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生活实例

2024-05-21

数学生活实例(精选十篇)

数学生活实例 篇1

实际上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 我们应当把数学应用于生活。为了让学生知道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知道数学的重要性, 我给新生上的第一堂课都是《数学的重要性》, 通过列举大量的生活实例,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兴趣。我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引入大量的现实问题, 让学生解决。通过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不仅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还避免了大量的“纯数学练习”, 数学的学习过程就不再枯燥乏味, 学生就更喜欢学习数学了。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是必要的。这样做首先能活跃课堂气氛, 使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乏味;其次能让学生知道数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最后能让学生收获成功与喜悦,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能取得丰硕的教学成果。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呢?实际上, 在我们的生活中, 有太多的实例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像我们在学习抛物线时可以研究手电筒的散光问题和拱桥问题;解三角形时可以研究树高问题、学习概率时可以研究抓阄的公平性和彩票中奖问题、学习平均数时可以研究新员工的工资问题。我们还可以研究红绿灯问题、快递问题、楼道设计问题、个人所得税问题、优化做家务问题等等。下面使其中的两个实例。

例1:假如你有10万元人民币, 预计可存储15年。请问你选择你一种方式? (利息税为5%) (如表1)

学生A:“我的方案是存五年定期, 到期后本金继续存五年定期, 利息拿出使用。因此15年的利息收益为10×5.50%×15× (1-5%) =7.8375万元。”……学生D:“我的设计方案是存五次三年定期, 到期后本金和利息收益再转存。15年后本金和收益是10×[1+5%×3× (1-5%) ]=19.4662万元, 因此15年的收益是1 9.4 6 6 2-1 0=9.4 6 6 2万元。”……学生M:“我的方案是存活期, 15年后的收益为10×[1+0.5%× (1-5%) ]-10=1.0059万元。”……银行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 理财也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本题从学生非常熟悉的实际生活出发, 引导学生用函数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 更提高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 学生们感觉数学更有用了。通过这个问题, 学生们发现理财离他们并不遥远, 于是他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理财活动——如何存取款, 如何存话费, 如何团购等等。他们经常用数学知识分析自己身边的事情, 理性的解决问题, 数学的学习兴趣更高了。

例2:有一身高为1 6 0 c m, 下身长为95 cm的女孩, 请帮她设计方案, 让她显得更美。

学生A:穿高跟鞋。设鞋高为x cm, 则下身高为 (95+x) cm, 全身高为 (160+x) cm, 要最美就要符合黄金比。……因此, 这个女孩应当穿一双大约10 cm高的高跟鞋, 才会显得更美。学生B:穿束腰裙。束腰裙能改变上身与下身的比例。要最美就要符合黄金比, 所以当束腰将女孩的下身长变为160×0.6 1 8=9 9 c m时最美。学生E:穿小白搭。……因为160× (1-0.618) =61 cm, 所以当小白搭让她的上身长为6 1 cm时才最美。……爱美是人的天性, 学生们对此非常感兴趣, 踊跃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个实际问题, 学生不仅掌握了黄金分割问题, 还积极的把黄金分割应用到自己的生活——设计自己的服饰搭配方案, 让自己变得更美更帅, 黄金分割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们如何获得这些生活实例呢?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好下面四点: (1) 把握学生的实际水平, 选择适当的实际问题。只有学生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能力。 (2) 熟练掌握教材, 吃透教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那些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 才能把知识讲的浅显易懂, 学生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多收集资料, 他人的成功案例是我们最好的素材。 (4) 收集总结, 做有心人。只要仔细观察我们周围的环境, 留心我们的生活, 我们会发现许许多多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的实例, 我们要把它们收集总结在一起, 慢慢的素材就丰富了。

通过不断地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 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目标和动力, 也有了学习数学的激情和兴趣。数学课堂也不再枯燥乏味, 学生也越来越喜欢数学了, 学习数学不再是为了应付考试, 而是为了应用。因此在在数学课堂中大量引入生活实例是非常必要的。

摘要:本文从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出发, 分析了在数学课堂中引入生活实例的作用和意义, 并通过两个实例说明了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的重要性。

关键词:兴趣,动力,生活实例

参考文献

数学生活实例 篇2

摘要:数学概念的获取离不开生活,数学概念学习更离不开生活。根据小学生心理需求和教育学的规律,要想让学生学习得轻松,数学概念掌握得牢固,只有让数学学习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再加之与生活实例紧密联系,才能真正掌握数学概念。脱离了生活实例的概念学习,概念就是冰冷、无味、难以牢记的一段文字。所以生活实例对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生活实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作用;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根”,学好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重要的一环,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一切数学规则的研究、表达与应用都离不开数学概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要经过概念的引入、建立、巩固和深化阶段。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既是一个知识再创造、概念逐步理解的过程,又是一个改善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过程。当前小学概念教学又存在这几个问题 :

1、数学概念课上得冰冷无味、死板缺乏生机;概念引入脱离现实背景,教师只是要求学生把概念强记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来巩固概念。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学生其实并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感到一片茫然。

2、孤立地教学概念,没有将概念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学生要么不理解,要么理解不够。

3、概念总结后不结合生活实例练习,学生没有机会更深入理解掌握。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用生活实例吸引学生认识概念,更要让他们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理解概念,从而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能在实际操作中记住概念。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各种各样的生活实例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已确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主人公地位,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去构建、去修正数学概念。下面就结合我平时的教学,谈谈运用生活实例教学小学数学概念的重要作用。

一、生活实例引入概念,激发兴趣。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它是新概念形成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接受。成功的教学经验启迪我们教师,数学概念教学中若能把“纯粹”的数学概念与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好的概念引入教学使学习目标明确呈现出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探究欲望,把学习新的压力变为新的动力。实践的体验既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概念、掌握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例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教师出示了一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的数据:有一商场的运动鞋降价10%;五(3)班同学的跳绳合格率达99%;今年蔬菜出口额比去年增长12.5%„„让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样的数是百分数,同时这样展示新知,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学百分数的热情。再如学习“认识比例尺”时用课件展示我校举办的“百万民众升国旗”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旗杆上的国旗和同学们手中的国旗一样吗?引入本节新课,学生们很容易对本节课产生兴趣。还如在进行“克、千克的认识”教学时,首先拿出一包方便面和一瓶油,方便面重106克,金龙油重5千克,使学生初步感知质量单位有克和千克,一克大约有多少,一千克大约有多少?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的特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对周围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对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很想了解生活、熟悉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会使学生数学对数学更感兴趣,更愿意学数学。

二、生活实例理解概念,由难变易。当学生已经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基本掌握了概念的含义后,为了丰富知识的外延促进理解,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具体的生活实例,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和学习手段,来剔除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抽取其基本属性,帮助学生构建自己正确、清晰的知识框架。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存在,在小学教学中,还是以书本上的知识传授为主,儿童过早的、过度的被老师按在数学的符号堆里,而换一个数学问题时就不会解决。学生只是学了一些死知识,没理解数学概念。但教师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实例中学习数学概念和理解概念,体验数学概念就在身边,感受概念的趣味和作用。我们将获得更好的成效。例如学习“认识倒数”时,课堂上得出倒数的概念后。我就用课件展示班上一个会倒立的男生的照片,并且把他站立和倒立的照片放在一起让同学们比较一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同学们就会说:两张照片上是同一人,但是头和脚的位置换了一下。此时我就引导同学们将这位同学的头看成分子,脚是分母。学生们一下就理解了互为倒数的两个分数是什么样子。让很难懂的知识变得容易了。再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时,当学生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教师可以出示一大堆实物如:红领巾、小彩旗、小国旗、流动红旗等,让学生找出哪些是三角形,再想一想,家里还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这样通过许多的生活实例,学生获得的感性材料更加充分了,形成的表象也更加鲜明,因而对于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概括也更为明朗。因此,数学概念教学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会使学生更理解数学,更容易学会数学概念。

三、在概念练习中用生活实例,加深记忆。

学生头脑中的数学概念,不能只停留在背诵、记忆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必要的训练和练习。学生如果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吸收,就会达到牢固、灵活地掌握所学数学概念的目的。为此在这方面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教法,从生活实例中寻找练习的目标,要让学生知道数学概念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例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之后,要求学生利用“轴对称“这种特性自行设计一个图案来布置本班教室,进行成果展示。这时学生的创新火花不断闪烁,创造出了一个个眼花缭乱的图案。在展示成果的时候,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更深刻的体验到轴对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还在这个活动中把轴对称的概念复习理解了一遍,最后牢记于心。再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以充分运用本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男生占全班的 27/56,女生占全班的29/56,第一小组占全班的1/8或7/5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教师也可以开展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这一知识后,可以开展一个“逛超市”的活动,这样不但起到了练习的效果,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实例出发,从学习习近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概念。并且学生对概念内容记忆更深。

综上所述,我认为数学教师的任务归根结底是把枯燥抽象的概念设计得更儿童化、生活化。概念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注重生活,创新才能得以实现,学生对概念才能真正的理解掌握记忆。数学巨匠康托儿所说:“数学的精髓在于自由。”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实例,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学生课堂。我们的数学概念教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数学课堂只有再现数学概念知识与生活实例的联系,才能扩大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信息量,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去进行生活实践,为学生今后概念学习、数学学习奠定基础,找到方向。

参考文献:

【1】 《让数学学习走进生活——谈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 虞丽华 【2】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 周佩清 【3】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王新梅

借用生活实例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篇3

案例1.题1:已知直线l:y=3x+3,求直线关于点M3,2对称的直线的方程.

题2:已知圆Cx-12+y2=1,求圆C关于点M3,2对称的圆的方程.

分析 直线关于点的对称直线,曲线关于点的对称曲线,归根结底是点关于点的对称点问题.他们都是根据已知的直线或曲线,得到相应的直线或曲线.我们可以联想到生活中的嫁接技术.通过嫁接技术,我们可以实现将普通的果树变成我们所希望的果树.方法是将我们所希望的果树树枝嫁接到原来的果树上即可.当然也有条件,必须是相同性质的果树.介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把需要求的直线和曲线上的任意一点设为(x,y),并求出该点关于3,2的对称点,这个环节就如同找来我们所希望的果树的树枝,经过适当的处理;然后把对称点代入已知直线或曲线的方程,便得到我们所要求的方程,这个环节就如同我们把经过处理的树枝嫁接到原来的果树上,便得到我们所希望的果树.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比较轻松地理解和接受整个解题过程,而且能使学生印象深刻.

案例2.命题A:x-1<3,命题B:x+2x+a<0,若A是B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分析 这是两个数集之间的关系,A是B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即A能推出B,而B不能推出A.我们先来看生活中的一个实例.我们找来一个比较大一些的盆子,然后把一个相对盆子而言比较小的碗放在盆子里面.我们随意向盆子投掷一枚硬币,硬币可能落入碗里,也可能落入碗外的盆子里.这时我们发现,当硬币落入碗里时,它一定落入盆子里了,因为碗在盆子里.但硬币落入盆子里了,却不一定落入在碗里.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当两者是包含关系的时候,应该是“小范围”一定能使“大范围”成立,而“大范围”却不一定能使得“小范围”成立.即“小范围”能推出“大范围”,而“大范围”不能推出“小范围”.从这样的生活实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上述题中A与B的关系应该是AB,然后再去求a就容易多了.

案例3.若a∈1,3,使不等式ax2+a-2x-2>0成立,则试求实数x的取值范围.

分析 可以构造关于a的函数,即令fa=ax2+x-2x-2,要使fa>0在a∈1,3上恒成立,只要使得f1>0f3>0即可.对此有些学生不能理解.我们来看生活中的实例.体育中有一项运动叫跳高,不过这里我们不是让人去跳高,而是换成让一根木棒去跳高.大家可以发现,当木棒的两个端点能过去了,整根木棒也就过去了.因为木棒是直的.这里我们构造了关于a的函数,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不论x2+x是否为0,fa=ax2+x-2x-2在1,3上的图像始终是一条线段.所以当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对应的y值都大于0的时候,则两个端点之间的每一点所对应的y值都会大于0,因为线段也是直的,所以只要f1>0f3>0即可.看到学生紧皱的眉头舒展开了,想必学生是能理解了.

案例4.已知圆C过点P1,1,且与圆M:x+22+y+22=r2r>0关于直线x+y+2=0对称,求圆C的方程.

分析 圆关于直线的对称圆问题,圆的大小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圆所在的位置.我们可以联想到生活中我们揭锅盖的情形.我们把锅盖从一个位置放到另一个位置,只需拎着锅盖的帽子,就可以实现锅盖的移动.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圆关于直线的对称问题只需抓住圆心.先求圆心关于直线的对称点是什么,就不难求出圆C的方程了.

案例5.函数的极值和最值的教学

理论上讲极大、极小值是针对局部而言的,而最大、最小值是针对整体而言的.但初学阶段,有部分同学对这些理论还是不能很好的理解和区分.于是笔者就拿学校的一次月考成绩为例,进行极值和最值的教学.大家都知道,月考过后,从学生的总分来看,每个班都有最高分和最低分,这里所讲的最高和最低是针对全班而言的.而一个班级相对一个年级而言是一个小的整体.所以每个班上的最高分和最低分,我们可以认为它们分别为极大值和极小值.而全年级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就可以被认定为最大值和最小值.班级是个局部,而学校是个整体.相对局部而言的最大、最小值都是极大、极小值,只有相对整体而言的最大、最小值才能被认定为最大、最小值.通过这样的实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什么是局部,什么是整体,进而更好的理解了什么是极值和最值.

数学生活实例 篇4

对于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而言, 数学是一块难啃的面包。由于体校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想要让他们安安静静地上完一堂数学课是很难做到的,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不但在技术领域地位很重要, 对于运动员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但是他们普遍对逻辑思维强、基础要求高、前后关联多的数学学科学习缺乏兴趣, 数学成绩也较差。加体育学校的基本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 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学生在不同层面对数学知识的需求, 这种数学与生活案例的结合, 同时教师也应当开发生活中典型数学实例。体校生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 一部分是体工队的专业运动员, 他们的上课时间安排不同, 专业性质不同, 因此学习态度, 学习效果也大有不同。数学对于大多数体校生来说是一门很难学, 难学到几乎很多学生放弃数学。一部分上数学课直接睡觉, 一部分写别的作业, 一部分想学, 但是听了十来分钟实在听不懂就放弃了, 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能勉强跟上, 但是仅限于能勉强听得懂, 但是做起题目来还是很茫然……考试就更不用说了, 情况好一点的班级平均分有四十来分, 差的班级平均甚至只有十几分, 卷面上只有选择填空能得一些分, 解答题几乎不能动手。很多优秀的数学老师想了很多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的方法, 变换各种教学方式, 既然数学和我们的生活如此贴近, 为什么不把数学题目放在具体的应用当中去讲解呢?

下面是数学在生活当中的应用:

(一) 如何购票最省钱

省体校初一 (1) 、 (2) 班的同学们在这个周末要去科技馆参观, 门票由两个班的班长负责购买。 (1) 班的班长是张灿, (2) 班班长是王晓。 (1) 班有56名学生, (2) 班有54名学生。星期六一大早两个班长就来到金沙遗址博物馆购票处排队购票, 张灿还不时伸长脑袋往里面瞅, 希望能先睹为快。卖票的阿姨详细地告诉他们票价方面的规定:门票每张10元, 一次购买30张到99张门票按8折优惠, 一次购买100张以上 (含100张) 门票按7折优惠。这可让两位班长张见识了, 原来在特定人数范围的票价是不相同的, 优惠的标准也不一样。

因为两个班的有些同学早就去参观过, 这次就没必要去, 不去的同学将去敬老院陪爷爷奶奶们聊天解闷儿。所以两个班实际去的总人数多于30人且不足100人。按照规定, 如何购买票才能更省钱, 张灿和王晓开始计算起来。

当多于30人且不足100人时, 设有x人前往参观, 才能使得按7折优惠购买100张门票比根据实际人数按8折优惠购买门票更便宜, 根据题意, 当多于30人且不足100人时, 至少有88人前往参观, 才能使得按7折优惠购买100张门票比根据实际人数按8折优惠购买门票更便宜。

同学们, 实际生活中有很多需要运用不等式组知识的实例, 所以大家要学好这节的知识, 以便自己轻而易举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将这些与生活贴近的例题与学生讲解, 学生会觉得数学其实离他们并不遥远, 也并不是不可捉摸, 不可掌握的。即使他们一开始不会做这些题目, 能先拉近数学与他们的距离, 消除数学在他们心中的神秘感, 那么让他们重拾信心去触摸数学, 去感受数学也变得更有可能了。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上) [J].人民教育, 2001 (6) :46.

[2]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26.

[3]冯克诚西尔枭.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J].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4:476.

[4]关文信.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5]蒋宗尧.创新教学引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动物怎样生活设计实例 篇5

设计理念

《动物怎样生活》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有生命的物体”单元的第一课。其主要活动有:一是回顾观察过的动物和查阅资料;二是交流汇报获得动物的相关信息,在回顾观察过的动物这一活动中,又有8个小活动组成,即它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有哪些基本的生活需要、它的食物是什么、它生长发育经历了哪些过程、它怎样繁殖后代、怎样运动、对外界刺激会做出怎样反应?这些小活动都是围绕着“动物怎样生活”而展开的,所以其结构为轮型,指向核心概念“动物的共同特点”。

喜爱小动物可以说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当他们发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对此,教师首先出示六种小动物,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出:“每个组领养一种小动物”这一驱动性任务。要养好这些小动物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从而自然地引导学生去研究“动物怎样生活”这一主题,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组成观察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动物进行多侧面的观察,包括回忆已有的经验和查阅资料,以获取更多的感性认识,并建构自己的新的信息,从中归纳出这种动物的共同特点,也为下一节课归纳出动物的共同特点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六种动物的素材的收集,了解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生长变化过程、繁殖后代的方式、运动、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感受它们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基本特点。

(2)任务驱动,培养从多途径,客观公正地收集事实的能力,并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概括。

(3)在活动中,培养爱护动物的感情,进一步增强对动物特征进行探索的兴趣,感受动物的生活世界。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观察一种动物,收集有关动物的资料,水彩笔,双面胶;教师准备有关动物的一些资料、图片、实物。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小动物,提出驱动性问题:“领养”小动物需要了解什么。

1、昨天老师让你们每个小组去观察一种小动物,今天老师就把这些小动物带来了,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小动物,好吗?

出示六种小动物:小兔子、鸽子、青蛙、小乌龟、金鱼、蚕。

2、现在老师想把这些小动物交给你们“领养”,每个组“领养”一种,好不好?要领养好小动物,必须了解小动物的什么?

评:教师从学习内容的学问逻辑和学生认知逻辑出发,寻找到了本课的主线索——动物是怎样生活的?于是提出了驱动性任务——领养小动物,在此基础上,要养好小动物,必须了解小动物的什么?有机地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

(二)讨论得出要“领养”好小动物需要了解的知识,引出课题。

1、指名说,板书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可能出现如下情况:动物喜欢吃什么?住哪里?怎么活动等。

2、现在我们想到了以上几个方面,还有没有其它?我们尽量想得周到一点。小组内商量一下,还有没有其它方面?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小组活动。

3、好,请大家静下来,经过刚才的讨论,你们又想到了哪些方面呢?哪个组愿意先说。教师板书学生回答的要点

可能出现以下情况:动物对环境的反应、生长过程的变化、繁殖等

4、除了以上的几个方面,老师建议大家再研究一下动物的身体结构。

板书:身体分为几个部分。

5、以上的八个方面,实际上都跟动物的什么有关?(动物的生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动物怎样生活。

出示课题:动物怎样生活

评:教师有机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学习内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学生通过讨论提出了一系列自己想了解的内容,这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学生需要了解的科学概念。

(三)根据研究内容,思考研究方法并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

1、为了研究的方便,老师为大家设计了一个表格(出示表格),要了解这些知识,你们有什么办法?

(1)指名说。

(2)我们刚才想到了观察、查资料、请教别人等方法,那么哪些内容可以用观察的方法,哪些可以用其它方法呢?

(3)小组讨论结束后(不汇报),教师提出:对于可以观察到的内容,我们可以采用观察的方法,如果这个内容难以观察,我们可以采用其它方法。

(4)现在我们研究的内容有了,方法也有了。同学们再想一想,现在每种动物要研究八项内容,我们每个组有5个同学,因此每个同学要研究1~2项内容,由小组长来分工。每个同学拿到研究内容后,先思考一下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再把研究的成果在纸条上(教师出示纸条)写下来或画下来。研究任务完成后,小纸条上的内容先相互交流一下,大家觉得没意见了,再把它贴到表格里。同时每个同学就自己负责的项目作好发言准备。

观察与研究的要求:

1、每个同学选择1~2项研究内容。

2、每个同学拿到研究内容后,先思考一下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再把研究的成果在纸条上(教师出示纸条)写下来或画下来。

3、研究任务完成后,小纸条上的内容先相互交流一下,大家觉得没意见了,再把它贴到表格里。

4、每个同学就自己负责的项目作好发言准备。

小黑板随机出示以下要点:

评:学生自己提出了想了解的问题,再加上要养好小动物愿望,就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如何探究?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给予指点,并提出观察与研究要求,为学生自主探究奠定了物质基础。

(四)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获取信息,分析、整理、内化信息

1、清楚了吗?请各组长把小动物和表格领走,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好。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1)小组分工

(2)开始时学生以观察为主,教师鼓励学生可以把小动物拿出来观察,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

(3)教师视学生研究的进展情况,适时引导学生到前面来领取资料或标本。

评:根据生命科学的学习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观察、查阅资料、思考、记录获取相关有用信息,教师也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学习资料,为学生信息的获取、分析、整理、内化提供了保障。

(五)向全班交流研究成果,进一步感悟动物的结构与环境联系及动物的共同特征。

1、各小组把桌上的东西整理一下,做好交流的准备。

2、每个小组可以汇报你们小组研究的小动物,也可以向其他小组提一些问题,了解他们小组的小动物是怎么生活的,问1~2项他们研究过的内容。

学生自由交流,当交流“运动”这一项内容时,选择小乌龟、鸽子等让学生观察他们的运动或让学生表演,引导学生:动物的运动与身体、环境等都是紧密相关的。

3、教师选择一些项目进行对比交流(如食物、运动等)让学生明白:动物虽然吃的食物不一样,但都要吃食物„„这是动物的共同特征之一。

评:交流与表达是生命科学学习方法之一。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让每个小组将自己的探究成果展示在教室的四周进行交流,既是小组学习文化的营造,又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丰富了学生对每种小动物的认识。

(六)拓展到课外,开展课外的养殖活动。

1、今天我们的研究为养好小动物作了很好的准备,现在课上交流的时间十分有限,老师建议大家把研究的成果展示墙上,把表格和图片贴上去,让别的小组也来了解这种动物是怎样生活的。

2、当然,我们真正在饲养小动物的时候,肯定还会有许多新的发现,也会碰到新的问题,把这些新发现和新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和同学老师一起研究,祝同学们养好自己的小动物。

启示:

《动物怎样生活》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有生命的物体”单元的第一课。纵观这堂课的教学与实施给我们以下几方面的启迪:

(1)一条主线索——将学习内容结构化。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寻找一条主线索,从学习内容的学问逻辑和学生的认知逻辑出发,本课选择了以“动物怎样生活”这一核心问题,围绕这一核心问题,便顺利地引领学生展开了一系列探究活动。

(2)任务驱动——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课的伊始首先需要我们思考的如何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因为情感推动注意,注意推动学习。本课的教学充分分析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喜爱小动物可以说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当他们发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对此,老师首先出示六种小动物,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出:“每个组领养一种小动物”这一驱动性任务。要养好这些小动物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从而自然地引导学生去研究“动物怎样生活”这一主题,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组成观察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动物进行多侧面的观察,包括回忆已有的经验、查阅资料、实际观察和向有经验的人了解等,以获取更多的感性认识,建构自己对这种法动物的新的信息,从中归纳出这种动物的共同特点,也为下一节课归纳出动物的共同特点打下基础。

(3)打开课堂——让学生获取有用的信息。课前学生对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进行了观察和收集相应的信息,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实物、标本和图片文字材料,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并通过交流丰富自己的认识,内化为自己新的信息。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资料卡展示交流或收集起来,做成一本小书,指导我们饲养小动物、了解各种不同的动物的生活是不同的,同时把自己实践的经验写下来,丰富自己饲养小动物经验,也为别人饲养小动物提供帮助。

(4)自主、合作——内化为自己新的信息。教学中我们看到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去收集获取某种小动物的信息,并根据学生的喜爱进行分组。在组内学生们对要了解的内容又进行了具体的分工,学生根据分工进行运用多种方法获取有用的信息,再进行组内交流达成一致的基础上,形成小组探究成果。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巧用生活实例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生活实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53-02

人们从生活经验中发现知识,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知识。数学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和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将之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以下笔者就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来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巧用生活实例,希望给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带来一定的启发。

一、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素材,突出数学知识的现实性

数学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还是在军事工业等领域,都需要运用到数学知识。但数学也是一门知识非常抽象化的学科,而小学生年龄又较小,所以往往不容易理解数学知识。那么,怎么才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呢?对此,教师可以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种种素材,积极将之应用在数学教学当中,从而利用学生们所比较熟悉的事物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充分利用种种生活素材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重组,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感到更加亲切和有趣,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小学数学课程中主要包含四个领域的知识,“空间与图形”就是其中之一,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感知-表象-思维”的认知规律而将丰富的生活素材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以加强学生对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空间观念。例如,在《轴对称图形》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收集许多有趣和漂亮的图片,像是花卉、建筑、小动物、玩具等等,然后在课上将这些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一边观察图形的特点,一边亲自动手对图片做“对折”实验,这样学生就能够轻松地理解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再如,在《角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教室、校园以及学生活动等的情境图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角”,然后再举例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物品让学生发现“角”,并让学生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所见过的“角”,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会和感悟。

二、创设有趣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学更是如此。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对一些新奇有趣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善于观察和把握学生的这些兴趣,然后利用它们来给学生创设有趣的生活情景,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小学生普遍对小动物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在教给学生个位数加减法时可以利用可爱的小动物给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小明家养了五只小花猫,小红家也养了两只小花猫,但是有一天小红要搬家,不能养小花猫了,于是把自己家的两只小花猫送给了小明养,那么大家说小明家现在有多少只小花猫了呀?”通过这个情景,可以瞬间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们对此展开热烈的讨论后会得出小明家现在一共有七只小花猫,然后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出“5+2=7”的概念。接着,教师再对上述情景进行一下变换:“小明的表妹婷婷来小明家玩,喜欢上了小明家的小花猫,所以要了一只抱回家,请问现在小明家一共还剩几只小花猫?”学生们再次进行讨论,得出小明家还剩六只小花猫,于是教师再引出“7-1=6”的概念。利用类似的情景,可以使学生更加轻松地学会个位数加减法,同时还能够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气氛活跃,以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

三、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学习源于生活,也要回归于生活,只会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而不会实际应用不算是真正学会了知识,只有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才算是真正学会了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做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图形的拼组》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采用多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摆成各种立体图形,从而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再如在教给学生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教师可以拿出几个图形的道具,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相关数据并进行计算,同样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总而言之,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数学知识,教师要多多组织和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离不开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巧妙利用生活实例来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数学知识来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寅年.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巧用生活实例[J].学周刊,2016,08:107.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实例 篇7

2011年我公司承建了金湖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污水处理厂工程。该项目分别位于金湖县涂沟镇、银集镇、金北镇、塔集镇。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天气类型。根据金湖县的整体规划及当地的自然环境, 响应农村污染连片治理的政策和要求, 设计如下污水处理系统。

1 设计水量、水质及处理要求

1.1 设计水量

污水处理站设计规模为400m3/d。按24小时运行, 时处理量分别为16.7m3/h。

1.2 生活污水水质

金湖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污水处理厂工程进水水质如下:

1.3 处理要求

生活污水处理站出水水质指标要求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9-2002) 一级排放标准的B标准。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9-2002) 一级排放标准的B标准指标:

2 工艺流程及概述

2.1 工艺流程

根据污水处理站设计方案, 本方案以生化处理工艺为主。主体污水处理流程方框图如下:

2.2 工艺流程概述

污水首先经集水池收集, 随后进入调节池, 调节池对原水水质水量进行均化和调节 (为防止池内污物沉积, 池内设潜水搅拌机1台) 。调节池中设提升泵2台 (1用1备) 将污水提升至后续污水处理装置。污水处理装置采用A2O工艺, 包括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消化液回流装置以及污泥回流装置等等。

厌氧池内设有潜水搅拌机;好氧池消化液回流至缺氧池;沉淀池污泥回流至厌氧池, 剩余污泥排至污泥干化场, 池内上清液溢流至调节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污泥池装有臭气收集管;缺氧池、好氧池内装潜水曝气装置供气;污水处理站的所有污水处理设施建于地下。所有仪表信号和主要设备信号可在控制箱显示以及操作。

3 工艺说明

3.1 调节池

均化水质、水量。使污水中的杂质和水力冲击在调节池混合、均质, 在调节池内安装潜水搅拌机。池内设污水提升泵以及液位计控制, 污水提升泵将污水提升至后续处理装置, 提升水管顶部安装取样阀, 水泵与水池水位连动, 并能实现自动启停。

3.2 厌氧池

厌氧池主要用于厌氧消化, 对于进水COD浓度高的污水先进行厌氧反应, 将高分子难降解的有机物转变为低分子易被降解的有机物, 提高BOD/COD值。并且用厌氧和好氧的交替条件以达到除磷的效果。

3.3 缺氧池

满足污水脱氮除磷的要求, 以达到反硝化和聚磷菌厌氧释磷的目的。

3.4 好养池

在充氧条件下, 好氧微生物以分子氧为电子受体, 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 使之矿化。硝化细菌将污水中的NH3-N转化为NO2-、NO3-。聚磷菌则充分吸磷并通过剩余污泥排出。考虑到风机曝气不仅噪音大, 而且要建风机房, 增大建设费用, 所以本工艺采用潜水曝气机。

潜水曝气机的优点:①气泡细密, 溶氧率高;②充分搅拌:使氧在水中传质效率高, 可保持活性污泥浮游必须之流速;③超低噪音:AR型配有消音器;④安装维护简便;⑤特殊叶轮和混气室设计, 不易堵塞;⑥机电一体, 无需鼓风机和土建机房及降噪音处理, 节省成本。

混合液回流泵主要功能, 经硝化作用的泥水混合液回流至缺氧池, 进行反硝化作用, 使NO2-、NO3-转化为N2析出, 从而达到脱氮的目的。

3.5 沉淀池

生物接触氧化池排出的泥水混合物在此分离, 上清液达标排放, 污泥回流至厌氧池, 剩余污泥进入污泥干化场。

3.6 污泥干化场

将沉淀池剩余污泥进行进一步浓缩, 降低污泥的含水率, 减小污泥体积。

4 处理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各工艺段的分段处理效果如下:

5 结束语

此外, 在此污水处理系统中, 设备均采用潜水型装置, 所以无噪声污染产生。同时, 污泥的处理相对比较综合一些。一部分污泥回流至厌氧池, 用于污泥菌种接种。剩余少量污泥进入污泥干化池。系统运行的污泥, 交由专门厂家处置, 进行合理化运用, 比如制砖等。农村污水处理采用该工艺具有简单、经济、有效等优点, 非常有利于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摘要: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污水处理装置采用A2O工艺, 包括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消化液回流装置以及污泥回流装置等等。

生活与物理教学实例探讨 篇8

一、以生活用品为器材的实验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我们经常接触、随手可得的物品,通过对学生的引导,用生活当中的用品进行物理实验的探讨。

1.在“大气压强”一课中。

实验1:用一个平口玻璃杯,装满水后,用一硬纸盖住杯口,将杯子倒过来,纸片不会掉下来。

实验2:用一空纸制饮料盒,将吸管插入盒内,用嘴向外吸气,纸盒慢慢凹下去。

实验3:用两个塑料吸盘合在一起,用力向外拉,很难拉开,模拟了马德堡半球实验。

2.在“流速与大气压的关系”一课中。

实验1:取一张纸条,一端贴着嘴唇,另一端往下垂,然后用嘴向纸的上方吹气,结果纸会向上飘起,气流越快,纸条向上飘得越高。

实验2:在一个汽水瓶中加入染成红色的水,用一根细玻璃管插在水中,用一根塑料吸管向玻璃管上方吹气,水从玻璃内升起并向气流方向喷出,可在前方放一张纸片观察现象。

3.在“惯性”一课中,要演示惯性的现象。

实验1:用一辆玩具小汽车,在车上放一块橡皮擦,当小车由静止被推动忽然向前运动时,橡皮擦向后倒,当小车由运动被障碍物阻挡停止时,橡皮擦向前倒。

实验2:表演魔术,在桌面上铺一块桌布,在布上放上玻璃杯、书本、粉笔盒,用力快速抽走桌布,布上的物体没有随桌布离开桌面。

二、生活中存在的物理知识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我们经常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事物或现象,我们都可以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认识它的本质。

1.生活现象中可以了解到的物理知识。

(1)在声学知识中

为什么下雨天的时候,我们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

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

(2)在热学知识中

夏天在给中暑的病人降体温时,为什么用沾有冷水的毛巾?

因为水的比热大,冷水吸热来降温,同时水会在人的皮肤上蒸发吸热,从而降低人的体温。

(3)在光学知识中

为什么黑板会反光,使我们看不清黑板上写的字?

因为黑板平面光滑,形成平面反射,光线集中,遮住了粉笔字的漫反射光线。

(4)在电学知识中

为什么家庭中会出现电路保险开关跳闸的现象?

因为由于家庭电路中线路短路或是用电器超负载使用,使电路中电流过大,而引起保险开关跳闸,从而保护电路中的用电器安全。

(5)在力学知识中

为什么用手打桌面时,手会觉得痛?

这是力学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现象,手对桌面施力的同时,受到桌面的力的作用。所以手打桌面,桌面也打手,手就觉得痛了。

2.生活当中有许多用品都是利用物理知识制成的,如汽车上的一些物品。

(1)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从而保证行车安全。

(2)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

(3)轿车上装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难看清车内情景。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须从面孔反射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于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

以上这样例子举不胜举,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极为密切的联系。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

谈到物理,有些同学觉得很难,对于物理探索,有些同学更是觉得只有科学家才能完成的事情,其实,只要我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向物理,你就会发现,其实,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比如:我们学了测量的初步知识,一些同学纷纷做起了软尺。有位同学别出心裁,用透明胶把制好的牛皮纸软尺包扎好,这样更牢固。然后,用大大卷泡泡糖的包装盒作为软尺的外壳,在盒的中心利用铁丝做一摇柄中心轴,软尺的末端固定在轴上,这样一个可以收拾并反复使用的卷尺诞生了。同时,这位同学受软尺自作的启示,用实验解决了一道习题:用软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把软尺拉长些,测量值是偏大还是偏小?他做了这样一个模拟实验: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标上刻度,然后用透明胶粘贴,再扯下来,便做成了“软尺”,用“软尺”不仅找到了上题的答案,而且清楚地看到分度值变大了,有同学在学习蒸发的知识时,不厌其烦地坐在桌旁观察相同的两滴水(其中一滴水滩开),进行聚精会神的观察,然后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影响蒸发的因素;同学们越来越多地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进行实验和研究,从而更加直观地了解物理知识。

身边的事物是取之不尽的,只要时时留意,经常总结,就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物理教学的事物,丰富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简化概念和规律。新课标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今天,人类所有的令人惊叹不已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克隆羊、因特网、核电站、航空技术等,都是建立在早年科学家们对身边琐事进行观察并研究的基础上的。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惊叹不已,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运用生活实例激活学生思维的研究 篇9

一、灵动处理教材, 让课堂教学趣味横生

数学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载体, 教师要透彻了解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灵活处理教材, 将教材中的生活化实例一一对应到现实生活中, 从而构建趣味、生活化的数学课堂。首先,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只有透彻理解教材内容, 明确教学目标, 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生活素材与数学教材的完美契合。其次, 教师应善于利用多种途径灵动处理教材, 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纵观北师大版小数教材, 有关生活的案例很多, 教师要充分挖掘, 灵活呈现,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探究激情。如在学习“千克和吨”时, 斤是比较通用的单位, 而教材主要突出了千克、克、吨, 教师应如何灵动处理教材?首先, 可以抓住生活中千克应用范围比较广的特点, 将生活中常用的物体引入课堂, 并结合教材的情景图让学生与教材相联系。当熟悉的物品被引入课堂时, 学生的眼睛亮了, 教师再结合不同物体的重量让学生感受“千克”的“大小”。接着, 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景, 将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找到与物品相对应的计量单位。特别是“吨”的学习, 教师结合生活中的实物激活学生的经验, 使学生对吨产生感性理解, 如根据货车的载重量感受吨的大小。最后, 教师可以列举类似的生活实例, 巩固学生知识, 提升认知能力。在计算环节, 教师可基于教材设置一些数学应用题, 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解题环境, 减少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 提高学习效率。

二、妙设生活情境, 让课堂讨论更加高效

实施生活化教学, 巧用生活实例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有赖于教师生活化数学情境的创设。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情境能极大拉近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教师及学生与教具之间的距离, 这对学生接受数学知识更有效。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认知、学习习惯及学习规律等, 并基于生活实例创设学习情境。常用的生活化情境有:设疑式生活实例情境、合作探究式生活实例情境、多媒体式生活实例情境、游戏式生活实例情境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基于教学内容酌情选择、科学使用。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实例, 实施生活化教学。在导入环节,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两只正在采花粉的小蝴蝶的图片 (一只是侧面图, 从图上只能看到一只翅膀;另一只是正面图, 两只翅膀清晰可见) , 并创设疑问式情境:“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只蝴蝶, 哪只更漂亮, 为什么?”这时, 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 教师很自然地引入轴对称图形。在课堂探究环节, 教师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创设多媒体情境, 将生活中典型的轴对称图形用多媒体形式展示出来, 让学生直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性, 从而在学生大脑中建立感性经验。可以说, 生活中的实例图形更能使学生的感官细胞产生强烈共鸣, 并引发学生的思考, 从而有效建构知识。

三、拓展生活实践, 让课堂探究散发魅力

数学不是一门脱离日常生活的纯理论学科, 它对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意味着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授之于方法、技巧, 搭建生活实践平台, 让学生学以致用, 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实践, 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意义与价值, 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研究数学。拓展生活的方式有很多,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堂实践、课外实践作业布置等为学生搭建平台, 让探究散发魅力。如教学“认识方向”时, 为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培养数学综合学习能力, 教师要积极搭建平台,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实践中学习辨认方向, 有效建立方向感, 并学会利用地图看方向。教师可以带学生在学校操场活动, 让学生根据学校位置辨别方向, 如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方, 太阳落下的方向是西方。接下来, 教师以学生为活动对象, 让学生排成各种队形去感知方位、认识方向, 从而让学生对方向有比较感性的认知。另外, 还可以让学生回家之后对自家房子的方向进行研究, 从而在生活实践的拓展中帮助学生有效建构知识, 并感受探究的魅力。

四、结束语

总之,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在数学课堂运用生活素材能让学生更好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并让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从而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要让生活素材激活数学课堂, 需要教师灵活处理教材, 捕捉生活中的实例, 借生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建构知识, 从而让数学课堂更加睿智。

参考文献

[1]陈华忠.数学课堂应让学生学会探究[J].内蒙古教育, 2010 (11) .

数学生活实例 篇10

一、创设观察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思想品德课知识的理论性很强,有的知识点相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执教中缺乏一定的引导,久而久之,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就会逐渐失去兴趣。为了更好地突出《意志坚强的表现》一课的教学主题,在授课时科学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适当引入视频、音乐、案例说法、动画等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同时也可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思想品德课内容的生动性和实用性,使其更好地接受教材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为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教学内容,更快融入教学情境中,教师可制作图文并茂的视频资料展示:朱彦夫是一个重残军人,他在与命运的抗争过程中与各种困难作斗争,创作出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很多学生哭了,此时教师同步地把问题提出来:朱彦夫同巨大的困难作斗争,用《极限人生》书写人生极限,靠的是什么?让学生边观看、边阅读、边思考,朱彦夫被誉为当代的“保尔·柯察金”,他拥有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身残志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体现了一名伤残军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奋斗精神。他让我们每一个人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运用朱彦夫“凡人善举”的精神、事迹,对学生进行正能量的传播教育可谓恰到好处,既充分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受到生动的教育,提高了思想觉悟,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运用故事实例,触动学生的情感

教育离不开生活,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更离不开生活。新课标强调:“思想品德课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别是目前学生的生活实际。”否则,思想品德课将达不到教学的目的。教师都知道单纯地讲解课本内容只会使学生兴趣索然甚至产生厌学心理,所以在《意志坚强的表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人物事迹来打动学生,以激发情感,让学生因了解而思考。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留给后世最著名的心灵鸡汤:“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失败者的一大弱点在于放弃,成功的必然之路就是不断地重来一次。”他一生中的发明创造约有1300多种,而每种实验都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但他却没有放弃,一直坚持做下去并最终获得了成功,爱迪生从来不认为自己的实验是失败的,对于我们所说的“失败”,他总是会问为什么并热情地记录自己从中学到的内容,他有3500本笔记,笔记本中记满了这些失败案例以及对每个案例的分析。由此可见,成功的秘诀就是不怕困难与挫折,困难与挫折是每个人成长历程中必然会经历的,如果你能将它转化为动力,成功就离你不远了。爱迪生的励志故事激励了无数人拿出拼搏的精神,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学生通过对故事实例的深层次思考,深刻理解意志坚强的表现和不怕困难、不放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在无形之中将故事实例与所学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从而掌握新知识。

三、引导学生自我剖析,将德育渗透于教学之中

思想品德课在新课程理念的大背景下,其教学的反思蕴含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已经成为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是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教要促进学,并将其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乐学”“善学”。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现有知识去探索、去感悟。

上一篇:新医学下一篇:宽带城市