等方式来检测、评估。注意突出课程评价的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品德形成与综合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意识。还可以请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b.可持续性

一节课结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并不能也到此结束。考虑到学生品德养成的长期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有持续性。在一个阶段或一个学期中,教师可以继续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多元的评价层面重新评价学生,以达到对学生全面的、动态的综合评价效果。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只有以儿童的生活背景为主线,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才能真正实现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周顺浅析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H]《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版》期刊2015(8)

[4]李桂强.《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1)

唐联开:大专文化,中学高级教师,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第五小学,邮编:425300,联系电话:*** ,邮箱:3115015667@

篇6: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李成福

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给我们带来新的气象,从教材新颖的彩页设计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设计以及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几年来,我边学习边实践,颇有收获和感受,也有矛盾和困惑。今天在这里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新课改给我们带来的收获与困惑。

《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要求加强教学的过程性、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育方式上,更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思想品德的综合知识和学生的亲身体验为载体,不断地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我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创设自然、融洽、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新课改呼唤“以生为本”的人文性课堂,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协商,以及对经验和学习成果的共享,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形成。课改前,教学内容知识性很强。课改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初一初二教材,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情绪,青春期发育、如何解决与父母发生的矛盾等,和学生很接近,很亲切,学生也很感兴趣。在上课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讲得精彩的地方,我给予及时称赞。对于讲的不太好的学生也总是鼓励。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错误,也会受社会上不良影响,反映在课堂上,想法有错误有偏激,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比如:初一的张宇婷同学经常骂人,不管是课外还是课内,经过观察和了解知道她的这种现象自己本人根本不觉得是坏事、不礼貌的事情。我每次听到她骂人我就制止或批评她,但我发现根本没有效果。有一次趁她又骂人的机会我在同学面前说:“你们可以犯错误,但是不能犯同样的错误,这是有损你的人格,也有损你父母的人格。我只能说你家教不好,你现在的所作所为告诉我是你的父母这么教育你的。” 提起人格这位同学马上就说:“老师我再也不骂人了,我以后一定改。”从那以后我上课时候真的没听过这位同学骂人。作为教师,对学生要耐心引导。久而久之,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态度,自然愿意和教师亲近,课堂上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困惑无保留地和教师同学交流。学生处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他们的思维也处于活跃、流畅的状态,这样才可以使各种观点自由畅通,可以为个性的发展提供最为广阔的空间。但你会发现我们的学生一旦放开就想灿烂,这里所谓的灿烂就是这些学生没有达标意识,把握不好课堂进度和课堂教学目标,很容易跑题或散漫。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驾驭课堂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就是说课堂既要放松、和谐;也要井然、有秩序地完成教学目标。在我的思品课上,我努力做到不管是什么层次的学生,都愿意起来交流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是轻松和谐的,也是井然有序的。我想这就是课改带来的新变化。

二、创设教学情境。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活学生的神经系统,使注意、感知、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处于最佳配合的状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通过问题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情

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每节课的开始,教学的情境设置很重要。我总是巧妙地设计一个小环节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在上《身边的诱惑》课时,我拿着手机进了教室,对同学说:“我昨天收到一个信息,说我中了大奖,让我去领奖,不过我得先交500元手续费,我很犹豫,你们替我出个主意,去还是不去?“我刚说完,学生热情高涨,纷纷替我出主意。我趁机说:“所谓5000元奖金对我就是一种诱惑,生活中这样的诱惑有很多,现在说说你被什么诱惑过。”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很顺利地导入新课。

教学情境的设置无处不在。上《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在同学介绍了自己所熟悉的各种生命后,我告诉学生打开窗帘,朝窗外看去,窗外就是一片绿地,有高高的树、也有很不起眼的小草,郁郁葱葱,树上还有几只小鸟在悠闲地觅食。我富有激情地说:“看,这些都是美丽的生命。”学生也应景生情,被深深地感染。利用多媒体也能创设形象的教学情境。多媒体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除了自己所做的课件,我还收集相关的好课件,进行再加工,使之符合自己需求。在有多媒体班级尽量使用。如上《追寻高雅情趣》时,我把平日收集的照片,如:美丽的各种景色、老太太在公园晨练、还有漂亮的剪纸画等的照片做成课件,学生看了马上受到感染,情绪一下被调动起来,感受到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情趣。但是在每一次经过我认真加工的课件和我的课配合讲的时候,我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课件不是为我的课服务,而是我为课件服务。这是我一直困惑的地方。我想这里有好多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驾驭教材和多媒体操作方面都不够得心应手。也是以后要努力的方向。

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思品课的一大特点。初一初二的内容基本都是围绕学生的成长来设置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进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我爱我师》课时,让他们说自己最喜欢的老师是哪一位?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等实际性的问题。也有一部分学生也说自己不喜欢的老师。我马上帮助学生要换位思考,多从自身找原因,以后主动和教师有效沟通,并分组探讨沟通的有效方法。鼓励学生尝试去实践。由于结合了班级的实际,学生心悦诚服。此外,我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自动“扮演”起班主任的角色。在上《创建新集体》时,假如在1班上课,我会说“要想使我们7、1班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怎么做?在其它班也如此。“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直白的说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但这种依托教学内容,顺势而为的教育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关于小组合作探究。

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活动很少,有时也能让学生讨论一下,但那基本是教师提问题,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想一想,学生被动式学习没有太大改观。针对这个问题,新课改提出了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20世纪 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合作探究理论的指导下构建的一种能使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

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虽然我知道将来的社会最需要这种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精神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我不否认因为咱们的学生数少的客观因素。在这里我很惭愧地说我很少用小组合作这种课堂活动。

篇7: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这无疑对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然而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教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目标和要求,高中生物教师要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设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笔者认为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以下几种方法: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将要讲授的一堂课的总体规划,它是实现课堂高效率的前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但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掌握教学目标,而且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更要吃透教材,内化教材,熟悉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知道和教材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并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恰当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美国教育家波丽亚说过:“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问、启发诱导、启迪学生的思维,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主动发现。这样做不但锻炼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品质,而且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种做法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例如在学习《植物的激素调节》一节时,教师可以如下设问:①植物为什么会向光弯曲生长?②什么是向性运动?③向性运动的产生是哪种激素调节的?④植物体内还有哪些激素?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很自然就知道什么是植物的激素调节。巧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显示,学生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时,神经系统的激奋水平较高,大脑接受的信息印象就深。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列举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的常见的生命现象,很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体液调节》一节中几乎每一种激素都有对应的分泌失调疾病,如巨人症,甲亢等;《免疫调节》一节的内容和器官移植、疫苗制备等紧密联系;《呼吸作用》的知识就是酸菜和酸奶的制作原理„„学生对这些话题很感兴趣,很自然会产生很强的学习动机。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极其抽象、难懂,例如染色体组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理等,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想象能力,善于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例如在讲述染色体组的概念时,可以这样比喻:把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后剩下的五十二张牌看作一个细胞中的五十二条染色体,同一数字的四张牌看作同源染色体的话,所有的红桃、黑桃、方片和梅花分别相当于一个染色体组;介绍DNA的分子结构时可以把DNA分子与螺旋楼梯进行类比,把DNA的主链比作楼梯的扶手的话,那么DNA分子内部的碱基对就是楼梯的台阶。把抽象的生物学概念等一旦转化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了。多种教学手段巧妙结合在课堂上适当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照片、动画和视频材料,把课本上过于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很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视觉、听觉并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讲授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时,用flash动画等演示就非常适合。多媒体课堂的容量大,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收获。

当然,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能对网上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搜索、筛选和组合;为每堂课准备精美的课件,意味着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需要更高的工作效率等等。

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还与教具的使用、教师的表达能力、教师的感染力和个人魅力、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等许多因素有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尽可能发挥教学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就一定能不断地提高。

篇8: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1. 要依据课程标准, 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制定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完整地把握与落实目标, 并根据具体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 特别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防止把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变成单纯的知识课。

2. 要符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教师在课前要了解学生实际, 在确定目标时, 要把课程标准的规定和教材中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使教学目标更具有针对性。

3. 教学目标的表述要以学生为主体, 体现出层次性。

基础性目标是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掌握和达成的, 同时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设置发展性的分层目标, 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4. 教学目标的落实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课前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准备, 课后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他们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和组织;而课堂教学则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阵地。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1. 坚持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精心设计和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形成教学互动。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环节及课堂提问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 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性, 讲求教学的实效。

2. 遵循榜样诱导、情景感染、活动体验的规律, 把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注重生成性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体验、感悟、探究。

3. 要依据课程特点和学生身心特征, 结合教学内容, 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

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用嘴说、用手做、用体行, 多感官地参与, 让他们在生活模拟、情境体验、角色扮演、游戏娱乐、讨论交流、质疑辨析、实验演示、操作实践、成果展示等教学活动中得到启迪和发展。

4. 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尊重学生, 面向全体, 民主教学, 善于倾听和激励,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注重学法指导;适时启发点拨, 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正、归纳和提升, 从而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提高。

5. 要注重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 正确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 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要指导学生合理运用现代媒体等媒介, 学会收集、处理信息。

三、采用有效模式多角度地展开教学

1. 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 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 动情明理、自省辨析, 最后由教师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在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 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角色扮演模式。

这种模式是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使学生向生活“取样”, 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程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 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 收到的效益较好。

四、联系学生生活, 充实教学内容

教师在开展本课程的教学时, 要注重学生生活与社会的联系。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本地生活有机联系起来, 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 及时丰富内容。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 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儿童周围的人和物、家庭、学校、社区、自然、环境设施、人文景观以及儿童在生活中的体验、经验、发现等, 各种节目、文化活动、重大事件、民俗活动等等均可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现在我们学校正在创建礼仪文明校园, 我们就要多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我们应该不断深化《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礼仪常规教育制度。比如:《学生一日常规制度》《班级常规管理细则》《学生操行评分制度》《红领巾监督岗》等。

五、注意拓展教学空间

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空间不应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 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体验社会生活, 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获得经验, 逐步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比如我在教学《我爱我家》时, 让学生搜集家人的相片, 让学生回家问问爸爸妈妈的生日, 看看家里的变化, 想想是谁在辛勤的劳动, 使学生明白自己是幸福的, 家长是辛苦的, 自己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并且努力学习。

总之, 品德与社会就是要教学生怎么做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 就是要能陶冶学生的情感, 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 让他们长大了变成有理想、有抱负、懂礼仪的人。所以, 作为教师的我们, 要求学生怎么做之前, 自己首先就应做好, 要求学生不做的事, 自己千万不要做, 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 以品德教育为核心, 以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为目的的综合性基础课, 是小学德育的主导渠道, 也是实施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因此, 教师要依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采取有效方法切实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

篇9: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甚至是无效教学。课堂教学是我们开展生物教学活动最主要的形式,于是,在如今新课改的推动下,如何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就成为一个核心问题。

一、教师要进行有效地备课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的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我们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想办法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课堂效率。那么,怎样才能够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呢?首要条件就需要教师认真地做好备课工作,备课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以往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更多的是把精力集中在知识的准备上,而如今有效教学则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就教学知识做好充分地准备,同时就一些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生情况等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都要有所涉及,只有在备课的时候做到面面俱到,这样才能够使得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能够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二、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有兴趣和没兴趣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其结果一定是不一样的,有了兴趣的激发,学生所进行的学习活动都是在主动的心态下所进行的,这样,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愿意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学习效果的提升。因此,教师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就要想办法激发学生对于生物课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前导入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课前导入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技能。在上课的前几分钟,教师可以利用演示实验、图片、动画、设疑、实物、小故事等多种形式来作为导入手段,通过有趣的导入,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迅速地被吸引过来,这样,教师在进行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会更加有效。

三、注意因材施教

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在知识构成、思维习惯、接受能力、学习态度、意志品质等诸多方面不同,因此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个体差异性,这也是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老师采用相同的方法卻教出各种各样学生的原因所在。很多人会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把学生简单地归纳为“优等生”和“后进生”,事实上,这种划分是非常不科学的。其实,只要方法得当,每个学生自身都具有无限发展的潜能,而之所以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是因为目前的统一授课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而是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活动势必会对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在目前的班级授课制下,尽量地考虑到一些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意因材施教,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我在给学生介绍“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时,就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由易到难地提出了几个具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1)为什么孟德尔选用豌豆而不是其他的东西来进行实验?

(2)什么是杂交实验?

(3)如何实现豌豆之间的异花传粉?

(4)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子二代又出现矮茎呢?

(5)你能对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现象提出自己的解释吗?

这些问题是按照学生的思维发展由浅入深逐渐提出来的,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可以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会的问题回答,这样就避免以往回答问题时总是局限在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的情况,从而让一些所谓的“差生”同样有自我展示的机会,使得教学活动面向了各个层次的学生,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有效的生物课堂教学是实现学生发展的前提,也是目前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们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地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用新课改的思想来武装自己,争取以生物教学为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阴中学)

上一篇:上下班交通安全承诺书,2017.09.1下一篇:中班美术教案《小鱼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