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差距现状分析

2024-04-26

中国城乡差距现状分析(精选6篇)

篇1:中国城乡差距现状分析

论文摘要

改革开房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随之增长。但问题也在不断的扩大,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就是其中最显著的问题之一。因此,结合数据分析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并从多个角度阐明引起这种差距的原因,对于进一步采取对策缩小差距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乡

收入差距

现状、原因与对策

宜顺论文网

引言 „„„„„„„„„„„„„„„„„„„„„„„„„„„„„„„„1

一、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1

(一)城乡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1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1

二、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 „„„„„„„„„„„„„„„„„„„„„„„2

(一)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2

(二)城乡经济因素 „„„„„„„„„„„„„„„„„„„„„„„2

(三)城乡教育因素 „„„„„„„„„„„„„„„„„„„„„„„2

(四)国家相关政策以及社会保障体系 „„„„„„„„„„„„„„„3

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3

(一)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3

(二)改善农村经济发展 „„„„„„„„„„„„„„„„„„„„„4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5

四、结论 „„„„„„„„„„„„„„„„„„„„„„„„„„„„„„6

五、参考文献 „„„„„„„„„„„„„„„„„„„„„„„„„„„„6

宜顺论文网

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城乡差距居民收入差距也快速扩大,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现状进行分析,了解产生问题的各方面原因,最后,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用以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问题的策略。本文的研究对于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促进城乡居民的共同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一)城乡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社会整体经济水平显著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19322.0亿元,增长了约14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大幅提升,1978年为381元,2012年为3.84 万元,增长了约100倍。

经济整体水平提高的同时,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自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攀升,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到1985年为739.1元,1994年为3 496.2元,到2012年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24565元,相比较1978年增长了约72倍,这是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7.5%下降到2012年的37.1%;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也由1978的133.6元增加到2012年的7917元,增长了约59倍。恩格尔系数也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8年的40.8%。这表明城乡居民的总体收入增加,家庭消费总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整体来看,城镇和农村的居民收入都是在不断增加的,但也伴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在传统体制初步建立的1957年,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为农村居民收入的3.48倍。到文革前的1964年,前者是后者的2.38倍左右。这一差距一直持续到1979年。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这种速度差距决定了城乡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整个趋势。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率在1984年以前是农村超过城镇。1985以后,除个别年份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增速相比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都要小2。

参见“数据统计年鉴”,2013年。

参见中国广播网,“2010年社会蓝皮书发布 城乡收入差距大成难点”,2009年12月22日。

1宜顺论文网

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来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为2.57∶1,到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245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7917元,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为3.1∶13。

这个比值不能准确地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如果再加上城镇居民享有社会保障、各种福利和补贴,城乡收入差距将更大,实际的城乡收入比应为5倍左右。来自世界银行的有关资料显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之比为1.5∶1,我国的这一比例大大超过了世界各国的水平。

二、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

(一)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在中国,农村落后于城市是一个久远的历史现象,在建国后强调工业化发展和改革开放前的农村的制度束缚使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形成城乡收入巨大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很低,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城市和农村形成了两个独立的社会单元,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的二元经济社会”,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先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接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改革发展要求中将“统筹城乡发展”位于首要位置。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意义更加重大。到现在2013年,我国还一直以通过农民收入的提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为最终目标。

(二)城乡经济因素

我国城乡固有的二元经济体制,从根本上阻碍了农业与工业的直接通流,农产品价格过低和“剪刀差”严重削弱了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从而加发达地区本已经相当严重的城乡贫富差距,城市偏倚型的资源配置造成了经济发展中的不公平。城乡之间的固有财产一直就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改革开放之前,城乡之间尽管有2.57倍的平均收入差距,但是当时的城乡居民的财产差距并不比这个数字高。当时城镇居民基本不拥有住房,都是租公房住。据数据显示,1978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4.2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8.1平方米。但是截至城镇房地产价格大涨之前的2008年,仅城镇居民人均拥有的房产价值已经是农村人均拥有房产价值的10倍以上。和城市相比,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由于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扶持力度不够,导致了农业生产的资金来源困难。农村居民很难从金融机构那里得到支持,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比较缓慢。目前,我国不少农村,农业生产力低、生产方式落后、农业技术含量低,很难推动城镇化进程,同时在建的城镇中,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经济发展滞后,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直接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2011年04月28日。

2宜顺论文网

(三)城乡教育因素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已经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人力资本是对劳动力投资的结果,即教育的结果。实践证明,受教育水平程度和收入水平呈正比关系,受教育水平越高,其收入越高。劳动力素质较高者能够为社会能提供更多的贡献,从而获得的高收入。在现实社会中,受过高等教育人员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未受过教育 或受过很少教育的成员。目前教育软硬件投资明显不足,特别是农村地区、西部地区。据测算,受教育程度可以解释城乡收入差距的40%4。在我国,农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在农村表现为从事固有的农业经济,而在城市主要表现为从事建筑业、服务业等工作,此类工作简单,被替代的可能性极高。

(四)国家相关政策以及社会保障体系

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城乡居民、城乡劳动者的享有权利不平等,是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随着经济建设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农业户口人员占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已经高达46.5%,其中建筑行业占38%。但进城的农村户口居民和城镇居民由于户籍不同,就业、社会保障、享受公共服务等权利是不平等的,这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和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收入难以增长。如义务教育体制是按户籍关系安排儿童入学的,对于农民工的子女在城里就享受不到义务教育的待遇,至使儿童失学。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有流动儿童失学近2000万,而据中国儿童中心的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失学率高达9.3%。再如进城的农民工不但收入低,居住环境恶劣,而且没有享受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据有关专家计算,每个农民工每年创造价值2.5万元,而所得仅为8000元,每个农民工每年的贡献为1.7万元,2002年9460万农民工的合计贡献为16082亿元.而大量的农民工没有社会保障,虽然有的地方政府要求企业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障,但这部分社会保障农民工是拿不走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很薄弱。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只有少数用于农村社会救济。1990~1999年的10年中,国家和各级政府社会救济金的总和7.9亿元,定期救助的人数只有52.8万人。农村除社会救济和传统的土地保障外,体现公平原则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没有建立起来。在农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上,只存在小范围内进行了改革试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仅为6172万人,领取养老金人数仅为97.8万人。而且由于农民投保挡次较低和投保时间较短,养老保险金的标准极低,人均只有180元左右。2002年农村仅有404万人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占应保人数的25%,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人口占6.6%,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基本没有。城乡居民享受社 4 参见中国青年报,“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2004年12月06日。

3宜顺论文网

会保障服务的待遇极不公平。

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一)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不仅仅指经济范畴,它包括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都要实现城乡统筹。在经济上应把农民致富与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结合起来,长富于民,藏富于民,实现农民“有其利”, 在政治上应把善待农民与尊重农民、组织农民结合起来,给农民国民待遇,让农民当家作主,实现农民“有其权”;在思想文化上应把教育农民与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起来,弘扬勤劳、善良、讲修养的传统美德,增强民主、科学、讲公德的现代文明意识,实现农民“有其教”。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就是要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解决。既要发展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以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又要发挥农村对城市、农业对工业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良性互动;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目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平等、和谐、协调发展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但我国城乡差别形成的时间较长,影响因素较多,需要体制改革和观念创新,需要政府与市场间的有机协调,逐渐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解决。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促进土地向规模农户集中,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二)改善农村经济发展

(1)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只有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才能更大程度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增加农民收入,达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的。政府对于农村投入的重点应当放在:农村基础建设、农村教育、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科技和创新等领域。鉴于目前农村的信用制度缺失,因此要加大对农村信用体系的改革,努力提高农村金融行业的信用度,为农民的创业增收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农村的有利条件,比如自然风光、当地特色文化等,开发农村创收产业,发展旅游业,并在技术上给予支持,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2)规范分配秩序。首先,要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减少因就业选择限制而产生的收入差距。其次,要实现各行业间收入的均等化。最后,要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管制,要增强对工资福利过高、增长过快行业职工收入的调控。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促进各行业,各阶层,各地区

4宜顺论文网

收入的平衡发展。

(3)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如果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所在。近年来,劳务输出和特色优势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加,特别是劳务输出产业对增加中低收入的农民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后应当本着城乡统筹发展、以工促农的原则,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素质和能力,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贡献。同时要鼓励大中专院校学校的毕业生到农村服务,加强对他们的补贴,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4)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首先,要提高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制和推广力度,促进农业科技化和信息化;其次,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的经营组织程度。农业产业化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流通为依托,形成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完整的产业体系,促进农产品的市场化,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最后,要加大对县乡级的农技人员的建设。农业科技可以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附加值,但是需要有大量的农业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教育和培训,各级政府财政需要增加对预算内农业科技投入的比例,加强农技队伍的建设,提高农业科研和推广的效率,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1)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开展时间比较短,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农保的建立完善首先需要加大政府的投入,这样既能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又能确保一定的养老保险金水平。加大政府投入,提高转移支付力度,对财力弱的地区予以倾斜是未来新农保的发展方向。因此,需要扩展资金筹集渠道,确保资金充足。此外,还要逐步扩大新农保的覆盖面,确保社会公平,加强基金的管理,确保资金保值增值。

(2)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根据各级政府财力状况和农民收入增长情况及承受能力,逐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探索建立稳定可靠、合理增长的筹资机制。严格新农合基金监管,加大基金监管力度,确保基金安全运行。从基金的筹集、拨付、存储、使用等各个环节着手,规范基金监管措施,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基金运行情况的分析和监控,保障基金安全运行,确保及时支付农民医药费用的补偿款。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考核制度,提高管理经办服务水平。调整新农合补偿方案,开展住院统筹加门诊统筹,适当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补偿比例,合理调整住院补偿起付线,适当提高补偿比例和封顶线,扩大补偿范围6。

(3)加大农村社会保障投入。目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投入不足,因此有必要加大社会保障支出,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对农 565 参见“试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利学版)》,2008年9月。

参加《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东岳论丛》,2006年第3期。

5宜顺论文网

村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国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社会保障水平相对于其他国家仍然比较低,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远远低于城市,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国家有能力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中央政府应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加大对落后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实现社会保障资源的合理配置,地方政府应搞好配套资金建设,确保社会保障资金的到位。

四、结论

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实现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现阶段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键在于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健全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则是保障农民利益,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佳改革切入点。为此,须通过建立合理的筹资机制、加强法制建设、健全保障项目和提高参加社会保障意识的途径来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而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村居民享有社会保障,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五、参考文献

[1]李实,岳希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调查[J].乡镇论坛,2004; [2]谢红菊.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与对策[J].黑河学刊,2007;

[3]芦金萍.从经济学视角看我国的贫富差距[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4; [4]曲卫红.对当前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的理性思考[D].西南大学,2006;

[5]王伟.从现代化视角看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差距问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5; [6]申维娜.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与对策[D] .中共衡水市委学校,2010;

[7]王石生.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成因、影响及其对策的探讨综述[J] .经济研究参考,2010;

[8]朱凡,陈晓君.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D]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2010; [9]闫红.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调整对策分析[D].中共四平市委党校,2010。

6宜顺论文网

篇2:中国城乡差距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在改革开放道路上的不断发展,今天的中国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中国的GDP、科技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也都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依然不乏有连基本生活都能得到保障的特贫困地区。奢华的城市生活和贫困的农村生活的对比依然强烈的刺激这大众的心理。区域发展不平衡(沿海和内地)、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加剧,贫富分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财富在向少部分人手中集聚,而大部分农民仍然在与贫困抗争。本文主要就我国现在城乡差距巨大的现状,简要分析如何缩小中国城乡差距。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我国城乡差距现状介绍;第二部分为分析造成该现状的原因;第三部分分析解决办法;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

关键词: 中国 城乡差距 一 现状分析

目前而言我国城乡差距现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收入差距;消费差距;教育水平差距;公共设施医疗卫生。

1.1收入差距

国际社会公认的城乡差距比例仅为1.5—2:1。但是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仅为2.36:1,2003年上升为3.23:1,之后此数据依然在增长。此数据也高于国际公认的城乡差距比例。可见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成为了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

1.2 消费差距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奢侈品消费最大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我国依然有部分地区家庭年消费能力十分薄弱。如此巨大的消费差距正面反映了我国城乡差距的现状。

1.3 教育水平

伴随着收入与消费的差距,城乡在教育方面的发展十分悬殊。教育差距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经济差距,成为农村落后的根源。城市的学校基本是是高质量的楼群,而在农村,仍然存在用危房做校舍的现象。师资力量更是悬殊,城市里的小学老师一般都是大学专科水平,中学考试务必要有本科学历,而农村很多老师仅有成人自考学历而已。教学水平低下直接导致农村孩子仍不具备与城市学生竞争的实力。

1.4公共设施医疗卫生

现在城市基本上都配备公园健身器材,残疾人专用通道,厕所等基本设施,但是农村一些基本设施配备不全。而在医疗卫生方面城市更是领先农村不知道多少倍。至目前为止,很多农村仍然不能摆脱缺医少药的状态。农村的医疗设施差,并且没有分级的服务网络。

二 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目前的城乡差距现状的原因很多,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原因:

2.1体制的原因

首先是经济体制的原因。建国以来,我国首先实行的就是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加大发展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等。这就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工业发展迅速并快速积累,农业发展缓慢且不稳定,农民收入长期增长缓慢,非均衡发展,从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另一方面, 我国一直实行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城乡两种户籍制度的存在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农民享受不到公平的就业机会、薪酬水平、福利待遇,并且农民进城务工也会面临很多障碍,这种种因素都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于农村和农业,使农民的非农收入减少,这在客观上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促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2.2制度缺陷

先说税收制度,我国实行的是个人所得税税制,目前税制不规范,个人所得税难以发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其次是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低。迄今为止,我国农村仍未能建立一套象城市那样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养老保险方面,绝大多数农民基本上还都是通过家庭自保来实现保障的。此外,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且难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系统的解决办法。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国不断拉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剧。最后是监督制度,我国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各种违法行为、非法获取暴利的活动形成非法收入。从而破坏了正常的分配关系, 这也成为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2.3 个人看法

我个人认为是合理分配制度的缺失是导致中国城乡差距大的最主要原因,今天,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时期?一方面是财富高速积累,一方面是穷困潦倒。一方面是“朱门酒肉臭”,一方面是“路有冻死骨”惨状。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部分人的无限挥霍,一部分人穷的生不起一场病。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各地政府仍然穷奢极欲地关心拆迁关心富人的生活安排。对此,我们如何不感到悲哀。实际上,中国并不缺乏发展经济的方法与手段,中国历代也都有发展经济的好方案,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过历史辉煌。几千年,中国唯一缺乏的是如何在经济发展之后,面对巨大的社会财富的积累,去建立一个公平的分配制度。我国历代的死结就是合理的分配制度。直到今天,依然是负的人很富,穷的人连基本的温饱都不能解决。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却成为了奢侈品消费大国,这真的很讽刺!贫富差距太大,贪官污吏太多,造成了今天中国的现状。

三 解决方法

首先国家加大力度建设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医疗设施,还要加大教育投入,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税收政策,特别是怎样通过税收来调节平衡收入差距这一方面还需改进。还要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国家应加大三农的投入,如果国家把大量的资金都用在城市的发展上了.农村没有资金就不能城市化,也不能从土地里解脱出来,从事农业以外的行业,即便进城务工也不能改变他们的次国民待遇.因为他们不能享受城里的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收入保障,还有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障.通常农民一年的收入不够一年的开支,他们用在日常生活和看病吃药上的支出就占了全年支出的绝大部分.他们不得大病还好一点,如果得了大病有可能就得负债累累或者是一贫洗。

四 总结

篇3: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地区差距现状

城镇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及增速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收入差距逐年扩大。从1981年至1999年, 按现价折算, 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5.01倍, 中部地区增长了12.2倍, 西部地区增长了9.5倍, 中西部与东部的收入绝对差额由79元, 8元扩大到1999年的2299元和1844元, 分别扩大了29倍和231倍。

城填居民人均收入地区差距变化。针对这种地区间差距的扩大, 有人将其概括为“一个中国, 四个世界”, 即把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 (除台湾外) 放到全球来认识, 按实际购买力平价来计算美元值, 可划分为四个世界:第一世界是上海、北京、深圳。1999年, 上海和北京人均GDP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为8320美元) , 两地占全国总人口的2.2%。第二世界是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中上等收入地区, 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福建、辽宁等沿海省份人均GDP均高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为3960美元) , 六省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1.8%。第三世界是下中等收入地区, 包括沿海地区的河北、东北、华北中部部分地区, 人均G D P均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人口占总人口的26%。第四世界包括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低收入地区。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为1790美元) , 人口约6.3亿, 占全国总人口数的50%。

二、地区差距原因

1. 历史因素

在中国, 不同地区在改革的初期所面临的初始条件是不同的, 初始条件的差异也构成了不同地区在改革过程中的收获各不相同。历史上, 东部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居民的商品经济观念比较强, 对市场的理解和参与意识较深。所以, 当中国开始市场化改革的时候, 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由于积极地参与便首先分享了改革的“红利”, 而中西部地区的居民则由于行动迟缓而丧失了先动优势, 从而使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2. 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制度被打破, 逐步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但与此同时, 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也就自然产生了。

中国政府在开放次序方面的安排使得不同地区在改革中所能够获得的收益存在较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伊始, 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便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 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得以吸引大量的外国资本, 当地经济得到巨大发展。虽然外商投资并不是经济发展的惟一因素, 但它毕竟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转轨经济而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1983年~1996年, 中国的外商投资有88.3%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仅有8.3%分布于中部地区, 3.4%分布于西部地区。

收入分配调控政策不完善、作用发挥不充分, 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市场经济条件下, 初次分配主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它不可能自发调节收入差距, 因为需要政府在二次分配中进行调控干预, 以保证分配公平。近年来, 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 但目前这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不配套, 特别是执行力度上还不够。比如, 对过高收入的税收调节还不是很有效。另一方面, 对低收入者的保障力度不够, 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

3. 教育因素

随着教育的发展, 它会拉大受过教育者与未受过教育者之间的差距, 因为受过教育的人有更高的生产能力和更高的配置能力, 它能占据收入更高的职业和岗位, 从而获得较高的收入。中国不同地区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是相当明显的,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好的教育设施和较高的教育水平, 居民受教育程度比较高, 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 导致教育投入不足, 进而使居民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这也构成了东西部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4. 自然条件及地理位置

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在自然条件及地理位置方面的差异也不利于中西部地区。从地理区位上讲, 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众多的港口码头、密集的公路和铁路网, 并且与经济发达的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日本、韩国相比邻, 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地缘优势。同时, 东部地区气候条件好, 物产丰富, 适宜生产及生活, 这些都使得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获得一种比较优势, 从而能够先行一步。近几年, 党和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但是由于中西部发展基础薄弱、发展基数低, 尽管从长远看发展差距将逐步缩小, 但短期内绝对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

三、城乡收入差距

1. 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从1994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但是从1997年起又逐步扩大。2005年, 各地区的“城乡收入差”比上一年扩大500元以上, 居民的人均收入几乎是农村居民的3倍。2002年全国的基尼系数相对于1995年上升了大概两个百分点。如果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 则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世界上最高的。同时, 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从1995年到2002年, 城乡之间人均收入比率由1995年的2.8提高到2002年的3.1。

1.经济发展方面的原因

分析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原因, 首先应当从经济发展方面找原因。

(1) 城乡公共品供给失衡,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 城乡居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差距越来越大。代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公共品供给, 是衡量城乡居民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基本条件。在传统体制中, 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是由国家来提供的, 而农业、农村的同类公共基础设施要由农民自主解决, 国家只给予适当补助。基于这种公共品供给政策, 多年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在国家财政强大投入支持下变得越来越好, 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在农民无力投入下变得越来越差强人意。比如2002年全国农村还有184乡镇、5万多个行政村和大量的自然村不通公路, 即使通公路的行政村也有45万个不通沥青 (水泥) 路, 是典型的“晴通雨阻”路;还有33%的村庄没有喝到饮用水, 自来水通村率也不到50%, 上学难、行路难、就医难等问题依然存在。

(2) 城乡民间投资失衡,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拉越拉大。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差距不仅反映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而且还反映在民间投资方面。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 民间资金向城市快速流动是必然的, 因为城市的投资空间大、机会多。从1990年到2002年, 城市集体和个人投资增长了14.6倍, 而农村集体和个人投资仅增长了5.5倍, 城市民间投资比农村增长速度快1.7倍。

(3) 资源要素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失衡, 城乡就业差距在逐渐扩大。农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受到了结构和制度两方面的限制, 一方面是工业乃至非农产业的结构升级, 用资本和技术大量替代劳动力, 使得非农产业产值增长远远快于劳动就业的增长, 由此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领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约束, 将大量的农民排斥在城市化之外。当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受阻后, 农村人口与土地、资本等资源的占有关系就会恶化, 财富分配矛盾也越来越尖锐。

2. 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失衡, 农村制度供给滞后, 各种相关制度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 我国把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到城市, 城市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加快, 并取得明显效果, 而农村的改革国家从宏观上重视不够, 事关“三农”问题方方面面的改革都远远滞后于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导致农村新产生和积压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这些矛盾和问题既侵害了农民的权益, 又使城乡关系进一步复杂化。比如, 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滞后, 引起农民贷款难;土地征用制度落后, 农民的土地权益得不到充分体现, 集体所有的土地既不能进入一级市场, 也不能进入二级市场, 造成大量农民失地、失业又失利;城乡二元制度改革进程迟缓, 导致公共资源占有不公, 造成农民饮水难、行路难、就学难、就医难、就业难、进城难等等。

3. 其他方面的原因

(1) 政府对于农业扶持和保护的力度不够。

农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需求弹性小, 可替代性低, 最大值低易腐烂。世界各国,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护农业, 而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农业扶持和保护力度明显偏低, 这不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 一些政策不能落实到位。

目前, 国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生产和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 但一些政策很难得到落实, 或者在执行的过程中大打折扣。国家扶持农业和保护农民利益的一些政策不能得到贯彻和执行, 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三、结束语

上述是对中国现阶段存在地区收入差距现状以及原因分析。通过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收入差距扩大, 既有历史原因, 也有现实原因, 既有政策不完善的原因, 也有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 出现收入差距是在我们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然要出现的, 但有些差距是可以避免的。我们要理性看待贫富差距的两重性, 客观分析引起贫富差距扩大的因素, 区分正常因素与非正常因素。

参考文献

[1]肖红叶王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统计分析[[J].统计研究, 2001[7]

[2]刘力:对外贸易.收入分配与区域差异——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贸易成因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 2005[4]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

篇4:中国收入差距现状

《中国新时代》:自80年代起,您参与了4次大型居民收入调查,调查有哪些发现?

李实:我是1984年底进入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工作,从1987年开始参加由赵人伟所长领导的中国收入分配课题组。这是一个国际合作课题,主要特点是通过收集住户调查数据,对中国的收入差距及其原因进行分析。2005年我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在此之前该课题组一共做了3次全国范围的住户调查。我到北京师范大学后于2007年组织了第四次住户调查。

1988年的第一次调查发现,城市内部收入差距比较小,当时城市改革还没有启动,城市企事业单位中收入分配存在较为严重的平均主义问题。特别在国有企业内“大锅饭”问题严重,工资分配只是与资历有关,而与劳动贡献无关,干好干坏一个样。那也是一种收入分配不公问题。80年代初期农村改革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它带来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和贫困人口急剧下降,而收入增长没有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在80年代初期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反而有所缩小。

1995年的第二次调查结果显示了一些新特点,一方面表现为城市内部收入差距扩大,另一方面农村内部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城市的经济改革从90年代中期进入实质阶段,到1995年的时候,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工资差距有所扩大,个体经营者和私营企业的收入偏高,城市内部的收入差距凸显出来。农村工业化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导致了非农就业收入分配的不平衡,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也显现出来。

2002年的第三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出现了新的原因。在城市内部主要由于城市企业改制,如对国有企业的改制出现了大量下岗失业工人。下岗失业人群的收入大幅度下降带来了城镇内部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另外一个方面,一些非公部门迅速发展,出现了一些高收入人群。在农村内部,由于90年代后期,农民收入增长比较缓慢,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急剧扩大。

从2007年的第四次调查中发现,全国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有所放缓,虽然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扩大,比如2002年测量的基尼系数是0.45,到2007年时扩大到0.48。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城市中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带来了很多高收入人群财产性收入的快速增加,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导致城市内部的收入差距扩大。另一个原因是行业之间工资差距,特别是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还有一个原因是灰色收入规模扩大,灰色收入主要流到了一部分有权势的人群中,加剧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当然在2002-2007年期间,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收入差距的政策,这些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新时代》:按这个频率,近期是否会有新的调查?预计调查会有哪些新发现?

李实:前面三次调查是每7年一次,第三次和第四次之间间隔是5年。接下来我们课题组准备明年还要做一次,我们预测明年的数据会显示一些新的特点。这几年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上做了一些工作,加上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受金融危机影响,收入差距扩大速度可能会进一步放缓,但收入差距的总体水平还保持在一个高位上。而城市内部的收入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扩大,上面提到的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如垄断行业的高收入,权势人群的灰色收入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中国新时代》:这几次调查发现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李实:我也多次讲到,现在要首先解决这样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垄断行业高收入带来了部门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二是城乡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城乡收入差距反映了城乡分割、城乡居民之间机会的不平等问题;三是政府官员的利用权力获得灰色收入的问题;四是收入流动性下降和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因此更应该强调机会的公平和权利的平等,不管在就业方面,还是在收入分配方面都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的公共服务更应该向穷人和弱势人群倾斜。

《中国新时代》:调查主要做了哪几方面的对比?对于不同群体间的差距,是否需要不同对策?

李实:可以说调查主要包括城乡对比、地区间对比、城市和农村内部对比等几部分。应该说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收入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公是一个整体的判断。它表现于各个方面,城乡差距问题、地区间差距问题、行业间差距问题、不同人群差距问题,甚至是公务员与企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差距问题。由于表现为多方面的问题,因此不可能通过一个办法加以解决。一方面需要一个系统的改革方案,一个方面需要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多管齐下来解决问题。

《中国新时代》:此前有媒体报道,世界银行的调查称1%的中国家庭聚集了全国41.4%的财富,您怎么看这个数字?

李实:以前也有人问过这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误传。这个数字源自于我们根据2002年调查数据发表的研究报告,其中有一章估算了财产分配的差距状况。根据我们的估算,最富的10%家庭占有全国财产的41.4%。这个数字在后来转引的过程中,从“10%家庭”变成了“1%家庭”。也许把它说成“1%家庭占有全国财富的41.4%”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中国新时代》:10%人口占有40%以上的财富,这个水平是否也比较偏高?

李实:当时来看,10%的人口占有40%的财产份额,应该不算很高。当时计算出来的财产分配基尼系数是0.55,一般说来财产分配的基尼系数都比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要大,这在任何国家都是。因为财产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年轻人可能财产很少,但随着年龄增长,财产会积累得越来越多,财产分配的差距比收入的差距要大。比如说,英国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只有0.38,财产分配的基尼系数可以达到0.7-0.8,但很多年轻人基本是没有财产的,因为他刚结婚、刚进入劳动力市场,储蓄也少,东西也少,即使买房也通过贷款,不是个人财产,等到快退休的时候,财产达到最高点。经过一辈子的积累,家庭之间的差别会非常大。对很多国家来说,财产分配的基尼系数要比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高出30个百分点,中国当时的情况是高出10个百分点,并不是很大的。当然,现在的情况和10年前不一样了,应该说现在的财产集中度要高于10年前的水平。

《中国新时代》: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曾表示,美国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每一个行业的就业跟产出的百分比基本上是1∶1的,但中国农业占就业的比重超过40%,对GDP的贡献只有8%左右。我国目前是否面对这样的问题?

李实:这是一个发展阶段的问题。对于处在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很多都存在一个问题,即农业与工业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别。第一产业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劳动生产率偏低,工业部门往往劳动生产率要相对高一些,这样就导致两个不同部门的就业人数和对经济贡献不对等。这是一个发展阶段的问题,所有发展中国家都要面对,并非中国所特有的。

当然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的制度,包括户籍制度,限制劳动力流动,加上中国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会进一步拉大城乡之间的差距。很多国家一旦出现收入差距或者劳动生产率差距,会引发人口和劳动力流动,但我国户籍制限制了这种流动,这就造成了部门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只有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到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基本上都转移完以后,技术进步会带来农业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能够提高到和工业相同的程度,这时农业所占比重和它对经济所做的贡献才能达到平衡。

《中国新时代》:中国还需要多少年才能达到这种平衡?

李实:按照现有的发展速度,应该是20年左右。再有20年,中国有可能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我们要能保持8%增长率,中国的经济能翻三番。现在我们的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翻一番是1万美元,翻两番意味着达到2万,翻三番是4万,现在很多欧洲国家基本上是3-4万美元的水平。

我们现在城镇化的速度大概是每年1个百分点,现在城镇人口比重超过了50%。按照这个速度,20年以后,农村人口比重会降到20%左右,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会更低。

《中国新时代》:对于中国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担心,您怎么看?

李实:这个完全取决于我们战略和发展方式的选择,如果搞得不好可能会出现,如果搞得好可以避免。但目前有这方面的担忧。因为中等收入陷阱往往是由这样几个因素造成的:一是整个经济的创新活力不足,二是收入差距过大,有很多贫困人口,第三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转变主要是靠人力资本积累。我们的教育发展是令人担忧的,教育结构存在着问题,大学的过度扩招,大学教育的数量上去了,而质量却下来了,教育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培养的是应试教育的“天才”,而不是创新型人才。农村教育发展的长期滞后,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农民工80%左右都是初中毕业生,而且他们又是第二、三产业的主力军。在任何国家,这些低学历人群都很难成为高收入群体。因此,教育改革是非常紧迫的,不然我们很难跨过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中国新时代》:最近有很多对于中产阶级的讨论,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李实:对一个国家来说,有一个比较庞大的中产阶级利于社会的稳定。对我国来说,想进一步扩大中产阶级,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中产阶级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是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经济结构的升级会提升就业结构,因为就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是配套的。当经济结构升级到一定程度时,庞大的中产阶级才会出现。

第三产业是一个中产阶级集聚的行业,如果大部分人都能在第三产业就业,并通过教育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他们有可能会成为中产阶级。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10-20年的时间,要经历一代人。我们现有的大学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的毛入学率超过了20%,加上每年有30-50%的人能够受到职业教育。这些为中产阶级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中国新时代》:在我国,收入要达到什么水平才能归为中产阶级呢?

李实:中产阶级的概念是社会学的,经济学家一般不太讨论,经济学家认为这个概念本身比较模糊,各个指标不能衡量,同时中产阶级的概念本身有一定的历史性、阶段性的特点,在不同发展阶段,这个概念是不一样的,对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理解。如果做民意测验的话,我们国家可能90%的人都说自己不是中产阶级,但西方国家可能90%的人都说自己是中产阶级。

过去中产阶级用的比较多的是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没有真正去提出相应的概念,所以目前一些机构和经济学家就想看看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什么是中产阶级。但是对于中产阶级的界定有不同的标准,有收入方面的标准,也有消费方面的。亚洲开发银行就提出一个人均每天消费4美元的标准,相当于消费25元人民币就属于中产阶级了,如果这样来看,拿低保的人也属于中产阶级。还有一些人提出10美元,每天60元人民币,现在农民工工资也超过每天60块钱了。这些标准对中国来说是太低了,但是对一些收入更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也许又太高了。

因此,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认为中产阶级规模很大,也可以认为规模很小。但从收入分配的格局来看,我们目前的格局是,中低收入人群的规模很大,高收入人群比重很小,收入——人口分布像一个洋葱型。而高收入国家的收入——人口分布是一个橄榄型。要想把洋葱型变成橄榄型,即低收入人群很小,中间的部分很大,上面的人也不是很多,这样的格局如果按照现在的收入增长速度,再加上有效的收入分配政策作为配套,可能也要经过20年的时间。

《中国新时代》:近期发布的企业工资指导线对于缩小城市的收入差距是否有效?

篇5:中国城乡差距现状分析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那么,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中央一直把提高农民收入放在各项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但由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原因复杂,解决难度较大,尽管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效果并不明显,而且有进一步拉大的现象。论文百事通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会影响到经济增长,会加剧经济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不利于社会稳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首先必须探究当前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现状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可以从多个方面反映出来。

(一)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s1,1995年为2.72?s1,2001年为2.92?s1,2003年进一步扩大到为3.23?s1,2005年约达3.22?s1。如果再将城市居民享受带有很大福利性成份的住房、医疗、教育、交通、以及公共服务等计算在内,剔除农民收入中不可计算的实物部分,以及用作生产资料的投入,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更是十分巨大,约达5?s1或6?s1。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表明,城乡人均收入比一般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大于2,我国就是其中之一。可见,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到了社会承受的极限。

(二)从基尼系数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程度严重失衡。1978年前我国城乡居民收的综合基尼系数约在0.20~0.24之间,但此后城乡居民收入的综合基尼系数开始拉大。1990年为0.343,1995年为0.389,2000年后达到0.417。世界银行最新有关中国的发展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综合基尼系数将达到0.474,问题十分严重。

(三)从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来看,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也表明收入差距的扩大。1978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是267元,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例为2.9?s1。2002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扩大到5713元,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例为3.29?s1。可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为明显。

(四)从恩格尔系数看,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距很大。表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拉大。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较快,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渐接近。但是在90年代中后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的速度就比农村居民更快一些,城乡居民人均恩格尔系数差距逐渐拉大,高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1978年城乡之间恩格尔系数的差值不高于4.5个百分点,2002年扩大到8.5个百分点。2003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1%,已达到了国际通行标准的富裕阶段,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为45.6%,仍处在刚刚摆脱温饱阶段。

二、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分析

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长期实施的城市偏向政策所导致。

(一)从农业内部来看,由于各种原因使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明显慢于城镇居民收入。1990~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7.6%,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仅为4.3%。2002年分别为13.4%和4.8%。2005年分别为9.6%和6.2%。收入增长速度的差距较大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制约因素很多,从农业内部因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产品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使得主要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下降。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97年的46.6%下降到2002年的37.7%,农民的恩格尔系数同期由55%下降到

46.2%,恩格尔系数下降意味着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下降。也就出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农业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因此,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构成的农民收入出现连年增长缓慢。

2、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导致农业效益下降。由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造成农业投入成本增加。据国家计委对农产品成本调查的结果显示:1990~1999年物质费用占产值的比重,6种主要粮食合计从30.3%上升为41.7%,亩用工尽管同期由14.7个减少到10.9个,但每个工日的价格则由2.9元上升到9.5元,用工成本相应由42.6元上升为103.6元。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减少了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

3、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减少,影响了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乡镇企业在经历早期快速发展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逐渐地形成了稳定的发展态势,吸纳农业劳动力的人数减少,也就减少了农民的非农业收入。

4、以家庭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全国乃至全球统一的大市场需求,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我国加入WTO,农业生产的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小农户生产供给对国内乃至国际大市场的需求之间产生了一定的不适应性。而且因农业生产规模小,难以应对市场风险,使农业生产在市场占有方面处于劣势。虽然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有些地方成立了各种合作经济组织,但并没有完全解决农户与市场对接之间的矛盾。

5、农村贫困人口多,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提高缓慢。据我国扶贫基金会统计,农村现在未解决温饱的人口有3000万人,低收入人口(人均年收入低于865元)为6000万人,两者相加为90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1%左右。而城镇居民中的贫困人口的实际数量为2200万人。

(二)从我国的政策、体制因素方面来看,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

1、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财政支农投入是国家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的重要方面,可我国的财政支农资金不但不足,而且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资总量是不断增加的,但财政投资的城市偏向十分突出,财政的农业投资占总支出的比重极低。从1981~2000年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总投资不断增加,但财政支农资金所占比重仅仅维持在8%~10%左右,尽管近几年我国减免了农业税,以及对粮食生产进行了直补,但财政投入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投资结构上看,用于农村事业及行政开支部分多,约占60%~70%,而用于建设性的支出比重少。在建设性支出中,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研与推广应用方面的比重少,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多;用于直接生产的资金少,间接支出多;农民直接得到实惠的资金投入少。2000年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中直接补贴农民与农民有关的资金投入仅约占10%左右。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有关的资金投入约占23%左右,属于间接方式支持农业、农民、农村的资金,包括大型水利、生态、气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部门事业费、农产品流通补贴等约占67%。

2、我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持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家基本放开了工业消费品的价格,但仍有一些行业处于垄断经营状态,加上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仍很大。据有关专家估计1990年以来农民每年以“剪刀差”形式向国家贡献1000多亿元。总体上仍然是农村支持城市,其结果必然是工农业发展失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3、土地征用制度偏向城市,对农民土地多征少补。据统计1987~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31公顷,其中70%以上是征地。据测算,每征用1亩耕地造成1.4人失去土地,按此推算,同期至少3400万农民因此失去土地。随着改革的深入,城镇非农建设用地已由行政划拨转向市场化的出让,土地出让价格大幅飚升,但向农民集体征用土地的补偿办法和补偿标准仍很不合理,土地出让价格远远高于对农民的补偿。同时也使失地农民因此而失去了生活的保障。

4、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城乡居民、城乡劳动者的享有权利不平等,是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随着经济建设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农业户口人员占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已经高达46.5%,其中建筑行业占38%。但进城的农村户口居民和城镇居民由于户籍不同,就业、社会保障、享受公共服务等权利是不平等的,这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和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收入难以增长。如义务教育体制是按户籍关系安排儿童入学的,对于农民工的子女在城里就享受不到义务教育的待遇,至使儿童失学。据第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有流动儿童失学近2000万,而据中国儿童中

心的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失学率高达9.3%。再如进城的农民工不但收入低,居住环境恶劣,而且没有享受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据有关专家计算,每个农民工每年创造价值2.5万元,而所得仅为8000元,每个农民工每年的贡献为1.7万元,2002年9460万农民工的合计贡献为16082亿元.而大量的农民工没有社会保障,虽然有的地方政府要求企业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障,但这部分社会保障农民工是拿不走的,这一块农民每年又损失2~3千亿元.5、公共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支持有限。一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不合理。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主要是由省、县、乡各级政府承担的。据有关调查,全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乡镇负担约占78%,县财政负担约占9%,省地负担约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2%左右。2002年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城市平均水平的38%,农村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城市平均水平的40%。二是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薄弱,使广农民缺乏基本保障。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费占中央财政支出的份额从未达到1%。据世界银行调查,中国20%的城镇人口享受政府卫生支出的比重超过2/3,农村人口只享受了不到1/3。城乡之间的人均卫生总费用差距在3~4倍,甚至6~7倍之间。199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分别为245.59元和70.07元.由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报务项目的展开。导致近年来有的地方儿童计划免疫任务不能完成,某些已经得到控制的地方病、传染病的发病率出现了反弹。由于缺乏医疗保障体系,农民的医疗费用已明显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出现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残、因病返贫的问题在贫困地区十分突出。三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很薄弱。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只有少数用于农村社会救济。1990~1999年的10年中,国家和各级政府社会救济金的总和7.9亿元,定期救助的人数只有52.8万人。农村除社会救济和传统的土地保障外,体现公平原则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没有建立起来。在农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上,只存在小范围内进行了改革试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仅为6172万人,领取养老金人数仅为97.8万人。而且由于农民投保挡次较低和投保时间较短,养老保险金的标准极低,人均只有180元左右。2002年农村仅有404万人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占应保人数的25%,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人口占6.6%,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基本没有。城乡居民享…… 受社会保障服务的待遇极不公平。

篇6: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

信息技术系 05级4班 沈珊珊(2047)

[论文关键词]贫富差距 现象 影响 原因 对策

[论文摘要]贫富差距问题是全球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并日趋严重的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我们应该针对贫富差距的现状提出相关对策来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平均主义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居民收人分配差距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国已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

一、贫富差距的概念界定

了解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的前提是需正确认识贫富差距的概念。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1]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题。

二、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 年来, 我国居民生活的总体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但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相关研究表明,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所占收入和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人和消费的份额高达50%),我国已经是世界上40个收入分配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的国家之一。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于1922年提出。它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所以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据此,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今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还在攀升。贫富差距在我国的表现如下: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

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2]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当前,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部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最近,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作出的一

份评估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收入行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快于低收入行业,将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报告举例说,证券业、航空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职工年薪能达到10万元以上,而纺织业、农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却低于2万元。[3]

(三)区域间贫富差距扩大。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人民币,西部地区为4302元; 到2005 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 元扩大到13230 元,增加了1倍多。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 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从这一组数据不难发现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的明显。

三、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

1.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剧了贫富差距的扩大。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克服了以往平均主义的弊端,能够从物质利益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有利于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充分配置有限的资源,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各类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按贡献进行分配,而其中资本这项要素总是得大头。这样,在劳动收入大体均等的情况下,收入差距主要因资本要素占有者财产性收入高低而拉大。

2.垄断致富。垄断行业中的企业凭借对关键资源的独自拥有或政府赋予的排他性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权利,在产品市场或者要素市场上具有独自决定价格的能力,它们可以不用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借助自身的垄断优势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这些垄断利润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会转化成为该行业在岗职工工资,从而导致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高于其他行业。

3.非法暴富。我国已有富豪阶层出现,他们的人数不多,集中的财富占了全国居民的一半甚至一半以上。这些富人中相当部分是靠勤劳致富的,然而不少人主要是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的。他们走私贩私、制假贩假、集资诈骗、偷税漏税,更有甚者,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以权谋私、做权钱交易,搞“腐败经济”,看看当前的腐败问题,很多都与经济金钱有关。而这些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必然加剧贫富差距。

4.税收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个人所得税在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但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还不够完善,个人所得税所需要的征管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另外,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覆盖范围比较窄、保障程度低、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在城乡二元化隔离的基础之上,造成了城乡社会保障的巨大差别。这种缺乏覆盖城乡全体人民的公正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实际上加大了收入分配差距。

四、解决当前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思考

从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现状来看,虽说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尚未达到两极分化的程度,但如果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甚至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所以应采取相关措施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一)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就业机构的调整。从目前来看,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财政和金融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管理,引导农村富足劳动力有序转移。[4]为此,应大力实行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彻底消除城乡壁垒,疏通人口城镇化的渠道,通

过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流动,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分工。同时,要优先发展金融业、电信业、保险业等与农村工业发展有较大关联的第三产业,为小城镇建设服务。

(二)打破行业垄断,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政府应采取措施降低非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从而消除或减轻行业之间的不公平交易,缩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通过立法来限制、减少市场垄断,坚决反对垄断价格行为,打击不正当竞争。另外,考虑对某些个人收入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垄断性行业应征收垄断税。在税收上要做到扶持低收入行业、困难行业的发展,保障其职工的基本收入和生活。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控制收入差距于适当的范围之内必须兼顾效率和公平。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上报告中承诺缩小中国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改善人民生活。他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他还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另外,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要制定合理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累进税率,还应征收遗产税、高消费税等。还要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支持和扶助农村的发展。

(四)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5]要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和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制度,以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市场机制追求效率,社会保障则应更加注重公平。通过社会保障有效地实施再分配,使人民群众都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构建共同的社会利益基础,才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五)鼓励发展慈善事业,形成三次分配格局。有学者把“慈善事业机制”称为“三次分配”机制。要缩小财富差距,就应当有三次分配:初次分配一定要讲效率,就是要让那些有知识、善于创新并努力工作的人得到更多的劳务报酬,首先富裕起来;二次分配要讲公平,政府应当利用税收等手段来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次分配要讲社会责任,富人们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帮助穷人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的条件。另外,对于热心于慈善事业的企业,政府应该在税收和投资项目的立项审批等方面给予优惠和照顾,从而鼓励更多的企业家参与慈善事业,回报社会。

五、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对策

1.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注重初次分配的公平。初次分配是在全社会各种微观单位内部分散进行的分配。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初次分配的数额要比二次分配大得多,初次分配的大格局一旦确定下来,二次分配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只能通过财政收支和转移支付手段在局部或一定环节上作出调整和修正。因此,初次分配就要注重公平。要逐渐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劳动要素报酬水平,提高劳动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提高工资在成本中的比重。

2.改革税收制度,发挥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一是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及时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税收负担,相对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对高收入者实行累进税率,并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向贫困地区、弱势群体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援助。二是改革完善财产税。应尽早开征遗

产税、赠与税、物业税。对于一些高收入群体的奢侈消费项目,如高尔夫球、桑拿、健身等,可以考虑开征特别消费税。

3.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当前的重点是尽快建立对困难群体的利益保障机制,尽快制定和实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和《失业保险条例》,进一步加大对困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帮助困难企业解决社会保险金和医疗费等的拖欠问题。加紧研究《企业工资条例》,对工资的确定原则、依据、拖欠工资等违规行为处罚力度等作出明确规定,保证低收入者的收入受法律保护。充分发挥群众团体和慈善基金会、红十字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形成多层次的社会救助机制。

4.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力度。垄断企业凭借对资源和市场的控制,通过垄断价格形成高额垄断利润,从而维持了本行业的高收入水平,这种现象很不公平。我们要加强对某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引进竞争机制和竞争主体,打破行业垄断。通过《反垄断法》来有效地约束垄断经营行为,对垄断企业的定价权实行严格监督,对某些自然垄断行业实行高于一般行业的税率,使其获得的超额利润收归国有。

5.坚决取缔各类非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打击各种违法经营活动,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特别要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惩治力度,强化对掌握权力和掌握公共资源的公务人员和机构的监督和约束,铲除腐败,缓解收入分配领域的矛盾。依法严惩侵吞国家财产及以偷税漏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谋取私利的一切腐败行为。

6.创造平等的教育和竞争机会。治贫的主要手段是教育,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给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同时,打破生产要素流动壁垒,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市场竞争,给予他们平等待遇,让其分享到更多经济增长的成果,这才真正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7.加快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步伐,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国家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外地投资者到中西部投资,通过各种形式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以经济发展带动中西部居民收入的增长,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

参考文献

[1]高佳,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探析[D],江苏,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6

[2]刘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扩大 17年间增加12倍[N],北京商报,2008-10-16

[3]郭爱娣,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收入比3.33∶1[N],京华时报,2008-08-29

[4]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2

[5]李中华,透视现阶段贫富差距的拉大[J],求索,2005(3): 25-27

[6]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7年10月

[7]林毅夫:以初次分配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J].党政干部文摘,2007(6)

[8]林彬:由基尼系数引发对中国现今贫富差距问题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7(17)

上一篇:服装展览会邀请函下一篇:屯留五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