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犯罪

2024-05-08

老年犯罪(精选十篇)

老年犯罪 篇1

虽然老年人犯罪的比率相对较低, 但是, 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法律事实, 其犯罪问题却不得不重视。目前老年人的犯罪现象正在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 对老年人犯罪原因进行理性分析, 并对其特点提出有效的对策, 对当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1.老年人自身发展的特点

1.1 生理方面的特点。

从四、五十岁的中年期开始, 成人的五官功能就逐渐变化, 而到老年期则更显著;开始影响日常的生活, 并且也会间接地左右心理情况。首先, 视力、听力等的下降使老年人成为了社会的弱势群体, 从生理上就决定了老年人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罪犯而言很少实施暴力、攻击性的犯罪行为;再者, 由于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老年人的身体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他们的性需求和性能力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而丧失, 也需要性生活。

1.2 心理方面的特点。

一般来说, 年老的人比壮年时其意志力变得比较脆弱, 对挫折抵抗力减低, 应激处理能力减少, 特别是对持续而来的烦恼或痛苦, 忍受力比较差, 容易放弃克服问题的意志。年纪大的老人, 随着其年岁因素, 对于挫折之反应, 常使用较简单且原始的心理防御作用, 正因如此, 老年人的心态及其不稳定并且往往容易走极端。

1.3 退休后的适应问题。

年老了以后, 迟早要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 离开每天在外工作的生活。退休, 意味着一个人正式职业角色的丧失, 在某种意义上是“退出”社会, 从此将扮演一个新角色。往往有些老年人对这样退休后的生活适应不良, 容易发生情绪上的毛病, 多半是忧郁及焦虑的反应, 严重时还得接受辅导或药物治疗。而最重要的还是老年人自己对年老的基本看法。如果老年人自身无法很好的适应这种角色的变化, 无法填补在精神方面的空虚, 就容易做出反常的行为。

1.4 家庭对老年人的影响。

到了年老时期, 在家庭生活方面也要考虑如何去调整与适应。因为家庭对老年人而言, 占据了老年生活中比较大的比重。

1.4.1 夫妻之间的关系。

在年老阶段, 夫妻双方在性格上基本已经固定并成型, 除了一起过基本的夫妻共同生活以外, 要容许部分性的各自的生活活动的存在, 分别去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如果双方无法很好的调整心态面对老年阶段, 将会出现无法预测的后果。

1.4.2 与子孙的关系, 对于家庭地位的变化感到不适应。

老年人随着离退休, 其相对优厚的收入也不复存在, 他们过去因工作带给家庭的种种好处也随之失去, 这使得部分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和发生动摇, 话语权减小。一些素质较低、道德观念薄弱的子女会觉得父母亲无法为家庭带来利益, 因此对待老人的态度有可能逐渐恶劣。

2.社会环境对老年人犯罪造成的影响

2.1 文化背景因素。

当前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期, 现代思想、西方强势文化的侵入对大众心理及中国传统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引发了老年群体对社会的不适应。这些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社会道德观念与风气的变化, 对老年人的社会“免疫力”提出的挑战。在社会转型时期, 价值体系多元化, 旧的价值观日益弱化, 而新的价值观又尚未建立, 从而引起人们无所适从, 导致道德水平降低。部分老年人在这种环境下社会融入感降低, 一味追求吃喝玩乐、享乐主义、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当前社会的一些非主流文化对老年人的心理形成了强烈的刺激, 由此引发多种行为动机。从理论上讲, 个体如长期生活在亚文化群体内, 在其价值体系的影响下产生越轨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加大。近年来, 我们国家对老年人的社会化建设相对滞后, 在农村尤其突出, 这容易导致老年人文化生活导向模糊, 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与社会文化产生冲突。当前形势下, 各种腐朽思想往往借助社会不正之风传播并占据一定的市场, 老年人一旦受其影响, 就可能为追求物质享受和不健康的精神刺激而不惜铤而走险。

2.2 受教育的程度以及对法律的认识因素。

许多犯罪的老年人文化水平低下, 法制意识淡薄。有学者做过统计, 86.6%的老年犯罪嫌疑人只有小学文化或是目不识丁的文盲。目前大多数老年人都没有机会系统地接触法律, 在农村老年人知法懂法的则更少, 文盲法盲比例非常大, 即便在城市, 老年人在处理日常事务上更多是依靠风俗习惯和直觉等非理性经验。而老年群体学法用法的难度较大, 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够, 由此导致法制观念相对淡薄, 成为了引发老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

总之, 老年人是我国当前社会下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老年人犯罪给其自身、家庭和社会都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导致老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是老年人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 应该通过多种途径, 预防和解决老年人违法犯罪的问题, 把处于社会边缘的老年群体整合到主流社会中。关爱老年人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责任, 只有社会、社区与家庭都来关注、尊重老年人, 才能对预防老年人的违法犯罪产生积极的作用, 也只有采取全方位综合措施, 才有可能从根源上控制老年人违法犯罪问题。

摘要:当前, 我国正在迈入老龄社会, 老年人口越来越多, 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 其中老年人犯罪的问题正成为一个新的严峻的社会问题。近年来, 老年人犯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突出, 也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老年人犯罪原因的分析 篇2

老年人犯罪原因的分析

作者:王涛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4期

【摘要】当前,我国正在迈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老年人犯罪的问题正成为一个新的严峻的社会问题。近年来,老年人犯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突出,也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关键词】老年人;犯罪;特点;原因随着社会经济地不断发展,民中生活质量大幅度地提高,人类自身的发展也在急剧加速,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也加快了人口的老龄化,我国逐渐迈入一个严重老龄化的社会。我国的老龄化对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其中,老年人犯罪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虽然老年人犯罪的比率相对较低,但是,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法律事实,其犯罪问题却不得不重视。目前老年人的犯罪现象正在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对老年人犯罪原因进行理性分析,并对其特点提出有效的对策,对当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1老年人自身发展的特点

11生理方面的特点。从四、五十岁的中年期开始,成人的五官功能就逐渐变化,而到老年期则更显著;开始影响日常的生活,并且也会间接地左右心理情况。首先,视力、听力等的下降使老年人成为了社会的弱势群体,从生理上就决定了老年人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罪犯而言很少实施暴力、攻击性的犯罪行为;再者,由于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他们的性需求和性能力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而丧失,也需要性生活。

12心理方面的特点。一般来说,年老的人比壮年时其意志力变得比较脆弱,对挫折抵抗力减低,应激处理能力减少,特别是对持续而来的烦恼或痛苦,忍受力比较差,容易放弃克服问题的意志。年纪大的老人,随着其年岁因素,对于挫折之反应,常使用较简单且原始的心理防御作用,正因如此,老年人的心态及其不稳定并且往往容易走极端。

13退休后的适应问题。年老了以后,迟早要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离开每天在外工作的生活。退休,意味着一个人正式职业角色的丧失,在某种意义上是“退出”社会,从此将扮演一个新角色。往往有些老年人对这样退休后的生活适应不良,容易发生情绪上的毛病,多半是忧郁及焦虑的反应,严重时还得接受辅导或药物治疗。而最重要的还是老年人自己对年老的基本看法。如果老年人自身无法很好的适应这种角色的变化,无法填补在精神方面的空虚,就容易做出反常的行为。

14家庭对老年人的影响。到了年老时期,在家庭生活方面也要考虑如何去调整与适应。因为家庭对老年人而言,占据了老年生活中比较大的比重。

141夫妻之间的关系。在年老阶段,夫妻双方在性格上基本已经固定并成型,除了一起过基本的夫妻共同生活以外,要容许部分性的各自的生活活动的存在,分别去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如果双方无法很好的调整心态面对老年阶段,将会出现无法预测的后果。

142与子孙的关系,对于家庭地位的变化感到不适应。老年人随着离退休,其相对优厚的收入也不复存在,他们过去因工作带给家庭的种种好处也随之失去,这使得部分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和发生动摇,话语权减小。一些素质较低、道德观念薄弱的子女会觉得父母亲无法为家庭带来利益,因此对待老人的态度有可能逐渐恶劣。

2社会环境对老年人犯罪造成的影响

21文化背景因素。当前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期,现代思想、西方强势文化的侵入对大众心理及中国传统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引发了老年群体对社会的不适应。这些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社会道德观念与风气的变化,对老年人的社会“免疫力”提出的挑战。在社会转型时期,价值体系多元化,旧的价值观日益弱化,而新的价值观又尚未建立,从而引起人们无所适从,导致道德水平降低。部分老年人在这种环境下社会融入感降低,一味追求吃喝玩乐、享乐主义、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当前社会的一些非主流文化对老年人的心理形成了强烈的刺激,由此引发多种行为动机。从理论上讲,个体如长期生活在亚文化群体内,在其价值体系的影响下产生越轨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加大。近年来,我们国家对老年人的社会化建设相对滞后,在农村尤其突出,这容易导致老年人文化生活导向模糊,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与社会文化产生冲突。当前形势下,各种腐朽思想往往借助社会不正之风传播并占据一定的市场,老年人一旦受其影响,就可能为追求物质享受和不健康的精神刺激而不惜铤而走险。

22受教育的程度以及对法律的认识因素。许多犯罪的老年人文化水平低下,法制意识淡薄。有学者做过统计,866%的老年犯罪嫌疑人只有小学文化或是目不识丁的文盲。目前大多数老年人都没有机会系统地接触法律,在农村老年人知法懂法的则更少,文盲法盲比例非常大,即便在城市,老年人在处理日常事务上更多是依靠风俗习惯和直觉等非理性经验。而老年群体学法用法的难度较大,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够,由此导致法制观念相对淡薄,成为了引发老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

总之,老年人是我国当前社会下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老年人犯罪给其自身、家庭和社会都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导致老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老年人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应该通过多种途径,预防和解决老年人违法犯罪的问题,把处于社会边缘的老年群体整合到主流社会中。关爱老年人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责任,只有社会、社区与家庭都来关注、尊重老年人,才能对预防老年人的违法犯罪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只有采取全方位综合措施,才有可能从根源上控制老年人违法犯罪问题。

试析老年人犯罪 篇3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呈现出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而且老年化的速度不断的加快,在以往刑事犯罪研究中将老年人作为刑事犯罪的受害者、需要援助者(如家庭遗弃、赡养等民事侵权行为的受害人)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对于老年人的犯罪问题应当进行一定的探讨,故而,笔者试图从老年人犯罪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的预防老年人犯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阐释与论证。

关键词:老年人;犯罪;发展趋势;援助方向

一、老年人犯罪的原因

对于老年人犯罪,通过司法实践中的相关数据显示,老年人的犯罪行为在不断的增加,种类呈现出了多元化趋势,在以往老年人犯罪中,主要集中于财产性、性以及准暴力犯罪,但是其他种类的犯罪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均有了一定的犯罪行为产生,如交通肇事、毁坏财物、非法行医、包庇等等,那么老年人的这些犯罪行为中,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人们有种通俗的说法,就是“返老还童”,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心理的变化,老年人中普遍会产生一定的孤独感与寂寞感,再加之老年人的生理变化,这就会促使老年人在处理某些事情或者是面对某些事情时候做出一定的越界行为。如发生在江苏的一个案件,就是一个空巢老人,年过古稀,由于过于孤独寂寞,就容留了大量的卖淫女在其家中,并为其提供场所,为其进行把风,最后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2.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其子女陪伴在其身边的时间与机会则越来越少,对于老人的关怀往往以物质(主要是钱财)关怀居多,同时,由于我国许多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对于老年人关爱与帮助的社会义务所尽较少,此时老年人的心理会产生一定的扭曲,其需要精神层面的安慰与关怀;在我国很多经济不发达地区,子女的经济能力较差,而对于老年人的赡养形式较为严峻,很多老人为了自谋生计,做出了超越道德与法律底线的行为,如一个老人为了生计,与几个年轻人合伙制作假币、贩售假币。

对于老年人犯罪的犯罪原因,有其自身的生理与心理因素,亦存在着周围生活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故而,对于老年人犯罪的预防以及保护、帮助老年人应当从此入手。

二、老年人犯罪的趋势

对于老年人犯罪的发展趋势,在上文中,作者进行了一定的阐述,以往的犯罪主要以简单的身体性行为为主,如强奸、盗窃等,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老年人犯罪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老年人犯罪不仅仅是简单的身体性犯罪,其开始向一定的智力型、手段性犯罪发展,犯罪种类不断增多,此种情形的出现,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如何积极、有效的应对老年人犯罪

对于老年人的犯罪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与应对:

首先,对老年人进行一定的犯罪前援助。所谓犯罪前援助,就是对于年纪较大的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在无法获得家人亲友的关怀时候,能够借助社会福利机构,对其进行积极的保护;对于有家人亲友的老人,法制部门举办应当较多的法制与人文宣传,让老人的家人亲友对老人尽到科学、合理的赡养,不仅仅是那种存物质的赡养。通过,家人亲友以及社会福利机构的努力,对老年人的心理产生的些许扭曲进行一定的疏导与缓解,当然,老年人的生理变化是无法改变的,只有通过心理的帮助与安慰,以减少老年人的孤独与寂寞感。不仅如此,在家人亲友以及社会福利机构的精神关怀外,还应当通过社区、街道对相关范围内的老人进行法制教育,通过广播、电视以及社区宣传等等方式,对老人的法制意识进行一定的促进与培养,并设置一定的法律服务场所,积极、友善的为老年人的咨询进行解答。

其次,对老年人进行了犯罪的法律援助。在刑事辩护中,由于控方身为检察机关,如此强大的国家利益维护者,这就要求辩护律师应当积极的通过各个方面为老年人犯罪进行有效的辩护。老年人范围不同于其他群体犯罪,其往往存在着较为特殊的情形,辩护律师要详细的进行案件调查、取证,积极思考,充分的考虑各种社会因素,同时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以及性格特征等方面做出有效的分析,将这些不同情况积极、合理的应用到案件审理与辩护中,尽全力维护好老年人的合法权利。

结语.老年人犯罪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老年人犯罪形式的多元化,要求我们对于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与行为进行积极、特殊的关注,要从物质与精神方面给予老年人以积极、有效的帮助,以预防老年人在生理与心理变化之下产生的种种犯罪行为,同时,要设置科学、合理的法律服务机制,为老年人的法律咨询以及老年人的犯罪预防起到有效的作用力。(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任翔:“簡论老年人犯罪及其法律援助”,《中国司法》2012年12期,总第156期。

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理问题研究 篇4

(一) 老年人犯罪的定义

何为“老年人”呢?在我国退休年龄基本确定为男性60岁, 女性55岁, 但是1982年联合国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首次将老年人的年龄正式界定为60周岁, 我国在1996年施行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第2条也规定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因此, 我国60周岁以上的人所实施的犯罪即为老年人犯罪。

(二) 我国老年人犯罪现状

根据2011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接近14%。据联合国说法, 老龄化国家是指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以上。老龄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同年全国老龄办预计, 五年后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16亿, 约占总人口的17%;65岁以上空巢老年人口约占老年人口的近1/4, 人口结构的转变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其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老年人犯罪问题。近年来老年人犯罪比例逐步上升, 据调查, 我国A省B市C区2007-2012五个年度中, 该区公安机关共侦破各类刑事案件1324起, 其中老年人作案101起, 占破获案件总数的5.31%。案件种类涉嫌故意伤害的最多, 其次是重大责任事故罪、盗窃、诈骗、强奸, 妨害公务和损坏公私财物等。

(三) 老年人犯罪的原因

第一, 文化水平低, 法律意识薄弱。不懂得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部分老年人在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故意伤害、妨害公务等行为。

第二, 长期缺乏关爱, 缺少精神慰藉。老年人的子女对老人疏于照顾, 使老年人孤独情绪蔓延无处倾诉。老年人在退休后无法很快适应新生活, 他们无法实现自我价值, 无法获得成就感, 加上体力和精神状况下降, 使老年人消极颓废, 容易诱发违法犯罪行为。

第三, 社会福利不到位。当今社会物价飞涨, 部分老年人退休后本身积蓄少, 子女尚不能给予补贴, 生病时又需要大量金钱的投入, 这就容易导致侵害财产型犯罪的发生。

第四, 长期独居的老年人性格孤僻引发强烈的占有欲和报复欲, 加上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容易导致强奸、猥亵儿童等犯罪。

(四) 老年人犯罪的特点

以A省B市C区司法机关2007-2012年办理的刑事案件为例, 老年人犯罪有以下特点:

第一, 老年人犯罪案件数量逐年增长;第二, 两抢一盗、人身伤害案件居多;第三, 犯罪主体文化程度偏低, 孤寡老人犯罪呈上升趋势;第四, 犯罪对象主要集中在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第五, 老年人犯罪案件占总案件不到5%, 男性犯罪多于女性, 农村老年人犯罪多于城市, 采取手段多为非暴力性的。

二、对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原因

(一) 体现我国矜老的传统文化

矜老是我国自古以来的立法传统。“矜老原则”是法律儒家化发展的结果, 是指在刑罚上给予犯罪的老年人较为宽厚的处罚, 源于“德主刑辅、明德慎刑”的恤刑思想, 对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立法规定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时期。它的思想基础符合一般公众的刑罚观。虽然这一传统没有被我国现行刑法全面采纳, 但是作为立法传统, 立法者不能忽视该理论渊源。

(二) 老年人犯罪后再犯的概率小, 社会危害小

首先, 老年人犯罪率较低, 其次, 多数老年人犯罪是由于孤独、不被重视、子女疏于照顾, 经济困难等原因导致, 亲人及社会对老年人生存现状做出改善, 犯罪的机率就会降低很多。最后, 老年人即使想再犯罪也力不从心, 所以老年人再犯罪的机率很小。

(三) 符合刑事立法的趋势

一般来说, 老年犯罪人人身危险性和社危害性小, 对其从宽处理是保障人权的体现, 符合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 符合刑法谦抑性原则

刑法的谦抑性, 本质是尽量使用较为宽松的刑罚手段。我国司法资源有限, 老年罪犯生病治疗费用过高, 关押老年人会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 这与刑事司法实践的需要和刑罚的经济性原则不符。比照未成年罪犯, 由社会来改造老年人, 不但可以节省司法资源, 而且可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五) 符合刑罚目的性原则

对老年犯罪人采取轻于一般犯罪人的责任标准, 符合我国刑法目的性原则, 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关爱, 对老年人犯罪应当以预防和改造为主, 严惩不但无法发挥刑法的威慑作用, 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与保障人权相悖。

三、老年人犯罪的预防建议

(一) 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为使老年人无后顾之忧的生活, 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就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彻底根除老年人犯罪的经济原因。

(三) 加强道德宣传与法制宣传

首先, 加强道德宣传。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子女和社会都要给予老人关怀;其次, 要重视对老年人精神的慰藉。同时司法部门要将法制宣传深入到农村, 增强老年人的法制观念, 在遇到不法侵害时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而不是采取极端手段来解决问题。

(四) 加强对老年人的关注度

政府和福利部门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提高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度, 尤其是空巢老人这样的特殊群里, 老年人之间也要加强沟通, 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摘要:矜老是我国自古以来的立法传统, 反映了人道主义精神。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刑法修正案 (八) 》。我国的立法机构在矜老传统的基础上, 关于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理的规定, 正是适应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体现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恤刑思想, 不但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 而且使我国刑事立法结构更加健全, 符合刑法精神和刑罚目的, 符合当今世界刑事立法的趋势。

关键词: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理,谦抑原则

参考文献

[1]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现代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2]康树华.老年人犯罪特点、原因与对策[J].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4 (01) .

[3]刘钦兴.老年人刑事责任问题研究[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 2005 (01) .

[4]刘艳红.刑法修正案 (八) 的三大特点——与前七部刑法修正案相比较[J].法学论坛, 2011 (03) .

[5]谢望原, 张开骏.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指导下的刑法修正立法——刑法修正案 (八) 总评[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4) .

[6]袁彬.关注刑法修正案 (八) 争议问题[J].法制资讯, 2011 (05) .

[7]黄太云.刑法修正案 (八) 解读[J].人民检察, 2011 (06) .

[8]陈永革, 李缨.老年人犯罪的刑罚问题刍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 (12) .

[9]李益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下老年人犯罪研究[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08 (12) .

农村老年人性犯罪特征与预防对策 篇5

作者: 顾凤涛发布时间: 2011-03-23 09:44:1

5近年来,在农村地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出现了60岁以上老年人性犯罪突出的问题,而且他们性犯罪的主要目标是幼女和智障妇女,给受害人及其家庭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一、老年人性犯罪特征

(一)犯罪主体多为60以上老年单身男子。多数犯罪嫌疑人配偶已经去世,其子女也相继成家与老人分开居住或外出打工,只有他独自一人在农村生活;有的从来没有结过婚,长期孤独、寂寞的心理得不到排解,正当的性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些老人身边没有子女照顾,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安慰,精神感到空虚,心理、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犯罪对象多为幼女和智障妇女。由于老年人攻击能力相对较弱,只能针对反抗能力较差的群体进行,因此幼女和智障妇女就成为了犯罪对象。再加上犯罪分子采取一些引诱、威胁的手段就很容易让犯罪活动不被暴露,而智障妇女根本没有性防卫能力。

(三)犯罪手段简单。由于幼女和精神病患者的辨认能力和反抗能力较差,犯罪分子往往采取非暴力手段就能达到犯罪目的。一般采取金钱食物诱惑、语言欺骗威胁,利用被害人性防卫意识的缺失就能实施犯罪。这些因素使得老年人性犯罪不容易被发现,有的犯罪时间长达数年,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四)犯罪后果严重,影响恶劣。对于这类犯罪的被害人来说,其受到的心灵创伤是难以愈合的,可能在今后的一生中都会有心理阴影。被害人多为犯罪分子的邻居,有的还是其亲戚,犯罪分子在犯罪后往往会在很长的时间段内不被发现,造成重复对被害人实施犯罪行为,等到犯罪行为被发现后往往已经对被害人生理、心理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五)犯罪分子多为法盲或想沾点便宜。到案后不能认识到自己的罪行,不愿意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工作,始终认为是她们是“自愿”的,没有强迫,不是犯罪,不知道只要与她们发生关系就是犯罪;有的认为幼女年纪小、智障妇女呆不会告发,玩了不会出事,有侥幸心理。

二、预防老年人性犯罪的对策

(一)政府关心农村老年人。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是法律赋予政府的一项法定义务,政府应该把农村老年人权利保障落实到位,不仅要在生活上进行保障,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心理安慰,建

立条件更加完善的敬老院,大力开展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让这些孤独的老人不但衣食无忧而且心里健康,让他们的心不再孤独。

(二)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宣传。对于这些文化层次较低、接受能力较弱的老年人进行法律宣传,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将难以理解的法律条文演艺成通俗易懂的艺术作品或其他方式展现在他们的面前,不但起到了法律宣传的效果,而且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电视台、广播站多宣传一些引导公民积极向上的节目。

(三)政府采取措施让老人的子女在本地就业。政府大力招商引资办企业,鼓励农民工在家乡自主创业,让广大农民工能够就近工作,不再背井离乡四处漂泊,老人的子女们一定会愿意留下来,在挣钱的同时又能照顾家庭。当老人有了子女的陪伴,孩子有了家长的监管,老年人性犯罪的机会将会大大减少。

(四)家庭加大对幼女和智障妇女的监管和保护。作为家长应该在孩子最需要照顾的时候陪在其身边,加强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警惕性,培养和树立良好的品德,避免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对智障妇女要加强管理,家庭要负起责任,有条件的要有专人监护。

(五)家庭应该加强对老年人的关爱。子女对老人要多关爱尊重,多与老人交流,帮助老人缓解和释放孤独寂寞感,子女不但要在物质上满足老人,更要在精神上予以更多的慰藉,同时还要抛弃那些传统、陈旧的观念,积极主动的鼓励和创造条件让鳏寡孤独老人能够再次结合,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人民法院)

老年人犯罪的死刑适用研究 篇6

关键词:老年人犯罪;死刑适用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82-01

我国现行刑法对于适用死刑的年龄上限并未规定,对于成年人而言,年龄只是作为量刑的一个考虑因素,因此,目前在我国对于犯罪的老年人判处死刑是合法的。但是对于一个年老的人判处死刑,这是否适当或者合理,对于社会有多大影响,是否合乎刑罚惩罚犯罪,教育社会,保护法益的目的,这几点仍值得商榷。

鉴于老年人犯罪及其刑事责任能力状态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我国法律有必要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并在刑事法律中得到体现。我们建议,今后在修改刑法时,可考虑在刑法典总则或者在单行刑法、附属刑法中对老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以及处罚原则作出特别规定,对老年犯罪人限制适用死刑,以更好地保护老年人,更为有效地预防老年人犯罪。我们认为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体现

有人认为规定适用死刑的主体的年龄上限是不公平的,这违背了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平等是一个有多重含义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法律上的权利平等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法律也只能更多实现形式平等而承认实际的不平等。但是在法律上承认实际的不平等本身就体现出了新的平等,同时这也是正义的必然要求。因为正义是平等的内在要求,不符合正义的平等是不可能存在的。法律的任务并不是机械化一地要求人人平等以体现公平正义,对某些特殊的主体予以一些法律上的特别救济,更能克服这种形式上的正义所存在的缺陷而接近实质上的正义。而实质正义的体现也是实质平等的反映。老年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毕竟比精神正常的成年人要弱。当行为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低下时,其反映出的主观恶性就小,因而社会危害性就相对较小,应考虑从宽处罚。当然,对于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老年犯来说,其行为往往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理所当然要对其定罪量刑。

二、合乎刑罚的目的

古典刑事法学思想家贝卡里亚曾指出:刑罚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残折磨一个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业己犯下的罪行。刑罚的目的仅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 也就是说,刑罚的目的就是为了预防犯罪,内容一般包括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一般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威慑、儆戒潜在的犯罪者,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特殊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惩罚改造犯罪分子,预防他们重新犯罪。老年人身心衰弱,其再犯能力较差,无须以消灭其肉体来达到防止本人重新犯罪的目的。如对老年人处以死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我们长期以来所受到的传统教育而形成的价值取向相背离,这非但不能有效地儆戒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不能有利于刑罚适用的报应目的的实现,反而让人们觉得刑罚过于残酷,使刑法无法获得普通民众的认同,甚至对刑法产生反感、抵触和对立情绪。

三、出于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考虑

生理上,老年人由于机体衰老及脑功能的衰退,各项生理功能及身体状况减退,反应能力差,活动能力迟钝。心理上,外部的不良因素常常会造成老年人的孤独与寂寞,个人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也会促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改变。丧失活动能力和身体功能的衰退可能造成抑郁和显著的多疑。由于老年人适应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可塑性大大减退,固执任性,敏感多疑,容易对一些意外产生过激反应,极易促发或诱发精神疾患,进而发生系列的暴力行为。据国外学者统计,老年人实施犯罪,多与其身体、心理和社会生活方面出现的衰老过程有关:10%的老人实施犯罪是因为患上脑组织、感情情绪和性格衰退综合症而造成的;40%是因为心理上无法承受孤独感和失落感,在心理衰退过程的作用下实施的;50%与其社会生活衰退过程、离群索居有关。同时,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当他们触犯刑律时,人们对他们的同情往往大于愤恨,对他们采用死刑的方式来惩处容易使人们心灵中本已不多的宽容变得麻木不仁。

四、与我国国情相符

之所以要限制对老年犯适用死刑,我们认为除了上述理由外,还有一个中国国情的问题。因为我们解决死刑适用主体是否应该有上限的问题总是要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和特有的情况,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众多和老龄化速度快的国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也会越来越长。这么庞大的老龄人口按照犯罪学犯罪率的理论来推算,老年人犯罪的数量不会太少如果我们无视社会事实坚持现行刑法的规定,那么很多年老的人都可能被处以死刑,这的确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另外,我国也是处于限制死刑到完全废除死刑过渡期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受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特有的刑法文化,人们的死刑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完全废除死刑也不是在一个较短时期内能完成的。因此,在这一过渡期内通过规定死刑适用主体的年龄上限的确是一条限制死刑的较好出路。

结论

以上我们从不同角度对刑法中是否应当为死刑适用的主体设定一个年龄上限进行的审视,从而得出无论从上述哪个角度看,对老年人限制适用死刑是必要的,也是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的。我国规定死刑适用主体的年龄上限和适用条件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赵秉志,犯罪主体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张曙光,死刑适用应有年龄上限[N] 检察日报,2003-04-07.(5)

[3]陈永革,李缨 老年人犯罪的刑罚问题刍议[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总24卷,第12期,2003年12月

日本老年犯罪激增原因对中国的启示 篇7

在日本以年龄为标准界定, 老年人犯罪指65周岁以上的人所实施的犯罪。在2002年到2007年间, 日本犯罪率都在不断下降, 但被逮捕的65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却增加了一倍。与人口老龄化增速相比, 老年犯罪增长速度更快。

2 老年人犯罪的特点和增加原因

2.1 老年人犯罪的特点

2.1.1 近20年来数量激增

日本政府法务省11月公布的一份白皮书显示, 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 过去20年增长了1倍, 而老年人犯罪率却增长了5倍。2004年, 日本老年犯人有7381名, 超过全国犯人总数的11%, 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近60%。甚至在有些地方老年人罪犯超过年轻人的数量。

2.1.2 一般都是轻微犯罪, 且多为初犯

虽然犯罪比例上升厉害, 但是罪行绝大多数是轻微的犯罪。盗窃是日本老年犯罪中占比例最大的一类犯罪, 而且偷窃的物品多数是食品、药品和日常用品。例如, 2007年在日本老年人犯罪中被起诉的人员当中, 盗窃罪的比例占的比例最高达到65.0%, 而使用暴力等伤害罪, 占6.7%。且多数老年人为初犯。

2.1.3 谋杀等重罪对象多为家人

在2004年老年犯罪中, 盗窃罪占多数, 且多为在商店偷盗和扒窃, 谋杀等重罪率不到1%。然而, 日本老年人在试图杀人时却往往将目标对准自己的配偶。

2.2 老年犯罪增加的原因

2.2.1 经济的不景气

老年人犯罪激增的20年正是日本经济萧条的时期。从1991~2001年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日本企业为了应对当前局势, 在压缩生产能力和设备投资的同时削减人力成本, 使日本的就业形势急剧恶化。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弱势的老年人的就业形势更加恶化, 收入减少。而且老年人的重新就业基本上只限于服务业、劳务作业、保安等职务领域, 因此工资水平不高。根据《老年人经济生活相关意识调查》 (内阁府2007年) 的数据显示, 回答“经济上有担心”的人为37.8%, 与5年前的2002年该项调查 (27.9%) 相比, 增长了10个百分点。当失业后或者是家庭发生变故时, 为了能够填饱肚子而顾不得颜面, 因此到商店里顺手牵羊的事情时有发生。

2.2.2 老龄化社会的影响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 老年人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加, 即使是犯罪率不变, 由于基数的增大, 人数上升是自然的现象。尽管如此, 犯罪率是人口增长率的五倍仍可以看出日本老年犯罪对社会的压力是相当大的。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 养老金的负担迅速上升。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上升, 但缴纳养老保险的人数下降, 社会保险支出和税收收入的比例逐年上升, 目前已超过30%。而且没有工作的老年人仅仅依靠他们那点儿养老金维持生活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如果不帮助他们摆脱经济困境, 他们不得不铤而走险。

2.2.3 日本传统家庭结构破裂, 导致日本“老年罪犯”人数激增。

日本社会的巨变带来的家庭结构的巨大变化是老年人犯罪的主要诱因。过去, 日本老年人与子女生活在一个家庭里。但在现代社会, 空巢的老人不断的增加。并且, 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又不尽人意。老年人独居产生的孤独感和由于行动不便引发的挫折感以及情绪的波动, 使得行为失控导致犯罪的案例占相当多数。据资料显示, 在老年犯罪当中, 独居和只与配偶居住的空巢老人的比例占到总犯罪人数的60%以上。可以看出老年是否独居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3 我国老年人口的发展现状与日本的相似性

3.1 老年化加深社会负担

我们国家的老龄化趋势还在继续,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称:到2020年, 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 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10年后的中国老年人口的比例将接近现在的日本的水平, 并且中国的老年人口发展趋势, 除了在人口数量上外, 在医疗负担等方面, 我国老年人医疗费用负担随年龄增加而迅速加重。据1993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 城市居民每年住院费用0~4岁为817元, 10~19岁增加到2244元, 40~49岁为4577元, 65岁以上则增加到5096元。可见, 老年人疾病多, 病情往往比较严重, 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

3.2 家庭结构变化, 空巢家庭涌现

我国的家庭结构也正在发生迅速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影响将反映在社会结构及功能、人际关系及代际关系、家庭内经济流动、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许多方面, 这些变化也会对老年人的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且已经开始显现。例如, 核心小家庭的普遍化、“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 老年人独居越来越普遍。

3.3 未富先老

我国现阶段存在着“未富先老”的问题。从人均GNP、工业化、城市化、社会保障等指标来看, 我国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的。这导致一方面, 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将使我国的劳动力队伍逐渐失去原有的生机和活力, 导致经济快速发展逐渐变得后劲乏力;另一方面, 我国还没有来得及积累足够的社会财富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

4 日本老年人犯罪原因的启示

4.1 发展经济, 提高生活水平

继续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要充分利用从现在起到2020年左右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大、总供养系数不高、国家负担较轻这个“人口红利”黄金时期, 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以利于积累的增加, 为迎接老龄高峰的到来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是推动养老福利事业的快速发展。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多渠道筹措资金, 大力举办养老福利服务设施, 尽快完善社会养老机制。

4.2 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构筑好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平台。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并不亚于年轻人, 他们需要子女的抚慰、亲情的话语、情感的交流、社会的关爱。因此, 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精神赡养与物质赡养的关系, 把二者放在同等的地位来考虑。子女们要“常回家看看”, 政府和社会要积极兴办老年人活动中心 (站) , 真正使广大老年人不但肚子饱, 而且身心充实, 充分享受美好的人生。

4.3 养老模式

采取不同养老方式, 把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结合起来。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模式比较符合现代中国的老年福利的现状。构筑以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 以“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社会保障”为特征的养老模式和社会服务体系, 将是适合我国城市老年群体需求的新型养老模式。使得养老得到社会化的服务, 包括通过长期工、短期工、钟点工等形式雇人进家侍奉老人, 以及社会医疗、卫生、保健、文化、体育、娱乐机构随时为老人提供服务等。

4.4 加强对老年人的道德和法制教育

传统观念中, 老人人生经验丰富, 辨别是非能力强, 因此, 从而忽略了对老年人的思想教育。教育老年人学法, 懂法, 用法, 认识犯罪的危害性, 自觉抵制犯罪, 从而预防和减少犯罪。同时, 报纸、电视、电台等部门给予老年人正确的舆论引导, 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提高老年人的文化素质和修养, 使其老有所乐, 老有所为, 从而减少老年人犯罪率。

参考文献

[1]陈丽平.关爱老人就是关爱自己[N].法制日报2003 (5) .[1]陈丽平.关爱老人就是关爱自己[N].法制日报2003 (5) .

[2]郭金亮, 丁桂枝.论我国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J].求索, 2003 (4) .[2]郭金亮, 丁桂枝.论我国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J].求索, 2003 (4) .

[3]侯玉波.人格与社会心理因素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 2000, 9, 5 (719-724) .[3]侯玉波.人格与社会心理因素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 2000, 9, 5 (719-724) .

老年犯罪被害人保护之对策探析 篇8

(一) 老年犯罪被害人立法保护的现状

随着犯罪被害人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犯罪被害人权利运动的兴起, 犯罪被害人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修改或制定法律来加强对犯罪被害人的保护。不仅如此, 联合国的多份文件中将犯罪被害人保护问题作为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加以规定。相比之下, 我国对犯罪被害人保护问题的关注较晚, 但这一问题也正日益受到重视。我国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加强了对犯罪被害人权利的保护, 明确了犯罪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 赋予犯罪被害人更多的诉讼权利。但是, 从实质上看, 犯罪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和权利还是无法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相比, 犯罪被害人被边缘化的现状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犯罪被害人的知情权、诉讼参与权、人身安全与隐私权、获得赔偿或补偿权等还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我国一般犯罪被害人的立法保护现状尚且如此, 特殊犯罪被害人 (如未成年犯罪被害人、老年犯罪被害人等) 的立法保护就显得更加薄弱。从现有的法律规定来看, 特殊犯罪被害人的立法保护主要集中在未成年、妇女、经济困难以及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犯罪被害人, 对老年犯罪被害人的特殊立法保护严重不足。

(二) 老年犯罪被害人立法保护的完善

针对老年犯罪被害人立法保护严重不足的现状, 应当在完善一般犯罪被害人立法保护的基础上, 加强对老年犯罪被害人的特殊立法保护。本文认为, 应主要从老年犯罪被害人的刑法保护和权利保护两方面来完善对老年犯罪被害人的立法保护。

完善对老年犯罪被害人的刑法保护, 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 在刑法总则中规定对以老年人为犯罪对象的犯罪人从重处罚。刑法既是犯罪人保护的大宪章, 更是被害人 (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被害人) 保护的大宪章。从刑法关于特殊犯罪被害人的规定来看, 这些规定散见于分则条文中, 在总则中并没有对特殊犯罪被害人加以保护的规定, 相比之下, 总则中存在对特殊犯罪人加以保护的规定。由此可见, 刑法对于特殊犯罪被害人的保护问题是忽视的。老年人由于在生理、心理和经济状况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一旦遭到犯罪侵害, 其被害后果往往更加严重, 在社会上造成的影响往往也更加恶劣, 因而有必要对以老年人为犯罪对象的犯罪人从重处罚。 (2) 完善刑法分则中关于虐待罪和遗弃罪的规定。一般认为, 我国刑法中虐待罪和遗弃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 即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 犯罪对象主要是老年人、儿童等。在此规定下, 老年人遭受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虐待的可能构成虐待罪和遗弃罪, 遭受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以外的人虐待的则不构成虐待罪和遗弃罪。本文认为, 出现这种法网疏漏的原因在于立法滞后, 没有与时俱进。随着老龄化的加速, 各种各样的养老机构日益增多, 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不再过分依赖居家养老, 养老机构内的老年人在逐渐增加, 随之而来的是机构内发生的虐待老年人的犯罪也在不断增加。鉴于此, 有必要扩大虐待罪和遗弃罪的主体范围, 将犯罪主体设定为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以及其他有照顾老年人义务的人。此外, 有必要修改虐待罪不告不理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 遭到虐待的老年人行使自诉权面临着诸多障碍, 主要包括:第一, 不知行使。第二, 不敢行使。第三, 不能行使。第四, 不愿行使。对此, 我国刑法第98条规定:“本法所称告诉才处理, 是指被害人告诉才处理。如果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 人民检察院和被害人的近亲属也可以告诉。”该条明确了人民检察院对于告诉才处理案件进行干预的条件, 即人民检察院只有在被害人不敢行使自诉权时才能介入, 而对于被害人不能行使、不知行使自诉权等情况, 则不能主动介入, 这显然是存在疏漏的。

二、老年犯罪被害人的司法保护

在完善对老年犯罪被害人的立法保护之外, 还应加强对老年犯罪被害人的司法保护。老年犯罪被害人的立法保护和司法保护是相辅相成的, 在当前立法保护还很不充分的情况下, 加强对老年犯罪被害人的司法保护可以很好地弥补立法保护的不足。老年犯罪被害人的司法保护应贯穿于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

(一) 立案侦查阶段的保护

立案侦查是公安机关的主要职责。老年犯罪被害人立案侦查阶段的保护主要包括: (1) 公安机关应鼓励老年犯罪被害人及其他知情人员积极报案。老年犯罪被害案件具有较高的犯罪黑数, 尤其是发生在家庭内部的虐待甚至伤害案件。为此, 公安机关应加大法律宣传力度,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老年犯罪被害人及其他知情人员积极报案。 (2) 公安机关应对老年犯罪被害案件优先立案。在立案问题上, 公安机关应当摒弃“不破不立”的错误做法, 对于符合立案条件的老年犯罪被害案件, 应优先立案。 (3) 公安机关应配备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负责对老年犯罪被害人的调查取证工作。老年人遭受犯罪侵害后, 一般情绪比较激动, 常常存在气愤、恐惧、自责等心理。有的办案人员不注意询问老年犯罪被害人的方式方法, 态度冷漠, 没有同情心, 甚至对有过错的老年犯罪被害人加以取笑和斥责, 从而导致老年犯罪被害人再次被害, 承受更大的痛苦。为此, 公安机关应配备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负责对老年犯罪被害人的调查取证工作, 一般采取上门调查取证的方式, 并根据老年犯罪被害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安排老年犯罪被害人的家属或专业护理人员在旁陪同, 以缓解老年犯罪被害人的压力和痛苦。 (4) 公安机关应提高老年犯罪被害案件的办案效率。公安机关的办案效率往往影响犯罪被害人从被害中恢复的进程。老年人遭到犯罪侵害后, 希望公安机关尽早破案、抓获犯罪分子、获得心理慰藉和经济赔偿的愿望往往更加强烈。为此, 公安机关应努力提高老年犯罪被害案件的办案效率, 为老年犯罪被害人能够尽快从被害中恢复创造条件。 (5) 公安机关应加强对老年犯罪被害人隐私权和人身安全的保护。公安机关应尊重老年犯罪被害人的个人隐私, 注意加强对老年犯罪被害人隐私权的保护, 上门调查取证时应尽量避免让周围群众知晓, 以减轻老年犯罪被害人的心理负担。

(二) 审查起诉阶段的保护

为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保护老年犯罪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使老年犯罪被害人尽快从被害中恢复, 应当允许老年犯罪被害案件的双方当事人进行刑事和解。司法实践中, 许多老年犯罪被害案件是由家庭或邻里纠纷引起的, 因而如何化解纠纷、保护老年犯罪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就成为应当首先考虑的因素, 而刑事和解有助于这一价值目标的实现。此外, 老年犯罪被害人审查起诉阶段的保护还包括: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的老年犯罪被害案件, 应委派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迅速办理, 提高工作效率;应尽量避免对老年犯罪被害人再次进行调查取证, 确有必要时, 也应注意方式方法, 防止老年犯罪被害人再次被害;应耐心细致地告知老年犯罪被害人所享有的各项诉讼权利, 保障其知情权和发表意见权;向法院提出对老年犯罪被害案件的犯罪人从重处罚的建议等。

(三) 审判阶段的保护

可以考虑成立老年刑事法庭来专门受理老年犯罪和犯罪被害案件;应为老年犯罪被害人参与诉讼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老年犯罪被害人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可以指定相关法律援助机构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充分保障老年犯罪被害人各项诉讼权利的行使;对生活困难的老年犯罪被害人提供司法救助, 先予执行被告人的财产, 保障老年犯罪被害人获得赔偿和补偿权;提高审判效率, 减轻老年犯罪被害人的诉累;采取有效措施, 如通过在老年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设置屏风以及书面质证等方式防止老年犯罪被害人在诉讼过程中再次被害;量刑时应考虑老年犯罪被害人的意见, 一般应对犯罪人从重处罚, 在对犯罪人的缓刑问题上也应作出必要的限制等。

三、老年犯罪被害人的其它保护

老年人犯罪被害后的家庭、社区和社会反应制约着老年人从被害中恢复的进度, 因而有必要在老年犯罪被害人立法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础上, 加强对老年犯罪被害人的其它保护。

(一) 成立老年犯罪被害人服务机构

老年犯罪被害人服务机构对于老年犯罪被害人从被害中恢复具有重要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起,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通过成立犯罪被害人服务机构来加强对犯罪被害人的保护。在我国, 由于犯罪被害人学的研究起步较晚, 犯罪被害人的保护问题还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专门为犯罪被害人提供服务的机构还没有建立。我国有着庞大的犯罪被害人群体, 因而, 从长远看, 有必要依靠官方和民间的力量成立专门的犯罪被害人服务机构。老年人由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条件, 社会活动减少, 人际关系疏离, 遭到犯罪侵害后自我恢复能力降低, 往往无法像其他犯罪被害人那样通过工作和社会活动来恢复, 因而特别需要老年犯罪被害人服务机构的支持。老年犯罪被害人服务机构, 既可以是综合性的, 也可以是专门性的。比如, 考虑到当前老年人被骗和受虐问题的严重性, 可以考虑成立老年诈骗犯罪被害人服务机构和老人受虐服务机构。[1]老年犯罪被害人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 应当主要由具有法律工作和老年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以及有过犯罪被害经历的老年人组成, 主要为老年犯罪被害人提供法律帮助、心理慰藉以及犯罪被害预防的建议等。

(二) 为老年犯罪被害人提供情感支持

老年犯罪被害人从被害中恢复的情况往往受制于获得情感支持的状况。被害人遭到犯罪侵害后, 往往都会承受一定程度的精神上的痛苦, 因而特别需要他人情感上的慰藉和支持。对于老年犯罪被害人来说, 尤为如此。虽然目前老年人的物质赡养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 但精神赡养状况仍然不尽人意。在老年人平日获得的情感支持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一旦遭到犯罪侵害, 其情感支持的需求往往更为强烈, 即使是自身有过错的老年犯罪被害人也是如此。为此, 老年犯罪被害人的家人应当首先为其提供情感支持, 因为家人的情感支持对于老年犯罪被害人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家人应充分考虑老年犯罪被害人的感受, 不管老年犯罪被害人是否有过错, 都应予以同情和理解, 积极帮助老年犯罪被害人维护合法权益, 平时应多陪同左右, 积极引导老年犯罪被害人尽快摆脱被害阴影, 同时, 也应当意识到老年犯罪被害人恢复的困难性和长期性, 因而应提供长期的情感支持。其次, 老年犯罪被害人的街坊邻居、所在社区的工作人员、老年机构的工作人员、医护人员、民政、司法工作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也应当对老年犯罪被害人的遭遇给予同情和理解, 不应妄加议论, 加以歧视。

(三) 为生活困难的老年犯罪被害人提供经济援助

对于生活困难的老年犯罪被害人来说, 获得经济援助的状况对于其从被害中恢复具有重要影响。由于老年人逐渐丧失工作能力, 收入随之减少, 一旦遭到犯罪侵害造成巨大财产损失, 往往无力自行恢复, 同时, 由于老年人身体上具有的易受害性, 一旦受到严重身体伤害, 往往康复困难, 需要支付高额的医疗护理费用。而老年犯罪被害人从犯罪人处获得赔偿的权利常常受破案率低、犯罪人贫困、诉讼效率不高等因素的影响, 无法及时甚至根本不可能实现。在目前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没有建立以及老年社会保障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有的老年人因遭到犯罪侵害而陷入生活困境。因此, 有必要通过其它渠道进行经济援助。基层民政部门、老年机构、工会以及其它相关组织应重视对老年犯罪被害人的保护, 对其中生活困难的老年犯罪被害人及时提供经济援助, 这不仅有助于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而且也有助于消除他们无助、不公等负面心理, 从而加快其从被害中恢复的进度。

参考文献

老年犯罪 篇9

一、老年犯罪现状分析

( 一) 老年犯罪现状

目前来看, 中国的老年犯罪将在很长时间内显现逐步上升和增加的趋势。社旗县检察院2010 年至2014 年上半年受理老年人犯罪案件共计65 件67 人, 分别占年办案量的2. 87% 、5. 40% 、5. 04% 、5. 71% 、6. 92% , 呈现出上升趋势[1]。而四川省遂宁市检察院侦查监督处统计, 2004 年至今, 108 名犯罪的老年人中, 文盲人员为39 人, 占36. 1% , 而小学和初中文化的人数分别为52 人和11 人, 各占总人数的48. 1% 和10. 2% , 三者共占当地老年犯人数的94. 4% , 居于绝对数量。针对老年人犯罪率攀升, 我国对此的研究稍稍滞后, 却秉承从宽处理, 区别对待的理念来处理老年人犯罪, 并在老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及处罚措施上做了具体规定。但是, 我国老年人犯罪管理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仍然处在初级阶段, 首要做的是提起对老年人犯罪问题的重视, 通过对此类现象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的研究, 做出合理的、有效的防范措施。否则, 中国非常有可能成为世界老年人犯罪的群体聚集地。

( 二) 老年犯罪特点

1. 老年犯罪主体特点

首先, 犯罪手段非常暴力。在法院处理的老年人犯罪案件中, 犯罪类型以敲诈勒索、诱骗等居高, 可见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的大幅下降, 在相应的犯罪手段上更倾向于间接性和隐蔽性。碰瓷事件居多, 也正是由于老年人犯罪是利用了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和对老年人的关爱。

其次, 犯罪分子大多数是中小学文化, 素质偏低。在偏远地区的农村, 老年人犯罪屡见不鲜。居高不下的犯罪率绝大多数是因为农村老年人普遍是文盲, 缺少相关的法律意识与认知, 不会尊法守法, 自身的行为也是盲目依据以前的经验或是当地的风俗习惯而为。故此, 农村老人成为了老年人犯罪的高发人群。

再者, 犯罪主体男性高于女性。从犯罪主体的性别来看, 有相关资料指出, 在对266 起老年人犯罪案件的统计中, 老年犯罪中男性人数远远高于女性犯罪人数, 其比重高达84. 6% , 老年犯罪的主体多集中在老年男性。

2. 老年犯罪客体特点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老过快, 行动不便, 力量不足, 以至于他们很难对大多数身强体壮的成年人采取暴力行为, 实施诸如抢劫、故意杀人等犯罪行为。故此, 未成年及残疾人就成为了他们实施犯罪的主要对象。其中, 强奸罪、猥亵妇女儿童等案件在在老年人犯罪中也是屡见不鲜。

3. 老年人犯罪类型多样化

根据社旗县检察院受理的老年人犯罪案类型来看, 老年人犯罪类型非常广泛。其中, 女性犯罪多集中在财产性犯罪上, 而且犯罪类型比较单一; 男性犯罪涉及财产性犯罪、职务犯罪以及强奸犯罪等众多领域。

4. 犯罪形式多为单独犯罪

一般老年人多数处在孤寂的环境中, 社交关系简单, 戒备心理非常强, 为了隐藏犯罪结果, 及时把控犯罪时机, 通常采用单独犯罪的形式。这与青年人多数是共同犯罪截然相反。

二、老年犯罪原因分析

( 一) 养老条件

我国社会养老底子薄弱, 条件较差。根据统计, 截至2012 年底, 我国80 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2273 万人, 其中失能人口数量接近3600 万, 慢性病患病者人数超出0. 97 亿, 空巢者多达0. 99 亿人[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远远超出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老年人的高龄化、空巢化导致老年人在贫困、疾病、精神关爱等方面面临着大大小小的困难。在复杂的人口老龄化情况下, 老人的困难难以得到解决, 不少人走向偏锋进行财产犯罪活动, 用来环节经济困难。

( 二) 家庭原因

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 愈来愈多的农村青年走入城市, 进而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的规模也迅速扩增。在城市中, 高频的生活节奏、高流动性的人际关系导致城市家庭结构也在转变, 从而老年人独居者也日渐偏多。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 独居的环境通常会加剧老年人的孤独感, 一些老人尤其是在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下, 挫败感也不可避免徒增, 进而产生一定的心理扭曲, 诱发犯罪动机。根据不完全统计, 老年人犯罪中人群中, 因独居或只与配偶居住的空巢老人犯罪人数超出犯罪总人数的一半甚至更多。显然, “空巢”容易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 三) 法律责任

尽管, 我国已经处在社会主义法制阶段, 但是我国法制建设仍然不完善。很多农村地区的老年人依然没有系统地接触过法律, 法律意识淡薄。在处理问题上依然沿袭采用陈旧的风俗习惯。在缺乏法律思维的情况下, 追求个人利益, 不断与他人产生冲突导致犯罪案件的发生。同时, 少数民族地区封建思想严重, 这种问题更为严重。

三、老年犯罪预防机制

( 一) 社会环境预防机制

1. 打造老年人和谐社区

从老年人犯罪的心理来看, 因为孤独感、寂寞感是诱发其犯罪的主要因素, 为了消除这种犯罪动机, 可以以家庭、社区或村镇为重要阵地为老年人提供活动交流的空间, 加强老年人与外界的人际关系互动。通常, 以社区的居委会或是村委会为单位, 这样的基层组织可以不间断的举办对老人有吸引力的老年社区活动。或者, 可组织老年人进行未成年人照顾方面的技能培训, 帮助他们解决怵于照顾及教育未成年人的烦恼等。

2. 关注家庭支持与子女义务

老年人群体最担心的问题依然是“怕生病、怕寂寞、怕不被尊重、怕不被理解”[3], 一旦他们参与了社会活动, 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获得生活乐趣, 可以避免老年群体担心的种种问题。但是, 老年人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与责任感需要得到家庭与子女的支持与帮助。在老年人有意愿参与社会活动的情况下, 做儿女的应以实际行为支持和关注, 同时也是子女孝敬父母的方式。

3. 社会大众参与公益关爱宣传

由于老年群体庞大, 他们在参与社会公共活动时涉及的区域较广, 层面较多, 故而这样的活动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 帮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共参与环境。举个例子, 老年人退休下岗后可以在协助社区居委会调解社区矛盾、预防小区犯罪等方面发挥自己所长, 那么, 老年人原单位、政法委或者居委会可以对其发放补助、颁发奖章等形式表彰他们的贡献。

( 二) 法律约束预防机制

1. 刑罚原则精细化

尽管《刑法修正案 ( 八) 》在总则中对老年人犯罪的处罚做出了规定, 但过于笼统, 只包括较为简单的免于死刑和从轻处罚的规定, 并不能在总体上明确对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原则。同时, 《刑法修正案 ( 八) 》中将免于死刑的年龄设置为75 岁, 是否应当设置刑事责任年龄上限也是颇有争议。首先, 要知道老年人智力衰退跨度最为明显的分界线发生在61 岁至65 岁组和65 岁至70 岁组之间。65 岁是一个分界点, 分界点前后的老年人对比, 他们的辨认能力明显下降, 故而应该区别对待。其次, 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不同, 每个人失去刑事责任能力的时间不同, 一旦年龄上限不易确定, 那么在量刑处罚时就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 也会失去其法律的实际价值。总而言之, 针对老年人犯罪可以在刑法总则中根据年龄阶段设立刑罚处罚, 比如对60 至65岁的老年人犯罪的, 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65 至75 岁的, 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75 岁以上的, 应当从轻处罚、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2. 补充承担刑事责任形式

我国刑法中规定中可以看出, 刑罚是犯罪分子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但是, 单一的刑罚依然有其限制性。在不能挽回受害者的损失情况下, 为了兼顾各方利益, 同时给予老年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可以通过经济赔偿、恢复原状、赔礼道歉的方式让老年人来承担刑事责任。这样既能让犯罪人意识到错误, 也可以挽回他人的尊严与声誉。举个例子, 针对危害性较小的财产性刑事案件, 当老年人恶意破坏社区公共财产时, 可以判处其维修社区公共设施进行维修、修复社区草坪, 让他们通过劳动承担刑事责任。

3. 建立特殊处理体制

为了确保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并保障其合法的权利, 在处理老年人犯罪的问题上需要采用相对缓和的处理方式。比如, 在立案侦查阶段, 公安机关需要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 此时为防止老年人因精神紧张导致不利后果可以允许其辩护人、配偶、子女等在场; 在逮捕阶段, 针对老年人行动不便, 尽量不适用手铐等刑具, 确保顾忌老年人的尊严; 法院在开庭审判阶段, 法官尽量选择在老年人身心健康状态俱佳的情况下进行审理宣判, 避免其现场昏厥设置突发死亡;

对于改造完成后的老年人, 司法机关需要及时委托居民委员会对其进行心理辅导, 帮助他们尽快融入社会。针对老年人犯罪问题采用特殊处理手段, 一方面能够保障老年犯罪人的权利, 另一方面也可以确保此类案件顺利进入审理程序。

4. 完善老年人退休制度

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 除了家庭子女的支持外, 从制度上进行完善也是一种非常有力的手段。这点可以从老年人的离退休制度上下功夫。有些行业, 诸如医生、律师、教师等职业是越老越吃香。他们提前退休对国家而言也是一种无形的损失, 可以推延退休时间, 让老年人尽可能长地在熟知的岗位上发挥余热。特殊岗位可以延时他们的退休时间, 而针对普通岗位的老年人而言, 可以在其临近退休时对其岗位进行适当的调整, 帮助其适应退休的节奏, 减轻这些人离职后的挫败感。

四、结语

老年人犯罪是我国老龄化带来的棘手问题, 单凭立法手段是无法解决这块难题的。老年人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其犯罪现象的频繁发生是社会及法律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扭曲形态。其根源有众多方面的因素, 社会制度缺失、法律规定不完善、老年人自身要求过低等等。通过挖掘老年人犯罪问题的原因、特点, 从预防其犯罪行为上着手, 同时创建合适的社会预防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犯罪问题。

摘要:近期, 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 这同时预示着我国老龄化社会已经来临。老年人犯罪案件猛增, 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 如何预防老年人犯罪已经迫在眉睫。从老年人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分析其犯罪原因并从社会环境与法制设计角度提出一些见解, 希望对预防和处理老年犯罪提供助益。

关键词:老龄化,犯罪现状,预防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应敏.论老年人犯罪案件的特点、成因及预防对策——以近年来办理的老年人犯罪案件为样本[J].公民与法 (法学版) , 2015, 04:54

[2]王佳.浅谈我国人口老年化进程中老年人犯罪特点及原因[J].商, 2015, 20:234-235.

老年犯罪 篇10

一、受案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 我们传承着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将老年人作为尊敬的长辈, 他们也常因年老体衰被社会作为弱势群体看待, 但却忽略了这一群体也会侵害社会, 尤其是老年人性犯罪问题更是一个犯罪预防的盲点。

2010年至今, Y地区基层检察院共受理公安机关移送审查逮捕的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犯罪案件32件38人, 其中性侵害犯罪案件达9件9人 (包括强奸案件8件8人, 强制猥亵儿童案件1件1人) , 占案件受理数的28%, 并且有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1件1人, 2011年1件1人, 2012年2件2人, 2013年5件5人。逐年上升的农村老人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 令人担忧, 也应引起我们对农村老年人性犯罪案件多发问题的关注。

二、该类型案件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分析上述9起农村老年人性侵害犯罪案件可以看出, 该类型犯罪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 从犯罪主体看, 农村老年人性侵害者文化程度较低, 多为文盲或半文盲, 法律意识淡薄, 生活上缺少约束, 其中丧偶、离异、单独生活者居多。他们大多单门独户, 与人较少交往, 或与子女分家单独生活, 或老伴去世、离异, 缺少与他人的沟通交流, 而其独来独往又为实施性侵害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2010年以来, 该院受理的9起农村老年人性侵犯案件中有6人为文盲或半文盲, 占受案总数的67%;有4人认为只要女孩愿意就不算强奸, 占受案数的44%;丧偶、离异、单独生活者有5人, 占受案数的56%。如2013年9月份, 68岁的赵某一个月前老伴刚刚去世, 将本村在自家玉米地独自看玉米的12岁女童赵某某强奸。

(二) 从犯罪起因看, 老年人性侵害犯罪起因多为临时起意, 一般不进行准备、策划, 采用的也大多局限于暴力威胁和欺骗利诱等较原始的犯罪手法。在一次得逞未被发觉后, 又以少量的金钱或零食为诱饵, 对未成年人进行多次侵犯, 直至案发。2010年以来, 该院受理的9起农村老年人性侵案件中有6起案件, 被害人在被性侵害后及时告知监护人或者被监护人及早发现案发, 有3起案件中被害人在遭受多次性侵后才案发。例如2011年暑假前, 68岁的许某在家门口偶遇12岁的本村女孩许某某后将其拉入屋强奸, 后给其10元钱作为封口费, 在其后的半年内又先后与许某某四次发生性关系, 每次给其10元钱, 直至2012年3月份许某某在医院产下一男性死婴才案发。

(三) 从犯罪对象看, 农村老人性侵害犯罪的对象大多为幼儿、留守儿童或者痴呆、智障等无性防卫能力者, 且多为邻居、亲戚等熟人作案。原因如下:一方面在农村未成年人的父母、爷奶等监护人安全意识较差, 对异性邻居、熟人缺乏防范意识, 同时也疏于对孩子的监护看管, 常因农活较忙无暇顾及, 使孩子处于“散养状态”, 任由小孩在村里随处玩耍, 使孩子独处的时间较多, 也为熟人作案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缺乏基本的性教育, 在遭受性侵害时不知反抗、不敢反抗, 有的被金钱、零食等小利诱惑, 使侵害最终得逞。如2013年10月, 某村一位独居的八旬老人姜某, 自10月起至案发的近半个月时间内, 他以一元钱或者五角钱为诱饵, 将本村的三名七龄女童骗至家中, 多次对三人实施猥亵、奸淫。

三、农村老年人犯罪案件的预防举措

防范农村老年人性侵害案件多发,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 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 让农村老年人知法、守法

政法各部门及新闻媒体要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的法制宣传和教育, 对其普法应与国家工作人员、未成年人一样重视。增强老年人的法制和道德观念, 预防和减少各类犯罪的发生。由于年龄及文化程度受限, 部分老年人理解力降低、记忆力减退, 这就需要在宣传方法、手段上不断创新, 力争将难以理解的法条用通俗易懂的话或者文艺节目展现出来, 在达到法律宣传效果的同时, 也丰富了农村老人的生活。

(二) 进一步加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家长要对孩子严加管教, 防止孩子无人看管。同时要及时关注孩子接触到的人。另外可对家长进行法制宣传, 让家长教给孩子必要的自我保护方法, 告诉孩子那些行为危险, 那些是违法行为、那些是犯罪行为, 提醒孩子如何避免自己成为他人犯罪侵害的对象。

(三) 加强农村娱乐设施建设, 丰富农村老年人文化生活

农村生活比较单调, 全社会应当积极为农村老年人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要完善老年活动基础设施建设, 可以设立棋牌室、球场, 引导老年人健康的生活, 让农村老年人不但衣食无忧而且心里健康, 使他们拓宽社交面, 让农村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精神有寄托, 心情舒畅, 情绪稳定, 进而缓解他们的生理需求。

(四) 加强关爱, 重视家庭预防作用

不能因为生活节奏快, 工作压力大, 子女们只忙于自己的工作生活, 忽略对老人生活上的照顾和感情上的慰藉。“百善孝为先”, 应当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 尊重老人, 加强与他们的交流, 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 减轻他们的失落感。同时还要抛弃那些陈旧的观念, 积极主动的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孤寡老人再婚, 让其幸福的安享晚年。

摘要:本文以Y地区基层检察院为样本, 通过对该地区近年来农村老年人性侵害犯罪案件的情况分析, 期望对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性侵案件频发,原因分析,对策

注释

1儿童遭受性侵害案件多发的研究及对策[EB/OL].正义网, 2011-4-26.

2浅谈近两年北京市丰台区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案件高发应引起重视.

上一篇:切除方法下一篇:导向式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