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网络教学设计研究与探讨

2024-05-16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网络教学设计研究与探讨(共11篇)

篇1: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网络教学设计研究与探讨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网络教学设计研究与探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网络教学设计的目标分析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环境下,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网络教学的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在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网络教学设计方面,将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培养计算机类专业的、高素质的人才作为信息技术下网络精品课程发展的首要目标。学生可以通过一定的网络平台,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中寻找自身所需的学习资源。同时,利用生动的多媒体设备进行网络教学,能够有效改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使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教学中封闭教学模式与开放教学模式的不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精品课网络技术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上提问、规定期限内上交电子版作业等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网络教学设计的策略分析

在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网络教学发展的过程中,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课程的整合,对于实现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课程的共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将信息技术积极地运用到计算机精品课网络教学中,也是实现现代化网络教学、打造精品课程的主要方法之一。因此,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网络教学设计策略,对提高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网络教学水平具有关键f生的指导作用。

1.明确课程体系以及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前提下,进行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网络教学的设计工作,必须明确计算机课程体系以及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实际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学大纲中规定“规范教学行为、引导教学以及保证教学质量”,对此要辩证地继承与发展。对于不符合实际教学内容的编排,需要明确地进行改革。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有效地改革教学模块的编排,科学地界定各个教学模块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促进教学手段的合理化发展,并将合理的教学手段切实有效地贯彻到实际的教学环节,不断地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因此,明确课程体系以及教学设计是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网络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

2.合理使用网络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平台

在高校网络教学的过程中,网络教学的环节包括网上课堂、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网络考试系统、互助学习课程网站以及可选课件的点播系统。网络教学平台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在计算机精品课网络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课程内容进行媒体教学设计,使网络教学平台真正成为师生交流的工具。在计算机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实践活动中,切实体会信息科技与计算机技术同步发展的重要性。另外,在使用网络教学资源的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了解网络资源存在的一些弊端。因此,合理使用网络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平台,能够在给全校学生打造全新教学平台的同时,优化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培养目标。

3.引导学生进行系统设计与应用

在信息化环境下,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网络教学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在计算机教学的环节中,重视科技文献同步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越来越重要。因此,教师在讲解计算机专业知识构造时,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理论知识,结合信息科技的发展,对科技文献同步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认真研究现有的创新成果。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对于系统设计与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地论证,使学生在迅速发展的社会科技浪潮中,能够与时俱进地学习,并为以后的计算机专业学习打下坚固的基础。

篇2: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网络教学设计研究与探讨

[内容摘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一项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已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连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将信息技术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向网络化大力推进。本文是本人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就基于网络下的教学活动,介绍自己的实践和体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网络 Internet 交流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必修课程,和其他学科相比较,信息技术课有着两个突出的特点:

1、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更新非常快。信息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软硬件技术的`更新非常快,如软件中最为重要的操作系统,当人们还未完全熟练Windows 95时,Windows 98、Windows 、Windows Me 、Windows XP一个接一个的出现,使人们不禁要困惑自己是不是还跟得上知识的更新。可以这样讲,即使今天向学生教授的是今天最流行的东西,可能明天就已经烟消云散,而成了过眼云烟了;而硬件,几乎是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要更新一次,曾几何时,80x86的机器一统天下,PⅡ, PⅢ,PⅣ的相继推出,不经意间就把它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促使该学科的内容也要随着不断地更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迅速更新换代的特点,要求整个教材体系和课堂教学必须跟得上更新换代后的需求。

2、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很强,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和职业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其他学科注重地是打好基础,而信息技术课程则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的这两个显著特点必然要求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要与传统的其他课程不一样。传统的教学大都是在教室里采用“书本+粉笔”的模式,网络的不断推广和普及,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现在的中学,特别是达标中学大都有了自己的校园网,有着自己的网络教室,这样为我们更好地从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提供很大方便:

一.在网络教室上课

中小学地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注重的是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多实践,多动手。在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里,除了少量有关

篇3: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网络教学设计研究与探讨

1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教学模式概述

信息科学在这个时代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原理还是方法都以技术的形式实现了全方位的功能化与实用化。目前的信息技术主要以现代通信和电子计算机两大手段为媒介, 通过对文字、图像、声音、数值等信息进行数据获取、数据加工、数据存储、数据变换和数据显示来为人们提供信息服务。该技术具有智能化、网络化、虚拟化、数字化、多媒体化等一系列的技术特征, 这众多的特征使其得到迅速的普及, 促成了信息技术环境这个大背景。

信息技术环境的一大特点就是网络技术与网络应用的全面普及, 这点在高校教育中也不例外。许多高校的许多学科已经开始试验网络教学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 其多媒体化的特征更强, 互动性和交流性也体现得更明显, 因此网络教学模式的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的转变。具体来说, 网络教学取消了学生上课时的地域限制, 只要拥有可以连上网络的设备, 学习可以在任何地点上课。另一方面, 网络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被动搭配, 透过网络, 学生能自主选择授课教师, 并更自由地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 这种双向选择权具有很强的互动效果, 增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同时, 这种教学模式提供了更优秀的双向评价平台, 透过网络和计算机的辅助, 教师能够当堂迅速完成对作业或考卷的批改与回馈, 这样就能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并第一时间加以改进;而透过学生对教师的选择也能反映出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被学生选择较少的教师, 说明其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 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进。

2 计算机精品课的网络教学方式

对高校来说, 计算机课程与网络教学的结合是必然的, 但对在各方面都有高质量要求的计算机精品课来说, 应用网络教学模式进行具有一定的困难。因为这二者的整合并非将网络教学作为计算机精品课的辅助, 而是在同样的高度令精品课和网络教学实现交叉融合, 这样一来传统的教学设计手段很难继续适用, 需要先从思想和理念上融合二者的特点, 再采取多方面的创新手段, 才能将计算机精品课这种高质量、高要求的课程以网络教学模式完美展现出来。

2.1 网络教学模式的计算机精品课课程体系

与网络教学融合的计算机精品课在实时性和先进性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传统的计算机精品课更新和引入新内容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因为精品课本身有为了高效化、高质化而使课堂内容较为紧凑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 即使有新内容也很难添加到课堂里去。教师有时为了添加一个新内容要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调整, 浪费了大量不必要的时间与精力。而应用网络教学后, 精品课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都放宽了, 教师可以很容易地即时添加各种计算机技术的最新知识。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优点, 教师在设计课程体系时有必要建立长期、完善的课程更新体系, 以便于随时更新和充实计算机精品课的内容。以信息安全课程为例, 该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更新换代较快, 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新型信息风险与相应的安全技术出现, 学生在学习时对新旧知识都有所了解才能满足教学要求。但传统精品课过慢的更新速度令这种教学要求很难得到实现。应用网络精品课教学后, 该学科的新技术可以有条理地按学期进行更新, 并且旧有教学内容也会有序地排列保留, 令计算机精品课的时效性和有效性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2 网络教学模式的计算机精品课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全新的交流平台, 而计算机精品课的最大特点是高质量的计算机知识与技术教学。因此, 二者结合后产生的最大难点就在于如何令这个新的交流平台能够实现对精品课知识的高质量完全传输。在这点上, 计算机学科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先天优势, 提高信息的表达效率和传输效率。以C语言编程的精品课教学为例, 程序的执行演示一直是该精品课的一大难点。由教师直接演示的话, 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直观印象, 教学效果不佳;由学生自己执行操作的话, 教师又分身乏术, 难以确保所有学生所编程序都能正确执行。这一问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多模块连线教学解决, 教师利用局域网对全体学生的编程过程进行指导与确认, 既能令学生获得自行操作的体验, 又能及时指出个别学生的错误, 令C语言编程这一精品课的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3 结语

想要创建网络教学模式下的计算机精品课, 不能完全摒弃过往的精品课理念, 旧有精品课中的教师、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等都有其必要意义。只有将这些内容作为基础, 将其与信息网络的特点相融合才能打造出优秀的网络计算机精品课。网络模式下的计算机精品课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教学手段, 有效完成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 大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高质量课程, 广大高校教师要时刻以此为目标, 积极设计和改进计算机精品课的网络教学措施, 令更科学化、高效化、信息化的精品课得以在我国的高校中普及开来。

摘要: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高校教育提供了新的背景环境, 这种背景下的新兴教学模式之一就是计算机精品课的网络教学。由于自身的专业特点就和信息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 所以计算机专业的精品课程在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本文将探析此种情况下针对计算机精品课设计网络教学方法的要点, 希望能够实现计算机精品课的远程化、多元化、互动化、高效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网络教学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李少纲, 薜毓强.《电工学》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J].复检高教研究, 2009 (2) :8 8-8 9.

[3]祝智庭, 顾小清, 闫寒冰.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修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篇4: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网络教学设计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

一、信息技术内涵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简称IT)是指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一般说,信息技术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我们把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当作信息技术的特征。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总目标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计算机类岗位的高素质专才,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多媒体的网络教学,使教学模式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学生可在任何地方进行网上学习,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教师。学生通过上网提出问题、进行作业提交,教师实行网上解答,考试出题,布置并批改作业等。学生可自由选择所学时间、地点、进度、内容等,网络教学的双向互动使学生主动参与进程。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及时了解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也得以更新,能客观公正地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又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的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计算机教师用于演示的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仅仅是表现为策略或内容上的交叉、渗透、组合和综合,更重要的是所表达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所以精品课程的建设要从多方面着手

1.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

明确教学大纲的作用是“规范教学行为、引导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以前的教学大纲按照章节目录的顺序进行编排,内容和进度统一化,过分强调规范教学行为的作用,已经不适应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需要。为此,对教学大纲进行了研究和改革,按照教学内容模块化的方式进行编排,规定各模块的基本目标和要求,重点、难点等,使得教师能够在保证模块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内容,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发挥各自的特长,从而发挥教学大纲应有的作用。

2.网络资源及教学平台的使用

网上教学包括网上课堂、网络辅助教学系统、课件点播系统、网络考试系统和互助学习课程网站,它采用先进的体系结构,融合了校内外教师对于网络教学的多项研究成果,是一个全面支持网上教学的系统平台。它给全校师生提供一个全面实施网络(辅助)教学的环境,能更好、更方便的解决教师和学生网上交流问题。

(一)内容媒体设计

分析学习内容,选择高新教学媒体。课程的内容要提炼“精”字。教学内容的选择不是传统教材的搬家,应适宜计算机网络信息内容,分解教学内容形成知识节点,结构图或概念图的方式组织这些节点,做成教学目录.供学习者选择路径。除了视频录像、电子教案等,更需注重目标导向内容。以文本、图形、语音等静态呈现方式表现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用虚拟现实技术、动画影视片断视频讲课等动态呈现形式,发挥学生视觉、听觉等多路感观的综合作用,可应用不同层次的媒体,统一与变换相结合,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师生交互工具

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获得答案,教师了解学习情况,可见师生交互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给师生身处异地提供方便,随意交流。开发交流工具:同步/异步讨论园地、协同工作工具、课程电子邮箱等,支持多媒体系统如图形、语音、视频、电子白板等。

(三)计算机教学过程科技文献同步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为了使学生了解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科技发展情况,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某些典型创新成果与所学基本原理是如何联系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课程组研制了科技文献同步检索系统。其中包括中英文科技论文与中文专利检索两部分内容。学生只要输入任意一个与计算机相关的中文或英文关键词,即可找到反映当前科技进步的文献。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分析某些典型的创新成果与所学原理是如何联系起来的。用这种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取得了明显效果。

(四)基于WEB的虚拟实验室

建立虚拟网络实验,即在网络中创建可视化的三维环境,一种实验对象就是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体。用户在进行虚拟的实验时,只需鼠标点击及拖曳。结合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仿真技术与一体,是网络虚拟实验室实现的基础。赋予虚拟实验室的智能化特征要虚拟实验技术与认知模拟方法的结合,人人都随时进入虚拟实验室,进行操作仪器和各种实验。要求学生通过上机实习,深入理解广域网、局域网及Internet的体系结构与协议原理,了解局域网组建的常用技术及方法,学习添加网络协议及网络服务,实现网络打印,熟悉Internet常用技术,学习利用网络查找资料,为以后利用计算机进行相关内容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综合学习各方面知识,才能做好有关计算机的实验,从而获得系统级的分析、设计、管理、应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校英语精品课程建设.2010-3

[2]李少纲.《电工学》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福建高教研究》2009(2)

[3]张新华.电机与拖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改革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08.08

作者简介:

篇5: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网络教学设计研究与探讨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稻庄镇中心小学(邮编257336)王兴军

电子邮箱:sdgrwxj@163.com 电话:*** 寄送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稻庄镇人民政府宣传办 邮编257336 王兴军 电话:*** 在互联网日渐普及、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中小学校园网络的建设、应用和研究逐渐向纵深发展,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尤其是随着我市教育装备条件的改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已逐步走进课堂,它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促进了课堂教学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现已成为我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一、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整合点

我县“班班通”工程的实施和教师人手一机的实现,为我们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研究和探索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十一五”期间,我校承担了市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研究》三项子课题研究任务。为了更好地发挥课题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学校以点带面,通过举办课件评选、整合优质课比赛等教研活动,加强进行课题研究,并以此带动各科教研组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积极探索、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切实促进了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1、运用网络课件导入新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颖、趣味的新课导入,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统计”时,教师把课堂改在计算机教室里,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了几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让学生观看每部动画片的一小部分,然后跟学生一块统计哪一部动画片最受欢迎。创设这样的情境,给学生一种新鲜感,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同时也体会到问题和思考意义,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运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

大量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止的。插图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创设动态情境,以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化抽象为直观具体,化静为动,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观察每个梯形的面积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关系时,先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操作,操作后,让学生观察是怎样拼的,通过拼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来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就是梯形的高,再通过表格的填写、讨论,从而得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由于多媒体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会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3、运用网络技术,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使用适合自己的练习题。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风的养成,可以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协助实现。而不同的学生掌握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所以为不同的孩子准备不同的适合他的练习题是很困难的。但是运用网络技术可以很轻松的解决这一点。如教学《数的世界》这一单元的复习课时,教师通过网络准备了大量的练习题,学生在总结完成本单元的知识网络后,让学生自己在网络资源库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题,学生不但兴趣高,而且练习题因材施教,学习效率显著提高。

4、运用多媒体延伸学科文化,提高学科综合能力。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如小学数学的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数学能力的教学,更加重要的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的渗透。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大量的数学素材进行对比、论证、欣赏,然后进行选择,从大量的素材中选出自己需要的资料。这不仅仅是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更加重要的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这种学习方式更是现代信息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探索 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落脚点。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学生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我们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的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探索出了“激励——自主、情境——探究、展示——交流”为主要环节的教学模式,努力体现学习过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它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在专题学习网页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立体图形的实物素材,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选择进行分类。在分类中,学生发现了规律,如有的学生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一类,老师根据学生发现的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研究它的特征,在自主探索中发现规律,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规律。最后通过查阅资料、课件演示、图形编辑等信息技术手段来验证自己的归纳,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归纳出的规律进行加工整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教学更好地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创设了生动的研究情境、大大地扩充了协作范围,提高了协作的效率、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篇6: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网络教学设计研究与探讨

【摘 要】本文根据当前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实际情况,分析了目前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的不足之处和产生的原因,并对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的改进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可为今后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改革,提高网络技术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 网络技术教学 教学改革

一、高校计算机网络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普及,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计算机网络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与发展中的热点之一。国家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预测:未来5年,我国对从事网络人才的需求将达到60万—100万人,供需缺口十分巨大。企业对网络技术人员的需求每年平均增长达百分之七十一。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中,做好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对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1.在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存在以教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靠机械的重复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教育缺乏创新模式。在网络技术的教学中依然大量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现阶段的网络技术教学中很少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的大量采用使得学生难以理解所学课程的内容,导致教学质量难以达到满意的状态。同时传统的考核手段使得学生通过大量记忆来实现知识的掌握,学生实际操作与运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较差。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差,难以满足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

2.知识体系结构陈旧,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目前绝大部分的教材内容陈旧,不符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难以接受到较新的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与技术。同时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计算机网络方面新知识、新设备缺乏必要的学习和了解,专业知识、教学观念和手段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这导致学生难以接受到较新的网络知识与软件,所学知识滞后于社会的需求,导致计算机网络教学水平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3.目前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网络实践的环节缺乏,学生实际运用和管理网络的能力欠缺。当前的教学环节中,注重网络理论知识的讲授,网络技术的实践环节相对较少,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明显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社会需求同样反映出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实践环节缺乏、教学中实践与理论课程安排比例不合理、学生网络操作与管理能力差等局限性。

4.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不考虑学生及专业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导致教学水平不理想。在高校中,学生的构成较复杂,既有高中文理科学生也有中职毕业生,学生的接受能力、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专业目的不同,给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不利条件。以《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为例,除涉及《计算机公共基础》、《数字电子技术》等基础课程外,还涉及到《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计算机接口技术》等专业课程,而《计算机网络基础》又是其它网络专业课程的基础,如《实用组网技术》、《Internet的连接与使用》。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很难让非专业学生理解相关的网络知识。随着教学的深入,有些学生面对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理解困难,这势必导致教学水平的下降。

此外,教学硬件设施投入不足,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开展时间不长等也是导致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存在问题的因素。

三、高校计算机网络教育改进探讨

针对目前高教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本文对目前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提出如下建议,以促进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的发展。

1.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进行改变,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实践增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思考,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创新的能力。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加多媒体教学,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把一些复杂的网络理论和技术以较为直观的形式讲解给学生,这同时也为专业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手段。

增加学生上机实践的课时,改革考核方式,增加实践操作的考核,做到理论考核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条件的高校可安排学生参加网络技术的社会实习,以达到所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的工作相结合,巩固教学成果。

2.改革教材体系,建议有条件的高校可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合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编写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程,并及时跟踪网络技术的进步,调整教材中相应的内容,以使学生能接触到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之一,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提高整个教学的水平。聘请知名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学人员,以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开拓学生眼界,通过参与社会中的网络技术实践,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网络技术,激发学生络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

3.加强针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知识层次的差异,制定出相应的授课计划和大纲,并选择适当的教材作为学习工具。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尤其要重视教材选取。如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时,可以考虑选取《计算机网络基础》和《计算机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教材;对于广告策划、环境艺术等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可以考虑选取《Internet应用》、《网页设计》等方面的教材,做到因人施教。

此外,加强网络技术教育的硬件方面建设,通过教学积累经验等也是提高网络技术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四、结论

鉴于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重要性以及社会的需要,开展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的改革,对提高网络技术的教学质量,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初步探讨的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对目前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容治.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环境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7).

[2]郜焕平,袁甜甜.高校计算机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J].福建电脑,,(6).

[3]何英.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9).

[4]杜剑侠,张巨俭.谈高校理工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15).

[5]段治川.关于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7,(1).

篇7: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网络教学设计研究与探讨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信息处理几乎被所有的行业所使用,应用范围极广。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信息处理进一步发展,网络信息传输更为便捷,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处理方式增加。凡事有利就有弊,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信息处理除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之外,一些弊端也随之产生。笔者就互联网环境下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利与弊进行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环境;信息处理

随着计算机硬件发展越来越成熟,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在实际中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使用,人们生活中接触到的方方面面几乎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信息处理作为计算机的一项主要功能,在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譬如病毒入侵、数据丢失等安全问题也都随之而来。这些安全问题轻则对人们造成干扰,重则威胁财产安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各种网络安全技术来建立一个相对干净安全的网络环境就显得十分必要。

篇8: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网络教学设计研究与探讨

一、目前《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高校计算机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应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现代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 能够比较熟练地看懂计算机屏幕信息的英语提示、菜单、帮助文件及出错信息, 并能够阅读和翻译计算机的软、硬件手册、资料和说明书;学习和巩固计算机专业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目前该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 广播式的讲解模式, 缺少互动,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要求。

2. 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不能彰显计算机专业性质和特色。

3. 许多教学内容出自于任课教师收集的计算机英文资料, 教材规范性、系统性欠缺, 编排也比较简单。

4. 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感, 信息量不足, 不能反映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新技术[2]。

二、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 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即学习者的知识应该是他们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 而不是灌输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中的四大要素, 而网络恰恰在这方面为学习者最大程度地提供了便利[3]。网络环境下, 通过教师及相关技术人员创造一个以网络支撑为主, 网络版、文字版、光盘版、电子教案、教学网站等全方位、立体化、易控制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与学习的虚拟现实环境, 学生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 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丰富的、系统组织的、结构化的学习资源, 通过学生主动的、积极的意义建构的方式建构相关知识, 学生在形成自己对知识的内部表述时, 不断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 以形成新的表述, 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4]。因此, 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主要应解决以下两大问题:其一, 如何进行网络资源的选择和组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学习环境的创设, 以提供充分满足个性化学习的相关资源和情境,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其二, 如何开展教学、学习活动, 以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 达到培养学生在英语环境中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三、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优势分析

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采取多种教学模式,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 概括起来具有以下优势:

1. 采用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任务驱动等多

种教学模式, 实现了“教师—学生”共同学习, 增加了“学生—计算机”的双向交流,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2. 将计算机知识、应用和技能与专业英语的学习真正融

为一体, 有效加强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3. 可以为教学提供极其丰富、时时更新的专业知识, 使学

生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最新的技术和信息, 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

4. 多媒体技术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提高教学质量。

5.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采用生成性策略开展教学, 学生的信息加工深入, 学习效果好。

6. 提供自觉、自主、自能的学习环境以及全面发展、个性化学习的最佳条件, 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7. 网络的平等性、信息的分散性和无中心性符合后现代

主义的理念, 充分体现了崇尚人的尊严、民主、平等、自由等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 即发展自我实现的能够快乐地过有意义的生活的个体, 对培养、提高大学生发现、选择与自身发展更加协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资源选择及教学环境的创设

1. 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资源的选择原则。

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资源相当丰富, 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因此, 网上资源必须加以甄别遴选。网络资源的选取, 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时效性原则。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科学相关的派生和新出现的专业用语、缩略词汇不断增加, 并成为构成新词的词源。只有充分考虑到时效性, 才能使学生接触到尽可能多的新专业词汇, 学习到最新的计算机技术。 (2) 系统性原则。选材应同时考虑计算机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的系统性, 以确保学生能够较全面的掌握各方面的计算机知识和英语知识。 (3) 多样性原则。选材应关注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以及IT技术对社会和生活的深刻影响, 使学生能接触到计算机英语的主流思想, 对本学科领域的文献体裁和风格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4) 原版性原则。选材应直接来自国外计算机教材和出版物, 保持原汁原味, 使学生能接触到计算机英语的真实语境, 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技术。 (5) 拓展性原则。选材应对教材的内容有所扩展或补充, 而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

2. 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环境的创设原则。

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环境的创设应遵循以下步骤。 (1) 确定主题。主题的选取应紧密围绕教材的核心内容, 以扩展、补充教材素材, 更好地开展教学为根本目标。 (2) 搜索下载。对比较明确的主题可以采用大型搜索引擎进行搜索遴选, 而对相对宽泛的主题则应选择分类网站进行查询, 以减少对搜索结果进行再次选择的大量工作。 (3) 材料整组。对选定的素材应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添加注解、替换部分生词等再加工。然后根据所选材料的个体特征, 如背景资料、辅助性材料和拓展性材料等进行组织。 (4) 教学环境创设。对筛选、整组后的网络资源, 应根据教学需要, 通过课件、网络课程以及专题教学网站和网络资源链接等形式进行具体的教学环境创设。

五、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设计

1. 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可以采用传统教材、网络课件、网上资源三大资源为基础, 结合教学实际, 选择网络课程为补充、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结合、网络课程自学为主体等多种教学模式, 以整体优化教学, 充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课程安排、能力评价、协作学习、师生关系等多方面实现质的突破, 真正体现建构主义学习观。 (1) 建立专题学习网站。网站包括课程内容、导航系统、扩展性资源、查询系统、系统管理、交互系统及学习评价系统。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制作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并加入到专题学习网站。教学课件不仅要体现教学内容, 还要生动、活泼。 (2) 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 (3) 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CAI) 。CAI是一种直接运用计算机交谈模式来呈现教材, 并按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来调整学习进度的教学过程, 是一种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利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弥补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不足, 改变传统的知识储备、传播和提取方式, 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4) 计算机协同工作的教学模式 (CSCW) 。基于CSCW教学模式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 在多个学习者之间开展彼此的交流与合作, 以更好达到教学要求。在CSCW环境下, 教师系统提出问题, 学生在网上选择学习伙伴, 达成相关协议, 即可进行协作或竞争方式的学习。 (5)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制订学习计划, 实现分层教学与个性化教学模式相结合。

2. 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模式。

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学习模式, 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1) 学生可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手段, 采用“个性化”学习、“探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交互性”学习、“选择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学习者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实现异步交互, 与教师建立网络通讯联系, 教师可以通过此方式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或批改作业。 (3) 学习者可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实现同步在线交谈, 得到教师个别指导, 还可在特定的专题讨论区内发言或浏览其他学习者的心得体会。 (4) 学生可以随时在专题学习网站上进行自我学习的效果检验, 巩固学习成果。

六、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

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专业英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即时性、广泛性、共享性, 网络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网络教育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以传统教材、网络课件、网络资源为基础, 通过“个性化”学习、“探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交互性”学习、“选择性”学习等多种形式的网络课程, 充分体现了虚拟学习环境的个性化、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 代表了网络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 为《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学探索与努力, 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已初见成效。根据笔者对2003级、2004级、2005级3个年级近2000名本科生的问卷调查得知,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有了显著提高;通过测试和试卷分析, 发现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听力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学生实际语言的运用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他们能够真正地将英语作为获取专业知识的语言工具, 快速、准确地获取最新的技术和信息, 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 利用网络教学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促进了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

(张艳萍, 牡丹江师范学院网络信息中心副教授, 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参考文献

[1]洪秀平.英语学习的误区[EB/OL].http://www.glvchina.com/big5/ping3.php.

[2]刘艺.程序员如何掌握计算机英语[J].程序员, 2002 (02) .

[3]教育技术学[EB/OL].http://www.etr.com.cn/xsk/xgjc/study/study.htm.

篇9: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网络教学设计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网络环境;信息处理;安全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5-0000-02

1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信息处理优势

与传统信息处理方式相比,网络信息处理从技术手段上解决了存储、查询、复制和远距离传播与处理等问题。网络信息处理能处理网络中的所有信息,包括各种技术信息以及商务和政务信息。可以说,网络信息处理没有你做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具体说来:(1)在信息识别、采集上,人们在网络环境里可以找到其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信息来源可以由专门的网站和数据库检索获得,而对于信息内容,人们可以通过网上提供的具有针对数据库或网站进行查询。信息的来源及内容的解决,使得信息识别得到解决。在信息收集上,通过计算机将信息汇总,使收集难度大大降低,同时可以拓展信息来源,随时更新信息,使信息更加准确全面。(2)在信息处理、管理上,信息处理是人们利用计算机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从而获得趋向符合个人需求的信息,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处理便捷性尤为突出。而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管理对各个机构、组织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作用也非常显著,如学生的四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等均能够在网上完成,大大提高了效率。(3)在信息存储上,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可以将各种信息保存在相应的数据库里,一方面可以方便再次查询和使用,另一方面方便交流与共享,如中国知网数据库上就保存了不同期刊不同时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在信息检索上,由于在网络环境里,所有的信息都储存在相应的数据库里,人们所需要的信息只需要在相应的查询网站都能快速检索到,再加上网络环境里,人们交流更加方便,从而使信息检索更加方便。(5)在信息传递上,用户可以通过长传、下载、邮件等方式传递信息,传递速度方便迅速。(6)在信息发布上,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为信息的发布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信息的发布及时准确,不受空间的制约。如租房、找工作可通过赶集网、同城网等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

2网络给计算机信息处理的隐患

随着网络应用领域的扩广,使网络环境更加复杂,网络信息很多涉及敏感信息,这些信息很容易引来人为攻击,使网络的安全受到威胁。所以网络计算机信息处理也存在很多隐患:2.1网络信息筛选困难。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迅速汇集,在给人们带来检索信息方便的同时,也使信息过于庞杂,网络上充斥着囊括各种技术以及商务政务的信息,所以要从这个庞大的信息汇聚地里找到符合用户需求的信息使比较困难的,增加了信息筛选工作的难度。2.2机密信息泄密。由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涉及面非常广阔,很多信息涉及国家机密、宗教信仰、商业秘密科研数据等众多敏感信息,很容易受到人为恶意攻击造成信息泄露或丢失,由单个计算机的安全事故造成其他许多计算机主机的瘫痪,给用户及有关机构组织带来巨大的损失,再加上网上犯罪留下的证据又极少,使得网络犯罪率呈上升趋势,所以加强网络信息安全,采取有效措施显得尤为重要。2.3网络信息共享质量差。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有着显著的优势,致使信息处理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用户想要获得比较优质的网络信息服务,就需要在一个优质的网络环境下,一旦网络失效或者质量较低,那么用户在享用网络信息的质量就随之降低。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网络质量并不理想,成为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因此,网络质量的优化,是信息顺利传递的有效保障。

3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3.1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指将内部局域网与公众访问网隔离开来所设置的一道屏障。防火墙能有效地控制局域网与公众访问网的访问尺度,在防火墙之内,则有权执行对网内主机和数据的访问,在防火墙之外则无权执行对网内主机及数据的访问,从而能有效防止外来黑客或其他人为恶意攻击,起到保护数据和主机的目的。目前比较常见的防火墙技术主要有:数据包过滤、应用网关和代理服务。3.2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是通过对网络中传输的信息进行数据加密来保障其安全性。这种主动安全防御策略对网络上传数据的访问权限进行设限,只有具备权限的网络才可以对数据下进行访问,从而降低信息安全保护的成本,是信息安全保护比较常用的基本措施。数据加密技术主要有无解密数据加密、私用密钥加密技术、公开密钥加密技术。第一种加密技术主要是针对一些像口令加密这样的类型,它只需要被加密,并与以前的加密进行比较。第二种私用密钥加密技术,这种加密技术也称之为对称算法,可以通过加密密钥的推算找到解密密钥,反过来也成立。第三种公开密匙加密也称之为非对称算法,这种加密技术的加密密匙与解密密匙不同,所以不能像第二种加密技术那样通过对加密密匙的推算得出解密密匙,解密难度更大,对信息安全保护更严密。3.3身份认证技术。身份认证是系统通过对用户展示的身份的进行验证,查明其是否具有访问信息资源的权限。身份认证包括验证协议和授权协议两部分。用户只有通过身份认证才能对加密信息进行访问,是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合法用户的身份也存在被盗用的风險,所以要加强身份的认证,从而使授权认证授予合法用户,而将非法用户挡在门外,从而确保信息完全。一般身份认证有根据人的生理特征进行身份认证、根据口令进行身份认证、采用硬件设备进行身份认证。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信息处理中采用生理特征的认识不太现实,而口令验证的安全性容易被突破,所以在网路环境里一般采用高强度的密码进行身份验证。当前身份认证技术,除传统的静态密码认证技术以外,还有动态密码认证技术、IC卡技术、数字证书、指纹识别认证技术等。3.4安全协议。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信息处理安全系统的完善离不开安全协议。完全协议的建立使计算机信息处理安全保密系统更加规范、标准。当下的加密协议大致肯为加密协议、密钥管理协议、数据验证协议、安全审计协议、防护协议。针对目前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存在的提问题,要完善计算机信息处理安全系统,就需要一方面要提高信息安全意识,推进信息安全理论的进步,促进信息安全技术趋向更加完美更加成熟的境地;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的信息安全情况,综合利用各种有效的信息安全措施,保护信息安全,减少信息安全隐患。

4结语

由于计算机技术网络的广泛运用,对计算机信息处理带来诸多优势,使信息处理从信息识别、采集、发布、管理到传递、储存等各个环节不断优化,呈现出迅速、准确、不受地域空间限制等特点,极大地推动了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但由于网络环境复杂、信息涉及面广,也导致了信息筛选、信息安全、信息质量等都受到巨大威胁,针对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存在的隐患,应采取诸如防火墙、加密、安全协议等手段,综合利用各种安全技术,使计算机信息处理安全系统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熊松韫,张志平.构建网络信息的安全防护体系[J].情报学报,2003,(1).

[2]刘月茹,刘月兰.公开密钥加密算法在网络信息安全中的应用[J].情报科学,2003,1.

[3]王恩普,彭海英.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概述[J].现代计算机,2003,4.

[4]张正兰,许建.基于PKI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架构及应用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4,1.

[作者简介]谢宗烨(1981.11-),性别:男,籍贯:广西陆川,学历:大学专科,职称:技术员,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从事工作:计算机网络。

篇10: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网络教学设计研究与探讨

想要减少网络安全问题,不仅需要相关网络管理部门加强排查、惩戒,也需要每一位用户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尽量避免被攻击或泄露自己的个人数据。对于非专业人士,为电脑安装杀毒软件,定期对电脑进行查杀,开启防火墙功能,以建立一个相对安全的内部网络环境。对于来路不明的网站、邮件和弹出窗口,一律不要打开,降低病毒入侵的可能性。

4.2培养专业人员,加强网络管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已攀升到世界第一,这也对我国的网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充分认识到存在的网络问题,有针对性加大网络管理力度。

4.3打击盗版

盗版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用户计算机的安全。在正版软件价格高昂的情况下,很多商家或者用户在安装软件时会购买便宜的盗版软件来代替,这种盗版软件可能危害计算机的安全。一方面,我国相关部门仍然要严厉打击盗版,通过政府的监督和强制手段来减少盗版的流通;另一方面,引导互联网用户树立正确的观念,抵制盗版,注重网络安全,以此来建立一个相对安全的网络环境。

5计算机信息处理应用案例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办公。在地质勘察行业,由于各类地质数据采集的内容涉及大量的文字描述、空间形态的点、线、面等图形信息,信息的种类繁多且内容复杂,信息量大。除此之外,地质勘察的现场条件艰苦,地理位置偏远或者地形崎岖,对于地质勘察人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将计算机信息处理与物联网、北斗应用等多学科相融合,将野外现场勘察的方式改为通过计算机采集,通过网络传输采集到的数据到本地计算机,进行接下来的处理和存储。这种方式不仅仅极大地解放了工作人员,同时,采集的数据也更为精准,处理起来也更加方便。

6结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信息处理给大家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不仅仅要认识到计算机信息处理在信息识别、采集、处理和存储等方面的准确性和便捷性等优势,还应重视计算机信息处理在信息筛选、网络安全以及信息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努力寻找有效的方式来规避或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计算信息处理系统,努力营造构建一个更安全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季晓华.论网络环境给计算机信息处理带来的利与弊[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4):162-163.

[2]刘颖,王帆.浅析网络环境下给计算机信息处理带来的利与弊[J].信息系统工程,(6):73,77.

[3]周丽蕴.浅析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存在问题及方法[J].电子世界,(3):17-18.

篇11: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网络教学设计研究与探讨

摘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高校的管理方式和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高校现代化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环境 高校 审计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现代科技革命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的应用渗透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层次,也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网络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等信息系统及门户网站的普遍应用,促使学校的组织形式、管理体制、控制要点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高校管理者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活动。作为学校管理和控制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审计,在网络环境下如何面对信息化的影响,转变思路,进一步开展好审计工作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

随着财务软件在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高校逐步实现了由传统手工会计向会计电算化的转变,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与会计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相比,高校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发展状况则相对滞后。

(一)审计力量不足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内审机构不健全、人才短缺现象。在机构设置上,一部分高校将纪检、监察、审计合并办公,由1至2名工作人员负责审计工作;有的高校虽设有专门内审机构,但只象征性地配置了两三个人,更缺少专业审计人员,在职的审计人员从财务部门“轮岗”或“转业”到审计部门;少数高校既没有设置专门的审计机构,也没有配备从事审计工作的专职内审人员,根本就没有开展这项工作。但学校的经济业务在增加,审计项目逐年增加,审计内容逐年扩大,审计力量明显不足。

(二)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高校内部审计业务的复杂性,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还不能满足高校审计快速发展的需求。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较为单一,以财务会计、经济管理专业为主,难以满足高校新形势下审计覆盖面广、审计业务日益复杂、涉及专业领域宽泛的特点。目前的审计工作已涉及财务收支、经济效益、基建维修、经济责任、预算决算和内控制度评审等多个方面,监督覆盖范围涵盖了重大经济合同和大宗物资采购及大型基建投资项目招投标的全过程。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势必导致审计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造成审计判断失误、审计报告不实等后果,从而引发较大的审计风险,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三)审计监督不到位,工作滞后

由于机构不健全及缺乏专业人员等原因,当前高校内审工作主要内容往往限于预算、决算项目的常规

性、强制性审计工作。但实际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审计无法对日益发展壮大的高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致使高校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被及时发现。即使发现问题,可能再也无法弄清楚或予以纠正,此时的审计监督作用自然大打折扣。特别是目前各高校几乎都在搞的以“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美术馆、研究所”为主体的新校区建设,金额巨大。无论是教育经费管理的不完善,工程投资的难以控制,复杂经营活动中容易隐匿的问题,还是经济责任在形成过程中难以分清,都对目前传统的、简单的“事后”审计监督思路提出了挑战。

(四)审计手段落后、工作效率低下

目前几乎所有高校的财务部门都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跟上了时代的脚步,而审计的步伐却没有跟上。高校内部审计多数还是以人工审计为主。通常是审计人员从财务部门把历年的财务数据拷贝到审计工作使用的计算机中,通过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再花大量的时间审查纸质的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这种传统的审计方法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时间长,效率低,易出错,已经不能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

二、建设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

在网络环境下,审计的技术方法随着审计对象和内容的变化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审计技术,帮助审计人员审阅会计文件档案,查找满足指定条件的会计记录,对众多的会计事项进行抽样测试,计算和分析,以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一)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实施改变了会计信息贮存方法、核算形式及内部控制方式。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必须要了解和审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功能及其内部控制,才能证实其会计事项处理的合法性、结果的正确性及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这就要求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必须转变审计方式,提升审计手段,不断扩大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积极尝试计算机辅助审计。

(二)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提高高校审计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前,面对审计任务量大与审计资源短缺的现实矛盾,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通过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逐步实现高校内部审计办公自动化,可以做到利用计算机审计,达到审计资源共享、完善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强力推进审计信息化过程中,通过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可以进一步促进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审计信息化是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保证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财政、财务收支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处理手段越来越高超,相应地也对审计人员的具体审计工作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要求审计信息化建设必须符合实际工作的需求,能够让审计人员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手段,准确有效地进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并且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完善审计复核审理制度,建立审计复核机制,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规范审计行为,完善审计内控机制,防范审计风险。

(四)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构筑反腐倡廉体系的有效环节

审计信息化将使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发生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

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通过计算机联网审计可以实现实时的计算机远程审计,各级审计部门可以对相应的各级高校的相关经济活动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实现事中审计,实现关口前移,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推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建设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认识,增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

目前,在对如何运用审计信息化手段,如何更新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以适应和促进审计信息化进程等问题上,依然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存在着畏难情绪,导致各个高校审计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许多高校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还存在审计手段仍以手工审计为主,信息化整体水平较低的情况。因此,我们在审计信息化建设问题上,首要问题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树立起适应新形势的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新观念,增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实现审计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二)加大对计算机设施等硬件的投入

要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加大对计算机、复印、打印等设备的投入,夯实硬件基础。这就需要各个高校审计部门积极争取本级学校领导的支持,多方筹集审计信息化建设资金;同时,争取上级审计部门的支持,确保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最基本需求。

(三)培养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审计队伍

目前人才短缺是制约高校内审工作发展的关键所在,一部分审计干部由于年龄偏大,业务老化,知识结构单一,对应用计算机不感兴趣;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知识更新培训的不足,许多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及相关技能无法得到同步提高,计算机应用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上。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展信息知识培训,例如请本校专业教师集中授课,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改进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或者尝试将内部审计人员派到社会中介机构培训,接受社会审计的先进经验。总之,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始终是第一位的。

(四)努力建设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畅通高效的信息资源收集渠道和方式,不断充实、完善、整理和丰富信息资源,逐步实现与其他高校审计部门、各级政府审计机关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特别是在目前审计软件比较缺乏的情况下,有条件的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可尝试自己开发,根据本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注重外部力量与内部力量的结合,注重审计人员与技术人员的结合,最终建成高校内部审计管理系统、实施系统。

上一篇:关于黎溪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的调查问卷.doc下一篇:《大江周刊》征稿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