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感悟数学范文

2022-06-16

第一篇:生活中感悟数学范文

感受生活感悟数学

【摘 要】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就更离不开实践生活。数学学习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所以,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要把数学教学同生活实践恰当结合,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才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活;感知;质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也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但是,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教学的内容仅限于教材,教学目标最终指向于考试,导致许多问题只能是纸上谈兵,对儿童的心理需求、认知特点置若罔闻,与儿童生活相却甚远。所以,很多儿童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没有信心。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于让数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在此,我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都与数学息息相关。只要我们的学生能够深入生活,注意观察,认真思考,一定会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生活中认识数学,从中感悟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如在“元、角、分的认识”教学中,事先让学生了解各种学习用具的价格,亲自尝试如何购买东西,再通过课堂上创设情境模拟购物,并相互交流购物过程。在练习时,我还创设出“一个小熊8元,一个洋娃娃5元,一架飞机11元,一个变形金刚9元,一辆小汽车7元,如果你有20元钱,你买哪两种玩具,还剩多少钱?”的情境,引导儿童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算的?要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很快算出。这样儿童不仅获得了准确、清晰的“元、角、分”概念,而且2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也得到了巩固。又如让学生感悟基数、序数时,选择喜欢的足球运动,看队员身上的衣服标号;教学“0的认识”时,引入学生喜欢的小猫钓鱼的故事,让学生感知出小猫一条鱼也没钓到用“0”来表示;教学“轻重”时,把学生带入活动场地,让学生亲自坐上跷跷板,感受轻、重在生活中的体现等。儿童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质疑――数学问题产生于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有意识地把一个概念、规律的产生,一个问题的提出,尽量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将教学建立在儿童生活背景的基础上。数学教学不能光凭书本,要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脱离生活的数学,既不利于他们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体会数学的意义。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他们才会感到亲切、易懂、自然。我们要立足于教学大纲,却不拘泥于教材,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学习相关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意义。如,在“分类”教学中,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妈妈从市场上买回一些食品(有水果、蔬菜、饮料等),请你帮妈妈分一分,并放在相应的地方。于是学生要先调查,看看自己家冰箱里放什么物品,食品柜放什么物品……再尝试分一分,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分类”知识,而且达到了了解生活、熟悉生活、学会生活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再如,在“10的加减法”教学中,我事先准备了10个小球和一个纸箱,并在离纸箱处一米远的地方划了一条投球线,在课堂上进行了“看谁投得多”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积极踊跃,兴趣盎然,都想试一试。我每请一个学生上台投球后,便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他说说纸箱内有几个小球,纸箱外有几个小球,几和几组成10……这样,儿童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10的加减法,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使学生在亲自实践中“活起来”、“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得到“发现”、“顿悟”,并得到交流,由此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三、运用――数学回归于生活

数学起源于生活,学生学好数学最终也是为生活服务,为促进社会发展服务。因此,我们应重视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应用能力,我们应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知识的实践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如学习“统计”知识后,让学生将家里的家禽或餐具等进行统计,并制出简单的统计图表;如学习“认识图形”后,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如学习“分类”后,让学生把自己的书房或卧室进行整理等等。这样,由于把学生课堂上的数学知识学习同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理论用于实践,学生就会兴趣倍增。

第二篇:生活中感悟

生活中感悟体验中建构

——《秒的认识》教学片断与反思苏州木渎实验小学徐亚萍

《秒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时、分、秒》的教学内容,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由于它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的矛盾,使其在教学中成为一大难点。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对数学概念.的灌输与记忆,忽视了对概念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过程的提示和探究。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将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小学生看的见、摸的着、理解的了的数学事实,将数学概念生动化、情境化,使学生乐于接受,已成为每一位数学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课,秒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但感受得到的时间单位,下面我就以《秒的认识》教学片断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片断一:

师:同学们,你知道今年10月份令人兴奋,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吗?生(抢答)知道,神六反射成功。

师:说得正对!让我们来重温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

(播放神六飞船点火到计时场景,学生跟着一起数。)

师:感觉怎么样?

生1:真自豪!

生2:好激动!

师:真是激动人心呀,刚刚他们发射前喊的是什么呀?

(学生有的摇头,有的窃窃私语„„)

生:那时倒计时

师:你知道的真多,到计时用什么来计时的呀?

生:秒

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

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用秒来计时呢?

生1:百米赛跑是用秒来计时的。

生2:挠一下痒痒可以用秒来计时。

生3:心脏的跳动可以用秒来计时。

生4:红绿灯上跳动的数是用秒来计时的。

(课件演示红绿灯电子屏上跳动的数)

………..

片断二:

师:老师这里有个哑巴钟,钟在走的时候发不出声音了。你有什么好办法来给它配配音呢?

生1:我有办法,数数

1、

2、

3、

4、

5、

6、

7、

8、9。。。。。。

生2:我可以拍手,每秒拍一下。(说着就拍起手来。)

生3:我可以——(不知该如何说,就嘟、嘟、嘟的边说边敲了起来) (下面的学生兴奋地说:“敲木鱼,刚才我也是这样想的。” )

师:你们可真棒,都能当小小计时员了,下面我们就来玩计时游戏,好吗? 活动:(1)5秒钟可以从1数到几呢。

(2)10秒可以做几道口算。(教师用钟计时)

生1:我估计做8道。

生2:我估计做5道,

(3)小组活动。

“跳绳20下用了()秒”,

“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了()秒”,)

师:这里有二个活动,可以看钟计时,也可以另外想一个自己喜欢的活动来计时。请小组长负责安排好组内成员的任务,我们玩一玩、估一估、最后填一填,比比哪个组合作得最成功。

全班交流。

……

师:通过活动,你觉得秒怎样?

生: 秒的时间太短了。

(4)欣赏有关秒的短片,体会秒的应用

师:秒虽然是很小的时间单位,但生活中用到它的机会可不少!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看一看!

(课件介绍)

①猎豹是陆地上的跑步冠军,它最快时每秒约跑30米。

②雨燕是飞行健将,它的最快记录约是每秒飞行47米

③光每秒总大约跑300000000米,只要一秒,光就可以在北京和上海之间跑一百多个来回。

④南京紫金电视塔的高速电梯每秒上升6米。

⑤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

(学生观看时,不时发出惊叹。)

师:看了这些和秒有关的信息,你有什么想法?

生:光跑得太快了!

生:刚才我还觉得秒很快,现在好像1秒也可以做好多事。

师:你说得真好!所一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学更多的知识,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

教学 反思: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初步接触过时间,但对秒这个时间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时间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所以在这两个教学片段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建立1秒的实际观念,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个体感知的基础上共同建立这个1秒的时间概念。

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感知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关于数与形的经验的提炼和抽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具体事物比较熟悉。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在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我认为,前者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培养,后者则是对数学意识的渗透,教学中两者应相互结合。

本节课由“神六”飞船录像导入,激动人心的场景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其中隐含着需要学生发现的数学问题,在旧知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下,由学生自己引出“秒”的概念,初步感受秒这个时间单位,经历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秒”的现象。让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激起了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2、实践活动,在体验中建构概念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无论是概念背景或例证,还是应用题内容的选择或练习题的设计,都应注意贴近实际,富有趣味性。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去体验、探索,建构数学知识。体验是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了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而且成为了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数学学习的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

传统教学中认识时间单位,重点定位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用讲授记忆的方式,学生只要能记住几个常用的时间单位,并能正确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目标了。这样的教学只重书本知识,忽视了实际

经验。因此,学生学习了时间单位后,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笑话:一天有24分;爸爸工作8分钟;从学校走到家用15小时„„这反映了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之间的严重脱节。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听一听、数一数、拍一拍、估一估、计一计等一系列具体的活动,让学生知道了像 “拍一下手用了1秒”“数一个数约是1秒 ”等一系列的生活事件,感受到1秒确实很短;再通过观看短片,阅读一组数据,又让学生发出了一阵阵惊叹:“现代科技多么发达,1秒也能做很多事”“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每一秒”。在这看、听、估、说等活动中,学生有具体行为参与,有认知参与,也有情感参与,增强了主体的参与度。这种感受是一种直接经验,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会生存”所必须具备的本领。“秒”这个时间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是学生经过脑子思考、眼睛观察、耳朵倾听、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己的身体亲身经历、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最终会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第三篇:在运动中感悟生活

运动的美在于能给人以鼓舞,使人充满激情,同时在一片喝彩声中感受竞技体育的卓越魅力。运动会恰恰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让我们尽情感受运动所带来的酣畅与快乐。不仅如此,运动会还让我悟出许多生活道理。

第一天上午,我参加高三女子400米预赛,比赛一开始我便有些紧张,也许是因为最后一次参加运动会,想要取得更好的成绩吧!随着一声发令枪响,我反而平静了一些,但依然对自己有点怀疑,担心自己难以发挥出之前的水平,不能进入决赛。当我跑过第200米时,我听到高一同学为我加油,虽然我们并不认识,可我依然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与真诚。“同是赛场竞技者,相逢何必曾相识”,在我泄气的时候,萍水相逢的校友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使我重拾争夺第一的信心,鼓起争夺第一的勇气。在此,我想衷心向他们说一声“谢谢”,感谢他们对我的支持与鼓励。这时,我才真正认识到团结的力量是多么伟大。

我很遗憾没有冲进400决赛,在最后的运动会上没能创造好成绩。但是由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害怕发生的事往往最可能发生,只有尽力去做,注重过程,才可能达到理想之巅。其实结果并不重要,因为只要付出过,就一定会有回报。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运动会的最后一个项目——高三男子3000米预决赛,许多同学都踊跃参加了,并且几乎都坚持了下来,看着他们气喘吁吁但仍然坚持不懈的劲头,我也有一种加入其中的冲动,并被这种韧劲感动着。高三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段3000米的征程,与此不同的只是沿途我们会看到不同风景,尝尽求学路上的酸、甜、苦、辣,切身体会“十年寒窗”带给我们的成长与感动。我相信,只要坚持到底,不抛弃、不放弃,就一定能成功!

运动会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震憾,更多的是对团队精神的感动和对生活的感悟,在比赛过程中,我们会看到选手们对梦想的执著追求,会感受到同学间的关怀与鼓励,会悟出坚持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运动会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是增进友谊的桥梁,是引导我们感悟人生哲理的教材。

参加运动吧,他会像恩师一样教诲我们做人的道理,人生的真谛。

第四篇:体验生活,感悟数学,自我提升

坎市中心小学赖国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以生活为导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激发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营造张扬个性的氛围,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感悟、体验,主动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学会”数学,“会学”数学,“爱学”数学。

一、导向生活,现实中自我探究。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有挑战性的,富有探索性的,这些内容才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创设熟悉的生活情景,以自行车、汽车的车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而偏要做成圆形的来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被熟悉的现象所吸引,为了寻求答案,他们利用教具,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对比实验,得出圆形的可行性。再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知识,很快找到了理论依据,掌握了圆的特征。这时,继续让他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做成了圆形,联系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再次联系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中,结合学生生活是假, 1

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把100公顷土地平均分给1至5组村民耕种公不公平?把土地等分成5份,分别种上葱、姜、蒜、青菜、稻谷等合不合理?这些问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熟知土地要根据人数多少来分,农作物要根据需求来播种,从而懂得了等分有时是不合理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新的分配方法,这样,自然就引出了“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的内涵也不言而喻了。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这样教学,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能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有效的促进知识的迁移。

二、创建平台,实践中自我突破。

教学最好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去实践,从实践中去学习、去感悟、体验,达到自我突破、自我提升的效果。

在学习《相遇问题》时,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同时”、“两地”、“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问题。单凭教师清晰透彻的讲解,学生理解掌握的知识的程度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影响教学效果。教学前,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站成两排,要求他们按照教师指令实际走一走,学生在走走停停中很快理解了这些概念,再回到课堂上讲解“相遇问题”时,就迎刃而解了。又如《体积》是一个难理解、抽象的概念,教学这一课时,让学生准备两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在杯里倒入相等体积的水,一只杯子里放入一把铁锁,另一杯里放入一个螺丝帽,让他们观察水平面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通过观察学生领悟到水平面升高是因为物体挤占了一部分空间,铁锁占据空间大,水平面就上升得高,螺丝帽占据空间小,水面就上

升得少,从而懂得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物体体积。这种实验的方法比教师简单叙述和学生机械背诵效果要好得多。

三、拓展延伸,运用中自我提升。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做”,还要关注学生是否是否“会用”,而最佳的运用方法就充分的让学生“说”,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所学的知识表达出来。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观察等式0.1=0.10=0.100,让学生讨论:“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再从右往左看,小数又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什么规律?”,“怎样概括这一规律?”等等。这样,给学生提供表达思想的机会,让他们尽情的表达。这样,才能暴露思维过程中的缺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情况,因势利导,给予点拨,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又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出示范例:

10÷2=(10×10)÷(2×10)=522÷11=(22×8)÷(11×8)=2

8÷4=(8÷2)÷(4÷2)=26÷2=(6×10)÷(2×10)=3

学生通过观察几组算式,概括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这一规律。这时,教师再出示6÷2=(6×0)÷(2×0)=3这一式子让学生判断对错。学生很快发现2×0=0,而除数不能为零,原来总结的规律不严密,应补充条件“零除外”才完善。

四、激发情感,鼓励中自我评价。

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自我表现的愿望极强,希望将自己所学的点点滴滴通过表现的形式得到别人的肯定,达到自我满足的愿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多引导,切忌剥夺学生自我展示的权利,要给足够的

时间让学生动口、动手。实际证明: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圆柱的特征。生1说:“圆柱是由三个面组成的图形。”我当即赞扬他观察能力强。生2通过与同桌比较圆柱的高矮,发现了圆柱的高,我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的发现真伟大。”生3想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验证上下底面相等的方法,我称赞他思维灵活,想象独特。当生4用手比划着提出“上下是两个相等的圆,四周一样粗的倾斜图形(指的是斜圆柱)是不是圆柱”的疑问时,我激动得握住他的手说:“你提的这个问题我都没有想到呢!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生5概括圆柱的高的定义时,出现了错误,脸羞得通红,我当即说:“虽然你答错了,但你敢于发言,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这种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愿望得到了教师及同伴充分的肯定,激发学习兴趣,情感进一步升华,在鼓励中认识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通过对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态度、情感和创造力等的评价,激励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生活中的色彩感悟

色彩设计与生活装扮作业

追求怡情之美

—— 一个自我生活色彩装扮的案例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色彩的世界里,是色彩让我们的世界变得五彩缤纷,把我们的生活装扮的异常美丽。红色浪漫,绿色希望,橙色热情,蓝色梦想,人们赋予了色彩不同的含义,色彩也体现着人们的生活情趣。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色彩代表一种生活态度。下面就来谈谈我的色彩生活。

色彩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首先每天出门前都会选择今天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外出注重衣服颜色的搭配,是个人品位的一个重要的外在表现,这也是很有讲究的。以前的我在购买衣服时会偏爱暗色系,因为显得稳重,但是看起来压抑,沉闷。年轻人是充满活力,充满激情的,所以后来就注意到这点,改变了自己着装颜色,都换成了比较清爽,明亮的,衣服整体变了一种风格。这样一来,人也显得精神,阳光许多。另外,在选择服装时,有一个重点要注意,就是色彩的搭配。色彩的体系是庞大的,但是不能将其堆砌于一身,要注意颜色的搭配,协调和对比,既和谐之美。例如黄色和紫色,黄色是暖色系,紫色是冷色系,这样时相对配色;黄色和绿色都是暖色系,这样也可搭配,是同系配色。一深一浅的搭配,也会有和谐的感观。上深下浅会显得端庄、大方、恬静、严肃 ,而上浅下深会显得明快、活泼、开朗、自信。除此之外季节不同,着装的颜色也不同。春天要有一种年轻、活泼、亮丽的感觉,我会选择穿着黄色系的衣服,看起来阳光一些,也会选择桃红色,像桃花一样的颜色。这种颜色比较适合女生,也迎合这个季节。夏天以白色,粉色,蓝色为主,给人以清爽之感。秋天会选择咖啡色,米黄色,色彩较浑厚。冬天的衣服颜色会深一些。我的日常着装的色彩搭配经验就这样慢慢积累起来。

绚丽服装赏心悦目,离不开色彩,时尚居室,最抢眼处,往往也是色彩。虽然我现在住在学校宿舍,但床铺是休息的地方,要给人以安静祥和的气氛,所以也会注意给自己的床铺装扮一番。不同的色彩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蓝色使人心情平静,所以我选择以蓝色为主色的棉布作为我的床帘;粉色是温柔的最佳诠释,也是女生比较钟爱的颜色,所以床单和被罩我选择了浅粉色;米黄色给人以温馨的感觉,所以我用做墙纸的颜色;另外由于平时会长时间上网,我还在床铺一侧墙上粘贴了绿色墙纸,来镇定神经,降低眼部的压力,帮助解除眼睛疲劳。 1

虽然这些色彩都是成大面积存在的,不过墙纸颜色和被单颜色都比较浅,不会产生明显色彩冲突,看起来也不会显得杂乱。如果长时间处于一个色彩环境中,容易产生视觉疲劳,这个可以用饰品或小件物品来解决,例如摆放一个彩色格子的小抱枕。

色彩无处不在。它使我们心情愉悦,让我们穿着各色漂亮的衣服,让我们居住的更加舒适,我们享受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让我们的出行更加安全。色彩除了装饰我的衣食住行外,对我的专业——广播电视编导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色彩不仅是反映客观世界的符号,而且具有传达信息和情绪、塑造艺术形象的造型职能。大到一部电影、电视剧、一个电视节目,小至某个电视画面,色彩的选择、提炼、组合与配置都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影视作品都有一个与主题相对应的情绪基调和情感倾向,但表现为画面时,会将这些通过画面的色彩来表现,即为画面基调。它可以是黄色调、红色调、蓝色调等,可以是暖色调、冷色调,可以是淡彩色调,也可以是浓彩色调,可以是消失色,也可以由彩色转化为黑白和黑白转化为彩色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要表现儿童的世界,单调的冷色就不可以了,可以大胆运用橙黄嫩绿等绚丽的亮色,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兴奋起来。借助色彩斑斓的事物:五色缤纷的气泡、可爱的儿童卡通画背景板、风车、气球,稍嫌花哨随意的颜色。又例如要反映煤矿工人的工作场面,一张张染满煤灰而又坚毅的面庞就是全片最关键、最具代表性的镜头,这个镜头的色彩选用灰黑色来代表着全片的色彩。黑色闪亮的煤层、高速运转的采煤机器、一个个身着深色工作服的身影、一双双粗黑的手就成为典型画面。灰黑色基调代表了这个产业的特征,更说明了煤矿工人所肩负的重担和工作的辛苦。在影视作品中表现人物时,运用色彩会对人物情绪有一定的暗示作用。例如表现人物形象鲜明开朗时用暖色调,使色彩鲜明;人物情绪低落受挫时,可用冷色调,使画面色彩压抑。另外,色彩也可助于表现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冷静,或表现专业性人物时,多用冷色调衣服;表现坏人,阴险之人,多用深色调衣服,而表现人物天真开朗,多用浅色调衣服。“银幕色彩是最容易穿透人物的表层空间直达人物心灵和灵魂,像摆物品那样通过银幕昭示给观众。”作为文化象征的影视,影视艺术的色彩已不仅仅只是对现实的自然反映,它是艺术家经过创造的色彩重新组合,是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它正是以转换的方式沟通着观察者与社会的联系。

色彩与我的生活已经密不可分了。色彩,有它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只要我们能够读懂它的内心,就能够很好的来装扮我们的生活,装扮这个世界,去用色彩的语言和世界交流。

上一篇:三句半搞笑剧本范文下一篇:收入证明住房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