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我国脱贫攻坚巨大成就

2024-05-11

“十三五”我国脱贫攻坚巨大成就(共6篇)

篇1:“十三五”我国脱贫攻坚巨大成就

‚十三 五 ‚ 我 国脱贫攻坚巨大成就

2020 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2020 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中国将提前 10 年实现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作为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 70%的国家,中国正在交出亮眼成绩单!

中国对世界减贫的贡献率超过 70%

‚截至 2019 年底,西藏全部贫困县区实现摘帽,62.8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清零’,贫困发生率降为‘0’,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 2015 年的 1499 元增加到 2019 年的 9328 元,脱贫攻坚群众满意度达 99%以上。‛

日前,国新办在拉萨召开的西藏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了这样一组数字。西藏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

这样的成绩不仅仅发生在西藏。

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展示了中国去年脱贫攻坚的‚成绩单‛——农村贫困人口减少 1109 万,贫困发生率降至 0.6%,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据国家统计局全国农村贫困监测调查,2019 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降至 551 万人。脱贫攻坚以来,9300 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 10.2%降至 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

数据显示,中国对世界减贫的贡献率超过 70%.2020 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2020 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中国将提前 10 年实现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

收入 ——9 2019 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7 11567 元

贫困地区老百姓的钱袋子正在鼓起来。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 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1567 元,比上年名义增长 11.5%,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 8.0%,实际增速比全国农村快 1.8 个百分点。

从增收贡献看,工资性收入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率为38.0%,经营净收入的贡献率为 23.0%,财产净收入的贡献率为 1.9%,转移净收入的贡献率为 37.1%.此外,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 2015 年的 3416 元增加到 2019 年的 9808 元,年均增幅 30.2%.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住房 —— 全国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已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

‚经对全国 2340 多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情况的逐户核验,全国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已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

这是 2020 年 9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在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数据。

倪虹透露,为确保让贫困人口不住危房,住建部同国务院扶贫办一道部署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核验工作,对全国2340多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情况逐户进行核验,将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全部纳入改造范围。

从核验结果看,有 1184 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原住房基本安全,占比 50.6%;有 1157 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农村集体公租房等多种形式保障了住房安全,占比49.4%.核验表明,全国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已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

告别破旧的泥草房、土坯房,民众实现了居有所住!

交通 —— 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 100% 通硬化路

要想富,先修路。

来自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底,全国农村公路里程已达 420 万公里,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 100%通硬化路;到 2020 年 8 月底,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 100%通客车。

‚十三五‛时期,中国大幅提高了贫困地区车购税补助标准,累计对贫困地区投入车购税资金超 9500 亿元,占全部车购税的 68%,其中超过 2700 亿元车购税资金用于支持‚三区三州‛等特殊困难地区交通项目建设。

从 2016 年至 2019 年,中国支持贫困地区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建设了约 9.6 万公里硬化路,完成约 45.8 万公里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加宽改造了 14.3 万公里窄路基路面,改造建设了约 1.5 万座危桥;支持贫困地区改造建设了 1.69 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5.25万公里普通国道,打通了多条‚断头路‛和‚瓶颈‛路段,贫困地区县城基本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覆盖。

此外,截至 2020 年 8 月底,全国共设置农村公路相关就业岗位66.8 万多个,其中公益性岗位 27 万多个,共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 37万余人。

医疗 —— 医保扶贫 政策累计惠及贫困人口超 6 4.6 亿人次

对于贫困家庭来说,疾病可能成为脱贫路上最大的‚拦路虎‛。近年来,一系列政策出台使得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

来自国家医保局的数据显示,2018 年以来,医保扶贫政策累计惠及贫困人口超过 4.6 亿人次,帮助贫困人口减负近3000 亿元。2019年贫困人口参保率稳定在 99.9%以上。

2020 年 4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范围的通知》,明确将膀胱癌、卵巢癌、肾癌、重性精神疾病及风湿性心脏病 5 个病种纳入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范围。

至此,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扩大到 30 个。

在医疗费用报销方面,截至 2019 年,农村贫困人口的大病、重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已经达到 90%左右。

教育 —— 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清零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 9 月 15 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60万人降至241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清零。

通过分类施策、多措并举,目前,中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基本实现了应返尽返、学生资助基本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实现了教育部提出的办学条件配备要求。2019 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 99.94%,初中毛入学率达到 102.6%.目前,全国 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20 条底线‛要求,95.3%的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关键是老师。5 年来,42.8 万名‚特岗计划‛教师为乡村教育注入新鲜力量,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惠及中西部 8 万多所乡村学校约 130 万名教师,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改善。

此外,5 年来,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 3.9 亿人次获得资助,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 4000 万农村学生,85%的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残疾儿童

少年入学率达 93%,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累计招生近52 万人,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

扶贫路上,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中国的减贫成绩单,亮眼!

篇2:“十三五”我国脱贫攻坚巨大成就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十三五”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民生领域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一系列历史性进展,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书写了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光辉篇章,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十三五”以来,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体现在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精神创造乃至人类发展等各个层面。

在生活层面,为绝对贫困人口提供较为健全的生活保障。2016 年以来,我国累计 5000 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由 2015 年的 3416 元增至 2019 年的 9808 元,年均增幅超过 30%。到 2020 年末,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任务将如期实现,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彻底解决。

在制度层面,形成了一套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十三五”以来,我国致力于脱真贫、真脱贫的制度建设,保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体制上,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健全东西部协作和各类定点扶贫机制。在制度上,以厚植农村地区发展内生动力为目标,实施“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工程,实现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在长远规划上,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逐步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从根基上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在精神层面,凝聚起决胜脱贫攻坚强大精神力量。在举全党全国之力消除绝对贫困的波澜壮阔进程中,社会各界展现出磅礴精神力量,赋予中华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以人民为中心、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自立自强、共建共治等精神特质,体现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价值观念、文化品质等软实力的提升。

在社会发展层面,构筑了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样板工程。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标志着中华民族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而且具有人类文明发展的典范价值。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作为首个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誉为“减贫领域的世界纪录保持者”;2018 年第 73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消除农村贫困的决议,将中国倡导的精准扶贫理

念写入其中。事实证明,中国的脱贫攻坚行动拓展了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途径,为破解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进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作为一个具有多层次多面向内含的概念,民生既是历史的,又是具体的,不同历史时期民生问题的核心迥然相异。“十三五”以来,我国民生工作实现“从有到优”,不仅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而且生活质量也得到显著改善。

从绝对数量看,城乡居民生活更加宽裕。“十三五”以来,我国连续四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快于 GDP 增速,2019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30733 元,比 2015 年增长约 40%。2019 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 28.2%,每百户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达 35.3 辆,这表明我国已进入国际公认的人民生活相对宽裕阶段,全体人民共享新发展成果,消费层次持续提升,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得到较好满足。

从收入水平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幅缩小。“十三五”以来,我国连续四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015 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 2.73∶1,2019 年降至 2.64∶1,部分省区市基本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均等化。

从结构变迁看,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数量和占比是衡量改革成果公平配置和共同富裕实现程度的重要指标。“十三五”以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持续上升,以家庭年可支配收入 10 万元至 50 万元为标准,2019 年年底我国已有超过 1.4 亿家庭、4 亿人成为典型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和增速均为世界之最。

从外部保障看,实现了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与经济转型升级良性循环。“十三五”以来,“抓民生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全面融入学术话语、政策话语和生活话语之中。随着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增长,倒逼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民生领域的大量投入开始转化为消费力,促进新兴产业不断兴起、经济动能不断优化。

多层次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经过持续多年的努力,我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居民全覆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在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体现中国特色、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2019 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 5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达 10.7 年,教育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迈进世界中上行列,其中部分指标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每一个劳动者生存的经济基础和基本保障,也是其融入社会、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条件。“十三五”以来,我国坚持将就业优先政策摆在宏观政策层面考虑,努力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2016 年至 2019 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 5378 万人,累计 2209万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累计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1213万人,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国出台一系列扶助政策,居民就业得到良好保障。通过不断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提倡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在和谐就业和体面劳动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社会保障是一项具有社会安全网功能的基础性社会保护制度。“十三五”以来,我国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支柱的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兜底保障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以统筹和可持续为目标,不断推进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等方面制度体系建设,推进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2019 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 39.8 和 48.9平方米。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十三五”以来,我国坚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让人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

连续的健康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医改福利正不断筑牢亿万民众幸福生活的健康之基。2019 年我国婴儿死亡率降至 5.6‰,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升至 77.3 岁,居民健康素质总体上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健全。

创造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新时代民生工作经验 “十三五”以来的民生工作,为新时代更好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了重要经验启示。这些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不断将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民生保障优势。党的领导是一切胜利的根本保证。要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民生建设的优势,增强各级党组织在民生建设过程中管方向、管政策、管原则、管干部等方面的能力。

全面准确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昭示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有效激励人民群众支持、参与和自主创新各项民生保障制度,形成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社会合力。

实现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并举并重。随着民生改革不断深入,除了要继续做“皆大欢喜”式的增量改革,更要做深层次的存量改革。既要推进增量改革,从而为存量改革奠定基础;更要以存量改革来推动新的增量改革,实现两者间高水平均衡。

篇3:“十三五”我国脱贫攻坚巨大成就

2015年,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 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 实施了一系列扶贫工程。仅这一年省级财政就新增10亿元支持产业、保障、安居三大扶贫攻坚战, 专项财政扶贫资金达到25亿元, 比上年增加了23%。全省有5000多个单位进驻贫困村进行定点帮扶, 派驻了1万多名驻村扶贫工作人员, 组织了30多万名帮扶责任人与贫困户结对。为“十二五”完美收官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年来, 贫困人口规模大幅下降。2015年全省减贫72万人, 贫困人口下降到200万左右。“十二五”期间, 全省贫困人口减少238万人左右, 减少54%;贫困发生率由12.6%降至5.7%左右, 下降6.9个百分点。

五年来, 贫困群众收入稳步提高。全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3%。2015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县、罗霄山片区县、扶贫重点县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1.5%、12.5%和12%, 均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

五年来, 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全省累计用于3400个贫困村村庄整治建设专项资金达到近30亿元, 同时加大了资金整合力度, 完成了1.5万个贫困村村民小组村庄整治建设任务, 这些贫困村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对居住在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等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实施搬迁移民扶贫, 共有34万群众搬迁到城区、工业园区、乡镇和中心村。五年来, 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全省扶助贫困户子女参加职业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达20多万

人, 大大提高了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回首往昔, 我们倍感骄傲;展望未来, 我们信心满怀。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 而“十三五”又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也是脱贫攻坚的决战阶段。开局决定全局, 起步务必扎实。

未来一个时期, 全省脱贫攻坚

解落实任务, 就是确保到2018年, 全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到2020年, 进一步巩固发展精准脱贫攻坚成果, 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 现行扶贫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贫困县全部摘帽, 努力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样板区。正确处理好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扶贫政策与低保政策的关系, 统筹协调推进。建立健全考核机制、退出机制和投入分配整合管理三大机制, 用好政策导向作用。构建完善政策支撑、组织保障、信息网络、社会帮扶四大体系, 提供坚强有力保障。围绕三大攻坚战, 着力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保障扶贫、搬迁扶贫、危旧房改造、村庄整治、基础设施完善、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等十大工程。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 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 咬定目标、苦干实干,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

篇4:决战“十三五”四川林业脱贫攻坚

“十三五”是林业精准脱贫的决战期。近段时间以来,四川林业厅多次组织学习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四川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厅领导带队深入20个县的40个贫困村开展林业脱贫大调研,研究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林业扶贫攻坚的意见》,编制了《四川省林业扶贫攻坚方案(2015-2020年)》,形成了林业脱贫攻坚的基本框架。

总体思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扶贫工作的一系列讲话精神,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以解决林业扶贫短板为导向,以农民增收致富为核心,以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精”和“准”为导向,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培育农民增收的内生动力,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生态面貌和发展条件,促进农民就地创业就业,推动贫困地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

主要目标:到2020年,88个重点扶贫县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重大生态问题基本得到遏制,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基本形成,森林覆盖率提高1.3个百分点。林业产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发展效益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建立起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农民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完善,林业扶贫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基本构建起广大农民群众融入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共建共享格局。88个县农民人均从林业上获得收入达到1700元,其中重点贫困村农民人均林业收入2200元。

抓好六大任务促脱贫

一是建设生态林业促脱贫。实施天保公益林、新一轮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工程造林380万亩,改造低效人工商品林100万亩,抚育中幼林250万亩,加快推进生态治理。落实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扩大湿地生态补偿范围,让更多农牧民直接受益。协调安排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公益林及天然起源商品林公共管护资金,调整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补助资金和天保工程管护费结余资金支出方向,专项用于聘用当地有管护能力的贫困人员从事生态保护工作,推动贫困人口通过生态补偿脱贫。实施新村绿化1000个。

二是发展林业产业促脱贫。在具备连片发展空间的适宜规模发展区,新培育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培育558万亩,在非适宜发展区,发动群众利用庭院和房前屋后空地人均栽植3株特色经济林木。科学利用彩林、红叶、花卉、森林风景、湿地景观等生态资源和珍稀植物资源,建设一批森林公园、森林人家和康养基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推动其成为贫困地区绿色增长和农民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林药、林菌、林禽、林畜和特种养殖分别新增28万亩、3.5万吨、1280万只、林畜养殖100万头、特种养殖10万头(只、箱)。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促脱贫。以推广技术成果、解决技术问题、提升技术能力为重点,强化林业科技培训和成果推广示范。组织林业专家、技术人员和当地土专家,根据贫困户的科技需求,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示范服务。组织百名林业专家、千名林业科技人员开展培训贫困地区万名林业能人的林业“百千万”科技服务专题,发放各种林业技术资料100万册(份)。推广新成果、新技术、新模式100项,形成100个可推广、能示范的科技推广示范样板,建设林业科技示范村100个、林业科技示范点200个,培育林业科技示范户1000户,建成科技示范基地面积10万亩。

四是深化林业改革促脱贫。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森林资源有序流转。推广以经济林木(果)权证、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和村级农民互助担保合作社为主的“两证一社”新型林权抵押贷款改革。推动以生态景观评估价值、门票收益等作抵押物申请生态旅游专项贷款改革,积极开展特色经济林保险试点,探索将财政资金投入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合作社形成的森林资源资产收益脱贫新模式。推进国有林场林区改革,实现国有林场林区资源增长、职工增收、活力增强、队伍稳定。

五是完善林业政策促脱贫。以提升农民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为重点完善林业发展政策,构建农民持续从林业增收的长效机制。协调将集体和个人所有天然起源商品林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协调扩大省级湿地生态补偿试点范围,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完善资源使用政策,开展国家三级公益林利用试点,对公益性基础设施以及符合国家政策的四大连片扶贫地区重大产业项目需要征占用林地的,优先保障供给。优化项目实施方式,允许在集体林地上实施的林业重点工程由村集体组织农民自建。优化财政补贴性项目实施方式,降低准入门槛,惠及更多贫困群众。

六是完善基础设施促脱贫。加强国有林区断头路建设、主要景区(点)道路通达能力建设以及林业产业基地作业道路建设,新建林区公路(作业道路)5000公里。在集中连片的木本粮油基地和其他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微型灌溉水方400万立方米。支持集体和个人所有商品林面积大的县(区),建设集信息发布、在线交易、在线结算、在线融资等功能为一体的集体林权交易平台,提高林农林木林地资产处置效益。在部分既有适宜推广良种又有适宜建设用地的县(区),建设以核桃、花椒、油橄榄为主的木本油料树种良种采穗圃20处,完善县级林木种苗监管能力,强化林木种苗市场监管。

脱贫攻坚工作落地见效

林业脱贫攻坚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取决于各地工作的态度和力度。各级林业部门要切实强化担当精神,狠抓组织保障,强化推进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要找准切入点。找准林业有效融入脱贫工作的切入点,是确保林业脱贫成效的关键,林业脱贫应在生态建设、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四个方面着力。在生态建设方面,要优化重点生态工程实施方式,使更多群众从参与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受益。在生态保护方面,要及时兑现集体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引导贫困群众组建管护队和防治队等方式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增加收入。在林业产业发展方面,要坚持“盘活存量和扩大增量”并举,低改和新造结合,因地制宜发展核桃、花椒、油橄榄等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森林人家、森林康养以及林下经济,培植贫困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在扩大就业方面,要引导国有基层林业单位采取社区共建方式,积极聘用周边贫困群众从事服务性岗位或季节性工种,增加贫困群众的工资性收入。

nlc202309081127

二要落地相关任务。近期,按照省领导的指示,省级部门已对照10个脱贫专项方案,将2016年脱贫任务和资金全部落实到贫困县。各地林业部门要树立“对接任务就是对接资金”的理念,按照项目资金来源渠道,抓好与“条条”和“块块”对接,积极争取“条”“块”的共同支持;要重点抓好与同级扶贫、发改、财政、交通等部门对接,有效整合农林水等涉农资金和扶贫项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扶贫成效。要算好任务账、时间账、进度账,抓紧将脱贫任务分解落实到贫困村,指导农民做好土地、材料等栽植的前期准备工作,全力抓好工程项目实施,避免因任务落地不及时或项目进度缓慢发生建设资金趴在账上“睡大觉”的情况。

三要抓好生态补偿脱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要求,结合生态保护脱贫,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上月初,曲木史哈副省长指示林业厅牵头制定生态补偿脱贫方案,务必在今年一季度内开始实施。近期,林业厅已会同相关部门研究提出初步思路,开展专题调研,调研报告即将报省政府决策。各地应高度重视,及时开展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的岗位设置、人选条件、确定程序、待遇报酬、考核方式等,提前做好启动实施生态补偿脱贫的前期准备工作。

四要突破脱贫难点。从前期调研看,筹集资金难度大、经营发展水平低、有效对接市场难,是贫困群众发展林业脱贫面临的三大难点。未来5年内,省厅将把超过60%的中央和省级林业投资投向88个贫困县。各地也要加大支持力度,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优先安排贫困村,植被恢复费和育林基金用于贫困村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的比重不低于60%,同时引导农民通过林权抵押贷款筹集发展资金。在解决发展水平低方面,省厅将开展科技帮扶、技术培训和推广示范行动。各地要指导农民选用良种,抓好低效林业产业基地改造,大幅提高现有林业产业基地效益。要及时解决农民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提高产业集约经营水平。要引导群众积极发展立体林业,提高综合经营效益。在解决对接市场方面,要加强林产品宣传,引导贫困群众抱团发展,以规模经营应对和拓展市场。引导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将更多贫困户纳入自身经营体系,或采取“订单林业”方式收购贫困群众的林业产品,或将林产品纳入自身建立的销售网络;引导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拓展网上销售。

五要完善政策机制。要完善专合社奖补政策,按其带动贫困户的规模给予相应奖补,激励专合社积极吸纳贫困户入社,并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品保价回收全方位服务;完善资金分配机制,将项目资金安排与精准脱贫成效、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管理、植被恢复费和育林基金投入脱贫比例等情况挂钩。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化运作方式,构建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脱贫格局。引导贫困户以人力、林地资源等要素加入专合社、家庭林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让贫困户的资源变成经济效益。吸引企业、社会资金和先进技术参与贫困村的林业发展,形成企业获利、贫困村与贫困户脱贫的多赢局面。引导劳力缺乏或无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将其产业基地、林地等生产资料进行托管经营,确保每年获得一定的固定收入。

六要抓好行业内部脱贫。受诸多因素影响,四川林业行业内部还有一些贫困部位。部分重点森工企业、国有林场和地方小型采伐企业职工收入较低,属全面小康社会的脱贫对象,卧龙特区两个乡镇仍有124户380人需要继续实施脱贫帮扶。省厅将统筹天保工程改革奖励、国有林场脱贫和生态效益补偿公共管护资金,加大对基层林业单位脱贫投入,抓好脱贫项目的协调。地方林业部门要教育干部职工自强不息,主要靠自身艰苦创业改变贫穷面貌。相关单位要调整优化管理机制,理顺单位及职工的利益分配,下大力气抓好森林景观、林下资源的利用。卧龙特区要主动与汶川县和阿坝州对接,抓紧完成脱贫规划编制,加快完善农家乐和相关旅游接待设施,做好兜底脱贫工作。

七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林业精准脱贫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林业“十三五”规划重点内容谋划,落实工作责任,整合要素资源,做到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做到有目标、有督查、有考核、有问责,形成“上下衔接、左右联动、合力推进”的体制机制。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履行好脱贫“第一责任人”职责,既要指挥部署也要亲临一线检查督促,一级抓好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大力总结和宣传林业精准脱贫工作中涌现的好做法、好经验,形成一批立得起、站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先进典型,建立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示范点,充分展示林业脱贫成效。

篇5: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的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的形势

(一)全球减贫进展及中国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消除贫困始终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为引起国际社会对贫困问题的重视,动员各国采取具体行动,1992年12月22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将每年的10月17日定为国际消除贫困日。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把到2015年将世界极端贫困人口和饥饿人口减半,作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主要内容。2015年7月,联合国发布的《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报告》显示,全球总体上实现了千年发展目标的减贫目标。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取得最为显著的减贫成就。中国成功减少贫困人口7.91亿人,占全球减少11亿贫困人口的72%。

世界银行认为,“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使如此多的人摆脱了贫困,对于全人类来说这是史无前例的。如果没有中国的扶贫努力,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数量不会有所减少。”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若泽·格拉齐亚诺·达席尔瓦2013年6月3日在新华网发表题为《中国成功减贫给世界的启示》的署名文章时说,中国的努力是使全球贫困和饥饿人口减少的最大因素。

但是,应该看到,我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根本性改变。总书记反复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脱贫攻坚是突出短板。尽管我国扶贫开发成就显著,脱贫攻坚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集中体现在:

中西部一些省区贫困群体规模仍然较大,全国重点县和片区县的贫困发生率仍高达22.1%;

剩下的贫困人口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贫困程度更深,脱贫成本更高,减贫难度更大;

部分地方领导干部思想认识还不到位,还没有把扶贫开发真正作为地方党委政府的主要任务;

新的考核机制还没有真正运转起来,一些贫困县还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

一些地方和部门还习惯于传统的“大水漫灌”扶贫方式,扶贫的针对性、实效性都亟待提高;

贫困人口直接受益的资金投入不够,扶贫资金使用总体效率不高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等等,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新进展

改革开放开始至上个世纪末,我国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主要任务,先后组织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2011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扶贫开发转入以促进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缩小差距为主要任务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精准扶贫方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强化脱贫攻坚措施,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

第一,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持续较快增加。“十二五”期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66亿人,减少到2015年底的6000万左右,减少了1亿人。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从3273元,2015年可增加到6600元以上,翻了一番,增长幅度连续5年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第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11-2014年,14个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新建农村公路124.12万公里,93.5%的乡镇和70.8%的建制村实现了交通通畅。贫困地区累计解决7852万农村居民、1244万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和354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完成1565.4万农村贫困户的危房改造,所有建制村和90%以上的自然村都通了电话。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贫困人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全面实施免费就业服务,贫困地区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和基本养老保险已覆盖全部贫困地区。

第三,扶贫开发机制创新取得突破,精准扶贫战略起步实施。一是摸清了贫困底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到2013年底,共识别确定贫困村12.8万个、贫困户2948万户、贫困人口8962万人,初步摸清了贫困人口结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情况,并建立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网络系统,为动态监测、动态管理打下了基础。

二是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和相应的机制。中办、国办制定《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部署的6项机制创新和10项重点工作正在加快落实,并取得初步成效。向贫困村派驻工作队基本实现了贫困村全覆盖,驻村干部达48万人。

三是探索建立了贫困县考核和约束机制。出台了改进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工作意见,要求把扶贫开发作为考核主要指标。对贫困县“必须作为、提倡作为、禁止作为”作出明确规定。

四是进一步完善了社会扶贫组织动员机制。设立扶贫日,构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平台。全面部署社会扶贫工作,表彰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和个人,努力营造社会扶贫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浓厚氛围,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参与扶贫济困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三)全国脱贫攻坚呈现良好态势

各地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你追我赶,争先恐后,亮点纷呈,扶贫开发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好局面,主要体现在:

一是“一把手”抓扶贫。在党中央、国务院高位推动下,地方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党政一把手亲自听汇报、调研和部署,有扶贫任务的相关部门一把手把扶贫当作自己的重要责任。二是推出“1+N”政策举措。出台“1+N”系列文件,就是一个全面推进扶贫攻坚的文件加上若干个具体政策、项目和措施的配套文件。如贵州的“1+10”、甘肃的“1+17”、云南的“1+10”、重庆的“1+13”、湖北的“1+20”、广西的“1+20”、四川的“3+10”等等,推出的政策一个比一个有力,一个比一个过硬。各省区市在认真分析自身面临形势任务的基础上,纷纷明确贫困人口脱贫、重点县退出的工作要求和时间表。各省区市还在构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体系等方面做出安排。现在,“精准扶贫”已成为社会上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三是各方共下“一盘棋”。中央组织部、中央农办和扶贫办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扶贫办会同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总政治部、教育部、人民银行、国资委等部门研究深化细化实化定点扶贫,中央宣传部大力支持扶贫宣传,发展改革委提出多项促进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研究出台《关于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将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纳入“十三五”国家级专项规划编制预案,并与扶贫办、财政部、人民银行等部门编制专项工作方案。财政部积极研究增加扶贫投入,研究整合财政资金和开展资产收益性扶贫筹资渠道的举措。国土资源部出台片区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使用的政策,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出台措施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农业部、商务部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卫生计生委、总政治部研究开展健康扶贫行动。人民银行和有关金融机构研究金融扶贫新举措,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扶贫事业,实施金融扶贫行动。能源局积极开展光伏扶贫。国资委推进中央企业定点帮扶贫困革命老区县“百县万村”活动,工商联系统组织民营企业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很多部门已经和即将出台面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特惠政策和举措,推出有力的行动。

二深刻领会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精神实质

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二次国内考察就到河北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工作。连续三年新年第一次国内考察都到贫困地区,2015年更是把扶贫攻坚作为重点,1月到云南,2月到陕西并在延安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6月到贵州并在贵阳召开部分省区市扶贫座谈会,7月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10月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11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扶贫开发目标、对脱贫攻坚作出新要求新部署,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表长篇讲话部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扶贫开发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思想内涵丰富,内容博大精深,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学习贯彻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需要从以下方面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

“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思想,明确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定位。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总书记不止一次深情地讲到,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是靠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夺取政权的,让人民翻身解放做了主人。今天,我们党就是要带领人民“脱贫困、奔小康”,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总书记这一思想表明,只有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才能焕发出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巨大活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动力;才能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和夯实党执政为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和奋斗理想,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思想认识上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的思想,强调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习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贫困问题较突出地区的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领导职责,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领导同志的工作要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有重点”。这些论述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从总体上、总量上实现小康,更重要的是让农村和贫困地区尽快赶上来,逐步缩小这些地区同发达地区的差距,让小康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需要,更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和前提。这就要求贫困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扶贫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进一步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小康社会。

科学扶贫的思想,阐述了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和实现途径。习总书记指出,“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并做出了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抓好贫困地区教育,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特色经济,做好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编织好社会安全网等重要论断。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科学扶贫是科学发展的一种具体体现。而科学扶贫就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方针指导下,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推进综合扶贫开发。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使老百姓得到实惠。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想,阐明了扶贫开发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工作要求。总书记深刻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做到„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他强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要重点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问题。精准扶贫方略是我国扶贫开发方式的重大转变,其根本目的就是确保党和政府的政策实惠落到贫困群众身上,确保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尽快实现稳定脱贫的目标。精准扶贫,对象精准是前提和基础,项目、资金、措施、派人精准是措施和手段,成效精准是目标和落脚点。只有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精准了,脱贫攻坚成效才有保障。

内源扶贫的思想,阐述了激发内生动力的工作方向和重点。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扶贫开发,要给钱给物,更要建个好支部”,“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指出,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贫困地区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国家要继续加大支持、加大投入。同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依据。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脱贫,还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开发最为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发内生动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为“造血”。贫困地区的发展、扶贫开发工作要特别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激发扶贫对象的内生动力摆在突出位置。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处理好贫困地区发展既要靠外部支持更要靠内生动力的关系,重视并不断提高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社会扶贫的思想,阐述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的重大意义和基本途径。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强化举措,扩大成果”。“要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鼓励、支持、帮助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这些重要论述阐述了社会扶贫的重要作用及其不可替代性,对如何更加广泛地动员社会参与提出了新要求,为进一步做好社会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的同时,要更加广泛动员社会参与扶贫。进一步动员东部地区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帮扶力度,进一步动员各部门各单位积极完成所承担的定点扶贫任务,进一步引导国有企业承担更多扶贫开发任务,进一步鼓励、支持、帮助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凝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三“十三五”脱贫攻坚的战略布局

“十三五”脱贫攻坚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帮扶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紧密结合,坚持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坚持扶贫开发和社会保障有效衔接,咬定青山不放松,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十三五”脱贫攻坚的总体要求是: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不断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实现经济社会的包容性发展,提升市场机制的益贫性,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穷人,走共同富裕之路。要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十三五”脱贫攻坚的总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具体任务主要有五项:

一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基本实现通水泥公路,根据自然村的条件可分别通硬化路和沙石路,广播电视和宽带基本实现全覆盖,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和农村安全饮水问题。

二是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每个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掌握一门劳动技能。医疗、养老、低保对贫困人口全覆盖。

三是贫困地区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

四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机制更加成熟定型,扶贫政策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更加顺畅,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更加健全,扶贫开发法治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城乡统筹的扶贫制度和政策体制基本建立。

五是贫困人口的收入显著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十三五”脱贫攻坚的实现途径主要有四条:

一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

二是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对在贫困地区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

三是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四是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互补作用,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健全东西部协作和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

主要政策措施:

1.完善扶贫开发大数据。对建档立卡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进一步分析基本特征、致贫原因、脱贫需求,制定脱贫规划,确定帮扶措施,监测帮扶成效,出台贫困退出办法,做到扶持对象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2.建立分类施策政策体系。根据致贫原因,确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办法,坚持分类施策,让扶贫资源和政策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坚持开发式扶贫,把扶贫政策与最低生活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政策相衔接,扶贫开发与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相结合。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教育培训脱贫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做到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

3.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尊重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加强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思想发动,加强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知情权、参与度、获得感,激励自力更生精神,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与活力。

4.增加扶贫投入。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互补作用。大力推广免抵押免担保扶贫小额信贷,发行金融债券,建设省级扶贫投融主体,首先支持易地扶贫搬迁;设立扶贫再贷款,支持扶贫龙头企业。下放资金项目审批权,建设县级扶贫资金项目整合平台,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

5.实施更广泛的社会动员。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扶贫体系,深化、细化、实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东西部扶贫协作、军队武警参与扶贫,提高针对性、有效性,加强帮扶成效考核。进一步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广泛参与。建设社会扶贫信息平台,营造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人人皆可为的社会氛围,凝聚扶贫攻坚强大合力。

6.增强扶贫开发能力。着力提高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决策能力和监督管理能力,提高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部门的扶贫项目管理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基层扶贫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乡镇政府的执行能力,发展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参与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增强私营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参与扶贫的专业能力。

7.加强国际减贫领域交流合作。通过对外援助、项目合作、技术扩散、智库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和国际机构在减贫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借鉴国际先进减贫理念与经验。履行减贫国际责任,积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全球减贫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落实责任:

一是强化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片区为重点、精准到村到户。逐级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五级书记一起抓。

二是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选派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担任领导。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突出抓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注重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地区驻村,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求,精准选配第一书记,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

三是严格扶贫考核督查问责。中央出台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进行考核的办法。建立扶贫开发工作逐级督查制度,对落实不力的部门和地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并提出责任追究建议。落实贫困县约束机制,杜绝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

四是加强扶贫开发队伍建设。加强与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相适应的扶贫开发队伍和机构建设,完善各级扶贫开发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充实配强各级扶贫开发工作力量。扶贫任务重的乡镇要有专门干部负责扶贫开发工作。加大贫困地区县级领导干部和扶贫干部培训力度。加强思想、作风、廉政和业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扶贫干部队伍能力水平。

五是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宣传工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全面宣传我国扶贫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准确解读党和政府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政策举措,生动报道各地各部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丰富实践和先进典型。建立国家扶贫荣誉制度,表彰对扶贫开发作出杰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加强对外宣传,讲好减贫的中国故事,传播好减贫的中国声音,阐述好减贫的中国理念。

四当前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

(一)深入学习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思想认识跟上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的要求。

一是深刻认识扶贫开发的重要性。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和两个百年目标的全局进一步明确扶贫开发的战略定位,切实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二是深刻认识扶贫开发的艰巨性。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时间很紧,任务极重。三是深刻认识扶贫开发的紧迫性。打赢扶贫攻坚战,不仅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需要,更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和前提。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工作主动性。

(二)建设五个平台,不断完善脱贫攻坚工作体系。

脱贫攻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不断完善工作体系。一是建设国家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二是建设省级扶贫开发融资平台,解决好投入问题。三是建设县级扶贫开发资金项目整合管理平台,切实提高脱贫成效。四是建设贫困村扶贫脱贫落实平台,把脱贫攻坚政策措施落实到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五是建设社会扶贫信息平台,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需求和社会各界帮扶意愿、资源有效衔接。

(三)建立完善三个机制,确保脱贫质量。

首先完善考核机制。出台中央对省区市党委和政府,指导地方完善对贫困县的考核办法,建立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扶贫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贫困退出机制。对贫困人口、贫困县和贫困村的退出,国家将制定指导意见,具体由省里组织实施。建立第三方评估制度。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四)大力实施七项专项行动,把行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落到实处。

实施教育扶贫行动,确保教育脱贫一批,阻断贫困代际转移。实施健康扶贫行动,确保医疗救助缓解一批,提高贫困人口身体素质。实施产业扶贫行动,增加扶贫投入,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实现自我发展注入动力。实施劳务协作对接行动,推动转移就业脱贫一批,探索城乡统筹扶贫脱贫的新模式。实施中央企业与革命老区百县万村帮扶行动,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助推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实施民营企业万企帮万村行动,营造社会参与扶贫氛围,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建立内生动力。实施交通扶贫行动,改善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交通条件,为贫困村发展贫困户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五)各地因地制宜实施精准扶贫十项工程,把专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到村到户。

篇6:“十三五”我国脱贫攻坚巨大成就

第五章 教育扶?

以提高贫困人口基本文化素质和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为抓手,瞄准教育最薄弱领域,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到2020年,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能力明显增强,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高等教育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教育总体质量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第一节 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完善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学前教育服务网络,优先保障贫困家庭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大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新建改扩建的支持力度,扩大教育资源,提高普及水平。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建立健全双语教学体系。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改善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强化师资培训、结对帮扶等方式,加强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省级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依托师范院校开展“一专多能”乡村教师培养培训,建立城乡学校教师均衡配置机制,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边远艰苦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加大对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向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倾斜。加大双语教师培养力度,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实施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每年向“三区”选派3万名支教教师。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向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

第二节 降低贫困家庭就学负担

完善困难学生资助救助政策。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稳步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率先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以及非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完善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新生入学资助、研究生“三助”(助教、助研、助管)岗位津贴、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多元化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优先予以资助,优先推荐勤工助学岗位,做到应助尽助。

第三节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强化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加快推进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强有专业特色并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院校建设。继续推动落实东西部联合招生,加强东西部职教资源对接。鼓励东部地区职教集团和职业院校对口支援或指导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建设。

加大职业教育力度。引导企业扶贫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鼓励职业院校面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启动职教圆梦行动计划,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国家重点中职学校选择就业前景好的专业,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单列招生计划。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协作计划,支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到省外经济较发达地区接受中职教育。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鼓励职业院校开展面向贫困人口的继续教育。保障贫困家庭妇女、残疾人平等享有职业教育资源和机会。支持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建设,继续办好内地西藏、新疆中等职业教育班,加强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特困群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

加大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教育资助力度。继续实施“雨露计划”职业教育助学补助政策,鼓励贫困家庭“两后生”就读职业院校并给予政策支持。落实好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政策。

第四节 提高高等教育服务能力

提高贫困地区高等教育质量。支持贫困地区优化高等学校布局,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等国家专项计划,适当向贫困地区倾斜。

继续实施高校招生倾斜政策。加快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继续实施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形成长效机制,畅通贫困地区学生纵向流动渠道。高校招生计划和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向贫困地区倾斜。支持普通高校适度扩大少数民族预科班和民族班规模。

“十三五”期间教育扶贫工程项目

(一)普惠性幼儿园建设

重点支持中西部1 472个区(县)农村适龄儿童入园,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

(二)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力争到2019年底,使贫困地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均达到“20条底线要求”。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贫困县等为重点,解决或缓解城镇学校“大班额”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大通铺”问题,逐步实现未达标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场所标准化。

(三)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

增加中西部贫困地区尤其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使中西部贫困地区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基本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就读。

(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扩大特岗计划实施规模,鼓励省级政府建立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推动地方研究制定符合乡村教育实际的招聘办法,鼓励地方根据需求本土化培养“一专多能”乡村教师。到2020年,对全体乡村教师校长进行360学时的培训。

(五)特殊教育发展

鼓励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取得办园许可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开展学前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和建设特教资源中心(教室),为特殊教育学校配备特殊教育教学专用设备设施和仪器等。

(六)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上一篇:嫦娥三号思想汇报下一篇:救助学生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