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2024-05-05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精选6篇)

篇1: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这已成为社会敏感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着人民整体迈向小康社会的步伐。两会刚刚闭幕,城乡收入差距又成为十大热点之一,引起专家、学者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我们值得对城乡差距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本文从中国城乡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的分析入手,找出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一直以来,农业收入是中国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劳动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一直维持在90%以上,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单一,风险较大,比较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收入的增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关系重大,因此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在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的形势下,实行规模经济,提高农村经营的效益;根据市场变化,对农产品的种植进行调整,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在本地农业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农村工业化建设。

2.扩大就业与鼓励创业,创造优惠的就业环境,完全开放劳动力市场,彻底改革现有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政府还应该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取消限制农民工进城的不合理规定,取消针对农民的不合理和不合法费用,整治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在当前经济增长难以提供就业岗位的情况下,加大财政投入,把提高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向能够兼顾效率、扩大就业的工程项目倾斜,以便为失业者和再就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自由竞争、优胜劣汰、价格机制、利益驱动机制下,不可避免地将导致初次分配收入存在一定差距,但是也有助于提高效率,如果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过多,再分配就很难纠正过来。因此,在初次分配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十分重要。

4、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劳动力素质及科学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投资收益大小的决定因素,也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性因素。在大力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农村居民整体文化素质的同时,要增加职业技术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造就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制定优惠的人才政策,稳定包括教师、科研人员等各种人才队伍,同时积极吸引城市人才到农村去。

篇2: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目 录

摘要

一、现今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存在的问题

二、城乡差距的根源及产生的原因

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具体措施

(一)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劳动者素质

(四)改善体制的不合理现状,打破城乡隔离的不合理现状

参考文献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差距相对来讲有所扩大,尤其是表现在城乡收入方面的差距尤为明显,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公用事业服务等因素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城乡差距扩大,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紧迫课题。阐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基本情况,分析其差距扩大的原因,并提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措施。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一、现今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举世瞩目,但也面临着国内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的困扰,使我国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研究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如城乡差距扩大造成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加剧、公务员不断涨工资,而工人收入增长缓慢等都是收入差距带来的原因,造成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城乡差距的根源及产生的原因

我国城乡差距的扩大,不仅在物质基础上有差距,最主要的是城乡间 人口流动的限制使城市人均的资源总量快速增加,而农村人均资源很难增长。一方面是产业不断地向城市聚集,各种物质和文化成果向城市聚集;而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后,并未被城市真正所吸纳,相当一部分劳动力仍游离于城市产业部门之外。这大大地限制了中国城乡 间和地区间的劳动力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我们可以把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历史的原因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央政府选择和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构成城乡差距形成的根源。其主要实施机制的三套马车: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制度严重扭曲了生产要素市场,直接造成日益强化的二元经济结构。

<二> 制度和政策层面的原因

(1)金融制度方面,由于农业效益低、风险大和银行对城市的偏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的贷款日益下降。(2)财政制度方面,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支出部门分割严重,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3)税收制度方面,城乡税赋不公平,农村税率偏高。另外,农村税费改革后,税制仍不科学,农民负担过重。(4)土地制度方面,当前的城市扩张热是有利于城市,政策是偏向城市,在实际操作上不利于农民。(5)户籍制度方面,国家明确将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人为将城乡居民分割为两个在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方面不平等的社会集团。(6)城市偏向方面,在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急于赶超工业化国家的渴望没有达到预期情况下,城市居民作为改革体制以前的受益者,对政府形成一种压力,以便保护他们的相对福利,造成再次城市偏向。(7)干部队伍方面,乡镇机构臃肿,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非编制定额的干部和工作人员急剧扩大,形成恶性膨胀,加重了乡镇财政开支,全国乡村两级负债接近万亿元。

<三> 体制的原因

城乡隔离的体制结构,使各种要素的相互流动受到制约,这不仅包括物质资源要素还包括人力资源要素及技术要素等。医疗卫生方面,城乡之间的卫生资源分配不均、医疗保障不平等,导致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薄弱,农民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3)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社会保障相比,农村社会保障建设非常薄弱;在国家的财政支出中,只有少数用于农村社会救济;农村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外,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基本没有建立起来。

<四>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原因

教育方面,精英教育致使教育资源和文化设施的城乡投入不平等,最终使农村人口主要由受过初中和小学教育的群体构成,城市人口主要由接受高中以上教育的群体构成,这无疑是城乡差距的最大不平等。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由于对城乡的偏好不同,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多集中于城镇,而少见于农村,造成城乡从业人员素质和结构的较大差距。

<五> 发展战略的原因

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惯性推动是城乡差距继续扩大的原因,它不仅促进城市的产业快速发展,且各种基础设施也不断得到加强,并将农村远远抛在后面。由此造成的城乡物质基础的差距将继续拉大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六>产业政策的原因

国家及政府对城镇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政策性偏向,并辅之以财政、金融、外贸和法律等部门的差别待遇,导致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近年来,我国扶贫资金的转移

<七>是行业收入差别的原因

行业收入差别的形成取决于行业脑力劳动程度、行业人均资产占有量、国家行业政策、行业产品或服务的短缺程度等多种因素。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行业市场化程度不够,而人为的垄断更造成某些行业的利润率居高不下,致使行业间的收入差别有增无减。垄断排斥竞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有些部门和单位凭借行业垄断构筑市场准入壁垒,造成企业之间的竞争机会不平等;二是某些部门和单位在吸纳就业方面采取武断措施,造成劳动力之间的竞争机会不平等。在这些部门和单位,即使勤杂工的收入和待遇也很高,人工成本直线上升。行业之间收入差别的扩大致使供职于不同行业的城镇居民收入差别在不断扩大。

<八>隐性收入原因

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于把收入等同于工资,却把工资外的收入忽略了。实际上,在工资收入以外,许多人的收入中存在大量的隐性收入,一些具有垄断性的行业和部门,由于缺乏竞争机制,以及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弊端;他们能够获得工资收入以外的灰色收入,使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另外,一些人的待遇收入中存在一部分实物形式的表现,特别是级别较高的干部和企业经营者所享有的待遇收入,其所存在的形式更为丰富。由于这些收入都有一定的价值,可以以货币表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也是货币收入,而享受这种待遇的人也因此减少了其工资支出,所以等于相对地增加了个人的工资收入。这些收入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九>观念的原因 城乡市场意识的差异。农村居民仍保留着自古以来“多子多福”、“离 土不离乡”、“老婆娃娃热炕头”的小农意识,市场观念淡化,外出务工的人口迁移动机不强,其比率远远低于城镇人口的外出务工比率。农村居民法制观念不强。至今农村基本没有建立起农民的维权组织,缺乏法治的观念。

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具体措施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要统筹城乡发展,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要 运用税收对分配的调节等经济杠杆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缩小收入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一)实现农业现代化

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必须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模式推进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从而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二)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目前,中国农村的低保存在严重的保障不足,扩大对农村居民的低保覆盖面和提高其低保水平是完全必要的。在政府支出结构上,应当将社会保障和收入再分配放在重要位置。增加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投入,逐渐提高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对于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可以纳入城镇管理,采取统一的城镇社会保险计划模式,由企业缴费。同时,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应该具有便携性,并且可以将城市和农村的养老保险体系有效衔接。

(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劳动者素质

要调整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首先要搞好劳动力转移前的培训,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其次将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结合起来,延长农村适龄青年的在读时间,推迟其就业时间;最后根据劳动力转移的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教育,逐步建立起职业培训与农村分工分行业相衔接的机制。

(四)改善体制的不合理现状,打破城乡隔离的不合理现状

篇3: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一、城乡居民收入现状

(一)1997—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都稳步上升,但农民收入增幅较小, 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较大, 城乡收入差值不断拉大。

1997—2008年,新疆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但城镇人均年收入提高的水平明显大于农村人均年纯收入的提高。城市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4 859元上升到2008年的11 468元(此数由2008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纯收入同比增速近似作为全年增速计算得到)。农村人均年纯收入由1997年的1 500元上升到2008年的3 645元(此数由2008年前三季度农村人均年纯收入同比增速近似作为全年增速计算得到)。城乡收入差值绝对数由1997年的3 359元扩大到2008年的7 823元。

(二)1997—2008年,新疆城乡收入差值平均年增加406元。

2006年、2007年收入差值增速连续加快,2007年达到自1997年以来最大值,为16%。2008年收入差值增速出现大幅下降,为10%。

(三)1997—2008年,新疆城乡居民总收入构成变化不大,农村居民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城市居民的工薪收入比例较大。

1997—2008年,农民家庭年人均总收入中90%以上是家庭经营收入。城镇居民收入中工薪收入平均占到77%,转移性收入平均占18%。由于新疆生态环境脆弱, 导致农民经营性收入稳定性差、风险大。单一收入结构成为制约新疆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相比,起点低。

因此,尽管两者自1997年以来增速相当,但差距愈来愈大。因此,我们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必须保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速明显大于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速。

(二)农村居民总收入来源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新疆生态环境脆弱,影响农民增收。

家庭经营收入受自然环境影响大,新疆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和增加。新疆在1999年受灾严重,受灾面积为近十年最大值,为1 290 799公顷。尽管之后受灾面积逐年递减,但从2004年开始受灾面积又出现了上升态势。

(三)城镇居民工薪收入增加明显。

近十年城镇居民工薪收入增速平均为8.77%,2007年增速为20.31%,接近近十年最高值。根据以2008年前三季度工薪收入同比增速近似作为全年增速,可以得到2008年工薪收入为9 363元,比2007年增长了351元。工薪收入增加成为推动城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的主要动力。

(四)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推动了城镇居民收入提高。

2008年上半年国家再次提高离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同时自治区党委、政府针对副食品消费价格大幅上涨等情况,多次提高了城镇低保对象补助水平。2008年前三季度,自治区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1 490元,同比增长23.4%。如果用此增速近似全年增速,2008年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为1 995元。2008年比1 997年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增长了1144元,平均年增长104元。

(五)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农民用于生产的支出增加。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已经连续六年增长,1997—2008年平均增速为3.4%,2008年前三季度达到了13%,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抵消了税费改革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收入增加。

(六)1997—2008年,新疆粮食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占比明显下降,棉花比重大幅上升,但棉花价格波动大, 影响农民收入增加。

自2006年开始棉花占比迅速上升, 2007年为41%,比1997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近十年粮食播种面积占比呈现下降趋势,2007年粮食占比为31%,比1997年下降了21个百分点。由于棉花价格的波动较大, 直接影响了农民增收, 特别是2008年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新疆棉花市场陷入低迷。新疆籽棉在2007年9月达到5.6元/公斤, 2008年12月降到3.6元/公斤。

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加大的主要原因是农民收入增长不明显。要控制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任务是保证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一)引导帮助农民科学种田

一是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例如,可以组织高校或科研院所的专家、科技人员进村入户,针对新疆主导产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以培养科技示范户为重点,辐射带动其他农民;二是引导农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镇村信息站点,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向千家万户的农民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三是各地州气象部门针对本地天气状况,加强麦田墒情监测,并结合未来天气趋势变化,及时制作并发布墒情预报,指导广大农户结合小麦苗情和墒情进行科学管理,节水灌溉。

(二)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

一是严格落实各项补贴制度。主要措施应包括,全力组织开展主要农产品收购;较大幅度提高2009年生产的粮食、棉花最低收购价格;进一步增加农资综合直补;提高良种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建立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与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联动机制。

二是增加惠农政策的透明度,让政府的投入看得见、摸得着。例如,可以印制《惠农政策手册》,将中央和省、州、县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梳理为民政救助、参合医疗、教育补贴等内容,用表格的形式反映出每项惠农政策的享受条件、补贴金额和受理单位。群众通过手册,就能及时了解到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惠农政策,也可以直接核算出自己应该享受多少补贴。

三是加大对“村官”的培训力度,保证各级政府落实惠农政策。

四是鼓励各地州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特色补贴项目,使各地州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例如,制定畜牧养殖园区补贴政策、特色农产品销售补贴政策等。

五是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与城市间的道路建设。大力促进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在农村实现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和通公共汽车;不断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扩大享受低保的人数;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三)加强市场研究,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一是研究终端市场。帮助农民了解农产品可能的利润空间,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市场变化快、信息不对称、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和周期长等因素,使得农户准确把握市场变化和规避市场风险的难度加大。我区农民种植作物存在盲目性,常常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因此,政府要通过研究市场供求的规模、结构、价格因素、变化态势等来合理确定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和重点,切实做到以销定产、以需定产。

二是减少中间环节。农户增收空间之所以较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太多了。中间环节越多,流通和交易成本就越高,农户的利益流失就越多。我们应该通过鼓励和引导本地经销商直接进入终端市场批销,把中间环节减少,使收购价得到提高。

三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民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农民组织化程度越高,越能提高在市场谈判中的地位,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龙头企业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的作用很大。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上发挥着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因此,政府应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建立代表农民利益的经济合作组织,通过龙头企业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联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大队.改革开放三十年 (新疆城乡人民生活)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2]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统计局.1997-2008年新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篇4: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关键词:居民收入差距垄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甚至悬殊。在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的调查中,20%的最高收入人群占全部收入的54.58%,而20%最低收入人群所占比例仅为0.79%。从人均家庭收入来看,20%的最高收入组占有59.35%的全部收入,而20%最低收入组所占收人比重只有2.69%,高低收入比为22:1。社会财富占有呈两极分化的趋势,已成为困扰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一大社会难题,并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大局。

一、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

当前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无论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还是行业差距都在进一步拉大,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既有我国特殊的国情,但也包括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采用的歧视性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等深层次制度原因。

1、偏斜式的工业化发展战略

偏斜式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及其制度安排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选择了偏斜式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将有限的资金和资源集中投向工业领域尤其是重工业领域。首先,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建国以来,国家以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不断从农业中提取经济剩余,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据统计,在1950-1978年的29年中,政府通过“剪刀差”大约取得了5100亿元;在1979年-1994年的16年间,政府通过“剪刀差”从农民那里占有了大约15000亿元的收入,同期农业税收总额1755亿元,政府通过农村税费制度提取农村剩余约12986亿元,农民平均每年的总负担高达811亿元。其次,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始于1958年的以城乡分割为特点的户籍制度,将农村剩余劳动力阻隔在本已有限的农村土地上,这不仅在身份上强化了城乡的先天差别,更进一步成为加大城乡差距的重要因素。到目前为止,农民由于身份限制,在收入分配、福利、住房、教育机会等多方面难以获得同等的机会和条件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2、非均衡的地区发展战略

非均衡发展战略及其政策实施导致地区收入差距拉大。改革开放以来,根据“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并由此带动全国发展”的大思路,我国制定并实施东部地区优先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这一战略首先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创办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和90年代的上海浦东开发区,随后又相继设立一系列沿海开发区和开放城市,先后给予经济特区、开发区和开放城市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20多年来,得益于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财政、税收、稀缺资源的优先供给以及自身的地理区位优势,这些经济特区和沿海开发区、开放城市的建设成就斐然,经济飞速增长,同时带动了整个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开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距离,导致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目前,中央已经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的新一轮战略,希望通过新一轮战略的实施,在缩小地区差距上取得明显的成效。

3、经济体制的转轨与变迁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和漏洞的存在进一步加速了贫富分化。改革开放初期,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调动了人们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创造性,许多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获得较高的收入,实现了个人和家庭财富的增长。但是,在体制改革和体制变迁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我国采取了渐进改革的方式,在体制转轨中出现了双重体制并存的局面,再加上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使得经济改革或体制变迁中发生了许多无序的问题,如有些人通过贪污腐败、权钱交易、偷税漏税、寻租和设租行为等违法和不当方式迅速致富。据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公布的意向研究结果显示,从1999年到2001年,我国因官员腐败共损失13000亿元,相当于这3年GDP平均值的14.5%-14.9%,这些因贪污造成的损失,大部分流入腐败官员们的私囊;另一方面,广大农民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持续地做出超负荷的付出,国企下岗职工也承担着本不应该由他们承担的体制改革的代价。

4、行业垄断

基于资源和经营垄断而形成的垄断价格所产生的高收入,造成了国有垄断单位与非垄断型生产单位之间职工工资收入的不合理差距。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研究发现,我国2001年行业合理收入差距和实际行业收入差距极值比相差比较大的行业分别是:电力煤气业实际行业收入是合理收入的1123倍,不合理收入达到18189%;交通运输业为1113倍,不合理收入达到1218%;金融保险业是1140倍,不合理收入达到3919%;房地产业为1121倍,不合理收入达到2112%。这4个行业都属于国家重点发展的垄断行业,政府对这4个行业在投资、产品价格等方面均给予了很高的优惠政策支持。与此相对应,非垄断行业(以农、林、牧、渔业为例)的职工平均工资占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比重由1980年的81%降低到1990年的72%,到2003年仅占到50%。

此外,一些垄断行业与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收入失控,给自己确定的薪酬数额高达数十万、上百万元乃至上千万,此外还有股份和股息收入,远远高于职工工资。《南方都市报》曾报道,中央企业负责人的收入与职工平均收入的差距,从2002年的127倍增加到2003年的135倍。上百倍的差距主要不是根据经营者的业绩和贡献多少来定,而是由于其有决定分配的“自主权”。一些个体、私营企业随意压低工人工资,侵犯工人合法权益。由此使出现一方面是剩余劳动成果的积累,另一方面是低收入群体贫困的积累。

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1、保护合法收入,调整不合理收入,打击非法收入

首先,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凡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收入,都要加以保护不受任何侵犯,特别要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的收益,让勤奋劳动、合法经营、善抓机遇、开拓创新者先富起来,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创造性,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其次,调整不合理收入。充分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对某些垄断部门、垄断行业要严格剔除国家投资收益和垄断经营的超额收益,调节垄断性行业和部门的收益水平,加强对工资收入的监控,合理确定这些行业的工资水平。最后,加强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取缔非法收入。对寻租腐败、偷税、漏税、非法致富者,要坚决惩罚,决不手软;对各类灰色收入,要加以扼制;对走私贩私、制毒贩毒、制造假冒伪劣坑害百姓的不法行为,要坚决打击,没收其非法收入;对部分个体、

私营企业随意压低工人工资,过度剥削工人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惩处,使弱势群体利益得到保障,以此减少那些不正常的非法暴富机会所引起的收入差距扩大及其造成的社会不和谐不稳定因素。

2、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经济,制定了“多予少取”的政策,随着全面减征农业税及附加、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的到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此,一要做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抓住重点,确立目标,因地制宜,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二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人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三要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四要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促使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让尽可能多的农民离开农村到城镇,通过城镇化来增加农民收入;五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结合农村新一轮改革的发展,积极研究并建立粮食价格风险基金、粮食生产保险体系等,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资助

第一,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低收入者提供“低保”。不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善“低保”制度,使所有人尤其是低收入者都可以得到必要的社会保障。现阶段受收入差距影响最大的群体,是广大低收入者,其生活、教育、医疗等得不到基本保证。对于这些人,完全依靠自身能力很难改善现状,政府必须向他们提供最低保障,包括最低生活保障、最低教育保障、最低医疗保障等。同时,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物价情况,适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线和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补贴。如增加对失业下岗人员的生活补贴、扩大低保和医保的覆盖面、改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减免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学杂费等。此外,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有计划的将农村居民纳入养老、医疗保险体系,逐步使农民享受社会保险的“国民待遇”。第二,积极运用财政政策,适度进行转移支付。针对转型时期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对贫困地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均衡各地因经济实力的差距而带来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执行上的差异。认真落实参保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对欠发达地区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援助,确保养老金、基本生活保障金、低保金、失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在运用财税手段时,不仅要重视收入上的再分配。还要注重教育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把对弱势群体的救济和补贴的发放与各种技能培训结合起来。

4、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培育中产阶级

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是构建稳定合理的社会结构的前提。从国际经验来看,最稳定的社会是中间社会阶层占多数的社会。这种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是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是一种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阶层结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结构形态。为了实现阶层扁平化,应当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低收入和贫困人口的收入,规范完善税收制度,调整过高收入,从宏观调控方面来培育中产阶层。

篇5: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作为经济体制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收入分配制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基本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贡献分配、按要素分配、按技术分配等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体制。收入分配体制的变化带来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且持续扩大的趋势,这就严重影响了社会公正和稳定,既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也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本文在借鉴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改善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不只是要缩小收入差距,更重要的是改善收入分配状况。本文认为,改善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对策主要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初次分配领域:城镇居民的合法正常收入主要来自要素收入。居民在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或金融资产)等要素拥有上的差距是导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导致要素拥有上差距的因素除先天因素和自然因素条件的差异外,还有政策和制度等方面的原因。物质资本要素拥有上的差距造成的收入差距,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他属于合法正常的原因,我们只能在政策和制度方面加以调节。因此,缩小居民在收入初次分配上的差距,政府应着重缩小居民在人力资源拥有上的差距。(1)缩小居民在生产要素、特别是城镇居民在劳动力资源的拥有上的差距。(2)减少居民在生产要素利用上的不平等。(3)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二是再分配领域:再分配是指

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税和转移支付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增进社会福利,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加强宏观调控、熨平经济波动,实施监督管理、规范财经秩序等重要作用,并具有提供公共产品、弥补市场失灵的公共性,平等非歧视的公平性,注重社会效益的公益性,以法制为基础的规范性等属性特征。(1)完善财政税收制度和政府转移支付制度。(2)以就业为中心,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三是三次分配领域: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即社会的富人运用捐赠、资助慈善事业等行为回报社会,实现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内的收入分配调整。从发达国家来看,慈善事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慈善事业发达情况下,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的捐助活动,使得富人的财富,被直接或间接的回报社会,转移到穷人的身上实施共享,客观上起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1)尽快制定出台慈善事业促进法。(2)出台鼓励慈善事业的具体政策。(3)尽快出台《遗产税法》,推进第三次分配进程。【关键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原因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124.7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21论文选题依据及基本框架12-161.1选题依据12-131.2文献回顾13-151.3论文基本框架15-161.3.1研究方

法15-161.3.2主要观点161.3.3基本框架162有关居民收入差距的理论综述16-252.1基尼系数16-182.2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综述18-252.2.1关于中国收入差距现状的描述18-202.2.2关于居民收入差距现状的评价20-212.2.3关于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21-222.2.4关于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2-232.2.5关于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23-253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25-313.1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25-273.1.1从基尼系数看收入差距25-263.1.2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26-273.2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状况27-303.2.1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现状及特点27-293.2.2贫困群体的形成因素29-303.3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长期变动趋势分析30-314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31-354.1体制改革的原因32-334.1.1国企改革扩大收入差距324.1.2经济成分多样化导致收入差距32-334.1.3市场化形成收入的“马太效应”334.2经济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33-344.2.1经济基础差异导致区域不平衡发展334.2.2知识经济带动收入差距拉大33-344.3政策因素影响收入分配34-354.3.1政策倾斜影响收入分配344.3.2税收体系引发收入差距34-354.4其它因素与收入分配354.4.1财产积累效应影响收入水平354.4.2非法收入扩大贫富差距355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收入分配的基本制度及其机制35-445.1初次分配突出机会均等和过程公平35-385.1.1工资协商机制调节劳资收入分配35-365.1.2最低工资制度维护劳动者权益36-375.1.3多种积极政策保障就业37-385.2再分配领域强调结果公平38-415.2.1合理的税收调节体系38-395.2.2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39-415.2.3提供公共教育待遇415.3第三次分配领域强调社会和谐41-435.3.1慈善收入来源多元化425.3.2规范的法律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42-435.3.3慈善组织相对独立435.4可借鉴的经验43-445.4.1维护取得收入条件的平等化445.4.2保障收入创造过程的平等化445.4.3对收入分配的结果进行再分配446改善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对策思考44-596.1初次分配领域45-496.1.1缩小居民在生产要素拥有上的差距45-476.1.2减少居民在生产要素利用机会上的不平等47-486.1.3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48-496.2再次分配领域49-536.2.1完善财政税收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49-506.2.2以就业为中心,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50-536.3三次分配领域53-596.3.1我国第三次分配的现状53-566.3.2推进第三次分配的策略56-59参考文献59-60致谢60-6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1-62

篇6: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关于中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及对策

一、摘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改革深入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但是同时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拉大了。为确保社会稳定与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五个统筹”、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与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在确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切实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本文将以社会调查实践和调查问卷分析及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为基础,从多个方面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及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各方面成因、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不利影响及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措施,来探讨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在收入分配政策上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如何体现公平正义。

二、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不利影响;对策;

三、正文

1、实践目的及范围:

本次实践的目的在于了解中国当前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中的多项进行研究和调查,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合理与可行的建议,进而深入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周边环境。其意义是提高我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培养一种社会责任感。虽然范围和数量有限,但其具有代表性,因为调查对象来自全国各地,且各自情况差异较大。

实践地点:云南警官学院 实践对象:在校师生

2、实践内容

经过分析,结合各方因素,我将调查对象定位于我校在校师生,并对他们进行随机调查。事先根据本组成员的了解和访问,先提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制作成问卷调查表,将调查表随机发放并回收,如果被调查对象是学生,要求其以家庭平均状况为标准填写问卷。对于问卷上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得到一系列结果,而且得到了一些好的建议以及解决办法。撰写实践报告时,我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和调查问卷,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实践报告的格式及主要内容。

3、实践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如下图),中国目前城镇居民人口有66557万,占人口总数的49.68%;农村居民人口有67415万,占人口总数的50.32%。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城镇人口有了显著提高,但是结合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统计数据分析,城镇化水平提高并不意味着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缩小,反而中国目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步拉大。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社会整体经济水平显著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49529.9亿元,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00670亿元,增长了81.5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大幅提升:1978年为381元,2012年为18934元。每年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民生产总值的稳步增长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民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但是国富并不意味着民富和民强,更不意味着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在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缩小。事实上,我国居民城乡差距在不断拉大,整体来看,城镇和农村的居民收入都是在不断增加的。但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这种速度差距决定了城乡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整个趋势。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率在1984年以前是农村超过城镇。1985以后,除个别年份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增速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都要小。

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表现是贫富差距在拉大,地区之间的城乡收入差距也存在显著差异,如南部和西部地区(如下图所示),因调查对象的地域因素问题,这里的南部地区主要是西南地区。2)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第一、历史因素

目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在发展资本主义时期(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和开始工业化时期都是通过对外扩张、侵略、掠夺殖民地等手段逐步积累原始资本的,例如,英国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期就发生了所谓的“圈地运动”。而我国发展工业化道路时,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世界大市场已经形成,世界各国已经纷纷独立,我国通过对外扩张、掠夺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已经不可能,不现实了,再加上我国开始发展工业化时西方国家都在制裁中国。新中国继承的是经过多年战乱的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烂摊子。1949年-1952年随着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以及民主革命遗留问题的解决,中国政治、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53年中共中央又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即“党要在相当长得一个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其主体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那么我们走工业化道路,实现供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所需的原始资本从哪来呢?只有剥削农民和农村,通过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城乡社会二元结构等经济的、行政的多种手段才逐步积累起我国发展的原始资本。然而在工业化道路过程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直接表现形式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过程中收缴农民的农用生产工具,甚至锅碗瓢盆等大炼钢铁,大搞小土群,忽视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和规律,以致严重耽误农业生产。人民公社化运动又以“一大二公”为指导方针,大力推崇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以贫穷为荣,严重好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一系列的“左”倾错误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造成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从而使农村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第二、政策因素

政策性因素主要体现在国家的经济政策在财政和税收方面都存在倾向性。政府在执行就业、资金投入、财政税收政策时,物质资料的价格有升无降,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现在的中国是10%的人口掌握了95%的财富,而这些财富主要集中在城市。城乡收入差距比发达国家更加严重,在有些发达国家比如日本,现在就没有城乡之分。除此之外,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这十几年、二十年中,中国政府虽然在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和其它福利改革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这些改革具有政策倾向性,应该用于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等的支出,政府一概推掉,或者减少,相反对于城市的这些支出是有增无减。所以农村居民上不起学,看不起病的现象非常严重。还有社会保险方面也做得不好,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险长期以来被忽视,因此农民即使有钱也不拿出来投资,而是存进银行,以防御大灾小难。在财政政策方面,30年以来,我国的财政政策长期坚持以支持城市化建设为主,偏向于城市。对农村的支持与投入则比较小,虽然最近几年政府的财政支农投入有所增加,但总量依然不足,与城市相差甚远。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与自身特点也要求国家大力支持,增加财政对农业投入力度,以弥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所存在的弊端。我国现在就出现了政府对农业投资不仅总量不足而且结构不合理的现状。随着历年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额也在增加,但远远比不上用于在城镇的支出,农业只占了财政支出的10%左右,而城镇却占了财政支出的另外的90%左右,两者间巨大的差距,使得农业投入过少,国家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与公共设施建设严重不足,从而使农村交通道路、电力、通讯、信息公共服务等大大落后于城镇,这些都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与农民收入的提高,从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在税收方面,近阶段,我国城乡税费体制仍然呈现二元制结构,城乡差异十分明显。虽然近些年国家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农村税费改革,即从2006年取消了农业税和大部分的农村收费,各级政府也对农村进行了各种农业补贴,如粮食补贴、农资综合直补以及农业牲畜养殖补贴等等一系列的惠农补贴。这些实质性的政策也一定程度上使农民得到了些好处,使农民收入有所提高,日子比以前好过了,但这却不能掩盖我国城乡二元制结构的税费格局。具体表现在:在取消农业税的同时,并没有把城乡税制统一起来,就是没有确立农村的主体产业-农业的税收政策;虽然取消了部分农副产品税的征收,但并不全面彻底。实际上还是因为我国城乡税费改革仍然有城乡政策差别才造成这种局面,城乡间实行不同的税费制度,就将从事农业生产而获得农业收入的群体排除在工商税体系之外。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这就要求对农业和农村的支付和投资继续加强,而农村公共设施投资也将加强,以便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使社会资源在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和协调,以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但现行的二元结构税制严重不符合这种要求,不仅使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也不利于城市公共资源合理流向农村,阻碍了农村公共事业的建设,从而造成城乡差距被拉大的局面。第三、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因素

二元经济体制,就是国家在推进工业化得过程中,对城市和农村、对工业和农业、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而这种经济政策把大量的资源重点分配在城市、工业与城市居民,对农业的政策定义是服务于城市发展与国家工业化,农业、农村与农民的发展总是要落后与工业,城市与城市居民的发展。而二元结构体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到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是通过一些制度使农村的农业剩余转向城市,以支持工业化的发展,这样就会使农业的发展越来越滞后于工业与其他部门的发展,使农民收入不断落后于其他部门工作人员的收入,这就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二是通过一些渠道体制,使城乡分割,限制农村居民的自身发展与提高,使城乡居民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导致农村居民能力的贫困,从而限制农民的发展,进一步导致城乡差距扩大。第四、市场机制因素

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体制。它是高度发达的、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大商品经济,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资源商品化、经济关系货币化、市场价格自由化以及经济系统开放化。虽然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的时候就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在十四大时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强调了国家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随着我国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价值规律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在一些高风险、高科技企业,其职工收入远高于从事一般性行业的职工。而在农村,由于粮食品质不高,而成本却是很高,加之农产品本身又进入了买方市场,因此农民收入基本上只能维持温饱,大部人被迫进城务工,这样城乡居民之间这收入差距自然拉大。

第五、户籍限制因素

中国当代户籍管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的户籍制度可谓古已有之,源远流长。户籍制度大约开始于南北朝时期,当时政府实行户籍登记是为分配土地、征收税赋和摊派徭役提供依据。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中国户籍制度的功能基本是一致的,没有大的变动。户口限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禁止农业人口的自由流动,根据政策规定,只有少数几种特殊情况才有资格申请将农村户口转为城市非农业户口并迁入城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市务工,形成了巨大的“民工潮”,而他们大部分是处在城市中的最下层,待遇和工资都是最低的,而且常常受到城里人的歧视。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城市户口、没有国家干部或国家职工编制。城乡户籍制度的限制造成城乡分割,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各项惠民政策的惠及,从而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第六、教育因素

在现实社会中,受过高等教育人员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未受过教育或受过很少教育的成员(如下图所示)。目前教育软硬件投资明显不足,特别是农村地区、西部地区。据2002年9月12日的《经济时报》报道,各级财政教育投入分配格局为: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主要财力,但只分别承担了义务教育经费的2%和11%,也就是说只承担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极小部分责任,县乡政府财力薄弱,却分别负担了经费的绝大部分。事实上,县乡财政收入的大部分却是对农民的征收,这就客观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而城镇居民则是无需缴纳这部分费用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加大了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第七、不公平的城乡社会保障机制因素 我国之所以会出现二元制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因为二元制的经济结构体制造成的。在这种二元制的社会体制结构下,城镇居民可以享受到很多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而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只能得到很少的待遇或者根本就享受不到,差距很大。在这种体制下,城镇的一切公共设施建设所需要的经费都是由国家和政府及全民单位负担,自己完全不用出钱,而农村居民要想享受到这种政策就必须得自己出钱,政府在农村投入的社保明显和城市差据很大。这也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拥有城市户口的居民可以享受失业、养老、医疗等一系列福利和社保,而拥有农村户口的农民,则享受不到任何与此相关的福利,只能自己花钱。据调查,近年来,城镇职工每年的养老金额高达2000—3000亿元,而农村每年只能得到用于扶贫开发和“五保户”的200亿元而已,由此可见,两者差距甚远,这就使农村缺乏必要的公共卫生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这就使农民收益比城镇居民收益减少,也照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局面。

此外农村居民仅依靠种植农作物或养殖牲畜的方式获取收入,收入结构单一,收入风险较大以及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信息及思想观念闭塞等因素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

3)城乡收入差距的不利影响

(1)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许多农村居民因为得不到与其贡献相应的报酬而使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流动,导致部分耕地闲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位,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少数农村居民为了快速摆脱贫困,不惜以身试法,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影响社会稳定,败坏了社会风气。

(2)长期存在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使得农民怨声载道,直接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产品供给的稳定增长,易引起社会不安,增加投资者的心理成本;降低农村居民劳动的积极性;不利于资源有效地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3)形成马太效应,富者越富、贫者越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使农村居民地位更低、机会更少,其人力资源不仅得不到应有开发,甚至出现相对和绝对地萎缩。而由此导致农村居民产生消费性紧缩倾向,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而影响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全面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统计表明,消费平均每增加1%,GDP就会相应平均增加0.755%。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扩大,农村居民产生消费紧缩倾向,不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5)由于收入差距扩大是在改革过程中形成的,部分农民贫困同非法致富形成巨大反差,致使一些人弱化了对改革的信心与支持力度,产生了“怀旧”心理。增加了改革的成本,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4)对于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建议及对策 第一,完善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国家针对“三农”问题持续出台几个“中央一号文件”,给予了农业发展的重大政策支持。虽然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农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为了保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应该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如财政支持、土地政策支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特别是在土地政策方面,要完善当前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土地流转,保持中国8亿亩的土地红线,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第二,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第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即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又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因此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第四,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推动劳动就业创新 城乡二元体制户籍制度使城乡之间形成了一条不可逾越而且差距很大的壁垒,而这个屏障不仅阻碍了技术、资金、在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流动,更严重的阻碍了城市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也使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不能正常进行,所以就使城乡之间不能同步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所以只有彻底改变目前的二元户籍制度,使劳动力逐渐转移,才能促进劳动就业和创新。这才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所在改革户籍制度并不是对现行的户籍制度全盘否定,现行户籍制度也有它存在的合理之处,也有它的好处,所以说改革要做到“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把现行户籍制度中合理的部分,坚定的肯定并贯彻落实下去,而现行户籍制度那些不合理的地方要坚决地剔除。而现行户籍制度对社会管理仍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国民经济规划与劳动力配置提供很重要的数据,也通过户口登记确定了公民民事权利与行为能力,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的稳定。现行户籍制度存在不合理,急需改革的地方在于随着户籍制度而诞生的就业权、受教育权、迁徙、社会保障、医疗服务和其他福利措施。所以说只有正确对待户籍制度,才能使对它的改革顺利进行下去。

户籍制度的改革,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所以,要在户籍改革的时机,清楚所有阻碍到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歧视性政策法规,制定城乡同意的就业资格准入制度,建立与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让农民有机会参与到城镇岗位的竞争之中。然后,就要规范企业的行为,落实《劳动法》及其他法规的相关规定,保证农民的合法权利,杜绝“同工不同酬”现象发生,这样才能推动劳动力就业创新。第五,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素质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发展农村教育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素质,促进社会公平,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然而,目前中国的农村教育落后,劳动生产率低,教育水平低,使农民素质不高,收入不高。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提高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我们必须优先和农村教育的发展。首先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与支持,完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体制。要发展农村教育,首先就得继续贯彻和落实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落实最基础的教育,使农村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其次要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培养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民,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后要加大农村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数量与质量、促进和推动农村教育的全面发展。

第六,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有效的稳定社会促进和谐,随着我国现阶段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有效的缩小城乡差距、稳定社会、促进和谐、实现小康。但在这一阶段,由于社会保障体系长期困于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很多地方还存在偏差,导致社会保障水平低下,社会发展滞后,同时也存在管理的不和谐现象。农村居民享受到的社会保障与城市居民相差甚远,据调查全国有70%的农村居民享受不到10%的社会保障。因此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完善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使农村居民“能看病,看得起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四、社会实践结论

通过实践,针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有关问题,我们了解到了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最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对调查问卷的详细分析,更直接真实反映问题现状。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还是城乡有关政策不同,如教育政策、户籍问题等等。大部分人认为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将一些城市政策带到农村是解决差距问题最好的办法。由于城乡差距被普遍认为已经超过了基尼系数的警戒线,也超过了城乡差距的社会容忍度,影响到部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的负面影响。例如,在政治上,容易出现农村居民针对城市居民的仇富心理,导致城乡之间的对立,不利于城乡的和谐发展,导致社会不稳定状况的出现,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经济上,容易出现城乡资源不合理配置,流通不畅,影响我国经济效率的提高,放缓社会发展的步伐;在社会风气上的影响相当明显,容易导致城市人看不起农村,农村敌视城市的不良现象,社会的治安会受到威胁,社会风气每日愈下,人们的心态不健康。所以国家应该尽快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十二五规划”期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时期。新的区县功能定位、新的规划实施以及城乡统筹力度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为我国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我国将在加快建设新城市的同时,着力做到城乡统一规划,全面推进,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改造农村环境、完善社区服务、发展农村产业、创新村庄管理机制、改变农民精神面貌,促进农村向社区化、城镇化转变,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我们相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导下,新一届领导班子会带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继续保持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中国梦,进而最终实现我们的最高理想——共同富裕!

参考资料: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0修订版)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修订版)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4.《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5.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资料

上一篇:家乡的桥和井作文下一篇:护理质控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