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教学与思考

2024-05-06

网络环境教学与思考(精选十篇)

网络环境教学与思考 篇1

1 网络环境医药信息检索课现状调查

众所周知,网上各种数据库及多种网络信息资源为信息的获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面对大量的信息进行采集、筛选、加工,如何有效而充分地利用好网络信息,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尤其是人格的全面发展给人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如有少部份学生认为我们天天都在网上查找各种信息,该门课程可有可无,学习主要是为拿学分以及医药专业数据库不好掌握等思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设计调查问卷在大三学生中随机抽取95大学生(信息检索课程学习已经结束),发放无记名调查问卷,以了解学生对此门课的一些思想动态,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教学改革思路。

本次调查四个项目,每个项目中有4个选项,可作多项选择。回收有效问卷90份。调查结果经统计如下:(1)学习课程的主要目的:想提高自身能力占78.9%;主要是想获得学分31.1%;当前学习及生活的需要55.6%;其它17.8%;(2)这门课程的学习,你的收获是:提高及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76.7%;掌握多种数据库检索方法及技能88.9%;学会利用网络收集资料86.7%;其它11.1%;(3)这门课你最喜欢的教学方式:整堂课都是教师讲5.6%;围绕问题利用网络互动平台交流学习68.9%;在教学中应用利用网络资源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86.7%;其它22.2%;(4)您不喜欢这门课的原因是:这门课可有可无,因为可以不用学习这门课都能使用网络信息资源11.1%;医学专业数据库太多,且不容易掌握23.3%;此门课专业性强,将来用处不大占20.0%;其它22.2%。

上述调查可以归纳:希望通过此门课的学习提高及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占有一定比例,学习积极性潜力大但引导不够,少部份学生主动性不高,以赚学分为目的;认为此门课程可学不可学意义不大,学习中畏难情绪存在,教学方式的改变是学生们热切希望。

2 教学中现存问题分析

2.1 主动学习引导不够,学生信息素养意识淡薄

此次调查显示网络环境信息检索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信息检索主要是想获得学分者占31.1%。显然这是一种非内在需要被动而学习者,其学习的主动积极学习热情难以得到发挥。这种现象的思想根源有多种,由于我们目前教授的知识基本都是以学分形式标明的,学生只要花上一定量的学时便可机械地取得学分。这种外在教育无形中助长了一种被动而学的思想;加之少部份学生对此门课的意义并不理解,认为不经专门学习也能使用网络信息资源等。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澄清其学习目的,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引发自愿、自动的学习是新环境下教师首要任务。

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医学专业数据库学习有畏难情绪,探究其根源:一是信息素养意识淡薄,认为此门课将来不一定有用,学不学都差不多;二是对学习此课程的一种偏见,认为这门课简单易学而导致克服困难思想准备不足。反映教学中未注意到学生的知情意的统一。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应是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投入学习的活动。在以往教学中只重视具体知识的讲解,比如某数据库的检索应用讲得具体详细,但更重要的一方面如信息综合素质培养与提高的意义、学生视野的扩展容易忽略,对于教育过程来说这些是必须关注的领域。

2.2 教学方式创新有待改进

我在调查中注意到学生对"在教学中应用利用网络资源案例教学等模式"勾选者最多,占86.7%,其次是围绕问题利用网络互动平台交流学习。整堂课都是教师讲勾选者只有5.6%。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信息资丰富及网络互动的特点、改进教学方式是学生们关注的热点。希望启发性教学而不是满堂灌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强的体现。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检索教学,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封闭性,相对传统教学而言,它在信息资源及建立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教学平台方面更具有优势。所以在信息检索教学的组织策划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尊重学生的态度与思想,更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这门课实践性强的特殊性,只有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与发展,把握时机,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方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3 医药信息检索课的改进实践与思考

教学过程中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中本着以人为本、推进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作了些探索与改进。

3.1 加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注意潜能的发挥

自主性学习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能动性基础上,以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前提。人本主义认为它是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特征[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就是在运用网络优势的前提下,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及帮助下,促使学生带着一种积极要求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与心情,即主动学习。在"良好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被释放出来的[3]。由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信任学生的潜在能力。运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策略,让他们自已体会学习这门课的价值。如在本课程学习之前,布置一项学习任务检索某一课题,允许他们用自已当时所掌握的检索方法如各种搜索引擎去完成作业。在学习了检索理论知识、检索技能及部份重要医药数据库之后,再次检索同一课题,然后请学生自已将前后两次检索结果作比较分析并作一评价,让他们体会此课程的实际意义,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得这种学习发动于个体的内在需要。这样学习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检索教学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但不是教学质量的唯一保证。认知与情感两者统一才能收到良好学习效果。只有让学生感觉到此门课是可以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并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同时需要我们用一定的教学方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比如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数据库的学习方式从简易数据库学习到复杂的数据库检索,从国内专业数据库学习过渡到国外医药专业数据库如:PubMed、SciFinder Scholar等的学习。学习要让学生感到即便是在老师推动或刺激来自外界时,但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这样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会发生变化,即便碰到困难也会设法克服。

3.2 营造良好教学环境,以网络教学优势促使教学方式转变

网络环境是一个新型的信息平台,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等特点[4]。近年,我校医药信息检索课及时抓住机遇,改革创新,充分利用我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尤其是本校的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支持系统,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过程、学习评价制定了一些策略,如将多种教学学习资源:教学计划、相关课件、复习资料、作业等发布到网络平台上,使各校区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随时预习和复习;同时利用平台提供的师生互动空间、教学互动模块,实时跟踪学生上网学习的情况以及网络讨论等活动。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形式从单向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向着现代网络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的方向转变。这样不仅顺利完成任务,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了更多互动及交往,进而促使学生学习潜能容易发掘,身心合一达到学习的最佳境界,这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

3.3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促使和谐人格培养

人本主义认为人性潜能的丰满实现或人格健全发展才是教育的真正目标,在不排斥知识的传授与技能、能力的训练的同时,更突出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良好性格的形成直至健全人格的发展的地位,这是在教育目标内涵理解上的一种深入[5]。这对我们的教学改革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我们利用因特网的"交互性"等技术优势,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多种检索课题,学生可选择或自己设计与学习、工作、毕业设计密切结合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愿望,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用探究的方法,自主实施学习。从而使信息检索教学的过程成为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地发掘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4 结语

网络资源的海量性、学习工具的多样性及网络的便利性等既为信息检索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面对因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检索教学的特殊性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我们在调查分析问题基础之上,借鉴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理论进行了一定实践与改进,旨在信息检索教学的过程中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地发掘潜能、发展个性以促使人格健全发展从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晓秋.我国信息检索课网络教学调查研究[J].图书馆研究,2007,(1):16.

[2]朱江.主体性: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核心原则[J].山东社会科学,2007,(3):153-154.

[3]雷伶.马斯洛内在教育论述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6):64-69

[4]吴言忠.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管理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08,(1):3-4

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实践与思考论文 篇2

一、引言

目前,主题教学已经是基础教育教改的重要内容,且已取得丰硕成果。同时,主题教学也逐渐进入高校教学改革的视野,如浙江大学的大学英语教改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教学模式”基础上,编写《新编大学英语》,精选主题,实施主题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总体而言,在高校教学改革的大潮中,主题教学正越来越受关注,并付诸实践。主题教学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和交流,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经验等等,据此,要真正成功地实施主题教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将是不可或缺的,而网络环境的不断改善使之成为可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扩大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猛烈地冲击着各种传统观念,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当前,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2]网络技术使得教学资源获得、信息整合成为可能;网络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载体;网络集数据、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亲临其境的感觉为师生所喜闻乐见;网络交互性沟通方式为师生讨论问题、协作探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网络环境下,根据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鲜明主题性,探索主题教学模式并付诸实施是可能的、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二、主题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主题的确定。主题是该教学模式的核心。主题的确定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教学内容可按教材章节确定主题,也可不拘泥于章节前后顺序确定主题,好的主题首先是应当与课程知识点紧密耦合的。一个主题涉及的内容可多可少,范围可宽可窄,意义可大可小等等,但一个主题的名称应该反映主题本质和关键,应该对其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结论性等等。另外,主题名称也应兼顾生动性、时效性等,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主题更能驱动学生投入其中。综合深入学习的需要和课程时长的安排,在本课程的两大板块――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各设置两到三个主题是比较合适的。比如前六章以思想道德修养为主的内容中,可以设置理想情操教育、价值观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等几个主题,对内容进行整合。

(二)内容建构。主题确定之后,其内容的框架结构十分重要,主题内容要蕴涵在结构里,或者说要将知识点合理地融合到结构之中,要追求整体结构的力量与效果,教材所反映的学科知识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首先,教师要将本主题的知识点,即内容进行梳理分析,理清内容之间的结构关系,明确提出主题目标,目标通常按课程标准要求而定。其次,教师应仔细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和困难,充分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师应明确引导路径,并且尽可能留有余地,注意本主题在本课程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实现与前后主题之间的无缝对接,构建良好的该主题的横向、纵向知识网络。网络的出现和蓬勃发展,大大丰富了主题学习的资源,相比传统的文字、图片资料,网络资源具有即时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来说尤为重要。网络资源的更新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参与群体庞大,在教学中引入时事热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实现接轨,一方面使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紧跟时代步伐,而不是重复地“炒冷饭”、老调重弹;另一方面,也为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以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进行铺垫。内容的建构是在网络环境下考虑的,应该充分挖掘网上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和教师提供的主题学习网站,提出一个探究性问题和综合性的驱动问题,拓展增加与主题相关的课外教学内容,当然也包括一些相关书籍、文献和资料,经整合后形成高度结构化的教学内容。

(三)引导探究。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课堂集体教学,教学周期以课时为单位。主题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更突出了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主题教学模式注重探究活动,引导探究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一个主题可能综合了几节教材内容,也可能涵盖了多个章节的相关内容,要打破按章节顺序讲课的传统做法,一个主题的课堂教学时间也未必恰好是一次课,应以主题为中心,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引导,讲究新颖、适时、多元。所谓新颖,就是要不拘传统,根据主题需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可利用新闻事件、热点问题、典型案例等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导出主题。在讲授内容中,不妨提供非本学科人士的一些观点,教学课件中某些观点的佐证可以是报告、讲演、辩论,也可以辅之以音乐、美术、歌唱、戏曲等。所谓适时,是指在讲课过程中,围绕主题,围绕知识点的落实,把握好时间节点,提出一些供学生思考、探究的问题,当然也包括一些自问自答的问题。所谓多元,就是在讲课引导探究过程中,少一些一家之言,多一些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得出自我评价和掌握知识,提供的材料要多样化、多侧面,给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判断留有余地。课外活动是主题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大部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协作探究都在课外活动中完成。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在课外活动中的探究引导要有序、及时、平等。首先是有序。网上资源十分丰富,教师要围绕主题,为学生列出阅读的文献资料和网上查找路径的索引,使学生在浩瀚的信息中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的内容,其中有些内容如有可能由教师放在自建的主题学习网站上,则更方便了。其次是及时。学生在网上查找出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帮助。自主探究指的是学生独立地对主题所规范的材料进行分析、收集、整理和归纳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地给予辅导。协作探究一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之间互动过程中如有争议,教师应及时给予引导和协调。另外,对于学生探究成果的评价以及师生在线交流互动,教师也应尽可能做到及时。第三是平等。长久以来,从本课程的教学现状看,教学问题集中体现在教学效率不高上。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其中传统教学模式授课,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原因之一。往往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许多教师尽管尽心尽力,却仅仅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真实感受、内心收获、知识应用等,主题教育强调学生的教学主体,所以在整个过程中师生应当是平等的。一方面,教师在主题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要主动的以学生角度设计问题、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互动过程中始终是平等的,切忌以势压人、独断专横。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出于对活动经费、时间等方面的考虑,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调查是一种比较容易操作以及效果良好的课外实践方式。首先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在对主题经过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同教师讨论决定实践方向;接着对网络资料或者其他书面资料进行收集、阅读,就所选择的方向进行分析,确定实践具体步骤、内容等;然后按照事先的计划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如学习爱国主义这部分内容,就可以根据学校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博物馆或者诸如文庙这样的传统文化场所进行考察,也可就爱国主义现状等内容在学校、广场等场合进行调查;再就活动情况与已获得的.资料相结合撰写报告;最后在课堂上发表报告,组织讨论并由教师点评。这样一个完整的实践过程也往往是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四)合理评价。主题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全程参与包括课外学习。所以如何合理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较大,关系到主题教学的顺利实现,应予以充分的重视。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评价,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查成绩综合而成。就本课程来说,理论上的学习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没有难度,期末卷面考查难以体现学生在这门课程上的差距,而且从教学目的上看,也更希望看到学生平时的努力。因此,采用主题教学模式、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进行多元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其他的评价如相关主题的成果及其应用等,全面真实的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知识学习情况、知识掌握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处理好主题教学模式

实施中的三大关系在思修课的主题教学实践中,还有许多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不少,值得继续探讨和研究,下面仅就其中的“三个关系”的处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一)处理好主题教学模式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目标的关系。主题教学只是众多教学模式之一,它是为更好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是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的一种具体化,[3]是人对教育需要的目的体现。[4]好的主题设计应该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环环相扣,可操作性强,便于实现,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切忌为“主题”而偏离教学内容,导致本末倒置,造成主题教学形式化、肤浅化、空洞化。

(二)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网络集文字、图像、声音、数据等多种表现形式为一体,具有传播的即时性、信息的开放性、主体的虚拟性、沟通的交互性、交往的间接性等特点,它既能为课程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为师生互动提供更多的便利,同时也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传播着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眼界开阔的青年学生不愿再被动地接受灌输与安排,而倾向于自己作出判断和选择,教育者的权威地位被打破。因此,在主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担任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的主导作用,而学生是主题教学的主体。教师应牢牢把握教学主动权,防止因强调了“学生主体”,而放弃自己的“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为教学内容知识点的落实而步步深入,而不是由学生牵着鼻子,忙乱于细枝末节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反映,鼓励学生的主动态度,把握讨论、交流互动的整体方向,勇于调控学生的思路。[5]另一方面,强调了“教师主导”,不要忽视“学生主体”,“主导”不是“代替”,否则,课堂教学仍将回归到“满堂灌”状态。学生的自主探究,应该让他们自己从教材、文献资料、网上信息中完成新知识的自主建构,而不是由教师早早地给出了结论。只有“教师主导”的积极性与“学生主体”的积极性都大大地被激发起来,并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思政课的主题教学才能有声有色,可以说这一点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实施主题教学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

基于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策略与思考 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站在信息化教学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点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进行了思考,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计算机网络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同传统教育相比,计算机网络教育更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弥补了传统教育中媒体的不足,丰富了教育技术的内涵,为课堂教学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在仍然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情况下,如何在课堂这个主体空间内,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轻松得学到更多的知识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是所有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十分重视的事情,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本文就此问题做一探讨,以期同仁的关注。

一、实施网络课堂教学的策略

网络课堂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教师怎样才能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笔者认为必须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网络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理念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以及教学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形式。其特点是:

1.先进的媒体技术。网络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除具备传统课堂模式下的教学能力外,还必须具备熟练的掌握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媒体的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相关软件制作教学需要的各种电子课件以及网络传播知识的能力。

2.复合化的教学环境。网络化的课堂教学不仅包含网络学习资源,也包含文字教材学习资源;知识传授包括网络的传授方式,也包含口传耳听的方式;媒体有计算机、网络,也有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等,这一切使网络课堂环境复合化,丰富了教学内容。

3.教师角色的变化。在网络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依靠计算机网络技术传授信息知识,传统的口传面授只是少量的。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适应新的教学方式。

(二)提高实施网络课堂教学的能力

1.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具备熟练掌握并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据调查及有关材料表明,目前大部分教师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网络信息时代的教师,如果不能熟练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及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2.教学设计的能力。网络课堂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基础,指导着教学的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更加广泛、丰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表现了许多新的特征,比如:体现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3.用先进的方法、手段进行施教的能力。由于网络课堂教学参与了现代教学媒体,所以不像传统的课堂教学那样只需单纯讲授能力和答疑能力,而是强调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情境的创设、各学科的相互整合及对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4.终身学习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技术发展缓慢,“一次学习,终身受用不尽”有其存在的道理,但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种知识的折旧和淘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坚持始终如一的学习,不断地在自己头脑中建构新的科学理论知识,提高职业的适应能力。

(三)培养学生网络课堂学习技能

在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传授知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环境要求学生具备新的学习技能。

首先,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技能。

其次,教育信息的获取技能。这种技能主要包括:网上信息查询和检索的技能,以及远程登录、信息浏览、下载、整合使用等技能。

再次,教育信息加工处理技能。网络课堂教学,除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安排学生上网获取有关信息,将获取的网上知识通过电子文挡、电子幻灯等制作技术进行整合、处理,以利再用。

二、在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思考

(一)在网络课堂教学中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网络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不再系统的教授教学内容,但是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内容的设计,知识的传授等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由教师导航控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起主导作用。

(二)注意网络课堂教学负面效应对学生的影响 网络课堂教学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引进了课堂。网络教学属于开放性的教育,能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方便,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但是人们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的远程传递功能传输不健康或反动的信息,进行污染学生和反宣传,把学生引向歧途。教师在网络学习辅导时,对于起负面作用的信息要严格控制,及时纠正,并对其正确引导。

(三)注意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特点 建国以来,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主要特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等对学生的成长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课堂本身。计算机网络虽然呈现很强的教学优势,但是毕竟是教学媒体,属于教学工具的范畴。计算机网络教学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在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传统教学的特点。

三、网络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

网络课堂教学由于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如何评价“教”和“学”的效果,是实现优化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要积极推进网络课堂教学就必须有一个新的教学评价方式与标准。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学生的学习状况来审查、评价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提倡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认知、体验知识。一堂课结束后,第一要看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理解效果如何。第二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从“教”的出发点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的出发点,是否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学习进行监测、管理;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是否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

网络课堂教学是新型的教学形式,整合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条件下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它融合了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创设了新的教学环境,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提供了保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的目的,为教学改革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克东等《主导一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2014.2。

网络环境教学与思考 篇4

1. 对网络美术教学评价内涵的理解

说到网络美术教学评价这一概念, 我们有必要首先理解一下美术教学评价和网络教学这些概念所指的内涵。所谓的网络教学, 实际上就是学习者积极地通过因特网所进行的教学和学习活动。主要学习载体是是网络, 在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里进行学习和教学活动。这是一种颠覆传统的学习方式, 完全改变传统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关系。而美术教学评价, 就是对美术教学效果所作出的一种比较客观的价值评定。其评价的对象, 既包括对教师教学行为和效果的评价, 也包括对学生学习活动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价。评价的作用, 在于促进中学美术课程向着更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和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2. 网络环境下中学美术教学评价所具备的特性

不论中学美术教学评价是传统的, 还是网络环境下进行的评价, 都是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价值判断, 在这一点上, 传统的中学美术教学评价和网络环境下进行的中学美术教学评价是一致的。但是, 网络评价在方式、方法和价值取向上跟传统中学美术教学评价有着根本的区别。网络环境下进行的中学生美术教学评价有以下几点特征。

2.1 网络环境下中学美术教学评价具有多元性

以往, 我们对美术技能和美术知识过于重视。而今,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国民文化素质的提升, 我们对学生的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以及情感、学习能力的更加重视。再加上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 对学生的评价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

2.2 网络环境下中学美术教学评价具有自主性

美术随着时代的发展, 内容的变化。跟过去相比, 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 都有变化。学生在获得美术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化的学习得到。就在网络化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自我决策、自我评价、自我分析、自我反思等能力是他们获得成功的关键。所以说, 网络环境下中学美术教学评价具有自主性。

2.3 网络环境下中学美术教学评价具有交互性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带给人们的是全新的一种概念。网络技术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和地域的局限。在师生间之间, 肩负起了一种无限止交流的可能。这种便捷, 为学生进行美术学习搭建了一种宽阔的平台。在网络中, 师生间完全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表达自己的一些观点, 彼此之间形成一种无阻碍的沟通。

2.4 网络环境下中学美术教学评价具有开放性

在教育领域里, 网络的广泛运用, 为资源共享提供了一种交流的通道和平台。可以让管理者、家长、学生、教师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止而进行查阅, 进而促成了教师和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和教师之间信息的交换、文件传送。这样一来, 必然形成了一种开放的教学活动。这已经完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活动。

2.5 网络环境下中学美术教学评价具有超文本性

网络环境下中学美术教学评价, 跟传统的美术评价相比, 网络环境下中学美术教学评价有着特别明显的区别, 即超文本性。网络技术可以为学生建立起美术学习的电子档案, 可以为学生提供他们学习的全过程和教师对他们的美术学习评价。

3. 网络环境下中学美术教学评价的实验

在中学美术教学评价中, 我们经过大量的实验, 总体上已经形成一种评价模式。这个模式基本上能够适应不同学生。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们对自己有一个充分地认识, 能够把握得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效地鼓舞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下面我们就以七年级美术《优美的校园》为例子, 为大家展示网络环境下中学美术教学评价的模式。

3.1 网络环境下中学美术教学评价模式

第一, 确定目标。第二, 课前的准备, 包括问题的提出、网络资源的筛选。第三, 学生在网站的学习活动, 包括诊断性的评价和形成性的评价。第四, 最后形成终结性的评价。

3.2 网络环境下中学美术教学评价的程序

课例:《格尔尼卡》七年级 (人民美术出版社)

内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3.2.1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网站。第一步, 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第二步, 教师给学生传输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并制定评价表, 让学生填好评价表。第三步, 在网站上教师公布采用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的作品。第四步, 学生进行绘画前的准备工作。第五步, 学生通过网络, 收集有关于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的作品以及文本资料, 初步拟定出方案。

3.2.2积极地开展教学评价和评价的总结。第一步, 学生对照方案进行绘画活动。及时给予及时地指导。第二步, 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 通过对网络的学习, 进行一些必要的探讨。网络给予相应的评价。第三步, 对这一堂课进行教学的及时客观评价。并且积极地总结出本节课的特别有价值的经验。

结语

综上所述, 网络环境下中学美术教学评价, 只有准确地把握网络环境下中学美术教学评价所具备的特性, 有步骤地进行教学评价, 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好评价的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在一定程度上, 美术教学评价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但是, 在跟网络整合的中学美术教学评价却缺乏应有的深入研究。鉴于此, 我们试着对网络环境下中学美术教学评价进行探索、研究。本文就从网络中学美术教学评价的内涵理解, 中学网络美术教学评价的特性, 网络美术教学评价的实验, 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积极建构出一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学生评价模型。以望对美术教学评价研究者提供一份研究参考。

关键词:中学,网络环境,美术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李群, 邓子平.网络环境下中学美术教学评价的思考与实验[J].教育导刊, 2005, 03:22-24.

[2]陈加红.探析网络环境下初中美术教学评价[J].美术教育研究, 2013, 24:145.

网络环境教学与思考 篇5

(本文获2006年福建省第三届“新理念、新资源、新探索”三优联评论文类二等奖,并刊载于2007年1月《福建中学数学》)

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陈建楷

摘要:本文拟以《网络教学实践—探索椭圆的第一定义》课例分析的形式论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体现了以人为

本的新课程理念。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网络信息技术走入课堂教学,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作为现代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网络教学有着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强调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了信息的加工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主题探究学习活动,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互联网自主探索新知,自主开展主题研究,达到学习相关知识的目的。本文是在学生学完椭圆的基础上,从椭圆的第一定义出发,让学生在网络教室对椭圆的一些常见结论作必要的实践和延伸,创造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提供一种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带来了教与学的方法和手段上的革新,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全面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了可靠的方式与途径。

1、在网络环境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实实践

1.1利用网络环境,创设情境,提出课题,改变教学方式 课堂片断一:前面我们已经学完椭圆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椭圆的定义。椭圆第一定义:我们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椭圆。即|PF1|+|PF2|=2a(a>c)。我们在遇到有关椭圆问题时要善于回归定义,回归书本。(让学生动手操作模拟椭圆第一定义,问题情境再现,提出课题)

传统的数学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大多省略了概念本身的情境,以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可以独立于现实情境来进行,可以自然地迁移到各种真实的情境中去。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往往无法还原到具体问题情境中,不能学以致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呢?信息技术可以为我们还原知识本来的情境,尤其是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让问题情境生动逼真,使得学生进入角色快、兴趣浓、积极性高,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和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2利用网络环境,增大信息资源,改变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师生互动和多向反馈

课堂片断二:请同学拖动椭圆的动点P,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尝试重新认识椭圆定义的几何量: a、b、c。问:a,c大小如何?对点P的轨迹会有何影响?

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通过拖动点P及改变a、b、c的大小,能比较直观地体验椭圆的轨迹与a、b、c之间的关系(及时监控,并进行转播),这时再引入离心率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e→0则椭圆变得又圆又“胖”了,e→1则椭圆变得越来越扁,显得“苗条”了。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学件,对概念情景进行模拟,使得数学概念不再抽象,学生从害怕、厌恶数学变成乐于学数学,不仅有效地掌握椭圆的概念,也锻炼了思维的严密性,达到教学的最大绩效。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实际是师生关系的转变,由于网络教室能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学生能自主操作、主动探索,尝试各种数学实验,教师也可通过各种监控、转播等互动手段,把个体学习和群体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多方位的互动学习,实现师与生、生与生、个体与群体的多向信息交流,全方位和谐互动,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快捷准确地掌握学情,也有利于学生互相了解学习状况,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另外,网络信息传递具有快速、隐蔽、灵活等特点,可以丰富师生互动方式,丰富反馈与评价功能,使师生之间可开展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地交流。

1.3利用网络信息优势,学生协作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片断三:对于由F1PF2三点所围成的三角形△F1PF2我们称为焦点三角形。设问:请同学观察椭圆的焦点三角形△F1PF2,你能研究出什么结论?(让学生利用计算机浏览教师准备好的网页,并能利用相关资料进行学习。)

首先,学生在计算机上操作时,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个焦点三角形进行提出问题,也可其他同学出问题。因而产生了以下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学生是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根据需要补充的)

①若点P在椭圆上运动,P到F1的距离何时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 ②椭圆上的点P在椭圆上运动,∠F1PF2的取值范围?最大值?说明理由。③△F1PF2的面积的取值范围?

其次,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并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对问题情境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思考,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教师有针对性地补充,并对主要内容加以强化。例如:对于点P在椭圆上运动,P到F1的距离何时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学生经过分组讨论,协作学习,有创造性地提出了不同的解法:

方法一:利用几何画板直接度量出PF1的长度,拖动点P,发现P在长轴的两端点处取得最大和最小值,即最大值为a+c,最小值为a-c。

方法二:以F1为圆心,作一个圆,观察圆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当圆与椭圆内切时(半径为a-c),此时切点到F1的距离取得最小值为a-c,当圆与椭圆外切时(半径为a+c),此时切点到F1的距离取得最大值为a+c。由学生改变椭圆形状,发现椭圆始终和圆相切于长轴的两端点处(几何画板演示)。

方法三:利用椭圆第二定义:点P到焦点F1的距离与到相应准线的距离之比为常数e。故当P到准线距离最大时PF1相应取到最大值(此时P位于长轴一端点处),当P到准线距离最小时PF1相应取到最小值(此时P位于长轴另一端点处)。

方法四:因为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所以当P位于长轴端点处时,点P与F1F2三点共线即||PF1|—|PF2||≤|F1F2|=2c,又因|PF1|+|PF2|=2a,得到a-c≤|PF1|≤a+c 因此可识记为:椭圆上点P在椭圆的长轴的两端点处,PF1有最大值为a+c,最小值为a-c。

2、对网络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思考

本课例是一节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探索课,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以及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反映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新理念、新资源、新探索”的发展要求。

本着从学生实际出发,着力于学生认知行为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独特体验,在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盎然、网络操作娴熟、自主学习充分、交流讨论热烈,网络技术在课堂中的优势凸显,学习成果显著。通过这节课,我对网络教学实践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2.1网络教学不仅辅助教师教学,更重要在于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网络教室给学生带来图文并茂、影音声色并举的数字化信息的享受,许多教师为了展示教学的最精彩部分往往引导学生按教师课前的预设进行,当然这样的课堂,学生用于无效学习的冗余时间少了,教师的活动流畅了,效率是提高了。但这种包办的结果,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过分的依赖,也使一些原本很好的体验探究过程也错失了,哪来的自主探究学习。因而,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交互性的特点,做到“助学”而非“助教”等问题是我在设计本节课遇到最大的挑战,避免整堂课只是教师的个人表演,教师只是机械地操作着鼠标、窗口频频切换,画面目不暇接,学生的头脑成了填装信息的容器,对许多问题的研究也是浅尝辄止,学生对学习知识采用了“拿来主义”。因此,在教学时应强调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个体的思维主动参与、善于运用网络实践、善于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并能用精炼语言来表述自己观点,以提高学习的质与量。

曾有一位教育技术专家说过:教学媒体的现代化不等于教学最优化。如果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只是把电脑变成单纯的“黑板搬家”或“课本翻牌”,依然以落后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作指导,不断向学生灌输知识,实际上,这样的教学不过是从原来的教师的“人灌”变成“机灌”或“人机共灌”,网络学习变成了信息的简单累加和堆砌,只不过是多了一层网络信息化的“皇帝的新装”。

2.2利用网络环境教学的同时,不可勿视传统教学工具的作用 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解放了教师,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提高了学习效率。相信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将为广大教师所采用,课堂教学的模式进入升级换代,古老的黑板将从以往的主角变为配角。使用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利用信息资源,教师可以节省的备课时间,运用网络、多媒体课件扩大课堂容量,要在45分钟内完成更多的教学内容和目的,学生要在45分钟内要学到比原先更多的东西。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教学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然而,享受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的同时,不可完全舍去传统教学工具。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要借助于计算机技术来完成,一节运用技术的课不一定是好的课。如果仅仅是把教材内容搬上了屏幕,用投影机来代替黑板,鼠标代替粉笔,那是一种不讲效益的整合。在使用课件教学时,要根据教学需要合理使用课件,课件始终应服务于教学而不是教学围绕着课件。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时,要“量体裁衣”,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为准则。整合的重点应该放在那些传统教学不便解决或无力解决的教学问题上,放在那些切实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加以解决的教学问题上实现量与质的双赢。同时,要从学情出发、因地制宜,挖掘和发挥传统的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在教学中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生命力。比如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所用的一段时间,恰好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利用信息化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容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效率不高。因此,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甚至必要时可适当地在黑板上板书。总之,发展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并不是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手段,而是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资源整合,产生教与学的最优化。

2.3利用网络环境教学,可以丰富学生学习的多种协作模式 借助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实现与多位同学互动,随时随地对全班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学生随时可向老师提问,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辅导,达到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的共享。教学信息的来源与呈现可以来自学生也可以来自教师,教师可以将任何一个学生的画面转播给大家。由于网络具有民主、平等特点,可以匿名不怕被人嘲笑,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营造了共同参与的氛围。利用网络交互功能,学生与计算机可进行人机协作,生与生之间可通过网络生生协作,学生与教师进行师生协作,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协作学习,具体的协作可通过收发电子邮件、BBS公告栏、虚拟社区、论坛等进行。

当前,以网络环境下教学为代表的信息化、网络化教育正展现着巨大的魅力,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所提供的强大技术后盾,将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手段的先进、效益的提高,而是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体现了新课改中的以人为本理念。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6

2、构筑网络平台,开展探究学习2004年12月09日 余姚信息技术教学网

3、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教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罗春华

4、《探索网络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研究报告

网络环境教学与思考 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思考与实践

教学模式是随着时代的转变而不断发展,尤其是网络环境不断发展的今天,其作用体现的越来越明显。现在的各种教学信息已经不断实现了多媒体化发展,对于高中教师,其教学方法更要与时俱进,要让现代技术走进教学课堂,开创语文教学的新模式。因此,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来将文字、图片、影像、生硬等等各种教学信息结合起来,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并能将语文与各个学科之间实现有机结合。

一、现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完美融合

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忱是建立在自己的兴趣之上的,只有教学环境相对轻松、自在,才能吸引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中去。借助现代多媒体参与教学之后,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接受新知识,并能参与到语言品味中,主动思考问题。借助多媒体教学,教师要懂得适时变换角色,能够从引导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等等展开教学,给予高中生足够的时间、空间来品读文本的独特魅力所在。

尽管多媒体教学逐渐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但是其教学的实质仍然不会有太大改变,仍然具有非常强烈的指向性。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能够在多媒体形式下继续穿绳优秀的文化知识,用崭新的教育观念及其思想来面对网络时代下的语文教学改变,并努力让两者有机结合使之更好的为语文教学而服务。与此同时,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当的知识,结合学生的特点来应用多媒体技术,借助计算机的互动能力,能够实现教学过程的动静结合,也能够拓展学生的事视野。尤其是对语文教学而言,利用多媒体片段能够让学生从更深层次的地方了解文本内容,并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二、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研究

(一)优化网络环境下的读写训练

电子读写能力是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形成的一项基本能力,其内容包括有多媒体阅读能力、多媒体阅读能力、检索式阅读能力、输入能力、多媒体鞋子能力等等,所有的能力集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在掌握传统的文本重视的同时还能懂计算机操作技巧、策略等等。在网络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时,学生一般会偏向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目标较为明确,有很灵活的选择性。而且,网络所具有的超强交互性能够让学生缩短与作者之间的距离,直接拉近读者关系,让读者感同身受身临其境。因此,教师应该多利用网络教学的多功能性、交互性、环境宽松的技术优势来搭建适合学生的训练平台,并且还能利用网络所具有的强大资源来提高读写训练的质量,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高水平的读写能力。

(二)作文评讲加入多媒体使用

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之一,学生的作文水平与学生的语文知识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都有关,再者,高水平的作文还能够反映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养。在利用多媒体进行作文讲评时,能够让作文讲评与学生的写作同步进行,也能够提高作文讲评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多媒体环境下的写作讲评,同时也可以进行写作,这样的环境氛围相对而言是比较轻松的,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讲自己想讲的内容,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可以最大限度的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引导学生自我点评和互相点评,能够有效的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

(三)多媒体环境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形式非常多,但是高中生在选择阅读内容时应该以博览精读为主。在进行探究性阅读时,要能够根据专题的不同来收集不同的材料,并根據专题不同提出不同的见解。在阅读方式多种多样的今天,要充分结合读和写,只有两者形成一种完美的契合,才能够发挥阅读的最大作用。

三、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创新研究

(一)营造学习氛围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更要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能够真正的借助网络优势,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视野和自主学校的能力。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氛围,能够很好的进行听说训练,还能很好的对学习结果进行考察,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情景下学习。在文章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还能够从更深的层次解读文本、感悟文本。从而在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中对该文的意象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开展协作学习

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语文知识,能够借助QQ群和QQ讨论组的力量,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课程。每个学生对每个文学作品的评价都不相同,借助群体性的网络媒体,可以开展实时讨论,从而突破时空的局限性。与此同时还能够通过协作学习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于教学任务较为特殊的课程,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认知角度出发,先讨论再协作,发挥团队力量。从此,语文教师不再只是唯一的发言人,而是参与者、引导者、听众、欣赏者、主持人。

四、结语

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其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上都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高中语文教师也应该主动发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优势,拓展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从而提高整个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爽.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与重建[J].读写算.2013 (22).

[2]姜淑玲.多媒体技术参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 (4).

[3]陈益娥.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探索[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2(3).

网络环境教学与思考 篇7

1 研究手段

关于实证研究的概念, 实证研究指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 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

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实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实证主义所推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 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 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根据以上原则, 实证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 获取客观材料, 从个别到一般, 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以上述相关理论为基础, 我们搜索了2000年到2009年10年期间在《外语界》上所发表的关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的所有文章, 最终明确了其中的50篇文章是实证研究, 并且从研究种类、研究对象等方面对这50篇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趋势

在过去十年中, 国内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实证研究显现明显的上升态势 (表1)

通过趋向图, 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了解到过去10年的研究过程可以分为前中后三个发展阶段。前3年 (2000年—2002年) 为第一阶段, 共发表研究论文10篇, 占论文总数的20%;中间4年 (2003年—2006年) 为第二阶段, 共有34篇相关论文发表, 占论文总数的68%。这一现象说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研究在国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后3年 (2007年—2009年) 为第三阶段, 共发表研究论文6篇, 占论文总数的12%。此外,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研究进入第二阶段以后, 在06年达到一个高峰, 发表的研究论文达到17篇之多, 因为06年正是网络快速发展的一个阶段。

2.2 研究种类

依据研究的内容, 我们把50篇文章分为几个类别。表2比较详细地描述了这些研究类别的显著特点。

统计结果表明, 第一类, 即教学研究的文章最多, 占文章总数的46% (23篇) 。有关多媒体的作用的研究文章11篇, 占文章总数的22%;其次是多媒体课件7篇, 占14%;教师与学生与多媒体的关系和实证研究的文章都是5篇, 比例分别是10%。以上这些数据证明, 国内近10年来最为关注的是多媒体教学研究以及多媒体的教学作用。但同时,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 研究者们已经把研究视角从多媒体的理论教学延伸到了多媒体的课件的重要性, 以及师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作用。

2.3 研究对象

根据学历层次, 我们把国内的研究对象大略分为6大类 (其中我们把本科群体分为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两大类) :

1) 研究生, 包含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

2) 大学本科生 (英语专业) ;

3) 大学本科生 (非英语专业) ;

4) 高职高专的专科生;

5) 中学生;

6) 小学生。在50篇文章中, 以大学专业和非专业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占绝大多数。说明了10年来国内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实证研究对象以大学本科生为主, 而以专科生和中学生、小学生为对象的实证研究很少, 甚至几乎没有。

3 对研究状况的思考

上述统计分析说明过去10年来国内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实证研究总体上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值得我们进行思考。

研究对象过于单一。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以大学本科生为主, 对于高职高专生和中小学生这两类数目巨大的英语学习群体几乎无任何关注。根据教育部2010年的统计, 201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23所, 其中本科院校1112所, 高职 (专科) 院校1246所, 成人高等学校365所, 这些高职 (专科) 院校中也有不少开设了外语专业, 而且几乎所有的专科院校都开设了公共外语课, 而全国的中小学则毫无疑问是教育层次中数目最庞大的, 而绝大多数中小学也都开设了外语课。很明显, 忽略了大学本科之外的其他学习群体的研究, 就不能广泛地了解我国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的的总体状况。

4 结束语:对将来的展望

根据上述对统计结果的解析与思考, 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到在如今的信息社会, 会操作电脑已经被认为是当代人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而如今的年轻人, 尤其是学生对于电脑和网络有着史无前例的热衷, 这是因为网络是全世界传递信息的中心。只有掌握英语, 我们才能真正地、完全地享受到网络所能带给我们的优势、方便和乐趣。英语这门语言, 是灵活运用因特网的必要工具。反之, 网络包容一切的特质, 提供给了英语学习者广袤的学习天地。

参考文献

[1]胡文仲, 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2]库尔马斯, 高一虹.社会语言学通览[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思考 篇8

1.1 网络技术是改进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当前,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中国,现实的教育现状是:教育比较落后,发展很不均衡,需要接受教育的人口特别多。这种情况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形式主要是面向学校班级的课堂教学,虽然素质教育是开放的(学校、社会、家庭的范畴),但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所强调的素质教育也必须在这一基础上实施。这给课堂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一套办法,我们应该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网络技术是改进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1.2 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特点为素质教育提供实施环境。

看看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信息资源是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是: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这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的倡导,这也说明,一旦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组织起来,必然带有松散性、不确定性、难控制性,在不脱离学校模式、班级模式的课堂形式下,这种教学,的确是前所未有的一种新尝试。

2 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实践比较

2.1 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两种课堂教学比较

当前,课堂教学分为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和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前者主要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后者主要是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前者是通过教学分析进行教学事件的设计及呈现教学事件的教学策略的设计,后者主要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选用学习资源或外界帮助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分析,设计学习资源,认知工具以及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支持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模式。

在内容和要求的水平一样的情况下,媒体选择及使用情况就体现出来了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优化程度。以多媒体组合的课堂教学比起照本宣科的原始方法先进了许多,但它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的地位依然是处于被动的位置,教学依然是教师的个人表演舞台。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组织本身是线性的(从开始到结束),但内部教学资源的使用不再是线性的,因为各个内容区是用虚框围起来的,学生可任意在各个区漫游,学生自主学习在一节课时中占了90%的时间,学习过程的意义建构绝大部分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师的位置,网络环境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广播者,教师除了主要起到教学资源的组织(当然包括教学资源的设计、制作、整合、试验、测试等)作用外,还在教学当中起到辅导个别、督促个别、察看全体学习过程。毕竟,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意义建构,个体特征不一样的学生对某一教学目标意义的建构就不一样,有的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有的可能会问在导航系统设置一个虚拟教师,随时随地指导学生,不是更好吗?实际上,目前的计算机智能化程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计算机依然是程序控制的(设计上可以采用菜单式、图表式、层次式、递进式等方法实现导航系统)。在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班级上课的教室必须能满足人手一台多媒体计算机(这些计算机必须构成局域网并且联接上互联网)、必要的多媒体控制平台(可以是以计算机为主的软硬件)、完整稳定的网络教学信息系统和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

2.2 网络环境课堂教学的优点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首先要具有计算机知识(最起码是基础知识),其次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才能驾驭各种计算机软件,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对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它使学生形成了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互联网比特量以月成倍增长,传统教师念经式上课模式,其信息量充其量是九牛一毛。在这种模式下,我们的教师、学生是否作好了准备?教师、学生要转型到这种模式下,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培训便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3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实践所带来的思考

上述的教学实践给我们很多思考,我们认为,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环境。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学习环境,如前所述,这种教学环境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教学条件。在这种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也随之转变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为了顺应这种转变,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掌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关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体来讲主要是掌握WINDOWS、文字处理、演示文稿制作、收发电子邮件、网页编写、课件的编制、动画制作、学科教学专门软件等。同时,还必须掌握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思想和方法,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才能优化教学过程。

以上种种情况表明,素质教育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创新和深刻的变革。同时也表明,教育的深刻变革,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口,勇立教育潮头的是现代教育技术。为此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教学技术也应及时作出相应的改善,用先进的教学技术造就优秀的新世纪人才,是刻不容缓的事,网络教学、网页式课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目前正处于发展状大之中,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网将实现更广泛的联网。这对我们每一位军校教师来说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只有不断奋进,努力进取,才能跟上时代潮流,为武警的教育事业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不仅渗透了各行各业及百姓家庭,也已经向教育提出了挑战。教育要跟上科学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加快教育的信息化。那“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就是各级各类院校所关心的比较重大的问题。该文论述了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侯定丕.博弈论导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

[2]宋连昌.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及思考[EB/OL].http://www.etc.edu.cn/articledigest5/netclassdesign.htm.

[3]李大友,邱建霞.计算机网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冷思考” 篇9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变得非常丰富。这些大量的资源为我们在网络环境下实施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其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1) 网络中的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资源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提供了多种展现形式, 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3)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还在同一空间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教学环境, 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与教师充分交流的机会, 使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

但任何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既有利, 也有弊。如果一味地不加思考地运用, 恐怕会给学生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和伤害。笔者通过教学实践, 切身感受到其中存在许多弊端和不足之处。

一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使用网络进行课堂教学

一般来说, 以展示图片、形象教学为主的学科比以演绎推理为主的学科更适合网络教学。因此, 应优先选择适合的、学生有兴趣的课程做试点, 积累了经验后, 再逐步扩大;不同学科、不同特点的课程以不同方式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推进教学改革。

二网络资源的设计和使用不当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刺激、干扰

1. 某些多媒体网络课件只注重形式, 忽略效果, 造成学生思考的浅层次

有的多媒体网络课件背景画面过于复杂, 过多地使用动画、视频、图片和声音, 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地尽数罗列。在授课时, 因受到时间的限制, 教师很容易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速度,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忽视与学生思维节奏的合拍。本来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另一优势是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教师在设计网络课件时, 不仅要注重科学性、界面友好、搭配合理, 还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控制把握好信息展示的速度和节奏, 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消化、去理解、去思考, 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2. 信息超量, 造成学生学习的迷茫

网络环境下, 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但有些教师唯恐体现不出这一优势, 让五彩缤纷的信息包围了学生。学生在学习时, 容易迷失方向, 出现迷航现象, 成为名副其实的“观光客”, 对所学内容印象不深。如不能迅速地找到自己所要查找的或需要的内容, 浪费了时间。

3. 答案现成, 造成学生学习思考的依赖性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面对多媒体网络中出示的思考题, 往往思考不够, 有的甚至不思考, 等待老师事先设计好的“标准答案”, 学生成了一个看客, 忘却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一节课下来, 浮光掠影, 学生什么也没留下, 全被老师、网络带着走, 长此以往, 是否会造成学生的“脑瘫”呢?

三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致使教师备课与教学的浮躁

使用网络进行教学看似使一堂课显得非常轻松、愉快, 时间利用率高、效果好。但由于准备一节好的网络课或制作一个好的多媒体网络课件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远多于传统的备课, 所以, 致使部分教师备课浮躁。这样的教学不但不能体现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等优势, 其效果也不如传统的教学模式, 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要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 必须选择一些适合使用多媒体网络的课程, 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 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四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存在着某些问题

首先, 对于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 在网络环境下可能就不会认真地去学习。其次, 没有自己的预期目标, 选择的学习任务过易或过难, 选择过易时, 学生学完就可能上网做其他事情, 过难时就失去学习信心。最后, 对网络和电脑操作不熟练, 当出现一些错误操作后不知道怎么解决, 影响学习效果和进度。

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 教师就要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 而对一些网络和电脑技术不熟练的学生, 则采用“小老师”的方法帮助他们学习提高。

五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任何一种媒体都有其特点和优势, 多媒体网络教学在语言、手势和表情等表达方式上并不具有优势。有的教师在上课时, 只顾坐在电脑前点鼠标, 照“屏”宣科, 整个教学过程就像在做报告, 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造成师生之间情感的缺失。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学生的听课情况, 要面带微笑, 经常注视学生, 用心和学生进行交流;不操作时, 要走到屏幕前或走到学生中,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只有这样, 才能使各种教学手段起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

总之,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 教师要精心设计, 注重引导, 克服网络教学中的不利因素, 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因素, 课堂就会成为学生所喜欢的课堂。

摘要: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既有利, 也有弊。教师要精心设计、注重引导、克服网络教学中的不利因素, 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因素。

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篇10

开发与创新——开发策略和开发内容的有机结合

无论是网络也好, 软件 (课件) 也好, 要体现出实用性和有效性, 就必须满足四个要求:其一, 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信息;其二, 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诊断和评价;其三,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其四, 能够不断更新资源数据, 保证内容的新颖性和前沿性。如此看来, 网络开发或软件制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 而是一项集开发与创新于一体的工程, 其生命力在于开发策略和开发内容的有机结合。

第一, 实施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一体化建设。

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主导方向, 也是校园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 加大资金投入, 推动教育教学网络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政策上对校园网络建设予以倾斜, 在资金上予以扶持, 推动基层学校现有互联网设施的升级和改造, 分步实施校园网的规划与建设。

教育教学网络的规划与建设不是简单的多媒体网络教室的规划与建设, 而是一个从规划设计到工程建设实践以及信息资源建设的系统工程。学校要从网络多媒体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 就网络工程建设、网络服务功能、应用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完善、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详细规划。我们既不能盲目追求网络技术的先进性, 又要力避网络设施的滞后性, 从技术上保障校园网络环境中的教

/王云华

学管理、内容设计、活动设置实现质的飞跃, 在超越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切实发挥服务学科教学的作用。

教育教学网络建设应走“一体化”发展的路子, 要由教育管理部门统一组织、统筹规划。下属单位和学校应实现网络的有效连接, 打破网络资源的封闭“孤岛”, 实现共建共享, 避免重复建设。这样, 网络资源和信息才能得以充分利用, 其功能才能有效发挥。

第二, 尝试“积件+拼盘”的软件开发模式。

在网络多媒体走进课堂之前, 课件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课件开发必须注意质量问题。为了避免低层次的重复现象, 理想的选择是“积件+拼盘”的开发模式。

传统的课件是一个封闭的软件系统, 是设计者按照教学理论、教材内容和教学程序设计的教学软件。由于运作方式、形式和内容是预设好的, 所以通用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不足, 使用范围小, 局限性大。积件则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通过恰当组织教学资源形成教学课件的一个开放型的软件系统, 主要由积件库和积件组合平台构成。积件库包括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和微教学单元库。前者包括与教学有关的各种媒体信息, 如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后者是基于学科基本知识项目而设计的“小课件”, 主要用于实现特定的教学功能。

服务与整合——技术与语言学科的有机结合

当教师掌握了技术后, 教师的能力会大为扩展。例如,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 不必囿于时空限制;可以从光盘数据库中快速查找所需的内容, 而不必非得去图书馆;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自主操作, 组织学生开展探索和学习活动;通过成绩关注系统, 可以持续地跟踪学生的学习状况等。这在客观上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然而, 近年来国内外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表明, 即使有了合适的软件, 教师对技术比较熟悉了, 也并不一定能够很好地应用这些软件来支持自己的教学。因此, 如何在教学中适当地使用技术, 使技术充分发挥效用, 提高教学效率, 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甚至在技术的支持下变革现有的教学方法, 都是极为重要的新课题。

所谓技术与课程有机结合, 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 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这个目的, 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 更重要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 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 了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所在, 了解传统教学的优势和局限性, 结合技术所提供的优势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 我总结出几条高效策略。

对策之一是形式与内容有机组合, 明确目标, 突出重点。

网络多媒体的运用只是教学中一种比较先进的辅助手段, 真正的控制者还是教师。我们要分析教材, 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 来选择媒体方式。录音、投影、网络各有所长, 让这些媒体形式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组合, 发挥其优越性, 合理地运用。只有这样, 展示出来的教学过程才会目标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结构紧凑。

对策之二是比重适当, 使英语课堂成为语言交际的场所。

作为一门交际性很强的学科, 英语教学强调由教师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因而在课堂上把学生局限于网页的浏览显然是不合适的。网络的使用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可能只需要用几分钟, 用得恰到好处、用得有效就行。例如, What class are you in?We are in Class 3, Grade 6.Are you in the same row?No.We are in different rows.这几句话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而教室内又有现成的教学资源, 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小组为单位编对话, 通过共同参与、练习来熟练掌握这些交际用语。对于句型:You look the same.They are t w i n s.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比较少, 这时可借助多媒体网络, 呈现几对双胞胎的画面, 让学生理解并能熟练运用这句话之后, 再启发学生说说生活中l o o k t h e s a m e的人或事物, 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课堂真正成为语言交际的场所。

对策之三是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手段的优势与交互功能。

传统教学模式并非一无是处。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i n、o n、under、b e t w e e n、behind等介词时, 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 效果固然不错, 但同样可以用实物来展示, 如将足球放在讲台的不同方位来演示, 后者更具真实感, 更易于被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龄段学生理解和运用。

在教学中, 我们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 都是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 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对待传统教学模式, 我们应持客观评价的态度, 取其精华, 与网络媒体相配合, 二者相辅相成, 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优势, 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上文讲到的介词教学, 在复习课时可使用多媒体, 设置多个相关情境, 给学生更多练习的机会。

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探索过程。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必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进而大大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和国家新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本文系校级研究课题“E I A理论下的英语教学模式研究”的一部分, 课题编号:2008XJZD03)

上一篇:工程变更管理程序下一篇:湿法除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