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小学教育差距论文

2024-04-11

城乡小学教育差距论文(精选6篇)

篇1:城乡小学教育差距论文

城乡小学教育差距论文

城乡小学教育差距论文【1】

摘 要:对在乡村小学的支教经历和在市区小学的实习经历进行对比,总结出城乡教育质量差距的基本现状,并浅析原因及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城乡教育;教育现状;教育差距

一、乡村教育的基本现状(以辛堤头小学为例)

作为师范专业的学生,2010―参加了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组织的“义务支教”活动,在河南省开封市佳市辖区辛堤头村小学担任小学三年级的思想品德老师。

在与乡下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出乡村教育的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大部分同学们用方言与老师交流,甚至有同学还不会说普通话;课堂上老师仍使用传统方式教学,有些老师不懂得如何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大部分时间向学生讲授书本知识,几乎没有去向他们讲述国家的时势,因而了解外界的信息较少;乡村小学的师资较薄弱,甚至有些班级是一位老师带全科,科目设置也较简单。

在义务支教之前,辛堤头小学很少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思想品德、音乐、美术、省情文化科目。

第二,有些科目如英语、语文,老师布置作业一般采用“这些词语写几遍,这些单词写几遍”这种方式,不去区分个体差异性和因材施教;上思想品德课之前来到教室,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在做作业,把思想品德科目看作副科,不少同学提出留出部分时间让他们去写主科目作业的建议。

支教其他科目如音乐、美术的老师也反映有类似情形出现。

第三,学校没有设置机房,不开设计算机课程;没有专门操场,设备比较简单;没有专门的校服,小学生放学后学生直接涌出教室,没有设置实验室,无法将书本上的知识付诸于实践,因而操作能力较差。

乡村小学没有提供专门的图书馆,大多数学生在课下也没有养成拓展课外阅读的习惯,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用来学习教材内容。

第四,乡村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家长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孩子其他潜能的开发不予以重视,这样会更加不利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度。

乡村儿童入学之前的文化知识相对落后,这与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关,家长文化层次低,因而乡村学生辍学率大于市区学生。

二、城市教育的基本现状(以金明中学为例)

-下半年进入了实习阶段,在开封市金明中学(包括小学阶段)进行计算机教学。

观察到市区学校与农村学校有明显的不同:

第一,同学们上课用普通话与老师交流;每个教室都有一套完整的多媒体设备,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可以很熟练地去操控自己的机器,教师在讲完课程后只需把学案和教学视频传到网上邻居的共享文档中去供学生去自主学习。

第二,市区小学设置课间操,跟随广播的口令去做操,锻炼身体;小学生放学后学生有秩序地在班主任的带领下走出校门。

第三,市区小学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环节,学校设立实验室,同学们利用设备仪器按照任务目标进行自主操作,增强创造性思维;市区的学校有专门的图书馆。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特点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能力。

第四,市区学校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家长已引导学习部分基础知识。

还传输家长职业的相关信息。

三、城乡教育差距原因及应对措施

胡定容、朱京曦在《缩小教学质量差距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发现,城乡教学的教学资源的差异不是导致城乡教育质量的直接原因。

与教学资源相比较,教师教育质量的差异正是影响城乡教育质量的直接原因。

而且城乡教育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城乡经济的差别。

在两大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教授王玉凤说:“这种差距所反映出的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也是教育体制改革中一个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破解的难题。更为严重的是,择校费已成为滋生贪腐的温床。”

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应采取得应对措施应包含如下:

第一,教学设备和教材应与教师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改革纲要对于提高教育质量的措施,强调重点是教学资源与教学相结合。

第二,加强城乡学校教师间的交流,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为乡村教师提供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去乡村教学。

第三,乡村学校向城镇地区迁移,减轻农村教学质量落后状况,缩小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差别。

加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村资源尤其是教学资源的占有比例。

为农村中小学配置多媒体教室,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避免教育设备处于闲置状态。

第四,加强学校与家长、教研机构的.交流和合作,构建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社会支持环境。

参考文献:

[1]胡定容、朱京曦.缩小教学质量差距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5):40

[2]周芬芬.城乡教育差距的分析视角与实践模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126

[3]毛乃佳,邓琪,祝凤文.城乡收入差距、居民教育投入差距与教育差距―基于我国的实证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10):52

[4]朱迎春,周志刚.从教育公平原则看中国城乡教育差距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第26卷第4期:27

[5]覃章成.城乡教育差距扩大与应对.教育发展研究2009(17):42

城乡中小学教育差距的影响因素及对策【2】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中小学的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但是两者之间的差距却在不断扩大,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为了扭转两者之间的巨大差距,我们所要做的便是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水平。

【关键词】数字鸿沟 教育质量 差距成因 对策研究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城乡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差距不断加大,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们采取了很多管理措施,例如,加大对落后地区教育资金的投入、在政策上重点倾斜、为落后地区吸引高质量的师资等,随着相关措施的施行,城乡教育差距的状况有所改善。

但是让我们担忧的是这样的差距依然在扩大,并且呈上升趋势。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所要做的便是针对问题寻求新的应对措施,进而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 城乡中小学教育质量出现差距的时代背景

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教育资金的投入提供了保障,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教育资金投入的数量越来越大。

因此,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例如,师资队伍的质量越来越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改善。

可是由于地区之间经济水平的不同,城乡之间教育资金的投入也就不一样,正是因为这样,城乡之间教育质量就出现了巨大差距,并且这样的局面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国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期更好地扭转局面,可是效果并不理想。

篇2:城乡小学教育差距论文

“农村的孩子怎么那么难教得明白,同一个问题要是在我们原来的学校讲一遍就可以了,可在这里讲好多次了孩子们都还不懂,那么简单的问题举了那么多的例子教了那么多遍了还不弄明白,真晕!这样的孩子就算清华大学的教授来教也未必能将他们教会。”每当听到从城里到乡下来支教的同事们发牢骚时说起农村的孩子难教这个话题时,我总会在心里打个疑问:“乡下的孩子难教”这一个令城乡教师都头痛的问题,到底出自儿童的自身本质?还是出自城乡儿童教育的差距呢?城乡儿童教育素质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呢?问题的根源又来自哪里呢?这些问题令我深思。 根据这二十多年分别在农村和城区教学点执教时的了解,再细心观察比较,我发现了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好些方面的差距还真不小,其主要表现有以下方面:

一、想象力方面的差距

大多数成人都懂得,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作为一个农村孩子,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由于代理监护人大多是农村老人,文化水平低,往往只管为孩子提供吃饱穿暖的帮助,很少有顾及到如何进一步去开拓孩子们的思维环境,提供他们拓开想象空间的条件;更甚的是不少老人为了节省电费,连电视也很少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在这样的老人身边的孩子自然会导致他们想象困难或想象能力的缺乏,想象内容的贫乏在学校明显表现为对空间立体几何、统计数学、想象绘画、音乐、文学及等缺乏理解能力,更枉谈创造性想象能力方面了。城里的孩子,父母爷爷奶奶等一大群人当宝围着团团转,从胎儿时期就开始进行胎教等一系列活动,为他们提供优良的环境,见多识广。和乡下的孩子两相比较,差距能小么?

二、学习态度方面的差距

记得自己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当一个人缺乏创造想象的能力,还会限制一个人的创造精神,使人变得守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的确,从当前农村儿童身上的表现上可以感受到,由于孩子们自小缺父母的关爱及言传身教,良好的学习行为没形成,也可以说是父辈不重视学习,只重视吃穿,因此,很多孩子对学习的观念比较模糊,这也造成学习态度的散漫,记得我教过的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家访时得知,孩子平时回家多数都是吃锅里的冷菜冷饭,吃饱了自己就看电视,看困了就在沙发上睡着,虽然父母也回家,但是早出晚归,就这样一个星期也没看到过父母一面,没进行过一句交流。在农村,这样的家庭并不少见,有这样的`家庭教育背景,孩子缺乏交流沟通、关爱与指导,对学习缺乏正确的认知与评价,特别是当前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关系比较遥远、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距离比较大时,他们在学习的表现更是缺乏积极的主动的情绪,显得自由散漫,这样的学习态度自然也便农村儿童素质与城里儿童素质拉开差距了。

三、心理方面的差距

当前由于农村儿童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因素影响,自卑是农村儿童的一大心理问题,由于大多数农村儿童得到父母的关爱较少,特别是农村女孩以及留守儿童,总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在与同学交往中总缺乏信心,自卑心理很严重,甚至有自暴自弃的表现。另外,认知心理活动的因素而造成的学习态度的偏差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分析、综合、比较、思维、概括等能力较低也是导致他们自卑的一个原因。想象内容的贫乏、见识面的狭隘以及缺乏引导所带来的感知障碍,使他们不敢大胆去探索求知,

做事学习总是畏畏缩缩,对事物缺少于饱满的创新激情,最成了将自己不可避免地幽闭在他个人的狭窄的情感的紧促的圈子里。相比这下,城里孩子优越的心理优势令他们自信,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他们更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城乡儿童的教育差距就拉得更明显了。

篇3:浅议我国城乡教育差距

关键词:城乡教育差距,教育公平,城乡差距

教育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被视为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接受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我国近90%的文盲集中在农村,88%的农村劳动力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仅有0.56%在大专及以上,依靠这样的农民素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腾飞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恐怕也是我们目前“三农”问题陷入困境的症结所在。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增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的城镇化都会变得困难重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将成为一句空话。但我国教育制度设计和教育投入机制主要以城市为中心,农村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城乡教育之间形成了很大差距。

一、城乡教育差距的一些表现

1. 城乡教育经费分配不平等。

目前我国教育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在教育投资体制上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我国义务教育投入资金的筹措、分配主要由地方政府或较低一级的政府负责,中央政府和较高级别的政府只发挥一定的补助作用。义务教育由地方负责,其投入完全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状况而定。结果义务教育这种国民性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难以均衡发展。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中央、省级财政所占比重不断增长,地方(市、县)级财政所占比重逐渐减小。县乡财政承担着义务教育投入经费短缺的重大压力。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经费

性认识,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理解各种生物概念和原理。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形象直观的语言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逼真﹑有趣和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能唤起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这是提高生物教学效果的另一个有效手段。

教学中常用的教具主要有:标本﹑模型﹑实物﹑挂图﹑图片等。利用教具有利于学生快速获得感性认识,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和接受新知识,也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3.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投影机、显微投影机、多媒体电脑等作为新的教学仪器陆续进入了课堂,甚至于Internet网也被运用到了教学。这些教学媒体的应用,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可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学生借助媒体的帮助,对所学知识看得见、摸得着,更加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理解和分析问题能力。

投入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在我国贫困地区,县乡财力有限、赤字严重的情况十分普遍,最贫困的县财政靠上级的转移支付来维持基本的行政职能的运转,经费大量用于人员开支,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对公用经费的开支少而又少。这严重阻碍了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导致严重的义务教育地区性差异的形成。由于教育经费的紧缺,导致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的配备与城市存在巨大差距。

2.城乡教师收入待遇差距明显。

2003年9月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规范农村中小学‘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转’的制度”,由此足以证明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经济地位存在很大的差距。据调查,以同届毕业、同职称的教师为例,农村教师的工资与本地城镇的工资相差300多元。而工资以外的福利差距更大,农村教师,尤其是县城以下地区的农村教师的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班主任津贴等政策性福利待遇普遍不能得到完全保障。近几年教师的收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主要惠及城市教师,绝大部分的农村教师生活依然清贫,此外,农村教师的工资经常被直接或变相地拖欠。

同是站在三尺讲台,同样从事“天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城乡教师两个群体的收入及待遇却存在明显的差距。一些边远山区的农村代课教师20年的工资总和只相当于公办教师1年的收入,不及城市教师年收入的一半。一般来说城区教师工资一直以来都是足额发放,而农村教师只能领取应领原额的部分工资,所扣工资没有补偿,并且一般存在延迟发放现象。城区的住房津贴一般都是基本工资的35%,而农村以前根本就没有什么住房津贴。城乡教师配备严重失调,都是以上原因造成的。在城区的实验小学、实验中学等学校的很多教师一星期的工作量平均为6—10节课左右;而很多偏远乡镇的教师工作量大约为15—24节课。我们可以简单地计算一下,6节课与24节课是个什么概念?同样是一天24小时,农村教师一整天的时间都是在教室度过,根本没有时间批改作业、备课、编写计划,

四、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科学,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故《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生物教学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生物学中确实有许多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领会到生物知识的魅力,其学习的兴趣就会更加浓厚了。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因素。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注意激发和维持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科的浓厚兴趣,激励学生学好生物,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哪里还有时间来帮助哪些学困生呢?城市教师超编,农村教师缺编,导致城区教师资源闲置,而农村教师资源紧缺,不得不以合并班级的方式来解决教师资源不足的窘境。农村与城市师资数量质量的差距导致了学生受教育过程的不平等,进而导致了教育结果的差异。

3. 城乡学生受教育情况存在差距。

教育结果公平是指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后,都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并得到均衡发展机会。教育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是结果公平的前提与基础。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必然导致或决定结果不公平。以城市学生为基准的大学录取分数线的划定,降低了农村学生进入大学的机会,加剧了农村学生辍学的现象。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原因,长期以来城乡差距、城乡二元对立格局一直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跳出农门,进入城市工作,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就成为农家子弟上学的初衷和为之奋斗的目标,而接受教育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首要条件。正因为如此,农村家长才心甘情愿地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期望他们能考上大学,实现做城里人的愿望。但是,农村学生要想进入城市,就要通过严酷的高考升学考试竞争。如前所述,由于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在基础教育方面享受的资源有很大的差距,在竞争的起跑线上他们就输给了城市学生,导致他们在公平的高考面前更多地成为失败者。我国高校在地域上分布也不均衡,名校基本上集中在像北京、上海这样一些全国有名的城市,北大、清华、复旦等全国名牌大学在每年的招生计划中,分配到外省的名额很少,使其他省份的学生被录取的希望很小,如山东、安徽、湖北等省的考生必须比北京、上海的考生多100多分才有被录取的可能。这使农村学生考一个好的学校,找一个好的工作,给家庭和自己摆脱农村困境的期望变得极其渺茫。由于这些原因,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争取大学入学机会竞争力相对不足。据资料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一般高等院校和地方院校,而城市学生则主要集中在重点院校。由于一般院校与重点院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教育资源的相对落后必然会影响到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势必影响到农村学生走向社会的竞争力,使得农村毕业生要想争得良好的社会待遇和享受较好的文化生活,就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

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建议

1.加大力度发展乡镇经济,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农村城市化进程要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依托,现阶段国家要适应世贸组织对农业的需求,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积极支持农业科研和科技成果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并按照市场机制的需求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城乡教育差距的缩小依赖于城乡差距的缩小,城镇化进程每推进一步,城乡差距就缩小一步,城乡教育差距也会相应缩小一步。

2.政府应调整教育投资体制,促进教育公平。

政府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公平配置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改革财政教育投资体制:实行相对集中的以中央政府为主,地方政府为辅的财政教育投资体制。这是消除目前不规范的中央转移支付制度对教育投资、对各地区间教育发展不均衡以及实现义务教育公共化的重要手段。建立规范的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纵横交错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向落后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资金转移支付力度,实现教育水平均等化;将基础教育经费纳入预算统编,公平配置资源,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支出使用效益,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财政资金管理;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多渠道的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筹集制度,形成基础教育投资的多元化。

3.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加强城乡教师交流。

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甚至为了鼓励教师向农村流动,农村教师待遇可适当高于城市教师。建议对支付农村教师工资的制度进行改革,由省级财政统一支付基本工资,县级财政支付津贴、奖金和其他福利待遇,且规定下限上不封顶,省财政和县财政可根据自身财力以及对教师的需求状况进行调整,这样既可以避免拖欠工资,又能促进师资在全国范围内以及县镇之间流动。另外,应鼓励教师到农村,建立城市与农村教师定期轮换的制度。

4. 改革高校招生制度,缩小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差别。

首先,继续改革现行的分省定额,划线录取制度,努力建立起以高校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的新型高校自主招生、独立录取的新体制。其次,在高校收费方面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收费方式,如根据学生家庭经济来源状况来确定收取学费的时间和每次收取的数额;按学分收取学费,一个学分有一定的收费标准,学生按自己所选学分数交纳学费等。第三,适当减免那些来自城市贫困家庭和农村家庭学生的部分学费,同时完善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俭学及绿色通道制度。

三、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意义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就是要实现城乡教育公平,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社会的安定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与体现,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民主化进程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政府必须树立教育公平的理念,把教育公平理念贯穿于教育决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就是提供公平的开发个人潜能的机会,也就是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只要使农村儿童和青年能像城里学生一样从小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就等于给了他们公平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平台。我国农村青少年占全国人口很大的比例,这部分人口健康地成长成才会极大地提高我们民族的人口素质,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农村青少年也有了像城市青年那样的教育条件和成长机会及发展机会,就会大大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种种变化,无形之中就化解了无数的社会矛盾,城乡一起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目前,中国的发展开始进入一个关键的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和即将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社会群体利益结构的调整必然会达到相当的程度,必然会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大量的矛盾,中国社会的稳定安全运行面临着严重挑战,而社会不公最有可能加剧社会矛盾。为了防患于未然,为了实现社会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顺利渡过发展的临界点,需要做很多事情,其中,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就是其中的一环。因此各级政府和各级教育机构应当重视城乡教育不公的存在,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着手解决城乡教育不公的问题,从而使教育成为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柱。

参考文献

[1]张爱梅.关于教育公平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03,(1).

[2]张乐天.教育差别的制度归因与缩小差别的政策建议[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4,(3).

[3]苏选良.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教育探索,2003,(2).

[4]章毛平.教育公平与公平教育[J].江苏社会科学,1997,(5).

篇4:城乡小学英语教育差距剖析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现状;措施;均衡发展

新时期新形势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全面掌握农村教育的现状,深入剖析城乡小学英语教育的差距,才能不断推进城乡英语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我区农村学校英语教育的现状

1.笔者所在的学区正在创建现代化教育先进区,农村学校的电化教学设备已经跟城市学校没有明显的差别,每个教室都配备齐全电子白板、实物投影、多媒体电脑等,还设有图书角。

2.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农村学校外语师资力量非常薄弱,教学人员不足是最大的问题,绝大部分英语教师是非英语专业的转岗或兼课教师,他们通常会被安排教语文、英语或数学、英语,还要当班主任,甚至既要跨学科,又要跨级教学,每周二十节课甚至更多。相比人员超编的城市学校的英语教师,一般要担两到三个教学班的英语课,每周十四至十六节课,他们的工作量大得多。教学人员不足使得他们除了上课和批改作业,再没有空余的时间开展教研活动,因此,很少有机会能敞开心扉进行教学交流。

3.农村学校强调应试教育,教师会围绕考试范围实施教学行为。城市学校的英语优秀课例常常让农村教师觉得无法学习,很难应用,什么游戏教学、主题教学、口语交际、综合运用语言等,在他们的意识里,是浪费时间,学生收获不大,他们也操作不来。由于大多数转岗教师存在语音不够准确,口语水平较低的现象,尽管他们有强烈的责任心,踏实肯干,有不甘人后的奋勇拼搏精神,但是由于自身素质问题,这些老师极少运用英语教学,也没有想过要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更不会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运用知识进行交际,学校领导也没有考虑过外语教学的特殊性,导致绝大部分学生缺乏锻炼机会。

4.由于实行“一费制”,地方财政相对紧张,绝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为学生订购录音带或光盘,学生没有任何辅助学习的语音材料。大部分家长也没有培养孩子听的意识,家里连录音机都没有。因此,老师想让学生回家预习或听音、跟读都是无法落实的。

5.农村的孩子踏实又本分,老师布置的作业基本上能完成,但是没有几个孩子能主动看课外书或英语动画片,他们既没有英语绘本,又没有播放英语录音带或光盘的设备,更别谈网络学习了。《一起作业》《口语易》等英语学习平台开发得多么好,对孩子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效果的巩固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些城市孩子能轻易获取的学习资源对于农村和山区的孩子都是难能可贵的。

二、多措并举,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1.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统筹和投入力度,真正把农村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思想上要关注农村,行动上倾斜农村,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教师交流的力度,为农村学校增员增编,均衡调整城乡教师编制,使之趋向合理化。

2.硬件已配齐,软件要跟上。越是落后的地方,越应该注重人才的培养。因此,应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应以培训加考核的方式,不断提高农村在职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所有名师、先进教师、高级教师和骨干教师都应该到薄弱学校支教或带教一年或以上,因为先进的理念只有经过实践证明,才能成为真理。只有真正融入农村学校的集体当中,真真实实地进行教学实践,才能把城市的先进理念与农村学校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

3.学校应该重视英语学科,不能因为该学科教师人数少,就边缘化了。学校不重视,教师也就不重视。学校领导首先要领会课标精神,让教师深刻理解基础教育小学阶段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他们该了解的文化背景,或是结合生活实际的种种事例。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不仅仅是提高应试的能力。因此,学校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氛围,如:开设英语广播、英语板报或手抄报设计、英语名言征集等,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促使孩子主动学习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

4.地区红领巾校外培训基地应该关注农村学校孩子,应尽量派出志愿者或义工教师到农村开展活动,丰富农村孩子的课余生活,增长见识。如,圣诞节Party、英语角活动、英语跳蚤市场(义卖活动)等,为城乡孩子搭建交流的平台。农村孩子的自卑,在于缺乏展示的平台,只要我们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多锻炼,一定能与城市的孩子无异,甚至更强。

相信通过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城乡小学英语教育差距一定会不断缩小,教育公平一定会实现。

篇5:城乡收入的差距分析论文

一、文献综述

由于中国的农村问题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王小鲁、樊纲考察了与经济增长有关的因素,收入再分配和社会保障,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的提供,制度因素等方面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经济增长并不带来收入差距先升后降的结果,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将减少收入差距,财政转移支付虽然有助减少收入差距,但作用不大,而且市场化本身并不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1994年)通过计量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主要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王韧考察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开放度,城镇化程度,相关制度因素(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某些制度性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的影响。最终发现,经济开放对拉大城乡收入差距有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帮助,用于支援农村的农业财政性支出并没有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影响,而长期以来我国通过实行工农业剪刀差的赶超战略对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有明显的影响。

二、城乡收入差距待考察的原因

由于我们获取数据的渠道有限,我们考察下面几个因素: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本投入,二元经济体制和农村的金融支持。这几个因素从政府投入、经济体制等方面来探讨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三、模型建立和统计检验

LOG(GAPt)=a(1)+a(2)LOG(ROADt)+a(3)LOG(EDUt)+a(4)LOG(TOWNt)+a(5)LOG(LOANt)+et.

其中GAPt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ROADt是当年的公路通车里程(单位:万公里)。EDUt是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TOWNt是城镇化率,用城镇人口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表示,LOANt是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总贷款的比例。a(i)是待定系数,et是随机扰动项。

我们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经统计数据库上找到1990年至的数据,用eviews软件进行统计检验后得出下面结果。

四、结果分析

在上面的回归过程中,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总贷款的`比例的回归系数是不显著的,所以回归的结果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我们再来考虑三个显著的解释变量。公路的通车里程的系数为正的,意思是通车里程的增加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这似乎与预期有出入,但这恰好说明了在1993年至20的时间政府对城市的基础设施的投入远远大于对农村的投入,由于两者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极大的影响了城乡的协调发展,使得农村缺乏实现跳跃式发展,享受技术进步和增加收入的物质基础。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的系数是正的,这说明加大教育投入会拉大城乡收入的差距。看似不合常理,但我们仔细想想看,政府和其他团体个人对教育的投入主要投到哪里去了?我想主要还是高等院校和城市里中小学教育。从农村里进入大学的孩子与从城市里进入大学的孩子相比比例要小得多。而农村里的孩子也不可能更多的进入城市里接受中小学教育。因此,农村里的孩子所接受到的教育的投入占很小的一部分,从而与城里的孩子相比他们不管是从考试还是从其他方面,都会吃亏。他们没有得到更好的进入大学的机会,大多数会留在家里务农。但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有限,他们又不可能接受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创造更多的财富,由此与城市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城镇人口数占总人数的比例的系数是负的,说明提高城镇化率有助于减小城乡的收入差距。这与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相一致。中国存在着上亿的剩余劳动力,在改革开放后,这些劳动力逐渐流入城市,并与城市的居民融合,同时也可以将城市的财富转移至农村。这确实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看到收入差距缩小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进城农民工的生存问题。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农民工在城市里受到了与城市人不同的待遇。他们处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有着最简陋的食宿,并处处受人奚落,并在劳资关系中处在不利的地位。农民工的后代的生存状况也是现在社会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他们的教育,饮食,心理等许多方面,应该受到政府和社会团体与个人的关注和帮助。

五、政策建议

通过上面的计量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政策建议: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为农村的新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最近几年,政府在农业方面做了很大的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加大对农村的教育经费的投入,尤其对乡镇的小学和中学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让农村的孩子能接受到和城里的孩子同样水平的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给他们更好的机会走入大学。

3.加快城镇化改革,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在城市里,要给予农民工与其他城里人同样的待遇,关注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关注农民工后代的教育抚养问题。要确保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经济研究,1994,(12).

[2]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研究,,(10).

[3]王培刚,周长城.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实证分析与动态研究.管理世界,2005,(11).

[4]王韧.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成因分析——兼论“倒U”假说的适用性.统计研究,,(4).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考察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些影响因素,从计量意义上得出了一些关于中国城乡差距过大原因的结论,并根据结论提出了政策建议。

篇6:城乡小学教育差距论文

基于产出的资本所得由城镇人口所有的假设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构建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模型,分析表明: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倍数会逐渐缩小;经济中资本所得份额越大,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倍数就越大;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将减少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下,随着劳动力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无论是理论模型及其推论还是实证检验结果都表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并非扩大而是逐步缩小。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资本所得,劳动力流动,城市化,剩余劳动力转移,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一、引言

收入不平等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其中,中国的收入不平等问题格外引人注目。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还会扩大到什么程度?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存在持续扩大的趋势,中国已从收入比较平等的国家,迅速成为收入不平等程度比较严重的国家(胡鞍钢,2004;陆铭等,2004;吴光炳,2006;郭剑雄等,2006)。经济观察家们认为,在中国的城镇和农村,已同时出现“穷人”阶层,迅速扩大的贫富差距有可能危及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

国内外有关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结论更多的来自对中国国家统计数据的简单计算后而得出的直观结论,很少考虑到劳动力流动对中国乡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事实上,城乡收入差距与劳动力的流动密不可分。Braun(1993)构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表明,区域间劳动力流动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收敛。Taylor等(1997)的局部均衡模型发现,劳动力转移是1870—1913年间OECD国家间劳动生产率和实际工资的收敛的最重要因素。而Shioji(2002)的研究发现,劳动力流动会对各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的确降低了劳动力流动导致的收敛性,但它的程度却很小,远远不能解释关于劳动力流动及地区收敛性在理论和经验研究上的差距。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力流动的规模日渐扩大,许多学者对中国的劳动力迁移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姚枝仲等(2003)利用Taylor等(1997)的方法,认为区域间劳动力流动除了能使地区间要素收入相等以外,还能削平地区间要素票赋差异,最终实现地区间人均收入均等。王德等(2003)估计了1985—2000年中国人口流动对地区差距的影响,认为人口流动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王小鲁等(2004)认为中国的劳动力流动可以缩小地区差距,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中西部低收入地区的劳动力外流,会缓和这些地区农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就业压力,由于劳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这些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会随劳动力数量的减少而提高,从而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二是劳动力流动还为中西部地区带来了大量的汇款。刘传江等(2005)对中国的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将各省1978—2003年经济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对各种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其中采用同时期各省份人口净迁人数量的年均增长率作为劳动力流动的指标,得出人口迁入与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关系,并进一步分析认为人口流动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

林毅夫等(2004)对中国的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的关系做了一个经验研究,通过估计流动者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反映弹性,认为劳动力流动是一种缩小差距的有效途径,但目前的流动规模仍然不足以缩小现存的收入差距。蔡昉(2005)讨论了为什么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几个因素,认为由于中国存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倾向导致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不强,加上农业和农村发展不足以及仍然存在许多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和限制等导致的流动规模不足是使劳动力流动不能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

关于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国内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樊纲(1995)、崔传义等(1999)、庾德昌等(1999)、邓祖善(1999)、蔡昉等(2001,2002)、姚仲枝等(2003)、李国平等(2003)、王德等(2003)、王小鲁等(2004)、林毅夫等(2004)、蔡防(2005)、刘传江等(2005)认为,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另一种观点则相反:跨地区的劳动力流动扩大了地区差距。刘强(2001)认为,20世纪80年代劳动力在区域内部转移使区域经济出现收敛,但90年代后出现的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却扩大了地区间的经济差距。钟笑寒(2005)认为,地区工资差距在1992年以后仍然是显著扩大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工资增长持续高于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流人的主要行业,如建筑业和制造业,工资的地区差距同样是扩大而非收敛的。谷书堂等(1994)认为,导致空间上两极分化的主要的、直接的原因是人口、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过度集中。范剑勇(2004)将这种观点向前推进了一步,认为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加剧了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聚集,加速了工业化进程,扩大了地区收入差距。

不少学者还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陆铭等(2004)从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角度分析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刘文忻等(2006)着眼于要素积累与政府政策分析;郭剑雄等(2006)考察了内生增长要素;而张凌云(2006)则从制度性成因进行了讨论。

我们认为,这些研究中有关劳动力流动数量直接引用统计数据,而统计汇报的劳动力流动数据基本上仅为规模企业所雇佣来自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其规模仅为实际规模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进入城镇的农民工在城镇的唯一影响产出的要素只有劳动力,而劳动力所占整个产出的比例在我国是非常低的,基本上不到30%,这就意味着即使达到要素价格均等的状态,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至少会维持在3倍甚至更多。

本文将在产出中资本所得由城镇居民拥有的假设和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下构建了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模型,分析影响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扩大缩小的主要因素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动态变化,并与统计机构公布的城乡人均收入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以期能更准确地刻画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及其动态变化。

二、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模型

本节在三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上构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模型,讨论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以及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

1.基本假设

假设一:整个经济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两个部门,乡村为农业部门,非农业部门在城镇。

假设二:农业部门的产出全部分配给乡村人口。有两种意见值得考虑:一是有文献表明,中国农村消费相当一部分(40%或以上)为农民自己生产而非由市场配置(王宏伟,2000;夏英,2002,许世卫,2002;李实,2003;李实等,2007)。二是农村产出在通过城镇消费而实现的价值增值的绝大部分并非由农村人口所得而是流入城镇居民。按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等产品的收购价格来计算农村人口收入存在统计数据的缺失和实际操作上的困难,考虑到两种因素可以互相抵消以及计算上的简便,在下面的两部门模型中,我们假设农业部门的产出全部归农村人口所有。

假设三:非农业部门产出在资本和劳动力之间进行分配,资本所得全部分配给城镇人口,劳动力所得按劳动人口的比例分配给农村和城镇。事实上,我国农村人口从城镇获取收入的唯一途经是向城镇提供非农业劳动力,虽然微薄的农村居民存款可以获得利息收入,但这种收入甚至难以抵消由于通货膨胀而带来的实际损失。资本所得全部归城镇居民的主要表现形式有:(1)城镇基础公共设施,如交通、能源、市政、公园、休闲场所和住房保障,其中很多面向市民低价甚至是免费提供;(2)城镇医疗、养老、工伤、失业等保险;(3)教育,无论是教学硬件设施或者人员投入,农村无法和城镇相比,农民工子女进入城镇开办的公立学

校更是难上加难。在考察城乡收入差距的时候,还没有文献把资本所得视为全部归城镇居民所有,本文尚属首次。这些面向城镇居民的专业化服务和保障体系,大大节约了城镇居民的时间成本,从而使城镇居民拥有比农村居民更多的闲暇或工作时间,其工作质量和效率远高于农村。不可否认,城镇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来自农村,但这部分人取得成功后非常容易获得城镇户口。

2.收入差距倍数模型Ⅰ:两部门(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模型

在本模型中,假设农业产出份额全部归乡村所有。设农业产出占整个经济产出的比例为δ,经济总产出为Y。非农业产出为C-D生产函数,生产要素为资本K和劳动力L。产出中资本所得的比例为α。乡村还提供一部分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城镇产出全部为非农业产出,其生产函数为:

上一篇:初中入团申请下一篇:酒店节能环保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