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生活

2024-05-09

数学生活(精选十篇)

数学生活 篇1

一、注重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联系

1. 巧用生活素材

心理学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 学生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运用生活中的真实、生动的素材, 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培养积极的情感.例如:教学第二册“进位加法”时, 我利用多媒体互动, 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喜爱的生活素材, 设计了“小朋友们跳绳比赛及捉迷藏游戏”等.那些鲜艳的画面, 游戏的动作、声音都直接刺激着儿童的多种感官, 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效果相当好.

2. 展现物体具体表象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要将视野拓展到他们生活的空间, 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用儿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启发学生观察、思考与推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多次随意地展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具体表象, 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新教材第一册“物体的形状”刚开始时, 学生对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的概念难以理解, 于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熟识的物体, 如:魔方、球、冰箱、鼓、笛子、积木、气球等, 学生就能很好地认识这些形状的概念, 并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 借用生活实际问题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 设计一些感兴趣的生活素材, 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如在学习“认识平均数的作用” (第三册) 时, 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在数学计算比赛中, 一队5人总成绩是440分, 二队6人总成绩是522分, 出结果后宣布:这次比赛二队获胜!随着二队的欢呼声, 一队学生就说:“老师, 二队人数比我们多, 当然总分也要比我们多了, 您这样算成绩, 是不是太不公平了?”我赶紧问到:“那怎样算才公平呢?”……在和孩子自然的对话中, 自然而然引出了平均数, 做到了“课伊始, 趣已生”, 让孩子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二、重视数学教学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 找准数学与生活的切入点, 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 鼓励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境中大胆猜测, 勇于质疑, 愉快地探究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1. 创设直观性情境

现实生活中生动的实际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变得具体, 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 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 我们要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 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

2. 创设描述性情境

所谓描述性情境, 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 为学生描述新鲜而熟悉的一段生活事例, 来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索.例如教学“平面图中的方向与位置”时, 教师课前谈话:国庆期间, 你们出去游玩了吗?谁来说说都去什么地方了?生1:我去……生2:我去……师:你还知道哪些景点? (生交流) 师:老师带你们去好吗?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有趣的情境, 教师的谈话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三、提高数学练习与生活的整合

1. 课后练习生活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练习题, 为学生精心创设应用数学的情境, 使学生体验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应用到生活中去, 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就会越高.例如:在学习完单价、数量和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后, 我设计课后练习题:“爸爸给了你50元, 你能算出能买多少本书吗?”按照以往的解题思路, 这道题缺少条件无法解答, 但是它却能促使学生去联系生活实际, 去收集有关的数据, 补充所需的条件 (不同的书单价不同) .又如:学习完长度单位之后, 可设计如下改错题:“小明睡在2厘米长的床上, 穿上1分米长的裤子, 用1米长的牙刷刷牙.”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仅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广泛性, 而且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进一步强化了数学应用意识.

2. 学生自编题目现实化

生活中的数学是最鲜活的, 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是苍白无力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数学融入生活, 由教师提出运算的内容, 学生把生活中的事例编入数学, 形成充满生活气息的题目, 然后进行运算, 使学生能够把感性的认知与抽象的数学学习联系起来.增强学习能力.例如, 最近在我执教公开课“加倍” (第一册) 中, 设计了一个联系生活的拓展练习:找找生活中的加倍现象, 再悄悄地告诉学习伙伴.这样做有效地对“加倍”的知识进行拓展, 使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加倍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得法于课内, 得益乃至成才于课外.”教学如果不和现实生活相融合, 学生就没有现实的感觉, 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及积极性.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关注的话题, 将变幻的、沸腾的生活及时纳入课程和课堂中.使书本与学生的现实世界更加贴近, 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背景相符, 强调对“生活的回归”, 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生活 篇2

篇一

在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事情都能从一个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小事变成一个个既生动又引人深思的数学问题。我们常做的应用题,就是在生活中取材,再稍加改编而成的题目。这不,我又在做数学题时发

现了一道趣题:

在一个游泳池内,有一艘小船,上面有许多石头,现在把石头全部从船里扔到水中,请问,游泳池内的水位会上升、下降,还是不变?

咋一看题目,我便疑惑不解:这道题似乎和数学沾不上一点关系啊!这下该怎么做呢?我不气馁,努力思考,不一会儿便理出了头绪:当石头扔到水中后,船的重量减轻,便会上浮,水位也会下降,但

石头在水中占了一部分空间,水位又要随之上升。因为这都是同一堆石头,所以上升与下降的幅度也应该一致,水位当然保持不变啦!可爸爸看了,却说是下降,我很不服气,决定与他打个赌。

可是,用什么来证明我的猜想正确与否呢?这时,抽象的想象就没有真实的操作好了。于是,我便在爸爸的协助下作了一个实验:由于我能力有限,没法从外面搬来一个游泳池,也没法去造一艘小船,只好把题中的条件按比例缩小了。游泳池变成塑料盆,小船变成肥皂盒,石头则变成了五块橡皮。我先在塑料盆里倒进一些水,再把装着五块橡皮的肥皂盒放入水中,然后用直尺量出水位是20厘米。最

关键的时刻到了,我把五块橡皮小心翼翼地从肥皂盒中取出,再全部投入水中,最后用直尺量出水位——天哪!竟然只有18厘米,是下降了!我错了!

虽然事实证明,水位是下降了,但我还是丈二和

尚——摸不着头脑:这水位怎么会下降呢?

我苦思冥想了好长时间,草稿纸上全是一幅幅演示图,可我还是一筹莫展。我急得团团转,可越急脑子越乱,反而想不出了。就当我即将放弃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数学家陈景润孜孜不倦,夜以继日算

题目的故事,血液中仿佛充斥着一股勇往直前的力量,任何困难都挡不住我。果然,不出半小时,这道题我终于想通了:当石头在船上时,上升水的重量=石头的重量,而石头的密度比水大,因此同等重

量的水和石头,水的体积大于石头的体积。当石头被投进水中后,水便下降了石头的重量,而石头在水中要占空间,因此,石头扔进水中后,水上升的体积=石头的体积。而同等体积的水和石头,水的重

量小于石头的重量。综合以上几点,得到:石头扔下去后,水位下降的重量大于石头的重量,水位上升的重量小于石头的重量,也就是下降的水的重量大于上升的水的重量,于是下降的水的体积便大于

上升的水的体积,水位当然下降了。就这样,一道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其实,仔细观察,这道题与数学密不可分,其中的体积、重量、密度,都属于数学的范畴之内。你瞧,一个生活中的小事也能变成一道数学题,数学是无处不在的,让我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吧!

篇二

数学,是我们的主课,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我们离不开数学,我们的生活更离不开数学!

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趣。有一次,我刚写完数学作业,妈妈就端来一盘儿水蜜桃,我刚要吃,妈妈问我:“子涵,你们是不是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啊?”“嗯,对呀!”我点了点头。“那你算

一算这个水蜜桃的体积,好吗?”我满口答应。妈妈刚走,我就“开工”了,又是量宽,又是量高……吭哧吭哧地忙活了半天,量不出结果。后来一观察水蜜桃,啊?原来是不规则物体。唉,害得我忙

活了半天!我苦思冥想,可还是没有想出来。妈妈笑盈盈地走过来,递给我一杯水。我看着杯子想到,玻璃杯?水?哦,我想到了!我一拍桌子,把妈妈吓了一跳。于是我拿来草稿纸,给妈妈边画边讲,“首先要有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玻璃杯,然后算出底面积,倒入水,量出水的高度,再放入水蜜桃,用现在水的高度减去原来水的高度就等于升高的水的高度,最后用底面积乘升高的水的高度就等

于水蜜桃的体积!”妈妈直夸我聪明!

它还可以训练我们的思维。一次,妈妈刚干完手里的活儿,我就问妈妈这道题怎么做?这是一道思维题:哥哥和弟弟三年后的年龄之和是27岁,弟弟的年龄是哥哥的一半,请问今年哥哥的年龄是多少?

我算出的答案哥哥的年龄是18岁,原以为会对,但作业本上却吃了个红叉叉!妈妈首先让我讲自己的思路,“哥哥和弟弟之间的年龄之和是27岁,弟弟年龄又是哥哥的一半,那么3个弟弟的年龄之和就是

27岁,弟弟今年就是27÷3=9(岁),哥哥就是18岁啊!”“那题目上说的是3年之后的年龄之和啊”,妈妈说。我接着说自己的理由:“他们的年龄之和是不变的啊!”“两个人的年龄差距不变,可是

年龄之和是不是会变呀,就像你和妈妈,三年后你大了三岁,妈妈是不是也大了三岁呀,我们两个加起来是不是大了?”妈妈耐心的讲到。“对呀,三年后,哥哥和弟弟的年龄之和增加了6岁,今年他们的年龄之和就是27——6=21岁,那么哥哥今年就是14岁呀!”我终于算出了正确答案。

它在我们的生活无处不在。有一次,我和妈妈去游泳馆游泳,妈妈看到游泳池内贴的瓷片后便想考我:“子涵,你能不能算出水池内贴瓷片的面积?”“这还不简单!用(长×宽+长×高+宽×高)×2不

就行了”,我不假思索地说。妈妈哈哈大笑:“游泳池上面也贴瓷片?”我连忙改正,“是用长×宽+长×高×2+宽×高×2”。妈妈才会心一笑。

你瞧,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无处不在!让我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吧!

篇三

提到“数学”这两个字,每个人都会想到乏味死板的数学书,没有人会把它和活灵活现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其实,我原来也是这样想的。

可是当我翻开《奥德赛数学大冒险》这本书时,我竟改变了这种想法。韩国作家安素钉和姜尚均挥动起他们那附有魔力的笔,洋洋洒洒地创作出了这样四本极具吸引力的数学小说。书中,小主人公奥德

赛带领我们迈进了数学王国的大门。奥德赛虽被无知团的士兵追杀,但他却用自己超人的数学头脑化险为夷。那些在数学课上已经学习过的数学常识,在这本书里却变得那样亲切,让人一看就会忘不掉

。在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中,那些数学小知识又悄悄走进了我们的脑海里,这些小知识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那全是奥德赛在他的生活中自己探索出来的呀!

奥德赛虽然没有人教,但他却能从生活中汲取数学的甘露,千万不要说他是有神一样智慧的孩子,这种说法是消极的。其实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是有数学存在的,就要看他究竟是怎样利用这些宝贵的数学

资源的。如果无视数学的存在,那他学到的东西终究会比别人少得多的多。

在这里,我就不得不提起我读到的另外一个小故事了。

从前,在一个村庄里,有一个特别有钱的人和一个特别没钱的人,这两个人的孩子一个叫汤姆,一个叫杰克。汤姆的爸爸非常有钱,在他三岁时就为他请来了家教教他数学,如果不是在学习时间,汤姆

连翻一下数学课本都懒得翻。杰克家很穷,他没有钱读书,可是杰克热爱数学,他每天都去请教那些年长的老人一些关于数学的问题。杰克还不满足,他每天都把请教到的数学常识温习一遍又一遍,并

且从生活中寻找数学,自己出题自己做,有时他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为村民解除困难。就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汤姆每次遇见杰克,都发现自己会的东西杰克都会,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杰克也会。一

天,国王的大臣按国王的意思在这个村庄里寻找最聪明的孩子继承王位,富有的汤姆和热爱数学的杰克都去参加了这次考试。考试成绩出来了,杰克理所当然的继承了国王的王位。

杰克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他热爱数学,没人教,他也能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话再说回来,我们大多数同学,对数学虽谈不上热爱,但也不讨厌。如果我们再加把劲,开动自己的脑筋,试着从

生活中寻找数学,那我们一定能比杰克更聪明。如果我们既在课堂上吸收数学的营养,又在生活中温习数学知识并且探索数学新的奥秘,那么,每回数学考试中独占鳌头的不是自己是谁呀?

其实,奥德赛和杰克一样都是普通人,就因为他们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而变得不普通,如果我们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再运用到生活中,那更是一举两得呀。数学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发现的,再运用回生

活中,你不觉得这很有趣吗?

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用于生活 篇3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基于此认识,我认为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几点:

一、源于生活,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

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起现实情境来,幻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澜。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青蛙跳伞”“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趣盎然。因此,我们需要保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个可亲可近的情境。

例如教学“比一比”通过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蓝猫邀请大家参观客厅来导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引导学生发现猫大哥客厅里的数学秘密,学生兴趣高涨。又如教学“统计”,借助媒体创设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并以此为线索展开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如在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一年级的小孩子正如他们在课堂上所说的那样,“我把我的书包分类清理好了”“我学会了数数,上次家里来了好多客人,我就知道摆多少双筷子了”“我学了加减法,就可以帮助妈妈上街买菜,不会算错钱了”,也就像家长说的那样,“我的孩子回家把他的玩具和他书包里的书都分类收拾好了,真不错!”“我的孩子现在都会自己看钟去上学了”。可见,新教材在培养学生数感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体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 篇4

一、巧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解决问题

小学生所接触的生活范围是非常有限的, 常常有许多数学问题是不了解、不熟悉的, 但那些事物中又常常蕴藏着非富的数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能利用学生身边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他们理解、掌握新事物。

例如,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中就提到了关于纳税的问题, 很多学生对纳税的方法不理解, 哪怕教师讲解之后仍然有少部分学生存在疑惑。原题如下:

2005年我国公布了新的个人收入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月收入1 6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 600元, 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

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 800元, 爸爸月收入2 500元, 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学生在求李明妈妈纳税问题时很轻松, 用 (1 800-1 600) ×5%=10 (元) , 而在解决爸爸纳税问题时出现了很多错误: (2 500-1 600) ×10%=90 (元) ;而事实上, 爸爸所纳税由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不超过500元的:500×5%=25 (元) , 第二部分是500元~2 000元的: (2 500-1600-500) ×10%=40 (元) , 合起来就是:25+40=65 (元) 。学生对纳税方法不了解, 解决问题时也就不明白要分段计算, 于是笔者采用了如下的解决方案:

六年级学生对刻度尺上的厘米数都能很快读出, 借助刻度尺的读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黑板上画出刻度尺, 并标上相应的数字:

有了这样一幅图, 再利用学生已有的读数基础, 学生很快理解了分段纳税的计算方法, 对于分三段的纳税问题也能轻松应对。

二、巧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原型, 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 发现数学问题, 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 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 培养了数学兴趣。

例如, 六年级学完“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后, 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

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一个非零的数, 所得的新分数与原分数相比, 是大了还是小了?

看到这样的问题有少部分学生采用列举、赋值的方法, 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结论, 但大多数同学看到问题后无从下手。于是笔者想到用糖水的甜度来帮助学生理解:

一杯糖水的甜度就是用现在往杯子里加入一些糖, 此时杯中的糖水一定是变甜了, 可以这样表示糖水的甜度

再比如, 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 先让学生回答:一周有几天?这7天是按什么规律出现的?引导学生感受现实生活, 从中体会, 一周7天总是从星期一到星期日重复出现, 循环不断。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此类的现象, 学生找出了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太阳东升西落, 等等。在学生对一系列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感受中, 轻松地理解了“循环”这个抽象的概念。

三、巧用学生喜爱的经典故事, 解决问题

许多经典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都是小学生的最爱, 如果能利用这些经典的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 相信解决问题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例如有这样一道行程问题的题目:

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出发去同一目的地, 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35千米, 途中甲车因故障修车用了3小时, 结果甲车比乙车迟1小时到达目的地。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这道题目是典型的追及问题, 学生都知道追及问题的关键是求出追及时的路程差以及两车的速度差, 而本题的关键就是如何求出“追及时的路程差”。为了让学生理清题目中甲乙两车之间的关系, 笔者将甲乙两车置于“龟兔赛跑”的情境之中:把甲车看成骄傲的兔子, 把乙车看成是虚心的乌龟, 那么原题就可以改编成“龟兔赛跑”的故事了。兔子和乌龟赛跑, 兔子每小时行40千米, 乌龟每小时行35千米, 兔子见乌龟在后面很远便停下来睡起了大觉, 一睡就是3小时, 兔子醒来赶紧又跑, 结果还是比乌龟迟到了1小时。这时学生很容易发现, 如果兔子睡2小时的觉, 就可以与乌龟同时到达, 那么改为追及问题就是:乙车先开2小时甲车才出发, 结果两车同时到达。所以, 追及时的路程差是:35× (3-1) =70 (千米) , 两地间的路程为:40×[70× (40-35) ]=560 (千米) 。

再比如, 六年级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替换) 时, 教学时从学生非常熟悉和喜爱的《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入手, 在回顾曹冲称象的故事情节后提问:曹冲采用了什么策略来称象?从而很顺利地引入到“转化”策略中来。

初中数学生活化和生活数学化的探究 篇5

南京市溧水县明觉中学刘杰平

【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关 键 词】数学化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其实现的基本途径是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就以此为基本理念,首先阐述了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其次阐述在生活世界中的数学化问题.一、数学问题生活化

1、从现实生活中创设引入,让教学情境生活化

数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与数学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现实的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既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又具有适度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情境,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我创设了如下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在“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背景音乐下,将一个绿色环绕的池塘里,荷花亭亭玉立,在微风吹拂下频频“点头”示意的美丽画面展现在屏幕上,然后打出一首诗:“平平湖水清可鉴,面上半尺坐红莲,出泥不染亭亭立,忽被强风吹一边。渔人观看忙向前,花离原位两尺远,能算诸君请解释,湖水如何知深浅?”我进而适时提问:透过这首诗意,你能发现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你能知道湖水的深度吗?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顿时,学生们激起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开

始思考、讨论、演算,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活力。,2、捕捉生活素材,让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教学中,教师同一方面要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理念,有效地运用好教科书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进行教学。从而把数学引向生活,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生活气息,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使数学学习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基础,从而带来对数学学习的更大热情。例如,在“有理数的加法”教学时,当时正在进行第四届女足世界杯比赛,其赛况成了学生课间的热门话题。在教学中,我便选用中国女子足球队在小组赛中与加纳队、澳大利亚队、俄罗斯队以及在半决赛中德国队与美国队和在决赛中德国队与瑞典队、加拿大队与澳大利亚队共六场比赛的场景,先播放一段精彩的实况录像,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六场比赛(分上半场、下半场)的净得分情况,归纳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探讨中掌握了“有理数加法法则”。

3、在教材使用中挖掘潜在数学资源。

生活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现行教材在编写中特别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了诸如处处可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生活中的数学”的学习材料与环境。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数学”;在使用教材时,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如可设计这样的题目,“某地现行的出租车收费标准是:3千米以内为起步价10元;10千米以内,超过3千米部分加收

单价2元/千米;10千米以上,超过10千米部分加收单价3元/千米。试就不同的路程请同学们讨论如何乘车,才能节省费用?”将这些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事例,通过融入了数学的含义,体现了数学的价值,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的意义,而且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的存在,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从而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4、从各种渠道中收集整理数学信息。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要在教学中加强数学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创设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还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如,在教学“统计”后,可选择具有丰富生活背景的案例,也可组织学生通过看电视、报纸,上网或到市场、机关、学校等进行搜集、调查,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发展的信息情况。并加以整理、运用这些信息资源。这样,学生通过经历典型案例的处理过程,培养他们对数据的直观感觉,认识统计方法的特点,体会统计思想和方法应用的广泛性。使他们亲近数学,真正让数学走近学生,让数学走入生活。

二、让生活数学化

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标准》的要点之一。培养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让数学生活化,让生活走进数学。

1、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

《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对不同的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和

学习方式。例如,可采用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等方式,也可采用实践探索、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还可采用阅读理解、讨论交流、撰写论文等方式。”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改变教学方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丰富的数学问题。由此可见,加强数学的应用性,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这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

2、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新举措。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的确立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据此,教师应善于将生活中的事例构建成数学模型引进课堂,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的源泉。如,“e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无理数,它有着许多重要的性质,数学中的许多问题都与它有关。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也与它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大家知道,要洗一件衣服,先要用少许水和洗衣粉,把衣服充分浸泡、揉搓,以便使污物充分溶解或飘浮于水中,将衣服‘拧干’后,它上面肯定还带有一定数量的含污物的水。设衣服上残存的污物为m。克(当然包括残留的洗衣粉),残存水的质量为w千克,另外,我们还有一桶清水,设为A千克。问题是,怎样合理地运用这A千克水,尽可能地把衣服洗干净?(注1)通过把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引进数学课堂,学生从中可以看到,现实生活和数学知识确实息息相关,两者之间是一座相通的桥梁。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知识。从而体会到数学本身的强大魅力,感觉到数学课堂充满着智慧和乐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用数学的角度观察认识现实生活,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新的数学课程是指向真实生活的课程。从数学的本质来说,新知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如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完全从抽象到抽象,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太难了。实际上数学就在学生身边。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在有关内容教学中,应指导学生直接应用数学知识观察、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例如,运用函数、数列、不等式、统计等知识直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包含数学问题的活动,可促使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总之,在中学数学教育中,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努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去体验、去感受,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为学生营造更广阔的数学学习空间,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兴趣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真正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参考资料: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中学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篇6

关键词:数学;生活;实际问题

教育要从小抓起,在小学基础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教师要更加重视对他们的数学学科基础教育,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明白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数学知识更好地融入现实生活中来呢?

一、运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找到数学知识中的规律,进而发现现实生活中的规律,同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情境或案例,让学生切身体会,亲自探索实践,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二、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数学的存在

让数学回到现实生活中,例如,在学习小学人教版六年级“圆柱、圆锥表面积、体积”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的手工作业,并带他们在课外实践时,观察附近的建筑,联想这些建筑的构造,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让数学知识为现实生活服务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要多联想在数学课堂中的知识,可能一直想不通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样既能巩固知识,加深印象,又能解决实际问题,一举两得。

总体来说,教师应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课程教授过程中,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尽量把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与常见的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很好地融合起来,让课堂充满生活的感觉,让本来死板枯燥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并通过多样化的生活内容进行教学,实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目标,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生活变得更加奇妙、多彩,也让数学学科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李丽华.数学中的问题解决[J].科技信息,2013(16).

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数学化

新教材每节内容的安排都以“试一试”、“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的形式展开。实际上任何知识都是在“试一试”中发现,在“做一做”中体验,通过“想一想”而成熟,借“议一议”而完善,所以这样的安排刚好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体现出的是对学生生活的重视,折射出人性化和人情味。

“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这一理论在数学教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

一、借用自然现象,认识数学

某教师在教学“可能还是确定”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提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还是确定”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创设情境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而就是这种教学情境加上相应的学习活动,给学生带来了新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精选生活素材,感悟数学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如教学“数据的分析”,我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奥运比赛规则、班级成绩的比较方式等实例引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待问题和用数学知识(平均数、总数的运用)来解决问题,把数学知识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感悟,让生活问题数学化。

在教学《探索勾股定理》后,我让学生思考:一块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草坪,被不自觉的学生沿对角线踏出一条“捷径”。(1)走“捷径”的客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2)“捷径”比正路近多少?

这是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实例,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三、提炼生活实例,渗透数学

在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课时,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们生活在三维的世界中,随时随地见到和接触到的物体都是立体的,有的物体,像石头、植物等呈现出极不规则的奇形怪状;同时也有许多物体具有较为规则的形状,如有些水果,如橙子、苹果、西瓜等;另外还有人类创造的东西中国传统建筑、钟楼、埃及金字塔、易拉罐、蛋筒冰淇淋等。再让同学们把事先准备好的各种各样的立体图形分门别类。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用数学形式展现在了课堂上。

兴趣激发灵感,兴趣是发现的先导。数学课不可避免地有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教师要善于提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我请同学们探究下列问题:一位老人非常喜欢孩子,每当有孩子到他家做客时,老人都要拿出糖果招待他们,来一个孩子,老人就给这个孩子一块糖;来两个孩子,老人就给每个孩子两块糖;来三个孩子,老人就给每个孩子三块糖……

(1)第一天有A个男孩去了老人家,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块糖?

(2)第二天有B个女孩去了老人家,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块糖?

(3)第三天这(A+B)个孩子去了老人家,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块糖?

(4)这些孩子第三天得到的糖果数与前两天他们得到的糖果总数哪个多?多多少?为什么?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生活的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激活人生经验,思考数学

数学思考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就中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理解与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如“我们班想在“五一”购买一些大家喜欢的水果开一个联欢会,应该买些什么水果,各买多少才合适?”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同学们会想到做一个调查,于是产生了统计的概念,然后再思考具体统计方法(展开调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作出决策)。这样激活了学生生活经验,培养了学生搜集、加工、整理信息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只有回到生活实践里去综合地用“数学”,才能真实显示其数学学习的水平。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多关注生活原型与数学模型的相结合,多组织开展一些联系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受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走生活化道路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走进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融入数学 篇8

一、捕捉生活素材, 唤起学习兴趣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无味、神秘难测的印象, 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感觉他们学的数学“学了就用处处行”。比如在教学《认识百分数》时, 让学生回家收集百分数的资料, 准备在班上交流对百分数的认识, 看谁的认识深刻, 学生积极性很高。上课时一位学生从抽屉里拿出一瓶白酒说:“这瓶白酒的酒精含量是54%, 也就是酒精占这瓶酒的54%, 我就对我爸爸说, 爸爸呀!你喝了这瓶白酒就等于喝了半瓶酒精啊!”另一位学生上课时拉开自己衣服的拉链, 露出了羽绒服的商标说:“我这件羽绒服羽绒90%羽毛10%, 也就是羽绒量占这件羽绒服填充物的90%, 羽毛量占这件羽绒服填充物的10%, 我对我妈说, 不要只看哪件羽绒服便宜, 而要看它的充绒量。”学生们对自己能运用所学知识充满了自豪, 他们感觉学数学不枯燥, 却有一种幸福感。当然捕捉生活素材, 也要切合学生实际, 抓准学生的知识生长点。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 一位老师为了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积极性, 设计这么一个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我们班男生30人, 女生18人, 体育老师要把24个实心球发给大家, 应该怎么分?学生冷场, 他们在积极思考该怎么分呢?有学生毫无根据随意说了一些分法, 老师有点着急提示说:能平均分吗?学生说:不能。于是老师随机点课题———按比例分配。可以看出教者希望通过这个情境让学生说出“平均分”的错误方法, 可学生看见男女生人数不等, 知道不能平均分了。可见我们在教学中, 也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注意“预设”, 让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和谐状态中, 这样才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

二、活用生活数学, 增强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 教师要挖掘素材, 创造机会, 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在学习了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值时, 有这么一道题:苹果每千克2.8元, 用5元能买多少千克?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学生出现了两种得数, 1.7千克或1.8千克, 于是我给学生充分辩论的机会。一部分同学说:我认为答案应是1.7千克, 用5除以2.8等于1.785……用去尾法保留一位小数得1.7千克。为什么用去尾法呢?因为根据生活实际情况可以想到, 商贩都精明得很, 他怎么会白白送0.1千克给顾客呢?所以我坚决认为答案是1.7千克。另一方反驳说:因为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如果买到1.8千克, 可以验证用1.8乘2.8等于5.04元, 而联系实际想一想, 又有哪个商贩跟顾客要0.04元 (也就是4分钱) 呢?……学生们越辩越明, 最后有学生反思:对呀!我怎么没有反过来想一下呢?看来, 平时做题不能生搬硬套, 而要灵活运用啊!学生们在辩论的过程中理解了取近似值的实际意义, 更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一种主动、自觉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 是对数学对象、材料直接迅速、正确敏锐的感受能力。在教学中教者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这样不但可以理解数的概念, 又可以加深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数感。比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 要让学生把握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实际大小, 各相当于哪个实物面的大小, 这样才会灵活运用。例如在单位运用时填合适单位名称:课桌的面积是4000 () , 学生难以想象4000究竟有多少, 那就引导学生换算成40个面积单位, 参照已建立的三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再选择那就容易多了。数的概念本身是抽象的, 只有为学生提供充分可感知的背景, 学生才会真正理解。

四、回归生活实践, 强化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及其用处, 才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才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一条拓展题:阳光超市搞促销活动, 一等奖50元, 二等奖10元, 三等奖2元, 如果你是超市的老板, 你怎样设计转盘?不少学生说, 把圆片分三块, 从三等奖到一等奖依次减少指针停留面的大小。反馈时, 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 充分辩论交流:老板肯定不愿意让顾客每次得奖, 因此应该设计较大面积的空门, 再设计从三等奖到一等奖依次减少指针停留面的大小。这是打破本节课的常规思维, 回归生活实践的思考, 经常训练, 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贴近生活 篇9

1 数学问题生活化

1.1 捕捉生活素材,内容生活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问题,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教师可以尝试从现实中创设并引入数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案例一:预备知识:人民币储蓄,按单利计息,基本公式为

(1)利息I=pnr0(p为本金,n为存期,r0为银行利率)

(2)本利和s=p+I=p(I+nr0)

根据国家当前规定,储蓄所所得到的利息必须征收20%的利息税,所以计算利息时,储户实际所得的利息应按利率r=ro(1-0.2)计算。

1.2 利率的换算

例题:中国人民银行近期的年利率为

现Á存入银行10 000元,存期1年,到期能从银行取回多少钱?

答:1年到期时,可从银行取回10180元。

诸如此类的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计算利息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一种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同时也使学生分享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一种乐趣。

1.3 利用生活经验,探究生活化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于理解,能让数学学习增加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案例二:从甲地到乙地,可以乘火车、汽车或飞机。一天中,火车有5个班次,汽车有3个班次,飞机有2个班次。问一天中乘坐不同班次的火车、汽车或飞机从甲地到乙地共有几种不同的走法?

答:因为一天中从甲地去乙地可以有三种不同的方式:第一类是乘火车有5种走法,第二类是乘汽车有3种走法,第三类是乘飞机有2种走法,所以,从甲地到乙地共有5+3+2=10种不同的走法。

由此引出分类计数原理。这样,利用学生所具有的生活经验,探究出算的方法,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2 日常生活数学化

2.1 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比如学习概率的时候,让学生计算买体育彩票中一等奖的概率;让学生思考如果光凭猜使考试及格的概率有多少;学习解斜三角形的时候,让学生去计算一些不规则的机械零件的尺寸,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走进数学。

案例三:世界杯足球比赛的规程约定,每个小组4个队进行单循环比赛,每个队有3场比赛,小组共有6场比赛。每场比赛胜队得3分,负队得0分,平局时两队各得1分。小组赛结束后,积分最高的两队出线。如果积分相同,则净胜球多的球队胜出。那么,积几分小组肯定出线或基本出线?

分析:假设每场比赛胜、平、负出线的概率相同,都为1/33

首先,积分7分及7分以上肯定出线。其次,积6分或5分也基本出线。

设A胜B、C,负D,D不可能积0分,只有B、C可能积0分。根据题意,由分步计数原理得B积0分的概率为同样,C积0分的概率也为

这道题目既介绍了世界杯足球赛的相关知识,又学习和巩固了相关知识点,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概率的兴趣。

2.2 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数学问题

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把学数学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不仅觉得生动、深刻,而且进行了人文教育。

案例四:要造一个容积为32立方厘米的圆柱形容器,其侧面与上地面用同一种材料,下底面用另一种材料。已知下底面材料每平方厘米的价格为3元,侧面材料每平方厘米的价格为1元。

问:该容器的底面半径r与高h各为多少时,造这个容器所用的材料费用最省。(如图所示)

这涉及到日常生活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是非常重要的。先引导学生利用函数和平面几何知识列出容器所用材料费用与容器底面半径r、高h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再结合导数部分知识求出最省的材料费用。这样既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又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解开了学生客观现实生活接触的诸多难题。

3 数学与生活的辨证关系

事实证明,在课堂教学中结创设生活情景,丰富课堂内容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兴趣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也要注意以下两点:

3.1 注意数学教学语言的运用的严密性,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推敲,始终围绕为教学目标,如果离开了这一宗旨,就使整节课的结构松散,学生抓不住要点。

3.2 创设的情景必须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为学生所熟悉的,脱离了这点,则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印象不深刻,再精彩的情景创设也只能说是形式主义。

总之,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我们应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学生对学习数学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参考文献

[1]国家课程标准专辑数学课程标准[S].

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活化

数学教学新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笔者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知识和经验,培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实践,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虽然具备了一些生活经验,但是这些生活经验并不都是正确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帮助学生去伪存真。在教学过程中,我就紧紧抓住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究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1. 借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把2块月饼分给2个小朋友,问:怎么分?这时学生很容易回答每人分1块。接着问:如果把2块月饼分给4个小朋友,又怎么分?学生在下面很快就讨论开了。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每人分一半。”我接着问:你是怎样想出来?这个学生说:“在家里母亲经常把1个苹果切开,我和哥哥每人一半,这样很公平。”这时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接着引导:一半用数又怎样来表示呢?经过一阵议论,我告诉学生:“用我们学过的数无法表示,必须用一个新的数———分数来表示。”这样就很容易引出课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

2. 结合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年月日的认识》时,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今年几岁了,你们过了几个生日了?这时学生兴致高昂地数起了自己过生日的次数,都说对了自己过了几次生日。这时我又问:我的邻居家的小朋友小明今年13岁了,可他只过了3个生日,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时学生议论纷纷,却没有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我说:要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学完《年月日的认识》这节课,就能够解决了。希望大家认真学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七、巧设练习,增添兴趣。

课堂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适当地练,才能打牢基础。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出些巩固概念的练习,培养能力的练习,一题多解的练习,多题一解的练习等,可以先练后讲或先讲后练,也可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同时要注意控制习题的难度与数量,不搞题海战术,不出偏题、怪题来难学生,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无穷的乐习,看看学完这节课,谁能回答刚才的问题。就这样学生开始了这节课的学习,他们学习兴致极高。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就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生活经验,通过开展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教学内容,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3. 依托孩子生活实际,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

如在教《统计》时,我在组织学生对生活情况的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的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谁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谁搭的积木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在这样的活动中,不知不觉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列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特别是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1.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在学习了米、厘米及如何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感觉自己成长的快乐。这个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应用。

2.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在现代社会里做任何工作或者解决任何问题,为了提高效率,都要讲究策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策略研究。如教“可能性”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实践练习题:“要过六一儿童节了,小明要为班里的同学准备一个摸奖游戏,其中准备了6个白球、2个黄球、3个绿球,设了3个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品有铅笔、铅笔盒、足球。现在小明要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摸球有奖游戏规则,你能帮帮他吗?”学生在看到题目后,经过讨论都能确定摸到绿球为一等奖,摸到黄球为二等奖,摸到白球为三等奖;但在奖品的分配上出现了分歧,这时老师作为指导者告诉学生在奖品的分配上要考虑奖品的价钱,学生再次经过热烈讨论,最后确定了摸球有奖游戏规则。在这样的趣,在轻松的练习中逐步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八、课堂小结,培养兴趣。

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正是学生大脑最容易疲劳,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时候,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不仅能巩固知识,强化兴趣,还能进一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思维,开拓思路。

总之,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掌握多种方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罗远柱

(江苏省涟水县郑梁梅中学,江苏涟水

课堂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主阵地。新课标提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但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忘记自己是教学的主导者。因此,教师的教学要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根据我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对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

数学本身就集抽象性和思维性于一体,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枯燥的公式、定义及解题技巧,那么同学们怎么样去掌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很好地运用解题技巧,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这不但要靠教师的教,更要靠学生的“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去学习。

学生能否对初中数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教师应该用学生容易接受、能接受的教学方式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把抽象的概念融入我们生活中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去,还可以合理地运用图片、多媒体、模型等教学手段,将枯燥乏味的数学公式、数学题、数学原理与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明确数学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首先我们要明确每一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所要讲解的重点,以及需要化解的难点。只有了解透了教材,我们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的放矢地开展数学教学。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主宰着整个教学活动,一方面是教学的起点,是导向,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指示方向,引导轨迹、规定结果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另一方面教学目标又是教学的终点,是标准。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课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要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点

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的统称。教是为了学,如果教学方法不够恰当,就不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更谈不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了。每堂课都有相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有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提高。

总之,数学教学只有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使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只有把数学运用于实践,才能使数学变得更有活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多动脑筋、多提供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机会,使学生能主动地亲近数学、喜欢数学,同时也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应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通常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在几何教学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还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灵活采取其他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观察、探索、动手操作,发展其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一般说,只有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尽可能多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才算是有效的。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努力探索,互相交流,确保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四、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前提

在教学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即使已具备了解决某个问题的全部知识,也不能保证这个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如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有时冥思苦想却不得其解,若一经别人指点,马上恍然大悟。这说明学生头脑中虽具有解决这个问题所必需的概念、定理等知识,却没有想到如何运用它们去解决眼前的问题,即学生缺少基本技能的掌握,这是由于老师在教定义、定理、公式的过程中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讲解分析题目方法及基本技能的传授不到位,就让学生盲目地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无法真正掌握基本技能,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同时老师在讲授过程要教会学生分析题目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好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实施情感教育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因此提高教学效率不但要保证教师教的效率,更要保证学生学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更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反应。及时与学生沟通,采取积极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教师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情感。特别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更加关心和体贴他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给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意识到只要自己努力,学习成绩就会提高,同时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热爱数学,学习数学。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数学课堂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主阵地,要想有效地积累数学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该从以上几点出发,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冯文乐.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研究[J].河北教育,2010.21.

[2]刘俊岩.初中数学知识应用问题[J].湖南教育,2010.11.

[3]佟艳双.增加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机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7.

上一篇:胆固醇腹膜炎下一篇:精神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