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市场的榜样

2024-05-23

区域市场的榜样(精选八篇)

区域市场的榜样 篇1

区域营销作为一种有益的地方管理框架和思想, 有很多的地域采用。但在我国区域营销这个大的环境中实践, 必要的理论方法指导不够完善, 不能指导实践, 许多领域出现了错误做法, 既违背了理论实质有背离了实践应用。

既然这样, 区域市场营销与企业市场营销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

一、概念的界定

著名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指出, 市场营销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2004年美国市场营销学会 (AMA) 将当前市场营销理念的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领域并对其下了一个崭新的定义, 即“市场营销既是一种组织职能, 也是为了组织自身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创造、传播、传递客户价值, 管理客户关系的一系列过程”。

二、区域市场营销和企业市场营销的营销本质一致

针对市场营销本质而说, 二者是相同的, 均围绕着顾客, 以顾客的意愿和需求为中心开展的营销活动, 与此同时将达到市场竞争与促销手段相结合的互利互惠效果。

1、以消费者为为中心

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营销的终点。无论是区域营销者还是企业营销者都得围绕着消费者的意思制定相关决策, 以顺应消费者的需求, 提高顾客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实程度。

2、以市场竞争为基础

市场营销本质就是将买方和卖方的交易活动, 卖者通过达到适应市场的竞争, 为了获得胜利而采取的经营手段。因此, 竞争是管理者考虑的首要问题, 并对自己的对手了解详细, 制定相应的措施, 从而体现出自己的优势。

3、以物质交换为本质

营销的本质是物质交换。物质交换就是买者将卖者所提供的好处通过物质交换给对方。营销者需要的是买者对产品所产生的各种反映, 即购买, 通常以金钱换取实物;区域营销同样需要购买反映, 通常为金钱、物质投资等。

4、以促销为手段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趋势下, 营销者常以促销的手段将自己的品牌信息及相关产品传递给有需求的消费者, 以达到产品销售量逐步扩大的目的。

5、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

一个企业想在社会市场中能够扎稳脚跟, 并长盛不衰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 企业本身需要在成本的基础上, 刨除各种消费, 并赚取一定的利润; (2) 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及相关服务感到足够的满意。只有满足以上两点, 企业才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才能得到好的发展, 而区域发展也必须保持其营销活动的双方 (营销者和消费者) 互利互惠的目的。

三、区域市场营销和企业市场营销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 我们都认为企业是区域的分支, 我们可以将其表示为以下公式:

区域经济系统的营销活动={以区域经济系统为主体直接开展的营销活动, ∑ (区域内企业、非营利性机构、人民等各子系统的营销活动) }

(三) 区域市场营销的许多职能需要借助区域内或区域外企业来实现

消费品是区域营销和企业营销的最大不同之处以下几个方面是导致两者不同的原因:

1、区域营销和企业营销主体

区域营销主要针对的是区域, 其政府及其相关同盟是区域营销的主要代表。企业营销的主体是企业。单一的营销产品与其有本质上的区别, 区域营销需要相关公共行政部门、私人企业机构及消费者的积极参与。区域营销的目的成功与否在于有关行政部门和相关企业部门的通力合作, 已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

2、区域营销和企业营销产品

区域营销的产品分为整体产品和具体产品。区域营销的整体产品就是将整个区域的营销产品均经营出去,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进行详细分类, 以便能得到各种营销产品;按其功能划分, 可分为房产产品、旅行产品、体育娱乐产品等;按目标消费者群体划分, 区域营销产品可分为为旅游消费者提供的旅游方面的产品、为住房居民提供的居住相关产品 (被罩、枕巾、电视、洗衣机等) 、为专业部门提供的产品 (物理研究部门需要的各种用具器材、体育器材、医药部门的药品等) 等。但这些营销产品并非单独存在, 产品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而这种联系比较密切的关系同样作为区域整体产品的重要分支。

3、区域营销和企业营销定价

在现代的企业企业经营和销售过程中, 销售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物质交换主要体现在顾客以金钱来换取销售者的各种产品, 只是存在暂时的、短暂的交换。价格作为物质交换的最简单的媒介, 同时营销者也仅以金钱作为自己的营销目的。

4、企业促销

区域品牌的形象向外传播及其塑造作为区域营销的促销核心, 手段也是千变万化;而企业营销则以产品功能为出发点。

简言之, 区域市场营销和企业市场营销都是以顾客为中心, 围绕着顾客的需要和愿望来开展的营销活动, 都要面临市场竞争并借助促销手段来追求互利互惠的结果。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依存关系, 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但由于其营销的产品不同, 所以导致二者在营销、定价和促销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齐文娥:《系统营销之层次性理论》, 《企业活力》, 2003 (11) :38-39。

[2] (美) 菲利普.科特勒/梅汝和译, 《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9-10。

[3]Kotler, D., Haider D.II., Rein I., Marketing Places:Attracting Investment, Industry, and Tourism to Cities, States and Nation[M]New York:The FreePress, 1993.57-65。

白酒区域整合:学习苏酒好榜样? 篇2

整合风起云飞扬

在2011年10月下旬,湖北省经信委召开了全省酿酒行业联合重组座谈会,并在会上就如何振兴酒业、推进湖北酿酒企业重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在此会上湖北释放出准备整合白酒行业的信号。于是,在12月份,湖北省提出将组建鄂酒集团,对省内300多家拥有生产许可证的白酒企业进行并购重组。“想要湖北酒业发展壮大,如果纯走市场模式,积累资本过程会非常长,当全国其他地区的酒都在快速发展时,我们就会落后。走集约化发展道路,资本整合起来就会比较快,因此政府也有意进行整合。”湖北酒业协会秘书长陈新华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除湖北外,现在安徽、河北也有意无意地传出了组建大型酒业集团的想法。2011年末,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发布了《安徽省白酒行业生产经营情况调研报告》,该《报告》指出,安徽白酒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实施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和优化组合,组建大型白酒集团。日前,河北省也表示,即将重点推进酒业兼并重组,据悉,河北将鼓励衡水老白干、承德山庄、乾隆醉、刘伶醉等白酒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优化产品结构,以提高品牌认可度和市场占有率。

这是否意味着区域整合将是白酒行业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地方政府为何要加大白酒的区域整合?未来以省级为单位的集团军对抗是否也将上演?

苏酒并非好榜样

如果一个犹太人在一条街道开一家餐馆,另一个犹太人会去开一个加油站,第三个犹太人就会开一家超市,这片就很繁华了。如果中国人开了一个烟酒专卖店生意特别好,第二个中国人肯定开第二个烟酒专卖店,第三个、第四个,恶性竞争的结果是大家都没得玩。这个段子揭示了中国企业存在着爱盲目跟风的现象,在白酒行业的区域整合上,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

2010年江苏整合洋河和双沟成立苏酒集团后,对处在全国排名第三位的泸州老窖直接给予冲击,极大地提高了苏酒在国内市场中的地位,无疑,苏酒集团的成功为地方政府下决心整合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其实苏酒集团的成功有它的特殊性,而苏酒集团也并非大家学习的榜样。

“洋河和双沟同属江苏宿迁市国资委控股的白酒同门兄弟,洋河这几年太成功了,企业以及企业的领导人有足够的号召力,尽管双沟可能心理上不平衡,但是它反抗的资本不够,江苏鉴于这种情况可以把双方整合在一起,也足以和茅五泸进行对抗,所以洋河和双沟具有整合在一起厚实的基础,但是对大多数酒企业并不具备这种条件。” 知名酒水营销专家赵义祥分析认为。

地方政府拉郎配

“从政府层面讲,资源整合、集约化发展将是大势所趋,由于现在的酒企比较散乱,把一些酒企整合在一起组建大型酒业集团有它的好处,从概念上讲有它一定的道理,但是实际操作时间是比较漫长的,把他们整合在一起,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赵义祥表示,目前并不看好这种做法,整合只是其中一种方式,而不是整个行业趋势,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价值观,糅合在一起是很难的,它需要一个相当强势的政府和一个相当强势的企业家才有足够的号召力,否则大家谁也不服谁。

赵义祥的话不是没有他的道理。

实际上,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政府出于提升当地单一企业规模的想法,往往会考虑将该地酒水企业进行整合,其实整合只能在形式上统一为一家,对于重组后的融合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这样的整合并非由企业自发的,其未来的融合前景也必将大打折扣。

蓝哥智洋营销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斐告诉《酒世界》记者,白酒的区域性消费特征是比较明显的,它的成长空间比较大,地方政府看到了这种优势,为此政府把一些酒厂整合在一起,无论是垂直的管理还是横向的网络布局,可以达到一种平衡,这种想法比较迎合现在的白酒行业发展趋势。但现在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往往追求的是规模最大化,没有从价值最大化上面考虑,迎合趋势不见得能够实现1+1>2的效果。

“对于地方政府来讲只有口号,但实际行动并不大,因为政府的整合和企业自愿的整合基本是两条路,政府整合主要考虑的是企业整合后马上出业绩,而企业的自愿整合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品牌的成长空间,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却做不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界人士表示:“其实一些政府并不懂市场,但是它还要指挥你,权力在它手上,那能怎么办?”

另外,也有观点认为,从地级政府层面考虑,由于白酒行业是地方政府的纳税大户,各地级市政府的地方保护障碍也难以打破,即使有很多潜在的兼并重组整合行为,估计最终也会难以成行,这也给区域整合带来不小的阻力。

不是所有的业界人士都对白酒的区域整合持悲观态度。

河南酒业协会会长熊玉亮在接受《酒世界》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区域整合不是哪个人说了算,重要的是企业认识到,政府意识到,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只有企业认识到整合的益处,才能走在一起。“我想强调的一点,走集约化发展是未来酒业发展的趋势,一些经营不大、产品市场有一定潜力、受资金困扰的企业,很可能成为被整合的对象,这也是一些企业低成本扩张的最佳选择。”

最终还要靠市场

总的来讲,白酒的区域整合还处在构想阶段,如果地方政府兼并重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1+1>2的效果,毫无疑问,不能走行政命令式的整合道路,而是交由市场决定,通过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来解决分散的小企业。

如果在宏观调控上政府提高酿酒行业的门槛,这样缺乏技术和规模弱小的酒企就将难以达到标准而终被市场竞争所逐渐淘汰,到时候一些规模小的企业自身也会有强烈的被兼并重组的愿望。同时,政府按照市场原则帮助企业协调和解决一些问题,是未来白酒行业兼并重组进程的主要基调。

区域市场的榜样 篇3

1区域市场营销与企业市场营销概述

1.1区域市场营销。区域市场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市场体系中, 有着较多的经济组织活动。区域市场的形成与区域环境的变化有着较大的关系, 在一个区域中, 包含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二者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会形成区域市场。区域市场在划分时有着不同的标准, 按照功能对其进行划分, 可以分为本国区域市场与跨国区域市场, 在不同的区域市场中, 采用的营销方式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区域中组成的生产要素不同, 为了保证区域市场中的优势, 一定要做好要素的组合工作, 这样才能形成完善的区域市场营销。

1.2企业市场营销。企业市场营销也叫做市场学或者行销学, 是企业的一种经营手段, 是将企业生产出的产品进行物质交换, 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价值。在市场中, 个人或集体为了获取自己需要的物质, 会进行交易, 交易的原则是双方互惠互利, 达到利益的共赢。市场营销是企业的经营活动之一, 也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其有着一定特征, 首先是企业通过市场影响的方式对产品进行销售, 体现了劳务关系, 消费者通过购买产品, 可以保证企业的利益, 这种交易可以保证企业与消费者各取所需, 达到共赢。企业市场营销是实现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 其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在经济市场中, 通过营销组织活动, 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从而促进社会经济更快的发展。

2区域市场营销与企业市场营销的关系

2.1二者的联系。区域市场营销与企业市场营销都是一种经济行为, 区域市场营销主要是以区域划分范围, 而企业市场营销是以生产要素划分营销的范围, 区域市场营销包括企业市场营销, 二者有着紧密的关系, 下面笔者对其进行简单的介绍。

2.1.1企业市场营销的业绩对区域市场营销有着较大的影响, 因为企业市场营销是区域市场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个区域中, 可能包含多个知名企业, 这些企业下可能有多个品牌, 在区域市场营销中有着较大的优势, 一些企业的知名度可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在有的区域中, 知名企业比较少, 而且营销水平也比较低, 这会影响该区域的营销优势, 会影响该区域经济效益的提升, 还可能阻碍该区域经济的发展。

2.1.2区域市场影响对市场营销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 这主要是因为区域市场经济组织活动会受到区域的限制, 在制定营销方案时, 应结合该区域的热点, 对营销的目标以及方式进行调整。一个区域内的各个市场营销水平和营销能力也直接决定了该区域的营销能力, 一个区域市场营销水平和营销能力的评定是以该地区的人力资源状况、社会文化资源状况、政策资源状况、经济资源状况作为标准, 而这些资源的优劣程度有直接与区域内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有关。

2.2区域市场营销与企业市场营销的区别

2.2.1营销产品差异。首先, 区域市场营销的产品具有系统性特征, 而区域内市场营销产品则具有独立性。区域营销产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内容, 整体产品和具体产品。整体产品指的是区域本身, 因为区域因自身所具有的地理资源和文化资源而获得品牌效益;区域具体产品则是指按照具体功能、性质、目标等等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解为不同的独立产品;而区域内市场营销的产品本身就具有独立性, 所营销的是具体可见的某一件产品或者某一项服务。

其次, 区域营销具有地域限制性。而企业营销相对较为自由, 区域市场营销对象是区域整体形象, 区域的不可动资源, 如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 无法实现异地消费功能。企业市场营销的产品是具体感知实物, 因而可以通过运输或者移仓的方式将产品销售到世界任何地方。区域营销会受到诸多限制的原因是区域市场具有固定性的无形服务性商品。

最后, 区域市场营销无法为消费者提供复制产品, 而企业市场营销则能够提供完全相同的产品。在区域市场营销中, 由于产品本身具有天然的差异性, 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是无法复制和更改的事实, 不可能通过技术达到对这些产品的复制, 任何一个区域都将无法提供给消费者以完全相同状况的营销产品, 而企业市场营销则能够通过机器生产为消费者提供完全无差别的产品。

2.2.2营销主体差异。在区域营销上, 营销主体并不是单一的某一个人, 而是区域政府、区域联盟。自然这一区域所代表的也不是某一个个人的利益, 但是区域营销却需要私人机构和各部门机关的支持, 区域营销政府或者区域联盟必须在与各个部门的合作中实现营销目的。

2.2.3营销定价差异。区域营销中, 区域消费者与区域营销主体之间的营销关系并不是瞬时完成, 而往往需要几十年或者几百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因而无法用现金为区域市场营销定价, 也不能用现金作为衡量区域市场营销利益获得的唯一依据, 因为不能否认存在由于区域文化效应所带来的附加值增加的情况, 而这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历时价值增长。在企业营销中情况则恰恰相反, 因为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关系就是商品和现金的交换, 营销的是否成功和收益的大小完全在瞬时的交易中能够得到显现。

结束语

区域市场营销与企业市场营销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者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企业市场营销水平提高后, 可以促进区域市场营销的发展。一个区域内可能包含多个知名企业, 这些企业的知名度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 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应该营造出良好的区域市场营销环境, 要结合区域的特点, 制定出有效的营销方案, 这可以为区域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企业为了创造更大的效益, 也应该加强对企业环境的管理, 要营造出良好的环境, 从而达到区域与市场营销的共赢。

摘要:区域市场营销与企业市场营销都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营销方式,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本文对区域市场营销与企业市场营销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成熟, 营销的水平越来越高, 处理好区域市场营销与企业市场营销的关系, 有利于实现营销效益的最大化。营销人员应将区域市场营销方式与企业市场营销方式融合在一起, 这可以保证营销功能发挥到最大。

关键词:区域市场营销,企业市场营销,关系

参考文献

[1]丹下博文, 姜旭.关于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的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 2011 (12) .

[2]杨浩.当代企业市场营销的重大价值与策略[J].中国商贸, 2011 (24) .

用联盟的策略提升区域货运市场 篇4

改革开放以来,道路运输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大一统”,转变为分散经营、多极化发展的格局,各种经济成份和体制的货运与物流公司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呈现出一派生机和繁荣。至今,行业市场正与经济社会一道转型升级,不断加速优胜劣汰进程,尤其是广大货运与物流企业发展遭遇生存压力和矛盾,抽紧了企业乃至产业扩张的约束条件,迫切需要新的价值链和增长点。

一、困局与破局

货运与物流市场正在日趋饱和,因为货车和货源,货运、物流两大族群都被卷进了市场竞争的大混战,最直接的表现反映在价格竞争上,几乎可以用“血拼”和 “白热化”来形容其惨烈程度。除了屈指可数的几家企业初具规模且有稳定的客户群外,更多的企业受规模小、利润低、客户少、风险高、人才缺、信贷难、信息封闭等因素制约发展。又因企业品牌可信度不高,在市场竞争中往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难以抗衡大企业,竞争不过个体户。 眼见行业市场已成了交通业界的一片红海,众多企业如同冤家,在竞争日益激烈中苦觅方向、单打独斗、自相残杀,甚至被描绘成一个缺乏合作精神的乱局。就现实而言,是因噎废食,全盘否定,还是在市场中努力寻求发展呢?

过度市场化已是道路运输领域的不争事实,而导致行业效益减速的因素一时难以改观,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究其根源在于小企业对车辆、货源、专线等缺乏有效约束和管理。另一方面,行业门槛低,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致使大量资本不断涌入,市场规模庞大,更没有哪家企业可以把这些资产收购下来。所以,现行模式不会在短时期内退出历史舞台,未来的道路需要一种选择和扬弃。应找出一个规范市场行为的有效途径,且只能在现有市场中寻找机会。

从发展趋势研判,货运与物流的同质化盈利模式是行业转型的瓶颈,能否再造合理的利润空间,直接关系到行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要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切实降低风险,才是正确的发展之路。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国家不断加大对绿色货运与物流的政策支持力度,行业正在加快“黄标车”的淘汰更新,进一步降低机动车排放总量。一切都有好转的迹象,或者说初现深刻变化的端倪。

于是,货运与物流站在转型发展的 “十字路口”,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 当务之急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散、小、弱、 差的问题,完善管理或重建模式。可以说,行业进入整合期,应有效整合资源, 纠正企业竞争方向,解决企业难题的关键技术,妥善处理同业摩擦,努力建立新型的市场生态圈。

实际上,人在囧途,往往换一种思考方式,即可找到解决老问题的新方法。 善于整合就是这样的一种大智慧,也是企业发展的捷径,最终受益的不只是企业自身!

二、一线同盟与多企联营

如果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市场竞争的主流正由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联盟之间、平台之间、商圈之间的竞争,货运亦然。需注意的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加强联盟合作,创新合作方式和服务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水平, 积极推进物流业发展方式转变。”无疑, 这是行业改革的福音。此间,市场上不断出现以车辆、园区、专线等为资源和纽带的整合形式,且这种整合还在加快。

一直以来,许昌万里运输集团引进卡车融资租赁等服务,创新安全技术,与银行、保险、能源、通信等等大型企业一道研发出几十项新产品,将中小企业不需要、用不起的大型供应商的服务产品进行切割、细分、整合和转化,团购过来,批发出去,让中小企业买得起、用得好,以此链接数百家中小企业,聚集数万车辆。 这种为了长期的战略发展和共同利益而组成的战略联盟,由内向外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和协作层。

而今,该联盟在北京、上海、河北、 安徽、内蒙古等省份进行服务输出、项目输出。其成因在于服务和创新,好处在于集合多种服务渠道、集约多种经营方式、 协调多种运行系统、满足多个市场需求、 配套多种服务措施,产业一条龙,服务一体化,打造合作体,同业一家亲。据粗估,这种联盟有效降低企业成本10%~ 25%。会员企业在价格、网络、速度、 信贷等方面获取优势,迅速扭转原来的市场颓势。以安全管理为例,中小企业的车辆往往难以承担运输风险的赔偿责任,企业风险无法转嫁,其客户利益也得不到保障。尤其是遇到重大事故,可能因赔偿问题导致倾家荡产。而联盟以互助方式规避会员的经营风险,既保护会员企业的共同利益,也巩固联盟的诚信品牌。

像万里卡车联盟一样,若干物流企业凑在一起,可进行战略重组,或投资合作,抑或是按照合约,统一形象标识、业务操作网络平台、采购、品牌、形象包装、管理和运作模式,乃至结算、客户服务标准等,共享车辆、仓储、配送、信息等资源,逐步形成覆盖大范围的服务网络,异地会员可互换网点,业务互相配合。在万里物流园,入驻企业开通了发往多地的物流专线。万里就成立专线运营中心,对物流园功能进行创新,在跨省物流专线运营成熟之后,逐步完善专线自律管理规则,运用万里物流管理系统进行货运信息的处理、交换和传递,打造精品物流专线,形成了“一线同盟,多企联营”的格局。

联盟的数量和规模不断上升,环渤海甩挂运输联盟、中中物流联盟等……这是一种竞合姿态的集体突围。联盟中人无不希望更多的从事货运的物流人团结起来,勇敢地叩启希望之门!遗憾的是,族群中的那些人、车、货大多还在“硝烟弥漫”的酣战中,市场若要“守得云开见月明”,尚需时日。

三、创新产品与提升服务

联盟是一种新业态,一股新能量,前景被人看好,尚存在不少困难,最突出的就是具体办法的选择问题。在交通运输部召开的推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电视电话会议上,杨传堂部长强调“尽快制定扶持中小物流企业联盟发展的政策措施。”据此, 各地可因地制宜,将原来依附其身的准入制度进行重新设定和改良,真正提高准入门槛,重新调整产业结构,为未来的市场改革积蓄实力。

市场机会不等人,应多方联动,把联盟的宏观政策落到实处,落实到位,积极主动改善区域货运市场。应帮助联盟争取税收优惠,与关联行业共同创新服务产品,帮助会员开展安全互助与理赔,让市场自主选择规范的公司,逐步淘汰劣质企业和车辆。

因此,可改革企业市场选择的规则: 由一、二级企业建立监控平台,对中小企业进行安全评审,建立安全检查、跟踪与测评机制。又如:赋予行业协会市场终端的硬约束,共同建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信誉保证金和安全抵押金,促进行业自律,制裁违规行为。与此同时,主管部门依法行政,支持行业自治,促进运输市场规范化,严格限制非标货车入市, 严厉打击私改货车、超载超限等绿色货运以外的不经济性,予以限制或处罚,对联盟的社会管理、服务质量进行监督,保证其从中受益。

欧美市场盛行企业联盟。其中,德国中小物流企业联盟的经验启示是合理的加盟制度是联盟成立的基础、治理结构联盟运行的核心要素,信息网络平台是联盟的重要支撑,政府和协会是联盟发展的重要推手。我们可借鉴其经验,以联盟统筹整合市场“四资”(资源、资本、资产、资金),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升服务质量上, 引导骨干企业与中小企业、个体运输户等开展合作,活下去,过得好,带动行业整体运作效率,并择机引进国际战略投资商,走上国际资本市场的舞台。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货运领域的企业联盟符合这一方向,日益成为未来市场竞争的需要。广大货运企业欲走向竞合,联盟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行业协会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连接着众多的资源,应成为联盟的主导者,与企业之间多沟通,线下联合。发挥好政府与主管部门、相关机构的支持作用,争取融资、财税、土地、车检方面的优惠政策。定期考核,整顿工作乏力的联盟,表彰和奖励在产业技术进步方面作出贡献的联盟。

摘要:人在窘途,往往换一种思考方式,即可找到解决老问题的新方法。善于整合就是这样的一种大智慧,也是企业发展的捷径,最终受益的不仅是企业自身。

电信市场微区域运营思路的探讨 篇5

以移动市场为例, 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家庭宽带营销以及中高端市场保有方面, 目前的粗放型营销对客户了解不够, 对市场变化不敏感, 对新的消费热点没有准确的遇见;而且随着客户需求的提高, 集团、校园、工业区、CBD等微区域的市场竞争也愈演愈烈, 需要采用不同的针对性策略进行营销和拓展, 这些都需要借助细分客户群 (分小区营销以及分不同级别中高端客户) 以及细分区域, 针对集团、校园、工业区、CBD等微区域进行有策略有针对营销。

二、微区域运营方向

规划、设计微区域运营体系, 实现对微区域相关市场经营数据的全面监控, 可以及时反映微区域市场变化, 灵活调配营销资源。建立基于小区和经纬度的微区域内的客户基础信息、收入、营销内容、数据业务等维度的数据支撑, 把“售前、售后”两个纬度作为微区域运营的总体思路。售前根据微区域的号码相关信息, 筛选目标号码和制定营销策略;售后进行微区域内相关业务办理情况的统计, 进行事后分析;

1、人机交互UI:

采用GIS地图方式展目标区域 (经纬度) , 用户用鼠标选择指定微区域后, 系统根据选择的微区域的经纬度和小区基站信息, 展示该区域的相关号码;

2、售前:

◆信息查询:用户选择指定微区域后, 可以有选择的查看微区域内客户规模、话费情况、数据业务等纬度的统计和明细信息;

◆信息后续处理流程:用户通过组合条件筛选后的号码信息, 采用以下流程供业务部门使用:

☆用于分析的相关数据, 可以直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数据分析 (需遵循相关的信息安全法规) ;

☆需要进行营销的客户号码, 经相关流程审批后进行营销;

3、售后:

:售后分析目标号码的相关业务办理情况;监控目标号码的后续相关业务的办理情况;

三、微区域市场细分方案

☆多维微区域市场定义:结合地理归属特性和用户使用特征建立多维微区域定义立方体;

☆微区域市场细分:基于集团、校园、工业区、CBD等群体识别算法判别联系密切群体, 结合客户业务归属形成微区域市场细分网格;

☆微区域市场特征识别:以微区域网格的地理属性, 根据网格内用户行为特征, 识别和刻画微区域市场特征;

☆微区域市场识别模型:

☆微区域市场运营支撑:根据微区域市场态势和群体特征, 对微区域的进行市场监控和营销推广, 实现精耕细作, 深度运营。

四、微区域运营的创新点

☆基于市场细分模型的微区域运营体系, 灵活适应了全业务竞争时代贴近市场做营销的需求, 可以为精细化营销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支撑服务;

☆引入创新的小区网络细分方法 (根据小区、CBD以及校园等细分客户) , 能更精确地细分客户市场和判别客户行为特征, 为微区域运营提供更灵活的市场识别维度;

☆基于市场细分模型的微区域运营体系建设, 实现了竞争思路的跨越, 通过实时的微区域监测和针对性的快速反应, 可以迅速缓解遭遇竞争的被动局面。

五、微区域运营的意义

☆微区域运营可以实现各个渠道的联动, 对于目标客户进行多梯度的营销, 从而提高客户的整体感知和公司的整体收入;

☆通过市场细分精准定位微市场客户群, 准确匹配合适产品与渠道, 有助于降低营销成本, 提高营销资源使用效率;

☆微区域运营支撑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管理、经营分析、市场营销的科学性, 助力企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了贡献;

☆微区域运营支撑保证了通信市场的全覆盖, 照顾到农村、城中村等弱势群体及流动人口的通信需求, 促进了沟通, 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安定。

☆电信行业的微区域运营与网格化管理及其相应支撑手段对其它行业乃至城市管理等均具有借鉴意义, 有利于促进社会共同进步。

摘要:随着电信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 粗放型营销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现状。因为随着各种营销渠道的不断发展, 如果继续按照相关渠道的各自发展, 各自仅对自身渠道的情况有大概的了解, 相关的跨界面没有足够的信息交流, 势必造成渠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联动的低效率, 市场应对迟钝, 团队协调能力差的各种弊端。同时也无法实现在同时了解各个层次的微区域市场运营情况;无法提取更微小区域的相关数据。故市场对于细分微区域以及实现微区域精准营销有了很强的需求。

区域市场的榜样 篇6

一、市场机制予以政府质量管理的内涵及外延

(一) 市场机制与质量管理的辩证关系

为了更好地做好社会质量管理, 不仅需要了解市场机制的运行方式与特征, 关键必须了解市场机制主要要素与质量变动之间的关系。即从市场机制的三大组成要素着手, 探寻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及价格机制与质量变动之间的关系。

第一, 在供求机制方面, 当市场供大于求时, 商品生产者必然会选择从质量角度着手提高优质品降低低质品的比例来扩大利润空间;当市场供不应求时, 质量问题似乎无法引起商品生产者的关注, 其必然会把注意点集中在产量的扩大。

第二, 在竞争机制方面, 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表现在价格与质量两个方面。通过追求价格的竞争往往无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通过提升质量来实现有力竞争逐步取代价格的竞争, 且贯穿于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 成为现代社会主导的竞争方式。而在竞争机制方面必须防范的是由于商品短缺生产者所追求的产量竞争对于质量竞争的不利影响, 导致许多质量低下商品的出现。

第三, 在价格机制方面, 价格是市场运转的核心名词, 在商品经济的一般条件下, 同类商品是根据不同的质量按不同的质量来交换的, 可见价格的高低是以质量的高低进行转移, 根据价格与利益的关系就会促使商品生产者不断地去改进商品质量。但是由于受各国各种政策因素的影响, 各种低质高价、高质低价, 不同品质的商品价格偏差很小等情况总是屡见不鲜, 因此, 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杠杆, 实行按质定价显得尤为重要, 这不仅能够实现商品生产者的价值最大化, 而且又能够促进社会总体产品质量的提升, 实现双赢的价值。

(二) 基于市场机制的政府质量监管职能

虽然市场机制对于市场的正常运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市场资源起着有效的配置作用, 但是基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诸多前提, 市场机制必然存在着运转失灵的情况, 这时就需要政府这个重要角色的参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的经济、质量等公共职责的界定并不是由它自身确定的而是由市场来规定。

为此, 首先政府必须获知市场运作的基本要素, 其次掌握当前市场的运转现状, 再者分析市场运转中质量要素与其市场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 适时捕捉市场运转的质量信息, 做好市场质量信息的采集与收集工作, 对市场运转的失灵进行预警与研判, 方可真正实现基于市场经济为前提的政府质量、经济、公共服务等各项职能的监督与管理作用。

二、以市场机制为视角开展我国政府质量监测的SWOT分析

(一) 优势:

市场机制通过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从而表征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隐含于市场机制背后的质量问题又是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为此, 立足市场机制开展的政府质量监测一是有利于实现当前政府职能的转型, 科学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二是有利于政府质量监管部门的职能定位, 对社会质量监管做到有的放矢, 而不是无病呻吟;三是基于市场机制的视角, 有利于政府质量监管部门更好地把脉市场, 针对市场失灵信号及时捍卫社会质量管理的公正性与公平性, 更好地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的规范与秩序。

(二) 劣势:

政府在信息资源的保有量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政府在对其的运用与分析方面却略显不足。一是当前基于政府部门职能的不同, 所积累的大部分数据处于部门各自归属状态, 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沟通模式尚未全面打通, 数据不同程度仍存在着被封存、样本空间受限、利用率低等问题;二是政府质量监测与市场运行仍存在隔离区间。政府未建立起全面且科学的质量信息捕捉网络, 质量监测的定位仍未明晰, 信息的获取渠道与来源较为狭窄, 可见政府与市场运行之间的监测脉络尚未彻底打通。三是上述两项因素使得当前获取的质量信息数据无法实现海量样本, 对数据的挖掘、分析及应用上存在着较大的瓶颈, 降低了现有数据的价值空间。

(三) 机遇:

首先, 政府职能定位转型的新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要求政府把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调节。政府由原来对微观主体的指令性管理转换到为市场主体服务上来, 未来经济、社会及科技等各领域的高速发展将给政府职能转变带来不同的内涵。其次,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质量的考量。当前我国经济依靠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资本积累所带动的强劲发展已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这引发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 其实质就是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再者, 科技新载体引发数据信息新思维模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引领社会进入大数据思维模式, 同时也为社会的公共管理提供全新的平台与渠道方式。

(四) 挑战:

一是以职能转变为前提, 政府质量职能部门如何构建有效的与市场运行机制相接轨的数据信息监测体系, 实现对数据信息的数据采集、存储与评判;二是打破旧有的数据保有格局, 如何实现对所获取的数据资源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 从而最大程度发挥数据的价值, 服务于政府公共质量的决策服务。

三、构建基于市场机制的区域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基于市场机制的区域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将建立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 通过对市场运行状态的监测、比对与分析, 关注质量在经济与市场运行过程中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以期实现政府的有效质量监管。为此, 该体系分为3个一级指标, 即经济运行指标、市场运行指标和政府质量监控指标。

(一) 经济发展运行指标。该指标主要用于反映某时期内区域经济运行与发展的特征与趋势。在该指标项下下设5个二级指标, 即国内生产总值 (GDP)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失业率、总供给指标、总需求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 (GDP) :该指标代表的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 (包括货物和服务) 的最终成果, 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了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 也就是当期新创造财富 (包括有形和无形) 的价值总量。它作为国际可比性指标, 除了关注其本身及其增长速度之外, 我们更要针对该指标的自身局限性, 其数值增长的背后所可能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与生态污染等因素, 必须从质量的角度综合审视该指标数值的真正表征。

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作为价格指数的组成之一, 该指数主要用于反映城乡居民购买消费品和服务项目水平的变动情况, 是分析和制定货币政策、价格政策、居民消费政策、工资政策以及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它还是反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重要指标。

3、失业率:该指标指的是一定时期满足全部就业条件的就业人口中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字, 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 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失业率背后的原因将表征出经济发展及市场竞争的现状。

4、总供给指标:主要指三大产业的生产与增长。当前我国的第一产业指的是农业 (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指的是工业 (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指的是除了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具体可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 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和仓储业。二是服务部门, 包括金融业、保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水利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居民服务业等等。

5、总需求指标:包括了投资、消费及出口这“三驾马车”, 具体指标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

(1)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 它主要分为建设投资与房地产开发投资两个部分, 具体又包含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个部分。

(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的是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其他行业直接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它是反映各行业通过多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的生活消费品总量, 是研究国内零售市场变动情况、反映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指标。

(3) 进出口总额:是指实际进出口我国国境的货物总金额。用于观测区域范围内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其中, 我国规定了出口货物按离岸价格计算, 进口货物按到岸价格计算。

(二) 市场质量运行指标。该指标主要从市场的两大构成主体角度进行质量信息的收集与监测, 即生产者与消费者, 由此形成2项二级指标即行业生产与发展能力、消费者质量满意度评价。

1、行业生产与发展指标。企业是组成行业的基本元素, 为此该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生产发展能力与企业质量管理能力。

企业生产发展能力又分为市场运营能力与研发技术能力。

(1) 市场运营能力:主要通过企业销售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以及资本增长率3个指标来体现。其中, 企业的销售增长率反映的是相对化的销售收入增长情况, 与绝对量的销售增长额相比。总资产增长率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发展性高的企业一般能保持资产的稳定增长。总资产增长率越高, 说明企业本年内资产规模扩张的速度越快, 但应注意资产规模扩张的质与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的后续发展能力, 避免盲目扩张。[3]资本增长率是企业本年净资产增长额同年初净资产的率, 反映企业净资产当年的变动水平。上述三项指标主要反映的是企业在市场中的总体发展水平。

(2) 研发技术能力:主要包含了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技术改造经费投入比重、研发人员比重以及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用以表征企业能否立足现有的生产条件, 把握市场需求, 充分运用其所积累的科技资源开展创新与创造, 为企业带来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主要由企业质量战略管理能力与企业质量战术执行能力两个部分组成。

(1) 企业质量战略管理能力:主要包含企业质量战略的制定、质量战略的部署以及质量战略的调控。用以表征企业是否将质量设立为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 围绕质量为核心开展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谋划。

(2) 企业质量战术执行能力:一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主要分为原材料质量控制程序与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程序。二是不合格控制能力, 包括不合格品的识别、不合格品的控制以及不合格品的处置。三是纠正预防措施管理能力, 包括纠正预防举措的制定、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

2、消费者质量满意度评价。借鉴顾客满意度模型, 消费者质量满意度主要包括消费者对质量的期望、消费者对质量的感知、消费者对价值的评价。

(1) 消费者对质量的期望:主要指的是消费者通过广告、个人经验以及他人的评价等途径所获知的对产品总体质量水平的预期评估, 不仅是决定消费者是否购买的关键因素也是实施质量满意度评价的重要前提。

(2) 消费者对质量的感知:指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或服务后对其质量的实际感受, 包括对符合个人特定需求程度的感受、产品可靠性的感受和对产品质量总体的感受, 与消费者对质量的期望形成鲜明的一致性对比。

(3) 消费者对价值的评价:消费者在综合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价格以后对他们所得利益的主观感受, 即“给定价格条件下对质量的感受”和“给定质量条件下对价格的感受”。

此外, 消费者质量满意度评价还通过收集消费者抱怨与消费者忠诚两项指标作为辅助性指标, 来综合评判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评价。

(三) 政府质量监控指标。政府质量监管部门基于自身的工作职能所开展质量抽查、监管与推进工作所获取的数据信息同样不容忽视, 本文将此项指标主要划分为产品质量监控指标与区域质量推进指标。

1、产品质量监控指标。

(1) 商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该项指标主要针对国内市场所开展的商品监督抽查工作, 每年政府相关部门均会针对国内市场上销售的商品制定相应的抽查目录与抽查实施规则, 并将抽查结果向社会公开, 确保并促进社会产品的质量提升。

(2) 进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该项指标以进出口的外贸商品为主要抽查对象, 重点抽查检验法检目录商品之外的商品质量情况以及跨境电商新业态的商品质量, 每年政府相关部门均会在收集分析近几年抽查情况的基础上, 设立参考抽查商品种类, 并将抽查结果向社会发布。

2、区域质量推进指标。

(1) 标准化建设能力:标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是企业组织生产和经营的依据, 只有高标准才能有高质量。该指标是以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为导向, 着力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系统全面的技术标准体系, 主要包括标准体系建设、公共服务标准等。

(2) 认证认可建设体系:该项主要强制性认证监管、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认证市场、认证机构发展等各种组成要素。

(3) 检验检测建设能力:检验检测是产品研发、产业发展、商业贸易、市场消费和社会运行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指标可包含着国家重点实验室、地方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认证认可通过率、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比重等指标。

(四) 基于市场机制的区域质量监测指标体系集成表。

参考文献

[1]郭克莎.略论市场机制与产品质量[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8 (1) :6-10.

[2]王铁旦, 刘卓慧, 高志方, 彭定洪.市场机制下政府公共质量管理作用的研究[J].中国质量, 2014 (1) :31-33.

第四章区域市场分析福建市场 篇7

2014年福建省中央空调市场持续增长的原因在于以下2点:

(1)民营地产项目活跃。一方面受国家以及福建省经济发展政策的影响,2014年福建政府项目和公建项目略有缩减另一方面刺激了民营地产项目的发展,一大批企业、办公楼项目的锐增,导致民营地产项目尤为活跃。

(2)福建政府大宗采购项目持续增加。2014年,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并没有影响到福建省空调采购项目的增加,如泉州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空调集中采购项目,厦门事业单位空调集中采购项目等。主要原因是得益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大力推动。

从品牌格局分析,以格力、美的、海尔、天加为代表的国产品牌遥遥领先,市场占有率达到43.5%左右,接近福建市场的半壁江山。欧美品牌虽整体表现欠佳,但以江森自控约克和开利为首的四大美系品牌,依然稳占19.5%的市场份额,表现较为稳定。大金和日立(青岛)拔得头筹,表现非常抢眼(图3)。

从产品格局分析,多联机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冷水机组略有下滑,但其市场份额不可小觑。2014年,多联机市场占比达到35%,冷水机组紧随其后,市场占比达到31%。单元机组以格力、美的、海尔为首,市场占比提升至15.3%。水地源热泵机组由于市场受限,2014年市场占比依然呈现下滑趋势。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水地源热泵在福建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水环项目却受到品牌的青睐。溴化锂和末端机组呈现持续下滑趋势(图4)。

2014年福建市场高歌猛进,在此基础之上很多人对2015年的市场充满信心。据调查数据显示,65%的市场人士认为市场将保持平稳或将持续上升(图5)。

第四章区域市场分析海南市场 篇8

2014年海南中央空调市场与往年相比,市场占有率与2013年相比有较为明显的增长。2014年的市场销量为5亿元,增长率达到25%(图1、图2)。

2014年海南省中央空调市场增长的原因主要体现在2点;

(1)三亚、海口等城市旅游业的加速发展,继续带动酒店项目的增加,给中央空调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

(2)房地产、高端楼盘项目持续走俏。2014年,海南楼市比较活跃的区域,如海口、琼海、儋州、澄迈和乐东5个市县。海南省继续加大房地产岛外市场促销力度,持续对高端旅游地产加速推进,助推了中央空调行业的发展。

从品牌格局分析,美的、格力、海尔领跑国产品牌,国产品牌整体市场占有率为40%以上,远超日韩和欧美品牌市场占有率。美系4大品牌中江森自控约克、开利、特灵表现较好。日韩品牌在大金和日立(青岛)的带领下,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略低于欧美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图3)。

从产品格局分析,多联机保持着一贯的优势占据着市场主体,市场占有率达到32.5%。冷水机组略有下滑,市场占有率为24.3%。水地源热泵机组和溴化锂机组下滑明显,单元机组则略有增长,市场占有率增至21.9%(图4)。

与往年相比,2014年海南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据统计,40%的市场人士对2015年的市场持乐观态度,可见很多人沉浸在市场带来的喜悦之时,寄希望于2015年海南市场能够再接再励更上一层楼(图5)。

上一篇:电动伸缩门下一篇:城乡教育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