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向式教学法

2024-05-08

导向式教学法(精选十篇)

导向式教学法 篇1

现在的外国文学课很容易上得死板, 教学中心往往是条清缕晰的文学史知识, 和老师与学生的身心性命都没多少血肉相关的联系, 所以除了考试外, 教和学都难以让人打起精神。中文系其他很多课程也是如此, 所以有铺天盖地的批评, 说现在大学里教的和学的都没什么用处。当然, 大学肯定不能以有用为唯一目标, 甚至传授知识也不是大学最重要的职能, 不过大学究竟给学生什么呢?为人师者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马一浮认为教育应该让学生懂得通向学问的路途, “知识、才能是学问之资藉”, 而学问有更微妙的内涵, “浅言之, 学是自学, 问是问人。自学要自己证悟, 如饮食之于饥饱, 衣服之于寒暖, 全凭自觉, 他人替代不得”。[1]学习的起点是切己的各种生命体验, 疑然后有求学之心, 真正的学问之路永远都和自己生命相关。而现在的教学缺的正是这个, 该如何解决现有的问题呢?

经济学家汪丁丁这几年一直在提倡跨学科教育, 他的教育观念很有启示意义。在他看来, 我们现在的教育基本上是“教科书导向”的应试教育, “结构谨严, 但求陈列科学知识而漠视人生与天下之重要问题”, [2]要解决其弊病, 必须要有“问题导向的”教育, 这种教育重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每一个人, 不可避免地或迟或早地总要面对他自己的人生问题。我们对人生问题的求解, 千差万别, 因我们的秉性、体验、感悟和社会处境而迥异。‘跨学科教育’的主旨, 在于帮助每一学生寻求他自己的人生问题的解答”, [3]并由此而使他日常的生活与学习逐渐转变为“问题导向的”而不再是“教科书导向的”。老师很难顾及到学生所有的问题, 学生的路只能自己走, 但活的外国文学教学必须涉及与这些生命体验相关的问题。外国文学和其他文学课一样的外国文学教学必须涉及与这些生命体验相关的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 因为那些经典作品正是作家生命体验的结晶, 外国文学课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这条汹涌着各种体验的河流中, 去掂量、反思、陶洗自己的灵魂。

这种“问题导向式”的教学必然会促使老师将学生的问题与文学乃至学术传统连接起来, 这些问题因此超越了个体生命的狭小范围, 在文学传统和“学术传统 (即由至少一群知识人的共同体的问题史) 内有意义”。[4]这种连接可以使老师更好地充实那些条清缕晰的文学史知识, 发现它们的问题, 并让它们也由死的教条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那么如何才能在外国文学课上做到“问题导向式”的教学呢?下面我想通过几个例子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哈姆雷特的延宕与马丁·伊登的绝望

每个学生都有需要面对的问题, 他们只能自己解决, 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文学课程不需要、也没有能力解决这些具体的问题, 它能做的只是详尽地解读作家生命体验。作家们世上走一遭, 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感受, 这些感受和问题融入作品之中, 化身为几段故事, 或者被渲染成诗行。认真阅读作品, 结合作家的生命历程做到知人论世, 我们的感受和问题就可以在他们那里找到参照, 发生共鸣。

要想让这种生命体验的比照成型, 需要把作品从一些“标签式”的概念下解放出来, 还原人物面临的具体困境, 推想作家感慨的具体生活。比如莎士比亚剧中的哈姆雷特, 所有的文学史都给他贴上了“人文主义”和“延宕”的标签, 这些概念都没错, 但却不足以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大家读了剧本或听了故事之后, 大都对哈姆雷特不以为然, 认为这个剧本没多大魅力, 既不惊心动魄, 也不振奋精神。这时, 老师用概念解释概念, 说是哈姆雷特的“俄狄浦斯情结”导致了延宕, 或者引用片段的台词来确证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 都没有太大帮助。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回到剧本的每一个细节中去, 一以贯之, 看看哈姆雷特究竟处于何种困境之中。把各种细节贯通之后, 我们会发现“莎士比亚把哈姆雷特塑造成这样一个形象:他是现代欧洲基督教的产儿, 有着良好的人文主义教养, 又世故复杂;他忽然被从大学教室里叫了出来, 一脚踏进了挪威传奇的残忍世界”。[5]血淋林的复仇是他必须完成的任务, 而他所受的教养却远不能让他承担起这项任务, 这造成了哈姆雷特灵魂中的裂痕, 他必须面对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的问题, 后来他的挣扎和变化都和这个裂痕相关。学生进入哈姆雷特的问题域中, 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他灵魂深处的剧烈动荡。尽管学生现实中不会面对哈姆雷特的问题, 对哈姆雷特悲剧的深切感受和认识, 却是一次不折不扣的灵魂历练。

同样需要解放的还有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马丁·伊登从一个穷苦的煤炭工人成长为著名作家, 却失去了所有欢乐, 变得失望、苦闷, 以至自杀。教材说作品“生动形象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社会的腐朽和空虚”, [6]概括得不错, 但也没有触及《马丁·伊登》真正动人的地方。社会腐朽和空虚, 他就要自杀吗?那为什么在更悲惨的下层生活时, 他却干劲十足呢?我们还是需要回到作品中, 看看他究竟面对着哪些问题, 又是如何解决的。马丁·伊登很小就不得不自己讨生活, 他强壮, 性格坚强, 做过小团伙的头目, 也当过矿工、海员, 有旺盛的求生存的本能。他在阴郁、沉闷的下层生活中很能混得开, 不过这样的生活不能满足他的心性, 他一直梦想成为一名真诚的作家, 有一个温柔、高雅、善良的妻子, 为此不懈努力, 这个梦想几乎就是他生命的寄托。但是当梦想实现之后, 他发现自己向往一切都是假象, 声名和高雅之下充斥着腐朽和空虚。寄托垮台, 这个世界也就丝毫不值得留恋了。这本小说大体上是杰克·伦敦的自传, 他也经历过同样的幻灭。但对别人和社会的失望是幻灭和自杀的正当理由吗?在弄清楚杰克·伦敦和马丁·伊登面临的问题之后, 我们还需要追问下去, 反思他们的问题及其解决方式。他们太寄希望于他人了, 或许人们只能在自己身上要求美好和卓越。和哈姆雷特的问题不同, 马丁的生命力和郁闷、梦想和现实之间冲突的问题,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体会, 明白了马丁·伊登的道路和局限, 他们就有可能更好地处理自己现实中的相关问题。

三.希腊神话中的神人之分

在引导学生把自己和作家连接起来的基础之上, 文学课还有更大的目标, 那就是尽量带领学生超出自我的狭小范围, 进入学术史、乃至人类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中。思考这些问题, 从大的方面来说, 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判断历史、应对当下社会的各种问题;从小的方面来说, 可以帮他们接近僵化概念下历史的复杂性, 对作家、作品有更真切的认识。下面是一个例子, 在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教材上对希腊神话的概括不是很恰当, 引导学生进入这个问题, 可以得到对希腊神话和传统深入些的认识。

教材一般把希腊神话最重要的特点归结为“神人同形同性”, 认为希腊的神同人类一样, 有爱, 有恨, 七情六欲样样具备, 甚至好嫉妒, 爱虚荣, 有时在道德上还不如人”, “在某种程度上说, 希腊神话更像是人话”。[7]这些神身上洋溢着的活泼人性被周作人称为“爱美的精神”。

从周作人提倡到现在, 希腊神话美的人性已经陶养了几代中国人, 我们几乎不再怀疑前辈们“神人同形同性”的概括, 神祗们那勃勃的爱欲太鲜明、热烈了, 让我们觉得那就是希腊人自己生命热情的投影, 而忽略了那些强调神人界限的故事, 以为神“同凡人不同的地方, 就在于他们长生不死, 具有无比的法术和智慧, 有超乎凡人的力量”。[8]我们看轻这些不同, 以为这不过是些附属性的特征罢了, 但仔细读来就会发现它们在希腊神话中同样重要, 代表着古希腊人对人类处境的另一层理解。许多故事中, 诸神是暴虐的, 而人是神暴虐的对象。这些故事表明“神人同形同性”之下, 希腊神话有“神人之分”的另一面, 理解了这一面, 才能更好地理解希腊的神话和文明。

粗粗归纳, 这些隐含着神人之分的故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故事里宗教气息很浓, 人因傲慢惨遭神的报复, 恐怖的故事告诫人们敬神, 不要逾越人神间的界限。但这些故事不仅是祭司和统治者威胁民众信仰或服从的引子, 它们也是古希腊人对自己生存处境的一种认识, 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人类终究无法突破自身的限制”, 那些人不能控制的力量或事物化身为神, 而智慧正“是从意识到人生命的有限性与不稳定性开始的”, [9]也就是从意识到神人之分开始。这种认识是古希腊人思想的底调, 希腊贤人们的著名箴言:“勿过度”、“认识你自己”, 正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

第二类故事写诸神喜怒无常使得人类多灾多难, 不过这些故事主要不是谴责他们的残酷和道德败坏。面对自然暴力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灾难, 希腊人充分体味到生命的易逝和脆弱。这种认识几乎弥漫于所有的希腊神话中, 尼采认为希腊人正是因为深刻地意识生存的艰辛、脆弱和痛苦, 所有才会有富于人性美的神话。诸神迫使人不可以逾越他的局限, 希腊人把人的青春、爱欲、健康和美投射到诸神的身上, 引导人们去追求和把握当下生命之丰盈。这是希腊人的伟大创造, 不过正如尼采所说, 这不是“简单的、自然发生的、似乎不可避免的状态”, 而是“希腊人知道并且感觉到生存的恐怖和可怕”并加以克服的结果, [10]“神人同形同性”有着“神人之分”的根基。

第三类故事标示着另一种神人之分。神有全知全能的智慧, 是人间正义的赋予者, 而人受欲望支配, 所知有限, 容易变得邪恶。这种区分在诗人、哲学家、政治家关于人类社会的论述中很重要, 毕达哥拉斯和苏格拉底激烈地批评荷马、反对神同形同性, 把神描述为纯粹的正义、爱欲、智慧。他们完全拉开了神与人之间的距离, 人不可能与神等同, 不过经过不懈的修持、追求智慧的过程之后, 人可以接近神, 这种接近对人来说是其所能达到的最高幸福。

这三类故事各有不同的意味, 它们所暗含的解释都构成了古希腊思想的重要部分。“神人之分”和“神人同性同性”是纠结在一起的, 正是这种纠结使得希腊神话更复杂、更动人, 也更有力量。学生把这个问题追问清楚了, 对希腊精神的理解自然就深入一层, 也会有助于他们思考诸如人类困境、幸福、智慧等更大的问题。

总之, 教学不是独白, 而是一个大的对话系统, 老师、学生、作家和作品是其中的三个要素。对话过程中, 老师由于其协调作用显得最为重要, 首先他必须和作家、作品有深入的交流, 接下来他又要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去体味作品的微妙,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入文学和思想传统之中, 去探询超越个体生命的问题。这么做, 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没有学习文学史知识来得便当, 不过也许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 教与学的乐趣才能被深深体味到。

摘要:外国文学教学需要与学生的生命体验联系起来, 引导他们解决心灵上的问题和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同时,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引领他们进入文学和学术传统, 让他们把自己与伟大灵魂进行比照、切磋。这样, 才会有真正陶养灵魂的文学教育, 老师和学生也才能同享教学之乐。

关键词:问题意识,外国文学教学,学术传统

参考文献

[1]马一浮:《释学问》, 见《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马一浮卷》, 马镜泉编校,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第53页。

[2][4]汪丁丁:《跨学科教育实验, 一年总结》。

[3]汪丁丁:《与东财的学生们谈学习和人生》。

[5]康托尔:《哈姆雷特:世界主义的王子》, 杜佳译, 见刘小枫、陈少明编《政治哲学中的莎士比亚》, 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第122页。

[6][7][8]朱维之等:《外国文学史·欧美卷》,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351、9、9页,

[9]米尔恰·伊里亚德:《宗教思想史》晏可佳等译,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222页。

导向式教学法 篇2

平面广告设计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它属于艺术设计范畴,它依靠视觉感受来获得受众的认同,但它不是那种可以任由艺术家自由宣泄情感的纯艺术。它与销售密切相关,是商业宣传的主要手段,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销售。所以,《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要考虑平面广告设计外在的艺术性之外,还要考虑其内在的实用性和商业性。《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培养学生的设计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将实际设计项目引入课堂,通过完成完整的设计项目,让学生获得设计知识与技能,并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实施的方向。

一.项目导向式教学法的总体思路

本文提及的“项目导向式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以传统的学科课程标准为核心,以真实的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通过完成完整的项目展开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应用已有的知识,并在完成项目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等综合职业技能。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设计项目时,往往因为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较弱而无法满足实际项目中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根据学生普遍的能力设计渐进式的教学模块,并利用由简单到复杂,由虚到实的设计项目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图1为笔者在《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设计的三个教学模块及其所包含的设计项目。

二.项目导向式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

1依托于虚拟项目的“基础设计模块”一般而言,《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前置课程包括《Photoshop图像处理》、《CorelDraw》、《图形创意》、《文字与版式设计》等设计基础课程,将前置课程中所学的专业知识的专业技能融会贯通是学好平面广告设计的必要条件。而《平面广告设计》课程设计中的第一个模块——“基础设计模块”即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设计的。“基础设计模块”中的设计项目为教师拟定的虚拟设计项目,以设计周期短、设计任务少、设计成果易实现为特点。学生在参与虚拟项目的设计过程中需按照真实项目的工作流程,即项目分析、拟定方案、设计编排、项目制作、成果展示来完成项目。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完成设计任务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协助学生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一起评价设计成果,起到指导的作用。而学生是整个设计项目的主导者,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提升在体味设计过程、修改设计作品、评价设计成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积累起来。

2依托于网络征集项目的“实践设计模块”网络征集项目主要指创意需求者在喂客网站上发布的平面设计类竞标项目。近年来,喂客网站发展迅猛,诸如“猪八戒”、“一品喂客”、“任务中国”等喂客网站打开了《平面广告设计》课程项目式教学的新视角。学生登录喂客网站,注册成会员后即可参与真实设计任务的竞标。在竞标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任务文本独立分析客户(任务发布者)的真实需求,需要通过查阅网络和书籍资料、同学间相互讨论交流来激发创意思维,然后独立完成设计方案。竞标的结果有可能中标也有可能失败,无论结果如何学生都可以以喂客网站为平台查阅竞标用户的设计作品,既能学习别人的长处也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图2基于“喂客”网站的网络征集项目实践示意图3依托于综合实际项目的“应用设计模块”经过了“设计基础模块”和“设计实践模块”的学习后,学生的设计能力提高了,职业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储备,但对材料和工艺的运用还不娴熟,缺乏与客户面的面交流的经验和解决突发问题的经验。设计“应用设计模块”的目的即是为了解决这些遗留问题。“应用设计模块”的.重点在于应用,即将学生设计的作品应用于商业环境中,将其转化为产品,接受市场的检验。要具备“作品即是产品”的能力,就必须有大型综合项目为平台,要接触真实的客户,要通过市场和设计专家的检验。综合设计项目应具有一定的融合力、整合力,它所涉及的工作任务较广,往往不局限于平面设计范畴,通常还涉及网页设计、包装设计、策划、调研,甚至文案等工作,它具有工作流程完整性、工作内容复合性、设计内容多样性等特点。在综合设计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将前面积累的专业设计知识和技能作为综合项目开发的工具加以运用,理解不同技能运用的不同情景;可以与设计师、客户双向沟通了解市场的动向和客户的需求;可以接触平面设计以外的其他设计领域,实现横向学科相关内容的整合,这样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也加深了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了职业能力,积累了实践工作经验。

三.结语

论初中物理问题导向式教学 篇3

初中物理教学与实践活动紧密关联,这既是依从初中生认知特点和规律,也是从物理学科知识传授的一般规律出发,所作出的必然选择。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的设置,绝大多数选取一系列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对好奇心较强的初中生来说,这些知识可以有效满足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能够搭建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的通道。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上册为例,其中较多涉及自然界中的声现象、物态变化、光现象等,对这些教学内容而言,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最适合这种生活案例较多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就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导向法,谈一些认识与体会。

二、学情分析

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表明,初中生往往处在好动的年龄,他们在课程学习和课堂教学活动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还不是很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不能有效地进行课本的预习,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的懒惰情绪等,严重影响初中物理教学效果。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讲一点,他们就记一点,对教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及时找寻答案,更不可能将自己理解不透的地方标注出来。在上课的时候,一些学生不能有效地集中精神听课,心不在焉,或做小动作,或与其他学生交头接耳,集中精力听讲的时间较短。在课余时间,教师留下的作业,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经常出现抄袭或不交作业的现象,严重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不能学好新授课,更不能对上过的课程开展复习,造成学习效果不好。

三、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原则与要求

针对初中生所处发展阶段出现的上述特点,运用问题导向式教学往往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安排物理教学内容,有利于将自然现象中蕴含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活动认为,合理开展初中物理问题导向式教学,关键要坚持教学基本原则,注重方式方法的灵活运用。

1.明确并坚持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引导性原则。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内容的引导时,需要充分注重对问题设置的引导性,换句话说,就是需要注重问题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作用,因此,教师在设置相应的问题时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引入更多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和案例。

二是坚持以学生为主的原则。这种教学方法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的配合,教师设置的一系列生活中的问题必需迎合学生的兴趣,这是实现问题导向教学的主要目的。

三是问题要通俗易懂原则。教师需要进一步拓展问题导向中问题的简单性,使得学生一听就能回答出大致的答案,因为过于困难的问题可能造成学生回答不出来,使得他们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缺少学习兴趣,只有简单的问题才能实现他们对相关知识点的兴趣。

2.确立初中物理问题导向式教学的靶心

首先,教师在给学生布置相关的学习问题时,需要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有效梳理,要保证问题设置与初中物理的教学知识点相匹配,保证学生在探讨学习问题的时候,实现物理知识点的学习。其次,需要保证任务案例的时代性。在设置相关的教学任务时,教师同时要充分考虑一些新鲜元素加入教学过程中,这样可以实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这是物理课程教学质量保证的第一步。例如,在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节中,可以首先设置相关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物体发声的例子,这些例子一方面需要围绕声音的产生这一教学内容设置,另一方面需要更加注重案例的时代性,像小鸟的叫声、汽车的喇叭声、工厂机器的轰鸣声等都是一些声音产生的例子,在学生对这些例子产生兴趣后,再引导教学问题,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注重发挥教师在问题导向式教学中的作用

在初中物理的问题导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进一步升级成这一角色。当教学问题配置给学生之后,他们就开始分组进行探讨。在完成相关教学问题的时候,学生可能会走一些弯路,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点拨和指导,因此教师在问题导向式教学过程中主要发挥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实现这一作用需要教师对相关的教学问题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这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更加细致全面地认识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中的力学内容时,教师需要进一步拓展教师在问题导向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可以使用一些马拉车、人推家具等例子说明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力的三要素进行总结,这种从具体事例中总结出相关的理论知识,是人类探索外部世界的普遍规律,但是初中生的探索能力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当他们在总结梳理力的三要素方面出现困难的时候,教师需要对该问题进行深入引导。

总之,初中物理存在大量的生活中的案例,它们是对生活问题有效诠释的鲜活素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进一步拓展生活中实际问题案例的引导,使得物理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具体而言就是要注重教学问题的设置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实现提升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目标。

顾文权,男,1970年11月生,中学物理高级教师,现任无锡市东绛实验学校校长,长期担任初三毕业班的物理教学工作,坚持“以智慧启迪智慧,用激情点燃激情”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教学绩效突出,深受学生喜爱。1998年他代表无锡市参加江苏省评优课获“优秀示范课”奖,同年被评为无锡市教学能手,2006年参加无锡教育电视台“中考名师讲坛”拍摄并获一致好评,2002—2003年度被评为“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04年、2011年分别记“三等功”一次,曾获“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管理校长”“江苏省优秀青少年科技教育校长”“江苏省初中物理教材实验工作先进个人”“无锡市滨湖区优秀校长”等多项荣誉称号,多篇论文在省、市、区级报纸杂志上发表。

问题导向式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4

一专业背景分析

1 开展优势

2012 级药物制剂正值大学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思维比较活跃, 利于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进行部分PBL教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对2012 级药物制剂专业而言, 包括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两门学科, 联系紧密, 适合以一种病毒或细菌致病引发免疫致病机理及用药的探讨, 符合专业培养目的。

2 面临困难

对2012 级药物制剂专业而言,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是非主流必修课, 特别是免疫又比较抽象较难理解, 学生们认为此课不是重要的专业课而兴趣不高。其次, 药剂专业学过的医学基础课较少, 对病例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这都促使我们思考并认真研究, 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充分尊重和反映这些规律, 才能真正搞好教学。

二PBL教学实施过程

1学习分组

PBL教学采取分组讨论形式进行, 28 人随机分成2 组, 每组自选1 位组长和1 名记录员。

2 案例编写

PBL案例的编写是影响PBL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主要原则有:问题难易适中, 符合学生专业背景和认知水平;设计结构不良性案例, 可更多地引起学生们对解决问题的吸引力;从贴近临床实际面临的常见案例中提取, 让学生愿意去思考、提问, 并进而查阅相关资料。考虑到本门课程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两门课程整合的现实情况和大纲中必须重点掌握的内容, 我们就肝炎病毒一节, 结合了抗原、抗体、免疫应答、超敏反应等内容, 组织了微生物老师、免疫学老师、传染科医生、统计学老师、病理老师等参考宋国杰等编写的《基础医学PBL教学案例》[2], 修改形成了适合本专业学生的《肝炎病毒是祸首》PBL案例, 共三幕。教师在教案中还列出主要问题和关键词。

3 集中讨论

这一案例每组有2 次集中讨论机会。在每次讨论前学生根据案例各幕材料提出的问题, 由记录员记录, 然后集中合并类似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自我认领, 通过教科书、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去查阅问题相关的材料做好准备。集中讨论时, 组长鼓励每个组员提出各自的观点, 让大家相互合作使问题在探讨的过程中得到解决。教师不回答任何问题, 及时肯定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与优点, 引导其踊跃发言, 拓展其思维过程, 并使问题的探讨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在集中讨论时, 学生们暴露出的知识短板让教师们深思和反省。期间第二小组主动就提出的问题和找到的解决方案进行汇编打印, 学习气氛浓厚, 学习效果明显优于另一组。

4评量反馈

PBL教学结束后, 参考台湾中山大学PBL教学评量表进行生对师、师对生、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对课程等4 方面的评价。生对师的6 点评价中非常同意和同意的分别占62.5%和32.7%, 其中得分最高是“教学目标清楚”, 得分最低是“教师会适当引导学员逻辑思考与判断”适当。互评的11 点评价中非常同意和同意的分别占51.9%和39.6%, 其中得分最高是“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高昂”, 得分最低是“本组同学均很认真的收集资料”。学生对课程的12 点评价中非常同意和同意的分别占59.3%和36.0%, 其中得分最高是“教师引导PBL的进行方式适当”, 得分最低是“PBL教师设备充足”。看来学生们对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感兴趣, 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并有良好的互动, 对这种教师退居二线但引导的方式表示理解和赞同, 但仍有少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在收集资料方面、参与讨论方面等不够认真。

三PBL教学实施体会

1 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PBL教学法中, 集体讨论和查找资料时教师虽然处于辅助地位, 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3]。PBL教学前必须首先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 从传统教学环境成长出来的教师, 若非真正意识到PBL教学的精髓, 恐怕会处于“恐慌”中, 怕学生不会主动学, 怕学生学得不够深刻, 流于形式, 在讨论时不自觉得“长篇大论”。在集体讨论, 教师应该放手, 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并积极思考, 循序渐进并抽丝剥茧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拓展其深入思考, 并最终推动其产生主动学习, 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掌控局面的能力。在设计教案时, 必须聚集多方面的专家进行反复讨论, 反复修改, 设计出一个经得起推敲、与临床实际相符、与教学目的吻合的案例。同时, 设计教案也是对教师自身知识的补充和提升。我们参考了多本公开出版的PBL案例, 但是没有一本是与本专业、本年级层次相关的案例, 或者有一些案例由于对象、时间等原因尚未考虑到其他一些问题, 所以我们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具体情况, 又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次讨论和修改。

2调动主观能动性

在集中讨论和资料收集阶段, 我们发现, 任何学习方式成功的关键, 最重要的是能否激发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主观能动性是学生个人问题, 但是教师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如何用PBL教学的优点更多地吸引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一点是PBL教学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 也是让Problem-basedLearning进而成为一个学习思维, 融入到学生一生的学习习惯中的关键。这些跟教案的吸引程度、教师的引导能力都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学生互评中得分最高的是“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高昂”, 即是此次PBL教学成功了一半。

3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要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不像以往会有教师来解惑, 如果学生没有经过思考根本连疑惑都产生不了;在PBL教学中必须小组成员互相合作、相互沟通、达成共识, 如果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需要提炼问题, 然后通过图书馆、网络资源等手段获取大量资料, 在鱼目混杂去伪存真地获取正确知识的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协作共赢的团队精神、敢于表达的沟通能力和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此次PBL过程中, 96.4%的学生认为“此次小组学习对自己知识的增进很多”, 82.1%的学生认为“此次小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影响很大”。

4 促进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改进, 强调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 旨在通过经常性的测评,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并改进教师的教学水平[4]。我们认为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 所以在本课程中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我们形成性评价由实验课情况、课堂提问表现和PBL表现共同构成, PBL表现占总评价的20%。有意思的是, 我们发现, 期末成绩与PBL表现没有特别的相关性。有些学生思维敏捷, 能够提出很好的问题, 但是期末的应试成绩处于中等水平;有些学生讨论中表现不突出, 但是期末成绩中上。其实这正是表明了PBL教学在形成性评价和最终总体评价中的价值和重要性, 体现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客观情况, 摆脱了唯考试论的导向, 也向学生们传达了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以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为目标的信息。同时, 在讨论中学生们体现出的知识弱点也一览无余, 有利于教师重新审视如何深入浅出地讲解某些重点、难点问题。

综上所述, 本项目拟通过在药剂学专业微免课程中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探讨PBL教学理念的具体运行模式, 尝试建立符合我校校情和专业特点的PBL教学模式,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着力培养具有良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泽生, 冼利青.麦克玛斯特大学“问题学习法”[J].复旦教育论坛, 2003, 1 (3) :85-88.

[2]宋国杰, 梁强.基础医学PBL教学案例[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3]俞颖, 李晓, 黄丽丽, 黄荷凤.浅谈PBL教学模式下教师的重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 2012, 20 (20) :116-118.

导向式教学法 篇5

摘要: “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目标定位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懂知识、会应用的高层次财会电算化人才。

关键词: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工作过程导向;模块式课程体系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目标定位

按照我国当前国情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应是高等的技术型、应用型和桥梁型人才,主要为地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及财务软件公司培养直接在一线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人员。要实现这种特殊的培养目标,必然要求有一种合适的课程体系与之对应,这就给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改革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即构建一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会计电算化领域用人为原则的新型课程体系———“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

因此,“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目标定位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懂知识、会应用的高层次财会电算化人才。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要求与原则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实际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管理体制等方面成功的经验,如双元制、MES(就业技能模块培训的简称)、CBE(能力本位教学的简称)等教学模式,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充分结合会计电算化职业岗位对培养对象的要求,以此为依据确定所需的职业能力,并对此进行分析,以确定课程内容。换言之,就是将会计电算化这一职业群或工作领域分成若干任务,再分析每一个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操作技术,然后按照这些知识与技能的难易程度及逻辑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频率及重要性,加以系统地组织安排,建立一个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职业能力的完整的模块式课程体系。

(一)“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求

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内涵,构建这种职业素质教学模式应努力做到:

1.在教学目标上,要求培养具有能直接从事会计电算化、涉税、财务管理、成本核算及审计等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2.在教学内容上,包括了职业道德、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身体心理索质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学时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教育需求编制不同的实施性课程计划。一般有三种课程计划:一是“宽基础,活模块”式,强调学生基础厚实、专业面较宽,既利于继续深造,又能通过“专业模块”及时掌握财会专业领域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二是通过“模块式”突出学生的学习与职业资格紧密挂钩,让学生毕业时获得职业准入资格,如会计证、会计电算化证、助理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三是按“项目”(专业方向)组织教学内容,完成“项目”学习后,学生即可从事该“项目”的操作、服务及管理工作。

3.在教学途径上,一是实行产教结合,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二是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考试制度;三是实行“双师型”教师授课制度。

4.在教学管理上,要求实行学年制和学分制相结合的办法。一般分两段培养,前两年按专业大类组织教学,最后一年按社会和个人发展需求确定重点学习一个具体专业方向。

5.在教学过程中,为适应学生就业和升学的双重需求,因地制宜地综合运用三种课程计划,灵活安排教学活动,做好学生对口就业的相关工作。

(二)构建“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构建“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应遵循专业整合与分流的教学计划开发原则。

专业的整合与分流教学计划的开发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适应岗位需要原则

按照CBE模式(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教学思想,建立由会计电算化行业一线的专家组成的专业顾问委员会,指导教学计划开发;从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分析入手,根据岗位群(会计电算化、涉税、财务管理、审计等)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且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开发,确定教学内容。

2.能力本位原则

在制定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计划时,要围绕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而的 要求,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应用,着眼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拓展。要在职业岗位群的确定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目标,并分解成学年、学期和阶段目标。在专业整合阶段,通过公共课的教学,来进行一般能力的培养和训 练;在专业分流阶段,通过专业课的教学,来进行专业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使能力训练体系 中一般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与不同阶段的课程实践有机结合,真正把公共 技能、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落实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中去。

3.产学结合原则

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力求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交融、教育与 生产劳动相结合、产学有机统一、能力培养与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兼顾。按产学结合的要求,与企业、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或专业技术等级考核。4.整体优化原则

专业整合与分流的教学计划要体现整体结构的优化,要加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 力的培养,处理好素质、能力、知识的关系,确定公共课与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 合理比例,实现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

参考文献:

[1]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1贺国庆 [2]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构建高职“1+X”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

职业技术教育,2002.25(第23卷,总335期)

李志峰,孟庆廉

[3] “交互—探究”实习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

职业技术教育,2002.1(第23卷,总311期)栗洪敏,赵文霞

[4] 新会计制度下高职会计专业改革初探 教育与职业,2002.1 梁瑞智

作者:程亮

项目导向式教学的内涵与发展现状 篇6

关键词:项目教学;教学方法;教学基础

项目导向式教学是一种从国外舶来的教学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在德国企业职业教育领域十分盛行,以奔驰汽车公司开发的“蒸汽机项目”为标志,许多大企业如西门子、大众等相继开发实施了各自的项目导向式教学。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逐渐形成了项目导向式教学法的应用浪潮,项目导向式教学被企业和职业学校看作是培养包括关键能力在内的职业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并作为典型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加以推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实践性的迫切要求,项目课程和项目导向式教学成为职业教育的热门话题。受到职业教育人士的积极尝试和大力推崇,然而,实践中不少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项目导向式教学,为什么实施项目导向式教学,怎样进行项目导向式教学。这些问题的解答对项目导向式教学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对课程和教学改革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本文从项目导向式教学的定义、特征、发展现状与实施条件等方面给予介绍和分析。

一、.项目式导向教学的定义与特征

项目导向式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教学形式,基于它的实践与发展,目前理论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以下列出有关文献中给出的定义。

基尔帕特里克给出项目导向式教学的定义:“在社会环境中发生的、全心身的、有计划的行动。”

贝姆(Boehm)定义项目导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完整的实践性的工作打算或教学主题按照一个由学生自己开发的计划来实现。”

弗瑞的定义是:“在项目导向式教学法中,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在某个内容范围内进行工作,实施一个项目。小组成员自己计划并执行他们的工作,通常在结束时有一个可见产品(如装置、仪器、文件、演出等)。在项目教学法中,关键不在于其最后的产品本身,而是这个产品的制造过程是以学员自主构建的方式进行的。”

维基教育技术网页上关于项目导向式教学的定义是:“项目导向式教学使学习者参与某些能产生结果的项目中去,然而教学过程的主要目标是学习效果而不是项目产出的结果。”

从上述的定义中可以看出,项目导向式教学法注重这样几个关键要素:学生自主性、有计划的行动、解决问题的过程、相应的社会情境。派措尔德(Patzold)归纳了项目教学法在职业教育应用中的三个要点:具体制作一个具有社会应用价值的产品处于项目教学的中心;享有充分自我组织管理的学习者团队;在一个社会性学习的、完整的跨专业的过程中获得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据此,我们可以给项目导向式教学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即:项目导向式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本身是以生产一件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为目的的任务。项目导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施,要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

项目导向式教学法是通过收集信息、制定、决策、实施计划、检查评价和写报告等六个阶梯教学过程,实现一个完整的项目任务,并以此为教学手段,实施课程教学。项目导向式教学法是对传统的四步教学法,即教师讲解知识,学生获得信息,教师示范操作,学生模仿的一种颠覆性地挑战。因此,它有着自己的显著特征,这些特征保证了其教育目标追求。综合起来项目教学法有以下特征:

1、知识结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项目导向式教学的主要特点在于避开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从以逻辑思维方式为主转向以形象思维方式为主,始终围绕着项目是否能够完成而进行,对知识结构的要求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即一个项目完成不单是某一门学科知识的应用,而是需要有职业态度、人际交往、合作意识、沟通技巧等多方面的知识支撑。其知识深度与广度的取舍,取决与项目的实现。故此,项目导向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和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重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依托

项目导向式教学是围绕教学任务或单元.设计出一个个学习环境及其活动,一个个项目、技术及其方法,它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消除了传统的学科教学所造成的诸多弊端。在职业教育的项目导向式教学中,组织教学内容通常以教学项目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而教学项目往往是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是以项目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逻辑建构教学内容。项目导向式教学的跨学科性使其成为综合内容教学的好方法,然而对系统专业知识的掌握仍然是必要的,在项目导向式教学中需要给予关注并以合适的方式体现。

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依托建构学习内容,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远离工作世界的弊端。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通过项目或者是工作任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学生可以概括性地了解,他所学的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同时学生还可以了解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能够在一个整体性的工作情景中认识到.他们自己能够胜任有价值的工作。

3、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项目导向式教学是基于完整性教学思想,通过完整完成一个项目,开发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因此,必须在项目导向式教学中给予学生自主进行计划和实施工作的空间。这就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需要进行重新定位教师要改“授”为“导”、其角色的重心“讲解员”转向为“供货员”,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对项目主题的认同感。教师要激发项目创意,改变在传统课堂中的行为方式,其任务更多地落在改善和促进学生的活动潜力的发挥。不再是作为什么都懂的示范者,而是创设学习机会以及解决问题的参与思考者、组织者和互助者。

在项目导向式教学中,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成为活动中的主人。这样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并且,项目导向式教学中采用较多的是工作小组的学习方式,这不仅有益于学生特长的发挥,而且有助于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的形成,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快乐。同时,项目导向式教学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尝试。

4、学习成果以多样化为特征

项目教学创造了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其学习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职业能力的提高。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不仅仅是靠教师的教,而重要的是在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这就需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通过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的项目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在项目教学中追求的不是学习成果的唯—正确性,因为评价解决问题方案的标准并不是“对”或“错”,而是“好”或“更好”。在项目教学中,每个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经验,会给出不同的解决任务的方案与策略,因此,学习的成果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化的。

二、 项目导向式教学的发展现状与实施条件

项目导向式教学课程中的“项目”指的应当是有结构的项目,是相对独立的、客观存在的、相对完整的工作任务,这一工作任务要求制作出符合特定标准的产品,即制作的产品要有一定的尺寸,包含特定的材料,能发挥特定的功能,满足规定好的质量标准等。这是整个教学设计主要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这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目前,我国关于项目导向式教学的探索与研究主要集中在工科类的专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项目导向式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显示出的卓越成效,逐渐引起其它类专业的教育人士积极实践与探索。

项目导向式教学不是拘泥于象牙塔的教学模式,其教学基础是源于生产实践一线的工作任务,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职业院校做好“硬件”与“软件”的准备。

1、注重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

项目导向式教学的实践性,决定了企业必然是学校实践教学的必不可少的场所.因此,建立良好的校企“双赢”合作机制,是实施项目导向式教学的根本保障。

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要求贴近生产第一线,与企业合作开发、实施项目。企业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者和最终的受益者,为学生的实践提供项目,并选派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员工具体指导学生的实践工作,实现校企融合,共同育人的目的。因此,职业院校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给予企业在职业教育的主体框架中充分的话语权,通过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实训实习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使传统的职业教育脱胎换骨,从而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真正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新体系。

2、加强实训室建设 转化教学场所

项目导向式教学的实践性,决定了学校要拥有自己的实践教学的训练场所.因此,建立设施齐备的“仿真场景”、“模拟车间”、“虚拟空间”的实训室,是实施项目导向式教学的前提条件。

项目导向式教学作为“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以“任务驱动”为指导思想,是在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借鉴和探索出的课堂教学方法,主张在教学中把实际生产中的一些相应技术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对项目的讲解、分析、制作完成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内容。故此,项目导向式教学的实施除了要注重校企合作、依托企业的资源外,高等职业院校还应建设自己相应的实训室作为保证和补充。通过实践教学设施设备的优化,建设虚拟车间和模拟情境来体现生产、服务现场场景,使学生初步体会职业岗位要求的特殊性、具体性。

3、强化双师素质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项目导向式教学的实践性,决定了教师在拥有专业理论知识之外,必须掌握专业的实践能力.因此,建立德艺双佳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是实施项目导向式教学的关键因素。

项目导向式教学是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教师只有了解企业的工作过程和经营过程,才能从整体联系的视角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职业工作任务作为具有教育价值的项目。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双师素质,同时,还要有跨学科驾驭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让自己从个体的工作方式走向合作,与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联合起来进行项目导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讨论的热情。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让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从而为实现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朔《项目教学法的内涵、教育追求和教学特征》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28期《职业技术教育》

2、张永华《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在平面设计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34期

3、马天乐《基于项目教学法应用的模拟导游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中国当代教育科研杂志2009年4月第2期

导向式教学法 篇7

课堂活动一:情境创设——项目导向式教学的序幕

源于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中的具体测算项目, 课始我由情境逐渐引出具有新奇性、挑战性的项目任务, 意在激发学习动机, 调动学习积极性, 明确任务主题.

上课伊始, 我利用课件让学生欣赏常熟的美景, 比如尚湖、方塔等, 美丽的家乡风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我抒情的介绍和学生的赞美声中, 有学生茫然发问:老师, 你今天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啊?怎让我们欣赏起美景来了?一语点醒梦中人, 学生们开始猜想我将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或者任务.于是, 我乘机引出本次课题, 为明确项目任务作好铺垫.

课堂活动二:方案构思——项目导向式教学的尝试

解三角形的项目任务分三个子任务“距离”“高度”“角度”问题, 下面节选“高度问题”中的部分进行介绍.为完成任务“高度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若给你测角仪与卷尺, 如何求方塔的高度?

因本题具有开放性, 所以我安排了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酝酿、讨论.课堂上学生探究的热情很高, 其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大胆构思, 努力挖掘自己的创造潜力, 欣赏着他们出色的设计草图, 我决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 请小组派代表展示其设计方案, 介绍设计思路和算法, 让学生分享成果, 体会心得, 优化方案, 以提高教学效果.具体如下:

小组1:在方塔一边取两点C, D, 使C, D与塔底部中心A在同一直线上, 测得CD=a, ∠BCA=α, ∠BDA=β, 设塔高AB=x, 则由AD-AC=a, 可求得x.

小组2:在方塔一边取两点C, D, 但C, D的延长线不过A点, 测得CD=a, ∠ACD=α, ∠ADC=β, ∠ACB=γ, 先求出AC, 再求AB.

小组3:设身高为a的某人站在河边, 测得塔顶端的仰角为α, 又测得塔在河中倒影的顶端的俯角为β.设塔高为h, 河面宽为b, 则btgα=h-a, btgβ=h+a, 消去b, 即得h.

学生在展示、介绍、点评, 我则在一旁“煽风点火”:“他们的设计什么地方考虑比较周全?计算起来是否简便?……”在师生和生生的智慧碰撞中, 学生的设计思路变得更加清晰、合理, 考虑问题更全面了, 我暗自窃喜:项目导向式教学, 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了!

课堂拓展活动:实践探究——项目导向式教学的优化

进行实践是项目导向式教学的根本.为了更好地完成项目任务, 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亲自去测量方塔的高度, 亲身体验实地测量的过程, 体验原先无法估计的问题和困难, 检验谁的方案更合理, 更能有效减少误差, 并完成实习报告, 最后回到课堂进行交流.

一到方塔旁, 学生就开始跃跃欲试了.我介绍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后“顺水推舟”, 让学生去实践, 因为此时若再“啰唆”往往事倍功半, 不如让他们碰碰“壁”也好.实践操作毕竟与方案设计不同, 不到10分钟, 学生们额头上开始渗出汗珠——此时指导学生实践正是时候!我及时叫了“暂停”, 请测算比较顺利的小组谈谈成功的经验、克服困难的过程, 也请望“塔”兴叹的小组说说碰到的难题, 组织大家集思广益, 集体“攻关”.

因有亲身实践的体会, 故尝试后的交流变得更加理性, 更具操作性, 学生们侃侃而谈, 在听取其他小组的经验、教训、窍门后, 着手对自己的测量方案、步骤进行调整、修正, 校外课堂一派忙碌、融洽的景象.

最后的评价在一种欣赏、肯定、鼓励的气氛中进行, 学生细心挖掘同学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创新性和实践操作时的规范性、高效性, 诚恳地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和改进意见.我的点拨引导则穿插其中, 根据学生的评价, 我“大张旗鼓”地表扬、肯定学生,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项目导向式教学下, 轻松愉快和谐的数学课堂成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新天地, 成了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创新的主阵地, 成了学生能力提高的好场所.

反思与感悟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项目导向式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实践与创新”, 《新课标》明确提倡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节课从问题情境的创设到项目任务的确定和完成, 都对教材作了一定调整和拓展, 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提升能力.

2.学习成果体现为多样化

项目导向式教学创造了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 其学习成果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 更是能力的提高, 每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 给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与策略, 学习成果呈现多样化.

3.建构完善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既是总结与提高的重要阶段, 又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良好自信心的绝好时机.因此, 评价体系应贯穿于整个项目实施过程, 评价应以鼓励和引导为主, 重点关注并指导学生本人的自评以及小组成员间的互评, 注重对学生完成情况的总结和评价, 以帮助学生发现错误和不足, 明确改进的方向.

摘要:项目导向式数学教学以主体教育思想与人文教育思想为核心, 突出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育的本质和目标的教学模式.本文以“解三角形的应用举例”为例, 运用项目导向式教学, 使课堂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新天地, 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创新的主阵地和学生能力提高的好场所.

导向式教学法 篇8

“目标管理”属于管理学的理论范畴,该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于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他原本是用于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是指在企业个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下,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办法。将其运用于基础课的教学,是一种开放而谨慎的尝试。

所谓“古代文学课程目标导向式教学”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受教主体为中心,以施教协商为途径,以目标实现为检核标准,是现实教学过程中班组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教学管理方法。教学目标管理又称为教学“成果管理”,或称为“教学责任制”。目标管理是一种民主的管理体制,是被管理者积极参与的、可以自我控制和调整的管理制度,是把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的管理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管理与被管理者是一种相互平等、相互依赖、相互尊重和支持的关系,因而受管理者在实现承诺目标时是自觉和自治的。目标管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成员参与管理,目标由双方共同商定;二是以自我管理为主,目标的实施,由目标责任者自我进行,通过自身和外在的监督与衡量,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以达到目标的实现。三是强调自我评价,自我对工作中的成绩、不足、错误进行对比总结,经常自检自查,而提高效益。四是重视成果,将评价重点放在工作成效上,使评价更具有建设性。

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主要还是沿袭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学理念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授为主;考核方式上采用期中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被动接受者、受监管者和被检验者。学生在此外在压力下学习,虽然也能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也能培养出一定数量的优秀人才,但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积极性未能更有效的提高起来。相对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充分发挥,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显得效率低下,越来越显得不适应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高标准要求。

目标管理的基础理论叫Y理论,其立足点是一般人本性不厌恶工作或学习,只要给他适当机会,他会喜欢工作和学习,并渴望发挥其才能。而与之相对相反的X理论则立足于以下假设。人是天生不喜欢工作和学习,总是想逃避工作和学习,贪图安逸,无雄心壮志,因此就必须要强制和惩罚来迫使其达到目标。这两种理论假设都有其真理的相对性,而事实证明,前一理论更加符合当今的实际,所以目标管理更受时代的青睐。将这一方法引入大学基础课程之一———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知识无处不在,而知识的获取也变得唾手可得。这与上个世纪知识匮乏,学生主要靠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的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大学文科课程的学习与大学理工科课程的学习有较大的差异,理工科的课程一些知识难点需要老师讲解和辅导,否则独学无师,虽终日而思亦难得其解;而人文学科的课程这种状况并不突出,只要是学生有求知欲望,有学习目标,能自我钻研,几乎没有学不了的知识。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改行做了高校教师,他说他后悔当教师,认为老师这份工作比做主持人难,他花了好几天的时间去备课,结果到网络百度上一搜,发现网上的资料比他准备的还要充足和完备。因此他才有当今高校教师不好做的感慨。退一步说,即便学养和经验充足的教师,也不见得都能受到每一个学生的喜爱,因为众口实在难调呀。

在当下做一个好老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运用目标管理的理论来指导和组织教学,也许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果的新途径。本教学改革正是鉴于古代文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提供的有利条件,引进目标管理理论来进行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从而探索出一套古代文学课程的新模式和新体系,其中包括教学目标体系和教学操控体系,比如学习数量目标、知识掌握目标、能力素质目标,以及教学成果现实操作体系、教学目标检测体系等。具体说来,古代文学课程目标管理式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其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目标导向式教学模式改革,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的规划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改变教与学两张皮的现象。

第二,通过目标导向式教学模式改革,使教师从一个知识的主要传授者的角色,变成一个学习目标的管理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习疑惑的解答者和学习效果的检验者。

第三,通过目标导向式教学模式改革,打破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割裂开来的现象,有利于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提高学生古代文学素养和专业综合能力,从而从完整意义上提高教学质量。

此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育心理学学科组邵瑞珍、皮连生和吴庆麟等专家学者长期从事这一领域的理论与运用研究,在国内产生较大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发表的相关论文如《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的实证研究》(王映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03期,文章为其硕士论文的核心部分,指导教师为皮连生)、《超越布卢姆—试论“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中的学习结果测量与评价》(皮连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2期)、《目标导向课程评价模式探析》(肖远军《教育科学》2002年第3期)、《浅谈目标导向教学方法》(赵辉《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硕士学位论文有《标导向教学理论指导的阅读教学探究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2007硕士学位论文)。目前有关研究成果的实践运用已由中小学教学向高等本科院校扩展,学科教学运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如《目标导向教学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杨帆,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目标导向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王晓鸿,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浅谈目标导向教学方法》(赵辉,《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等。可见从事这一领域教学研究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其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发展。这些目标导向教学理论探索和实践都是将目标管理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由于目标的设置,使师生教与学有了明确的方向和任务,能够激发学习主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现实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目标导向式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古代文学课程目标导向式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教学改革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具体内容有:一是目标导向式教学的目标设定研究;二是目标导向式教学的教学过程与手段研究;三是目标导向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类型研究;四是目标导向式教学的课处活动研究;五是目标导向式教学的目标验测研究。研究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两点。

1改革古代文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实施目标导向式教学。对古代文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手段以及考评体系等加以改革,实现知识、能力、素养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提高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2改革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实现学生在古代文学课程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

如何使学生结合自身状况,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合理设置学习发展的目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不是没有教学目标,而是目标的设定是由教学大纲定的,是由任课老给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参与性和自主性。而目标的向度和量度不一定适合每个学生自己发展的需要,有时目标又定得过于笼统,在教学中往往容易被架空,结果导致“教与学两张皮的现象”,不少学生反映自己真正学到的知识,并不是来自于课堂,而更多的来自于自主的学习。作为一门传统基础课程,古代文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容置疑,学生有自我发展的需求,目标自定,能有效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将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以老师讲授为主,满堂灌的现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始终处于“耳食”的状态,不要说用脑,连“目耕”的机会也没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学生往往漫不经心,到教室来听课只是迫于考勤的压力,既使喜欢听的课也只是因为老师讲的有趣和自己听的轻松。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说过,学生到学校里是来“读书”的,而不是来“听书”的。我国古代书院式教育学生也是以自己“读”与“思”钻研为主,听讲为辅,因而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目标导向式教学将解决学生这一被动的局面,以及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消极的因素,使课堂不仅是听讲的地方,也是自我学习与钻研的场所。

如何科学有效合理地改进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机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老师和学校的期中、期末两次大考,这一考试制度的结果只能使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受到表彰的激励,大多数学生感受到的只有压力和满足于过关,少数学生受到的甚至是打击以及自尊和自信心的丧失。目标导向式教学将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我自己的事,考评和测试也是我自身的需要,并以此确定下一步学习目标和方法的调整和改进,从而实现了“我的学习我做主”。

三古代文学课程目标导向式教学的主要实施过程

古代文学课程目标导向式教学研究与实践将根据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制定以下实施思路。

(一)目标导向式教学对传统教学过程的改革

目标制定。按照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要求,每位同学按照各自的情况,采取师生协商方式制定各自学习达到的章节目标和学期总目标,并提交纸质目标承诺书,以备考查。

目标实施。学生根据协商目标确定自己的阅读背诵和训练内容(包括阅读书籍、背诵的篇目、训练的技能等),并确定完成任务的方式和过程。

目标考查。学生自查、同学互查与老师检查相结合,对学生的目标实现情况进行检验,并评定阶段学习成绩。

交流和汇报。分两种形式进行,一是小组内汇报交流,一是从小组推举优秀选手到班级里汇报交流。按照交流情况分别给予奖分。

(二)目标导向式教学对传统课堂类型与结构的改革

1导学课:介绍学习内容、提出学习要求、给予方法指导、概述前沿成果、推荐阅读书目。

2自学课:根据阶段目标,学习教材或参考书籍。要求在教室学习,以课堂自学为主,教师要管理学生和掌控课堂。同时给学生答疑解惑。

3讨论课:学生自选对象交流学习心得,讨论相关问题,或者交换修改小论文,推荐阅读学术论文,等等。

4测评课:分自我测试,同学互相测试,和老师组织的专项测评等。

5汇报课:学生可以自荐,也可以同学推荐或老师选拔阶段学习成绩优秀者展示学习成果,或是背诵、鉴赏古诗文,也可以是宣读小论文。分阶段汇报和期末汇报。

(三)目标导向式教学对传统教学测评方式的改革

传统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测试,目标导向式教学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测试,自己给自己评定等级或成绩,加再上老师专项测试的成绩和期末考试(考查)的成绩,共同构成学生学习的总成绩,加大平时成绩的占比,平时与期考各占50%。

阶段自评和期末自评相结合,自评与师评结合,自评成绩可占到总成绩的50%,师评占50%,其中专项测试占20%,期末考试(考查)占总成绩的30%。

在学习汇报、古诗文背诵等课外活动表现优秀可特别奖分,而平时学习表现,如出勤情况、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等方面可酌情加分或扣分,但最后总成绩仍按传统的百分制体现。

四开展目标导向式教学改革取得的初步成绩

古代文学课程目标导向式教学改变了古代文学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实施目标导向式教学,对古代文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手段以及考评体系尝试改革,将知识、能力、素养分解为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较明显地提高了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我们改变了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实现学生在古代文学课程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管理的实践[M].齐若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丁朝蓬.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7]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8]杨帆.目标导向教学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9]王晓鸿.目标导向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导向式教学法 篇9

关键词:商贸类专业,迭代式开发,迭代式学习,教学模式,工作项目导向

随着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 传统工业发展滞缓, 而商贸服务行业优势逐渐显现。职业教育院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 同时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很多传统的专业逐渐开始向商贸类专业转换, 所涵盖的专业不断增多, 商贸类专业的建设也愈发重要。另外, 近年来国家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要求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并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1]。

本课题研究和探讨“工作项目导向的迭代式教学模式”, 为商贸类学生提供了一种轻松有效的学习方式——迭代式学习法。该模式摈弃晦涩的理论灌输和死板的课堂教学形式, 按照学习过程内在的规律, 模拟企业项目开发流程、规范和标准, 让学生积累企业实战经验, 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 以及综合职业素质。

1 商贸类专业教学模式现状

在商贸类专业教学模式上, 很多教学工作者提出了适合自己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 例如:模块化教学模式[2];建设导师工作室、企业工作站[3];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建设校外实训基地[4]等等。通过调研发现, 这些方法的实施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学生认可度也高, 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建设导师工作室和企业工作站, 这些对教师要求非常高, 企业工作经验要丰富, 或者工作站的内容要随时和社会实际项目对应, 教学资源需要经常更新等等, 但实际上很少有高校能够做到这一点。再比如项目教学法,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让学生接触到实际工作内容, 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确实很有针对性, 但也发现存在很多问题:很多老师把项目教学法当成万能教学法, 在实际教学中, 用项目教学法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法, 这存在很大的一个认识误区;而且很多高职院校的项目教学实践中, 为学生提供的资料和手段不是很充分或者缺乏多样性, 也没有与项目教学相配套的教材。另外, 项目实施环节存在的问题:一是一部分项目缺乏横向关联, 缺乏综合性;二是在项目教学过程中, 缺乏落实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具体环节和详细设置。

尽管存在着上述诸多问题, 但是项目教学法仍然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并且经过多年的实践, 各个高校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本课题在基于项目教学模式的优势上, 将尝试把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迭代式开发”过程引入到项目教学法中,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种高效、规范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

2 将迭代式开发引入到项目教学中——迭代式项目教学

迭代式开发是区别于传统瀑布式开发的一种软件开发过程, 整个开发工作被组织为一系列的短小的、固定长度的小项目, 被称为一系列的迭代。每一次迭代都包括了需求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 它弥补了传统开发方式中的一些弱点, 具有更高的成功率和生产率。归纳迭代式开发的优点就是:使用瀑布式方法, 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 直到项目快结束时, 有时甚至集成已过半才发现问题, 此时所有的东西都变得支离破碎, 而使用迭代式方法, 问题的本来面目不可能隐藏得很久。迭代式开发模式如下图1所示:

迭代式开发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 降低风险。一个项目的风险一般只有在集成阶段才能发现或得到处理。在初期迭代时, 会检查所有的核心工作流程, 对项目使用的工具、市售软件及人员技能等许多方面进行磨合。过去认定的风险可能被证明不再是风险, 而又可能出现一批新的未曾怀疑过的风险。

(2) 得到早期用户反馈。如图1所示, 在每次迭代中完成一个迭代产品以后就要求客户体验与使用, 这样可以及早发现用户的需求变化及反馈意见, 而并非像瀑布模型那样到最后产品形成后才交付客户使用。

(3) 持续的测试和集成。在迭代式方法中, 测试集成可以说是连续不断的。过去在项目结束时要占到整个项目工作量40%的那段较长的、不确定的且棘手的时期, 现在分散到六至九个集成部分中, 每一部分要集成的元素都比过去少得多。

(4) 适应变更。迭代便于将变更需求考虑进来。用户会随着项目进行改变他们的想法。他们改变想法是因为环境在发生变化, 在此转变过程中, 他们对环境和技术有了更多的了解, 并且他们还看到了开发各环节之中所生成的中间产品。而迭代为管理层提供了一些用于对产品进行战术变更的方法。

(5) 提高复用性。因为分部分设计或实施比起预先确定所有共性更容易确定公用部分。确定和开发可重复使用的部分并非易事。早期迭代中的设计复审可使构架设计师确定毋庸置疑的潜在复用部分, 并在以后的迭代中开发和完善这些公用代码。

将迭代式开发引入项目式教学, 将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 每个子任务的内容将进一步被分解到每一次迭代中, 以渐进的方式在不断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的过程中, 根据项目的演化适时加入新的知识和方法, 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迭代中逐步实现。学生不仅学到了课程知识, 设计出了功能完整的项目, 同时激发了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热情, 使学生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开发研究设计, 锻炼了学生在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实现课堂到企业的无缝对接[5]。

3 工作项目导向的迭代式项目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对教师而言, 针对某一课程, 在这种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 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1) 课题组教师进行企业调查, 分析该课程对应的职业定位和企业岗位需求, 同时结合自己专业学生的学情, 总结学生应掌握的技术知识与质量标准。

(2) 课题组教师通过和企业技术人员讨论共同制定课程培养目标, 确定该课程所对应的企业产品或工作项目。

(3) 以企业产品为依据, 以若干个工作项目驱动进行课程建设, 编写学习任务书和项目开发手册, 确定完成该项目所需的资料及技术支持。

(4) 将第三步确定的工作项目及整合的教学资源融入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在专业的实验实训室, 采用工作过程式管理, 完成这些工作项目的制作。

(5) 根据任务书和项目开发手册进行教学, 并向学生传授迭代式学习法。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项目情况, 将学生适当进行分组, 迭代学习过程的实施主要由知识点的迭代过程、任务的迭代过程和项目的迭代过程构成。

(6) 建立课程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 并不断根据学生考核和各种评价情况修正教学工作项目的任务书和开发手册, 同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不断更新项目教学内容。

4 基于迭代式项目教学模式的迭代式学习

对学生而言, 为了和教师的迭代式项目教学模式同步, 要采用对应的迭代式学习法, 该学习过程的实施主要由知识点的迭代过程、任务的迭代过程和项目的迭代过程构成。迭代式学习法又分成两部分:迭代式学习和迭代式实训。在迭代式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任务书》把学习目标分解成月、周、日为单位的若干子任务, 通过一次次子任务的迭代, 逼近目标实现丰硕的学习成果。迭代式训练是指通过《项目开发手册》, 按照企业开发环境、工作流程及制作标准, 教师带领由学员组成的开发团队, 进行商业项目开发。下图2是迭代式学习和实训的步骤。

5 结语

本课题研究对于高职院校商贸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一, 工作项目导向的迭代式项目教学模式的实施, 有利于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转变。

第二, 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机制, 强化大学生专业发展, 提升职业素质。

第三, 为高职学生提供了一种轻松有效的学习方式——迭代式学习法。该模式模拟企业项目开发流程、规范和标准, 让学生积累企业实战经验。

参考文献

[1]张音宇.高职商贸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 2012 (5) .

[2]李菁.浅谈技工院校商贸类专业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33) .

[3]徐盈群.商贸类专业实战型实践教学探索[J].职教论坛, 2007 (7) .

[4]王福君.高职商贸类专业课程改革、技能培训与教材建设一体化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3 (2) .

导向式教学法 篇10

如何根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引入行动导向式教学, 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在本文中将进行探讨。

1 行动导向式教学的特点

行动导向式教学法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而是由一系列教学方法及技术组成的。其理念是“为了行动而学, 通过行动来学习”, 通过完成任务的行动过程, 实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有效培养。其主要内容包括: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文本引导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优点:

1) 学生互相合作解决实际学习中的问题。所有需要学生在实际中解决的问题, 学生共同参与, 共同讨论, 在讨论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和项目任务, 大家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 使实际问题最终获得解决。

2) 学生参加全部教学过程。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 学生参与实际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

3) 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这种强烈的学习愿望, 缘于积极的参与。一方面是内在的, 好奇、求知欲、兴趣的提高, 另一方面是外在的, 教师的鼓励, 学生的配合, 取得成果之后的喜悦等等。

4) 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或者指导者, 从教学过程的主要承担者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但这并不影响教师的作用的发挥。相反, 对教师的要求则是更高了。

2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开展

近两年在对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中, 应用了行动导向教学法, 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首先将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 把《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学习任务分成了多媒体应用系统规划、音频信息的获取与处理、静态图像制作

与处理、视频文件的制作与处理、二维动画的制作与处理、三维动画的制作与处理、多媒体应用集成七个模块。

在教学过程中, 以创作一个实用多媒体项目为主线, 围绕某个主题各个模块集中突破。首先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对所用到的软件进行简单讲解和演示, 然后针对此模块提出项目任务, 将学生分组, 一般分成2-4人一组的学习小组, 要求学生使用各种多媒体硬件和软件, 对项目所需各种媒体素材进行采集、编辑和创作, 最后集成多媒体项目。小组成员之间, 组与组之间通过相互讨论, 进行比较分析、交流探讨、归纳总结,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个课程以任务带动教学, 由浅入深地把知识和技能渗透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以“二维动画的制作与处理”的教学为例, 以项目为明线, 以知识为暗线, 以能力为主线, 以实际项目为载体, 开展课程教学。总体教学进程设计如下表:

将课程中的多个知识点融入各项任务中, 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问题的引导, 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工作计划, 自行控制, 独立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 以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完成任务为主要学习目的, 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 教师以学生完成项目的质量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再进行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给学生授之以渔。这样, 在一个完整的以多媒体项目创作为主线的过程中, 学生同时掌握了各部分的理论知识及图像、音频、视频以及二维和三维动画处理软件的使用, 当所有工作任务完成时, 既完成了整个多媒体项目, 也完成了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3 结束语

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中, 引入行动导向式教学, 以项目任务为驱动, 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完成了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回答问题对学习充满了兴趣, 学生的参与率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大多数同学能够自发独立主动地完成所布置的项目任务, 有些同学则更为深入, 主动完成更深一步的任务;同时学生的关团队协作能力明显增强, 并且勇于交流和展示自己。实现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综合, 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 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畅.案例法和项目驱动法在数据库原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索[J].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 2009 (19) :74-77.

[2]单绍隆.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在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 2009 (06) :86-87.

[3]万明秀, 周西柳.“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09 (3) .

上一篇:老年犯罪下一篇:问题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