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古代文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地方文化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是目前學术界提出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方法之一,这种教学改革方法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着重探讨这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教学实施的原则、方法策略等。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留学生古代文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留学生古代文学论文 篇1:

留学生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的定位及教学策略

摘 要: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课是文化类专业必修课,属中国文化课课群。文章依据汉语言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汉语言本科专业教育体系中寻求合适的课程定位。文章基于对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教学实践,概括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的三点教学策略:“文学史发展脉络——作品赏析——作家作品地位”三位一体的讲授策略;“移情”策略;将吟诵贯穿于教学的策略。以上三种教学策略均依托教学实践,可以帮助留学生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领悟中国文化精华。

关键词:汉语言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课 定位 教学策略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在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体系的定位

在汉语国际教育大潮流下,与如火如荼地开展的外国留学生汉语普通语言进修教學相对照的,是平稳有序的汉语言本科专业的学位教育。我们在重视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的“量”的同时,也应注重汉语教育的“质”,即切实地培养具有良好的汉语言能力和汉语文化知识的人才,这项任务需要汉语言本科及硕士甚至博士教育来完成,虽然与普通进修生的汉语教学相比,学历教育培养的数量有限,产出周期较长,但是它有着普通语言教学所不能相比的意义。张和生先生曾指出“一所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要依托汉语言本科专业,以及随之建立起来的研究生学位教育。”“高等院校理想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生结构应当是以四年制汉语言专业本科生为主体,同时招收应用语言学专业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中外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中、短期汉语进修生。人为地适当控制汉语生或非学历生在留学生中的比例,将是高校——特别是知名高校发展的一种趋势。”[1]这种高瞻远瞩的观点无疑是将我们的汉语教学放在全球知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来关照的。值得汉语国际教育界借鉴。

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言本科专业教学体系既属于汉语国际教育的范畴,也属于国家高等教育本科教学体系范畴。因此留学生汉语言本科教学就包含了二者各自的教育教学特征,也应遵循二者的教育规律。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教学体系要从各类课程上保证本科培养目标的实现,确保培养符合本科培养目标的人才。规范的四年制汉语言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过系统的汉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汉语语言及文化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出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的汉语技能,并能熟习中国国情及中国文化的复合型人才,甚至学生有潜质成为各国的汉学家。

在汉语言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根据大纲的要求,教学内容包括:1.汉语言语技能教学,也就是进行汉语听、说、读、写各专项技能及综合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语能力及交际能力。2.汉语知识教学,比如词汇、语音、汉字等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具备系统完整的汉语言理论知识。3.中国人文知识及与专业方向有关的知识教学,比如中国文化、中国概况、中国文学、人文地理等,使学生熟悉中国国情,了解中国社会文化,具备基本的中国人文知识。[2]课程体系体现了由打好语言基础到对语言理论的掌握,再到文学文化知识的浸润的过程。课程体系尊重二语习得的规律,也重视了人文知识的传授要求。

作为在高年级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学课是文化类专业的必修课。古代文学课是依据国家汉办有关留学生汉语言专业需要而设置的课程,属于中国人文知识课群。在该课群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修习时间是在第四学年,每学期2学分,共4学分,与之相应的,还有中国名著选读和汉语古籍选读课程,均为4学分,三门课程总计12学分,在人文知识课程类别中占重要地位。中国名著选读与汉语古籍选读均属作品选读鉴赏类的课程,在教学中可单独开课,也可以纳入中国古代文学课中,与文学史的教学相得益彰。我校在课程设置中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作品赏析两门课由一位老师统讲,在教学中既介绍文学史的发展流变,又赏析经典作品,使学生对古代文学有感性和理性的双重理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古代文学这门课程。

一门语言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就是这门语言的文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精神境界,通过审美的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3]文学一方面是语言的精华,另一方面也体现着该民族认知世界的方式、审美特征、民族人格内涵等。因此,学习一门语言都要升华到学习该民族的文学的层面上。通过文学可以更好地掌握语言,也可以探究语言背后的文化意蕴。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就是基于此,我们不但说中国古代文学是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国的文化精华,更是基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饱含着丰富的人文底蕴,寄托着古人或空灵或济世的人生理念,其中蕴含的中国士人的精神和傲骨值得中外学生学习并成为滋养自身精神世界的养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大美境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让现代人在这个科技化的时代还保有着心灵的自由与惬意。对外国人的汉语言专业教育,我们也要考虑到美育和思想领域的教育,这种教育靠什么?就要靠中国传统的文学。崔永华老师认识到“对外国人的汉语言专业教育,也要利用课堂教学、语言实践活动和校园的文化环境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审美、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素质的教育,培养勤奋学习、工作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使他们能成为适应国际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注意到了德育和美育的问题。中国传统的文学和艺术就是最好的载体。”[4]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承担着独特的责任,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和文化的教学,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跨文化阅读与交际的能力,在教学体系中它既是文化类专业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起着汉语言专业的“精神导师”的作用,使留学生在学好汉语的基础上,能够体认中国的文化精神,让中国古代的优秀作品滋养自己的心灵世界。

二、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策略

基于留学生的汉语认知水平及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了解的局限性,在针对留学生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实施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真正地体会古代文学作品的博大精深,能够激发学习热情,达到教学目的。从教学实际出发,笔者在从教的过程中积累了以下三方面的策略,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文学史发展脉络——作品赏析——作家地位”三位一体的讲授策略

对于外国留学生而言,他们不似中国学生那样,在中小学阶段就对古代诗歌和散文有所接触,对古代文学有着感性的认识。古代文学于留学生而言,不仅具有语言文字的难度,也具有理解中国独特审美情怀、中国士人文化精神方面的难度,而后者的难度更大。讲授中国文学,留学生可以通过古代的经典作品体认中国士人的审美世界,家国情怀及思辨精神,这些毋庸置疑是语言的精华所在。另一方面,要想让他们能够真切地理解作品的优秀内涵与文艺特色,就要对文学的发展脉络,甚至是中国历史的大致走向有所了解。吕蔚老师也曾提到这一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古代文学课应当让学生对古代文学有一个史的了解,这一了解基于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等基础之上的”[5]针对中国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一般称作中国文学史或古代文学史,要使学生掌握古代文学的发展流变,首先要对各种文体的演变历程有理性的把握,对古代文学各个阶段的特征也要有所掌握。对于留学生而言,我们对文学史甚至是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的介绍目的不同于中国学生,而是要通过文学史的简要介绍,让学生能加强对作品内容的深入理解,感知作者的写作动机与蕴含的感情。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很有必要对文学史的发展做以简要的介绍。经典作品应该成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的中心内容,扫除作品中的古汉语语言障碍后,教师应着重将教学内容放在对作品的赏析上,让留学生仔细体会作品的美感和思想深度。古代文学课是以语言课为承载的文化及艺术鉴赏、审美鉴赏的课程。对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的艺术欣赏,从而感知中国文学的深厚与美感,是课程的一个重要意义,孙兰也在文章中指出,“文学所承载的教学任务是什么?是文化的输入,也是审美鉴赏的输入。”[6]中國文学所追求的“意境”之美,是中国文艺美学的独特之处,“言不尽意”“意在言外”的境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而这种以含蓄为主的文学面貌就形成了中国文学甚至中国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此,只有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才能让学生亲自去感知。

在对作品解读之余,也要给学生介绍重要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名垂千古的作家的风格及其对后代的影响有较为理性的认知。比如在学习陶渊明的田园诗作的同时,学生也应该了解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教师应该介绍陶渊明对后代的影响及他的诗作的开创性,才能与作品的赏析交相辉映。我们在留学生的古代文学课上,要做到将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与优秀文学作品阅读赏析、作家的艺术特色及地位三者统一结合起来,让学生既对作品有感性的认识,又能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对古代文学的发展流变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二)“移情”策略的有效实施

中国的《尚书·尧典》就曾经提出“诗言志”,作为中国文学大观的诗歌,是历代文人表情达意抒发内心情感的工具,诗人们借诗来将内心的“情”“志”抒发得淋漓尽致。不论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亘古未有而孤独大气的内心独白式感慨,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灵动淡然,无一不体现出作者个人的独特精神气质与别样的情感世界,而这种精神、这种感情也正是后人所敬仰的精神丰碑。所以我们给留学生讲授古代文学,就是将我们的精神文化遗产,我们中国人所敬仰并传承的精神,传达给外国学生,让他们也能领会人类的精神高点,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笔者在教学中,常常将作者所处的情境及生活境遇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如果换成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想?是否与作者有相似的情感表露?有很多时候,留学生感受到,作者是代自己说出了心中要表达的语言。将作者“情”之所动,“情”之所处让学生来体会,可以增强学生对作品意蕴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移情”的策略重在让留学生能够从情感上体认经典作品中蕴含的作者的“情”与“志”。笔者很赞同涂文晖老师的见解“文学艺术最讲究传情,不能调动学生的感情,这门课就是失败。”[7]对外汉语教师在古代文学课上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者,更应当担负起“情”的搭建者。在文学巨匠和外国学生之间搭建起一座情感的桥梁,让我们的经典作品真正以情打动留学生的心灵,带给他们别样的情感体验,感受诗作中的韵味。

(三)通过吟诵体会古代文学作品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诗歌在诵读的过程中更能展现其韵律美和节奏美。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余音绕梁。中国古代的蒙学即要诵读诗歌,孩童虽不通其意,然而在诵读的过程中已经慢慢影响了他们,使他们感知古文古诗,随着时间的推移,转而内化为生命的一部分,这就是文化的血液,文化的根基。同时我们也历来重视吟诵的意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即是也。在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诵读,会将诗中蕴含的感情生动传情地传达出来,易于学生接受并乐于去认知。引导学生们自己去诵读作品,既可以体会汉语的韵律美,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汉语语感,领会古诗中汉语的语言规律,语法规则,从而可以将学生的汉语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中国的诗歌十分讲解“意境”之美。诗作中往往会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汉诗之大美,也在于不可言说的意境。“兴象玲珑”“不可凑泊”是诗作的较高境界。这种韵味与意境仅仅通过讲授是很难体会的,必须通过阅读者的参与,即留学生要通过自己的诵读来感知其中所蕴含的意境,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作品的意味悠长,获得美的享受。这种个体的审美认知是他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诵读,从中获益。此外,一些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作品也应该适度要求学生们背诵,教师的吟诵以及学生的诵读和背诵的要贯穿教学始终。

除了上述三种主要教学策略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写对优秀作品的读后感想,不必长篇大论,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即可,重点在于让学生们从中得到了一些感受和启示,这是让学生能够内化所学优秀作品的一个方法。留学生的古代文学课与中国学生的教学有所不同,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又要兼顾知识点的讲授,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欣赏,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分清教学轻重,不必面面俱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

三、基于此教学策略的教学效果

基于上述三种教学策略的留学生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能够让学生在感性的吟诵欣赏中领会汉语之美,感受作品中作者寄予的真情实感,感知作者的独特胸襟和个性气质。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留学生逐渐消解了畏难情绪,并对古代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乐于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在“移情”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与作者相似的生命感受,也体会到了作者的伟大之处,以及作品中蕴含的独特的美学意味。学生用“情”用“心”去感悟,才能领会作品的内涵和意境,而这也远远超出了文学史知识的传授,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鉴赏的教化目的。在閱读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留学生可以巩固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一方面提高其总体汉语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增强文化底蕴。我们可以想象,一位汉语言专业的毕业生不了解王维诗歌的意境,不知晓李清照的代表词作,会是多么失败多么不合格的学生。

在针对留学生的古代文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所有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实行都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感知与理解。在这条路上,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

注释:

[1]张和生:《加强汉语言专业学历教育,推进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2]《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4]崔永华:《关于汉语言(对外)专业的培养目标》,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4期。

[5]吕蔚:《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6]孙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古代文学课》,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年,第5期。

[7]涂文晖:《论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代文学教学的特殊性》,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杨鹤澜 辽宁沈阳 东北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110004)

作者:杨鹤澜

留学生古代文学论文 篇2:

地方文化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探索①

[摘           要]  地方文化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是目前學术界提出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方法之一,这种教学改革方法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着重探讨这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教学实施的原则、方法策略等。

[关    键   词]  地方文化;中国古代文学;必要性;可能性;原则与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大学本科学历教育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之一,是文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生的专业素养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全国各高校汉语言文学、文秘、新闻等相关专业都在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这门专业课。该课程具有远离科技时代、语境一定程度上脱离现实、基础要求较高等特点,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断下降。学生出现上课怠惰、厌学等情况。因此,古代文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近年来,古代文学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其中,一些教师提出将地方文化与古代文学教学结合起来,并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学生良好的反馈。如,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教师张丽娜在浅论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一种思路:让地方文化进入古代文学一文中提出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元素进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并探索其可行性和意义;湖南科技学院江建高教授2011年发表《体现学科研究风貌,融入地方文化特色——读翟满桂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课题选><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论文选>》一文,系统总结了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依托地方文化促进古代文学课题研究,进而促进古代文学教学的成果和方法的更新;广西大学刘深教授在《广西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一文呈现了其将广西地方特色文化与古代文学相融合的教学理念与实际操作的探索过程。尽管这一理念逐渐得到一些专业任课教师的认可,但相关的探讨依然薄弱,其理论支点尚未得到充分论证,教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古代文学的教学重心,这需要在原有课程基础之上增设利于地方文化研究的课时。地方文化是否有必要进入古代文学课程,又该如何融入是专业任课教师需要拓展研究的话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相关探讨。

一、地方文化融入古代文学教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文化”一词在不同学科和不同背景中有着丰富的内涵,但大体上是指一个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包括价值观、习俗、象征、体制及人际关系等。地方文化是指某一特定地区具有鲜明本地特色的价值观、习俗、象征、体制及人际关系等,它具有阶段性和鲜明的地域性。文化是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和空气,任何艺术都是在某种文化体制中形成的,而文化通常具有某种程度的艺术性。

与地方文化高度近似的概念是地域文化,有必要提及并加以辨析。地域文化是某一地域形成的特定文化,“地域文化除了与自然环境密切有关外,当然与此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环境,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同样密切相关。”地域文化侧重其自然地理特征前提下的文化形成与发展,而地方文化则更侧重其行政区划下形成的文化特征。二者具有鲜明的区别特征,但现实中却很难截然分开。

地方文化本身与古代文学史存在一定的交互关系。因为“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任何作家在创作作品时都离不开地方文化的影响,如果读者熟悉地方文化特点,便会加深对作品的直观理解。教师以地方文化作为参照,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化类型的特点,也能更好地推进古代文学史的学科发展。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提到:“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该书是一部广采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新学来诠评中国古典诗学诗意的著作,可以看作地方文化与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的初步架构。

笔者曾尝试面对蒙语为母语的学生在汉语授课的古代文学史课上请学生描绘家乡的生活,这些几乎全部来自牧区的孩子充满感情地描述草原上的炊烟、奶茶、缓步回家的牛羊,心头满是亲切的感情。然后,学生再去对照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就很容易感受其作品中真切、自然的田园生活。进而,教师强调陶渊明诗作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即他对生活的哲理性思考和对自然的热切追求。通过课堂实践发现,以学生所熟悉的地方文化和生活场景作为切入点,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诗人的诗作。

此外,教师还可以广泛利用地方民间文学中的故事传说、谚语、歇后语等形象生动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如,在讲授寒士文学左思、鲍照的作品时,可以引用蒙古族谚语“狗的聚会在骨头上,官的聚会在权势上”,容易让学生想到阶级社会的不平等,进而对才华横溢却壮志难酬的文人充满了同情。再如,脍炙人口的民歌可以融入对相宜的文学作品的赏析中。

文化的相通使地方文化成为走进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的一块“敲门砖”,要想使处于科技时代的学生融入传统的文化氛围中,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实践中可知,从学生了解并喜欢的地方文化入手,便于文化衔接,便于以现代视角关注历史人物和传统作品,是一种促进教学的有益方式。综上所述,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地方文化融入古代文学教学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地方文化融入古代文学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将地方文化融入古代文学教学,虽然一定程度上远离了古代文学学科教学的严谨性、系统性、科学性,却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含量。但是,这种跨学科教学如果做得不好会导致知识分散,进一步降低学生学习兴趣,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我们在进行以地方文化促进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改革尝试时,应该贯彻这样几条原则。

(一)选择积极向上、较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因素

课教师对地方文化因素的选择一定要在马列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并遵循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思想。地方文化的精华是应该受到关注并加以引导发扬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客观地看到地方文化中的落后方面。落后文化是绝对禁止进入课堂的,更不适宜拿来作为比照的对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创造着一方的灿烂文化,那些蕴含着人们执着的追求、坚韧不拔的品质、饱满灵魂的文化精华才是应该宣讲并传承的。

(二)选择最贴近现实的地方文化元素

当今的大学生时代感较强,更喜欢关注一些前沿事件,很少有人愿意回顾久远的民俗历史,更遑论花费时间去探讨历史文化元素。如果教师选择渐行渐远的文化因素,可能非但起不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反而使课堂气氛进一步陷入冰点。因此,要注重选择鲜活的地方文化元素。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了解,课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知识经验,明确文化环境给予他们的影响。如,通过欣赏民歌品读历史上北朝民歌的特点。其中,那些年代久远的经典民歌并不合适,因为学生并没有认同感,所以心理上会产生排斥感,只有当下那些广为传唱或者中学教材里出现过的作品才适合作为参照物。

(三)选择最形象通俗的地方文化元素

生动的形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起进一步的思考,这也是展览馆、博物馆总比课堂吸引力更大的原因之一。地方文化的引入应当注重寻找并体现出清晰的形象。如民间故事中少女追求爱情的形象,通过一系列故事传说,我们可以看出少女对爱情的大胆、执着、热烈、忠贞不渝等形象特点。每个地方文化系统中都有自己的“孟姜女”和“祝英台”。以此为基点对比古典小说、戏剧中的追求爱情的少女形象,就可以看出她们思想的桎梏与独特的性情,进而分析其形成原因,加深对文学作品特定历史背景的理解。除了形象性,通俗性也是需要注意的。大众教育面对的大多数是来自普通家庭的学生,所以市井生活更能产生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高高在上的庙堂文化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显然不太适宜。

此外,地方文化元素每次课程不能选择过多,占比时间不能太长。应在一次课的10%以下,否则有喧宾夺主之嫌;地方文化元素不能模式化,不能为了改革而强行引入,不能融入的情况坚决不教条化;学生有强烈兴趣的章节没有必要拆解,丰富的形式是围绕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为核心的。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将地方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

三、地方文化融入古代文学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广泛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料和第一手的音频、视频资料

为了增强课堂生动性、趣味性,可以广泛利用视频、音频等网络资料。近年来,各地推动地方文化的保护和整理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这些成绩都可以拿来成为课堂上形象直观的资料展示。师生接触到的文化场景、家庭中的文化因素都应该被挖掘出来,加以巧妙的利用。例如,中国人最重视的春节,许多春节礼俗延续至今,这一点在许多学生微信朋友圈中有很多体现。教师完全可以做成视频短片播放,让学生感受到传统家庭的家风、礼仪、人际关系等。由此,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红楼梦》,由自己的家庭生活去关注作品中四大家族的生活,熟悉其中人物,了解家庭故事,对比家庭差别是理解这部鸿篇巨制的一条捷径。这种直观展示与对比,可以将冰冷高雅的古代文学融入某种生活的温度,使其更为亲切、便于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有搜集资料的敏锐性,同时培养学生关注并及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二)布置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科研项目

古代文学课堂必须以古代文学大纲作为教学依据,围绕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展开。地方文化因素的呈现是零散的,依据课堂内容不断调整,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资料准备。教师可以通过预习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查阅,准备课堂上讲、练、说等活动。学生可以利用智能时代工具,通过微信等软件加以展示,使它成为关注生活的部分。关于预习作业,教师可以在学期初始一次性布置,也可以在每次课堂上灵活布置,结合难度时间等要求学习小组完成或者个人完成。相应的成果可以通过教学服务平台向学生展示,激发学生参与兴趣,获得成就感。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科研项目研究,鼓励学生提出论题,参与教师正在研究的课题,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查阅等方法,锻炼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思考能力,也能加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关注和理解。

(三)广泛开展课内外衔接,促进中国古代文学和地方文化的双向互动

以地方文化促进对中国古代文學的理解,同时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对于地方文化的影响。作为融入传统思想、价值观、情感的文学精品,其在思想上、文字上、艺术上都可以给地方文化提供借鉴。通过课内外对接的文化活动,地方文化可以不断提高其高度,中国古代文学也可以在多种文化氛围中审视自身,不断开掘和加以修正。文化的挖掘和保存,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都应该是我们关注并倡导学生积极参加、多方设计的。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地方文化融入古代文学课堂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必要的,地方文化的融入要遵循先进性、现实性、生动性的原则;不断探究新的方法,使学生不仅获得崭新的学科知识,更锻炼了思考和研究能力,进一步推动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赵忠敏.论原典阅读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创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4003):123-127.

[2]邓百意.论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特殊性[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03):140-144.

[3]黄海.文化视野下的古代文学教学刍议[J].教育文化论坛,2018(1005):82-86.

[4]郭步山.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文化传承策略探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10):142-143.

[5]张丽娜.浅论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一种思路:让地方文化进入古代文学[J].科技信息,2009(25):17,159.

[6]刘深.广西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2015(2):144-145,160.

[7]江建高.体现学科研究风貌,融入地方文化特色:读翟满桂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课题选》《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论文选》[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210):207-208.

[8]李丽.创新教育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J].黑河学刊,2019(1):155-156.

[9]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编辑 陈鲜艳

作者:方丽杰

留学生古代文学论文 篇3:

古代文学中的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蕴含着中国历年历代丰富的历史文化,在现代社会,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文化日益走向世界。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日益成为外国人由衷向往,由衷喜爱的文化遗产。由此,古代文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就会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但是古代文学本身的枯燥,难度高,加之教学方法的古板,缺乏兴趣以及中外文化的冲突又给这门课程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二者如何巧妙的融为一体成为本篇文章谈论的重点。

【关键词】对外汉语;古代文学;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蕴含着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是以古代文学知识为核心的文化教学,二是语言技能的培养。由于中国语言本身的特点和中外文化的差异,学生会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诸多的不适感。跨文化层面的问题往往是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其中的语言往往是无法用正常的语法思维去解释的。那么教师在此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能力,做到如何将二者巧妙的融合,容易让学生接受并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

一、古代文学的语法、语义让学生难以理解

首先,文学语句中往往包含着汉语本身的文化内涵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无法完全用语法解释清楚。例如:古代诗词中的: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译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最易被错误理解。正确解释: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邊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栏”解。《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

而对外汉语课上学生则很难理解和接受。在我们古代,“床”的解释有很多种:井台;井栏;“窗”的通假字;取本意,坐卧的器具,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在散文中,句子的主语总是明确给出,只有在个别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主语省去的句子,而在古代文学中,诗人为了语言的简洁凝练,句子的主语常常是不出现在诗句当中的。例如 杜甫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只有谓语,没有主语。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在这首诗中,前两句没有主语,但隐含了主语“菊花”,第三句给出了主语,主语是“我”。这是一个很好地主语变换的例子。在古代文学中,这些都给学习者造成心理上的压力,难以按照正常的语法思维去理解。

《江雪》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的诗,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这诗虽没有一个“雪”字,却能让人想象出一幅铺天盖地的雪景,耐人寻味。

古代文学内敛的语言中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但是,在对外汉语课上,学生常常会问一些让我们觉得很奇怪,但在他们眼里又很正常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首先应当予以肯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调动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切忌予以打击,这样他们才会愿意趋近中国文化。其次,应当尽量利用图片多媒体、影视资料等把当时的历史的、景物的等方面的内容形象的展现出来。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其中的真正含义。

二、词汇翻译的不准确性、不对应性

有时候,同一个词语承载的文化意义有所相同、甚至相反,甚至很难找到与其相似的词语来解释。当这些词语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时候,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很容易理解,甚至觉得某些词汇运用到恰到好处。而对于留学生对中国词语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产生的不适应感会很强烈。这样学生很容易对中国古代文学乃至中国文化产生怀疑。有一些词,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已经具有了某种特定的意义。

例如:“竹叶、杨柳、菊花”等在古代都代表着特定的意义。其主要特点是形式简洁、内涵丰富,具有传承性、象征性等特点。又比如“流水”,人们往往会想到时间和愁绪;再如“月亮”代表思念、“折柳”代表送别;再如植物中的四君子:梅、兰、竹、菊,梅花含有高洁、傲寒、不屈之意,翠竹是清雅劲直品格的象征,兰花孤芳自赏、怀才不遇,菊花展现高雅情趣。

这些物象中国人就会习惯地联想到它们的意义及稳定的指向。这类词语虽然可以在留学生的母语中找到相同或相近的表达,但其母语却不具有这些意象所包含的丰厚的内容,难以将其独特喻意全部表达。因而,这些词语并不能引发学习者的情感想象,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不明白其中的意味,而且会与母语文化产生冲突。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问及学生为什么会采菊花时,学生回答:给死人用。这与陶诗中对高雅情致的追求大相径庭;再如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两句交织着历史感与现实感,但学生面对“明月”和“关”这两个充满思念与战争描写的词却无动于衷,而且会生发出疑问:战争怎么会有那么长时间?这些饱含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东西,必须经过老师的充分讲解才可以让学生明白,否则,仅凭字面学生是无法感受到其中的滋味的。因此,先要启发学生寻找这些事物的特点,如让学生发现菊花秋天盛开,不与春花争妍斗艳,不畏暮秋的严寒。继而,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中喜好类比的思维模式,这在经典文化中都有所表述。总之,对于汉语词汇中已形成的意象,或是留学生母语文化中没有的成语典故,要先进行词汇本身的学习,教师要耐心地给学生介绍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内涵,并试图让学生理解和接受。但也一定要注意,不能强迫学生去接受一种概念,尤其是不要造成学习者与本国意象的冲突。求同存异是可取的方法。

综述,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来讲,对汉语和汉文化自身应该具备比常人更多的知识和更深刻的理解,这是能更好教授外国学生的一个先决条件。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做到以下三点:1、做好学科定位,明确教学目标;2、紧密结合实际,丰富教学内容;3、改进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帮助学生摆脱母语的束缚,采用情景教学法,图片教学法,多媒体教学。从教学形式上贴近学生的文化心理及实际水平。从教學内容上来讲,适当地选取内容简单的文学诗句及作品,并加以白话文来通俗的解释,让更多的学者容易接受,而不至于产生厌烦心理。在选题的时候,尽量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东西,选取可以与学生母语文学进行对比的作品,这样学习内容就会具有针对性和相关性。从教学方法上来讲,选择合适的课堂用语,降低教学语言的难度,同时要在教授的过程中降低说教性,增强趣味性,运用图片、影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具体、感性地理解中国文化,从而消除他们学习的困惑。从教学目的上来讲,古代文学最终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跨文化的阅读及交际能力,因而要以文化为线索进行,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文化,最终让学生具有同中国人进行交流的文化能力。另外,我们可以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实地的问卷调查。具体问题参见附表。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的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调查,请您根据实际情况和感受如实作答。您提供的所有信息都是保密的,仅供研究之用。

1.您的国籍(Nationality)?

2.您的宗教信仰(religion)?

3.您现在就读的学校是?

4.您所学的专业及方向(What is your Major?)

5.您现在就读的年级(Grade)?

6.为什么选择学习汉语?(What led you to select your major?)

7.你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文学”是什么?(How do you understand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8.现在的课程中有“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吗?(Have you ever had the course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during your undergraduate years?)

9.你希望你的汉语课程中有涉及“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吗?(Do you want to have the course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10.你所参加的考试当中涉及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考核吗?(Do your examination contents include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11.你认为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对自己的汉语学习重要吗?(Do you think it is important to learn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for studying Chinese?)

12.你喜欢“中国古代文学”吗?(Do you like Chinese AncientLiterature?)

14.不喜欢“中国古代文学”的原因是?(Why do not you like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15.您最喜欢什么形式的中国古代文学样式?(What is your favorite form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16.你认为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对自己学习汉语有帮助吗?(Does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have any positive influence on your Chinese-studying?)

17.你认为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对自己的汉语学习的哪些方面有影响?(In what way do you think ChineseAncient Literature can help you study Chinese?

18.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会提升您对汉语的学习兴趣吗?(Will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increase your interest in learning Chinese?)

参考文献:

[1] 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 袁新.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3(2).

[3]沈光浩,何林英. 语言接触对于汉语派生式新词语的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15(2).

[4]沈光浩.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述评[J].唐山师范学院报,2014(1).

[5]时培根.浅论刘备“善哭”的性格内涵[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7).

[6]冯立鳌.三国风云 人物正解[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7]周泽雄.追问三国——与罗贯中论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8]关四平.三国演义源流研究[A].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韩路

上一篇:冠心病临床护理论文下一篇:绘画传统与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