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分析与探讨

2024-04-26

高职高专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分析与探讨(精选8篇)

篇1:高职高专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分析与探讨

高职高专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分析与探讨

目的:增加高职高专护生的实践动手机会,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及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总结福建省漳州卫生职业学院近三年来护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改进方法,并列表比较这几年学生的护理操作成绩.结果:经过3年的实践,实验教学质量呈上升并稳定趋势.结论:合理的、发展的实验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培养“实用型”的护理人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作 者:颜小芬  作者单位: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护理系,福建,漳州,363000 刊 名:吉林医学 英文刊名:JILIN MEDICAL JOURNAL 年,卷(期): 30(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基础护理   实验教学   改革  

 

篇2:高职高专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分析与探讨

陈凤光

【摘 要】本文根据高职专业人材培养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对传统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对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 机械设计基础 实验教学 改革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职业技术性教育。培养的人才以实用型的职业性人才为主,主要培养目标是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职业技能,观察、分析、解决生产一线中的技术问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重点突出它的应用性、技术性和职业性特点。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材培养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机械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训练的主要课程。而机械设计基础的实验教学,则是学生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进行工程实践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其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其对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面向21世纪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变过去课程教学中重视理论知识,而轻视实践、忽略应用的状况。因此,根据改革后对专业人材培养的具体目标和要求,结合我院的实际和专业建设情况,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目的和方法进行了反思,对实验教学从体系结构到内容、手段和方法等进行了改革和建设实践。

一、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

实验目标存在单一性 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课程教学目标大多停留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注重的是对课堂上所教授理论知识的验证。例如,《齿轮范成原理》是为了验证“范成法加工齿轮的原理以及齿轮加工中的根切现象”;《带传动实验》是为了验证理论课教学中的“带的弹性滑动及带传动的效率变化情况”。在这种验证性实验中,学生的任务只是为了完成教师规定的学习内容,学生是被动的参与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加入。这样,一方面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另一方面也不能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广泛的可选择余地。

实验方式凸显陈旧性 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方式过于呆板、格式化,一般都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或演示,然后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按规定方法,在既定的条件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例如,齿轮参数测试实验,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按规定的方法和步骤测出相应的数据,然后填入相应的表格,最后检验齿轮相关参数的正确性。由于实验要求学生是“严格”按照实验指导书完成的,每个学生所做的实验从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设备到实验数据和数据的处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规定在一个固定的模式里进行,因此实验本身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多,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验内容缺乏系统性 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常常是孤立的,缺乏系统性,忽略了实验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实验体系。例如在《带传动实验》、《齿轮几何参数测试实验》和《转子动平衡实验》等实验中都涉及到机械量的测试,它们所采用的测试手段、仪器和数据处理方法均不相同,但在传统实验中,指导教师往往注重的只是如何正确使用某类设备或仪器去得到所需要的实验数据,而不注重介绍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测试方法,使各个不同的机械量的测量没有建立起一个横向比较。由于学生是被动地去操作测试仪器和记录数据,所以也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能不能利用其他测试手段和方法去完成同样的实验等问题。这样整个课程实验做下来,学生对机械量测试的一般方法和手段还是没有一个系统和完整的认识,学生仍然不知道机械量测试的一般理论、方法和手段。

实验内容缺乏综合性 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实验都是针对理论知识的某一章节来设计的,实验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面较窄,缺乏各学科知识的关联性和交互性,所用的实验手段也比较落后,已不能反映当代实验技术的发展,即缺少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而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理论知识、现代技术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实验成绩评价缺乏科学性 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成绩评价方式,只是依据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来考评,其实验成绩也仅作为平时成绩的一小部分,且在期中和期末考试中几乎不涉及实验教学的内容,因此导致一些学生不认真做实验,甚至抄袭别人实验报告的现象,使实验教学的基本目标难以达到。

二、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鉴于上述机械设计基础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表明传统的实验教学从体系结构到内容、方法和手段上已不能保证改革后对专业人材培养目标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进行改革。

1)更新观念,确立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新目标

针对目前高职教育的形式和我院的具体状况,通过认真讨论机电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我们认为:机械类实验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着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进行,为此我们重新确立了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的新目标。

a、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动手能力。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由于高职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且几乎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工程实践知识和实际的动手能力。虽然在理论课程教学前可安排感性认知实践,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但是光有这是远远不够的。在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这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对机构、零件结构和机械设计等工程实践知识和对仪器设备的动手操作、机械结构的装拆等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对理论课程教学不足很好的补充和完善。

b、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一个人材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综合应用能力是教学改革对高等职业技能人材培养的一个主要目标,也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根本目标,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它贯穿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仅在理论教学课上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进行机构和机械设计的意识,更要在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创新和综合应用的实际能力,而后者对创新人材的培养往往更重要,也是我们以前在实验教学中所欠缺的。

c、培养学生进行工程实验的基本技能。通过实验,学生应了解工程实验的基本原理,不同机械量测量的不同方法、实验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过程与方法,了解各种不同实验仪器的原理、使用和调试,以及实验系统构建的基本要求和方法等。所有这些基本技能的掌握不仅对提高学生用现代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人材培养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2)优化结构,构建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新体系

在明确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的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实验室建设,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所有实验进行了分类和整理,对所开实验系列的体系结构进行了调整,构建了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图1)。具体而言:

1、保留传统的经典验证性实验

传统的实验课程对于学生全面的素质形成具有一定的前提性和必要性。例如,我们保留了《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因为学生通过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实验,可以全面地认识机器及机构组成,学会如何从实物抽象出机构分析和设计的几何模型——机构运动简图,为今后研究和创新设计机构奠定良好的基础;保留了《轴系结构测绘》和《减速器结构装拆实验》,因为这两个实验均对学生进一步掌握机械结构设计知识、了解结构设计的原则,从而更好地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毕业后从事实际的工程设计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了锻炼。

2、更新和改造相对落后的实验

对于一些实验手段、测试方法比较落后的实验进行了更新,如:渐开线齿廓范成实验,主要是了解渐开线齿轮的范成和根切的基本原理,将过去用范成仪一笔笔画包络线的方法,改用计算机仿真实验去代替,使实验内容既形象具体又省时省力,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一些涉及机械量测试的实验,我们对实验教学侧重点进行转移,即从以验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理论为主转变为验证理论知识和介绍测试手段和方法并重,还可通过改造原有的测试手段,引进先进的测试手段和仪器,将其改造成交叉性实验,使学生通过实验不仅验证了课程教学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了解和掌握了各种不同机械量测试和数据处理的方法,取得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3、新增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通过添置先进的仪器设备,新增开设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实验。例如,《平面机构创意组合测试分析实验》,其综合应用电动机、皮带传动装置、低副杆组、凸轮、齿轮齿条、槽轮、各种回转副、移动副等基本构件和联接件,创新性地拼装多种机构运动方案,并通过使用直线位移传感器和多个角位移传感器,对主、从动件的回转运动和直线运动进行运动检测。被测信号经电荷放大器放大,再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实时采集,经计算机软件处理后即可显示机构运动参数(位移、速度、加速度)的适时变化曲线。该实验中,学生通过从实验装置的搭建、仪器调试、数据采集、处理及测试过程中机构运动方案的拼装等实际操作,得到了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所学理论知识综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良好训练,学生在其中也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机械设计基础实验体系中增加设计性的实验,也是实验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一个重点,这也是培养机械设计创新人材的要求。创新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而且也改革了实验教学方法。原来由教师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设备,安排好实验程序,学生只观察现象和记录数据的传统实验模式得到转变,教师只做必要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自由地选择实验项目,从而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大的实验平台。

例如:《轴系结构设计》实验,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原始条件(如齿轮传动类型、齿轮圆周速度、蜗杆跨度等),自行选择合适的零件(如轴承、轴承盖、密封件、轴套类型),按照轴系结构设计的思路进行模拟设计或装配。另外,拟建的《机构和机械传动创新设计实验》中,学生可通过不同的运动副和构件搭建各种新型机构,或通过各种常用传动组件(电机、带、链、齿轮、轴等)组合成各种传动方案,经性能测试、比较,选择最佳的机构或机械传动方案,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机械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

4、建立开放式的感性认知实验

通过建立开放式的机构、零件陈列室和机械装拆实验室,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时间来安排学习,以期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加强学生对机构、零件结构等工程实践知识和对仪器设备的动手操作、机械结构的装拆等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确保对理论课程教学不足的补充和完善。

5、改革和完善实验考核标准

如何完善实验考核标准?笔者认为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促进学生认真完成每一项实验。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每一项实验的特点、目标、内容和方法,分别进行单独考核。可采取考核实验理论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除书面考试、实验报告评价外,还可由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实验过程、口头提问、技能展示等多种形式评定学生的每次实验的成绩,学期期末评定一个总评成绩,作为本课程的实验成绩,并计相应的学分,以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能较合理地评价。

三、实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改革,除了要求优化体系结构、深化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外,我们还面临着一个关键问题: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应该看到,随着实验教学的不断改革,先进的实验设备、仪器的应用以及综合性的实验内容的增加,对实验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且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然而现实情况往往不管是学校的政策导向还是教师的个人选择都愿意去搞理论教学,而不愿搞实验教学,造成学历层次高的教师上理论课,学历层次低的教师上实验课,这种情况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验教学进一步改革的要求。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实验师资队伍。具体做法:

①鼓励和提倡理论课任课教师承担与理论课程配套的实验,特别是一些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因为理论任课教师最清楚实验课程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可进一步改进实验教学的效果,有利于促进教师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避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脱节。

②鼓励和提倡理论课任课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一同参与实验室的改革与建设,特别是新建实验项目的建设,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新建实验的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理论课任课教师实践经验,还可以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验业务水平。

③鼓励和提倡实验技术人员在职攻读高层次学位,打破理论教师与实验教师的明显界限,即理论教师和实验教师要求“两手都要硬”,积极参与实际科研开发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一步扩展其知识领域,提高业务水平,从而保证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的进一步深化。

四、结语

经过改革和建设的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较好地满足了实验教学改革对培养机械创新人材的要求,新的实验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中,仍要进一步探索,以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层次技术型、技能型人材培养目标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 考 文 献

〔1〕胡爱萍,陈 权,葛乐通等.浅谈工科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1:17-18 〔2〕黄鸿鸿 高职教育质量问题的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2001,4:14-16 〔3〕王吉军,李玉光 实验课程与实验教学模式研究.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改革新进展.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5:231-235

DISCUSSION ON REFORMING TO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OF MECHANICAL DESIGN BASES FOR HIGHE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hen Fengguang Liuzhou Transport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Liuzhou City, Guangxi 545007 Abstract: Analyses on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traditional experiment teaching of Mechanical Design Bases will be carried out and the discussion on the reforming to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of Mechanical Design Bases will be performed according to the detail objective and demand for cultivating new talents of higher profession in this article.Key words Higher profession Mechanical Design Bases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ing

篇3:高职高专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分析与探讨

1 问题与思考

1.1 教育观念陈旧

教师与学生普遍重理论轻实践, 实验从属于理论, 在思想上缺乏对实验课的高度重视。在教育观念上, 教师满足于或习惯于以灌输知识为主, 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2 实验内容陈旧, 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模式机械呆板

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实验用物, 课堂上按操作程序无所不包地演示, 学生依葫芦画瓢练习, 缺乏开放性、设计性实验, 内容以常规的单一的护理基本技术为主。目前这种“手把手”带徒弟式的教学方式仍在广泛使用[1], 这种刻板机械的教学方式, 不仅严重制约学生的学习思维, 而且很大程度上带来的只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在教学指导过程中, 教师过分强调操作程序的精确性、动作的规范性, 导致学生上课只注重死记操作程序, 尽力模仿教师动作。这种陈旧的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 束缚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造成学生进入临床后, 当面临具体复杂的问题时束手无策。

1.3 教学内容与临床脱节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新技术、新器材不断开发并应用于临床, 而护理教学中仍按常规讲授各项操作,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护理教学的效果和操作常规的权威性, 易误导学生在以后的实习中不按规范操作或操作中产生随意性而导致严重后果[2]。教材内容的编撰普遍落后于临床知识的更新, 加上护理教师临床经验不足, 因此存在许多实验教学与临床脱节的现象, 如给氧、吸痰, 大多数医院都是中心控制;医疗文件的书写已有新的规范和要求, 许多文件记录已用计算机处理代替手写;导尿术、灌肠术等几乎都是一次性管道, 而教师还在按传统的用具及操作程序、原始的医疗护理文件书写记录要求进行教学。由于一些教学用的录像带、光盘上所录制的内容明显落后, 有的甚至是十几年前的方法, 比教材还落后, 这些被临床所淘汰的操作规程仍在讲授。

1.4 技能考核不合理

我校自2003年招收护理本科生以来, 《护理学基础》实验课的成绩依附于理论课, 只占总成绩的20%-30%, 而且考核内容每年都是指定的那几项操作项目。这样的考核要求导致学生只重视那几项考核项目的练习, 其它操作根本不用心去学。当然, 造成这种现象还因为现行的操作考核标准是以护理技能操作为标准的, 这种考核使学生只顾完成操作流程, 极力模仿老师的动作, 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差, 临床实际运用能力差。

1.5 师资力量薄弱, 教学管理方法落伍

青年教师缺乏临床经验和教学方法, 传授的操作方法和程序不统一。由于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起步较晚, 临床上多数有能力的护士及护理管理人员大都是专科学历, 加上学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 所以近几年聘请的教师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青年教师没有经过临床实践的锻炼就匆匆走上讲台, 缺乏理论联系临床实际的工作基础。另外, 由于没有集体备课, 加上有些护理技能教学录像和教科书有出入, 教师传授的操作方法和程序不统一。

1.6 实验设备落后, 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不够

实验室的硬件设施是实验教学的保证, 它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实验室场地不够, 实验设备陈旧、功能落后、数量不足, 设备短缺。如模型人数量少, 模拟功能差, 学生在练习搬运病人时不是肘关节脱落就是膝关节脱落;心肺复苏模拟人模拟功能差, 甚至与使用普通模拟人没多大区别;实验设备不足, 平均5-6人才拥有一张床位练习, 加上课时的限制, 学生看的机会多, 练习的机会少, 不能熟练掌握操作程序, 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另一方面, 近几年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导致空间拥挤, 时间紧张。协调教师、学生、场地之间的时间和空间矛盾也成为实践教学管理的主要难题。

1.7 实验室开放及管理不规范

实验教学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护理人才的摇篮, 也是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但在实际工作中, 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高校对实验室开放都有规定, 但开放程度不尽如意, 开放力度太小, 实施不到位, 绝大多数只在学生考试前一段时间开放, 平时开放的少, 学生练习的机会少, 加上本科生学业繁重, 导致许多临床带教教师在反馈中认为:本科生动手能力不如专科生。

2 实验教学的改革

2.1 更新教育观念, 重视实验教学质量, 明确实验教学在整个护理教学中的地位

护理专业教师首先必须从思想上更新观念, 即从培养学生成为护理工作的适应者转变为促进护理工作发展的主体;从传授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知识与技能转变为传授以人中心的 整体护理知识;从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 转变为培养学生具有参与教学意识, 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的积极活动的主体[3]。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教师进修、深造,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摒弃“教育灌输论”, 树立护理整体教育、全面发展的创新教学思想。不仅要对学生“授之以鱼, 更要授之以渔”, 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2.2 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优化实验教学方法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实现实践性教学目标的前提, 根据护理实验的目标要求, 我们在实验内容和时间安排上都做了重大调整。例如将以往每学期理论课全部结束后再开展实验教学改为每章理论课结束后即进行相应章节的操作训练, 《护理学基础》全部理论课和实验课结束后开展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要求学生运用本门课程和相关课程的综合知识, 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性实验,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4]。而设计性实验是一种要求较高的实验活动, 一般安排在生产实习前进行, 因为这时学生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技能, 设计病例训练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 缩短理论与临床实际的距离。设计性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5]。在实验中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启发上, 启发学生如何发现问题, 如何解决问题, 具体的方案由学生在不违背操作原则的前提下自己定。

创新教学模式, 优化实验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中必须转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在实践中坚持以“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疑为主轴, 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采用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 将小组病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教学法引入实验,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护理教学中尽量做到情境逼真, 真人真做, 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 真正体会到如何关爱病人、理解病人的痛苦。指导学生在模拟老师的动作时, 在不违反操作原则的前提下, 本着省时、省力、病人舒适和安全的原则, 可按照学生设计的内容去做, 如有疑问小组达成共识。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加深对实验操作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3 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知识更新

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 知识的不断更新, 现有的护理教材和操作常规相对临床已落伍。为了顺应当今护理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 护理教师应精心研究教案, 经常深入临床实践, 了解临床护理操作的改进、新方法的运用, 不断地学习新的护理理念和护理技术, 淘汰教科书上一些过时的内容, 增加新的知识结构, 使课堂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

2.4 改革实验考核测评方法, 重视综合能力测评

修改考核评分标准, 新的考核标准包括仪表态度、实验技术操作 (包含实验前准备、实验技能操作、实验后用物预处理) 、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健康教育五个部分组成, 实验技术分值由原先占总分值的80%降为60%, 其它四项各占10%, 这种考核标准在引导学生在完成操作步骤的同时考虑病人的身心舒适, 重视人文关怀, 树立整体护理的服务理念。改革考核方式, 技能、理论和实验行为并重。传统的考核方式较单一, 由于我校《护理学基础》安排在第二学年全年讲授, 以往的考核方式是:每学期理论课和实验课全部结束后抽考几项重要操作中的一项, 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30%。改革后的考核方式是:每学期每章理论课结束后即进行相应章节的基础技能训练并考核过关, 每学期末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 提前告知学生实验项目, 鼓励学生查阅资料, 指导学生确定实验方案, 然后在考试时抽考其中2项。实验考核中平时的章节考核成绩占30%, 期末综合性实验的考核成绩占70%, 最后得出的实验课成绩以占本门课总成绩的50%折算入总成绩。

2.5 优化师资队伍, 提高教学质量

一名优秀的护理专业教师, 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 还应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科学的教学方法, 同时还应是一名优秀的护士。因此聘请护理教师, 要全面考察综合素质;定期安排护理教师去临床一线学习最新的护理技术;选派高年资的护理教师对新进年轻教师进行护理技能培训, 要求熟练掌握操作中的每个动作;经常聘请临床护理专家来校讲学, 介绍一些最新的护理技术和护理理念, 扩展教师的知识层面、更新观念, 保证我们所讲授的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接轨。

2.6 增加实验教学设备, 规范实验室管理

为了顺应招生人数的增加,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我校于2007年新建了实验大楼并成立临床技能中心, 实验教学面积增加了四倍, 同时购置了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教学仪器设备, 这些设备功能全, 仿真效果强, 既可满足单一的实验教学需求, 又可利用这些先进的模型进行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有利于针对性地开展实验教学。此外, 针对实验课时少, 学生人数多, 我们采用小组循环轮转方式满足实践教学的时间要求。同时, 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 达到全天候、全方位开放, 使学生可以自主安排练习时间, 对自己薄弱的技能项目进行反复强化练习。

2.7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培养学生“小教师”

针对学生群体差异, 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调动、激发不同层次护生临床护理技能的学习热情。护理系每学年开展各项护理技能操作的竞赛活动, 参赛选手在教学训练中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 比赛获胜的选手可以协助教师指导其他同学的操作练习, 在实验考核时也可参与评分, 利用同辈辅学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 体会

《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 顺应了当今护理教学改革的方向, 有利于提高护理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缩短学生理论与临床之间的距离, 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提高, 必然为其本人的就业提供条件。我校护理系近几届学生在生产实习阶段深受各大医院带教老师和患者的好评, 学生就业率达到100%。在以后的教学中, 我们将不断完善, 博采众长, 加大护理教育改革, 加强护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进一步提高护理教育的水平, 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护理人才。

摘要:对《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提出了改革的主要措施, 包括:更新教育观念, 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优化实验教学方法, 改革实验考核测评方法, 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增加实验教学设备, 扩大实验教学面积, 规范实验室管理,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提高学生实验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霞.影响中专护理临床教学质量的几个因素[J].中华护理教育, 2004, 1 (2) :73-74.

[2]赵继军, 张玲娟, 石琴云, 等.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中创新性思维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4 (2) :238-239.

[3]沈宁.护理专业教学研究改革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0-25.

[4]丁伟.重视实验室的创新和探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学科教育, 2003 (3) :16-17.

篇4:《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

【关键词】《基础护理》 实验教学改革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36-01

《基础护理》最为实践性的课程,在其实验性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及职业技能的培训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提出和实施,对《基础护理》的实验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于存在的问题的改进和解决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一、《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急需转变实验教学的理念 现在的很多护理专业的教学理念过于陈旧,教学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的重视远远高于对实验操作的重视,错误的把实验教学当作理论教学的一个简单的辅助,认为实验性的教学只是为了提高理论教学的完整性,没有进行系统的实验教学,这严重忽视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进而影响了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2.实验教学与临床实际脱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医疗水平也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医疗技术更是不断的提高和更新,这就要求学校对护理专业的教学也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基础护理》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思想,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可以尽快适应临床的设备和技术。但是,目前的实际教学中,学校在进行《基础护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实验的内容和实验设备的更新速度都远远跟不上临床上的实际要求,这就导致学校的实验教学与临床实际脱节严重,不能很好体现出学校实验教学的意义。此外,学校的实验教学过程过于死板和繁琐,与临床上简便的操作相差很多,使得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学到的操作技术与临床上的实际操作严重脱节。

3.实验教学的模式太过单一 现在很多学校的护理专业的实验教学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在课程开始之前,由老师为学生安排和准备好该次实验课所需的所有设备及材料,课上老师对实验步骤进行讲解,然后由学生来按照老师的示教步骤来模仿操作,这样的实验教学过程完全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导致学生会严重缺乏做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操作死板固定缺乏灵活性,限制他们个性思维的发展,缺少自主创新能力,导致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面对一些应急问题不能灵活的去解决。

4.实验教学中的操作步骤太过程序化 在实验教学的课堂上很多老师要求学生的实验操作必须严格按照理论上的程序一步一步的来操作,对于实验操作的顺序以及操作动作的规范程度有着明确严格的要求,学生的实验操作都是在死记住实验的操作步骤的前提下,小心谨慎的模仿老师的实验过程,繁琐的实验步骤和规定,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散能力,制约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拓展。

5.实验室条件落后 学校实验教学所用的实验室的设备等条件与实际的医疗设备相差太远,陈旧的设备仪器以及仪器落后的功能是绝对不能满足学生们真实体验实际的操作过程的需求的,使得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很低。此外,由于实验室模拟所用的设备的仿真度太低,并且模拟的功能很差,使得模拟与实际的操作出入太大,导致学生们对模拟的意义产生质疑,态度散漫。再者,很多学校的实验室的设备十分有限,在短短的一次实验课上,只有少数同学有机会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只能靠听老师讲解及观看少数同学的操作来进行学习,这严重的打击了学生们上实验课的积极性,并严重影响实验课的效果。

6.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太过单一 由于很多学校不能系统的进行实验教学,因此,学生实验课的成绩就简单的依靠理论课的考察情况来给出,有的学校甚至不单独给出实验课的成绩,导致,《基础护理》实验教学的考核成绩与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有很大的出入的,这种不合理的考核方式势必导致学生对实验教学的不重视。此外,由于很多老师过分强调实验的操作顺序以及操作的规范程度,导致很多实验考核的过程中程序化要求过高,不重视每个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得实验考核的成绩与学生的真实的操作的水平有着很大的出入,这将严重打击到学生操作的灵活性及创造性,严重影响他们走上实际岗位后的動手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对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1.转变实验教学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医疗改革的进行,从事《基础护理》实验教学的老师必须要改变旧的观念,接受和探索新的实验教学观念,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充分肯定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且把这一观念灌输给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也能充分重视起《基础护理》的实验性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基础护理》实验教学的效率。

2.实验的教学设备及内容要及时更新 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可以尽可能真实的体验临床上的操作步骤,但是如果学校不能及时更新实验教学所用的设备及知识,只是让学生在实验室一遍一遍的模仿着老师陈旧的实验步骤,他们学习到的知识将于临床上的实际需求产生大的出入,《基础护理》的实验教学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学校及时更新《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所用的实验设备及所涉及的内容,进而提高《基础护理》实验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不能满足现在教学需要的,学校和老师应该积极探索和发现新的高效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提高《基础护理》实验教学的效果,使每一位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不但能学到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的医疗水平也有了飞速的发展,这就对临床的工作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也有了新要求,这就要求各个学校对护理专业的学生的《基础护理》的实验性教学加强重视,通过实验课程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为他们以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谢莉.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3):78-79.

[2] 刘琼.《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刍议[J].科学时代,2012,(21).

篇5:高职高专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分析与探讨

【摘要】传统基础护理学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按照教材安排章节依次讲授,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我们应该以具备护理职业核心能力作为培养基础,以符合临床实际需求为教学改革目的,以更开阔、更具创造性及灵活性为教学改革原则,弥补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促使护理专业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及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职业核心能力临床需求

基金项目:院级基金项目编号AZJKY2018003。

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背景

随着人们对护理要求的逐渐提高,护理模式也逐渐向“以人为本”转变。近几年,更是以“健康保健”为工作重心,这就对护理职业核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种临床需求,护理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1]。我国于2003年首次提出职业核心能力标准,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评估病情干预能力,卫生保健宣讲指导能力,计算机基础熟练操作以及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其中外语能力以英语为最基本语言要求。为优化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案,国内外多个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了长时间摸索及实践。但对如何改革基础护理学教学,以职业核心能力为教学重心,完善教学基础,构建新型基础护理学教学模式还需进一步研究[2]。

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如何完善护理职业能力理论研究、强化情境教学的重要性、灵活性及建构性均引起相关领域专家及资深学者的重点关注。在模拟情境教学中,通过强调教学实践的真实性及灵活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实践性与创造性[3-4]。在培养职业核心能力过程中,专业理论知识、个人修养、技术操作等是非常重要的,缺一不可,而且在长时间的培养过程中,应循序渐进,由基础护理向深入学习、综合运用逐渐转变。

很多因素能够对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质量产生影响,主要包括护理教学设备及课堂环境、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及学生个体特点等。而护理职业核心能力通过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及良好人文素养的护理专业人员,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对护理工作及人际交往能力有清楚的认识。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通过改革护理工作模式,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节约了一定的医疗人力资源成本,同时还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及人文素养[5]。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最基本的主干课程,也是护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及护理习惯养成的开端。所以,必须在基础护理学教学过程中,体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具体步?E及系统化教学内容,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及灵活性,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其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逐渐转变。

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的方法

1.树立护理人文教学理念,创造护理职业素质培养氛围

目前,护理专业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大多存在不够宽容、不能换位思考等缺点。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宣扬南丁格尔精神,强调博爱、奉献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可通过相关专题讲座、图片展等系列活动,使护理专业学生充分理解南丁格尔精神,从而对其护理素质及人文素养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此期间需要配合护理职业教育专业学习[6]。

在护理专业校园阶段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性人文素质,在社会实践中注重学生护理服务关爱意识的培养。通过对农村、居民社区、敬老院、孤儿院等地区及机构的健康服务,包括健康咨询、护理实践等内容,使学生了解护理工作本身存在的意义及重要性。

不同学年的学生在医院实习的目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1)第一学年,学生可以在医院多看多听,尽可能多感知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人文效应,培养自身职业热情。(2)第二学年,学生可以结合护理专业课程,进行见习护理,逐渐接触护理工作实质,熟悉护理工作节奏,了解自身与资深护理人员之间的差异,加强护理知识的学习。(3)第三学年,学生通过在医院长时间的实习,熟练护理专业操作技能,培养自身护理核心职业能力,保证护理职业情感教学的完整化。

2.建立情境化教学专业场所,培养护理职业核心能力

由于学习环境与学习效率关系密切,因此,在模拟真实场景的护理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实践――综合素质的相互印证、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护理专业素质,教学方式包括多媒体教学、情境模拟教学、仿真人体模特教学等,通过不同教学模式,从不同侧面或角度加强护理专业学生基础理论及操作水平的提升。比如模拟护理情境设计,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护士、患者、家属、医生等。各小组分别进行情境模拟演习,其他小组可对演习小组的设计方案、演习过程等进行评价,最后由护理专业教师进行总结[7-8]。通过体验不同角色所感所知以及心理特点,强化学生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同时,学生对护理专业理论知识及操作步骤、流程、注意事项的理解均明显得到提升,能更加适应临床护理工作要求,尤其是某些侵入性护理操作,如静脉穿刺、导尿术等,更需要教师结合多媒体教学方式,对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进行指导,开阔学生眼界,使学生护理习惯及技术操作更规范、更合理,更加符合临床实际要求。

洪汉霞、苏静[9]在60名护理专业学生中应用案例与情境模拟联合教学法教学,相对于另外60名应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而言,尽管他们期中考试成绩略低,但期末考试成绩优势非常明显,而技术操作水平期中考核及期末考核成绩均高于传统组,其中期末考核成绩差异十分明显。这就表明在护理专业学习中,鲜活的案例分析,灵活的护理实践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学习效率具有良好的作用。刘荣萍[10]研究成果显示,在24名护士及实习护士的常规查房学习中融入情境模拟教学法,相对于对照组而言,不仅查房质量得到有效提高,而且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实习护士考核优秀率也得到明显提高。因此,在医疗机构常规查房教学中融入情境模拟教学法,不仅能够有效调动查房气氛,加强护士及实习护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护理工作质量,还能促使护理团队更具凝聚力。

结语

通过对基础护理学教学的改革,能够成功激发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PBL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带给护理专业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使其在学习及实践过程中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自主搜寻答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批判能力,从而全面提升职业核心能力及临床适应能力,并进一步增强职业发展潜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青文、冯华栋、刘雅玲:《理实一体化在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卫生职业教育》2013年第31卷第4期,第125-126页。

[2]林杰:《改革与创新是提高护理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卫生职业教育》2014年第32卷第7期,第81-82页。

[3]李彩福、李明今、李春玉:《加强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推动护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年第10卷第10期,第107-108页。

[4]沈旭慧:《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护理基础教学改革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第3期,第141-143页。

[5]李丹:《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改革》,《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年第29卷第9期,第1413-1415页。

[6]杜良行:《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化学教学实践研究》,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4。

[7]田金霞:《浅谈教师对护理学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14期,第38-39页。

[8]黄万琪、程清洲、杜丹丹等:《护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全科护理》2013年第11卷第4期,第1043-1046页。

[9]洪汉霞、苏静:《案例与情境模拟联合教学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年第26卷第6期,第158-160页。

[10]刘荣萍:《护理教学查房中情境模拟法的应用效果分析》,《中国卫生产业》2015年第16期,第32-34页。

篇6:高职高专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分析与探讨

摘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现今国家发展的根本,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环节,是高校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笔者所在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研究和实践。本文从以学科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入手,以《经济学基础》课程为例,在分析现有教学现状后,结合创新能力组成要素,以各要素的发展促成创新能力的发展,提出一些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经济学;教学;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主要是依靠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现今国家发展的根本,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环节,是高校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研究和实践。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

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是要把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作为培养的重要方面,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培养人才在相关领域的创新能力。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也曾经提出,创造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点。那么,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除了强调要有较强的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外,还要突出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多种途径,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学科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以课外科技活动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和以校外实践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本文主要以第一种类型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经济学基础》课程为例,在分析现有教学现状后,结合创新能力组成要素,以各要素的发展促成创新能力的发展,提出一些教学改革建议。大学生创新能力内涵

根据当代人本教育观点,“创新能力”可以分为“特殊才能的创新”和“自我实现的创新”两种。“特殊才能的创新”通常是指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特殊人物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它可以产生出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事物。而“自我实现的创新”,则是指开发的可能性,自我潜在的能力在这一意义上的创造性,是个体本身产生出自身特有的个性活动的创造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高等教育突出强调“自我实现的创新”就是不要求所有学生都按统一标准达到同一发展水平,而是使受教育者在其本身已有的发展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对大学生来说,创新能力就是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研究而获得新知识、取得新的突破和新的成果的能力。创新能力的要素

创新能力主要由知识经验、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实践这四个要素组成,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就要从创新能力组成要素入手,以各要素的发展促成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知识经验的积累。知识是对客观世界实践的结果,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对事实、信息等方面的理论阐述和在经验中总结出的实践技能两个方面。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在于是否具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都是构筑在丰富的知识基石上的。合理的知识结构,需要具有某一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所具备的知识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知识零件,而是有其一定组合机构,也就是知识的系统性,另外还要达到一定程度的知识广博性。

(二)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它主要是通过在正常逻辑思维基础上运用超逻辑的思维(不说“非逻辑”,是要强调这种思维并不与逻辑思维相矛盾),如类比、联想、想象、直觉、灵感、求异等所获得的。所以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时,既要充分挖掘其逻辑思维,又要充分挖掘其超逻辑思维,这是创新的关键。

(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包含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是指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创新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的形成和培养。培养创新个性就是培养有利于创新的个性人格特征,如独立、自信、勇于探索、敢冒风险,敢于挑战权威的个性。

(四)创新实践。个体要实现自己的创新活动,在运用某种工具把设想表示出来后,还要通过实践活动让设想变成现实。大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最终都将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检验。因此,实践活动,特别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技能及实现创造目标的手段和桥梁,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经济学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4.1 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

经济学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部分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以及分配理论等内容;宏观经济学部分则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每个部分又包含较多的相关概念、理论、模型和公式等内容。但是由于总学时只有54的限制,根本不可能将经济学所有内容面面俱到的教授,只能挑选重点章节授课。虽然本学院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指引该课有18学时的实践,但鉴于要讲授的内容太多,通常都是压缩了实践学时,腾出更多学时用于理论教学。

4.2 学生数理基础知识薄弱

经济学是一门由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具有很强逻辑关系的学科。一般要通过大量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以及用经济学特有的专业术语去理解整个经济学原理。高职国贸专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大多人数理知识基础薄弱,不少学生在数学计算、推导等方面具有一定困难,不能在短时间内理解相对抽象的经济理论、模型。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刚开始的高涨慢慢地随着知识难度的加深而下降。教室里的“低头族”(低头看手机、其他书的学生)久而久之逐渐多起来。

4.3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无法满足培养目标需要

课堂上基本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用PPT课件演示,有时会用到视频辅助。多媒体教学的好处是信息量大。但教学上仍然是按照传统的一章一节的讲授,偶尔会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案例分析。虽然这种方式不属于太落伍,但对于理论性、逻辑性如此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想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必须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最终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

4.4 考核方式传统,不合时宜

由于经济学基础课程知识内容丰富,理论性强,一直以来都是以笔试闭卷形式考核。考虑到学生的能力问题,考核题目也没有完全做到运用经济学知识、理论来分析解释经济现象,为了降低难度,其中有些题目还是考学生的死记硬背。这样的考核方式不能很好的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经济学基础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是否能运用经济学基础的基本原理,分析、解释市场经济中常见的一些经济现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的设想

5.1 立足课程目标,突出经济学思维和分析方法

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只有在掌握了足够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在某一领域形成创新意识。因此,要立足课程目标,即学生能够掌握经济学基础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运用经济学基础的基本原理,分析、解释市场经济中常见的一些经济现象,理论联系实际,重组教学内容,突出经济学思维和分析方法。以供求分析、最优化分析、边际成本分析、成本收益分析、机会成本分析等原理与方法为核心,对产品市场均衡、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企业利润最大化理论、成本理论、国民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进行整合构建。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超前性和新颖性,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时代性、开放性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内在要求。经济学案例需要紧跟时代脉搏,与现实情况不符的假设不应该出现。如案例里商品的价格、银行利率等都是要能体现实际情况。各项中国与外国的宏观经济数据要能反映最新的情况。课程内容融入最新的财经新闻热点,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主要是在学校,所以所举的例子最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周围,他们容易联想到的,从而才容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5.2 多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

课堂教学需要接受学习为主,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即教学方法上可使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方法交替使用。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的任务,让学生先课前消化一些简单的概念,课堂上只突出重点难点讲解,并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推导出结论,授课内容少而精,留出更多时间给学生实训,从而达到理论结合实践。这时需要同时做好学生完成预习任务的表现成绩记录。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创新型的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所在学院在信息化建设上已取得一定成果,并在CRP系统上建立了“空中课堂”,教师可以将课程相关资源上传到“空中课堂”,学生自行下载或直接点击链接打开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从而使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扩充。另外,还需要根据所教授班级专业特性,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以增进教学效果。国贸专业学生今后的职业主要是从事外贸跟单、处理进出口业务等,需要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教材上可以选择有中英双语的教材,课堂上也要在适当时候采用双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经济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接触认识相关专业英语,积累外语词汇,提高外语能力和外语应用水平。

5.3 改革考核方式,注重用所学知识理论分析经济现象以及平时表现性评价

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将学业成就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任何一种考核方式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引导和约束作用。为了引导学生平时积极参与到教师设计的预习任务、实训中,预习任务和实训作业的完成占总成绩的30%,平时表现(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占20%,期末笔试成绩占总成绩50%,期末笔试主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理论分析经济现象。经过平时经常性的实训训练,活跃了思维,学生完全可以应付理论联系实际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和考评标准改变后,有效地避免了全部闭卷考试造成学生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现象,引发了学生学习观念、态度和方法的转变,增强学生学习创新的自觉性,更注重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篇7:高职高专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分析与探讨

高职高专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深化的思考

文章阐述了高职高专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加强考核评价、加强实验室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作 者:卢文 作者单位: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淄博,255100刊 名: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英文刊名:TIME EDUCATION年,卷(期):“”(7)分类号:G718.5关键词:分析化学实验 教学改革 思考

篇8:高职高专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分析与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校2008级120名护生为对照组, 2009级110名护生为实验组。两组学制均为4年, 实验教学均为1个学期 (第3学期) 完成, 实验学时80学时, 所有教学任务均在课堂完成。两组授课教师、教学时数、内容、教学进度完全一致。两组年龄、入学成绩、1学期和2学期各门功课成绩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比性。

1.2 方法

1.2.1 教学方法

1.2.1.1 对照组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4], 即带教教师课前为护生做好实验用物的准备, 上实验课的基本程序是:教师边示教边讲解→学生回示→分组练习→反馈。护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学习过程单调、乏味。

1.2.1.2 实验组教学方法

实验组采用新的教学方法。①书写预实验报告。为使护生在观看示教时能快速进入状态, 教师在上理论课时会告知本周实验内容, 要求护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完成预实验报告的书写。②角色扮演的示教形式全部护生进入多媒体教室观看教师现场示教及同步播放的视频, 对于生活护理, 如有病人床铺更换、压疮的预防及整理等非介入性操作时由两位老师相互扮演角色共同完成整个真实的操作, 其中一位高年资教师扮演操作者, 另一位教师扮演病人, 要求两位教师均具有良好的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当进行一些介入性操作或有创操作时, 不必在教师身上进行具体的操作, 只需要扮演病人的教师配合完成操作中与病人沟通部分, 具体的操作在模型人上进行。③师生共同参与准备实验用物。每次示教完后, 护生进入实验准备间, 与教师一起准备好实验所需的用物, 让护生参与到实验准备工作中, 护生通过参与, 避免了过去由教师准备用物, 结果护生在考试或下临床时出现手忙脚乱、物品准备不全的情况, 提高了护生的学业能力。④练习中视频循环播出。循环播出的示教视频, 使护生在遇到疑问时可以求助于视频, 及时解除疑惑, 防止教师在指导其他护生操作时不能及时指导而耽搁了练习时间。示教是由高年资教师完成的, 他们有着丰富的临床及教学经验、语言幽默、沟通及表达能力强、操作手法正规, 有利于护生模仿练习, 从而使操作更为标准化、正规化、科学化。⑤抽查回示形式。于第1位护生练习完后抽取后面没有练习的护生进行回示, 及时掌握护生练习的情况并进行指导。由于是随机抽查, 故能给全部护生以压力, 使他们在观看示教及练习时更加认真、积极, 遇到疑惑时能积极请教于老师或其他护生, 课堂气氛活跃。⑥师生共同评价。对回示的结果抽取护生进行评价然后由教师补充, 而非单纯由教师指出其优点与不足, 通过发挥护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 由护生自己找出同学间的优点与不足, 可以培养护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

1.2.2 评价方法

两组护生考核方法完全相同。全部护理学基础实验课程结束后让护生在所有需掌握的操作项目中随机抽取1项进行考核。考核地点均在实验室模拟病房进行, 每项操作均按照我院自编的操作技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满分100分。考核方面包括理论知识、交流与沟通、评估病情、操作程序、处理用物5个方面, 由4位实验课带教老师监考打分 (2次考试中同一项目由同一名老师监考) , 考试结束后, 计算两组平均分。

1.2.3 统计学方法

数据输入SPSS 15.0统计分析软件, 两组护生技能成绩应用两独立样本均数的t检验;两组护生对各自实验教学方法的评价的比较, 采用两样本率比较的χ2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3.1 新的实验教学方法能培养护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新的教学方法要求护生必须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完成预实验报告的书写, 而预实验报告中有许多问题, 如备用床、暂空床、麻醉床三者之间的区别等, 是要护生认真思考、总结、比较分析, 才能完成, 而非简单的抄写书本知识。这种做法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下护生的被动状态, 缺乏学习兴趣, 教师示教时一片茫然。新的实验教学方法使得护生带着问题进入实验室观看教师示教及练习, 边练习边向老师提问, 目的性很强, 解决问题的愿望迫切, 充分发挥了护生的主观能动性[5]。护生为完成作业、解决问题势必会借助于网络、图书, 甚至是小组相互讨论或是请教师兄、师姐, 解决不了的再向老师请教, 因而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护生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书写预实验报告使护生加深了对操作程序的记忆, 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 可以增强其自信心。

3.2 新的实验教学方法能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沟通能力

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下, 存在满堂灌, 护生死记硬背, 严重影响了护生实践技能的提高。而新的实验教学规范了教师队伍, 选择两位年资较高的教师进行角色扮演式带教, 利用他们良好的沟通的能力、丰富的教学及临床经验、幽默的语言、标准的操作手法为护生树立了榜样的力量, 有利于护生模仿练习, 从而使操作更为标准化、正规化、科学化。另外, 角色扮演式示教并同步播放视频, 画面清晰、示教过程生动形象, 易于接受, 便于理解、记忆。同时护生在练习时也可以相互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仿练习, 使护生有了重新认识自我的机会并开始适应和学会承担新角色, 通过角色置换[6], 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护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沟通的能力。

3.3 新的实验教学方法能提高护生的学业能力

通过让护生参与到实验准备工作中, 避免了过去由教师准备用物, 结果护生在考试或下临床时出现手忙脚乱、物品准备不全, 提高了护生的学业能力。

3.4 新的实验教学方法能培养积极的自尊

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主要是采取在本次实验课结束前30 min~40 min随机抽取护生进行操作回示 (回示前确保所有护生均已练习了1遍) , 师生共同评价。由于是在实验操作结束前回示, 虽带教老师对回示的结果做了点评, 但已接近下课, 护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回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巩固练习, 很快就忘记了, 因而多数护生反映效果欠佳。而新的实验教学方法采取在第1位护生练习完后抽取后面没有练习的护生回示, 使护生在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压力, 有压力就有动力, 因而护生在学习动机上处于一定的激活状态, 并且多数护生都比较在乎自己在同学及教师面前的表现, 有利于培养积极的自尊。

3.5 新的实验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护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抽取护生对回示的结果进行评价, 再由教师补充而非单纯由教师进行评价。通过发挥护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 由护生自己找出同学间的优点与不足, 有助于培养护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3.6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由于新的教学方法采取在第一位护生练习完后抽取后面没有练习的护生回示, 可能会造成没有护生愿意第一个练习操作。另外, 如果后面没有练习的护生回示的效果欠佳, 那么回示及点评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 因而不易保证后面的护生能在规定的学时里完成此次实验内容。为避免发生以上情况, 笔者认为可采取轮转的形式抽取护生进行操作回示, 并且护生进入实验室之前一定要熟悉此次实验内容的操作流程, 以便在观看视频时尽快进入状态, 同时在第1位护生练习时一定要认真观看。 调查发现, 只有50%的护生认为视频滚动播出有利于帮助其更好地掌握操作程序。可能与视频滚动播出时需要较长的时间, 而在练习过程中如果护生遇到某个地方记不清楚需要求助于视频时, 则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 很浪费时间。另外, 新的实验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而言并不能明显提高其沟通能力 (P>0.05) , 可能与观看视频使得护生容易产生依赖心理而不利于师生之间及同学之间的交流。良好的沟通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 良好的同学、师生人际关系, 使得护生感到自己被重视, 使教和学变成一种愉悦过程[7]。故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可以尝试将滚动式播出的视频改为播放1次, 多发挥带教老师的巡回指导作用, 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海利, 任小红.我国《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现状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 2005, 3 (6) :593-594.

[2]常宏, 李艳菊, 冯晓莉, 等.护理学基础操作考试方式的改革[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1) :65-66.

[3]史平.《护理学基础》实验课程与情景设计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5) :4-5.

[4]沃云飞, 陈明霞, 林婷.《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5, 6 (1) :34-35.

[5]孙亚男, 徐颖娟, 刘轶群, 等.高职教育中《护理学基础》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 2008, 5 (5) :262-263.

[6]姜小鹰, 赵欣.《护理美学》教学改革设计与实施[J].中华护理教育, 2008, 5 (2) :74-75.

上一篇:回信作文600字下一篇:小学艺术节安全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