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控制

2024-05-03

并发控制(精选十篇)

并发控制 篇1

数据库是指长期存储在计算机上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是数据管理的核心技术,是一个共享资源,可以提供多个用户使用。这些用户程序可以一个一个地串行执行,即每个时刻只有一个用户程序运行,其他用户程序必须等到这个用户程序结束以后方能对数据库进行存取。程序执行需要不同的资源,若串行执行,则许多系统资源处于空闲状态。因此,为了充分利用系统资源,发挥数据库共享资源的特点,应该允许多个用户并行操作数据库。但这样就会产生多用户程序并发存取同一数据的情况,若对并发操作不加控制就可能会读取和存储不正确的数据,破坏数据库的一致性。所以数据库管理系统必须提供并发控制机制,机制的好坏是衡量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

事务是数据库的逻辑工作单位,它是用户定义的一组操作序列。事务具有以下4种特性,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1)原子性:保证事务包含的一组更新操作是原子不可分的,也就是说这些操作是一个整体,对数据库而言全做或者全不做,不能部分的完成。

(2)一致性:要求事务执行完成后,将数据库从一个一致状态转变到另一个一致状态。事务的一致性属性要求事务在并发执行的情况下一致性仍然满足。

(3)隔离性:即一个事务内部的操作及使用的数据对并发的其它事务是隔离的,并发执行的各个事务之间不能互相干扰,看上去每个成功事务按串行调度执行。

(4)持久性:保证要求一旦事务提交,那么对数据库所做的修改将是持久的,什么都不应该对其有任何影响。

1 并发操作产生的不一致性问题

如果多个用户同时访问一个数据库,且使用相同的数据时就可能会发生问题,导致数据库中的数据的不一致性,主要有以下3种:

(1)丢失更新:当两个或多个事务并发读取同一数据修改时,最后的更新将重写由其它事务所做的更新,这将导致数据更新丢失。

(2)脏读:当事务1修改某一数据,事务2读取更新后的同一数据后,事务1由于某种原因被撤销,修改无效,数据恢复原值,事务2读到的数据与数据库的数据不一致,是不正确的数据。

(3)不可重复读:事务1读取某一数据后,事务2对其做了修改,当事务1再次读数据时,得到的两次读取值不一致。

2 并发控制的方法

计算机系统对并行事务中操作的调度是随机的,而不同的调度可能会产生正确或错误的结果。几个事务的并行执行是正确的,当且仅当其结果与按某一次序串行执行的结果相同,称这种并行调度策略为可串行化的调度,可串行性是并行事务正确性的唯一准则。为了保证并行操作的正确性,DBMS的并行控制机制必须提供一定的手段来保证调度是可串行化的。目前普遍采用封锁方法来保证并行操作调度的可串行性。并发控制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封锁技术:通过加排他锁和共享锁来锁定系统,阻止用户以影响其它用户的方式修改数据。如果用户执行的操作导致应用了某个锁,则直到这个锁的所有者释放该锁,其它用户才能执行与该锁冲突的操作。针对于前述的3种不一致性问题,封锁方法采用了三级封锁协议来解决:

一级封锁协议是指事务T在修改数据之前必须对其加X(排他)锁,直到事务结束才释放,可以防止丢失更新问题的产生;

二级封锁协议是指一级封锁协议加上事务T在读取数据之前必须先对其加S锁,读完后就释放S(共享)锁,能够解决丢失更新和脏读的不一致性;

三级封锁协议是指二级封锁协议中的S锁直到事务结束才释放,可以防止丢失更新、脏读数据和不可重复读。

(2)两段封锁协议:是为保证调度可串行性而提供的封锁协议,其规定为对任何数据进行读写操作之前,事务首先要获得对该数据的封锁,而且在释放一个封锁之后,事务不再获得任何其他封锁。所谓“两段”锁的含义即事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获得封锁(扩展阶段),第二阶段是释放封锁(收缩阶段)。若并行执行的所有事务均遵守两段锁协议,则对这些事务的所有并行调度策略都是可串行化的。所有遵守两段锁协议的事务,其并行的结果一定是正确的。事务遵守两段锁协议是可串行化调度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

封锁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并发操作的不一致性问题,但也会产生一些新问题,即可能产生死锁问题。目前在数据库中解决死锁问题主要方法有,一是采取预防死锁发生的措施,如采用一次封锁法,要求每个事务必须一次将所有要使用的数据全部加锁,否则就不能继续执行,但这降低了系统的并发度;也可以用顺序封锁法,预先对数据对象规定一个封锁顺序,所有事务都按这个顺序执行封锁,却存在封锁顺序非常困难和成本很高2个新问题。可见,在操作系统中广为采用的预防死锁的策略并不很适合数据库的特点,因此更普遍的是诊断并解除死锁的方法,即使用并发控制子系统周期性地检测一个事务等待图,如果发现图中存在回路,则表示系统中出现死锁。通常采用解除死锁的方法是选择一个处理死锁代价最小的事务,将其撤销,释放此事务持有的所有的锁,使其他事务能继续运行下去。

(3)乐观并发控制:用户读数据时不锁定数据。在执行更新时,系统进行检查,查看另一个用户读过数据后是否更改了数据。如果另一个用户更新了数据,将产生一个错误。一般情况下,接收错误信息的用户将回滚事务并重新开始。该方法主要用在数据争夺少的环境内,以及偶尔回滚事务的成本超过读数据时锁定数据的成本的环境内,因此称为乐观并发控制。

(4)时标并发控制:时标和封锁技术之间的基本区别是封锁是使一组事务的并发执行(即交叉执行)同步,使用它等价于这些事务的某一串行操作;时标法也是使一组事务的交叉执行同步,但使它等价于这些事务的一个特定的串行执行,即由时标的时序所确定的一个执行。如果发生冲突,是通过撤销并重新启动一个事务解决的。事务重新启动,则赋予新时标。

(5)事务隔离级:描述了给定事务的行为对其它并发执行事务的暴露程度。SQL-92共规定了四种隔离级别,通过选择其中一个,用户能增加对其它未提交事务的暴露程度,获得更高的并发度。隔离级别是一个事务必须与其它事务进行隔离的程度,表示如下:

(1)脏读(READ UNCOMMITTED):隔离的最低级别,事务可能查询到其它事务未提交的数据,仅可保证不读取物理损坏的数据;

(2)读提交(READ COMMITTED):保证不读脏数据;

(3)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保证不可重复读;

(4)可串行化(SERIALIZABLE):事务隔离的最高级别,事务之间完全隔离。

事务的隔离级别并不影响事务查看本身对数据的修改,即事务总可以查看自己对数据的修改。事务的隔离级别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设定,较低的隔离级别可以增加并发,但代价是降低数据的正确性。较高的隔离级别可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但可能对并发产生负面影响。

鉴于每种控制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的数据库设计和使用中,必须根据现实需求和外部系统对数据库的操作,来选择一个最适合实现数据库资源共享的并发操作及控制的方法,从而大大提高工作的生产率和效率。

参考文献

[1]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丁宝康.数据库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抽血并发症 篇2

临床收集的血标本一般分为三类:全血标示、血清标本、血培养标本。全血标本用作血沉、血常规检查和测定血液中某些物质的含量,如肌酐、尿素氮、尿酸、肌酸、血氨、血糖;血清标本用于测定血清酶、脂类、电解质、肝功能等;血培养标本则用于查找血液中的病原菌。常用的血标本收集方法分为三种:毛细血管采血法、静脉抽血法、动脉抽血法。毛细血管采血法用于血常规检查,由于该采血方法目前均由检验人员执行,具体方法从略;静脉抽血法主要用于协助临床诊断疾病,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动脉抽血法主要用于血气分析等。由于抽血法为一项侵入性操作,不论采取哪种方法抽血,因患者自身、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等原因均可产生一些并发症,如:感染、皮下出血、晕针或晕血、桡神经损伤等。本章将分别进行叙述。

静脉抽血法操作并发症

一、皮下出血

(一)发生原因

1.抽血完毕后,棉签按压时间不够5分钟。

2.抽血完毕后,棉签按压方法不对,如果穿刺时针头经皮下直接进入血管,拔针后按压方法是棉签与血管走行平行;如果穿刺针头在皮下行走一段距离后再进入血管,拔针后按压方法是棉签与血管走行垂直,不能够达到止血目的。

3.上肢的浅静脉抽血完毕后,因为上衣衣袖较紧,影响静脉血回流,容易引起皮下出血。4.技术不过关:针头在皮下多次进退,可造成患者厌恶心理,情绪紧张,疼痛难忍,皮下出血。

(二)临床表现穿刺部位疼痛、肿胀、有压痛,肉眼皮下瘀斑。(三)预防及处理

1.抽血完毕后,棉签按压时间5分钟以上。

2.抽血完毕后,棉签按压方法正确,如果穿刺针头经皮下直接进入血管,拔针后按压方法是棉签与血管走行垂直;如果穿刺时针头在皮下行走一段距离后再进入血管,拔针后按压方法是棉签与血管走行平行,才能够达到止血目的。

3.上肢静脉抽血,如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等,如上衣衣袖较紧,要求病人脱去较紧的衣袖后抽血,避免较紧的衣袖影响静脉回流,引起皮下出血。4.提高抽血技术、掌握入针方法。

5.如果出现皮下出血,早期冷敷,减轻局部充血和出血,冷可使细血管收缩,可防止皮下出血和肿胀。三天后热敷,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炎性水肿,加速皮下出血的吸收。

二、晕针或晕血(一)发生原因

1.心理因素:在接受抽血时,由于情绪过度紧张、恐俱、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针或晕血。

2.体质因素:空腹或饥饿状态下,患者机体处于应急阶段,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短暂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发生晕针。

3.患者体位:坐位姿势下接受抽血发生晕针,其原因可能与体位和血压有关。坐位时下肢肌肉及静脉张力低,血液蓄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少,心输出血量少,收缩压下降,影响脑部供血。4.疼痛刺激:尤其是较难抽血的病人,反复操作对皮肤神经末梢产生刺激,引起强烈疼痛,全身神经高度紧张,反射性引起小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发生晕针。5.个体差异:个别人见到血产生恐惧等紧张情绪,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针或晕血。

(二)临床衣现晕针或晕血发生时间短,恢复快,历经2~4分钟。1.先兆期:患者多有自述头晕眼花、心悸、心慌、恶心、四肢无力。

2.发作期:瞬间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脉搏细弱。3.恢复期:神志清楚,自诉全身无力,四肢酸软,面色由白转红,四肢转温,心率恢复正常,脉搏有力。(三)预防及处理

1.要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和害怕心理,进行心理疏导,做好解释工作,有陪伴者可在患者旁边扶持协助,给患者以心理安慰,教会病人放松技巧,尽可能做到身心放松,减轻疼痛与不适。

2.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3.协助患者取适当体位、姿势,以利机体放松,尤其是易发生晕针或晕血患者可采取平卧位。

4.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操作应轻柔、准确,做到一针见血,减少刺激。5.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发现晕针或晕血时及时处理。

6.发生晕针或晕血时,立即将患者抬到空气流通处或吸氧。坐位患者立即改为平卧位,以增加脑部供血,指压或针灸人中、合谷穴。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适当保暖,数分钟后即可自行缓解。老年人或有心脏病患者,防止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部疾病等意外。

三、误抽动脉血(一)发生原因

在部分病人上肢或下肢浅静脉无法抽血时,常在股静脉抽血,这些病人常因过度肥胖,或血容量不足,动脉搏动不明显,容易误抽股动脉血。

(二)临床表现如果误抽动脉血,不用回抽血液自动上升到注射器里。血液呈红色,比起静脉血鲜红。

(三)预防及处理

1.准确掌握股静脉的解剖位置,股静脉在股动脉内侧约0.5cm处。

2.正确的穿刺方法:洗手后用消毒液消毒手指,于股三角区扪股动脉搏动或找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联线中点的方法作股动脉定位,并用手指加以固定;右手持注射器,针头和皮肤呈直角或45°角,在股动脉内侧0.5cm处刺入,见抽出暗红色血,示已达股静脉。

3.如抽出为鲜红色血液,即提示穿入股动脉,应立即拔出针头,紧压穿刺处5~10分钟,直至无出血为止,再重新穿刺抽血。动脉穿刺抽血法操作并发症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动脉血气分析、有创血压监测已普遍应用于临床,为判断缺氧、酸碱平衡紊乱、检测肺功能及真实的反应血压情况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也为制定危重病人的治疗、护理计划,提供了依据。动脉抽血法是留取血标本的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可产生一些并发症,如:感染、血肿、筋膜间综合征及桡神经损伤等等。因此,要求临床护士要熟练掌握动脉穿刺取血、插管的技术及动脉穿刺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其预防、处理措施。

一、感染

(一)发生原因

1.感染多是由于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所致。

2.置管时间过长或动脉导管留置期间未作有效消毒。3.动脉穿刺点未完全结痂前,有污染的液体渗入针眼。(二)临床表现 穿刺部位皮肤有红、肿、热、痛;严重者有脓肿形成;个别病人会出现全身的症状:高热。血液和导管培养有细菌生长。(三)预防及处理

1.穿刺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遵守操作规程,所使用的穿刺针、导丝、导管均应严格消毒,确保无菌;穿刺时怀疑有污染应立即更换,穿刺点皮肤每日用碘伏消毒并更换无菌敷料。2.穿刺前认真选择血管,避免在有皮肤感染的部位穿刺。

3.动脉插管的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快拔出动脉插管;如怀疑存在导管感染应立即拔除导管并送检。

4.拔除导管时,穿刺部位严格消毒,切实压迫止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弹力绷带包扎。5.已发生感染者,除对因处理外,还应根据医嘱使用抗生素抗感染。

二、皮下血肿(一)发生原因

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血管同一部位穿刺使血管壁形成多个针孔造成皮下渗血;对血管解剖位置及走行不熟悉,不论血管好坏,盲目进针,不注意进针手法和角度,针头在皮下多次进退,造成血管损伤;抽血完毕后穿刺部位按压时间及压力不够,或拔针后由患者及其家属代劳按压,护士没有仔细的指导按压要点,以致血管得不到有效按压;穿刺针头太大,引起血肿;穿刺时用力过大,针头对穿过血管壁,造成血肿;动脉管壁厚,易滑动,半小时内下床活动。老年病人血管脆性大、弹性差;操作前对患者的病情了解不够,对凝血功能不好或使用抗凝剂的患者抽血,按正常时间按压后,依然会出血,形成血肿;股动脉穿刺时穿刺点过高,或反复穿刺并未正确按压,引起腹腔血肿。(二)临床表现

穿刺点周围皮肤苍白、毛孔增大,皮下肿大边界清楚。次日,穿刺点周围皮肤青紫,肿块边界不清,水肿加剧;患者局部疼痛、灼热、活动受限。如股动脉反复穿刺出血引起腹腔血肿时,患者有休克的表现: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患者自觉难以忍受的腰背痛,腹腔穿刺抽出鲜血。

(三)预防及处理

1.加强穿刺基本功的训练,掌握穿刺技能。掌握进针的角度和深度,徐徐进入,防止穿破动脉后壁,引起出血。避免在一个部位反复穿刺,以免引起动脉痉挛,增加对动脉的损伤度,造成出血不止。2.如血肿轻微,应观察肿胀范围有无扩展,若肿胀局限,不影响血流时,可暂不行特殊处理;若肿胀加剧或血流量<100ml/min应立即按压穿刺点并同时用硫酸镁湿敷。

3.若压迫止血无效时可以加压包扎,穿刺成功后局部加压止血3~5分钟;或用小沙袋压迫止血10分钟左右;直到不出血为止;严重凝血机制障碍者应避免动脉穿刺。

4.血肿发生后可采用局部湿、热敷24小时内采用冷敷使局部血管收缩利于止血;24小时后采用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血肿吸收。予50%的硫酸镁湿敷也可使血肿消退,疼痛减轻。5.血肿形成24小时后,可采用灯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血肿吸收,使患者疼痛减轻,感到舒服。

6.内服、外用活血、化瘀的中药,以消除血肿。

三、筋膜间隔综合征及桡神经损伤

筋膜间隔综合征是由于筋膜间隙内容物的增加、压力增高,致筋膜间隙内容物主要是肌肉与神经干发生进行性的缺血、坏死。

(一)发生原因

主要是桡动脉穿刺后按压不正确导致出血,致使间室内容物体积增加,筋膜间室内组织压升高,压迫神经所致。

(二)临床表现

疼痛:早期因损伤部位和程度不同而各有差异,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加剧,甚至持续性、难以忍受的剧痛。但当筋膜间室内压力进一步上升,感觉神经纤维麻痹时,疼痛随之减退或消失;肿胀及压痛:解除压迫后,迅速出现受压区局部肿胀,并有压痕,皮肤微红,伤处边缘出现红斑、或皮下瘀血及水泡。进一步加剧时,肿胀肢体发凉,皮肤发亮,有光泽,张力增高,肌肉变硬,局部广泛性压痛;被动牵拉受累区远端肢体时,产生剧烈疼痛,这是该征早期的可靠体征;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先出现肌肉无力,进一步发展则可致完全丧失其收缩力。受累神经支配区的感觉异常,表现为感觉过敏、减退或消失;桡神经损伤出现垂腕、功能障碍、各指弯曲呈鹰爪状、拇指对掌功能丧失。脉搏:肢体远端脉搏在早期可不减弱,因此脉搏存在不能否定本综合征的存在。脉搏消失和肌肉坏死挛缩为本征的晚期表现。(三)预防及处理

1.同血肿的预防及处理。

2.尽快给患者止痛,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在医生的指导下给患者用利多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好,必要时可以反复给药;也可以肌肉注射止痛药,如曲马多等。

3.注意观察肢体血运、感觉、运动情况如肢体双侧温差在3℃以上,皮肤颜色苍白,感觉异常,运动障碍,及时请骨科医生作适当处理。必要时手术。

4.如果以上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行筋膜间室压力测定(正常值为:0~8mmHg),当筋膜间室压力大于3OmmHg时应报告医生采取筋膜间室切开减张术,以免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四)、假性动脉瘤形成

假性动脉瘤(false aneurysm):很多危重病患者或呼吸功能障碍患者,需要每天一次或数次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大部分患者经过反复的、多次桡动脉或足背动脉穿刺后,血液通过破裂处进入周围组织而形成血肿,继而血肿被机化后其表面被内皮覆盖。因此,假性动脉瘤乃是一种由内皮覆盖的血肿。(一)发生原因

桡动脉或足背动脉经过反复的穿刺损伤、出血,引起动脉部分断裂,伤道小而曲折,血液不能流出,血肿与动脉管腔相通,在局部形成搏动性血肿。伤后约4~6周,血肿机化,形成外壁,内面为动脉内膜延伸而来的内皮细胞,形成假性动脉瘤;股动脉穿刺时穿刺点过低,穿入股浅动脉引起出血,股动脉血管壁上的穿刺孔与血管周围形成假腔连通而成;拔针后按压时间不够;或由于患者贫血、组织修复机能低下、凝血功能差、治疗时应用了抗凝剂,使穿刺针孔不易闭合。(二)临床表现

假性血管瘤易活动,血管表浅、管壁薄、突出皮肤表面。检查:局部有肿块并有“膨胀性”搏动,肿块可触及收缩期细震颤,可听到收缩期杂音。检查时指压肿块近侧动脉,肿块缩小,紧张度减低并停止搏动。(三)预防及处理

1.避免在同一部位重复穿刺,以免局部瘢痕形成后,使皮肤弹性降低而出血。

2.对出血部位的护理:穿刺后入动脉有少量出血时,可采用无菌敷料按压出血部位,并用胶布加压、固定,并随时观察血流量及是否出血。

3.患者若有小的足背动脉瘤形成,应嘱其穿宽松、软质面的鞋,以防瘤体受摩擦,引起破裂出血。

4.做好宣教工作:行动脉穿刺后可采用温度为60~70℃的湿毛巾热敷,每天一次,时间为20分钟,以防止假性动脉瘤的形成。热敷过程中注意避免烫伤。

5.假性动脉瘤较大而影响功能者,可采用手术直接修补,效果良好。

(五)、动脉痉挛(一)发生原因

动脉痉挛多发生在受刺激部位,由于动脉外膜中交感神经纤维的过度兴奋,引起动脉壁平滑肌的持续收缩,使血管呈细索条状,血管内血液减少甚至完全阻塞,足动脉穿刺易发生血管痉挛。这是由于足背脂肪组织少,行足背动脉穿刺时常碰到足背神经,病人疼痛剧烈,引起反射性的动脉痉挛。(二)临床表现

血管痉挛时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体可出现麻木、发冷、苍白等缺血症状,而局部无大出血或张力性血肿现象,长时间血管痉挛可导致血管栓塞。(三)预防及处理

如果穿刺针头确定在血管内,可暂停抽血,不要操之过急,待血流量渐进增加后,再行抽血,避免反复穿刺。若穿刺未成功,则拔针暂停穿刺,热敷局部血管,待痉挛解除后再行动脉穿刺。

(六)、血栓形成

较少见,主要发生在股动脉穿刺插管时。(一)发生原因

1.插管过程中未及时应用抗凝剂(如:肝素),或用量较少,导管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形成血栓。

2.多次穿刺,动脉内膜损伤、粗糙,血流通过此处血小板易凝集形成血栓。

3.患者消瘦、皮下脂肪少,拔针后压迫伤口若用力不当,压迫过重易导致血流减慢甚至中断,导致血栓形成。(二)临床表现

患者主诉穿刺端肢体疼痛、无力。检查发现,穿刺端皮肤青紫或苍白,皮温下降,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三)预防及处理

1.减少同一穿刺点的穿刺次数。

2.拔针后,压迫穿刺点的力度要适中,应做到伤口既不渗血,动脉血流又保持通畅;压迫时指腹仍有动脉搏动为宜。

3.若血栓形成可静脉插管行尿激酶溶栓治疗。

(七)、穿刺口大出血

(一)发生原因此类并发症多是由于穿刺后病人患肢过早活动所致。(二)临床表现

穿刺针孔处有大量的血液流出;出血量大的病人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等症状。(三)预防及处理

1.穿刺后按压穿刺点5~10分钟并嘱患者勿过早下床活动。

2.如患者出现穿刺口大出血,立即让患者平躺于床上,戴无菌手套,用无菌敷料将明胶海绵按压在穿刺点,直到不出血为止。3.出血量大的患者可输血制品。

(八)、穿刺困难(一)发生原因

多见于休克病人的穿刺。大量的失血或体液丧失,造成脱水,血液浓缩,血流量不足,导致血管充盈度差,脉搏细弱、无力,甚至不能触及,从而导致穿刺困难;休克时毛细血管开放数目增加,微循环淤滞,静脉回流不足,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减少,为了维持血压,血管产生收缩、痉挛,造成穿刺的难度;休克患者由于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导致血管脆性增加,造成穿刺失败;休克的晚期,可发生DIC,血液进一步的浓缩,血细胞聚集,血液粘滞度增高,处于高凝状态,使穿刺的难度增加。(二)临床表现

动脉穿刺时回抽无鲜红的血液。

(三)预防及处理

1.心理护理:给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做好其思想解释工作,消除恐惧等不良心理,以取得配合;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该进行自身心理状态的调整,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应以镇静、果断、审慎的心态进行操作。

2.熟悉经常进行动脉穿刺血管的解剖位置,掌握血管的走行及深度。3.应有良好的基本功和熟练操作技术。

4.对于脆性增加的血管,在穿刺操作时,动作要轻柔而仔细,寻找血管宜缓慢进行,更不能在同一位置上反复多次穿刺,以防内出血。

基于封锁的事务并发控制概述 篇3

关键词:数据库管理系统;事务;并发控制;封锁

中图分类号:TP311.1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4-0000-03

Lock-Based Transaction Concurrency Control Overview

Lu Chenglang,Xu Hupeng

(Wenzhou University,Oujiang College,Wenzhou325035,China)

Abstract:An overview on the management of lock-based concurrency control of transactions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The locking protocols and locking techniques of the transaction concurrency control a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 and the approach to avoiding phantom problem as well as the way for handling dead-locking are discussed in depth.

Keywords: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Transaction;Concurrency control;Lock

一、引言

事务是用户定义的一组数据库操作序列。事务的执行结果将使数据库从一个一致性状态转变到另一个一致性状态。为了提高吞吐量,系统中常常是多个事务并发执行。这会产生多个事务同时存取同一数据的情况,从而破坏数据库的一致性。所以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必须提供并发控制机制,使得并发的事务在冲突的时候被串行化执行。这种调度称为可串行化调度。其中基于封锁的并发控制机制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商业DBMS中的并发控制机制。

二、事务的特性和并发的数据不一致性

事务具有ACID特性:原子性(Atomicity),一致性(Consistency),隔离性(Isolation)和持续性(Durability)。原子性指:事务包含的所有操作要么全部被执行,要么都不被执行;一致性指:事务的执行结果必须使数据库从一个一致性状态变到另一个一致性状态;隔离性指:在事务被提交以前,其操作结果对于其他事务不可见;持续性指:一旦事务成功提交,其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改变是永久的。事务是并发控制的基本单位,保证事务的ACID特性是事务处理的重要任务。然而,事务的并发执行可能会破坏事务的ACID特性,而导致数据的不一致性:

(一)Write-Write冲突,丢失更新。它是由于事务之间的写冲突造成的。两个事务T1和T2同时读入同一数据并修改,T2的提交破坏了T1的提交结果,导致T1的修改丢失。

(二)Read-Write冲突,也称不一致读。不一致读是指事务T1读取数据后,事务T2执行更新操作,使T1无法再现前一次读取结果。它包括三种情况:1.T1读取某一数据后, T2对其做了修改,当T1再次读取该数据时,得到与前一次不同的值;2.T1按一定的条件从数据库中读取了某些记录后,T2删除其中部分记录,当T1再次按相同条件读取数据时,发现某些记录神秘的消失了;3.T1按一定的条件从数据库中读取了某些记录后,T2插入了一些记录,当T1再次按相同条件读取数据时,发现多了一些记录。后两种情况也称幻影现象。

(三)Write-Read冲突,也称读脏数据。读脏数据指事务T1修改某数据,事务T2读取同一数据后,T1由于某种原因被撤销,这时T1已修改过的数据恢复原值,T2读到的数据就与数据中的数据不一致,则称T2读到的数据就为脏数据。

三、基于封锁的事务并发控制机制

(一)锁的类型

封锁是实现并发控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所谓封锁就是事务T在对某个数据对象例如表,记录等操作之前,先向系统发出请求,对其加锁。加锁后事务T就对该数据对象有了一定的控制,在事务T释放它之前,其他事务不能更新该数据对象。下面介绍DBMS涉及的锁:

1.互斥锁(Exclusive Lock):用于写操作,又称写锁或者排他锁,记做X锁。若事务T对数据对象A加上X锁,则只允许T读写A,其他事务都不能对A加任何锁,直到T释放A上的锁。

2.共享锁(Shared Lock):用于读操作,又称读锁,记做S锁。若事务T对数据对象A加上S锁,则T可读A但不能写A,其他事务只能对A加S锁,而不能加X锁,直到T释放锁。

3.更新锁(Update Lock):用于更新操作。等价于先加共享锁,在真正执行更新操作时,将共享锁升级为互斥锁。大部分DMBS 都不使用这种锁。

4.增量锁(Increment Lock):用于增量操作,如果一个对象被上了增量锁,除增量操作以外任何读写操作都是被禁止的。即增量锁之间不排斥。因同时对某一对象的数值进行加一或者减一操作时,其结果与操作先后顺序是无关的,可以交换。这种锁使用并不广泛。

5.意向锁(Intention Lock):它是因为引入多粒度对象而产生的,又可细分为:意向共享锁,意向排他锁和共享意向排他锁。

在DBMS 中被广泛使用的是共享锁,互斥锁和意向锁。为了保证写操作的互斥性,不同事务对同一数据对象加锁时需要进行冲突检测。检测可以借助锁的相容矩阵来判断,如图1(a)所示。从中可以发现5种锁的强度偏序关系,如图1(b)所示。

(二)加锁管理和锁转换

DBMS中处理事务加锁事宜的部分被称为锁管理器。锁管理器维护着一个锁表,这是一个以数据对象标志为码的哈希表。DBMS也在事务表中维护着每个事务的描述信息项,该记录中包含一个指向事务拥有的锁列表的指针。在请求锁之前要检查这个列表,以确定不会对同一个锁请求两次。

加锁表中的每一项针对某个数据对象(可以是一页,一条记录等等),它包括下面的信息:拥有数据对象锁的事务数目,锁的属性(共享锁、互斥锁等)和一个指向加锁请求队列的指针。

1.加锁和解锁请求的实现。当事务需要某个对象的锁时,需要将请求提交给锁管理器。如果请求的是共享锁,当前请求队列为空,而且该对象没有处于互斥锁状态时,锁管理器就将同一加锁请求,并更新该对象的相应的锁表数据项。如果请求的是互斥锁,并且没有事务拥有该对象的锁,那么锁管理器可以同意加锁请求,并更新该对象的相应锁表数据项。对于其它情况,加锁请求不能立刻得到满足,加锁请求将被添加到该对象的加锁请求队列中,同时挂起请求加锁的事务。当事务中止或者提交时,会释放自己拥有的锁。当某个对象被释放时,锁管理器更新相应锁表数据项,并检查该对象的加锁请求队列。如果请求能被接受,请求锁的事务将被唤醒并得到锁。其中,加锁和解锁操作必须是原子操作。为确保这两个操作的原子性,锁管理器需要使用操作系统的同步机制来小心的访问锁表。

2.锁转换。事务可能需要对已经获得了共享锁的对象再请求排他锁。此时,如果没有其他事务拥有该对象的共享锁,可以立即对事务的锁进行升级满足互斥锁请求,否则将该加锁请求加到等待队列的最前面。但是,使用锁的升级不能避免由冲突更新操作导致的死锁。例如,如果两个事务已经获得了一个对象的共享锁,又请求排他锁,就会导致死锁。一个更好的法子是不进行锁升级,而是在开始时首先获得排他锁,当知道只需要共享锁就足够了时,再对锁降级。但该方法又将会导致在某型情况下事务并需要排他锁时,降低了系统的并发度。但是从整体来讲,它通过减少死锁改善了吞吐量。因此该方法在目前的商用DBMS中被广泛使用。并发度的问题可以通过引入前面提到的更新锁来改善。在事务开始时申请更新锁而不是排他锁,就可以防止与读操作的冲突。一旦确定不要对对象进行更新,就可以将锁降级为共享锁。如果需要更新对象,则可以将锁升级为排他锁。

3.并发调度的可串行性和两段锁协议。计算机系统对并发事务中并发操作的调度是随机的,而不同的调度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其正确性的评判标准是:并发调度的可串行性。即多个事务的并发执行是正确的,当且仅当其结果与按某一次序串行的执行它们时的结果相同。

两段锁(Two Phase Locking,简称2PL)协议就是保证并发调度可串行性的封锁协议。所谓“两段”的含义是,事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获得封锁,也成为扩张阶段。在该阶段,事务可以申请获得任何数据项上的任何类型的锁,但不能释放任何锁。第二阶段是释放锁,也成为收缩阶段。在该阶段,事务可以释放其拥有的数据项上的任何类型的锁,但是不能再申请任何锁。但是由于一个事务是由若干操作组成的,因此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难判断一个事务还会不会再提出锁请求。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案就是:事务将一直保持它在执行过程中获得的所有的锁,直到该事务被提交或者撤销时才释放它们。

两阶段锁协议的工作流程可概括为:开始事务;在读数据前获得共享锁,在写操作前获得互斥锁,并在获取锁时进行锁的冲突检测;进行读/写操作;释放事务拥有的共享锁;结束事务(提交或者撤销);释放所有的本事务所持有的互斥锁。

4、封锁的粒度。封锁对象的大小称为粒度。目前,在商用DBMS中,最小锁定对象是记录,最大对象是表。锁定的对象可以是一张数据表,一个页面或一条记录,甚至是一条记录中的某个字段。封锁粒度与系统的并发度和并发控制的开销密切相关。封锁的粒度越大,数据所能够封锁的数据单元就越少,并发度就越小,系统开销也越小;反之,封锁的粒度越小,并发度越高,系统开销也越大。因此,如果在一个系统中同时支持多种封锁力度是比较理想的,这种封锁方法称为多粒度锁。

多粒度锁虽然灵活,但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具有隶属关系的锁定对象如何检测到对方的存在。比如对于一个被上了表级写锁的数据表,尽管该表中的记录并没有被显示加锁,但应禁止对其包含的记录进行读写。反之,对已经加了记录级写锁的记录,也不能对它所属的表再加读锁。为此人们引入了意向锁来解决这个问题。

意向锁的含义是如果对一个对象上意向锁,则说明它的某个下一级对象要被加锁。显然,要对小粒度对象上锁,必须先对其所属的上级对象加意向锁;要释放小粒度对象的锁,必须先释放本身,然后释放其上层对象的意向锁。意向锁有三类:IS,IX 和SIX。如果对一个数据对象加IS锁,表示它的下一级对象拟加S锁,比如想对某记录上读锁,那么就需先对其所属的表加IS锁,然后再对指定记录加读锁;如果对一个数据对象加IX锁,表示它的下一级对象拟加X锁;如果要对一个数据对象加SIX锁,表示对它加S锁,再加IX锁。如对某个表加SIX锁,则表示该事务要读整个表(所以要对该表加S锁),同时会更新个别元组(所以要对该表加IX锁)。具有意向锁的多粒度封锁方法提高了系统的并发度,减少了加锁和解锁的开销,它已经在实际的DBMS产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5.死锁处理。当有两个或者多个事务都已封锁了一些数据对象,然后又都请求对已为其它事务封锁的数据对象封锁,从而出现死等待,即陷入死锁。死锁可能发生在普通的上锁操作时,也可能发生在断言锁和锁升级时。因此对锁协议,必须进行死锁处理,方法有预防法和检测法两大类。具体地讲有五类:

1.一次封锁法。其要求每个事务必须一次将所有要使用的数据全部加锁,否则就不能继续执行,必须挂起等待。一次封锁法虽然可以有效地防止死锁,但也存在问题。首先,一次就将以后要用到的全部数据加锁,势必扩大了封锁的范围,从而降低了系统的并发度。第二,数据库中数据是不断变化的,原来不要求封锁的数据,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成为封锁对象,所以很难事先精确的确定每个事务所要封锁的数据对象,为此只能扩大封锁范围,这又将进一步降低了并发度。

2.顺序封锁法。其预先对数据对象规定一个封锁顺序,所有事务都按这个顺序实行封锁。但由于数据系统的封锁对象极多,并且是不断变化的,要维护这样的资源的封锁顺序非常困难,代价太高。并且事务封锁请求可以随着事务的执行而动态的决定,很难事先确定每一个事务要封锁哪些对象,因此很难按规定的顺序去封锁。

3.时标法。系统在启动事务的时候,为事务分配一个时标,时标表示了事务启动的时间,同时也表明了事务的优先级。通常,时标小的表示先启动,具有高优先级。当一个事务T1必须等待另一个事务T2所持有的锁的时候,系统认为存在发展成死锁的可能性。处理方法有两种:①等待—死亡,如果T1的优先级比T2的高,那么T1等待,T2不被处理;如果T1的优先级比T2低,T1被立即撤销;②伤害—等待,如果T1比T2优先级高,那么T2立即撤销;否则T1等待。这两种方法中,为了使被撤销的事务的优先级不断被提高,被撤销的事务在重新启动的时候维持原始的时标不变。显然,“等待—死亡”最终都能够保证每一事务都必然能被完成,而“伤害—等待”中回滚的事务会比较少(因为一般老的事务抢夺新事务的锁的情况较少)。两种方法都属于保守算法,会产生误判,撤销一些其实并没有发生死锁的事务。以上三种方法都是属于死锁的预防。

4.超时法。如果一个事务的等待时间超过了规定的时间,就认为发生了死锁。超时法实现简单,但不足明显。一是有可能误判,系统因为其它的原因使等待时间超过了时限,系统会误认为发生了死锁。二是时限若设置太长,死锁不能及时发现。

5.等待图法。事务等待图是一个有向图G = ( T,U)。T为节点的集合,每个节点表示正运行的事务;U为边的集合,每条边表示事务等待的情况。若T1等待T2,则T1和T2之间划一条有向边,从T1指向T2。事务等待图动态的反映了所有事务的等待情况。并发控制系统周期性的监测事务等待图,如果发现图中存在回路,则表示系统中出现了死锁。该两种方法属于死锁的检测。DBMS的并发控制系统一旦监测到了死锁,就要设法解除。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选择一个处理死锁代价最小的事务,将其撤销,释放该事务持有的所有锁,使其它事务得以继续运行。

四、结束语

事务的并发控制的算法很多,这里仅仅介绍了基于锁的控制方法。因为它实现简单,协议可靠,被广泛使用到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锁算法的一个缺点就是加锁时可能出现死锁,因此需要进行死锁处理。此外,幻影问题需要借助索引锁或者断言锁来解决。事务并发控制的方法还有乐观算法,时标(Time Stamp)协议,多版本(Multi Version)协议等。

乐观算法认为冲突的事务是少数,将事务执行分三个步骤:读数据,验证冲突和提交。它最大特点是每个事务拥有自己的私有数据空间,没有被提交的事务不直接写数据库,只有经过验证,不与其它事务冲突后才提交结果,使数据生效。验证通常是通过比较事务时标进行的;在时标协议中,每个事务被分配一个时标,每个数据对象也被分配一个读写时标,数据对象的时标在它被读写后更改。通过检查事务和数据对象时标来判断是否发生事务冲突;多版本协议主要是为了保证读数据的事务不被阻塞,每个事务在读操作时,都在自己的私有空间内建立一个数据对象的最新副本,以后每个事务只修改自己副本。提交前需要通过事务的时标进行冲突检测,不冲突的事务才能被提交。

参考文献:

[1]Yannakakis M., Papadimitiou C. H., Kung H. T. Locking Protocols: Safety and Freedom from Deadlock [C] Yannakakis M. //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Symposium on the Foundations of Computer Science, IEEE Computer Society, 1979,105-114

[2]Kedem Z. M., Siberschatz A. Locking Protocols: From Exclusive to Shared Locks [J].Journal of the ACM, 1983, 30: 79-98

[3]Korth H. F. Locking Primitives in a Database System [J]. Journal of the ACM,1983,30:99-114

[4]Buckley G.,Silberschatz A. Concurrency Control in Graph Protocols by Using Edge Locks [C].Buckley G. // Proceedings of the 3rd ACM SIGMACT- SIGMOD Symposium on the Principles of Database Systems,1984,18-29

[5]Raghu R.,Johannes G.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 (2nd Edition)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79-189

[6]Weikum G.,Vossen G. Transac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Theory Algorithms and the Practice of Concurrency Control and Recovery [M]. Morgan Kaufmann,2001

[7]Raghu Ramakrishnam,Johannes Gehrke著,周立柱,张志强等译.数据库管理系统原理与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89~425

[8]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务出版社,2000: 264-279

[9]刘云生.现代数据库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166-175

[10]陈凌,余建桥,张尉.一种基于2PL新的封锁协议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7-99

作者简介:

卢成浪(1982-),男,浙江省苍南县,硕士,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并行程序设计和数据库。

协同概念设计系统并发控制的研究 篇4

由于协同概念设计系统是一种多用户协作系统, 不同用户发出的操作数据在系统上的执行必然会带来冲突, 因此交互并发控制是协同概念设计系统的核心内容, 如何设计和选用一个简单、高效的并发控制算法对协同概念设计系统至关重要。一个有效的并发控制算法影响着协同概念设计系统的工作效率, 也影响着概念设计的成果以及产品的设计效果。协同概念设计系统对交互并发控制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2,3]:

(1) 实时性。

在任何时刻, 协同概念设计的环境状态对所有用户来说都应该是相同的, 这是整个设计的前提并且优先于其他的设计准则。

(2) 安全性。

并发控制机制对使用协同概念设计的用户而言应该具有相当好的安全性, 不会或较少造成死锁, 以免造成用户使用不便。

(3) 响应性。

实时性是评估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 对协同系统而言, 可以进一步分为本地响应时间和通知时间。实时协同概念设计的并发控制机制应确保用户操作具有较短的响应时间和通知时间。

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并发控制方法, 其中常用的并发控制方法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种[4,5]:

(1) 加锁法[6]。

加锁是保证数据一致性的常用手段, 它提供对共享资源的加锁 (lock) 和解锁 (unlock) , 用于控制用户的并发操作。但它应用在用户协同概念设计系统中存在一定缺陷:系统难于确定何时申请或释放锁, 容易造成死锁;申请和释放锁的时间开销会影响用户的快速反馈。

(2) 集中控制[7]。

采用一个集中控制进程, 管理用户对共享对象的操作。所有操作首先发送到集中控制进程, 再由它向其他用户分发。集中控制进程的分发会使响应速度变慢, 成为系统的瓶颈。

(3) 检测依赖[5]。

检测依赖是用于实时多用户并发控制的一种方法, 它对每个操作给出时间戳, 根据操作的时间戳来检查多个操作之间是否存在冲突。这种方法不需要同步机制, 本地操作立即执行, 没有冲突的操作被接受后也立即执行, 响应时间很短。但有冲突的操作需要用户的手工干预, 如果用户干预错误将会导致数据不一致。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现有的模型以及并发控制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基于对现有并发控制方法局限性的研究, 本文给出了一种优先截止期两段锁的并发控制策略。

1 优先截止期两段锁并发控制策略

1.1 定义

协同概念设计系统的并发控制算法必须要控制好系统的安全级别, 在解决安全冲突的时候也要考虑安全级别的不同, 如果最高事务安全级别和另一最低事务安全级别间存在隐蔽通道, 则此通道造成的后果比两个邻近安全级别事务所造成的后果更严重。在此引入“隐蔽通道严重程度”来描述在同一操作上产生冲突的两个事务间不同安全级别对隐蔽通道所造成的后果。在此基础上对协同概念设计设置安全控制因子和实时控制因子。定义如下[8]:

(1) 用CA和CB表示冲突事务集C中不同请求事务, CA, CB∈T, E (C) 为事务C的安全级别, P (C) 为事务C的优先级, IsConflict (CA, CB, D, O) 表示TA和TB在共享操作D上发生冲突, O表示操作的优先级。若IsConflict (CA, CB, D, O) 为真, 则称 (CA, CB) 为一冲突事务对。

(2) 设 (CA, CB) 为一冲突事务对, 事务CA和CB安全级差异值为DE, 记为DE (CA, CB) =|E (CA) - E (CB) |, MAXSMINS分别为安全系统最大和最小安全级, 则产生隐蔽通道的严重程度为VDE, 记为VDE (CA, CB) =DE (CA, CB) / (MAXS-MINS) ;事务CA和CB优先级差异值为DP, 记为DP (CA, CB) =|P (CA) -P (CB) |;MAXPMINP分别为安全系统最大和最小优先级, 则超出截止期的严重程度为VDP, 记为VDP (CA, CB) =DP (CA, CB) / (MAXP-MINP) 。

根据上述定义可知:①发生冲突的事务之间的安全级相差越大, 那么产生的隐蔽通道对系统的破坏性越大;②发生冲突的事务优先级相差越大, 被中断的事务超过截止期对系统产生灾难性后果也就越严重。

1.2 截止期和安全级的组合分析

CA为锁请求事务, CB为锁持有事务, P (CA) 和E (CA) 分别为CA的截止期和安全级别。用PH表示该事务处于优先截止期, PE表示该事务处于中等优先级, PL表示该事务处于低优先级;用EH表示该事务处于高安全级, EE表示该事务处于中等安全级, EL表示该事务处于低安全级, 则有PH>PE>PL, EH>EE>EL。

表1所示为CA锁请求事务和CB锁持有事务的截止期和访问级别的组合可能。

由表1可知存在6种类型的冲突。组合1、组合2、组合3和组合4都可以避免优先级倒置问题, 但是在组合5和组合6中, 锁请求者CA有低优先级和低访问级时, 如果关闭CA, 将会产生隐蔽通道;若中断CB, 锁请求事务CA获得锁, 则出现优先级倒置;当锁请求事务CA有优先截止期和高访问级时, 如果CB被中断, CA获得锁, 则会产生隐蔽通道;若关闭CA, 又存在优先级倒置。

需要在组合5和组合6中出现的优先级倒置和隐蔽通道问题之间做出折中, 令WP (weight of priority) 为系统保证优先级原则的因子, WS (weight of security) 为系统保证安全原则的因子:

WP=冲突中保证优先级个数/所有冲突事务之和

WS=保证安全的冲突级别之和/所有安全冲突级别总和

对于组合5, 由表1知, P (CB) <P (CA) , E (CB) <E (CA) , 折中后的控制策略为:

(1) 若关闭CA, 则保证安全、产生超截止期的严重程度为VDP·WS;

(2) 若中断CB, 则保证优先级、产生隐蔽通道的严重程度为VDE·WP;

VDE·WP<VDP·WS, 则中断CA, 否则关闭CB。

对于组合6, 由表1知, P (CA) <P (CB) , E (CA) <E (CB) , 折中后的控制策略为:

(1) 若关闭CA, 则保证优先级、产生隐蔽通道的严重程度为VDE·WP;

(2) 若中断CB, 则保证安全、产生超截止期的严重程度为VDP·WS;

VDE·WP>VDP·WS, 则中断CB, 否则关闭CA。

根据以上对实时因子、安全因子的分析, 必须解决组合5和组合6出现的冲突, 具体解决算法如下:

可以根据协同概念设计的实时性和安全性要求来动态调整系统实时性以及安全性, 以适应不同的应用。

2 基于优先截止期两段锁的并发控制策略实现

2.1 优先截止期两段锁的并发控制结构

系统控制结构如图1所示, 系统的并发控制包括两个方面:优先级分配和事务管理。按操作截止期的长短给事务分配优先级, 根据优先级的高低依次进入队列。

由图1可知, 系统的功能结构包括:

(1) 用户许可控制模块。

该模块提供用户界面来进行用户合法性认证。

(2) 优先级分配模块。

用户通过许可认证后, 对事务分配优先级, 调用Serv_ClosPri () 函数, 系统根据截止期为其分配优先级。

(3) 事务管理模块。

系统根据要执行操作的事务的安全级、权限等判定用户是否可以执行该操作, 所有的操作都必须进行相应的安全级、权限检查, 以此决定是否可以继续执行。操作提交到并发控制器时, 系统调用事务调度函数Serv_BusiDisp () 来确定是否执行操作以及何时执行操作。

2.2 优先截止期两段锁的并发控制模型

优先截止期两段锁的并发控制模型如图2所示。当用户服务请求发生冲突后, 该请求被送往服务请求队列, 经许可验证后根据事务的截止期进行优先级分配, 送入请求/释放服务队列, 按照优先级传递给事务管理模块的并发控制器。在并发控制器中使用优先截止期的并发控制策略来避免优先级倒置和产生隐蔽通道的问题, 根据优先级和安全级的计算结果, 决定系统选择调度时是偏重于实时性还是偏重于安全性。

将选择的结果送往存储器、缓冲区或服务请求队列进行优先级的重新分配。

2.3 基于优先截止期两段锁的并发控制模型的算法描述

2.3.1 优先级分配

算法描述:设有n个请求事务C1, C2, …, Cn, 事务截止期用D表示, f是单调递减函数, 则n个事务的优先级P依次为

2.3.2 并发控制

Ci为锁申请事务, Cj为锁持有事务, C (C1, C2, …, Cn) 为冲突事务集, Ci, CjC;IsConflict () 代表事务间是否存在冲突的函数, E (E1, E2, …, En) 代表冲突事务的安全级别, MAXPMINP代表控制中最大优先级和最小优先级, MAXSMINS代表控制中最高安全级和最低安全级, 则该模型的控制算法如下:

3 仿真测试

本文采用真实系统的实验比较方法, 对协同概念设计的并发冲突模型进行比较。

3.1 测试模型

为了测试本文给出的高优先两段锁的并发控制模型, 测试采用多线程机制来模拟实际系统。由测试节点通知协调者线程, 协调者线程初始化各线程、启动各线程、记录测试报告, 各线程均遵守相同并发控制方法直接对服务器进行操作, 运行结束后通知协调者线程记录测试结果。模型如图3所示。

3.2 测试过程及要点

根据上述方法设计了一个并发控制器。并发控制器采用优先截止期两段锁的并发控制策略, 多人协同设计时, 用户操作被送往服务请求队列, 经用户许可验证后, 事务管理模块根据事务的截止时间调用Serv_ClosPri () 分派优先级, 根据事务的优先级提交系统进行请求/释放服务, 调用IsConflict () 判断用户操作是否产生了冲突, 如果有冲突则用户操作被送往并发控制器, 并发控制器从请求/释放服务队列中找出优先级最高与最低、安全级最大与最小的值, 调用事务调度模块Serv_BusiDisp () 来确定是否以及何时进行操作。

3.3 测试结果

测试的硬件环境为:处理器AMD Sempron 3000+@ 1.60GHz, 内存为2GB, 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 Professional。

各协同控制方法造成的死锁次数随事务数变化趋势如图4所示。各协同控制方法响应时间随事务数变化趋势如图5所示。

3.4 分析与结论

随着系统启动事务数量的增加, 由测试结果所绘的图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系统死锁次数逐渐增加, 但是比较几种并发控制算法可以发现, 出现死锁次数最少的是优先截止期两段锁的并发控制算法, 单纯的加锁法死锁次数最多;②系统平均响应时间也逐渐增加, 在启动事务较少时, 系统反应速度快, 系统响应时间最长的是集中控制法, 响应时间最短的是优先截止期两段锁法。

由以上结论可以看出, 基于优先截止期两段锁的并发控制方法可以较好地减少系统出现死锁的现象, 缩短系统的响应时间, 所以该模型及算法能保证系统的实时性, 有效减少并发控制过程中出现的死锁, 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Ouertani M Z.Supporting Conflict Management inCollaborative Design:an Approach to Assess Engi-neering Change I mpacts[J].Computers in Industry, 2008, 59 (9) :882-893.

[2]张雪平, 殷国富, 汪永超, 等.实时协同设计并发控制机制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 2005, 16 (17) :1553-1557.

[3]Frai wan M, Mani maran G.Scheduling Algorithmsfor Conducting Conflict-free Measurements in O-verlay Networks[J].Computer Networks, 2008, 52 (15) :2819-2830.

[4]雷向东, 周美红, 赵跃龙, 等.移动广播环境中两阶段实时事务处理[J].系统仿真学报, 2008, 20 (21) :5807-5811.

[5]边远, 杨静, 卢大勇.一种改进的动态调整串行化顺序算法[J].计算机工程, 2008, 34 (3) :108-110.

[6]何发智, 王少梅, 孙国正, 等.协同集成设计环境的计算机辅助工具的协同用户界面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 2003, 14 (9) :759-763.

[7]Lee V C S, Lam K W, Son S H, et al.On Transac-tion Processing with Partial Validation and Ti mes-tamp Ordering in Mobile Broadcast Environments[J].IEEE Transaction on Computers, 2002, 51 (10) :1196-1211.

并发症处理 篇5

(一)尿道黏膜损伤 1.发生原因

(1)操作者技术不规范,插管获拔管时动作粗暴。

(2)操作者技术不熟练、患者精神紧张,在插管时发生尿道括约肌痉挛,易造成尿道黏膜损伤。(3)所选用导尿管粗细不合适。

(4)使用气囊导尿管时,插管深度不够既向气囊内注水造成气囊压迫后尿道,导致黏膜水肿出血。(5)引流袋位置放置不当,致使引流管过度牵拉,气囊压迫后尿道,导致黏膜水肿出血。2.临床表现(1)尿道内疼痛。(2)尿道外口溢血。(3)排尿困难。()尿潴留。3.预防

(1)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操作时手法轻柔,插管速度要缓慢,男性患者插到两个弯曲和三个狭窄出时尤为注意。

(2)操作者置管前认真评估患者,并向患者做耐心解释,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的配合。(3)选用合适的导尿管,插管前充分润滑导尿管,以减少插管时的摩擦力。

(4)男性导尿时将气囊导管插入膀胱见尿后需再插入6cm以上,这样才不至于损伤患者的后尿道。(5)患者翻身、床上活动时,引流袋位置摆放合适,避免过度牵拉。4.处理流程

通知医生→拔除导尿管→病情允许鼓励患者多饮水→遵医嘱用药→观察尿液颜色→记录

(二)尿路感染 1.发生原因

(1)操作者无菌观念不强。

(2)引流装置的密封性欠佳、留置导尿管时间长、尿袋内尿液反流、机体免疫功能低下造成尿路感染。

(3)留置尿管期间,尿道外口清洁、消毒不彻底造成上行感染。

(4)尿道不全梗阻、前列腺增生的患者置管后易发生尿潴留,增加了感染的机会。2.临床表现

尿频、尿痛、尿急,感染严重时有寒战、发热,尿道口有脓性分泌物。3.预防

(1)操作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所用物品严格灭菌。

(2)选用质地柔软的导尿管,引流装置应低于膀胱的位置,防止尿液反流,也可选用防逆流引流袋,定时更换集尿袋,及时倾倒尿袋的尿液。

(3)每日会阴部消毒擦洗1~3次,及时清洗尿道口以保持清洁。

(4)尽量避免长期留置尿管,对需要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应定时夹闭,开放导尿管,以训练膀胱的功能。

4.处理流程

通知医生→病情允许鼓励患者多饮水→遵医嘱用药→观察患者病情及尿液的量、色、性状→症状加重→拔除导尿管→记录

(三)虚脱

1.发生原因

尿潴留患者短时间内大量放尿,腹腔内压突然降低,血液大量滞留在腹腔血管内,导致循环血量减少,血压下降而发生虚脱。

2.临床表现

头晕、恶心、呼吸表浅、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有的伴有肌肉松弛、周身无力,严重者伴有意识不清。

3.预防

对膀胱高度膨胀且极度虚弱的患者,放尿速度要缓慢,一次放尿不能超过1000ml。4.处理流程

立即取平卧位或头低脚高位→通知医生→手指掐压人中穴→吸氧→遵医嘱建立静脉通路、用药→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记录

(四)尿潴留 1.发生原因

(1)长期留置导尿,一直开放引流,未训练膀胱充盈与排空的功能,导致膀胱功能障碍。(2)泌尿系统感染时,尿路刺激症状严重者影响排尿致尿潴留。(3)导尿管滑脱而致无效引流。(4)患者不习惯卧床排尿而致尿潴留。2.临床表现

(1)患者有尿意但无法排出。

(2)尿潴留严重时,膀胱明显充盈胀大,下腹痛难忍。3.预防

(1)对确需长期留置导尿者应定时夹闭,开放导尿管,以训练膀胱的功能。

(2)及时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对尿路刺激症状明显者。可给予碳酸氢钠口服碱化尿液。(3)检查引起尿潴留的原因。

(4)调整体位和姿势,选择适宜的环境,诱导排尿。4.处理流程

(1)检查尿管是否通畅→必要时冲管→如仍不通畅→拔除尿管→重新留置导尿→观察尿量→记录(2)排尿困难→加强心理护理→诱导排尿→提供隐蔽的排尿环境→通知医生→遵医嘱处理→留置导尿→记录

(五)拔管困难 1.发生原因

(1)导尿管原因:导尿管老化变性、气囊腔堵塞致气囊内气体或液体排出困难。

(2)患者的原因:患者精神紧张,尿道平滑肌痉挛。长期置管,尿垢形成,使导尿管与尿道紧密黏贴。

2.临床表现

(1)常规方法不能顺利拔管。

(2)拔导尿管前,气囊内气体或液体不易抽出。(3)拔管时患者感觉尿道疼痛。3.预防

(1)选用优质导尿管,置管前认真检查气囊的注、排气情况。

(2)气囊腔堵塞者可在膀胱充盈的情况下用导尿管内置导丝刺破气囊拔除导尿管。(3)对于精神极度紧张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镇静剂,使患者尽量放松。(4)拔管前从尿道口注入少量石蜡油,并轻轻转动,以防黏膜、血痂与尿管粘连。4.处理流程

通知医生→遵医嘱对症处理→记录

(六)引流不畅 1.发生原因

(1)导尿管原因:引流腔堵塞、导尿管在膀胱内反折打结、导尿管折断。(2)气囊充盈过度,压迫刺激膀胱三角区,引起膀胱痉挛,造成尿液外渗。(3)导尿管受外力牵拉变形,影响尿液引流。2.临床表现

留置尿管后无尿液流出或引流尿量减少,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尿潴留。3.预防

(1)留置尿管期间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1500~2500ml)、多活动。(2)长期留置导尿管者,遵医嘱每日做密闭式膀胱冲洗一次,定期更换导尿管。(3)防止导尿管反折、折断,不要过度牵拉导尿管,防止导尿管变形。(4)对于膀胱痉挛者,遵医嘱给予解痉药物。4.处理流程

检查尿管→无菌注射器抽吸→调整尿管位置→观察尿量→必要时更换导尿管

(七)误入阴道 1.发生原因

老年期女性由于会阴部肌肉松弛,阴道肌肉萎缩牵拉,使尿道口陷于阴道前壁中,造成尿道外口异位。2.临床表现

导尿管插入后无尿液流出,而查体患者膀胱充盈、膨胀。3.预防

(1)熟练掌握操作技术。

(2)如为找不到尿道外口引起导尿失败,则应仔细寻找尿道外口。4.处理流程

导尿管误入阴道→拔出尿管→重新更换尿管→重新正确插入。

肌肉注射操作并发症处理

(一)硬结形成 1.发生原因

(1)同意注射部位反复、多次、大量注射药物。

(2)药物浓度过高、推注速度过快、用力不均匀、注射部位过浅等。(3)局部血循环不良,药物吸收缓慢。(4)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2.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可扪及明显的硬结,伴有局部肌肉萎缩、疼痛。3.预防

(1)避免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注射时避开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

(2)注射药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ml,注射速度要缓慢,准确掌握注射深度。

(3)对于一些难吸收的药液,注射后及时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药物吸收。(4)注射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选择合适的针头,熟练掌握注射技术。4.处理流程

停止在此部位注射→局部热敷或按摩,用50%硫酸镁热湿敷→观察→记录

(二)神经损伤 1.发生原因

(1)注射时针头刺中神经或靠近神经部位。

(2)药物直接刺激神经或局部高浓度药物毒性引起神经粘连和变形坏死。(3)2岁以下的婴幼儿选择注射部位不准确。2.临床表现

神经支配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活动受限,严重者可出现局部肌肉萎缩。3.预防

(1)遵守操作规程,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开神经和血管走行部位进针。

(2)正确掌握给药途径,注意观察注射过程中及注射后的局部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3)2岁以下的婴幼儿选择臀中肌、臀小肌注射。4.处理流程

患者主诉注射区麻木或放射痛立即拔针→停止注射→通知医生→遵医嘱局部理疗、热敷,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严密观察肢体运动功能状态→记录

(三)针头堵塞 1.发生原因

(1)抽吸瓶装药品时瓶塞橡胶造成针头堵塞。

(2)注射药物过于粘稠、药液未充分溶解、悬浊药液、针头过细等均可造成针头堵塞。2.临床表现

注射推药物时阻力大,无法将注射器内的药液注入体内。3.预防

(1)抽吸瓶装药物时,以45°的角度穿刺进入橡胶塞,可减少橡胶赛堵塞针头。

(2)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针头,对黏稠药液、悬浊液应充分溶解,并选择合适的针头抽吸药液。

4.处理流程

拔针更换针头→向患者说明原因并致歉→重新选择注射部位→另行注射

(四)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1.发生原因

(1)针头本身有质量问题,如针头过细、过软、针头钝、针尖有钩等。(2)穿刺部位有硬结、瘢痕。

(3)注射时体位摆放不当,使局部肌张力高。(4)注射操作不规范。

(5)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不匹配,刺入过深等,均可造成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2.临床表现

针头部位弯曲变形或针体折断在患者体内,注射无法继续进行。3.预防

(1)选择质量合格的针头。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开硬结和瘢痕。(3)注射时取舒适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

(4)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勿将针体全部刺入组织内。

(5)如出现针头弯曲,应明确弯曲的原因,更换针头后重新注射。(6)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宜小,刺入深度酌减。1.处理流程

稳定患者情绪→患者保持原体位→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针体如已完全没入皮肤→通知 4

医生需手术取出→观察局部→记录

(五)局部或全身感染 1.发生原因

(1)无菌操作观念不强。(2)注射用具、药物被污染。(3)注射部位消毒不严格。

(4)注射部位针眼因清洗不当造成污染。2.临床表现

(1)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局部压痛明显。

(2)若感染扩散,可导致全身菌血症、脓毒败血症,患者出现高热、畏寒、谵妄等症状。3.预防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2)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3)注射部位用碘伏消毒,由内向环形消毒,直径不小于5cm。(4)注射后局部避免沾水,以防止污染。4.处理流程

评估→初步诊断→通知医生→遵医嘱抽血→送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静脉输入抗生素→监测体温→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记录

(六)注射部位渗液 1.发生原因

(1)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药液。(2)每次注射药量过多。

(3)局部血液循环差,组织对药液吸收缓慢。2.临床表现

推注药液阻力较大,注射时有少量液体自针眼流出,拔针后液体流出更明显。3.预防

(1)选择合适注射部位,避开硬结、在肌肉较丰富之处注射。(2)掌握注射剂量,每次注射量以2~5ml为宜,一般不宜超过5ml。(3)有计划地轮换注射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4)注射后及时热敷、按摩,促进药业吸收。

(5)再注射刺激性药物时,采用‘Z’字形途径注射法预防药物渗漏至皮下组织或表皮,以减轻疼痛及组织受损。

(6)采用“留置气泡技术”即用注射器抽取适量的药液后,再吸进0.2~0.3ml空气,注射时,气泡在上,当全部药液注入后,再注入空气,可防止药液渗液。

4.处理流程

采取合适的体位→在局部适度按压→患者暂时不要运动→穿紧身衣服→观察局部皮肤→记录

静脉输液并发症处理

(一)静脉穿刺失败 1.发生原因

(1)操作者心情紧张,技术不熟练。(2)患者本身不配合,操作时躁动不安。(3)血管条件差。

(4)穿刺针选择不当,如患者血管较细,而穿刺针粗,刺破血管。2.临床表现

(1)穿刺后针头无回血,药液流入不畅,穿刺部位隆起,患者感觉疼痛。(2)穿刺部位皮下瘀血、青紫。3.预防

(1)护士要有娴熟的穿刺技术,穿刺前认真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易暴露、弹性好、走行直、清晰宜固定的血管进行穿刺。

(2)对于躁动不安患者、儿童穿刺成功后对穿刺肢体妥善固定。(3)选择合适型号的针头进行穿刺。4.处理流程

立即将针头拔出→局部按压止血→向患者表示歉意→按操作流程再行穿刺

(二)药液外渗 1.发生原因

(1)操作者技术不熟练,穿刺失败。(2)患者躁动或不慎将针头从血管内拔出。(3)患者病情较重,血管通透性发生改变。

(4)反复穿刺或刺激性强的药物对血管造成物理性损伤。2.临床表现

(1)穿刺部位肿胀疼痛。(2)皮肤温度降低。

(3)化疗药、高渗药以及强力缩血管药物外渗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3.预防

(1)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慎重选择穿刺部位,根据血管条件选择穿刺针头。

(2)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针头,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尽早发现药液外渗情况,以免引起严重后果。(3)选择给药途径时,要熟悉药物对局部的作用,了解药物的酸碱度、浓度所导致的血管通透性改变。

4.处理流程

立即停止给药→拔针后局部按压→通知医生→渗出药液理化性质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观察局部皮肤→记录

(三)静脉炎 1.发生原因

(1)操作过程中无菌技术操作不严格,引起局部静脉感染。(2)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对血管造成刺激。2.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为沿静脉走行的条索状红线,伴肿、热、痛及功能障碍。(2)全身:表现有畏寒、发热、乏力等。3.预防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以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3)有计划、合理更换注射部位,延长血管使用时间。4.处理流程

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抗炎治疗→局部湿热敷→患肢抬高、制动→观察肢体皮肤→记录

(四)发热 1.发生原因

(1)输液操作过程未能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原则。

(2)输液器具灭菌不合格、原材料不合格或使用过期物品等原因,都会造成输液反应的发生。(3)液体灭菌不合格或护士在配制药物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原则,致使液体被污染。2.临床表现

(1)发冷、寒战、发热。

(2)轻者体温在38℃左右,重者初起寒战,继而高热达40℃.(3)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周身不适等症状。3.预防

(1)输液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原则。

(2)输液前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有效期。(3)合理应用药物,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液体要现用现配。4.处理流程

(1)轻者→减慢输液速度→观察

(2)症状没有缓解者→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遵医嘱用药→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保留输液器具和溶液送检→填写输液反应上报表→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记录

(五)急性肺水肿 1.发生原因

(1)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

(2)患者自身有心、肺功能不全,或年老体弱、小儿等。2.临床表现

(1)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咳嗽、出冷汗、胸闷、心前区有压迫感或疼痛,脉搏细速、心律快、节律不齐。

(2)咳泡沫样血性痰。(3)肺部遍布湿罗音。3.预防

(1)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对老人、儿童、心、肺功能不全者输液速度不宜过快,液体量不宜过多。(2)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严格遵医嘱调节输液速度。4.处理流程

迅速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停止输液,患者取端坐位→两腿下垂→湿化瓶中加入20%~30%的酒精→高流量氧气吸入→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平喘治疗→四肢轮流扎止血带→观察病情变化→记录

(六)空气栓塞 1.发生原因

(1)输液器内空气未排尽,存有残存空气。(2)输液器莫菲氏滴管以上部分有破损。(3)加压输液时无人看守。(4)输入温度过低液体。2.临床表现

(1)患者突发胸闷、胸骨后疼痛、眩晕、频死感(2)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因严重缺氧而发生死亡。(3)听诊心前区可闻及挤压海绵样的声音。3.预防

(1)输液时必须排尽输液器内的空气,检查输液器是否呈密闭状态。

(2)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液体输毕后及时更换,加压输液时要专人在旁守候。(3)输入液体要保持一定的温度,避免较低温度液体在静脉输液过程中产生气体。

4.处理流程

夹闭静脉通路→立即让患者取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通知医生→高流量氧气吸入→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记录并重点交班。

(七)血管栓塞 1.发生原因

(1)长期静脉输液造成血管壁损伤及静脉炎,致使血小板黏附于管壁,激活一系列凝血因子而发生凝血致血栓形成。

(2)静脉输液中的液体被不溶性微粒污染,可引起血栓栓塞。(3)配液时溶解药物不充分,有大分子结晶微粒。

(4)配液环境不洁净,在输液前准备工作中的污染,如切割安瓿、开瓶塞,加药过程中反复穿刺溶液瓶橡胶塞。

2.临床表现

(1)引起局部红、肿、热、痛、压痛、静脉条索状改变。

(2)不溶性微粒进入血管后,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如阻塞严重致血循环障碍,局部血液供应不足,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3.预防

(1)减少或避免长期大量输液。

(2)正确切割安瓿,切忌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瓿。在开启安瓿前,以75%乙醇擦拭颈段可有效减少微粒污染。

(3)正确抽吸药液,抽药时不能横握注射器,即“一把抓”,应采用正确的抽吸方法。(4)配液时要充分溶解药物,减少大分子结晶微粒。

(5)正确选择加药针头,选择有侧孔加药针头,以减少斜面针头切割胶塞产生的微粒污染液体。(6)重视配液环境,尽可能选择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以减少因空气中不溶性微粒带入液体而造成污染。

(7)输液终端滤器可截留任何途径污染的输液微粒,是解决微粒危害的理想措施。4.处理流程

评估→初步诊断→通知医生→抬高患肢制动→停止在患肢输液→局部热敷→做超短波理疗→必要时使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观察肢体温度、动脉搏动、末梢循环及功能→严重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记录

口腔护理并发症处理

(一)口腔黏膜损伤 1.发生原因

(1)操作过程中,裸露的血管钳或棉签尖部直接碰伤口腔黏膜及牙龈。(2)护士操作时动作粗暴。

(3)昏迷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时,使用开口器协助张口方法不正确或力量不当,造成患者口腔黏膜损伤。

(4)漱口液温度或浓度不当,造成口腔黏膜灼伤。2.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疼痛、溃疡形成。3.预防

(1)为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患者口腔黏膜损伤。(2)对凝血机制差的患者,擦洗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防止碰伤黏膜及牙龈。

(3)对需要使用开口器协助张口的患者,应将开口器包上上纱布后从臼齿处放入;牙关紧闭者不可

用暴力使其张口。

(4)根据口腔具体情况选择温度、浓度适宜的漱口液。4.处理流程

(1)口腔黏膜损伤→安慰患者→遵医嘱使用漱口液→观察口腔黏膜→记录(2)口腔黏膜溃疡→减轻过度焦虑情绪→遵医嘱用药→观察病情→饮食指导→记录

(二)吸入性肺炎 1.发生原因

(1)多发生于意识障碍的患者。

(2)口腔护理清洗液、口腔内分泌物、呕吐物误吸入气道。2.临床表现

发热、咳嗽、咳痰、气促、胸痛。3.预防

(1)为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时,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将头偏向一侧,防止漱口液流入呼吸道。(2)口腔护理所用棉球要拧干水分,不可过湿,操作前后清点棉球数量。(3)神志不清的患者不可漱口,以防误吸。4.处理流程

遵医嘱抗感染治疗→体温过高者给予物理降温→吸氧→协助排痰→观察病情变化→记录

(三)窒息 1.发生原因

(1)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在为神志不清或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时,将棉球遗留在口腔,导至窒息。

(2)操作前未将患者的义齿取出,操作时义齿脱落造成窒息。

(3)为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的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时,因患者不配合造成擦洗棉球松脱,掉入气管或支气管,导致窒息。

2.临床表现

突发吸气性呼吸困难、面色发绀,端坐呼吸,三凹征阳性,严重者出现昏迷,甚至呼吸停止。3.预防

(1)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每次擦洗只能夹取一个棉球,若光线不足,应用手电筒辅助照明检查,防止棉球遗漏在口腔内。

(2)棉球擦洗时,操作前后清点棉球数量。

(3)认真检查牙齿情况,操作前看牙齿有无松动,活动性义齿应在操作前取下。(4)对于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的患者尽量在其较安静的情况下进行口腔护理。4.处理流程

迅速畅通气道→通知医生→吸痰、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心电监护→做好气管切开手术前准备→观察生命体征→记录

(四)口腔感染 1.发生原因

(1)口腔护理用物被污染、治疗操作中无菌技术执行不严格等,易造成口腔感染。(2)口腔卫生差,牙垢和牙石过多。

(3)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营养代谢障碍、年老体弱等,可继发口腔感染。

(4)昏迷患者长期缺乏食物对口腔腺体的刺激,使唾液减少,易造成内膜干燥和细菌繁殖。2.临床表现

(1)轻度:溃疡发生在舌前1/2处独立,溃疡少于3个,可进低温饮食。(2)中度:舌体有多处溃疡,大小不等,疼痛厉害。

(3)重度:溃疡面直径大,弥漫全舌,疼痛剧烈并伴烧灼感,进食严重受限。3.预防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原则及有关预防交叉感染是规定,遵循“一人一物一用”的原则。(2)易感患者要嘱患者保持口腔清洁,清醒患者尽量早晚刷牙,经常漱口、昏迷或生活不能自理者,由护士用生理盐水或漱口液进行口腔护理。

(3)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鼓励患者多进食。(4)注意对长期使用抗生素患者,观察有无真菌感染。4.处理流程

评估→初步诊断→通知医生→遵医嘱选用漱口液及口腔护理液→疼痛较剧烈→进食困难者→在局部用药中加普鲁卡因→饮食指导→做好交班→记录

皮内注射并发症处理

(一)疼痛 1.发生原因

(1)患者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速度快且不均匀。(3)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操作者手法不熟练。(4)注射时消毒剂水针头进入皮内。2.临床表现

(1)表现为注射部位红、肿、疼痛。(2)患者紧张、烦躁。3.预防

(1)心理护理,取得患者的配合。

(2)采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酶对药液进行溶解。

(3)应选择4至4号半锐利皮试针头进行注射。部位:前臂掌侧中段。(4)待皮肤消毒剂干燥后方可进针注射。

(5)熟练掌握注射技巧,做到准而快地进针,缩短刺皮时疼痛的持续时间。4.处理流程

安慰患者→分散注意力→进行熟练的注射

(二)局部组织反应 1.发生原因

(1)药物种类或性质不同,局部发生变态反应强弱不一。(2)药液注入过快或超量注入。

(3)皮内注射后,患者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4)护士操作不熟练,反复进针刺激局部皮肤。2.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泡,重者溃烂破损可扪及明显的硬结。3.预防

(1)准确掌握配置浓度,准确注入药液剂量。(2)对皮肤刺激性强的药物在注射前履行告知义务。(3)注射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选择合适的针头。(4)熟练掌握皮内注射技术。

(5)认真做好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及随意搔抓、揉按局部皮丘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4.处理流程

局部皮肤瘙痒→通知医生→遵医嘱用药→健康宣教→观察局部皮肤→记录

(三)注射失败 1.发生原因

(1)患者躁动不合作,多见于无法正常沟通的患者。(2)注射部位无法充分暴露。(3)操作技术不熟练。(4)注射药液剂量不准确。2.临床表现(1)无皮丘。

(2)皮球过大或过小。(3)针口有出血。3.预防

(1)对不合作的患者肢体给予约束和固定。

(2)充分暴露注射部位,衣服过多或袖口过窄,协助患者脱去一侧衣袖。

(3)提高技能,掌握注射的角度、力度及药量,以避免因进针过深或过浅导致针头注射部位不在表皮、真皮之间或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皮内,避免用力过猛导致针头贯穿皮肤。

(4)注射完毕拔针时,勿用棉签按压、按揉,覆盖局部注射部位。4.处理流程

拔针更换针头→向患者说明原因并致歉→重新选择注射部位→另行注射。

(四)过敏性休克 1.发生原因

(1)操作前未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2)患者对注射药物发生速发或迟发过敏反应 2.临床表现

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气哫,哮喘,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意识丧失。3.预防

(1)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青霉素等已引起过敏的药物,如有停止该项实验。(2)皮试观察期间,嘱患者不能随意离开。

(3)注射盘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在注射间备有氧气和吸痰设备。

(4)严格无菌操作,注意配置药液有无外观变化、沉淀、破损,检查药物的有效期。4.处理流程

立即停止给药→通知医生→平卧→就地抢救→畅通气道→做好气管切开术前准备→遵医嘱用药→必要时实施心肺复苏→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记录

吸氧并发症处理

(一)无效吸氧 1.发生原因

(1)吸氧装置因素:氧源压力低,吸氧管道连接不紧密,吸氧管道不通,吸氧浓度不能满足病情需要,氧气装置漏气。

(2)患者因素:气道内分秘物过多,堵塞气道,患者躁动,导致吸氧管道脱出。2.临床症状

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烦躁不安等,呼吸频率、节律及深浅度与吸氧前无变化。

3.预防

(1)用氧前仔细检查吸氧装置是否完好,流量表指示与流量是否正确,吸氧管道连接严密不漏气。(2)连接患者的吸氧管妥善固定,避免脱落和移位并保持通畅。(3)遵医嘱调节氧流量,吸氧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缺氧状态有无改善。(4)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分泌物结痂堵塞吸氧管。4.处理措施

立即查明原因→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尽快恢复有效氧气供给→严密观察用氧效果→记录

(二)气道黏膜干燥 1.发生原因

(1)氧气湿化瓶内湿化液不足。

(2)过度通气或氧流量过大,氧浓度大于60%。2.临床表现

刺激性干咳,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口咽干燥不适,患者鼻出血或痰中带血。3.预防

(1)保持室内的温、湿度,及时补充湿化瓶内的蒸馏水,保证吸入的氧气受到充分湿化。(2)根据病情调节氧流量,吸氧浓度一般控制在45%以下。

(3)过度通气的患者要多补充水分,张口呼吸的患者可用湿纱布覆盖口腔,定时更换。(4)双侧鼻孔交替插管,减少鼻粘膜的刺激和压迫。4.处理措施

保证有效的湿化→指导患者呼吸→调节氧气流量→观察呼吸道刺激症状→记录

(三)氧中毒 1.发生原因

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或高气压而造成氧中毒。2.临床表现

(1)一般情况下连续吸纯氧6h,患者即可出现胸骨后灼热感、咳嗽、恶心呕吐、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胸痛等症状。

(2)吸氧24h后,肺活量可减少。

(3)吸纯氧1~4天后可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个别患者可出现视力或精神障碍。3.预防

(1)严格掌握給氧指征,选择恰当的給氧方式。

(2)严格控制吸氧浓度和时间,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氧流量,尽量避免长时间、高流量給氧。(3)給氧过程中加强巡视,认真观察氧疗效果。(4)准确记录患者用氧浓度、起止时间。(5)告知患者及家属勿随意调节氧流量。4.处理措施

通知医生→遵医嘱降低吸氧流量→动态监测血气分析→观察病情变化→记录

(四)腹胀 1.发生原因

通过鼻导管給氧时,插管过深,氧气误进入食管。2.临床表现

吸氧后患者缺氧症状未得到改善,却迅速出现上腹部不适、腹胀、胸式呼吸渐弱、呼吸表浅急促、口唇青紫、脉搏细速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3.预防

选择合适的給氧途径,正确掌握鼻导管給氧的方法,插管前应仔细测量插入深度,以防插入过深,鼻 12

导管误入食管。

4.处理措施

通知医生→取半坐卧位→遵医嘱继续胃肠减压和肛管排气→观察腹胀缓解及用氧效果→记录

(五)肺组织损伤 1.发生原因

(1)调节氧流量时开关方向错误,瞬间大流量、高气压氧冲入肺内,造成肺组织损伤。(2)患者自行调节流量。(3)违反操作规程。2.临床表现

突发呛咳、咳嗽,严重者可造成气胸。3.预防

(1)在给患者吸氧时,必须调节好氧流量后,方可连接鼻导管给患者吸氧。

(2)吸氧过程中如需改变氧流量,先把吸氧管和患者的鼻导管断开,流量调节适宜后再连接。(3)向患者宜传用氧安全,告诫患者切勿自行调节氧流量。4.处理措施

通知医生→遵医嘱对症处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记录

(六)感染 1.发生原因

(1)吸氧终端装置污染:吸氧管道、氧气湿化瓶、湿化液内湿化液等为规范处置消毒。(2)插管动作粗暴导致鼻腔黏膜破损,而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抵抗力差而发生感染。(3)经过集中供氧系统的氧气质量不达标。2.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局部或全身感染症状、如畏寒、发热、咳嗽、咳痰、败血症等。3.预防

(1)定期更换吸氧管,每日更换氧气湿化瓶及湿化液。(2)湿化液内液体为灭菌处理的冷开水或蒸馏水。(3)每日口腔护理两次。

(4)插管动作宜轻柔,以保护鼻腔黏膜的完整性,避免发生破损。4.处理措施

评估→初步判断→通知医生→遵医嘱用药→监测体温→口腔护理→观察病情变化→记录

(七)二氧化碳麻醉 1.发生原因

(1)慢性缺氧患者高浓度給氧。

(2)吸氧过程中,患者或家属擅自调节吸氧装置,加大氧气流量。2.临床表现

神志模糊、嗜睡、脸色潮红,呼吸浅、慢、弱,皮肤湿润、情绪不稳、行为异常。3.预防

(1)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存者,应以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給氧为宜。(2)对慢性呼衰患者采用限制性給氧,常用低流量持续鼻导管(或)鼻塞吸氧。

(3)加强对患者及家属说明低流量吸氧的特点和重要性。避免患者或家属擅自调大吸氧流量。(4)在血气分析动态监测下调整用氧浓度,以纠正低氧血症、不升高PaCO⒉为原则。(5)准确记录患者的缺氧程度、用氧浓度、起止时间及用氧后病情改善情况。4.处理措施

评估→初步诊断→通知医生→遵医嘱调整氧流量→用呼吸兴奋剂→持续不缓解者做好建立人工气道 13

术前准备→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缺氧改善状态→记录

(八)烧伤 1.发生原因

(1)吸氧装置连接不紧密,导致氧气外漏,室内使用明火,如进行艾灸。拔火罐等操作,或患者用腈纶质地的衣物摩擦易产生静电,导致火灾发生。

(2)放置氧气的位置不合适,距离暖气、火炉过近。2.临床表现

(1)I度:达角质层,轻度红、肿、热、痛,感觉过敏,不起水泡,表面干燥。

(2)浅Ⅱ度:达真皮层,剧痛,感觉过敏,温度增高,有水泡,基地潮湿,均匀发红,水肿明显。(3)深Ⅱ度:达真皮深层,有附件残留,可有或无水泡,基地湿润苍白,有出血小点,水肿明显,痛觉迟钝,拔毛痛。

(4)Ⅲ度:损伤至皮肤全层,甚至包括皮下组织、肌肉、骨骼,皮革样,蜡白或焦黄,碳化,感觉消失,无水泡,干燥,干后可见栓塞静脉呈树枝状,痂下水肿,拔毛不痛。

3.预防

(1)注意安全用氧,严禁烟火。

(2)为患者吸氧时要妥善固定吸氧装置,防止氧气外漏,氧气表及螺旋口处勿涂油,不可用带油的手拧螺旋。

(3)患者吸氧时要着棉质外衣。勿穿着腈纶材料做的衣服,使用腈纶材料的枕巾,避免由衣服或头发与枕巾摩擦产生静电火花而引起火灾。

(4)氧气筒应放在阴凉处,距离暖气>1m,距火>5m,氧气筒周围严禁烟火或易燃品。4.处理措施

迅速关闭氧气开关→用床单保护患者→及时疏散其他人员→控制火情→报警

(九)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1.发生原因

早产儿吸入高浓度的氧所致。2.临床表现

(1)视网膜血管收缩,视网膜纤维化。(2)视网膜变性、脱离,续发性白内障。(3)续发性青光眼。(4)斜视、弱视。

(5)最后出现不可逆的失明。3.预防

(1)合理用氧是护理及预防的关键。

(2)严格掌握氧疗的指征、方法、浓度、时间。

(3)对新生儿,尤其是早产低体重儿勿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吸氧浓度<40%。(4)对于曾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后出现视力障碍的患儿应定期行眼底检查。4.处理措施

评估→初步判断→通知医生→遵医嘱监测血气→做好术前准备→观察病情变化→记录

静脉采血操作并发症处理

(一)晕针晕血  1.发生原因

(1)患者心理因素、体质:在空腹或饥饿抽血时发生。

(2)疼痛刺激:患者对疼痛特别敏感,对疼痛的恐惧,脑供血不足,发生晕针。

 2.临床表现

 患者往往先自述头晕眼花、心慌、恶心、四肢无力、出冷汗、面色苍白、瞬间昏倒、不省人事,持续2~4min后上述症状逐渐消失,患者神志恢复正常。 3.预防

(1)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抽血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给患者以心理安慰。(2)抽血过程中全身尽量放松,深呼吸消除紧张情绪。(3)对有晕针史或已晕针的患者,抽血时可取平卧位。(4)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动作稳而准,以减少疼痛的刺激。 4.处理流程

 患者平卧→指压人中穴→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适当保暖→安慰患者→观察病情变化→记录

(二)皮下出血、血肿  1.发生原因

(1)抽血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或局部揉压。(1、2、4为技术问题 (2)按压部位不准确。3为患者本身)(3)患者凝血机制障碍。

(4)操作者穿刺技术不熟练而反复进针。 2.临床表现

 穿刺部位皮下瘀血、局部肿胀、穿刺部位疼痛。 3.预防

(1)抽血完毕后在穿刺部位以指腹按压棉签不少于5min,凝血机制障碍者应再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2)压迫面积不宜过小,重点按压穿刺点。(3)提高操作者穿刺技术,禁忌反复进针。(4)穿刺部位不可边压边揉搓。 4.处理流程

 安慰患者→早期应冷敷→局部加压包扎→48h后再热敷→观察穿刺部位皮下瘀血→记录

(三)误抽动脉血  1.发生原因

 在股静脉抽血时,常因过度肥胖,或血容量不足,动脉搏动不明显,容易误抽股动脉血。 2.临床表现

 如果误抽动脉血,不用回抽,血液自动上升到注射器里,血液呈鲜红色,比静脉血红。 3.预防

(1)准确掌握股静脉的解剖位置,股静脉在股动脉内侧0.5cm处。(2)掌握准确的穿刺方法。

(3)进针要反复斟酌,以便确定穿刺的是静脉血管,减少失误的发生。 4.处理流程

巧加半粒降压药可控制多种并发症 篇6

一、可在出现蛋白尿时加用:临床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若长期控制得不好,会引起肾功能损害。而患者肾功能受损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出现蛋白尿。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建议此类高血压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进行治疗。如果此类高血压患者单纯使用这两种药物中的一种控制血压或治疗蛋白尿的效果不好,就可以选用半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外加半片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进行治疗。此类患者也可根据自己的血压情况,在全量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基础上,加用半片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进行治疗,这样比单用一种药物时的治疗效果要好得多。

二、可在出现脚踝部水肿时加用:钙拮抗剂是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物。该类药物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然而,有些高血压患者在使用钙拮抗剂后会出现脚踝部水肿的症状,这是脚踝部血管过度扩张造成的。虽然这种轻度的水肿对人体不会有什么危害,但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此类高血压患者可在继续正常使用扩张血管药物的同时,加用半粒利尿剂,这样既不会影响对血压的控制,又可以减轻和消除脚踝部的水肿。

三、可在心率加快时加用:有些高血压患者由于自身交感神经兴奋或服用了某些钙拮抗剂,经常会出现心率加快的症状。此类高血压患者会整天感到心慌不安,很不舒服。为消除这一症状,此类患者可在继续正常使用原有降压药的同时,加用半粒β受体阻滞剂,这样就能使心跳趋于平稳,解除不适症状。需要注意的是,伴有支气管哮喘或心脏传导阻滞的高血压患者不适合使用此法治疗。

嵌入式数据库并发控制研究 篇7

数据库中多个事务在同一时刻并发执行,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CPU处理机的空闲时间, 提高系统的资源利用率, 但事务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带来了丢失修改、不可重复读和读“脏”数据等缺点, 可能损害数据库中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这需要以某种方式规范不同事务中各个步骤的执行顺序, 从而使并发执行的事务能保持一致性, 于是很多数据库系统引入并发控制机制[1]。嵌入式数据库作为一种在嵌入式系统中运行、资源受限的特殊数据库系统, 事务数量少, 运行速度快, 要求封锁和解锁的时间短, 锁数量过多会影响数据库执行的效率, 因此, 需要设计适合自身的并发控制机制, 正确协调同一时间段内多个事务的并发操作, 以保证数据库的正确性。

1、事务与并发控制的概念

事务就是用户定义的一个数据库操作序列, 这些操作要么全做要么全不做,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 没有可接受的中间状态。它应满足ACID特性, 即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

并发控制是数据库系统在多用户环境下, 用正确的方式调度并发操作, 保证用户修改数据的过程中, 不被覆盖或改变, 使一个事务的执行不受其他事务的干扰, 以防止数据不一致的危险发生。如果不对并发执行的程序进行必要的控制, 即使没有故障和程序出错也会破坏数据库的一致性和完整性[2]。

2、并发控制策略

多个事务的并发执行是正确的, 当且仅当其结果与按某一次序串行地执行它们时的结果相同, 我们称这种调度策略为可串行化的调度。可串行化是衡量一个调度是否合理的重要准则, 常用的实现串行化的并发控制技术包括如下几种。

锁机制并发控制的主要技术是封锁, 就是事务在对某个数据对象例如表、记录等操作之前, 先向系统发出请求, 对其加锁, 加锁后事务就对该数据对象有了一定的控制, 在事务释放它的锁之前, 其他的事务不能更新此数据对象, 从而避免数据的不一致性。数据库基本的锁类型包括共享锁和排它锁。

时间戳利用给每个事务分配一个“时间戳”, 记录最后读写每个数据库元素的事务的时间戳, 并比较这些值以保证事务的时间戳排序的串行调度等价于事务的实际调度[3]。

有效性确认当事务将要提交时, 检查事务的时间戳和数据库元素, 这个过程称为事务的“有效性确认”。按照有效性确认时间对事务进行排序的串行调度必须等价于实际的调度。

3、事务封锁机制

事务并发控制管理器实现事务的并发控制, 它通过在数据库元素上维护锁, 防止导致非可串行化调度的动作顺序出现。当事务请求对数据库中的元素进行读写时, 这些请求被传递给并发控制管理器, 如果执行安全, 并发控制管理器将直接执行读写, 但在某些情况下, 立即执行的请求是不安全的, 并发控制管理器根据自己的锁表信息, 推迟事务请求的执行, 甚至中止提交请求的事务[4]。因此, 在事务执行过程中, 事务本身并不封锁和解锁, 它从逻辑上对数据项加锁, 可以申请和释放锁, 获得并发控制管理器对数据库元素的封锁, 并发控制管理器通过其上的锁表管理锁, 以防止非可串行化行为, 锁表是关键部分, 它决定事务的执行效率。图1为使用锁表来协助自己工作的事务并发控制管理器的结构图。

事务并发控制管理器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接受事务的请求流, 并在所有数据库访问操作如读、写、增量和更新前选择适当的封锁方式, 插入锁动作;第二部分接受第一部分传来的封锁和数据库访问动作序列, 并决定提出请求的事务是否由于某个锁不能被授予而被推迟。如果是, 这个动作自身被推迟并被加入一个最终必须为事务执行的动作列表中。如果事务不被推迟, 即申请的所有锁被授予, 那么执行如下操作: (1) 如果动作是数据库访问序列, 这一动作被传送到数据库并被执行; (2) 如收到一个封锁动作, 它将查看锁表以决定锁是否能被授予, 如能被授予, 则修改锁表, 并将授予的锁写入, 否则, 将锁表中必须加入一项以表明该项已经被申请, 推迟事务的进一步的动作, 直到锁被授予。当事务提交或中止时, 事务管理器通知第一部分释放事务持有的所有锁, 并将这些锁授予其中一个等待的事务。

4、嵌入式数据库并发控制机制

嵌入式数据库中锁的实现相对简单, 通常情况下, 它的持续时间和事务一致。一个事务开始, 它会先加锁, 事务结束后释放锁。如果系统在事务没有结束的情况下崩溃, 那么下一个访问数据库的事务会处理这种情况。在嵌入式数据库中有五种不同状态的锁, 事务任何时候都处于其中的一个状态。下图2显示了嵌入式数据库中锁的状态和生命周期。

读事务的执行较为简单, 事务需要读取数据时, 从未加锁状态进入等待锁状态, 当事务获得共享锁后, 共享锁允许两个或更多的事务在同一时刻读取数据, 但不允许其它事务对数据库执行写操作, 读结束后, 判断事务是否能提交, 如能就结束并释放共享锁, 不能提交则需回滚事务。

写事务的执行过程较为复杂, 当一个事务向数据库写数据时, 从共享锁状态变为保留锁状态, 如果它得到保留锁, 就意味着它已经准备进行写操作, 页面缓冲区开始初始化恢复日志, 此时只能有一个保留锁进行写操作, 但可以与多个共享锁并存。当一个事务完成用户进程空间的页面修改和刷新日志文件到磁盘后, 就真正开始提交事务, 执行该过程的页面缓冲区进入排他状态。从保留状态, 页面试着获取等待锁, 一旦得到, 就独占它, 不允许任何其它事务获得等待锁, 即不允许其它事务读和写数据, 只有已处于共享状态的事务继续工作, 这样满足先来先服务的思想, 可以避免写进程饿死的情况, 这些事务释放锁后, 对数据库加排它锁, 封锁整个数据库。在排它状态下, 把修改的页面从页面缓冲区写入磁盘的数据库文件中, 这才是真正执行写操作的地方。完成数据库的修改后, 日志文件被删除, 事务提交, 释放事务占有的排他锁。

5、死锁处理机制

采用基于锁的并发控制协议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问题是死锁, 也就是事务集合中每个事务都在等待该集合中的另一个事务释放各自封锁的数据, 则系统处于死锁状态。解决死锁问题有两种方法: (1) 利用死锁预防协议保证系统永不进入死锁状态, 该方法用于死锁发生概率较高的场合, 主要是通过对加锁请求进行排序或要求将所有要使用的数据全部封锁来保证不会发生循环等待, 另外的死锁预防策略是使用抢占与事务回滚, 即基于非抢占技术wait-die机制或基于抢占技术wound-wait机制; (2) 允许系统进入死锁状态, 然后试着用死锁诊断与解除机制进行恢复, 诊断系统状态的方法包括超时法和等待图法, 周期性地被激活, 判断有无死锁发生。如存在死锁, 在循环等待的事务中, 选择代价最小的事务作为牺牲者, 将其撤销, 释放其获得的锁和资源给等待它的事务, 使系统从死锁中恢复[5]。

在嵌入式数据库中, 大多采用基于锁超时的机制解决死锁, 如果一个事务不能获取锁, 它会重试有限次, 重试次数由应用程序预先设置, 默认为一次。如果还是不能获取锁, 返回错误给应用程序, 中断事务, 然后再重试, 或者中止当前事务。虽然该机制简单且容易实现, 但缺点是易造成资源浪费。

6、结论

本文论述了嵌入式数据库中并发控制的实现策略, 以及出现死锁时的处理方法。但是, 随着嵌入式设备处理能力不断增强, 其中数据逐渐增多, 管理日趋复杂, 嵌入式数据库并发控制程度增加, 事务并发控制的实现应根据具体的应用系统开发情况, 结合开发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

摘要:嵌入式数据库中多个并发执行的事务需进行控制来保证数据库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介绍几种常见的数据库并发控制策略, 提出事务并发控制管理器体系结构和封锁机制, 给出基于锁的嵌入式数据库并发控制实现策略, 及并发过程中出现死锁时的处理机制, 为嵌入式数据库并发控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嵌入式数据库,并发控制,事务

参考文献

[1]马刚, 刘天时, 赵安科.数据库并发控制技术[J].现代电子技术, 2006, 12 (227) :101-102

[2]陈俊伽, 王韬.关系数据库并发控制机制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7, 7 (18) :4635-4636

[3]唐世渭, 杨芙清.数据库系统概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340-342

[4]萨师煊, 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70-272

一种自适应实时事务并发控制新方法 篇8

关键词:实时数据库,实时事务,并发控制,截止时间

0 引言

实时数据库系统 (Real-time Database System, RTDBS) 是数据和事务都有显示定时限制的数据库系统。系统的正确性不仅依赖于逻辑结果, 而且依赖于逻辑结果产生的时间。实时系统中并发执行的事务具有时间约束和依赖性, 所以其目标主要是保证更多事务在截止期内完成。

传统的基于锁的悲观并发控制机制——高优先级两阶段锁协议 (2PLHP) 能够保证事务可串行化, 进而有力保证数据的一致性[1], 但由于事务重启率较高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实时数据库系统的需要。乐观并发控制机制认为任何两个并发事务请求同一数据库目标的概率很低, 事务的所有操作在它请求时就可直接执行, 事务被允许提交前必须经过有效性确认[2]。多版本并发控制机制 (Multi-version Concurrency Control Protocol) 是乐观并发控制机制的一种, 该机制通过维护数据项的多个版本使得事务具有较大的并发度, 更适合实时数据库系统的低事务重启率, 低事务延误截止时间率和高事务并发度的需要, 但在保证事务可串行上, 有效性确认机制不如封锁机制更简单明了[2]。

1 实时事务分析

在多版本实时数据库系统中, 依据多版本并发控制机制实时事务可分成三类:

只读事务 (Tr) :总是读取具有小于等于Tr时间戳TS (Tr) 的最大时间戳的数据元素, 即只读事务总是读取在它之前的最近版本数据, 因此不会发生读——读冲突和读——写冲突, Tr永不失败。

只写事务 (Tw) :老的数据元素不被修改, 只是创建数据元素的一个新版本, 此新版本被赋予Tw的时间戳TS (Tw) , 因此不会发生写——写冲突, Tw也可不被其它事务阻塞。

数据处理事务 (Tp) :既要读取数据元素又要写入数据元素的新版本, 因此有可能在Tp之间发生写——写冲突[3]。

由以上分析可知, 在多版本实时数据库系统中要提高系统性能就必须有效解决数据处理事务之间的写——写冲突[4], 为此提出自适应多版本实时事务并发控制机制AMVCC, 此机制采用乐观的多版本和事务有效性确认并发控制机制, 并结合悲观的封锁并发控制方法, 来提高在严格时间限制条件下事务的成功率。

2 AMVCC描述

在AMVCC中, Tr, Tw总不失败, 对Tp中冲突事务的处理依据以下原则:

多版本实时数据库系统中事务 (T) 优先级P (T) 主要依据事务截止时间Deadline (T) 确定, 即∀T1, T2∈T, 设Deadline (T1) >=Deadline (T2) , 则P (T1) <=P (T2) , 优先级高的事务优先执行;令d代表冲突数据元素, ∀Ti, Tj∈Tp, P (Ti) <P (Tj) , Ti, Tj在d上冲突, 则Ti, Tj以下述方式执行:

(1) Ti, Tj可以互不干扰地处理d的不同数据项, 则将d划分成更小的数据项 (例如:将一条记录再划分成不同字段) , 改变数据的封锁粒度, 并让低优先级事务继承高优先级事务的优先级, 即令P (Ti) =P (Tj) , 使得Ti, Tj可以同时协作并发执行。当然这种方法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 因此在事务的提交阶段必须计算因各事务协作执行而产生的误差, 只要误差是在实时数据库系统允许的范围内 (即满足实时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相似一致性) 就生成数据项的新版本, 由最后提交的事务设置d的时间戳。此方法可以有效缩短在冲突数据集上低优先级事务的阻塞时间及降低低优先级事务的重启率。

(2) d具有原子性不能再划分, Ti, Tj极有可能冲突, 若使用乐观的有效性确认机制, 事务的回滚几乎是必然的,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使用封锁机制, 以求节省系统资源, 然而传统2PL-HP的优先级牺牲法 (PS) 解决冲突的方式致使低优先级事务不得不重启, 从而使得延误截止时间的事务数量增加。因此结合有效性确认机制对2PL-HP改进如下:

在实时数据库系统中事务的执行时间Execu-tionTime (T) 是可以预测的。请求的数据d被Ti占有且P (Ti) <P (Tj) , 此时并不立即夭折重启Ti, 而是首先判断条件再做决定:

DeadTime=min (Deadline (Ti) , Deadline (Tj) ) ;

//令DeadTime为Deadline (Ti) , Deadline (Tj) 中//的较小者;

if ( (系统当前时间+Ti的剩余执行时间+ExecutionTime (Tj) ) <DeadTime)

then

{

P (Ti) =P (Tj) ;

//低优先级事务继承高优先级事务的优先级, 提高Ti的优先级, 加速其执行;

执行Ti至完成, Ti释放d上的锁;

// Tj等待Ti完成并释放d上的锁;

Tj获得d上的锁, 开始执行直至完成;

}

else

if ( (系统当前时间+Ti的剩余执行时间

+ExecutionTime (Tj) ) <Deadline (Ti) &&

Deadline (Ti) >Deadline (Tj) )

then

{

夭折Ti; //Ti释放d上的锁;

Tj获得d上的锁开始执行直至完成;

//Ti等待Tj完成并释放d上的锁;

Ti获得d上的锁开始执行直至完成;

}

else //放弃封锁机制, 采用有效性确认机制以求最大限度地增加截止时间内完成的事务数量

{

夭折Ti;//Ti释放d上的锁;

启动Tj执行;//不再对数据加锁

启动Ti执行;//Tj, Ti同时并发执行;

if Tj在有效性确认时发现有风险

then

{

夭折Ti;//发现风险时, 无条件夭折低优先级事务, 确保高优先级事务顺利执行;

完成Tj;

}

else

{

完成Tj;

完成Ti;//Ti, Tj的读写操作在时间上正好可串行执行, 它们都可通过有效性确认而顺利完成;

}

endif

}

endif

endif

在不可再分数据元素上冲突的事务的处理机制为:如果各事务的顺序执行仍能满足其截止时间的需要, 则可利用优先级继承机制, 不改变事务的执行顺序, 之后利用封锁机制使事务串行执行, 以节约系统开销。否则摒弃封锁机制, 改用有效性确认机制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事务延误截止时间率。

3 性能分析

实时数据库系统的性能目标与传统数据库系统的性能目标存在着根本不同, 这是因为实时数据库系统中的事务具有截止时间的限制。所以实时数据库系统要求在截止时间内完成事务的数量最多而不是要求并发执行的事务数量保持最多[5]。

AMVCC采用多版本机制使得只读事务和只写事务从不失败, 避免这两种事务不必要的夭折重启, 有效节约系统开销, 提高了系统的吞吐量。对于数据处理事务, 分两种情况进行处理:①在数据元素可再分的情况下:AMVCC通过动态改变数据元素的封锁粒度, 将封锁粒度细化到数据元素的单个数据项, 使得对同一数据元素的不同数据项进行操作的事务可互不干扰地并行协作执行;②在数据元素不可再分的情况下:AMVCC可依据具体情况自适应地采用封锁机制[6,7]和有效性确认机制执行冲突事务, 创建数据元素的新版本, 提高事务的并发度和截止时间内完成事务的数量。

综上所述, AMVCC在不同情况下能够灵活地利用多版本、封锁及有效性确认等传统并发控制机制的优点, 自适应地采用针对当前情况最优的机制进行并发处理。全面提高了系统的并发度, 有效节约系统开销。理论分析表明:相比于传统的封锁并发控制机制, AMVCC性能更优。

4 结束语

由于实时数据库系统的事务和数据都有很强的时间限制, 传统的并发控制机制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其需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自适应多版本实时事物并发控制方法:AMVCC。AMVCC能够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并发控制机制, 具有极强的自适应性, 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的性能。下一步的工作包括在实际环境中对AMVCC进行测试和评估, 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算法。

参考文献

[1]罗琼, 张立臣.实时数据库的并发控制算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5 (8) :39-42.

[2]Hector Garcia-Molina, Jeffrey D.Ullman, Jennifer Widom.Database System Implementation[M].China Machine Press, 2002:369-377.

[3]韩建军, 李庆华, Abbas A.Essa.实时数据库中具有时态限制的事务调度算法[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5, 26 (7) :1229-1232.

[4]柳刘, 岳丽华, 田明辉, 等.一种实时事务并发控制的新方法:SMVCC[J].计算机工程, 2006, 32 (5) :88-90.

[5]萧美阳, 叶晓俊.并发控制实现方法的比较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6 (6) :19-22.

[6]雷向东, 袁晓莉.多版本两阶段封锁并发控制协议性能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03, 25 (4) :46-49.

使用触发器的特殊乐观并发控制方法 篇9

1 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1.1 触发器

触发器是对表进行插入、更新、删除的时候会自动执行的特殊存储过程[9,10]。触发器一般用在比较复杂的约束上面。触发器和普通的存储过程的区别是:触发器是当对某一个表进行操作。

触发器可以查询其他表, 而且可以包含复杂的SQL语句。它们主要用于强制服从复杂的业务规则或要求[11]。

在交易记录表上的触发器代码:

CREATE TRIGGER Insert_chufa//建立一个触发器命名为Insert_chufa

AFTER INSERT ON JIAOYIBIAO//设定触发方式为在交易表进行了插入操作以后触发

FOR EACH ROW//定义触发器类型为行级触发器

AS BEGIN

INSERT 1INTO chufabiao VALUES (new.shangdai, new.shagdai, new.shenyu, new.bushu, new.goumi, new.shijian) ;//触发器在触发后完成的操作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交易记录表上创建了一个行级触发器 (FOR EACH ROW) 以达到每当一条记录插入交易记录表时就往触发表里插入一条记录[12]的目的, after insert保证了在记录先在交易记录表中插入[13,14]保证了交易记录表与触发表之间的先后关系。

1.2 表结构

一般的乐观并发控制只在事务提交时查看其时间戳[15], 若时间戳发生改动则说明在此事务执行过程中有其他事务对其操作对象进行写入从而回滚此事务, 在这一过程中所需要的只有交易记录表与库存表, 每张表的列数也较少[16], 在数据竞争较小的环境下有较高的效率, 但当在数据竞争较大时效率会大大降低, 为应对此环境需要对其处理流程以及表结构进行修改。

一般乐观并发表结构如表1和表2所示。

改进并发的表结构如表3和表4所示。

从上述表结构中可以看出改进并发在表的数量与每张表的属性上都与一般乐观并发有着一定程度的区别:

1) 在交易记录表方面改进并发算法比一般乐观并发算法多出两列, 分别是剩余数量和被修改次数。

2) 在库存表方面改进并发算法将修改发生时间这一列改为此商品被修改次数。

3) 触发表里的记录是由交易记录表里的记录去掉客户代号这一列后通过触发器生成的。

bushu列代表此商品被修改次数及从此商品销售开始, 被客户修改的次数。

在上述的不同点中可以看出每个表都加入了此商品被修改次数这一列, 这一列对改进并发的核心算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代替了时间戳来查找有无数据冲突, 每当服务端接收到客户端传来的购买指令就会开启一个事务在此事务中先在库存表中读取所要购买的商品信息, 生成交易记录时将此商品被修改次数加1代表这是此商品的bushu+1次修改, 当在此事务的执行过程当中又有一个事务对此商品进行修改那么此事务在生成交易记录时此条记录的此商品被修改次数也为bushu+1。

丢失修改类的错误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系统不知道在两次访问数据的时间间隔内有多少事务对此数据项进行了修改, 在一般乐观并发中只要时间戳不同就回滚事务, 之所以不能做其他操作是因为不知道时间戳在此期间改变了几次, 在改进算法中被修改次数记录了在此事务提交后数据项被修改的次数在触发表中可以看出在一个事务执行周期内有多少事务与其有数据冲突, 这样就为此改进算法提供了监控和调整的前提。

2 服务器端与数据库的线程结构

客户购买商品后服务端所生成的线程对数据库的操作步骤:

1) 从库存表里读取与客户端传递的商品编号对应的商品信息并将读取的步数加1 (i=bushu+1) 。

设传来的商品代号为d,

2) 赋予时间戳 (t) 。

3) 将客户对此商品的修改 (包含时间戳) 插入交易记录表。

4) 待交易记录表中的触发器将此行插入触发表根据时间戳 (t) 找出所在行的行标 (k) 。

5) 在触发表中查找商品代号相同步数为i且行标小于k的元组并计数 (r) 。

(1) 若r=0更新库存表。

(2) 若r>=2从触发表里删除此元组并在交易记录表中删除于此对应的元组通知客户端交易失败。

(3) 若r=1

①找到此步数重复元组并从元组中读出剩余数量 (sy) , 生成一新的记录将当前购买量 (gml) 减去剩余数量得 (sy=sy-gomai) 并将i加1 (m=i+1) , 赋予时间戳 (t1) 。

②向触发表中插入此经过修改后的记录。

③根据时间戳 (t1) 找出所在行的行标 (k1) 。

④在触发表中查找商品代号相同步数为m且行标小于k1的元组并计数 (r1) 。

⑤若r1=0更新库存表并将m、t1、sy更新至交易记录表对应时间戳为t的元组中。

⑥若r1>=1从触发表里删除此元组并在交易记录表中删除于此对应的元组通知客户端交易失败。

3 改进算法与传统乐观并发算法比较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传统乐观并发算法与其改进算法的一些特点。

设在某个时段间内有两个事务对库存表中的同一商品进行读写操作, 如图1所示:

从图1对过程的描述可以看出事务1和事务2之间有着明显的数据冲突, 事务1对数据库的修改丢失了。事务2在t4写入库存表时系统逻辑发生错误。

若数据库采用了传统的乐观并发控制, 结果如图2所示: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经过传统的乐观并发控制当事务1和事务2发生数据冲突时为了保证系统的正确性系统将事务1对数据库做的读写操作是全部取消, 事务1回滚。

可以看出这种并发方式用在购物网站中效果不好, 它违反了在商品交易中先到先得的原则会给用户较差的体验。

若数据库采用了改进并发控制, 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经过改进并发控制当事务1和事务2发生数据冲突时系统会在触发表里查找事务2对应的数据库操作, 当系统发现事务2所对应的数据项与在其之前的事务1的数据项步数相同时会根据事务1的数据项重新生成一个数据项插入到触发表中去, 在图中新数据项在t5插入触发表, 经过再次判断事务2将在t6完成对库存表的写入。

改进并发控制的优点还在于当系统中没有数据冲突时每个事务相比传统的乐观并发控制的事务, 执行时只多出在触发表中进行一次查找的时间, 对系统效率的影响不大, 但当有数据冲突时相比传统的乐观并发控制直接使事务回滚, 可以看出改进算法可以使系统效率提升。

4 实际测试

4.1 测试方法

设有三个事务w1、w2、w3, 将w1和w2同时启动, w3延时6秒后启动。其中:

w1对数据库的修改:客户4购买商品代号为12的商品5件;

w2对数据库的修改:客户6购买商品代号为12的商品4件;

w3对数据库的修改:客户2购买商品代号为12的商品6件。

在测试中使得w1与w2发生数据冲突。

分别使用传统的乐观并发控制和改进并发控制对系统进行控制, 用所得结果进行比较。

4.2 测试结果

下面两幅图为经过传统的乐观并发控制和改进并发控制后系统的交易记录表里的内容:

经过传统的乐观并发控制和改进并发控制后系统的库存表里的内容:

从交易记录表与库存表的结果比较中也可以看出使用传统的乐观并发控制后的库存表的剩余为57, 使用改进并发控制后的库存表的剩余为52, 这表示使用改进并发控制后有一个原本要回滚的事务正确提交了, 说明改进并发控制相较传统的乐观并发控制有一个较高的提交率, 说明了改进并发控制对此系统有着较高的适应性。

5 结束语

此改进算法在继承了一般乐观并发算法的快速, 无死锁等特点的基础上提高了系统的并发度, 使得事务可以在不加锁的状态下获得一个较高的提交率。系统的结构较好的应对了丢失修改类数据的错误, 这使得此系统在购物网站等方面有一个较好的应用。

摘要:针对传统的乐观并发方法在实际应用中, 存在较多的事务撤销与重启, 造成系统资源的浪费, 提出了一种新的并发控制纠错方法, 通过对访问数据库的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 以达到当有两个进程对数据库产生读写冲突时, 通过此纠错方法使进程有较大概率不必重启也能使对数据的修改保持正确的目的。此纠错方法与网站的耦合度较高, 监控和调整的过程依赖于触发器和表结构, 主要用于应对多进程并发时造成丢失修改类数据的错误。

与并发症相关透析设备的质量控制 篇10

透析并发症分近期和远期并发症。近期并发症即急性并发症, 指透析过程中较快发生, 严重时可直接威胁患者生命的并发症, 其发生快、病情重、需即刻处理、死亡率高, 也是透析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的主要并发症。远期并发症指慢性维持性透析过程中所发生的严重可威胁患者生命的并发症, 透析中最常见的是心脑血管疾病。

引起患者透析并发症的因素有很多, 大致可分为患者自身原因、透析中护理因素、药物因素及透析设备因素等。本文就透析设备引起的并发症做一些讨论。

1 水处理系统引起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1.1 水处理系统引起的相关并发症

1.1.1 致热源反应

致热源反应指在透析开始后1~2 h患者出现畏寒、寒战、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持续2~4 h后渐退, 24 h内完全消退[2]。该反应主要是由透析用水中细菌及内毒素超标所引起的。无论是自然界各种水源还是特殊处理的净化水中都会存在一定量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非结合分支杆菌, 它们能够在水的循环及透析液中生长, 革兰氏阴性杆菌在死亡或解体后能释放出一种具有内毒素生物活性的物质, 刺激透析患者内毒素抗体的产生[3]。按照上海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中心的要求, 透析用水中的细菌素<200cfu/mL, 内毒素<2 EU/mL, 并每月检测。在水处理装置中, 引起反渗水细菌数及内毒素超标主要与预处理装置是否定期冲洗、反渗膜及病房管道是否充分消毒相关联。

1.1.2 溶血

溶血的临床表现为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出现发冷发抖、胸闷、胸部紧压感、呼吸困难、背部疼痛等, 典型症状为静脉管路内血液为葡萄酒色, 实验室发现血细胞比容明显下降, 并伴高钾血症[4]。透析中引起患者溶血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 透析用水中氯胺超标 (AAMI标准<0.1mg/L) ; (2) 透析机故障导致透析液温度过高或透析液渗透压过低。

1.1.3 远期并发症

透析患者每次透析约需120~150 L反渗水, 1年将接收15000~20000 L反渗水, 如果透析用水处理不好, 会引起水中重金属离子超标, 超标的重金属离子通过透析膜进入血液, 引起患者远期并发症。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为因铝、锌、铜等重金属离子超标所引起的透析脑病及恶心、头痛、贫血等症状[5]。

1.2 水处理系统维护要点

1.2.1 定期的水质监测

对水处理系统定期的监测是保障透析用水质量及患者透析质量的重要手段。按照上海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要求, 总氯<0.1 mg/L, 硬度<17.5 mg/L, 电导率<10 us/cm, 需每日在透析前检测。一般情况下, 夏季主要监测透析用水硬度及电导率, 冬季主要监测透析用水氯含量。

1.2.2 定期的冲洗及消毒

预处理装置的砂滤罐、活性炭罐、树脂罐等不定期冲洗易使填料物滋生细菌, 并且由于杂质的长期粘附影响各填料物的功效, 因此需要对预处理装置定期冲洗。砂滤罐应根据用水量的大小、水质情况设置冲洗频率, 一般为隔日冲洗;而冲洗频度过高易使活性炭的性能降低, 因此在水中含氯量较低的夏季应适当考虑降低其冲洗频率;树脂罐的软化根据原水电导率的变化而定, 一般夏季电导率偏高应增加软化频率, 冬季则适当减少。

水处理系统的消毒主要指反渗膜和病房管道的消毒, 化学消毒主要用0.3%过氧乙酸, 周期宜每季度1次。

1.2.3 预处理填料物的定期更换

许多透析并发症的产生与填料物更换不及时相关。例如, 某院活性炭已使用4年不更换, 理由是每日含氯量的检测指标正常, 更换活性炭费用高 (使用进口活性炭) , 但是由于活性炭长期的杂质粘附易滋生各类细菌, 如果长期不更换容易使活性炭罐成为致热源, 引发患者的致热源反应。另外, 在更换活性炭后1周内应每日监测含氯量, 防止控制头机械故障引起的活性炭作用失效。

2 血透机引起的相关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2.1 电导度及温度引起的并发症

2.1.1 电导度不稳引起的并发症

电导度即透析液中各种离子的总和。由于钠离子占透析液所有离子的绝大部分, 因此电导度主要是反应透析液中钠离子的浓度, 正常范围为13.5~14.5 ms/cm。如果透析液中钠离子过高, 会引起患者口渴、心力衰竭等症状;钠离子浓度过低则会引起患者抽搐、低血压等并发症[6]。以我院1起因电导度引起的透析并发症为例分析如下。

临床表现:患者在透析治疗后2 h出现头痛、胸闷不适等症状, 监测血压81/54 mmHg, 机器的主要参数电导度13.9 ms/cm, 血流量240 mL/min, 温度37℃, 均属正常。

分析与结论:出现该类症状除了患者自身因素外, 常见原因为透析液中电解质偏低所引起的。经取样检验电解质结果显示, K+、Ca2+等指标均有所下降, Na+有较大的偏差, 经外接电导度表检测实际检测值与机器窗口显示值有0.9 ms/cm的偏差, 为较严重的低钠透析现象。

2.1.2 透析机温度不稳引发的并发症

在透析治疗中, 透析温度过高会引起患者溶血反应, 过低则易引起患者发冷发抖、寒颤等并发症, 透析温度一般控制在36.5~37.5℃。造成透析机温度偏离的主要因素与透析机使用年限较长及温度传感器等部件的质量相关。

2.2 预防措施

透析室应针对每台使用中透析机的使用年限制定合理的保养计划, 一般每季度要求厂家保养1次, 而对于使用年限较长 (5年或20000 h以上) 的透析机应缩短其保养周期, 主要内容有电导度、温度、流量、超滤等值的校正。另外, 透析室应自备电导度表, 以便患者在透析中出现不适症状及时检测透析机各项参数,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 透析耗材所致并发症分析

透析中所用一次性耗材主要有透析器、内瘘针、血路管及留置导管等。与透析耗材相关的并发症一般为致热源反应和感染所导致, 引发该类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透析器等耗材受污染而导致医源性感染。以我院1起透析耗材所致并发症为例。

临床资料:2010年11月17日, 全天共进行透析治疗37例, 其中HD32例, HDF5例。在透析1 h后, 有13例出现发冷发抖并伴体温升高等症状, 当日透析液取样进行细菌培养。次日完成透析治疗36例, 其中HD31例、HDF5例, 治疗1 h后, 有11例患者出现同样症状, 3 h后症状逐渐消失。

分析与结论:此症状为典型的致热源反应, 及时找到致热源难度较大。观察2日内共发生的24例致热源反应, 均是在HD治疗中发生, 未涉及HDF治疗, 如果是透析用水所致的致热源反应一般是在透析治疗中先期出现症状, 因此基本排除透析用水细菌及内毒素超标的问题。分析所使用透析耗材、内瘘针、血路管, 生理盐水等均为同一品牌同一批号产品, 透析器使用两种品牌, 一种为某国产品牌, 另一种是进口品牌。

利用排除的方法于第3日均使用进口品牌透析器进行透析治疗, 全天共完成38例透析治疗, 未出现1例致热源反应, 照此进行透析治疗1周, 也未出现该类症状。3 d后透析液细菌培养报告显示, 第1 d所用透析液细菌数严重超标, 而引起细菌素超标的致热源即该国产透析器。

4 小结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引起患者急慢性并发症与透析设备合理维护及耗材的严格监管密切相关, 它对避免患者透析并发症延长透析寿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对水处理系统制定针对性的监测与冲洗方案, 是避免患者在治疗中致热源反应、溶血等并发症的主要手段;对透析机维护中定期的保养与校正是避免患者电解质紊乱、溶血等并发症的主要措施;而对透析耗材的使用进行严格的品牌筛选是避免患者发热等透析并发症的主要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林慧凤.使用血液净化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3]顾夏声.水处理生物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4]宋伟, 刘文虎.透析液生物污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国血液净化, 2008, 7 (2) :113-115.

[5]刘学军, 王靖, 李丽芳.透析液细菌浓度测定结果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 2006, 5 (7) :400-401.

上一篇: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下一篇:基础护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