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教学

2024-05-03

基础护理教学(精选十篇)

基础护理教学 篇1

1 评估所授护生现状

1.1 独生女比例增大

近几届护生独生女比例达80%以上, 她们当中很少参加家务劳动, 生活较优裕, 但缺乏同情心, 爱心和责任感, 只重索取, 不求奉献。

1.2 学习动机不明确

在校护生大部分是遵照父母意愿而就读的, 在此压力下一些学生学习目的明确, 缺乏自觉性主动性, 学习兴趣不高, 故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

1.3 学生智能结构缺陷

目前护生均为未考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 且受初中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普遍基础知识薄弱, 心理、社会知识缺乏, 沟通技巧和写作能力较差[2]。

2 培养合格护理人员的计划及目标

2.1 良好的职业道德

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是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 每一位护士都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富于同情心。

2.2 思维方式的转变

护理人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 同时将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贯穿整体护理中, 护士的角色不仅是照料者, 不再是附属于治疗学的一部分, 还是教育者、管理者和研究者、沟通者[3]。

2.3 树立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健康问题的观念

护理程序是以促进和恢复人类健康为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护理活动。护士对患者进行评估-作出护理诊断-计划-实施-评价, 循环反复。通过护士敏锐的观察力, 果断的判断力, 精湛的护理技术, 良好的沟通技巧,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主动的整体护理, 使患者身心两方面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

3 实施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整体护理观

3.1 帮助学生转换角色, 加深对护理工作的认识

同学们普遍对护理工作认识模糊, 以为只是简单的打针, 发药, 侍候患者。针对此情况在《护理基础学》绪论和护士的素质及其行为规范的授课中强调一个合格的护士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强烈的爱心;通过观看“南丁格尔的故事”、“护士的职业道德规范”, 使同学们加深对护理工作的认识, 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从而激发了强烈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

3.2 按护理程序标准对技术操作进行练习, 提高整体护理能力

传统的护技练习只注重熟练技术操作, 而忽视了操作中心理因素对患者的影响[4], 因此将传统的单纯护技练习转变为针对具体真实的患者 (同学角色扮演) 来解决问题, 例如进行口腔护理, 首先设置一情景 (由同学扮演患者) 教师将这一情景相关的知识作必要的讲述、说明, 然后让学生按护理程序的步骤进行操作: (1) 按护理程序的步骤, 护士完成对患者健康状况的评估 (目前病情、治疗和实施口腔护理的目的;护理体检包括口腔粘膜、舌、齿等一般情况, 有无口臭、炎症、溃疡、出血;患者健康状况、心理状态, 合作程度, 原有的口腔卫生习惯, 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等) ;要求收集资料时口齿清楚, 发音准确, 具体内容与病情相符, 前后连贯无矛盾, 同时配合适当的姿体语言 (如目光接触、手势、专业性皮肤接触、点头、微笑等) ; (2) 根据收集的资料列出护理诊断, 制定护理目标:口腔清洁、无异味、口唇湿润;口腔感染减轻或痊愈; (3) 实施护理计划; (4) 评价护理目标:目标实现程度;护士对所学知识、技能、态度的运用程序。 (5) 由其他同学补充不完整、不准确、有遗漏的部分;最后由老师检查整个过程, 给予矫止、指导、总结优缺点。通过角色扮演, 使护生能够认识护理对象是有思想, 有感受的人, 必须全面考虑患者的一切需要, 能够及早接触临床, 进行熟练的技能操作, 体验到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使学生的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和心理素质等都有很大提高, 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评价

每项操作练习结束后鼓励学生作书面总结, 98%的同学都能积极总结, 90%的同学深有体会:护技操作看老师演示觉得很简单, 很容易, 可要自己按正确方法操作实属不易, 看来要做一个合格护士, 得勤学苦练。对2009级4年制护士专业80人进行问卷, 调查结果显示58%的同学能按护理程序进行操作。

5 讨论

《护理基础学》是护理专业中的一门主干课程, 也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但由于技能课在练习的过程中非常的乏味, 有的学员练习2~3遍就没兴趣了, 只是机械的去做一些操作, 护理程序是一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确认患者所处身心状况及需求, 而决定采取适当措施而满足这些需要的工作方法, 整体护理是一种先进的护理观念, 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通过将《护理基础学》的理论知识、技能以护理程序为框架进行教学, 有利于护生在实施护理措施的过程中, 完整的收集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 从而避免了传统护理教学的以操作为中心, 护理操作课程的授课方式与护理程序相脱节, 单纯强调步骤熟练, 而忽视人整体性的弊端[5]。根据学员的心理将护理程序贯穿到基础技能训练教学中, 根据学员学习的程度, 设计病例, 按照护理程序的步骤来进行示教, 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与讲课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训练了她们分析表达应用知识等各方面的能力[6];同学们在进行每一项操作时都必须向患者作耐心的解释和讲解, 向患者进行有关方面的指导, 通过反复练习逐渐改变了以往只会动手不会动口, 表情呆板、冷漠的状况;通过学习初步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程序来对患者进行护理, 让学生养成习惯, 无论是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还是为了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而采取一项技术操作都必须以护理程序为基础。

护理程序对带教老师提出了更高[7]、更新的要求:为适应护理模式的改变, 老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 加强修养, 接受护理新理念, 不断吸取新的科学知识, 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才能完成教案的书写, 从而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同时也训练了带教老师的教学管理、总结归纳和判断等方面的能力, 保证了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摘要:《护理基础学》是护理专业中的一门主干题目, 也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传统的护技练习只注重熟练技术操作, 而忽视了操作中心理因素对患者的影响, 通过将护理学基础的理论知识、技能以护理程序为框架进行教学, 使学生的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和心理素质等都提高, 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护理程序也对对带教老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也训练了带教老师的教学管理、总结归纳和判断等方面的能力, 保证了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护理基础学,护理程序

参考文献

[1]周芳.临床带教方式对实习效果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 2006, 22 (8) :617.

[2]陈冰.护理程序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 2010, 3 (4) :127-128.

[3]辛静, 周东利.护理程序在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5) :99.

[4]胡俊妍.护理程序与分层教学理论在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 2008, 5 (1) :10-11.

[5]梁涛, 李扬, 沈宁, 等.护理课程设置改革中教学内容、安排、方法的变革[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10) :19.

[6]邢凤梅, 张小丽, 李建民, 等.以护理程序为中心改进《护理学基础》教学的实践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5, 20 (2) :152-153.

护理基础教学计划 篇2

第一月:药理学的利尿药、糖皮质激素、降血糖药、抗甲药和抗生素。

第二月:诊断学的症状学、问诊和检体诊断。掌握导尿术。

第三月:诊断学的实验诊断、X线诊断和心电图诊断。掌握鼻饲法。

第四月:掌握灌肠法。

护理班:内科护理学的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

第五月:考核本学期所有操作技能,抽查其它技能操作。

护理班:内科护理学的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

第四学期:加强技能练习;掌握医学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对常见病、多发病能进行初步诊治、护理;进入临床实习。

第一月:巩固技能操作。

护理班:内科护理学的血液系统、代谢和内分泌以及神经系统疾病。

第二月:巩固技能操作。

医学班:方剂学的解表剂、泻下剂、清热剂、补益剂和安神剂。

护理班:儿科护理学的生长发育、喂养与保健、咳嗽和肺炎。

第三月:巩固技能操作。

护理班:儿科护理学的预防接种、脱水及液体疗法、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硬肿症和新生儿败血症。

第四月:技能操作过关检查。

护理班:儿科护理学的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婴儿腹泻、小儿惊厥和营养不良。

第五月:临床实习。

第五学期:串讲考试科目,强调重点,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高考打基础。就业生继续实习。

第一月:串讲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

基础护理教学中微格教学的应用策略 篇3

关键词:基础护理;微格教学;应用策略

随着我国教学体制的不断深化,现代教学理念在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微格教学可以记录学生的整个技能练习过程,通过这些记录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分析与评价,让学生能够对自身的技能操作进行重新定位与认识。同时还可以针对学生的错误操作进行及时纠正,将整个操作过程进行分步示范,这对于基础护理教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微格教学在基础护理课程中的应用

1.教学内容设计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的教材为中等职教标准的《护理学基础》,分别在一年级下学期与二年级上学期进行教授。整个教学课时为156个学时。教学内容包含了铺备用床、口腔护理、鼻饲法、灌肠、肌肉注射、隔离技术、静脉输液、导尿法、氧气吸入法等十三项基础护理操作。

2.教学方法设计

将教师的示范录制成为教学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具体的操作视频来进行练习,然后录制反示教视频,通过观看反示教视频师生共同进行点评。第一,通过教师的分步讲解进行示教。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将讲解与示范相结合,将相关操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以及重点进行详细划分,分步骤讲解。在这个讲解与示范过程中,要求学生对一些细节部分进行分组讨论,充分掌握知识。第二,对教师的示范操作进行视频录制。录制教师的整个操作过程,包括操作前的评估、操作前准备、操作过程、整理以及评价。第三,组织学生观看教师的示范视频。在这个环节中,将所录制好的视频通过微格教学的形式进行推送,让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教师的操作。第四,划分小组练习。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将学生合理化、科学化地划分为若干小组,抽取一名负责的学生为组长,让学生能够通过相互之间的练习来达到熟练护理操作的目的。第五,录制反示教视频。学生使用的手机带有录像功能,可以利用这个功能将同学之间的具体操作录制下来,通过记录学生的操作起到反示教的作用。第六,组织学生观看反示教视频。当练习完成后,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学生所录制的视频投影到大屏幕上,组织学生一起观看反示教视频。第七,师生参与对反示教视频进行共同点评。通过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以及教师点评的方式,及时发现整个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微格教学在基础护理课程中的作用分析

1.运用微格教学法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微格教学,让学生能够在视听作用下较好地掌握教师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每一个动作概念,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录制反示教视频,让其能够及时发现操作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对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讨论,让每一个错误的操作动作都能够得到及时纠正。运用微格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不断观看与自我练习,对知识结构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增强其学习积极性,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习主动性,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全方位地掌握基础护理知识。

2.通过微格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微格教学法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其能够在分组讨论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学习模式的促进作用下,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以及自我评价,让学生对其操作形成一定的反思,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在后续学习中有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同学之间相互录制视频,也是一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因此,微格教学法可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通过微格教学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开展微格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组织者、指导者、点评者等多个角色。而且在微格教学中,教师的全程参与能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实现师生关系的动态融合。因此,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前,应该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详细的规划,将整个操作流程规范化。教师可以提升课堂掌控能力,通过为学生营造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专业的氛围中学习专业护理技能。

三、结语

将微格教学法融入基础护理教学,可以让学生利用好有限的时间,直观地发现自己在护理操作练习中所存在的不足,同时也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与评价。这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基础护理技能考核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微格教学法的开展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通过不断探索,使这种教学法进行改进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高思超.微格教学在学科教学论中的应用及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5(17).

基础护理教学 篇4

1 存在的问题

1.1 原有实验教学目标不合理

教学目标指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好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课堂行为以及教学评价都具有重要作用[2]。在以往的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中, 教学目标的表述很模糊, 学生无法理解, 教师也无法对其进行量化, 使得教学目标只是流于形式, 没有实际意义。

1.2 实验室用物与临床脱节, 实验员严重短缺, 管理落后

我校原实验室用物有些还是几十年前留下来的, 实验课所用用物与临床脱节非常严重, 学生即使在课堂上学习了此项操作, 走上临床时仍然不能胜任临床工作。随着招生人数越来越多, 实验室用物数量也显得非常有限, 有时一项操作的用物只能满足半个班的学生练习使用, 若全班一起练习, 学生练习效果可想而知, 若1个班级分2次练习又使教师的教学进度受到影响。以往在实验室上课或进行操作练习时, 都是由实验员提前准备上课或操作练习的用物, 学生练习时任课教师和实验员负责指导, 上课或操作练习后由实验员负责用物管理。但我校基础护理实验员仅有1名, 短缺非常严重, 加之学校班级数不断增加, 实验员工作量非常大, 1名实验员必然无法满足全校学生上课和操作练习的工作需要。原有的实验室也仅在上课时间对学生开放, 使得实验室的利用度很低。

1.3 基础护理任课教师之间操作不统一

我校基础护理教师、实验员学历层次不一, 与临床的接触度也不一样, 部分基础护理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 也有部分教师是先在临床工作后转到教师岗位的, 有时不同高校毕业的教师在校时所学的操作也有不同, 使得任课教师在上课和指导学生练习时各有特点。有时同一届学生操作练习时发现, 自己的任课教师与其他班级任课教师所教授的操作有所不同, 使得刚刚接触基础护理技能操作的学生无所适从。

1.4 忽视学生爱伤观念和操作外素质的培养

有人指出在上课和操作练习时, 任课教师要求学生对待模拟“病人”如真人, 但毕竟不是真正的病人, 往往影响到学生工作责任心、使命感的建立[3]。这也提醒我们, 在基础护理实验教学和操作练习时简单的告知学生将模拟病人视为真人无法激发学生对“病人”的关心、爱心与耐心。与此同时, 原来的基础护理实验教学和操作练习时, 任课教师往往只注重每项操作的流程和操作动作的准确协调, 以及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 而忽视了操作外的能力。笔者认为操作外的能力应包括操作礼仪、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评判性思维等。

1.5 教师自身知识与临床脱节

随着护理学生人数和班级的不断增多, 我校基础护理教师课程紧、任务重, 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临床实践, 导致任课教师自身的知识不能及时更新, 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与临床脱节。即使从临床转入教学岗位的教师, 也由于离开临床时间过长, 对临床的新知识、新进展了解甚少。

1.6 传统的操作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容易厌倦

我校传统的基础护理实验教学多采用示教—回示—练习—考核的方法, 随着护理专业不断扩招, 教师在示教时由于班级学生人数过多, 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根本看不清教师的操作过程。而在学生进行操作练习时任课教师和实验员也明显力不从心, 很难做到手把手指导带教, 反复纠错。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 很多学生产生了厌倦情绪, 不能认真自觉地坚持练习。

1.7 操作考核过分强调流程, 评分标准单一

正如史瑞芬等[4]指出的, 我校原有实践技能的考核标准基本上也是以实施标准的基本操作技术作为关键性评判性指标, 学生对照这样的评分标准进行操作练习, 老师根据这样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必然会导致学生只注重操作流程的顺畅和动作的准确, 忽视病人这一操作的主体。

2 改革措施

2.1 设置合理的基础护理实验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基础护理实验教学应在强调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积极融入临床最新技术和知识, 使得基础护理的实验教学具有真正的临床实用性。设定教学目标时应遵循实用、具体、可量化的原则, 使学生能够理解, 便于掌握, 能够通过努力达到, 教师方便测量。在学生学习了一项操作后能够在熟悉操作流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沟通技巧与病人交流, 而且在操作过程中能体现爱伤观念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2.2 更新实验室设备, 培养学生教员, 实验室开放管理

①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基础护理技能操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原有实验室的基础上, 我校对护理实验室进行了场地扩大和设备更新, 组织所有基础护理任课教师和实验员对实验室进行规整, 在方便教师授课和学生练习的同时, 将实验室改造成为一个模拟科室, 使学生在上课和操作练习时拉近实验室和临床的距离, 也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感受到临床的氛围。②我校基础护理实验室根据自身实验员严重短缺的情况, 积极进行改革, 大胆尝试, 在已开设基础护理课的班级培养学生教员, 提前教授相关理论和实验操作, 将以往的基础护理实验教学由任课教师和实验员准备物品、指导操作练习及课后整理, 改为由学生教员准备和管理, 包括实验课前准备、操作指导及实验课后的用物整理, 既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 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③利用课余时间、晚自习和周末开放实验室, 每班的学生教员负责提前与实验员联系, 确定练习时间, 练习时由学生教员向实验员借出一项基础护理操作技术所需的全部物品, 练习时学生教员负责物品管理及协助任课教师和实验员对其他学生进行操作指导, 明显缓解了实验员人手短缺的压力,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形成自我管理、互相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

2.3 任课教师和实验员集体备课、统一操作

为了统一基础护理技能操作, 组织了所有基础护理任课教师和实验员集体备课、统一操作。用了1个学期时间将基础护理各项操作全部仔细地备了一遍,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我们除了备各项操作, 还要备教学计划和进度以及教学方法和学生。每次备一个操作, 由1名教师主讲并负责该项操作演示。每次集体备课, 老教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青年教师, 青年教师也积极提出自己的一些设想和建议。通过集体备课, 不仅将各项基础护理操作进行了统一, 也迅速提高了基础护理教研组的整体教学水平。

2.4 培养学生爱伤观念和操作外能力

①在基础护理实验教学和操作训练中引入临床病例, 让学生在病例情境中进行操作, 由学生扮演“病人”, 学生自然而然地与“病人”交流, 在操作中注意“病人”反应, 将课堂上所学的操作前解释、操作中指导、操作后嘱咐实际应用到每项操作中, 真正做到对病人的关心和爱护。②我校基础护理教师还承担护理礼仪和人际沟通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在基础护理操作过程中用护理礼仪和人际沟通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完善操作, 并在操作中将学生分组操作练习和考核, 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当然, 要培养“实用型”人才, 不能缺少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在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中, 在将某一操作流程示教讲解后, 经常会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能够在不违反操作原则的情况下更省时节力地完成该项操作, 或者该项操作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改进的, 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和学习,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使学生将来能更好、更快地适应临床的护理工作。

2.5 多种渠道更新教师知识, 与临床接轨

为了紧密接触临床, 在教学中不与临床脱节, 基础护理任课教师利用假期进行临床实践, 充分发挥学校附属医院优势, 积极参加临床见习和进修。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积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和培训, 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动态信息, 将最新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基础护理教学中。今年, 我校基础护理教师利用暑假时间前往北京武警总院参加护理礼仪师资培训并参观了该院的优秀科室, 观摩学习了该院的基础护理操作大赛第1名的临床操作, 回到教学岗位后将最新的学习成果应用于基础护理实验教学和操作中, 受到学生的好评, 也促进了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效果。

2.6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

在教学中引入了竞争机制, 让参加全国比赛的学生进行示教或者让学生观看国赛选手比赛的视频, 激励学生努力进取。在每个班通过技能竞赛选取优秀学生担任学生教员。在基础护理实验课教学时, 任课教师先进行操作示教, 对操作流程、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及所需时间进行规定, 统一操作和考核标准, 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 由教师和学生教员共同带教, 练习结束后分组进行操作考核, 从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使学生自觉认真进行操作练习, 营造出一种互帮互学互练的积极学习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基础护理任课教师注重加强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 在实验教学中不断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如病例式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讨论式教学、反思教学等,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2.7 操作考核应与临床紧密结合

改革了原来的操作考核只关注操作流程的评分标准, 在评分标准中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设计临床病例融入操作考核, 按临床实际设置考核障碍, 要求学生按照临床护士的标准对“病人”进行护理操作, 不仅考核学生的操作流程, 更注重学生的爱伤观念的体现, 以及与“病人”交流与沟通、心理护理、护理礼仪、评判性思维能力等操作外能力的考核。此外, 还积极与我市各大医院的临床专家联系, 定期邀请一些临床的护理专家参与学生的操作考核, 每次考核后临床专家会针对学生的操作提出很多宝贵的建议, 我校基础护理教师和学生也会提出自己在教学和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 临床护理专家根据现在临床的护理实际现状为大家解答, 每次都使我们感到收获颇丰。

笔者所在的学校通过以上改革, 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出来, 在2012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中职护理组的3等奖。作为护理职业院校的基础护理教师, 我们还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摘要:分析基础护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 包括设置合理的实验教学目标、更新实验室设备、培养学生教员、实验室开放管理、任课教师和实验员集体备课及统一操作、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爱伤观念和操作外素质的培养、多种渠道更新教师知识、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操作考核紧密结合临床等, 以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

关键词: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向妍.谈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体会[J].亚太传统医药, 2009, 5 (6) :165-166.

[2]陈琦, 刘儒德.教学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375.

[3]李静, 孙洪玉, 郑修霞.实习护生专业态度与临床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6) :535-536.

基础护理教学 篇5

【摘要】目的 通过临床教学观察,探讨基础护理对于针灸学生临床实习的重要性。方法 在教学中强调心理护理、保温护理、针灸出针护理、起床临床护理等环节,使学生认识到基础护理的重要性。结果 做好基础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保障病人的安全,使病人满意。结论 在针灸教学实习中注重基础护理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临床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实习;基础护理

近几年来我院先后接收了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卫生学校、成都市卫生学校等医学院校的针灸实习生在我院针灸科进行临床实习。经过临床教学观察发现:为了达到更好的临床实习效果,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除了掌握正确的针灸操作手法外,还应做好基础护理工作。现将我们的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1 做好心理护理

应该对首次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因为,一般人只是单纯地认为针灸治疗就是“扎针”。更有甚者竟把针灸治疗的操作过程将西医的打针输液混为一谈。由于担心会“又痛又胀”,导致心理紧张,从而对针灸产生了畏惧心理。所以,在治疗前,实习生一定要重视给患者做心理护理,以解除其紧张情绪有利于治疗的进行。对于灸,也并非人人了解。有人认为“灸”等于“纠”、“抓掐肌肉之意:纠伤、纠肿、纠痛”;还有人将其理解为:“灸”,要用到火,火能烧伤皮肤,会进一步导致大疱化脓,最后发生感染甚至败血症。误将灸法等同于临床上一般烧伤的变化情况。也应该给患者做这方面的心理护理,解除其心理紧张情绪,才能得到患者的积极配合,便于针灸操作的顺利展开。

2 强调针灸体位的重要性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体位的选择也很重要。临床上,针灸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来选取相应的腧穴,所以患者所摆放的体位也要有所差异。常用的体位有坐位、卧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伏俯卧位)等。在临床教学中,经常发现部分实习生针灸操作时,注重针灸操作技术,忽略体位选择。常常为了针灸操作的方便而选坐位,因此时有“晕针”或“晕灸”发生。据我省名中医、华西医大李观荣教授经验:“体位不当是晕针发生的.重要原因”[1,2] 。临床上针灸操作最佳体位是卧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伏俯卧位),而不是坐位。因此要求学生在针灸操作时选择正确的体位。

3 一次性针灸针的运用

(1)使用一次性针灸针时,取针时要全神贯注。为了保障无菌操作,要从针柄上端将包装纸撕开,由上至下,避免污染针身。针灸针虽小,但仍属于有创性治疗手段,带习老师要认真进行示范,保障病人用针安全,做到一穴一针、多穴多针。(2)要注意包装规格的选择。一次性针灸针有多种类型,常用的有1寸、1.5寸、2寸。其消毒灭菌包装,随着厂家的不同,包装的规格也有所差异,有1支包装、2支包装至10支包装。学生实习时,最好首选规格为1支包装或2支包装以避免污染和浪费。

4 保温护理的重要性

当患者躺在床上接受针灸治疗时,不管采用何种体位(如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伏俯卧位等),只要患者躺下后,随着留针时间的延长,会逐渐感到有些凉意甚至寒冷。即便是炎炎夏日,患者也并不感到施灸穴位区域有较多热量。所以,只要是裸露的非施灸部位都应当进行保温护理,尤其是足部,最容易被学生忽视。俗话说:寒从足下生。所以一定要做好足部保温护理。否则,患者在留针几十分钟后,足心受凉,感觉下肢不适,会直接影响针灸疗效。

5 出针的临床护理

临床针灸治疗过程中,学生往往重视针刺操作,操作完成后,就只是等待出针,很少注意出针时的操作。常导致出针后皮肤发生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皮下出血,轻者皮色青紫、紫瘢,重者皮肤高肿、甚至可有深部组织压痛。预防的方法就是出针时及时按压止血。一旦针刺部位皮肤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会感到疼痛,甚至持续数天。所以按压是出针后临床护理的关健所在。只要加强出针后的护理,就会防止以上不良反应发生。

6 起床的临床护理

针灸治疗完后起床的临床护理是学生最易忽视的问题之一。有时在针灸治疗结束时,如果未注意起床的临床护理,有些病人会有摔倒的危险,特别是老人和腰腿痛者更易发生。这是因为我们针灸治疗时,患者多采取卧位,针灸完毕后,往往都未注意起床的姿势。有的像做体操“仰卧起坐式”那样,一跃而起,这种起床姿势非常危险,特别是有心脑疾患的病人;还有就是颈腰椎病患者也不能采取上述姿势起床。正确的起床护理分为三步:第一步,嘱患者自行侧转身体,左侧或右侧(如转侧身体有困难者,应辅助其转侧);第二步,医务人员右手或左手扶住患者肩背部不要松开,顺势将患者平缓地扶持为坐姿;第三步,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待患者神气平定后,才可以允许病人下床行走。这样就可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

临床教学中,指导实习生在针灸治疗中,体会“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重要性。在学习掌握针灸操作的同时,重视基础护理,增强爱伤观念,关心体贴病人,保证病人针疗过程中的安全,将基础护理工作贯穿在针灸治疗的全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李观荣主编. 汉英对照临床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54~256.

中职基础护理操作教学的改进探究 篇6

【关键词】中职基础护理操作 改进 硬件设施 课前准备 教学方法

一、教学硬件设施的改进

(一)护理多功能模拟人的应用

基础护理操作除铺床、无菌技术、穿脱隔离衣外,全部操作均用模拟人,其中各种注射法、静脉输液等操作,先在模拟人上练习定位、选血管、穿刺,达到熟练后,才可在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下在护生之间相互注射,其他项目如导尿法、鼻饲法、灌肠法、吸痰法等无法在护生身体上练习或反复练习的,便在模拟人进行。这样既提高了各项操作的基本要领,又提高了其熟练程度。

(二)实训楼的建设

我校近几年加大了实训楼硬件建设的投入,实训室分区规划,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基护等统一布局,模拟医院护理工作场景,如设置护士站;添置最新仪器设备,如电脑多功能仿真模拟人、输液手臂、注射模型等,让学生实训练习更安全,效果更好。同时,为了打造实训室护理文化氛围,规章制度、操作流程、标准都上墙,学生一目了然,悬挂护士风采、护理工作场景图片、护患交流关怀的温馨画面,张贴护理格言警句,使学生在环境中受到熏陶。

二、教师课前准备的改进

(一)集体备课

教研室主任在开学初对基础护理操作进行统一安排,每位任课教师负责一项护理操作,操作课前,所有任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负责该项操作的老师先进行说课,再进行示教,强调操作标准统一,但要克服墨守成规的思想。

(二)课件制作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要时间周期较长,而当前任课教师只能把教学内容转化为PPT文档,再配上适当的图片和动画。

(三)加强自身学习

教师积极学习护理新技术,学校会定期派教师到临床学习,丰富临床经验。在基护操作教学中,恰当地举临床实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紧密联系临床,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加强护生职业指导教育

(一)职业情感的培养

为了使护生真正认识和热爱护理事业,培养她们正确的护理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她们从内心喜欢护理事业,从内心感觉到自己的职业使命,并且刻苦学习护理专业课,在基护教学中,通过介绍南丁格尔的生平事迹以及真实的实例,向护生展示了护理职业的价值。

(二)重视护理技术操作

在第一节基护课上就告诉护生基护成绩分为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操作不合格者不能到临床实习,让护生有一种紧迫感。

(三)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学校很重视护生的仪容仪表问题,为了做到和谐美观,学校统一发放护士服、护士帽、护士鞋,另外一些细小的物品如头发的网套、夹子、口罩等也统一订购。教师上基础护理课时会严格要求护生规范着装。教师也会严格要求自己,做美的使者、护生的榜样。

四、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多媒体教学

我校根据护理学基护操作教学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多媒体阶梯式教室,并采用现场摄像、大屏幕投影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来解决大教室引起的距离远、后排学生看不清的问题。

(二)强化人际沟通训练

据国际医院管理机构调查,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医疗争议和医疗纠纷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65%与医患之间的了解不够、沟通不畅有关[1]。因此,操作中,在模拟病房里采用角色扮演,由学生轮流扮演护士和患者,要求护生用自然大方、温柔得体的语言向“患者”打招呼,用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操作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三)整合训练

以往示教操作时,一般都是将整个操作示教完后让护生练习,对于一些难度较大、过程较长的操作,如导尿法、青霉素皮试液的配制等,护生往往不是忘头就是忘尾,甚至无从下手,练习效率不高。对此,我们采取以下方法:先分步示教及练习,然后再将整项操作整合连贯示教及练习,做到深入浅出,使护生容易上手。

(四)加强反馈

护理操作技能是开放性连续的动作技能,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动作构成的操作程序[2]。在练习的过程中,护生应把每一次操作视为“实战训练”,严格操作规程练习。此时,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对进一步练习和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五)小组训练

为了让护生能认真又准确地做完操作,成立互助小组。全班护生分成15个小组,每4人或5人一组,组内选出1名学习成绩良好、动手能力强、责任心强、乐于助人的护生担任小组长。每学习一项操作时,教师在辅导操作中有意识先培训小组长,以学习委员为核心,加强各个小组长的技能训练,让其尽快学会该操作,使她们在操作训练中起到“小先生”的作用,指导操作差的护生。

(六)反思学习

指导护生在完成某个基础护理技能操作之后需要进行反思,讨论中,护生不仅可以反思自己的经历,还可以分享其他同学的经历和感受,从而对提高她们的技能和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操作考核的改进

(一)实习前强化训练

在护生去医院实习前,对护生进行1~2个月的护理操作强化训练,在训练中,教师解决操作中的重点、难点和易发生的问题,要求达到各项操作完成快捷,理论实践不脱节的目标,最后进行集中考核。

(二)考核标准的改进

在考核标准中加入了仪容仪表、操作前后的评估、解释沟通、用物处理非技术性内容,使其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观,更加突出个性化的护理。

【参考文献】

[1]杨大锁,马振华,潘淮宁,等.对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01):45-46,67.

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探讨 篇7

1 结合临床实际优化实验室环境

1.1 加强管理,操作规范

实验室的设置和布局病区化,使实验室成为医院病房的缩影,同时在管理上也应使之规范化。实验室应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及实验操作规范,在实验操作中,一切从严要求,正规训练,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好习惯,使其真正掌握护士的基本功,为今后临床实践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1.2 整体布局,合理设置

护理实验室是学生的实践操作区域,也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主要实训场所,所以护理实验室应尽量营造一种病房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进入实验室就如同进入病房一样。经常了解各种实验室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充实实验室的设备,提高实验水平,使实验室的设备条件和操作技术超前于临床。

2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被动角色,易使其产生依赖心理,从而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1],也造成了学生课前不预习,操作中只动手不动脑。大部分学生对护理技能操作的掌握往往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我们将护理学基础部分的实验内容如患者搬运、卧位安置、卧床患者更换床单、口腔护理、生命体征的测量等由传统的教师示教—学生看—学生模仿练习改为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教师点评分析—学生练习。具体步骤为: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5~6人1组,小组成员轮流担任组长,教师在课堂上讲清楚实验操作原则及要领,并提出问题,如在搬运患者及帮助患者安置卧位时,怎样才能使患者安全舒适和省力等。在课余时间开放练习室。每次由组长做中心发言并组织小组成员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共同制订出实验操作方案和步骤。下次课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演示操作(角色扮演)并讲解原理。其他小组对该小组的演示进行评价,教师对每组的演示做评价分析,对存在的不足之处予以示范矫正,最后评选出最佳合作学习小组,予以表扬,并将其与态度目标成绩挂钩。改革后的实验教学增加了学生的智力负荷[2],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在设计操作程序的过程中,自己动脑思考,认真分析、钻研教材,使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0%的学生对这种教学形式比较感兴趣,认为其对自己的帮助很大。

3 讲解要精炼,演示要准确

护理专业实验课一般在理论讲解结束后进行,所以实验课上对基础理论做简要回顾即可,重点应放在实验技能操作上,做到目的明确、条理清晰。对于复杂的操作要分解步骤或分解流程,如铺床法,可把铺床角法的操作分解成3步;无菌技术操作法,可把操作过程分解为6步。在对具体操作进行教授时要做到先分解后整合,即先分步演示,然后再连贯示教,归纳总结。通过准确、到位的演示让学生理解、接受实验技能操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 及时点评学生的练习

教学目标最终还是以学生动手完成操作来实现,强化学生练习是护理实验课的特点之一。往往一项技术操作只有掌握要点反复练习,学生才能熟练操作。由于学时有限,我们每周一到周五下午的课外活动及晚自习时间和周六、周日全天开放护理实验室,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课外多练习、多实践。在学生练习时,不可放任自流,任课教师和实验课教师要加强巡视,耐心辅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矫正。对每一项操作,我们均采取个别回示或全部测试的方法及个别指导和总结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及时矫正学生的操作手法和纠正普遍存在的问题,收到了良好效果。

5 结合操作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在教师准确示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以扩大信息量,弥补示教中场地和实物形态展示局限的不足,使实验教学直观生动,增强教学效果,供学生参考[3]。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实验教学目标、操作重点、注意事项等可采用插入文字、图片或动画和短片的方式,对复杂的操作可分解步骤制作图解和连续动画。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不是所有的实验内容均适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更不能以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师的讲解和示教。

6 改变实验成绩的评价方法

长期以来,护理实验成绩都依附于理论成绩,一般实验成绩只占该课程总成绩的20%~30%,有时甚至不考虑实验成绩,只是把它当作一种督促学生操作训练的手段。这样的考核成绩很难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势必加重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影响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鉴于此,我们对实验成绩评价方法进行了改革,2007年4~6月,我们对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了操作技能考试。考试内容为学生必须掌握的16项护理常用操作,如生命体征的测量、各种注射、静脉输液、鼻导管给氧、口腔护理、无菌技术、消毒隔离技术等,并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评分标准。把实验课成绩单独计算[4],改变实验考核依附于理论考核的状况,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采取分项计分的方式评定实验成绩,学生实验成绩包括实验课表现及考勤,实验报告,操作考试成绩等。不及格者重修实验课,直到每项操作技能达标为止。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当代教育学理论与护理理论[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

[2]胡静宇.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改革基础护理实验课教学方式[J].中华护理杂志, 1998, 33 (8) :467~468.

[3]曹宝花, 李树贞, 周兰姝.多媒体及网络教学在现代护理教育中的作用及其挑战[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1, 18 (2) :19.

《护理学基础》教学方法进展 篇8

1 合作学习

20世纪70年代初合作学习起源于美国, 它对于改善课堂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促进学生的非认知品质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主要以小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将每次小组合作学习的预习目标提前1周发给护生, 教师制订预习目标, 随着课程的深入, 培养护生自己预习并制订预习目标。小组成员根据课堂学习目标, 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动手操作等方式, 使组内成员形成对某一问题的统一看法[1]。最后通过提问、小组竞赛、操作、测试等方式检验学习效果;或教师启发点拨, 引导护生自己寻找答案, 使问题得到解决。合作学习能培养护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护生的学习效果。

2 图片、心理练习法

图片是教学媒体的一种, 可直接影响作为学习结果的预期行为。通过使用图片使学习者能够借以获得视觉表象的手段, 而视觉表象又被认为是一类非常重要的记忆编码。心理练习指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动作技能的过程中, 根据所学技术的动作要领、顺序、时间和方法作系统回忆, 即在头脑中反复思考身体动作的进行过程。在基础护理教学中对部分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实验:对学生进行策略理论指导, 每天课前引导学生按规定步骤训练, 使上课注意力高度集中。将心理练习和身体练习相结合, 基础护理操作与理论密切结合, 认知因素起很大作用, 并不只是被动地记忆、机械的模仿, 而是需要主动地去理解、思考和想象。

3 角色扮演法

基础护理教学中角色的扮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的爱伤观念, 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护理学基础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几乎所有操作需要在试验课中学习、巩固。所以, 合理组织护生模拟“护士”和“患者”角色进行真实操作练习, 已成为护理技能试验教学改革的普遍形式。角色扮演增强了护生的记忆效果, 使护生积极主动的思维, 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虽然模拟操作练习不会危及护生的安全, 对护生掌握护理技能大有益处, 但必须注意, 在遵循有益无害原则的同时, 也应遵循知情同意原则, 让护生知道模拟练习的目的、程序及注意事项。

4 高端模拟教学系统的应用

高端模拟教学系统是由教师根据高仿真模拟人 (具有与人极其相似的外形, 有呼吸、心跳、脉搏等体征, 能够模拟人体真实的病症和生理病理变化的特点, 通过自行编写软件程序模拟不同年龄、健康状态、性别、职业的患者) , 设计各种复杂的疾病情景, 供学习者检查、诊断并进行一系列治疗护理操作[2]。模拟系统根据程序表现出符合临床逻辑的演变过程, 在诊疗过程中对治疗措施做出应有的反应, 从而创造出一种交互式的教学情景, 实现临床真实场景下对患者的治疗处理, 使学习者在未增加患者痛苦和危险性的情况下得到一个较完整的治疗护理过程的训练。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引进美国METI公司生产的高仿真模拟人, 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高端模拟教学法, 于2008年应用于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 效果较好。其主要采取引导→演练→反馈→总结的方法。目前尚未完全普及。

5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在护理技能训练中也得到应用, 学生在此环境中可体会到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所有感觉, 将认知和动作技能训练整合于操作过程中。

参考文献

[1]赵建武.加强护理专业课教学的几种教学方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3) :54.

基础护理技术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实验班为2009级社招护理中专班, 共37人;对照班为2008级社招护理中专班, 共41人。

1.2 方法

1.2.1 教学过程

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即先在教室完成理论部分教学, 然后在示教室完成操作部分的演示及练习[2]。实验班则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即理论讲解、操作演示及学生练习均在示教室完成, 同时在示教室播放护理技术操作的教学光盘, 以加强记忆, 提高操作水平。

1.2.2 考核方法

2班均选择铺床、静脉输液、导尿、画体温单、穿脱隔离衣5项护理技术操作作为考核项目, 采用相同评分标准。对照班学生在5项考核项目中, 随机抽取1项作为考核内容, 实验班则将5项考核项目分成2部, 其中静脉输液、导尿、铺床为一部, 穿脱隔离衣和画体温单为另一部。每位学生分2次抽签, 参加2次操作考核, 以2次的平均成绩作为最终考核成绩。考核组由外聘医院护士长及本校教师组成。

2 结果

2.1 2班学生操作考核平均成绩比较 (见表1)

2.2 实验班单项考核成绩统计 (见表2)

3 讨论

由表1可知, 实验班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班 (P<0.01) , 有显著性差异, 原因如下。

(1) 学校重视。长期以来护理实验成绩都依附于理论成绩, 一般实验成绩只占该课程总成绩的10%~20%, 有时甚至不考虑实验成绩[3], 只把它当做督促学生操作训练的手段。我校2009级护士班在开课之初, 学校即反复强调操作技能的重要性, 同时学校研究决定将护理技术考核成绩纳入理论成绩并将比例提高至40%, 录入学生个人档案, 首次打破我校护理技术考核成绩不计入总成绩的常规。因此, 学生十分重视护理操作学习及训练。

(2) 实验用品充足, 示教室开放时间长。过去的做法是在护理技术考核前3~4周开放示教室, 直到操作考试结束。学生操作训练时间偏少。而此次护理技术操作课从开课之初即为学生提供课后训练物品。学生用于护理技术练习的时间明显增多。由于课后练习时间长, 符合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之记忆规律[4], 所以实验班护理技术考核成绩及操作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班。

(3) 操作步骤统一。由于实验班采用同一任课教师全面负责理论、操作演示及学生操作训练指导的授课方式, 且护理技术操作课所有内容均在护理示教室内完成。教师正常讲解演示后, 观看教学光盘, 再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练习, 通过学生的操作来检验教学效果。示教教师根据效果决定是否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演示操作及讲解。通过使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实验班护理操作能力明显提高, 操作步骤高度一致, 学生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

(4) 客观地讲, 将5项操作技能考核项目, 分2次实施考核, 虽然延长了考试时间, 增加了考核难度, 但使学生护理技能水平明显得到提高。学生进入临床实习, 便受到临床带教人员的一致好评。同时2次考核分解了一次考核的风险, 减少了学生因临场发挥不好造成成绩下降, 客观上起到提高成绩的作用。如某学生输液成绩为82分, 而其穿脱隔离衣成绩为92分, 最终成绩87分, 优。这种情况在实验班多见, 也是实验班优秀率高出对照班的原因之一。

通过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 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基础护理学理论成绩与操作技术考核成绩合二为一, 形成护生的最终成绩。同时, 要逐步加大护理技术考核成绩所占比例, 使之达到总成绩的40%。以此促进学生动手的积极性, 最终实现培养护理人才的目标[5]。

摘要:基础护理技术教学是培养护生专业技能的主要课程。通过采用一人负责式教学, 在示教室内完成理论讲解、操作演示及学生练习;改革考核方法, 提高护理技术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 (达40%) 。护生护理操作能力明显提高, 操作步骤科学、合理, 促进了护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技能,考核方法

参考文献

[1]詹杰.谈营养高职课程改革中任务导向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8, 22 (6) :535~537.

[2]雷巍娥.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6) :125~126.

[3]史瑞芬, 曾爱芳, 吴俊.改进护生护理技术操作质量考核标准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 (1) :23.

[4]潘蕴倩.心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关于护理学基础教学技巧研究 篇10

1. 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 提升教学有效性

传统的护理学基础教学当中, 通常都是以讲师的讲授为主,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中, 比较被动, 接受知识只是在接受教师的灌述, 学生在这种环境下, 缺乏学习的兴趣, 教学效果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对此, 教师要想使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必须以提升学生对护理学基础知识的兴趣为基础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当中, 教师可以积极学习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 将多媒体教学技术有效地融入到护理学基础知识教学当中。这样可以使抽象、枯燥、乏味的护理学基础知识变得生动、直观,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通过对护理流程进行动画演示, 让学生生动地掌握护理工作流程, 再通过实际护理工作过程画面视频展示, 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护理实际工作情况, 并掌握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护理知识, 并以实际工作需求为基础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护理操作技能。

2. 运用身边有疾病的患者激发学生对护理知识的求知欲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每个人身边都会有亲戚或朋友有各种疾病, 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起身边的这些资源, 让枯燥的护理知识变得生活化, 提升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观察身边病患的一些病征特点, 并在课堂上鼓励同学们在班上与大家分享自己观察的实际情况, 并引导学生自己搜索、查询相关疾病的具体特点, 掌握疾病的护理知识并让他们为自己的亲人、朋友在家做好日常护理, 提升自己的操作技能。

3. 运用实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可运用实际的病例资料, 通过让学生分析与讨论, 总结出护理工作当中的技巧, 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内容不完全的也可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下文以病例分析教学为例, 经过同学们自己的分析总结, 普遍认为护理工作需从下列方面着手:

3.1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多关注患者的心理动态。对待病人应耐心、亲切、和蔼、周到。由于多数患者存在较大的心理负担, 对于久治不愈有着较为强烈的抵触心理, 日常生活中也容易因为疾病带来的种种麻烦形成焦虑、抑郁、悲观等负面情绪, 不利于病情的控制与治疗。尤其是伴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 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会逐渐下降, 在连续用药、遵医嘱用药等方面欠佳, 因此对患者要实施心理护理与干预。护理人员要经常组织护患交流活动, 面对面进行心理疏导, 加深患者对疾病的理解, 对病因、危害、治疗须知等内容做好宣教, 帮助患者消除各类负面情绪的同时, 引导他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应对治疗, 还要根据不同患者情况提供各类调整心理状态的活动, 积极为患者排解不良情绪。

3.2 饮食护理

医护人员要时常关注病人的饮食习惯。要嘱患者尽量将烟酒戒掉, 因为烟当中的尼古丁会引起血管的痉挛, 而饮酒过量也会引发各种疾病。盐摄入过多, 会导致人体内水钠发生积存现象, 血管的反应性会显著增加强, 避免细小动脉会发生收缩痉挛。要嘱患者多食用水果与蔬菜, 严格控制患者饮食当中盐的摄入量, 多食水果和蔬菜吸取其中的大量维生素、纤维素以及矿物质, 促进自身免疫力全面提升。另外, 肥胖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一定要嘱患者严格控制自己的体重, 脂肪摄入要适量, 海鱼含有大量氨基酸与不饱和脂肪酸, 所以建议多吃海鱼, 全面补充营养物质。

3.3 用药护理

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的用药技巧。一些患者一旦患病就要长期服药。所以, 患者在用药期间一定要按时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 详细地记录患者各项指标的检测情况, 以备日后调整用药剂量用。对于一些因药物导致的头痛、晕眩、恶心、晕厥、眼花等各副作用, 护理工作人员必须加强用药指导, 如果患者这些症状是一过性的可以继续用药, 若患者的药物副作用过于严重, 必须提醒医生调整剂量或者为患者更换药物。如果患者忘记服药, 发生漏服现象, 不要补服或两次药合在一起服。在服药期间要嘱患者不要喝咖啡、浓茶, 更要忌烟酒。护理工作当中,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嘱患者不要单独出行, 必须有家人陪伴, 避免发生摔倒或者摔伤。给病人造成再次伤害。服药初期, 最好服务单一的药物, 并由小剂量开始慢慢地加大药量, 药物治疗情况也要严密观察, 患者各项指标一旦趋于正常, 必须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 并做好定期随访工作, 对病人病情有全面的了解, 确保药物的最大治疗效果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 使高病人生活的质量得到有效地提高。

总结

总之, 在教学当中, 教师通过护理知识的规律进行总结, 使学生更容易记忆与掌握, 并在教学当中引入实际案例, 让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 使他们能够自己找到护理的技巧并进行总结, 使理论知识得到内化, 掌握各种护理技巧, 并将其熟练地运用于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1]罗仕蓉, 刘宇, 郭桂芳.《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01) .

上一篇:并发控制下一篇:波传播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