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现象

2024-05-20

犯罪现象(精选七篇)

犯罪现象 篇1

一、网络犯罪的概念

目前, “网络犯罪”这一名称已获得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但对“网络犯罪”的概念却无法达成一致。众所周知, 先有计算机后发展出网络, 本文所指的的网络泛指各种网络类型, 包括局域网、广域网、国际互联网, 其中以互联网为重点研究对象。网络犯罪是计算机犯罪的进一步发展, 源于计算机犯罪却不同于计算机犯罪, 二者有交叉, 有区别。所以在确定网络犯罪的概念之前, 应先界定计算机犯罪的概念。

计算机犯罪的概念已经争论数十年尚未有最终定论。美国斯坦福安全研究所 (SRI) 的专家认为, 计算机犯罪包括:一是计算机滥用, 指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的任何不当行为;二是计算机犯罪, 指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直接涉及计算机;三是与计算机有关的犯罪, 指在导致成功起诉的非法行为中, 计算机技术和知识起了基本作用的非法行为。广义的说, 计算机犯罪泛指一切涉及计算机的任何犯罪。但其界定过于宽泛。狭义说, 将计算机犯罪的范围加以限制, 从涉及计算机的所有犯罪缩小化为对计算机资产本身和计算机内存数据进行侵犯的犯罪。但是, 这样界定一方面涵盖范围过于狭窄, 致使有的计算机犯罪行为无法被归入这一类型, 另一方面仍然存在与传统犯罪有重合之处或界限模糊的状况。之后, 便出现了折中说, 认为计算机犯罪是指行为人针对计算机的犯罪和计算机被用作为犯罪工具的犯罪。折中说吸收了广义说和狭义说的优点, 但是其中的含义较为模糊, 需要进一步明确。综上, 对计算机犯罪的概念的分析之后, 我们认为可以对计算机犯罪作这样的界定:计算机犯罪是指通过计算机非法操作危害计算机系统安全或利用计算机系统通过计算机非法操作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在分析计算机犯罪的定义后, 我们来对网络犯罪的概念来加以界定。有学者认为网络犯罪是违反国家法律规定, 利用信息技术, 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妨害计算机信息交流或者严重危害社会, 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因为网络犯罪具有时代性, 必然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 所以对其最终的界定也为时尚早。现阶段, 我们从犯罪学角度对网络犯罪界定为:以网络为犯罪对象、犯罪工具、犯罪场所, 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制裁的行为。

这一概念包括以下两个要素:

第一, 反映犯罪的一般本质。网络犯罪虽然是一种新型犯罪, 但是和其他类型的犯罪一样, 都具有犯罪所共有的一般属性----社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属性, 网络犯罪反映出这一本质属性。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 它将时时刻刻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当出现网络犯罪时, 可能产生的损失是难以估计的。如果是以财产为犯罪目的, 有时一次网络犯罪就可能造成几十万到上亿的损失;如果是以政治和军事为目的的犯罪, 对整个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第二, 网络本身在网络犯罪中角色。一是网络本身可以是犯罪分子攻击的对象或目标;二是网络为犯罪人提供了犯罪场所和环境的同时, 提供虚拟空间来引诱他人参与进行的犯罪活动;三是以网络为工具, 进行犯罪行为, 其中一些犯罪行为离开网络则无法进行。此三种角色在范畴上有重叠的部分。如, 黑客侵入网络系统篡改数据的行为, 既是以网络为犯罪对象, 又利用网络为犯罪工具和犯罪场所。

二、网络犯罪的类型

(一) 依赖网络而产生的新型犯罪

1. 网络病毒。

自从有了计算机, 病毒和一些恶意代码也随之而来。根据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大小, 可以将其分为良性病毒和恶性病毒。良性病毒是指那些不直接破坏用户数据或程序, 仅在执行时耗费CPU时间的病毒。恶性病毒是指一经触发立刻破坏用户的程序或数据的病毒。大部分网络病毒都是恶性病毒。网络病毒由于具有可复制、可传播、可激发和可潜伏性, 已经成为对网络攻击的重要形式。通过网络, 这种传播方式使计算机或移动终端中毒的几率和被传染途径增加了许多。

2. 黑客攻击。

黑客是对他人计算机或移动终端信息系统非授权性的使用, 他们常用的技术有缓冲区溢出攻击, IP地址欺骗, WEB欺骗, 拒绝服务攻击和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黑客常常利用一些协议和工具, 收集在网络中各个站点主机的细节。通过扫描软件探测每台主机, 寻找该系统的安全漏洞和弱点后, 黑客就会对目标系统实施攻击。黑客们不仅侵入信息网络窥视用户的秘密, 制造恶作剧或勒索财物, 破坏社会秩序, 而且还向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军事系统和尖端领域的网络系统进攻, 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二) 以网络作为辅助工具或以网络为场所进行的传统犯罪

这类犯罪多属于传统犯罪类型的网络模式, 没有网络, 犯罪人仍然可以实施该犯罪行为。网络作为辅助工具而使得犯罪变得更加快速、隐蔽。这种以网络为工具实施的犯罪行为或以网络为场所进行的犯罪, 与传统犯罪行为侵犯的客体没有发生实质变化, 如网上组织赌博、网络“洗钱”, 网络诽谤等。

三、网络犯罪发展趋势

(一) 网络犯罪主体呈多元化

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网络使用的大众化, 使用网络的人越来越多, 范围越来越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4年12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7.9%。网络使用者在各个年龄层均有, 年龄主要在18-46岁间。

(二) 利用互联网犯罪势头正劲

1. 网络信息系统的破坏日益严重, 这包括网络毒传播感染严重和黑客攻击频频发生。

犯罪行为人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 制造网络病毒或者编写具有恶意破坏性的代码非法入侵国家或他人电脑系统或移动终端系统。各国企业公司、科研机构乃至政府部门、国防要害, 很多都遭受过黑客的攻击和入侵。2009年我国每天都有近200个政府网站被黑客攻击或入侵。目前, 我国网络病毒数量呈指数增长, 造成一些政府机构、教育科研等单位出现网络通讯阻塞, 甚至出现服务器瘫痪。

2. 网络经济犯罪发案率持续上升。

主要表现为利用互联网盗窃、诈骗公私财产和网络敲诈勒索的案件屡有发生。由于网络犯罪具有极高的隐蔽性和较少的风险性, 犯罪分子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只需要一台介入互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实施犯罪行为, 利用网络及系统的某些漏洞, 侵入计算机或在网站挂靠木马程序, 盗取价值的信息, 例如个人的银行卡账号和密码、商业机密、军事情报等, 这些信息又可以为他们转化成相应的收益。

3. 传播不良信息或反动言论的行为猖獗。

主要表现为: (1) 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传播教授犯罪方法, 比如如何制造炸弹并引爆, 如何实施成功的诈骗方法等。 (2) 利用互联网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互联网为贩卖传播色情内容提供了理想场地, 计算机或移动终端又是很好地储存和观看的设备。美国Business Insider公布一些数据:色情网站占全球网站整体数量的12%。美国人每天收到的电子邮件中, 有25亿封邮件来自色情网站。令人心惊的是, 每天仍然有人搜寻“儿童色情”11.6万次。 (4) 邪教组织利用互联网宣传煽动、组织指挥非法互动;民族分裂分子利用互联网煽动民族歧视和仇恨, 从事破坏国家安全统一的犯罪行为。

4. 网络侵权案件增加趋势明显。

网络的广泛普及和应用, 使得侵权案件成为一种新的犯罪行为方式。例如, 利用互联网捏造事实进行侮辱诽谤他人的行为;假借他人名义在互联网中获取不当利益;非法篡改、删除他人数据资料;以及涉及网络的知识产权纠纷等等。

(三) 犯罪黑数大

美国的简·贝克称网络犯罪的发现率是百分之一。可是目前就有案可查的网络犯罪统计数字不能说明实际发生的网络犯罪数字, 网络犯罪存在着较大的黑数,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 网络犯罪行为不易被侦查。其一, 计算机或移动终端执行命令时间极短, 能够高速处理信息数据, 用人工办法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处理数据, 它在几秒之内就会完成。其二, 计算机或移动终端登记、处理、传输的资料均已电磁浓缩的形式储存, 体积较小、携带方便、容易复制、更改或销毁, 非法处理的信息往往难以找到明显的痕迹和线索。而且, 网络犯罪人往往具有各种便利条件变更或毁掉网络犯罪的证据。其三, 犯罪人可以通过网络不断重复登录的手段来隐藏自己, 通过重复登录, 犯罪人可以从一个国家绕道另一个国家, 最终连接到被害人网络系统上, 而每每登录一次, 犯罪人的身份就可以变更一次。

第二, 从被害人方面来看, 网络犯罪发生后, 大多数被害人虽已知被害, 但仍不愿告发。其一, 规避再度被害, 防止信用受损。一些企业单位因为顾忌自身的名誉和信誉, 害怕报案后有关部门不能及时破案而导致犯罪人的报复而再次被害, 又担心激发更多犯罪者利用其企业单位网络系统的特点趁虚而入, 所以大多数被害人不愿提出控告。其二, 有些网络犯罪人和被害人是以互动的形式共同存在, 基于双方是合作的模式, 被害人也不会提出控告。

第三, 从侦查角度来看, 网络犯罪的跨时空性, 使其没有明显的犯罪现场, 使犯罪行为地在空间上与犯罪结果发生地分离, 犯罪行为时间与犯罪结果时间分离, 犯罪行为很难被及时发现, 即便是被发现也很难搜集证据。以网络赌博为例, 多数赌博网站创建者在程序开发上具有隐蔽性, 网络投注数据过期不留存, 一次赌博结束后从不存储, 主动灭失证据。而且网络赌博服务器都在国外, 只要公安机关开始行动, 境外马上关闭服务器, 侦查机关无法登陆涉案网站。

摘要: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 与此相关的网络犯罪行为给社会、国家和个人都带来了极大危害。本文从界定网络犯罪定义开始, 探讨网络犯罪类型, 最后分析网络犯罪发展趋势。

关键词:网络犯罪,网络犯罪概念,网络犯罪类型,网络犯罪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刘广三.计算机犯罪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杨正鸣.网络犯罪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3]季境, 张志超.新型网络犯罪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查出版社, 2012.

[4]Bowker Art.The Cybercrime Handbook for Community for Community Corrections:Managing Risk in the 21st Century[M].Spingfield:Thomas, 2012.

[5]Parker.TB, Crime by Computer, USA:Jones and Bart Letter Publisher, 1976:29.

[6]Moore, R., Cyber crime:Investigating High-Technology Computer Crime, Cleveland:Anderson Publishing, 2005.

[7]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502/P020150203551802054676.pdf.

[8]KPMG International Cyber Crime.A Growing Challenge for Governments, 2011:8.

[9]http://tech.qq.com/a/20120609/000144.htm.

[10]蒋平.计算机犯罪问题研究, 2000:105.

犯罪现象 篇2

2011年10 月 30 日题 目 当今恐怖主义犯罪现象调整

一、前提印象

2001年美国纽约发生9·11事件,2002年10月12日印度尼西亚巴利岛发生恐怖汽车炸弹爆炸事件,至少造成186人死亡数百人受伤。2002年10月23日莫斯科剧院发生恐怖劫持人质事件,造成无辜平民120人丧生。在菲律宾连续发生爆炸攻击事件等,让人们对恐怖主义特别回教恐怖主义的极端教义派系印象深刻。这种危害立即而直接,顿时成为文明世界公敌。也使恐怖主义成为人类目前最棘手问题之一。我们看到回教问题成为文明冲突的典范,已形成奇特的新型世界大战。(注:我们还看到国家恐怖主义的蔓延,目前冲突最剧烈之一地区,首推以巴纷争区,车臣武装恐怖斗争区,本.拉登基地组织活动区、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巴尔干地区,非洲大陆地区,欧盟也零星出现中。)

二、恐怖主义主要定义

恐怖主义是为了改变某一政治进程和达到某些政治目标而对个人、集团采取的一种极端的行动。国际恐怖主义是指国际社会中某些组织和个人采取绑架、暗杀、爆炸、空中劫持、扣押人质等恐怖手段,企求实现其政治目标或某项具体要求的主张和行动。国际恐怖主义与刑事犯罪的国际恐怖活动两者所采用的手段和造成的社会危害大同小异,但一般说前者具有政治色彩,故又被称为政治恐怖主义。通常人们认为,极端的意识形态、残酷的暴力手段、特定的政治目的是恐怖主义行动的三大特征。据此,政治恐怖主义又可分为四大类型:(1)国家政治恐怖主义,这类恐怖主义活动或多或少地受到某国政府直接或间接的支持;(2)极端政治恐怖主义,主要指极“左”派和极右派的政治恐怖主义,这类恐怖主义活动在极端意识形态的左右下,往往采取暴力的手段对待意识形态上的持不同意见者;(3)民族主义的政治恐怖主义,主要是指为实现民族独立、自治权利或因为种族歧视和种族矛盾而引起的恐怖主义;(4)种族宗教政治恐怖主义,这类恐怖主义往往带有狂热的宗教信仰,或者抱着强烈的种族歧视情绪,或者因为种族上的矛盾激化,而采取极端暴力的手段。当然,有的恐怖主义组织兼及几种性质,如宗教和民族的政治恐怖主义是常常混合和纠缠在一起的。

2001年6月15日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通过的《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依照法规的方式用外延法为恐怖主义下定义。公约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排除了恐怖行为的动机,明确指出“无论其动机如何,在任何情况下不得为其开脱罪责”,“应被绳之以法”。二是指出恐怖主义包括了“国际上一系列反恐怖条约认定并定义为犯罪的任何行为”,以及公约中列举的恐怖行为且“依各方国内法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任何行为”。这种排除了动机的定义法,为打击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提供了法理依据。而明确将目前国际上已通过的12个国际法认定为犯罪行为的恐怖主义,以及公约列举的恐怖行为,连同有关国家国内法认定的恐怖主义犯罪行为全部列入打击之列,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的基本特征

纵观20世纪以来的国际恐怖主义,特别是近期的恐怖主义活动,我们可以归纳出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的基本特征:

1、恐怖主义活动日趋国际化。与历史上各恐怖组织单独行动的方式不同,当代恐怖主义组织经常组织跨国恐怖活动。恐怖主义分子常来自不同的国家,为着共同的目标实施恐怖主义行为。法国总统希拉克在联合国大会上说:“恐怖主义已经成为没有边界的往往是阵线不明的战争经常采用的有力武器。”恐怖主义的国际化给国际社会打击恐怖活动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2、恐怖主义分子的装备和作案工具日益高科技化。新技术革命为恐怖主义分子提拱了十分便利的条件,现代化的交通、通讯手段和各种极具杀伤力、破坏力的高科技经常为恐怖主义分子所使用。这一方面增加了恐怖主义分子的恐怖威力和对社会的危害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国际社会打击恐怖主义的难度。当前,计算机黑客、生化武器和小型核武器等新形式的恐怖活动手段已成为21世纪人类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

3、恐怖主义分子的手段极为残酷。恐怖主义的性质决定了恐怖分子采用暴力手段进行恐怖活动。当前,恐怖分子采用极为残酷的手段重点攻击人的肉体,不择手段,动不动就进行绑架、爆炸、纵火、暗杀、劫机等恐怖活动。

4、恐怖主义活动的国家背景日益突出。当代恐怖主义受到一些政府直接或间接支持,包括提供金钱、外交设施、护照、庇护、专家、训练营地、武器和爆炸物等。同时,利用新闻媒介对恐怖主义进行宣传报道,以扩大恐怖主义的影响,增强其威胁力。

5、恐怖主义具有恐吓、要挟社会的目的。当代恐怖主义分子通过实施暗杀、绑架、爆炸等恐怖活动制造恐惧和惊慌来影响公众的情绪,对政府形成压力和威慑,并籍此来实现其政治目的或其他目的,如获得对某项活动的承认或对当局的决定施加压力和影响。

目前,国际恐怖主义分子一般都具有宗教性质、财政上自给、倾向于滥杀无辜、国家操纵、全球网络等特点。他们的一个新趋势,就是对大批人员或一国家的基础设施进行高技术袭击的可能性剧增,这就是所谓的“超级恐怖主义”形式,也就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施暴力行动,造成对人口和公共及私人支持网络的巨大破坏,包括故意破坏军事、经济设施等,如美国9·11恐怖事件就是如此。

四、恐怖主义滋生根源:

(一)贫困、失业、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并造成阶级矛盾激化往往是恐怖主义型活动滋生与

蔓延的主要根源。

(二)地区经济落后或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经济矛盾往往是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或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活动滋生蔓延的经济根源。

(三)不合理的民族政策等激化民族矛盾是滋生恐怖主义的重要原因。

(四)宗教矛盾以及宗教矛盾的政治化、政治矛盾的宗教化是滋生恐怖主义的重要原因。

(五)政治专制、政治腐败以及政治权威的丧失是恐怖主义滋长的重要政治原因。

(六)种族歧视、移民与难民问题往往也是引发恐怖主义的原因。

(七)民族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巴枯宁式的无政府主义、法兰克福左派思潮、种族主义、新纳粹主义等理论思潮的影响是恐怖主义滋生与蔓延的重要原因。

(八)文化危机或精神危机也是滋生恐怖主义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注:心理变异的不平衡与过激反应)

总之,马列主义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认为它严重玷污了工人运动的声誉和形象,分散革命力量,破坏工人阶级革命组织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并严重损害无产介级革命运动事业的发展。恐怖主义与马列主义是格格不入的,任何企图将恐怖主义与马列主义联系在一起的想法与做法,都是极端错误的。(注:国际上毛派革命份子的恐怖活动,与马列思想无关。)

五、预防恐怖主义滋生与蔓延:

(一)我们认为,恐怖主义滋生与蔓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既有国内的原因,也有国际的原因。从总体上来说,当代世界恐怖主义滋生与蔓延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国家内外的各种利益矛盾(民族、宗教、阶级、经济、政治、文化等矛盾)的尖锐化或畸形化。一方面,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极少数国家的支持是当代恐怖主义(主要是国际恐怖主义)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危害了国际安全与世界和平;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国家支持并不是恐怖主义滋生与泛滥的主要原因。有关国家国内的民族宗教矛盾、贫富分化悬殊的矛盾严重,国际关系中政治、经济与文化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泛滥,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与经济旧秩序酿成的南北经济矛盾的日益恶化等等,才是当代世界国内、国际恐怖主义滋生与泛滥的主要原因。当代世界绝大多数的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所为,他们大多数都没有国家支持的背景,但危害却常常超过国家支持的恐怖主义。

必须强调指出的是,只要全球社会的各种矛盾(如南北矛盾、巴以领土矛盾)或各国内的各种矛盾(如民族压迫、贫富两极分化、贫穷和失业问题)等恐怖主义滋生与蔓延的根源没有有效解决;那么,无论在国际层面上还是在国内层面上,总会有那么一些极端的激进组织或极端分子可能会以恐怖主义等极端手段为武器表达自己的政治或社会诉求,谋求实现某种政治或社会目标,谋求改善自己(或群体或地区)的地位,谋求影响社会政治进程,甚至谋求建立新政权或新国家。因此,即使没有任何国家的支持,恐怖主义也决不可能因此而消失,各种没有国家支持的激进组织或极端分子的恐怖主义仍然会不断滋生与蔓延。不但如此,还应看到,国家支持型恐怖主义作为国际政治斗争的一种武器,往往具有相当的计划性与可控制性,而非国家支持型的激进组织特别是单个极端分子的恐怖主义,则其计划性和可控制性相对较差,甚至差得多,从而可能导致恐怖主义更加肆无忌惮或无组织无规则约束的恶性蔓延与发展,危害甚至更为突出与严重,并且难以控制。如果西方社会仍然不能正确和客观地看待国际国内恐怖主义滋长的根源,不想办法消除日益严重的南北差距,依旧在国际关系中推行政治、经济、文化的三重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政策;在国内社会中继续推行民族歧视与压迫、贫富悬殊的政策,那么无论是国际恐怖主义还是国内恐怖主义都远不可能有效遏制,相反甚至会越反越严重。

此外我们坚决反对以打击恐怖主义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和侵犯他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的霸权主义行径,一般也不赞成在国际关系中以对他国进行军事打击作为反国际恐怖主义的手段。

(二)消除恐怖主义,就要改革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国际秩序指的是以一定世界格局为基础而形成的国际行为规范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这个秩序公正、合理,运行良好,则世界和平、有序地发展,反之,世界就会陷入**冲突的无序状态。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是资本主义在殖民扩张和争夺世界市场的过程中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尽管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新秩序开展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取得了某些阶段性成果,但是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依然普遍存在,没能够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这种旧秩序在经济上表现为资本主义在国际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垄断地位;在政治领域表现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随处可见,凭借经济和军事实力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侵略、颠覆别国。这种做法必须引起被干涉国家或地区人民的反感,遭到各种形式的抵制和反抗。国际旧秩序在政治领域的另一个表现是国际关系民主化远未实现,弱小国家和民族在平等参与解决国际事务方面仍然困难重重,国际关系中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的不平等、不公正现象比比皆是,而且这种局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根本改变,这为国际关系中的弱势群体选择极端的方式表达不满提供了可能。去年9月14日,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在柏林勃兰登堡门前举行的哀悼“9·11”事件伤亡者的群众集会上发表了长篇讲话指出:“防止恐怖、暴力和战争的最好方法就是建立一个公正的国际秩序,公正的果实将是和平的到来。” 结论:

A.近来恐怖主义却愈演愈烈,形成瘟疫扩散效果,成为地球目前最棘手的问题。若要根本解决的话,提高经济收入,降低贫富不均的物质现状以及宗教的求同存异和平共处是首要,但精神心理的安抚,宇宙更高真理的阐发才能釜底抽薪,更加长久。(注:人权追求与恐怖主义是势不两立的。)

B.第一,在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努力倡导和完善民族自治制度与多元文化主义,促进国际社会和多民族国家内部不同民族的互助友爱、和平共处,加强反对民族歧视、种族压迫的法律化和机制化建设,追求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第二,强调民族自决权适用的范围和历史条件,揭露和批驳”一族一国论”和”民族自决权至上论”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荒谬性和非理性,辨证地处理国际法中国家主权原则和民族自决原则的统一关系;第三,任何政府和团体都要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充分发挥各宗教团体种级的社会作用,增进宗教之间的宽容与理解,促进宗教组织与政府部门、宗教与社会相适应,加强各国民间与政府间反邪教组织的机构之间合作,互通信息,协力防范;第四,在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成分复杂,宗教型态多样的地区,要致力于推行正确、妥善、务实的民族和宗教政策,避免把一般的社会矛盾复杂化、尖锐化,防止其上升为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第五,政府应加强宗教理论研究,避免宗教与恐怖主义挂勾。总之,理想美好太平世界是许多人期待的,但地球上目前的种种差异不评等现象将很难根本抑制恐怖活动,只能各国通力合作在法律层面先达成强力抑制的共识,再谈未来理想。

参考文献:

杭亭顿(Samuel P.Huntington):《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7年版。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丹麦〕奥斯特罗姆.莫勒:《全球化危机》,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P115.-P122。恐怖主义和国家恐怖主义。

浅析大学生激情犯罪现象 篇3

【关键词】激情犯罪;现象;原因

一、大学生激情犯罪的特征与现状

当前社会中一个难以回避的现象是犯罪嫌疑人的低龄化,尤其是大学生成为比例较重的一方。大学生犯罪的形势日趋严重,其中,激情犯罪在大学生情绪型犯罪中表现的尤其突出。根据现有数据分析可知,在犯罪嫌疑人为成人的案件中,约有30%是情绪型犯罪;犯罪嫌疑人为青少年的案件中,约有70%是情绪型犯罪。由此可知,在当今社会中,激情犯罪已经成为大学生犯罪的重要构成。

大学生激情犯罪的普遍特征:

1.起因简单

一般而言,犯罪嫌疑人在作案之前通常有明确的目标,犯案的起因较为多样,嫌疑人犯案环境和背景相对复杂。激情犯罪的嫌疑人却相对容易分析,一般其犯案原因十分明确,作案目的单一。甚至只是简单地欲望和情绪的失控就能成为犯罪的诱因,比如同学间的口角、朋友间的意气之争就可能导致悲剧的上演,这种案例在现实中屡见不鲜。

2.具有突发、无预谋性

“激情”是一种时间短促但感情爆发急速且猛烈的临时状态,通常是在受到外部环境的不良刺激之后形成的应激反应。这种状态下的个人是不具备正常状态下的自控能力,因此当事人的反应具有突发性和无预谋性。这种状态下的受害人往往因为自身的行为或言语的不当,而引起嫌疑人的强烈反应。

3.情绪性

激情犯罪的嫌疑人一般是情绪受到外界不良信号影响下产生了犯罪行为,与之相比,预谋犯罪的嫌疑人通常不会受外界信号的干扰。这种不良的外界信号通常表现为社会环境给予嫌疑人的挫折,或者是出乎意料的特殊打击,甚至是一些细枝末节。比如,对方的恶言恶语、不合时宜的动作,都可能影响到嫌疑人的情绪而引发激情犯罪。在嫌疑人当时的视角下,自己的应激行为是具有某种 “正当防卫”性质的合理行为。

4.暴力性

“激情”是在短时间内感情迅速爆发的临时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嫌疑人很难控制自己。因此,嫌疑人往往盲目追求发泄自己的情绪而使用暴力手段,根本不会顾及因此产生的后果。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大学生激情犯罪中最为频发的是恶性的暴力犯罪,其中不乏破坏公共财产、打架斗殴、抢劫强奸、聚众放火和伤害杀人等。

5.后果严重性

大学生在激情爆发的瞬间,其自身的控制力和判断力都处在薄弱的状态,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也不能判断自己行为的后果。所以在犯罪过程中,其手段往往表现得既癫狂又残暴,产生的后果尤为严重。这种案件往往是极端恶性案件,不仅断送嫌疑人的前程、生命危及自身家庭,更是伤害了受害人,危害了社会秩序。

二、大学生激情犯罪的原因简析

1.个体因素:较差的自控力,较低的情绪控制力,薄弱的心理素质

从现有的案例中分析,激情犯罪的嫌疑人主要问题集中在心理素质方面,具体表现在对于自身的行为、感情、言语、情绪等方面欠缺合理的管控。部分大学生思想偏激,自控力不足,会经常出现仓皇、抑郁、忧虑、焦躁的特点,这时就应该积极寻求帮助。但是相当比例的同学选择了自我面对,试图独立担负这份压力。这种自己解压的方式并不能适应所有的学生和一切的问题,当自我压力累积到临界点,同时自身的自控能力薄弱,再受到外界的不良信号刺激,就会使嫌疑人产生不同平常的、愤恨的、猛烈的攻击性,进而爆发激情犯罪。

2.情感因素:不能独立处理情感问题,对于危机无所适从

大学生是经过六、七年的高强度学习奋斗进入高校校园的。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获得好成绩被迫封闭自己的情感,而大学自由放松环境,使得他们获得释放自己感情的机会。但是,因为大学生的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不能合理的应对自己的感情,不会合理表达自身情绪,甚至由于没有经验,不会正确面对情感纠葛与人生的关系。在高校,由于不能合理处理感情纠葛而产生的激情伤害、杀人事件屡见不鲜。

3.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父母与学生缺少沟通,学校法制教育缺失,社会不良文化污染

家庭是人成长的起点,部分大学生在离开家庭后就选择自己面对困境,这本来是不错的,但长时间与家人沟通的缺失,使他们的心智成熟缓慢。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变革期,主流文化欣欣向荣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阴暗的角度也滋生了一些恶劣的不良文化。社会上依旧传播着这些涉及恐怖、暴力、迷信、色情等不良文化的非法产品。对于尚处在价值观未成形的大学生而言,这些负面不良文化的污染尤其恶劣。

三、结语

中职生违法犯罪现象分析 篇4

1违法犯罪的原因分析

1.1 家庭原因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 父母视子女如掌上明珠, 望子成龙的欲望强烈, 而不少家庭只注重给子女更多的物质生活方面的关怀, 往往忽视对子女思想品质的培养。一些家庭中的子女从小在父母宠爱下生活, 养成了任性、懒散、贪婪等不良个性。当子女出现不良行为时, 转而以打骂等粗暴的方法来予以惩戒, 失去教育信心而放任不管, 父母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 就会惩罚孩子, 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 家长对孩子的行踪, 缺少监控家长对孩子的行踪, 与什么人交往, 从事怎样的活动等问题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这种缺乏监控实际上充分体现了家长对孩子很少关心。有很多事例均表明:缺少家长监控可能造成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如打架, 骂老师, 违反规则等。极易使子女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另一方面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经常采用暴力的方法, 家长之间, 家长与邻里之间经常发生暴力冲突, 这些无疑会在未成年人的认知体系中产生深深的烙印, 影响他们的个性, 特别是性格的发展。在这些家庭里, 未成年人在潜移默化的诱导下感知到暴力的可行性, 逐步建立起对使用暴力手段的认同态度。这类未成年人在步入青春期后, 出现暴力犯罪就不足为奇了。

美国犯罪社会学家戈夫指出的, “家庭在青少年犯罪中扮演关键角色是在对越轨行为研究是最瞩目和最经常重复的发现”。每个人社会规范的接受、价值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立、行为方式的养成、生活技能的掌握和社会角色的培养等, 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良好的家庭环境, 会孕育一个人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相反, 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其人格缺陷和行为偏差, 这往往是造成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

1.2 个人原因

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错位是导致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主要原因。有些未成年人以“享乐主义”作为自己生活的宗旨, 把吃喝玩乐、寻求剌激当成人生的最终目的。由于错误的人生观形成了离轨的行为模式, 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作用下, 便会实施故意伤害、抢劫等暴力型犯罪。价值观是对人生价值的看法, 对生活意义的评价, 有些人以自我为标准, 凡是能满足我的需要的, 都是有价值的, 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 不惜铤而走险, 违反法律, 侵害他人利益。道德是一种社会行为的准则, 不同的道德观, 导致不同的行为表现方式。

犯罪青少年认知结构的不成熟, 容易为眼前的状况所影响;对认知对象在空间领域不能与其他事物或现象作很好的比较, 容易产生认识的片面性、局限性;由于青春期的内分泌功能旺盛, 有时会表现出神经高度兴奋以及抑制的迅速增长或减弱, 再加之年龄、阅历、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局限。易表现自己和冲动的特点, 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 自控力弱, 行为不稳, 缺乏批判力、内省力、自觉性、预见性和适应性, 对处理复杂的事务有困难;认知不能控制情感、情绪的影响, 往往会感情用事, 一旦有了暴力欲求的倾向, 就变得难以抑制。爱虚荣、好逞强、想当英雄, 就更容易激动, 实践中很多未成年人就是在错误的道德观的支配下, 美丑不分, 荣辱颠倒, 为了一时的快乐和自身的利益而实施了恶性犯罪。

1.3 学校原因

来自学校教育的不良因素存在的突出问题, 其一是老师不懂心理学, 教育方式简单, 动则体罚, 其二就是师生关系的不平等, 其三是学校管理制度不严, 班主任管理不到位, 有岐视差生现象。

教育方面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众所周知, 社会需要学校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德育应当是放在第一位的教育工作。有的孩子则从小产生了投机取巧、营私舞弊心理, 只要老师、家长不发现, 就用虚假成绩来蒙混老师和家长。这是当前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很值得人们关注。对未成年人健康心理的产生了不良影响, 也是中职生暴力倾向不断上升的原因之一。

教育方法和管理目前存在两种不合理现象:一是严抓严管型。这类学校规章制度过分苛刻, 又赏罚不明, 因而正气树不起来, 歪风又刹不住, 对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二是管理松散型。这类学校校纪不严, 学生不受约束, 因而恶习盛行, 抽烟、喝酒、打架、早恋以及拉帮结伙之风蔓延, 造成学校秩序混乱, 学风不正。这种现象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创造了机会和条件。

1.4 社会原因

社会阴暗面对学生形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受港台电视的影响, 电视剧当中经常出现打斗的场面, 有的学生把盲目大胆视为“英雄”行为, 他们觉得打架很帅, 很威风, 并加以模仿。还有许多学生经常打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也有许多打斗的镜头, 这对青少年的性格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这让某些青少年学生凡遇问题喜欢用武力去解决。

我国正处在一个深刻的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下, 一些人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发生裂变, 原有的以集体主义为本位的道德观、价值观产生转变, 逐渐形成了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观、价值观, 甚至出现各种形式的拜金主义思想。由此产生了诸如吸毒、赌博、贪污腐败等社会丑恶现象, 其滋生蔓延所形成的社会不良风气, 很容易污染青少年脆弱的心理, 使一些青少年放弃单纯的理想和信念, 逐渐精神颓废而心理扭曲。社会的不良示范效应, 刺激着他们的暴力心理的形成与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互联网世界以其缤纷的色彩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网络富含极大的信息量, 已逐步从大中城市走向乡镇, 从乡镇走向农村走入普通家庭, 走到我们身边。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极为流行和重要的生活方式。, 不免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游戏常常使青少年沉迷其中, 不能自拔, 影响工作、生活, 荒废学业;网络图片、视频和游戏中的暴力画面使学生耳濡目染, 在模仿、冲动下导致暴力倾向的产生。

2预防对策

2.1 从社会方面进行根本预防

首先, 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严肃法纪。

规范文化影像市场的管理, 加强对非法出版物的查禁和打击。同时, 要加大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力度, 以寓教娱乐、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引导青少年的文化生活, 陶冶青少年的情操。不断完善有关青少年保护和防控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相关立法, 对青少年在生活、学习、成长中的权益, 应以详备的法律形式确立下来, 并在司法实践中给予切实的保障。

其次, 要清除网络垃圾, 净化社会环境。

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查处打击力度, 坚决取缔非法网吧;切实加强对输出信息的管理和监控, 控制信息源头, 严密监控互连网入口, 对进入的信息严格“过滤”。净化青少年的上网环境, 使青少年能从网络中吸取真正的营养。

2.2 大力加强学校预防

首先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新生入学时就注意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学生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做到有规可行。其次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 提高他们明辨是非和抵制错误的能力, 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再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和对待问题的态度,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 与学生多多沟通, 及时发现问题, 进行必要的疏导, 让学生有一个畅快淋漓地诉说的地方, 学校应设立了心理辅导室,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自身素质及业务管理的能力, 适应时代发展变化, 提高及时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及日常管理和教育的能力, 合理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防止中职生暴力倾向, 保护他们的健康成长, 根本问题是要加强他们自身的道德修养与自律意识。懂得基本的对与错、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 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 从而能够自觉遵守和维护网络道德。

提高教师队伍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 培养教师良好的师德, 使学生处在一个充满希望与爱心、精神愉快又放松的环境里。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在校规校纪方面应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纠”, 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律氛围, 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现代化传播手段, 加大法律教育宣传力度, 达到对学生违法乱纪预防和教育的作用, 从而营造一个培养法律意识的良好环境。

2.3 深入进行家庭教育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许多研究资料表明,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不当密切相关。进行家庭教育, 应当注意做到:第一, 教育内容要全面。第二, 教育方法要得当。家庭教育方法与青少年成长的关系极大, 只有采用“爱而不溺、严而不格、一贯要求”的教育方法, 才能使家庭教育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保护神”。第三, 把握教育时机。对行为不轨者应该立即责令子女与其断绝来往, 密切注意子女的思想意识变化, 一旦发现思想上有症结, 行为上有偏差, 应当立即排解、纠正, 严格限制他们不正当的物质需要, 时刻关心他们的精神状态, 力争从家庭内部, 从源头上控制子女产生暴力犯罪倾向的可能性。注意子女的交友情况, 青少年精力旺盛、善于结交朋友;“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同辈之间的行为模仿和情绪感染很容易使青少年染上不良习气, 因而, 父母应该了解子女所教朋友的思想品德情况。

3结语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 是民族的希望。没有健康发展的青少年, 国家就没有未来。因此世界各国的社会学家、教育家、教师、政府官员们都把青少年暴力倾向问题当成是重要社会问题, 采取各种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 加以预防和解决, 尽管效果还不能达到理想的程度, 人们仍为此努力不懈。相信随着人们工作力度的加大及其他一些社会学科在预防青少年暴力倾向领域的渗入, 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形成预防的合力, 会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越来越好的环境。

食品安全犯罪现象(写写帮推荐) 篇5

——以双汇发展公司为主线

3月1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对饲喂有“瘦肉精”的生猪流入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进行了报道,事件随即引起广泛关注,这是继“三鹿”之后又一次食品安全问题,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人们饭后的焦点问题。在四月中旬,温家宝总理在谈恶性食品问题时,提出:“应当注重对社会转型期道德文化建设的研究,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的推进,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举例来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由此可见,我们应当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信用、讲良心、讲责任的强大舆论氛围。

一、双汇“瘦肉精”事件案情介绍

双汇集团在全国12个省市建有现代化的肉类加工地,并在31个省市建有200多个销售分公司和现代物流配送中心,每天有8000多吨产品通过完善的供应链配发到全国各地。作为我国的知名企业,一直以来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在2010年底,双汇集团获得“中国食品安全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荣誉。经过双汇“瘦肉精”事件后,再回头看这个荣誉,广大消费者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因为双汇集团有限公司多次强调和宣称:从生猪的饲养、检疫到屠宰、加工,再到配送、销售,每一个环节无一不进行严格的监控,仅仅从生猪入厂到成品出厂,就要经过十八道检疫检查关;另外根据有关报道,双汇集团投入了数百万元从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引进了气相色谱仪、油脂水分自动测试仪等先进的高科技仪器,对各种重要指标进行检测,严格把关,其生产的所有肉制品都可放心食用。

今年,经3·15的严格检查,相关部门发现河南省孟州市等地的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来饲养生猪,含有毒素的猪肉流入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导致大量含有“瘦肉精”的双汇火腿的肉制品流入消费市场。调查采访之后,我们发现,针对“瘦肉精”的严格监管链条看似完备,号称有“十八道检验”关,实际上还是隐患重重。

事件发生后,双汇集团在其官网站上就“瘦肉精”事件给消费者带来的困扰深表歉意,并责令相关公司停产自查。除此以外,针对媒体曝光的“瘦肉精”猪肉事件,河南省有关部门迅速采取行动,已经有数名涉及此事的违纪人员遭到停职或开除公职处理。

二、类似案情简介

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举国轰动。6月28日,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的中国人名解放军 1

第一医院泌尿科收到第一例婴儿患有“双肾多发性结石”和“输尿管结石”的病例。至9月8日,解放军第一医院两个多月来共收留和治疗了14名患有同样疾病的婴儿。

与此同时,南京市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日前也接诊了20多名因吃同一种品牌奶粉患上肾病的患儿,病情严重的已转至上海治疗。通过调查发现有数十名患儿涉及湖北、湖南、山东、安徽、江西、江苏、陕西、甘肃、宁夏、河南等10个省份。因此 “怀疑喝同一品牌奶粉而导致宝宝患肾结石”的消息就像乌云一样笼罩在年轻妈妈的心头。让不少人联想起2004年安徽阜阳劣质奶粉导致的“大头娃娃”事件。这个时候有专家表示此次疾病比四年前安徽阜阳劣质奶粉导致的“大头娃娃”事件更为严重,因为它会导致患儿肾功能衰竭,容易死亡。9月11日晚,石家庄三鹿集团有限公司经自己检查发现08年8月6日前出场的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收到了三聚氰胺污染,三聚氰胺是一种低毒性化工产品,婴幼儿大量摄入会引起泌尿系统疾患。在市场上约有七百多吨,三鹿集团公司决定立即全部召回8月6日以前的“三鹿”婴幼儿奶粉。

“三鹿”幼儿奶粉导致儿童死亡事件后,国家质量总局局长辞职,并撤换了相关人员。对儿童身体免费进行检查,及时治疗。要求有问题奶粉的厂家进行整改,以防再发生类似问题。

三、双汇“瘦肉精”事件的原因

瘦肉精是一种非常廉价的白色结晶粉末状物体,添加到生猪饲料中后,能提高猪的生长速度,增加瘦肉率,对于减少脂肪增加瘦肉作用非常好,瘦肉精能增加猪的单位经济价值,但有很危险的副作用,轻则导致心律不整,严重一点就会导致心脏病。瘦肉精的成分包括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硫酸特布拉林等等,它属于肾上腺神经兴奋剂。瘦肉精会导致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中毒症状,尤其对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危害更大,长期食用会导致染色体畸变,会诱发恶性肿瘤。

根据相关报道和实地考察,发现引起双汇“瘦肉精”事件的因素有很多,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瘦肉精”能提高猪的增长速度,增加瘦肉率,使得猪的肉色鲜红,脂肪层极薄,往往是皮贴着瘦肉,瘦肉丰满。因此,饲养生猪商希望通过最短时间就能把猪养大,并且使猪长得又壮又好,减少成本,卖的又好。同样,生产猪肉产品的厂商为了提高销量,同样希望收购喂有“瘦肉精”的猪,甚至他们还用更高的价格收购用含“瘦肉精”饲料喂养的生猪。

第二、生产猪肉产品厂商高价收购喂有“瘦肉精”的生猪,饲养生猪商听说这一点,就纷纷买瘦肉精去喂养生猪,不仅挺高了猪的增长速度和瘦肉率,还能获得更高的利润,这样一种“双利双赢”,谁又能不心动呢!

第三、根据中央新闻频道报导,我们发现中间的监督管理部门有很大一部分责任,他们为了一些私人利益受贿,不顾众多消费者的身心健康,给一些饲养生猪商放水。

第四、现今,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不完善,是国内外企业存在大量不诚信现象的主要原因。一些行业发展水平低,监管部门存在许多漏洞,有些方面政府监管不到位,导致企业不诚信现象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双汇“诚信立企,德行天下”的企业信条如今倍显尴尬。

第五、目前中国经济体制面临着转型,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经营模式。若没有把诚信作为企业经营的模式的基本方针,类似的安全问题迟早会再次发生,2002年2月,农业部、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出台了《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药品目录》,将“瘦肉精”列为禁用药品,禁止在饲料生产和饲养过程中使用,并将“瘦肉精”列入例行监测计划,现今,“瘦肉精”再次出现在消费者的食品中,说明农业部的监管问题有待改善和提高。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2008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新的案件立案追诉标志:对使用“瘦肉精”养殖生猪以及宰杀销售此类猪肉的人,将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追究刑事责任。然而,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接二连三的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这说明了人们的法制观念欠缺,有些法制还不够完善;懂法的人执法不严,甚至去钻法律漏洞,知法犯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以双汇“瘦肉精”事件为例:

(一)企业自身解决问题的方案

1、对生猪进行逐头检验,确保百分之百的安全性。

从生殖、养殖、收购、贩运、宰杀到市场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管,实施生猪屠宰“瘦肉精”的逐头检验,旨在从源头抓起确保100%的安全。在厂里新增一些技术人员和设备,在“瘦肉精逐头检验”这道程序上严格把关,虽然增加了成本,但是双汇产品更加安全、更加让消费者放心。

2、建立严密的索赔机制,从源头抓起,加大监管力度。

制度中规定,双汇集团在生猪收购过程中,要做到猪头检验,原辅材料进厂时,逐批检查。要确保供应商供应生猪和原辅材料的安全,供应前要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保证不采购有“瘦肉精”的猪,不销售有“瘦肉精”的猪,凡是提供有毒有害等非食品原料的供应商,除按照国家规定的进行处理外,还要按“问题生猪”或者是“问题商品”价格的两倍进行索赔。供应商在提供各类物资时,必须证件齐全有效,如果弄虚作假,无论是供应商还是企业的职工,都要付法律责任和经济赔偿,绝对不让一头有问题的猪和一批有问题的原料流入双汇集团。

3、每年开展一次以“食品安全”为主题的活动。

开展这一类活动,主主要是为了警醒每个公民“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在活动中,可以邀请肉类行业、食品行业、公共媒体等外部监管专家进行活动交流,对坚守食品安全的供应商、销售商进行表彰、奖励;设立举报制度,彻查、严惩危害食品安全的事件。

4、大力发展养殖业,确保生产线从源头到最后一道程序都安全。

为了完善双汇产业链,双汇集团应加快养殖业的发展,建立养殖基地。在大力发展自行养殖业的同时,进一步调整采购渠道,将采购重点向规模化养殖场转移,并签订长期合同协议,并同时签订生猪交售承诺书,保证食品安全的可追溯性;在原料采购方面,同样做到安全保障。

(二)国家政府部门的对策

1、政府应当严抓企业质量,在进行审批的过程中应当差人进行调查,检查情况是否属实,而不仅限于形式。把好每道关,不能让不法分子从中窃取私利,做到为民为己,坚守职责。

2、政府可以设立一些检测机构,让这些检测机构与各大食品集团签订协议,进行公开监督,这样,不仅是对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一个完善,同时,对国内食品安全生产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3、政府应当健全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食品安全管制的依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必须履行的义务。现今,有些企业商家对于利益的追求已近于疯狂,因此必须有强制性的法律条款对与行为予以限制。所以,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以现有的国际食品安全法典为依据,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认真清理、补充和完善,修改出完整统一的《食品安全法》,制定出真正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执行的法律条款,用来约束企业行为,从而减少和避免立法和执法上的互相冲突。

当前职务犯罪现象分析及预防对策 篇6

关键词:职务犯罪;预防对策;犯罪根源

1调查目的

职务犯罪作为最严重的一种腐败行为,是危害社会稳定、侵害国家利益的毒瘤,严重破坏了社UI公共秩序,阻碍人类文明进程。本文调查当前我国职务犯罪现象和类型,分析进而分析职务犯罪的根源,以便找到切实有效控制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强力打击贪污腐败、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行为,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2调查时间与地点

本次调查选取某省某市A区人民检察院2011年至2014年所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进行调查,分析该辖区内职务犯罪的表现形式、职务犯罪的根源以及控制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为该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3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某省某市A区人民检察院2011年至2014年所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采用数据统计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等调查方法。

4调查结果分析

4.1某省某市A区职务犯罪总体现状

某省某市A区总面积为478.84km2,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该市常住人口达到285万,全市内有44个少数民族,2006年少数民族人口达到83.25万人。该市矿产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煤炭、铁矿、铅、锌等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种类齐全,埋藏浅,开采便利,素有“高原煤都”的美誉,2013年GDP达到882.11亿元,同比去年增速15.9亿元。但是由于该市处于高原地带,地理位置属于偏远山区,人口和经济文化存在巨大的特殊性,使得该地区的职务犯罪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某省某市A区任命检察院2011年至2014年所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中,贪污受贿案件96件,涉案人员达到141人,初查案件91件,涉案137人,初查率94.8%。在初查案件中,不构成犯罪不立案处理的案件有9件,涉案人数12人。初查案件中移交国家党政机关处理的案件有12件,涉案人数15人。从该市Z区的立案情况分析指出,Z区在2010~2014年4年间的立案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市4年来因贪污受贿犯罪的案件、涉案人数以及涉案金额呈现上升趋势,也反映出该区针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在不断增强。

4.2职务犯罪的表现形式

4.2.1“以权谋私,官商勾结,参股牟利”的钱权交易型。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过程中,个人积累的财务越来越多,很多公职人员经不住金钱的诱惑,被所谓的“好处”和“物质利益”所吸引,用自身职务上的便利与商人勾结,以换取金钱和物质利益,这种公司公权的行为成为职务犯罪的主要类型[1]。

4.2.2“公权私组,中饱私囊,权利寻租”的贪污受贿型。国家政府的公职人员利用自身的职务便利,将公权力“寻租”,以国有资产想当事人索要“回报”,这种形式的职务犯罪花样繁多,形式层出不穷,在很多地区和基层单位都有日益泛起的势头。这些职务犯罪的人为谋取私利不择手段,中饱私囊,从而满足自己的私欲。有的人以注册公司、境外投资等形式假公济私,化公为私,贪污了大量国有资产[2]。

4.2.3“私欲膨胀,道德沦丧,丧失立场”的腐化堕落型。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很多政府公职人员思想信念动摇,抵不住金钱诱惑,经不住社会的考验,道德败坏、品质下降、立场丧失,个人私欲膨胀严重,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面前随波逐流。有的人爱面子、讲排场,存在严重封建迷信,生活作风糜烂,留恋于灯红酒绿的烟花之地,包养情妇、嫖娼吸毒等等。

4.2.4“玩忽职守,失职渎职,衙门作风”的严重渎职型。这种类型的职务犯罪主要表现为骄傲自大,摆一幅高高在上的衙门作风,好大喜功,热衷表面工程,不为百姓办实事,不倾听百姓心声,待人蛮横不讲理,不听取别人的意见,独断专行,作风浮漂,玩忽职守,严重失职渎职。

4.3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

4.3.1立法防治。首先我国要坚定对职务犯罪的立法态度,严厉惩治职务犯罪人员,借鉴国外关于职务犯罪的立法经验,针对公务员收受贿赂、向公务员行贿的人都要进行严厉的法律制裁,尽快完善我国的《职务犯罪监督法》,采用多元化立法方案,对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公务员以及社会群众等纳入其中,明确权利与义务,细化职务犯罪的内容、程序以及方法,加大法律监督和约束的力度,从而对公务人员产生警告和控制作用。

4.3.2机制防治。国家要改革当前的政府管理体制,合理配置权力,精简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将企业与政府分开,人事制度借鉴现代公司制度。其次,改革现行监督体制。国家权力和公共资源的配置和处理要绝对“透明化”,让广大人民群众监督其运行。最后改革现行的经费体制。改革当前“收支”两条线的经费制度,严肃财经纪律,严厉打击私设“金库”行为,推进国库集中收付体制,建立科学高效的财政体制。

4.3.3实践防治。首先,加大对贪污腐败的宣传教育力度,树立清明廉洁、拒腐防变的思想,纯洁心灵、规范言行,加强职务犯罪法律的警示作用,通过以案说法、现身说法等方式强化教育作用。其次,加大监督力度,有政府、传媒、公众组成一道完善而系统的监督网,最大限度地遏制职务犯罪。最后,加大打击力度,让职务犯罪分子接受沉重的法律制裁。

参考文献:

[1]文丽萍,钟文.侵财型职务犯罪情况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以乐山市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09:85-92.

[3]叶文忠.浅谈教育系统职务犯罪的主要特点、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3,10:106-107.

犯罪现象 篇7

一、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分析

未成年人处在成长发育的特殊阶段, 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 对事物的辨认和控制能力不健全, 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现代通讯、网络传媒迅速发展使得未成年人更易受互联网暴力、血腥、色情等不健康影视作品、网络游戏等影响, 倾向于将虚拟场景在现实中再现, 导致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客观上分析, 复杂的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形成有促进作用。一定意义上讲, 正是互联网规制不严、社会治安监管不够、社会恶劣风气等负面因素导致了未成年人呈现出犯罪趋势。未成年人认知能力有限, 社会经验少, 难以正确判断是非, 处在不良社会环境中潜在隐性犯罪可能性, 长期的负面干扰和个人价值观念变化使犯罪可能性外化为现实的犯罪行为。

因此, 排除未成年人个人主观因素, 不良社会环境影响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之一。社会应当承担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应责任, 而非片面归咎于未成年人的主观恶性, 过度宣扬未成年人的行为危害性而主张对其进行严厉制裁, 忽视社会本应对未成年人承担的积极教育、引导作用。

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

未成年人犯罪较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还在于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方面。未成年人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 此阶段的成长经历将对其以后的心理、生活、事业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若如部分学者主张, 降低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下限, 对未成年人危害行为也适用刑罚制裁, 就会给未成年人的生活留下污点, 贴上“前科”标签。美国犯罪学家贝克尔的“标签理论”认为标签对人的越轨行为影响深远, 而未成年人对犯罪标签更无承受力, 不断的暗示刺激反会致其心理扭曲而放任、促进危害行为的发展, 实不可取。

另外, 刑罚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也是否定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予以制裁的理由。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是立法者在立法时广泛研究各国立法例的最终权衡结果, 不能将个别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放大概括为整个未成年人群体的普遍现象而主张修改制度, 这是不严谨、不科学的态度。不能出于对受害者的保护而一味苛责处罚施暴者, 在保护受害者的同时也应考虑刑罚对未成年人前途出路的消极影响。制度是成就一个人, 而非毁灭一个人。受害者损失可通过医疗赔偿等途径救济, 绝不能以施暴者一时错误将其一棒子打死, “一朝犯罪, 终生被毁”的惨剧不容发生。刑法对未成年人应当具有特殊的包容性。

三、刑法谦抑性要求

刑法的目的是惩罚犯罪、预防犯罪, 刑罚是手段而非目的, 这决定了刑法的谦抑性———最少的刑罚取得最好的预防、控制犯罪的效果, 刑罚适用要谨慎、必要。

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宽容性, 对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刑事政策。例如, 未成年人犯罪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刑法修正案八废除未成年人成立累犯条款, 增设免除前科报告义务以及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等制度, 体现出刑法对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保护。若就目前的少数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现象就迫切要求修改刑事责任年龄制度, 一方面显得过于急躁, 破坏了法律规范的稳定性、威严性; 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少数现象却惩罚了大多数人”的后果, 与刑法谦抑性相悖。未成年人即使犯罪也应保护其权益, 实施刑罚应权衡犯罪制裁与个人影响, 对此可采纳现代刑法“非刑罚化”理念, 对未成年人犯罪采取非刑罚的方式达到惩治教育目的。笔者认为, 管制教育、社区服务、观察处分、行政警告等惩罚措施, 只要加强监督力度, 也能使未成年人改过自新, 迷途知返。

四、结语

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现象是社会敏感问题, 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直接关涉社会稳定和国家未来。刑法不应过分强调刑罚手段制裁犯罪, 对未成年人犯罪应考虑其特殊性, 采用非刑罚化方式真正发挥应有的教育引导作用、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制度的完善需要不断探索, 一味否定、急迫修改不见得有效, 对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现象, 引导、教育、挽救才是立法真正应该重视的问题。

摘要:近年来, 未成年人校园暴力事件频发, 呈现低龄化、暴力化、集团化特征, 引起学者们对未成年人的刑事制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等问题的激烈争论。笔者旨在通过对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及未成年人保护制度的研究, 分析未成年人低龄化犯罪现象中的未成年人惩罚、教育与保护问题。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刑事责任,保护

参考文献

[1]李鹏, 龙潭, 黄亚烨.低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行为的预防与矫治[J].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6 (01) .

[2]林清红.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起点不宜降低[J].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6 (01) .

[3]张婷.论犯罪低龄化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改革分析[J].法制博览, 2014 (05) .

[4]盛长富, 许春霞.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J].聊城大学学报, 2014 (05) .

上一篇: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下一篇:公共行政公共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