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桨扫描技术

2024-05-05

螺旋桨扫描技术(精选十篇)

螺旋桨扫描技术 篇1

由于线束硬化和部分容积效应的作用,膝关节置换后,CT轴位图像产生了严重的星芒状放射伪影;同时薄层扫描可以降低金属伪影,但降低了密度分辨率。笔者在未使用“抹消金属伪影”专用软件的条件下,适度提高曝光剂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属伪影,提高了密度分辨率,权衡了抑制金属伪影与提高密度分辨率在层厚方面的矛盾。

2 材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在2008年4月至2010年1月期间,对25名成年膝关节置换患者(男∶女=3∶2,年龄23~53岁,平均年龄34岁)在前后2次CT膝关节申请检查中(间隔时间不等)实行不同曝光剂量,同层厚的扫描,对比同一患者前后2次扫描所得图像中金属伪影和密度分辨率的情况。

2.2 使用仪器

应用西门子6排全身螺旋CT扫描机,Kodak打印机。

2.3 检查方法

CT检查包括患者准备、容积扫描和图像后处理。

2.3.1 患者准备

检查穿着病号服。

2.3.2 容积扫描

实验组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包括整个膝关节置换体全长,层厚由常规的5 mm增加到6 mm以降低曝光剂量,螺距1.0。

2.3.3 图像处理

将容积扫描的图像数据用1.25 mm间隔进行重建及3D重建。并传至诊断组,确定图像质量满意与否。

2.3.4 分析方法

所有膝关节置换患者CT检查结果由2位以上的CT诊断医师进行共同读片,比较同一患者前后2次不同曝光剂量的图像效果,判断是否满足以下诊断要求:应能显示人工关节是否在位,关节间隙是否存在,周围软组织密度是否异常,肌间隙、脂肪间隙是否异常,骨皮质是否异常。

3 结果

全部病例没有发生与CT检查相关的副反应,在增加曝光剂量后的CT图像,其星芒状金属伪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密度分辨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满足了人工置换膝关节的图像诊断要求(能显示人工关节是否在位,关节间隙是否存在,周围软组织密度是否异常,肌间隙、脂肪间隙是否异常,骨皮质是否异常)。但同时患者接受的剂量也相应升高了。如图1~图4为同一患者的CT图像和3D重建图像。

图2为图1同一患者一个月后的复诊CT扫描图,由于曝光条件的改进其金属伪影得到明显的提高。图3为图1的3D图,图4为图2的3D图。图4较图3在金属伪影上明显减轻。

4 分析与讨论

4.1 金属伪影的探讨

4.1.1 金属伪影产生原因和抑制方法

X射线在穿过高密度物质后急剧衰减,导致无法进一步有效携带高密度物质周围被检测对象的密度信息是金属伪影产生的本质原因,这里面存在2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即部分容积效应和线束硬化伪影。金属伪影在图像上主要表现为向周围发出的黑白条状或星状伪影[1]。伪影的形状受高密度物质的形状和密度分布的影响。

抑制金属伪影以采用多层螺旋CT机,薄层扫描技术为宜,降低螺距和采用60%的叠加重组方法。3D宜采用标准算法[2]。

4.1.2 部分容积效应伪影产生原因和抑制方法

在同一扫描层面内含有2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组织相互重叠时,所测得的CT值不能如实反映该单位体素内任何一个组织真实的CT值,而是这些组织的平均CT值,这种现象称部分容积效应[3]。在CT机的数据采集过程中,由探测器负责接收数据,而探测器的尺寸至少目前是无法做到几乎接近电磁线束的尺寸的,而是远远大于这个尺寸。当2个不同密度的物质交界被探测器采集时,其输出的信号对应密度值就只能是2个物质的密度平均值,这就导致了图像像素与被采集对象的真实密度的不同,也即导致部分容积效应。

鉴于部分容积效应的产生原因,其抑制方法从工程角度来讲就是减小探测器尺寸,或者说增大矩阵。但对于医院固定的CT机来讲,减小探测器尺寸是不现实的,我们所能做的往往只能是采用薄层扫描,即最大限度地利用探测器的最小尺寸。当然这对降低人体辐射是不利的。

4.1.3 射束硬化伪影产生原因和抑制方法

X线吸收系数与X线能量之间有着依赖关系,X线能量愈低,吸收系数愈高,吸收系数随X线能量的增大而减小。这意味着在X线能谱中,低能射线将比高能射线更快地被滤过掉,这种现象称为X线束的硬化效应。CT成像中一般希望X线束以单一频率、固定能量线束穿透物体,可检测到比较稳定的吸收系数[4]。现实应用中球管产生的X射线是一个宽频谱的电磁波,包含了一系列的X能量等级。由于电磁波能量越低,在物质中衰减越快,所以随着X线在被照体中的衰减,其平均能量会变高,即射线逐渐变硬。射束硬化效应通常易形成两类伪影:一类是致密物体(骨结构)之间的暗区或条状伪影,另一类是骨脑界面模糊/帽状伪影。

对于线束硬化效应,只有使用单能X线,才可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医院的CT设备是不可能做到单能X线束的。在现实应用中可以提高管电压来提高X线的单色性,当然这对降低人体辐射也是不利的。

4.2 密度分辨率的探讨

密度分辨率,表示可以分辨最小密度差异的能力。

密度分辨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信噪比和均匀度。降低图像噪声,提高信噪比(SNR)和均匀度,才能得到好的密度分辨率。在各种图像噪声中,量子噪声是最主要的成分,X线的剂量、滤过方法、物体对X线的衰减,检测器的检测能力、层面厚度都影响量子噪声的大小。显然提高X线的剂量,X线量子数增加,探测器接受到信号量增加,将有利于降低量子噪声。影响信噪比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被扫描组织结构的几何尺寸。层厚增大,由于螺旋扫描的原因,探测器可接收到更多的X线量子,因此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密度显示。所以要想提高信噪比,就必须提高X线剂量和增大扫描层厚。均匀度是指同一组织断面不同位置上CT的一致性。显然均匀度受图像噪声的影响,噪声越多,均匀度越差;同时它还受X线束硬化效应的影响。所以提高均匀度的方法是提高X线的剂量,提高管电压。综上所述,提高密度分辨率的方法包括增加X线剂量和增大扫描层厚。增大扫描剂量的方法当然包括增加管电量和管电压值。但增加管电压会增加散射线的量,降低对比度,所以增加管电压的方法不可取。

4.3 降低金属伪影和提高密度分辨率的关系

扫描参数中可降低金属伪影的方法包括增加管电压,减小层厚。扫描参数中可提高密度分辨率的方法包括增加管电量,增大层厚;所以增加曝光剂量是两者一致的地方,所以在增加管电压降低金属伪影的前提下,应该再适当增加管电量以消减高管电压对对比度的影响。

4.4 提高曝光量的弊端和解决方法

显而易见,提高曝光量势必提高了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增加了患者产生辐射效应的危险性。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适度增加螺距和扫描层厚。虽然增加螺距和层厚会加大金属伪影和降低空间分辨率,但只要能满足诊断要求,这种方法还是可取的(西门子6排膝关节扫描的DLP控制为167.64 mGycm)。

5 结语

综上所述,若想同时提高密度分辨率和降低金属伪影,提高图像质量,在不利用任何抹除金属伪影的专用软件的前提下,势必要提高曝光量,即提高管电压和管电量。但受检体接受X线剂量总是存在一定的限度,即存在一个安全标准,所以不能无限制的增大剂量。在实际的CT扫描中,就应该针对人工膝关节置换的图像诊断要求合理控制扫描曝光条件。目前双源CT的双能量扫描也在消除金属伪影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由于作者水平所限,在此不作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杨德文,丁鹏,常生,等.医学CT图像伪影的对比分析研究[J].临床误治误诊,2009,22(10):60-61.

[2]傅强,赵宇,冷仁利,等.矫形金属植入物CT扫描技术的初步经验[J].放射学实践,2007,22(5):531-533.

[3]于兹喜,田富强,承益清.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1.

[4]李月卿,黄林,余建明.成像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49.

螺旋桨扫描技术 篇2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 574-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243- 01

多层螺旋CT 具有诊断准确率高、扫描速度快、检查时间短等特点,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各种病变的诊断中,但有些病变部位仅靠平扫不能确诊,需要采用增强CT扫描[1] 。增强CT扫描是指在平扫有可疑病变或发现病变不能明确诊断时,经静脉短时间大剂量快速注射对比剂后再进行扫描,增强病变组织区域血管的显示效果,提高病变的显示率,为病变确诊提供可靠的依据。在检查过程中,注药速度快、操作要求严格, 只有患者、医师、护理人员很好地配合,才能顺利完成检查,获得满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探讨螺旋CT 增强扫描中的护理配合,现将临床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行螺旋CT增强扫描患者326例,其中男223例,女103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75岁,平均52岁。其中头颅43例,颈部11例,胸部105例,腹部153例,盆腔14 例,有彩超报告直接增强的123例,平扫后增强的203例。

1.2 方法

1.2.1 设备及用品: 德国西门子16层螺旋CT(CT Somatom Emotion16 ) 、高压注射器、一次性高压注射器针筒、2 4 GA 一次性静脉留置针等。

1.2.2 药品: 碘海醇(100ml,300mgI/ml)、地塞米松、生理盐水等。

1.2.3增强扫描前的准备:了解患者病情及过敏史,对于有过敏史者要特别慎重;判断是否属高危人群,是否属禁忌证;腹部增强扫描者,要求预约,早晨8:00-10:00让患者空腹,刚做过钡餐透视者,一般在鋇餐透视后1周方可行CT增强扫描。

1.2.4 静脉注射试验: 取原液1ml缓慢注入静脉, 观察15 ~ 20 min, 患者无不适时方可进行检查。

1.2.5 静脉穿刺: 选择相对粗大、弹性较好的上肢静脉进行穿刺,如肘正中静脉、前臂浅静脉。常规应用静脉留置针,采用大角度、直刺法进针,针头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再平行进入至少1 cm,稳妥固定。

1.2.6 注射造影剂: 采用CT专用智能高压注射器进行推注。成人剂量为75~90ml;儿童剂量按每公斤体重1 ~ 2 ml 计算,采用快速静脉注射方式,注射速度2 ~ 4 ml /s,开始注射20 ~ 30 s 后进行扫描,继续给造影剂,成人至75~90ml,儿童至需要量,边注射边扫描。

1.2.7 扫描结束: 拔出针头, 嘱患者按压穿刺部位3~ 5 min, 并在观察室观察20~ 30min, 确认无不适后方可离开。

2 结果

血管严重渗漏5例,明显不适4例,高压注射器故障1 例,均终止增强扫描。在皮试时出现重度过敏反应者1 例, 未行检查。其余315例患者顺利完成了CT增强扫描, 显影效果较好, 图像后处理评价满意。

3 讨论

3.1 增强扫描前护理

3.1.1 做CT增强扫描一定要具体分析病情、身体状况及诊断治疗价值的利弊关系,慎重选择,严格掌握适应证;碘对比剂使用禁忌患者,有过敏史、支气管哮喘病人、肝功能不全、严重心肺疾病、身体一般情况较差及高龄等禁忌做增强扫描。客观讲明过敏反应的情况,患者及家属同意做CT增强扫描后,签订增强扫描同意书方能做该项检查。

3.1.2 备好抢救用品,如药物、氧气、吸痰器、血压计等,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3.2 心理护理

做扫描时告知患者检查的注意事项、扫描目的、大概时间等,消除患者的紧张感。注射造影剂时,细致地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此阶段患者主要负性情绪为焦虑恐惧。对此我们及时进行疏导,改变患者的情绪,对患者态度和蔼,亲切询问患者的内心感受,让患者感觉温暖,精神因素是发生过敏反应的重要因素[2],掌握其心理动态,使患者主动配合检查。检查过程要有主治医生和家属陪同,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并配合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在检查时让一名家属在旁陪同,给予精神安慰及必要的协助护理,使其在自然安静的心态中配合扫描。检查结束后首先要观察患者的情况,了解患者的。拔针后, 要耐心地交代注意事项,并嘱患者在观察室观察20~30min, 以防意外发生, 还要告诉患者回去后多饮白开水, 以尽快排出造影剂[3] 。

3.3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由于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不同,体质不同,造影剂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反应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 在检查过程中很可能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因此, 我们必须有高度的安全意识,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检查前应详细核对患者的姓名、检查部位和要求,询问有无过敏史。对下列情况应限制或停止检查: 对碘过敏患者;严重过敏性哮喘患者;严重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认真观察患者的情况, 如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注药, 必要时立即给予抢救。在检查结束后一定要让患者在观察室观察20~30 min, 以防意外情况发生。

3.4 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熟练的操作技能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防止一些不良反应的出现,保证顺利完成检查, 最终获得满意的图像。这就要求护理人员:(1) 要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 采用24 G 静脉留置针,选择上肢较粗直、弹性好的大血管,穿刺时沉着冷静, 尽量一次成功, 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提高扫描成功率。(2)熟练掌握高压注射器的使用: 护理人员应掌握好高压注射器的使用方法, 合理设定各项参数。(3)熟练掌握造影剂渗漏的处理:由于高压注射的压力大、速度快[4] 、患者年老体弱血管弹性差或者护理人员操作因素等原因都可能导致造影剂渗漏。造影剂渗漏到血管外可直接刺激组织引起局部发生急性炎症改变[5] 。轻度渗漏可使用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浸湿纱布外敷于肿胀部位, 并抬高患肢;较严重的渗漏, 在此基础上口服地塞米松5mg , 每日3次, 连用3日。(4) 熟练掌握造影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处理: 一旦发现异常, 应立即停止注药和扫描, 作必要的处理。

总之,临床护理在CT增强扫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T护理人员必须保持高度责任心和警惕性,认真做好造影前的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鸣鹏. CT 检查技术学.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14.

[2] 廖友芝, 刘少欣, 高焕新. MR I增强扫描患者不同检查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其护理[J]. 护理学杂志, 2006, 21(1): 70- 71.

[3] 陆巧葱, 缪学勤, 梁美莲. 喜疗妥软膏治疗CT 增强扫描中对比剂外渗损伤的效果观察. 全科护理, 2009, 7( 1) : 709.

[4] Lim JH . Cholangiocarcin om x m or phologic classif icat ion according to grow th pat tern an dimagin g f inding s. AJR , 2009,12: 218.

螺旋桨扫描技术 篇3

1螺距的概念与临床应用

1.1螺距概念螺旋CT扫描不同于常规扫描方式,在螺旋CT扫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为螺距。所谓螺距,即准直器宽度与球管旋转360°扫描床移动距离之间的比例,采用公式表达为:螺距=球管旋转360°扫描床移动距离(mm)/准直器宽度(mm)。若球管旋转360°扫描床移动距离与准直器宽度距离相等,螺距结果为1;若球管旋转360°扫描床移动距离>准直器宽度,则结果>1;若球管旋转360°扫描床移动距离<准直器宽度,则结果<1。

1.2通过调控螺距调整扫描范围在固定扫描时间时,螺距越大则扫描范围越大。在扫描时,可依据该理论对患者实施一次屏息大范围扫描,在既定的扫描时间内,通过加大螺距增加扫描范围[3]。在不同部位扫描中,也要根据不同部位实际需要调整螺距,如在对大血管进行扫描时,首先应观察对比剂充盈情况,应尽量在对比剂充盈良好情况下在最短时间内结束扫描。血管直径的大小也会影响对应螺距的调整。在扫描颅内血管结构时,应同时具备高的密度分辨力及空间分辨力,选择螺距<1最佳,便于清晰显示一些细小血管。

1.3螺距调整对扫描时间的影响在既定的扫描范围内,可通过增加螺距减少扫描时间。对肝脏双期实施扫描时,为了减少扫描时间,完整门动脉期或静脉期的整个肝脏扫描,可适当调整螺距,从而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整个肝脏的扫描,利于对肝脏进行早期、及时的观察。

1.4调整螺距会影响图像质量增大螺距会减少相同范围内的光子量,180°插法也会相应减少光子量,即当螺距>1时,密度分辨力明显下降,软组织对比度亦有明显下降,从而导致图像质量明显下降,然而其对骨组织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因为骨组织本身与周围软组织具有良好的对比度[4]。在肺部行HRCT扫描时,增大螺距也不会影响肺纹理的观察,因此在扫描时,可通过增大螺距减少扫描时间,尤其对于呼吸困难患者,既不会让患者因长时间屏气而影响身体健康,也不会影响扫描检查的图像质量。

1.5分析多层螺旋的螺距单层螺旋准直宽度扫描后仅显示为一幅图像,且各个生产厂家对其无分歧。多层螺旋CT的准直宽度则包含了多个图像,且因厂家之间未达成共识,容易混乱多层螺旋螺距公式中的准直宽度。针对这种情况,可将总准直宽度作为分母,螺距为I则表明无间隔也无重叠;<1表明X射线中有重叠;>1则表明X射线中有间隔,相应图像质量有所下降。

2重建间隔及其临床应用

重建间隔是指每两层重建图像之间的间隔。采集螺旋扫描容积后,一般认为可从Z轴上的任意一点重建二维图像,且可反复使用数据,这种重建仅适用于螺旋CT扫描中。在相同扫描范围内,重建间隔与重建图像的数量呈负相关性,每增加一幅图像,则总重建时间会相应增加[5]。螺旋CT扫描不同于常规断层扫描,不会增加额外辐射量,改变重建间隔并不会影响图像质量;相反,缩少重建间隔则会减少部分容积效应所产生的影响,且缩小重建间隔还具有另一个优势为提高三维重建图像的质量。

3区分螺距与重建间隔

一些初学者在应用螺旋CT时,常会混淆螺距与重建间隔,因此在应用螺旋CT时,一定要注意区分这两者的差别,才能灵活运用这两种参数,这对提高图像质量相当重要。比较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性[6]:①缩小重建间隔不会影响图像质量,因其不会对密度及空间分辨力产生影响,但会导致部分容积效应减少;而螺距增加会减少光子量,会对图像质量产生影响。②螺距为扫描参数,需在扫描前进行设定;重建间隔为一种后处理参数,设定时间可以在扫描前或扫描后。③在固定准直宽度及扫描范围增加时,螺距增加会减少扫描时间;在固定准直宽度及扫描时间时,螺距增大会导致扫描范围延长;而增加重建间隔不会影响扫描范围及扫描时间。④螺距与重建间隔均会对重建图像的质量产生影响。

4图像后处理技术

4.1灵活采用CTA CTA不仅可用于诊断血管病变,还可定位一些具体病灶。胸部CTA联合支气管树及肺门肿块三维重建,可通过观察不同的伪彩色,判断三种结构之间的立体关系[7],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4.2灵活运用“靶”重建三维重建是将横断的二维关系转变为相似于实际解剖的三维结构,但所有信息被转化为复杂的三维图像不利于观察内部病变情况,会影响对病灶的诊断。运用“靶”重建后处理技术,既可选择部分层面进行三维重建,也不会影响对病灶的观察。

4.3采用分离重建显示关节在临床诊断一些关节病变时,三维立体显示具有重要作用。诊断中需要检查不同的关节面,但关节的一侧总会遮盖另一侧,不能明确观察到。采用分离重建的方法,分别将不同关节重建为单独的SSD图像,可清晰观察到每个关节的形态,便于术前做出明确的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4.4联合应用不同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单用一种扫描方法仅能明确疾病的一方面,而联合采用多种扫描方法及后处理方式,则可清晰、全面地显示一种疾病的多种病变。

5小结

在采用螺旋CT扫描检查时,影像科医生不仅要掌握螺旋CT的相关基础理论,还应熟练掌握扫描和图像后处理技术及其应用技巧,并根据具体疾病选择灵活的诊断方法及技术,才能有效帮助提高治疗效果。

摘要:为了更好地提高临床诊疗技术,临床医生应加深对螺旋CT的认知,合理选择螺旋CT扫描及采用合理的处理方式。明确螺旋CT扫描与后处理技术的应用技巧,对于提高病灶检出率,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法,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相当重要。

关键词:螺旋CT扫描,后处理,技巧

参考文献

[1]张勇刚,郑拳艳,王金凤,等.GE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胆囊癌的征象观察与鉴别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4):83.

[2]沈远望,周浩亮.评价薄层螺旋CT扫描在鉴别肺内磨玻璃样结节的影像特点[J].吉林医学,2014,35(17):3787.

[3]李杨明.螺旋CT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7):112.

[4]候卫武,蒋君军.螺旋CT扫描图像后处理重建技术对椎弓峡部裂的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11(9):1279-1280.

[5]蒋莉莉,杜宁,马超.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与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工程,2014,22(2):168-169.

[6]鲁海峰.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足跟创伤的诊断研究[J].解剖与临床,2013,(6):502-503.

螺旋桨扫描技术 篇4

【关键词】骨折;胸腰椎;螺旋CT扫描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94-02

准确诊断和完整评价胸腰椎损伤是正确治疗的前提,脊柱损伤不合理的影像学检查,能引起患者新的病变,甚至继发不可逆的神经损害。常规胸腰椎平片检查虽然对估价骨性椎管序列和整体结构有重要价值,但对脊柱后部骨性结构和椎弓是否变型显示不清。螺旋CT检查能较好地克服X线平片的上述不足,对骨折分类,椎管受累情况及治疗方法选择提供更详细的资料。本文分析了我院2006——2012年经平片及螺旋CT检查的50例胸腰椎骨折病例,以探讨螺旋CT扫描在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我院自2006——2012年50例胸腰椎骨折病例,经X线诊断为骨折,并同时作了螺旋CT检查。

1.2CT扫描技术CT扫描采用:据X线平片所示,病变和临床定位决定扫描范围,扫描层面和椎管垂直,层厚5㎜,螺距2.0,骨窗和软组织窗观察,部分用骨髓窗觀察骨性椎管内情况。

2结果

2.1骨折范围程度50例72节椎体骨折中,单椎体骨折36例,多椎体骨折14例,发生于胸12-腰2者42例,占84%。骨折累及前中柱16椎节,前中后柱46椎节,而中后柱各1节,少见。

2.2骨折分类及影像学表现50例72椎体骨折中,骨折伴轻度或中度脱位者,CT漏诊1例,其诊断准确率98%。按受伤机制,脊柱三维结构,椎前受累情况进行分类。压缩性骨折共26椎体(占36%),平片表现为柱体楔形变,椎体前部变扁,后部高度正常,正位片见椎体中部有致密带;CT片上表现椎体前缘骨皮质不规则弧形骨折,骨小梁稍紊乱,椎体密度欠均匀,骨折片大部分累及前柱,前中柱较少,但不累及后柱,椎体后缘骨质完整,椎管大小形态正常。爆裂性骨折38椎体节(占54%),平片示椎体楔形变,但椎体前后部均有变扁,椎体高度减低,椎弓根间距增宽,侧位片显示椎间孔变窄;CT上显示中柱受累,涉及椎体后缘及三柱,骨折片部分突入椎管内,部分病例有椎板骨折。骨折脱位型6椎体节(占8%)平片示椎体脱位或半脱位;CT表现为“双弧”征,骨折线可累及三柱中任何一柱或多柱,以多柱受累常见。安全带型骨折1椎体节(占2%),平片见骨折线通过横突、椎弓根及部分椎小关节,棘突间距加宽,椎体后缘高度增加和椎间隙后宽前窄。CT上骨折线累及中后柱。

2.3椎管狭窄及伴随损伤情况,本组有椎管狭窄者为38椎体节(占53%),并见硬膜外血肿2例,椎间盘突出4例,膨出8例,胸腔积液3例,腰大肌血肿1例,肝、脾、肾损伤分别为1例、1例和2例。

3讨论

3.1螺旋CT扫描可为胸腰椎骨折的分类提供直接依据Ines等人创建了脊椎的三柱学说。三柱结构中,中后柱是非常重要的解剖结构。骨折分类时:①以中柱或柱体后缘是否受累来确定压缩型或爆裂型骨折,前者一般仅累及前柱少部分及中柱的一部分而不累及椎体后缘皮质,后者骨折线通过椎体后壁,椎体骨折线多发,呈纵型较多见。②压缩型骨折一般无椎管狭窄,后三型均可见椎管狭窄。③有无脱位是分别爆裂型和骨折脱位型的标准,前者以椎体压缩变扁为主,后者以骨折脱位为主。这种分类方法方便简单,易于掌握理解,且包含骨折类型,受累范围和程度及椎管的情况,对临床正确估计脊柱和脊髓损伤,指导临床治疗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3.2螺旋CT扫描可为胸腰椎骨折的诊断及评价伴随损伤提供依据螺旋CT可清晰显示骨折细节,特别是脊柱后部结构的骨折,移位的骨折片,可观察椎管形态和狭窄程度。矢状重建时显示脊柱的纵行排列,可显示水平方向走行的骨折线,可从三维图像上确定骨折方向,显示椎体压缩的程度,骨折片向椎管内移位情况,且能更加准确地观察椎管的前后径。

螺旋CT扫描对诊断脊柱失稳与否有重要意义。据国内董国礼等人的观点,单纯压缩性骨折,仅前中柱的爆裂型骨折为稳定性骨折,若前中后柱均受累,特别是后柱损伤则为不稳定性骨折。

螺旋CT扫描不仅能显示胸腰椎骨折的移位,椎管内骨碎片的存在造成的脊髓损害,也能明确由于椎管不同程度的狭窄,椎间盘外伤后急性膨出或硬膜外血肿所致的脊髓损害。本组伴有脊髓受损的32例中,螺旋CT扫描发现有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块后移至椎管内,椎间盘脱出,硬膜外血肿,附件骨折等改变,所以螺旋CT可为脊髓损伤提供确切的诊断依据。

3.3胸腰椎骨折CT扫描的临床应用价值螺旋CT扫描不仅能显示胸腰椎骨折的类型,范围和程度,也能清晰显示椎管内骨碎片的大小、形态和部位,显示椎管狭窄的程度,评价脊柱稳定度,还能显示合并损伤情况,如外伤性椎管内血肿,椎间盘脱出,腰大肌血肿,胸腹部脏器的挫伤和出血,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法、手术方法提供重要资料。

平片检查仅能发现椎体受损情况。对于椎体后部,附件及骨性椎管和椎管内脊髓损伤价值有限。而螺旋CT可清晰显示多椎体骨折和附件骨折。本组资料显示,螺旋CT扫描对胸腰椎骨折具有特别重要的为常规X线片所不能替代的价值。

螺旋桨扫描技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本院2010年4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136例肝脏患者, 将其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8例。其中研究组68例患者, 男42例, 女26例, 年龄20~80岁, 平均年龄 (50±4.5) 岁, 患者以上腹部不适发现者为38例, 体检发现者30例, 病变部位大小0.5~3.3 cm;对照组68例患者, 男32例, 女36例, 年龄19~76岁, 平均年龄 (47.5±5.5) 岁, 患者以上腹部不适发现者44例, 体检发现者24例, 病变部位大小0.4~3.2 cm。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变大小经统计学分析, 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扫描前禁食禁水4~6 h。研究组68例患者采用GE64排128层螺旋CT, 来自GE公司生产的64排Light speed VCT进行扫描。扫描前半小时给予口服2.0%泛影葡胺500~800 m L, 给予患者充盈胃肠道, 检查前再次给予患者200 m L泛影葡胺口服。若怀疑患者为胆道结石, 则给予口服白开水。患者在行检查前嘱家属在其碘对比剂说明书中给予签字, 并于患者在检查前15 min给予碘过敏试验, 让患者了解其检查过程, 训练患者在扫描时按扫描指示灯或者语言提示进行检查。对不能配合的患者嘱其家属在扫描时协助配合 (必要时捏住口鼻) , 以避免呼吸造成伪影[3]。将高压注射器团, 注入对比剂, 按照体质量每千克1.5~2.0 m L比例进行计算, 成人剂量一般为60~100 m L。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量、心脏情况常规选用3~4 m L/s的注射速度[4]。扫描患者的肝右叶下缘至膈顶。对照组68例患者采用普通螺旋CT进行扫描, 从外周静脉注入对比剂, 进行扫描。

1.3 肝脏增强分期

肝脏增强扫描分为三期:即门静脉期、动脉期以及平衡期。门静脉期患者在造影后1 min左右进行扫描, 动脉期在患者造影后30 s进行扫描, 平衡期患者在造影后2 min后进行扫描。必要时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时间确定。

1.4 统计学分析

文中数据资料采用SPSS19.0进行软件统计包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表示,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脏增强动态扫描的诊断结果

文中通过临床扫描技术分析, 研究组68例患者中, 诊断为肝癌的为32例 (47.06%) , 脂肪肝的为21例 (30.88%) , 肝血管瘤的为8例 (11.76%) , 肝脓肿的为4例 (5.88%) , 肝囊肿的为3例 (4.41%) 。对照组68例患者中, 诊断为肝癌的30例 (44.11%) , 脂肪肝的为1 9例 (2 7.9 4%) , 肝血管瘤的为2例 (2.9 4%) , 肝脓肿的为3例 (4.41%) , 肝囊肿的为1例 (1.47%) , 其中13例 (19.11%) 患者未得到明确诊断。

2.2 两组患者病变检出率对比

文中两组患者经病变检出率对比, 研究组病变检出率为100%, 对照组病变检出率为81.5%, 两组患者经临床统计学分析 (P<0.05) , 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见表1。

3 讨论

肝脏是由肝门静脉和肝动脉双重供血, 肝门静脉的供血占血液的70%~80%, 肝动脉的供血占血液的20%~30%。肝脏CT多期扫描是根据肝脏双重血供和肝脏病变的特点, 为了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率, 了解肝脏血管与病变的关系而提出的一种扫描方式[5]。

注:与对照组对比, P<0.05

在肝脏增强扫描中, 应按照患者病变情况进行扫描, 患者如脾脏肿大, 因把扫描时间进行延迟, 如患者心脏病变在动脉期出现时, 门静脉应延迟。选择合理的扫描时间, 要充分掌握患者的病情, 做到扫描时相的个体化和优势化[6]。

本文中研究组患者行肝脏增强扫描时, 均为临床提供明确诊断。CT指征明显;胆管细胞癌扫描增强后特征性不明显, 密度低于肝实质, 周围存在小卫星病灶;肝血管瘤为1例, CT增强表现符合shida标准和Freeng标准[7]。临床研究结果标明: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 明显提高肝脏疾病患者的诊断率。

综上所述, GE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技术在扫描肝脏增强的临床应用中, 可为肝脏类疾病患者提供明确诊断和治疗可靠的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扫描肝脏增强的临床技术研究。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2010年4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136例肝脏疾病患者, 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8例, 研究组患者给予GE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术进行肝脏增强扫描, 对照组患者给予普通螺旋CT扫描术进行肝脏扫描。结果 研究组患者检测率 (100%) 明显高于对照组 (81.5%) , 两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GE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技术在扫描肝脏增强的临床应用中, 可为肝脏类疾病患者提供明确诊断和治疗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肝癌,扫描,研究

参考文献

[1]边芳.16排螺旋CT在肝脏增强分期扫描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 2011, 30 (15) :48-49.

[2]Bae KT.Intravenous contrast medium administration and scan timing at CT:considerations and approaches[J].Radiology, 2010, 256 (1) :32-61.

[3]余祖存, 吕海蓉.多排螺旋CT对肝脏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 (8) :1220.

[4]方红.多层螺旋CT肝血管多期成像最佳时相方法选择[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8, 42 (12) :1303.

[5]黄慧玲.多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150例回顾性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14) :2285.

[6]余祖存, 吕海蓉, 关红博.16排螺旋C T在肝脏增强分期扫描中的应用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 2011, 39 (5) :585-587.

螺旋桨扫描技术 篇6

1材料和方法

1.1 检查对象

自2011年04~2011年07对201例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其中男127例,女74例,年龄35~76岁(平均55)。

1.2 设备

东芝64排AQUILION螺旋CT,柯达激光打印机。

1.3 造影剂名称

欧苏30g(I)/100mL。

1.4 造影方法

使用NEMOTO双筒高压注射器,经右侧肘静脉留置针高压注射造影剂和生理盐水。团注70mL对比剂+35mL生理盐水,流速4.6-5.0mL/s,延时16-20s,采用实时跟踪SURESTART低剂量技术,连续监控感兴趣区的对比度、根据血管充盈程度准确的判断扫描触发时间,手动触发扫描。

1.5 造影剂用量及参数见表1。扫描参数见表2。

1.6 评片标准

采用双盲法,分别由两位有经验的医师来鉴别图像质量等级,优级,显示血管全貌,造影剂充盈良好,边缘清晰光滑。良,显示血管全貌,造影剂充盈良好,但边缘稍模糊。差,血管全貌显示不全,造影剂充盈不充分或造影剂显示过亮,影响诊断。

2结果

201例头颈血管造影,优级60%,良为35%,差级为5%。

3讨论

3.1 扫描方案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为获得高质量CTA图像,应选用适当的扫描方案,使头颈动脉最大程度显示,同时尽量减少静脉及周围软组织强化,这需要合适的对比剂注射速率、扫描延迟时间、扫描速度和螺距系数等参数的最佳配合。笔者采用实时跟踪SURESTART手动触发扫描技术,既准确地抓住了扫描时机,又避免了以往小剂量对比剂试验时辐射过多、扫描时间长的弊病,也进一步减少了周围组织强化形成的背景污染。

3.2 穿刺静脉的选择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通常CTA造影穿刺静脉要尽量选择右侧肘正中静脉,因为左侧肘正中静脉注药后会通过左侧的头臂静脉绕过主动脉弓上方汇入上腔静脉,扫描时血管内残留的造影剂会影响颈动脉起始部的观察,所以正确选择静脉血管尤为重要。

3.3 造影剂流速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CTA的图像质量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CT扫描参数设定,对比剂的浓度以及对比剂的注射流速等。流速是保证CTA血管图像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流速不够,压力减小会导致造影浓度低,血管充盈差,图像质量下降,特别是远端血管的显影欠佳。如何才能保持良好的血管压力和满意的图像质量,关键是看能否按设定的流速注射造影剂,压力够了,流速达到了,注药的管路通畅了,是保证造影剂顺利注入血管的首要条件。造影剂流速要保持在4.6-5.0mL/s,保证造影剂在血管内的浓度,血管内造影剂浓度提高了,血管的CT值大于400HU,造影图像质量也相应提高了,所以要保证理想的血管图像,选择适合的流速非常重要。

3.4 扫描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通常病人体重在80kg以下,使用120kV、 250mA,体重超过80kg用135kV 、300mA。如果kV和mA选择不当,病人过胖,X线穿透力不够,会使图像灰雾增加,血管显示不佳,影响诊断。

3.5 延时扫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延迟时间至关重要,确保动脉期内注射造影剂,峰值期内完成扫描是保证检查成功的关键。CTA造影通常延时15s左右,在高压注射器注药5s后开始监视扫描,根据笔者的经验,总延时一般为15-20s。但是由于个体差异如心率、心输出量、循环时间和代谢率不同,对每个个体来说动脉达到强化高峰时间必然存在差异。如果延时掌握不好,会直接造成对比剂在血管内未充盈或充盈不佳时就开始扫描,使扫描失败,病人增加不必要的X线照射剂量,同时血管CT值下降,图像质量下降影响诊断。

总之,要想得到最佳的血管造影图像,就要保证选择合适的血管、一定的造影剂剂量、流速和相应的扫描参数,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高质量的血管图像。

参考文献

[1]何青,贺文.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8)1426

[2]刘学静,王洪波.多层CT后处理图像对主动脉缩窄的诊断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1):72

[3]蒲红付凯.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4(1);23-26

螺旋桨扫描技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9例口腔颌面疾病患者,男32例,女17例,年龄14~69岁,平均38.2岁。其中外伤29例,肿瘤12例,囊肿3例,其他病变5例。所有患者均行MSCT检查以及扫描后处理,部分患者同时行X线平片检查。Dental成像图像分别与X线平片、原始轴位图、手术所见对照。

1.2 扫描方法及图像重建技术

所用多层螺旋CT扫描机为SIEMENS Emotion6,6排探测器,SIEMENS工作站。扫描条件:110 k V,280 m As,准直为1.0 mm,层厚为1.25 mm,螺距1.8,软组织窗(80 HU,40 HU),骨窗(2 500 HU,900 HU),矩阵512×512。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完成扫描,扫描结束后将原始数据传入工作站,用西门子齿科扫描技术软件(syngo Dental CT)进行成像。然后调节最佳的窗宽、窗位,以显示病灶的各种征象。将X线平片与Dental图像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

49例口腔颌面疾病患者可分为:颌面骨骨折29例,其中有上颌骨骨折、上颌窦骨折、上齿槽骨骨折、下颌骨骨折等等;上颌骨和下颌骨肿瘤12例,包括造釉细胞瘤、牙龈癌等;上颌骨和下颌骨骨囊肿3例。螺旋CT检查齿科扫描技术重建图像所显示的骨折线和骨折碎片数目明显比平片、普通CT多,对骨折移位和对下颌神经管的损伤的估计较X线平片和普通轴位CT准确。所有患者重建图像均能清晰地显示骨折的部位和骨折类型,对骨折的立体显示效果,尤其是碎骨片的位置、大小、数目显示较好,对肿瘤及其他病变的显示也较X线平片和普通轴位CT清晰,能显示病灶的形态、大小、内部结构以及与毗邻结构的关系,同时,Dental图像还能重建出整个牙槽骨的矢状面和冠状曲面图像,从不同角度显示颌骨表面的形态、骨质结构密度及上下牙咬合情况,可以从多个角度完整地显示单个牙体的表面形态、各牙所在的位置、倾斜角度以及各牙之间的距离、牙列的整体形态和牙根的走行方向,清晰显示牙根、牙髓腔、牙槽骨、牙周软组织,能显示上下牙咬合错位情况,且较上下颌骨的全景片优越,可通过旋转从不同角度显示上下颌骨的形态、上下牙咬合错位情况(见图1,2)。49例口腔颌面疾病患者中,27例手术治疗,22例保守治疗。全部患者的Dental图像对治疗方案和手术方式选择均具有指导意义,所有手术病例术中所见病灶形态均与Dental重建图像大致相同。

3 讨论

口腔颌面外科的疾病对根尖、牙槽骨的微小病变及颌面肿瘤的范围、内部结构、毗邻关系的了解要求比较高,同时,颌面部血运丰富,组织愈合力强,治疗不当,极易造成畸形愈合及功能障碍——咬合功能紊乱,严重者会影响患者呼吸道通畅及饮食,严重影响机体健康,同时,也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1,2,3]。颌面外科的疾病,常规X线牙片、全景片及普通CT对此显示不够清晰,伪影多,影像质量常达不到诊断要求,临床上常用的X线牙片及全景牙片的可靠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三维性的影像只是以二维表现,难以全面观察,如牙槽骨因为与牙齿本身的重叠而显示不清;投照角度的不恒定使得牙片的重复性减低,一些解剖因素如颧突与上颌后牙根尖部重叠、外斜线与下颌后牙重叠等,受投照角度、组织影像重叠及骨质破坏形态复杂性的影响,使得牙片所见的病变总是比临床实际要轻,普通CT轴位横断扫描在单幅影像中表现病变整体的不足[4],因此,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过程中,并发症并非少见,例如,下颌神经血管束的损伤是最常见的并发症[3],而螺旋CT齿科扫描技术进一步弥补以上的不足,能重建出整个牙槽骨的矢状面和冠状曲面图像,可以完整地显示病变,清晰显示牙根、牙髓腔、牙槽骨、牙周软组织,可对牙、颌骨内微小病变的诊断治疗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1],与多层面重建相比,具有清晰度高,随意性强,可任意选择曲面,而且切层厚薄可任意调节,层面可多可少,根据病变调整,可根据诊断要求任选曲面以获得最佳的观察效果,多层面多角度观察病变;MSCT的Dental图像具有很高的密度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能够清晰地显示口腔颌面部的细微解剖结构,反映骨表面及内部骨质结构,精确测量病变的大小、形态以及内部的细微特征,并能反映相邻软组织病变的情况。我们用SIEMENS齿科扫描技术(syngo Dental CT软件)进行分析、重建,对正常牙齿及口腔疾病患者进行后处理,能重建出整个牙槽骨的矢状面和冠状曲面图像,从不同角度显示了颌骨表面的形态、骨质结构密度及上下牙咬合情况,可以从多个角度完整地显示单个牙体的表面形态、各牙所在的位置、倾斜角度以及各牙之间的距离、牙列的整体形态和牙根的走行方向,清晰显示牙根、牙髓腔、牙槽骨、牙周软组织,以及下颌神经管的走行位置,可对牙、颌骨内微小病变的诊断治疗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图像清晰、真实、直观,并且能够很好地显示下颌神经管的位置和走行,为手术提供最佳进路及提高手术的安全性。Dental重建图像结合轴位图像可为外科医生制定术前手术方案、术中导向、术后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4,5]。为牙科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先进的检查手段及诊断方法。

图1A X线平片无法清晰显示骨折详情图1B多层螺旋CT扫描图1C做齿科及VRT重建可以清晰显示骨折线走向、骨折端分离情况以及骨碎片分布,为手术治疗提供了依据,后患者行手术内固定

图2A X线平片考虑为左下颌骨肿瘤图2B多层螺旋CT扫描图2C作齿科及VRT重建可以清晰显示肿瘤内部结构以及对牙根和下颌神经管的侵犯,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依据,术中所见与术前影像诊断大致相同,病理结果为造釉细胞瘤

同时MSCT扫描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患者的扫描,患者无痛苦,易被接受,也为临床治疗争取了时间[6]。综上所述,MSCT的齿科扫描技术等后处理功能能直观、整体地显示口腔颌面外伤的骨折情况,骨折的形式和程度,准确地判断肿瘤及其他病变的大小及形态,尤其是对颌面部深部结构的骨折及肿瘤的内部结构能清晰显示,不仅对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为术后疗效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总之,齿科扫描技术还具有密度分辨率高、无重叠、无伪影、定位准,为牙科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先进的检查手段及诊断方法,对其进行推广应用,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海歌,杨亚芳,承禾,等.螺旋CT齿科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8):893-894.

[2]Dammert S,Funke M,Merten HA,et al.Multislice helical CT(MSCT)for mid-facial trauma:optimization of parameters for scan-ning and reconstruction[J].Rofo,2002,174(7):874-879.

[3]刘宝林,顾晓明.口腔颌面外科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9-178.

[4]陈星荣,沈天真,段永祥,等.全身CT和MRI[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69-372.

[5]张伟雄,卿国安,陈国栋.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04,2(4):16-18.

螺旋桨扫描技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该院接收的胰腺癌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31~78岁,平均年龄为55岁。42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确诊为胰腺癌。肿瘤分布位置:12例于头颈部,17例于尾部,13例于体部。患者临床表现不一,常伴有恶心、腹痛、不适、腹部包块、黄疸、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

1.2 方法

该文使用的是SIEMENS螺旋CT机。给予患者腹部平扫、胰腺期、门脉期扫描。在指导患者扫描前口服复方泛影葡胺400 mL后行腹部平扫,厚度为5 mm;之后,通过高压注射器向患者注入碘海醇造影剂90 mL,注射速率为3 mL/s,分别在延时30 s、70 s后给予患者胰腺期、门脉期双期扫描。

1.3 影像图分析

由该院3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2名普外医生组成了研究小组。评价增强扫描后正常胰腺组织、肿瘤在胰腺期、门脉期双期的CT值变化,并计算二者的Hu差值;通过分析CT征象、肿瘤位置和侵犯等情况来确定切除法,并和手术结果相对比。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处理组间差异。

2 结果

螺旋CT双期扫描后结果显示:正常胰腺组织在胰腺期、门脉期双期的增强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病灶组织在胰腺期、门脉期的增强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u差值在双期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3.1 胰腺癌的临长表现与特征

胰腺癌是最为常见的胰腺肿瘤之一,因其恶性程度较高,预后性较差,在美国肿瘤致死率中排第四位, 目前手术切除术是治愈肿瘤的唯一有效方法。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不一,常伴有恶心、腹痛、不适、腹部包块、黄疸、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多数患者中60%~70%的肿瘤存在头颈部, 15%~20%存在体部, 5%~10%存在尾部[3]。因早期胰腺癌患者存在肿瘤发生部位隐蔽、临床症状不明显、影像CT征象不明显等特点,常常为早期发现、诊断带来困难,又因胰腺癌侵袭性较高,患者早期方可出现血行、淋巴转移、胰周血管侵犯等造成胰腺癌确诊后只有少数可以行手术切除, 因此,早期发现、准确诊断对胰腺癌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3.2 螺旋C T双期扫描对于胰腺癌诊断的意义

大多数胰腺癌为导管腺癌,具腺体结构、导管体结构两种主要成分,所以胰腺癌多为血供缺乏的实性肿瘤[4]。当胰腺癌肿块侵袭血管后,可造成血管血流速度的减慢,致使癌组织的肿块强化较正常胰腺组织较低。因此,向患者注射可增强扫描的造影剂后,短时间内正常胰腺组织密度可达到最大值,而癌组织的肿瘤密度上升值不显著,从而在影像图上形成肿瘤组织密度小、正常组织密度大的表观。根据此原理可向患者提供CT双期增强扫描,即在胰腺正常组织密度与肿瘤密度差值最大时给予胰腺期扫描,在肝脏组织密度到达最大时再行门脉期扫描,从而实现双期扫描[5]。

该研究向42例患者行螺旋CT胰腺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后,结果显示出正常胰腺组织在胰腺期、门脉期双期的增强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灶组织在胰腺期、门脉期的增强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通过比较不同胰腺组织不同分期之间CT值差异的显著性来进行肿瘤的诊断。

螺旋CT双期扫描作为早期诊断胰腺癌的理想影像学方法具以下优点:CT扫描迅速、所需时间短;双期扫描可直接将胰腺组织的形态、大小和病灶等情况清晰显现,同时可排除肥胖、肠气等因素的影响;胰腺正常组织、肿块的强化后特点清晰明了;胰腺癌的定性能力、诊断准确率较高;双期扫描后胰腺、胰周血管等周围组织结构的特点得到了增强。因此,螺旋CT双期扫描术可最大程度上区分胰腺癌正常组织和癌变组织,指导胰腺癌的早期发现、诊断,可为有效临床方案的建立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曾亚光.螺旋CT双期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临床价值探讨[J].健康必读, 2011 (6下旬刊) :27-28.

[2]陈英鑫, 李苏建, 王中秋.胰腺癌多层螺旋CT成像新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6, 22 (11) :1767-1770.

[3]薛华丹, 刘炜, 王沄, 等.多层螺旋CT对胰腺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能力初步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 (18) :1399-1401.

[4]刘彦平, 章伟, 朱应合, 等.128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癌诊断价值的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21 (12) :1856-1858.

螺旋桨扫描技术 篇9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原发性肝癌螺旋CT肝双期扫描的表现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50例原发性肝癌老年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期我院收治的50例原发性肝癌老青年患者为對照组。两组患者均行螺旋CT肝双期扫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CT肝双期扫描各项观察指标的差异性。结果:老年人原发性肝癌多见于右叶(36/50,72.0%),类型多为巨块型(41/50,82.0%),CT成像病灶区边边界清楚(35/50,70.0%),肝动脉期少血供型多见(33/50,66.0%),门静脉期多见无强化型(42/50,84.0%),CT更低密度区类型多见多发斑点状(12/50,24.0%),门静脉癌栓及肝总管内癌栓较为多见,所占比例分别为18.0%及24.0%,肝内转移、侵犯周围器官结构及及腹水症状较为常见。与对照组比较,CT成像边界清晰度、肝动脉期病症类型、门静脉癌栓、肝内转移、肝总管内癌栓、侵犯周围器官结构等指标两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部位、类型、门静脉期、CT更低密度区类型、动静脉瘘、肿瘤内出血及腹水等两者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原发性肝癌临床应用螺旋CT行肝双期扫描,可较好了解患者肝癌生物学特征及血供情况,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老年人;原发性肝癌;CT;双期扫描

【中图分类号】R44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27-02

原发性肝癌为临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五年生存率低[1]。同其它类型恶性肿瘤一样,原发性肝癌早期切除远期效果更佳。现今临床研究证实[2],依托于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及影像学检查即可确诊亚临床阶段肝癌,明确肝癌特征及占位性病变。其中,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为CT增强扫描。螺旋CT一次屏气15至30秒即可完成全肝扫描,而且可以在增强的不同时期进行全肝双期或三期增强扫描,从而发现病灶并检出病灶肝内局灶性病变[3]。针对此,本文主要探讨了老年人原发性肝癌螺旋CT肝双期扫描的表现特点,以总结分析螺旋CT肝双期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选取2012年3月孩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老年患者50例及青年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研究资料,现将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50例原发性肝癌老年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性41例,女性9例;年龄60至87岁,平均年龄(72.54±4.28)岁。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50例原发性肝癌老青年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22至35岁,平均年龄(32.54±1.22)岁。两组患者均临床表现为发热、呕腹水、消瘦及双下肢浮肿等。

1.2方法

1.2.1仪器与设备

采用西门子六排螺旋CT 及MEDRAD-MCT310-2型微机控制可编程的CT压力注射器(美国生产)。扫描参数:肝脏扫描层厚为5mm,层距为2mm。扫描时间不超10秒。

1.2.2扫描方法

保持1.5 螺距对肝脏进行CT平行扫描,确定病灶区的大致范围,而后以肿瘤为中心行肝脏螺旋CT双期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前臂静脉注入 80至100毫升欧乃派克,注射速度每毫升3毫升,避免注射速度过快导致心肌压力超负荷。肝动脉期烧苗时间为18至22秒,门静脉期扫描时间60秒,扫描层厚3至8毫米,pitch为1,180度线性内插轴位重建技术。

1.3观察指标

①肿瘤位置;②类型:巨块型为肿瘤直径≥5厘米,肿瘤直径为1厘米至5厘米之间为结节型[4];③病灶区边界CT影像清晰度;④肝动脉期;⑤门静脉期;⑥螺旋CT更低密度区类型。

1.4统计学方法

上述所有数据及资料均经统计学软件SPSS19.0予以行分析和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比较,观察组较之于对照组,其肝癌边界多清楚,肝动脉期强化多为少血供,门静脉期强化较为少见,单管内癌栓多见,肝内转移、侵犯周围器官结构及腹水症状较为常见。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螺旋 CT较之于传统CT其优势不仅在于扫描速度,更缘于其可以在肝癌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对患者整个肝部进行多次全面螺旋式扫描,也由此,较之于传统CT扫描,螺旋CT扫结果可有效结合肝脏运作机理及干细胞癌化特性,以此反映肿瘤部位的CT 特征,提高病症的诊断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原发性肝癌多见于肺部右叶区,类型多为巨块型,且病灶区边界清楚。与一般资料[5]研究结果“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多见结节型肝癌”不同,究其原因,可能与肝癌病变发现时间早晚存在一定联系。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发病部位、类型、门静脉期、CT更低密度区类型、动静脉瘘、肿瘤内出血及腹水等方面,观察组与后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CT成像边界清晰度、肝动脉期病症类型、门静脉癌栓、肝内转移、肝总管内癌栓、侵犯周围器官结构等指标,两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肝动脉期少血供型、门静脉期无强化型门静脉癌栓及肝总管内癌栓、CT更低密度区多发斑点状、肝内转移、侵犯周围器官结构及腹水症状较为多见。由此可见,于老年人原发性肝癌临床应用螺旋CT行肝双期扫描,可了解原发性肝癌的血供情况及生物学特征。结合上述内容可知,老年人原发性肝癌肝动脉期少血供型及无强化较为常见,提示说明老年患者其机体组织细胞代谢能力及肝脏细胞再生能力均随着年龄而逐步下降,除却手术切除治疗方案之外,经肝动脉插管介入栓塞化疗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是因为患者肝癌肿瘤血管较少,故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当注意导管位置的放置,慎重选择化疗药物剂量,以防影响治疗效果[6]。

综上所述,老年人原发性肝癌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可清晰反映肝癌生物学特征及血供情况,且同B超、传统CT等影像学检查方式一样,操作简便,无创伤,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老年人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的常规手段之一,具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熊梦祥.螺旋C T双期扫描技术、MRI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8):2128-2128.

[2]车耶.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6):1692.

[3]李天平.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及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2010,16(22):76.

[4]肖昆,韩兴权.原发性肝癌螺旋CT双期扫描表现[J].贵州医药,2010,34(11):1033-1034.

[5]徐建秋.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初探[J].中外医疗,2011,30(9):172-172.

螺旋桨扫描技术 篇10

关键词:16排螺旋CT,CT增强扫描,上腹部检查,CT图像

随着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的普及应用,它在上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逐步得到医学界的普遍认同,对肝脏、胰腺、脾脏疾病的诊断有其重要意义[1,2]。经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进行扫描,可准确地显示不同时期腹腔脏器血流情况,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丰富的图像资料[3]。但若造影剂注射方式、剂量、扫描延迟时间、扫描条件等参数选择不当,就会影响图像质量而妨碍治疗方案的选择。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在我科进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的200例患者资料,以说明多排CT在上腹部增强扫描中的技术要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2月,选取在我科进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的患者200例,其中,男114例,女86例,年龄29~76岁,平均60.3岁。

1.2 设备及参数

德国西门子公司SOMATOM Emotion型16排螺旋CT及美国Medrad公司生产的VCT 610型高压注射器,工作站为Ms view 2.0系统。

1.3 增强技术

造影剂选用欧乃派克(Omnipaque 350mgI/mL),按照1.5mL/kg经手背静脉高压注射器注射,压力300lb(1lb≈4.448N),流速2.5mL/s。

1.4 扫描方法

(1)扫描前4h禁食禁水,称体重,并向患者介绍扫描期间的注意事项。扫描前0.5h喝水400mL,上机前再喝水600mL。

(2)患者取常规仰卧位,定位图扫描点定在乳头连线平面,进行腹部正位扫描(定位图)。

(3)根据定位图上肝脏形态调整扫描长度及视野(FOV),并设定扫描参数进行横断位扫描(平扫),扫描参数:130kV、20mAs、螺距(Pitch)=1.0、准直1.2mm。患者屏气扫描,注药前扫描1次(平扫),注药后扫描2~3次(不同时相)。采用全视野轴位螺旋扫描,扫描参数:130 kV、60mAs、Pitch=1.0、准直1.2mm,轴位图像重建层厚、层间距均为5mm,扫描矩阵512×512,扫描范围为膈顶上1~2 cm至下缘。

(4)高压注射器抽取造影剂,设定注射参数,建立静脉通路,调整为注射状态。

(5)使用智能追踪技术(Smart Prep)确定增强扫描的扫描启动时间。Smart Prep采用全视野轴位扫描:首先根据平扫所见于肝门水平或上下确定Smart Prep扫描层面,在该层面腹主动脉设置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阈值100Hu、动态扫描层数为30层(图1)。设置监测扫描延迟时间为10s,动脉期扫描结束40s后进行门静脉期扫描。若怀疑肝脏血管瘤病变,可酌情在门静脉期扫描结束后进行延迟扫描,延迟时间5~10min。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的其他参数设置需参照扫描方法(3),以达到完全一致。

(6)同时按下注射开始键和扫描钮,注射造影剂18s后开始动态检测扫描,当ROI达到触发阈值100Hu时,自动增强扫描启动。图2显示ROI对应CT值变化情况;图3表示增强扫描曲线。如果动态检测扫描30层还未达到阈值,操作人员则必须手动启动增强扫描。

2 结果

198例患者全部扫描成功。其中,188例很好地显示出腹腔动脉、肝动脉、脾动脉、肝门区血管分支、门静脉、腔静脉;10例因肝硬化门脉高压而扫描延迟时间适当延长,导致影像不十分理想,但不影响诊断;2例因为化疗次数过多,血管硬化,注射过程中造影剂未进入静脉,而引起局部肿块,增强检查失败。

3 结论

采用智能追踪技术(Smart Prep)在提供足够临床所需图像数据的同时,明显地提高了上腹部增强检查的成功率。而且可以加快患者检查速度,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4 讨论

(1)MSCT 1次扫描可获得多幅图像,且在扫描结束后还可选取任意间隔重建图像,可减少患者的曝光量和避免遗漏小的病灶,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MSCT可连续快速扫描,1次屏气即可完成全肝扫描,避免了呼吸运动造成的伪影和层面跳跃,而且它可实现容积数据采集,具有优良的多轴面3D、4D重建功能,空间分辨率也远远高于普通CT,避免了漏检病变,连续多层面动态观察脏器的血供,有利于对肝脏早期病变的研究[4]。

(2)由于肝脏为双供血器官,当患者肥胖或有心脏疾病、肝硬化等疾病时,应酌情增加注射剂量,并且扫描延迟时间应比常规延迟时间要长,这样才能更好地显示血管分布情况[5,6,7]。

(3)需要观察肝区血管影像时,应选择小间隔(常规为1mm)重建原始数据,在工作站处理图像后可显示血管的走向,通过旋转图像变换观察角度,可显示细微结构。

参考文献

[1]张爱莲,张金山.多层面CT技术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7):689-690.

[2]周康荣.螺旋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

[3]王荣品,邓奇平,唐斌,等.肝脏16层螺旋CT增强多期相扫描及血管成像的综合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7,12(1):40-43.

[4]项劲驰,罗天友.CT动态增强扫描时肝动脉期肝实质暂时性异常强化差别[J].重庆医学,2006,35(3):262-264.

[5]王敏杰,王培军,左长京,等.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多期扫描成像质量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5):417-418.

[6]石银龙,庞长珠,康桂荣.16层螺旋CTA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8):144-145.

上一篇:中低压控制柜下一篇:点关于点的对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