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基础教学

2024-05-14

摄影基础教学(精选十篇)

摄影基础教学 篇1

行为导向是上世纪末以来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潮, 又称为行动导向、实践导向。行为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具体任务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和行为方式, 从业者通过内在调节机制来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一种教学活动。学生在传统的灌注式教学模式下形成的被动学习和被动掌握知识的学习方式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模式中得以改变, 学生通过对信息的独立获取, 独立制订学习计划和实施计划, 并能进行独立评估, 真正地成为学习主体。学生在实践中不但提高了学习兴趣、掌握了专业技能, 而且逐渐形成独有的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高校摄影基础教学始终要将学生的主体放在首位, 行为导向教学法正是以这样的原则要求在摄影课程中依据学生的需要安排教学内容, 以摄影实践为基本方向确定教学内容和结构体系, 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摄影创作理论及技巧, 以此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行为导向教学法要求在摄影基础教学中以学生的实践需要为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安排教学内容,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摒弃纯技术实现的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审美能力等多种素质。

基于行为导向教学法对高校摄影基础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 对摄影基础教学内容设置的变革。按照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要求, 对摄影课程内容设置的改革一是要力求减少或变革传统教学内容。摄影基础教学应该将传统的理论和实训进行分离, 转变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增加数字摄影以及后期处理的内容;二是要强调创意思维训练的重要性, 在内容设置中应该摒弃纯技术性实现为主导的教学观念;三是要增加数字化影像的后期制作环节和艺术鉴赏内容。增加数字化摄影技术、数字存储和后期加工处理技术、数字影像输入输出技术、数字影像网上传送技术等, 同时注重增强艺术熏陶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其次, 对摄影基础教学内容来源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摄影教学, 其内容来源主要是教科书。随着图片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 教科书上的内容远远不能满足于学生的需要。我们在对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强调逐渐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和被动掌握知识的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在实践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在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这一要求下, 摄影教学内容的来源就不仅仅依靠教材, 而是充分考虑学生所需。教师在教学中获取知识, 其依据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学生所求, 二是实践所需。所谓学生所求, 主要是考虑学生兴趣。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 可以让学生提交学习计划, 教师按照学生学习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完善教学内容, 让摄影课堂变成师生交流平台。所谓实践所需, 指的是摄影教学的内容来源必须超越理论传授, 让学生充分参与摄影实践, 强调以实践为本的内容传授。

最后, 对摄影教学内容传授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摄影课程, 内容的传授主要在课堂授课中, 实践课程受到设备、场地种种限制。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局限, 摄影基础教学可以依托于数字化资源库, 通过网络来传授教学内容。具体可以通过三条途径:一是师生互动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 将教学课件存放在Web服务器上供学生自学使用。这种教学数字化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二是利用互联网建立优秀作品资源库。以这些优秀作品为案例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感受。三是建立互动互评BBS网站, 学生可以互相评论或讨论, 让学生放开思路, 大胆创作, 不断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总之, 数字化时代, 行为导向教学法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摄影教学内容实行变革, 只有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不断变革新的教学内容, 尝试新的传授方式, 才能改善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促进摄影基础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国繁.在摄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美术大观, 2011 (05) .

[2]崔艳青.数码时代冲击下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亟待改革[J].新西部, 2007 (5) .

[3]韩俊.摄影教学初探[J].艺术教育, 1997 (04) .

[4]涂俊.浅谈摄影教学中主题训练与创意思维开发[J].陕西教育 (高教版) , 2012 (11) .

《摄影基础》教学大纲 篇2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摄影基础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以后学习广告摄影、人像摄影、风景摄影等的基础,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

理论知识方面:对于摄影来说,技术是艺术的基础。摄影基础主要就是解决在摄影创作中的技术问题。本课程主要讲述照相机的基本原理,镜头的选择和应用、光圈、快门的调整、景深的应用以及滤镜的使用、灯光布置、基本的构图原理以及数码摄影、数码照片的计算机处理等。

操作技能方面: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相机进行拍照,并根据摄影创作的目的来确定相应的器材和技术参数。能够使用计算机对数码照片进行艺术加工处理。

三、教学内容结构

1.摄影的基本概念、发展概况和照相机品牌等知识。2.学习摄影的目的以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摄影所用的照相机使用及维护常识等内容及其拍摄的技术细节。4.镜头的种类及特性,镜头的使用、维护等常识。5.常用的曝光技术等内容。

6.数码相机的基本使用知识及其后期photoshop处理技术。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理论教学 第一章

相机

本章的主要内容为照相机的原理、构造和种类。讲述相机的发展史,机背取景相机、单反相机、旁轴取景相机、双镜头反光相机、数码相机的构造和原理及各种相机的特点,以及根据拍摄条件来选择适当的相机。并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类相机图片。

重点难点:照相机的原理和各种相机的特点。

思考题:1.照相机的构造和原理

2.如何根据拍摄内容来选择适当的相机

第二章:照相机镜头及附件

本章主要介绍照相机的主要构件镜头以及常用的附件,如UV镜、偏振镜、柔焦镜、星光镜、去雾镜、色温纠正滤光镜等。讲述镜头的焦距、通光能力、光圈的计算方法以及镜头的类型等内容。

重点难点:镜头的通光能力、光圈的计算方法以及各种滤镜的使用。

思考题:1.镜头的焦点距离和光圈值以及光孔大小的关系

2.如何根据拍摄的内容来选择镜头的类型和相应的滤光镜

第三章:相机控制

本章主要讲述拍摄照片时对相机各项参数的调整。主要是光圈、快门和焦距。不同光圈和快门组合的拍摄效果,以及景深和镜头焦距与光圈之间的关系。测光表的应用。

重点难点:不同拍摄情形对曝光组合的要求,景深的应用。

思考题:1.如何根据拍摄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曝光组合?

2.景深是如何控制的?

第四章:摄影用光

本章讲述根据拍摄目的来选择光线。光线的方向(正光、侧光、逆光)及其不同的效果。自然光、现场光、人造光的运用。摄影室中人像摄影、静物摄影灯光的布置。

重点难点:各种光线的特点及灯光的布置。

思考题:1.不同方向的光线对拍摄对象的影响

2.如何根据拍摄要求来布置灯光

第五章:摄影构图

构图是摄影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摄影者通过多种方法使取景范围内的各部分协调起来,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使主题突出。本章主要讲述几种常见的构图方法,如布局法、搭框法、大小法、汇聚线法、用光法、主焦点法、重复法等。学生要熟悉构图法则,但不能让其束缚。要打破常规,要有创意,会根据拍摄目的来选择适当的构图。

重点难点:各种构图法的灵活运用及摄影者眼力的培养

思考题:如何利用构图来突出拍摄主题

第六章:人像摄影

主要讲述人像摄影的基本方法。包括实景人像摄影和摄影室人像摄影。讲述光线的应用和缺陷的补偿。

重点难点:光线的布置和人物神态的捕捉

思考题:如何使拍摄出来的人像传神

第七章:几种对象的拍摄方法

本章讲述怎样拍雨景、怎样拍雾景、怎样拍雪景、怎样拍月景、怎样拍夜景、怎样拍

焰火、怎样拍闪电、怎样拍剪影、怎样拍花卉、怎样拍高调照片、怎样拍低调照片、怎样拍电视影像、怎样拍玻璃器皿、怎样使用追随法、怎样拍舞台照片、怎样拍日出与夕照。重点难点:熟练掌握各种对象的拍摄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八章:作品讲评

对作业作品进行讲评。师生共同讨论其优缺点,以达到技巧和审美力的提高。

(二)实践部分

利用课余时间练习相机的使用和拍摄技巧,完成布置的拍摄任务。包括人像、静物、建筑及自行创作等内容。

五、教学实施

第一章

相机(2学时)

第二章:照相机镜头及附件(2学时)第三章:相机控制(2学时)第四章:摄影用光(4学时)第五章:摄影构图(8学时)第六章:人像摄影(6学时)

第七章:几种对象的拍摄方法(6学时)第八章:作品讲评(4学时)

六、考核与评价

以专项摄影作业为依据,综合评价学生对摄影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构图、审美的掌握程度。要求所拍摄的作品构图合理、层次丰富、内容有深度、拍摄主体明确。

摄影基础教学 篇3

【关键词】 掌控构建;自主;最近成长进步区;翻转课堂;高职基础医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02

当前高职院校关于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式大多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先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基础知识,学生听讲、记录,然后进入实践操作阶段。一线教师在授课时,经常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讲授,学生要做的就是被动的接受要讲授的知识点,死记硬背,以求能顺利通过考试,拿到学分。这种教学模式长期实行下来,导致学生成为机械的学习记忆机器,缺乏灵活运用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的能力。高职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逻辑思维、抽象判断能力相对本科院校学生较差,在进入实践操作阶段后,高职医学专业学生普遍感到之前学到的理论基础医学知识缺乏实践操作运用能力。长期接受这种“填鸭式”教学使高职医学专业学生感到学习十分吃力,继而逐渐丧失学习兴趣,陷入恶性循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的反馈也是基础医学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差,实际应用能力不足。这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战略目标中注重应用性、实用性不符。因此,为使高职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基础医学知识在医学实践中更好的广泛运用,高职院校改进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其新颖的教学思路,为改进高职院校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提供新的方法和路径。下文将着重从翻转课堂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方面论述该模式应用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

一、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初探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理念最早由美国教育学者提出。2000年,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就如何激活差异化,以适应不同学生学习风格展开研究,提出了“颠倒教学”的概念,这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萌芽。2007年,美国高中化学老师乔纳森铂尔曼和亚伦萨姆斯采用录制讲课视频的方法帮助缺课的同学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雏形。2011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始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国际上被誉为颠覆性的伟大教育技术革命。基于这种教学模式,当前很多美国著名高校推出了大量优质的在线公开课程。目前我国教育学界也开始了对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应用于中小学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较少。

翻转课堂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指教师先将原本课堂上要讲授的内容以课件、讲义、视频等形式传到网上,学生通过网络提前学习这些课堂上要讲授的知识点,上课时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多的进行答疑解惑这样的教学活动,注重相互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讨论,交换自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看法。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1)掌控学习理论

翻转课堂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一言堂”形式,强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式的学习。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学习教学内容,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在观看教学视频时,学生可以对不懂的地方反复观看,对懂的知识点快速带过,学生自主“掌控”自己的学习节奏和进度,查漏补缺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体现了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理论依据中的掌控学习理论。掌控学习理论就是指在“所有学生都是好学生”的思想宗旨下,通过对学生提供其所需要的差异化帮助和额外的学习时间,大多数学生都可以达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掌控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并不能决定该学生是否能学会相关知识点,只是学生在学习时间上根据自身情况花费不同长的时间就能“掌控”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掌控学习理论不但是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提示教育者应创造条件使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掌控自己的学习。

(2)构建学习理论

掌控学习理论着重介绍了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是如何掌控自己的学习节奏的,属于知识的被动接受的初级阶段。掌控学习理论并不足以支持翻转课堂式教学的全过程理论依据,这时需要第二个理论依据,即构建学习理论。

构建学习理论就是指每个人所被要求学的知识内容是一致的,但每个人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不同,主要是指每个人对这些知识点的“构建”不同。我们每个人的头脑、经验以及认知能力不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也就有差异。因此,学习并不只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的过程,而是自己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与认知体系的过程。

从构建学习理论来看翻转课堂式教学,会发现其解决了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规避了传统教学模式中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进度过于浪费时间的现象。学生通过看教学视频以自己的节奏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翻转课堂上和老师同学的互动使这种“构建”更加主动和全面。

(3)自主学习理论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就是学生可以不依靠老师的讲授,而是通过网络教学视频的支持,自学知识。这个理论就是自主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理论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行为,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教会自己和同伴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自主学习理论进一步验证了构建学习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从网络上可以越来越方便的获取各方面的学习资源。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必然向自主学习方向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借助互联网学习资源的自主学习。学生还可以在翻转课堂上结成学习小组,协作交流和讨论,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最近成长进步区理论

最近成长进步区理论是指教育要确定学生成长进步的的两种区间,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区间,另一种是学生最可能达到的成长进步区间。把握好这两种区间之间的距离,能加快学生的成长。最近成长进步区理论也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之一,它阐明了个体发展的起源,强调了教学的作用,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表明了同伴影响与协作学习对学生成长进步的重要意义。最近成长进步区理论体现着教育应当走在成长进步前面这一重要教育理念。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应落脚于学生通过视频自我学习后所达到的“最近成长进步区”,翻转课堂上的教学必须在课前自学视频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通过课堂上教学和讨论,让学生达到最近成长进步区。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发现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主观能动性。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发现问题并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对知识要点的机械性记忆转化为有意记忆,学习效果将会大大增强,经过后期课堂讨论和教师点拨,达到学生发展的最近成长进步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发展潜能。

三、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高等职业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突出技能、突出实用性和应用性的人才,高职基础医学的理论知识教育要求“够用”即可。在人才培养就业目标上,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定位于广大农村和社区的基础医疗岗位上。既然如此,高职基础医学教学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要选取最为实用的知识,要着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另外,考虑到高职学生相对较弱的基础知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当前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容易,后劲不够,技能优势不够突出的现状,传统的侧重于老师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很难取得良好效果,应考虑采取一些直观形象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以其自身的特点符合高职基础医学教学的需求。高职基础医学教学内容中的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和人体解剖学之间知识点逻辑清晰完整,术语表述规范,但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靠在课堂上讲述传授知识,高职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难懂。如果将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基础医学的教学中,有利于提高知识转化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将来走向医疗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四、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需要考虑的因素

翻转课堂式教学可以使教师从传统教学方式中不断的讲解和重复中解放出来,将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更多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但与此同时,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从另一个方面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例如在此模式下如何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后,课堂上学生特殊状况增多,这对教师如何更好的加强对课堂的把控和对学生的引导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创新素养提出了挑战、还有如何保证特殊状况不断发生下教学任务的完成。针对有些高职医学专业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现象,如何有效督促他们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下自我学习,这些难点相关教育学者都必须着重考虑。

相比于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并非一无是处。传统式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控制高职基础医学教学的计划性,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在一些传统知识点将手上,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良好的教学氛围也不可忽视。因此,在高职基础医学的教学上,如何针对高职院校本身的状况,有效结合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也值得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思考。

五、结束语

高职基础医学的教学要区别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基础医学教学,在教学中要更多考虑高职院校教育理念和目的,结合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现状。翻转课堂式教学充分利用了当今时代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地完成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之间更多的互动,提高了他们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助于更好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实用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重点依据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结合高职基础医学教师的实际情况,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更好的完成高职基础医学教学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潘庆红.基于主题设计的反转教学模式时间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11):41-46.

[2]刘玲华.医学基础课程模块式教学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

[3]张勇.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4).

[4]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9-10.

[5]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9):18.

[6]黄晓鹂,李树民.基于翻转课堂的医学信息检索教学模式构建[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22(11):33-36.

摄影基础教学 篇4

关键词:摄影教学,现状,数字化

一、我国高校摄影教学现状

摄影教学专业在我国的传统专业教育中, 起步较晚。无论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落后于其它发达国家。摄影教育虽然起步较晚, 但是发展迅速, 在一些艺术专业课里面, 摄影教学已经被列为必须课。是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主要科目,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摄影技术基础, 引导学生根据专业特点, 进行专业探索创新, 让欣赏者产生新的视觉感受, 摄影教学在我国传统教育中, 还面临着很多方面的不足,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一下我国摄影专业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一) 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高校摄影专业的教师, 鱼龙混杂, 大部分是经过成人教育学历科班出身的教师, 也有一部分是由其它专业转业成为摄影教师, 还有一部分是直接从社会上聘请的职业摄影师。这些教师虽然学习一些关于摄影的基础知识, 但整体还是欠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系统的摄影理论, 在专业教学中还凭着自己多年旧的教学经验, 或者是把别人一些错误的理论和经验传授给学生, 很容易影响学生整体的教学效果, 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进入职场会觉得无所适从。

(二) 摄影专业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我国还有很多比较偏僻、落后地区的普通高校摄影专业的教学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还有很多高校摄影专业的教学培养方案不够完善, 教学大纲设计简单, 大部分教学内容陈旧、知识点浅、还停留在胶片教学的基础上。教学内容还是一些传统暗房制作, 教学过程中注重技术的讲解, 很多教师在摄影教学过程中, 教学语言运用不够专业, 他们不太重视摄影理论知识方面讲解。认为只要多多进行摄影实践、有好的摄影技术, 能熟练操作摄影器材, 就能拍摄出好的作品。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摄影教学也是一门艺术, 像其它艺术专业一样, 向人们展示着特定的审美内容, 没有内涵的作品, 表现肤浅。不能深入传达思想观念。就如同人没有了信仰和灵魂。而好的摄影作品往往是创意、创新思维和技术完美相结合才能够完成的一项工作, 所以, 高校摄影教学应该多注重培养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 慢慢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教学设备落后

摄影技术这门艺术专业在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发展了很多年, 有很多高校摄影教育专业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改变, 但仍有少部分高校在建专业时, 投资力度远远不够, 教学所用的摄影器材多数是廉价和质量比较差的数字单反相机, 在像素和后期胶片的处理过程都比较繁琐。还有在建专业初期时, 这些学校在建设摄影棚和暗房的建设上人力物力投资不够, 虽然在当时来看还算过得去。但由于社会科技发展的太快, 曾经建立的摄影棚、暗房应经跟不上现在的相片处理环节。

二、数字媒体的出现, 对摄影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近些年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 我国很多普通高校都引入了数字媒体技术, 这种技术对高校摄影专业的教学影响是很大的。数字技术对摄影教学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先进的教学模式, 数字化要求摄影教学对自己本身有一定的影响。

(一) 硬件摄影器材的改变。我国传统的的摄影教学器材, 大部分落后于科技的发展, 多数以传统胶片的相机为主, 后期制作冲洗、放大过程繁琐。现在使用数字化数码相机拍摄, 数码相机具有许多传统相机不具备的功能。经过数码相机拍摄的作品, 通过多媒体数字技术, 借助计算机制成的动画动画课件。能够让学生非常立体、直观地认真了解关于摄影每一个环节具体过程的细节, 要比教师在讲台前非常枯燥的讲摄影原理好得多。以单反摄影机的工作过程为例, 把整个摄影过程拍摄的非常生动、逼真, 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摄影机拍摄原理。处理后的照片, 在色彩上更鲜艳, 艺术处理上更完美, 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和认可。

(二) 数字媒体的出现, 要求摄影教学中应增加数字影像制作和艺术鉴赏内容。数码相机的出现, 使照相更为简单, 方便。几乎人人都可以做摄影师。我们需要加强的是相片的最后处理技术, 怎样让相片更符合大众的审美方向。增强照片中美学的含义, 赋予照片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

(三) 数字媒体的出现,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教师们的授课形式不再是单一的讲解, 而是把教学内容以数字媒体的形式, 制作成课件, 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课堂不再古板, 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内容因为数字媒体的出现, 也做了相应的改革。以前的摄影教学内容, 基本上都是以讲述传统胶片摄影为主。许多篇幅都是讲述传统相机的结构、胶片和乳剂特性以及暗房胶片冲洗、放大照片等内容。数字摄影部分所占篇幅较少, 内容也很单一, 例如数字单反相机都具有的Raw格式特点和应用以及相应的处理手段等内容几乎是空白。现在各高校在教学中增加数字摄影和数字相机操作以及数字图片后期处理的内容。

(四) 现在我们很多高校摄影专业的教师都可以在网上搜索出许许多多非常优秀的摄影作品, 把这些图片集中起来分成类;建立优秀作品资源库。然后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些网络作品整理到一起, 作成课件, 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展现, 为学生提供创作素材, 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同时积极鼓励学生们创建自己的网站, 展示自己的优秀作品, 与其他同学进行互评。数字媒体对摄影教育的介入, 从多个角度的各个方面大大提升了现有的教学手段, 同时也不断提高和增强了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使学生们的摄影专业水平也越来越高, 对他们今后的就业也有很大的帮助。由此看来, 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 给我国的高校摄影教育提供了新的时代背景, 要求摄影教育在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 把以前本来不被看重的影像观念和影像的传播等相关方面的课程, 也被列到现代高校摄影艺术课程体系中来。

综上所述, 高校摄影教育作为一种新生力量, 在素质教育中背负着艰巨的任务。作为摄影师培养和诞生的摇篮的高校, 应该思考一下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进行各方面的调整和营建, 让摄影艺术跟上经济社会和艺术生活飞速前进的历史潮流, 数字媒体的出现给摄影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提醒我们, 时代在进步, 社会在发展, 让我国的摄影教育事业蓬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玮刚, 吴欣还.走进美院[J].摄影之友, 2003, (4) :81-85.

[2]徐忠民主编.大学摄影[M].高等教育出版社.

[3]吴石川.师范院校教育技术专业摄影教学改革之我见[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04) .

[4]李世勇.培养摄影兴趣优先于摄影技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6, (11) .

[5]陈琳.数字影像技术课程的创设与教学[J].电化教育研究, 2006, (03) .

浅谈摄影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 篇5

广州市

番禺区

陈子峰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的教学是着重于技能的培训,摄影教学本来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知识性内容为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把单一技术性的课程转化为技术与艺术并重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摄影比其他学科更重要,不要只局限于摄影本身。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和训练创作意识,以客观存在的形象为起点,激发创作思维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是一种创作过程。

[关键词]摄影教学、教与学、实训、技术与艺术、创意培养

导言

本文所指摄影基础课程,是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一门课程。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的教学是着重于技能的培训,摄影教学本来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知识性内容为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把单一技术性的课程转化为技术与艺术并重的课程,突出摄影的技能特点,强调基本功的训练,这就是“技能强化”。其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摄影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以达到专业摄影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

一、引起学生对摄影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

只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就能创造奇迹;只要给学生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他们就能还你一个惊喜的结果。一位教育家说过:“所谓课上得有乐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我对学生说:“要想摄影学得好,那你就把这门课程当作是一门‘玩意’,只要你觉得好玩,就会对它产生兴趣。艺术的起源就是‘玩意’”。如何才能让学生觉得好玩?

1、学生青春爱美的天性和风光如画的校园环境是一个很好的条件,让他们拍一些人像、风光的照片,尽快培养出他们对摄影的兴趣,又能让那些“零” 摄影知识的学生为专业摄影技能打下良好基础。

2、除了数码相机外,学院装还备了一批35㎜机械单反机及各种焦距的镜头,还有一架4×5英寸单轨座机,让学生用这些相机装上黑白胶卷(片)拍摄,从中认识到专业“摄影”与一般“照相”的区别。

3、让学生体验暗房技术的神妙,他们会从亲手冲洗自己拍摄的胶卷、印放照片中获得乐趣。

4、教师要对学生多指导、多鼓励,充分肯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调动他们的创作激情,树立信心,成为摄影学习、创作不竭的动力。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摄影活动、参观各种摄影作品展览。

5、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是提高艺术创造能力的基础。教育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熏陶。熏陶是来经典名作,解读就是熏陶的内容与方式之一。向学生讲述这些优秀作品创作时的故事,使学生开阔视野。首先,让学生以各自的感受去阅读,对他们的看法要给予肯定及尊重;然后,才以“公式化”的分析去讲解作者构思,以及拍摄时,多种摄影因素的成功组合、技法的运用;最后,再陈述教师自己的体会。这样就会增强学生对图片的审美感受,加深对摄影艺术的理解。

二、“教”与“学”

1、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教师的文化素养决定着教学质量,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造就高素质的学生。“教师”,首先具有献身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事业的激情,并且要具有高度责任感。否则,就没有资格成为真正的教师。

摄影专业的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强有力的课堂控制能力、充分的备课、过硬的实操能力。对学生提出的技术问题,一定要有明确答案,而且在解释答案时必须有技术上的依据,例如:镜头上的光圈数值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景深大小与光圈大小、焦距长短有关系?等等。绝不能用模棱两可或想当然的答案去搪塞学生,更不能以“你们不是研究相机制造的”来敷衍学生。否则,学生会打骨子里看不起教师,其教学结果可想而知。

现在的摄影基础教育课程仍然是以传统摄影技术为主,教材基本上都是由器材、拍摄技术、冲洗加工技术、摄影构图及技法等组成。而且,内容几乎都是以器材为主,往往超过篇幅的一半。很多内容都已经陈旧过时,而新的知识却层出不穷,但教材却是多年不变。因此,教师要随时对教案进行修正,适时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成就、新技术、新方法,及时删除陈旧的东西,订正修改讹误之处。

影像数字化正逐步成为主流,授课时渗入数字化摄影、电子暗房和多媒体编辑的知识,传统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摄影技术学习得更为扎实。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于客观世界的一个能动过程,是依据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能动地构建起关于客体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大程度地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迸发出学习热情与智慧潜能,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智能与身心的和谐发展,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不要过分强调摄影课程比其他学科更重要,摄影教育并不是孤立独行的,一定要与美术、艺术类学科及其他实际应用学科的结合,与社会全面接触,不要只局限于摄影本身。

拍摄和照片的制过程作应当占较多的课时,暗房、色彩、灯光的技术必须掌握。每个班的计划授课时数为54节,而实训课时数就占了当中的34节。因为是摄影基础教学,所以特别注重黑白暗房操作技术,占了整个课程的60%。提高对创作实践的要求,对学生的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动手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步骤。

3、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直观的表达效果远胜于干巴巴地讲原理。与影视动漫专业的教师一起合作,共同制作动画课件。借助计算机演示,让学生非常直观地、逼真地了解摄影各个环节的每一具体过程的细节。

以摄影机的工作过程为例:卷片上弦→按下快门→光圈收缩→反光镜上翻→快门开启→光路产生变化→快门关闭→曝光后光圈回复→反光镜下落。把整个过程形象、生动、逼真、完整地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更透彻地了解摄影机拍摄原理。

4、以实验室的方式进实践训练

整个实训过程都要按照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标准来进行。每完成一个课题,每人都要撰写一份《实训报告》,列明该课题在实训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具体情况。必须具体到:

在拍摄阶段所使用的器材:相机、镜头、测光表、感光胶片的种类、影室灯的型号及光的输出量、反光板的位置等,并且要绘画摄影布光图。

在底片冲洗阶段,具体到感光胶片的冲洗方式,显影的配方、温度、时间等。照片印放阶段,所使用的放大机、放大镜头、黑白放大相纸种类、曝光量、显影的配方、药液温度浓度等。

最后,要求学生从课题实践中作出自我总结,发现当中的问题(技术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教师对学生的《实训报告》要认真批改,写上评语,指出存在问题,解决的方法。

5、从学生的作品中寻找、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即将结束之前公示全班作品,让学生都来充当“评委” 相互评品,把自己对每一张照片的看法、教师在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都打印在稿纸上,不署名,上交教师。教师用2至3节课的时间,结合《实训报告》讲评作品,根据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的方法。

三、强调学生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

实训课程是体现摄影教育专业特点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基础理论学习之后,都必须进行技术方面的实践,其教学方式就是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模式。摄影实验室包括摄影室、暗房和计算机操作室,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设施。学生对感光化学、光学物理学及电子影像技术的实际接触基本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

每一个操作步骤都必须严按照标准的规程进行,拍摄时的测光和调焦、药液的配制、冲洗(包括相纸)时药液的浓度、温度和冲洗时间都有严格的标准,绝不允许那些“土”操作方法出现在实验室。

具体运用教学手段:

1、让学生正确理解调焦与曝光,如何做到调焦准确和曝光正确。(1)以放大镜在阳光下聚焦可以点着火来解释镜头的调焦原理。

(2)打比喻:光圈大小=水管直径的大小、快门速度=放水时间、底片=水盆。推导出公式:光圈大小×快门时间=曝光量 VS 水管直径×放水时间=水出量

结果:底片曝光正确=水盆恰当地装满水;底片曝光不足=水盆没有装满水;底片曝光过度=水盆的水溢出并淹了水盆。

2、引导学生以中学时代的化学知识来理解感光材料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光化学:红纸在长期的光照下会褪色,只不过比感光材料对光的敏感性低而已。中和反应:显影剂属于碱性,定影剂属于酸性。

化学材料的两重性:定影液既作为银盐的溶剂来使用,又起中和反应的作用。

3、必要时,适当做一些破坏性试验,如:拍摄时调焦不准确、曝光不正确;冲洗的温度和时间的配合不当;先定影后显影;超大倍率裁放照片等等。

强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对待摄影。摄影本身就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严密的科学性是摄影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技术决定着艺术作品的成败,绝不能存有“将错就错”、“歪打正着”的念头,任何环节的操作不当都会导致功败垂成,这也是摄影与其他艺术门类的不同之处。

不要过分地依赖后期的制作技术,制作只是拍摄的完善和补充(特技除外)。只有每一个环节都能做得好,才能获得一张完美的作品。否则,最终都是有瑕疵。

四、发挥学生的创意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潜意识里也具备了相当的艺术修养。艺术本来就是相通的。要激发和引导学生去用心思考,按课题去完成作业,这就是专业摄影区别于非专业摄影的根本所在,等同于在社会工作中按合同完成一项设计任务。这是高职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必须达到的要求。

摄影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学过程要技能强化与创意培养并重。“创意培养”就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和训练创作意识,讲授“图形创意”、“创意摄影”等知识的过程中,创意基础和创意理论要与其他学科相互连接,相互融合,配合“平面设计”、“色彩构成”、“环境透视”等课程,对学生美学综合素质的全面塑造。

教师要将创意培养的内容结合到具体课程中去,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多举例,多示范,让学生养成勤动手、勤思考、勤观察、勤比较、勤学习的习惯,上课后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不断激发学生的技能表现欲望,逐步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训练方法。

引导学生如何以直觉联系想象。高尔基说:“艺术直觉产生于贮存的印象。”创作思维往往是以艺术的直觉为先导,为引爆点,才能构思出美的艺术作品。以客观存在的形象为起点,激发创作思维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是一种创作过程。

实训是培养学生把摄影技术与创新思维和创作意识融为一体的重要环节,运用创意理念和创新手法,与其他学科结合完成作业(即作品)。作品要表达出对美学、人文、历史的理解。并不是简单地去做一次作业,而是去学习如何构思、设计,选择最佳方案去完成一项创作。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和谐统一,从中体现出作者的独创性,即要有自己的个性、风格。

以经典名作来体会照片制作的标准,让学生从优秀的黑白摄影作品的相纸上的银颗粒上的黑、白、灰中感受色彩、光影的变化,用心灵去感受作品。再与相类似的素描作品作对比,看两者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

发挥“废照片”的余功,在上面进行“二次创作”:画面的重新裁剪、摄影角度的重新假设等等。

“利用技术的极点,发挥创意到极致”。利用每个技术方面的临界点做文章,如:不同速度的同步闪光形成的不同画面效果;感光材料的宽容度范围的两个极端;胶片的倒易率特性等等去进行创作。

面对数字化摄影汹涌的大潮,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应当教导学生:科技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但人的艺术思维绝不是象电脑、数字化技术一样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艺术思维与科技的进步并不一定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艺术思维是向着自然、初始回归,是把任何时代都看作是同一时代。正如安塞尔·亚当斯的《月升》、尤素福·卡什的《怒吼的雄狮》、菲利普·哈尔斯曼的《原子的达利》等不朽的名作,并不因年代的久远而黯然失色。今天的数字化技术是可以模拟传统摄影的一部分,但绝不能替代全部,正如当年的摄影术不能取代绘画、彩色摄影并没有使白黑摄影消亡一样。传统是没有疆界,没有尽头的。

五、结论

综上所述,摄影基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摄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创作过程,是以生活对摄影家世界观、审美观的影响和塑造为起点,以物理学、化学技术为基础,从按下快门、经冲洗、印放(或计算机处理)等一系列工艺流程,最后制作出照片。这一过程绝不是按下快门或印出照片就结束了,无论是传统暗房工艺,还是Photoshop技术,都是作为后期制作补充的手段。而学生对于来说,现阶段摄影的学习,只是为了完成其中的一门课程而已。无论他们日后是否会成为一代摄影名家,一切都从现在的摄影基础学习开始。

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反思,不断去改进和优化教学的方式、方法,因为教学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参考资料

[1] 陈琳

《大学摄影教育改革之路如何走》

[2] 刘兵

《如何培养新闻专业学生的摄影志趣》

[3] 胡钢锋 《关于摄影教学管理的思考》

[4] 《中国摄影家》

引自中国摄影家协会 引自中国摄影家协会

引自中国摄影家协会

浅谈《基础会计》教学 篇6

【关键词】基础会计 中职会计

《基础会计》是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入门课程,对于整个会计专业系统学习具有打好扎实的基础和启发引导的重大作用。所以,学好这一门基础性,引导性的课程,对未来学习会计系统课程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和作用。

就目前我国的中职学生来源来看,主要都是初中的毕业生,而且还是一些文化课水平不太好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都相对较弱的。所以,就教学而言,必须用更多的时间,用更好的心机,用更多的不同的方法,尽最大努力使教学最得最好的效果。有时,更要发掘更大可能,针对我们中职会计学生进行不同的尝试。我就提出以后几点建议供探讨。

1、引导进入会计大门,培养对会计专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情,建立起学习会计的信心。

兴趣,就是最好的导师。热情,就是最好的朋友。有了良好的导师,也有了最好的朋友,难道还会对会计这门课程没有信心吗。对于学习会计这个专业来说,兴趣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以后的《基础会计》学习中,中职学习面对较多的理论性文字,还有再后面的公式性,图表性较多的实操中,会给初学者带来了较大的困惑和难道,相当多的学生会产生烦躁的情绪,继而畏学,动摇信心,从而放弃。所以,在最初的专业学习中,首先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会计兴趣,循步前进。

兴趣的培养途径很多。可以是寓教于生活,用生活上的一些活生生的例子来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例如在讲述“复式记账”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可以举这样的一则笑话:如妻子用了三百元现金来购买面膜时,在入账时候,妻子就困惑了;妻子的“库存现金”是减少了,要贷记方,但借记方,妻子和丈夫商量,应该如何记账,最终,丈夫就说,面膜让老婆从“黄脸婆”变回青春漂亮,应该借记“维修费用”!用生活上的简单例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明白“复式记账”这一知识点。

或者,我们也可以使用励志法。在刚开始的教学中更多地介绍会计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在企业工作中的特殊地位,用以激励学生树立对会计专业的自豪感,同时也会列举我校优秀毕业生的案例,从而使学生对会计专业将来的工作产生美好的憧憬,这样相当大程度让学生喜爱这个专业。

2、课堂简单,课后深入,提高普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也能让先进的学生在课后带动后进学生学习。

基础会计的特点之一就是概念较多,理论性较多,而专业术语也较多,学生要在这入门课程打好基础,就必须把这些概念,术语搞清楚,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对这些理论性的东西深入浅出的向学生讲解,同时,课后的学习中,除了常规的复习外,更应鼓励一部分先理解的学生,带动后进学生,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3、理论与实操相结合,小组模式互助学习

会计教学是要以社会就业为会计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实操教学,是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会计专业综合知识为主的一门教学。实操教学一般对教材的要求是较高的,所以,在选择教材时,必须十分注意教材对本课程的适配性进行分析;确定后,就要以小组形式进行一定的分工合作,一般是建议基础较好的与一般的混搭,这样就可以起到先进带动后进。

比如在学生已进行的单项会计凭证填写和账簿登记的教学中,由3至5名先进和后进的学生组合为一个小组,我们将实操资料发放给每一个小组,要求从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会计报表都是由小组分工协作合作完成,成绩较好的学生起领队和辅导的作用,让她们互帮互学,对学习中的随时展开讨论,提高学习效果。我们老师要控制好每一个小组学生操作进度,对不同的小组要根据其不同的情况,及时给予指导,以免学生操作严重出错,导致偏离会计实务操作方向。实操结束后,我们都应该对各组的实习情况给予恰当的评分和评价,再进行全班统一的学习,再通过全班交流,相互学习。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要求每一次账面结束后,学生都进行“轮岗制”。在组内进行岗位分工,设置的出纳、记账、主管、稽核和档案管理等不同的会计工作岗位同每个学生轮岗工作学习,这样可使每一个学生熟悉并掌握每一个会计工作岗位的知识和操作。

这样的互助互学式学习不仅可以让后进学生有进步的空间,也让先进的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学习能力,提高综合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起来有兴趣。

4、针对性地,选择性地因人施教

在以上的几种办法中,的确是有些学生真的还是未能掌握《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的,所以,最后就是针对性地,选择性地个别辅导,个别辅导毕竟来说,是一个相对要求用更多时间和精力的工作,所以不能只依靠老师一个人的,往往我们可以借助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辅导那些后进学生的学习,我们可以进行一对一,一对二,或者一对三的模式,让成绩好的同学来一步一步地教授成绩相对后进的同学,这种方式,一般都解决了绝大部分后进学生情况。

摄影基础教学 篇7

关键词: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回归基础,结合,优势,目标

1、引言

医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科学, 也是一门实践科学。为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 必须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 这已经成为课程体系改革和深化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为适应新世纪教学改革的需要, 于1999年开始进行了“回归基础”的实习后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同时, 为了培养理论知识强, 实践水平高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学校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 我们对医学基础实验教学进行综合改革, 学校大力加强软硬件建设, 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室资源, 于2006年成立了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2、“回归基础”及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基本概况

回归基础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进行完所有的理论课程和临床实习后, 在毕业前7周, 根据未来的工作或学习需要, 或自己对某一学科的兴趣爱好, 再回到基础医学院进行“再回炉”的过程, 主要是对某一学科领域的相关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如未来的工作就业意向是外科的同学, 希望回到解剖教研室对人体的结构有更深入的了解;想从事生命科学的学生, 更愿意到生化、细胞生物等科室进行学习;还有一些同学根据个人的爱好, 选择了物理、数学等基础学科。经统计, 近5年来, 共有262名同学选择回归基础, 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共为学生开设了381个实验项目。这些知识的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这些同学的调查, 选择回归基础的同学在学习某一门课程时已经对理论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提高实践技能是他们选择回归基础的主要动机。此时, 即将毕业的同学对所有基础学科的知识已全部学习完, 他们更希望能得到综合性的实验技能的提高。

我校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于2006年成立, 中心下设四个实验室和一个创新实验平台, 即形态学科中心实验室、机能学科中心实验室、医学生物学科中心实验室、信息与工程学科中心实验室和创新实验教学基地。五个中心实验室按各学科的知识结构及关联程度由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医学科学等22门学科及公共实验技术中心等3个中心整合而成, 整合后的实验中心做到了仪器设备的集中购买及管理, 人员的集中培训, 资金的集中使用, 提高了资产的利用率, 并节约空间, 为学生进行多学科的综合性, 创新性实验提供了硬件保证。

3、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在“回归基础”教学中的优势

3.1 管理模式的优势

我校医学基础实验中心是由学校、基础医学院进行二级管理, 由中心主任负责。中心制定了一系列的有关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 并制定了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和聘任方案。有助于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统一调配使用及统一管理。

3.2 资源利用的优势

3.2.1 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依托基础

医学院的教学优势和学科优势, 聘请高年资的讲师或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授课教师, 充分保证了教学质量。

3.2.2 对多门基础实验课进行融合, 建立基础实验教学模块, 提高了仪器的使用率, 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3.2.3 实现实验室从封闭到开放、从单

一到多功能、从低效率到高效率, 充分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和需要。为选择回归基础的同学提供了更方便的实验平台。

3.2.4 信息资源的优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互联网的普及, 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充分利用Intern et平台, 建立了自己的教学网站和管理系统, 并对5个实验室实现了资源共享, 信息互通,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体系。这对即将毕业的, 已经学习完全部基础课程的同学来说大有裨益。

4、今后的工作目标和方向

4.1 继续加强教学研究, 支持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水平

我校十分重视教学研究, 获得多项C M B项目资助, 这些为我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经费支持。然而回归基础这种教学方式在国内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 虽然经过10余年的摸索, 有很大的改进, “教”与“学”的结合更加恰到好处。但是, 与医学基础的实验教学模块的融合还需要过程, 距达到教学计划所提出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4.2 进一步加强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队伍建设

现代化、高效率的实验室, 必须有优秀的实验技术人员, 才能使仪器设备得到充分利用, 才能优化实验室的管理和利用。我校在建立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的同时, 还应继续加大培训力度, 转化观念,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实验教学交流, 壮大中心力量, 提高实验教学中心教师的整体水平。

4.3 进一步完善“回归基础”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近几年我校已实现实验设备管理和教学实验管理的计算机网络化, 然而回归基础的实习有自身的特点, 如:实习周期较长, 和其他轨道的实验时间并不一致。今后, 我们将根据回归基础本身的实习情况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系统, 实现实验室的网络化管理。为回归基础实习的同学提供更加便利的实验条件。

总之, 回归基础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同时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作, 我们要在不断摸索的基础上, 总结经验, 充分发挥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的融合作用。最大程度地优化实验中心的建设和管理, 正确认识基础实验教学对毕业年级同学培养的作用, 才能真正提高回归基础的教学质量, 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 创新能力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田伟, 王世鹏等.回归基础教学的调查与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1999, 1 (4) 35-36.

[2]刘宏, 朱飞燕, 金春华.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 6) 227-229

[3]熊梦辉, 耿红梅, 夏琼, 迟德彪.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 (, 8) 93-95

[4]彭雪梅, 周雪, 郑煜, 苏永林.努力创建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 (, 12) 89-91

[5]王煌.创新是推进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的密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 23 (4) :1-4.

[6]王彦生.建设基础实验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4 (3) :11-12.

[7]张军.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探索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 23 (6) :88-90.

摄影基础教学 篇8

习主席强调,要“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军校要为部队培养出理论扎实、技术过硬,战可打、打可赢的军事人才[1]。面向实战首先是面向装备、服务装备,但通过对装备教学跟踪和毕业学员岗位任职情况回访发现:不少学员工程能力很低,动手实践意识不强,甚至少数学员不会使用万用表、示波器等测量工具。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过多地强调理论性,忽略了课程本身的工程实践性,使得学员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装备课之间出现了脱节。因此,本文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以专业基础课教学为背景,研究与探索在实战化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实现专业基础课理论与专业装备课程的有机结合。

一、现有课程体系分析

本室测试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如图1所示,下图2展示在整个培养方案中实践类课程所占的比重。

通过对现有课程体系分析可知,现有课程体系能较好完成培养任务,但离实战化教学还有一定差距,表现在:

1.现有实践类课程比重较少,且仅有的一些实验课、装备课、实习等又以验证性为主,甚至流于参观介绍,能动手很少,造成大多数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很低,甚至连基本的万用表示波器都不会使用。如此造成在装备课实现实战化时学员能力的脱节。因此实践类课程的增设非常有必要,但是实践课需要增设但不可滥设。

2.专业基础课的工程性被忽略。在培养方案里的控制类课程里,有相当多的课程既具有复杂的理论知识,同时又有广泛的工程应用背景。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更多地强调理论完整性,一般不讨论工程技术问题。例如主干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的讲授基本围绕课本上的通用理论。课程与实际系统的联系少,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导弹等飞行器系统的联系更少。

3.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的交叉融合只流于表面,未能深入,专业基础课重理论,专业课重实际与应用。但是实际上两类课程往往都是并行而立,彼此之间的前瞻性和延续性都较差。

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实战化教学的桥梁

实战化教学,即是要求学员能够在毕业后快速地适应部队岗位,实现落地即能打的目标。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前,必须首先要明确部队的需求。因此应秉承以部队实际为根本,以岗位需要为指导,以作战任务为牵引的宗旨,大量走访部队。而后根据部队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中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精选必修课,增加装备和实践课程,开设自修课[2]。其次,装备课与部队结合紧密,可以充分开展实战化教学,但是也不可一味强调装备课而忽视基础课,否则与任职教育无异。因此,装备课和实践课的增开并不能取代理论课程,而是应在基础理论课完成后,即在基础打牢后,再与装备相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应建立好基础课与装备课之间的纽带,实现二者的无缝对接。

(一)优化主干课程体系以实现理论课程的工程性

如图所示,培养方案中的三门课程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自动检测技术实际上代表了控制领域的三个大方向:控制系统理论与仿真、控制系统技术与实现、控制系统信号与测试。这三门课为岗位类课程提供了完整的基本理论支撑,而为了体现其工程型,构建从理论到岗位的桥梁,做出如下优化方案:

1.将自动控制原理的讲授与仿真工具MATLAB相结合。这一点在11级的讲授中已经得到验证,学员能够通过仿真的运用更好地理解理论,并且通过仿真理解课程的工程性,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2.计算机控制课程结束后,应安排一门设计类课程,通过此设计课程完成对控制系统实现这一工程概念,并通过设计类课程学习相应的软件硬件工具操作。

3.自动检测技术本身有课内实验,但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应将实验学时单独分开并增加,增设一门与其相关的设计类课程,内容以装备测试为主,针对某型装备设计测试过程和测试任务,这样就更加贴近实战化。同时,本室针对的专业是测试专业,面向的岗位也是测试岗位,因此为更好地体现实战化,应增加测试类课程,如学习传感器的原理与使用等。

(二)优化课程内容以实现工程型课程的实践性

1.将自动控制原理与MATLAB相结合,即将辅助设计内容融入到自动控制原理中,这其中应筛选设置辅助教学的实例,确定辅助教学课时和教学方式。

2.提升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在课内实验、设计课程等实践性课程时,增加实际操作环节,鼓励学员大胆动手操作,熟练使用基本的测量工具。

3.装备类课程中的部分实例可以提前引入《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根据各章节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假设和简化,强调自动控制在军事装备中的应用。

4.在装备类课程中,应结合海军技术装备发展现状,增设海军装备控制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内容。如新增卫星导航及组合导航设备、气压测高装置等新内容。

5.对于部分高精尖仪器,如果不能动手实操,如装备拆卸、参数调试部分,可以使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研发仿真环节,实现模拟化教学。让学员置身于近似事物发生、发展的实际环境中,通过直接接触模拟的场景,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和技能,提高运用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毕业设计课题应紧贴实战化教学。当前部分毕业设计题目或者完全与部队无关,或者理论过于深奥,而毕业设计作为最后的一次综合性设计,其课题的选择应紧贴近部队实际,符合部队对岗位的需求。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一方面应提升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工程性和应用性,使专业基础课内容具有延续性,能够应用和服务于装备教学;另一方面,装备教学的部分内容可以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有所涉及,通过实践环节搭建起基础教育和装备教育之间的桥梁,使学员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过硬地实践技能和装备使用经验。

参考文献

[1]李是良,苑洪亮,易俊理.面向实战化军事基础教学训练的科研工作思考[J].教育观察,2015,(11):97-99.

基础素描教学随感 篇9

素描是美术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基础素描教学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素描的主体意识, 即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正确的艺术观。

在素描教学中, 我常将造型、构图、结构明暗、具体明暗作为教学单元, 分别展开教学。下面我就自己所教授的基础素描入门课为例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给初级素描班的学生上课, 首先让他们接触素描, 但怎样让他们能够对素描产生极深的兴趣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更是难点中的难点。更甚者, 怎样用最简单的语言把知识点传授给这些学生。

从简单的形体学起, 在第一节讲课中就要说明学习几何形体的意义。

1. 造型:

单个几何体的造型, 如正方体, 就要讲到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 并要结合实际中的平行和成交透视的现象。讲到圆柱体就要讲解中轴线, 这时可拿出类似酒瓶的实物举例, 利用中轴线找到圆柱体的对称两边, 利用米字型轴线切圆。在讲解差不多时, 教师要进行范画演示, 演示过程中向学生讲解几何体的定位, 用目测和铅笔测量的方法, 定出最高点和最低点, 以中轴线为标准定出左右的宽度。

2. 构图:

表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时就要涉及到静物的构图。要给学生讲到常见的构图形式有长方形、菱形、梯形、多边形, 用静物做出示范, 并要说明错误的构图方式, 如太分散或太集中。构图中有多个物体时还要注意各物体的位置、比例, 就要明确以哪个物体为参照物, 所处的位置是高低还是前后, 另外就是构图的饱满。

3. 结构明暗:

这时候就要向学生讲解三大面 (黑白灰) 和五大调 (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灰调、高光) 。具体讲解明暗交界线指的是物体受光以后由亮面转向暗面转折的一部分, 并且强调明暗交界线不是单独的一条线。提问学生如何找投影位置?其实明暗交界线消失的地方就是投影出现的地方。而离静物近的地方实 (即线条深) 反之则虚 (即线条浅) 。结合前面讲的造型和构图, 再联系这些知识找出静物的结构, 由此过渡到线条排列的知识。

4. 具体明暗:

用简单的语言讲就是排列线条, 即要沿着静物的结构排线, 才能更好地体现静物的结构特点, 才更容易将物体塑造得更有立体感。教师要适当地做范画引导学生。在做范画时要照顾到每个物体, 一层层地铺线条, 要给学生传授整个画面完整性的知识。然后引导每个学生自己动手感觉线条的排列, 若发现整体都有问题, 再将大家集合并开始讲解所出现的问题。这一部分内容是一幅作品中的重中之重。由此引申出更多具体知识点:

(1) 质感表现:物体本身的材质所形成的物理表象, 其重要性在于它表面的纹理组织。如玻璃制品、金属器皿、粗陶等制品, 在视觉和触觉之间形成平滑或粗糙、干涩或湿润等不同的视觉感受。如何表现学生内心的感受呢?要观察物体纹理的规则:是紊乱的、粗糙的还是细腻的?这是表现的突破口。通过线条有序的排列或揉擦或涂抹, 或点、刮等多种手段去模拟纹理的质感, 从而达到视觉的真实感受。

(2) 对比意识:线条本身的粗细、长短、曲折, 图形的大小、方圆、正负, 明暗的黑白、强弱, 以及物质材料所形成的平滑与粗糙、干涩与湿润等, 均会产生两极相压的对比。对比形成反差, 反差生成视觉刺激。在静物素描教学训练中, 运用反差对比, 可取得丰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审美感受。

(3) 明暗色调变化的节奏规律:整体地观察与表现应贯穿于作画的始终。在进行明暗深入的过程中, 教师要使学生意识到亮面与亮面之间, 暗面与暗面之间, 中间色之间, 通过人的视觉所产生的有节奏感的渐变规律。通俗地讲, 物象最亮、最暗之处, 只有一处;其它次亮、再次亮……依次递减, 从而产生素描调子有秩序的变化规律。

以上是我在教授初级素描班级时, 在不断地教授与磨合中, 不断地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也更进一步了解了素描教学是一个讲求多方面融合交错、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必须整体把握、合理安排, 科学、正确地设置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 以使基础素描教学产生良好的辐射作用。

摘要:基础素描教学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素描的主体意识, 即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正确的艺术观。

关键词:素描,造型,构图,结构明暗

参考文献

[1]李峻.《素描的理念与教学》.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8年6月第1版.

[2]张国芬.《浅谈素描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科学之友.2010年1月.

[3]周宇.《浅析素描基础教学》.教学论坛.美术大观, 2009年10月.

《电工基础》教学感想 篇10

一、激发兴趣和自觉创造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只有当他愿意做那件事的时候, 才能取得巨大成就。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想法, 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关心并发生兴趣, 进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把学习的兴趣一直保持下去, 转化为一种为之奋斗的职业理想。例如:在讲授“电容器的充放电”教师先演示充电实验,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往往由实验现象而产生一系列的疑惑, 针对学生的疑惑, 教师适时引入话题:为什么开始时灯光较亮, 然后逐渐变暗?从电流表可以观察到充电电流由最大降为零;而从电压表观察到电容器上的电压却由零逐渐增大, 并经过一段时间, 近似等于电源电压呢?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不自觉地由被动学习变不主动地融入到你所创设的课堂氛围中。

二、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提高学习积极性

开展竞赛是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激发其学习动机, 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能力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完复杂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后, 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组, 要求每组学生分别用支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网孔电流法来解答同一道题。同一个小组的学生可以互相讨论, 看哪一组做的又快又好。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对发言的学生要多引导、多表扬、多支持。

三、精讲多练

从某种意义上说, 如果教学的重心是教学生如何学, 那么学生学习的重心则在于如何练习, 在职业教育的教学中尤其如此。学生要真正掌握知识、技能, 必须经过踏踏实实地“多练”才行, 教师的讲解主旨是减少练习的盲目性, 促进学生有目的地学习, 学习的能力在练习中才能提高。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加, 教师应当越讲越精, 即讲思路、讲重点、讲难点、讲方法, 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 使所学知识不断熟练, 形成技能、技巧。在教学过程中, 把讲与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可避免授课中的盲目性。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 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有些内容, 其实学生已经掌握得很好, 我们仍在煞费口舌地讲, 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有些内容学生觉得较难, 而我们又讲得不深不细, 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果我们把讲练结合起来, 有的放矢地讲, 有的放矢地练, 避免教学出现盲目性, 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民主、和谐、没有焦虑的教学氛围中, 教师才能教得好, 学生才能学得活。师生之间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情感、共同的语言, 教师诲人不倦, 学生学而不厌。在这样的人际环境中, 教师可以生动活泼在进行教学。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教师是学生的改造者, 按照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方法, 如何做就去如何学, 如何学便去如何教, 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超越自我。学生不仅仅是学生, 他们还是教师的朋友、助手、评论者, 甚至具有对手的角色。真正的教学不是教师的“单口”灌输, 而是“群言堂”,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并指导他们善于提出问题, 从某一问题出发, 或横纵比较、或因果分析、或变换角度考虑、或改变条件探讨, 开阔思路, 深化问题, 并创造性地提出一些新问题, 通过解决总是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例如在讲解“中线的作用”这一节时, 教师先提出问题:在低压供电系统中能否把中线取消?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各抒已见, 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然后再给出一道“三相负载作星形连接”的例题, 让学生分别来求有中线和无中线两种情况下三相负载的相电压, 让学生自己分析中线取消后会引起什么事故, 总结出中线的作用。

五、小结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贵在得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特点、职能和起作用的条件, 如同不存在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样, 适用于任何情况下的万能方法也是不存在的, 教学实际中只依赖一二种方法也是有缺陷的。教学方法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双重特性。一方面, 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都不是随意的, 要遵循教学规律, 在其科学依据;另一方面, 教学实际工作中不能像机械运动一样, 按照一个固定的程序运转, 要根据实际情况, 对教学方法进行再创造、再加工, 艺术性地运用于教学实践。

摘要:《电工基础》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类和家用电器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中职学生学习时普遍感觉较难。本文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了探讨。

关键词:电工基础,教学,学习

参考文献

[1]《电工基础》,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年。

上一篇:课堂实施步骤下一篇:精子之间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