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学习数学

2022-09-10

生活造就数学, 同时数学又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

一、由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日常的生活现象导入新课, 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真实感, 感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并不神秘、遥远。而且, 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 我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某校同学们在操场上晨跑, 他们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做足球场, 要求铺多大, 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动画片断来自于学生的生活, 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 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

实践证明, 学生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导入新课, 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实际生活, 学习新知

抽象性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点, 而小学生却以形象性思维为主。因此, 为了学生们更轻松地理解掌握新知识, 在教学中, 我经常安排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 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 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 掌握数学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另外, 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 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 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 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比如, 学习小数时, 我带着学生到学校门口超市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 观察商品的标签, 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实际测量时, 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 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识。实验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显而易见,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搜集生活素材, 巩固新知

知识只有巩固才能更好的加以运用。在教学中, 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 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比如, 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 我在课前准备了这届奥运会中国队夺奖牌的情况, 课上让学生自己编题, 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生兴趣盎然, 编出了不少分数应用题, 如“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夺得100枚奖牌, 其中金牌数占几分之几, 夺得金牌多少枚?”另外, 我还组织学生进行估算:中国夺得奖牌总数大约占全部奖牌数的几分之几?于是, 我就问:要知道估算得对不对, 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这是一道学生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题目, 使他们感觉到不是在解应用题, 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而且还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深入日常生活, 应用新知

长期以来, 数学教学一直走在一个误区: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 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只机械地做训练和分析各种题型。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脱离日常生活现实的题材, 诸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等。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 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 在教学中, 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 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 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 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 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 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 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价值。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 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 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 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那么, 在他们的眼里, 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 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任务。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关键词:生活,小学数学,学生

上一篇:大学英语四六级写作应考全攻略下一篇: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档案管理新探索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