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基础教学之基础

2024-04-30

摄影基础教学之基础(精选十篇)

摄影基础教学之基础 篇1

1《会计基础》教学方式的现状与不足

《会计基础》是传统理论课程,以往多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式、灌输式教学。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不厌其烦地将每一个问题进行解释、分析。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会计基础》时,只知固定的题型怎么解答,更换了一种方式或补充了某些条件就不知如何下笔。同时,他们刚开始接触会计课程,专业知识薄弱,在学习内容逐渐增多的情况下,容易对相似的知识点发生混淆,对知识的归纳和整合能力薄弱,觉得学习内容抽象、生涩、枯燥,难以听懂,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这时候,他们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这对教师的课程设计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

2《会计基础》课程改革设计与实践

2.1 建构主义为课程改革指导

教师不应“授人以鱼”,而是应该“授人以渔”。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育必须超越课本,教师不能成为教本的奴隶, 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并应由以往的“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也应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型。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智力结构、知识结构,用最优化的组合方法,把学科的基本原理、概念以及它们之间内在的关系的知识结构性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

2.2 启发式教学优化结构

启发式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其身心发展。它有利于系统地传授会计知识,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为学生继续学习深造打好基础,有利于学生在工作中灵活自如地施展才能。

在《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本人以课程改革之基础行动导向教学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并以四种启发式教学为主,将原有的行动导向体系更加优化,让学生更加容易消化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2.3 教学设计提高学习效率

《会计基础》课程中,本人的课程改革优化方式主要以行动导向为基础,四式启发教学为核心。其中,在四式启发教学中, 以图表呈现式为主要表现形式, 结合层层递进式、中心拓展式、对比分析式等三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能力。

在对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查中,归纳统计出以上各种教学方式的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学生们十分喜爱以图表呈现方式的思维导图来学习和记忆知识点。

1)图表呈现式

此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们分组制作他们自发讨论后认为的直观易懂的图表,归纳、说明较难懂或较复杂的知识点,达到深入浅出、一目了然的效果,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其形式和风格不限,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展现学生的个性魅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下图所示:

2)层层递进式

“层层递进教学法”, 即运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层层剥离的方法来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始终给学生留下“悬念”, 待学生去探究,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能使学生在学中用, 用中学, 自己创设情景, 经过大量反复的阅读训练来获取知识, 解决疑难, 提高技能。

例如:《会计基础》中第四章借贷记账法在工业企业中的综合运用这个整体知识模块中的所有关于成本结算的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在书本中没有强调成本结转的顺序和意义,只是单纯给出了结转时的会计分录。按照这种教学思路,学生必然会在这个知识点上顾此失彼,学习了前面的知识,就忘记了后面的知识,不能纵观全局,融会贯通,没办法横向比较和进行知识点的联系。

运用层层递进式启发,无需将全部知识点总结好告知学生,让其死背硬记,而是通过推导式的导图引导学生思考,从采购过程开始到生产、销售环节的结束,从会计科目在途物资到主营业务成本的发生、记账、结转等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他们对知识点印象深刻,扎实他们的基本功,提高他们的归纳推理和演绎的能力。如上图3所示。

3)中心扩展式

中心拓展、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有机统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一个创新思维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通过发散思维可以提出各种想法和观点,通过聚合思维可以从多种想法和观点中整合出最好的想法或观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对同一类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迅速地表达出较多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此教学方式通过对一个主题多方面的讲解,达到对这个主题进行全面把握的目的。

例如:借贷记账法在工业企业中的综合运用这个整体知识模块不同章节中,出现了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了混淆,特别是他们没有意识制造费用和其他三个费用是有所区别的,没有重视并且区分开来,并且最后,这些“费用”应结转到什么科目中,学生们也没有梳理好知识脉络,思维没有发散和聚合的过程。于是在编写学习工作页中,本人做出了相应的归纳和引导提示。

结果,学生根据本人的引导提示后,经过归纳和思考,优化整合知识点,做出了具有他们自己思维特色的思维导图。他们认为虽然四种费用最后都要结转到本年利润科目中,但是制造费用和其他三个有所不同,因为它要先结转为生产成本,并在商品完工后结转为库存商品,在商品销售后结转为主营业务成本,最后才结转到本年利润中。这个过程是反映了制造费用是商品的间接成本。

4)对比分析式

这种教学方式通过两个相关内容的对比分析,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较为鲜明的印象,能够把握住问题的实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鉴别能力。

例如:采购费用和制造费用的分配问题。它们的分配原理相同,但是分配公式中各参数有所不同,教师在工作页中应设置引导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异同点对比分析,使学生最终全面把握相关知识。如下表所示:

3 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效果

3.1 结构优化带来质的改变

运用行动导向法加四式启发教学结构优化改革后,课堂与传统教学课堂有着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1)学生之变———化静为动;

技校的学生给人的印象是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纪律差,这严重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课程改革后,学生的积极性和纪律都有明显的改善,他们都能认真地完成学习任务。

2)教师之变———化讲为导;

教师从教授为主的形式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为主、教授为辅的教学方式,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观察学生,了解他们的特点,制定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案。

3)课堂管理之变——以组来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作为学习个体,自己独自学习,如果能力稍弱便会跟不上,进而不愿学,甚至厌学。采用分组教学后,利用好差搭配、以强带弱、以优促差的分组学习方式,让落后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人问,减少了差生跟不上的情况,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及相互协作的社会能力。

4)课堂气氛之变——变接受为探究。

课改的课堂与传统教学的课堂有很大的不同,以往要求学生安静地听老师讲课,除发言、朗读外一般不允许学习讲话。现在的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发言、提问,每堂课都有小组讨论完成任务的环节。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2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人在四式启发教学中进行启发、引导、交流,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更易掌握教学内容,学得快、记得牢,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领悟到独立思考和善于运用的优越性,并令学生兴趣盎然,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3.3 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教育理论家曾明确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本人在课堂上成为学生的“协作者”,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

3.4 展现学生的个性魅力

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越多,各自发挥的潜能越大,学生思维更活跃,互相得到启发和帮助,容易激发新的想法,有利于发展创新思维,展现个性魅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综上所述,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指挥者、参与者和倾听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合理分配布局,巧妙设计构思,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我们的会计基础课堂教学不再是老师“满堂灌”的舞台,而是通过四式启发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摘要:《会计基础》课程是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基础课, 是一门理论体系完备、但学生较难掌握的课程。因此, 如何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是教师所关注的重点。本文就《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四式启发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进行课程设计, 适应新的教学改革的要求,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电子商务教学,启发式教学,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2003, 6.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2009, 2.

[3]http://student.zjzk.cn/course_ware/psychologycai/study/chap05/chap05part1.htm

[4]刘国富.教育论坛.2004, 5.

《机械基础》对口高考教学之我见 篇2

---四川省乐至县石佛职业中学 李建军

摘 要

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在2013年两会中,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规划和发展作了重要阐述,这些都足以证明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目前,随着职业教育的深入化和高等学校招生政策改革,使我国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对口升学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的机会越来越多。据统计,2012年,四川共有538299名考生报名,比去年增加2.3万余人。其中,普通类考生增加最为明显,比去年增加20544人。报名者中,普通类考生519161人,文科生223814人、理科295347人。对口高职类考生17459人,也比去年增加千余人。通过数据我们清晰的看到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的比例悬殊,针对中职对口高考而言,参加对口升学的学生一般都是专业知识比较扎实,但在英语、数学方面却有很大的不足,唯有通过强化专业学习来提高高考总分数。比如机械专业对口升学考试中,总分750分,文化综合占400分,专业综合占350分,从分数的分布来看,专业课占了很大的比重,就如何在一年内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 对口高考 机械 教学

《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机械专业对口高考的专业理论考试的重点内容。《机械基础》主要涵盖了包括工程力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液压传动等五个方面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上,这五个方面的教学方法要求各异,有的要求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有的要求记住繁多的材料牌号、性能及热处理方法,有的要求看懂复杂的受力图,有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这些都为学生学好《机械基础》这门课程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和压力。但它在专业综合中所占比分值较大,因此也是高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下面就我在担任近三年的高考班《机械基础》教学工作,浅谈几点看法:

一、读考纲,找准教学目标。

在高考考纲中对各个知识点均有掌握、理解、了解、初步了解等不同要求,要结合高考辅导书《3+x(机械)》认真对照教材,研究措辞轻重缓急,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按考纲要求进行高效学习。

其中一是在教学课时的分配上,在工程力学和机械传动应章节中占教学总数的1/4,作为重点和难点予以突破;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章节中要用简介的语言进行总结,使学生在对比和联系中学习,例如普通钢的热处理都有“加热-保温-冷却”三个阶段,但通过冷却方式的不同就可分为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四中类型,俗称“四把火”;在机械零件章节中以轴的分类和作用、滚动轴承的组成、类型和应用为重点,在机械传动以带传动、齿轮传动、蜗杆蜗轮传动、传动比及轮系的计算为重点;在液压传动章节中就应以“方向、压力、流量”三大回路的原件符号识别和回路解析为重点。

二是在教学设计上,要精讲基本概念和原理,加强学科间联系。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知识,教学内容就必须有所选择。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所掌握的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他强调要掌握每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说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重要性。根据岗位对知识、能力的最新要求,以应用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在不影响教学质量,保证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我对有关内容进行大刀阔斧的删减,将知识 重新组合,实行整体优化。比如,教材中大量涉及的理论推导和繁琐计算不作要求,只记结论即可。把教学重心放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习上。讲授概念时,突出概念的关键特征,对概念的表达力求准确、简洁、完整。相互关联的概念先讲解最基本的概念,然后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范围由小扩大引出新概念。例如按以下顺序讲解零件、构件、机构、机械的含义。概念要以实例来佐证,实例可以在下定义之前,也可在之后。《机械基础》作为一门机械类专业基础课,它和《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应与考纲考点和教材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如在讲到“轴”时,可以车床主轴箱为例并结合上述几门学科中的知识进行讲解。一个车床主轴箱就涵盖了以上几门学科的内容:从轮系——主轴,这中间涉及齿轮、轴等零件的尺寸确定,涉及齿轮、轴等零件的材料和热处理方式的选择,涉及齿轮、轴等零件的结构图,涉及齿轮、轴等零件的加工工艺,涉及轴上零件装拆、轴承选择,涉及轮系传动比、末轮转速计算等。通过对各学科知识间的综合,将原本孤立的知识重新整合起来,形成系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有考纲分析出正确的教学目标,找准教学的重难点,就能充分保证学生在学习中有的放矢,重难点各个击破。

二、巧联系,丰富教学内容

在《机械基础》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充分熟透教材内容,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经验外,还应积极正确引导学生领悟机械基础是“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在机器的组成时,先引入这样一个生活例子:

在生活中最常见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那么我们知道自行车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同时还指出:这个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构件、零件、机器、机构等专业术语的概念理解。用生活中的实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意识到机器本身不是书本上的硬背知识,它有丰富的内涵和实在的实体,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通过实习和参观强化学生所学知识。实习是实践性、综合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都较强的实践活动。它能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于实际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劳动情感、态度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亲自动手实际操作过程中,验证了课堂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得以强化和巩固。事实证明:在学生现有基础下,“做中学”要比“先学后做”效果好。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实习车间或工厂参观,观察机械设备工作原理。例如观察牛头刨床进给运动,巩固机构的急回特性。通过感官经验检验和巩固了课堂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了求知欲。通过实习和参观不仅调动学生感官认知,而且学生身体力行,用实践证明了理论的正确性,可谓一举两得。在与生活和实践结合中,积极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理论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一有效手段。

三、强措施,提高教学效率

有好的教学设计作基础,还得需要丰富的教学措施做后盾。课堂教学要高效,教学方法就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常使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作为补充:

一是以教具创新为重点,有效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在机械基础教学中,接触最多的是机构。应用模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的兴趣。但是在很多时候现有的教学模型并不能完全满足课程的需求,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地辅以自制的教具。比如,在讲解渐开线的画法时,教材定义:在某平面上,沿着一个固定的圆作纯滚动,此动直线上任意一点A的运动轨迹AB称为该圆的渐开线。我们就可以利用胶带纸、棉线、粉笔来制作教具。将胶带纸这类圆形的实物作为渐开线的基圆,用一根棉线作为动直线,把粉笔固定在棉线上就可以很快地画出渐开线。这样的教具也可作为学生的学具,学 生也可亲自制作并实践,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有了亲身的体会,对这一定义更容易理解接受。

二是以演示为手段,着力提升教学效率。在讲授机械基础这门课时,对于理论概念较多、较散的章节,我们可以将知识点整理成课件形式,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通过课件中的目录结构、超链接指向,可以帮助学生更系统地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而对于机械传动这一章节的内容,动画、视频的使用,更能加深学生对该机构运动特点的理解。例如,铰链四杆机构、凸轮机构、链传动和齿轮传动等。这些机构通过动画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机构特性的理解,产生丰富的联想,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四、重交流,营造教学氛围

如果说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保障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合作,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那么合作学习就是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也可以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得以拓展与延伸。

比如在机械传动章节中,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机械传动设成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蜗轮传动四个专题,每一大组领一个专题,然后各大组内的学习小组再分别对专题进行研究,教师组织大组间的交流,小组之间的合作成果通过大组间的交流也得以展现。因为中职生的基础薄弱,这四个专题的研究是建立在教师已初步讲解基础知识之后。教师打好基础,学生合作探究,组际交流,有合作有竞争有互动,学生课后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自学能力也得以提升。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除了注重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也更应注重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大环境,让学生在合作中进步,在竞争中成长。

总之,在中等职业学校对口高考考试中,最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要营造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总结的良好学习氛围。教师在着力提升学生掌握有关概念和理论外,还应提高学生对高考考纲的分析能力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并且充当学生在高考考试中的“减压器”和“智囊团”,充分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教学环境下学习,这样才能在高考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罗小霞.浅谈机械基础教学应用探究性学习模式[j].职业,2010(09)[2]张国年.浅谈如何在中职《机械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1)转

[3]李文静.机械基础课直观教学的新尝试[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 [4]谢兰荣.试论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其方法论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5):20.

机械基础教学之我见 篇3

关键词:机械基础 现场参观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 机构模型演示 灵活的教学方法

机械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能为学习专业课和培养专业岗位能力服务。这门课程实用性强,涉及面广,它是数控、模具钳工、机械类学生的主修课,又是焊接、机电、电工、制冷、汽修类等专业的必修课,是比较重要的课程。但由于这门课程综合了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两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内容零散,系统性较差,概念抽象,原理枯燥,且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再加上操作性强等特点,对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而言,学习难度大。而且大多数学校用于教学的教具和设备又很缺乏,导致有些学生产生惧学和弃学的情绪。教师讲课难度较大,因此,如何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效率是教师所关注的难题。下面就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谈谈笔者的浅见。

一、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课程学习,树立专业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才能发挥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技校类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学习没有动力,基础又比较薄弱,对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基本上没有学习兴趣。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该课程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课程教学,首先要重视第一节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应先向学生介绍此课程的主要内容及教学计划、重难点、新知识、新技术以及发展前景,使学生认识到所学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在未来岗位和社会中的作用。比如针对汽修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从老式汽车介绍到现在的新型车、概念车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教师例举的汽车中的内燃机、变速箱、差速器、联轴器、离合器、轴承等内容,学生都将在这门课程中学到。告诉学生汽修专业与这门课程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此课程,从而做到愿学、想学、认真学。另外,教师必须在第一节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快乐中学习。教师例举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机器,比如洗衣机、汽车发动机是如何工作的,有什么机构零件,先让学生发言讨论。对积极发言回答问题的学生都应该给予真诚的赞美与鼓励。要让学生有成功感,增强学生的兴趣及自信心。

二、经常进行工厂现场参观教学

技校类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从没看见过机床,所以上这门课之前先要去工厂参观,带学生参观生产装配车间,了解各类机床和生产机器设备。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师也应经常带学生到工厂参观,使学生对它们的结构及生产过程都有所了解,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更好地结合起来。比如在学曲柄摇杆机构时,组织学生到实习工厂参观,认真观察牛头刨床、往复式运输机和插床等设备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观察牛头刨床的进给动作,使学生发现进刀时慢,退刀时快的运动形式,更进一步了解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再如,在讲授完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离合器、联轴器和制动器之后,请工人师傅作现场操作演示。任课教师边参观边讲解,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印象。同时,这种参观教学法还能使学生受到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三、充分应用多媒体视频、动画

机械基础教学有很多内容,利用模型、实物、挂图等传统教学方法灵活性差,使用不方便,只有靠教师的语言描述仔细地讲解、比划讲授机械零件的结构、作用和传动机构的原理,尽管教师讲得很卖力,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与教师的期望值有很大的距离。所以教师要采用动态演示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当学习一个“新机构”时,教师就引用该机构的模型导入,声、像、文、图并茂的教学信息,可以增强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时,采用CAI课件,把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死点位置,凸轮机构的从动件运动规律,以及间歇运动机构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进行演示。

四、建立一间完整的机构模型演示装拆实验室

在工厂参观和多媒体动画教学,学生都只是看,不能直接动手操作。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机械装拆车间,装拆一些由企业淘汰的生产设备及一些常用的零部件,如减速器、离合器、联轴器等,建立一间完整的机构模型演示实验室。教师在对这些部件做基本的讲解后,安排学生对实际部件进行装拆操作,学生会在装拆过程中加深对这些部件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使用与维护等知识的理解。

五、灵活的创新教学方法以及严谨的态度

灵活的创新教学方法以及严谨的态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备课中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贯彻够用原则,突出重点在具体讲授过程中,打破原有的编排顺序,将常用的机械和常用零件的有关内容结合起来讲授,加强知识的连贯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和记忆。在一堂课中,教师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哪些内容采取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具模型如何配合演示,课后如何总结,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抓住哪些重点和难点等问题,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要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奇”“疑”“趣”,要不断更新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学会自己去钻研知识。教学方法不能墨守成规,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对象、条件而确定,大胆尝试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六、培养学生自制各种机构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学习各种机构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巧用身边资源,制作一些简易模型,以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让学生动手制作,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学习轮系传动中齿轮传动方向的判别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运用小时候玩的玩具车、四驱车零件,配上硬纸板(用来固定轴),制作简易轮系传动模型,这样学生对轮系传动中齿轮方向的判别就一目了然了。又如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自制铰链四杆机构小制作比赛,请学生拿出自己的作品进行演示评比。通过小制作比赛,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巩固和加深了学生的理论知识。

另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技工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如何把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不能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更新,就无法适应改革的需要,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从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应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从书本上获取知识,并能追本溯源,找出规律,真正做到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变速机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教材,理解各类变速机构的变速原理,再让学生探讨为什么有些机构只能做到有级变速,而有些机构却能做到无级变速。这样,学生提高了看书的兴趣,也慢慢学会了如何去看书。

总之,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需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提高自身教学的有效性,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提倡实践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的结合,为学生学习机械类知识提供更大的空间,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亚君等编著.教育学简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李文静.机械基础课直观教学的新尝试[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

《机械基础》教学方法之初探 篇4

一、悬念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的关键。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讲解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要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学习“变速机构”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驾驶员在驾驶汽车,他用右手拨动方向盘右侧的拨杆,汽车行驶速度随之改变,有时还向后倒车。为什么一个小小的拨杆就能操纵汽车的运动呢?为什么汽车会有不同的挡位呢?换挡又是怎么回事?又如学习“自锁性”问题时,我利用“自卸翻斗车”这个教具直接引入。小小翻斗车一拿出,立即引起学生兴趣。演示翻斗车不同的工作状态:翻斗水平放置,车厢内的物体静止不动;翻斗轻轻翻转,角度小时,车厢内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翻转角度增大到一个值时,车厢内的物体自动滑落;换不同材质的物体再做演示,学生会发现物体落下时,翻斗的翻转角度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此时非常想知道原因,趁机引出“自锁”的概念,分析“自锁”的条件,讲解“自锁”的应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对新知识的学习。同时,可请学生结合实际,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制动实例。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活动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教师善于提出问题,会使学生养成“发现—提出”问题的好习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进而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设计适当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教学效果。

二、采用多种手段,加强直观教学

本课程涉及许多常用机构的运动过程和机械的内部结构,为了能清晰地讲解有关知识,使学生真正了解其本质,在教学中大量应用实物、教具、录像及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手段,增强直观性教学,为有关原理、理论知识的讲解奠定基础。

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与呆板的黑板相比,更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课件不但是教师教学的表达工具,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使学生快乐地学习。例如教学联轴器的类型,我们可以把固定式联轴器、可移式联轴器、安全联轴器和万向联轴器放在第一层。如果想介绍可移式联轴器的分类,我们可以直接点击可移式联轴器进入第二层,在第二层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分类,采用这种方式,学生想要了解哪项就点击哪项,让学生掌握了联轴器的分类,还方便了教师的讲解和课后总结。

由于机械行业在生活中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所以我们可以到现场拍摄一些零件的加工过程,加深学生的了解。如齿轮的加工工艺,可以让学生了解齿轮根切现象的产生及如何避免;或者直接购买一些相关光盘让学生观看机构在机器中的应用,让学生身临其境、易于理解、掌握,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基本技能

《机械基础》作为一门机械类专业基础课,其所有知识都是建立在生产实践基础之上并和现代机械工业密切联系的,所以教学中要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堂中可采用实物直观演示教学、现场参观教学、电化教学等形式,让传动系统动起来,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领悟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点。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实训车间参观学习,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中理论知识的理解。可带领学生参观各种车床,将车床的主轴箱箱盖打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更直观地观察到齿轮传动与变速的过程,观察轴上零件(齿轮、带轮、轴承)的轴向固定和周向固定方法。通过人工移动大溜板,观看齿轮齿条传动过程;挂自动走刀,观看刀架纵向和横向自动进给与变速过程。现场总结齿轮机构的主要类型(平面与空间齿轮传动、直齿、斜齿、外啮合、内啮合、齿轮齿条;低速、中速、高速等)及其在机械传动中的应用(传递运动及动力,改变速度大小和方向)。教学完“曲柄摇杆机构”和“导杆机构”后,可组织学生到工厂观察牛头刨床设备。在工厂师傅加工零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牛头刨床机构的运行情况,就能够较快理解“曲柄摇杆机构”和“导杆机构”这两种机构的运动规律;通过观察牛头刨床进刀时慢、退刀时快这一现象,就容易明白曲柄摇杆机构具有急回特性等特点。教师此时还可向学生简要介绍即将要学习的间歇运动机构中的“棘轮机构”———牛头刨床进给机构的组成及运动特点。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以不断深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较好地“消化”教材中的知识点。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传授有关机械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但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所以,如何增强《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效果便成了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作者在《机械基础》教学中通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摄影基础教学之基础 篇5

谢红霞 孟学多 杜建生 吴红梅

摘要:Visual Basic作为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其易学易用,图形用户界面的特点成为文科类学生首选的教学语言。城院计算机公共课的老师在多年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围绕上机实践,抓到课率和课后作业,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归纳,以期更好地指导教学和实验。

关键词: 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习题与实验

在“知识爆炸”的21世纪,计算机作为各行业最基本的工具之一,被广泛运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成为新世纪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国家教委规定,要在高等院校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不断更新计算机教学内容,提高本、专科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以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同时提出三层次教学基本要求: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第三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二层次的教学包括了计算机软件的一些基本概念,人机交互基本工具(含高级语言)的有关知识,结构化程序设计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概念、方法。由于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培养学生严密地逻辑思维、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各个高校普遍开设了程序设计课程。而Visual Basic作为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其易学易用,图形用户界面的特点成为文科类学生首选的教学语言。Visual Basic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学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在课程体系上分为两块,第一块是计算机文化基础,在大一第一学期的9-12周开课,这一层次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第二块是计算机程序设计,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理工科学生选择C语言,文科类学生选择Visual Basic作为学习编程的平台,在大二上学期参加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强化复习,为迎考作准备。近两年城市学院的等级考试通过率稳居省内各高校的前列。城市学院中文科学生的比例占了多数,因此Visual Basic作为选课和考试的重点,直接影响了等级考试成绩在省内各高校的排名。而文科学生在数学、物理及电子技术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因此我们在积极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大力加强实践环节。众所周知,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靠听课和看书是掌握不了的,必须提升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去拓展知识,提高能力,只有多动手实践,才能破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才能激发学生对掌握计算机知识产生兴趣,为第三层次的教学即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计算机公共课的老师在多年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围绕上机实践,抓到课率和课后作业,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2 课堂教学

课堂讲解是抓住重点精讲,在教学中时刻把握该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把握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重复讲,正反两面举例讲,以便在教学中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具体来说,在VB的教学中重点处理好以下两方面的内容:①算法与结构化编程;②面向对象技术[1]。

算法与结构化编程是程序设计的核心。在教学中重点是注意算法的概念、结构化程序的概念与组成、算法的描述。如典型的排序算法,检索算法等,要把这些作为经典熟记。

面向对象技术涉及到相关概念的教学和面向对象技术应用的教学。VB是基于对象的编程语言,类、对象、属性、事件、方法构成VB的灵魂,对象及其属性、方法和事件是VB程序的主干,因为这三者决定了对象的外观与行为模式。事实上,应用程序整个界面的运作,都是通过控制对象的属性、方法与事件来完成的。在教学中通过恰当的例子,把对象、属性、方法及事件的概念介绍清楚。只有当理解并掌握了面向对象相关概念后,才能将面向对象技术应用到程序开发中,这一部分内容包括了用户界面的设计和对用户界面上各种对象的控制以实现事件对程序的驱动并完成相应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范例

程序设计课程离不开典型题目的讲解示范,通过探讨范例使学生掌握重要的概念、原理和方法,通过典型题目的示范,在教学中举一反三,使学生触类旁通。所以我们在选择范例时,遵循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普遍能够掌握所学的内容,破除畏惧心理,让学生掌握一般规律性知识。同时,范例的选择要避免庞杂臃肿、面面俱到,使范例失去典型性和代表性。

2.2 讲练结合

当学生掌握了某部分编程基本语句或全部语句后应及时训练学生进行编程,培养编程的思维方法,我们设计了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练习,练习题目在范例的基础上做一些细微的改动,目的是及时掌握所学内容。以往我们的教学习惯于满堂讲,填鸭式教学,还总感觉课时不够,结果导致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经常有学生说上课听懂了,但一碰到自已做,感觉无从下手。人的认知规律也提示人在学习新的知识时模仿是第一步的,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进而实现设计。而我们的随堂练习更是设计成活页,给学生5到10分钟的时间完成,写上姓名、学号后上交,这样不仅省去了课堂点名,又达到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3 上机实践教学

上机实践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检验所学内容,更对提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一部分的教学要完成以下三个方面的作业。

3.1 上机前练习

为了避免学生上机毫无准备,浪费时间,上机实践前学生必须完成上机前练习,每堂上机课开始教师都要作认真检查,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精心设计每道练习,由浅入深,让学生在读程序,改程序和程序设计中充分理解和掌握该章节所要求的内容。我们将每一章分为三种练习,根据Benjamin Bloom的研究成果,他提出了认识领域达到的六级分类[2]。在设计上机前练习时,我们将Bloom的六类合并成三类。这些分类根据学习一个算法或语法结构的具体例子定义如下:

认知:读一个简单程序,写程序运行结果或画流程图

改进:根据前一个作业,生成一个非常相似的算法,如读一个简单程序,修改程序错误或程序填空,实现指定的功能,这是一种较浅近变换。

设计:学生可修改算法,将算法用于不同的环境,可合并相关算法,还可以比较算法,进行程序设计,这是一种较深远变换。3.2 上机实践

要求学生在VB环境下设计界面、属性、事件,如利用窗体单击事件(form_click)实现前述三类上机前练习,并且运用单步执行、设置断点等方法跟踪算法的执行,对给定的数据确定其输出。

要求学生按照所写内容及步骤进行操作,提醒学生对每一操作的结果仔细观察和详细记录,用实践来验证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学生在操作中将遇到各种问题,教师应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3 实验报告

上机结束后,要求学生将上机操作内容和步骤、出现问题及解决方法写成上机实习报告,以督促学生及时总结实践经验,进一步深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把程序源代码上传至FTP服务器。教师认真批改作业并作详细记录,根据每一次上机的整体情况,对学生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分析原因,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和总结,使教学和实习有机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4 总结

抓住VB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本质特征,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使学生尽快掌握这一新的编程理念和编程方法。通过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是一个阶段目标,而通过学习VB得到思维训练和培养创新精神并为以后本专业学习服务才是我们的更高境界。

参考文献:

如何做好中职化学基础教学之我见 篇6

【关键词】两目标结合 化学素质教育 职业素养

中职化学课作为一门基础课,是结合农林牧渔类专业教学实际的需要而编写的。化学基础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既掌握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又能使学到的化学基础知识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的进步。

一、化学课程教育要紧结合职业教育目标,才能做好化学教育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实用性人才。因此,应当突出其社会性和实践性。常言道:救急不救穷,救穷一世穷。你是一个技术高超的渔夫,面对一贫困之人来相求,如只是为救急,送他一鱼足也,他可解饥饿。如你想让他永远脱离贫穷,不如传授他捕鱼之法,让他可获得有一技之长,从而免受终身贫穷。授人于鱼,不如授之予渔。所以切实落实中职学校化学课程中的三维目标,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来通过始终目标的过程,在驾驭目标的指导下,来完成阶段性的终极学习目标。力求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来做好化学课程的教育。终级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能力为重。始终目标是指:过程与方法,方法为先,享受学习过程,享受生活。驾驭目标是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的情感、良好的学习心态才能学好化学。

二、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强化素质教育意识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新时代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也越来越被重视。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能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强林之中。素质教育更是教育学生的基础。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价值。所以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并提高广大在职劳动者素质的必由之路。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强化素质教育意识。传统教育重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在实际教学课堂中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多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和研讨的时间,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能力的培养。

三、结合实际、专业、市场,重视化学基础教育

目前我们学校使用的教材是齐高潮主编的《化学》(农林牧渔类)。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而中职化学的教学地位相当于普通高中化学的阶段,化学教材在知识体系上仍然采用学科体系编排,知识内容偏难偏深。再加上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化学基础都很差,甚至很多学生连初中化学都没曾学过,连最基本的化学元素符号都不懂得,所以很多时候中职学校的化学课堂上不可能和高中学校化学课一样:注重理论的详细讲解,使学生很好地接受化学基础知识。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基础差,初中化学知识不过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实际、专业需要侧重教学,重视能力的培养。

1.注重实验,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在学习化学知识中,许多知识如化学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质等,都是通过化学实验而获得的。学习化学当然就离不开实验。因此,在化学学习中必须学会对实验进行正确操作和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化学知识。同时学习化学还要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因为很多化学物质或现象,就是我们生活中所接触到或看到的。比如学到乙烯、蛋白质、糖类等物质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离不开的,所以在学到这些内容的时候都要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化学知识的学习与记忆。

2.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运用化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建造和谐校园

经常在学校的周总结会上听到领导说:校园里的垃圾很多,饭堂、宿舍随处都可见塑料饭盒、饮料罐、各种零食袋子、纸碎、烟头等;教室里卫生不搞干净,也不注意维持等;无论男女生宿舍用电都不学会节约用电,用水个个宿舍都超标,甚至有些时候男生宿舍不关水龙头,任其流淌。每每我们听到这样的事情,作为老师都觉得学生这些行为非常浪费,不节约资源,不环保,甚至觉得学生连最基本的环保意识都没有。其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校园和谐气氛,是我们作为老师的迫切任务。作为一名化学老师,更是刻不容缓。在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及人生观。要让他们明白化学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物质;可以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3.摸清学生状况,结合所学专业,提高兴趣

浅谈基础教学之素描教学改革 篇7

一、素描的概念

素描的定义有很多, 在各类书籍中都有所阐释。

“素描”是与彩色绘画相对应的一种绘画形式, 是一种单色的绘画, 舶来词——drawing意译。最早的意思是指绘画之前的素材或草图。

在《布列塔尼克百科事典》中关于素描是这样定义的:所谓drawing, 主要以线条表现物体, 人物, 风景, 象征符号, 情感, 创意或构思的艺术形式。

而在中国古代称其为“粉本”——“非彩为素, 摹画为描”。

汉语《辞海》:“素描主要以单色线条和块面来塑造物体形象。

它是造型艺术的基本功之一, 以锻炼观察和表达物象的形体, 结构, 形态, 明暗关系为目的。通常以此为习作或创作起稿。素描被誉为是一切造型的基础。

从这些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最初对于素描的界定还是要求必须是单色的绘画。而从其功能上看, 也只是停留在训练人们的造型基础或作为创作其他门类绘画的草稿的阶段。的确这也是素描的基本定义和作用。

二、素描的演变

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演变, 人们的艺术观念和审美也逐步发生了改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 随着时代的发展素描的表现手法发生了挂念行的变化。正如印象派画家德加所概括指出的“所谓素描不是表现形态, 而是表现队形态的看法”。马蒂斯则提出了“准确的描绘不等于真实”的口号, 动摇了几百年来传统素描的样式。打破了解剖, 透视, 明暗等自然法则的制约。画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重新组合视觉因素, 画家可以用不同的艺术挂念探索绘画艺术的多种可能性, 而不必拘泥于对眼睛所见进行写实再现。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现代绘画意义上的素描的概念更加宽泛了。不再局限于单色, 在表现手法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而在素描的功能上, 素描不仅是训练造型能力的手段, 也不仅是绘画之前的创作草图。素描作为一种全新的绘画形式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这种观念性的改变影响着现代艺术的发展, 于是逐渐出现了以创作性为目的创作素描, 素描作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的展览也逐渐增多起来。许多“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创作素描稿在博物馆展出, 开始被人们关注。素描成为了一种单独出现的艺术品逐渐被艺术界和人们所接受。这表示, 人们对素描的看法在发生改变。

三、素描教学中的改革

针对当前素描理念发生的变化, 我认为在素描教学当中也应该相应的做出一些变化, 把最新的艺术理念传递给学生。对于大学生来说, 素描的基本概念比较明确。因为在艺术加试之前, 基本都接受过比较系统的素描训练。而到了大学里, 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延续加强这种训练显然是不能适应当前艺术发展趋势的需要。因此, 我们应该把基础的学院素描和创作素描加以结合, 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绘画的创作性思维能力, 提高的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 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因此, 我们应该采取的教学方法是:

首先, 明确素描的基本概念。以主抓结构﹑体积﹑空间为主。在具体绘画当中, 结构是主要可以理解为物体的框架, 是构成形体的重要因素。在素描中, “形”与“结构”往往是结合得最紧密的两个概念。对于正在进行某一阶段素描基础训练的学生, 造型的准确与结构的严谨是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形的准确性极大地依赖于对结构的理解, 因此对结构进行研究性写生, 在学院的部分基础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必须进行结构素描训练, 这样可以对形体结构的物质特征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对于初学绘画者, 是比较有效的训练手段。在理解了结构的基础上, 学习黑, 白, 灰的基本表现手段, 通过这些表现手段去体现物体的体积。空间表现是素描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形体是依赖空间而存在的, 并由此产生美学价值。而在绘画中, 考虑物象的比例﹑平衡﹑形体﹑结构﹑姿态的同时, 空间的概念也随之而形成。结合一点透视和多点透视, 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空间。一系列的严格的基础训练, 会为学生打下良好的造型基础, 这也是我们过去一直贯彻教学方针和理念。

其次, 在掌握好素描基本的形体﹑结构﹑空间的基础上, 拓展学生的思路, 增加多样性的素描表现手法, 培养新素描理念。这点是我们在过去的教学当中容易忽视的问题。我们过去总是告诫学生要严格的客观的再现形体, 其中不能有个人的主观因素。这在一方面虽然使学生的素描造型严谨, 打下坚实的造型基础;而在另一方面却会扼杀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使学生的素描习作都像是一个模子塑出来的, 缺乏艺术表现力, 没有个性化特征。其实, 每个人在对事物的观察中总会下意识地进行主观的取舍,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 艺术创作中必然存在很多的主观因素, 具有一定的个性化色彩。艺术工作者对视觉世界不仅应具有敏锐的感觉, 同时也应具有高度的意识。而这种意识既是主观的, 又是客观的。艺术家表达自己的思想, 进行艺术创作或设计, 很大程度上基于他们对事物的感觉,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联想。这是通过直觉, 洞察以及理解来进行的艺术创造, 这一创造过程不仅受客观世界的影响, 也受主观意识的限制。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其中的积极因素, 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思维。使素描不再是机械的复制, 而是对现实一种创作性的把握, 从而激发出学生素描的个性化特征。在素描的绘画把握基本形体结构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把个人情感与表现技巧完美结合, 融入到素描作品当中, 形成具有一定个人风格的素描作品。在素描训练中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总结艺术创作的规律。在素描工具上, 也不必要有过多的限制, 因为不同的材质能够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觉效果。因此, 有必要让学生尝试使用铅笔, 橡皮这些基础绘画工具以外的其他工具。通过这些不同材料的综合运用拓展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感受不同工具所制造出来的视觉效果。这样也能引发学生对素描绘画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增强画面的表现力, 形成一定的个人风格, 真正做到“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艺术在不断的发展, 素描从一种基础造型训练的课程, 艺术创作的草图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这对我们基础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需要我们在素描教学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才能跟上时代的形式, 引领学生一同进入到和谐, 自由, 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设计基础教学改革之我见 篇8

我国的设计基础教学大体上源于两个体系:一是改革开放前的“工艺美术”教学体系, 主要课程是“图案”和“绘画”等;二是改革开放后全面引进的“包豪斯”教学体系, 主要课程是“三大构成”和“结构素描”等。1912年创建的私立上海美专和1922年成立的私立苏州美专, 开创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学校美术教育, 也都是把工艺美术的设计基础教育作为基本训练课程。1956年从中央美术学院分离出来的师资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正式建立了体系性的中国专业设计艺术教育, 但其基础课程一直以写实绘画为主。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受到当时封闭的政治与经济环境的制约。1978年改革开放, 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开放带来了设计基础教育的发展, 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开始逐渐通过交流影响着中国的艺术教育。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以包豪斯的现代设计教育思想为基础的现代设计教育逐渐产生影响。而进入21世纪, 传统的基础教育开始发生动摇, 一些海外留学回来的学子, 逐渐引进了一些国外的教学方式, 应邀而来的西方设计学院的教师也在中国的设计院校交流和教学, 更多的国际性的基础教学交流研讨会也在不断举行。同时, 根据中国当前的具体情况所进行的本土设计教育尝试也不乏其例。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于1999年10月举办了“新世纪中国艺术设计教育高层论坛”, 自陈之佛以图案教学开设基础课程至2002年以“课题教学”为主要基础教学模式, 经历了五个阶段、历时长达几十年的设计基础课程开始了改革与实践的历程。

培养目标为独立之人格, 自由之思想, 审美之表达, 创造之品性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以“项目课程”为平台进行课程的教学组织, 形成了以造型基础、形式基础和思维训练为三大主干课程的独特的教学体系。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基础教学部是设计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它遵循中国美术学院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针, 于2000年12月28日立项筹建, 2002年5月正式成立, 于2007年4月6日-4月11日举办五周年教学成果展, 首次向社会展示其教学与研究成果。

2007年12月8日上午9点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理念与方法的升级——中国 (国际) 设计基础特色课程提名展”开幕式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心校区美术馆隆重举行。与此次活动同时进行的还有“中国当代设计基础教学高层论坛”与“中国当代设计基础教学研讨会”。

虽然由南京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等一批设计院校率先实践, 引发了全国设计院校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热潮, 但从多个方面来看, 当前的设计基础改革的成绩并不容乐观。在许多设计院校盲目地跟风和仓促上阵的混乱中, 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其一, 我国的设计基础教学起步较晚, 虽然有一些设计院校通过实践和努力, 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最终是各成体系, 一套科学的、成熟的、完善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尚未形成。其二, 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正在成为艺术设计教学改革走向深入的“瓶颈”。基础教学改革难度大, 头绪多, 致使难能有效突破。究其原因, 可能还是对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缺乏认识, 对课程改革的内涵、理念、改革的目标定位与评价标准体系也都缺乏真正的认识。其三, 虽然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呼声空前高涨, 但真正实行和实践大胆改革的院校并不多, 绝大多数设计院校只是雷声大, 雨点小, 改革口号喊得响, 而无实际行动。其四, 许多设计院校改革的“意识”多于改革的“方案”, 仍处于“有意识而无方法, 有动作而无目标, 有方案而无标准”的阶段。

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飞速发展, 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设计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学科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创造意识的培养具有开发性效应, 对艺术设计人才的专业素质培养与专业潜能的训练具有独特作用, 并以在艺术设计教学程序中的先行性及对专业课程的影响力, 获得了其在课程结构中的重要功能位置。因此, 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理应从设计基础的改革入手。

几十年前陈寅恪先生指出大学教育贵在“独立之人格, 自由之思想”。后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便又加上了“审美之表达, 创造之品性”作为其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这就以“人”为本地从品格、思想以及艺术审美的角度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改革需要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实行。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人才目标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这又从文化内涵、素质修养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角度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该校把设计基础课程的目标详尽列为:训练学生形成视觉思维的方法与习性, 掌握视觉交流与表现的策略, 获得深层的视觉经验;训练学生对形式语言的敏锐的感受性与分析性, 发展把握多向性、多维性形式语言的能力, 并转换为自觉的表现态度;训练学生对构成、结构、建构、解构等方法运用的掌握, 将它们互相关系的联结与融会视为练习的重点, 并培养完整的表现能力及理解多元化手法的无限可能性。无论是从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是设计基础教学的培养目标, 我们都不难看出,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在艺术设计改革方面已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其相对成熟的、独特的教学实践模式值得其他设计院校学习与借鉴。

改革的本质在于创新。经过多年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实验和潜心研究, 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基础部主任周至禹教授认为:设计基础教育应当把重点放在教授学生掌握思考、发现和理解问题的方法, 关心学生的求新精神和意识的确立, 并使这种意识成为一种自觉的价值取向, 成为一种潜意识的实践方式。因为只有创新才能摆脱模仿和“拿来”的痕迹, 真正使中国设计具有新颖的中国特色。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过程, 将创新机制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的过程、贯穿于基础训练的每一个环节, 不应当只是一个标榜的口号, 而应当落实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而创新也体现在如何发现问题、对问题的敏锐度、审美的创造性等方面, 不可忽视绘画艺术的审美特质对设计的影响, 处理问题的方式也贯穿着创造性的问题, 外界的迅速变化要求一个设计师应具备应变的能力。因此, 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创造力成为设计基础教育的基本着眼点。

中央美术学院的许平教授在《关于设计教育的课程改革》一文中谈到:目前国内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改革, 已经到了必须向着实质性目标发展的阶段。一方面各院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进行具体的、有实效的课程实际改革和教学实验探索, 另一方面各院校之间必须开展协同性的研究, 对新课程的概念、价值内涵、目标体系、评价标准等进行认真的、科学的探讨, 以形成学术层面上的、新的课程认知理论, 全面地推动课程改革与整个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对于设计基础教学的改革, 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实质性的设计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各设计院校可形成自具特色的设计基础教学体系, 同时, 通过各院校之间的协同研究, 使设计基础教学改革形成较高层次的理论认知并得以全面深入地发展。

设计基础教学的改革, 首先是设计教学理念的改革, 态度成为改革的关键。改革往往会带来较大的变动, 形成重大的影响;改革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改革需要魄力和努力, 因此, 那些观念陈旧保守、不思进取的人往往会害怕和回避改革。当前我们有许多设计院校仍然因循守旧, 对教育抱着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 而这样的院校终将会被社会淘汰。

包豪斯学院的约翰·伊顿在给学生上课前先带学生到楼顶做操, 从而使学生忘记杂念,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设计基础教学的改革, 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改革, 也包括教学方式的革新。设计教育以人为本。真正学分制的实行应靠学生的自我选择, 靠有趣有用的教学内容与上课方式吸引学生, 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而不是靠考勤和思想教育来管理学生。因此, 互动教学就变得极为重要。所谓“教学互动”不是指单向的“教”与“学”的“授”“受”行为, 而是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激活师生创造潜能的行为。在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尊重学生的独立性, 提倡师生平等对话, 使学生拥有选课、选题、选导师、选专业方向的自由空间。

究竟何为设计基础?它应该是一门纯粹基础训练的实验性课程, 还是围绕设计基础练习的课程群?这正是各个设计院校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本人认为, 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是一个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切入研究的课题, 既可以从设计的本质研究开始, 探讨作为设计基础的课程特征, 从而积极研究、探讨与确立作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符合时代精神的“设计大基础”的知识结构, 又可以从围绕设计基础目标的课程群切入, 不断发展与完善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既可以从原有的各设计学科分科情况下设计基础教育的基础上, 归纳出既符合一定的教学期限, 又可以在新时代理念的要求中所必需的、合理的、行之有效的“设计大基础”的知识点与知识结构链, 还可以从国际的视野出发, 使这种教学思路能够从时代意义上与其他一些先进国家的艺术设计基础教育接轨, 但又保持中国自己的设计基础教育特质与可操作性的一种具有合理性、时代性、国际性的品质;既可以立足于设计基础的教学和研究, 针对设计基础的概念、理论、知识点、能力培养及方法论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在全面梳理设计教育各专业现有课程和共有知识点的基础上, 重新建构多元、多维、多向的设计基础教学新体系, 又可以通过“课题教学”为轴线或“项目课程”为平台, 使学生主动关注社会对设计的新需求, 关注科技发展的新动向。通过专题研究和动手实践,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强调对设计基础教育的大概念的认识。

“万丈高楼平地起”, 作为艺术设计教育基础的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 而态度决定一切, 只有以一种大胆的、主动的、开放的姿态去面对改革发展, 以一个科学的、全面的培养目标去指引改革发展, 以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去实践改革发展, 艺术设计这座“万丈高楼”才能稳稳地矗立在天际间。

摘要:盖房子要打好基础, 同样, 设计基础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也成为设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我国的设计基础教学大体上源于两个体系:一是改革开放前的“工艺美术”教学体系;二是改革开放后全面引进的“包豪斯”教学体系。经过几十年的教学改革, 各设计院校先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设计基础课程体系, 但我们也很难从中找到普遍适用的教学规律。因此, 本人结合对各设计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经验的学习以及自己对设计基础教学的体会, 认为, 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是一个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切入研究的课题。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 而态度决定一切, 只有以一种大胆的、主动的、开放的姿态去面对改革发展, 以一个科学的、全面的培养目标去指引改革发展, 艺术设计这座“万丈高楼”才能稳稳地矗立在天际间。

参考文献

[1]谭平主编.艺术设计基础实验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7页

[2]周至禹.设计基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0页

[3]叶苹.凝练与拓展——形式设计基础教学[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10页

[4]许平.视野与边界——艺术设计研究文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4.1页

成人钢琴课基础教学之我见 篇9

关键词:钢琴练习,成年人,弹奏方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作为人们追求生活的表现之一,愈来愈多的人对钢琴这门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追赶“钢琴热”的人群中,不但学习钢琴的儿童逐年成倍增加,很多成年人也加入学习钢琴的队伍中来。然而,对于儿童和成年人的钢琴教育方法却是截然不同的。成年人理解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和自制力,有克服困难的毅力,这是积极的一面。但是由于成人学生年龄偏大、灵巧性较差、动作僵硬,音乐基础不足,使其不能自如的弹奏钢琴。有些有基础的成人学生,也因其不规范的训练而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纠正演奏中毛病。因此,如何使成年人在较短的时间内,既能学会各种钢琴技巧的弹奏方法,又能较完整地表现音乐,这是值得我们钢琴教师共同探讨的。

一、基本功练习

基本功练习包括五指练习、音阶、琶音、哈农等。这些内容每天都要练习,要持之以恒。在练习时,音色既要有颗粒性,音乐又要有连贯性,每个音之间都应有一定的倾向性。通过基本功的练习,把手指、手腕和手臂的运动配合好,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方法。

在基本功的练习中,也要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最初要解决的是手指的独立性。自己要感觉到大拇指的灵活,四指是否有力,与三指是否粘在一起。掌关节是否活络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手指第一、第二关节的固定,它们与掌关节形成半圆形,切忌成凹形。之间的感觉灵敏度、力度、速度、颗粒性以及音色的各种变化,都可以通过基本练习来加以训练。至于力度的训练,不能局限于五个手指的运用,要充分利用手腕、臂、肩。要弹好八度或宽厚度的和弦,除了需要运用手指、手掌的力度和速度外,还需要借用大臂的力量,如同敲击铜锣时所用的动作和速度。要解决这些看似平常的问题,才能在短时间有明显的恢复和提高。

1. 重量弹奏法

让成人学生在弹奏时手臂自然放松,让力量不受阻碍地通过肩、大臂、肘部、小臂、手腕、直到指尖,自然地落在琴键上并且站“稳”。掌关节,指关节必须支撑好,坚实有力,只有这样,声音才能集中。为了使声音更响亮,有厚度、有立体感、能产生共鸣,还要正确运用大臂、小臂、手、手指,使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运动。作用于琴键的力量主要来自肩部肌肉,应注意的是,下键后各部分肌肉要立即放松,特别是腕部肌肉要放松。让学生反复体会和练习,强调手指要能承受手臂传下来的重量。

2. 手指的独立性

训练学生会用指掌关节主动弹下去。在手指的运动中掌关节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使手指能够快速、均匀弹奏的关键环节,因此要掌握关节在弹奏中始终处于积极、灵活、放松的状态。对于成人学生来说,高抬指的练习时训练手指有效的手段,它可以使手指得到充分的运动,使之变的灵活、有力。在进行高抬指的练习时,手指抬高后,下键时要快速、有力而且触键后手指一定要马上放松,然后在为下一个音做准备,同时手腕要松弛,不要紧张、僵硬,否则就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反而会养成不正确的弹奏习惯。

3. 手腕的重要性

要想让五个手指能灵活而富有弹性地在琴键上弹奏,手腕能否保持自然、放松、平稳而不紧张僵硬是先决条件,而要想在钢琴上奏出流畅华丽、优美如歌或是气势宏伟的音乐,手腕与手指的协调、配合更是不可缺少的。同时手腕的运动对手指的触键,演奏时的状态以及音色和力度的变化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人学生可采下面的练习来体会手腕的运动与放松:手臂慢慢抬起,在手臂的带动下手掌自然下垂,手腕凸起。然后慢慢放下,用拇指触键弹出第一个音。在手指弹出音之后,手腕继续下沉,直到最低位置,这时要特别注意手腕的放松与自然,并要使整只手保持正确的手型。然后在徐徐抬起,继续以同样的方法弹第二个音,如此以此练完五个音。弹奏时要注意声音饱满、明亮。

4. 大指放松

大指与其它四指不同,是想左右水平方向自然运动。另外,大指还担负着整个手掌“转弯”的艰巨任务,使大指不能放松会造成紧张。因此大指触键时用力,完毕即放松;其它手指弹奏时,大指应处于“放松待命”的状态。

二、练习的合理性

1. 运用分解练习的原则,最大程度的减少枯燥的技术练习并以最快的速度到达音乐的完美境界。

分解练习的要点是:化整为零,将所做的事情划分为小的、易于驾驶的部分。首先是分割练习时段本身,一种可行的计划是,留出一部分时间练习音阶和练习曲热身,另一部分时间练习每首作品,至少留五到十分钟进行新材料的视奏练习。这种视奏练习也可以直接在热身之后,但应该总是包括其中,因为它是练习技巧和音乐发展的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下一步,将每个练习的作品分割成段落,一边在每天的练习中有成效的解决。在开始练习之前,“通读”全部作品的方法应该被大力推荐,这样可以获得一中最初的整体感。之后更细致的工作室细心地熟悉音符、节奏、句法和指法等,而且直到乐曲的结尾部分全部被消化为止,要避免大块地通读。

2. 要避免的还有下意识地重复演奏错误的东西,只有这样一次次的练习它们才有可能被改正。

分析式的练习在这种情况下较有成效,由一系列的问题剖析出错的“缘由”。一旦问题的答案确定,问题的解决时间要节省好多。

3. 保持清醒的头脑

练琴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但自己疲惫时只能毫无表情地一遍遍的重复,这种连寝室不可取得,让头脑间隔休息,再练会有新鲜感。

三、听觉的重要性

绘画是视觉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靠听觉欣赏,音乐技巧的高低正误也靠听觉辨别。因此,加强听觉训练是钢琴教学的一项基本训练。

1. 要有意识的培养成年学生“用耳朵练琴”的习惯。要让他们的耳朵充分发挥作用、成为练琴时的“老师”。要让学生明白,只有自己学会了“用耳朵练琴”,才能极大地提高练琴效率和练琴质量。长期坚持,学生听觉的敏锐度就可以提高,会用耳朵去“检查监督”自己弹奏的每个音符。

2. 要训练学生用听觉辨别音色。音乐中的音色犹如绘画中的色彩。曾经有过这样的比喻:键盘如调色板,手指如画笔,耳朵如眼睛。钢琴音乐的图画靠手指通过键盘由音乐表现出来,用耳朵去鉴别欣赏。音乐的内涵和层次是极为丰富的。它既可以表现情绪的差异,如抒情、欢快、阴郁、悲伤……又可以表现色彩的不同,如歌唱的、器乐的、浑厚的……这就要靠听觉把各种各样感受到的音色加以储存。然后练琴时琢磨用什么方法,什么部位的力量,什么力度、速度更好的把需要的音色表现出来。我们可以从典型作品入手,分析、讲解、示范各个部分,使学生在头脑中呈现出清晰的音乐轮廓。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训练,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将会大大的加强,即使在弹奏一首新的乐曲时,也会明显有较强的“表现”意识。

3. 还要训练学生用耳朵辨别具体的层次和高、中、低声部的能力;体会怎样用手指突出旋律,控制中声部和伴奏声部……这样长期积累,在表现音色与展示技艺之间就会自然地建立起“桥梁”,“音乐记忆库”也会日益丰富,从而逐步掌握多种弹奏手段变化音色来表现不同情绪和不同风格的作品。

四、不断学习,培养处理音乐的能力

许多有一定钢琴程度的成人学生,只注重技术方面的训练,而忽略了音乐作品的表现与音乐风格的处理。音乐弹奏得平淡无味,这样便使音乐失去了魅力与意义。因此掌握基本音乐理论知识,了解音乐发展的历史,学习音乐美学,使成人学生从理性上去感受音乐。

1. 分析和理解钢琴作品

成功地弹奏一个作品,把它的内容完美的变现出来,首先要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和创作意图。音乐作品往往是作曲家的内心世界的再现,只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才能弹奏出音乐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2. 正确掌握节奏、速度

音乐的节奏就像人的脉搏跳动一样,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节奏必须准确能更好的体现不同作曲家的风格特征。培养成人学生在演奏时有准确的速度和严格的节奏是一条基本的要求。有的学生再容易弹奏的段落上速度就会加快,在难度较大的段落时不自觉的会放慢速度,这种不严谨的态度会使作品没有整体感。

3. 旋律的演奏

旋律是音乐中最富于表现的部分,要弹好旋律首先要认真的读谱,找出旋律的走向,形态。要表现出好的旋律,首先一定要理解,多听,多练,体会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每一句旋律都要有恰到好处的呼吸,使得旋律像说话一样,要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来定。

机械基础课教学之我见 篇10

一、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机械专业知识的信心

由于职校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对机械专业根本不了解,所以在专业课学习上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那么,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起学生学习的信心。所以,教师在讲述绪论部分时,应该向学生介绍机械的发展史,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机械,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学生在全面了解本专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激发起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任何现代产业和工程领域都需要应用机械,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各种机械,如汽车、自行车、钟表、照相机、洗衣机、冰箱、空调机、吸尘器,等等。

这样,学生才会时刻谨记选择学习机械专业是个正确的选择,学机械一定会有好的发展前途。只有先树立他们的信心,我们才能进一步培养、激发他们对机械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二、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1. 结合教学模型优化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有许多理论知识的教学需要借助于形象思维来进行,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应该善于引导学生以形象思维手段来理解和把握一些概念和理论。例如:讲“凸轮机构”时,笔者首先以凸轮机构的模型引入,然后边演示边讲解,并把模型交给学生,让他们相互传递并动手操作。这样,学生的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参与教学。借助模型,还可以完成“凸轮机构的组成”、“凸轮的形状”、“从动件的基本类型”等内容的教学。又如,平面连杆机构中最常用的是四杆机构中的铰链四杆机构,在机械基础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其他四杆机构的基础。如何以最佳的方式介绍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笔者几经琢磨,巧妙地自制了一个铰链四杆机构教具。讲课时,生动形象地演示出了取不同的构件作机架便可得到三种基本类型: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并能动态地表现出是否满足长度和条件,其中的基础是曲柄摇杆机构。这样就为如何判断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作了很好的动态补充,使学生在直观印象中掌握了重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善于运用形象思维手段,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简化问题的层次,缩短认识过程,提高思维效率。

2.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活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总而言之,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满足学生全方位感知信息的需求,使教学生动活泼,学生认识深刻,记忆持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如在平面连杆机构的传统教学中,我们通常用自制的铰链四杆机构在课堂上边演示、边作图、边讲解,虽然这种方法也能直观地表达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但讲到其基本性质、急回运动、极限位置、死点位置及机构的演化时就力不从心了,原因是老师所演示的机构及黑板上的板画反映不出机构的运动特性、受力情况、机构的演化过程,特别是导杆机构各种类型的杆件的相对运动更难以表达。而采用多媒体课件就可轻松地解决这些问题:通过Flash课件,可看到铰链四杆机构运动的全过程、各构件的运动速度及位置,而且当曲柄与连杆两次共线时让连杆颜色改变使之与曲柄颜色相同而加深了学生对机构极限位置和死点位置的印象。在播放不等长双曲柄机构时,学生能清楚地看到用传统教学方法演示所看不到的从动曲柄的变速运动。导杆机构的课件则让学生大开眼界,看到了相对运动着的各个杆件及不同导杆机构的运动状况。这样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说是对教材的超越,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崭新的动感世界,它把铰链四杆机构真实地再现出来,其构件间的运动关系一目了然、直观、具体,学生思维相应十分活跃,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3. 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效果。

课堂教学的实质首先就在于它不仅是“教”或“学”的过程,而且是一种全体参与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参与到整个教学中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师生交往、交流、互动、对话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作为一种知识资源出现在学生面前,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而不是教材的代言人。例如在讲解渐开线的形成原理前,先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一根绳子并用一块硬纸片剪下一个圆,各自在黑板上或课桌上画一条曲线,然后根据自己画出的曲线,认识发生线、基圆等概念,总结出渐开线的定义和性质。教师在旁边做适当引导、点拨鼓励学生去动手、去思考、去归纳和总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使学生养成“发现—提出”问题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而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设计适当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

4.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不能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更新,就无法把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也无法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联轴器和离合器的功用和类型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可安排学生自学。教师可以把有关问题写在黑板上,规定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找出问题的出处,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看其是否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最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知识要点。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上一篇:茶业企业下一篇:民族文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