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变化五年级作文

2024-04-08

巨大的变化五年级作文(通用14篇)

篇1:巨大的变化五年级作文

巨大的变化五年级作文

今天我去小姨家玩,想着很快就能见到一年多都没有见到的小伙伴便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可是当我来到这里时,却发现这里冷冷清清的,再也没有以前热闹非凡的景象了。我内心十分疑惑:这里怎么这么冷清?我来到了朋友居住的园子里,发现那里杂草丛生,看不到漂亮的盆栽,也听到小鸟的歌唱,门锁上也落满了灰尘。我不禁失落了起来。

我走进小姨的院子里,问小姨:“这是怎么了?”小姨回答说:“这里要拆迁,最早的几个月前就搬走了,稍微晚一点的一个月前也搬走了,马上我也要搬走了。在这里住了十几年,突然要搬走了,还真有些舍不得呢!”小姨很是伤感。我心想:那我以后是不是再也没机会和我的`那些好朋友玩了?

我失落地站在小巷子里,一幕幕熟悉的景象涌上心头,不禁回忆起以前的快乐时光。

那是我四五岁的时候,我来小姨家,和朋友们无拘无束地玩耍。如果彼此之间发生了一点小矛盾,大家就会散开,各回各家,谁也不和谁说话。可是不一会儿,大家又在一起开心地玩耍,刚才的矛盾也会被抛到九霄云外。每到下午六点钟的时候,卖粽子的都会准时来到这里,我们就会蜂拥而上,争相购买,然后津津有味地吃着粽子,吃完之后,又玩耍起来……

如今,再也听不到卖粽子的吆喝声了。

每当一想起以前欢乐的情景,听见大街上卖粽子的吆喝声,小时候那段美好的记忆,仿佛又重临于我的心头。

现在科技发展速度飞快,小平房一座接着一座地被拆迁,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虽然生活变得更好了,可是小时候那段美好的时光再也回不来了。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童年一去不复返,我们要好好地珍惜自己的童年时光。

篇2:巨大的变化五年级作文

我的家乡在信阳,如今,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原来的学校是平面板房,地上的垃圾遍地。桌椅破烂不堪,有的是三条腿的,有的是两条腿的,甚至没有腿。那时的学校没有灯,夜里黑乎乎的,伸手不见五指。而且,那时的学校只有一层。而现在,学校是五六层的高楼,教室内的墙壁洁白亮丽,桌椅都是钢铁制的,既大且干净。室内装上了点灯,夜里,教室在灯光的怀抱下显得无比明亮。

不仅如此,家乡的道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是泥路,而且又细又窄,现在的`是柏油路,又宽又平。

篇3:巨大的变化五年级作文

改革开放的巨变

广东得改革开放之先,创造了对外开放和体制改革的先发优势,三十年间,全省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发展势头,社会经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

(一)经济发展由欠发达省份变为经济强省,实力明显增强,对国家贡献增大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在全国属于欠发达省份。1978年,全省GDP和财政收入低于当年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速慢于全国平均增幅。广东的国民收入和财政收入1965年超过江苏,1978年仅为江苏的75%和68% (1) 。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对外扩大开放,对内改革先行一步和学江苏,赶先进,经济发展明显加快。2007年,全省GDP和源于广东财政总收入为31084.4亿元和7750.3亿元,分别占全国12.5%和15.1%,人均GDP高于全国七成多;1979年—2007年,全省GDP年平均递增13.8%,快于全国同期4.1个百分点,可谓世界走一步,中国走三步,广东跨四步 (2) ,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广东GDP和财政收入八十年代末赶上江苏,九十年代后期分别超过江苏一成和五成,至今仍居全国前列。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建设全面展开,文化教育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开创新局面。

近三十年来,广东对国家财政净收入贡献大大增加。1995年至2007年,广东财政收入对全国的贡献率(两者增量之比)为15.5%。

(二)经济指导思想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观念也向现代市场新观念转变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广大干部群众从理论到实践上坚决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三十年来,不断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在改革的大潮中逐步确立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市场观念、价值观念、时效观念、信息观念、法制观念等新观念;人们创业的主动性、进取性和开创性的意识获得社会认可;争时间、重效益、讲竞争、行合作的思想深入人心。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给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广东经济先行发展。

(三)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激励了富有商品经济意识的粤人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冲破计划价格控制的束缚,按照市场价值规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80年起,将统购派购的118种一、二类农产品和80多种工业品逐步减少,计划定价从调到放。1985年又在全国率先放开生猪等副食品价格。生产资料经过计划价、市场调节价“双轨制”过渡后,也并轨为市场价。1992年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价格时,旧的计划经济已被冲破,基本形成市场调节的格局。消费品市场改革,促进了资金、劳动力、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和发育。计划投资也为多渠道集资所代替,创造了“以桥养桥”,“以电养电”的新模式。缓解了建设资金不足的困扰。

改革开放以来,个体、民营和“三资企业”快速发展的“增量效应”,也激励、带动国有经济的改革创新。国有经济经过“承包制”、“股份制”和1994年建立现代企业试点的艰苦探求与改革,增强了活力。目前,全省非公有制的GDP已占67%,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经济虽然比重下降,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中仍发挥较强的主导作用。多种经济成份发展,构筑了市场经济体制微观基础,又确立了市场主体地位。宏观调控也从行政手段转为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和法律手段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市场体系的形成,市场基础的构建,市场主体的确立和政府职能转变,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代替。

(四)经济格局由封闭型向外向型经济的方向转化

广东运用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较早地打破了闭关锁国的束缚,逐步形成以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特区为“窗口”,以珠三角开放区为主体,从沿海到山区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的纵深地带——构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6340.35亿美元,贸易伙伴遍布世界各国。截至2007年底,累计合同外资额3234.79亿美元,外商实际直接投资1944.91亿美元,实有外商企业6.68万家。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有力地带动和促进全省经济的快速全面的发展。

(五)经济产业结构由传统的农业劳动主导型向非农产业主导型转变

改革开放初期,全省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高达73.7%,表明七成多的劳动力为“吃饭”而劳动,处于传统农业劳动主导型的落后状态下。1991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下降为50%(相当欧洲大多数国家十九世纪末水平),2007年全省三次产业比例为5.4∶51.3∶43.3,劳动力结构为29.4∶39∶31.6。广东劳动力结构变化比全国快二十年。按照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的“标准工业化结构转型模式”和有关参数进行分析,广东正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但由于产业产值和产业劳动力结构的偏离度过大(目前广东劳动力结构仅相当于欧洲二次大战前,日本60年代初水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过小,对广东工业化评估不能过高。但不管怎样,广东产业结构这一历史性重大变化,标志着以传统农业劳动力主导型的经济结构已向非农劳动力主导型的经济结构演变,这是广东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

(六)教育事业从动乱的摧残中迅速恢复发展并向教育大省方向发展

广东教育事业在十年动乱中遭受严重破坏。1981年初,广东省统计局选写的《我省教育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一文指出1950年,广东省平均万人在校大学生、普通中学生、中师生、小学生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2%、202%、124%和122%。1980年下降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4.4%、86.8%、72%和98.2%。“我省(教育)已从一个比较先进的省份,逐渐变成一个后进的省份。”时任省委书记任仲夷阅后批示:“……这份材料反映的问题很值得重视,应认真研究,采取措施,发展广东教育事业。广东在经济上要先走一步,教育事业也必须有相应的发展” (3) 。

自八十年代以来全省先后作出了《关于普通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8年)、关于按除农业外国民收入的1%征收教育附加费的决定,(1993年)、《关于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的决定》(1993年)。这些决定和措施,加强了对教育的领导,增加了对教育的投入,促使教育事业发展。经过不断努力,全省较早实现普九教育和成人扫盲教育,教师质量也大大提高,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由1978年38%,提高到83.6%;初中由6.42%上升到95.5%;小学由15.5%上升到99%。自2006年以来,先后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和免收义务教育书本费。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尤其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发展较快。2007年,全省共有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921.54万人,较1978年增加858.49万人,增长80.8%。其中高校学生由1978年3.07万人,增加到111.97万人,增长35.5倍;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由3.64万人,增加到90.76万人,增加24倍;普通中学由313.3万人,增加到655.38万人,增长一倍多;小学在校学生增长37%。教育结构也逐步优化。

(七)社会保障覆盖面由局部逐步向整体推进

改革开放初承袭了六十年代末形成的“企业保险制”——项目和标准由国家统一制订,支付核算和服务由企业各自负责。随着老企业严重亏损,企业的退休职工增多,职工的养老、医疗保险无法保障。

为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广东对此进行一系列改革探求。1983年将企业直接支付的保险费用改由社会统筹支付,1986年建立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制度,1990年试行固定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制度。1993年颁发《广东省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实行境内所有单位职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手段保证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征集和给付。目前,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已从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发展到外商企业、股份制、联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使不同所有制,不同用工形式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权益得到保护。2007年底止,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2226.79万人和2022.2万人,此外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正在逐步扩大和健全。至2005年累计社会保险费结余1138亿元,为社会保险提供了资金支持。

(八)社会居民生活状况由贫困温饱型向小康及部分富裕小康型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城乡居民生活状况明显改善,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广东居民得到最多实惠的时期。2007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7699.3元和5624元。1979-2007年,扣除物价因素,年平均递增7%和6.8%。反映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状况的恩格尔系数,2007年为35.3%和49.7%,分别比1978年下降30.3和12个百分点。目前,已出现一部分先致富的群体。据抽样调查,珠三角的深圳、顺德、东莞的城镇有10%家庭户年平均收入超过二十万元。城乡居民拥有各类耐用消费品的比率大幅度提高,居住状况也大大改善,平均居住面积增加3.6倍和2倍。

改革开放实践的启示

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崛起,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回眸过去的战斗历程,展望未来的美好前景,我们应当注意如下的启示。

(一)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差距与压力,把握发展的定位,形成传承滚动的发展目标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八十年代,全省在改革开放先行一步中,形成以打破闭关自守,对外扩大开放,对内放权为改革发展的主线。通过扩大开放,引进外资,不断改革,苦炼内功,赶超江苏,加快发展。1978-1991年,全省GDP年平均递增13.1%,翻了两番多,解决了供给短缺问题,又赶上江苏,经济总量跃居全国首位,实现广东改革开放的第一次大解放的第一次大发展。

1992年至2002年,全省以打破计划经济桎梏,构建现代市场体制为改革发展的主线。先后作出了追赶亚洲“四小龙”,推进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建立,争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的定位和决策。十年间,全省GDP以年平均14.3%的速度持续大增长,又翻了两番多。2002年,全省总体步入小康,珠三角部分地区步入富裕小康,实现广东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第二次大发展。

2003年后的几年间,广东在总体步入小康的基础上,运用科学发展观总结、审视发展的经验和问题。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破解“先发思维定势”,开创性践行科学发展观为改革发展主线。尽管当前,遇到从数量经济扩张向质量经济提升的磨合与挑战,遇到从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制度创新转变的新挑战。但同时,我们已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良好开端。日前,省委、省政府先后作出了争当科学发展观排头兵和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全省在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中正步入全面建设富裕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三次大发展的新阶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视差距,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有迎头赶上的劲头和举措,传承和滚动每一阶段发展任务,正确把握经济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是广东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展持续领先的启示之一。

(二)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握发展的主题,排除发展的干扰,化解发展的困难

改革开放的征途并不平坦,但不管遇到什么干扰困难,广东省委带领全省人民始终坚定不移的贯彻中央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住发展这个主题。

广东试办特区初期,有人把特区譬作昔日的“租界”,遭到不少非议。面对担心与责难,当时省委书记任仲夷及时提出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坚定不移,打击经济领域违法犯罪活动坚定不移”,要以执法更严、纪律更严、管理更严保证对外更加开放、对内更加放宽、对下更加放权,坚定不移的走对外开放、对内改革之路。经过磨难进取,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特区越办越好,广东也几年内赶超江苏,实现跨越式发展。

1985年,全国出现过“三超”(收入超分配、需求超供给、投资超实力)、四失控(投资、信贷、消费基金、外汇使用失控)的问题 (4) 。1989至1991年,又遇上经济过热和物价升幅过猛(1988、1989年全省零售价格指数上升30.2%和21%)。在两次治理整顿中一方面把握总量的“双紧”关闸,控制信贷、消费基金总需求,压缩投资增长过快。另一方面从稳定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发展的主题,控制操作力度,增加农业投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防止过分紧缩带来滞胀的负效应,较好的处理整治、改革和发展的关系 (5) 。使1985年和三年整治中全省经济总量仍保持两位数的速度向前发展(全国1989-1990年,GDP分别增4.1%和3.8%),为广东迎来持续发展的机遇。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握经济发展主题是广东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启示之二。

(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构建一个符合经济运行规律的现代市场体制,形成改革发展的良性互动

改革开放前,我们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个体制下,国家列名计划的产品、中央部、省计委和省主管厅局下达计划的产品约各占三分之一,生产的产品实行统购统销。由于统得过死,包得过多,造成市场主体(企业)与市场割裂开来,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经济运行失去活力,制约了经济发展。广大群众在多年生活实践中已深感旧体制的弊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鼓舞下,为冲破旧计划经济的束缚,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广东对此作了艰辛、大胆的探求。早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就按照市场价值规律和“三有利”原则,进行了以塘鱼价格为突破口的一系列改革,逐步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和工业品计划收购调拔的做法,较早的全面开放各类商品市场,促进商品生产发展,较好的解决了日用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短缺供应的矛盾。较早的按市场运作规则开辟了多渠道筹资建设的新途径,缓解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使广东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力量迅速增强。较早形成多种经济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多年来,按照先调(调整价格、调减计划品种)后放(放开价格控制、取消计划任务),先易后难,先突破后扩展,先单一后整体(即体制转换)的路子进行。通过一系列改革改变国家统一下达生产任务,统一收购产品,统一定价,国家出钱投资和单一公有制的旧体制,形成企业自主,市场配置资源,公平竞争,富有活力的新体制。即使广东经济理论界在全国较早提出发展市场经济的理论探求遭到非议 (6) ,率先取消粮食凭证供应受到批评,广东仍坚定不移的进行市场为取向的各项改革。目前仍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断探求。

广东以市场为取向的一系列改革,获得了制度创新的先发优势,给经济发展注入生机活力,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发展又为巩固改革成果,深化改革提供物质保障(仅“十五”期间全省以千亿元用于低保补助资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国企解除劳动关系补偿金、社会养老保险补助金,1000多亿元用于发展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再改革创新—增长改革新优势,形成改革—发展的良性互动。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各项改革是广东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启示之三。

(四)必须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发挥地缘人缘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运用中央给予的对外开放的有关政策,发挥毗邻港澳的人缘、地缘和区位优势,不断拓展与世界各大洲的贸易往来。目前已与2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2007年,全省出口总值3692.39亿美元,占全国30.3%。其中工业品出口占全省工业总产值三成多。全省外贸出口依存度91%左右,实际利用外资171.2亿美元,占全国22.9%,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420多亿美元(包对外借款)。通过引进外资、引进技术设备,使各部门经济技术水平大大提高,造就了一批粤产名牌,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是广东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快速发展的启示之四。

(五)必须立足现实,抓住机遇,开拓创新

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年代,要建一个电厂,造一条大桥,筑一条大堤,往往由于体制、资金的诸多问题,总是难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粤人冲破束缚,上下开拓创新,以集资造桥,收取过桥费返还投资的“以桥养桥”的模式,先后建起了2.6万座桥梁,包括不少具有创意的特大桥梁。使昔日珠三角河网纵横众多的轮渡,化为座座大桥凌空飞架,既缩短了区际间交往的时间,又改善了投资环境。为了解决“开四停三”的电力瓶颈的制约,开创了集资,合资,引进外商私人资本进行电力建设,形成以利润返还,以股分红的“以电养电”的模式,使全省增加电力装机容量近4000万千瓦,缓解了电力不足的矛盾,促进了经济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从山区到珠三角,也立足现实,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例如梅州市的防洪大堤,长期由于体制和资金问题,无法建设。改革开放中,以新的思路,开创了引进社会资金与社会力量,把防洪堤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结合起来,政府不花钱,筑起了12公里百年一遇的防洪大堤。既提高了防洪能力,又美化了城市环境。使梅州市区变成“一城山色,一城湖”。过去,一些田地丢荒,他们开创了引进经济实体和资金的新途径,办起了万亩果园和小庄园,山上造林,山腰办场,山下养鱼,形成了“立体农业”或旅游休闲农业基地,促进规模农业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珠三角的顺德、南海、中山、东莞同处珠三角腹地,在改革大潮中,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发挥各自创造力,探索出风格各异的发展之路,被视为从“农村工业革命”起步的四个典型,——珠三角的“四小虎”——即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遍地开花,从下而上,外源经济为起步动力的“东莞模式”;以乡镇企业、大集体企业、“大公司”、“大集团”为主体,从镇办工业中间突破带动工业发展的“四主一新”(一新指引进新技术)的“顺德模式”;以原有国企为龙头,企业集团为载体,名牌为商标的“中山舰队”发展之路的“中山模式”;以“六个轮子一起转(即县、镇、各区、经济社、联合体、私营经济)三大产业齐发展的”“南海模式”。“四小虎”近三十年来,以其独特模式,迅速发展,1979-2007年,GDP年平均递增分别是:顺德(16.8%)、南海(17.5%)、中山(14.9%)、东莞(16%);2007年人平GDP依次为64770元、59995元、49488元和46027元。其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全省,且超越亚洲“四小龙”同期速度,在全省率先步入富裕小康,成为珠三角发展模式的佼佼者,“四小虎”模式的核心价值是根据现实,适时求变求新的创新思维。“四小虎”发展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过分依靠粗放外向型企业和环境污染处理滞后问题。目前和全省一样正面临经济全球化和金融海啸的冲击。需要以世界眼光,审视自身发展,以睿智的新思路,新举措,争取新发展。立足现实,抓住机遇,开拓创新,这是广东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启示之五。

(六)必须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种经济关系

三十年来,全省社会经济沿着高速发展的轨迹向前发展,但剖析发展过程,在处理各种经济关系中为我们留下不少值得深思和有待解决的问题。1978-2007年,全省GDP增加42.5倍,发电装机容量增加22倍,电力弹力系数仅为0.52,今年电力预计最大缺口600万千瓦,反映基础设施落后于经济发展。在教育建设方面,尽管有长足发展,但教育优势仍未恢复(1949年全省万人大学生仅次于中央三直辖市,居全国各省之首,为江苏的1.3倍),至今,万人在校大学生、十万人口大学学历人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居全国18位和13位。人才增长速度慢于GDP增长,反映了教育发展的滞后和经济建设高级人才不足。在物价波动方面,八十年代两度出现经济发展过热,物价大幅度上升(1985年上升13.6%,1988、1989年上升30.2%和21%),给居民生活带来较大压力,并被迫进行整治,反映经济发展超越承载能力和农业发展滞后的矛盾。今年CPI上升,除国际油价暴升,年初风雪灾害影响外,也反映了小农经济不适应城市化、工业化发展需求,反映了工业化对农业产业化反哺不足。在工业发展方面,电子通讯为主导的IT产业的产值占全省26.6%,成为全省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但其利税低于产值份额10个百分点,百元利润率、百元利税率均低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反映这个支柱产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城乡、地区发展方面,山区和东西两翼的人口占全省50.5%,财政收入仅占9.8%;城乡人均收入比从1978年的2.13∶1,变为2007年的3.15∶1,反映了区域与城乡差距扩大的矛盾。在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第一产业占用劳动力过多。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5.5%,劳动力却占29.4%,仅相当于日本六十年代初和欧洲二次大战前水平,反映了农村生产要素过于固化,未能优化组合,农业产业化步履艰难。在收益分配方面,全省最终消费率、劳动报酬率由1990年的60.9%和55.4%下降为48.5%和38.8%;而企业盈利率则从19.5%上升为32.4%。全省两率低于世界中下等收入国家10多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幅也低于江、浙。

近三十年来发生的“三滞后一波动”(电力基础设施、教育事业和农业发展滞后,物价波动过大),“三低一高”(电子通讯支柱产业核心技术含量偏低、山区东西两翼和农村收益率偏低、消费率和劳动报酬率偏低、第一产业占用劳动力过高)的上述种种问题,说明社会经济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处理好经济发展速度、规模与可供资源和承载能力关系;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产业建设和教育发展的关系;要处理好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关系;要处理好发展一般工业与支柱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关系;处理好发展生产与改善民生关系。对此,省委、省政府已分别作出改革发展的相应决策,逐步加以解决。今后,我们还必须在民主、科学决策基础上统筹处理好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经济关系,这是广东改革开放三十年实践的启示之五。

篇4:新时期教师角色的巨大变化

1导师

在计算机网络时代,人们很容易从外部数据资源中获得信息,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和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其主要职能已从“教”转变为“导”。

2意义建构的促进者

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作用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将一套组织得很好的知识集合清楚明晰地讲解或呈现出来,更主要的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促使学生将当前学习的内容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发生联系。

3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

教师将承担在线专职信息查询顾问的角色,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获得信息资源,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以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意义的建构。

4协作者

在信息时代,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这种新型的协作学习环境中,教师作为群体协作者的作用体现在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

5课程的开发者

在信息时代,教师必须考虑社会生活每一方面的剧烈变革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把社会需要放在首位,改变传统课程体系中的一些内容,重新组织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学策略,不断评价、完善新的课程体系。

6学生的学习顾问

为了适应和促进学生的个别化学习,使每一个学习者都能获得适合他们各自特点的帮助,作为学习顾问的教师将独自或与他人合作,给学生以一定的宏观引导和帮助,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7研究者

当教师被新技术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后,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育科研,教师的角色应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换,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专家。

8学习者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社会。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自身的培训,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并不断地再培训自己。

篇5:家乡的巨大变化作文

以前农民伯伯们因为玉米秸秆而犯难:烧了吧,既可惜又污染环境;不烧吧,既费力又没有多大用处。秸秆真如鸡肋,丢只可惜,食之无味。现在有了秸秆还田机,这一切的困扰都解决了,秸秆还田机“轰隆隆”的开进地里,随着“咔嚓,咔嚓”的响声农民伯伯们头疼的秸秆就这样变废为宝了。记得几年前一次假期,我和爸爸妈妈坐车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经过一片田地时,只见烟雾弥漫,一阵风吹过,车上的人都被呛的喘不过气来,我也被呛得眼泪直流,我们赶紧关上了车窗,司机也加大油门往前冲。

今年回老家,姥爷高兴的告诉我:“今年我们家用的是秸秆还田机,一颗秸秆也没烧。”听到这里,我心里猛然升起一种自豪感,自豪我家也为环保出了一份力,老爷还告诉我;“秸秆还田机非常好用,收完玉米后直接就把玉米秸秆粉碎了,粉碎后的秸秆翻到地下,还会使地变得更肥沃,更松软,相信明年的麦子一定会有更好的收成。”老爷高兴地笑着,脸上满是对明年大丰收的憧憬。

是啊!自从有了秸秆还田机,农民伯伯们不用再那么辛苦了,越来越多的农民伯伯醒悟了,特们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懂得了:环境用钱是买不来的。今年,秋收这段时间,已经不像往年时有那么多的烟雾了。

篇6:巨大的变化五年级作文

我第一次看见家乡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路旁不是插入云端的高楼,而是一片片长满野草的荒地,那里很少有汽车,乡亲们出行只能选择步行,我对这一切是那么陌生,如同一个刚刚降生的婴儿一般,我很困惑……夜晚,当家人都早已进入梦乡,而我却惊恐地望着窗外。害怕、恐惧不禁涌上心头……

20xx年后的十?一黄金周,我再一次观察我亲爱的家乡。这一次,我又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这不是20xx年前的恐惧与家乡的落后,我是那样激动、兴奋。因为这20xx年的变化实在太大了,路旁两侧没有了耕地,全部变成了高楼大厦,乡亲们搬入了整齐化一的楼房,乡亲们有的开上了汽车,有的开上了拖垃机。超市里,无时不见熙攘的人群,街道上,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

篇7:巨大的变化五年级作文

飞车缓缓降落。我登上了福州的太阳能出租车,它们是科学家新研制出来的成果。这种出租车不用汽油,而是以早上吸收太阳光,晚上吸收月光为能量来开动,这样真是又环保又便捷!

汽车开到了一处繁华的街道。咦?那街旁的湖泊不是西湖吗?如今人们重视环保,西湖也受到了环境保护,早已变得清澈见底,美丽宁静,见不到半点垃圾。现在我们福州西湖,已经可以与杭州西湖相媲美了!

不知不觉中,汽车来到了我的母校—湖滨小学。我走进去一瞧,哇!操场扩大了一倍,可以容纳5000人呢!操场两旁是一排整齐的绿树,一片嫩绿的小草,它们点缀了整个校园。

旁边焕然一新的教学楼吸引了我的视线,它一共有25层。我按下电钮,乘电梯来到了曾经的班级——五年(5)班。哇!班级里处处充满了高科技气息!

老师再也不用为粉笔灰飞入眼里而犯愁了:如今的电子黑板与电脑相通,老师只需在前晚将课文的重点难点输入电脑,第二天老师讲到哪儿黑板上也就会清晰地显现出字迹来,这种电子黑板解去了老师的忧愁。

同学们用的是电子课桌。如果你上课说话或开小差,它会提醒你。更值得一提的是,它还有自动录音的功能,如果你上课没听清老师的课,下课时就可以打开录音重“上”一次课。

篇8:巨大的变化五年级作文

我坐在汽车上回想起了家乡三年前的样子:会乡的路仅是10公里,但是一条烂泥路,汽车开过翻起了阵阵烟尘,司机不得不打开车灯。更倒霉的就是遇上下雨天,烂泥路凹凸不平,出现了一个个小水窝,车要是开过这里,就会变成黄泥车。村子里到处都是茅草房,样子一片“破烂不堪”。

车子慢慢地开动了。我合上眼睛想起了回家乡时,所受到的痛苦。可是,车子停了,我真开眼睛一看,眼前的一切全变了:一条条弯弯曲曲的烂泥路,已成为了一条条笔直的柏油马路了。村中间的一排茅草房已成为了一排排两层多高的房子了,正中间是村委会和学校。家家户户都是石板院,石花园······

妈妈说:“去外婆家看看吧。”我听了,连忙摆摆手说:“不不······我不想回外婆家,家里又热,又没有电视看,无聊得很。”妈妈笑了笑,拉着我的手走进了外婆家,说:“进来你就知道。”

进了屋,眼前的一切然我大吃一惊:客厅上装上了柜式空调,42寸的液晶屏电视机,也摆上了漂亮的沙发······以前洗澡总是外婆烧水来洗澡,现在已经使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了。

篇9:对中国的巨大变化而感慨作文

从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再到公元19清政府的崩溃,历年四五千年中华文化可以号称世界古老文明中保留最为完好的一个国家,我们也在为这些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但改革开放后的近五十年以来,我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仅存在于国民经济的不断提升,更在于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僵硬化。我国封建社会虽然腐败,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没有现在那么的僵硬。而现在我不举那些特殊得例子,单只是普通人,有谁可以使劲拍着胸脯说自己与邻居之间的关系非常好,恐怕在整个中国能找到这样的人不会超过四位数。现代经济的建设虽然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与邻居之间的一扇门成了一道无形的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越来越紧张,最后导致那些不法商贩无视着大头婴儿的痛楚安然的数着自己的钱包;最后导致那些监管部门的推脱与不负责任使他们可以心安理得不顾他人安危的说声尽力了;最后导致那些跌倒在地不因跌倒而死亡只因时间的耽误而导致悲剧的发生;最后导致那些企业家可以无视他人的尊严将钱扔到他人的头上。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起源于人类的“发展”有人曾说过桃花源是消极的,因为那是人类的退步,我却认为不然,桃花源中最起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如果说人类的.发展建立在人性的泯灭上的话,那我觉得人类还不如在原始社会。

中国的变化还不仅仅是这些,还有那些更为惊人的。举个例子,现在人们对金钱的崇拜程度并不亚于孩子们对奥特曼的崇拜程度。那些拜金女声称“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这种对金钱狂热的程度实在令人汗颜。

中国真的是在进步么。若真的是在进步,那么我也只好这么说,有得有失,舍去了人们的情谊,而换来的,却不足以弥补失去的。由于“发展”,中国的珍稀保护鸟类几次险些消失,而这,就是“进步”由于“发展”,水泥马路取代了那巨树荫蔽的地方,而这,就是“进步”由于“发展”,黑心商贩对人们的呼吁声不屑一顾,而这,就是“进步”由于“发展”……

篇10:书桌的变化五年级作文

三年之前,我们搬了一次家,我的书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住在老房子里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小书桌,虽然它很小,但却很漂亮。书桌上有一幅漂亮的图画:一个红头发,穿白衣服的小女孩正拉着一个黄头发,穿蓝裙子的小女孩放风筝呢!风筝是个五颜六色的燕子。右下角是乘法表,那时我还没有上学,所以对它一窍不通。不过上学后背乘法表的时候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慢慢长大了,书桌就显得非常小,上面只能放几本书,胳膊和腿都放不开。但是当时的房子太小,根本放不开大桌子,我只能勉强的继续用它。终于,在我们搬新家的时候,妈妈又给我买了一个新书桌。

新房子是老房子的两倍大,我的新书桌也有旧书桌的两倍大。新桌子是松木做的,跟我的床、衣橱、书橱都是一套,散发着松木的清香。

现在,我的新书桌能够放下很多书。平时上课用的.书就可以直接放在书桌的一边,可以随时取用。旁边还有专门挂书包的地方,就像学校里一样,非常方便。下边还有三格放本子的地方,我把练习本和学习用具都放在这里,使我的书桌又整齐又干净。新书桌还有两个抽屉,可以放平时的试卷和我喜欢的粘贴。最重要的,就是新书桌足够宽大,让我的手脚都能充分舒展开,我每天坐在这宽大的书桌旁学习,别提多高兴了!

篇11:五年级家乡的变化作文

互联网的到来,给我们很多方便之处。人们用手机上网、聊天变化和各种功能共同享受,加快了信息的传播,生活更加便捷。家乡的一些店铺都安装上了智能收款程序,同时还有了便利的手机网上支付,出门不用带现金就购物。说到购物,那不得不提的便是当下盛行的网购潮流,“网上下单,送货到家”直接普及到了乡下,农民伯伯们也能享受网购了。家乡,因为互联网时代的促进变得朝气蓬勃。

家乡变化是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与帮助的。以前交通单一,以汽车为主,而现在修高速、高铁和铁路,将来就能搭乘很多不同的交通工具。在我认知里,最熟悉的是农村医疗保险政策和中小学生教育营养补贴。每当生病去医院,产生的医药费会按一定比例打折,优惠农村医疗服务。在我们的乡镇小学每个人都有营养餐补助,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健康的饮食,重视营养均衡。政府实施的政策很多,近段时间的建档绿卡户、扶贫政策、农村合作社等等,这都是政府的功劳。虽然我只是一名在校的小学生,但是在家里爸妈都会聊到,在电视机上都能听闻。家乡,因为政府变得多姿多彩,让生活更美好。

我家乡的变化是不是很大?是的,这就是我的家乡。它是在一个乡镇里,却是一个与时代接轨、与政府相融的地方。我一直有个梦想,要好好努力学习,长大为改变家乡出一份力。

篇12:家乡的变化-五年级作文

想到以前的家乡,那时候的家乡是一个杂草丛生的地方,矮矮的瓦房,破烂不堪,晚上没有电灯,只有用煤油灯。下雨的时候,还会漏雨。家附近没有水喝,老人和孩子都要去很远的地方挑水,吃就是用玉米面做的馒头,基本没有肉吃。他们上学的时候,只能走崎岖不平的山路,还有高低不平的水泥路。下雨的时候,一脚踩下去就会陷下去的黄泥路。天天穿着很多补丁的旧衣服,看着没有几个台的黑白电视。

可是,当我再一次回到家乡的时候,我被眼前的一片景象惊呆,房子都是那种高楼,楼里面更是豪华,大理石地板,洁白的墙壁。我走进去,看见我的房间变得干干净净,里面不仅大屏电视,还有电脑。马路变得又大又宽,路的两旁一只只蝴蝶在跳舞,一只只蜜蜂在唱歌,环境可优美了。还有一个大的广场,老人和小孩可以在里面锻炼身体,还有小孩玩的滑滑梯,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篇13:家乡的变化五年级作文

“昨天,这里是一座村庄,生活,多年来还是一个模样,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每当读到这首诗歌,我都会发自内心地说:“这难道不是对家乡真实的写照吗?”

几年前,我随着爸爸妈妈一起回趟老家,坐着爸爸的车,走在坑坑洼洼的小路上,车颠簸起伏,车里的我和妈妈被颠的屁股可疼了,我对爸爸说:“爸爸,我下回再也不来了。”

爸爸说:“忍一忍吗,爸爸小时候,这路比现在还糟呢!”

到了地方,我下了车,看见几间破水泥房,一条狭窄的小路,通往那几间小屋,我们走一小路上,拎着行里,走到门前,我一敲门,屋里的人一下子就窜出来了,爷爷和奶奶推开门,爷爷把我抱起来,说:“孙子变胖了。”我理直气壮的答应了一声:“嗯,”爷爷把我抱进屋里,奶奶去外屋给我们做饭,因为我们来的时候,没有吃饭,奶奶给我们做了好多好多吃的,爷爷把桌子放好了,奶奶把做好的.菜端了上来,我拿起筷子,端起碗,狼吞虎咽的吃着。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屋子里可冷了,不管被子盖的多么严实,也很冷,早上起来,我同几个小朋友去小卖店买吃的,发现吃的可少了,有些吃的表面上都落了一层灰,我觉得奶奶家一点都不好。

去年暑假,爸爸又要带我回奶奶家,我的脑袋摇得象个拨浪鼓,爸爸看出了我的心思,摸着我的头说:“儿子,去吧,这回奶奶家可变了。”“真的吗?”我半信半疑,无奈地随着爸爸又一次回到奶奶家,一路上,再也看不到记忆中的家乡了,爸爸的车停在了一个陌生的地方,院子里走出来一个老人,我定睛一看,这不是我日思夜想的奶奶吗?我搂着奶奶,高兴地说:“奶呀,咱家怎么变成这样了,我都认不出来了。”奶奶兴奋的说:“大孙子,是党的政策好,你爸在外做生意,你小叔在家种地,政府还为我们发补贴,咱家有钱了,奶奶不愁吃,不愁穿,就愁看不见大孙子回来。”说着,我看到了奶奶幸福的泪花。我回过头去,对爸爸说:“爸,你多挣钱,在城里给奶奶买个楼,我们一家人团聚。”“没问题,一定照办”。

篇14:五年级作文家乡的变化

白天,我去茶山湖游玩,茶山湖尤如一个大盘地。湖水蓝蓝的,湖面很平静,几条小船在水面上等客人,几只小鸟在湖边追逐,湖边草木青绿,我禁不住欢呼:“茶山湖真美!”

县城北面的祥龙花园、东面的梁羽生公园、南面的华美水岸明珠正在紧密地开发建设中,勤劳的蒙山人民正在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把蒙山打造得更加美丽。

上一篇:老师谢谢你作文350字下一篇:美签面试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