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犯罪调查

2024-05-02

老年人犯罪调查(精选6篇)

篇1:老年人犯罪调查

未成年人犯罪调查问卷

1、你的性别:A男B女()

2、在此之前你对未成年人犯罪这一问题了解程度如何?()A很了解B较了解C不了解

3、你觉得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哪些?(多选)()A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B学校教育存在薄弱环节C家庭环境的影响D未成年人自身因素E其他方面的影响

4、你认为未成年人犯罪有哪些特点?(多选)()

A团伙犯罪B财产型犯罪C实施犯罪的对象多为未成年人D犯罪性质较严重E犯罪手段成人化

5、你认为未成年人犯罪产生的诱因有哪些呢?(多选)()

A 社会环境的影响B法制观念淡薄C交友不慎D家庭教育脱节E家庭暴力

6、你觉得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不应该判处死刑?()A应该B不应该C不清楚

7、你觉得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吗?()A需要B不需要,因为只是少数而已

8、如何看待未成年人犯罪,你的态度是怎样的呢?()A表示同情和谅解B表示不解和憎恨C没感觉

9、你认为未成年人犯罪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大吗?()A很大B不大,因为只是少数而已C不是很了解

10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你有何建议?(多选)()A加强家庭教育,父母应多关心子女

B自身要注意交友,加强自我修养

C加强法律宣传力度,多方面教导未成年人

D坚持贯彻惩罚为辅、教育和保护为主的矫正原则

非常感谢你的配合,谢谢!

篇2:老年人犯罪调查

一、我市未成年人实施“两抢”犯罪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市从事“两抢”、“两盗”犯罪活动的未成年人有1000余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外地来蓉人员,分别来自新疆、河南、内蒙古等地,也有部分是从我省的自贡、达川等地及我市的郊区、(市)、县流入我市市区的,年龄大多在11岁至16岁之间。经过对挡获的未成年违法犯罪嫌疑人进行审查,发现其中大多数是因为父母离异或死亡等家庭原因辍学,离家出走或者被拐卖到我市的,他们往往开始以捡破烂、行乞为生,后来逐渐被一些成年人控制和利用,在威逼利诱下被迫学习各种犯罪方法和技巧,并在这些成年人的组织和教唆下,在我市的火车北站、青

龙场、站北地区等人口流量大、治安环境相对复杂的地区大肆进行抢劫、抢夺等犯罪活动。

二、我市未成年人实施“两抢”犯罪的主要形式

目前,我市未成年人进行“两抢”、扒窃等犯罪活动主要采取所谓“带幺儿”的形式。即由一至两名成年犯罪分子,组织和教唆几名或十几名未成年人(即所谓的“幺儿”)进行犯罪,为其敛财。这些成年犯罪分子事先把实施“两抢”犯罪的经验、技能传授给“幺儿”,并采取暴力威胁和物质引诱等手段对“幺儿”们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操纵,由“幺儿”实施具体的侵财犯罪活动,抢得的赃款、赃物,由成年犯罪分子进行统一分配或销赃。以2002年4月站前分局打掉的叶俊中两抢集团为例,安岳来蓉的犯罪嫌疑人叶俊中在火车北站地区向李天贵、江军等未成年人传授抢夺、抢劫、转移赃物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方法和技巧,带领这些幺儿到火车北站地区熟悉地形,教幺儿们谎报年龄、身份等方法来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这些经过系统培训的幺儿,在叶俊中的组织和教唆下,先后在火车北站疯狂作案达10余起。目前,我市部分两抢犯罪集团已经逐渐发展形成了老大带大幺儿,大幺儿带小幺儿的金字塔结构,其组织的严密性、系统性已经带有地方流氓恶势力犯罪集团的基本特征。

三、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存在难度

由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与成人犯罪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司法机关处置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也应当与成年人的犯罪有所不同。然而,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一部完整的未成年人方面的刑事特别法,司法机关主要是依据《刑法》以及《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有关规定来予以定罪量刑,这使得司法机关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处置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实践中,公安机关在处理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过程中存在下列主要问题,亟需解决。

一是打击处理手段有限。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七条的有关规定,公安机关挡获的14岁以下的两抢涉案人员,因不满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而无法进行处罚;14岁—16岁的两抢犯罪嫌疑人,最多也只能用少管手段对他们进行处理,据统计,2002年1—8月,全市只有6人被少管,2001年全年我市也只有6人被少管,打击处理力度明显不足。

二是有限的手段没有用好用足。由于运用少管收容手段必须要得到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同意,而基层民警在具体工作中,往往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找这些孩子的监护人,或着由于确认不了未成年人身份,找不到监护人,因而在不能批捕的情况下,经过治安处罚就把这些未成年人放了。由

于这些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很差,在没有经过充分教育和转化的前提下回到社会,重新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比例很高。

三是由于刑法规定对未满14周岁的人的不适用刑事处罚和劳动教养,唯一的处理办法是将其送至工读学校,但一方面工读学校基本上只收那些年满十二周岁未满十七周岁的未成年人,对十二周岁以下的人不适用;另一方面,公安机关与工读学校之间的关系未能完全理顺,公安机关将违法未成年人送至工读学校学习、转化的渠道不畅。因此,公安机关对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处理几乎是束手无策。

四、对策思考

(一)明确标准,严格执法。针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批捕标准模糊的问题,特别是对“犯罪情节轻微”应如何理解的问题,法制部门应加强同检察院、法院的协调,明确统一标准。工作中,对够批捕条件的,要及时移送检察机关提请批准逮捕;对符合收容教养条件的,要严格按照市局《成都市公安局关于办理“两抢”“两盗”案件适用收容教养的意见》执行,该收容教养的要收容教养;对情节轻微,不够收容教养条件的,要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九条的规定从轻予以治安处罚。实施治安处罚后,对

户口所在地不在本市的,要送市收容遣送站遣返回原籍,交由其法定监护人监管并通知当地公安机关。

(二)建议成立专门的机构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犯案件应当由专门机构或专职人员负责,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鉴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不断上升的趋势以及检察院和法院已经设立未成年人相关违法犯罪的检控和审判制度,区级以上公安机关可以设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侦查部门,派专人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侦查和讯问,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针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办案方法,掌握其犯罪规律,便于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三)建议市局会同市教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就下列问题进行研究并尽快出台相关政策,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处理中的难点问题尽快得到解决。一是对有“两抢”违法犯罪行为的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公安机关能否强制将其送至工读学校进行矫正教育;二是对外地来蓉的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其原籍又没有工读学校的,能否在我市的工读学校就读;三是对吸毒或者患有严重传染性疾病的未成年违法犯罪人员,能否先强制收治,再依法进行处理;四是对家庭或监护人无力承担工读教育、治疗费用的,能否由政府财政帮助解决。

篇3:老年人犯罪调查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多年来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呈正增长态势。本调查的目的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了解未成年罪犯与未成年普通学生 (以下简称“普通学生”) 的家庭教育现状进行调查, 分析比较这两类家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的差异并探究其成因, 进而寻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教育策略。

依据调查目标, 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在广西地区采取随机选样, 累计发放各类问卷500份, 其中, 普通学生问卷共发放280份, 有效问卷回收数为274份, 问卷回收率为97.9%;未成年犯问卷共发放220份, 有效问卷回收数为209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0%。

二、结果与分析

鉴于家庭因素主要有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家庭尊重子女和家庭教育方法等因素, 因此, 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察。

1. 普通学生与未成年犯家庭学习环境的比较

从表一看出, 认为具有安心的家庭学习环境的比例都很高, 检验统计量X2值为1.836, 显著水平P值为0.175, 由于P值高于预定的0.05, 因此, 接受零假设。表明普通学生与未成年犯在家庭学习环境方面不存在着显著变化, 大部分人具有安心的家庭学习环境, 这也说明一般家长都重视为子女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2. 普通学生与未成年犯家庭结构的比较

(1) 父母健在。从表二看出, 普通学生中父母都健在的占总人数的98.5%, 都不在的仅占0.4%;在未成年犯中, 父母都健在的占84.2%, 都不在的占2.4%。检验统计量X2值为34.517, 显著水平P值为0.000, 由于P值低于预定的0.05, 因此, 拒绝零假设。表明普通学生与未成年犯在父母健在方面存在着显著变化, 主要是都健在或只有一位健在这两方面存在着显著变化。

(2) 父母离异。从表二看出, 普通学生中父母没有离异的占总人数的83.9%, 父母离异的占总人数的16.1%;在未成年犯中, 父母没有离异的占总人数的68.8%, 离异的占总人数的31.2%。在未成年犯中, 父母离异的比例高于普通学生。检验统计量X2值为15.985, 显著水平P值为0.009, 由于P值低于预定的0.05, 因此, 拒绝零假设。表明普通学生与未成年犯在父母离异方面存在着显著变化。

3. 普通学生与未成年犯在家庭尊重子女满足其需要方面的比较

从表三看出, 普通学生中认为父母能尊重子女满足其需要的占总人数的56.8%, 认为没有尊重子女不能满足其需要的占43.2%;而在未成年犯中, 认为父母能尊重子女满足其需要的占总人数的35.2%, 认为不能尊重子女满足其需要的占总人数的64.8%。在未成年犯中, 认为父母没有尊重子女满足其需要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学生。

检验统计量X2值为32.205, 显著水平P值为0.001, 由于P值低于预定的0.05, 因此, 拒绝零假设。表明普通学生与未成年犯在父母尊重子女满足其需要方面存在着显著变化。

4. 普通学生与未成年犯家庭教育方法的比较

从表四看出, 普通学生中认为家庭具有良好及一般教育方法的占76.5%, 认为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的占23.5%;而在未成年犯中, 认为家庭具有良好及一般教育方法的占32.4%, 认为方法不当的占67.6%。在未成年犯中, 认为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学生。

检验统计量X2值为36.105, 显著水平P值为0.000, 由于P值低于预定的0.05, 因此, 拒绝零假设。表明普通学生与未成年犯在家庭教育方法方面存在着显著变化。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探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是正确社会化的最初途径。家庭教育及环境在他们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来分析家庭因素,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家庭结构不当, 家庭不完整, 使未成年犯较少体会爱的温暖

有学者认为, 生活在残缺家庭中的人, 由于缺少一个完整的情感空间, 感情片面发展, 易出现性格扭曲或个性畸形的情况。为了寻求理想的情感空间, 他们往往向外界寻求关爱。由于认知能力、辨别能力、自制能力不强, 更易蒙受感情欺骗, 被社会不良分子利用,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父母离异, 特别是一些父母在离异前长期不和、争执, 离异后的互相指责, 对孩子造成较大的心理伤害, 使他们对社会和周围的人产生不信任感。由于父亲或母亲独自一方照顾孩子, 常因时间、精力、能力有限而只能进行“粗放式”教育, 重养轻教或只养不教;有的则根本抛弃了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不管不问, 在这样教育能力严重丧失的家庭, 很容易导致孩子敌对、叛逆, 从而走向与社会期待相反的道路。

2. 父母不能充分尊重子女, 不能满足子女成长的精神需求

未成年人除了有生理与安全的需要外, 还希望得到尊重、爱护。如果家长能尽量满足其基本需要,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将会大大降低他们犯罪的机率。如果他们正当的需要长期得不到适当的满足, 就会产生消极情绪, 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如果孩子在早期得到的不是父母帮助而是指责与批评, 则易对自己失去信心, 无法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 最终导致离开学校。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未成年犯受教育程度较低, 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没有完成初中学业。可见, 过早地到社会上“流浪”的孩子是较易走上犯罪道路的。

3.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容易造成未成年人的心理阴影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放任型, 主要是因为父母把主要精力投入工作, 无暇照顾孩子, 对孩子放任自流;或是因为父母教育理念不正确, 错误地认为子女小时候犯错很正常, 长大自然会改正, 结果酿成大错;或是因为父母对子女经常犯错感到失望, 不予理睬, 放任自流。如此环境下成长的孩子, 常会表现出孤僻、冷漠、畏惧等性格, 甚至心理失衡, 容易滑向犯罪的深渊。

粗暴型。主要是指父母采取简单粗暴的武力和高压手段来制服子女。这种教育方法, 不但不能让子女心服, 而且容易使子女形成反叛心理, 产生心理阴影, 认为只有武力才能解决问题, 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溺爱型。主要是指家长对子女过分娇惯、放纵。溺爱型家庭对子女的日常生活消费过于大方;对子女日常表现的蛮横、霸道、粗暴等行为不管不问, 甚至包庇纵容。这种家庭的子女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容易采取极端的方法解决。大量真实的案例表明, 这种溺爱型家庭极易导致子女暴力性犯罪。

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教育建议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种社会“综合症”, 有着复杂的主客观原因, 其中家庭教育的失败是一个重要因素。要预防未成年犯罪, 全社会和广大家长都要关注家庭教育。

1. 尽可能给孩子一个健全和睦的家

健全的家庭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首要保障因素。家庭的不和睦甚至解体, 给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随着离婚率的逐年上升, 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孩子越来越多, 还有一些分居、非法同居后解散等情况所导致的父母双方健在却不完整的家庭, 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和教育都是极为不利的, 易造成他们性格上的缺陷, 如内向偏激、敏感多疑等特点。同时还可能由于单亲监护不力, 疏于对子女进行教育引导, 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走上犯罪道路。因此, 父母要尽量给孩子一个和睦完整的家庭, 尽可能让孩子能享受到父母的温暖。

2. 加强与子女沟通, 尊重其合理需要

未成年人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 一部分人源于父母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 缺乏与子女及时、有效的沟通, 不了解子女身心方面的需求, 没能满足其被尊重的需要。未成年人的成长道路本身就不是平坦的, 每个阶段都可能遇到挫折, 出现困扰与危机, 如果这时候父母能及时觉察, 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与孩子沟通, 孩子的心理困扰就可能得到解决, 并学习到用正确、理智、合法的方式解决矛盾, 预防他们犯错或犯罪。在对未成年犯的调查中, 我们了解到个体工商业者、出租车司机、包工头等家庭子女违法犯罪率较高, 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很少在家, 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花在对子女的关心和教育上。还有部分未成年犯的父母业余时间都用在泡舞厅、打麻将上, 很少过问孩子的思想表现和学习、娱乐, 无法对孩子形成良好的影响。因此, 父母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 尊重他们的合理需要, 并经常与学校、老师联系和沟通, 使学校教育与家庭管教有机地结合起来。

3. 关心孩子的学习, 激发其学习兴趣

在调查中发现相当多的未成年犯的父母不关心子女的学习, 不了解孩子的学习特点, 对学习的关心往往会定格到分数上;当孩子考试不理想时就批评、指责, 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 逃避那令他没有自尊的场所, 从而开始厌恶学习。因此, 家长要适当学习教育及心理方面的知识, 了解自己孩子的智力特点和优势所在, 不以分数衡量孩子未来的成败, 从幼儿期开始关心他们的学习,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鼓励发展他们的优势智能, 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充满乐趣。

4. 言传身教, 重视孩子的品行、法制教育

篇4: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报告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文化水平;社会环境;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DF7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663(2009)04-0085-02

一、河南省某县2005-2008年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统计

河南省某县2005-2008年未成年人因违法而被判有期徒刑或拘役、管制的共有183起,具体情况如下表:

由此可以看出:1、该县暴力犯罪比例高,多表现为抢劫、盗窃、抢夺、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犯罪等。在大量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作案动机和目的十分单纯。多数违法犯罪的青少年自身素质低,法制观念薄弱,不能清楚地辨别是非。2008年15岁花季少女刘某某,不堪忍受同学张某长期的欺压、侮辱,与一帮朋友一起将张某打成重伤,等待她的将是三年有期徒刑。

2、年龄主要集中在16-18周岁之间,农村未成年和城市闲散青少年犯罪比例高,约占总数的88%。2007年破获的一个盗窃摩托车团伙案,该团伙犯罪成员4男2女均为十七八岁的未成年人,他们辍学离家出走,在娱乐场所相遇成为恋人、知己,他们模仿着电影里的情人非法同居。16辆各种型号的摩托车成了他们的战利品和情人节礼物。

3、团伙性犯罪明显。由于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和身体条件尚处在较薄弱时期,如果以个人的力量来达到犯罪目的,未免胆怯,因而往往形成一些较为稳定的犯罪组织。

4、盲目性、偶发性和冲动性是该县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征。

二、该县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很多,具体到该县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是文化水平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1、文化水平低。当今中国农村的教育水平明显低于城镇,社会、家庭对教育重视不够,造成了农村犯罪问题严重。

该县犯罪未成年人大部分来自农村,有些是因为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无人看管,就放纵自己。有些则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无法与自己的同学一起坐在教室中上课,不得不为自己的生计而奔忙,他们用违法的行为来报复社会给他们的不公平。还有些是因为不愿再过父辈那种贫困的生活,却又不愿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换取幸福,而是怀着“法不责众”的心理,一步一步走向罪恶的深渊。17岁的余某某,因不愿让父母在半百之年仍为了自己外出务工,就萌生了偷的想法,他说他从小到大都是幸运的,这次估计也没事,于是趁人不注意时偷了一部手机,在转手销赃时被发现。

2、我国在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对尚缺乏分辨能力的青少年造成较大冲击,其中不正规的文化场所对青少年的影响尤其深刻。

(1)影视书刊对未成年人的世界观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近几年,宣传色情、凶杀、暴力的书刊和音像制品一度泛滥。由于未成年人思想不成熟,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差。有些青少年观看此类镜头后,受到这些低级趣味和反面内容的影响,模仿黑社会拉帮结派、称老大,寻求刺激,这些镜头往往是诱发青少年伤害案件及强奸案等暴力性犯罪的根源。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就会受好奇心的驱使,青少年往往是“一看、二学、三堕落”。加上有关部门的管理、打击不力,使一些未成年人得以自由出入学校周边的电子游戏室、网吧、卡拉OK等场所,导致这些涉世不深的未成年人心灵受到污染。该县2005年破获的最大的一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其主要成员大多在15岁至17岁,且多数均有前科,曾多次作案。被捕后,他们说当时就是因为看到电影中的“古惑仔”很厉害,就想试试,结果一发不可收,酿成苦果。

(2)社会不良风气也是诱发未成年犯罪的一个原因。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很容易侵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使其产生畸形的金钱欲望,好逸恶劳、梦想一夜暴富。该县马庄乡18岁的张某,看到邻居家新盖起的小洋楼,宽大舒适,再想想自家漏水的瓦房,心里很是不服气,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刚从银行取钱出来的某单位会计,突发了“抢了他的钱”的想法。于是,尾随其至一偏僻处,持刀抢劫,将五万元人民币归入囊中。案发后他逃往外地,到被抓捕时仅仅5天时间,他就已经用去了一万多元。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建议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高度重视,从小处着眼,从平时抓起,抓好各个环节,有效地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1、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未成年人自我防范意识。

寻找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对策,应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人手,加强以学校为中心的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教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加强理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主要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其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

一是学校要通过各类活动,如聘请专职或兼职法制校长,外请法律辅导员,司法部门、村委会、共青团、少先队结合实际,组织举办各种展览会、时事法制报告会、演讲会等进行法制宣传活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

二是学校应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开设专门的法律知识课程或组织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积极探索,避免走形式;同时,学校还应当正确对待“后进生”和“双差生”,对其做到公平对待,不歧视他们,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

三是未成年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发现任何人对自己或其他未成年人实施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可以自己或通过学校、家长向公安机关或者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对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及举报犯罪的未成年人,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应当加强保护,保证其不受打击报复。

2、改善社会环境,完善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制度。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具有更广的覆盖面、更大的辐射力和更深的渗透性。社会中存在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观念以及官风不正、民风不淳的丑恶现象也在冲击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家庭学校提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中世风日下的现象所造成的反差,极易使青少年丧失原有的道德规范。在改善社会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中,首先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保障未成年人获得健康的精神产品,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接受社会道德、成年以后推动社会进步。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5、51条规定:“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的,依法从重处罚。”其次,重点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和网络软件的监控,倡导文明的网络风气,严格审查面向青少年的游戏软件内容,对有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软件坚决查处。再次,保障未成年人不受毒品、烟草、酒精等伤害。最后,建立国家监护制度。针对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和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实施犯罪是由于家庭或社会的原因使之缺乏必要的监护。对于未成年人的监护问题,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2条和《民法通则》第16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在具体实施中遇到了相当的阻力。因此应在公民监护制度的基础上确立符合时代要求和立法精神的国家监护制度。

3、完善法制体系,落实法律责任追究工作。

我国现有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其他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从各个方面有效地发挥着作用,为社会各界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篇5: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报告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条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我国刑法意义上的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目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犯罪也呈现出新的变化。现结合本院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加以分析。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一)未成年人犯罪最显著的特点。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的侵犯财产类犯罪为主,罪名上盗窃罪占有绝对比例。

案例1:周某,17岁,无职业,到朋友家中暂住时盗窃朋友家的人民币2 400元及手机一部。此类案件十分普遍。

我院2005年至2008年共受理案件677件1 587人,其中未成年人犯罪案件54件63人,其中盗窃33件37人,抢劫3件7人,故意伤害15件15人,寻衅滋事2件3人,强奸1件1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受案总数的8%,其中侵犯财产类犯罪如盗窃、抢劫案件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的66.7%;其次是故意伤害案件,占27.8%;寻衅滋事案件,占3.7%,强奸案件,占1.8%。

(二)未成年人犯罪出现群体性---单独作案与团伙犯罪比例相当

案例2:李某、潘某均17岁,二人伙同赵某(系成年人)5个月内先后4次盗窃美化用的射灯56个拆除铜线卖钱。

案例3:张某、田某等四人,年龄在16岁至18岁间,因预谋抢劫被判处拘役、管制刑罚。

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中不可轻视的一个特点。在我院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案件26件,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的48%。一是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共同犯罪;二是全部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均为未成年人,且出现十六七岁的未成年人伙同十四五岁的未成年人共同作案。一般以三人共同作案最为普遍。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他们互相依赖,互相支持,一人产生犯罪意图,其他人都会支持并参与其中。

(三)未成年人中初犯、偶犯较多,突发犯罪、偶然犯罪较为突出

案例4:谢某,16岁,工作期间看到上司新买的手机好看,便偷走。当日被抓时,还没有想到要如何处理偷来的手机。

未成年人犯罪和成年人犯罪的不同之处是大多没有深思熟虑、预谋策划过程,往往在偶然间犯罪,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和难以抑制性等特点。这些犯罪的未成年人以前都没有刑事处罚记录,其中少数人曾因为打仗斗殴等行为受到过行政处罚。犯罪行为往往是临时起意,一念之差。

(四)犯罪手段比较简单,犯罪情节并不复杂

案例5:赵某,17岁,凌晨撬开窗户进入一手机店内盗走手机5部、人民币450元。后销赃时被抓获。

案例6:石某,16岁,在松北区中学校附近向学生索要钱物、强拿硬要达20余次,共得到人民币300余元,已构成寻衅滋事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我院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占有半数的盗窃案件,作案手段都是顺手牵羊,趁人不备进行盗窃或盗窃无人管理的财物。有的未成年人在一段时间内连续以同样的手段进行作案,如:多次入户盗窃或一夜间多次寻衅滋事。我院的这些案件里严重的暴力犯罪不多,案情并不复杂,因此被告人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居多,共5人被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既有个体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

1.未成年人自身因素。未成年人在生理、心理的成长阶段,还不成熟,对家庭、学校之外的社会生活了解较少,好奇心很强烈,他们对物质消费、个人自尊的要求提高了,因此缺乏理智容易冲动,当个人需求无法满足的时候常常想方设法得到满足,即使犯罪也在所不惜。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较少,认识片面,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稀里糊涂地加入犯罪团伙,参与犯罪。

2.受教育程度低,没有工作,缺乏生活来源。从文化程度上看,这些未成年人中初中文化者占60%,小学文化者占35%,还有一些人没有受过完整的学校教育或根本没有上过学。一方面,父母在外打工的家庭,长辈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很少有时间去关心孩子的学习,孩子缺少上进心,学习普遍较差,不愿意继续学业,逃学、厌学,多数在初中毕业就离开学校,不再继续学业。这些未成年人也不愿意工作或无法找到工作,从家里得不到钱时就只好盗窃。

3.长期的行为习惯较差。我们长期以来关注孤儿、单亲家庭子女或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守的孩子犯罪或有不良行为的案例,这些家庭的孩子犯罪率较高,但部分犯罪的未成年人是在父母管教下仍然犯罪的。他们在家中不听长辈教导,在学校也无视老师的管理,我行我素,留连在小旅馆、网吧,偶有小偷小摸、打仗斗殴等行为。被告人白某曾讲过,他的父母也经常对其进行管教,但多数没有什么效果,他离开家就不听父母的了。被告人于某是个女孩,和男友在一起并参与其犯罪,她对家人的管理并不在意,连家中的电话号码都记不住。

4.交友不慎。不良交往常常是未成年人走上团伙犯罪道路的起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未成年犯罪案件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很小就离开家庭、离开父母,在社会上流浪,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教育,为了生存他们聚集到一起;或不愿与父母老师沟通,却希望与同龄伙伴拉帮结伙,出外寻找乐趣。由于相同的感受聚集起来,通过不健康的娱乐、交谈等方式形成一个群体。法国犯罪学家塔尔德在其专著《模仿规律》中指出:“模仿的程度,和人与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密切的人,越彼此模仿,即发生模仿的可能性和模仿的强度越大。”他们通过密切的接触、相互观察和模仿,使得错误的社会意识、不良的个性和行为习惯得以互相影响。美国“犯罪学之父”萨瑟兰认为:“犯罪是在交往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习得的。对犯罪行为学习的主要部分发生在亲密的群体中。这种群体的主要成员是犯罪人所熟悉的伙伴、朋友等。犯罪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项内容:一是犯罪的技术;二是犯罪动机、驱动力、合理化和态度等特定方向。”同龄人的相互交往在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部分未成年人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并恶性发展,和同龄群体的不良交往有深刻的影响。

5.沉迷网络。沉溺于上网也是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原因。很多未成年被告人都愿意在网吧里作网管之类的工作。有些未成年人长期痴迷于网络,由于他们缺乏经济来源,为了支付长时间上网费用,可能实施抢劫、盗窃等财产性犯罪。许多未成年人因迷恋网络而不能自拔,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淡忘了亲情友谊,甚至触犯法律。近年来,有关部门调查后认为与网络有关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还在呈逐年上升趋势。

6.不良文化的冲击、影响。由于文化市场的良莠不齐,不良文化泛滥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各种充斥着暴力、色情淫秽内容的图书、音像制品及网络游戏等对未成年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作用。从文学影视作品到网络游戏,表现的暴力、色情等场面像毒品一样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被告人石某十分喜欢蛊惑仔系列电影,希望像电影中的黑帮大哥一样生活,所以小小年纪就到学校附近向学生们要钱。未成年人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他们常常一味地追风模仿,将寻找所谓的刺激作为时尚,往往形成哥们义气、斗狠称霸等错误观念。

7.监护管理不够强,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有的未成年人父母都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属照管,对他们要求不严,只要身体健康不出事就行。还有的监护人自身文化程度不高,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孩子帮助和指导,也谈不上对孩子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

8.学校教育措施不力。很多家长将对子女的教育完全寄希望于学校,但是学校里学生较多,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全都管理到位。学校法制教育效果不佳,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原因。有些在校学生受到他人侵害时也不知道及时通过报警处理。

三、应采取的对策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1.家庭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础。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和生活的最为重要的场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当学习法律知识、德育知识和教育方法。家长一定要品行端正,为子女作出表率,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关心教育子女,避免家庭教育过分溺爱、简单粗暴、孩子压力过大行为偏激。

2.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倡导精神文明教育、道德和法制教育、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不仅仅只注重学业成绩,改变重智轻德的教育模式。

3.完善未成年人权益的保障。未成年人享有教育权。有一部分未成年人犯罪是由于家庭或社会的原因使之缺乏必要的监护。因此要加强对单亲家庭子女、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子女、贫困家庭学生等特殊青少年的关爱,重点加强对辍学、流失学生、闲散青少年群体的教育、管理、和引导工作。

4.加强综合治理,规范文化市场,整顿社会环境。有的学校周围大量存在网吧、酒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有些商家为经济利益着想,对未成年人的消费是持欢迎态度的。这些都干扰未成年人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因此应加强对这些营业场所的管理,尤其要依法取缔黑网吧。重视网络文化市场的构建。2009年,我国大力展开对网站内容低俗化的一系列治理行动,一些不良内容的网站相继被关闭,这些行动有助于规范网络文化,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在影视剧、图书销售、网络游戏开发中增加政府干预,过滤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的传播,推动健康向上的文化传播。□

篇6:某县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我县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日益重视和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及政法等部门都比较重视预防未成年人犯本文来源于本资料权属,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更多资料罪工作,并己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未成年人犯罪逐年上升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是,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仍占犯罪总人数的10%一13%之间,并有反弹现象。由于犯罪总人数在逐年增加,因此,未成年人犯罪的绝对数也在增加,未成年人犯罪居高不下的状况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仍是社会重大问题之一。根据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状况,县关工委组织了调研组,对去年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走访了公、检、法及部分镇(乡)、学校、社区、村等单位,接触了大部分罪犯家长和部分罪犯,分析了犯罪原因,研究落实帮教措施。2003年中,全县共有未成年人犯罪90名,占犯罪总人数的 14.59,比上年增加 4.5%;经法院审理,被判处 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2人,判处3至10年有期徒刑的14人,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55人,判处管制的10人,拘役1人,其余己被提起公诉,法院尚在审理中。调查表明,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仍然比较严峻,应引起有关领导重视。

一、犯罪特点

分析去年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具有以下特点:

l、从职业看,以农民为主。农民孩子犯罪73人,占81%;无业人员犯罪6人,占6.6%;两者合计占87.6%。

2、从文化程度看,以初中以下文化占绝大多数。其中小学文化14人,占15.5%;初中文化62人,占68.9%:两项合计占84.4%。

3、从犯罪类型看,侵财型犯罪占多数。其中抢劫犯罪29人,占32.2%;盗窃犯罪24人,占26.7%;两项合计占58.9%。

4、从作案手段看,以共同作案为主。在去年56件90名未成年犯罪案件中,2人以上未成年人以及未成年人作案参与成年人共同作案的有60人,占总人数的66.6%。这反映出未成年人存有害怕单独作案的心理状态及在成年人的诱惑下参与作案的状况。这些犯罪又大多集中在盗窃、抢劫、强奸、寻衅滋事等案件上,有的罪犯作案手段凶狠,不计后果,危害极大。如17岁的吴某,于去年4月23日至5月23日,伙同他人以拳打、掐头颈、持电警棍威胁等手段,在公园内实施抢劫5次,强奸2人,强制猥亵妇女3人,被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17年。

5、从年龄看,处低龄化趋势明显。18岁以下至16岁的有72人,占80%;16岁以下至14岁的有18人,占20%,比上年同期上升10.5%:低龄化趋势比原有更加凸现。

此外,还有外地流动、暂住**的未成年人犯罪增多(9人,占10%)、强奸犯罪增多(11人,占12.2%,人数比上年同期增加 120%)、在校学生犯罪增多(10人,占11.1%)等。

二、原因分析

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本人不好学上进外,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三方面如有一方面存在缺陷,就容易造成未成年人人格异化,加之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可塑性大、涉世浅、辨别是非能力差等因素,经不住诱惑,很容易发生危害社会的行为,遂成为罪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l、缺乏正确的理想信仰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思想原因。当前我国社会还处于转型时期,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正向纵深发展,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迅速提高。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不可避免地会给青少年的思想带来影响。面对社会各行各业及升学的激烈竞争。各种利益分配的调整,贫富差距的拉大,看到有的人生活富裕起来,心理极不平衡,自己又缺乏吃苦耐劳和勤劳致富的奋斗精神,加上自控能力差,心胸狭隘,当个人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就去实施盗窃、抢劫、敲诈勒索等犯罪,从而达到自己消费享受的目的。未成年人犯罪既所以以侵财型为多数,正是这种被扭曲了的心灵的真实反映。

2、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4.4%,这充分说明未成年人犯罪与文化素质高低是相对应的。文化程度低,接受各种教育就少,是非观念就较差,法制观念更淡薄,认识不到自己的行为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这些犯罪人尚处于不能完全就业的年龄段,加上没有专业技术特长,在社会上职业难找,即使找到职业,也是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报酬不高,难以达到自己的奢望要求,于是就在社会上混,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加上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和诱惑,就很容易走上冒险的道路。如17岁的胡某,初中毕业后未能升入高中,进入社会后,与一些不良行为的人混在一起,目无法制,参与共同抢劫3次,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

3、学校教育存在薄弱环节。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以考试和升学为中心。近年来虽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但还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据了解,有些学校很少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列入教育计划,作为课程重要内容,致使德育教育内容贫乏,授课时间少,学生对诸如公民基本道德的 “五句话、二十个字”的内容、什么是犯罪、我国《刑法》禁止那些行为等重大问题知之不多,导致学生道德观念不强,辨别是非能力差,法制观念淡薄,极易出现“越轨”行为,导致罪犯。如在校生胡某(15岁),感到钱不够花,就萌发去抢劫的歹念,周五放学后就到城关镇来,在凌晨抢劫一妇女拎包,当场被抓获,钱未抢到,被判有期徒刑1年。

4、家庭教育存在较多问题。从调查情况来看,家庭教育主要有以下问题:一是单亲家庭、重新组合家庭、外出打工经商家庭等,削弱了家庭教育的功能;二是有的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过于宠爱溺爱孩子,使孩子从小养成乱花钱、蛮横霸道等不良习气。三是有的家长“望于成龙,望女成凤”心理迫切,对孩子是恨铁不成钢,方法简单粗暴,结果适得其反。四是家长自身素质差,不知道怎样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和守法教育,不履行监护子女的责任,过早地把孩子推给社会,这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五是有的家庭家长行为不轨,道德败坏,赌博或酗酒成性,或有犯罪劣迹,对孩子长期耳儒目染,影响和导致孩子走上犯罪道路。如农本文来源于本资料权属,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更多资料民胡某,不走勤劳致富之路,多次进行盗窃,而且还叫17岁的儿子同去帮助搬运赃物,结果胡某被判有期徒刑十二年,儿子也构成犯罪被判处了刑罚。调查中,校长和家长对违规经营的电子游戏,特别是网吧等娱乐场所反映强烈,一些书刊、录像中的色情、暴力内容等过多过滥,严重污染和毒害了青少年,认为这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因素之一,家长很难管住子女。

5、对性教育不够重视。由于长期受我国传统习惯的影响,很多人“谈性变色”,从目前来看。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都不够重视,出现了家庭因缺乏知识不会性教育、学校因人员太多不便教育、社会有关部门因不是“份内职责”未能教育的状况,使少男少女对性生理、性心理缺乏了解,产生迷茫,成为“性医药孤儿”; 对性道德、性法规、性法律教育更少,成为“性法盲”,致使未成年人早恋增多,少男少女同居增多,强奸案件增多。奸淫幼女案件增多。如16岁的郑某,明知女方不满14周岁,却与4名幼女发生两性关系,自认为只要女方自愿就不构成犯罪,被法院以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今年强奸案件急剧上升,值得引起警觉。

三、防范建议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面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新特点,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进一步引起重视,共同努力,通过实施三个工程——“家庭细胞”工程、学校“育苗”工程、社会“护林”工程,积极预防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为此,我们建议如下:

(一)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己成为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如不尽快得到遏制和解决,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兴衰,必须从这个高度来认识问题。对此,建议各级党政领导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紧迫意识和责任意识,按《预防末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真正把预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政治任务来落实。我县茶院乡党委、政府作了积极努力的探索,做到领导重视、计划落实;建立组织、健全网络;摸清情况、因人施教;制定制度、明确责任;列入考核、兑现奖励。实践证明这些做法效果是好的,一年多来该乡没有发生青少年犯罪案件,值得借鉴和推广。

(二)家庭、学校、社会要真正承担起教育未成年人的重要责任。

l、加强家庭教育。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子女教育负有重大责任。关键是要教育提高家长对子女管教能力和自身素质。因此,必须把办好家长学校作为一项十分突出的工作来抓。建议建立家长学校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任副组长,要明确主管责任部门,制订计划,争取在二、三年内,全县所有中小学校都要办好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全面教育培训。把家庭、学校、社会三者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认识,学会正确的教育方法,纠正打骂、娇纵、溺爱等错误和偏面的方法,倡导健康向上的家庭生活方式和家长的模范行为影响子女。克服消极的不良行为对子女的侵蚀;表扬教育有方、教子成才的家长,纠正家长不负责任的行为;对家长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家长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做家庭守法的模范。

2、加强学校教育。学校要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关键要建立一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学法、守法,要经常向学生讲法,热忱努力转化有违纪、违法等不良行为的学生,不歧视,不抛弃,不推向社会。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严峻事实告诫我们:各类学校,要在抓好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从小学五、六年级到中学,法制教育要列为课堂教育的必修课,纳入整个教学计划实施。学校应加强与公安、司法、关工委、工、青、妇和社区等部门的联系,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制学校和校外辅导员的作用。特别是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进一步把学习成绩差、又有违法、违纪等不良行为的学生作为重点帮助教育对象,并落实结对帮教措施,及时矫正其不良倾向,预防和减少犯罪。

上一篇:王利芬经典语录语句下一篇:研考报名31日截止 考生报考“三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