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学实验课教学论文

2022-04-26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极为迅速,护理教育工作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作为护理教育的基础,实验课教学在护理学基础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分析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入手,从课前设计,过程设计及课后评价三个方面分析了其改革及实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础护理学实验课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基础护理学实验课教学论文 篇1:

如何增强《基础护理学》实验课教学效果

摘 要:就目前中專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特点,教师尤其要不断摸索改进《基础护理学》实验课教学方法,以增强实验课教学效果,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为社会输送大批实用型护理人才。

关键词:增强 《基础护理学》 实验课效果

《基础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课程,实验课所占比例较大。如何增强实验课教学效果,是学生学好《基础护理学》的重要环节。学生能否上好基护实验课,也是她们将来能否成为一名优秀护理工作者的关键。目前,中专生普遍具有注意力不集中或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的特点,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尤其实验课效果更差。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基础护理学》实验课再以传统教学方法授课是完不成教学任务的。为了适应教育群体,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自参加工作以来本人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摸索,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及强化技能的相关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第一,课前准备工作。首先,强调本次实验课的重要性,使学生学习更有动力。例如臀大肌注射术,它是一项无菌程度高,在临床工作中频繁应用的技术,所以告诫学生应该重点掌握,认真对待。反之,在工作中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注射后造成继发感染;注射深度过深或过浅,药物没有达到肌组织,降低疗效;误伤坐骨神经等等。其次,在学生刚刚接触该操作之初,与学生一起认真看一遍教学光盘,提1~2个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这样既使学生有了观看的重点,又使他们有了束缚力量,否则一些学生可能做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如看杂志,睡觉,走神等。看完录像后,引导学生回答教片中的思考题和前面提的小问题。最后,带领学生将操作过程进行整理归纳:一般来说,每一项技能都可以分解为几个大步骤,即操作者准备,用物准备,环境准备。到病房之后,包括病人体位的准备,然后是操作过程。大部分人认为学习技能操作只是动作模仿过程,但我认为理解在学习操作技能过程中也是不可忽视的: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1]。将整个过程分析完以后,在黑板上归纳整理出操作步骤的重点动词,要求学生做笔记,课下继续掌握操作步骤。那么,教学目标已经基本完成,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操作步骤。

第二,上实验课。首先进行示教,教师边讲边演示,强调注意事项,重点步骤放慢操作速度,加深学生的印象。结束后,分组练习,约4~5名学生一组,挑选一名优秀学生作为本小组组长,以便起到带头示范作用。课前要求每组组长拿书,一人练习,组长纠错,查缺补漏,其他学生旁观。教师要巡检每组练习情况,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练习不认真者,提问一些与实验相关的问题:臀大肌的定位方法;注射角度;背诵归纳整理的操作步骤的重点动词等等。一般情况下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回答不出来,那么,责令其在5min内将问题背下来,5min后再检查。这样,既维持了课堂秩序,为学生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又对差生起到了督促作用[1]。那么,学生在本单元课将所学技能加以熟练完善,可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完成课后作业。首先要求学生在教室内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又对实验巩固了一遍。其次,把归纳整理的操作步骤的重点动词默写一遍,并且背下来,下次实验课检查评分并将记入平时成绩中。

第四,根据实验内容的重要性及难易程度,适当延长课时。课上可运用角色扮演、缺陷情境教育等方法,既可调动学习积极性,又可增强学习效果。复习臀大肌注射术时,可编写一些缺陷剧本,将护士平时操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规范动作或一些不规范的操作环节编入其中,如不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注射前未核对、拔针后让患者自己按压等等,让一小部分同学表演,然后让其他同学指出并加以纠正。这样,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寻错,创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习积极性[2]。

第五,将学生活动与技能操作进行有机结合。一般可在国际护士节举行操作技能大赛,也可在开学典礼上进行天使风采的展示。先布置表演任务,通过一番比赛后择优录取参加表演。这样,对于操作技能的掌握无形中又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六,完善考评制度。实验课成绩应由多方面组成:着装、态度、出勤、考试,当然,还是考试成绩占最大比重。将实验课成绩与实习推荐、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学习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学习操作技能更是如此,它绝不是单纯的动作模仿。尤其目前大部分中专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教师更要多种方法灵活运用:每项至少共同练习5遍:教片,归纳整理,实验室示教,学生练习,完成实验报告。同时结合学生活动、考核考评等措施督促学生学好基础护理技能,为社会输送大批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曹桂蓉.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方法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1,7:105~106.

[2] 钱丽冰.情景教学法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5):391~392.

作者:许娇香

基础护理学实验课教学论文 篇2:

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教学改革及实践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极为迅速,护理教育工作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作为护理教育的基础,实验课教学在护理学基础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分析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入手,从课前设计,过程设计及课后评价三个方面分析了其改革及实践。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1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护理学的实践性非常强,其基础教学只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求学生掌握高超的实践技能。传统的护理学基础技能教育并没有特别注重实验教学,有的学校甚至还没有单独系统的开设基础实验课,仅仅只是依附于理论教学进行实践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亟待提高。为此,我们必须要开设高质量的基础实验课程,切实提高护理教学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护理学基础课程需要创设一个护理的职业氛围,通过集中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在实验室中熟悉护士角色,更明确岗位的技能要求、责任感、合作精神以及强烈的组织性与纪律性。其次,要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加强培养,学生在实验室更好的养成职业礼仪习惯与整体的服务意识,也通过高仿的职业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忍耐力、耐挫力等,使得学生更快的养成细心、耐心与责任心、良好的意志,更快的适应职业角色,也缩短了将来初步临床护理工作的不适应期[1]。

2优化基础实验课课前设计

首先,要有确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实验课的课前设计第一步就是要根据学生具体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确定教学目标,在综合考虑到过程控制、后期评价以及科学合理性等情况下,制定一个难度适中,又切实可行的科学目标,让学生在此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更为充分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目标的制定不能太高,要充分考虑到基础较低的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保持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能太没有挑战性,对学生没有锻炼的意义,也就无法实现其应起的作用[2]。

其次,要精心设计课程教案。结构方面,教案的书写应该设计成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不同要素构成的新型的教案结构。内容方面,教师在实验课的备课过程中一定要着眼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从现实情况出发,不断收集不同方面的材料对教案进行补充,在遵循了教材与教学基本内容的大前提下,根据实际的需要再做具体的局部调整。教案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去挖掘不同材料中的主要知识点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既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与偏颇,又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最佳记忆模式,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精化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精心设计一些小插曲和切入点,调节课堂气氛的同时还应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新欲。

最后,学生要重点做好预习准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做好预习工作,对实验步骤与操作的关键环节有基本的了解,一些需要查阅相关资料或者个人推断的实验,一定要预先掌握实验要领,甚至还要写出预实验报告,扫除在实验过程中的盲点,积极进取,自主探索。在实验过程中更好的思考问题,在思考中不断的对实验进行改进与修正。同时,也要抽取部分学生参加实验物品的准备工作,让学生熟悉实验的准备过程,更好的将知识点糅合到实践操作能力中去。

3优化基础实验课的过程设计

其一,改革实验课的教学模式,不断优化实践教学方法。护理学基础实验课的教学方法需要进行改革,要不断在实践中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模式研究实验过程,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验教学中引入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新颖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断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实验教学,在实验中掌握高效的思维方法,更为多样化和灵活化的学习护理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设疑,释疑和灵活点拨,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不断的启发,实现个性发展和批判创新[3]。

其二,要以学生为主导,优化实践教学的手段。在护理学基础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实验课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很多常规的护理技术都对操作程序有统一的要求,极大的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一些基础的实验内容,我们可以只摆出实验原则,而不限制具体的做法,鼓励学生以护理操作的规则为准则,以省时,省力,舒适度与安全性为原则去设计自己的操作程序,从多个角度探索不同的实验方法。同时,也要引进一些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使得实验内容可以更为生动清晰的为学生展示出来,提高教学效率。

其三,要灵活的运用示教方法,不断提高教学的实践效果。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教学离不开示教这种传统的实践教学手段。学生的实践经验少,接触实验的机会也不多,我们一定要在实验过程中灵活地把握好示教时机,总结学生们的个性与共性问题,让学生对实践的技能有直观的了解和基础的掌握。可以让学生在示教中进行初步的操作,掌握实验的要领,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看法,示教过程中及时结合学生问题进行讲解,适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看法[4]。

其四,要增加一些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通过增加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让一些实验课上普遍存在的验证性重复过多的问题得到强化。学生在学习完一个单元或者几个单元后应该根据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进行综合性的实验,掌握好重点与难点。在综合课程教学之外,还要设置一些设计性的实验进行探索性的教学,让学生可以综合的去分析各种知识与实验原理,设计性实验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相比而言会比较高[5]。

4优化基础实验课课后评价体系

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我们还要对实验课程的课后评价体系进行优化。实验课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具体实行方法等都有必要进行改进。

具体的,我们要将考试评价体系分为理论,实践操作,综合能力,设计性实验等几个部分,制定统一的评分标准对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①理论评价。实验课理论评价注重的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分析能力等综合素质,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客观的评价。②实践操作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评价要包括学生的实验态度,举止,实验习惯以及技能等各项指标,注重实验操作程序与预期结果等的整体评价。③综合实践能力评价。主要是通过模拟现实情境,考核学生的判断能力,实践应对能力以及病患关系维持等,以此来观察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知识掌握程度[6]。④自我设计实验评价。属于一种较高的考核层次,考核过程中也要让学生对某一个护理操作实验进行自我设计,制定各项具体要求,设计创新的内容,能构建内容丰富,兼具厚度宽度的实验,学生也就不但掌握了基本的实验知识,还具备了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培岩.当前护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思考[M].北京:中国卫生出版社,2008:45-166

[2]朱文元,趙伟蔡.新时期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探讨[M].北京:中国卫生出版社,2009:26-220

[3]李竹,刘静.《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改革与实践[N].北京:中国卫生经济报,2008,12(10): 44-54

[4]卢志强, 朱苏谨.情境教学法在中专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上的应用[J].中华护理实践,2008,12: 36-45

[5]吴晓丽,康锦屏.积极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J].晋中学院学报,2007:8:26-36

[6]刘安华,柳甫科.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验教学体系[J].解放军第一医学院学报,2007,(03)

作者:昌纯英

基础护理学实验课教学论文 篇3:

认知灵活性理论在高职“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摘 要:[目的]探讨将认知灵活性理论应用于“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校护理学专业学生,按照采取传统教学法教学和采取认知灵活性理论教学法教学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并对两组学生的理论、实践考核成绩及自主学习能力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学生在理论、实践考核成绩及自主学习能力评分三方面,都优于对照组学生。[结论]将认知灵活性理论应用于“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推荐在实际教学中使用和推广。

关键词:认知灵活性理论;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教学效果

基础护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其不仅对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进行详细的介绍,还以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职业综合素质等为教学目标。基础护理学是高职院校护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对护理学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基础护理学”教学存在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脱节的现象,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认知灵活性理论是一种强调案例教学的学习理论,对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较为重视,要求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强调对同一个学习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目的、不同侧重点、不同方式进行反复学习,使学生能够对一个学习内容进行不同角度的探索,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实现知识的建构。下面,笔者以“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为例,通过认知灵活性理论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对认知灵活性理论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探究。

一、研究对象、内容和目标

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校护理学专业学生,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两组学生数量均为101名。对照组学生与实验组学生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变量P<0.05,有统计学意义,即无差异或者差异可以忽略不计。

2.研究内容

对由同一名教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给药法),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法和认知灵活性理论教学法教学的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3.研究目标

验证认知灵活性理论教学方法在高职“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教学效果,并分析此种教学方法是否值得使用和推广。

二、具体研究方法

对于对照组学生,教师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即教师主要通过理论讲授和操作示范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练习,同时在学生练习时予以指导,还要给学生布置课后练习任务,促使学生掌握给药法相关知识和技术。对于实验组学生,教师主要采用认知灵活性理论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初始阶段,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完全相同,但在学生完成初始阶段学习后,教师则开始采用认知灵活性理论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深入教学。

1.初始阶段教学

(1)明确教学目标。在对两组学生进行授课之前,教师必须明确对两组学生实施给药法教学的教学目标相同,即让他们了解如何给药、熟记给药法中涉及的知识与原则,在理解给药法操作原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各种常见的给药操作,并能够灵活运用给药法及相关知识,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给药评估,给予合理的给药指导。

(2)创设教学情境。在正式授课前,教师可以先把两个小组的学生分别分配到医院的不同科室,让他们收集真实给药案例信息。然后,教师再引导两个小组的学生分别在本组收集的案例信息的基础上,对案例中患者的疾病情况,以及医护人员的给药方法和途径进行分析,再对案例中用到药物的特点进行记录。最后,教师再要求两组学生分别对药物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并整理成书面材料,交给自己。在两组学生都接触了一定数量的实际案例后,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病房环境,让学生扮演护理工作人员、患者等,进一步加深对给药法的认知,发现给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主动地分析与解决相关问题。

2.对照阶段教学

(1)反复练习和随机练习。在此阶段,对于对照组学生而言,教师还是沿用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以此促进学生掌握给药法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而对于实验组学生而言,教师则开始采用认知灵活性理论教学法进行教学。不同的药物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患者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在給药法教学中,会涉及大量的给药途径和方案,基于此,教师在进行认知灵活性理论教学时要设计多种情景案例与医嘱,将其随机分配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认真练习,制定给药方案,实现准确给药,同时,教师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及时辅导与答疑。(2)各自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在此阶段,教师要求对照组学生各自进行给药法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反复练习。对于实验组学生,教师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助式学习,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资料分享、案例分析讨论,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3)单一评价和多样评价。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对于对照组学生,采用的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模式。对于实验组的学生,教师采用的是教师评价、组内成员互评及学生自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4)课下练习和临床实践。在此阶段,教师为对照组的学生布置课后练习任务,让他们课下进行自主练习。同时,教师组织实验组学生在医院开展基础护理学课程实践,并根据学生评价结果,指导学生参与临床实践,以此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给药法的相关知识应用到真实情境中,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和运用。

三、研究结果

在学期末,教师组织对照组学生和实验组学生分别进行理论和实践考核,并利用“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工具”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评价。理论和实践考核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代表学生成绩越好。利用“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工具”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评价的满分为150分,分数越高意味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强。本次研究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理论和实践考核成绩对比

由表1可见,实验组学生的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自主学习能力比较

由表2可见,实验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学生,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四、对比分析

1.认知灵活性理论有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教学主导者的角色,学生的学习大多数是教师灌输下的被动学习和机械练习,教学效果難以保证。而在认知灵活性理论教学中,教师更多扮演的是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这有助于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的提高。初始阶段的学习虽然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迁移和运用能力还有很大欠缺,这时,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反复练习,学生很难做到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而通过认知灵活性理论教学的引入,学生可以接触到多样化的案例和医嘱,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知识运用和迁移能力。以本次研究所涉及的给药法教学为例,在认知灵活性理论教学中,学生通过不同情境下的学习与实践,对知识的理解由表层向深层过渡,对知识认识得更加深刻,学习效果显著提升。

2.认知灵活性理论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往往是被简化的结构性知识,这类知识虽然便于记忆与理解,但却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学生很难将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在认知灵活性理论教学中,教师通过采用随机进入教学情境的方法,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实现知识的有效应用。在本次研究实验中,教师带领学生随机进入教学情境后,学生会面临不同的给药法情境,这就需要学生在充分掌握给药法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全面分析病例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如何利用已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案。

3.认知灵活性理论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有效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认知灵活性理论教学中,教师开展丰富多样的情境案例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在本次研究实验中,教师通过运用认知灵活性理论,采用随机进入案例情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知识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以此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动力,使学生更加愿意去主动学习,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4.认知灵活性理论有助于学生深度学习

认知灵活性理论教学方法强调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实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学生关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初始阶段的学习,处在浅层次学习阶段,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将给药法应用到实际中去才是深层次的学习。给药法知识结构较为复杂,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许多情境,且实际案例中差异显著,学生只进行简单的理论知识学习是难以实现有效给药的。教师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应用认知灵活性理论教学,引导学生在初始学习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索研究,推进学生对深层次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将认知灵活性理论教学方法应用于基础护理学课程实验教学效果较好,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与自主学习能力。广大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结合所教授内容,灵活采用认知灵活性理论教学方法,以此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敏,常红娟,朱明明,张瑞芹,张金华.小组合作式学习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3(02).

[2]王乐,李远珍,汪苗,邢彩霞,芮蓓.基于循证护理理念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9(04).

[3]林敏,王佳琳,张媛,帅惠琼,庄琳丽,陈博.《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操作风险现状调查与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02).

[4]梁宇杰,李春卉,陈桂兰,王红明.基础护理学在线课程设计与实现[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9(01).

[5]严璐,叶慧,石国凤.互助合作式教学模式应用在《基础护理学》实验课的研究状况[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8(05).

[6]吕淑玲.基于微信平台的《基础护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2).

[7]任峰,李健,常海敏,张金华.案例教学法与同伴互助式学习法结合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4(07).

Exploration of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Basic

Nurs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ai Jianlian

(Medical School, Minxi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Longyan 364000, China)

Key words: 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 basic nurs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作者:赖建连

上一篇:微生物检验情境教学法论文下一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