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钩端螺旋体病

2024-05-19

猪钩端螺旋体病(精选六篇)

猪钩端螺旋体病 篇1

猪钩端螺旋体病常见病理症状表现为:患猪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皮下水肿及流产等, 多数呈隐性感染过程, 其病原体是多种“钩端螺旋体”, 最常见的是“波摩那型钩端螺旋体”。该病原体为细长圆形、螺旋状, 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 故曰“钩端螺旋体”;能运动, 姬姆萨氏染色呈紫红色, 镀银染色呈棕黑色;在常温、潮湿环境条件下存活时间较长, 在30℃左右的水中能生存3周以上;对光热、紫外线较敏感, 长期保持清洁、干燥环境可大量抑杀该病原体;对常规消毒剂、酸碱物质的抵抗力较弱, 实用常用消毒剂能迅速将其灭杀;对某些抗菌素敏感, 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强力霉素 (多西环素) 、土霉素等, 是临床上首选、对症的敏感制剂。

2 流行病学

本病人和其它动物均易感, 人、各种家畜、野生哺乳动物等均可被感染, 特别是鼠类最易感;发病猪是本病主要传染源, 其它携原体 (带病的人、动物等) , 特别是带菌鼠类、隐性感染猪等, 也可直接或间接性造成健康猪感染;患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饮食源、养殖环境剂用具等, 可经消化道摄入或受损皮肤、黏膜等侵入而构成感染;本病以晚春、夏季、初秋季较为高发, 因为气候温暖、潮湿多雨、鼠类大量繁衍是造成本病高发的重要因素;疏于落实生物安全防范措施和兽医卫生消毒治理的猪场呈高发态势, 低龄仔猪和老病弱猪发病及死亡率最高、危害性最大。

3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2~5 d, 按照具体症状表现可分为4种类型:

3.1 黄疸型

多发于育肥猪群, 视诊病猪并无明显外在显症, 部分患猪多在饮食欲良好、无明显发病前兆的情况下急性发病及死亡;多数患猪出现大便燥结, 呈算珠状, 颜色深暗, 尿呈黄褐色, 食欲减退或废绝, 精神萎靡, 眼结膜及巩膜明显黄疸;皮下脂肪黄染, 肝脏呈土黄色, 排尿系统功能障碍, 膀胱有时蓄积多量尿液, 尿色红褐, 状似红茶。

3.2 水肿型

多见于保育猪、中猪。患猪头、颈部浮肿, 病初期短暂发热, 可视黏膜、脂肪层、肝脏等部位出现轻重不一的黄疸, 常发生便秘, 食欲不良, 精神沉郁, 尿如隔夜茶色泽深暗;全身淋巴结肿大、充血或出血。

3.3 神经型

症见患猪发生间歇性抽搐、肌肉痉挛、震颤等, 四肢及躯干部肌肉麻痹、僵硬, 致使运动失调, 站立或行走不稳、摇摆不定等症状。

3.4 怀孕母畜繁殖障碍

感染本病的怀孕母猪最常见流产、死弱胎或木乃伊胎等, 病死畜尸剖检常见肝脏黄疸、脂肪层黄染、皮下水肿等, 肾脏常见灰白色、颗粒状、片状坏死病灶。临床实践中, 4种类型也有同时存在的现象, 或者先后有序的发生, 但基本上都具有黄疸 (组织黄染) 的显症表现。

4 鉴别诊断

本病上述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不具特征性、典型性, 因此只能作为初步诊断的参考, 进一步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方法:采集发热期患猪新鲜血液, 在无热期采集患猪尿液或脑脊髓液, 对于病死猪采集肾和肝组织, 送实验室进行暗视野活体检查和染色检查, 可见典型的呈螺旋状纤细菌体、两端弯曲呈钩状 (此时检出率约60%) ;再进行血清学试验加以确诊, 其中, 以炭粉凝集试验和乳胶凝集试验较简便, 适于基层使用, 还可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微囊凝集试验, 均可准确鉴定本病。

5 综合防治

5.1 预防

加强检疫检验, 坚决淘汰本病阳性个体, 从源头上确保培育健康猪群, 预防本病在本场留下传播隐患、构成扩散蔓延;高度重视中间传播媒介“鼠类”和其它“携原动物”的控制, 落实有效的生物安全防范措施, 杜绝传染源, 严防外来疫病原侵入猪场、感染健康猪群;妥善管理饮水源、饲料源, 确保不变质、不被污染, 特别要严防鼠类接触和污染饮食源, 可以大大降低本病发病率;及时将发病猪舍内的粪尿、垫料等污染物清除, 并作无害化处置, 养殖场地及饮水源采用漂白粉或2%火碱液进行消毒;本病发病区 (场、舍) , 有条件的规模化猪场宜选择紧急注射钩端螺旋体多价菌苗, 首次肌肉注射 (2~5 m L/头) 之后间隔7 d再加强免疫接种1次, 产生真实免疫应答后, 接种猪的免疫期约为1年。

5.2 治疗

本病的治疗以敏感抗生素为主, 整群防治可采用“链霉素、庆大霉素、强力霉素 (多西环素) 、土霉素”等敏感制剂拌料或饮水投喂, 原则上能口服就不肌注, 重症不食者经肌注缓解症状后也应立即改为口服治疗, 若再配合每天混饮复方电解多维 (含多种动物必须的矿微元素和维生素、能量剂等) , 综合防治效果更佳。经笔者实践验证:针对重症不食病例, 推荐“黄芪多糖注射液 (强免疫力, 0.2 m L/kg) +头孢噻呋钠 (抗菌, 0.1 g/kg) , 混合肌注, 1~2剂、d, 连注3 d;必要时另侧颈部肌注1~2剂复合VB注射液, 以加速患猪恢复饮食欲。本处方效果显著, 综合治愈率90%以上。另外, 采用对症敏感制剂链霉素 (25~30 mg/kg) 、庆大霉素注射液 (1.0~1.5 mg/kg) 、强力霉素 (2~5 mg/kg) 等肌注或口服, 同时配合复方电解多维混饮, 均能有效防治本病, 综合治愈率也达90%以上。

摘要:猪钩端螺旋体病是导致患猪组织黄疸的病种之一, 但并不是特征性的诊断依据, 准确鉴别本病仍然要以实验室检验结果为准。基于准确鉴别诊断的基础上, 应及时开展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坚持以防为主。整群防治及病例治疗应以敏感抗菌素为防治用药主线, 加强当前饲养管理, 特别是善用黄芪多糖、复方电解多维、维生素等辅治、增效剂, 能大大提升本次综合防治效果。

钩端螺旋体病练习题及答案 篇2

第1 题 钩端螺旋体是

A 需氧菌

B 厌氧菌

C 兼性需氧菌

D 微需氧菌

E 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D

第2 题 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是

A 猪、牛、马

B 猫、鼠、兔

C 鸡、鸭、鹅

D 犬、猫、羊

E 猪、鼠、犬

正确答案:E

第3 题 钩端螺旋体病在我国常见的血清型有

A 7 个血清型

B 9 个血清型

C 5 个血清型

D 15 个血清型

E 18 个血清型

正确答案:C

第4 题 钩端螺旋体病,稻田型的传染源是

A 鼠

B 猪

C 牛

D 犬

E 羊

正确答案:A

第5 题 钩端螺旋体病雨水型的传染源是

A 鼠,牛

B 鼠,猪

C 猪,犬

D 猪,羊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防治 篇3

1 流行病学

本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虽一年四季均发病, 但以7~9月份高温多雨潮湿季节多发, 多种动物均可感染, 呈散发或地方流行, 鼠类为天然宿主, 患病动物从尿中排菌, 污染饮水饲料和环境等造成传染, 使人和动物相互传播, 主要通过皮肤粘膜、消化道等传染, 也可经交配、蚊虫叮咬等传染。

2 临床症状

由于钩端螺旋体血清型很多, 引起发病的形式也不一样, 主要侵害仔猪和母猪, 育肥猪多呈亚临床症状而隐性感染。

2.1 急性型

主要见于黄疸型和败血症型, 多急性发作, 呈散发或小区域暴发, 致死率高, 主要侵害仔猪和母猪, 体温升高40℃, 稽留3~5d, 病猪沉郁、厌食和腹泻, 出血性素质, 黄疸、血红蛋白尿, 哺乳仔猪发生震颤, 腹泻水肿, 嗜睡, 两眼闭合盲目行走, 神经性后肢无力, 震颤、脑膜炎, 仔猪发病同时母猪表现发病, 喜卧、减食或食欲废绝, 临产母猪流产, 产弱仔或死胎, 不会吃乳、尖叫、呕吐物为黄色粘液, 浓茶样血红蛋白尿, 沉郁嗜睡, 结膜苍白黄染, 皮肤苍白有陈旧性出血点。

2.2 亚急性和慢性型

多为育肥猪和母猪发生, 育肥猪发病表现为短期发热, 全身发红, 皮肤有出血点, 结膜发炎、发红, 喜卧、减食或废食。母猪主要侵害生殖系统, 表现为发热无乳、乳房发炎、流产死胎, 黄疸、木乃伊及自溶等。亚临床症状呈隐性感染, 临床表现一过性发热, 多不易发现, 只在多种致病因素和应激作用下才发病。

3 病理变化

出血性素质, 皮肤及组织器官泛发性出血、黄染, 有的水肿。以头颈、四肢明显, 尸体苍白, 鼻端和乳房坏死糜烂, 脾脏淤血肿大, 肝肿大呈黄褐色, 肾表面有灰白色小坏死灶。肾小管坏死, 肾间质有白色坏死灶, 淋巴结肿胀多汁, 肠系膜淋巴结肿胀明显。

4 诊断

4.1 初步诊断

一般根据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和病理变化可初步做出诊断, 定性诊断尚须用病原体检查和血清学方法确诊。

4.2 实验室检查

采集未经治疗处于发热期患畜的尿液、血液和肝脏等病料直接抹片或压片镜检, 暗视野观察, 可见到C形或S形状的钩端螺旋体, 即可做出诊断。

4.3 鉴别诊断

临床上应与附红细胞体病、脑膜炎、伪狂犬病、水肿病等加以鉴别。

5 预防及治疗

5.1 预防

在疫区内可注射多价钩端螺旋体菌苗进行预防, 加强灭鼠工作, 保持环境卫生, 做好常规消毒。

5.2 治疗

对病猪可用高免血清注射, 同时用土霉素, 链霉素, 金霉素、恩诺沙星等抗菌药进行治疗。也可用清热解毒, 抗菌的中药治疗, 治疗效果都很好。

6 小结

一例猪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治 篇4

1 发病情况

2010年6月28日, 一养殖户求诊。主诉:饲养125头仔猪, 体重20~25 kg, 几乎每个圈都有2~3头猪发热, 精神沉郁, 不吃料, 皮肤苍白, 头部浮肿, 排红褐色尿, 粪便干硬, 有时腹泻。用青霉素、地塞米松、病毒灵、安痛定肌肉注射效果不佳, 死亡5头。

2 临床症状

病初体温升高至40.5℃, 食欲减退, 精神不振, 眼结膜潮红, 有浆液性黏液;后期眼结膜潮红, 有的黄染, 有的浮肿;皮肤发红瘙痒, 有的轻度黄染;尿液呈茶色, 类似红茶, 严重的排血尿;大便秘结, 排羊粪状粪便, 颜色深褐, 有时腹泻;后肢出现神经性无力、震颤。

3 病理变化

皮下脂肪黄色 (黄脂) ;肝呈土黄色 (黄肝) ;被膜下可见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灶;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胆囊胀大;胸腹腔和心包腔内积有少量淡红色透明或稍浑浊的液体;膀胱积尿, 尿色红褐, 类似红茶;肾脏黄染且表面有大量出血点;肺脏多瘀血、黄染, 表面有大小不一的出血斑。

4 诊断

4.1 实验室检查

采集发热期患猪的血液涂片, 姬姆萨染色呈淡紫色, 镜检可见到虫体纤细呈螺旋状, 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

4.2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诊断该病为猪钩端螺旋体病。

5 综合防治

5.1 预防

5.1.1 加强饲养管理

在每吨饲料中加入土霉素800 g、20%氟苯尼考200 g, 同时加入扶正解毒散500 g, 连用7 d。

5.1.2 搞好卫生消毒

坚持每天清扫冲洗栏圈、场地、仓库, 确保每半个月用3%烧碱水对空圈、场地地面和墙壁严格消毒1次, 空圈消毒4~5 h后用清水将地面墙壁冲洗干净方可进猪;确保每周用“威尔奇”消毒液按1∶400带猪消毒1次。

5.1.3 灭鼠、灭蚊及灭蝇

做好栏圈、仓库等处的灭鼠、灭蚊及灭蝇工作, 杜绝或减少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5.1.4 做好防疫工作

当猪群发生该病时, 应及时用钩端螺旋体多价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5.2 治疗

(1) 及时隔离淘汰患猪, 并且要消毒和清理污染物, 防止疾病的扩散和传播。 (2) 上午按每千克体重肌注强氟 (主要成分为氟苯尼考) 0.2 mL, 下午每头肌注维生素C 4 mL、每千克体重肌注蓝环5号 (鱼腥草注射液) 0.2 mL, 连用3 d后, 发病严重的猪症状明显减轻, 为巩固疗效, 继续用药2 d, 患猪基本康复。猪群中没有再出现患猪。

6 小结

猪钩端螺旋体病 篇5

钩端螺旋体经皮肤、黏膜、消化道或生殖道感染进入机体内的组织中繁殖, 能迅速随血液到达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典型的猪钩端螺旋体病病例, 肉眼可见皮肤、皮下组织、浆膜、黏膜、骨骼、肌肉、胸膜、腹膜、肠系膜及内脏均有程度不同的黄疸, 胸腔和心包有黄色积液;肉尸水分多;肝脏肿大, 棕黄色, 胆囊肿大, 充满浓稠胆汁;膀胱积有血红蛋白尿或浓茶样的胆色素尿;肾脏贫血及间质性肾炎, 皮质部有多数红棕色或灰白色小病灶;脾脏中度肿大, 血液稀薄。

猪急性钩端螺旋体病常发生于育肥猪, 病情来势急剧, 病猪出现发热、食欲废绝等重症症状。如果畜主从经济考虑采取私自急宰供食用, 特别是这一时期宰后病理变化也许不明显, 这种生猪产品危害最大, 包括肉尸、内脏、头、蹄, 特别是血液。亚急性屠宰猪临床症状不明显, 有的猪感染钩端螺旋体后急性期呈一过性即进入亚急性期, 如果在临床症状还未出现, 此时正赶上成圈出栏进入屠宰程序, 宰前不易被检出, 宰后组织器官的明显变化——黄疸还未形成, 这一期间如果被疏忽, 其产品的危害同急宰病例几乎相同, 包括头蹄、内脏、胴体、血液、皮毛。因为这一时期钩端螺旋体仍在血液和组织中繁殖。慢性病例和隐性感染屠宰猪的危害主要是肾脏、膀胱及输尿管。因为只是在病的急性期会发生急性肾炎, 以后就转为慢性肾炎, 甚至肾脏看不出任何外观变化。但菌体进入肾小管管腔中或肾脏细胞中生长繁殖, 此时血液中往往检不到钩端螺旋体。

2 林口县猪钩端螺旋体的感染情况调查

2.1 调查方法

为了调查林口县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感染程度, 笔者于2008年选择不同养殖规模、不同防疫条件的养猪户 (场) 共10户, 分别标记为1~10号, 其中1, 5, 6号为曾患过钩端螺旋体病和饲养规模中等偏小、防疫防鼠条件中等、偏差的养猪户, 在生猪出栏进行产地检疫装车时, 无菌导尿或采集中段尿液送实验室镜检钩端螺旋体的感染情况。

于2009年在林口县普及推广应用猪钩端螺旋体病综合防治措施后, 用同样方法随机采集了5个不同条件和规模养猪户 (场) 生猪屠宰前的尿样, 检查尿中钩端螺旋体。于2010年重点抽检了5个当年新建的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宰前生猪的尿样。

2.2 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 2008年猪钩端螺旋体感染率很高, 最高的是猪群中曾患过钩端螺旋体病的序号为5和6号的猪群, 阳性率为20%, 平均感染率为5.88%, 而2009年感染率明显降低, 平均为1.32%, 说明普及应用猪钩端螺旋体病综合防治措施的效果良好。而2010年后严格按照林口县制定的猪钩端螺旋体病综合防治措施建设的标准化养猪场的屠宰生猪钩端螺旋体检出率均为0。

3 防治要点

3.1 防鼠灭鼠

因为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染源是病畜和带菌动物, 特别是带菌鼠在本病的传播上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养猪场建设上就应将防鼠灭鼠考虑进去, 围墙、圈舍应选用适当材料以利防鼠, 并经常性开展防鼠灭鼠工作, 必要时投放灭鼠药、捕鼠器。

3.2 消毒

钩端螺旋体适宜的p H值为7.0~7.6, 对酸和碱均较敏感。理想的消毒药品有生石灰、1%~2%Na OH、3%来苏儿、0.3%过醋酸等。

3.3 药物预防和治疗

敏感兽药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强力霉素、土霉素、金霉素和大剂量青霉素。除用抗生素外, 葡萄糖维生素C及安钠咖等强心利尿剂的应用对提高治愈率有重要作用。另外, 实践证明, 在用上述西药的同时配合中药疗法效果显著。中药用板蓝根、丝瓜络、忍冬藤、陈皮、石膏各10 g, 前4种煎水后冲石膏粉, 分3次拌饲料喂服中猪1头, 每天1剂。大猪和小猪酌情增减, 此外, 每头猪应用马齿苋鲜草0.25~0.5 kg煎水喂服, 连喂5~7 d, 有辅助疗效。

3.4 进行必要的检查

钩端螺旋体病 篇6

1 病原

钩端螺旋体一群纤细、螺旋细密而整齐的微生物, 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 故名钩端螺旋体或简称钩体。钩体大小为6-20×0.1 m, 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呈明亮的珠链体, 靠体内轴丝伸出, 作多样活泼的运动, 使菌体呈C、S或8字形。该类微生物不易着染, 用镀银染色法染色为棕褐色, 姬姆萨染色为红色或紫红色。

钩体对环境抵抗力较强, 在湿土中长期存活, 水中生存数周至数月, 60℃10 min杀灭, 对酸碱敏感, 在胃液和酸性尿中迅速死亡。常用消毒剂均能很快杀死。对青、链霉素均敏感。

根据血清学测定, 钩体具有表面 (P) 抗原和内部 (S) 抗原。不同的钩体其抗原结构也不同, 以此为其分群和分型的依据。目前已知有20个血清群和167个血清型。我国已分离出16个血清群、63个血清型。

2 流行病学

钩端螺旋体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 动物宿主非常广泛, 鼠类是主要贮存宿主, 且繁殖快, 分布广, 带菌时间长, 有的甚至终生带菌, 是本病的主要自然疫源。家畜中猪、牛、羊、猫和兔等, 家禽中鸡、鸭、鹅、鸽以及野生动物和人类均可感染, 这些动物可互相为传染源, 不断从粪便中排出病原体, 严重污染土壤、水源和环境, 并在野生动物中自然传播, 构成稳定的疫源地, 同时不断的传染给人畜。

本病主要经皮肤、粘膜和消化道感染, 也可经生殖道传染。菌血症期内, 可通过吸血昆虫吸血传播。本病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常在低洼潮湿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严重。

3 症状

本病感染率高, 发病率低, 幼畜比成年畜发病率高。大多呈隐性经过。症状也因感染钩体血清群或型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以黄疸出血型、犬型和澳洲型对家畜致病力强, 而波摩那型则致病力较弱。

3.1 猪

大多为波摩那型钩体感染, 其次为犬型和黄疸出血型。临床表面差异很大, 成年猪多无明显症状, 仅能通过血清学检查和肾内分离出病原体。有的仅有短期发热和结膜炎等症状。孕猪常发生流产和死胎;仔猪多营养不良和抗病力低。急性和亚急性者多见于仔猪, 常为犬型和黄疸出血型引起。临床表面体温升高到40~41℃, 结膜潮红、流泪和浆液性鼻涕, 有的眼睑浮肿。结膜和可视粘膜泛黄、贫血, 皮肤也有贫血和黄疸表现。头颈和下颌部常有水肿, 重者可出现全身水肿。血红蛋白尿, 尿呈茶色乃至红色。病猪腹泻、消瘦无力或有皮肤损害、渗出而形成痂块, 甚至发生坏死。病程10~30 d以上。

3.2 牛羊

急性亚急性见于犊牛或奶牛。潜伏期2~20 d。初期体温升高到40~41℃以上, 伴有食欲减退, 精神沉郁, 呼吸、脉搏增加等。奶牛泌乳减少, 乳汁粘稠呈黄色, 有时带血。以后可视粘膜黄染、贫血、血红蛋白尿, 尿深褐色或黄红色, 随黄疸的出现病畜体温下降。有的口粘膜和皮肤发生坏死, 有的前胃迟缓, 有便秘或出现腹泻, 病程3~9 d, 亚急性的多可痊愈, 孕畜流产。

3.3 马

多呈隐性感染。急性的有体温升高, 数日后体温下降。食欲减少或停止, 皮肤和粘膜发黄, 或口粘膜和皮肤发生坏死, 尿呈红色, 以后变黄。少数病例有脑膜炎症状。病程数日至数周, 病死率达40%~60%。病程长的多可康复。孕马可发生流产。波摩那型钩体可引起周期性眼炎, 表现结膜发炎, 角膜混浊和视神经萎缩, 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3.4 病理变化

死于本病的病畜, 病理变化基本相似。皮肤及皮下组织、浆膜和粘膜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贫血和出血;皮肤 (尤其是鼻唇和猪的乳房部皮肤) 有干裂、痂皮和坏死;粘膜 (尤其是口粘膜) 常有溃疡和坏死。肝肿大, 褐黄色和土黄色。肾稍肿, 有的有出血点或灰白色小的坏死灶。心、肺、脾和淋巴结常有出血斑点。膀胱积有红色尿液, 粘膜充血和出血。胸、腹腔和心包积有黄色液体。

4 诊断

畜群中有短期发热, 可视粘膜黄疸和贫血, 血红蛋白尿, 皮肤和粘膜出血和坏死等症状, 并经常有孕畜流产者, 结合流行病学特点, 可作为初步诊断依据。确认有赖于微生物学和血清学诊断。

4.1 微生物学诊断

采取发热期血液 (加抗凝血剂) 或中后期中段尿3~5 m L, 或肝、肾制成5~10倍乳剂, 先以1 500 r/min离心5 min, 取上清液, 再以3 000~4 000 r/min离心30~120 min, 取沉渣暗视野镜下检查, 或制成涂片, 用姬姆萨或镀银染色法染色镜检。如发现钩体, 结合以上临床特征, 可确诊。进一步检查, 可取以上病科接种于柯索夫氏培养基, 于28~30℃培养, 5~7 d暗视野镜检查1次, 有无钩体生长。因其生长缓慢, 可维持1~2个月。

4.2 血清学诊断

目前常用的是凝集溶解试验。本法特异性高, 可做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菌型鉴别。当动物感染钩端螺旋体后, 血液中出现特异的凝集素和溶解素。当血清做低倍稀释时, 以溶解为主;当血清稀释倍数增高时, 则以凝集为主。根据抗原和抗原体反应的原理, 先将被检血清做低倍稀释, 与各标准钩体血清群做定性试验, 首先确定有无感染本病, 属何种血清群。

5 防制

5.1 预防

消灭自然疫源地, 切断传染源的传播途径和提高动物的免疫力, 是控制本病的关键。因此, 应做好平时的灭鼠工作, 严格控制病畜和带菌家畜, 及时治疗;搞好畜舍消毒和粪便发酵处理;保护水源不受污染和污染水的消毒;定期做好人畜自动免疫。

5.2 治疗

高免血清早期应用可得到满意结果, 大家畜80~120 m L, 中等动物40~60 m L, 小动物10~20 m L, 皮下注射, 静脉注射减半。

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庆大霉素均有一定疗效。每日2次, 轻的连续2~3 d, 重的4~6 d。

5.3 公共卫生

人的钩端螺旋体病多由家畜和鼠类污染水源, 人们在水田和水塘劳作或洗澡, 经皮肤或粘膜感染;也可因饮用污染水或吃了污染的食物, 经消化道感染。病人以突然发热、头痛, 全身肌肉疼痛, 结膜充血, 浅表淋巴结肿痛, 尤其是腓肠肌痛为特征。病人并有出血、黄疸、肝、肾、肿大和血红蛋白尿等症状, 有的有脑炎症状。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猪钩端螺旋体病】相关文章:

钩端螺旋体病知识要点04-19

螺旋动脉05-04

螺旋装置05-27

螺旋模型06-02

基于Por/E圆柱螺旋体建模的探讨09-11

丝杠螺旋原理05-08

螺旋相位板05-16

沉默螺旋理论06-04

螺旋式教育05-20

螺旋式发展05-22

上一篇:转差频率控制下一篇:护生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