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犯罪

2024-05-12

环境犯罪(精选十篇)

环境犯罪 篇1

我国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在立法和刑事司法政策上经历了三次变化。2006年7月, 最高人民法院专门制定了《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明确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弃物罪、擅自进口固体废弃物和环境监管失职罪的定罪量刑标准。

2011年, 在《刑法修正案 (八) 》中, 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作出进一步的完善, 规定:“违反国家规定, 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 严重污染环境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

今年, 为了确保法律的准确、统一、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制定了这一部司法解释, 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做了进一步完善, 加大了对此类犯罪的打击力度。归纳起来, 有三个突出的亮点:一是扩大了污染物的范围, 将原来规定的“其他危险废物”修改为“其他有害物质”;二是降低了入罪的门槛, 将“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修改为“严重污染环境”;三是处罚力度加大, 修改后, 罪名由原来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相应调整为“污染环境罪”。

《解释》根据法律规定和立法精神, 结合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取证难、鉴定难、认定难等实际问题, 对有关环境污染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作出了新的规定, 进一步加大了打击力度, 严密了刑事法网。《解释》共计十二条, 主要规定了八个方面的问题。

(一) 界定了严重污染环境的十四项认定标准。

污染环境罪是环境污染犯罪的基本罪名。《刑法修正案 (八) 》将其入罪要件调整为“严重污染环境”。根据法律规定, 结合司法实践, 《解释》第一条列举了认定“严重污染环境”的十四项标准:“ (一) 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的; (二) 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三吨以上的; (三) 非法排放含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严重危害环境、损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超过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法律授权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三倍以上的; (四) 私设暗管或者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溶洞等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的; (五) 两年内曾因违反国家规定, 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受过两次以上行政处罚, 又实施前列行为的; (六) 致使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取水中断十二小时以上的;致使基本农田、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五亩以上, 其他农用地十亩以上, 其他土地二十亩以上基本功能丧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坏的;致使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死亡五十立方米以上, 或者幼树死亡二千五百株以上的;致使公私财产损失三十万元以上的;致使疏散、转移群众五千人以上的; (十一) 致使三十人以上中毒的; (十二) 致使三人以上轻伤、轻度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致使一人以上重伤、中度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其他严重污染环境的情形。”对于具有上述这十四种情形之一的, 都可以认定为严重污染环境。

(二) 依法严惩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环境监管失职罪。

除污染环境罪外, 环境污染犯罪还涉及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环境监管失职罪等罪名。为统一法律适用, 《解释》第二条对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的结果加重要件、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的入罪要件“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环境监管失职罪的入罪要件“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认定标准作了明确规定, 例如“致使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取水中断十二小时以上的;致使公私财产损失三十万元以上的;致使三十人以上中毒的”等等。

《解释》第三条则进一步对污染环境罪、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的结果加重要件“后果特别严重”的情形认定标准作了明确规定, 例如“致使县级以上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取水中断十二个小时以上的;致使公私财产损失一百万元以上的;致使一百人以上中毒的”等等。与《2006年解释》相比, 很多定罪标准有所降低, 目的就是体现从严打击环境污染犯罪的立法精神。

(三) 对于环境污染犯罪的四种情形应当酌情从重处罚。

《解释》第四条专门规定, 实施污染环境、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等犯罪, 具有下列四种情形之一的, 应当酌情从重处罚: (一) 阻挠环境监督检查或者突发环境事件调查的; (二) 闲置、拆除污染防治设施或者使污染防治设施不正常运行的; (三) 在医院、学校、居民区等人口集中地区及其附近, 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的; (四) 在限期整改期间, 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的。对于具有这四种情形之一的, 要酌情从重处罚。

(四) 从严惩处单位犯罪。

实践中, 不少环境污染犯罪是由单位实施的, 此类行为往往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解释》第六条明确规定, 对于单位实施环境污染犯罪的, 不单独规定定罪量刑标准, 而是适用与个人犯罪相同的定罪量刑标准,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定罪处罚, 并对单位判处罚金。

(五) 加大对环境污染共同犯罪的打击力度。

实践中, 不少企业为降低危险废物的处置费用, 在明知他人未取得经营许可证或者超出经营许可范围的情况下, 向他人提供或者委托他人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现象十分普遍。他人接收危险废物后, 由于实际不具备相应的处置能力, 往往将危险废物直接倾倒在土壤、河流中, 严重污染环境。为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此类犯罪行为的打击, 《解释》第七条专门规定, 对此种情形应当以污染环境罪的共同犯罪追究有关单位、个人的刑事责任。

(六) 对于触犯多个罪名的从一重罪处断

环境污染犯罪行为可能同时触犯多个罪名, 如违反国家规定, 故意排放、倾倒、处置含有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的污染物, 实质上是直接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 同时触犯了投放危险物质罪和污染环境罪两个罪名。为了进一步加大对环境污染犯罪的打击力度, 《解释》第八条明确规定了“从一重罪处断原则”, 即违反国家规定, 排放、倾倒、处置含有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的污染物, 同时构成污染环境罪、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等犯罪的, 依照处罚较重的犯罪定罪处罚。

(七) 明确界定了“有毒物质”的范围和认定标准。

根据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规定, 违规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 严重污染环境的, 均构成污染环境罪。为保障法律准确、统一适用, 《解释》第十条专门对“有毒物质”的范围和认定标准作出了明确界定, 即危险废物, 剧毒化学品、列入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名录的化学品以及含有上述化学品的物质, 含有铅、汞、镉、铬等重金属的物质, 《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附件所列物质, 如“灭蚁灵”、“二噁英”等以及其他具有毒性, 可能污染环境的物质都属于“有毒物质”。

(八) 规范环境污染专门性问题的鉴定机构及程序。

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 常常涉及污染物认定、损失评估等专门性问题, 需要由司法鉴定机构出具鉴定意见。但是, 目前具有环境污染鉴定资质的机构较少、费用昂贵, 难以满足办案实践需求。为有效解决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过程中的专门性问题, 《解释》第十一条明确规定, 对案件所涉的环境污染专门性问题难以确定的, 由司法鉴定机构出具鉴定意见, 或者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指定的机构出具检验报告。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及其所属监测机构出具的监测数据, 经省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认可的, 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刑法》中有关环境犯罪条款 篇2

第三百三十八条 【污染环境罪】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三百三十九条 【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走私固体废物罪】违反国家规定,将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未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许可,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用作原料,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以原料利用为名,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液态废物和气态废物的,依照本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第二款、第三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四百零八条 【环境监管失职罪】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导致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16年11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98次会议、2016年12月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58次会议通过,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法释〔2016〕29号)

为依法惩治有关环境污染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现就办理此类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实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规定的行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严重污染环境”:

(一)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的;

(二)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三吨以上的;

(三)排放、倾倒、处置含铅、汞、镉、铬、砷、铊、锑的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三倍以上的;

(四)排放、倾倒、处置含镍、铜、锌、银、钒、锰、钴的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十倍以上的;

(五)通过暗管、渗井、渗坑、裂隙、溶洞、灌注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的;

(六)二年内曾因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受过两次以上行政处罚,又实施前列行为的;

(七)重点排污单位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或者干扰自动监测设施,排放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

(八)违法减少防治污染设施运行支出一百万元以上的;

(九)违法所得或者致使公私财产损失三十万元以上的;

(十)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损害的;

(十一)致使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取水中断十二小时以上的;

(十二)致使基本农田、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五亩以上,其他农用地十亩以上,其他土地二十亩以上基本功能丧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坏的;

(十三)致使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死亡五十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死亡二千五百株以上的;

(十四)致使疏散、转移群众五千人以上的;

(十五)致使三十人以上中毒的;

(十六)致使三人以上轻伤、轻度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十七)致使一人以上重伤、中度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十八)其他严重污染环境的情形。

第二条 实施刑法第三百三十九条、第四百零八条规定的行为,致使公私财产损失三十万元以上,或者具有本解释第一条第十项至第十七项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或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

第三条 实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第三百三十九条规定的行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后果特别严重”:

(一)致使县级以上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取水中断十二小时以上的;

(二)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一百吨以上的;

(三)致使基本农田、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十五亩以上,其他农用地三十亩以上,其他土地六十亩以上基本功能丧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坏的;

(四)致使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死亡一百五十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死亡七千五百株以上的;

(五)致使公私财产损失一百万元以上的;

(六)造成生态环境特别严重损害的;

(七)致使疏散、转移群众一万五千人以上的;

(八)致使一百人以上中毒的;

(九)致使十人以上轻伤、轻度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十)致使三人以上重伤、中度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十一)致使一人以上重伤、中度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并致使五人以上轻伤、轻度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十二)致使一人以上死亡或者重度残疾的;

(十三)其他后果特别严重的情形。

第四条 实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第三百三十九条规定的犯罪行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罚:

(一)阻挠环境监督检查或者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尚不构成妨害公务等犯罪的;

(二)在医院、学校、居民区等人口集中地区及其附近,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的;

(三)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突发环境事件处置期间或者被责令限期整改期间,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的;

(四)具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的。

第五条 实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第三百三十九条规定的行为,刚达到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标准,但行为人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消除污染,全部赔偿损失,积极修复生态环境,且系初犯,确有悔罪表现的,可以认定为情节轻微,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确有必要判处刑罚的,应当从宽处罚。

第六条

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严重污染环境的,按照污染环境罪定罪处罚;同时构成非法经营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实施前款规定的行为,不具有超标排放污染物、非法倾倒污染物或者其他违法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形的,可以认定为非法经营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等其他犯罪的,以其他犯罪论处。

第七条

明知他人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向其提供或者委托其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第八条 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处置含有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的污染物,同时构成污染环境罪、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等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九条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或其人员,故意提供虚假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情节严重的,或者严重不负责任,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存在重大失实,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九条、第二百三十一条的规定,以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或者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定罪处罚。

第十条 违反国家规定,针对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实施下列行为,或者强令、指使、授意他人实施下列行为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的规定,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论处:

(一)修改参数或者监测数据的;

(二)干扰采样,致使监测数据严重失真的;

(三)其他破坏环境质量监测系统的行为。

重点排污单位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或者干扰自动监测设施,排放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同时构成污染环境罪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从事环境监测设施维护、运营的人员实施或者参与实施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干扰自动监测设施、破坏环境质量监测系统等行为的,应当从重处罚。第十一条 单位实施本解释规定的犯罪的,依照本解释规定的定罪量刑标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定罪处罚,并对单位判处罚金。第十二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监测机构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收集的监测数据,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公安机关单独或者会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取污染物样品进行检测获取的数据,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第十三条 对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所列的废物,可以依据涉案物质的来源、产生过程、被告人供述、证人证言以及经批准或者备案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等证据,结合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安机关等出具的书面意见作出认定。

对于危险废物的数量,可以综合被告人供述,涉案企业的生产工艺、物耗、能耗情况,以及经批准或者备案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等证据作出认定。

第十四条 对案件所涉的环境污染专门性问题难以确定的,依据司法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意见,或者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安部门指定的机构出具的报告,结合其他证据作出认定。

第十五条

下列物质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规定的“有毒物质”:

(一)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附件所列物质;

(三)含重金属的污染物;

(四)其他具有毒性,可能污染环境的物质。

第十六条 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以营利为目的,从危险废物中提取物质作为原材料或者燃料,并具有超标排放污染物、非法倾倒污染物或者其他违法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形的行为,应当认定为“非法处置危险废物”。

第十七条 本解释所称“二年内”,以第一次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处罚的生效之日与又实施相应行为之日的时间间隔计算确定。

本解释所称“重点排污单位”,是指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法确定的应当安装、使用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的重点监控企业及其他单位。

本解释所称“违法所得”,是指实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第三百三十九条规定的行为所得和可得的全部违法收入。本解释所称“公私财产损失”,包括实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第三百三十九条规定的行为直接造成财产损毁、减少的实际价值,为防止污染扩大、消除污染而采取必要合理措施所产生的费用,以及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费用。本解释所称“生态环境损害”,包括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生态环境修复期间服务功能的损失和生态环境功能永久性损害造成的损失,以及其他必要合理费用。本解释所称“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是指未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或者超出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经营范围。

环境犯罪疑难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环境犯罪;特征;归责原则

一、环境犯罪的特征

(一)环境犯罪的行政从属性

环境犯罪具有行政从属性,在环境犯罪中行政法起的作用非常重要,环境犯罪的构成必须要有对环境造成了危害,而这个危害行为的相关标准和鉴定书由环境保护部门来制定的。许多关于环境犯罪的案件,由于环境犯罪是一个特殊的犯罪行为,司法机关在取证方面难以实现,所以只有依靠行政机关的职能,他们对此相关的報告及处罚行为非常重要。

(二)环境犯罪产生后果的不特定性

环境犯罪是一个新型的特殊犯罪,构成环境犯罪主要在于对环境的破坏及其污染程度,但是这是程度是难以确定和把握的,由于环境具有自净能力和再生的能力,但是这个过程是无法估量的。当环境污染的自净能力相对于比较大的时候,虽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与之前的危害程度会减小;当这个能力超出范围后,环境的危害程度是难以预测的,并且会影响周边的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三)环境犯罪在认定上具有复杂性

环境犯罪是一个难以把握的犯罪,相当的复杂,并且涉及的范围非常的大。有些对环境的破坏能力是缓慢的,难以察觉,所以给环境造成的危害相当的打;而对环境破坏的程度在现今又是难以预测的,所以环境犯罪的认定是非常复杂的。

二、环境犯罪的客体认定

(一)公共安全说

公关安全说认为的是,环境犯罪所危害的是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的公私财物。这种观点是有缺点的,它的对象是人,主体没有涉及自然和环境破坏。环境犯罪不一定会直接危害到人的法益,这个是片面的。因为有些环境犯罪虽然危害到了不特定多数人,但是这种危害又是间接的,极小的。所以在认定环境犯罪的客体使,把间接的客体作为直接客体是片面的。

(二)环境保护制度说

环境保护制度说指的是环境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环境资源保护制度。这个观点也是有不合理之处的,环境和环境资源完全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环境资源是属于环境犯罪的一部分,很明显这混淆了两者之间的概念,环境犯罪比环境资源的范围更广,更大,两者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所以把环境保护制度作为客体来说是不合理的。

(三)双重关系说

对环境的污染是违反刑法的犯罪行为,环境犯罪的犯罪客体对象应该是人与自然和人之间的双重社会生态关系。双重关系,更有利于保护环境,保护人民之间的社会关系。环境污染犯罪作为行政犯罪,和传统犯罪有很大的不同。双重关系说巧妙地缓解了环境犯罪的特殊性,更有利于社会环境,保护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观。总之污染环境罪的行为对象是自然人或者单位用以作用于环境的、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以至应受刑法处罚的有害物质,它只是一种媒介,并不直接体现犯罪客体或者犯罪对象,但是对于认定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三、环境污染归责原则分析

(一)严格责任原则制度

严格责任原则应该是基本环境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严格责任原则,是指不以行为人的过错,而是已经发生承担赔偿责任的损害而造成的后果是基于民事赔偿责任的原则确定①。严格责任不适用一开始就环境污染侵权行为之一,但它是用于工业事故。后来,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污染事件频频发生,严格责任只引进来弥补在该领域的环境破坏。

但现在,人们重新审视侵权法的归责原则,有很多人做了很多严格的责任问题,大多是否定它的价值趋向。这主要是因为:①严格责任和过错责任原则的原则截然相反,这两个不能与责任的适用原则不应该是,在出现的系统,同时结合;②严格责任的原则,不应该有法律责任的一些教育和预防。严格责任的发展混淆合法与非法,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③缺乏严格责任的灵活性。其通常采取在立法中枚举类型方式,它是难以应付的新兴情况,情况发生了变化;④严格责任原则本身是存在逻辑矛盾的,不能使自己的论点没有漏洞。因此不是主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性推定原则,而是建立和完善公民和社会保险制度。

(二)严格责任原则的应用

笔者认为,严格责任的原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严格责任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①难以证明行为人的过错。②该物质或装置的毒力是非常危险的,难以防止。③受害方,损害双方力量悬殊的平衡,受害方薄弱,无奈的情况下,单靠一己之力根本无法与当事人受伤害的有关法律保护的平衡,受伤的竞争,只有倾斜,为了体现公平的。在严格赔偿责任的情况下,寻求法律救济的受害人,不具有证明损害主观方面,同时罪犯不能作为免责辩护,也不能没有过错的豁免,这是对受害者的支持和过错推定原则公平的原则。目前,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严格的责任侵权责任的环境。大陆法系和普通法原则,都有自己的优势。

在环境污染侵权上,英美法系国家一方面是想要展开严格责任的范围;另一方面,许多的环境立法,建立严格的责任的原则,体现在一般的一元责任制。大陆法系国家,它没有严格责任的危害一般规定,因此在环境污染的某些方面只能通过类比适用于其他国家。

在立法上,中国的“民法通则”第106条又会有124环境侵权的适用于严格的责任的原则,侵犯一个特别的规定,此外,还有一些相关的环保单行特别法,例如,“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一款规定,“海洋环境保护法”第42条,“大气污染防治法”第36条和“放射污染防治法”的反映。

所以,严格责任原则作为侵权责任原则的行为有其独特的价值,应该作为基本环境侵权责任的原则。

四、结语

环境问题是一个非常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的所有行政管理方法需要注重科学性,切合社会经济的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求,全面兼具到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的每一个环节。

注释:

①中国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王连鹏.学术交流,2010.

作者简介:

论我国环境犯罪刑罚制度的完善 篇4

1 环境犯罪刑罚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刑法》第六章第六节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共包括9个条文, 14个罪名, 同时《刑法》的第三章也规定了一些环境犯罪的相关罪名, 比如走私珍贵动物罪、走私废物罪等, 这些内容与一些环境单行法中的内容构成了我国的环境犯罪体系。其中大部分罪名都根据情节严重与否规定了多个量刑档次, 也都规定了具体的量刑幅度, 便于在审判过程中的适用。通过分析可以得知, 刑的基本模式是“主刑+财产刑”, 有的是自由刑+财产刑, 有的是单处自由刑或者财产刑。其中主刑主要是以短期自由刑为主, 比如有期徒刑、拘役。附加刑包括罚金和没收财产, 其中罚金刑适用广泛, 没收财产只有在情节特别严重情况下的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时适用。

2 环境犯罪刑罚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刑法经历了多次的修改与完善, 其中环境犯罪的规定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我国环境犯罪刑罚制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2.1 刑罚力度整体偏轻

在我国的刑法条文中专章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以及其他的一些环境单行法,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 在我国环境犯罪的刑罚体系中, 对犯罪人的刑事处罚力度整体上是比较轻的。

从刑罚的种类来看, 针对环境犯罪的主刑中主要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管制。附加刑主要包括罚金和没收财产。与传统的自然犯相比, 环境犯罪的刑罚力度实在是轻太多, 主要为财产刑、短期自由刑。从刑罚的幅度来看, 环境犯罪的刑罚一般为三年或者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除非情节严重五年或者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尽管刑法的修订一直遵循轻刑罚化、以人为本的理念, 但是亦要符合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环境犯罪具有潜伏性、广泛性和严重危害性等特点, 一旦造成环境污染, 构成环境犯罪, 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环境犯罪的刑法力度需要调整, 以更好的适应法律的理念, 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2.2 罚金刑设置不合理

我国《刑法》中规定, 对环境犯罪的每个罪名当中都设置了罚金刑, 表现为“单处”或“并处”罚金。罚金刑的设置对于惩治环境犯罪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 罚金数额不明确。虽然《刑法》中规定了罚金刑, 新环保法也规定了按日计罚的制度, 但是都没有对罚金的具体数额和幅度做出规定, 也就是无限额罚金制。在司法实践当中, 主要由法官根据犯罪行为的具体情节、主观恶性以及经济状况做出相应的处罚, 自由裁量权较大, 再加之地域分歧, 罚金刑有较大的差别, 产生不公。其次, 罚金刑执行难度大。我国《刑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罚金在指定期满后不缴纳的, 强制缴纳。不能全部缴纳的, 人民法院应当随时追缴。但是由于没有期限的限制, 也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 比如罚金刑易科制度, 因此在实践当中, 罚金刑的制度一般都不了了之, 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对于打击和预防环境犯罪的作用。

2.3 资格刑的缺失

资格刑是指剥夺某种资格的刑罚。在我国的刑罚体系当中, 资格刑主要包括剥夺政治权利和驱逐出境, 其中驱逐出境是适用于外国人的特殊刑罚, 对我国公民并不适用, 所以, 对我国公民只有剥夺政治权利这一资格刑可以适用。此外, 由于环境犯罪的自身的特殊性, 剥夺政治权利不能完全适用。在实践当中, 环境犯罪多是以单位为主体, 但是该种资格刑并不对单位适用, 因此不能有效打击和预防单位环境犯罪, 保护生态环境。

2.4 对单位环境犯罪的处罚方式过于单一

我国同其他大多数国家一样, 对单位环境犯罪犯罪也采用双罚制, 也就是不仅对单位处以罚金, 而且按照《刑法》第六章第六节的规定对自然人进行处罚。然而由于我国对于罚金刑的规定笼统, 缺乏具体的规定, 所以在实践当中, 存在着“违法成本低, 实际收益高”的现象, 有关法律规定对于单位环境犯罪没有威慑力。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 对于单位环境犯罪的处罚只有罚金刑, 方式比较单一, 缺乏多元化且合法有效的刑法措施。

3 我国环境犯罪刑罚制度的完善

3.1 提高刑罚力度

环境犯罪行为人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 追求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根据我国的刑法规定可知, 环境犯罪的刑罚多为短期自由刑, 并且多在有期徒刑3年或5年以下, 这违背了我国刑法罪责刑相一致原则。所以, 笔者建议可以通过提高我国的刑罚力度, 比如提高罚金刑, 自由刑的设置和相似的人身类、财产类犯罪相一致。例如, 非法捕猎、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与破坏财产罪。当然, 对于情节极其严重的环境犯罪, 刑罚力度甚至可以高于相似的人身类、财产类犯罪。

由于环境犯罪自身的特殊性, 其危害性可能很久之后才会显现出来, 目前对我们的切身利益没有造成实质性的损害, 所以很多人并不赞同提高对环境犯罪的刑罚力度, 认为这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 提高刑罚力度, 提高环境刑法对社会的威慑力, 不仅符合环境法中强调的代内公平, 代际公平的立法理念, 而且可以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良好有序的发展。

3.2 建立科学的罚金刑体系

3.2.1 扩大罚金刑的适用范围, 明确规定罚金数额

在环境犯罪中过失犯罪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 因此对于环境犯罪中的过失犯增设罚金刑, 可以起到提高环境犯罪的处罚效果的作用。另外, 由于无限额罚金制度使得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变大, 容易出现实质不公的情况, 所以应当明确判处罚金刑的数额, 为罚金刑设立具体的区间, 使得法官在审判过程中有明确的法规可依, 同样也可以使行为人预见自己犯罪后果的无利可图性, 降低环境犯罪的可能性。

3.2.2 建立罚金刑易科制度

在司法实践当中, 罚金刑在执行过程经常出现犯罪人不愿意缴纳或者无力缴纳的情况。针对罚金刑执行难的问题, 可以建立罚金刑易科制度, 即给规定犯罪人在一定期限内缴纳罚金, 期限过后犯罪人仍然不缴纳的, 可以用其它的刑罚手段代替罚金刑。通过灵活运用现有的刑罚手段, 选择最适合的刑罚措施, 不仅可以达到惩治环境犯罪的目的, 而且也符合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适用过程当中, 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比如, 对于确实无力缴纳、犯罪情节较轻的犯罪人可以用劳动服务或者社区服务代替, 对于有能力而故意逃避罚金执行的犯罪人可以用自由刑代替。

3.3 增设资格刑

资格刑是惩治环境犯罪的一种有效手段。由于环境犯罪的主体多为单位, 其一般都有一定得经济基础, 并且以盈利为目的, 所以如果对其实施资格刑, , 使其丧失再次实施犯罪的条件, 对于惩治环境犯罪有很好的效果。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对于单位环境犯罪, 可以增设停业整顿、勒令解散、吊销营业执照等措施, 既可以限定期限, 也可以永久禁止。当然, 由于规定比较严重, 为了不给单位的生产经营造成困扰, 在审判过程中要慎用;对于严重的自然人犯罪, 可以限制其某种从业资格, 从而更好的达到处罚效果, 实现环境犯罪的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

3.4 完善非刑罚处罚措施

非刑罚处罚措施的合理利用不仅符合我国刑事立法的理念, 而且也缓解了我国司法资源紧缺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 环境犯罪可以增设以下两种非刑罚处罚措施:第一, 增加责令补救措施。该措施与民事责任中的“恢复原状”相似, 主要是为了减少损失, 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 也符合前文提到的注重环境恢复的理念。由于该措施适用范围比较广, 与罚金刑等刑罚相比较而言, 治理环境污染或者破坏的效果更好。第二, 增加限期治理措施。限期治理要求犯罪人在一定的期限内, 对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治理、环境破坏进行恢复。这种惩罚措施既符合惩治与预防相结合的环境刑事立法理念, 又使得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用有限的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

摘要:协调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虽然我国的环境刑事立法一直在不断地完善和修改, 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犯罪刑罚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制约了其打击和预防环境犯罪作用的发挥。通过分析我国环境犯罪刑罚制度, 建议提高刑罚力度, 完善罚金刑, 增设资格刑, 充分运用非刑罚措施的手段来完善环境犯罪刑罚制度。

关键词:环境犯罪,刑罚制度,罚金刑

参考文献

[1]马国鹏.罚金刑若干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 2006.

[2]付立忠.论我国环境刑法的最新发展[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3 (2) .

[3]赵秉志, 陈璐.当代中国环境犯罪刑法立法及其完善[J].现代法学, 2011 (6) .

[4]李玉玲.对我国环境刑罚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3 (6) .

环境污染犯罪典型案例 篇5

(二)环境污染犯罪典型案例

目 录

1、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金铜矿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案

2、云南澄江锦业工贸有限责任公司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案

3、重庆云光化工有限公司等污染环境案

4、胡文标、丁月生投放危险物质案

案例1: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金铜矿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案

(一)基本案情

自2006年10月份以来,被告单位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金铜矿(以下简称“紫金山金铜矿”)所属的铜矿湿法厂清污分流涵洞存在严重的渗漏问题,虽采取了有关措施,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该涵洞渗漏问题日益严重。紫金山金铜矿于2008年3月在未进行调研认证的情况下,违反规定擅自将6号观测井与排洪涵洞打通。在2009年9月福建省环保厅明确指出问题并要求彻底整改后,仍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整改措施不到位、不彻底,隐患仍然 1 存在。2010年6月中下旬,上杭县降水量达349.7毫米。2010年7月3日,紫金山金铜矿所属铜矿湿法厂污水池HDPE防渗膜破裂造成含铜酸性废水渗漏并流入6号观测井,再经6号观测井通过人为擅自打通的与排洪涵洞相连的通道进入排洪涵洞,并溢出涵洞内挡水墙后流入汀江,泄漏含铜酸性废水9176 m,造成下游水体污染和养殖鱼类大量死亡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上杭县城区部分自来水厂停止供水1天。2010年7月16日,用于抢险的3号应急中转污水池又发生泄漏,泄漏含铜酸性废水500 m,再次对汀江水质造成污染。致使汀江河局部水域受到铜、锌、铁、镉、铅、砷等的污染,造成养殖鱼类死亡达370.1万斤,经鉴定鱼类损失价值人民币2220.6万元;同时,为了网箱养殖鱼类的安全,当地政府部门采取破网措施,放生鱼类3084.44万斤。

(二)裁判结果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龙岩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裁定认为:被告单位紫金山金铜矿违反国家规定,未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存在的环保隐患,继而发生了危险废物泄漏至汀江,致使汀江河水域水质受到污染,后果特别严重。被告人陈家洪(2006年9月至2009年12月任紫金山金铜矿矿长)、黄福才(紫金山金铜矿环保安全处处长)是应对该事故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被告人林文贤(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厂长)、王勇(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分管环保的副厂长)、刘生源(紫金山铜矿湿法厂环保车间主任)是该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员,对该事故均负有直接责任,其行为均已构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据此,综合考虑被告单位自首、积极赔偿受害渔民损失等情节,以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判处被告单位紫金山金铜矿罚金人民币三千万元;被告人林文贤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

33十万元;被告人王勇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被告人刘生源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对被告人陈家洪、黄福才宣告缓刑。

案例2:

云南澄江锦业工贸有限责任公司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案

(一)基本案情

2005年至2008年间,云南澄江锦业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锦业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将含砷生产废水通过明沟、暗管直接排放到厂区最低凹处没有经过防渗处理的天然水池内,并抽取该池内的含砷废水进行洗矿作业;将含砷固体废物磷石膏倾倒于厂区外未采取防渗漏、防流失措施的堆场露天堆放;雨季降水量大时直接将天然水池内的含砷废水抽排至厂外东北侧邻近阳宗海的磷石膏渣场放任自流。致使含砷废水通过地表径流和渗透随地下水进入阳宗海,造成阳宗海水体受砷污染,水质从Ⅱ类下降到劣Ⅴ类,饮用、水产品养殖等功能丧失,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公私财产遭受百万元以上损失的特别严重后果。

(二)裁判结果

云南省澄江县人民法院一审判决、玉溪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裁定认为:被告单位锦业公司未建设完善配套环保设施,经多次行政处罚仍未整改,致使生产区内外环境中大量富含砷的生产废水通过地下渗透随地下水以及地表径流进入阳宗海,导致该重要湖泊被砷污染,构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且应当认定为“后果特别严重”。被 3 告人李大宏作为锦业公司的董事长,被告人李耀鸿作为锦业公司的总经理(负责公司的全面工作),二人未按规范要求采取防渗措施,最终导致阳宗海被砷污染的危害后果,应当作为单位犯罪的主管人员承担相应刑事责任。被告人金大东作为锦业公司生产部部长,具体负责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生产调度等工作,安排他人抽排含砷废水到厂区外,应作为单位犯罪的直接责任人承担相应刑事责任。案发后,锦业公司及被告人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截污治污,可对其酌情从轻处罚。据此,以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判处被告单位云南澄江锦业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罚金人民币1600万元;被告人李大宏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0万元;被告人李耀鸿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5万元;被告人金大东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5万元。

案例3:

重庆云光化工有限公司等污染环境案

(一)基本案情

重庆长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风公司”)委托被告重庆云光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光公司”)处臵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次级苯系物有机产品)。之后,被告人蒋云川(云光公司法定代表人)将危险废物处臵工作交由公司员工被告人夏勇负责。夏勇在未审查被告人张必宾是否具备危险废物处臵能力的情况下,将长风公司委托处臵的危险废物直接转交给张必宾处臵。张必宾随后与被告人胡学辉和周刚取得联系并经实地察看,决定将危 4 险废物运往四川省兴文县共乐镇境内的黄水沱倾倒。2011年6月12日,张必宾联系一辆罐车在长风公司装载28吨多工业废水,准备运往兴文县共乐镇境内的黄水沱倾倒。后因车辆太大而道路窄小,不能驶入黄水沱,周刚、胡学辉、张必宾等人临时决定将工业废水倾倒在大坳口公路边的荒坡处,致使当地环境受到严重污染。2011年6月14日,张必宾在长风公司装载三车铁桶装半固体状危险废物约75余吨,倾倒在黄水沱振兴硫铁矿的荒坡处,致使当地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并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和企业的生产作业产生影响。经鉴定,黄水沱和大坳口两处危险废物的处臵费、现场清理费、运输费等为918315元。

(二)裁判结果

四川省兴文县人民法院认为,被告重庆云光化工有限公司作为专业的化工危险废物处臵企业,违反国家关于化工危险废物的处臵规定,将工业污泥和工业废水交给不具有化工危险废物处臵资质的被告人张必宾处臵,导致环境严重污染,构成污染环境罪。被告人张必宾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倾倒危险废物,造成环境严重污染,且后果严重,构成污染环境罪。被告人周刚、胡学辉帮助被告人张必宾实施上述行为,构成污染环境罪。被告人张必宾投案自首,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据此,以污染环境罪分别判处被告重庆云光化工有限公司罚金五十万元;被告人夏勇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二万元;张必宾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二万元。对蒋云川、周刚、胡学辉宣告缓刑。判决宣告后,被告单位、各被告人均未上诉,检察机关亦未抗诉。案例4:

胡文标、丁月生投放危险物质案

(一)基本案情

盐城市标新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标新化工公司”)系环保部门规定的“废水不外排”企业。被告人胡文标系标新化工公司法定代表人,曾因犯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于2005年6月27日被盐城市盐都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被告人丁月生系标新化工公司生产负责人。2007年11月底至2009年2月16日期间,被告人胡文标、丁月生在明知该公司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含有苯、酚类有毒物质的情况下,仍将大量废水排放至该公司北侧的五支河内,任其流经蟒蛇河污染盐城市区城西、越河自来水厂取水口,致盐城市区20多万居民饮用水停水长达66小时40分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543.21万元。

(二)裁判结果

浅论环境犯罪的若干问题 篇6

【关键词】环境犯罪; 刑罚预防; 社会预防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195-01

近几年来,我国的环境犯罪日益突出,已不仅仅是社会发展某一环节问题,而是关系全局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而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法制建设逐步推进的今天,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进程的轨道,以法治为主的综合治理,应该说是当前预防环境犯罪的最优方案。

1 环境犯罪现象

环境犯罪包括环境污染犯罪和资源破坏犯罪。近几年,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犯罪层出不穷,给国家、社会、人民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而发生在2004年的沱江污染案更是让人触目惊心,使我们不得不对环境犯罪给予足够的重视。2004年2月至3月,位于长江上游一级支流沱江附近的四川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化肥法厂,违规技改并使生产,设备出现故障,氨氮含量超标数十倍的废水倾泻而下,导致沱江流域严重污染,造成简阳市、资阳市、内江市、资中县等地近百万群众饮水中断26天,沱江鱼类大量死亡,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事故损失和定结果:直接经济损失约3亿元,生态环境恢复需5年时间。2004年4月6日,四川省环保局对污染事故的祸首川化集团开出了100万元的巨额罚单,川化集团已上缴致有关部门。4月30日,沱江特大水污染事故有关责任人受到严肃处理。川化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董事长、法人代表谢木喜被责令因引咎辞职。

笔者曾收集过一些环境犯罪案例,经过整理发现环境犯罪一个最显著特点即是:后果通常是非常严重的,其不仅侵害到某一个体的利益,通常是侵害的范围非常广,而且其后果一般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消除的。

2 环境犯罪的原因

2.1 社会原因

犯罪社会学派代表凯特莱认为犯罪是有规律的、是相对稳定的,且与周围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犯罪是永恒的,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犯罪。塔尔德认为社会的条件是犯罪的基本原因。杜尔凯姆则认为犯罪不是社会罪恶,而是社会生活的正常现象。很多犯罪社会学派的代表都很重视犯罪的社会原因。的确,我们不能把犯罪与社会割裂开来,单独看,这是片面的。具体到环境犯罪也是如此。在环境犯罪中,社会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环境犯罪呈上升趋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社会舆论没有起到很好的宣传、监督作用,社会整体的环保意识不够,大多数人都认为很多破坏环境的行为仅仅是一般的道德问题或一般轻微违法问题,很少有人会把其与犯罪联系到一起。这说明社会没有起到一个导向作用,没有一个好的氛围、环境,去引导人们如何与环境和睦相处。其次,惩戒措施不严,执法力度不够,责任不明确。很多环境犯罪为单位犯罪、法人犯罪,最后的惩罚措施可能仅仅是罚金,但再多的罚金可能也无法恢复原来的生态环境了。

2.2 经济原因

经济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经济是社会发展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决定因素。而利益驱动,或者说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需求,则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动力。这在环境犯罪中体现得更为突出。环境犯罪中的行为人往往是为牟取暴利,铤而走险,走私、偷猎野生动植物;或盲目发展经济,一味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完全忽视环境保护和治理。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都尤为严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要顾及到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这是来自发达国家的前车之鉴。

2.3 个体原因

犯罪人是犯罪行为的实施者,是犯罪构成要件中的能动力要素之一。因此,犯罪个体原因在犯罪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人与人之间文化水平、基本素质、道德修养、知识结构等等的差异导致其行为的不同。环境犯罪人往往价值观错误、文化水平较低、道德感缺乏、法制观念淡漠。一些企业领导犯罪,则是存在侥幸心理、不负责任、玩忽职守。

3 环境犯罪的预防

3.1 刑罚预防

刑罚预防是一种较严厉的预防方法,其实际相当于是特殊预防,即刑事政策。在这里,针对环境犯罪,笔者认为应该引入无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又称严格责任其基本含义是,无论侵权行为人在主观上是出于故意、过失还是无过失,只要其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侵权行为人就应承担法律责任。可以说,无过错责任原则在追究责任上要严厉于过错责任原则。不强调行为人的主观意识更强调行为后果所造成的损害,只要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了损害就应当承担责任。笔者认为:首先,有人认为罪刑法定原则是我国刑法走向科学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刑法得以更好的实现其目的之所在,是刑法价值追求的要求。法律无规定即不为罪。如果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将会破坏整个刑法的大原则,为区区环境资源犯罪破例得不偿失。但是由于环境资源犯罪的特殊性,其后果的严重性是该犯罪区别与其他犯罪的重要特征,所以对于环境资源犯罪在立法上就不应与其他犯罪一样,或许采用特别刑法来规范环境资源犯罪会更有利于打击该犯罪,对于环境资源犯罪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不仅不会破坏刑法的原则反而使刑法的有益补充。其次,有人认为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会打击面过宽,不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使得企业谨小慎微,将工作重点转移到防范损害环境的后果的发生,这将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要求。经济的发展是为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环境的恶化又使得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无法保障,因此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会迫使行为人自警,则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另一方面也将发展生产所带来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再次,目前对于环境犯罪的调整主要依靠了1997年的新刑法,但就近几年的环境犯罪的数字来看,数字呈逐年递增的状态,说明过错责任原则对打击环境资源犯罪是力不从心的,因此是时候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了,以利于更有效的打击环境资源犯罪。

3.2 社会预防

社会预防相当于是一般预防。即针对环境犯罪产生的原因,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一是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引导人们保护环境,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使环保意识、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坚持可持续发展,呼吁經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二是建立健全完善的责任监督机制,使行为主体在开发利用资源环境过程中对自己行为作事先的自我评判,时刻警醒自己,自己的行为是否会造成破坏环境的后果。现代工业的发展,使环境犯罪频繁发生。

我们会感叹欧洲工业文明的进步,但我们也会惋惜其在工业革命前田园般的风光。我们不应在对环境犯罪置之不理,而应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进一步蔓延。

参考文献:

[1]储怀植、许章润等《犯罪学》 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我国环境犯罪的立法现状及对策探析 篇7

(一) 环境犯罪的概念

环境犯罪又称为公害犯罪、危害环境犯罪、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 “环境犯罪”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说法, 然而,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环境犯罪”概念的内涵殊异, 因此, 在各国立法实践中“环境犯罪”概念的外延并不完全相同。[1]目前, 世界各国对环境犯罪概念的说法没有统一的界定, 在英美法系国家沿袭了其普通法上处罚公害罪的传统, 即使很轻微环境违法行为也给予刑罚处罚。大陆法系国家, 仅将严重危害环境的行为规定为犯罪, 并不是像英美法系国家那样将所有的危害环境行为都规定为犯罪, 对一些轻微的危害行为只给予行政处罚。[3]

我国关于环境犯罪的概念概括为:环境犯罪是指自然人和法人违反环境保护法律, 污染或破坏环境, 造成或足以造成公私财产遭到重大损失或人身伤亡严重后果, 或情节严重的行为。

(二) 环境犯罪的特征

环境犯罪作为一种新型犯罪, 除具有一般犯罪的特征, 如违法性、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罚性外, 同时还具有一般犯罪所不具有的诸多独特之处, 现将其特征概括如下:

1. 具有行政从属性。

所谓行政从属性, 是指环境犯罪的成立对行政法规及行政命令的依赖关系。我国在确定一些环境犯罪时主要采取空白罪状的形式, 如刑法第285条规定的“违反国家规定”等等。违反其他法律、法规是构成某些环境犯罪的前提, 没有这个前提, 该犯罪也就不能成立。[2]

2. 具有持续性和潜伏性, 危害性更大。

传统犯罪行为一旦发生, 相应的危害后果会伴随着产生。而环境本身具有自我净化能力, 人为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后果, 并不会立即显现, 往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发现, 其会在一定期间内对法益进行不间断的侵害, 相对于一般犯罪的一次性侵害而言, 其危害性更大。

3. 侵害法益的复杂性。

一般的犯罪所侵害的主要是人身或财产利益, 而环境犯罪所侵害的不仅包括人身或财产利益, 还包括生态环境价值。

二、我国环境犯罪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立法体系不够严密

我国1997年修订的新刑法采用了在刑法典中设专节规定环境犯罪的形式, 使得环境刑法的系统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环境犯罪的形式变得复杂, 不能适应环境犯罪的客观现实, 同时不利于环境犯罪法益本质的明确。我国立法将环境犯罪以专节的方式纳入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之中, 这等于说明环境犯罪的客体是社会管理秩序, 然而环境犯罪的客体是环境法益, 这样一来, 环境犯罪的本质特征无法体现, 环境犯罪的危害程度的严重性无法体现, 因此在适用时其作用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 我国立法对环境保护的范围过窄

从现行刑法规定的15种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分析, 这些污染环境和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 仅涉及一部分环境犯罪, 规制范围明显过窄。[4]许多应该纳入保护范围的都没有进行规制, 很可能会使一些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行为逃脱刑事法律的制裁, 最终使刑法在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方面的特殊功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三) 没有规定危险犯的犯罪形态

我国刑法规定的环境犯罪多数为属于结果犯, 少部分属于行为犯, 缺乏对危险犯的相关规定。仅以结果犯和行为犯来认定环境犯罪, 不能有效的预防环境犯罪。因为环境犯罪具有隐蔽性和潜在性, 行为人实施一定行为后, 其危害结果不会立即显现, 生态环境就面临着潜在的危险, 这种危害结果可能比其它犯罪更为严重, 因此设立危险犯是十分必要的, 符合刑罚目的的需求。

(四) 严格责任制度的缺失

我国刑法就环境犯罪一直坚持过错责任原则, 即以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过失作为追究刑事责任的条件。虽然我国学术界对于应否将严格责任引入环境刑法领域存在争议,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环境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各种新类型的环境犯罪不断出现, 有时很难去判定其主观心态, 同时基于严格责任在西方国家环境犯罪中的成功运用, 我国刑法可以有条件的实行严格责任原则, 更好的预防环境犯罪, 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3]

(五) 刑罚体系设置不合理

首先, 我国环境刑法对于罚金刑没有具体数额的规定, 在司法实践中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在罚金执行方式上实行随时追缴制, 只是笼统规定了在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以执行的财产时随时追缴。随时追缴制的立法用意虽然是好的。[5]但由于相关配套措施的不完善, 缺乏时效限制, 导致执行的结果不佳, 罚金并不能如期缴纳, 使得罚金刑惩治犯罪的作用不能很好的适用。

其次, 我国对于惩治环境犯罪, 主要采用刑罚的方式对犯罪分子进行惩罚, 这种方式对于惩治其它方面的犯罪可能会起到很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但对于环境犯罪却不能相提并弄, 缺乏非刑罚措施的设立, 仅仅对犯罪分子进行处罚, 并不能改善其对生态环境已经造成的损害。

再次, 环境犯罪的处罚未能设置资格刑。我国目前的资格刑主要是剥夺政治权利, 其内容仅局限于参加政治自由的权利, 在环境犯罪中难以适用。然而这环境犯罪中设立相应的资格刑却又是很有必要的。

三、完善我国环境犯罪立法的相关建议

前文已阐述环境犯罪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其犯罪构成, 通过对我国环境刑法立法现状的分析, 提出了环境犯罪立法所存在的一些弊端, 本章就立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完善我国环境犯罪立法的相关建议, 以弥补我国在环境立法上的不足。

(一) 在刑法中设置环境犯罪的专章规定

笔者认为环境犯罪侵犯的客体是环境法益, 虽然理论界对此并没有一致的看法, 但环境法益作为独立的客体予以保护已经是世界环境刑法规制的明显趋势。在刑法中把环境犯罪专章将其从社会管理秩序罪中独立出来, 单列一章, 不仅可以就环境犯罪与破坏社会管理秩序罪的犯罪客体得以明确区分, 而且体现了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同时设置专章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及环境犯罪的危害性。

(二) 扩大环境刑法的规制范围

我国刑法目前就环境犯罪设立了15个罪名, 随着我国环境形势也日益严峻, 各种新型的环境犯罪层出不穷, 各种严重环境犯罪行为刑法对此却没有加以规定, 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 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 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设想, 对扩大刑法规制范围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刑法对环境犯罪的规制范围十分狭窄, 仅限于自然环境, 对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没有进行设置, 同时也遗漏了对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区等自然环境要素的规制。

(三) 将危险犯引入环境犯罪之中

我国现行刑法中对环境犯罪的规制以结果犯为主, 行为犯为辅。笔者认为应该在我国刑法增加环境犯罪中的危险犯, 最大限度的从源头遏制环境犯罪对环境的破坏。但对其适用范围要进行必要的限制, 应该将危险犯适用于容易造成较大规模的环境犯罪当中, 如水源污染、有毒有放射性废物排放、倾倒等危害较大的环境犯罪, 对于一些危害结果特定、危害有限的环境犯罪, 如非法占用耕地、非法捕捞水产品等等, 可以继续适用结果犯和行为犯的立法形式。

(四) 引入严格责任归责原则

我国刑法以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过失为归责的条件, 即无犯意则无犯人。随着环境犯罪的形势日益严峻, 各种类型层出不穷, 对一些犯罪人的主观心态很难判断, 需要采取新的归责方法来解决诉讼中的障碍, 即引入严格责任归责原则。不以行为人有过错作为犯罪构成主观要件, 在审理过程中由被告人承担证明自己不具备主观罪过的证明责任。

(五) 完善刑罚处罚体系

1. 环境犯罪非刑罚措施的完善。

关于环境犯罪非刑罚措施的完善, 首先应该在刑法典中明确其适用的范围, 主要针对一些重大的环境污染犯罪, 对一些轻微的环境犯罪没有必要加以适用。如采取义工服务、恢复原状、责令修复或限期治理、媒体、网络等公告方式, 进一步完善非刑罚措施, 不仅惩治的犯罪者, 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

2. 提高并明确罚金数额。

笔者认为环境犯罪的立法首先应该明确罚金的数额及幅度, 改变无限额罚金的规定。其次, 提高罚金刑的数额上限。对一些重大环境污染的犯罪规定较重的罚金, 对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个人和企业起到震慑作用。

3. 环境犯罪资格刑的完善。

我国目前的资格刑主要是剥夺政治权利, 其内容有较大的限制性, 不能在环境犯罪中适用。笔者认为应该扩大资格刑的内容, 增加与环境犯罪相适应的资格刑。如剥夺犯罪分子在一定时期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开展某种经营活动, 从而制止了其对环境的再破坏, 从源头上控制了环境犯罪数量的增加。[6]

四、结语

生态环境需要以环境犯罪立法的方式予以保护, 目前一些国家通过环境犯罪立法的不断完善使得其生态环境现状有了很大的改善。面对着我国环境问题层出不穷, 完善环境犯罪立法是其有效的手段, 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也离不开政府和人民的支持。

摘要: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 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 关于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政府理念和公民意识由弱至强, 从我国1979年刑法没有明文规定这类犯罪到1997年新刑法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一章中以专节形式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对打击环境犯罪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然而同西方发达国家在环境立法上相比, 我国刑法在对环境犯罪的规定上还有些不完善之处, 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完善我国的环境犯罪的刑法立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环境犯罪,制度缺陷,立法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明义.环境保护法规与论文选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9:694-695.

[2]王秀梅.破坏环境资源保护椎的定罪与量刑[M].北京:人民法院版社, 1999:62-63.

[3]王力生.环境犯罪及立法的完善[J].当代法学, 1991 (3) :4-5.

[4]杨春洗.论环境与刑法[J].法律科学, 1996 (1) :8.

[5]孟庆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立法修改问题探讨[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4) :5-6.

环境犯罪的刑事立法缺陷和完善研究 篇8

1.关于环境犯罪的概念

鉴于每个国家都有其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沿革、经济发展程度、法律观念方面的差异,从而使得每个国家对于环境犯罪的概念都有着不相同的界定,至今学界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国外学者对于环境犯罪的概念主要集中于以下观点:(1)其对于环境犯罪的概念都集中在对于破坏(危害)环境的行为方面;(2)其对于环境犯罪的概念都聚焦了环境犯罪危害的后果方面,如对人生命健康权利、财产权利的危害;(3)对环境保护力度要求比较高,即任何可造成危害环境的行为都将被认定是犯罪。

而我国对于环境犯罪的概念比较模糊,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做出明确的规定。当前我国关于环境犯罪的概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1)根据危害环境的情节不同给予不同的处罚;(2)有显示的现实性危害或有危害结果,即造成了环境污染结果;(3)违反了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

综上,结合国内外关于环境犯罪的概念,笔者认为较为适宜的环境犯罪的概念应该是这样的:自然人主体或非自然人主体违反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对环境(包含不局限于大气、水、土壤、森林等资源)实施了具有危害性的行为或可能造成危害性结果的行为。笔者认为该概念较为合理地从环境犯罪的内涵以及外延进行了界定,能够更有效地保护环境,突破了以往概念当中对于情节严重与否以及可能造成危害而不进行处罚的模式,更加严格、有效地对环境进行了保护。

2.关于环境犯罪的特征

与传统刑法调整的犯罪行为不同,环境犯罪拥有其独有的特征,这些特征使得传统刑法在调节其犯罪行为的时候显得比较无能为力,其具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环境犯罪具有行政从属性。环境犯罪的成立与否往往与环保行政法规所规定的适用标准、排放物标准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来讲,环保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命令是是否构成环境犯罪的先决条件,基于这种依附性的关系,在进行环境立法与是否构成环境犯罪的成立条件的时候,就要以其涉及的行政法规为依据,因而我们可以看出,事实上,环境犯罪是与相关行政法律法规存在着某些从属关系的。

其次,环境犯罪具有隐蔽的属性。通常犯罪行为人在进行犯罪行为之后其危害结果并不是立即显现的,有时候甚至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够发现,环境犯罪尤其是这样,犯罪行为人在实施了环境犯罪之后,其犯罪危害或者犯罪结果有可能要经过几十年之后才能够显现出来,但这种结果一旦显现,其危害必将是巨大的。因而,环境犯罪通常是具有一定的隐蔽属性的,因其实施犯罪行为后并不能直观地显现出来,从而导致对其处罚比较难以实施。

第三,环境犯罪具有复杂性。环境犯罪的复杂性首先表现在其犯罪行为的实施与造成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之间,比如,环境污染类犯罪所造成的犯罪危害或结果往往是由污染行为与污染物机制相继完成的,其间发生了各类的生物、物理、化学反应,因而其结果的因果关系鉴定非常困难。由于这种复杂性的存在,在查明其犯罪行为的过程当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科学的研究与论证,因而这也就加大了环境犯罪刑事处罚的难度。

二、我国环境犯罪刑事立法的现状及其分析

1.我国环境犯罪刑事立法的不足

⑴立法体例模糊缺乏可操作性。我国的环境犯罪虽然以专门的章节进行设置,但其确实是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一章当中规定的,这样就将环境犯罪等同于了一般的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在本质方面没有做出明确的区分,不能够明确地反映环境侵害的客体,在适用时很难发挥其作用。另外,在环境犯罪的立法体例当中,行政方面的规定占据着决定性的地位,很多处罚都存在于行政处罚当中,环境犯罪的违法要件是以行政法规为前提的,如本文上述所述,其对于行政法规的依赖性比较强,不能进行明确的认定。

⑵立法范围狭窄。我国环境犯罪的形式立法的保护范围比较狭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没有对生活当中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罪行进行命名,比如当前PM2.5污染问题严重,但并没有对大气污染犯罪进行相关的明确规定,但事实上其已经出现了重大的社会问题,已经侵害到了人们的生命健康权利。②对一些自然资源的保护仍有疏漏,诚然,我们不能精准地预测到一些自然资源的保护,会有一定的疏忽现象,但是对于已经发现或发生的疏漏也并没有加大立法保护力度,比如一些草原资源受损极为严重,但目前并没有相关立法保护。③缺乏对违法环保行政监督行为的犯罪化规定。

⑶对犯罪构成要件规定不明显。在我国的法律法规当中对于环境犯罪的构成要件的规定不够明显,正如笔者在上文所述的那样,关于何为环境犯罪、何为重大损失等,在法律法规方面都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界定,因此在司法实践当中,就不能很好地界定其犯罪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犯罪客体的界定不够明确;②缺乏对可能造成的危险行为进行明确的规定;③尚无严格责任原则。

⑷刑法处罚手段单一。目前,刑法对于环境处罚的手段比较单一,处罚的力度比较轻,但事实上,由于环境犯罪侵害的对象比较特殊,有些具有不可再生性,因而,在定罪量刑方面应该适度地加大惩罚力度。目前刑法对于环境犯罪的制裁方式主要是对其财产权利的限制以及剥夺,而我国对于环境犯罪的刑事责任的实现形式也比较简单,如:①在刑罚的设置上缺乏内在的统一与协调性,比如一个行为存在两三个罪名,而法定的量刑标准也各不相同,因而就有可能导致重罪轻罚的后果产生。②在刑罚方面的设置过于单一,由于环境犯罪的特殊性,环境犯罪的实施主体基本上都是一个单位或者一个企业,但我国目前的刑罚对于这类犯罪主体的惩罚主要以罚金为主,而罚金数量也没有一个固定标准,其罚金的数额也比较低,未能达到刑罚的警示与威慑目的,不能有效地遏制犯罪行为的发生。③惩罚力度太轻,如当前的刑法对于盗伐林木的最高法定刑罚为十五年有期徒刑,而盗窃罪的最高刑罚为死刑,有些林木资源为稀缺种类,具有不可再生性,因而其刑罚的力度过轻,不能给予适合的刑罚力度,从而未能达到刑罚的目的。

2.我国环境犯罪刑事立法不足的原因分析

⑴立法理念滞后。依据笔者以上所述,我国目前在环境犯罪方面的立法理念较西方国家滞后,主要是以环境犯罪造成的结果对犯罪主体进行处罚,也就是说已经对环境造成了某些不可修复的损失,不能从生态的不可再生性方面进行考量,仅仅是将环境作为人类的工具价值进行考量,缺乏对其内在性进行考虑,而且其对于犯罪量刑方面也仅仅是对其后果的严重与否进行量刑,容易给犯罪者造成只要不造成严重的后果都可以从轻处罚的印象,因而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起到对犯罪进行威慑的作用。

⑵立法体系不够完善。从目前来看,我国关于环境犯罪主要被设置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当中,对其缺乏完善的立法结构,不能够准确地区分其犯罪的本质差异,因而也就不能准确地体现环境犯罪的危害性,给司法造成困难。

三、我国环境犯罪的刑事立法完善

1.完善我国环境犯罪的立法理念

根据笔者上文所述,我国目前对于环境犯罪的立法观念滞后,因而如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犯罪的问题,起到法律威慑的作用,首要问题就是要完善立法理念。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比较适合我国当前的刑事立法现状,因而我们应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指导我国环境犯罪立法的基本价值观念。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主要在于要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的发展需求,体现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特性,不能仅仅为了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就对环境进行掠夺,因而,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进行法律法规的完善,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我国环境犯罪的刑事立法体系

环境犯罪的刑法立法不同于其他犯罪的刑事立法。由于环境犯罪的特殊性,因而在进行刑事立法的时候要考虑到其复杂性,在刑法当中设立专门的章节,将其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当中独立出来,单独设置量刑。这样,将其单独分离出来设置专门的章节不但能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能够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提高法律的威慑力,也有利于这个刑事立法的梳理与规整,扭转人们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观念,提高环境保护在刑事法律当中的地位,并扩大立法保护的范围,提高刑罚的力度,使法律能够真正起到威慑的作用。

3.完善环境犯罪的构成要件

从目前来看,环境犯罪的主体包含自然人与单位,其实犯罪的主体主要为单位,但从目前的法律规定来看,犯罪主体为单位的通常在处罚方面主要以罚金为主,从量刑方面来看,这样的量刑比较轻,并不能够真正起到法律的威慑力度。因此,在完善环境犯罪的构成要件方面,要明确责任,对一些环境犯罪使用严格责任原则,尤其是对于某些不可再生的环境资源,一定要加大保护与惩处力度。另外,在犯罪的主体方面,对于某些打着合法旗号、披着合法外衣实际行非法之事的单位,如向水资源、大气资源当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单位,要追求单位的责任并追究其法人的责任,对单位实行双罚制度,这样才能够进一步遏制环境犯罪的发生,真正地对环境起到保护的作用。

当前我国环境形势越来越严峻,但环境犯罪的行为依然不能够被有效遏制,人们对完善环境犯罪刑事立法的诉求越来越迫切,因而我们应弄清楚我国环境犯罪刑事立法方面的缺陷与不足,完善我国的环境犯罪刑事立法。

参考文献

[1]吴献萍.论我国环境犯罪刑事立法的完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1-5.

[2]刘洋.环境犯罪刑事立法缺陷及其完善建议[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3):5-7+11.

[3]王树义,冯汝.我国环境刑事司法的困境及其对策[J].法学评论,2014(03):122-129.

[4]吴家明,朱远军.环境刑事司法之现状分析与对策[J].人民司法,2014(21):22-27.

环境犯罪 篇9

社交网络的出现, 可谓新媒体时代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 因为新媒体的一个极大特点便是自媒体的盛行。当单个的人也成为信息发布的主体时, 信息发布的方式、内容、渠道都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主流媒体报道突发新闻的速度再无法与现场的目击者们实时发布的微博进行匹敌, 人们开始乐于从微博、facebook及人人网的个人主页上寻找主流媒体通常不会报道的细节和背后真相, 为广大网民所知的可能并不仅仅只有来自媒体的声音, 一个普通人的言论也可能被转发成千上万次而一夜为世人所知。这些新特点颠覆了数百年来媒介传播的传统, 极大的提高了人们对信息传播的积极性,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利用社交网络进行的犯罪激增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 英国警方每隔数十分钟就会收到一起与facebook有关的报警。仅在2011年英国便发生了12300起与facebook社交网络有关的犯罪, 包括谋杀、强奸、绑架及诈骗等。

社交网络用户一旦将个人资料等提交到社交网络这个虚拟世界, 就可能遭到犯罪分子的“盯梢”。网络犯罪并不只局限于与被害人存在一定关系的人群中, 有些犯罪分子与受害人之间可能从来没有任何联系, 但他们会根据社交网络提供的资料选择受害人。例如在四川成都青白江区大湾镇, 就曾发生一起绑架案, 起源正是家长把儿子获奖的照片发到微博上“晒幸福”, 不小心泄露了儿子的班级信息, 招来绑架之祸。

还有一些犯罪分子会使用社交网站了解到受害人的手机号、信用卡信息等相关资料, 再利用这些信息办理信用卡或以受害人的身份进行其他金融犯罪活动。更有甚者, 罪犯会随时监视你的生活, 通过社交网站的LBS功能和用户发布的状态、照片、日志知晓目标受害人的家庭住址、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 之后趁其不备, 将家中财物洗劫一空。

二、云计算大趋势下用户安全得不到保证

2007年, 一个称为“云计算”的概念首次被Google提出, 这是一个美丽的网络应用模式。随后, 这一IT技术风暴席卷了整个IT界, 为全球IT界带来了一场全新的变革。

云计算是新媒体时代信息几何级增长所必将进行的改革, 它不同于现有的以桌面为核心的数据处理方式和应用服务都在本地计算机中完成的使用习惯, 这些处理都将被转移到“云”中, 从而我们获取信息, 分享内容和相互沟通的方式随之发生变化, 于是, 虽然云的应用和推广已经势在必行, 伴随而生的客户的重要数据和应用服务在云中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警惕。那么云计算到底存在着哪些安全问题呢?

1、在技术方面, 按照Google的理念, 如果云计算得以实现的

话, 那么未来人们在本地硬盘上几乎不保存数据, 所有的数据都在“云”里, 一旦发生由于技术方面的因素导致的服务中断, 那么用户只能束手无策。

2、“云”对外部来讲其实是不透明的。

云计算的服务提供商并没有对用户给出许多细节的具体说明, 如其所在地、员工情况、所采用的技术以及运作方式等等。

当计算服务是由一系列的服务商来提供 (即计算服务可能被依次外包) 时, 每一家接受外包的服务商基本上是以不可见的方式为上一家服务商提供计算处理或数据存储的服务, 这样, 每家服务商使用的技术其实是不可控的, 甚至有可能某家服务商会以用户未知的方式越权访问用户数据。

而且, 虽然每一家云计算方案提供商都强调使用加密技术 (如SSL) 来保护用户数据, 但即使数据采用SSL技术进行加密, 也仅仅是指数据在网络上是加密传输的, 数据在处理和存储时的保护仍然没有解决。尤其是在数据处理的时候, 由于这时数据肯定已解密, 如何保护, 很难解决, 即使采用进程隔离类的技术一定程度解决了, 也很难赢得用户的信任。

上述问题是新媒体环境下所引发社会问题的两个小小侧面, 只是冰山一角。但也足以说明虽然新媒体的盛行是科技来源于人性的体现, 但有时候, 科技又有意无意地利用人性, 甚至无情地嘲弄人性。钱钟书先生的一句话引用在这里十分恰当:“浪漫主义者主张摒弃物质文明, 亦误以为物质文明能使人性堕落, 不知物质只是人性利用厚生之工具, 病根在人性, 不在物质文明;石斧石箭杀人之效果不如原子弹, 然而用石斧石箭之原始人与用原子弹之文明人, 其存心一也。”

三、预防措施

不过, 既然我们没有办法控制人性的进化与发展程度, 在技术上对上述情况进行必要的补救则自然成了必要。对于上述情况, 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提供建议。

1、社交网络与隐私权限设置

作为商家, 在开发产品时, 也应建立相应的安全机制, 如添加识别、过滤等功能, 将类似广告、诈骗等信息直接拦截。

而用户则应注意社交平台上的账号隐私设定, 不要随意公开自己的状态及外出旅行的信息;对社交与微博平台的好友名单要谨慎过滤, 不轻易接受来路不明的交友邀请;在网上分享个人事情时, 需先考虑这些内容会不会构成自身或身边人的安全威胁;安装具有信誉评级功能, 及社交网络防护功能的网络安全软件, 可防范网络犯罪与恶意软件的侵扰。

此外, 还应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这也是防范科技被不法利用的有力工具。

2、云计算中安全问题的应对措施

(1) 对保存文件进行加密。加密技术可以对文件进行加密, 以便很好的保护数据。这样即便数据上传到别人在远处的数据中心时也仍需有密码才能解密。

(2) 使用信誉良好的服务。建议使用声誉良好的云服务终端, 它们多重视自己的声誉, 不会拿自己的品牌来冒险, 任由数据泄密事件发生, 也不会与营销商共享数据。

(3) 考虑付费模式。收取费用的互联网云计算应用服务商可能比得到广告资助的那些服务来得安全。所以在选择存储环境时, 首先考虑付费存储。

(4) 阅读隐私声明。在将数据存储到云计算环境中的时候, 一定要阅读隐私声明, 绝大多数的用户是选择跳过阅读而直接在同意选项中划勾的, 而几乎有关互联网应用的每项隐私政策里面都有漏洞, 以便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共享数据。仔细阅读隐私声明, 可以确定应该把哪些数据保存在云计算环境, 哪些数据保存在自己的电脑中。

每一项伟大文明的产生和发展都伴随有各种状况的产生, 无论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 总是其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新媒体”之所以到现在还未有完整准确的定义, 也是因为其仍处于成长的阶段, 而身为这个时代的人, 能看到其发展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并可能在今后的日子里见证自己的预测或建议变成现实, 本身就是一种幸运。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 人们将越来越多的时间用来进行社交网络的个人展示, 同时, 信息的获取渠道也变得越来越丰富, 主流媒体不再是主导和控制舆论的唯一渠道。这极大的改变了数百年来信息传播的方式, 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 个人作用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提升。但同时矛盾也开始逐渐凸显。本文只选取其中尤为突出的关于社交网络的犯罪及用户的安全问题进行讨论, 分析现状, 讨论社交网络犯罪的成因及发生方式, 针对云计算的储存方式提出用户安全性的质疑, 并在第二部分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了笔者个人的见解。

环境犯罪 篇10

一、青少年犯罪的界定

我国多数学者认为青少年犯罪, 即是指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所实施的, 触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犯罪内容的犯罪。在我国关于青少年群体主要是指已满14 周岁未满25 周岁的, 具有中国国际的且具完全或者半完全行为能力的责任人员, 触犯了相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条款。然而现阶段, 青少年犯罪其特性呈现出低龄化、频繁化、暴力化、现代化和团体花的特点, 并对青少年的正常成长产生了严重影响, 也制约了和谐社会的建立[1]。

二、宏观环境因素剖析

( 一) 就业形势严峻和青少年的性格特点

目前, 就业问题已上升为社会中的热点问题, 高校毕业生总数不断增加, 就业形势日益紧张, 在这一社会环境中, 青少年的就业更加严峻, 主要表现在教育水平不高的农村青年与毕业待业学生。因就业紧张, 青少年利用犯罪谋求生计[2]。其中不少农村青年从农村来到城市就业, 因其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 体力不足、承受能力不强、自制能力薄弱, 一旦求职受挫, 不愿意返乡, 继续在城市中苦苦挣扎, 迫于现实的残酷, 便萌生犯罪想法, 且犯罪行为自身具有一定传染性, 在从事犯罪活动后一般不会回头, 越陷越深。

( 二) 单一、片面的教育目标

现阶段, 虽然各个初高中纷纷采用多元化的办学理念,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实施, 原有的应试教育慢慢被淡化, 但仍旧存在, 且此种现象在各个初高中普遍存在, 将升学率作为评判教学质量的主要目标, 把智力因素的开发作为基本内容, 不重视人格的塑造和品德修养的提升, 进而弱化了学生自身的抗挫折能力, 降低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我国偏远的农村地区部分由于学校领导和教师教育水平和素质不高, 对当前新形势下青少年学生的特征了解不够, 不很好的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不懂得如何将日常教学与青少的健康成长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教学工作, 导致部分学校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培养方面存在着教大的问题。

( 三) 引导失衡的家庭教育

家庭作为青少年在青少年成长时期的生活的主要阵地, 家庭环境教育等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是帮助青少年从家庭脱了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 它可帮助青少年成为一名优异的社会人, 但也可能导致青少年成为“问题青年”。现阶段, 在我国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了引导失衡等系列问题, 具体表现如下: 片面的注重应试教育、忽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观念和内容的较为机械僵硬, 以及存在着部分家庭教育急于求成等问题。因家庭教育的失衡, 使得青少年尚未做好十足准备, 便进入社会生活以及比较复杂的空间, 自然会对其个人发展产生威胁, 最终作出违法犯罪行为。

三、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解决方案

( 一) 加强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与相关立法保护

青少年犯罪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繁荣稳定等问题, 预防好青少年犯罪突显出更加重要的意义, 如何利用好法律保护起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刑法》中, 明确规定了犯罪的相关刑事责任年龄, 但其规定较为笼统模糊, 不利于保护青少年。笔者认为, 一是针对处罚青少年犯罪应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形势进行, 为以犯罪的青少年提供真正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其改造。二是在立法中应扩大青少年犯罪后缓刑的适用范围, 在现有的法律保护措施上进一步放宽减刑和假释的条件, 同时加强社区和司法行政机关对假释缓刑等的监督力度。三是修改有关刑法条款, 对青少年犯罪应当判处拘役或者5 年以下有期徒刑的, 犯罪性质的恶劣程度以及其悔罪表现, 可以实行监外执行或者社区矫正等方式。四是应对青少年犯所有犯罪均不适用累犯制度, 对相关犯罪信息进行保密。以确保“问题”青少年重新复归社会后能够脱离心理阴影, 避免受到心理阴影干扰再次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 二) 不断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

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和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 担负着青少年教育的主要责任, 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做好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和德治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学校教育一方面应加强德治结合的教育方针, 以德育教育为主, 不断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 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将积极向上科学的社会主义信仰与我国的法制教育相结合, 不断加强对青少年良好的心理教育和社会主义法制、道德教育建设; 在另一方面, 也要严格校纪校规, 进一步抓好学生管理教育工作, 改善教育教学环境, 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防止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此外, 应将做好学校所谓“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并将其纳入学校的目标管理中, 不得做出放弃抛弃, 甚至是逼迫“问题”青少年学生退学等情形, 形成责任制原则。如何加强教育, 有效控制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等, 学校应作为教师重要课题来进行研究,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加大爱国主义以及法律常识教育的力度, 确保青少年在校期间能够得到一个全面发展和重要引导。

( 三) 不断改善家庭教育创造良好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键, 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在抓子女知识教育的同时, 如可正确的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确保青少年有一个积极上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在日常的生活中, 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或多或少青少年会遇到一些问题, 家长鼓励督促他们克服自己的弱点, 并激发其自尊、自信、自强心里, 正确的鼓励青少年面对困难等, 同时要克服和纠正家庭教育中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家长要树立以身作则的教育原则, 用健康积极向上和乐观的生活习惯来影响和教育自律, 杜绝以悲观、抱怨和不良的生活习惯来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同时在知识教育不上能急于求成, 应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 把子女的意识引向正确的方向, 培养其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吃苦耐劳和敢爱敢恨的性格特征, 能够正确的看待社会是非问题。同时在青少年出现问题后, 家长还应主动联合学校与社会, 做好对存在问题子女的教育、管理工作, 不要过多的责备或者冷落或者包庇青少年所犯问题。家长在青少年出现问题后应通过更多的关怀以及鼓励帮助等, 不得对少年采取过激的行为等。

参考文献

[1]马东东.犯罪新闻报道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探讨[D].西南政法大学, 2013.

[2]周芳.学校社会工作视野下的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研究——以xx职业大学为个案[D].华中师范大学, 2012.

[3]苏涛.青少年犯罪矫正措施研究——以贵州省青少年犯罪为研究视角[D].贵州大学, 2014.

[4]宋雪飞.开发利用网络游戏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 2006 (06) .

[5]陈鹏, 李锦涛, 马伟.犯罪热点的分析方法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03) .

[6]赵军, 祝平燕.不良交往与未成年人犯罪经验研究——以正向交往为参照[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2) .

[7]彭晶.农民工留守子女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

上一篇:公司的爱心与原则下一篇:临场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