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巨大的文化意义

2024-04-29

上海世博会巨大的文化意义(共8篇)

篇1:上海世博会巨大的文化意义

上海世博会巨大的文化意义

上海世博会充分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表达着现代人对新型城市、环保城市、更自然化城市,更人性化城市的追求和向往。世博会展示着经济的辉煌,科技的进步,低碳的新理念,建筑设计的最新成果等等。正像外国媒体所说的,中国利用上海世博会“约会全世界”,并向世界展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果,所以,上海世博会的重大意义可以从各方面去理解,有经济的、技术的、建筑设计的、自然环保的等各方面的成果,可是,如果我们留心,就不难发现,这些成果的展示基本上是以文化为底蕴,以文化为风格,以文化为主题理念进行表现的,上海世博会具有巨大的文化意义。

首先,主办国中国在世博会上充分表现其悠久深厚的文化韵味。

比如,这次世博会的会徽,以一个由三人合臂相拥而成的中国传统汉字“世”来体现,古老的汉字成为主题,“世”蕴含着“世博会”的意义,在“世”字的引领下,连着数字“2010”和英文书写的“EXPO”、“HANGHAICHINA”,主次协调,组合巧妙,中国文化韵味浓厚,同时也表现着中西合璧、多元文化融合的意境,而绿色的基调充分表现着生命的活力与激情。

再如,这次世博会的中国馆,以“东方之冠”为主题,以象征性的形式表达中华文化的气度、神态和气质,红色更是表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颜色。中国馆从形态和色泽上表现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天地交泰的和谐理念,充分利用世博会的空间主题、显要位置大手笔地展现“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美好理想。中国馆正立面是一个传统的红色柱子组成的门廊,门廊上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中国馆以简洁外形、大胆的色彩运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正面墙壁上方以红色为背景,展示了巨幅十二生肖图;中国馆的标志“牡丹花·中国情”采用了红色牡丹花的符号,来诠释中国馆“自然、城市、和谐——生活的艺术”的主题。中国馆的主色调“中国红”传达着中国人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的心中的红颜色,充分向世人传播吉祥、喜庆、欢乐、和谐的气氛和情感。中国馆这样的设计和建造,与会徽所所表达的“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理念统一,主旨一致,蕴含着深意。

此外,主题馆内的镇馆之宝《清明上河图》,八个主题,丰富多彩,充满中国传统韵味,特别是经过高科技处理之后,原画里的人和动物都像是被吹了仙气搬得复活了,传统主题现代化的展示,让世人更具体、更形象、更深刻、更“现代性”的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深刻和生动。还有,开幕式大面积的红地毯,也在呼应着本次世博会意味深远的“中国红”。

总之,今年的上海世博会的一个最重要的象征,就是以其庄重典雅的“中国红”为主色调,光在此颜色上,就为世界瞩目,再一次让“中国红”在世博会上“国色生香”,再一次更丰富、更深远地以特有的中国高贵、热情和吉祥的颜色来传达作为“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

其次,这次世博会充分展示着各国文化创意的竞赛和角逐。

可以说,上海世博会是文化创意友好比拼和表演的大舞台,有人说,参观世博会首先是看各国的文化创意,这是很有道理的。

本次世博会有约189个国家和地区,57个国际组织参加,参加的数量为历次世博会之最,其中,由参加国自建场馆的就有42个。最让人关注和兴趣的是各国独特的文化创意,即表现在参与国国家馆的设计蓝图上的非凡的创意。比如:

英国馆命名为“创意之馆”,外部由无数向各个方向伸展的触须组成,每根触须顶端都有一个细小的彩色光源,看上去就像一个会发光的盒子,而且,所有建筑材料都可以循环利用,整个建筑的碳排放量将为零。无数延伸的触须,代表着创意的无限,碳零排放紧扣绿色、自然、环保的主题,作为最早举办世博会的国家之一,这样的创意引人深思。

西班牙馆由万千柳条“编织”而成,俯瞰就像一个形状独特的篮子,展馆内部主要使用竹子和半透明的纸作为材料,顶部则利用太阳能,起到节能效果。展馆似乎“编织”着绿色自然的梦。

瑞士馆展馆外部的幕帷主要由大豆纤维制成,奇妙的是,既能发电,又能天然降解。展馆顶楼种着满绿草和蒲公英,观众乘坐缆车登顶,便可闻到蒲公英的芬芳。一直被认为是和平国家,作为联合国许多机构所在地的国度,这次更巧妙地表达联合国的绿色倡议,表达着世界各国未来的自然和谐的追求。

法国馆被誉为是“感性城市”,它看上去像是漂浮在水平面上,和黄浦江相得益彰,这样的设计采用高新技术来处理能源,展馆实现能源自供。漂在水面上的“感情城市”与黄浦江的和谐统一,也许象征着中法两个将进入一个和谐共处的新阶段,或许也就是这次萨科齐前来参加世博会,与胡锦涛握手的预先的启示。

芬兰馆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做“冰壶”,从外观看就像是一座矗立于水中的岛屿。意味深远。

丹麦馆被称为是“梦幻城市”,其外形恰似两个上下重叠而又倾斜的圆环,在中央下沉式的迷你海滨广场上,游客既可以在水中嬉戏,又可以在周边草坪休息野餐,感受丹麦惬意的生活气息,特别让人惊异的是,安徒生童话中的“小美人鱼”雕塑原件也漂洋过海到此展出,这是极为令人赞赏的特别举动,这也充分展示丹麦想以世博会的大舞台来展示丹麦的文化,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

埃及与中国同为四大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埃及的金字塔与中国万里长城的交相辉映,此次上海世博会期间,埃及在上海世博会展馆展出8件国宝级文物,埃及国际展览中心主席萨利姆将作为埃及代表团成员参加上海世博会的开幕式,埃及以非凡的展馆向中国和全世界展示其古老辉煌文明成就。

土耳其馆把自己的外墙装饰成大红颜色的立体“蜂巢”,显得卓尔不群,喜庆之中透着神秘和深邃。据上海世博会土耳其总代表森卡·厄兹索伊介绍,这一独特的设计灵感来自世界上最古老的村落之一——距今已有约9000年历史的恰塔尔赫于克。20多年前,考古学家在土耳其中部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发现了这座古村落遗址,这里的各类建筑如蜂巢一般复杂多样,可容纳上万人居住,宗教建筑、住房、畜圈各得其所,带有明显的规划痕迹,其中一堵墙上的壁画被认定是世界上最早期的规划图。这表达着土耳其古老的文化意味。

冰岛馆的外墙将布满冰晶的图案,夜晚,在灯光的映衬下,这些冰晶的图案栩栩如生,与冰岛冰天雪地的自然风光极为符合。这是表达冰岛“冰”的韵味。

巴西馆主题为“动感都市,活力巴西”,重点突出巴西城市在寻求可持续发展和市民福利过程中发生的巨大变迁,富有热带雨林风情的巴西馆外壁由数千根不对称放置的绿色木条组成,象征着巴西丰富的森林资;而馆内则重点表现巴西城市的人文多样性、大都市的活力、繁荣的经济以及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获得的成就。

非洲馆的木雕特别引人注目,大抵出自尼日利亚、肯尼亚、马里、刚果等雕塑家之手的作品,充分显示非洲木雕的艺术风格:线条细腻、造型逼真、构思奇妙,如人物雕像健美丰满,神情静穆生动,女性雕像眼睛是杏核眼,微微凸起,眼神中有隐隐的忧郁,蕴含着活力与生命的气息。

此外,希拉里.克林顿表示,美国在上海世博会上向世界展示的是美国的企业和技术,特别是其文化和价值观,并通过世博会增进美中两国人民友谊,以及显示美国有诚意与中国发展积极的关系。

所以这些表现在展馆上的创意是各国传达出来的最珍贵的文化亮点,也是最能让人着迷和联想的。

再次,这次世博会是探讨文化理念发展的大舞台。

世博会是一个大展台,更是一个长见识、开眼界的大舞台,同时,也是一个表现理念的大论坛,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对各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探讨和思索的极好平台。人们在这舞台上探讨着文化的理念。

人类文明因理念而进步。159年来,世博会始终坚持以“进步”为核心价值,不懈推动人的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不断引领人类发展的最新理念,不断积淀人类最优秀的文化传统。而在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人类文明又带着她持续发展的梦想,来到了上海世博会。

走进上海世博园,你将不得不感叹人类理念的伟大,因为世界上最超前的发展理念、最成功的探索和实践都汇聚于此。在上海世博会上,围绕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能让你惊奇地发现各国展馆对主题的精妙创意,马德里的“竹屋和生态气候树”、德国不来梅市的“城市交通解决方案”、意大利米兰的24小时太阳报新总部办公楼、沙特阿拉伯麦加的帐篷城巴黎的“植物墙建筑”、英国馆“会发光的盒子”、日本馆“会呼吸的房子”、西班牙馆“藤条编成的篮子”、瑞士馆“会溶解的墙壁”、上海的“沪上生态家”、成都的“活水公园”、苏州的“古城保护与更新”等等,其展馆新设想、新设计所表现出来的创新理念,无不让人惊奇不已,使人不得不由衷赞叹。这一个个具体的创新理念,其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最后,上海世博会在文体大型活动上为东道主中国展现了文化大崛起的宏大气象。

先前,中国“大国文化崛起”的最重要的象征是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在奥运会上的精彩表现其热度依然保持,而这次主办上海世博会,更是把这种文化崛起的展现推向一个更高的高度。如果说,奥运会更多的是力图利用奥运会的巨大影响实现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那么,这次上海世博会就是实现把世界各国的友人“请进来“,把人类最大的体育盛会和最大的展览会在短时间结合在一个国家来举办,既把全世界的目光引来中国,同时也将中国展示给全世界,这是中华历史上最成功的宣传“大国文化崛起”的典型案例。

世博专家吴建中说过,世博会在160年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核心价值体系,那就是以“进步、创新、交流”为主线的世博会核心价值观。中国主办上海世博会,也是在追求“进步、创新、交流”,只不过,这次世博会,更多更精彩地表现了中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同时,表现与各国朋友们一起,共同追求着经济、技术、环保、建筑设计,特别是城市居住方面的“创新”,最快最有效地实践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密切“交流”。

世博会是推动和平、友谊、和谐的盛会,世博会把人们团结在一起,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不分国籍,其发展理念是“欢迎、沟通、展示、合作”。世博会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它能够把一个时代的文明高度地集中起来,把那些零星的、分散的、还不完善的同类事物,通过主题思想将其集中起来,并加以完善化、系统化,艺术形象化;把人们共同关心的难题连同相关的各种解决途径集中起来,再生动地加以展现,给人们以最大的启示。我们相信,中国这次主办活动一定能让上海世博会成为推动“和平、友谊、和谐”的空前成功的盛会。

温家宝总理说,世博会应该是人类文明交流的舞台。当一个城市代表特定的民族和国家,庄严地对举办世博会进行精神追求、文明寄托、文化思考、综合承诺的时候,往往呼唤着新的城市精神;当一个城市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文化,展示着城市的历史发展,集中着市民的智慧,因此而举办的世博会,一定是成功和辉煌的。城市积淀着历史,上海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城市精神富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上海是个超级的大城市,一个数千万人口的城市因世博而接纳千百万人,进行经济、社会、文化互动的检阅,让经济理念、科技创新、人文关怀、文化创意、社会时尚和时空再造集中地进行展示,世博会让上海新颖的城市精神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国上海,充分利用世博会,积极的、全方位地与世界各国进行文明交流和文化互动,这无疑是中国积极促进国际和谐环境的大举动。

4月30日晚世博会开幕,历时184天的世界“大聚会”由此展开,上海在这一时间内,成为世界上最辉煌最为引人注目的城市。在这次世博会,上海引领着各国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篇2:上海世博会巨大的文化意义

一、科技意义

推动重大科技创新世界博览会是工业革命下科技进步的产物,它往往代表着当代

世界技术发展的趋势,推动了现代科技进入人类生活。许多新技术、新产品都是在世博会上第一次“亮相”并被人们认识,从而得到普及推广的:世博会让世人了解蒸汽机、缝纫机、橡胶、海底电缆、电话、电视、汽车等,让世人熟悉计算机技术、公共网络和数字化经济、人类基因研究、现代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纳米技术、现代数码影像摄影技术等。世博会是各国展示科学精神、科学理念、科技成就、科技实力与智慧成果的盛会,求真、求实、求规律,有利于人类对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性的探求以及自然规律的揭示

二、经济意义

促进举办地的产业升级举办世博会能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区集中各种生产要素,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加速推动一个地区的长远发展,这是迄今为止大多数世博会的举办动机。“世博经济”现象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直接为举办世博会而产生的经济活动。二是围绕开发世博会资源进行的经济活动。三是主办城市借世博会契机,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来源:好范文 http:///)济建设的各种相关活动。世博经济有五个特点:一是多元性。从参与世博经济对象看,不仅是参展城市、参展国本身,甚至世界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从参与世博经济的要素看,不仅有劳动力、资本、土地等有形要素,而且涉及到管理、技术、信息等无形要素,具有多要素流动与配置的特点。二是阶段性。在筹备阶段,经济影响主要表现为大规模的投资活动;在举办阶段,主要表现为迅速增长的旅游、会展和消费对经济的推动;在会后阶段,主要表现为场馆设施的后续利用对经济的影响。三是带动性。世博经济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影响涉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对经济发展起一定的刺激作用,为此促进举办城市与周边地区形成紧密联系的经济带,提升整个区域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四是非均衡性。世博会对旅游、交通等第三产业影响和推动力最大,对工业和建筑业影响和推动为次,对农业等的影响和推动相对较小。五是长效性。世博经济的推动和影响作用通常会在世博会闭幕后延续多年。

三、政治意义

提升举办国的国家形象世博会是一个全球性的盛会,无论是从空间、还是从内容等角度来讲,涉及的范围都非常广泛。由于不受国体限制,更不受地域影响,也没有民族、宗教、文化经济水平等因素大限制,参展国家可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这就给主办国创造了足不出户便可宣传自己、广交朋友的机会。同时,参展国送展的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并且都是本国最具特色、最新、最先进的,东道主花较少的钱就能看到和学到很多的东西。另外,举办城市将以此为契机,市政建设再上一个台阶。届时,四海兄弟、五洲朋友和六方宾客云集,其中蕴藏了大小商机无数,举办国的第三产业又再度辉煌。当然,更多的是宣传自己,推销自己,显示综合国力的机会。难怪申请举办世博会的国家如此之多。

四、文化意义

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世博会系推动和平、友谊、和谐的盛会。世博会把人们团结在一起,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不分国籍,其发展理念是“欢迎、沟通、展示、合作”。世博会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它能够把一个时代的文明高度地集中起来,把那些零星的、分散的、还不完善的同类事物,通过主题思想将其集中起来,并加以完善化、系统化,甚至艺术化;把人们共同关心的难题连同相关的各种解决途径集中起来,再生动地加以展现,给人们以最大的启示。世博会不仅是展示各国环绕主题所取得的成果,而且是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大家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交流、切磋,以便能为人类共同的问题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世博会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讲坛,它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更鼓励人类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世博会是文化多元与文化融合的象征。当一个城市代表特定的民族和国家,庄严地对举办世博会进行精神追求、文明寄托、文化思考、综合承诺的时候,往往呼唤着新的城市精神:当一个城市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文化和城市的历史、城市的意志、市民的智慧积极筹办世博会的时候,往往历史地推动着城市精神的绵延:当一个城市因世博而接纳千百万人,进行经济、社会、文化互动的检阅,让经济理念、科技创新、人文关怀、文化创意、社会时尚和时空再造集中地展示的时候,也往往把城市精神的弘扬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篇3:上海世博会巨大的文化意义

1“绿色机房, 低碳世博”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近几年致力于“绿色行动”, 在本届世博会, 按照世博局的要求, 提出了“绿色机房”的概念。采用了成熟措施和创新技术相结合的方式, 对世博园区通信宏基站建设全面采用节能环保技术, 建设一批节能减排的绿色机房。机房内使用了诸如管塔抽风、燃料电池等创新措施, 重点展示代表节能前沿科技的相关技术措施:如风光互补、燃料电池、地源热泵、LED照明灯具等。选取部分自建基站作为基站节能减排实施的重点, 除了采用智能载波关断、高效开关电源、集中环境监控等常规措施外, 对于建站配套建设, 还需针对不同环境选用合适节能方案。

绿色机房概念的提出为我国通信技术行业的工程建设做出了范例。在全球都在低碳节能的风气下, 我国通信技术行业作为能源使用的大户必须在行业内要有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意识。因此, 世博会上成功采用的绿色机房, 这将带动我国其他省市的机房建设。除了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外, 绿色机房也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运行和维护成本, 其经济意义显而易见。

2 世博历史的突破——网上世博会

网上世博会是国际展览局长期以来一直研究的课题, 直到上海世博会才真正得以实现。

网上世博会是世界博览会历史上一项革命性的创举, 而且如此大规模的全三维网站在全球也是首创。在主推3DVia Player等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 网上世博会还选用并推出了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先进互联网3D技术。其三大创新如下:

(1) 展览展示方式的创新:第一次以三维方式展示实体世博内容。

(2) 三维技术应用的创新:第一次大规模的采用三维技术进行内容展示。

(3) 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规模最大的共建项目, 包括200多家参展方一起参与建设的项目。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先生高度评价, “网上世博会是世博会历史上的革命性创举”。网上世博会于2009年11月12日在北京召开的2009年世博论坛上, 由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启动正式上线, 国际展览局主席蓝峰、秘书长洛塞泰斯出席仪式, 上海世博会执委会执行主任、上海市市长韩正主持了仪式。2010年5月1日, 网上世博会将随实体世博会开幕全面开放, 展示内容包括园区内152个独立建筑的三维外观、200多个由组织方建设的浏览型展馆内景、100多个由参展方自行建设的体验性展馆内景, 以及“一轴四馆”等13个组织方展馆。

网上世博会是我国互联网3D技术的一次尝试, 对于我国互联网通信技术以及通信行业普遍性运用也是非常大的一个特色。而且通过无障碍改造项目, 网上世博会还可以给盲人展示世博的精彩风貌, 这对于通信行业普遍使用性, 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数字鸿沟, 是符合国际电信日的精神和主旨的。

3 全球首创——世博手机票

各种尖端科技和创新产品的亮相历来是各届世博会的热点, 而门票作为世博会的参观凭证也在经历着制作工艺和科技内涵的演变。在日本爱知世博会上, 首次尝试在门票中集成微型芯片, 以便增加门票的防伪能力并更好地为参观者提供高效服务。在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上, 除了采用更安全的芯片门票外, 更是创新性地推出了世博手机票, 突破了传统意义的门票载体形式, 成为2010上海世博会的一大亮点。

(1) 手机票的技术

世博手机票与含芯片的实体门票类似, 都是将世博门票所包含的票种、日期等数据信息以电子化的方式存储在微型芯片内, 区别在于实体门票的芯片被封装在纸质的票面内, 而手机票的芯片被先进的工艺植入到SIM卡中, 称之为RFID-SIM卡, 如图1所示。

RFID-SIM卡从外观上和普通SIM卡基本一样, 不同之处在于卡片内部包含了支持多个功能实体的芯片:

◆安全主控芯片, 提供支付功能和其他增值服务功能, 以及射频芯片的控制功能, 同时提供SIM卡芯片和用户终端的物理通道;

◆2.4G射频芯片, 受主控芯片控制, 提供RFID-SIM卡读写器的射频通信通道;

(上图为内部架构示意图, 下图为实物外观)

推出世博手机票有三个方面的目的:第一是展现最新技术成果, 提升2010上海世博会的科技含量。手机票采用的2.4G RFID-SIM技术是行业首创的非接触技术方案, 首次将SIM卡技术与非接触技术相结合并用于世博会, 将有助于提升本届世博会的国际影响力。第二是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 完善游园体验。世博手机票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自助购买, 空中下载门票, 为游客提供便利。在游园过程中, 手机票可以为游客提供各方面的世博信息, 更可以通过手机进行互动, 参与各类主题活动。第三是世博手机票完全采用电子发行的方式, 节省传统门票的物流成本, 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

(2) 手机票的推出充分展现了“绿色环保、科技时尚、便捷优惠”的亮点, 并具有个三方面的意义

(1) 全球首创, 是世博会史上一大科技创新亮点, 彰显世博主题

基于2.4G RFID SIM卡技术开发世博通应用属于全球首创, 也是世博会历史上的一大创新, 它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亮点, 方便了市民及外地游客, 给游客带来了更好参观体验, 彰显了“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

(2) 依托上海世博会, 加快提升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世博手机票以RFID-SIM卡为载体, 除门票功能外可以实现“一卡多用”, 同时提供手机支付、申通地铁等公共交通应用, 将有助于提升上海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通过手机票及相关应用在世博会期间为游客提供的便捷服务, 进一步提升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服务水准和国际影响力。

(3) 推动非接触产业链的发展, 催生移动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

世博手机票的面世将带动非接触应用产业链的整体发展, 通过手机买门票、坐地铁将逐渐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 催生移动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

(3) 蕴含了多种最新科技的世博手机票具备了多项创新

(1) 技术创新

世博手机票运用了多种新技术, 其中2.4G RFID-SIM技术是最为核心的技术之一。由于门票数据需要一个安全可靠的载体, 因此SIM卡成为了一个非常理想的选择, 借助2.4G RFID-SIM技术, SIM卡也具备了非接触感应的能力, 从而可以像公交一卡通一样“一刷而过”。2.4G高频信号则可以将手机内部SIM卡发出的信号突破电池、外壳等部件的层层遮盖, 与识读设备建立可靠的通信。

(2) 形式创新

世博手机票创新性, 改变了传统门票的载体形式, 用户不再需要购买、保管、携带一张实体的世博门票, 只需在手机票菜单上进行自助操作, 就可以完成门票的选择、票款支付、门票下载等全过程, 足不出户轻松购票。其他的购票方式还包括了12580电话购票和www网上购票等电子渠道方式。用户在入园当天, 只要带好手机就可以在检票口“刷机入园”, 轻松便捷。

(3) 服务创新

世博手机票的优点还在于购票者可以借助手机强大的多媒体服务能力, 享受到世博会相关的信息服务。在参观过程中, 持手机票的游客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短信、彩信等通信方式获得热门场馆、客流导引、现场活动、气象服务等信息, 从而更好地安排自己的行程, 充分感受世博会的魅力。

世博手机票的推出开辟了一片全新的手机应用前景, 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 手机本身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处理能力和丰富的多媒体功能。而RFID-SIM卡为各类敏感数据提供了非常安全的存储环境, 并具备了非接触的感应能力。在世博会后, 手机票的概念可以延伸到电影票、演艺票、体育赛事门票等各种票务, 更可以用于门禁、考勤等特殊用途领域, 小小的SIM卡片将为未来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如同短信服务改变了很多人的表达方式一样, 世博手机票的推出也会使非接触应用逐渐融入生活, 改变生活。

4 第四代无线通信技术——TD-LTE

在世博园区首次使用了TD-LTE示范网, 其中包括16个宏站和8个重要场馆的室内站。将TD-LTE网络覆盖到横跨浦江的整个世博园区以及中国馆、世博文化中心、美国馆等9个重点场馆, 提供移动高清会议、移动高清视频监控、移动高清视频点播、便携视传、高速上网卡、天线海宝等近十项TD-LTE前沿应用。

(1) TD-LTE技术

TD-LTE即TD-SCDMA Long Term Evolution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 LTE需要系统在提高峰值数据速率、小区边缘速率、频谱利用率, 并着眼于降低运营和建网成本方面进行进一步改进, 同时为使用户能够获得“Always Online”的体验, 需要降低控制和用户平面的时延。该系统必须能够和现有系统 (2G/2.5G/3G) 共存。

在无线接入网 (RAN) 侧, 将由CDMA技术改变为能够更有效对抗宽带系统多径干扰的OFDM (正交频分调制) 技术。OFDM技术具有抗多径干扰、实现简单、灵活支持不同带宽、频谱利用率高支持高效自适应调度等优点, 是公认的未来4G储备技术。

为进一步提高频谱效率, MIMO (多输入/多输出) 技术也成为LTE的必选技术。MIMO技术利用多天线系统的空间信道特性, 能同时传输多个数据流, 从而有效提高数据速率和频谱效率。

为了降低控制和用户平面的时延, 满足低时延 (控制面延迟小于100ms, 用户面时延小于5ms) 的要求, 目前的NodeB-RNC-CN的结构必须得到简化, RNC作为物理实体将不复存在, NodeB将具有RNC的部分功能, 成为eNodeB, eNodeB间通过X2接口进行网状互联, 接入到CN中。这种系统的变化必将影响到网络架构的改变, SAE (系统架构的演进) 也在进行中, 3GPP同时也在为RAN/CN的平滑演进进行规划。

世博园区的TD-LTE网络建设由七家国内外系统设备商建设部署, 部分场馆备有主用/备用两套设备, 参与的终端、芯片厂商持续增加进来, 对TD-LTE进行充分展示。基于TD-LTE部署的先发优势, 上海拟定申请在世博会后期加入TD-LTE试验网建设城市之一。

(2) TD-LTE的应用

TD-LTE本届世博会的示范应用项目包括以下内容:

(1) 基于TD-LTE网络承载的移动高清视频监控业务, 通过车载、船载、游牧和单兵等接入途径, 实时提供园区公交车辆、渡船、交通干道、人群聚集区域的情况, 保障“平安世博”。

(2) 基于TD-LTE网络承载的高清视图呈现, 通过船载大屏幕向游船上的参观者提供园区展馆活动、航道周边情况, 通过演示车提供高清视频对话、以及园区展馆活动。

(3) 基于TD-LTE网络承载的高速上网, 使组织者和媒体可以使用LTE USB数据卡接入高速移动互联网, 及时访问互联网、发送邮件, 通过TD-LTE高清视频即摄即传设备, 将摄像机所拍摄的内容通过LTE网络实时传送到后台, 进行直播。

TD-LTE网络是3G的后续演进, 融合了多种先进的通信技术, 如OFDMA、MIMO等。建设TD-LTE的演示网可以加快相关技术的研发, 特别是终端的开发, 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体现中国在通信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TD-LTE世博演示应用面向世博组织者、媒体记者、游客, 通过全程覆盖园区室外路面、黄浦江水面及“一轴四馆”、非洲馆、信息通信馆等重要场馆的无线信号, 提供包括移动高清视频监控、高清视图呈现、高速上网业务在内的演示服务平台, 使相关用户能够轻松、直观、全方位的了解上海世博会展馆周边环境的真实内容。

(3) TD-LTE的意义

TD-LTE世博演示的意义在于:一方面, 结合中国申请的4G标准TD-LTE-Advanced, 将TD-LTE乃至整体TD发展成果通过世博会这一窗口予以展现, 使中国从通信大国开始了通信强国之路;另一方面, TD-LTE是由中国产业界主导, 国际产业界共同推动的技术, TD-LTE产业成熟将为中国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进一步复苏注入强心剂, 拉动中国企业进入发展的新时代。

篇4:浅谈上海世博会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这是一个规模空前的大舞台,2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展精彩;这是一个融汇创新的竞技场,全球最新的理念和技术将在这里交流碰撞。人类经济、科技、文化的未来“图谱”,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描摹勾画;城市发展的诸多“谜题”,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交由五湖四海的参展方和参观者探究“破译”。

一、关于世博会的含义

世博会是世界各国展示其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成就和发展前景的盛会,是与奥运会、足球世界杯并列的世界三大盛会。世博会主要是围绕人类所共同关心的一些问题,人类切身自己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对我们已经解决这些问题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展示,然后对这些当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探讨它未来如何解决得更好,从而使人类的生活更美好。

越来越多的国家注重借助世博会这个平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最新的发明,表现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力,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未来的思考。迄今为止,美国已经先后举办了17次世博会,法国和日本则分别举办了13次和5次世博会。

二、关于世博会的意义

世博会不仅对经济增长、科技进步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还有助于提升举办国的国际形象,提高国民素质,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首先是经济意义。比如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带动了日本大阪地区城市群的崛起。其次是科技文化意义。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新生活方式是在世博会上被人们认识,得到普及推广的。第三是政治意义。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加速了原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的融合,在对外显示了国家形象,对内起到凝聚民族精神的作用。第四是社会意义。世博会举办期长,参观人数多。不同语言的各国游客体会来自世界各国的生活方式,观看不同文化的演出,在场内外进行密切交流,并与举办地的普通民众进行沟通。这一切都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举办地与各国的文化交流。

三、从文化理想谈影响

本届上海世博会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是具大的,这种影响不一定是通常的文化,是在向世人展示自身科学技术的同时,让世界了解各自的文化。可以说,上海世博会是文化创意、友好比拼和表演的大舞台。这场盛会,不仅创造了参展者最多等世博史上诸多的“第一”,而且它还承载着绚丽的文化理想: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现代而不忘传统。

(一)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回顾世界博览会的历史可以发现,在伦敦海德公园举行的全世界第一场世界博览会,更为人熟知的一个名字是“万国工业博览会”,展示的主要是工业革命中产生的新产品。到了世博会的第二个发展阶段,上世纪30年代之后的三四十年里,人们相信科学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科学主义”成为世博会的主题。而在第三个发展阶段,世博会承担起了思考人类未来的责任。关注人的现实处境和未来的命运,成为目前和今后世博会的基本思维导向。这一阶段,在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已经开始,多元的文化在不自觉的状态下汇聚在一起,有意无意地相互影响着。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是1851年以来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不同于往届以“科技、自然与人类”为主要的关切点,本届博览会将主题定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在5个副主题之中,又将“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置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之前,这充分展现了这一届世博会肩负着伟大的文化理想。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胡劲军说:“这标志着人类开始对自身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这个主题可以持续几十年。”

从发端之日起,城市就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多方的冲击。多元文化同时意味着历史和未来的和谐。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一个兼顾了历史和未来,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以及融合之中的个性,即鲜明的文化识别(cultural identification),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可见,世博会能够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这对于我国文化不断向前发展是有益的。

(二)现代而不忘传统

在规划建设的世博场馆中,有现代感极强的工程,比如世博园区“一轴四馆”永久性建筑中单体面积最大的建筑──世博轴工程。世博会期间,世博轴是世博园区空间景观和人流交通的主轴线;世博会后,将成为都市空间景观轴线。世博轴采用了独具特色的阳光谷结构,从视觉上看,世博轴上层漂亮的膜结构如同荡漾的湖水,阳光谷就如同湖中泛起的浪花;而在功能上,阳光谷可以充分采集阳光,供照明之用。此外,世博中心、演艺中心也是如此。这些建筑充分体现了与世界接轨的理念。

中国馆的设计则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这座醒目的标志性建筑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取自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元素──斗拱,主色调运用传统、沉稳的“故宫红”,充分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使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是世博园场馆规划、建设的一大特点。这一建筑特点吸引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前来参加。

上海世博会文化演艺活动分为组织者组织的活动和参展者组织的活动,其中,前者又分为仪式、巡游、舞台和主题四类,下辖开幕庆典活动、中国国家馆日活动、开闭园活动、原创剧目、节庆活动、市民活动等11条线。

其中,国家馆日活动根据世博会惯例,由参展国家选择某日作为本国馆日,在园区内举办展示本国特色的活动。包括阿拉伯艺术节、韩国系列演出活动、“德中同行”系列活动、“非洲脚印”等板块活动的闪亮登场,充分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态和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风采。

篇5:上海世博会巨大的文化意义

2008年8月8日,当绚丽的烟花在北京的上空绽放时,北京奥运会在鸟巢揭开了序幕。时隔一年有余,当那场无与伦比并震撼了世界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已悄然远去时,又一场世界性盛会即将在上海举行。

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我国上海举行,是历来首次由中国举办的博览会。这次博览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超过北京奥运会,是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

每一场世界性盛会对其举办国来说,都会产生许多积极的影响。北京奥运会虽然已渐行渐远,但“后奥运效应”正在越来越显示她的能量。同样,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想必也会有其意义,归结如下:

首先,它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历史悠久,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中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充分体现了我国繁荣的经济、先进的科技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到国外友人的好评。这次世博会将进一步向世界宣传我国,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据悉,五千年历史沉淀的“中国元素”和反映现代经济崛起、文化繁荣、科技创新、民族兴旺的新的“中国元素”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得到高度体现,让更多的海内外观众在亲和中接受与喜爱“中国元素”,肯定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

其次,大大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一次伟大聚会,她将努力吸引2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吸引海内外7000万人次旅客前来参观。我国将借此契机增强与世界的交流,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同世界各国人民开展平等友好、富有感性的交往,面向世界,融入世界。据了解,在世博会期间,我国将利用开幕庆典、开园仪式、闭幕式、中国馆日和传统节庆,以及大量的演艺娱乐活动,真实、科学、有效地诠释和展示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繁荣昌盛的现代文化和中华文明魅力。

再者,她将极大地促进上海城市的发展,拉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发展。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她对周围的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2010年世界博览会,上海作为以城市为主题的举办城市,在筹备过程中,必然会建造更多的优秀建筑、面向未来的住宅区,丰富城市发展的理念,完善并提升城市的功能,创造城市未来发展的模式,推动城市化进程。而且,世博会,作为一个吸纳大量世界资源的创意产业,也将大力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给处于瓶颈期的上海经济产业结构带来一个重大的转型动力。除此之外,申博成功之后,上海市民不断增强的外语能力、公民意识、公益理念、平等眼光等,无不逐渐凸显出作为国际都会的特征。而在社会治安、交通、环保等方面,上海市政府也都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改善,这些举措无疑对上海市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在上海的影响下,我国城市的发展,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各大城市亦会向前迈出一大步。

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举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加强与各国的经济和技术合作,促进国际间经济贸易往来具有重大意义。承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会使世界更加充分地了解中国,目睹中国的巨大变化,并可加速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开放化,中国将进一步参与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去。在上海举办这次世博会,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使全世界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上海,这会提高上海现代化程度。

2)对中国宏观经济各要素产生重要影响

1、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为了办好世博会,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可以说,世博会将使上海基础设施建设整整提前了十年,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主办世博会,上海的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

通基础设施会得到大力的发展。另外,据了解,根据“十五”规划,上海还准备投资200亿元人民币,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电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确保在世博会展览期间每日30至40万人次的外来游客住宿、饮食、交通、通讯等需要,并投入巨资继续开发浦东、改造旧城区。

2、促进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大,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上海举办2010 年世界博览会,将有利于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

首先,可以有效地带动中国旅游消费增长。一个城市如果举办大型博览会,城市的旅游业往往是最直接的受益者。2010年世博会将为上海开发旅游新产品,世博会作为一个极具魅力的旅游吸引体,将吸引国内外的旅游者纷至沓来,据估计,其中有超过70%的参观者将做延伸旅游或周边旅游后参观世博会,这就为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旅游经营者创造了组合新产品的良好机遇。

其次,有利于促进宾馆业、文化娱乐、服务等消费需求提高。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旅游每增长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长4.3元。

3、将有效促进中国经济 贸易的快速发展

上海举办世博会,对中国经济贸易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举办世博会,为国外企业了解中国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特别是通过举办这样一个大型活动,为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品牌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从而有利于扩大中国产品出口,并有利于扩大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另一方面,国内企业也 可以通过上海举办世博会,了解国外发展最新动态,有利于吸引多方来客与中国进行经济贸易合作。

4、为国内创造相当多的就业机会

由申博为引擎、以浦江开发为起点的一轮新的投资热潮,对未来一段时期的上海经济将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从而给中国创造相当多的就业机会。在世博的作用下,综合实力的加强将赋予上海更大的优势,未来几年上海经济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同时,申博成功所引发的“会展经济”更能带来滚滚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其利润率高达20%至30%。

5、后续效益无法估量

除了直接、间接收益外,世博会后续的“黄金效应”更是无法估量。这可以参照历史上的经验:1970年日本大阪举办世博会后,经连续1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关西经济带,并成为日本重要的经贸中心,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增长;埃菲尔铁塔是1889年世博会给巴黎留下的“摇钱树”,让法国相关行业受益无穷。可以预见,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必将产生显著的周边联动效应,带动华东,甚至辐射到全国。

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世界博览会是人类文明的驿站,是各种新思想、新科技、新发明、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举办此次世博会将全面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从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首届现代意义的世界博览会以来,世博会以创新为基石,以科技展示和文化展现作为其实现教育功能的两大手段,以科技的光芒指引人类前行,用文化的力量震撼人类的心灵。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世界博览会是人类文明的驿站,是各种新思想、新科技、新发明、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举办此次世博会将全面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从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首届现代意义的世界博览会以来,世博会以创新为基石,以科技展示和文化展现作为其实现教育功能的两大手段,以科技的光芒指引人类前行,用文化的力量震撼人类的心灵。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提出:21世纪上半叶,中国在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就是要以举办这一盛会为契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世界文明理念,提升文化吸引力。

一方面,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集中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瑰宝,成为中国这个千年文明古国在2010年世博会上的“国家名片”。另一方面,上海世博会期间的文化活动也将成为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又一重要形式。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为中华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提供平台,从而为中华文化吸引力的提升提供沃土。

上海世博会上,各参展国家的展馆及其展示,都是各国历史和文化的缩影。其间的2万场文化演艺娱乐活动中,将有许多是参展国组织的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活动。通过建筑、音乐、戏曲、舞蹈等人类共同的语言,中华文明的精髓将在与世界各种文明相互交流、碰撞甚至摩擦中得以延绵,中华文化的内涵将得以丰富,中华文化的实体将得以发展。

要充分发挥好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提振市场信心、应对金融危机的作用,关键要着眼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要进一步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加快国家文化管理体制和科技创新机制的改革,在筹备举办上海世博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和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使上海世博会成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里程碑。

上海世博会充分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表达着现代人对新型城市、环保城市、更自然化城市,更人性化城市的追求和向往。世博会展示着经济的辉煌,科技的进步,低碳的新理念,建筑设计的最新成果等等。正像外国媒体所说的,中国利用上海世博会“约会全世界”,并向世界展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果。世博会是推动和平、友谊、和谐的盛会,世博会把人们团结在一起,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不分国籍,其发展理念是“欢迎、沟通、展示、合作”。世博会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它能够把一个时代的文明高度地集中起来,把那些零星的、分散的、还不完善的同类事物,通过主题思想将其集中起来,并加以完善化、系统化,艺术形象化;把人们共同关心的难题连同相关的各种解决途径集中起来,再生动地加以展现,给人们以最大的启示。我们相信,中国这次主办活动一定能让上海世博会成为推动“和平、友谊、和谐”的空前成功的盛会。中国上海,也充分利用世博会,积极的、全方位地与世界各国进行文明交流和文化互动,从 4月30日晚世博会开幕,184天的世界“大聚会”无疑是中国积极促进国际和谐环境的大举动。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次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的理解。

财务管理0842班张卉

篇6: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文化解析

摘要:

本文从志愿者概况,奉献精神,志愿者文化盛行背景,从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文化所联想到的社会现象及思考四个方面简要解析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文化。近年来,志愿者文化逐渐盛行,上海世博会中,“小白菜”和“小蓝莓”更是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他们无私的奉献触动了许多人,并激励着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志愿者文化的盛行具有历史、个人和社会的基础,并且,在社会风潮的鼓舞下,其内涵必将更为丰富,其涉及的人群也并将更为广泛,进而,志愿者文化也将成为一种社会的主流文化。

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概况

世博期间,在世博园区内,共有13批次79,965名园区志愿者上岗,服务总量超过1000万小时,服务人次超过4.6亿。在全市和周边无锡、太仓、昆山设立的1281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共有100,228名站点志愿者上岗,服务市民和游客人次超过2436万。城市文明志愿服务行动共有近200万名志愿者,涉及平安世博、交通文明、清洁城市、文明游园、窗口服务、市民巡访、世博宣传、社区服务等八个方面。

世博会志愿者的奉献精神

世博会开幕以来,志愿者无疑成为了最亮丽的风景和最热门的话题。无论是“小白菜”还是“小蓝莓”抑或更多的在幕后工作的志愿者,以他们无私奉献精神,让人们感受到了世博的热度与气度,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上海乃至中国的成熟与风度。

上海的夏天是炎热的,许多“小白菜”在酷暑中坚持工作,尽管喉咙沙哑,双腿麻木,许多人戏称他们为“小白干”。许多志愿者每天入园,却没有真正观看过几个场馆。据一名韩国馆门卫工作者回忆,他工作一个月,甚至没有进过韩国馆,因为他必须坚守在他的岗位。还有许多的外籍志愿者加入到世博会的工作中,当外貌不同的他们操一口流利的汉语热心地解答游客可疑惑时,我们大可以感受到“他们”已然成为“我们”。志愿者的工作并没有物质上的回报,他们更多的是处于施者的角色,给予观者无偿的服务,使世博会得以正常运行。但在道德上,他们具有崇高的地位。乐于奉献的人往往会得到更多,而志愿者收获的则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今天世博志愿者已经成为上海这个城市中最令人向往的人群之一,代表这个城市最风光的文化时尚。

志愿者成为一种主流文化的背景

2010年,世博志愿者岗位无疑成为竞争最激烈的“职位”之一,志愿者文化也逐渐成长为一种主流文化。志愿者文化的盛行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社会和精神文明逐步发展的结果。

从历史背景上看,传统的儒学思想所强调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以及个人对社会的付出,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后者显得尤其重要。

从个人角度看,物质生活的富足使人们将更多的精力投注于追求精神生活,而志愿者这一角色则正是可以使人们在实现公益目标、帮助他人的同时得到自身的满足。对于当代的有识青年更是如此,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希望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阅历,在帮助他人和参与社会中拾获多彩的人生。

从社会角度看,城市的发展和更为完善的社会体系的形成需要志愿者的参与,更需要志愿者文化的熏陶。志愿者文化鼓励人们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志愿服务人群服务社会,有利于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因而受到主流社会的支持。

因此,志愿者文化的盛行可以说是一个必然的,众望所归的结果。

从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文化所联想到的社会现象及思考

世博会已落下帷幕,但志愿者文化已经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中并逐渐展开枝蔓——志愿者并不仅仅是一种身份标签,而更是一种崭新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力量。从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祥云”到上海世博会的“小白菜”在到亚运会志愿者的“墨舞挥彩”,志愿者以一种阳光,热情,活力的形象,通过盛事走入人们的眼帘并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职员活动。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在于,如曾锦华先生所说,是一种对私人的狭隘性和短暂性的超越,于一个更广阔的整体中理解自身,这促使公民把自己与共同体联系起来,在与他人的交往、讨论、协商中发现普遍性的共识和共同的价值。

志愿者文化作为国家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的精神文明发展程度和软实力。纵观世界,大凡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志愿体系均较为完善,公民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和自身的责任意识都较高。国内志愿者文化的盛行是由许多大型的有组织的志愿活动推动的,而实际上,志愿活动更应该是渗透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希望有一天,志愿活动也会成为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常态,有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的群体,如同香港同胞那样有五分之一的人在做“义工”,如同一些发达国家那样,有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人投身参与到志愿者的行列之中去。

参考文献:

曾锦华《志愿者形象靠谁打造》 东方网《世博呼唤志愿者文化》

新华网《上海世博会境外志愿者:用实际行动感受中国文化》 市志愿者部《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工作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班级 F1070811 学号 3107119064

篇7:上海世博会巨大的文化意义

1851年英国政府耗用了4500吨钢材和30万块玻璃,在海德公园附近建成了一座梦幻般的水晶宫殿,里面陈列了当时令人瞩目的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之后160天,这座宫殿共吸引了630万人次前来参观这个盛大的展览。这就是被后人公认为标志着工业时代到来的第一届“伦敦世界博览会”。158年后的今天,上海正积极地为举办世界博览会而紧张筹备着。

经过一百多年的变迁,如今的世博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展现人类在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览会。20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一个世界超级沟通盛会,预计将会有“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参展并吸引7000万参观者”。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个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是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

从1851年到今天的40多届世博会上,人们带着各自先进的展品和美好的愿望从世界各地汇聚到同一个地方进行交流,支撑着这个盛大聚会的原动力就是人类对于沟通的渴望。在持续将近半年的时间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价值观念的人们在交流中互相认知,在沟通中取得理解,在理解中求得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存。世界各国独特的文化汇聚于此,进行交流、沟通与协作,极大促进了全人类的跨文化交流,彰显了世博会的真正价值。对于中国而言,由于历史背景、社会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的迥然差异,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沟壑。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曾经这样感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这堵墙太厚了。”这就直接反映了当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迫切性和艰巨性。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做才能更好地推动人们互相沟通理解、实现和平共处呢?2010年上海世博会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新平台。

二、世博会跨文化传播的价值

(一)世博会是世界公认的最大的跨文化传播平台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尤其是跨文化的传播,也就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学习补充。在人类历史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对外交流就有: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开通;鉴真东渡日本把中国古老的`文明传播到了周边国家;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了西方,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发展。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袭来,尤其是通讯和交通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不可避免地要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沟通和协作,跨文化传播在广度、深度和密度上都达到了空前的地步,人们对于跨文化传播的关注与研究也随之日益加深。各类专著、论文及其他研究成果等都标志着我们对于跨文化传播的内涵、规律、意义及其影响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全球化的今天,世博会是一次盛大的全球展览会,它用一个主题将几千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人类面临的问题,已经无可争辩地成为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大的跨文化传播平台。

(二)世博会具有促进跨文化沟通与理解的价值

在当今高科技时代里,传统世博会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但是,越是全球化就越发凸显不同文化之间互相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世博会具有促进跨文化沟通与理解的价值,这也是世博会作为一个传统会展能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存在和发展的核心价值所在。不难想象,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的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社会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展示各自丰富多彩的文化,这样的独特体验是无法用网络和屏幕来替代的。和奥运会一样,世博会也是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它跨越了文化之间的鸿沟,用共同的理念和主题以引起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共鸣,对跨文化交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其独特的跨文化传播的巨大优势。世博会给了普通人一个独特的机会去亲身体验和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更好的沟通与合作。鉴于此,我们要利用全球聚焦中国这个历史机遇向世界准确地介绍中国,尤其是要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念,把这个传统告知世界,在互相尊重、交流和沟通中实现国际社会的理解与认同。

(三)世博会具有塑造国家形象和展现民族文化的价值

和奥运会一样,世博会也是打造和展示国家形象的一个难得的机遇。相关数据表明:“凡是举办过这两大活动的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都大大受益于此。”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更是改善国家形象、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良好平台。众所周知,日本正是凭借多次举办世博会和奥运会使得国家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复苏,大批日本企业也借此走向了世界舞台。同时,世博会推动了日本重新确立其民族文化,也成为其确立大国地位的巨大动力。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设想未来城市生活的平台。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塑造并传达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和文化,塑造以人为本的国家形象,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勇气、自强不息的志气、厚德载物的大气”,展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三、世博会促进跨文化传播的规律

现代世博会蕴涵了丰富的展览、表演和互动等因素,具有不同于其他大型活动的鲜明特征:

1.文化性。一百多年来,世博会已经由最初展示先进工业产品演变为展示各国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成果的综合舞台,而世博会的核心价值直未变,这就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这才是真正支撑起世博会的核心要素”l6j。历届世博会都有大量的文化活动,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的文化活动预计总量更是达到2万场左右。举办期间,世博会将是全球文化活动的中心,各种不同文化在这里汇聚,经过交流、摩擦、沟通与渗透,最终达到理解、交融和共存。归根结底,世博会传播的核心内容还是文化。

2.长效性。世博会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大型综合盛会。奥运会虽能吸引全世界人民目光的集中关注,但举办的时间只有半个月左右,时间较短。世博会的举办时间则长达半年之久,目标是“吸引7000万人次的中外观众,平均每天参观者的人数高达40万左右,其影响力和辐射面是空前巨大的”。与此同时,还会有大量来自全世界的记者参与新闻报道,我们更应该利用这个媒体集中且长期关注的时刻,围绕2010年上海世博会,从世博背景、世博理念、世博人物等不同角度挖掘上海和中国的文化,用灵活生动的方式向世界展示历史传承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国家形象。

3.参与性。世博会与奥运会的最大区别莫过于奥运会是以观众被动观看比赛为核心,而世博会是以主动参与为核心的。参观者身临其境,切身体验,亲身感受。传播学的理论表明,人际传播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其他媒体形式,而世博会正是通过人们口耳相传、亲身体验的人际传播形式来发挥其巨大影响力的。现代世博会重在参与、互动和交流,它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让参观者主动参与进来,从而深刻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增强了人们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意识和积极性。

四、利用上海世博会有效推进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理念是:“传承世界文明,弘扬民族文化”,这一理念与我国提倡的“请进来、走出去”的对外交往战略一脉相承。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世博会这个平台积极弘扬中华文化、推进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呢?

(一)增加对文化重要性的理解

世博会的交流实际上是文化及思想的交流,而文化则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领域,这其中有共通、理解和包容,也有差异、误解和冲突。文化上的相互理解构成其他一切方面相互理解的基础,相反,文化上的误解则会造成一切交往的障碍。相对于硬实力而言,软实力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被外来文化征服的人不会认为自己是那种文化的俘虏,反而会认为自己拥有了那种文化,这就是文化强大的渗透力。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她的《治国方略——应对变化中的世界》一书中说:“中国不会构成冷战时期苏联的那种挑战,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权利而削弱别国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

这个学说就是思想观念,就是文化。可见,思想与文化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根本性的凝聚和推进作用,而世博会就提供了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契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通过一系列的展览、论坛、文艺表演活动准确展示中华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阐释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扩大中华民族文化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把传统文化转变为国家竞争力。

(二)增强文化差异意识,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协助各国做好参展工作

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人口、地理等各不相同,导致了每个国家都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比如说风俗习惯、语言表达、思维模式、宗教法律以及其核心的价值取向。但是,文化具有独特的多样性,不同的文化是可以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的;文化没有好坏、优劣之分。不同的文化应该互相尊重、相互补充。如果每个民族都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评判标准等去进行对外交往,那么对异质文化就会产生不自觉的排斥。

因此,我们应该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克服文化的民族中心主义,既要消除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恐惧感,也要消除对异质文化的抗拒性,认同其他文化存在的价值。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舞台上,我们要面对有史以来最为多元的文化和观众,我们对于他们应该给予高度信任,同时也要增强自信,消除文化距离和文化震惊,正确理解参展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高效、准确地协助他们做好参展工作,这对于办好一届世博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对于传播中华文化却是一个极大的机遇。

(三)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在我国的对外交往中,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中国对外文化交往中存在着巨大的“逆差”。正如赵启正在跨文化传播论坛上所言:我国从美国进口的图书版权多达4068种,而输出的只有14种;从英国进口的有2030种,输出的只有l6种。电影方面,从到20中国进口的影片多达4332部,其中,美国几乎占到了一半,而我国出口的影片可以说屈指可数。在服装、动漫、电视剧等等各方面都存在严重“赤字”问题。《圣经》中黄金法则“Treatothe~thewayyouwanttobefeated.”不仅基督徒熟悉,而且几乎是传遍了全世界。而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理念,比西方人的这个黄金法则要早几百年,却未能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这些事实和数据很清晰地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本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不够的,与文化的内涵是不成正比的,我们还没有能够真正激活中华文化,没有诠释好我们的优秀文化。因此,我们要采取切实措施来增强中华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可以通过定期在国外举办各种类型的中华文化展、论坛、文化节、文化年等系列活动;要增加媒体对文化活动的关注,给予更广泛的宣传和报道,推动一些优秀的文化艺术能广泛传播。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上的精彩绝伦的文艺表演,就向世界充分展示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也同样是这样一个舞台,届时会有更多的文化活动,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展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巨大魅力,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提高中华文化的演绎力、创新力和表现力。

(四)跨越文化差异。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共赢

举办一届成功的世博会要涉及到与其他国家和组织的配合和协调,譬如世博会场馆设计方案的全球征集、志愿者的全球招募与培训等,这些都需要与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密切的配合。世博会是一场国际盛会,我们只有与国际社会进行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只有加强与国外文化机构的合作,了解海外观众的文化需求,敢于开放、勇于合作,才能吸引到优质的国际资源,才能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举办一次成功的世博会。

五、总结

篇8:上海世博会巨大的文化意义

根据维基百科对世博历史的分类, 从1851年第一次世博会到现在, 世博发展的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1851—1938年为工业化时代;1939—1991年为文化交流时代;1992年至今为国家品牌时代[1]。这三个阶段的递进发展逐渐形成了世博文化自己的特点。

(一) 未来主义文化为根基

历届世博会从展览的产品、到代表性建筑物和世博会主题的选择无不体现未来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

1. 从工业化时代流传下来的以科学技术创新为主体的世博传统是面向未来的。

从第一届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展示当时推动工业革命的蒸汽机、织布机、农业机械开始, 几乎在每一届世博会上都会出现最新的科技成果的展示:1862年伦敦国际博览会上展出了洗衣机和火车头;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电话的最初产品概念就是首次在1876年费城美国独立百年博览会上出现的, 在这次博览会上还展示了打字机和缝纫机, 而这两项产品在后来的一百多年里一直影响着人类的“文字书写”状态和制衣方式;在接下来的1878年第三届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则展出了汽车 (1) 、冰箱和留声机, 其中汽车的发明无疑最大程度地改变了人类的陆上交通方式, 而冰箱则成为了现在普通百姓的日常家电, 留声机的出现则大大加快了音乐文化的传播。19世纪的博览会中最重要的一项创新产品是白炽灯 (1893年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四百年芝加哥博览会) , 它几乎整个改变了人类对黑夜的认识。进入20世纪后, 电影、电梯 (1900) 、有轨电车 (1906) 、载客飞机 (1933) , 1939—1940年纽约博览会展出的磁带录音机、电视机、电视摄影机、尼龙、塑料制品, 1962年美国西雅图世博会上, 展出了航天器, 1986年加拿大温哥华专业世博会上, 展出了新开发的通讯产品, 总之, 世博会通过展示科技创新产品完整展现事物发展的过程, 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

2. 世博会的代表性建筑通常具有超越当时时代的乌托邦味道。

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展馆设在海德公园内, 首次将钢铁构件、玻璃和层压板结合用于建筑中, 成为现代玻璃帷幕高楼大厦的前驱。整个建筑物由钢架支撑, 屋顶、墙面等部分采用大块玻璃组装, 世称“水晶宫”, 后用于举办美术展览、音乐会等, 1936年毁于大火之中。之后的许多届世博会都会建造一些代表性的建筑物, 超越现实, 象征人类探索未来的勇气。

3. 世博会主题选择多是指向人类目前和未来共同处境的。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是第一届有明确主题的世博会, 被认为是世博会历史的一个新开端。此后的历届世博会主题选择多指向人类目前和未来的共同处境。如:和平、进步、科技、交通、通讯、和谐、海洋、河流、水、能源、环境等等。

(二) 国际文化交流为内容

1. 世博会增加了地区文化的多样性。

一个城市通过举办世博会可以吸纳来自世界各国的文化元素, 从而丰富举办地乃至举办地所在国的文化内容, 使举办城市的文化不断多样化,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大都市。而这种都市文化又会在一段时间内逐步影响该国总体的城市文化氛围。以1933年世博会始创的举办企业馆来看, 此后的各届世博会, 通用汽车、克莱斯勒、西尔斯百货、西屋电气、威尔森、通用电气、杜邦、贝尔电话、美国钢铁、百事可乐等等纷纷获准建造各自的企业展馆, 这些企业巨头作为跨国企业拥有着跨国界的企业文化, 他们的参展, 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而《时代周刊》和《财富杂志》独立展馆的建立, 和工业制造企业同台展示媒体企业的风采, 对于企业品牌和世博文化的传播则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 围绕某些国际性文化主题共同寻找答案。

如上所述, 世博会不仅是工业、科技的盛会, 也是文化的盛会。世博会主办国一般都要邀请参展国家的领导人参观博览会并主持馆日活动, 或举办参展国文化周活动, 全方位介绍本国情况。借此机会, 各国高层 (政界、商界、社会名流) 在宽松的氛围中讨论某些国际性的文化主题, 共同寻找答案。例如, 战后初期讨论较多的和平问题、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所伴生的资源的不平衡以及人性问题、环境污染和能源紧张导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产生后的人类的沟通方式革命等等。

3. 各国都寻求提高本国的形象地位导致文化竞争。

世博会在世界各国展示自身并进行文化交流的同时, 必然也会因为各国都寻求提高本国的形象地位而导致文化竞争, 而正是这种文化竞争局面有利于形成代表人类进步和共同利益的新文化。

(三) 以主办国文化振兴为意图

显而易见, 所有世博会的主办国都想借这种集经济成果、文化成果展示于一身的盛会对自己文化添加生命力。当年的英国通过世博会向世界显示了“日不落帝国”工业成就的同时, 也向世人展示了它的艺术和人文追求, 从而进一步为英国树立作为欧洲文明代言人的形象奠定了基础;后来的法国更是通过世博会把法兰西文化带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使其艺术成就达到顶峰;再后来的美国, 通过在不同城市举办世博会不仅带动了区域文化的发展, 也从整体上为这个新兴的没有悠久历史的移民国度增加了更多的文化元素;还有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和温哥华, 都通过举办世博向世界宣示了加拿大区别于美国的文化传统和特色。如果说德国、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和澳大利亚等国通过世博会分别向世界显示了它们各自不同的西方文化传统, 那么, 日本、韩国加入举办世博会的行列则无疑为世博文化添加了难能可贵的东方元素, 并为东方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好的机缘。但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 都想通过举办世博对自己的文化增添新生力量。

1. 高塔效应:

也许是因为人类固有的对上天的崇拜, 西方宗教文化中的哥特式建筑以及教堂的尖顶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们普遍地喜欢 (或崇拜) 高的建筑物。而正如前文所述, 历届世博会都有代表性的建筑物留下来, 而其中不乏高塔。其中最有名的、最有持久影响力的高塔是1889年法国巴黎世博会建造的埃菲尔铁塔, 它象征性代表了世博对主办国的文化影响———把巴黎从以历史、思想、人文而著名平面文化带到了立体的创新和科技新时代。除埃菲尔铁塔外, 在美国, 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建造了火神雕塑、1962西雅图世博会建造了太空针塔, 1968年圣安东尼奥世博会建造了美洲塔;1982诺克斯维尔世博会则建造了sunsphere塔。这些高塔在成为这些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的同时, 也塑造着这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和精神追求[3]。

2. 道路效应:

修路是世博史上另一个最有公益性的建设, 也象征性代表了世博对主办国的文化影响———即世博从根本上是要为提高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的。新型公共交通设施的修建和使用不仅使城市中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快捷, 也使城市面积的扩大成为可能, 使城市生活的质量有大幅度提高, 同时道路的畅通也意味着沟通效率的提高, 而这一切无疑能很有效地提升举办地的城市形象。通过世博会修建道路交通在世博史上比较有名的有:1933年美国芝加哥的Sky-Ride, 1962年美国西雅图世博园的Monorail, 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地铁, 1970年日本大阪的电车, 1986年加拿大温哥华的Sky Train。新型道路的修建仿佛使一个地区的文化“流动”了起来, 从而使文化更具活力。

二、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的文化策略

世博会成功的标准是什么?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 世博会成功与否有两个根本指标:第一, 世博会能否考虑到基本参会群体的生活习惯、通讯习惯、工作习惯, 价值期待。第二, 世博会是否有足够的文化干预能力[2]。大凡想作出文化贡献的事业都希望对已有文化中的一部分加以改变, 但对最后是否能够改变常常不作控制和安排。

1.以新技术产品来改变经济行为的策略。世博会不直接进行贸易活动, 但场内外间接的经贸交流十分活跃。各大公司也会采取多种方式展现其形象与最新产品。在二战以前的世博会上, 以新技术产品来改变人们的经济行为的意图比较盛行, 其中最成功例子是电话, 电话的普及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通讯习惯从而影响到工作和生活习惯。但在当前经济和贸易如此活跃、资讯如此发达的背景下, 想通过一次世博会对新技术产品的展示来改变经济行为似乎很难奏效, 即使有影响其后效也可能很难归功于世博。

2.以提高常规服务为目标的文化适应性策略。世博会作为一次全球的经济、文化盛会和奥运会相比, 时间更长、参加人数更多, 影响力也必然更大。战后以来的综合性世博会参加人数都在5 000万左右, 据初步预测, 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会有7 000万人参加。要接待这么多的来自世界各国的参观者, 常规服务水平的提高是一项必要性策略, 如果在这方面搞得不好是一定会受到指责的, 因此, 即使在文化方面不一定有可持续性影响, 但为了中国人的面子, 也必须做好这项工作, 可以看做是“文化底线”。世博园的规划中必须周密考虑到不同种族、宗教、文化背景的国家的参展者及参观者生活、工作、通讯习惯和价值期待, 并在服务的硬件设施、软件内涵上既达到国际标准 (注意:不一定必须是一流的) 又在不同的展示区域能符合不同的文化诉求。这方面北京奥运会的准备和举办应该给世博会提供了较好的经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进行以提高常规服务为目标的世博会建设准备时期就应事先考虑到为世博会后的旅游事业乃至城市成长的长远发展作好铺垫, 尽量避免“后世博效应”[7]。从文化适应性角度思考这一问题, 就不会盲目好大喜功地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 而把工作重点放在“软实力”的建设上。如本次奥运会期间, 除了主办城市外, 选择了若干协办城市, 不仅充分利用了其他城市的场馆、宾馆资源, 也减少了设施的建设;不仅如此, 在北京奥运村附近, 也选择了大量的有接待能力的社区居民以及部分大学生的宿舍作为临时接待场所, 这样既节约了资源, 也能缓解高峰时期的人员接待压力, 又能促进中国普通市民和外国客人的文化交流和友谊。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不论从人民生活水平还是基本的文化素养, 近年来都有大幅度提高, 用居民的方式接待海内外观光客, 可避免展后留下一片利用率极低的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从更为深远的影响来看, 正是这种基于民间的全方位的接触和交流, 其文化的影响力才是更久远的[6]。

3.以建造设施来改变城市文化的策略。如前所述, “高塔效应”和“道路效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举办城市 (或国家) 的文化形象。尤其是高塔效应, 其文化上的成功率往往较高, 可能有相对持续性效果, 地标性建筑往往能够成为一个城市或区域的品牌形象 (城市的logo或名片) 。对上海世博会来说, 最大的问题是上海已经有了东方明珠作为城市的标志, 再建一座高塔可能会喧宾夺主, 而且, 上海处于长江流域的冲积平原, 过高的高塔可能会影响地下水资源利用等一系列问题。

4.以提高国家形象为目的的政治文化策略。自1992年西班牙塞尔维亚世博会以来, 通过举办世博会提高国家形象已成为重要的政治文化策略之一, 被称为国家品牌的世博时代开端。之所以能够通过一个城市主办世博会提高该城市所在国的国家形象应该与人类进入信息媒体时代有关。北京举办奥运会就不仅提高了北京在国际上的城市形象, 显然同时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最令人欣慰的是:北京奥运会带给世界的不仅仅是一个便捷、美丽和时尚的现代化都市, 更通过城市市民的言行举止和观赛者、媒体的表现让世界看到并感受到了这个城市、这个国家开放、宽容、友好、热情、沉稳、积极向上、勇于拼搏、敢于承担的自信心态。而这正是“人文奥运”理念指导下带来的[4]。对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言, 通过一次体育盛会展现其现代化进程中发展现代文明的努力和成果, 显然其文化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世博会的举办应该同样秉持这一理念, 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通过举办上海世博会, 的确可能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但单纯希望通过举办世博会就能够改变一国的政治文化地位显然是不现实的, 尤其对中国这么一个仍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和东西部巨大差距的大国而言, 国际地位的真正提高主要还是依赖于国家总体综合实力、人均国民产值的提高和大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5.以提升世博自我价值为目的的文化策略。如上所述, 在世博会中, 企业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展示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并通过企业文化影响一国的经济生态;城市居民通过世博会这个窗口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生活并通过和参观者、参展者的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本国各民族的经济文化成果, 在沟通和交流中影响一国的文化生态;城市的管理者通过世博会的舞台充分展示其资源整合能力并提升城市的品牌形象;而举办国则借世博会通过和世界各国政界商界要人的交流树立国家的品牌形象。而世博会本身也通过上述主体的文化展现提升着世博文化的自身价值。

上海世博会以城市建设和发展为主题, 从全球层面看, 它符合发达国家的价值取向, 即对完成城市化进程后所面临的城市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的探索;从国家层面看, 它符合中国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价值取向, 即对城市化化进程中如何少走弯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的探索;从城市层面看, 它符合上海城市发展的未来价值取向[5]。因此, 上海的世博文化本身就是和上海的城市文化相融合的, 进一步说, 上海的城市文化建设内涵中应包含世博文化的内容, 而世博文化本身的价值又应该为提升或改变上海原有的城市文化做出贡献。为达到上海文化和世博文化的有效融合和共同提升, 不仅要做好上述的世博建筑和世博服务等工作, 从文化层面看, 必须要采取以提高世博认同感和世博自豪感为目的举措, 世博会的logo和上海世博会吉祥物的诞生就具有强烈的文化意义, 还可以创造如世博会员证、世博志愿者卡、各类世博纪念章和奖章、世博优惠卡或以主题命名的报刊之类;另外, 可以创造一些仪式, 并通过不断地重复把它们固化下来, 如国家馆升国旗、奏国歌;企业馆升厂旗、奏厂歌;主题馆则升主题旗、奏主题歌等等, 也可以仿照奥运圣火传递仪式创设诸如世博会旗传递的活动项目。总之, 一些固定的仪式, 本身就是文化的符号, 有利于提升世博文化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建民.文化:会展的灵魂[J].中国会展, 2005, (13) :22-23.

[2]林坚.文化概念演变及文化学研究历程[J].文化学刊, 2007, (4) :5-16.

[3]王敏.中国会展城市的性格[J].首都经济杂志, 2003, (12) :24-27.

[4]沈望舒.北京文化会展业的核心优势[J].城市问题, 2004, (4) .

[5]刘士林.都市文化学.结构框架与理论基础[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 :5-8

[6]万君宝.上海世博会的文化营销与软实力构建[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3) :64-68.

上一篇:晋朝有什么历史典故下一篇:小学四年级叙事作文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