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肝血管瘤

2024-05-09

巨大肝血管瘤(精选五篇)

巨大肝血管瘤 篇1

患者男, 62岁, 主因上腹不适, 反酸、恶心呕吐5d入院。无慢性规律性腹痛, 无呕血及黑便, 平素饮食正常。2年前曾因十二指肠球溃疡穿孔行穿孔修补术。体检:腹软, 上腹正中可见陈旧性手术瘢痕, 无胃肠型及蠕动波, 无压痛, 未扪及包块, 胃区可闻及振水音。胃镜示:胃窦部变形, 局部狭窄形成假幽门, 胃大弯侧见大量滞留液, 胃窦小弯可见3.5 cm×3.0cm溃疡, 底平, 覆白苔, 周围充血水肿, 有少量新鲜出血, 溃疡表面有较多滞留物覆着, 球腔变形, 胃腔内见裸露棕褐色组织, 占据胃腔1/2, 触之柔软, 考虑为肝组织。球腔狭窄, 进镜有阻力, 局部蠕动差, 降部未见异常。诊断:复合性溃疡合并幽门梗阻, 慢性肝穿透。入院后给予禁食、补液、胃肠减压治疗。第4天转外科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拟行旷置式胃大部切除术, 结肠后胃空肠吻合。术中见胃窦部小弯侧及球与肝下缘有致密黏连, 胃窦小弯侧直径5 cm溃疡, 底部穿透至肝实质内, 十二指肠球前壁直径1.5 cm溃疡, 形成瘢痕, 胃窦部溃疡因与肝脏致密黏连难以分离, 故自窦部向远侧剥除胃黏膜, 至幽门口处后, 将胃窦部溃疡底部留于肝侧, 残余溃疡切除, 送冰冻切片, 回报为胃溃疡良性病变, 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 十二指肠旷置。术后病理示:胃壁组织黏膜面可见大片出血及中性粒细胞、纤维素渗出, 其下可见坏死及肉芽组织形成, 其下方为致密纤维组织, 符合胃幽门部溃疡。

2 讨论

穿孔是消化性溃疡病最常见的并发症, 约占溃疡病的15%, 临床分急性穿孔与慢性穿孔两种, 急性穿孔危险性大, 死亡率高。慢性穿孔指溃疡逐渐变深, 侵蚀浆膜层穿透胃或肠壁全层, 被邻近组织或器官所阻隔, 末与腹腔相通, 而黏连穿透入邻近器官, 或形成包裹, 称穿透性溃疡[1] (或包裹性穿孔) 。

穿透性溃疡以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溃疡多见, 溃疡多穿入胰腺或其他邻近器官。胃溃疡少见。慢性穿透性溃疡, 与急性穿孔不同, 一般无急腹症表现, 患者溃疡疼痛节律性消失, 腹痛较剧烈且顽固, 常放散致背部, 向肝脏穿透者腹痛可向右肩部放散。以幽门梗阻为首要表现的老年胃巨大溃疡致大面积肝穿透临床少见, 且胃腔内长期大面积肝脏裸露, 未能影响病人正常进食且进食粗糙食物后也未能造成肝脏表面出血实属罕见。考虑可能与老年病人组织器官机能衰退, 反应能力低有关, 提示老年胃巨大慢性穿透性溃疡临床极不典型, 值得注意。

参考文献

肝血管瘤的原因 篇2

进一步分析年龄与发病率关系时可见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病率有所增加,到40-60岁时达高峰,随后有所下降。这一现象可能的解释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初始较难查出的隐匿血管瘤因逐渐生长而被检查到,使发病率增加;在40-60岁后,部分血管瘤停止生长甚至部分血管瘤有所消退致发病率有所下降。

这一现象在随访超过5年的131例病例的分析中得到验证,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瘤增大的病例比例明显下降,血管瘤最大径增大的程度也明显缩小。在性别、年龄与血管瘤大小的关系分析中发现女性血管瘤在各年龄段均较男性血管瘤为大,且血管瘤的大小随年龄的增大而明显增大,到40-60岁达高峰,此后略有缩小。从以上资料不难得出血管瘤发展可能受到激素水平的变化的影响,雌激素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这可能也能解释为何在直径>5cm的肝血管瘤中,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的原因。

肝血管瘤的预防措施

许多患者认为,对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肝血管瘤不需作任何治疗,只需要作观察随诊就可以了。少数肝血管瘤确实比较稳定,只要定期观察是可以的,但大部分会保持增大状态,尤其是年龄在30岁以上年龄段患者增大状态更是明显应及时治疗。同时,观察期患者如有肝血管瘤逐步增大。或自感上腹不适、厌食、恶心、长期发热、冷战、盗汗等症状的患者最好及时治疗以免病情恶化。建议你最好尽快送来详细的检验报告,由专科大夫给你提供更为专业的指导。发现肝血管瘤一定不要紧张恐惧,要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应禁酒、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油腻过重,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尤其避免肝区受外力碰撞。最重要的是定期复查。

肝血管瘤为良性病变,肝血管瘤虽有先天性因素,但其增长却是后天因素促成的。所以预防就是要尽量避免引起瘤体增长的因素。如正确对待各种事情,解除忧虑、紧张情绪,避免情志内伤。

肝血管瘤的饮食上也有很多需要注意,具体如下:肝血管瘤病人要:忌烟、酒;忌暴饮暴食、油腻食物,忌盐腌、烟熏、火烤和油炸的食物,特别是烤糊焦化了食物;忌葱、蒜、花椒、辣椒、桂皮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忌霉变、腌醋食物,如霉花生、霉黄豆、咸鱼、腌菜等;忌多骨剌、粗糙坚硬、粘滞不易消化及含粗纤维食物;忌味重、过酸、过甜、过咸、过冷食物。肝血管瘤的饮食有这些禁忌,光知道了不行,还要实行,而且要坚持,否则也会影响治疗效果的。

巨大肝包虫病1例报告分析 篇3

肝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疾病,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病率较高,特别是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聚集地。肝包虫病可累及全身脏器,如颅脑、肝脏、肺部等,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包虫病可分为细粒棘球蚴包虫和泡状棘球蚴包虫,其中,细粒棘球蚴包虫又可分为:囊肿型、内囊分离型、多子囊型、实质型和钙化型。本科于2010年7月收治1例肝包虫病,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9岁,农民。因进行性腹胀伴胸闷2年,加重2月余,于2010年7月10日入院。患者2年前感腹胀,时有胸闷,未在意,一直以“胃病”自行治疗,病情时轻时重,2月前,感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今来我院就诊。

1.2 辅助检查 彩色B超示肝右叶处可见一约20* 30cm之巨大肿物,肝右叶萎缩。CT示右上腹部肝右叶处巨大肿物,边界清,并突入胸腔,右肺压缩1/3。AFP正常,血尿常规及肝功均正常。Canson实验及间接血凝试验阳性。

1.3 经详询病史 患者20年前有内蒙古草原牧区生活史。请上级医院专家会诊,一致诊为“肝包虫病”,并行手术治疗。笔者有幸参与手术,术中证实为肝包虫病,为多房型,囊腔内容约10000ml予以完全切除,术后行抗寄生虫治疗,服用甲苯咪唑,住院20天,痊愈出院。随访一年未复发。

2 讨 论

2.1 肝包虫病的是流行病特点 本病由泡状棘球绦虫的幼虫入侵肝后致病,以形成寄生虫包囊为特征。人为中间宿主,男女比例约为2:1本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西北、内蒙等牧区,内地极少发病。

2.2 临床表现 肝包虫病的临症状根据其囊肿的部位,大小以及对周围脏器压迫程度及有无并发症,本病因囊肿巨大,位于肝顶部而使膈上移而压迫肺而影响呼吸,并出现腹胀,食欲不振,结合CT、 B超及化验检查而诊断为肝包虫病。

2.3 辅助检查 ①本病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往往不易察觉,询问病史时应详细了解是否有与狗接触史等;②超声、X线、CT等检查具备迅速、非侵袭性等优点;③最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是Canson实验及间接血凝试验阳性,阳性率可达90%和80%,是手术前的重要依据,CT、B超可确定囊肿的大小和部位,不过对于单房型则很难与肝囊肿相鉴别,需要丰富的经验及详问病史。

2.4 治疗 手术治疗仍是治疗肝包虫病的主要方法,手术原则是彻底消除内囊,防止囊液外渗,消灭外囊残腔和预防感染。本例病人术中,我们先抽取了囊液化验确诊为肝包虫病,确定无胆瘘发生,向腔内注入高渗盐水,然后再全部抽取囊液,有效的预防了过敏感性休克及播散种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隨访1年临床及B超均未发现复发现象。

3 体 会

本病多见于西北牧区,本地病例较少见,所以,临床上对本病误诊较多。临床上仍应警惕该病的发生,如果诊断不清,要谨慎。避免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本例病人提醒临床工作人员,尤其是非牧区人员,对本病要有充分的认识及警剔,以对本病及早诊断,早期治疗,尽早手术。手术中要遵循“无瘤原则”消灭囊腔,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583.

巨大肝血管瘤 篇4

关键词:肾上腺血管瘤,右肾上腺肿瘤切除术

肾上腺血管瘤临床少见, 术前诊断率低, 误诊率高。搜索数据库, 目前国内文献报道仅有十余例。笔者所在医院于2013年4月收治1例肾上腺血管瘤患者, 因肿瘤大, 行开放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证实, 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 男, 65岁, 因咳嗽、咳痰一周, 头晕半天入住呼吸内科。患者述一周前受凉后开始出现咳嗽, 为阵发性单咳, 咳痰, 痰呈白色黏液样, 无畏寒发热 (体温不详) 、无纳差、气促, 乏力, 无恶心、呕吐, 无鼻塞、流涕, 无心悸, 无腹痛、腹泻, 无尿频、尿急、尿痛。4月13日上午患者无明显诱因自觉头晕, 晕厥2 min, 当时呼之不应, 无呕吐、无大小便失禁, 2 min后意识恢复清醒, 肢体活动无障碍, 发病后未予特殊处理, 既往无高血压病史, 查体:体温37.5℃, 脉搏86次/min, 呼吸20次/min, 血压120/70 mm Hg, 腹部平软, 无压痛及反跳痛, 未扪及肿块。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小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CT示右侧肾上腺区可见混杂密度占位性病变, 大小约114 mm×103 mm×89 mm, 边界清晰, CT值32~58 HU, 结果示:右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增强CT示右侧肾上腺肿块可见不规则结节样强化, 囊坏死区无强化, 边界清晰, 与肾脏及肝脏分界清晰 (图1) , 结果示:右肾上腺占位考虑:非功能性皮脂腺瘤可能性大, 不排除恶变。头颅及胸部CT扫描未见异常。经会诊后, 患者及家属同意, 于4月17日转笔者所在医院继续治疗。皮质醇、尿VMA及肾素、醛固酮检查均无异常, 彩超示右侧肾上腺区见大小约129 mm×111 mm×97 mm低回声块影, 边界清, 内回声不均匀, 内部见不规则无回声区, 范围较宽处约39 mm×25 mm×17 mm, 低回声块影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诊断右侧肾上腺区实性非均质性占位。核磁共振示肝脏、右肾之间可见巨大肿块, 最大横截面11 cm×9.6 cm, 上下径11.2 cm, T1WI病灶边缘呈花瓣状较低信号, 中央呈不均匀高信号影, 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影, 右肾及肝右叶明显受压变形移位, 腹膜后未见明显淋巴结肿大。诊断意见:肝脏、右肾间巨大占位性病变, 多来源于肾上腺, 提示非功能性腺瘤可能, 不排除癌。术前诊断:右侧肾上腺占位, 恶性肿瘤或嗜铬细胞瘤, 予以口服酚苄明5 mg, 18 d, 2次/d起始, 逐渐加量至20 mg, 3次/d, 患者手足皮温升高, 伴鼻塞, 血压维持在120~130/70~95 mm Hg, 心率70~80次/min。无手术禁忌证, 于5月10日在全麻插管下行右肾上腺肿块切除术, 术中见右肾上方肾上腺肿块, 约12 cm×10 cm×10 cm, 包膜完整, 质软, 与周边组织无明显粘连, 表面见深黄色肾上腺组织, 深面找到供血血管 (图2) , 结扎后予以钝性完整剥离, 其深面腔静脉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手术顺利。术后大体标本 (图3) :肿块重达200 g, 长13 cm, 宽10 cm, 厚7 cm, 包膜完整, 淡红、淡黄色, 质软, 部分区域囊性变, 切开肿块组织有暗红色液体流出, 其内见淡黄色坏死样组织, 有空洞。病理回报示右肾上腺血管瘤并广泛出血, 小血管之间有相互沟通, 细胞增生活跃, 肿瘤大, 需密切随诊。术后随访8个月, 患者无肿瘤复发。

2 讨论

2.1 临床表现

肾上腺血管瘤为一罕见良性肿瘤, 多发生于皮质, 单侧, 多见于右侧, 自1955年Johnson等[1]第一次文献报道该病以来, 国内报道仅20例左右。绝大多数无内分泌功能, 迄今为止, 全球范围仅报道过3例有内分泌功能的肾上腺血管瘤[2,3,4]。早期无临床表现, 当肿瘤增大时可压迫周围组织出现腰部钝痛, 肿瘤可继发大出血, 危及生命。一般不出现高血压症状, 当压迫肾血管时, 可出现高血压症状。本患者有头晕、晕厥病史, 无高血压、心悸等临床表现。

2.2 影像学特点

影像学结果3例可见点状和条状钙化。2例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实性肿块, 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见与血管密度相近的边缘条状强化, 逐渐向中心扩大。2例肿瘤合并出血表现为囊性或囊实混杂密度病灶, 可见分隔, 囊壁和实性部分有延迟强化。肾上腺血管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 这些特征有助于肾上腺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MRI T2WI像显示肿瘤信号明显不均匀, 高低信号对比明显及边缘见高信号结节或条状影与其他肿瘤不同, 应视为血管瘤的第二特征。这种CT增强扫描肿瘤边缘的结节、斑片状强化被认为是海绵状血管瘤的典型征象。

2.3 病理特点

肉眼观, 肾上腺血管瘤绝大多数包膜完整, 质地软或中等, 部分因出血、囊性变可有囊性感, 切面黄褐色、棕色、暗红色常见, 可见出血、钙化、蜂窝样分隔等表现。镜下为增生并扩张的血管, 多不规则, 管壁薄, 常为单层内皮细胞组成, 组成形状、大小不一的血窦, 有时管壁可有玻璃样变, 部分合并钙化、纤维囊壁形成、含铁血黄素沉着等。

2.4 治疗

肾上腺血管瘤的治疗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及是否具有内分泌功能。对于体积较小的肿瘤可定期随访, 直径>4cm的肾上腺血管瘤易合并囊性变、血栓、出血、自发破裂等可能, 建议手术治疗。目前文献3例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血管瘤均行手术治疗, 推荐手术方式为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或开放手术, 根据肿瘤大小决定, 术中应尽量保留正常肾上腺组织。

2.5 预后

术后复发少, 本病例术后随访8个月无复发。

参考文献

[1]Johnson C C, Jeppesen F B.Hemangioma of the adrenal[J].J Urol, 1955, 74 (1) :573-577.

[2]Stumvoll M, Fritsche A, Wehrmann M, et al.A Functioning adrenocortical hemangioma[J].J Urol, 1996, 155 (2) :638.

[3]Ng A C, Loh H L, Shum C F, et al.A case of adrenal cavernous hemangioma presenting with progressive enlargement and apparent hormonal hypersecretion[J].Endocr Pract, 2008, 14 (2) :104-108.

[4]Oishi M, Ueda S.Adrenal cavernous hemangioma with subclinical Cushing’s syndrome:report of a case[J].Surg Today, 2012, 595 (12) :203.

[5]王超, 丰琅.左侧肾上腺巨大血管瘤1例并文献复习[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4, 19 (3) :180-182.

[6]董德鑫, 李汉忠, 严维刚.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4, 24 (7) :490-493.

[7]李芳云.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出血坏死一例[J].放射学实践, 2014, 29 (6) :729.

巨大肝血管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5例肝血管瘤中, 男10例, 女15例, 年龄33~71岁, 平均47.5岁。临床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不适、腹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及后背痛等症状者16例 (64.0%) , 无明显不适症状者9例 (36.0%) ;25例患者实验检验示肝功能、凝血功能及AFP均未见异常, 所有患者术前约经超声检查诊断, 并行CT增强和 (或) MRI检查证实。显示肝血管瘤单发23例, 多发2例, 其中位于肝右叶9例, 肝左叶10例, 尾状叶3例, 肝中叶3例;瘤体直径5~15cm。

1.2 治疗方法

采用气管插管全麻, 根据肿瘤位置选择利于暴露病灶侧肝脏的切口, 并根据肝切除方式选择相应肝血流阻断方法, 左叶及右叶直血管瘤多在第一肝门阻断下行半肝切除术, 肝中央叶段及尾叶肝血管瘤则在全肝血流阻断行肝血管瘤切除, 切除后的肝断面予以对拢缝合, 以减少肝断面的渗出。确诊无胆漏和出血后, 肝断面敞开或覆盖可吸止血纱布, 周围放置闭式低负压硅胶引流管。切除肝脏标本术后常规病理检查。术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予以输入红细胞、血浆及人血白蛋白, 并预防性应用广谱抗生素3~5d。本组25例行右半肝切除9例, 左半肝切除6例, 左外叶切除4例, 尾叶切除3例, 肝中央叶段切除2例, 肝段切除1例。

2 结果

本组25例均治愈出院, 术后住院时间18~25d, 无手术死亡病例, 术后除2例患者出现轻微腹胀外, 均无胆漏、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所有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为6~24个月, 经超声、CT多次复查未见肝血管瘤复发。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肝海绵状血管瘤。

3 讨论

肝血管瘤是由大小不等的相互吻合的薄壁血窦组成, 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 根据病理特征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四种, 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本组25例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海绵血管瘤。依肿瘤直径大小、分为三级, 直径<4cm者称为小血管瘤, 5~10cm者为大血管瘤, >10cm者为巨大血管瘤, 本组25例均为大血管瘤。其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清楚, 多数认为肝血管先天发育异常是肝血管致病的主要原因[1]。肝血管瘤多见于30~50岁女性, 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血管瘤较小时多数无临床症状, 多数患者在体检时意外发现。当血管瘤增大时中出现局部压迫症状, 如上腹部胀痛不适等。本组有上腹部不适等症状者占64%, 无明显不适症状者占36%, 与文献报道[2]的肝血管瘤临床特征相一致。由于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 其诊断有赖于影像学检查, 包括B超、CT、MRI等, 其中超声检查是一种具有检出率高、经济和无创性等特点的检查方法, 是诊断肝血管瘤的常用辅助检查方法[3]。近的来高超声彩色多普勒、多层螺旋CT及MRI在诊断肝血管瘤方面具有一定优势[4,6]。张正东等[2]报道B超、CT或MRI诊断特异性分别为86.4%、97%和100%, 认为B超多用于肝占位的初步检查, 进一步确诊则应联合增强CT和 (或) MRI检查, 三者联合几乎获得100%的临床诊断。本组患者术前均经超声检查诊断, 并行CT增强 (或) MRI检查证实, 提示三者联合检查有助于肝血管瘤的诊断, 并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此外, 肝动脉造影、肝血池扫描对诊断血管池有高度特异性, 但操作复杂, 价格昂贵, 属于有创检查, 近年我院已不列为常规检查项目。

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较多, 除传统的保守治疗、手术切除法外, 还有放射治疗法、激光治疗法、肝动脉栓塞疗法、射频消融法及腹腔镜肝切除术等。但手术切除法仍是目前治疗肝血管瘤最常用和疗效可靠的方法, 也是目前保守治疗肝血管瘤失败后首选的治疗方法[7]。近年研究认为, 彻底切除肿瘤当属最好的治疗方法, 大者行广泛的或规则性肝叶切除, 小的则段或局部切除, 肝血管瘤存在包膜则可行包膜外剥脱术[8,9]。但手术治疗的指征及方式至今仍存在争议。王开阳等[10]认为, 手术治疗的指征应从临床症状、肿瘤大小和部位以及性别和年龄多方面综合考虑。对诊断不清、存在并发症、不断增大的血管瘤是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而肿瘤的直径大小并不是外科治疗的绝对指征。冯志强等[11]提出了实施肝切除的手术特征:①患者有明确的、持续存在的, 源于肝血管瘤的临床症状;②患者出现继发于肝血管瘤的临床并发症;③对于少数发现肝占位而影像学诊断不明确, 且不能排除肝癌可能的患者;④虽然明确为肝血管瘤的患者, 但因心理压力大而要求接受治疗的。本组患者肝切除术指征与上述基本相符, 但更侧重于血管瘤的大小和伴随的临床症状, 我们认为, 只要患者身体条件尚可, 能承受肝切除手术, 且血管瘤直径>5cm并有腹部不适等症状, 均应予以手术治疗。本组25例均行肝切除术治疗, 且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 可见肝切除术可彻底治愈肝血管瘤, 效果好, 无期并发症少。因此, 对大肝血管瘤患者应首选肝切除术, 达到一次性治愈的目的。但在行肝切除术治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良好的术野显露和肝脏游离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根据肿瘤大小和所在部位, 宜选择上腹部“人”字形切口, 并应用框架式肝脏拉钩使术野

充分暴露, 在直视下完成血管瘤切除。游离肝脏时可用超声刀分离切断相应肝周韧带, 行左外叶或左半肝切除时, 应显露肝上下腔静脉及左肝静脉汇入腔静脉处。②合理选择肝血流阻断方法, 使瘤体明显缩小、萎缩, 有利于术野显露, 肝脏游离和病灶切除, 本组采用的是暂时性第一肝门阻断方法, 效果良好。③控制术中出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术中不要反复开放阻断, 以免导致瘤体反复出血和术中失血, 同时术中应使超声刀解剖分离也是降低术中出血的关键。此外, 术中减少对血管的损伤, 及时有效地止血, 也是控制术中出血不可忽视的环节。

参考文献

[1]Erdogan D, Busch OR, Van Delden OM, et al.Management of liverhemangiomas aceording to size and svmptoms[J].GastroenterolHepatol, 2007, 22 (11) :1953-1958

[2]张正东, 耿小平, 赵红川, 等.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37例分析[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1, 17 (7) :550-553

[3]白若冰, 郭启勇, 石喻, 等.MR弥散加权成像在延迟期强化的肝脏恶性肿瘤与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1, 22 (5) :316-320

[4]刘其伟, 张峰, 王晓燕.影像学在血管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4) :100-101

[5]黄水先, 周敬林.肝血管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J].中外医疗影像与检验, 2011, (18) :169-170

[6]赵伟, 张旗.磁共振平扫在鉴别肝血管瘤与肝囊肿中的序列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 2011, 6 (5) :65-66

[7]陈云峰.肝血管瘤主要治疗方法分析与比较[J].河北医学, 2010, 16 (10) :1228-1230

[8]Duxbuy, MS, Garden OJ.Giant haemangima of the liver:observationor resection[J].Dig Surg, 2010, 27 (1) :7-11

[9]Jain V, Ramachandran V, Garg R, et al.Spontaneous rupture of agiant bepatic hemangioma-sequential management with 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and resection[J].Saudi J Gas-troentml, 2010, 16 (2) :116-119

[10]王开阳, 傅华群.肝血管瘤的外科治疗现状及手术指征[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1, 17 (9) :701-702

上一篇:中学生生活满意度调查下一篇:合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